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

2024-07-26

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精选7篇)

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 篇1

1.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2. 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3.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4.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5. 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6.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7.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8.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

9. 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10. 我们总要这样或那样死去的,你也好我也好。

11. 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12.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失望。

13. 永远不要同情自己!

14.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污秽不堪的人。

15. 我俩就像在无人岛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

16. 天地间的一切全都红彤彤一片。我的手、碟子、桌子,凡是目力所及的东西,无不被染成了红色,而且红得非常鲜艳,俨然被特殊的果汁从上方直淋下来。就在这种气势夺人的暮色当中,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领悟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是什么东西。

17. 丧失至爱的哀伤,是无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浮萍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中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

18. 不要同情自己。

19.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

20. 我并不是那么坚强的人。并不认为不被任何人了解都无所谓

21. 这世上,除了你我别无所求。

22. 我总是一边盯着飘浮在这静谧的空间里闪闪发光的光粒子,一边努力试着探索自己。我究竟在追求些什么?而人们究竟希望我给他们什么?但我始终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答案。我对着飘浮在空中的光粒子伸出手去,却什么也碰不到。

23. 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

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 篇2

村上春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他曾说:“《挪威的森林》是现实主义小说,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挪威的森林》的创作动机就是“想用现实主义搞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正面突破”。尽管如此,我们在《挪威的森林》中还是看到了“幻”(非现实的)与“真”(现实的)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挪威的森林》,简单地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渡边与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女性——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故事。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时代的好友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不辞而别,住进了一家名叫“阿美竂”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并表示将永远等待直子。然而,直子最终选择了死亡。

“阿美竂”是一座位于京都郊外、远离尘世喧嚣的疗养院,是一个明显的非现实世界。关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小说中是这样交代的:“从地图上看,‘阿美竂’委实位于深山老林之中。”事实上,它也确实是掩映在阴森森的杉树林中。那里的杉树“简直像原生林一般直耸云天,遮天蔽日,将万物笼罩在昏暗的阴影之中”,以致让渡边恍惚觉得整个世界都将永远埋葬在这杉树林里。村上笔下的“阿美窠”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寂静的世界。但它不是都市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它比现实世界更为荒谬、怪诞,甚至更为阴森恐怖。生活在其中的直子,正是象征寂静的死亡世界的人物。从表面来看,直子患有在都市中常见的“精神断绝症”,或曰“自我封闭症”。她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孩子,无法与日益变化的外界相沟通相适应,总是觉得自己似乎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实际上,她代表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男儿糅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她的美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的毁灭,所以,渡边对直子的爱是永远无法找到归宿的,寄寓在直子身上的对真爱的理想在现实中必然一次又一次地覆灭。直子的死亡,意味着最后一缕纯粹的光芒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渡边的青春幻梦也因此彻底破灭了。

绿子是渡边偶然结识的女孩子。由于现实中亲人的疾病和死亡,她失去了倾诉情感的对象,生活上沉重、痛苦、枯燥,精神上也遭受着折磨。但也许是本性乐观的缘故,她始终顽强地反抗着,用漠视的态度和大胆浪漫的幻想支撑着自己前行的步伐。她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坦诚的相待,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苦苦努力。

绿子与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她是作为直子的互补形象出现在渡边面前的。和忧郁、木讷的直子相比,绿子是个生机蓬勃、神采飞扬、不无野味和挑逗性而又不失纯情的现代少女,简直就像是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她的雄辩和率真常常让渡边折服。如果说直子是渡边不切实际的青春幻梦,那么绿子则是现实世界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渡边在与她交往期间,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他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村上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离心力和向心力,积极的力与消极的力”在相持不下,这便是他的创作秘密。直子是连接内部的向心式存在,她和她生活的非现实世界是“死者世界”,象征着死亡;而绿子是离心式存在,是连接外部的存在,她和她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生者世界”,象征着生存。纵观《挪威的森林》,我们很容易发现这里存在着一“幻”一“真”这样两个既相互对立又共同存在的世界,这正是村上作品常用的双线结构。林少华说,村上喜欢用平行的两条线来推进故事,且往往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阳一阴,一个“此侧世界”、一个“彼侧世界”,作为主角的“我”总是游走于双线之间。

