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2024-10-03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共16篇)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1

一,班况分析

本班共有幼儿31名,其中男生15名,16名,我班幼儿都是由原中班直接升入大班的,孩子们升入了大班,成为了哥哥、姐姐,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均较强,从整体看,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性格开朗、活泼、自主,富有个性;人际交往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现力。大部分幼儿有很强的探索学习愿望,喜欢问为什么;但倾听的习惯还需要加强,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自主性、决策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育教学

1、继续抓好一日活动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形成有序的生活、学习、游戏的氛围。2、依据《纲要》的精神,本学期开展主题和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利用本园的场地优势,开展好体育活动和户外组织活动。3、充分调动幼儿按时来园的积极性,对个别经常迟到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4、认真备课,在上课前应准备好所有的教具,组织好每一次的教学活动。5、结合主题教育为幼儿创设与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6、培养幼儿做好值日生工作,学习收拾餐后的桌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7、认真分析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较大的提高。8、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结合安全教育月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幼儿收到教育。

三,卫生保健

1、搞好班级卫生工作,做到“时时通风、日日消毒”,为幼儿创设一个卫生、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教育幼儿爱清洁、勤洗手,做好流行病的预防,提醒幼儿少到人多的地方。3、保证进餐、午睡质量,抓好生活护理,平时多注意提醒幼儿喝水。提高出勤率。4、知道出汗了就要及时更换衣服或隔汗。5、注意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做好班上清洁卫生工作,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四,家园工作

1、每周认真督促家长完成《家长作业》,评估每位幼儿的发展情况,积极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并通过与家长直接交流和书面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2、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总结上学期的工作情况,并汇报本学期的工作按排,针对班上在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幼小衔接和家长要配合的工作和家长进行交流,收集家长对本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对生病的孩子及时打电话慰问,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4、平时多关注幼儿,让幼儿健康的成长。5、根据幼儿在园情况,利用早晚接送时间和个别家长进行交谈,反映幼儿在园情况,力争做到家园同步。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提问,语言活动,有效性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学中语言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而提问则是引导幼儿,展开师幼互动的关键。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三次教学活动实施下来之后效果真的不一样,特别是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小螃蟹长大了,它想找一份工作,你能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工作呢?2.小螃蟹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根据这个本领你可以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两个问题都是一个很开放性的问题,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问题。可是问题的提出却出现了不同的效果。

二、情景回忆

第一次活动中提出问题:“小螃蟹长大了,它想找一份工作。你能为小螃蟹介绍一份什么工作呢?”幼儿能根据小螃蟹大钳子的本领来帮助它介绍工作,听了故事之后,小螃蟹利用大钳子找工作这一特点失败了,然后提出:“我们想想小螃蟹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是什么?会吐泡泡的小螃蟹能做什么工作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幼儿想了想,一开始有孩子提出关于这一本领的相关职业,可是说着说着,又回归到大钳子这一本领,不管教师怎么引导很多幼儿还是围绕着大钳子这一本领进行讨论。

在第二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乐乐班的教师对幼儿进行了活动前经验的丰富。在活动过程中,两个问题的提出顺序是一样的,与第一节教学活动不同的是,问第一个问题有的幼儿就能根据小螃蟹吐泡泡这一本领进行讨论,介绍相关的工作。互动效果明显比第一节教学活动好,在提出第二个问题之后,幼儿出现的反应与第一节教学活动出现的现象是一样的,我在这一环节中也是加以引导,可是还是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

在第三次教学活动中,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后,幼儿能根据螃蟹的本领来帮它介绍工作,当有幼儿讲到螃蟹吐泡泡的本领的时候,我就重点把他引导出来,延伸下去,这样的互动效果在前面两节活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回答也是出人意料的,他们都是围绕海里的工作来给小螃蟹介绍,在肯定他们的基础上,继续加以追问:陆地上有什么工作是适合它的?在我抛出一个追问之后,幼儿能继续围绕自己的想法展开想象,并以教师的提问继续展开想象,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三、问题所在

相同的问题通过三个班级不断地尝试出现以上不同的结果。影响这些问题达到预设的效果的问题所在是:1.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2.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教师给予的回应。这两个因素对于这节活动的互动效果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四、解决的方法

(一)问题提出的方式、方法。

1.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导思性———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导思性。

2.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想象力———提问应设计出能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将故事中的“怎么做”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孩子的答案就不局限于故事的原文了。

3.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灵活性———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进行提问。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

4.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双向性———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提问也是如此。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

5.提问要抓住重点———根据提问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问应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来设计,要有针对性。首先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然后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提问。

(二)幼儿的思考时间与教师的回应。

1.提问后给予幼儿适当的思考时间。每个人都有被人提问的经历,大脑在接收到问题信息后,需要思考组织成语言再表达出来。所以,给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2.对幼儿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一,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幼儿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是否在教师的意料之内,其在师幼互动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不应把这些答案看做不好的“事故”,而应接纳幼儿的想法,通过幼儿的回答把握其思维路线,并抓住其中有意义的信息调整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

第二,以幼儿的回答为基础继续追问。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通过追问实现了三个功能,一是让幼儿澄清了答案;二是在幼儿已有回答基础上延伸出新信息;三是对活动内容重新组织和导向,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什么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活动;主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幼儿默默聆听。”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就能把幼儿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不断地用心思考,面对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这样,就能变幼儿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较好地完成一个个教学目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主导

就是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一个情境,或引出一种悬念,或产生一个问题,或营造一种氛围,或制造一些条件,达到孟子所说的“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境界,引出幼儿的兴趣,引出幼儿的激情,引出幼儿的好奇心,引出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在教师的引领下,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蒙昧走向自觉,由愤悱走向通达。

二、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导什么

1、导学习动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师的导首先在于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在学习的起始就对活动目标产生兴趣,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语言、数学游戏、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例如:在5的分合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今天啊,是小黑猫的生日,小黄猫和小白猫想给它准备些礼物,小黄猫和小白猫送的礼物总数不能超过5,它们不知道该怎么送了,你们来帮助他们好吗?大家都很积极都想帮助它们。通过情境创设幼儿很快融入到活动当中。

