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毛笔字入门常识

2024-06-28

练毛笔字入门常识(精选8篇)

练毛笔字入门常识 篇1

练毛笔字入门常识

学写毛笔字之前,首先得准备必备工具,那就是古人称之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

第一节 毛笔

一、毛笔的种类

在挑选毛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

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一)硬毫笔

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二) 软毫笔

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三)兼毫笔

“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以上硬毫、软毫、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到明清,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因为羊毫较长,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大致上写行书、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便于挥洒,易于起倒得势:写楷书、隶书、篆书用软毫笔,易于滋润饱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写篆书、隶书,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既能写的刚健挺拔,又能柔韧涵蕴。由于笔锋长,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羊毫笔柔软,特别是长锋羊毫笔,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不起来,难以掌握。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而硬毫笔比较好使,由于它的弹性强度大,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所以起倒自如,颇为得心应手;但由于笔毫较硬,极富弹性,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这是硬毫笔的弊端。总之,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因为笔会帮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起羊毫笔来顿感寸步难行。相反,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加,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会感到轻松好使。

古人对于笔的使用也有很多经验之谈。认为初学时不易买很好很昂贵的笔,而主张使用劣笔,因为你如能用劣笔写出好的字来,用好笔就会更称手,写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来就用很好的笔,一辈子就只会使用好笔,一旦遇到差一点的笔就写不好字了。当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笔来练字,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会增加难度。初唐大书家欧阳询就有“不择纸笔,皆得如志”的记载,备受同时代的虞世南的称道。

另外,从经济角度来说,正宗的狼毫笔很贵,好的“大兰竹”要卖一两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笔只要两三元,稍好一点的五六元一只足矣。而且狼毫笔因为笔毫硬,容易磨损,使用时间不畅,而羊毫笔软且经久耐用。初学者还是买一只羊毫笔经济实惠。

在买笔之前还要了解一下毛笔的型号。毛笔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笔、联笔、斗笔、植笔等。由于各个笔厂的名称、牌号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学者可以买一支长锋羊毫笔,笔锋长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径在一厘米左右,这样的毛笔可以写七厘米见方的大楷字。对于刚学毛笔字的人来说比较合适。

二、选笔的窍门

古人对毛笔的要求很高,必须符合“尖”“圆”“齐”“健”四项标准,称之为笔有“四德”。

尖,指笔头要尖,也就是笔毫凝聚在一起时要锋利。圆,指笔的四周遥远壮饱满,成圆锥状,不可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不然的话,写到这一面时笔画就会出现缺角,不够圆满。齐,指笔发开以后,笔毫的长度要内外一致。检验的方法是,将发开的笔用手指把笔毫捏扁,使笔尖如油画笔似的呈扁平状,这时可清晰的看清笔毛的长度是否一致,好的笔应该齐平划一,书写时齐心合力,笔画圆满,起倒自如。差的笔笔毛往往高低参差,书写时在转折挑剔或出锋处常有笔毫露在笔画之外,古人称它为“贼毫”。健,指笔毫要有弹性,笔力挺健。笔按下去,笔毫铺开;笔提起来,笔毫自然回复到凝聚状。差的笔按下后就聚不起来,说明杂毛多,笔力不健。

我们在选笔时,理所当然要选具备“四德”的笔,但实际上柜台里拿出来的笔,笔毛都用胶水联合在一起,因此只能检查笔的“尖”和“圆”,至于“齐”与“健”,只有待笔发开来以后才能检查。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笔锋是否尖,因为胶过的笔都是尖的,这时就不能选太尖的,因为过于尖细恐怕是几根尖毫胶过的结果,说明笔毫的锋不够齐。我们应该慢慢转动笔杆,仔细检查笔的外围笔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到锋尖,其笔锋是否由每根笔毫共同凝聚而成。当然,我们也不能选笔锋已秃的毛笔,如果新笔已经很秃了,等笔发开就更是秃笔一支。我们在转动笔杆的同时要检查笔毫的周围是否圆满,有无缺陷或凹腹。另外也得仔细检查笔毫是否细,是否挺直。如果笔毛弯弯曲曲,又很粗糙,说明笔不好,待笔发开以后,笔毫会弯曲交错,笔锋不可能挺拔,笔腰会往外鼓,俗称“大肚子”,书写起来就缺乏弹性,不够劲健。好笔的笔毫根根挺直,能万毫齐力,笔就劲健。

