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远方的经典散文

2024-09-07

温馨远方的经典散文(精选11篇)

温馨远方的经典散文 篇1

远方在路上的经典散文

我愿掬一捧阳光,走走停停,迎接每一天的黎明破晓,走过一场又一场似锦繁华的春秋.......

日薄西山时,喧闹的街道渐渐沉寂,黄昏的阳光仿若陈年的老酒散逸着醇香,醉了万物,安抚着焦躁,衍生了希望。我拉开窗帘,外面就是整个世界。我放宽视野,心底,传来去远行的嘶喊。

远行,远行!

这是我的梦想!我期望触摸白云,听风的呼唤,随着时光去经历每个充满故事的地方。虽然我身在这儿,心却已经在远行的路上,面对那即将到来的中考与我长辈们的无限期望,我的心却更向往山的那边,云的那端──那一声声旖旎风景的呼唤!

远行,远行!

我要看尽着细水长流,留恋这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别样风情;我要自空中俯瞰大地,领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我要踱步沉思,品味“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忧愁离伤。

就如槐花如顽皮的孩童,点亮了凄凉阴冷的色调。比紫丁花更纤弱、细碎,在一望无际的湛蓝天空下,旋开裙裾跳无欲的独舞,这是生命的精彩,亦是我憧憬的旅途和远方,但……

旅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远方的路又在哪里?

有一位周游列国,见过各色风景与人生的旅行家说:其实,旅行和梦想没有一点关系,当我去到越多的地方,看到了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时,才明白,无论去哪里或哪里都不去,都可以很快乐。“在路上”这三个字,象征的是一种探索前行的生命状态,而我忽视了最重要的──我在这里啊!这里有我的家朋友以及最美好的回忆,这里有我深深的眷念,这里是梦想最初始的地方也终将是灵魂最宁静的归宿。我期待着远方,也沉醉于回忆。

远方,远方!它牵动着我对未来的向往,也拉起了我对现在的眷恋,也许,它本是一种魔咒,让你体验了美好,也把思乡深深烙进你的心里,从此,更懂得珍惜……

于是……

我走在远方开满的绿芜中,遇见从远方归来的我。

温馨远方的经典散文 篇2

关键词:精神家园,文化困境,自我性

引言

陈丹燕的欧洲旅行散文结集出版, 共四本, 历时十六年完成。其中《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分别讲述了欧洲的咖啡馆、博物馆和小旅馆, 而《漫卷西风》主要记录了作者奥地利、德国之行的片段与感受。这样一套从装帧到内容都充满了异国风情的丛书, 是很容易被归入当下流行的都市小资之列, 或者贴上行走文学、小女人散文的标签。然而陈丹燕的旅程并不是轻巧的享受, 她在长长的游走与追寻中, 提出了“身份危机”、“精神家园”等严肃的命题, 她的旅程是一代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纠缠、困顿、突破、崩塌与重建。最后, 陈丹燕的精神家园从那个用人类文明修补成的“欧洲”意象转为自己的内心。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 站在历史的角度关照人类, 最终回归自我的转变, 有时代的原因, 也是对人类到达精神彼岸的失望。

一、梦想的彼岸——虚构的“欧洲”

陈丹燕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北京, 八岁时迁居上海。童年时期文化环境的截然改变, 造成了陈丹燕对“故乡”的疏离, 形成了精神上的最初困惑。随后, 上海充满殖民文化印记的生活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大凝重的欧式建筑, 飘荡着周璇细嗓子的西洋咖啡馆, 脸上刻满风霜的圣约翰毕业生……上海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化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缩影, 在陈丹燕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对欧洲的态度:一种对源头纯粹文化的向往。而到了八十年代, 在陈丹燕上大学期间,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时期, 解禁了的西方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大量涌入, 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西方先进的文明、富足的生活, 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中闪耀的高贵的、美好的人性, 深深的温暖了那个时代饱受伤害的心灵, 于是“欧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天堂。

