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通用12篇)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篇1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丰县华山初中 初三(15)樊尹缓指导老师:朱显涛
《不要做井底之蛙》描写了陶行知对文学组成员的一次教育。虽然只有区区几百字,但却使我受益匪浅。
文学组成员因为有所成就而沾沾自喜。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的人特意穿破衣服,有的人看不起别人。在除夕夜,陶行知给他们讲了“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使他们心服口服,也使我心服口服。
看到“井底之蛙”这个词语,便使我想到了中国最后的王朝 ——清朝。起初,国家富强,百姓安家乐业。可是到乾隆时,盛世的下面潜伏着危机。更后来,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清朝,满足已有的繁荣。外交时,自称为“天国”,对外国的先进产品不屑一切。最后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大炮之下,被称为“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他们难道不是“井底之蛙”吗?目光短浅,国家以至于如此颓废。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何况个人?若我们做个“井底之蛙”,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文中还提到了一句话“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古代文人千千万万,他们大多十年苦读,只为一朝高中。有一些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而另一些人则抱憾终生。官有清官和贪官,有清官斩贪官,也有贪官陷害清官。也有一些人受不了官场黑暗,辞官归乡。尤其到了朝代末期,贪官更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做了卖国贼,遗臭
万年。他们空有一腹的圣贤书。
今天的人们大部分都受过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可是为什么青少年的犯罪率还在增加!看来我们应该好好反省!学生们为了成为艺术家的派头,说话变得尖刻,爱讽刺人,有的还留起了披肩长发,特意穿破衣服。现在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流行,为了时尚,男孩的头发越来越长,女孩的头发越来越短,为了时尚,学生穿吊裆裤,穿乞丐服,有的学生甚至还把头发染上色卷起来,有的男孩还戴耳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做的吗?陶行知校长说的好,我们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是啊,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不要被眼前的“时尚”迷住了双眼,从此没有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有些现在推崇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学生的成长也没有多大帮助。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篇2
镜头一: 孩子教会我———停留片刻
六月的某一天下班回家, 女儿在楼下和爸爸一起擦车, 见到我回来了, 很开心, 把手掌张开, 露出了几个小圆点。 我问:“这是什么? ”女儿很认真地说:“这是我摘的杨梅! ”
“哪来的杨梅? ”
“这是我摘的, 我们小区就有杨梅树呀! ”
我怎么不知道? 我对杨梅的认识:一是又红又大, 从水果店买来的; 二是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 《我爱故乡的杨梅》。 仔细想想, 我还真的不认识杨梅树, 也没有过从树上摘下杨梅的经历。小时候, 只有婶婶告诉过我她小时候上树摘杨梅的故事, 那时的我好羡慕。
女儿小跑着, 很兴奋地把我带到杨梅树前, 眼前不算很高的杨梅树让我有些意外, 之前的间接经验让我以为杨梅树都是高大的, 会结满果子。 眼前的这棵, 只比我高一些, 其貌不扬, 只有少许青白的果子在树冠下方, 也许是还没有到它完全成熟的时候。 但这些, 都不会影响让它成为一棵杨梅树, 女儿所指的这棵, 的的确确是棵杨梅树。 以前看到它, 我也没有在意过, 因为完全不认识, 长了果子也没有见到, 直到这一刻, 女儿教会了我———这就是一棵杨梅树。
孩子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棵杨梅树, 更是在提醒我, 停留的片刻会生发出美好的事物。
镜头二: 孩子提醒我———不要错过
工作的每一天, 节奏都是紧张的, 稍一打乱, 就会让人手足无措。 这天, 小A同学出状况了, 还没等我走进教室, 就听见几个同学喊着:“体育课上, 小A把小B的牙齿打掉了! ”我的脑门一热, 怎么会这样呢? 我没有回应孩子们的叫喊, 快步走到小B同学的面前, 急切地问:“怎么样? 牙齿是怎么掉的? ”小B同学看着我, 挺绅士地说:“没事儿, 那颗牙本来就是要掉的! 不要紧! ”
看到孩子没事儿, 我的心安定下来, 把小A同学留在走廊里谈话。 小A很紧张, 我的手拉了拉他的衣袖, 他下意识地转动了一下身子, 目光撇向了与我的眼神相反的方向。 我的头又朝他靠近了一些, 他竟然往后退了一小步。 这样的身体动作让我很吃惊, 这时的他犹如惊弓之鸟, 仿佛在等待暴风雨的到来。 我试探地问:“是不是怕老师批评你? ” 他瞧了我一眼, 点了点头。 我在之后的谈话中, 尽量以局外人的身份, 以平和的语气和小A交谈, 了解事情的真相, 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 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快要脱落的牙齿, 并不像之前那些同学讲的是 “小A打掉了小B的牙齿”。
如果一开始我没有平心静气, 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肢体语言, 这个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不敢往下想。 慢下来的这一步, 让我不至于给一个孩子贴上固定的 “标签”。 面对孩子, 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 小心地呵护着, 试探着, 教导着……又岂能错过一次平等的交心呢?