2、导探索方向,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幼儿探究知识的起点。要让幼儿明确探索方向,首先要帮助幼儿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引导幼儿提出与需要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了一个方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幼儿便能自主或合作展开对新知的探究。这时,由于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跳出问题情境,偏离探索方向。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偏离,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负效。这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幼儿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需要探索的知识上来。例如学习:“辨别高矮”时,教师让幼儿试着想办法找出教室里的东西哪个高哪个矮,幼儿赶快去找,有的用手量有的用眼睛看,很快的幼兒就都找出来了,当幼儿说出这个胖这个瘦,我们再去找找吧时。教师没有被幼儿牵着走,而是与幼儿商量,先找高的矮的,我们再去找胖的瘦的。这样及时引导,避免了花时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做到扶放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得幼儿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加明确,幼儿学得生动活泼,如期达到了教学目标。

3、导“动”,让学生动起来。幼儿的数学学习要靠幼儿去亲手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自由的去探索,并且要亲自用眼睛去观察,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观察能力;活动中幼儿还需要用语言进行交流。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幼儿在观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4、教师的“导”要看准火候,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三不导”、“三导”的原则。这“三不导”是:幼儿兴趣正浓时不要“导”,否则,会伤害其积极性;幼儿间两种观念交锋时不要“导”,否则会给双方的思辩产生干扰;幼儿在凝神聚思时不要“导”,否则会打扰其思维逻辑,影响其思维走向。“三导”是:当幼儿噤若寒蝉时应该“导”,给他们树立自信;当幼儿愤悱嗫嚅时应该“导”,帮他们走出困境;当幼儿自暴自弃时应该“导”,使他们形成健康心理。

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坚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冯晓霞等.学前儿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林嘉绥等.学前教育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方案 篇4

为了庆祝第33个教师节,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使大家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节日,特组织老师开展“青春大舞台,你我秀风采”教师才艺展示活动。

二、组织机构:淞南幼儿园工会委员会

三、活动时间:

(1)9月10日(周日)下午4点

四、活动地点:淞南幼儿园多功能室

五、参加人员:、20新进教师

六、活动内容:教师才艺展示

教师展示特长,选择自己比较拿手的才艺进行展示,如:唱歌、朗诵、讲故事等。每个人的展示时间为3-5分钟,请教师在选择节目时把握好时间。

七、活动评委:吴燕萍、朱惠芬、、教师

八、活动奖项:

幼儿园教师节策划活动方案 篇5

1、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了、解教师工作与自己的关系及教师节的意义。

2、能运用已有、的美工经验,创新性地制作谢师卡,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3、参与节日游戏。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打算:

卡纸、油画棒、水彩笔、贴画、剪刀、印章、毛根、胶水及双面胶。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1)参观“幼儿园的老师”照片展。

师:照片上是谁?你熟悉她吗?她是哪个班的什么老师?她们工作辛劳吗?老师这样工作是为了谁?(幼儿互相交流)

(2)引出教师节话题,了、解教师节的由来,讨论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谢意。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教师节?

教师介绍教师节的由来。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问候和谢意。

2、小小贺卡。

(1)出示材料,引导幼儿制作谢师卡。

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们的节日,教师节是我们可爱的老师的节日,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制作美丽的卡片送给老师,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教师出示卡纸、油画棒、水彩笔、贴画、剪刀等制作材料,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或画画或剪贴图案或用印章和毛根装饰,制作谢师卡。

(2)集体幼儿制作。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你要给老师画什么样的卡片,我们比比看谁画得最美丽。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新性地制作谢师卡。教师予以适当的协助和指导,并提醒幼儿保持桌面与地面干净。

3、感动的祝福。

教师根据幼儿所说,帮助幼儿写上一句表达感谢的话和祝福语。

4、您辛劳了、。

幼儿分别向全园老师赠送谢师卡。

幼儿园班级教师节活动方案 篇6

选题理由:

我园很多幼儿教师都处于工作和专业提升上的一个瓶颈期。她们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工作都有倦怠,都渴望能在专业上寻求更多更好的突破。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的空隙,大家会问自己:”你快乐吗“”如何做一名快乐的幼儿园教师呢?"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情去做,用生命去做,在工作上就能有更出色的发挥,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快乐的受孩子欢迎的老师。

主题目标:

1、严谨治学,做一名业务和品德上都过硬的好教师

2、做一名快乐的受孩子欢迎的老师

主题活动时间:20--年1月——20--年1月

主题活动形式:全园教师集体活动

主题活动流程:

一、专家引领

活动形式:讲座?

二、外出参观学习

三、建立与家长良好的沟通方式:

活动形式:讲座

四、开展“快乐沙龙”活动

五、教师征文演讲活动

征文演讲主题:如何当一名快乐的幼儿园老师

活动形式:

1、无记名征文

2、征文得奖教师演讲

六、读书活动:

推荐书目:

1、《爬上豆蔓看自己——辛黛瑞拉得教育日记》

2、《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七、社区共建

八、工会组织活动(登山)

为了使教师尽快度过工作倦怠期,以愉快的心情寻求专业上的突破,我园于5月上旬在四楼会议室举行“当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演讲比赛。参赛教师由陈慧儿、张惜芬等五位征文获奖者组成,在演讲过程中,她们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汇成朴实的语言,凭借苦中作乐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经过翁麦虹园长、党支部书记余凤妹等评委的严格评选,陈慧儿的《以爱换爱,快乐无边》荣获演讲一等奖,张惜芬、林坤凤、江凤敏、陈建芳等老师分别获得演讲二、三等奖。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7

一、美术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意义及作用

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有利于挖掘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 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引发幼儿的艺术冲动,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 都能自由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同时, 有效提问还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积极的师幼互动,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无效提问较多, 无法激发活动兴趣。