成年后的陈丹燕在刚有能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时候, 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一个人, 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 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 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 远走他乡……从长崎, 到了慕尼黑, 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 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 当然还有维也纳何托斯卡纳” (《旅行》) 。在悠长的欧洲旅行中, 随时准备与一流的大师偶遇:茨威格、但丁、歌德、萨特、加缪、施特劳斯、梵高、克里姆特、安徒生……寻访他们去过的咖啡馆, 徜徉在他们走过的街道, 观赏他们留在博物馆的人类文明的杰作。陈丹燕深深为欧洲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气息所折服, “把在漫长暗夜里的成长中接触到的欧洲的碎片, 一点一滴修补成了一个精神故乡” (《木已成舟》) 。

这个“精神故乡”显然不是指地域上的欧洲, 而是欧洲大师们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丰富的人类文明, 这种文明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它的杰出性。无论是音乐、绘画, 还是文学、建筑, 欧洲艺术的成就足以代表人类艺术中最辉煌的篇章。陈丹燕满怀崇敬, 在博物馆中“一步, 一步, 从无数被人类小心收藏起来、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面前走过, 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 看这个世界和自己, 是怎样从木变成舟” (《木已成舟》) 。杰出与强势的欧洲文明彻底征服了个体的精神感伤。其次, 欧洲文明中强烈的宗教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包容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陈丹燕在这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力量中感受到类似于子宫的温暖, 从而把欧洲文明作为自我精神的母体, 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 这个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历史凝聚通过欧洲杰出的文明与丰富的艺术样式表现出来, 它是崇高的、伟大的、宽容的, 而“欧洲”只是这种无形智慧的有形载体, 成为一个“充满意义和意象的存在”。[1]

二、“异乡”——永恒的困境

把“异乡”作为故乡最惊世骇俗的是三毛。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是“投奔”, 而陈丹燕只是“旅行”, 这本身就把主体与“精神故乡”对立起来。如果说《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集中表现了作者对欧洲文明的拥抱与呼应, 那么在《今晚去哪里》和《漫卷西风》中, 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欧洲文明作为归属的怀疑, 是“旅行者接触异文化后通过比较对自身文化作出的确认”。[2]

在克莱姆斯安静的河岸边, 陈丹燕带着席慕容的书, 看她如何在风沙滚滚的荒漠里隆重的回家, 想到“何处是我的故乡呢?”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欧洲家园在某个时刻轰然倒塌, 她意识到“这是别人的码头, 我坐在这里看书才是打扰。” (《漫卷西风》) 对于欧洲文明的固执坚守, 最终证明她只是“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 (《漫卷西风》) , 这种滋味对于一个骄傲又敏感的崇拜者是最致命的打击。但是, 精神家园的崩塌并没有让陈丹燕失望或者崩溃, 因为她发现即使在欧洲这样物质发达精神丰富的地方, 人们内心存在着同样精神危机。

怀着八十年代电影院中的记忆来寻找少年时的偶像, 蓝色的施塔恩贝格湖依然闪耀着金色的阳光, 旁边是飘扬着蓝白相间的巴伐利亚旗帜的宫殿, 但是里面没有什么王子公主的完美童话, 背叛、谋杀、死亡像伊丽莎白皇后的棺木一样真实。她不得不承认“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原来都是假的。”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德国房东海伦娜也生活在巴伐利亚金光四射的蓝天下, 住在开满了郁金香的花园房子里, 丈夫是踏实的政府公务员, 两个女儿也都健康可爱。他们定期去教堂做礼拜, 在社区做义工。海伦娜的生活富足、安宁、自由, 成为“我”艳羡的榜样, 但是, 她却疯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荒诞让陈丹燕想到《等待戈多》和《变形记》中的绝望气息。还有什么不满意呢?为什么弗拉基米尔疯了, 没有胡萝卜的爱尔特拉岗仍在努力并充实的生活?当我们像陈丹燕一样在庆幸自己要的只是胡萝卜时, 却陷入另一种沉思:如果人类是幸运儿, 不用思想所以幸福, 那么几千年的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如果不论物质和文明怎样丰富, 人类还是在等待戈多, 却等不到戈多, 那么精神家园就成为永远到不了的彼岸。

