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2024-07-14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通用8篇)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篇1

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是:

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

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针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零星知识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就是说,不仅要使儿童在智力上得到发展,还要使儿童在道德、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传统教育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在师生关系上,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活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应以儿童自己学、做为主,调动一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教学的气氛。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针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消极制裁的管理方法,活教育主张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五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儿童只会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现象,活教育竭力主张培养儿童自动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儿童。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改变那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气沉沉的旧教育。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是针对旧中国旧教育的传统弊病提出的。在他看来,旧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空谈理论,教学脱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他的“活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即使在21世纪、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结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他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本意.其实,不要说在陈先生所处的那个教育极其落后几近荒芜的年代,就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高的惊人的今天,选拔性很强的考试也必然注定了很多学生是“教不好”的,即使有的教师具有超强的本领。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篇2

一、陈鹤琴音乐教育思想

(一)寓音乐与儿童生活中

陈鹤琴主张寓音乐与儿童生活当中,让儿童生活中充满音乐,使儿童音乐生活化。他在《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学校实施音乐教育与生活脱节了。学校音乐仅仅是音乐教室里面的‘歌唱’和舞台上的‘演奏’,他提倡我们要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 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 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 使儿童生活音乐化。”[1]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我们应让儿童的生活充满音乐。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表现出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从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1]音乐能够使人产生良好的情感,使人表现出良好的行动。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我们应该利用音乐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品性。无论在幼儿园、社会或是家庭场所只要有音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手舞足蹈的样子,愉快的表情。他们是喜欢音乐的,音乐陶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动。

(三)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一文中, 陈鹤琴写道:“他生活的环境是很优美的, 他听见很好的音乐, 会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来, 他看见美丽的图画, 他也来画画看。他看见别人说话文雅, 走路轻快, 他也会慢慢说话文雅, 走路轻快的。”[3]生活当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随着音乐的节拍即使一两岁的小朋友也会手舞足蹈起来,只要有音乐在,他们总是能自己动一动,跳一跳唱一唱的。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教师》一文中也谈到了艺术环境的作用“伟大的音乐家、画家和诗人, 都对自然的美有精湛的欣赏力, 以高超的技术, 将自然的形态和声乐描写的淋漓尽至。这种欣赏力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有适当的环境来培养的”。[4]幼儿园老师艺术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艺术环境的渲染,因而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就更加重要。儿童从小就应有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四)借鉴外国的音乐教育,但要适应本国的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

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 要走我们民族自己的路,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1927年, 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写道:“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 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 幼稚生听的故事是美国故事, 看的图画是美国图画, 唱的歌曲是美国的歌曲, 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 而是因为两个国情上的不同, 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4]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国土。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音乐,儿童最易于也乐于接受。传统民族音乐包涵着中国音乐的精华,生长在中华大地的儿童,心理无意识深层或多或少的已有了民族音乐的积淀,对于本民族音乐的学习是较易理解的,而如果生搬硬套外国的音乐教育,儿童是较难学习和理解的。

二、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对现今的指导意义

(一)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贴近儿童的生活,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让儿童生活音乐化。让儿童的音乐更贴近儿童自己的生活,更易于儿童去学习、理解和体会。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是教学的主体,要更多的让他们去自由的表达、发现、探索、实践,老师要善于引导。儿童音乐教育要以儿童心理为出发点,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编排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正像陈先生所说的“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1]

(二)适当的把音乐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去的整个教学法原则,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陈鹤琴提倡的音乐与其它各科相结合的思想对现今的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分科教学实施多年的情况下,各科互相分离,各自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互不联系,使得我们学到的知识成为死的知识。各个学科只有相互联系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应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各科当中去,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这也是当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正如陈先生所例举的:“例如语文课, 可选用文中诗词谱曲;地理课, 可根据文中所讲的地域, 选用当地的民歌;其它如劳动、体育等, 更可与音乐密切结合。”[1]这样的教育才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学起来才更有乐趣。