“喜不喜欢?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好不好看?”这些无效提问充斥着整个活动。教师这种口头禅似的提问, 早已让幼儿形成了习惯性回答, 教师问得越积极, 幼儿感觉越无趣, 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

(二) 提问过于呆板, 缺乏艺术性。

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的提问中, 很喜欢让别的孩子来评价同伴的回答或者作品。美术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每个孩子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都是独特的, 没有对错之分。在提问的过程中, 如果老师总以固定的提问模式来评判幼儿的感知、体验与想象, 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他说得对不对, 像不像”只会否定孩子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 抹杀孩子的艺术天分。因此, 教师对于美术活动中的提问应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提问, 应更注重幼儿个体的感受。

(三) 提问时以教师为主体, 通常采用“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

活动中的大多数问题是由老师发起的。教师没有为幼儿创造发问的机会, 而是掌控着幼儿, 牵着孩子的思维走。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这样的提问不能促进师幼互动, 没有存在意义。

(四) 教师迫切追求正确答案, 幼儿没有充分时间思考。

在问题的设计上, 教师往往已经有了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 于是组织活动时, 教师会迫切期待幼儿立刻回答出自己心中预想的答案。一旦幼儿没能回答出来, 或者答非所问等, 教师要么就会打断幼儿的思考, 批评幼儿不认真听, 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 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五) 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考虑不够全面, 在问题提出后, 教师缺乏有效的临场应变。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素质有问题, 思考不够全方位, 误认为幼儿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还有的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把握不足, 所以幼儿的回答一旦出乎意料, 教师就很慌张, 采用要么回避, 要么敷衍的方法。

三、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有效提问的技巧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 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把握活动提问的技巧。可见, 教师提问, 看似简单, 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一) 启发思维, 拓展空间。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 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 促进孩子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在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量高尺》中, 教师让幼儿欣赏长颈鹿、椰子树等量高尺后,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幼儿:“火箭”、“塔”、“老鼠的尾巴”……案例中教师没有将自己的东西直接呈现给幼儿, 而是请幼儿大胆思考生活中长长的事物, 促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大胆联想, 为接下来的创作积累知识经验, 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可见, 这样的提问是开放、有效的。

再如中班美术活动《抽线画》, 教师用绳粘颜料, 在纸上随意抽出一个形, 便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圈像什么?”幼儿:“我觉得像小天鹅在跳舞。”“我觉得像刮大风”……孩子们的想法很多, 想象力也非常丰富。这里教师提的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 它促使幼儿对此大胆想象。接着教师问:“那么,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抽出来的画不一样呢?”“可以把绳子摆成不同的样子。”“可以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让绳子抽出来的方向不一样。”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用什么样方法抽线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 而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大班美术活动《奇怪的树》, 教师在幼儿欣赏图片后提问:“你有没有一棵奇怪的树?”幼儿:“我有一棵鸡蛋形的糖果树。”“我有一棵数字形状的小树。”“我的这棵树很大, 他的外形像小鸟, 每根枝丫上住着一种小动物……”孩子们的想法很多, 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接下来老师播放一段音乐, 旁白:“你有没有一棵奇怪的树呢?是什么样的呢?可能你还没想出来, 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 想想你的树是什么样子的?可能大大的, 树叶很多很多, 叶枝是什么形状的呢?你的树可能是小小的, 可能很简单, 用一个图案就可以表达, 也可能很复杂, 用很多很多的图案组成……”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善于运用“可能……可能……”的句式, 在优美的音乐中启发幼儿思考属于自己的那棵神奇的树。幼儿听完教师这样一段话后, 创作出一棵棵“神奇的树”。

(二) 把握时机, 巧妙追问。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量高尺》, 教师让幼儿思考创作自己的量高尺, 在幼儿思考讨论后, 教师提问:“你想设计一个怎样的量高尺呢?”幼儿:“老鼠量高尺。”教师:“你准备把有刻度的地方设计在老鼠的哪个部位?”幼儿:“老鼠长长的尾巴上。”教师:“那老鼠的尾巴是垂下来还是翘上去的?”幼儿:“垂下来。”

在这样一段师幼交流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教师针对量高尺的刻度设计在老鼠的什么部位及老鼠的尾巴是垂下来还是翘上去的进行了巧妙的追问, 在幼儿后来创作出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发现, 这一追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效果, 教师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将问题的思考深入化, 使幼儿的想法很好地得到兑现, 为接下来的创作奠定基础。

(三)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幼儿不可能迎刃而解, 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特别教师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的问题, 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重难点, 让幼儿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冷暖色时, 教师如果一下子要幼儿回答什么是冷色, 什么是暖色, 恐怕幼儿不会明白, 那么我们就可以多设计几级提问:“你看到这些颜色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把这种感觉暖暖的颜色归在一起叫做暖色系。”然后再提问:“现在你知道哪些颜色是冷色系的呢?”用这一连串的问题, 帮助幼儿将暖色和冷色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从而使幼儿对“冷暖色系”有了初步了解。

(四) 反馈及时, 应答得当。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时间, 尽快完成设计的环节, 对幼儿回答的正确性, 不做评价, 马上进入第二个问题,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 代替幼儿思维。教师应该在幼儿经过思考、回答后, 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活动中, 教师的回应是否适时、适宜、适度是教学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评价依据,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足工夫, 吃透教材, 明确目标, 真正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 准确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为此, 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 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成孩子, 真正考虑孩子们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模式、情感体验, 了解他们知识的局限性, 想想他们在问题情境下可能想到的、想说的、想做的, 并尽可能全面地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 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

实践证明, 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念, 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使有效提问成为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魔术棒”、“催化剂”, 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和创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童画”。

摘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 提问不仅能将美术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 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 如杲教师能解决这些问题, 幼儿将会在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与激励, 创作出丰富而生动的美术作品。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活动,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安顺芬.幼儿教学中提问的误区及对策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12.

[2]丁燕凤.浅议幼儿园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1.