三、回归自我的“文化小散文”

“有时我要长风万里, 有时我要归于内心, 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 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 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 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旅行》。陈丹燕最初的旅行“常常为的真是一时之快, 只是想要看到欧洲的山水, 想要吃德国冷牛肉丸子, 想要再看看柏林东区的老教堂……”[3]但是, 随着旅行的深入, 在十六年的跋涉里, 一步一步把“欧洲”填补成自己的“精神故乡”。又在这漫长的追寻中惊觉自己是永远都进不了别人家门的“异乡人”, 最终只能回归自我的内心, 完成了一段心灵的旅程。这段旅程展现了陈丹燕作为知识分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历程。

从历史到自我的思想轨迹代表了当下许多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自我性”。这与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大散文”的姿态恰恰是相反的。在余秋雨、贾平凹等的散文中, 作者以历史为切入点, 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描写的文化现象之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4]他们的思想轨迹是向外的、发散的。散文从“大”转向“小”, 不是指格调、品味的大小, 只是在时代的发展中, 文学从态度上更为关注个体和自我。正如范培松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就提出散文要“写出‘个性’”, 要有“多层次多侧面的自我体验”。[5]这种“个性”除了关注点的内化, 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是“有一种绘画从中世纪向巴洛克过渡时的那种繁复”。比如在陈丹燕的《蒙马特:红玫瑰咖啡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褐色的、带着新青年风格的靠背椅, 简陋的围着三张桌子。桌上的红色玻璃拉丝花瓶里, 插着用了许多日子、被客人的纸烟熏黄了的假玫瑰花。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 不知为什么挂着一张白色波斯猫的照片, 那是一只俗气的猫, 有银行职员太太般的表情。”首先是色彩的堆积, 短短的三句话中充满了褐色、红色、烟熏黄、粉红、白色等多种颜色, 营造出一种斑斓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多重形容词与长短句搭配使用, 行文琐碎但细腻深入;还有关于女人和猫的巧妙的对比, 使文字陡然生动起来。另外, 在叙事的方法上, 陈丹燕的散文中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伤, 她自己称之为“惆怅”而不是“怀旧”。这种自我抒情化的情绪消解了历史、文化所负载的沉重, 平静又日常的叙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私人化的情感, 带有都市女性的自恋情结。

结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吸引一个人十六年长途跋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 而是在追寻中心灵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让一颗虚弱的心渐渐充盈, 有了重量。用沉甸甸的收获去抵御生命中时刻存在的不能承受之轻, 然后就变得宁静与安然。如果人类的心灵家园是到不了的彼岸, 那么陈丹燕对个体归属的探寻是不是更有现实的意义?正如车前子先生对其散文的评价:“陈丹燕的书不仅是给小白领看的, 在文学上的意义我相信不久自然会被人体味出来。”

参考文献

[1][4]陈丹燕:城与人——陈丹燕自述[J].小说评论.2005 (4) .

[2]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J].中国图书评论.2005 (1) .

[3]秦道红、陈胜乐:论文化散文[J].文艺评论.1993 (2) .

[5]范培松:新时期游记功过得失谈[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3) .

[1]陈丹燕:漫卷西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丹燕:木已成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丹燕:咖啡苦不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陈丹燕:今晚去哪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范培松: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尧:文字的灵魂[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7]摩罗:我的故乡在天堂[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6.

远方的远方散文随笔 篇3

坐在商场冰冷的一角,所有的器官都开始减慢运行,仿佛整个人都要失去生命的迹象。开始各种思绪万千,开始迷离,开始神游……灵魂似乎已不再躯壳内,它消无声息的离开,漫无目的的飘着。

一切变得安静,一切变得飘渺,一切仿佛已不是原来的面貌。远方,远方到底是什么个概念,到底何为远方,千里之外?

