信息化方法论

2025-01-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信息化方法论(共8篇)

信息化方法论 篇1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规划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着名的规划方法,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栅格法(SG)等,张玉林等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的动态一致性新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分析框架模型。这些方法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方法大都聚焦于规划的技术分析和流程分析,而缺乏从企业管理视角的系统性思考,信息化规划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变化。更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所以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这种系统性方法的缺失,造成许多企业规划“技术分析有余、管理理念不足”现象,最终造成规划结果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本文从信息化规划的实践出发,运用系统管理思想,在考虑规划过程中不同层级人员的管理角色和不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信息化规划方法论的框架,并通过对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为其他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框架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信息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规划也不能仅理解为业务流程再造过程,还是企业人员再教育的过程,甚至有国内大型企业的CIO认为。信息化规划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规划过程中的讨论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接受信息化带来的管理变革,因此明确企业不同层级的人员在这场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构建方法论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规划是涉及战略、管理、流程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再造的论证过程,缺乏系统思考必然导致信息化建设只重视解决眼前问题。而缺乏长远的规划,这种短期行为的规划最终会造成企业多种标准的子系统并存,而不同子系统之间无法形成数据传输和共享的“信息孤岛”局面。尽管可以在不同子系统之间不断开发许多“补丁”系统实现数据传输。但是这种不在统一数据平台的系统集合仍然不能达到企业及时、准确信息获取要求,正如Thomas所说,如果系统是片断式的,那么其业务也将是片断式的。因此,从战略、管理以及过程等要素去构建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正是体现系统思考:系统实践的规划思想。

整个框架模型分三个不同视角进行论述,企业决策层依据企业战略,明确战略需求和信息化投资决策,它是信息化规划驱动要素:企业管理层通过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把握,协助规划人员梳理业务需求,控制规划风险,它是信息化规划支持要素;规划操作层则是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将规划工作落实到位的问题。强调的是流程与方法。框架模型从内容上体现规划的战略决策、规划的管理支持再到规划实际操作整个工作链,体现了系统规划思想。

方法论的战略一致性视角分析

信息化规划首要任务就是企业要清晰回答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投资来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要明确信息化能力如何转化到企业竞争能力。美国MIT的一项重要研究表明,IT是整合跨部门业务流程,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的公司规划(Business Planning,BP)与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ISP)战略一致性就是公司利用IT从战略和实施两个层面整合企业各种内部资源,集成关键业务流程,形成核心战略能力。实现战略的一致性和BP-ISP的适配,首先要企业决策层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范围和核心能力,它是制定信息化战略以及实现战略一致性的前提。其次必须清晰界定企业的战略需求,这里需求分析与项目启动后需求分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它主要是结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情况,理清信息化建设项目与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信息投资决策则是企业决策层在信息化规划中的第三项任务,企业决策层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企业能力,界定信息化建设的范围,并从战略角度评估投资风险,为后期投资方案的选择、系统的选型和项目的控制等提供决策的依据。

当然,战略一致性的适配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tlenderson提出了四种方式,而Papp R.等在原来以企业战略和IT战略为驱动力所形成的基础上,考虑组织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作为驱动力等情况。把适配方式扩充为12种。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适配方式,要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境。比如从战略执行角度实施一致性适配路径是比较常见,它以企业战略作为驱动要素,企业战略决定业务组织,业务组织决定了IT基础架构与流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中主要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但是这种模式会造成现有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架构对企业战略的约束而使企业战略难以实现,而以信息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显然不能用这种适配模式,它必须以IT战略作为驱动,企业战略必须服从IT战略,这种模式中企业决策者最主要的作用是提出业务愿景,因此选择何种方式必须结合企业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

信息化方法论 篇2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 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 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 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 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 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 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 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 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 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 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 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 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 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 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 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 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 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 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 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 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 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 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 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 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 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 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 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 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 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 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 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 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 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 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 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 分析项目投资预算, 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 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 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 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 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 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 围绕业务发展需求, 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 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 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 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 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 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 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 要把握核心和重点, 由急至缓, 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 规划不宜太大, 规划期不宜过长, 一般3~5年为宜, 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 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 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 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 人才是根本, 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 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 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 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 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 “一个指导思想”, 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 “一个分析方法”, 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 “三个时间步骤”, 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 “四个维度”, 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 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 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 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 聚焦客户业务要求, 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 通过横向比较, 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 以业务为驱动, 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 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 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 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 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 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 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 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明确IT能力, 制定科学的IT规划,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 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 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 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 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 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 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 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 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 采用MATRIX (矩阵) 框架, 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 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 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 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 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 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 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 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 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 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 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 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 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 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 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 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 从上、下游客户角度, 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 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 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 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 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 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 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 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 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 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 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 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 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 形式为内容服务, 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 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 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 法无定法, 因时、因人、因事而定, 量体裁衣, 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 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 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 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满足“二八法则”, 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 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 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 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 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 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 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 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 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 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 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 要高瞻远瞩, 超前规划, 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 从整体上进行规划, 注重重点, 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 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 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 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 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信息化规划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和发动机。然而一个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 提出了一种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阐述了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对几种常见的规划方法进行了探析和思考, 并总结了信息化规划的价值, 为其他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指导。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范玉顺, 胡耀光.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新材料新工艺, 2004 (9) :2-7

[2]蒋桂艳.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 2012 (10)

[3]龚至晖, 李嫚.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移动通信, 2012 (11) :134-137

[4]Thomas H D.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 1998:3-5

[5]段延娥, 戈连柱.关于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应用的探讨[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S1)

[6]Christopher P Holland, Ben Light.A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Model For ERP Implementation[J].IEEE Software, 1999 (7) :77-85

小学信息化辅助教学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教学;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网络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如何迎接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校校通”初现端倪、“人机比”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如何开展,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一、小学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1.运用信息化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在课堂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3.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化辅助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比如:我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花朵;还有建筑物;还有一些银行的标志图。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美,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计算机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从而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乐中求知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数形结合、声情并茂,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把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既调节了学生的情绪,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课堂上的主要板书、录像、动画、例题、学生练习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包装组成一个软件包,使教学内容程序化,上课时教师容易控制教学的进程,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知识,使零散,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建议

1.强化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系统化培训,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系统化培训的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基本技能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基于信息技术思想的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引入考核机制,借此改变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分抵触或依赖情况。

2.强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必须建立在以现代化的理念为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信息技术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同时在选择信息技术时要注意科学性和实用性。

3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及应用水平应当有长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自己的喜好来确定是否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用和不使用没有区别,用的好和用的不好没有区别,势必会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推广。只有建立行之有效地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撰写专题论文等,并将之纳入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才能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力度,提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这个过程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师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革新和变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细处入手,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信息化下如何教与学设计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学会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康.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J].广州师院学报,2009.

[2]赵梦游.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4期(4):24-26.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 篇4

从信息技术的战略影响角度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与对比分析问题.扩展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引入了信息技术的战略影响指标,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并针对某特定行业的3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的战略影响是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的重要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信息化水平测评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作 者:颜志军 郭兵珍 阮文锦 YAN Zhi-jun GUO Bing-zhen RUAN Wen-jin 作者单位:颜志军,郭兵珍,YAN Zhi-jun,GUO Bing-zhen(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阮文锦,RUAN Wen-jin(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5)

信息化方法论 篇5

第一讲:世道变了,重新认识PPT吧

几年前,网上曾盛传一部名为“清华大学寝室夜话”的视频,里面几个学编程的男生在畅想未来时说:“我告诉你们,现在最牛的语言,不是C++,是PPT!我们写程序按行算钱,人家老板做一个PPT,几百万就入账啦!”虽然这是句笑谈,但至少能反映出一个问题:PPT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务文档格式,它的价值绝对不仅限于形式本身,就像会用Word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一样。在那些外表光鲜的演示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很多人问我,如何才能做出一份让别人一看就能由衷地感到认同的PPT演示,说真的,这件事和写小说一样,是没有什么秘笈可循的。惟有多学习,多练习,才能实现。我们这个PPT讲座的目标不是让你学会某种技巧或特效,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和理论,很可能会颠覆你长久以来对PPT的认知,从而帮你获得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PPT制作能力。