此外,我们尚可检验的就是笔杆是否圆直,可将选中的笔在玻璃柜台上滚动一下,若滚得很圆很匀,说明笔杆圆而且直,若是滚动时笔有节奏的打浪,说明笔杆不圆不直。这种笔在运笔转换方向时不够灵活。

三、新笔的使用

新笔使用前要把笔头上的胶水泡开,这叫“发笔”。发笔时切忌用开水烫。因为开水一烫笔毫会弯曲变形。应该用温水浸泡,令其慢慢的自然发开,切不可性急的将新笔用力揿压,这样会把笔毫折断,使用时会脱毫掉毛,影响毛笔的使用寿命。对待考究的好笔更应爱惜。为了不让其笔锋应接触盛水容器的底部而受损伤,可以设法让笔空悬在水中,让其自然溶开。

也有人主张笔不要全部泡开,只将笔毫发开三分之二,意欲纯用笔的锋部,使其富有弹性。但这就使长锋笔变成短锋笔,大楷笔变成小楷笔了,蓄的墨相应减少,不利于挥洒,故应将笔毫全部发开,然后将笔提出水面,用手指将笔上的胶水轻轻的顺着笔毫往下挤压干净,再把笔浸入水中,来回轻轻晃动使笔中的胶水全部融于水中。切忌用力摇甩,更不能笔锋朝上对着自来水冲,这样会伤笔。待笔上的胶水洗净后就可蘸墨书写。

掭笔蘸墨也有讲究,一般将毛笔倾斜,使笔毫锥面接触砚面,然后顺着笔毫方向掭笔,并不断转动笔杆,边掭边转,把笔毫掭齐掭尖,使其成圆锥状。切忌倒行涅逆施,逆着笔锋捣笔。如果嫌笔中墨汁太多,可在砚边上刮去些,使笔中的墨汁适宜,到掭尖掭圆为止。

四、写完字后毛笔的处理

不少初学者做事马虎,写完毛笔字把笔一甩就不管了,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墨汁里有胶水,要不了多久笔就胶死变硬,如果这时笔毛恰好是开叉的或者弯曲的,干硬后再用,笔毫仍然是开叉的或弯曲的,再也回不到原来挺直的状态。笔用完后也不能泡在砚台里或浸在墨汁瓶里,否则时间一长笔锋会变形,再也回复不到圆锥状态。

毛笔用过之后一定要将墨汁洗干净,像发笔一样在水中轻轻晃动,待笔洗干净后把笔提出水面,将笔中的水抹净,将笔毫抹直抹尖,如新发时那样使笔毛长期处于挺直的状态,然后将笔悬挂起来,笔尖要自然垂下,让其阴干。一般情况下也不要使用笔套,因为毛笔往笔套里插的时候,笔毫容易被笔套挤压得变形或折断。常用的小楷笔,因使用频繁老是洗笔也麻烦,往笔套里一插很方便,笔套的口径一定要大于毛笔的直径。有人爱将洗过的笔往笔筒里一插,笔尖朝上,笔中的水会往笔根淌,久而久之会烂根、脱毛。因此最好还是洗净后悬挂起来。

写过字后未洗笔,墨已干在笔毛上,再使用时像发新笔一样用温水慢慢发开,发笔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第二节 墨

一、墨的种类选择

墨是写毛笔字的黑色颜料,古时候以矿物质氧化锰为墨,叫石墨。汉以后开始用松烟造墨。宋以后开始生产油烟墨。

(一)松烟墨

松烟墨是用松树枝熏出来的烟灰掺以动物骨胶捣制而成。由于骨胶会腐,故配以麝香、冰片、猪胆等药材防腐,并能解胶而增强墨的渗透力。

(二)油烟墨

油烟墨是用猪油、桐油(现在多用煤油)熏出来的烟制成的。油烟墨,色黑而有光泽;松烟墨,色黑而沉着无光。

墨的质量也有优劣之分。好的墨要求质细、胶轻、色黑、声清。

质细,指墨锭内无砂子杂质,烟质细腻。胶轻,指骨胶不能太多。胶重了,稍一研墨已很稠,但书写时笔画不黑,还滞笔。好墨胶轻,磨不多时色已黑,又书写流畅,

色黑,指墨色要黑,若泛紫光则更佳。声清,是指磨墨时听不到研墨的声音,说明墨无杂质。另有一说是指敲击墨锭声音很清脆,说明胶轻。具备以上这些优点的好墨由于胶质不多,故比较脆,容易跌断,因此要注意保存。