其实,灵魂在外飘的日子也很自由,虽不知目的地,但是也洒脱,只是,作为一个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者,这样似乎不会久存,很羡慕那些能抛开一切,隐居与世的人,也许他们已经看破一切,也许只是故意为之。

这冰冷的地方,每天吞噬着我仅有的一点热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在这个本该追逐的年纪,已少了追逐的动力。生活犹如一滩死水,总想着逃离现实,去遥远的远方,越远越好,一个原生态的国都。

脚下的钢筋混凝土散发着压抑的气息,城市的汽车尾气令人窒息,还有杂七杂八的各种工业味道,以及难以区分的混杂味道。

从存在于世开始,看着这个世界的蜕变,看着自己的蜕变,不知是我在变还是世界在变,哲学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如此看来两者都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了。那么此时的.我其实已不是我,是蜕变之后的另外一个个体。每一个阶段都会生成一个新个体,只是这些个体共用了同样的躯壳。相当于阶段性的居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然而彼此又保持着联系。当一个个体远去,另一个个体就补上。就这样在交替中演变。

想得太多了,神经也许会承受不住负荷。一些有的没的,其实只看人自己的想法。信则有,不信则无。前人的经验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的远方散文 篇4

“金秋望满月,低眉思故乡”夕阳远去,嗅着校园内满园的桂花飘香,听着那瑟瑟的秋风,远乡奔波的父母你们好吗?不知此刻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望着静静的夜空,是否同一片星空下你们那儿的月牙也如我这边夜空的一般清澈明亮,愿金秋满月捎去孩子对你们满满的思念。多想有一双翅膀,我要飞翔,我要飞翔,犹如当初嫦娥仙子奔月的那样,飞到能瞧见你们的夜空上。

看着教室板报同学们那一幅幅爱的表达,咀嚼着同学们那涓涓如水的感恩文字,听着同学们走上讲台真挚的演讲和表达,我也忍不住泪流了。真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父亲呀,这么些年来做儿子的都从未曾表达过呀,哪怕只是一句简短的问候!金秋天已转凉,可记得增添衣裳!此刻,望着明朗的夜空星星都显得淡漠了,想念你的沉默,独自坐在角落手指间淡淡烟卷的味道。不知道此刻你们在那边一切可安好,为何今晚总是难以入眠,忘不掉你身上那淡淡的味道,忘不掉儿时你替我遮风挡雨的墙。

独自沐浴在秋收过后的田埂上,静听燕雀的嬉戏与喧闹,多么让人憧憬而又向往!妈妈,今夜的你是否也放下了手中的劳碌,在远方陪着儿子一同欣赏当下,大好的月色,难再的时光。你可听见那喧闹声,埋藏着儿子早已想对你说的话。妈妈你的笑容,一直温暖着我前行;妈妈你曾说过,想你的`时候,就望望夜空,那有你无数温暖的眼眸。妈妈你曾说过,想你的时候,就出去走走,那有满满的月色,为我照明漆黑的前路。可为何今夜,我的心就犹若被凝结在了寒冬,再也不能前步!