1985年发表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可谓别开生面。从题目即可看出,故事是按两条线向前铺展的。一条是“冷酷仙境”,这是现实世界。在以东京为舞台的现代大都市里,“我”接受一位老博士交给的特殊数据计算任务,在经历了一系列古怪事情后,最后面临24小时后离开人世的命运。一条是“世界尽头”,这是非现实的世界。山川寂寥,街市井然,人际和谐,可惜人无心、无身影、无记忆。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这篇小说获得第21届谷崎润一郎奖(1985年度)时,评审委员丸谷才一给了这样一段评语:这部长篇“几乎天衣无缝地构筑了一个优雅而抒情的世界。……通过游离世界而创造世界,通过逃避而完成冒险,通过扮演‘无’的传达者而探求生之意义。”村上正是通过种种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幻化景象来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

1992年发表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存在着一个“幻象之在”和一个“真实之在”。小说的女主人公岛本是一个封闭起来的神秘符号。在她心中只有属于她自身的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那是惟独她知晓、惟独她接受的天地,“我”无法步入其中。“我”只知道她生过一次孩子,且孩子第二天就死了。至于她的处境、家住何处、与谁同住、婚姻状况,“我”一概不知。更令人不解的是,她说她没有工作,却总穿高档服装,戴高档饰物。“我”与岛本的交往只能依赖于她来找“我”,“我”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她。而当她彻底消失以后,“我”生活中与她有关的一切都莫名其妙地一并消失了——“我”收藏多年的装有十万日元的信封不翼而飞,她带来的纳特·金·科尔的唱片也不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岛本可谓是亦真亦幻的一个存在。说她是“现实之在”,她来无影去无踪,完全把握不到她的真实性;说她是“幻象之在”,她又一直缠绵地停驻在“我”的心头,具有一定的现实感。村上的高超之处正在于此:他在“现实与幻象的出入之间完成了一个艺术符号的创造”。

村上的其他小说,如《寻羊冒险记》(1982)、《舞!舞!舞!》(1988)等,都有着明显的双线结构。需要强调的是,在村上的小说中,“幻”与“真”、“非现实”与“现实”不是彼此孤立的两个世界,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确实,他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挪威的森林》中,渡边对直子青春幻梦式的爱恋,真实地道出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单身青年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电视人》中,严重的异化感与自身位置不能确立的焦虑也是现代社会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村上敏感、准确而又含蓄地传递出了时代的氛围,凸显了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态的真实和“感性”的真实。“现实的是非现实的,非现实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我想构筑这样的世界。”村上如是说。

摘要: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总是存在着一“幻”(非现实的)一“真”(现实的)这样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他笔下的非现实性世界、非现实性人物在本质上无不带有奇妙的现实性,从而象征性地、寓言式地传达出了当今时代和社会本质上的真实。本文以《挪威的森林》为例,对其中的“幻”“真”两个世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非现实,现实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 篇3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电影改编

好的文学作品既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其魅力,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展现,通过电影技术将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热门的影视作品的例子很多,《挪威的森林》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青春恋爱小说,也是村上春树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不仅在日本引起巨大轰动,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掀起了风靡热潮。小说《挪威的森林》展现的既是深刻的日本民族文化,也是日本纯爱文学的巅峰之作。2011年,法国籍越南导演陈英雄将其改编并拍成电影,影片由日本实力演员松山研一、菊地凛子担纲主演,影片在忠实于营造原著气氛的同时对原著的许多情节进行删减,最后的电影呈现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影片上映后,不仅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而且口碑颇差,影评人和观众褒贬不一,争议一片。

一  《挪威的森林》的主要内容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具有回忆性质的标志性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近现代日本文学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动人心弦、忧伤平缓而又略带伤感的恋爱、成长、疼痛小说,作品带有明显的日本文学的痕迹。六七十年代,日本正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物质虽然不是特别富足,但却发生了左翼运动、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等许多大事件,因而,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激情未泯的年代”。《挪威的森林》就是以这一时期为背景创作出来的一部青春恋爱故事。

