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课文内容(精选9篇)
《画家乡》课文内容 篇1
《画家乡》课文内容
《画家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宽、虾、脚、捡、贝、壳、原、市”8个生字,会写“贝、虾、原”三个生字;
2、 能用“那么……那么……”这一句式说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 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家乡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上哪一课?齐读课题:画家乡
二、学生自学,整体感知
1、 布置自学要求:
认真的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请你圈一圈,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文中写了哪几个小朋友在画家乡,把小朋友的名字用横线划一划。(布置自学要求后,再请小朋友说说老师布置的要求,目的是检测孩子的倾听能力)
2、 检查交流,整体感知课文
*哪几个小朋友在画家乡?(板书: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他们的.名字都是两个一样的字组成,读的时候要读轻声(指名读、齐读)
*他们的家乡分别在哪里?(板书:海边、山里、平原、草原、城市)
教学生字“原、市”
*看着板书齐说:谁的家乡在哪里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家乡美
1、 看图感受家乡美
先去涛涛的家乡海边看看吧,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 哪一段就在写这幅图呢?轻轻地读读这段话,标标这段话共有几句,并想想每一句在写什么?
3、 读后检查,教学生字
这段话里藏着6个生字朋友,跟他们打打招呼吧!(学生拼读生字)
指名读,重点强调:虾——吓 捡——拾
学生领读
4、 逐句学习
*这段话共有几句?指名读第一句。(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
a、“那么蓝”写出了大海的——(颜色),“那么宽”写出了大海——(大)
b、形容大海很大的词语还有吗?(积累“无边无际”)
c、指导朗读,读出大海是那么的蓝,那么的宽。
d、海水很蓝很宽,这儿用了两个“那么”连起来,你能不能用上“那么……那么……”来赞一赞图上的船呢?
船那么 ,那么 。
贝壳那么 ,那么 。
还能用上它来赞赞你喜欢吃的东西或身边的东西吗?
*指名读第三句
这一句你又读明白了什么?(船多、鱼虾多)从哪个词语读懂的?(一艘艘、装满)指导朗读
*这第四句最长了,遇到长句子该怎么办?加加停顿符号,划划词语“赤着脚、捡贝壳”,理解“赤着脚”就是光着脚,读好长句子。
5、齐读第二自然段
6、读小诗,巩固生字
宽宽的大海,金黄的沙滩,
赶海的我们,光着小脚丫,
捡起了贝壳,捉住了虾,
涛涛的家乡,美得像幅画。
四、书写指导
“贝、虾、原”
一年级课文《画家乡》教学反思 篇2
教学时,我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图画,作者在描写图画时都是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的,先写远处的景再写近处的人,课文也是这样对照图画来表现的。让同学们先观察图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让同学们走进课文。课文的语言比较浅显,同学们能够流利地朗读。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要采取多种识字的方法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男”这个字时,可以编口诀“田力男”;在教授“原”这个字时,给学生猜字谜:小白进工厂;在教授“跑”这个字时,让学生与“泡”、“炮”、“苞”“饱”这些形近字相区别。用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
《泼墨想象画》课文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泼墨想象画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画的水墨趣味,继续了解中国画传统工具材料及技法,泼墨想象画 激发学生对中国画泼墨想象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泼墨想象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的展开。泼墨想象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讲评前一课的作业,导入新课泼墨想象画。
二、新授
1、学生泼墨, 教师赋形,引起兴趣。
(1)教师将一玻璃演示板立在讲台上,教学生上台来在板上的`宣纸上自由泼墨。
(2)提问:它涂的是什么东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老师在宣纸上任意添画, 使泼墨的随意形逐渐变成一幅画。
2、讲授泼墨想象画的方法步骤。
(1)泼墨:用笔饱含水分随意涂染,墨色可浓可淡,墨形具有不定性,但位置应有主次、疏密。
(2)想象:看看泼墨的墨形象什么?
引导想象:单个看象什么?组合起来又像什么?