情感的远方散文 篇5

一句珍重

怎能坦然忘却

如同时间的梳

理不清思绪的纹理

你的背包已成行囊

曾想以云载梦、以情扬帆

却剩漫看细雨的呢喃

渐忘了

那记忆筑起的城墙

任快乐占据你的梦

晕开的泪

已成前世的迷离心碎

那年夏天

曾存在最爱你的存在

无言的喜欢

一场暴雨稀释了等待

如今在你左右的

是否温暖了你的`心田

阴沉的天空驱散了蝉鸣

时光冲淡了来路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伴着晨曦的微光

街角的早餐店

转角看到你熟悉的笑颜

害怕会喜极而泣

会说出那句苦涩的对白

朋友、好久不见

远方的麦子优美散文 篇6

布谷声中,麦子又一次悄无声息地进入成熟期。那是三十五年前的麦穗,站在山后一片瘠薄的田里,向着遥远的我昂首注目。那片田,是村里分给我家的,大约三亩。它并不算广阔和丰腴。平躺在三面环山的峪口,一面青青山坡的脚踝被它紧密抓住。分地那天,我和母亲站在它的肩上。土地刚刚深翻,母亲直面着它的深褐色的肌肤,欣喜状作出一番漫长的凝视,好像那些大大小小的土坷下,每一块的下面都会有一粒金子的喘息深藏在那里。我捋着母亲的目光,循去。深褐色的土地上,是沉默的宁静,是万道阳光的慷慨抵达。母亲自言自语道,有了这么一片田,还能怎么样呢……母亲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和那片土地一样,宁静,布满阳光的颜色。

有了属于自家的田地,于我的生命历程中,算得上是一件令人兴奋和喜悦的大事。晚上,躺在有月光朗照的瓜棚里或石榴树下的草席上,我常会异想天开:麦子种了下去,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顷刻间将那片田覆盖。须臾,麦子抽穗开花。那麦穗,竟是接地而生,直至长成一棵麦子的高度。然后,它们向着五月的阳光,一起展露出金色的芒。

那是梦幻?还是一个少年最真切的希冀。记忆里的那些年,光阴一直行走在逼仄的.胡同里。农家日子的常态是窘迫,我的记忆也多与食物有关。白面馒头,葱花油饼,手擀面……这些用麦子做成的柔软而香甜的食物,于我,于全家,于我所熟知的村人,都是一些令人怦然心动却不可多得的东西。一年四季,家里那张用泡桐木做成的餐桌上,母亲摆在上面的,似乎永远是玉米煎饼、玉米窝头和玉米糊糊。秋后一段时日,餐桌上会多了一盆我喜欢吃的蒸红薯。奶奶做的薯干红豆粥,也会让我喝得面颊潮热,口舌生津。而白面馒头,好像只有在麦子收割入仓之后,或是在春节期间,才能让我敞开肚皮吃饱,尽情享受几天麦子带给我的温暖和喜悦。每年,当霜降来临,纤细的麦苗又一次匍匐在田里时,我的生日也会如期而至。唯有此时,母亲总会做一锅手擀面。母亲把面盛在碗里,再滴上几滴香油,端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大口大口地吃面的样子,母亲会说,面条香又长,生日吃了面,你往后的日子就会像这面条一样了。

青青山坡下的一年四季,麦子在我家的田里占据着三分之二的时间。我盼望着它们的成长,盼望着它们变成饱满的麦粒贮藏进我家的大缸里。我家那口盛麦子的大缸,一年有半年多的时间都处于虚空和饥饿的状态。因此,麦子的成长注定和我,和村里所有的孩子,甚或和这个村庄的成长有关。而麦子的成长总是那么不疾不徐。它们的童年藏进一个冬天的国度里,在这样的国度里,没有什么作物能象麦子那样不惧寒冷。再大的风雪,麦子自若地袒露于其中。麦子没有把冰雪的浸淫当做一种苦难,或者麦子是把这种苦难当做一种历练,当做一种成长期的洗礼,更是当做一种成长的滋养,努力地汲取,从而使自己的品质更优秀,体格更强壮。

一个长长的冬天,麦子在冰天雪地里学会了坚韧,学会了并肩承受。然后,麦子以雪为被,在黄土地里开始安静地睡眠,做起一个温暖的金色长梦,没完没了,直至被一串春天的鸟鸣唤醒。春天里,醒来的麦苗会很快抖擞精神,一夜之间焕发出一片青翠。这样的麦田之上,云彩和鸟雀都喜欢放低些自己的身姿。风挟裹着风筝和童谣,也喜欢在麦田之上的云朵里奔跑。“这是我家的麦田,你们不能进入!”风筝和白云之下,叽叽喳喳的童声里,不时会飘荡起这样一句坚定的稚语。一群孩子,呼啦啦,像蝴蝶一样,飞过一片青翠……