[3]周燕华.运用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苏州大学学士论文, 2010.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8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不要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依旧是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们的期盼,希望孩子从小就很优秀,能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身体仪态,协调身体的平衡性,还能促进孩子思想力、创造力的提升,培养优良气质,是一项十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学工作。本文就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 形体教学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4-02

一、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的大纲要求表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启蒙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情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目标。幼儿园孩子的身体正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骨骼和肌肉都还不是很完善,是进行骨骼体态塑造的最佳时期,而且,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各种人或物,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的受教性会比较好。因此,幼儿园教育要不仅要重视孩子生活知识、见识的学习,还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由于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常常会过度保护孩子,甚至什么事都帮孩子进行包办,不注重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去发掘孩子的兴趣,幼儿园教育就是要避免这些现象更加恶化而进一步衍生。

幼儿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鼓励并指导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尝试,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并进行塑造和完善培养。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造成科学教学与训练的缺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形态问题。幼儿园形体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园的形体教育课程开展,可以通过各种形体活动进行教育和训练,让孩子喜欢参加形体教学课程,从而塑造良好的骨骼形态,完善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孩子个人气质的培养,训练思维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快速成长,让孩子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二、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建议

1.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形体教学工作,首先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形体教学课程内容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幼儿园孩子的年龄普遍较小,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条件下,部分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去幼儿园,有的孩子不到三岁就已经进入幼儿园,导致幼儿园的平均年龄过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和实施中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形体课程训练避免过于超龄,尽量安排生动且简单的训练作为开始,然后观察孩子的接受能力,逐步进行难度的提升,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形体训练。

第二,采用游戏型形体教学。幼儿园孩子都会很好动,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不会太强,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形体教学中避免过于严肃和理论,要通过富有童趣的、生动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形体教学。形体活动符合孩子的兴趣喜好,孩子就会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在兴趣的带领下,孩子会有保持高昂的情绪,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形体课程训练。

第三,形体教学要从日常生活中抓起。良好的形体塑造,是需要长久的培养坚持才能完成的。因此,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不单单是要在形体课上对孩子的形体进行好的教育和指导,在孩子平常的學习生活中,也要时刻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形体习惯,将坐、立、行的正确良好习惯贯穿在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学生在教学中因为教学要求刻意保持良好形态,而回到生活中就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就很不利于孩子良好形态的培养和塑造。

2.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

在形体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形体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来培养。

首先,在教学课程中,开设舞蹈形体训练课程。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方面来说,舞蹈形体训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幼儿园孩子的身体和心智都在发育,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舞蹈形体训练会充分利用到孩子的四肢、脊柱以及身体各部位肌肉,通过这些身体结构的不断拉伸和收缩,塑造端正、挺拔、强壮的身形体态。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韵律要求孩子肢体动作与韵律进行搭配、结合,孩子在节奏韵律中进行肢体活动,有助于孩子肢体协调性锻炼,同时也进行了一种艺术的熏陶,通过肢体活动与大脑形成联通,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自身的艺术气息。舞蹈形体的训练不仅让孩子坚强的意志得到好的培养,塑造高尚的品格,孩子的身体骨骼发育也可以得到良好的促进,还能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提升。

其次,在其他理论性课程的教育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呈现。孩子刚接触很多文字理解类的东西会比较困难,思维模式也比较简单,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感知能力,尽量通过自己的亲自示范、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描述和讲解。肢体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知,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例如,《丑小鸭》《司马光砸缸》,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利用故事情节将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情景再现,让孩子们从肢体语言中进行学习,认识到如何表现正确的肢体语言,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身体姿态。还可以让学生经过参考教师的表现形式,自己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故事的诠释,可以对学生的肢体表现有良好的锻炼。

最后,在体育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一系列形体活动,让孩子更加直观地体验和表现。例如,“捉迷藏”“丢手绢”等,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形体,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身体表现,让身体协调能力更强。另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走、跑、跳来促进形体规范,如跑步、跳远等,这些运动都可以进行标准示范,让孩子在健康、标准的体育运动姿势中进行形体塑造,养成良好的形体习惯。例如,压腿、下腰、压垮等简单动作,每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训练,有助于各种身形的矫正;游戏“兔子舞”,可以让孩子扮演小兔子进行跳跃,对孩子的脊背、腿部和脚部都有很好的训练;“老鹰抓小鸡”游戏中,如何扮演老鹰飞翔,有助于孩子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完善各种体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幼儿园要将形体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对幼儿园孩子的形体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保证骨骼的健康发育,让孩子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变得稳定和流畅,还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孩子的气质和自觉、积极、坚强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幼儿园教育要不断进行创新,注重孩子的形体教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实现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前教育的根本性功能作用,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光明、更加蓬勃。

参考文献:

[1]高祥.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周隽.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刘治伟.幼师舞蹈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教师,2013,(17)

碧口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为营造我园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畅谈树立优秀幼儿教师的形象标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意识,提高教育能力,改进教育方法,增进家园联系,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园工会将举行庆祝教师节活动。

二、活动时间:

教师节当天

二、活动内容:

1、园长讲话,并表彰上学园内表现突出教师,树典型,扬正气,推动园内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2、工会主席讲话。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篇10

观察是借助人的感觉器官及其他辅助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地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考察,以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在教育中,广义的观察不仅仅局限于根据一定目的获取相关信息,还包含对这些信息的解释,进而生成教育意义,即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最终使得教育成为一个连续性的活动,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与深化。观察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包含着主观选择的主动的活动。观察主体所持的不同的哲学观、观察目的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的角度、内容、解释与生成的教育意义。

一、观察的目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获取有关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样等方面支离破碎的信息,而是获取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的现状及如何改善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等非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各个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加减乘除”关系,区域之间的拆分或组合,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关系等。根据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教师采取有效的教育应对策略,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不断丰富与深化,最终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深化。