大部分初次使用PPT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新建一个演示文档,鼠标点到“文本框”按钮上,随后就在页面上划来划去,连文字应该落在哪里都不知道,好不容易写了几个字,又不知道字号应该调多大。这种状况实在太普遍,普遍到会令每一个想做出优秀PPT演示的初学者感到无助。“别人做的PPT明明那么炫,为什么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我做起来却完全把不到头绪?”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那么你真应该暂时离开电脑,想想你究竟想用PPT这种形式,来达成什么样的目标。1.PPT是手段,而非目标

现在一提PPT,教师们都会想到“课件”,商务人士都会想到“方案”,仿佛做PPT的目的,不是做课件,就是做方案。这实际上是一种较为狭隘的误区。PPT是微软Office办公软件中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默认文件保存格式,于是人们就把演示文稿简称为“PPT”,又称“幻灯片”,说的都是一回事。由此你可以明白,PPT是一种表现形式,而非一种特定的文稿称谓。说得再直接些:它是手段,而非目标。

在过去,我们往往只在一些商业演讲中看到PPT的身影。如今,除了商务演讲的用途,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也喜欢采用PPT格式的教案。一来便于制作,省去了不少备课时间;二来也便于学生获取电子版笔记,从而收获更好的课堂效果。另外,PPT版本的公司简介、个人简历近年来也悄然兴起,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市场、策划类专业时,都会附上一份准专业级的方案。经验证明,不论是专业的广告、公关公司,还是外企、国内大企业的市场部门,都更倾向于招收有优秀PPT制作能力的人才,因为它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但至少表现出一个人对市场、策划和沟通的理解。2.PPT的精髓在于沟通

那么,做PPT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应付校长布置的任务”,那你现在就可以把这一页翻过去,不用再看了。以课件为例,很多老师做PPT是为了讲课方便,然而这些课件在本质上又仅仅是把传统的板书变成了电子版,除了能少创造一些粉尘之外别无他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用PPT实现更加精准、到位的沟通。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校长要求某班主任制作一个PPT演示,在团队活动时帮助学生学习文明守则,于是该老师做了一个包含5个页面的演示文稿,5页的内容分别为: 1.新的文明守则颁布了;

2.校长说,学生应该遵守纪律; 3.老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4.有个学生,犯错误被处分了; 5.大家要学习守则,避免犯错。

按照校长的指示和既成事实,这个PPT做得没有任何错误。可老师在按照这个演示讲完一堂课后,学生们的反映却异常沉闷,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被威胁了——老师先告诉你新规矩来了,你们都给我老实点,当然我们老师也起带头作用,捣乱的已经被处分了,所以你们得学习守则,小心别让我逮到!

其实,稍微调换5页内容的位置,就会改善许多: 1.我们都知道,最近有个学生犯错误被处分了; 2.这件事老师也有责任,因为老师要其模范作用; 3.校长也很重视,强调我们应该遵守纪律; 4.新的文明守则颁布了;

5.大家要学习守则,避免犯错。

简单的调整之后,师生之间的沟通气氛完全变化了,从“威胁”变成了“协商”。所以,PPT是演示者与听众间沟通的大纲,是协助人们沟通的工具,它帮你提前理清思路,在讲解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师者的目标是传道、授业、解惑,PPT只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事实上,这不仅可以用在教育领域,商务合作中也是如此。国际上一些大牌的4A广告公司在提案时,往往会先把几十页公司简介放到整个方案的最前面,比如公司理念、CEO语录、成功案例、全球机构列表,目的就是让甲方知道,“我们很牛”,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开场会帮他们获得很多优势,即使方案后面创意平平,也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当然,除了调整不同页面之间的顺序,我们还可以适当地插入图片、动画,以提升页面的视觉效果,甚至能达到增强内容说服力的作用。但是,千万要记住一点,做PPT不是涂鸦,绝对不要盲目地把页面变得过于花哨,所有的美化都必须服从于“沟通”这个主题,我们是要借助PPT实现我们的沟通目标,而非向人展示我们的涂鸦技巧。关于“美化”的技巧,我们在今后还会详细地介绍给大家。3.写PPT之前先确定用途

一般说来,当PPT呈现为课件或者方案时,经常会有两种用途:演示和阅读。有的时候,我们写PPT是为了理清思路,在讲课或者讲解方案时做演示之用;更多的时候,则是为了提交给别人阅读,而无需讲解,如学校或公司简介。演示用的PPT和阅读用的PPT,两种文档的做法存在着很多区别。比如,演示用的PPT中,文字不宜过多,一般只要提纲挈领即可,细节部分主要靠演讲者来发挥,如果文字过多,观众会把注意力从演讲人身上转移到PPT,这就得不偿失了。另外,由于演示PPT一般都采用投影的方式进行播放,因此文档中的字体不能太小,除了一些你不想让听众仔细阅读的文字,其他文字最好不要小于14号;而且如果你担心投影机的亮度不够大,就不要在演示中把文字和背景的字体颜色搞得过于接近。相对地,阅读用的PPT则可以尽量细致,排版布局也可以做得更为美观,从而给阅读者留下好的印象。

第二讲:善用图片,创造有效的沟通

戴尔·卡耐基的培训课程中有一则经典练习:讲师会扮演一个刚刚降临地球的外星人,他除了能听懂你的语言,对周遭的环境一无所知,而你,要通过语言,帮助他把一件西服穿到身上。其实,这个练习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却极其之难,只有具备绝佳沟通能力的人才能勉强完成。上一讲中我们曾说,制作PPT的本质和精髓在于增进沟通。可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恰恰是最难把握的事情。在沟通中,我们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去增强沟通的效果,这才是制作PPT真正的难点所在。

我们知道,PPT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用文字和图片表达出来的。经验却告诉我们,尽管很多人都知道做PPT要“图文并茂”,但却不懂得图片的使用技巧,错过了许多简单提升沟通效果的机会。如果你到现在还固执地认为,图片就是用来点缀文字的,那么这一讲恐怕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了。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生物老师在讲解“阿米巴原虫”的时候不能用图片(当然,也不允许画图),那他讲课的难度会有多高。由此可知,图片可以把复杂的、难以表达的事物具象化,变得清晰、易懂;善于运用图片的人甚至可以通过寥寥数图,就从根本上逆转阅读者的固有想法,进而创造出魔术般的沟通效果。然而,道理虽然浅显,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1.请大胆插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北京的公交车上,我们经常能见到一则止咳糖浆的广告:女主角举着两个做成了“肺”形状的罐子,里面有些绿色块状物无法倾倒出来,以此代表患者久咳不愈,倒入药品之后,里面的块状物便缓缓流出。这则广告虽然没有让消费者看到实际的效果,但也通过简单而形象的比喻,让患者理解了产品的药理和药效。所以,有的时候,即使眼见到的不是“实”(是比喻),也能起到“实”的效果。图片和文字的关系也是如此。有经验的策划人,都会在活动方案中插入一些效果图,虽然我们都清楚,活动还没有举办,图片一定不是实际拍摄的,但只要选图得当,绝对能够帮助阅读者产生一些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策划人的意图。因此,除非你的文字不需要读者产生任何联想,否则就请尽量尝试并寻找“图说”的力量吧。