那面被麦田紧紧依偎的坡上,一丛丛荆棵,稀稀拉拉的桑树和洋槐,还有一坡青草。在麦田之上,桑树挂满了桑葚,渐以变红、变紫。麦黄之时,荆棵花开始嫣紫地开着。坡上,桑树下,荆棵旁,是农人们抽烟小憩和打呼噜的好地方。我曾看到许多这样的情景:锄田的人累了,他们撂下农具,大汗淋漓地爬上那片坡。一袋烟抽完,他们就地躺下。即使只有十几分钟,他们也会把鼾声打得如同雷鸣。他们天天辛苦劳累,侍弄着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全部。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在季节的交替里,在这片黄褐色的土地上日出而作。这些黄土地上的垦耕者,或许只有在如雷的鼾声里,他们才能卸下一些生活的重负,才能去捡拾并温暖一些最初的梦想。

麦子终于开花了。如昙花一现般,立夏之时,麦子的花开得羞涩、简约而卑微。它不愿像荆棵花那样异香四溢而招蜂引蝶,也不愿像洋槐花那样香甜可口而撩人口腹之欲,它甚至不愿让人为它倾注些许的目光。但此时的田野和村庄,空气中蕴涵着一些别样而精致的情愫,它会使所有的呼吸平缓而舒畅,会使农人们感觉到脚步的流畅和踏实,也会使一个村庄、一座山抑或一条河流变得内敛而沉静。这个时节,天空格外湛蓝和高远,阳光也格外热烈。鸟雀们飞向更高处,它们告诉云朵别走开,一场天地间盛装的歌舞即将拉开序幕。

白天,太阳督促着麦子的成长和成熟。夜晚,月亮伸出带着银手镯的手,抚摸着麦子的身体,防止他们受伤。至今记得,麦子开花前后,父亲和母亲无数次穿行于那片麦田。日头下,他们将自己的躯体弯成一弯月亮,然后像月亮那样闪烁着汗水的光芒。他们乐于做这样一弯月亮。

麦子不会辜负谁。麦子会用一种最纯粹最质朴的色泽来宣告它的成熟,那是一种来自太阳,提炼于土地的颜色。这样的色度之上,所有的生命展开希望,在云端飞翔。那里,太阳为云朵,也会为所有生命的羽翼镶上一道金边。此时,农人们操持着千万把镰刀,在黄土地上挥舞着光芒。他们为自己以及所有生命的飞翔,也为云朵和清风,以及一个季节与一个季节的暖手相牵,刈割出一条铺满金光的路。

收割后的麦子躺在我家的田里,以一种整齐有力的姿势排成一章排比句。一垄麦田,如同一面大炕,被六月的阳光晒暖,麦子躺在上面,会很快进入一场舒服的深度睡眠。任何的成长和成熟都是艰辛的,或许还有苦痛,麦子也一样。饱满的愿望抵达了,光阴也会流逝。一场温暖的睡眠,抑或一场永久的睡眠,在这里等候着麦子的灵魂,麦子的灵魂因此得以最终的成熟和升华,这一定是麦子最好的结局。上苍给予麦子的,只能是这些;光阴对于麦子,也只能如此。如同我们,在永远的成长和期待中,用沾满汗水和泥土的双手,努力捧起一个白面馒头,慢慢咀嚼……馒头的颜色却逐渐变深,最终变成脚下这片黄土地的颜色。

等待远方的人儿散文 篇7

新年已经过了,来这里已经快到2年了……开始想到自己该这么办,想着以后的路程我该怎么走,在这里走了两年的路程什么都没有得到,慢慢的开始想家了,当清风吹起我的短发,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海边的山顶上,好寂寞,只为等待苦苦思念的远方的人儿!