小说《挪威的森林》主人公渡边与直子、绿子之间的感情为主线,从年轻人的角度窥探日本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现了年轻人对现实的迷茫、对青春的叛逆和对恋爱的痴狂,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整部小说笔调舒缓,但字里行间却暗流涌动,无限的忧郁以及忧郁带来的伤感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小说开篇一曲《挪威的森林》勾起了男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女主人公直子原来是渡边好友木月的朋友,木月自杀一年后,渡边与直子不期而遇,他惊异地发现直子早已没有昔日的光芒,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隐藏了许多他难以理解的阴影。在直子20岁生日的时候,他与直子发生性关系,随后直子离奇失踪。数月后,渡边去探望住进精神疗养院的直子,并表示会一直等着她。后来,渡边认识了活泼开朗并略带孩子气的绿子,渡边虽然对直子念念不忘,但却难以抵挡绿子的大胆表白与迷人活力。不久,渡边收到直子自杀的消息,惆怅的渡边为了排解心中的迷茫开始漫无目的、失魂落魄的旅行。

二  小说《挪威的森林》与电影改编的对比

影片《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美轮美奂、诗意动人的电影,导演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了删减,但在直子自杀、渡边焦虑、青春期的迷离感与孤独感的表现,情欲与纯真的交错与矛盾以及绿子出现的铺垫等细节上处理的过于生硬、直接,对故事的把握颇有争议,对作品中特有的孤独感、迷茫感把握不到位,但影片在鏡头运用上却非常有水准,导演发挥其擅长的优势,将镜头运用到极致,画面无可挑剔。

1  主题语言的对比。小说《挪威的森林》通过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上世纪60年代日本都市年轻人情感的痛楚、成长的断裂感以及其在残酷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和挫败感,不仅探讨了当时社会年轻人的困惑和生存状态,而且还探讨了性、死亡、人生等主题。这些主题在改编后的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和展现,但从整体上来看,影片侧重表达的是直子与渡边、绿子与渡边的爱情主题,对其他主题阐释较少,这使得影片主题较为单一。与以情节取胜的小说相比,《挪威的森林》情节平淡,主题也不深刻,但作家却以韵味独特的语言提升小说的魅力,以情调、韵致和气氛打动人心。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语言是无可替代的,他以有张力、有特色的语言来表现不同寻常意义的孤独与无奈。小说男主人公渡边其实就是作者生活态度的代表,他对现代都市的排斥、对现实生活的漠视、傲立于世的风骨以及面对世俗的从容恬淡,都反映了他独特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价值的不认同,在小说中,作者以纯熟的文字和语言将主人公这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清醒地对待孤独,游戏那些无奈。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描述主人公渡边的孤独与无奈: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渡边以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在极端激进的浪潮中保持着清醒,这也是早就主人公孤独与无奈的重要原因,对主人公来说,这种孤独与无奈既是成长的必然,也是其自我认同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因而,作者以大量舒缓的笔墨来表现主人公孤独无奈的内心体验,但在电影中,导演只使用了两个镜头就直观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在影片中,渡边被裹进极端的激进者游行队伍,他对激进分子的所作所为极为反感,因而,他皱起眉头,加速前进,这个镜头不仅揭示了水火不容的时代背景,而且还将渡边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小说通过文字语言来描述人物的孤独,电影则依靠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在影片中,导演以运动与喧闹来反衬主人公的孤独,视听语言运用得相当成功,同时又很好地表达了原著的孤独情绪。