图1:没有插入图片的小型活动策划案,仅靠文字无法让人对活动本身产生印象

图2:插入相关图片的小型活动策划案,图片令方案更直观,更容易得到他人认同 2.避开“图文并茂”的误区

我相信,如果仅仅是在PPT页面中摆放文字,那么任何会用Word的人都可以轻松创造出美观的版式。然而,一旦把图片加进来,不少人就开始手足无措了。许多人认为,PPT的布局方法和“排版”没什么区别,无非是让构图看上去更漂亮。这其实是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领导要求完成一份用于快车(FlashGet)校园招聘活动的PPT演示,其中一页要列举一些经典的用户评论,某同事就把页面做成了如图3所示的样子——左文右图,各占一半。其实,这样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文字清晰明了,图片选得也不错,“图文并茂”意识到位,可问题在于,该同事自己都觉得这种版式不好看,总觉得哪里别扭,却又找不到改进的方法。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表达”上,版式是否好看都在其次。图文各半,读者就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强调的是文字还是图片,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请记住,每一页PPT中最多只能有一个重点信息存在,这个重点信息应该是你最想让读者了解或理解的。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对多个重点信息形成印象,所以我们必须在图文版式上作出取舍,让非重点信息居于次要位置。没错,真正的PPT高手,他所设计的并非版式,而是读者的注意力。

下面我们可以说说刚才那个例子如何改进。从功能上看,图3是想表达快车(FlashGet)在用户当中取得了相当多的好评,页面中的文字,只是海量好评中的几段摘录。那么,我们何不把图片放到最大,干脆让它成为这一页的背景呢?为了让居于页面中部的文字看上去更清晰,我们在文字背后加了一个半透明的黑色底图,这样一来,不仅令页面风格浑然一体,也更好地突出了“海量好评中的精选”这个潜在意图(图4)。

图3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图文都有了,可画面还是很生硬

图4同样的图文,请考虑如何结合沟通目标来变换版式吧!

讲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对PPT中的图文布局有了新的认识。加图还是不加图,图片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放在旁边还是放在中间„„这些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没错,绝对不是所谓的美学,所有一切都应该是由你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的。3.创造沟通的魔法

由此可知,如果你是个老师,就绝对不要把两道应用题放在同一页中讲解;如果你是个推销员,也千万不能一股脑把N多产品都塞到一页里。那样只会令你的听众更疲劳,减少听众对内容的关注。不过,只要我们把思维逆转一下,就会发现,当你想在PPT中故意避开某些信息,却又不得不提的时候,只要灵活运用图片,去控制听众的注意力,就可以实现你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更多的应用和经验。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典型的图片“魔法”。我曾经为一个快车(FlashGet)的广告客户做过一个活动方案,活动的细节沟通没有任何问题,后来客户问道:“虽然你们的用户量大,但××的用户量也很大,我们凭什么选择你们,不选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前一个版本的方案中已经有所阐述,但显然,只说“快车品牌拥有用户支持”,对这个客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在随后的PPT方案中,我增加了两页内容,第一页是“两个较为极端的反面教材”,通过两张黑白照片,展现出街头的“性病广告”和“办证”,这两种广告形式的“用户量”简直无人可比,但你愿意把你的品牌和它们放到一起吗?当客户看到这里,并陷入思考后,第二页就会告诉他,如果一种广告终端终日展示性病广告、涉黄信息,甚至陷入到窃取用户隐私的争论中去,那么它的“用户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在这两页PPT的基础之上,我们告诉客户:快车从未被卷入过流氓软件、恶意软件的争论;快车是一款只和著名下载站、知名IT网站、门户网站合作的软件;快车永远坚持健康广告原则。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客户看到这个方案之后,顺利地与快车签订了合作协议。

图5同样的沟通,换个角度就能实现化被动为主动的魔术——和我们平时说话很近似吧

图6增强前一个观点的沟通印象,实现观者的观点转变

4.你学到了什么?

1.永远不要为了插图而插图,图片只是实现沟通目的的一种手段; 2.如何安置图片,取决于你想用这些图片表达何种思想。

第三讲:简约至上,做人人都能看懂的流程图

常看推理小说的朋友一定有这样的感觉:相比之下,小说中的罪犯往往比侦探更聪明,因为那些高智商罪犯总是拥有惊人的创意,从策划到布局,从细节执行到时间控制,都令侦探们挠头不已。而侦探,做得却是一件解释工作,他们的目的是把嫌疑人复杂而周密的犯罪行为解释得简单易懂,并寻找证据,在各个环节表明“我没有猜错”。

事实上,做PPT也是一种解释工作。我们要借助PPT这种形式,把我们脑子里错综复杂的思路和创意加以梳理,从而让我们的受众(客户、学生、领导或其他)能够更加轻易地接受我们的想法。因此,就算你是个创意的天才,也绝对不要把任何谜题留在PPT中,因为,PPT需要的是逻辑,而不是悬念。在我们的日常PPT制作中,最常见的表达逻辑的小道具,就是流程图。

说到流程图,不管是学校的师生还是企业的职员,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课程表、行事历、联欢会的节目单、头脑风暴的会议纪要„„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流程图形式。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不用流程图,而是像写作文那样记一份课程表呢?你一定会说:“噢买嘎的!孔乙己死了好多年,课程表有一种写法就够了!”是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PPT中插入流程图——对于这种用纯文字表达就会麻烦死的东西,还是画张流程图最省心。

问题是,不管是在商务还是教学PPT中,这种“麻烦死”的东西都不胜枚举。我们要解释复杂的概念,我们要汇报工作进度,我们还要告诉学生一个超级麻烦的实验可以分为多少步。别犹豫,每当你为这种细节解释而发愁的时候,就轮到流程图登场了。1.化繁为简——流程图的铁则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在前两讲中再三强调了一个重点,即:PPT的最终目标是沟通。因此,制作流程图和插入图片一样,也是我们实现高效沟通的一种手段。它们的区别在于,图片的作用是把深奥的观点变浅显,而流程图则可以把复杂的流程变清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流程图把本来简单明了的东西变得复杂难懂,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不信的话,看了下面这个反面教材你就会明白了。

某仁兄设计了一个线上活动,并用PPT来演示活动的流程,如图7所示。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页PPT风格独到,不仅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标示出用户的体验流程,较为随意的线条风格也符合活动的休闲特色。但致命问题在于这个流程图恰恰实现了“化简为繁”的负面效果。

【图7】乱到恐怖的活动流程,你能看懂吗?

当我们从眼花缭乱的流程中梳理出它所表达的含义之后,才发现,原来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用户可以在“活动中心”参与“订阅信息”、“发表博客”、“新闻评论”、“论坛交流”和“PK台”,实现多种体验的同时,有机会赢取大奖。更要命的是,单纯的文字表达比这个流程图更容易被人理解。所以,这个流程图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应当予以删除。当然,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令复杂的流程图变得有必要存在。比如,有时我们需要向客户或领导表明,我们做了许多功课,我们努力了(含有“苦肉计”或“邀功”的意味),于是做出一个巨细靡遗的流程图来忽悠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阅读者过多关注流程图的细节,该流程图在本质上与一张复杂的图片无异。请记住:如果只考虑信息的高效沟通,那么,我们只要把流程图做得简单、清晰就可以了,更复杂、更漂亮的流程图有时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2.简约,不简单

美国著名策略咨询机构罗兰·贝格(RolandBerger)曾在其PPT设计的“九大原则”中指出,“不要使用小图形(方格、箭头等)制作流程,代之以含有小方格背景的数字(配合文字表达流程)”。许多初学者见到这一条时,都不太理解——这难道不是在禁止我们制作流程图吗?其实不然。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刚刚开始制作PPT的朋友常常会过于注重形式,有一种恨不得把所有文字都做成流程图的冲动。它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简单,不简约”,作者看得懂,读者看不懂,比如图8所示的这则例子。

【图8】很常见的一种流程说明,不过似乎缺少了一些东西 作为活动步骤的说明,这页PPT的结构和内容都可谓清晰明了。然而,如果你仔细看那三个步骤中的文字,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些东西——当你看过之后,立刻把目光从这一页上移开,我相信你很难再次回想起它的内容。没错,问题就出在,这三个步骤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联!由于该流程图使用了“箭头”联结三个部分,而“箭头”本身又有“承接”、“递进”的含义,当三部分的内容不具备承接和递进关系时,听众就会对这页的内容感到困惑了。