(三)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音乐环境尤其是这样。良好的音乐环境, 可以让儿童受到长久的美的熏陶, 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启蒙学校,家庭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持续而长久的。而当前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 很多家长把原本是作为娱乐、修身养性的音乐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种音乐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在父母的强制要求下,孩子被动的去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考出级别。这种学习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抹杀乐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应保护儿童热爱音乐的天性,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他们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社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环境,帮助儿童的成长。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多创作一些好的音乐奉献给儿童,让儿童有儿童自己的音乐。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联合起来,通力合作,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使儿童生活在富于音乐美、有生机、有兴趣、有活力的环境中, 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五)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我们的国家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传统,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 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我们应从小教导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吸收外国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为我所用。陈鹤琴倡导吸收国外的东西但要适合我国的国情,陈鹤琴编的故事和儿歌好多都是借鉴国外的,但是都是经过他细心的改编,整理,适合中国的儿童才拿出来使用的。这些故事、儿歌都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教导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热爱祖国。

陈鹤琴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创者,他所提出的“让儿童生活音乐化”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陈鹤琴的音乐教育思想以推进今天的儿童音乐教育,让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美的世界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2][6][7]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4[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第458, 459页

[3]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744页

[4][5]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年版, 第8, 148页

[8]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3[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高职教育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探析 篇3

【关键词】陈鹤琴教育思想 高职教育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90-02

陈鹤琴(1892~1982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他一生从事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创立了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科学体系,并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形成“活教育”思想,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并以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高职教育如何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涵

陈鹤琴师从杜威(John Dewey,1895-1952),并受到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思想和精神熏陶。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科学“求真”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仁爱”精神,主张走进生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活教育”。“活教育”理论内容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三大部分。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下去,必定要与其他人相互发生关系。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与别人友好相处。其次,他强调要做一个与其他国家的人有所不同的“中国人”,培养每一个国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再次,他认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应当具有时代精神,做“现代中国人”。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的实际状况,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的课程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我们活的书、直接的书。但“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获得知识。他提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在儿童教学方式上,他倡导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活动,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此外,他还提出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等一系列教育法则。

二、陈鹤琴教育思想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实践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这里的“做”,其本质就是实践。在幼儿教育中他强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亲眼观察、亲耳倾听、亲身感受、亲自实践。

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学校的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因此,陈鹤琴所倡导的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理念对高职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比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高职教育应突出技能培养,通过产学结合,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2+1模式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强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陈鹤琴一直大力倡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要敢于实践和独立思考,勤于观察和探求真理,善于想象和创新。他提出的“做现代中国人”应具备五个基本条件的其中一条就是要“具有创造力”。他认为,学生的创造性源自对生活、社会、大自然的不断探索,这是书本上无法获得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技能的培养,学生也看重实践训练,但往往是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求甚解,技能训练也大多停留在“熟能生巧”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充其量只是高级机器人,学生创新能力严重缺乏。以创业能力为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到1%。高职教育培养的不应只是“操作工”,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学校则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比如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机会。还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一切自主探索行为给予支持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等,让学生始终保持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陈鹤琴提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主张学生在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做人。他提出的“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基本条件,是对国民知识、能力和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塑造。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有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学校普遍追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全面培养。这种专业化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备受父母宠爱,在学校和社会常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满足职业需要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爱心(爱生活、爱自然、爱国家、爱人类),诚实、守信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主要举措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在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1953年在陈鹤琴先生倡导下创办)基础上改制建立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传承省幼师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主要举措如下。

(一)积极开展陈鹤琴教育思想学习与研究。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自建立以来,明确将陈鹤琴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通过宣讲报告、座谈会以及校园网、校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活动,使得陈鹤琴教育思想深入影响到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2007年,学院成立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研究会每年定期召开年会和研讨会,交流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经验和心得,并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开展交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