2  叙事结构的对比。追思和回忆是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结构主体,小说从现在追忆往昔,以回忆为主,同时在回忆中又嵌套着回忆式片段;从叙事时间来看,小说的回忆时间历经了三次季节的更迭,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如此漫长的回忆时间是十分困难的,因而,导演舍弃了小说总体的回忆式叙事结构,改用时间顺序叙事模式,直接从主人公渡边的高中时代切入,只留下渡边与直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一条主干,对其他事情则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这种简单化的改编处理不仅使电影总体上表现出模糊地季节变化,牺牲掉了太多富有意味的情节,损害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且还丧失了原作的精神内核,小说结构主题被淡化。回忆是表达情感的最佳选择,但对于无法表现回忆的电影来说,以简单化、明确化的方式将故事讲清楚既是出于商业化的考量,也是囿于电影表现手法的限制,从这一点来看,对于以回忆为主体的小说改编的简单化处理是可以理解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人人都经历过的事件,但成长中的迷茫和痛苦确是大众情绪,是每个人都要经过的挣扎与蜕变,村上春树站在成熟的高度冷静地观察着青年在成长中的不适,以回望的高度重温从痛苦迷茫到蜕变成熟的过程,但如果这种回忆式结构一旦被打破,作品就会失去纵观全局的高度,这不仅会使作品只剩下形式上的空壳,而且还会造成情节缺失、内容模糊。优秀的小说作品都是内容与结构的完美统一,小说的结构电影无法复制,在小说改编过程中,如果导演没有仔细地剔分小说的内容与结构,只是将被破坏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地移植到电影中,势必会造成电影的残缺。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却可以凭借主人公的情绪稳操胜券,电影没有足够的语言来表达这种回忆的情绪,加之影片松散的情节和缓慢的节奏,使得影片季节不分明、时间不清晰,整部影片更像是一部旅行风光片,或者说是一部关于恋爱的MTV,但绝不是一个人的心理历程或是深入一个人心灵的旅行记录,这也是影片《挪威的森林》失败的原因。

3  人物形象的对比。村上春树以独特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出渡边、木月、直子、绿子等一个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在影片《挪威的森林》的人物塑造中,抛开演员的形象和演技不谈,除了给予男主人公渡边足够的细节和独白描述外,以“面目全非”来形容并不为过。渡边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也是小说中形象最为丰满的人物,在影片中,渡边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发展的推动者贯穿影片始终,渡边可以说是导演对作者思想解读较为到位、处理最为得体的人物形象。在与直子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渡边的形象最为丰满,最打动人的是影片结尾部分渡边坐在海边嚎啕大哭完成对直子的思念,冰冷的海浪拍打着海岸,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影片结尾,渡边送走玲子、打电话告诉绿子自己的抉择,不仅将人物的内心简单漂亮地刻画出来,而且还展现出人物的生死与悲喜随着岁月和命运无奈谢幕的悲情和惆怅之情。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十分模糊,尤其是男性角色在塑造时存在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作为配角木月属于一个导火索式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不仅对直子的心路历程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对小说主题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但在影片中,木月从出现到死亡只有八场戏,说的话不超过五句,尤其是对木月的死没有详尽的描述和诠释使得观众如坠云雾;形象鲜明的敢死队在影片中也只有短短的两场戏;具有独特的人生观和行事方式的配角永泽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个花花公子。与不受关注的男性角色相比,导演对女性形象展现不遗余力。孤独自卑、纤细敏感、温柔脆弱的直子也是最忠实于原著的女性角色,直子清澈的眼神、颤抖的声音、天使般纯洁的形态都表现得较为突出;绿子作为和直子平分秋色的女主角在小说中有着深入细致的刻画,但在影片中不仅綠子的主角地位被削减降低,绿子与渡边这条情感主线被删除地支离破碎,而且其性格也被“陈英雄化”,绿子活泼开朗略带孩子气,敢做敢言、直言不讳、坚忍不拔,是小说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但在影片中,绿子说话轻声细语、眼神充满诱惑、性格柔弱,与原著中的绿子判若两人。

三  结语

文学作品改编是电影诞生至今始终争论不休的问题,文学改编的意义在于从已经成功的文学原著中汲取精华,并不断开拓和发展电影语言,因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改编时,应将原著看做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对素材进行新的阐释。电影《挪威的森林》虽然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但导演陈英雄从小说原著的语言特色中汲取灵感,在电影化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尤其是在人物情绪表达上更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趣味对原著进行大胆改造,使得作品极具看点和特色。但该影片也没有跳出文学著作电影改编的困境,在主题语言表达和结构简化过程中破坏了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导致人物形象不鲜明、故事情节不连贯、影片主题缺乏深度和厚度,小说的情绪化没有影踪,与其说影片《挪威的森林》是改编的,不如说是导演陈英雄自己创造的《挪威的森林》。

参考文献:

[1] 霍雨佳:《〈挪威的森林〉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转化中的探索与问题》,《电影文学》,2012年第10期。