二、磨墨的方法

先在砚池里放少量的.清水。水多了,磨墨时容易晃出砚池,墨锭浸泡在水中也会使墨汁变松软而出现小墨块屑,一旦溶于墨汁里会影响磨墨的质量。如果写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几次研磨,将磨浓的墨汁倒入别的容器,再在砚台里加些清水继续研磨。

磨墨时注意将墨锭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图快,要顺时针方向沿着圆砚的边壁画圆圈,研磨范围要大一些,不要在砚池的中心小范围的研磨。

磨墨时要求手臂悬起,与桌面平行,手执墨锭犹如执笔姿势,要用腕和臂的运动来磨墨。如果将手臂搁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转动来磨墨,墨锭会被磨出一个斜角来。

磨墨是练习写字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用正确的方法磨墨,等于在练习画圆。经常磨研,习惯成自然,拿起笔来就会画出一个很圆净而且粗细一支的圆圈来,这对以后写字,特别是写草书非常有利。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联“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鞭策学生。当代另一位书法大师高二适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他们都道出了磨墨能培养人的耐心,锻炼人毅力的丰富内涵。

墨要磨浓,这“浓”是有一定限度的。太浓了,稠如泥浆,胶住了笔,难以写字;太稀,墨水渗透太快,笔迹会在纸上洇出一大圈水渍影,使笔画模糊不清。墨浓要适中。

怎么才算适中了呢?从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墨锭磨过后,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没了,说明墨汁还不够浓,可以继续研磨。磨墨是很费时的,可以边磨墨便看书或读帖,不要浪费时间。如果墨锭磨过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同时,墨汁慢慢地将磨痕淹没,说明浓度适中。如果墨过后的痕迹静止不动,说明太浓了,可以适当稀释。另外一种检验浓度是否适中的方法是,用笔尖蘸少许墨在宣纸或元书纸上点一下,看墨点渗出的情况,如果墨浓如漆、墨点略有渗出,证明已磨好,可以写字了。

磨墨好后要注意两点:一,墨锭不要留放在砚池里,防止墨锭胶在砚面上取不下来;二,要把墨锭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松而掉下墨粒来。

三、墨汁的使用方法

墨汁有两种,一种是书画墨汁,一种是普通墨汁。性能和用途也略有不同。

书画墨汁有一得阁、中华墨汁、曹素功等品牌,其浓淡适中,又不滞笔,利于挥洒,故为书画家说乐用。用这些墨汁写的作品墨迹不会洇出,可以装裱。不过,墨汁都属“宿墨”,是指隔夜磨的墨。隔夜的墨胶会凝滞,流动性就不如新磨的墨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再兑一点清水,然后用墨锭稍加研磨。

用书画墨汁虽然方便,但含有防腐剂石炭酸,故对宣纸有腐蚀作用,用墨汁创作的书画作品年代久远后,墨迹处的纸质易风化。

还有一种普通墨汁,价格比书画墨汁便宜的多,书写很流畅,缺点是不能装裱,因为一遇水,笔迹处就会洇出墨汁来。但对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却是价廉物美的佳品。

为防止将笔中的水分带到墨汁瓶中造成墨汁变质,使用墨汁写字时,要将墨汁倒在砚池里用,用多少倒多少,未用完的不可再倒入瓶中。有人用过的墨汁发臭,就是将笔伸进瓶中使用或在瓶中兑水造成的,因为水中有微生物,特别是夏天,很容易坏墨。

第三节 纸

一、写毛笔字的纸

书法作品一般都写在宣纸上,因为宣纸最善于表现墨色的枯湿浓淡。但宣纸原料为檀树皮,制作工艺复杂。古人有“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说,故宣纸价格昂贵。初学毛笔字一般用元书纸、毛边纸等价格低廉的纸。