(二)以陈鹤琴“课程论”为指导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陈鹤琴“面向大社会、面向大自然办学”的课程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指导,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三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50%。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经过由企(事)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实训中心,各专业都具有自己的实验实训室,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实验实训、活动体验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学院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共同办学模式,举办了“城市名人酒店班”、“联想班”、“华为班”、“肯特班”、“艺术图文工作室”、“应天·厚和设计研究所”等多个校企合作班,为企业量身订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既满足了企业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企事业单位专家积极承担实际教学工作,引入了企业文化理念,也强化了技能培养。2011年,学院成立了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应天学院校企合作联盟”,建立了稳定、深度合作的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就业保障。

(三)践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原则。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将陈鹤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原则作为校风,进一步强化“实践第一”的教育理论,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做中教”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一是通过“做”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熟练进行岗位知识和技能操作为学生提供示范;三是通过“做”去指导学生掌握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四是通过“做”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中学”改变传统死记硬背、被动应试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培养学习兴趣、训练职业技能、检验职业素质,并通过“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通过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获得率超过90%,体现了“做中求进步”的要求。

(四)推进以“做中考”为特征的考试方法改革。为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要求,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考试方法改革。“做中考”就是要改变以知识考核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重点突出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公共课考试注重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考试以技能考核、实践考核为主要形式。要求树立全过程考核的理念,除期中、期末考试外,还要将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实践环节、考勤、学习态度等过程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考核实时获取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而指导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探索考试方式上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物业管理(环境绿化方向)专业把考试地点搬到南京绿博园,现场考查学生对各种植物的名称、原产地、花期、生态习性、绿化用途等的认识和了解,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找出园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既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篇4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

陈鹤琴(1892-1982年),1914年与陶行知同行赴美留学。1917年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读,攻教育学和心理学。1920年底,他以儿子陈一鸣为对象,从出生之日起,对其身心发展作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长达808天。他还经常把儿子抱到课堂上当儿童心理学的“活教材”。依据这些研究和实验,他写出了《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书。1923年,他在南京自己新建的住宅里办起了鼓楼幼稚园,作为推行适合国情的中国化、科学化幼稚教育的试验基地。1940年,他在江西泰和文江村的荒山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同时提出“活教育”思想。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或者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

“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活教育”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一原则,是脱胎于杜威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做中学”(Learnins by doing),但比较杜威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

“活教育”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作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二是参考,三是发表,四是检讨。

“活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要爱护儿童;要了解儿童;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研究的精神;要有改造环境的能力;除具有国语修养外,须有一种专门学科的特长;要有健全的体格。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

这十七条教学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篇5

班级:09教31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 “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陈鹤琴重视自然的力量,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他提倡要让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并且他还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观点。

对于教育过程,陈鹤琴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是要求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活动中,采取不同层次的活动。接受能力强的,本身条件好的,可以提高活动的难度;接受能力低的,本身条件弱的,可以适当降低活动难度,使幼儿不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产生压力和自卑感。教学过程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教育,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可以在课堂过程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巩固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力的提升。

对于家庭教育,陈鹤琴也有一系列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因此,要想对儿童的教育能够成功,就必须充分了解了儿童,否则按着成人的想法实施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导,将会导致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影响,从而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与当今所提出的重视幼儿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如今幼儿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再看看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张雪门作为与陈鹤琴同时代的著名幼儿教育家,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实际工作,他对中华文化和我国幼教理论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行为课程”模式,体现了独特而系统的幼儿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幼儿教育的目的首先且必须是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并培养儿童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不断改变发展的环境。

1929年,张雪门首先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幼儿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他认为不应当把课程仅视为“知识的积体”,而应当是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对于他的观点,他还补充说到:“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和陈鹤琴一样,张雪门对于课程的内容也认识到了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强调,课程的内容因生活而开始,也因生活而结束。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基本的实际行动,凡是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家长和教师都要给他们足够的自己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际中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实际中发现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因而,张雪门的幼儿园的课程概括的说就是,幼儿园课程必须和儿童的生活相联系,提供可以让儿童自由活动的真实场景,让儿童能够自由的进行发挥创作。