怎样才能是它更像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添加)
(3)叫同学上台来试画。
(4)小结:泼墨想象画的画法:用浓墨或淡墨水分饱满的大笔涂成随意形;由随意形展开想象,以新奇合理为最好;待墨稍干后,通过添加将随意形添画成理想的形。
三、学生作业
1、集体画
在黑板上贴一张大宣纸,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来完成一幅泼墨想象画, 必要时,老师也一起画。
2、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作画。
作业要求:尽量创造与众不同的画面,笔墨大胆。
3、教师巡视指导。
《画家乡》课文内容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11个生字。认识走之旁和竖心旁。知道“远近”、“有无”、“来去”是反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喜爱古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的谜底是什么?
2.大家都说对了,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它和这首儿歌一样,也是一个谜语,3.学这首诗前,老师请各位小朋友欣赏一处美景。仔细看这景色,你都看到了些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4.小朋友们说得有点乱,哪位小朋友能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你看到的景物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刚才小朋友说的这景色,就是我们课文里这首古诗所描写的。请大家翻到语文书59页,(板书课题:画)一起读一读课题:画。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创作的,我们就随着这位诗人一起走进课文吧。
现在请小朋友按照老师出示的提示来学一学这首诗(出示提示:
1、自己轻声读一读,数一数全诗一共几句话。
2、圈出躲在诗里的生字宝宝,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诗里写了哪些景色)。
2.告诉老师,全诗一共几句话(顺便强调句号)?诗里的生字你都读对读准了吗?让老师来听一听:出示课件,先带拼音。
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还”多音字,“远、近、春、人”是前鼻韵,“远、近、还” 这三个字里有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偏旁:走之旁,我们一起来说一遍:走之旁。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带有走之旁的字有哪些?老师这里有几个字,大家看看,你发现,这些带走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是啊,和走路有关;在这些生字中“声、惊”是后鼻韵,这个“惊”有我们要学的第二个新偏旁:“竖心旁”,一起来念:竖心旁。这是一种我们心里的活动,看“怕”也是竖心旁的,你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竖心旁的大多和心理活动有关),是呀,都和心理活动有关。
刚才我们细细学了几个有难度的生字,这下小朋友们一定读得更标准了(再次出示各种读,再去拼音读,有错及时纠正),我们再来响亮的读读。接着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近、色”等11个生字。
3.真棒,一下子就读会了生字,那么我们就能自己读通课文啦!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试读。
三、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你读出了哪几种景色?(相机板书:山、水、花、鸟)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像老师这样画上小三角形,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谁再来试着读读?
真不错,很有小诗人的样子,那么接下来,老师就请各位小诗人一起到诗中一游!
(一)讲读第一句
1.看图说话:小诗人们,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这景色多美啊,有山有水,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时自己看到的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吗?
2.想一想:
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这就叫做——(远看山有色)。你知道课文里的“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板书“远”和“有色”。
真聪明,你觉得这山美吗?能不能读出这种美感?谁愿意来美美地读一读?
读得好美啊!这图上除了山还有——水,水从山上直往下流,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一听水声,台下的同学请大家把耳朵贴在书本上听一听。
问:你听到水声了吗?(没有)因为这是——一幅画,嗯,说得真好,那你能读出近听水无声的那种幽静的感觉吗?谁来试着轻轻地读一读?
没错,正因为是画,所以说近听——(水无声)。(板书:“近”和“无声”)
3.老师请一位小诗人来表演一下诗的第一句(学生远远看山,读出第一行,再走近侧耳听,读第二行),大家看他一会儿走远了,一会儿又走近了,你发现“远”和“近”是意思(相反)的词,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叫做(反义词),跟老师一起说:反义词。你还能从诗的第一句里找出反义词吗?(“有无”)
4.指导朗读第一、二行
大家好聪明啊!我们已经细细地体会了这句诗,也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那么就让我们来有节奏地读一读,老师给小朋友一点提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各种读。
(二)讲读第三、四行
1.美丽的景色除了山水,还要来点花儿点缀。想一想,春天,许多花儿都怎么样了?那些春天开的花到了夏天会怎样?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这时,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那老师这就去赶鸟,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人来鸟不惊)?