我国古代的一些大书法家,甚至不用纸也练字。汉魏的大书家钟繇就曾用树枝木片在地上练过字,晚上睡觉还用手指在被子上比划着练字,据说把被面子都划通了。唐代颜真卿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缺乏纸笔,他母亲就叫他用笤帚蘸了红土在墙上练大字。还有个叫怀素的和尚一天到晚在木板、木盘上练草书,最后把板、盘都写烂了、写通了。他还种了一万多株芭蕉,专门拿芭蕉叶来练字。

现在造纸工业非常发达,但铜版纸、道林纸等既光滑又白净的纸不宜用来练字,因纸面过于光滑,写的纸容易飘浮,练不出笔力来。在机制纸中,旧报纸比较粗糙,吸墨性能也还可以,初学毛笔字者完全可以废物利用。

但在报纸上写字墨迹不易洇出来,笔在纸上停留时间长短都无所谓,再写宣纸就很不适应。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还要经常在元书纸上练字,笔在元书纸上稍一停留,墨即向外洇出,要写好会有一定的难度。宣纸性能比元书纸更敏感,渗透力更强,难度也更大。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拿元书纸来练,待练到一定时候,对元书纸性能已完全掌握时,再练宣纸,就容易多了。

二、宣纸的种类及性能

宣纸因安徽宣城生产书画纸而得名,宣纸已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代名词。现在生产宣纸的地方除了安徽外,还有四川的夹江宣、浙江的富阳宣和温州的皮宣等。宣纸是用檀树皮沤制的皮料和稻草沤制的草料,根据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皮料占40%的宣纸叫绵连,皮料占60%的叫净皮,特净用的皮料更多,占80%,皮料越多,纸质越佳,拉力越大,越能盛得住墨。绵连较薄,不易表现湿墨及枯笔,故较适宜写楷书及小行草书,对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纸质厚的净皮、特净很能反映墨色的变化,枯湿浓淡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能盛墨,故能写大字,写篆、隶、大行的草书。当然厚纸要比绵连难写,但表现力强,书画家都爱用。以上这些能使墨汁沁洇出来的宣纸统称为生宣。

另一种宣纸叫熟宣,水墨在宣纸上洇化不出来,故适宜于写小楷或画工笔画。书法家们因熟宣无法表现湿墨的变化,一般不用熟宣来进行书法创作。

另外,宣纸的规格又以尺寸的大小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选购时要注意宣纸质量的优劣。好的宣纸表面光洁白匀,无杂质、黑斑和破损,用手摸时感到比较绵柔,对着日光照去,能看到一团团如棉絮般的云团,“云”越多说明檀树皮越多,纸质愈佳。也可在纸角用舌头舔一下,检验其洇化程度,如果一点不吸水,水仍浮在纸面上,说明是熟宣,如果水吸下去,并略有洇开,说明是生宣。

在使用宣纸前,先要了解一下所用宣纸的性能。如果纸质好而且比较绵厚,墨汁中要兑以清水调匀后使用;如果纸质好而且比较绵厚,墨汁中要兑以清水调匀后使用;如果纸质较薄,墨汁中可少兑甚至不兑水使用。也可先用毛笔蘸些墨汁在所用宣纸纸角上点一下,看其墨汁洇出速度及大小范围,如果洇的快、且范围大,说明纸质薄,墨要浓一些,书写速度要快一些;如果墨点洇出速度慢且范围小,说明纸密质厚,墨可适当稀一些,书写速度放慢些。有的宣纸纸质较差,墨迹会灰,要用浓墨书写,不然,字会缺乏精神。

第四节 砚

一、砚的种类

砚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备工具,最名贵的砚台是端砚和歙砚。

端砚产于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县。端砚的特点:“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磨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溪砚史》)也就是说,好的砚台质地细腻,磨墨时,既发墨(容易磨的浓)又没有声响,而且墨还不易干燥。因此端砚的湿润细腻是驰名中外的最佳品。但价格昂贵,是收藏家的珍品,不是初学者应该追求的。

歙砚产于安徽婺源县(古属歙州),质地坚润。宋代蔡襄、苏轼都有诗盛赞歙砚,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质地略逊于端砚。(有人提出疑问,说婺源古属歙州,后被划分出去,所以这里说歙砚产于婺源不妥。但我个人认为是,尽管婺源已经被划分出去,但这段历史是事实。也就是说,无论婺源属于哪里,歙砚都曾经是产于这里,而且是以以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要感谢认真阅读这篇日志的豆友,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疑问。么么~一起努力练习吧~)