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有经验的朋友一定已经想到了,就是提取三个步骤所对应的时间,作为流程图的主干,原本的流程图部分在形式上成为每个时间段的具体说明。这样一来,流程图的主干就是时间,这一页内容的重点从杂乱无章的内容,转变成了“一个月的时间,分三期完成”,听众显然能够更加迅速地对活动步骤产生印象。

【图9】以时间为主干,整个流程图就更加流畅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简约,不简单”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的关键是,在我们制作流程图的时候,一定要先提取它在逻辑上的主干。这个主干可以是时间顺序、地点顺序、人物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总之,逻辑上的主干一定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明确的逻辑关联,这样才能将流程图的作用最大化。3.做结构图,就这么几招

虽然我们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与“流程”有关,但事实上,PPT文档中常见的结构图也属于流程图之列,如班级结构图、人事关系图、品牌架构图,等等。但由于制作结构图基本上不用考虑“主干”、“繁简”等问题,更多地只是把若干事物的层次关系表达出来,所以相对简单。对此,我也没有太多可以传授的经验,姑且和大家分享一些做得不错的结构图,权当帮您拓展思路吧。

【图10】商务PPT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流程图,适合阐释概念、理清结构

【图11】当被叙述的概念拥有三个分支时,这种三角概念图就很受用

【图12】同样是三角概念图也可以做得很炫目

【图13】细分条目比较多且占主要地位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此页的布局 【图14】屋顶图拥有相当普遍的逻辑关系,是商务PPT中最常用的结构图之一

另外,我还得提醒你,不管你制作的流程图有多复杂,如果其中包括很多图形,最好让这些图形能够充分对齐。你可以借助PowerPoint的“自定义工具栏”功能,把“左对齐”、“右对齐”、“上对齐”、“下对齐”、“横向对齐”、“纵向对齐”、“横向平分间距”和“纵向平分间距”8个按钮加进来,它们将为你的流程图制作节省大量时间。另外,绘图参考线也是推荐使用的一个工具,它的吸附特性可以帮你轻松制作出整洁划一的PPT页面。在PowerPoint的背景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网格和参考线”,并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在屏幕上显示绘图参考线”,即可让参考线出现在页面当中。4.天下流程一大抄

看到这里,有人一定会问:猪!你说了这么多,我们明白了“化繁为简”的流程图不能用,“简单,不简约”的流程图不能用,那好,你告诉我,什么样的流程图能用!我怎么才能迅速搞出一堆像样的流程图来?说真的,做流程图有点像摄影,老师只能很明确地告诉你一些禁忌,但无法手把手地去教你如何把范伟拍成林志玲。如果说流程图的制作有一些取巧的捷径,我想,积极地借鉴流程图库,算得上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网上最常被人借鉴的,除了著名的罗兰贝格PPT图库,ThemeGallery的水晶图库也是极常见的借鉴范例,在搜索引擎上找一下,都不难发现。另外,Office2007中的PowerPoint增加了SmartArt功能,可以帮助初学者轻松设计出较为专业的流程图,也非常值得一用。不过,不管如何借鉴,真正的重点并不是流程图的形式,而是它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当你经过了持之以恒的联系,掌握了PPT制作的更多技能之后,终会有一天,你会发现,流程图,还是自己做出来的最合适!

虽然流程图是一种展现某一页内信息逻辑的工具,但对于整个PPT方案而言,页面之间的逻辑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一点我们将在第5讲给大家详细说明。对PPT中各种数据的用法抱有疑问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下期的《谁会做PPT》哦!

第四讲:有理没理,用数据说话

四百年前,一位叫布鲁诺的年轻人因为宣传天体运行学说,遭到逮捕并当众烧死。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今天,布鲁诺老师就会要求天主教廷出示证据,证明他是所谓的“异端”,并且依照相关规定,应当施以火刑。这样一来,就算教廷很盼望将布鲁诺老师烧熟,也莫奈他何——谁让他们没有证据呢?

说话办事都要讲证据,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规则。没有证据支持的观点,不仅显得轻浮、潦草,而且可能会遭人怀疑。相对地,当人与人之间意见向左时,只要能拿出双方都认同的证据来,就很容易达成一致。然而,在PPT方案尤其是需要表达观点的商业策划中,许多人却忽略了证据的重要性,要么不会用,要么用得不是地方。所以,如果你想做出真正令人信服的PPT演示,千万不要忘了用数据说话。

首先,我需要再次强调:虽然数据可以让我们的观点变得更可信,但请记住,我们所有的观点都是服从于“人与人的沟通”这个大前提的。做PPT就是为了沟通,不论这些沟通属于“解释”还是“说服”,这一点都不会有任何改变。1.只证明需要证明的观点

在讲解数据的用法之前,我想先以一个最常见的应用误区,来给各位读者打个预防针,那就是:不要去证明那些无需证明的观点。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句废话,可实际上,几乎100%的PPT方案撰写者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其中也不乏一些资深策划人。

我曾于2005年为一部网络游戏制作公关推广方案。据说,该游戏是TCT公司(化名)耗时两年、耗资上亿元自主研发的MMORPG游戏,可以说是他们进军网游市场的第一炮,其重要性非比寻常。在那个代理网游遍地开花的时代,TCT公司提出,自主研发、自主运营将成为网络游戏发展的未来趋势。从今天的结果看来,这个判断相当准确,TCT公司借此一举奠定了其在网游市场的地位。后来,TCT公司的负责人对我说,其实他们当年找了两家公司同时做方案,准备择优选用。另一家咨询机构的方案虽然也很专业,但他们在一个长达30页PPT的方案中,使用20多页的篇幅,采用多方数据证明了客户“自主研发、自主运营将成为网络游戏发展的未来趋势”的观点。谈到这一点时,TCT公司的负责人无奈地说道:“他们方案中的论证非常出色,可是,这个观点我们已经认同了,不用他们证明啊!”

是的,在研习数据的使用方法之前,你必须先学会分辨,你试图证明的观点有没有证明的必要。一般来说,自然公理、约定俗成的道理、众所周知的事实、客户或领导给定的前提条件,这些都是无需证明的。我们千万不要在这些问题上浪费宝贵的PPT页面,把它们留给更重要的沟通吧!

2.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一直以来,我都在强调,PPT演示中应该有一个沟通的目标,PPT中所有内容和形式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为了沟通的目标,我们提出一个或多个观点,并且使用数据去证明这些观点。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有关数据无法证明我们的观点,怎么办? 几乎任何一本统计学教程都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通过研究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以许多人在制作PPT方案之前,会十分辛苦地研究行业数据,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得出有指导意义观点。可我要说的是,虽然这种钻研精神难能可贵,但它一点都不实用。我不是教你诈。毕竟,做方案不是做研究。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观点并不是靠研究得出来的。头脑风暴、灵光一现、客户的暗示、领导的安排,这些都可以是观点诞生的途径,而真正复杂的,是把这些不便于理解的观点证明出来。所以,对于“先有数据还是现有观点”这个问题,事实更偏向于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擅长使用数据,其实也就是擅长寻找能够证明某些观点的数据。3.数据从哪儿来

几乎每一个市场、策划人员都会为数据的来源发愁,因为要获得能够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数据,并非一件易事。虽然我们可以从专业的数据调研机构(如赛迪数据、艾瑞网等)购买相关数据,但高额的费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方案本身的价值,仅靠购买显然不现实。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设法寻找一些便捷、廉价的数据。在寻找数据时,搜索引擎是我们必须借助的工具。对于一些热门行业,如网络游戏、家电、交友网站等,只需搜索一些关键字就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中未必包括现成的统计结果,但我们还是能从调研报告的说明、媒体发布的市场综述文章、行业名人的讲话中找到一些线索,稍加处理即可形成可用的数据。

事实上,还有一些冷门行业或者新兴行业,就连调研机构都没有切实可用的数据。比如网民对不同网络存储服务的偏好、消费者对不同品牌口香糖的消费习惯等,这些数据又要从何找起呢?当然,做方案也不是变魔术,数据不可能无中生有。但别忘了,许多情况下,纵使你没有这些数据,你的客户也没有,所以你完全可以做个小型的抽样调查,去创造一些数据。你需要自制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可以具备一些导向性,然后通过QQ、MSN、邮件等形式发给符合调查条件的好友,最后统计相关结果。在方案中,我们只要附上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就会拥有一定的说服力。虽然它并不像专业调查机构的数据那么强势,但也聊胜于无。对于那些善于体谅策划人的客户,这种做法是可以被完全认同的。4.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数据魔法

数据怎么用?这一点似乎无需赘述。要证明FlashGet是全球第一的下载软件,只要拿出全球用户量的统计数据就可以了——这实在是简单至极。然而,我们这里要说的,并不是一对一的逻辑证明方法,而是,如何让同样的数据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执行PowerPoint的“插入图表”选项,你会发现N多形状各异的图表:柱状图、饼图、折线图、坐标图„„简直不胜枚举。可你千万别以为这么多图表类型只是给你解闷用的,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完全可以让同样的数据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魔法般的逆转!