[2] 常宇:《挪威没有森林——浅谈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电影改编》,《美与时代》(下),2011年第7期。

[3] 高欢欢:《孤独的舞者——浅谈〈挪威的森林〉的精神特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 许秀云:《〈挪威的森林〉:从文本到电影语言的解读》,《电影文学》,2014年第20期。

[5] [法]克莱尔,刘芳译:《电影与文学改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 篇4

是否人死前都会有一段时间回光返照呢?前一秒还与你谈笑风生地打桌球,转眼便自行了断在自家的车库。没有半句遗言。大抵总有他的原因,让他绝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独培养出了抑郁,抑郁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个脆弱的人。他反复游行于自信与自卑两个端点。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显示自己的脆弱。反反复复地累了,心里的痛苦愈积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许死才是一种解脱。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两人行。渡边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边爱直子,很爱很爱。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他仍表示会等到她康复那天,然后一起生活。

直子对渡边君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或许直子也曾试着,去和渡边在一起。但却迟迟摆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阴影。在没有真爱的基础上,只会对渡边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回光返照过。临死前她选择与玲子见面,选择烧毁渡边写给她的所有信以及与他的所有回忆。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疗时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实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与木月是与周边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两个人,他们互相依靠。渡边是把他们同外部世界连接的链条。他们尝试过融入外界,却是失败。但直子比木月坚强,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纠结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怜的人儿。

玲子在直子与渡边之间充当另一连接链条。在疗养院里,玲子是直子唯一难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历经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为她放得下。面对女学生的抹黑,她选择容忍,虽然心里也承担这巨大的压力。当承受的那发条断了,她果断地跟丈夫提出离婚。直子死后,她特意跑去找了渡边,奉劝他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幸福,成熟起来,与绿子共创未来。对于音乐,她是难得的才女。此外,她讲过一段话:“我已成为过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寿终正寝。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杀了,不复存在了。

绿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活泼调皮,也是孝顺的孩子。从朋友到恋人,她和渡边走过。明知渡边心中永远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么。但在渡边因思念直子而满腹心事时她也会调皮地吃醋:“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爱情是何等捉弄人呀!没在更早的时间遇上,于是成为不了他心中的“至爱”,却仍一心一意,愿他感受得到,愿他快乐。祈盼他有一天回过头来,可以对他说一声:“我一直都在呢。”

永泽是另一个特殊人物。他与渡边读相同的书,都为外人所不解的书。他们有共同语言。但自然他是比不上木月的地位的。永泽是潇洒而近乎冷酷的人儿了,他又是幸运到极致的人儿,他的身旁有位不离不弃的女友--初美。明知和永泽走到多远他也没有要结婚的意思(他容不得被束缚住),初美仍心甘情愿。叫上渡边的那顿庆功宴,永泽的着实是在委婉奉劝初美离开他,连渡边在过后也对初美坦白说,希望她离开永泽,找个地道的人过一辈子得好。初美最终照做了,然而婚后两年便自杀了。至此后,渡边再没理会过永泽。或许吧!伤害了多可惜的一位女子呢,只为了自己的自由,自私得可怕!渡边如此重情义的人,怎可容许?

《挪威的森林》读后体会 篇5

考完研后,我狠狠的玩了快一个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间天性实在压抑太久,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发现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专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个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干。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来读完的第一本书,一直想写些什么,却又无从下手,这本书就这样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待了好几天,这种没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无法阅读其他书籍。于是我决计非得写些什么不可。

写什么都行。

村上虽然名声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还是在两年前的一节选修课上。

那是名为“贯通日本”的选修课,一个清秀的男生在台上做一个发表,主题就是村上春树,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段话: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美,可是那个男生提到它的时候,眼睛里却分明在发着光,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我最近的状态,如果朋友问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无聊赖”,可是村上却可以说出“若问自己现在所做何事,将来意欲何为,我都如坠雾中”。可不就是“如坠雾中”嘛,我却形容不来。