另外还有山西绛县的澄泥砚、甘肃临洮的洮河砚,以及用砖瓦式的土坯烧制的普通砚台,叫砖砚或瓦砚。

二、砚台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对于初学毛笔字的人来说,砚台无需考究,一般的砖瓦砚就可以了。不要选雕龙刻凤的工艺砚,选普通的圆形带盖、壁薄池深的为好。一者盛墨多,利于写大字;二者用完了一盖,既防止干燥,又不易落灰。

选购时要注意砚面平整,不能有裂缝,石质细腻,但又不光滑如镜,太光了磨墨不下墨;但又不能太粗糙,砚面粗糙,磨墨声大,磨出来的墨粒太粗,影响墨韵,还会伤笔毫。

初学者,如果用普通墨汁练字,选用了一个类似于小碟子的容器也行,只要能盛墨汁、能掭笔便可以了。

砚台要注意经常清洗,保持砚面的清洁。砚池中宿墨干涸后不洗干净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墨汁里会出现好多小颗粒,一者伤笔,二者胶重,书写时笔不舒畅,三者书作在装裱时会因墨粒而跑墨。因此,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的说法。

洗砚也很有讲究,一不可用开水洗砚,二不可用硬布或杂物擦洗。古人很爱惜砚台,用莲蓬去子以后的软壳洗砚,现在可用塑料海绵来洗。如果砚台里宿墨干涸太久,已成硬块,切不可用铁丝刷或利器去剔刮,可在温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块松软后,用塑料海绵擦洗干净。

第五节 镇纸

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

一、镇纸的起源

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最初的形态基本上是青铜器等金属制造,明清逐渐发展采用玉质、石质、瓷器、紫檀木、乌木等材料制作的,其中以石质的为多;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形为主,更是以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

二、镇纸的选择和使用

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镇纸,对于初学者,可以不作为考虑的范围之类。当然,如果有财力、有机缘,收纳一个颇具特色的镇纸,为书画生活增添色彩,倒也不是为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可以先考虑普通木质镇纸,价格相对便宜,且颇能营造出笔墨生香的意蕴。至于玉石、金属、紫檀木等镇纸,价格稍贵,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做一一说明。总之,想练好字,最重要的是坚持,至于外在的物件,随心就好。

练毛笔字的作文 篇2

我以为练毛笔字是件美差,可万万没想到练好毛笔字比登天还难。

一来到练字的房间,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地窖,凉风迎面吹来,顿时感到体温下降了几度。站了好一会,我开始画圈:双脚叉开,直着背,弯着脖子,挥笔画圈。顿时,一个个鸭蛋出世了。瞧它们细脖子粗腰,个个像怪胎。这时,它们似乎也在怪我出师不利,害惨了它们。

过了好一会,老师教我横竖的写法。而它们又和我对着干:它们像一道门,把我隔在外面。我写一时,一好象一根骨头,中间细的像针,也许连狗见了也会吐。而写竖时,可真是一塌糊涂,竖不像竖。撇不像撇,看了让人笑掉大牙。

站久了,身子骨也不舒服,腰酸背痛腿抽筋,两个肩上像压着两座泰山,整个身子像快要散架了似的,真叫人难受,简直快要晕倒了。

练毛笔字作文300字 篇3

第二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周老师家里。周老师先和我讲了写毛笔字的基本要领,包括坐姿和拿笔姿势,然后拿起一支毛笔给我做示范。只见他屏气凝神,在纸上写了一个“永”字。这个字看起来像活了一样,跃然纸上,让人看了神清气爽。老师说:“今天你就从‘永字练起,它虽然笔画简单,但是包含了汉字书写的最基本笔画。”老师示范完后,把笔交给了我,让我临摹。

我提起笔写起来,可不知道为什么笔在我的手上却不听使唤了,不是写歪就是写扁,我心里想: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写毛笔字真难……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轻声对我说: “小伙子,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练毛笔字更是如此。”