没什么只是我想你们了,想爱的.人了不知道爱的那个人怎么样了`过得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爱的那个人脸上有不有微笑,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所以我难受,你走了那么久,我希望你一点都没有变,像以前一样,就像我对你的爱,走得再久,也依旧……只希望你能正真的快乐`就算做不到也要努力,很多时候是靠自己的`天虽然没有眼睛,我们一起努力的过日子就可以了……你要多保重身体,要知道远方的我在时刻惦记着你,爱我就要好好爱惜你自己!

远方的梦优美散文 篇8

像小学课文里说的那样,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那些美丽的远方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让人憧憬,让人向往。电影《五朵金花>讲的是彩云之南的故事,对故事的记忆远没有对景色的记忆深刻。到现在都还记得苍山下,洱海边那美丽无边的景色,记得蝴蝶泉边找阿妹的动人歌声。那美丽的少数民族的服装,那动人心弦的歌声至今还记得那么清楚。什么时候能去那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美丽风光里的那些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都有怎样的喜怒哀乐,有怎样的风土民情,那该是多美的事情啊。

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想去桂林那,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我想去桂林那,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时间,我却没有钱......。”人不能想去哪就能去哪儿,总有这样那样的牵绊,不能如愿。对远方的向往也就成了梦,看看书,看看那些关于旅行的书,跟着旅行者的脚步,去感受旅行者的快乐,也是不错的。那时候特别爱学地理,爱上地理课,从地理书上知道了那么多美丽的地方,现在有很多的渠道可以了解远方,虽不能身入其中,也能领会一点远方的魅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读着这样的诗句,眼前就会出现那苍茫的大草原,对远方的向往又多了一份内容。远方啊,远方就是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

只要是自己不曾去过的地方,都是远方,高山大海,平原,高原,每个各地方都有它特有的魅力,高山的巍峨,大海的波澜壮阔,草原的辽远广阔,高原的绮丽,都有无穷的吸引力。吸引着心灵,向往着那些地方。能够去远方不是一天的梦想,很久就想如果可以放下一切,背起行囊去远方,去那些向往已久的地方。把人世的一切烦恼都抛开,不管不顾的去远方。看一看那些美丽的风景,看一看那些从未见过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品尝他们的一日三餐,那会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每个人都有对远方的向往,都有远方的梦,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方的梦。有钱人走遍了全国,走出了国门,走到了国外。他们能领略异域风情,那是很令人羡慕的。没钱的人只能在国内走走,还得是那些花钱不多的地方,这样也知足的,看看那些跟自己家乡不一样的地方,也挺好的。虽然也有对外国的向往,然而也只是向往而已,没有那么强烈的念头。看一看那些关于外国的风景风情的书,电视,画册,电脑视频过过眼瘾也不错。

现在看来远方其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只要心里有要去远方的信念,总有机会可以实现这个梦,可以去一次远方,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高山,大海,纯净的蓝天,还有如画的风景都会在眼前实实在在地出现。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去哪里都很方便,只要有时间,没有钱也可以去远方,不见有人骑摩托,走遍全国,也有人骑自行车也能行遍天下,还有一个孝子,拉着平板车,带着自己的母亲走天下。这样事例虽然不多,也让那些心怀远方梦的人肃然起敬。

像古时候的徐霞客,不就是自己步行走天下,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那时候不光是交通不发达,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好走,那可真是艰难险阻,可是人家也走过来了,一路走,一路写游记,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多坚强的信念,才能够支持他走遍天下,并写出了《徐霞客游记》。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也是历经了千难万险,才走到了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取到了经文,现实中的唐僧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到天竺国的,不像小说和电视剧里那么热闹,有徒弟保护。古代有太多徒步走天下的人,数不胜数,有的留下了游记,有的写下了美丽的诗篇。想想那些古人,真的很佩服他们,现在的人总有这样那样的借口,给自己找理由,不能圆自己的梦想不是自己的原因,是有许多说不通的理由存在。