还有说到累,我顶多说一句“累成狗了”“累瘫了”,可是村上却说“只是现在我有点累,就像淋过一场大雨的猴子似的”,多么形象啊!我简直爱死了村上的比喻。

挪威的森林小说语录 篇6

一、《挪威的森林》所投射出的文学魅力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所著的唯一现实主义作品, 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都市青年生活及其爱情生活。其书名则源于上个世纪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所创作的一支乐曲, 而作者本人对此的解释则是在创作时出于对挪威森林象征意义的考量, 将其中所蕴含的“安静、伤感而又忧伤的让人莫名沉醉”的情绪正好与小说作品的精神实质相契合。

而小说中也进行了类似的情绪渲染, 作品以渡边与其两位女友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 利用平行或交叉的叙事线索, 将浓郁悲伤情绪借青春少年的恋情表达出来。[2]同时, 也传达了那个时代的都市青年心里的那一份迷失和孤独, 尤其是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在高速经济发展和森严阶层制度对人类基本感情的扼杀。当都市青年在精神家园日益崩坏, 自我逐渐迷失在喧嚣糜烂的都市欲望中时, 对人生真谛和自我的寻找。

作者则将故事人物对待孤独和无奈的态度作为给当代都市青年的一种引导, 帮助其认识世界、寻找心灵慰藉和认识自我的方法。[3]《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奠定了其大致的叙事方式, 将平等视角、淡漠的语气以及舒缓气氛等等元素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而这种共鸣却又在一时之间难以言表。也正是这种共鸣, 将作品中所蕴含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孤独、无奈和感伤归于静谧的森林之中, 可以感受而难以言表, 却根源于生活。

二、《挪威的森林》中所蕴含的孤独失落和自我寻找

故事是借由主人公渡边的第一人称叙事所展开的, 与大多数的第三人称相比, 除了客观性的差异之外, 更重要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拉近书中主人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尤其是当主人公决定流转各处行走时, 读者仿佛也因此合二为一, 一同行走, 一同去面对迷茫而又孤独的情绪。[4]

直子是渡边的第一个女朋友, 作为一个非病理学意义上的病人, 他一直认为自身是存在某种病的, 或许是一种是思想上的病, 是在前男友去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恐惧和无奈。形成了和世界的隔阂, 却又憧憬着可以真实的社会当中去。这同时也是“我”因为同样又畏惧又憧憬的情绪接触到直子的世界, 在不断增加的联系中, 两个人都希望从社会的边缘找到真正的出路, 开启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读者也正是在故事中人物的迷失和寻找中开始了自我寻找, 这也正是作者塑造这类边缘人形象的目的。希望抒发自身对现实社会的情绪, 那些担忧、焦虑和不知所措。这同时也契合了小说人物的情绪特征, 更是当下大多数都市青年所面对的问题。

然而, 文中在作者对生死的考量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 作者不仅对生死做了深层次的叩问, 更借由叙事来引发读者对于文中贯穿始终的死亡来进行思考, 当文中的人物接连在书中凋零, 如花般的年华就这样逝去, 帮助作者进行更多更深的生死叩问。也是在面对无能为力的世事中, 最终默然的散场。虽然在小说叙事中并没有太多的生存理由, 但出于那份迷失和精神孤寂却一直追索着主人公, 在现实生活和自我认知的拉扯中, 那些内心深处的困顿、失落和迷茫逐渐浓厚, 就像油灯逐渐淹没在浓得化不开的黑夜里, 就像一盏风筝挣扎在微弱的自我强风和现实强风里。当某一刻, 那根细小的线再也难以支撑这份微弱的平衡时, 生命的油灯和风筝便淹没浓厚静谧的无边森林之中了。但其中对于生的态度却又是另一番诠释, 当故事中的永泽在无信仰和理想消亡的状况下, 不断的追索生存的技能和物质。不问精神诉求, 也不追寻内心中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把生命看作是对于欲望的填充, 忘记了自身。把现实的规则和物质揉合在一起来满足自身无比膨胀的欲望, 在不断索取中突破自身的底线, 在扭曲了人性之后, 逐渐迷失在自我和现实的撕扯当中, 承受着矛盾的巨大冲击中, 不断挣扎在生活的洪流当中。