【图15】PowerPoint中自带了如此多的图标类型,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

A公司和B公司同为某行业领军厂商,两家的竞争无论在产品、广告、销售上都表现得异常激烈。某天,B公司某销售经理拿到了一份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市场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下半年,B公司每个月的产品销量都低于A公司。对像B公司这样的国际企业来说,想在数据上做手脚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又应该如何在公司的年终总结大会上,去展现这份数据呢?

【图16】B公司拿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其销量始终低于A公司

其实,销售经理只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为这分数据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他把传统的柱状图改成了折线图。所谓折线图,是通过标记并连接柱状图的每一个顶点而形成的,在PPT中只要在图表上点鼠标右键,执行“更换图表类型”命令即可,非常简单。从折线图中,我们可以从折线图中清晰地看到A、B两家公司2007下半年的销售走势。

【图17】修改后的销量数据,给人的第一感觉是,B公司更有发展潜力

图中显示,A公司2007下半年的销售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而B公司的上升态势明显,12月底时双方已经十分接近——按照这种趋势,全面超越A公司也是指日可待的。这样一来,B公司销售经理成功地将听众的注意力从“销售业绩不佳”转移到“销售走势良好”上。一个“负面”数据,只是用不同的图表表现出来,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正面”结论。

如果你经常翻阅国际4A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的策划案,你会经常看到X/Y散点图、气泡图、面积图,甚至是像“四象限图”等完全不在PPT中出现的图表类型。难道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数据高深到了不用复杂图形就无法表达的地步吗?显然不是的。其中蕴含的沟通目标,才是迫使他们“去简求繁”的动机,而这些技巧也只有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才能把握。5.网络数据:不可忽视的力量

说到底,我们引用数据,无非是为了增强观点的可信度。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种较为另类的数据形式,正在逐渐走进策划人的方案当中。当我们翻阅《三联生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时,经常会在一些综述、评论文章的开头看到这样的文字:在Google搜索“××”关键字,会得到3278382个结果„„作者提出这样的说法,是为了证明“××”关键字在网上广受关注,而且巨大的搜索结果也确实能证明这一点。

随着博客的兴起,许多在不同行业拥有相当话语权的专家纷纷上网开博,策划领域将他们称作“意见领袖”。对于特定的事件,网上论坛中的评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网民的意见。借助新兴的博客、论坛搜索引擎,我们很容易从这些网上评论的集散地中寻找专家和草根网民的证言。奇虎作为普通搜索引擎虽然很一般,但它的论坛和博客搜索却颇有参考价值,推荐尝试。

媒体的新闻报道,有时也能成为一种强力数据,为我们的观点提供支持。借助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新闻搜索功能,要找到有用的新闻并不难。

网络作为现代人的信息中心,随时都有可能诞生全新的数据形式。只要那些数据可以得到公众认可、有证明观点的能力,即可使用。当然,这也要看PPT听众的接受程度,如果客户或老板已经明确地表达出对网络论坛的“忌讳”,那么那一类数据我们开始避开为妙。

第五讲:张弛有道把握PPT的节奏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警察,有天打死了一个坏蛋,坏蛋在死之前打死了一个好人,好人在死之前救了另一个好人,另一个好人刚好就是那个警察。这故事有趣吗? 我国古代的诗文写作讲究“起、承、转、合”,这个理念后来又被延伸到志怪小说当中,大体上就是要求讲故事的人必须注意节奏,不能从头到尾都平铺直叙,也不能从头到尾都是高潮。我刚才讲的那个故事,如果编成香港电影,完全可以拍成四段刺激的枪战,可我相信不会有人喜欢,因为这个故事实在不动听——从头打到尾,还让不让观众喘气啦!你一定已经想到了这一讲的主题,没错,就是PPT的节奏问题。我们在讲述一件事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明白,就必须控制表达的节奏,过快,对方听不清,过慢,人家不耐烦。既然制作PPT就是制作沟通,那么PPT的节奏问题就必须得到重视。事实上,做PPT和讲故事一样,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节奏去交代其中的信息,否则就难以实现充分而有效的沟通。如果说你看完了《谁会做PPT》的前四讲,还觉得自己是个刚入门的初学者的话,相信这一讲的内容会帮你到达一个新的层次。

许多刚刚开始写方案的朋友都会问,方案应该怎么写才算“对”?比如,他知道制订一个计划前要有目标,很多时候还得在目标之前分析一下背景信息,至于其他“应该有”的东西,他并不清楚,所以总是在问:“这页写完了,下面该写什么了?”

其实,用PPT做方案,绝对不是去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填充内容,就像你和人聊天的时候不会去想“这句说完了,下句说什么才对”一样。很多不知道“下面该怎么写”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脑子里没有形成思路,而是不清楚如何把头脑中繁杂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表现出来。这种分步骤表达自己所想,即“把握节奏”的能力,在PPT制作当中是最难养成的,也是最珍贵的一种能力。

1.从跳跃思维到直线思维

我们必须把脑子里的复杂构思转换成“PPT语言”,才能让别人看懂。但你知道“PPT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吗?仔细观察一下PowerPoint主界面左侧的一串PPT缩略图,N个PPT页面组成了一条清晰的直线,这条直线恰好表现出了PPT语言的最大特点,即“直线思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智慧擅长跳跃思维。我们从小就接受“举一反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育,所以中国人普遍思维敏捷,善于联想;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思维讲求严谨和实证,是一种直线思维。对待同样的问题时,直线思维走出一步的时间,跳跃思维可以走出三五步甚至更远。但我们不要忘了,就算你的思维跳得再快,如果不能准确地传递给沟通对象,反而会降低沟通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做出了自己非常满意的PPT方案,却不能令别人看懂——其实他的思路没有问题,只是PPT写得过于跳跃,别人又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能听懂反倒不正常了。

所以,在制作PPT尤其是做方案时,无论你的跳跃思维能力如何海阔天空,不管你妙手偶得了多少惊人的创意,在表达时还是得回到直线思维,按照严谨的逻辑,一步一步地解释给读者,这样才能实现精准、高效的沟通。2.直线思维下的逻辑问题

在直线思维模式下,各个PPT页面之间的逻辑问题变得非常重要。这一点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承上启下”,也就是说,每一页的内容不仅要对自己这一页负责,还要照顾到上一页和下一页的连贯性,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迷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还需要一个例子。某数码厂商推出了一代全新的MP4播放器,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解决方案,生产成本可以压得非常低。于是,厂商的市场部人员在策划推广方案时做出了这样的PPT页面: 产品特色:黑白时尚色彩设计、售价仅为大厂产品的50%; 因此,广告推广应主要面向18~30岁的年轻人。我们从整个PPT方案中节选这两页出来,乍看之下好像顺理成章,“时尚MP4,好用不贵”,本来就应该卖给年轻人,难道这也有问题?