像梦一样的远方散文 篇9

你是不是也曾经无限的向往一个地方,向往那个地方的好,或者说,还有那个地方的不好,都可以,也无所谓,因为只是喜欢那个地方,单纯的喜欢,或者说,究其根源的话,也真的.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有的时候,只是一组简单的照片,或者是一篇看起来似曾相识的文章,亦或者是听到几句说到心坎里的话,包含着一些似曾相识的吁叹,都那么的让人无限神往,想要去接近,想要去感受,想要去走一遭,将个中滋味体验一遍。

但是,又那么的不舍,不舍于对于自己心里的那些美好的意境会不会在去了之后便马上烟消云散,不舍于对于梦境中的天堂美不胜收,甚至于不想离开不想远去,也是真的怕见了之后便会破坏原本美好的一切。

远方的你经典诗歌 篇10

黑夜中,你是温暖我的火把

迷茫中,你是我走下去的坚持

回忆曾经一起漫步的校园

回味石板上你走过的芳香

我高兴,我流泪

时光依然逝去

仰望星空却飘过你悠然的身影

远方的人儿,你在哪儿

我好想追你而去

哎,心已沉,思已寄,爱已落

远方的.你,我已不能遮风避雨

路上的荆棘也只能由你拨去

我心疼你的心疼

流泪你的流泪

爱于你的明眸皓齿

也许在某个明媚的早晨

你会温柔地想起擦肩而过的我

也许你也只是莞尔一笑

这便是我的终身回忆

南去飞雁带不走我的思念

潺潺的流水却侵蚀着无边的回忆

镜中的你,微笑的你,思念的你

是我无尽的回忆

远方的人儿

只愿你平安如意

如有来世

对远方的向往与期待散文 篇11

与其说我们向往那个地方,不如说我们更向往那一个梦境。于是热血小青年总是义无反顾地直奔嵩山而去;真情小女子则无比向往着撒哈拉那无边的沙海。也许此生注定是无法成行了,可那如梦的地方,如梦的人生却会永远留驻在心间。

去一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可人去的多了,名和利这对孪生兄弟也就紧随而至,启行之时的热切期盼总是让过不完的收费站、摩肩接踵的数人头、粗制滥造的人工景点搞得意兴阑珊。我们得空便到处转悠,为自己的地图上划一个“到此一游”的红杠杠。地方越走越多了,可梦却越走越远了。

怀念那年,转悠在红河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上,忽然看见山腰之中一棵卓然不群的木棉树,在冬日的余辉中如彩霞般绽放,美得令人眩目。将车停在山道旁,静静陪着这棵英雄树,想着他是不是为谁在守望,为谁而绽放!是否也记录了一段,方才开得这么红,这么艳!他还有故事,我就依然存有梦想。

现代人似乎无一例外向往着西藏,常常不畏路途遥远艰险,高原的恶劣气候,勇敢地寻梦而去。为了什么?仅仅是因为离天最近的一方圣地,还是神秘的宗教氛围,还是仅为了炫耀。恐怕无人能说得清楚。那也是我梦中的远方,既不是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也不是世界之巅的喜马拉雅。而是《西藏行》中那挺立在白毛风中以身体丈量与佛距离的虔诚的藏族老大妈。她头发花白,脸如刀刻,但目光中充满虔诚与平和。让人感慨我们是不是离这样的宁静和坚持已经太遥远了。

我已经有厚厚一摞的国家地理了,知道西藏的大多数地方并不适宜人类生存。而那里世代生存的人们敬畏而感激天地所给予的一切,山是神山,水是圣水。他们并无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比如葛大爷把喜马拉雅山劈开一边的神想),他们深知天地的力量,把自己融为自然的一部分,他们把每一滴水,每一粒青稞、每一只牛羊当作上天的恩赐,倾听着佛的教诲,相信生死轮回的自己最终的宿命。我们与宁静平和沾不上边的,当今社会迷信的是物质的力量。

上一篇:土地坳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可爱的校园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