而就当直子如萤光的生命在浓墨黑夜中淹没时, 生命便将以死亡的形式继续着, 也迎来了绿子。一个孑然不同的存在, 这也为主人公渡边的自我寻找进行了新的延续, 也延续故事的发展, 故事里的主人公也正延续自身对于孤独和迷茫的忍受, 以及自我寻找。这样也映射出了当下社会中的位置感缺失和无信仰困境。

三、村上春树在面对孤独上对当下都市人的影响

因为孤独本就是人类的一种真实情感, 其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中被发掘, 一个人窗台静坐独处看尽风雨飘摇, 也有一个逆水行舟孤立无援的时候。然而, 最让人觉得难以抑制的时刻却是置身人群的那一刹那, 觉得隔绝在外而四周如若无人一般。其实现代社会的无聊和孤独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分别, 寂寞无从排遣只是因为没有真正地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当下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时空限制已经拉的非常近了, 大多数情况都难以实现真实的独自一人。为村上春树深夜空街的呼喊所打动的都市孤独症患者, 并非那种通常意义的孤独, 并非孤枕难眠深夜寂寞, 也并非需要深夜相拥一眠解愁的情欲宣泄形态。村上所描述的孤独并非是一种群体的反面, 也并非是热闹喧嚣所填补的, 就像破了洞的气球一般。这种孤独的不是在拥有更多就能够填补的, 即使被暂时填满也逐渐放空, 甚至会被拉扯的空洞变得更加空虚。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人类的群居生活越发紧密, 不仅仅是个体生存上的相互依偎, 更是心理层面上的相互支撑。当某个个体被疏离于群体意识之外, 就会产生被孤立的感受, 寂寞空虚甚至是孤独都从个体的内心世界产生。孤独本身属于一种具有内部指向性的情绪, 主要是受到主体意识的影响, 当主体因为自身而产生了位置和本我的追寻时, 或是因为当期受到其他个体具有对象性的疏离或拒斥之后, 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也是村上笔下的都市青年中常有的特点, 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其他的共性, 例如:是脱离社会、工作不稳定以及没有亲人, 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少数派, 对自身的兴趣要远超对其他群体的。

从本质上而言, 现代的日本社会具有非常强的等级制度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超脱社会意识往往是难以发生的。尤其是年轻人想要独立, 但是有又处于一种现实的困境当中, 不仅受到自身孤独情绪的纠缠, 也因为个体意识的觉醒而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制约, 备受折磨。

村上春树的作品却可以帮助这些茫然无措的心灵寻找到真实的慰藉, 孤独的情绪所带来的苦楚得以疏解, 慢慢的体会到孤独中的意味, 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面对孤独, 享受孤独。

四、结语

《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吸引诸多的阅读者, 其本质还是因为其在描绘那一部分孤独和自我迷失的过程中, 将其对待现实生活的无助和孤独的态度传递给了读者, 使之在现实世界中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所流露出对主人公的同情和悲伤, 也对当时的日本都市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自身的内在精神状态进行了思考, 而这一份思考也可以转接到当下我国都市青年的身上, 具有很强的映射意义。尤其是其中对于世界的呼喊、对于自身位置的寻找及其与孤独的相处都对我国当下都市人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性。虽然文中在有意和无意间流露出了对于生活的悲凉和迷茫, 但现实之中的我和文中的“我”仍旧没有放弃对于自身的寻找。

参考文献

[1]柳晓辉, 沈清连.自我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J].天府新论, 2015 (04) :134-138.

[2]梁浩.《挪威的森林》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 2015 (16) :128-130.

[3]汪海.都市中的迷失与救赎——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生存状况[J].神州, 2012 (29) :8.