是的,虽然方案本身没有错,但那两页方案在逻辑上并不完整。比如,黑白时尚的色彩设计和18~30岁的年轻人有何关联?为什么“售价仅为大厂产品的50%”会吸引年轻人关注?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说清楚,就无法得出“主要面向18~30岁的年轻人”的结论。直线思维要求PPT制作者必须能够环环相扣、自圆其说,否则,每一个“被跳过”的重点,都可能变成受人质疑的对象。其实,这两页PPT稍加改动就可以变得更严谨: 产品特色:黑白时尚色彩设计、售价仅为大厂产品的50%;

列举市场上热卖的MP4产品,进一步说明这些产品都以年轻人为主要顾客群; 提供调查数据,说明18~30岁的年轻人对MP4的购买力情况与新品价格相符; 因此,广告推广应主要面向18~30岁的年轻人。

事实上,在许多现代企业中,直线思维已经成为日常沟通的思维模式,在三星、LG、东芝等企业中,这一点尤为明显。

任何人说话、办事都应该符合直接、明显的逻辑,这种方式表面上有点烦琐,却能给员工更强的责任感,也就是所谓的“beresonable”。3.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

多年前,一位营销界的前辈对我说:“小兄弟,你做的方案创意十足,但缺乏说服力。”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所谓“说服力”的问题,猛然醒来,才发现所谓说服力,正是站在读者立场思考的能力啊!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沟通?就是因为无法彼此认同,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沟通之前,被沟通的一方(听众、读者、客户)对于讲解一方的观点,会持默认的否定态度。而沟通的过程,则是将对方的否定态度不断转变为“同意”态度的过程。只有当你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搞清楚他每到一段时间,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再把这些问题融入方案里,适时地给予解释,才能创造所谓的“说服力”。

所以,如果你一时无法把握“直线思维”的逻辑特点,就尝试着站在一个否定的立场,近乎苛刻地给自己的方案挑毛病吧。当你能够解决掉大部分自己提出的问题时,你的方案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严谨而通顺。

与其花时间读说服术,不如站在读者的角度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4.把控全局,合理分配重点信息

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控制PPT节奏的技巧。对初学者来说,想清楚整个方案的内容是第一步,然后根据方案的需要,将重点信息按顺序排布出来,形成一个提纲。有了这个提纲,撰写PPT方案的时候就会轻松许多。需要强调的地方,我们就用几页PPT制造一个小高潮,从而加深阅读者或者听众的印象。

以一个最简单的产品推广方案为例,我们可以在整个方案开始的部分,把目录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读者在一开始就能了解到整个方案的结构。如果方案很长,我们甚至可以把目录穿插在方案各部分之间,比如,第二部分开始前,把目录页面拷贝过去,然后将第二部分“用户分析”以加粗、变色、增加底纹等方式加以突出,读者看到第二部分之前就会明白“到第二部分了”——这是一种利用目录,人为地在PPT中制造节奏的方式——虽然很俗,但很实用。

所谓“人为地制造节奏”,就是要把原本十分紧凑的方案切割开来,变得更容易阅读。我们以前曾经说过,听众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不能总是绷紧,制造节奏有利于帮助听众形成印象。除了反复再现目录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变换模板的颜色来制造间隙,还可借助含有一定意义的大图来适当缓解听众的疲劳。另外,对于比较重要的页面,使用“忽略母板背景图形”,改用全黑背景,则可以起到明显的突出作用。

PPT的节奏问题我们暂且告一段落。最后,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珍贵的经验。其实,真正出色的方案无外乎两种:一种纯以创意取胜,甚至达到令读者一看就想尝试的地步,比如一些国际4A广告公司的品牌推广案;另一种虽然未必有绝佳的创意,但在逻辑上清晰、严谨,无懈可击。可是,在实际应用当中,不论是参与竞标还是做工作总结,后者获得认同的概率远远高于前者,即使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广告、公关公司,真正的“金点子方案”一年也出不来几个。所以,作为PPT的初学者,脚踏实地练内功,把PPT的节奏掌握得游刃有余,才是进步的捷径。

通过连续的提问来引导PPT节奏,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控制方式

只需一个简单的目录,就能帮你理清PPT结构

PPT讲座六:由内及外细节之处见专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我近些年的经验而言,向我请教PPT做法的人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问PPT内容与策划技巧的,比如怎样提升PPT的说服力;另一种,则经常一上来就说:“小猪,把你的PPT模板给我一套吧!”在我看来,这两种人,前一种更多的是有经验的PPT制作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何种支持;而后一种,十之八九对PPT毫无经验,他们更多地认为,“好的PPT”等于“漂亮的PPT”,反倒忽略了甚至从未意识到PPT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PPT模板和美化的相关经验放到最后一讲。其实,自从第一讲开始连载后,就不断有读者发邮件给我,想让我讲讲PPT模板的制作技巧。说真的,不是不讲,而是时机未到。不懂得如何在PPT中创造“沟通”的人,就算是学了美化也是白学,做出来的东西徒有其表;而当你懂得了运用PPT的诸多原则和技巧之后,你的审美观和对PPT模板、字体等元素的美化,会令你的方案看上去更专业,由内而外地获得读者的认同。

2004年的年底,阴天,有点雪后寒。我和我的几个同事埋在会议室里,为诺基亚3230制作传播方案。方案最后做成什么样,我已经记不清楚,反倒是诺基亚提供的几个参考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款在当时看来还算不错的彩屏手机,方案模板做成了蜡笔涂鸦的相框,从而强调色彩给生活带来丰富的乐趣;另外一款以手写输入为卖点的手机,其方案不仅充满了中国古风,还把手写笔比喻成为一种兵器,隐喻该产品对中国用户的杀伤力。那些PPT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启示:原来,包括模板、字体、符号在内的所有元素,都是可以并且应该为PPT主题服务的。正是在细节上无微不至的诉求,才造就了所谓的专业。所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如何通过对模板、字体等元素的美化,来彰显PPT的专业。1.打死不用默认的模板文本框

当我们在PPT中新建一个页面,你马上会在其中看到“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和“单击此处添加文本”等文本框。这些其实是PPT默认模板中的一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他只要在这些文本框中输入一些文字,很快就可以做出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PPT来。但我们都知道,这个绝非我们想要的东西。

默认模板的文本框还有一个糟糕之处,就是它会根据输入的内容,自动调整字号——输入的内容多了,字号就变小。虽然这是为了体贴初学者做出的一个设计,但更多的情况下,却会在你想自定义字号的时候,把页面字体搞乱。其实,只要调整一下文本框的属性,关闭“自动调整”即可。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初学者注意不到这一点,不知不觉地失去了真正的自定义字体的机会。

一个一了百了的方法是:每当你新建一个PPT页面,马上在页面中按Ctrl+A,然后按Delete键,删除所有的模板文本框。2.经济适用,最简单模板教程

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模板应该包括什么元素?请相信你没有看错:仅仅是两条最普通的直线。以PowerPoint2007为例,点击“视图”标签,选择“幻灯片母版”,然后在左侧的母版列表中选择最上面的一页,这一页是通用母版,只有这里的改动会在所有PPT页面中呈现。接下来,在这个通用母版的上下部分,各画一条与页面边缘等距的直线,你可以借助辅助线工具,让直线距离上下边缘的距离相等。画完这两条线,一个实用的模板就算完成了。这个模板的实用之处在于,页面被明显地分割为三部分。上部左侧可用于放置每页PPT的标题,右侧的一角则可以明显地展现品牌Logo,既庄重又大方;下部既可放置提案公司、团队名称,也可以加入页码、日期等信息(韩国企业还喜欢在这里加入口号)。由此你还可以看出,一个实用的PPT模板还应该包括哪些部分。

事实上,这个模板在许多国际企业中都是通用的日常报告PPT模板。这种模板既适合以文字为主的报告,也适合数据表、简单图表等数据的呈现,文字缩得很小,打印欣赏也特别省墨。所以,建议刚刚开始接触PPT的朋友,以这个模板为入口,去深入体会模板的用法。3.模板装修,切勿喧宾夺主