在教学方法上,张雪门提出要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只有行为没有计划、实行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实践的行为又是空中楼阁。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这要求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选择与学习单元有关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要和儿童的生活相融合。这不仅是体现了他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更是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需求。

张雪门和陈鹤琴在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探索中,虽然在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其实在的内涵是相似的。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幼儿的经验“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简言之,行为课程就是要用幼儿的行为、经验来构建幼儿园的课程。而陈鹤琴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即她的“活教育”思想。要求以社会生活中的活材料、活方法,来培养“活学生”。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上,主张以“整个教学法”的思路,按照“五指教学”的模式,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个讲究的是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本质是“活”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篇6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陈鹤琴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儿童家庭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鹤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先驱,但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对他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存在不足。本文拟以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一书为主要观察点,围绕陈鹤琴有关的家庭教育思想,从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评价展开。关键词:陈鹤琴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发展启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在我国幼儿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陈鹤琴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启迪和教育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家教观

(一)从“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如是赋予了家庭教育之双层意义:其一为浅层次,即早期家教对于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其二是深层次,即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早期教育对于国家兴衰有更深远的意义。由此涉及到为谁教子的问题,即家教的指导思想、方向的出发点与归宿。

但现今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多从浅层次含义出发,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仅从光宗耀祖的角度或是抱着在下一代身上弥补自己失去的东西,实现自己未能实现之梦想的目的去教育子女,如此难免目光短浅、教育片面。故目前家长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

(二)由“片面发展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

陈鹤琴先生的“全面发展”观点清晰,内容丰富,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片面发展”的畸形局面有很大启示。陈先生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首先,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幸福的根源,故主张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家庭德育方面,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家长应教育孩子体谅他人,具有同情心,对长者有礼貌,尊重别人,养成诚实不作伪的品质,不横行霸道,不欺侮别人,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家庭智育上,主要是丰富儿童生活常识,积累其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给孩子创设适宜的条件与环境,以激励他们读书的兴趣;家庭美育方面,主要是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此外,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做点家务劳动,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可替代,让孩子在学会劳动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品质教育和意志的锻炼。陈先生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全面,符合实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为孩子入学读书、以至一生的发展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父母的作用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

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而应相互尊重。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教育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意志,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才会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二)父母步调要一致。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做法,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陈鹤琴认为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都听其自便,百依百顺,甚至对小孩打骂长辈或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加禁止。所以陈鹤琴反复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给他以关心和爱护,帮助他做事,而不是代替他做事。否则是有害的,其害处:“一是剥夺了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二是养成小孩子怠惰的习惯,三是养成小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习性,四是阻止儿童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家庭教育的科学实施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孩子的刺激都是他的环境。”其中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但目前,由于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教育观,家长们过于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而对于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支配的家庭精神环境都易忽视,从而导致了儿童胆怯、自私、孤独、任性、懒惰等不良性格的形成。故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如今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众多家长深感自己的无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长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模式走下去,一旦此发展模式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可导致不良结果。故父母对子女教育第一步应从了解幼儿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首先阐述了儿童心理并以之为施行家教的基础,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带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娇生惯养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成为很倔强很刚愎的孩子。相反,规矩多而严,也是不好的,其实施秉承父母意志,以父母意志为意志,以父母性情为性情,也会损害孩子的发展。应该一方面予以充分的机会以发展孩子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此,小孩未有不受其惠的。”他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七大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猎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群体、喜欢称赞,并据此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严格要求、教养态度一致、宽严适度、责罚慎重等七条教育原则和游戏法、激励法、榜样法、诱导法、暗示法、动作教育法等十种教育方法。例如:他根据儿童喜欢称赞、嘉许、奖励,而不喜欢禁止、抑阻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正面教育”的原则,主张对小孩子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诱导,不要给予消极的刺激,采用“激励教育法”,用言语来激励他,使得他居于自动的地位,而且使得他很高兴地去做。