挪威森林的守夜人 篇7

课间,我坐在位置上发呆,一不小心眼神就落到了你的身上。你坐在我的斜上方,温顺的学生头被你塞到耳后,夏装校服外露出两节如白藕一样的手臂。你捧着一本课外书,正全神贯注地看,整个人一动不动,像一个陶瓷做的娃娃。你那时的样子像极了张恨水《似水流年》里的女主角白行素,也好像电影《匆匆那年》里高中时候的方茴。

我现在还记得,你那天看的课外书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你可真是个安静的嗜书虫,大多数课间,你都坐在座位上看课外书,几天换一本,什么《小王子》啊《百年孤独》啊《追风筝的人》啊……很多我认为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在你眼里却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畅销小说般吸引人。

我一直以为你只偏爱外国文学,没想到你对诗词也很有了解。记得那天上语文课,老师从宗教文化扯到僧人,于是语文老师问:“‘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是谁写的诗句?”话音刚落,我们俩就异口同声地回答:“苏曼殊。”我当时一愣,苏曼殊虽说是著名的情僧诗人,但在学生当中“人气”不高,知道他的人不多,知道他诗词的人更少。我下意识地看向你,你也恰好扭过头来看我,两人四目相对,随即会心一笑,我顿时有种遇到知己的感觉。

下课后我厚着脸皮蹭到你座位边上,跟你搭讪。你对我似乎爱理不理,话也不多说几句。我有点儿尴尬,就随口问你看过的最喜欢的名著是哪本。你仰起头来看看我,清澈的眼眸里晃动着些许惊讶,我被你看得有些手足无措,心想难道没有人问过你类似的问题吗。好在当时你只是看了我几秒就赶紧低头在抽屉里找书了,不然一直这样僵着的话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不一会儿,你就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小心翼翼地举到我眼前,淡蓝色的封面上有几个加粗的铅字特别醒目。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著名小说。

我盯着书的封面愣了半秒,我已经做好了听到小四、韩寒或者林徽因、张爱玲之类才女作品的准备,没想到你喜欢的是一本在我看来有些无趣的外国爱情小说。

你不知道,后来我把我家书柜最上层的《挪威的森林》刨出来硬着头皮看了一遍,看得我头昏脑涨。我还特地上百度搜索了村上春树的个人资料和生平事迹。我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疯狂地了解村上春树、了解《挪威的森林》是因为我想和你有共同的话题,想和你多说几句话。他们把我这种情况称为暗恋,我不否认也不肯定,其实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暗恋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一场悄然开始的春暖花开。我记得《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绿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亲爱的女孩儿,我想我也是这么喜欢你。

我把网上关于《挪威的森林》的书评都熟记于心,可当我走到你的座位旁时,看着你,支吾了半天卻不知道怎样开口,毕竟我一个男生突然找一个女生就为了讨论一本名著,这样子也是挺奇怪的。

“我……我……我能借你那本《挪威的森林》吗?”

“可以啊!”

你对我笑了笑,随即低下头在抽屉里找书给我。我低头正对上你温顺的头发,它们像潺潺的流水一样温柔地漫过你的头,在你耳畔小声地呢喃。发上散发着淡淡洗发水的香气,有着青春特有的味道。

你找到书后递给我,我也不知道自己紧张个什么劲儿,连句谢谢都忘记说,接过书就赶紧逃回自己的位置上。后桌一哥们好奇地探上来半个脑袋,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问我:“你找她借书啊?”我点了点头,拿起手中的书伸到他面前。你不知道当时他的表情有多奇怪,两条浓浓的眉毛拧在一起,活像蜡笔小新。他看看你,又看看我,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搞得我们俩都是外星生物似的。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大家眼里你是个内向、不太好相处的怪人。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同班大半个学期了,我都没发现班里有你这号女生。

沉默,孤傲,与周围格格不入。这是大多数人对你的看法,他们觉得你就是个生活在大洋深处的海底生物。

特别,聪慧,博览群书,宁静致远。这是我对你的看法,我觉得你像极了十里荷塘中央那朵洁净的白莲花。

高三学校要给各班来个“大调整”。以你的成绩绝对进军重点班,而我的英语烂得一塌糊涂,高三我根本没法与你并肩同行。

我记得你给我那本《挪威的森林》时,你还在书里夹了一张书签,书签所在那页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你长年挂在QQ上的个性签名是一句很特别的话:我是生在挪威的一座孤寂的森林。

亲爱的女孩儿啊,如果你孤独寂寥,感觉自己就像一座黑夜里的森林,那么请允许我自私地担任起森林的守夜人。遥远的守护和不打扰,是我现在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也是我给自己这场悄然开始的暗恋最好的交代。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你说对吧,亲爱的女孩儿?

上一篇: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案下一篇:小学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