毫无疑问,要想把PPT做漂亮,模板的美化是必要的步骤。问题就在于,不少人都不缺乏把模板做得花哨的能力,但要想把模板做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主题,又不喧宾夺主,这一点着实不易。当然,就美化模板而言,也并非没有捷径可循,下面就介绍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作为整个方案的封面,PPT的第一页是非常重要的。但并非所有人都是设计高手,这又该如何是好呢?其实,你完全可以使用漂亮的壁纸、图片资源,当做PPT的封面图,只是注意该图片不要过于花哨,至少不要妨碍你放置封面文字。PPT页面的标准大小为960×720,比例为4:3,选择壁纸时应该注意尺寸。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PPT模板,内容部分的框架与首页都具备一定的对应关系,或者元素相同,或者布局近似,这也是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那么,如果我们使用壁纸作为封面,又该如何把这张鲜艳的图片用于内页呢?其实不难。在母版视图中,把你放在首页上的壁纸粘贴进来,然后在上面画一个圆化角的矩形,再适当调节其透明度——发现了吗?一个漂亮而简单的模板就这样诞生了!没有直观印象吗?看看图4和图5间的变化,你就明白了。4.不可忽视的字体问题

信不信由你,乱用字体的问题在初学者当中相当普遍。例如,很多人觉得隶书扁扁的,很可爱,于是就在PPT中大量使用隶书。殊不知,隶书本身并未针对Windows的字体显示做优化,所以在屏幕上欣赏时,字体周边总是有大量的“毛刺”。但你在使用宋体或者微软雅黑时,就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

就我的经验而言,我更推荐大家使用宋体、黑体和微软雅黑来制作PPT,每个PPT中只出现一种字体就足够了,过多的字体只会让PPT显得缭乱。此外,字体的颜色应该能与背景色形成一定的反差,这是因为,一些低流明的投影仪在播放PPT时,会使画面的对比度降低,倘若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比较接近,就会模糊成一团,令观众很难看清了。

微软雅黑字体是Office2007和WindowsVista中默认安装的字体,非常适合制作PPT。如果你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XP而且在使用Office2003,那么你的系统中很可能不具备该字体,需要去下载一个字体文件并且安装到系统中才能使用。另外,如果你的PPT中使用了微软雅黑字体,那么尚未安装该字体的用户是看不到这个字体的,解决的方法是:在保存PPT文档时,单击“工具”按钮,选择“保存选项”,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将字体嵌入文件”即可。

深蓝色的图片显然不适合放置文字,但加上半透明底纹就不一样

信息采集的方法 篇6

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和一些专为出版业服务的信息中心,都是存储和提供有关出版信息的机构。这些机构存储的信息数量多、系统性强,是编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目前,这些机构普遍采用电子化的信息存储和检索手段,为编辑以文献检索方式采集信息提供了便利。此外,政府机关、研究所、出版单位的资料室、大学图书馆以及专为出版界提供出版信息的机构(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创立的“查重中心”等),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 篇7

教育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自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以来的又一次巨大变革, 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 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素质要求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本身需要以变革求生存, 以创新求发展, 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走向教育现代化。这两方面都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 所以,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对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事业, 发挥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缓解高等教育供求矛盾, 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现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取得很大的成绩,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在东西部高校之间、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国家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相差很大。另外, 各级各类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多, 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也还存在着“资源浪费、应用水平不高、盲目追求新技术”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 如何通过可靠地评价和比较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和成就, 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决策和具体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提高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 是现阶段高校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1]。

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刚刚起步, 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少, 缺乏科学和系统的量化数据。现有的研究较为零散, 因而, 需要建立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技术方法, 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价, 以便更清楚地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2]。

本文对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3种被广泛应用的信息化评价方法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各自的基本原理、优点和缺陷, 提出选用因子分析方法作为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方法。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方法

AHP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1) 确定比较判断矩阵:请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其相对于上一层所从属指标的重要性之比, 由比值构成比较判断矩阵; (2) 层次单排序:用方根法计算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特征向量, 将特征向量归一化, 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3) 层次总排序:自上而下分别用每一层的每个指标相应的归一化特征分量作权, 乘以下一层其支配的每一个指标的特征分量, 便得到下一层指标的组合权重, 最下一层的组合权重即为所求。在总排序的过程中, 还要进行组合的一致性检验[3]。

齐二石、王慧明将制造业的信息化分为6个方面若干个二级指标来进行评价[4]。模型如下:

ZMEL代表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的得分, ZMEL越大, 信息化程度越高。j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 i为信息化水平第j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 Aij为第j个构成要素的第项指标的权重, yij为第j个构成要素的第i项指标的得分值, Wij为第j个构成要素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 并将这此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 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 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 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然后综合评估总体的判断确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然后再转化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 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 先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 然后再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 来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 为确定类似指标体系权重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利用层次分析法, 不仅可以降低工作难度, 提高指标权重的精确度和科学性, 并且通过采取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措施, 有利于提高权重确定的信度和效度。

毋庸置疑, 将层次分析法引入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估以确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的权重, 是定量方法在高校信息化评估中运用的有益尝试。但是, 由于高校信息化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层次分析法无法处理指标之间的相关度, 使得具有相关性的绩效指标存在重复计算权重的可能性。因此,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量化指标权重的方法, 在对高校信息化评估研究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 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方法

数学模型为:

式中, R= (rij) n×m为模糊矩阵;A为权数矩阵或加权矩阵;B为综合决策矩阵;“o”为模糊算子。

先确定权数分配矩阵A, 再根据单因素评价矩阵R, 得出综合决策矩阵B。

这是一个简单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 作为单因素评价所进行的综合。任何一个综合判断矩阵, 都可以归结于上述步骤。

然而, 在复杂的技术系统中, 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很多, 且各因素间具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及包含关系。人们在遇到这类情况时, 往往把因素集合按某些属性分成几类, 按照不同的层次对每一类 (因素较少) 综合评价, 再对评判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的综合, 为此, 应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决策程序:

(1) 选取因素集U, 并确定各个因素的加权矩阵。在决策中, 一般应考虑的因素很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将上述各因素制成一个统计表, 再确定各个因素的加权矩阵。在确定各因素“权数”的过程中, 由熟悉这项工作的专家进行评分, 填写权数。再将所有专家关于同一项目的权数合计、平均, 便可得出该项目单因素的权数矩阵。

这种评分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采用模糊统计的方法, 看似“模糊”, 实则精确。

(2) 确定决断集V={v1, v2, …, vm}。在决策中使用6个等级来评价决策的程度, 即:很优, 优, 良, 中, 差, 很差。故取V={很优, 优, 良, 中, 差, 很差}。

(3) 确定单因素评判矩阵A。

(4) 计算综合评判矩阵B。

(5) 评价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模糊评价方法的优点。在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时,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 主要表现在: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本身是一个向量, 而不是一个点值, 并且这个向量是一个模糊子集, 较为准确地刻画了高校信息化水平。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做进一步加工又可提供一系列的参考信息。模糊综合评价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 有利于客观地描述高校信息化水平, 结构层次多的事物, 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评价方法的缺点。首先,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项目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评价项目也并非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评价项目在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一般原则是以尽量少的主要指标应用于实际评价过程中。因此, 评价前指标的预选处理特别重要, 必要时要实践调查, 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 指标权数不是评价过程中伴随产生的, 而是人为定权, 由于人的主观性, 权数不一定能充分反映实际;另外, 权数的调整往往容易破坏同一被评对象不同评价结果间的可比性。

上述两种方法都有共同的缺陷:在确定指标权重时运用的是德尔菲 (Delphi) 法, 容易受到专家主观判断的影响, 特别是当专家对目标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是非常了解时, 其确定的权重可能会使评价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是一种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以其具有综合分析和研究多个指标的经济现象的显著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评价某一对象的综合水平时, 不能单独以某一个指标为依据, 而是需要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 按一定的顺序, 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影响客观事物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可以对众多的因素进行简化, 使简化后的因素既能综合反映原始因素的信息, 它们之间又是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分析正是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之一, 其步骤简述如下:

(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2) 求指标量的相关矩阵R;

(3) 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确定主成分;

(4) 求方差贡献率, 确定主成分的个数k;

(5) 对k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需要在一定的数据环境中实现, 选取能够反映实际的标准数据环境便成为进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求指标权重的首要准备工作。权重分析的标准数据环境必须具备如下特征:真实性, 即标准数据环境中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是通过实际统计调查获得的, 而不应该是虚构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才有意义, 分析结果才能为各种决策提供参考;代表性, 即标准数据环境应该能够代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平均水平, 过高或过低的数据环境都不具备一般性;可用性, 即标准数据环境应该包含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计算所需的所有数据, 而且数据质量较高, 关键数据项不应该存在空项、错项等情况。这样的数据环境是很难实现的。

5 评价方法的比较

综上所述, 目前高校信息化评价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上述方法可以满足高等学校信息化评价的要求, 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例如, 在模糊评价中权重值的确定有很大的人为性, 使得评价结果不统一, 进而导致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意义也不大。

因子分析是对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与主成分分析相比, 因子分析较为灵活 (体现在因子旋转上) , 这种灵活性使得变量在降维之后更容易解释, 这是因子分析比主成分分析有更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具有相同的评价思想 (提取少数综合性指标) , 相同的数学基础 (在求解过程中二者都是从一个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阵出发) , 两者最终评价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这两种方法是有差别的, 主成分分析模型实质上只是一种变量变换, 是可观测的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而因子分析需要构造一个因子模型, 公因子一般不能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另外, 主成分分析中每个主成分相对应的系数都是唯一确定的;与此相反, 在因子分析中, 每个因子的相应系数不是唯一的, 即因子载荷矩阵具有不唯一性, 这也是使因子具有鲜明意义的原因。一般来说, 主成分评价主要应用于排序评价, 因子分析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可以对指标或样品进行分类, 并给出较为明显的意义。

因子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最新的数据统计方法, 它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 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 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5]。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 又大大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

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事件的内在关系, 抓住主要矛盾, 找出主要因素, 使多变量的复杂问题变得易于研究和分析。它不需要人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而是通过对大量数据内部结构的分析, 得出评价结果, 克服了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 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唯一, 而且客观合理。另外, 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给出排名顺序, 还可以探索影响排名次序的因素, 从而进一步指明努力改善的方向, 这是其他综合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

6 结论

因子分析法是适合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1) 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综合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找出主要因素, 使复杂的问题简化。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对初始载荷因子进行旋转, 更为明确地解释各主因子的含义, 从而找出影响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方面进而努力改善, 提高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当然, 因子分析法也存在以下不足:它是根据样本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的, 所以评价的结果跟样本量的规模有关系;它假设指标之间的关系都为线性关系, 但在实际应用时, 若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 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因子分析法对主因子的选取也会造成部分信息的损失。虽然因子分析法还存在一些缺点, 但是不可否认它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文献研究用因子分析法来解决综合评价问题。

(2) 因子分析法已在其他的领域应用,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有益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例如, 因子分析法在股票投资价值评价方面的应用:2001年S.Ganesalingam, Kuldeep Kumar利用因子分析法, 通过对1986-1991年美国证券市场中部分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因子分析适合于股票市场的结论[6]。任福匀设计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行业背景状况的指标体系, 并且把因子分析法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所有的指标都设计为定量化的指标, 提高了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7]。刘罗曼从数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应用[5]。

因此, 将因子分析法作为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国栋.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N].中国教育报, 2005-03-01.

[2]朱桂娟.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5) :127-129.

[3]余丽华, 石青, 费军.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J].教育信息化, 2004 (9) :21-23.

[4]齐二石, 王慧明.制造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 2004 (5) .

[5]刘罗曼.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抽样调查数据中的应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3.

[6]S Ganesalingam, K Kumar.Detec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J].Managerial Finance, 2001, 27 (4) :45-55.

信息化方法论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以学为中心;任务驱动;解决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模式单一。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上课加上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是教师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上机是学生按照教师上课内容重复操作,熟练掌握就为达到要求。现就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多样化来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软件

教学软件的选择对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应用非常重要。有的教师选择单一的某个会计软件来授课,则学生往往只是掌握这种软件的操作,换了其他软件就不知如何入手。但不同的会计教学软件在操作上有较大的差异,如果同时讲授多个会计软件,学生容易出现操作上的混乱;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又难以讲授多个会计软件。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软件作为主要的教学软件来授课。在学生掌握了通用教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后,再选择1~2个目前市场使用较多的会计软件(如金蝶、速达),以对比的方式介绍软件功能以及操作的差异,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对会计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

二、在机房采用广播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演示法授课

《会计信息化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操作过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软件操作,可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教师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以企业真实发生的业务,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授课时,教师应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由于机房设备和教学管理软件提供的强大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屏幕广播、语音广播、分组讨论、系统锁定、远程关机、电子举手、示范教学、遥控辅导、屏幕监看、电子教鞭等各种教学手段。其中屏幕广播是机房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软件的操作步骤或流程,利用电子举手、遥控辅导等功能辅导学生学习。灵活的教学手段满足了教学各方面的需要,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高端技术支持。利用多媒体广播方式进行操作演示,直观生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三、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实训的主线

(一)课程实验

当教师完成某一阶段的课程教学时,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实验(任务驱动)。课程实验是配合课程教学进度进行的单个分散实验,是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应用实操的关键起点。在这一阶段,以单模块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交叉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形成感性认识。

1.每一个课程实验,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与要求,帮助学生总结巩固操作流程,并定下考核标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模拟操作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

2.学生刚开始操作软件,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把问题进行整理并给出解决方法,对学生作出重点提示。在讲演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问题进行整理记录,以免下次碰到相同问题时,学生又要依赖辅导。

3.在此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的帮助文件或软件的操作手册;引导学生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来理解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加深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每完成一个课程实验,教师要总结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避免学生因一知半解而机械简单地操作,造成对辅导老师的依赖。

(二)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所进行的集中上机操作实训,集中1~2周的时间,在机房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全套账务处理的实际操作。

在这一阶段,首先,设计一套模拟一家企业一个月的相对完整的经济业务作为案例(任务驱动)。为了增强案例的全面和实用性,案例要尽可能取材于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的实际业务,再根据实训目标及学生的情况对资料有目的地筛选和补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全面的综合案例。

其次,将学生按照财务各工作岗位分成不同的角色如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利用教学案例使学生亲身体会理解各财务工作岗位的具体操作,全面掌握会计软件的各方面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找出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实训过程的经验,书写《实训报告》。通过书写《实训报告》,使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应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提示或资源,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如此来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出错诊断”进行探究性教学

对学生软件操作过程中的出错提示分阶段进行收集,分阶段集中进行“出错诊断”。围绕软件操作步骤和出错提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查找出错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例如:在总账系统教学中,进行记账凭证填制不成功时,若出现“凭证类型错误”的出错提示,则引导学生在明白表面的出错原因后,还从记账凭证类型设置限制条件的角度去解释原因,这样学生就可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这样的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

示范:教师演示典型问题的解法,学生观察;

教练: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观察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放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endprint

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巩固理解软件操作流程,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加强了财务软件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触类旁通,自学各类财务软件的能力,既授予鱼,还授之以渔。

技能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必要的训练,以自己的经历获得的。以学为中心,教师为指导,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实训的主线,能够培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则林.初级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改革的探讨.中职教育研究,2007(4).

[2]李春友,王秦湘.会计软件实训教学的优化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作者姓名:廖永幸,女,本科,就职于广东省肇庆市农业学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of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zation”

in the Secondory Vocational School

Liao Yongxing

Abstract:The skills of learners in certain scenarios,with the help of others,through the necessary training,access to their own experienc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ccupation,learning centered,with the "task driven" and "problem solving" as the main clue on how to conduct the teach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become practical talents with the ability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Key words:secondary education;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learning centered;task driven;problem solving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十岁礼家长发言稿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