二、观察的角度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再执着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而是将幼儿园区域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一个由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各个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内部各要素等共同组成的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彼此是互生、互利与互补的生态关系。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的角度进行观察,使得生态式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内容更丰富与深入,对信息的解释更深刻与合理,采取的应对性教育策略也更有效。

三、观察的内容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也要观察诸如幼儿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做的水平如何等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称为常规性观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观察区域活动、非区域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主要包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内容、方式与水平等现状,和之前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有什么关系;区域活动之前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对幼儿的区域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区域活动中,幼儿哪些经验有待修改、完善、丰富与深化;为何时、如何开展以及开展什么样的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提供了哪些信息、信号等等。这方面的观察主要是为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契机、方式与内容,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间割裂与封闭的状态打破了,走向了开放与对话,彼此成为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连续的有机体。教师主要通过这方面的观察,捕捉关于何时、如何开展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社区或家庭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与信号,进而促进区域活动和非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观察的解释

观察绝非仅仅是对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生成教育意义,便于接下来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解释表现出了浓厚的开放与对话的特点,将某一方面信息放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中进行解释。例如,同样是解释某一区域活动中某一幼儿活动方面的信息时,不仅要考虑这一特定幼儿发展水平、特点等方面情况,还要考虑这一幼儿在集体活动、社区或家庭中的相关经验,这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等等,这样的解释也会更深刻、更合理,这样的解释生成的教育意义也更丰富、更有效。

五、观察的应对

对观察所获信息进行解释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生成教育意义,采取有效教育策略,这即是观察的应对。这是观察促进教育活动不断拓展与深化的—个重要机制与环节,也是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强调观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也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强调教师观察的重要原因。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是将区域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是用一种联系的、对话的眼光看待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的应对同样也是如此,通过改善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各要素,进而改善这一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或要素。例如,在一个主题为“伞”的活动中,有一区域活动为装饰伞面,幼儿用一些现成的不同形状与颜色的彩纸装饰伞面,三名幼儿玩了一会儿后,并先后放弃了。教师认为,这些幼儿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活动缺乏足够的挑战性,并最终做出了如下一些应对性教育策略:引导这些幼儿和父母一起注意观察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伞面(区域活动和家庭的互动);或者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伞店(区域活动和社区的互动);在图书区放置一些有关伞和美丽的图片或图画书,并引导幼儿查阅(和其他区域活动的互动);在此基础上,这些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装饰伞面(幼儿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针对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开展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的互动)等等。

总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应对也是立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通过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系统,改善这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改进这一系统中的某一方面。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11

一、改变教育观念是幼儿提高自主游戏的条件

幼儿的自主性受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幼儿自主、自动游戏的基础,因此创设适宜的区域并投放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是关键。以前在设置区域时,由于空间安排不合理将角色区与数学区相邻,喧闹的角色区影响了数学区的安静操作;将做做玩玩区放在了门口楼道上,使得幼儿参与的机会很少,成了摆设品。教师投放的材料花样多,但没有层次和难度上的差别,与教育目标也不相符。如在科学区提供了磁铁、铁钉、玻璃、海绵、石头、木块、蜡烛等材料,这些材料杂而乱,使幼儿在操作中无从下手,很快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总结经验,转变其教育观念使各班活动区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如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点和关注的问题设置区角。例如,“系扣子”是小班活动区做做玩玩中普遍投放的材料,它可以使幼儿小肌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能力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对于不会系扣子的小朋友,可提供给他们一些带摁扣的娃娃服装,幼儿将其摁上并给娃娃穿上,带他去做客,这样能激发和培养幼儿乐于动手的兴趣和能力;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则可提供大小不同动植物形象并奉上大小形状不同的扣子、扣眼,然后引导幼儿自由组合,并且将组合展览,这样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判断、语言等多种能力。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辅助性和半成品材料使幼儿产生更多的发散性思维

一次一名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个生日蛋糕盒,便引发了“生日”这个主题的形成。幼儿们利用插塑做了蛋糕放在盒子里,用挂历制作了寿星服,用木棍做蜡烛,用竹签当刀子,并且还给小伙伴送生日礼物、唱生日歌,从而使活动进入了高潮,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自主性。

三、给幼儿提供自主游戏的时间

1. 足够的时间是满足幼儿自由选择,愉快游戏的根本保证

幼儿选择游戏场地,选择游戏伙伴,分配角色,商量游戏玩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好多矛盾、好多问题,这些也都需要时间去解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去游戏,幼儿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发展,也就得不到提高。以前自主游戏时间只是每天晨间活动或放学前部分时间,幼儿刚进入游戏就要收拾场地,失去了许多开展游戏的机会。现在,在教师重新认识后合理安排了一日活动的作息制度,优化了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了排队等的现象,大大增加了幼儿自选游戏的时间。如以前上完第一个教育活动,幼儿一起喝水,上厕所,然后排队洗手加点、等饭,在饭全分完后一起吃,吃完饭后正好是上第二节的活动时间。现在,我们让幼儿谁先喝完水上完厕所就可以洗手加点,加点后可以自选有序,一般加点只需5—10分钟,剩余的20—25分钟就可以自选游戏,在重组的时间里可以利用各种办法自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大主题使自主性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这可以看出,教师观念的转变及认识水平提高对幼儿的发展有多重要。

2. 找准位置,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培养幼儿做人的素质,而不能让幼儿按教师的命令去做。在指导幼儿自选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变化自己的身份以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幼儿,观察幼儿。教师要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正确理解通过幼儿外部行为所得到的内部讯息,如哪个幼儿需要及时支援,哪个需要暗示性提醒,哪个正在进行思考不宜打扰等。

游戏前,教师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例如,洋洋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每当别人自选游戏时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柱子旁不参加任何活动。于是,我便以孩子的口气对他说:“漂亮可爱的小伙伴,我带你参观去。”然后,我带他到各区角看小朋友的游戏情况,并给他讲一些有趣的玩法。当他看到小木工区孩子认真制作出家具时,他被吸引了,接着我就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创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只坐着,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玩的地方,并能很快进入游戏角色。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以指导者身份平等地与幼儿评价游戏,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分享游戏中的情感经验,自发交流游戏的快乐及出现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游戏规则。将游戏中没解决的问题说出来大家讨论,不仅能增强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也为下次游戏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活动方案 篇12