(三)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而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往往配合得不太好,相互脱节。如在有些方面分歧较大,幼儿园教师们煞费苦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被家长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所否定;也有一些家长,倒很注意教育,但不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孩子在家里学的和在幼儿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论文

园里学的,常不能相融合,甚至两方面发生冲突。另外,幼儿园也不主动去和家庭合作。因此,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改变观念,加强联系和合作。他强调“儿童教育是整体的、连续的”,“因为儿童与父母的亲和力很深,相处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从而也较大,往往儿童在学校得到的一些好处,抵挡不住家庭不利环境的影响;因而现今中国的家庭,更有联络的必要。”此外,他还列举了探访家庭、讨论会、报告与恳谈会等形式,一直被我国幼儿园广泛采用,基本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篇7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受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直接影响, 其特征是反对传统的死教育, 认为“活教育”是要把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理论可分为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三个部分, 这些教育思想不仅是当时陈鹤琴进行幼儿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而且对当今特殊儿童的教育, 尤其是对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目的论。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国家与人、人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教育提高素质, 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于儿童, 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做人”。陈鹤琴认为,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为人, 就在于人的社会性。同时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注重发展儿童的不同水平, 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其次,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 所以教育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体现了教育的民族性。最后, 他认为教育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的人, 尽管其在发展中有所障碍, 但是教育的目的也必须首先教会他怎样“做人”。因此, 这一教育目标将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是制定特殊教育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特殊教育课程是专为特殊儿童设计的课程, 它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也应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化差异, 只有以此为基础来量身定做课程, 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选择个别化的课程内容, 才能适合特殊儿童的特点, 达到引导特殊儿童学会做人的目的, 并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

2. 课程论。

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论。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把书本作为唯一的教材, 而应该以儿童的生活环境“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去组织课程。所谓“活教材”, 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 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 通过亲自观察获取知识和经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他们可能存在认知能力差、学习迁移能力不足、社交能力差等特点, 以其生活环境为基础的活教育课程内容会更有利于特殊儿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 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生活方式, 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 课程采取了以活动为中心和以活动为单元的形式, 提出了“整个教学法的思想”。并把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 分别指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和儿童文学活动。强调人与各种知识间的关系及相近学科之间的联系, 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他们可能有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缺陷,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全人的发展, 不能只强调其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适应或生活自理的发展等, 因此, 特殊教育的目标要把握儿童全人的发展观念, 以此开发他们的潜能。

3. 方法论。

“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儿童是做的主体, 儿童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 进行指导。他鼓励儿童手脑并用, 鼓励儿童去积极地思考和发现, 以激发儿童的兴趣, 启发儿童的思想, 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特别强调儿童的做, 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 让他们做自己会做的事情, 强调在做中进行直接体验, 注重教育的生态环境, 强调环境对儿童的熏陶作用,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游戏化及故事化。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课程的出发点要以儿童为本, 并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关注个别化的生态教育观念。

二、陈鹤琴教育思想对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基于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论述, 可以看出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其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来源和实施等几个方面:

1. 课程的基础。

(1) 考虑学生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特殊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 其生理及其心理的发展都有自身的特点及规律, 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有利于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因此, 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均要从其身心特点出发, 要考虑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在其认知、语言、动作、社会发展、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共性与特性, 并将其应用于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

(2) 考虑社会需求。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民族性及时代性与社会性。在一个常态的社会当中, 必然存在着特殊儿童, 这是社会平衡的标志, 这就要求特殊儿童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常态的社会中也要有常态的教育, 融合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正是体现常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 这就要求特殊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强调以生活为核心, 包括其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等, 此外, 课程的实施过程也应多以生活的环境为基础, 做到高度个别化。