3.哪位聪明的小诗人告诉老师“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那刚才老师去赶鸟,为什么鸟不害怕受惊呢?是啊,因此你能看出,这是——一幅画。
4.这第二句里也藏了一组反义词,你发现了吗?(来去)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
五、朗读、配乐背诵全文
六、书写指导
背得真棒,接着就看看我们小朋友写的怎么样了。出示“人、火”,这两个字有了之前几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一定不陌生,大家告诉老师,他们是——(齐读)。
1、现在,我们就要把他们送回到田字格里去,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指,跟着老师在空中比划一下。(师范写,生书空,师提醒该注意的地方:火的笔顺)。
2、生描红,师下去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习作,对比,评论。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小朋友诗会读也会背了,不过这要求我们书写的生字宝宝可不止两个,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好好的学习另外几个生字宝宝吧!
板书设计:
14、画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来
鸟
画家乡教案 篇5
沙县金沙小学 童金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家乡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教学难点:模仿课文,我也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五位小画家,他们画了自己美丽的家乡,他们是谁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过渡:五个小伙伴呀知道我们小朋友要去他们的家乡玩,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他们说,如果你们能读准这些词语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很美很美的风景了,你们能做到吗?(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1 过渡:同学们真棒,恭喜同学们过关了,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他们家乡的美丽风景,边欣赏边想:你最喜欢谁的家乡,为什么?
3、欣赏家乡的风景。(课件演示)
二、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1、精读第二段,感受涛涛的家乡美。
(1)师:这五个小朋友的家乡是那么迷人,可是今天时间有限,老师只能带小朋友去一个地方玩。好,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课件播放海浪的声音)睁开眼,看,我们来到了哪儿,生说:海边。(板书)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2)学生个性回答。(预设:大海、船、沙滩、贝壳、一个小孩)(3)观察大海,并朗读感悟海的特点。
A.我们把镜头拉近,观察一下大海,并想想大海有什么特点?(那么蓝,那么宽。)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那么蓝、那么宽”告诉我们海非常的蓝、非常的宽、也非常的美。你想把这种美丽带给大家吗?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吧!指名男女生读)
过渡:两个“那么”,让我感觉到涛涛家乡的海是那么蓝,宽广无边,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海边)你们能学学作者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C.指导用“那么„„,那么„„”说话。(指名说)
(设计意图: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让学生知道文章段落的整体构成:家乡在哪儿?家乡什么样?谁在做什么?)
(4)观察船,体会鱼虾的多。课件出示渔船捕鱼的图片,出示第二句话,指名读,师:海面上有那么多的船,海里有那么多的鱼和虾,多美啊!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5)观察涛涛,体会捡贝壳的快乐。
A.这个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B.涛涛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开心、快乐)
师:是啊!他捡到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贝壳,心里肯定很开心。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
师:海边的生活多美好啊!让我们一起读读涛涛的家乡。2.自主阅读(生自由读3—6段)
导语:听到小朋友们把涛涛的家乡读得这么美,山山、青青、平平、京京可着急了,他们也想邀请大家到他们的家乡玩玩,把他们的家乡介绍给大家,你们愿意吗?下面老师请我们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到山山、青青、平平、京京的家乡游玩,认真欣赏他们的家乡,待会儿老师请你们来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他们的家乡,看看哪个小组的小导游介绍的好,好吗,开始吧!)
汇报:课件出示:谁的家乡在哪儿?家乡什么样?谁在做什么?(1)山里组
A.根据自己习得,把段落补充完整。B.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组)(2)平原组 A.根据自己习得,把段落补充完整。B.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组)(3)草原组
A.根据自己习得,把段落补充完整。B.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组)(4)城市组
A.根据自己习得,把段落补充完整。B.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组)
四、拓展延伸
1.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五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很美,那么,我们的家乡——沙县,是怎么样的呢?