一、活动目的

比如某品牌的某些产品销量下滑,能否通过教师节微信营销将产品销量提升到一个层次,能否让大家对这些产品有一个新的认识,给产品贴上一个标签,如感恩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礼物。

二、活动对象

老师,可以认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同时,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老师,父母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指导你学到更多知识的人也是你的人生导师。因此,活动对象可以定位为:老师以及想要向老师表达恩情的人。因此,在做教师节微信营销时,企业要明确活动对象,再将这个群体扩大化,以保证有更多的人能够参加活动。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一份活动方案的核心主体部分,纵索科技认为,策划人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策划时,可以思考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再从中筛选出最适合的方式。以下是纵索科技整理的一些活动方式:

教师节微信活动之一:微信观影券。

让消费者将想要对老师说的话发送到企业微信公众平台,消费者就有机会获得电影门票,共同传递师生情谊。同时还可在电影票面上印上企业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让更多的人扫描,使传播的范围扩大。

教师节微信活动之二:谢师宴。

此类主要是针对餐饮、酒店类企业,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谢师宴优惠套餐,让用户随时通过微信查看并选择优惠套餐。

教师节微信活动之三:创意贺卡。

商家可以通过微信二次开发后,建立一些比较精致的微信贺卡模板,然后由微信用户发挥自己的创造天赋,比如写上特别有意义的话语,一些老师谆谆教导的温馨画面等等,然后由企业将制作好的微信贺卡发送到老师的微信号中。

教师节微信活动之四:微电影。

不论是在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微信网站,企业都可以发送微视频给用户。对于教育类公众平台,可不可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一次采访,或者将平时在教学生活中比较感动的瞬间录制成一段微视频,在微网站中将微视频展示出来,既能够体现教师节的感恩主题,同时能够让家长们和孩子们对学校产生良好的印象。

教师节微信活动之五:手工礼物。

可以通过微信将礼物制作需求发送至微信公众平台,由企业制作一份富有意义的礼物送给老师,体现对礼物的用心程度,同时还能向更多的人传递品牌信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活动要求

幼儿园工会庆祝教师节活动方案 篇13

20xx年10月22日

活动地点:

中三班

参加安全教育人数:

36

执教老师:

陈丽如

活动主题:

防电信诈骗

活动准备:

收集诈骗资料

活动目标:

1、了解防骗安全防范措施。并向父母宣传。

2、学会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内容:

1、导入:说说身边的`诈骗故事。

2、讲解诈骗故事

(1)借用物品诈骗,“调包”诈骗,集资诈骗,神药行骗。易拉罐中奖诈骗。

(2)招工诈骗

(3)告急电话骗汇款

(4)合伙做生意诈骗

3、小结

(1)听了今天的防骗知识介绍,大家有什么收获?今后遇到类似诈骗你会怎么做?幼儿集体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14

一、目前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和资料查阅我们发现,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 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 漫无目的。

有的教师提问设计目的性不强, 缺乏内在联系性或逻辑严密性;有的教师存在着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 简单地认为只要向幼儿抛出问题, 就是“对话教育”、“启发式教育”, 而没有思考问题是否存在意义。比如“你做的是什么?”“你看了吗?”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教师随意说出的, 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 达不到应有的引导启发作用。

(二) 提问过度。

提问过度包括提问的深度和频度两个方面。深度过度表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水平显著高于或低于大多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幼儿理解起来过难或过易;频度过度表现在教师提问次数偏多, 有时甚至出现同一问题多次重复的现象, 往往会打断幼儿的思路, 影响幼儿思考或操作进程。

(三) 表达不妥。

教师对问题的表述含糊不清, 往往引起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发生忮义。另外, 教师在问题陈述时流露出来不适宜的语调和表情, 比方说一个抬高的声调或是一个皱眉的神情, 也会成为某种主观暗示, 干扰幼儿正确思考、认识和理解问题。

(四) 缺乏启发性。

当前科学教育过程中, 有的教师的提问多为记忆性、判断性问题, 诸如:“是什么”, “怎么样”, “是不是”一类的封闭问题, 而真正能启发幼儿思考、发现关系、深入探究和创造性的问题却很少。

(五) 忽视理答。

理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应和处理, 是提问的重要环节。我们往往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多作出简单粗略的评价——“你们真棒!”“真聪明!”;或是只注意结果的“对”与“不对”, 而忽视了对幼儿思考过程的评价;或是加以斥责、转移话题、不予理睬, 都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甚至催生了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由以上现象可以看到, 科学活动提问中的诸多问题

(一) 转变提问观念, 以问促思。

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提问的出发点。提问的目的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化, 也不是出于一时的热闹, 更不是恪守扼杀差异的标准化。提问的价值更多地在于或引起注意、强调巩固, 或激发探究欲望, 或引发思考, 是以一定教育目的为依据的。因此教师应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有层次、有目的、有生成的提问, 培养幼儿持续的兴趣、专注力和投入情绪, 营造自主、好问、善思、巧为的科学探究氛围。同时使幼儿认同并接受“尊重事实”等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为提高提问的质量, 教师要不断反思、交流与探讨, 增强有效提问意识。比如教师经常考虑“这样的提问好在哪里”, “提问中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提问方式”, “幼儿的反应是否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该怎样来改善自己的提问”等问题, 来敏锐地发现提问中的问题, 深刻挖掘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 及时调整提问策略。经过长期的强化和锻炼, 教师的提问目的性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 改善提问技巧, 善问巧问。