第一次练毛笔字作文 篇4

记得一年级暑假里,妈妈给我报了毛笔字班。

第一次走进写字班,那里坐着许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在写铅笔字,有的在写钢笔字,有的在写毛笔字。这时,我的老师王老师让我先把毛笔洗好,他特别嘱咐我,洗完笔后要把毛笔的笔尖弄尖。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洗好笔后,他让我写蘸墨。我直接把毛笔放进墨坛里沾了沾。谁知,刚提起笔,一滴墨就滴在了纸上。老师看见了,笑着对我说:“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哦!”之后,我总算有点儿经验了,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调好了笔,可以写字了。王老师先给我示范了“横”和“蝉头燕尾”,让我各写一行。当我把“横”写好时,却不太会写“蝉头燕尾”,这时的我急得满头大汗。王老师看见了,就走过来,细心地教我。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没一会儿的功夫,我竟然就学会了。之后,老师还让我写了许多笔画,每一笔,王老师都细心教我,我克服了许多困难。时间“滴嗒滴嗒”地流淌着,下课了。妈妈看到我之后,突然笑了起来,原来我把墨汁弄到了手上和脸上,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写毛笔字,让我知道了,练字虽苦,可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今后,我还要多多练习,因为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把毛笔字写好。

练毛笔字入门常识 篇5

坐在粉红的转椅上,随手拿起一本书,啊,机智勇敢的洋葱头,胆小怕事的青豆律师,自私自利的柠檬王……我们又见面了!这本书精彩的内容把我吸引住了,我津津有味地读着,忘记我是自己了,仿佛走进了有趣的洋葱头世界中。

看累了,向窗外望上一眼,就拿起画笔开始画画。这时,我在想,假如我有一支马良那样的神笔,我会画一幢幢结实又漂亮的房子,送给穷人家;再画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手拉手建起一片森林,给沙漠增添生机,从此这里有了欢笑,有了鸟鸣……可是,我毕竟不是马良,我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将未来创建成美好的画面。

吃完晚饭,天就黑了,外面亮起一盏盏路灯,天空中布满了星星。这时候,我就会和我的“死党”赶赴和大自然的“约会”。如果是春天,我们就爬到树上摘桑叶喂蚕宝宝;如果是夏天,我们会摘果子,捉小鱼;如果是秋天,我们会迎着秋风,在落叶堆里蹦跳;如果是冬天,水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们就会来一次冰上探险,大自然是童年时代的快乐天堂。

只要妈妈不来叫我,我就决不自己回家。大自然里有多少奇妙的东西呀,使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走近。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大自然的怀抱,躺在床上等待进入梦乡的时候,心里盘算着:再等五天就又要放假了,我要先去七里河兜一圈,然后再……

我练钢笔字 篇6

以前我的字很难看,为此,我的批语上总有“写字马虎”等字眼。怎么办,妈妈说:“只要你努力练上两三个月包你的字很漂亮。”

好练就练,暑假一开始,我就叫妈妈给我准备一本钢笔写字本,我先练横。竖。撇。捺。点,写了几天,觉得很没意思,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拿我的字和本子上的字一个一个的对照,并一一的对照,这下我服了。我先仔细看清本子没一种笔画的.特点,然后一丝不苟地照着写,写到符合要求为止。

一个星期后,妈妈才让我转入第二步,练整字。妈妈说:“练字要练一个,像一个;像一个在换一个。”我终于把字练好了,还被老师表扬了,我的体会是“三心”:一心是耐心;二心是细心;三心是恒心。

姐姐爱练钢笔字作文350字 篇7

我的姐姐特别爱连钢笔字,不管是么时候,不管是夏天烈日当头,还是冬天白雪皑皑,她都要练。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无趣的数着天上的星星,而姐姐正在练钢笔字,我便想看一看姐姐已经练了多少了,我小心翼翼的推开了姐姐的屋门,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姐姐已经用了二十六张纸和一瓶墨水。而且二十六张纸写的满满的`。

我对姐姐说:“姐姐咱们一起看电视吧!”姐姐不搭理我,我又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姐姐终于开口说话了:“今天晚上我就不看了,练钢笔字心要静,所以请你出去!”我听后不免有些失望,低着头走了出去。

我一边走一边想:“钢笔字有什么好练得,不就跟写字一样吗?”当众敲响十一下时,我从门缝里看到姐姐完成最后一张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篇8

一,几个基本概念:

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

每首4句:

赠范晔 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

怨歌行 北周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每首6句: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每首10句: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首14句:

龟虽寿 三国魏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联:指一首律诗的1、2两句。颔联:指一首律诗的3、4两句。颈联:指一首律诗的5、6两句。尾联:指一首律诗的7、8两句。

二,押韵:

无韵不成诗。只不过现代诗押韵要求较宽泛,格律诗押韵要求则很严格。如前鼻音与后鼻音则分属不同的韵:en in 属“人臣”

韵,eng ing 属“中东”韵,如此等等。还有,格律诗是将古音韵与现代音韵捏在一起的。如:

《客至》 唐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来、开”与“醅、杯”为同韵,但现代音韵却是分属的。

又如: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 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 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 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中的“色、彻、雪等”与“说、国、热”均为同韵,而在现代音韵里显然是分属的。这方面,在某些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古音韵,在他们的方言里,这几个字均为同一音韵。

绝句中,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律诗中,一、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第一句的末字也可以不押韵。七律、七绝第一句末字押韵的居多,这是正体;而不用韵的较少,称为变体。五律、五绝第

一句末字不用韵的为正体,用韵的为变体。格律诗中一般押平声韵的居多,押仄声韵的较少。而且押韵必须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则可以换韵)。如果押错了韵,那叫“出韵”。

首句如果用韵,那就可以通押邻部的韵,这叫“借韵”。如:歌与波、鱼与姑、东与庚、支与儿与齐皆为邻部韵,“借韵”时即可以通押。

例:

秋野 唐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首句末字“芜”为平声韵,这种情况下,这首诗就可以“借韵”。“芜”字与后边的“锄”字属“姑”韵部,而“虚、墟、鱼”均属“鱼”韵部。它们出现在同一首诗的韵脚里,就是“借韵”而成。

同一个字在同一首诗里不能重复用作韵脚,那叫做“叠韵”。即使是用同义的字也要尽量避免。如:“忧”与“愁”,“芳”与“香”,“仇”与“讎”,“花”与“葩”等等,那叫做“同义相押”。而且,在同一首诗里,如无特殊需要,还必须尽量避免同一个字几现的现象,那叫做“重字”或“叠字”。

三,对仗:

在格律诗里必须有对仗。对仗,也叫对偶。即一首格律诗的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必须是对仗句。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绝句一般不用对仗,但有的也可以用对仗。

所谓对仗,有点象对联,但又不完全是。它主要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字面相当,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也要求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婆娘对老公之类。

对仗句的上句(也叫出句)的末字应该是仄声,下句(也叫对句)的末字应该是平声,这与对联的要求完全一样,此即“上仄下平”的规则。如果是押仄韵的律诗,平仄格式与押平韵的律诗反过来就是了。对仗的上下两句中不能使用相同的字相对,因为同字相对就无法作到平仄相反了。

对仗有正对,有反对;有工对,有宽对等等。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首联,工对,数词、颜色、鸟类、动词均一一相对。)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迭青钱。(杜甫《漫兴》九首之七首联,工对,糁径对点溪,杨花对荷叶,铺对迭,白毡对青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颔联,正对,春蚕吐丝,丝尽而亡;蜡炬自煎,泪尽成烬。都是借以表明对情的执着痴迷,痴情苦意,缠绵沉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颔联,工对,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动词合对斜。)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其五颈联,正对,都是借以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颈联,反对,前句说“能”,后句说“不”。)

以上例句不仅是词义、词性两两相对,平仄对对相反,而且语言结构上或主谓,或联合,或偏正、或动宾、或动补,上下句也都完全一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因此,对仗是一首格律诗四大特点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平仄: 1,怎样分平仄:

懂四声就懂平仄。在现代四声里,阴平、阳平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字为仄声字。但有个特例,即分散在现代四声之中的入声字,都为仄声字。在古四声里,则比较清楚,平、上、去、入四声中,只有发音为平声的字叫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均为仄声字。古四声改为现代四声时,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取消了入声,将原属入声的字分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而格律诗的平仄则必须分出入声字。在现代教育里,只学现代四声,而不学古四声。如今的字典、辞典、学校教材都是按现代四声标注的。所以,学平仄时,难点是了解入声字。如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中,在现代四声中,“一、三、七、八”为阴平,“十”为阳平,“