生:美。
师: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生:想。课件出示
2.师:是的,我们的家乡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沙县小吃和肩膀戏也是闻明四方,同学们可以学学课文的小画家,把我们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好不好?那同学们和童老师一起合作编一首赞美家乡的诗好吗?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当地的情况,激发学生发挥想象,让孩子夸夸家乡,让爱家乡、赞家乡的情感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有效地发挥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当小书法家,练习书写“原” 1.观察字形。
2.书空、示范、生书写。
3、展评。
六、作业超市
1、说一说美丽的家乡。
2、写一写美丽的家乡。
3、画一画美丽的家乡。板书设计
23.画家乡涛涛 山山平平青青 京京 5
画家乡教学反思 篇6
《画家乡》这篇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
结合课文插图,先教学一个小朋友的家乡,再总结学习方法,然后用这种学习方法带学生学习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家乡,让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剩下的小朋友的家乡。这样,不但让孩子能学习课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运用一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生获益不少。
这节课上我有一个延伸过程,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家乡,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的家乡。以后要让学生多写写话,提高学生写话的能力。
《画家乡》教学反思 篇7
“画家乡”是本课的课题,虽然课题比较简单明了,但存在着一个难点:什么叫做“家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模糊,一年级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安排了一个对话:什么是家乡?你的家乡在哪里?从而让学生明白,“家乡”就是这个概念,并通过师生谈话,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家乡在哪儿,有些什么东西,为第2课时的拓展学习做一个铺垫。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涛涛的家乡。
自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告诉我们涛涛在画上画了哪些景物?用圈圈把景物词画下来。
2.这些景物美在哪儿,读重点句子。照这样的教学程序教学完第二自然段后。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
看图文。
1.找句子。
2.练习朗读。
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自学了第三自然段。课文中“……那么…..那么…..”这个关联词语,多处出现。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要求学生能说出一种景物的两个特点。如:“花儿那么香,那么美。”教学第二自段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山那么高,水那么清。”与前面的句子不同在于,只写一种景物的一个特点。然后,让学生练说。
此外,课文的第二幅图中,还有一些景物没有描写,我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又__又___”和“那么”等词语说说图中的其它景物。在本节课中,尽管我很投入地走进课堂,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年级的学生在第一课时主要是掌握字词和了解课文的大意。
画家乡作文 篇8
我画的第一个家乡在城市。城市里有一栋栋高楼,一条条宽广平坦的马路。马路上行驶着一辆辆的小汽车和公共汽车。在高楼旁边的马路上等红绿灯的那个小朋友就是我。
我画的第二个家乡是爷爷的家乡,在农村。农村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路两边,种满了果树。有山楂树、苹果树、石榴树、枣树和梨树。秋天回去的时候,枝头挂满了果子。小小的山楂,大大的苹果像城市里挂的一个个红灯笼,在欢迎我回家。看着黄澄澄、水汪汪的梨,我禁不住滋溜滋溜的咽口水。在果树下忙着摘苹果的那个老人就是我的爷爷。
我画的第三个家乡是姥爷的家乡,在小镇。小镇里有很多工厂,宽广但不平坦的道路上,时不时的响起大卡车的“叭叭叭”声。工厂里锅炉旁的那个老人就是我的姥爷。
《画家乡》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画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第2、3、4、5自然段,了解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感知课文描写家乡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 教学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
3、课文中图的课件或投影片。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要求:
(1)互读互助 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2)读后标出自然段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1)内容: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宽 虾 脚 捡 贝壳 原 奔 密 匹 市 楼(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一)第一板块: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 谁 在做什么)
(二)第二板块:读课文,感悟语言
1、观察彩图并读课文
(1)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五幅彩图的联系。(2)说一说:指出联系。(3)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2、按自然段学习课文
说明: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1)细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
(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b、家乡怎么样;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2)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
如:"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要读出家乡的赞美感。
要读出涛涛置身于海滩享受海滩给他带来的快乐的情感。(3)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课文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3、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表述内容:
(1)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2)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三)第三板块: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1、自读后指名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强化读生字字音。
二、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1、记忆字形
2、学习运用:重在思路指导。
三、指导书写
1、观察分析:观察结构
2、找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照例子描一描,感受位置。
4、自己照范字写一写,加强体验。
5、同学互评或教师参与评价,提高认识。
6、自己独立书写。
四、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四、背诵课文展示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大海 大山平原 草原 城市 画家乡
宽 蓝
【《画家乡》课文内容】推荐阅读:
画家乡课文设计07-02
课文《画家乡》教学反思08-27
家乡的桥课文07-29
玲玲的画课文内容09-07
画课文教案06-05
一年级《画家乡》教案12-16
一年级上册画课文教学教案10-10
一年级《画家乡》教学反思12-30
小学二年级《画家乡》说课稿09-15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家乡教学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