(3) 全人教育与个别化的教育。陈鹤琴尤为强调全人的教育观念, 五指活动的课程内容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文学都纳入到课程内容中, 并进行连贯、整体的教学。特殊教育的课程理论基础也必须把特殊儿童的教育看作全人的教育, 强调儿童本身的身体、情绪、社会性、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等, 并将其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首先, 在特殊教育中, 全人的教育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全人特殊教育, 我们要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身心发展的共性为主流, 并看到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 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特殊教育的课程内容。

其次, 是完整、动态的特殊儿童的全人教育。特殊儿童是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合一, 主体心理特征与客观的外在环境合一, 知与行合一的一个全人的整体。特殊教育的课程需要为特殊儿童建构一个整体的环境来帮助其克服障碍, 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再次, 对于特殊儿童所持有的全人观念应该是看到障碍与潜能并存, 既要看到障碍, 更应重视潜能的全人教育。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改善儿童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儿童的潜能。

2. 课程的来源。

在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课程论的论述中, 他并不反对书本教材, 而只是反对把书本作为唯一的教材。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可以让儿童直接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经验, 由此体现出课程的来源不仅是预设性的课程, 还包括环境中潜在的课程以及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课程。

(1) 预设性课程。预设性课程是指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规律性呈现, 结合社会对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规律, 即一定的教育理论与观念, 整合儿童的心理规律, 社会发展常规, 形成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 使教学双方能明确地表达目标。如特殊儿童的预设性课程是来自于标准化的智力测验、适应性能力测验, 其课程内容的呈现有学科内容的形式, 也有主题内容的形式。

(2) 潜在课程是指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中, 包括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环境。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 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 它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其存在感知、认知或社会交往等障碍, 外界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行为的形成都是尤为重要的。如对于智障的儿童来说, 一个接近生活、宽松的环境可能能够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 而如果是一个受限制、压抑的环境, 则可能会导致有情绪问题的儿童问题更为严重。此外, 其他同伴的一言一行也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因此, 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潜在的课程是不容忽视的课程。

(3) 形成性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课程中, 达到适应与平衡, 依据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我们也可把这一课程称为“活课程”。这样一个课程的产生与形成均在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和现场活动进行中, 如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儿童认知学科知识还包括帮助儿童建立行为常规、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这些课程都是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是形成性的、生态化的, 并具有高度个别化的课程。

三、生态课程观

1. 生态课程。

陈鹤琴的课程论体现了生态课程的理念, 注重课程目标、课程实施都通过自我、自然、社会三方面的整合来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由于特殊教育是源于对特殊儿童个别需求的教育, 其内容必须是以儿童为中心, 将儿童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进行生态化的评量、相应的环境调试、建构支持系统, 来为其量身定做一个高度个别化的课程。生态课程也将成为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它吸收了发展性课程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性课程对环境适应力的重视, 以生活为宗师, 学习生活, 学会生活, 是教与学双方在频繁互动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别化需要, 遵循生活基本规律探究, 经历生存、生命与生活, 追求和谐、健康的生活品质的过程。

生态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是高度个别化的课程。生态课程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当中, 真切分析个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对个案的影响, 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 从而生成属于“这一个”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针对个案进行生态化的评量, 生态化的介入, 生态化的评鉴, 是量身定做的高度个别化课程。第二是形成性的课程, 它是在儿童参与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中形成的,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 顺应生活、生命中的自然性。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化需求,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自然的空间与时间情境中教学。第三是高度参与的课程。它不单指儿童和专业人员的参与, 还包括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的参与。

2. 特殊教育生态课程的意义。

(1) 以儿童为中心, 充分体现了儿童的主体性。生态课程是关注特殊儿童在日常环境中, 以特殊儿童在常态环境中的主体活动包括生活与学习等为基础, 来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做到了以特殊儿童为中心, 强调儿童个体的主体性与主动参与性。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环境的调试来改变儿童的主体活动, 通过支持系统的建构帮助儿童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等, 它不仅只是看到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 还要在儿童的主体活动中挖掘其潜能。这些都是生态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生态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所在。