首要的就是问题设计的适切性, 要善问巧问。一是问题选择应切合幼儿,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知识经验背景、个别差异情形等。因材施“问”, 难度适当, 问题的中心应是幼儿认知冲突的焦点;二是问题的表述要具体、简洁、明了, 尽量用幼儿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那些深奥的问题;三是保持问题类型多样化的同时, 尽量避免琐碎繁杂、简单浅显的问题, 多设计一些具有明确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四是预设的问题应留给幼儿更多思维的空间, 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侧向思维、逻辑思维、联想思维等多种思维, 如通过引导幼儿从问题的正面、反面、侧面等多角度进行探索, “抛砖引玉”, 启迪幼儿思考。

其次, 善于创设、捕捉和把握最佳发问时机。如“摩擦起电”科学实验中, 教师预设了一个用摩擦后带电的小棒去吸小纸片的小游戏, 当幼儿首次观察到带电的小棒吸起小纸片时, 产生了“怎么回事啊”的疑问。在此“心求通而未果”的状态下, 教师施问:“刚才有的小朋友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谁能帮助他找找答案?”由此引发幼儿积极地猜测、探究。

另外, 实施渐进式启发提问。问题由易到难, 由远及近, 逐渐靠近预设或生成的目标。比如在《磁铁》活动中教师就是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渐进的问题, 引发幼儿的思考, 从做中学。如:“磁铁能吸起什么东西?”“条形磁铁红色的这头, 白色这头和黑线中间这里, 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你怎么证明那个地方吸得多呢?”“你想怎么吸呢?”

(三) 有效理答, 善答巧答。

教师能否接住“幼儿抛来的球”, 能否对其做出及时、合适的处理, 会影响到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情感与态度如何。教师要做到平等、轻松、机智地理答,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有效的候答。在活动中,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应给予幼儿适当的时间去思考、猜想、反思, 对于一些推理性的或发现关系的、创造性的或开放性的问题尤为如此。

第二, 有效的倾听。教师首先平等对待幼儿, 通过诸如关注的目光、支持的点头等体态语言, 鼓励幼儿, 使幼儿在一种被尊重和信任的轻松氛围中畅所欲言。另一方面, 耐心地倾听幼儿回答, 有利于掌握幼儿回答的思路, 发现幼儿回答中的闪光点, 寻找幼儿回答中的不足。

第三, 恰当公正的反馈。教师应尊重全体幼儿的答案,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给予不同回答以具体的反馈。正确的可以肯定赞赏, 不成熟的可以引导鼓励, 与众不同的应究其所以然。灵活恰当地将称赞、追问、转问、探问、反问、讨论等多种方式融入到理答当中, 充分发挥幼儿运用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的能力。例如, 在《动物朋友》中, 面对教师出示“老鹰”一图中是什么时, 幼儿多回答“乌鸦”、“老鹰”, 教师追问“为什么”, 有的幼儿尝试说出理由:“它是黑色的, 黑色的是乌鸦。”教师反问:“黑板是黑色的, 那它是乌鸦吗?”当回答湖中天鹅有几只时, 幼儿有了争议:“两只!”“一只!”对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评价, 而是让幼儿继续讨论。最终有幼儿试图说服对方, 点数道:“一、二一共两只。”而有幼儿则提出:“是一只, 下面的是影子!”多数幼儿也表示认可。此案例中教师通过应用追问、反问和讨论等理答方法, 在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间接地引导幼儿去比较分析, 进而深化对动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理解等方面收到了理想效果。

(四) 引导和鼓励幼儿提问。

教师还需关注提问过程中的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自主探究始于幼儿的独立提问。幼儿天生好奇好动, 思维活跃, 教师可通过巧妙地引导、积极地鼓励, 给幼儿创造更多的空间去主动观察、大胆质疑、自由想象。比如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实施之前, 教师启发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与感知:小动物在秋去冬来时, 在形体、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引起儿童对现象的思考, 并主动提出问题。再如“各种各样的车”活动中, 教师用抢答方式进行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兴趣, 巩固幼儿对不同车辆的认识。可就在这时, 一个幼儿提议:“老师, 老师, 我也想发一个五角星给你, 可以吗?”教师及时回应道:“好啊!那我也来参加比赛, 谁给我出题?”整个活动由原先的教师考幼儿转变成了幼儿考教师, 教师恰当地鼓励, 既尊重了幼儿, 同时也激发了对幼儿自我挑战的热情。

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效地提问是一门技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去体会和探究, 来不断增强幼儿的科学素养, 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京丽.摩擦起电[J].幼儿教育, 2005, (4) :32.

[2]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第二版:101.

幼儿园教师节工作活动方案 篇15

一、初始阶段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探索的动机,以任务的形式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明确任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

如小班探索活动“有趣的吸铁石”,教师用变魔术的手法吸引幼儿:“这些小动物要去森林里玩,我有一个好办法能让他们动起来。”随之将吸铁石放在“森林”背景后面,用吸铁石吸住小动物,使小动物动了起来,并提出问题:“小动物为什么会走路呢?”“原来小动物后面有回形针,吸铁石吸住回形针,使小动物动了起来,所以吸铁石和回形针是好朋友。”幼儿获得了这样的经验以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吸管、水彩笔、固体胶、夹子、发夹、剪刀等,让幼儿去尝试吸铁石和哪些材料是好朋友,能够把这些材料吸起来。

又如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师出示一个有盖的杯子和水,并把水倒进杯子了,把杯子口朝下倒放,同时向幼儿提出问题:“刚才的一杯水到哪里去了?毛巾把水变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水被毛巾吸掉了?”引发幼儿进行讨论,同时提出挑战任务:“棉花、纸、水果泡沫网、纸巾等材料,是不是也能把水吸收掉?”带着老师的问题,幼儿自主地去选择这些材料进行尝试。

可见,在科学探索活动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变魔术、情景表演、问题导入等形式,对幼儿提出了探索挑战的新任务,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引发他们进行尝试和探索。

二、实施阶段

通过自身的活动进行学习,这是3-6岁幼儿学习的特点,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幼儿的自主建构,无论是集体的正规性科学活动,还是幼儿自由选择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提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直接感受体验