五、九”为上声,“二、四、六”为去声。但“一、七、八、十”为入声字,都属仄声字。这十个数字只有“三”是平声字,其余九个数字都是仄声字。

怎样分入声字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单韵母的字,都含有入声字,双韵母的字则不含入声字(只有 ie ue 例外)。至于在单韵母字里哪些字是入声字呢?这就没有简单的方法了,只有去查韵书,要靠死记了。2,格律诗中的平仄:

① 5字句一般是2-3的句式,7字句一般是2-2-3的句式。在 这些句式中,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七言诗中有4个音节单位:“顶节”、“头节”、“腹节”和“脚节”(第七字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单位)。五言诗中,去掉七言诗中的“顶节”(即第一、第二两字),就是五言诗的音节节奏。

每句律诗中的第二、第四、第六这三个位臵上的字,必须是平仄交替使用,即:或用“平、仄、平”,或用“仄、平、仄”,同一个音节单位的奇数字则用相同的平或仄。偶数位臵上的平仄不能与相邻偶数位臵上的平仄相重复。只有在偶数位臵上交替使用平仄,才能使格律诗中语音的高低长短既和谐又有变化,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味。“论平仄”,这是格律诗的又一个最大特点之一。

运用平仄时要有对有粘。

1、2句,3、4句,5、6句,7、8句要平仄相对,即上句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反过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对。如若不相对,那叫“失对”。

3与2句,5与4句,7与6句要平仄相粘,即下一联的前句与上一联的后句必须平仄相似。如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也要类似于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粘,如若不粘,那叫“失粘”。

七言律诗的两联之间,第二字和第四字必须要粘;五言律诗两联之间的第二字必须相粘。这几个关键点上的字决不能“失粘”。

总起来说,一首律句中的平仄必须有“四对三粘”,一首绝句中必须有“两对一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格律诗中不准出现的现象。

奇数位臵上的字(不含末字)平仄可以灵活点,即可平可仄,不强求绝对的一律。偶数位臵上的字则必须平仄分明。

前人总结了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诗的 口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④ 一句之中,必须有两个相连的字是平声字。即在平脚之外,还必须有两个与平脚没有连在一起的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但在仄脚的句子里,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同时,在平脚的句子里,最后三字不得全都用平声字,那叫“三连平”(或叫“三平调”)。“三连平”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常常被人用来作为区分古诗与格律诗的标识之一,只要句末出现“三连平”,那就必定是古诗,而不会是格律诗。因为在格律诗里是不可能在句末出现“三连平”的格式。

五言里“平起平收”的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能拗。“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仄平平),第四字必须是平声,也不能拗。七言里“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不能拗。这些位臵上如果出现拗字,就容易造成“犯孤平”,这都是诗家之大忌,都是不合格律诗的规则。

有些字由于遣词造句的需要,虽然明知不合平仄,但又不得不用。这就出现了平仄不合规则的病句,这些病句就叫“拗句”。出现了拗句就必须补救,如果不补救,那这首诗就不能成为一首标准的格律诗了。因此,有拗就要有救。救的大原则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实用中多数为“以平救仄”。诗句中的拗字情况各易,有的是必须救,有的是可救可不救,有的则是无法救而必须另选新字。具体救拗的办法多种多样,那些就不仅仅是入门常识范围之内的问题了。作为初学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不合平仄的字,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研究那些救拗的方法。

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首句第二字不能拗。因为这个字正处在节奏点上,它决定着全诗的平仄格局。首句末字也不能拗,因为它关乎是否押韵,是否相对。

⑤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4种。即第一句: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如果是平收的格式,必须要用韵;而仄收的格式则可不用

韵。仄收的格式如果用韵,则必须把第五字与第七字的平仄互换,那也就变成了平收的格式了。

例:平起平收: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仄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仄起平收: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仄起仄收:

苏轼

绝句四首其三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只要第一句的平仄定下了,后面句子的平仄则按先对后粘、再对再粘的规则排下去就行了。

五律的平仄格式还是这4种,是把七律格式去掉第一个音节单位,即把最前面那两个字去掉就成了。

⑥ 不管是4句的绝句,还是8句的律句,其首句和末句的平仄必定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第二字与第四字这两个关节点上的字,其平仄必定是一致的。

五,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意境,格调,比兴,修辞,用典,炼字等等,那都属于进一步提高的范畴了。

上一篇:写句子下一篇: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