(2) 在生活情境中, 体现生态化的环境。生态课程是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形成的, 也将在其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施, 是最具生态化的环境, 它不仅使儿童在常态的环境中学习与发展, 还能使儿童在这常态的环境中达到对生活的适应及平衡。

3. 为儿童量身定做, 体现个别化的教育需求。

生态课程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当中, 真切分析个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对个案的影响, 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 从而生成属于该儿童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以生态化的评量为基础, 进行量身定做, 体现了特殊儿童个别化的教育需求。

4. 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品质。

生态课程的实施是在真实的、常态的家庭环境中, 降低了特殊儿童类化、迁移的难度, 有利于儿童迁移能力的发展。这就增强了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超越障碍的能力, 从而融入到常态的、幸福的生活中。

目前, 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体系还并不完善, 还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 也没有建构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幼儿教育课程理念来发展特殊教育的课程。

摘要:本文阐述了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 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这一理论对当今特殊教育课程理论发展的启示: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来源、课程实施及生态课程思想。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特殊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孙培青, 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3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熊利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4) .

[3][7]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M].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9.

[4]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5]杨林海.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评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9) .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篇8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幼儿园音乐教育也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幼儿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园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还存在着很多僵化刻板的地方,不仅是教学内容,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上也同样如此。

(一)重“技”轻“人”,忽视能力培养

在当今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向幼儿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无论是在教育活动目标、方法上都本能地把注意力放在技艺训练上,忽视幼儿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多数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幼儿是否准确唱会了一首歌,节奏乐器敲击是否整齐,舞蹈的动作是否标准,很少去关注和指导幼儿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存在着知识代替能力的现象。而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种单纯技术训练的负担就越重,从而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惧怕、厌恶的情绪,,甚至反感和排斥音乐。这和陈鹤琴先生培养“人”的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

(二)忽视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

当下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活动很多都是预成性的,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如果音乐教学不能始终以幼儿的兴趣和情感为依托,教师再完美的课前准备都将是徒劳无益的。而事实上,我们许多教师通常的音乐教学都是严格按照课前预设的计划和目标进行授课,很少关注课程内容的生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忽视了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容易导致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情感的漠视,使音乐教育失去真正应有的内涵。

(三)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一

陈鹤琴先生根据幼儿心理特征认为“做”应该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原则,但仍然有不少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还主要是以唱歌为主,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实施的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程式化,音乐活动的开展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音乐教学的课外活动、音乐教育活动情景创设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比例偏少。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做到注重儿童的主体经验和发挥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难于调动幼儿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音乐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儿童在初生时就能够受到母亲哼唱的感染安然入睡,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能够感受到音乐中动感的节奏,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分辨出音乐的优良品质,并且开始受到优美音乐的吸引,而且开始懂得欣赏动听的音乐,甚至会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因此,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直接与灵魂进行沟通的语言,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净化儿童的灵魂,使其得到解脱和升华。在陈鹤琴先生的观点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心灵的发育,使儿童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陶冶,不仅如此,还能够强化儿童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儿童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因此对儿童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丰富儿童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倡导“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是第一要义”的思想,注重的是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与情感共鸣,即音乐的审美体验。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在陈鹤琴先生的观点里,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

陈鹤琴先生认为当时的音乐教材以及整个的音乐教学是妨碍儿童音乐学习的罪魁祸首,不仅限制了儿童对音乐的全面认识,还抑制了儿童的兴趣。他提倡要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3]他认为应该在儿童的教学及生活场景之中都加入合适贴切的音乐,这样能够加深儿童对于音乐的体会,使儿童的认识更加深入,印象也更加深刻。因为音乐不仅需要技能上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渗透进音乐元素,使儿童处于音乐的环境里和氛围中,通过长时间的无孔不入的熏陶式教育,能够使得儿童的音乐感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4]