英国自然学家、教育家赫胥黎曾经说过:“所有真正的科学都是从经验开始的。”科学探索活动中为幼儿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便是为幼儿的感知、操作活动创造了条件,使幼儿在自由的气氛中,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见什么去试一试,操作一下,并获得一些直接经验。

例如:在小班“可爱的小脚丫”探索活动中,教师请幼儿看看、摸摸、说说自己的小脚丫,幼儿不仅用眼睛看自己的小脚丫是什么样的,还揉揉摸摸小脚丫有什么感觉。此外,教师又让幼儿在教室的地板上、室外的水泥地和海绵垫上走走、跳跳、跑跑,使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获得了有关脚的感性经验,感受到在不同质地的材料上活动的柔软感、疼痛感、舒服感,最后获得对自己小脚丫较全面的认识。

又如在大班活动“水变干净了”中,教师通过小实验激发起幼儿把水变干净的愿望,并出示了小毛巾、沙子、棉花、脏水、漏斗等材料,同时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把水变干净?”有的幼儿选择了沙子进行过滤,但他们很快发现,在漏斗中加入沙子后过滤脏水是不可能的,沙子会随着水的流入而从漏斗中流出。这时幼儿会去思考:怎样让沙子既能过滤水,又不至于被水冲走?于是就引发出了多层过滤。这个能改变“结构”的沙子为孩子新的发现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积累了“多层过滤能使脏水变得更干净”的科学经验。

由此可见,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去接触、感知周围物质世界,同时提供反复多次感受的机会,培养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客观事物,感知各种事物属性的能力,从而积累科学经验。

(二)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探究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探究行为,在必要的时候提出发散性问题,间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从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中班探索活动“奇妙的管子”中,教师带领幼儿发现了光能够穿越直管的现象,紧接着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手电筒的光想去弯管里旅行,它们能不能成功地穿越弯管呢?细细的线能成功地穿越弯管吗?为什么系有螺帽的丝线、嘴巴中哈出的气能穿越弯管,而铅笔和手电筒的光不能呢?”一系列问题为幼儿的挑战和探索提供了支撑,他们两人一组进行了尝试,终于得出了“系了螺丝帽的线能很方便地穿越弯管,嘴巴中哈出的气能穿越弯管,而铅笔和手电筒照出来的光都不能穿越弯管”的结论。

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发现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我们也深感教师提问技术的重要性,不同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提问可以使幼儿发表不同的见解,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提问也能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向,使幼儿的探究深入持久下去。

(三)鼓励幼儿在操作中交流——支持幼儿共同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开拓思路,启发联想,将自己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共同学习,这样幼儿的学习潜能才能被发掘。

如中班活动“有趣的转动”中,孩子们一边尝试着将身边各种物品(如笔、小风车、书本、光盘等)进行转动,一边就得出了相关的经验——转动和力有关,可以用拧、搓、甩等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同样的物体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转动它,风车还能用嘴吹,人带着风车跑动以及用手拨动的方法。这些零星的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着,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从而使幼儿获得了更辩证和科学的关于转动的相关经验。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支持幼儿间的交流与表达,以足够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倾听幼儿的发言,理解幼儿表达的想法,发现幼儿表达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同时运用简洁明了的记录、多媒体设备等,帮助幼儿通过表达交流引起共鸣,再现操作过程,提高幼儿表达的丰富性。

三、交流分享阶段

在幼儿的探索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采用集体或小组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做法,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可以采用过程演示法,说明探索过程,与大家分享经验;也可以采取作品展示法,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绘画作品、照片等,帮助幼儿梳理科学经验。

例如中班活动“蛋宝宝站立起来”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蛋宝宝站立起来,如可以靠在旁边的物体上;可以为蛋宝宝搭建一个站立起来的支撑架;还可以用柔软的材料为蛋宝宝做一个“窝”使它站起来。在分享交流环节,每个幼儿都介绍了让蛋宝宝站立起来的方法,而其他幼儿认真倾听,提疑问、意见,在这样的互动式交流中,不仅发现了别人的好方法,同时也能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间形成了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新的思维火花。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不断丰富幼儿的描述性词语:如倚靠、柔软、支撑等,发展幼儿的评议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指导幼儿分享同伴经验,了解同伴看问题的角度和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做法,促进幼儿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不断发展。

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成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他们发现着身边的科学,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对科学充满了好奇。而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引领,将会让更多的幼儿都成为科学的朋友。只有教师采取适时、正确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从而为将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 篇16

1 引导幼儿正确表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关系和发型 巩固画正面人的技能。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 加深幼儿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4 感受到教师节的快乐。

5 知道教师节是几月几号。

活动打算:

1 请配班老师配合上课。范例。

2 绘画纸 油画棒。

3 范画。

活动过程:

一 引出教师节,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爱好。

教师:小朋友,我们班上有 几位老师?你们怎样称呼她们?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给老师画张像,画好后,就送给那位老师好不 好?

二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特征。

教师:此刻 我们看看X老师的头发是什么样的?(长发 短发 直发 卷发 辫子等)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式?衣服上有 什么特点?(比如说图案什么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 并请幼儿回答。

教师:我们看看X老师的胳膊在 身体的什么部位?腿在 身体的什么部位?胳膊和腿是怎么动的?再看脸上眼睛的位置,眼睛上面是头发,此刻 每人用手摸摸自己的头发,是不 是光长在 头顶上面呢?

请幼儿仔细观察 并请幼儿回答。

三 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我们可以画一位老师,也可以画两位老师。要把老师的头发和服装的具体的特点画出来,先画头,再画身体,最后画胳膊和腿,大要把老师装扮得漂美丽亮的。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 激励幼儿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每个老师的不 同特点。

2 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掌握人体的结构关系和各部分的比例。

3 激励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画老师的侧面。

四 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1 教师:我们来找一找,哪几张画画的是赖老师?哪几张画画的是杨老师?

上一篇:一年级体育课教学反思下一篇: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