(四)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本国国情

陈鹤琴先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道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这一思想与当代音乐教育注重弘扬民族音乐艺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三、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要以培养“人”为宗旨

nlc202309041053

陈鹤琴以“活教育”为思想核心的教育理论体系自近代以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活教育”理论展开的。这一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就是做人。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方面,我们应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体现“人本位”的课程观。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学中应始终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音乐教育,注重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延伸和保护儿童天生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并加以积极的引导,鼓励儿童欣赏、表现与创造,使儿童在音乐氛围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注重儿童全面发展,这是陈鹤琴教育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单一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会使儿童未来的生活空间以及人生发展空间都处于一种狭隘的状态,只有从身到心得到全面的加强和武装,儿童才能够获得根本性的强大,使得儿童能够充分享受人类进化的成果,能够全面与世界融合,感受到整个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幼儿园音乐教育不应单纯是某种音乐技巧的教育,而应以培养儿童欣赏、体验、感知音乐为主,教师必须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多听、多看,多给予孩子美的感受与欣赏,增强他们创造美和感知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儿童好奇心足够的关注,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儿童受到鼓舞,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质疑和思考,并在这个过程里面变得更自信和勇敢,逐渐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让儿童音乐生活化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5]我们实践幼儿园音乐教育首先应确立回归幼儿生活的音乐教育观,学习陈鹤琴先生的论点和做法,以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为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动力。保护、培养和激发幼儿喜欢音乐的天性,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幼儿,让幼儿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引导幼儿喜欢音乐,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此外,音乐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熟悉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实,符合幼儿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特点,与当今幼儿的交际方式相吻合。音乐教育题材和体裁应丰富多样,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创新,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经历和观察中获取经验,增长知识。

(三)音乐教学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对于教学来说,幼儿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幼儿能否真正参与其中,成为活动的主人,即无论做什么要让幼儿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使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开展自主的学习探究。幼儿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必须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他才能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事物的性质,感受到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除此之外就是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幼儿园音乐教学要融入游戏,比如将儿歌的内容故事化,让幼儿去表演;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幼儿在愉悦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特性,创设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不仅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充分渲泄他们的情感和个性,还有利于幼儿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此外还可综合运用儿歌表演、舞蹈、韵律活动等一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动中学”,在“做中求进步”,融音乐与活动于一体。

(四)幼儿音乐教学应以本国国情为主

陈鹤琴先生倡导吸收国外的东西,但要适合我国的国情,陈鹤琴先生编的故事和儿歌也有借鉴国外的,但都经过他细心的改编、整理后适合中国的儿童才拿出来使用的。音乐教育应注重民族性,做现代中国人应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宗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国家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传统,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我们有非常丰富的资源。让幼儿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和发挥儿童喜爱音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教育。因此,在教材的选编、教具的选配中,应体现创新的精神、服务的意识、合作的态度、世界的眼光等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五)幼儿音乐教学内容综合化

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陈鹤琴先生主张音乐要与儿童的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当地把音乐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实现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这也是当今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当今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陈鹤琴先生早年的这些主张显示出了很强的现实意义,他关于音乐与儿童生活、与其他学科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光大。课程综合化成了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中,教师由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向着教育活动的设计师和导演的角色转换,提倡各种学科的综合化,如音乐与文学、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综合等。[7]在许多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也都在积极探索音乐与品德教育、语言、科学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幼儿在优美和谐的音乐伴随下发展能力、增长知识,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让音乐艺术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86、401.

[3]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458.

[4]马哗.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略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5]赵君英.回归儿童生活的音乐教育[J].黑龙江教育,2003(5).

[6]陈鹤琴.陈鹤琴全集(卷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76.

[7]齐易.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与当代音乐教育思想的一致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4(2).

上一篇:以一次春游作文600字下一篇:写闪电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