很多家长对我说没有时间, 我也常对女儿说:“妈妈很忙, 没有时间……”其实慢下来的不一定是脚步, 更应该是一种心态。
蹲下来, 试着从孩子的那个视线去看待这个世界;
停下来, 让生活中的某一个镜头定格成一道风景;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3
初为人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某种错觉,就是觉得专家大凡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因为热爱是事业开展的原动力,却不想并非每位专家都是一开始就有着饱满的热情以及过人的天赋的……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职业选择了我》以及《愧对初为人师》叙说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原来他也曾彷徨,也曾犯错,也曾惭愧……这让我也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时的我满怀热情与自信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动画片《小熊维尼》中的“跳跳虎”一样快乐与兴奋。可是好景不长,我的工作马上漏洞百出,而后经历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情,刚刚工作的我,当时觉得是“沮丧之极”……现在看来,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后更让我明白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原来专家也会犯错也会彷徨,或者说曾经彷徨与挫折的人如今却可以成为一代教育专家,这期间有着多少的付出——爱心的付出、教育的思考、以及无休止的学习……我不觉有些惭愧……好在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虽然你也许永远成不了‘家’”,“但是通过努力你却可以成为最好的你”,这样的良言我将铭记心中,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第四篇小文章《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讲道: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道: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有幸的是我也有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李镇西老师说过爱孩子是教师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李镇西老师在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第五篇文章《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中,这样说道: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是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有感于李镇西老师对于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的精辟见解,我思考良久,想想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何等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那些纯真脆弱的孩子,又想想觉得自己的职业又是何等的光荣,因为渺小的你可以影响很多孩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老师久了,我们有时会很难免俗,好在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当你的学生变得敬畏你,你就应该要提高警惕,重新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了……牢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那我们的教育之路就会也走越宽……
读《做事不要找借口》有感 篇4
读完杰.瑞佰芬的《做事不要找借口》一书,不禁感慨万千,作者杰.瑞佰芬毕业于西点军校,曾是一个优秀的空军突击员和军事指挥官,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无论是在销售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成绩卓著,此外他还是一个职业演说家、咨询师、教练,是成功、励志、领导、交流、团队合作和家庭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演说家和作家。他以自身实践经历与感悟,导出人生的哲理,并指导鼓励着人们走向完美,走向成功。
做事不要找借口,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融入人生的方方面面。书中以“做事不要找借口”为核心,从通往成功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展开阐述,导出做人的态度,成功的秘诀,处事的良方。读完书本之后,“报告长官,做事不要找借口”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经过一番琢磨,自我反省,我深有感悟。
一、自我意识。现实生活中,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在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却缺乏一种意识,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其实是一种逃避,一种借口。我们经常会说:“我本来可以做的,但是…….这就是一种借口,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此,自我意识很重要,我们要时刻意识到我们不能逃避,不能为种种事情找借口。这也是书中做事不要找借口的本意所在,我再也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二、寻回梦想,确立目标。当我们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一
种借口,是自己在逃避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再找借口的时候,我们开始清醒起来的时候,就应该找回我们最初的梦想,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怎么去实现?这当然少不了确立目标,目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为了梦想我们得从很多个小目标,近期目标去实现大目标,继而实现梦想,梦想很难实现,但目标可以一步步实现,把梦想转给目标,从实现目标去实现梦想,这并不是梦。
三、采取行动。当我们深深意识到不能再找借口了,当我们找回了梦想,明确了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动比一切的语言来得真实有力。就像书中说的,既然只要采取行动就能实现你的理想和目标,那么你就没有找借口的余地。放下种种借口只需要跨出第一步,只需要行动,朝着定下的目标,承载着自己梦,我相信,我会走得很远。
四、注重过程。每一家公司的成立,最终都是为了利润。但是如何去获取利润,这个过程很重要。关系到经济、社会、沟通、关系、法律等领域。这个过程处理得好,才会有利润,才会有价值,有实力,为以后获得更多利润打下坚实基础。一个人要成功也是一样,当我们知道,一切明确之后,不找任何借口只需要行动的时候,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兼备什么?首先,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做事不要找借口,我们既然做出了决定要达到目标,我们就要为此担负起责任,有责任才
有动力,有责任才能把事情做好。其次,我们要学会待人处事,要诚实,做一个正直的人,做正直的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同时要学会宽容和原谅,这也是做事不要找借口的表现,我们不能宽容不能原谅的原因,可能就是某一种借口,放开胸怀,坦言面对,这样子对别人很好,对自己也很好,没有了负担,没有包袱,有了更多的认可与朋友,可以更好的行动,更好的上路。
五、态度决定一切。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一个人面对艰巨事业时的态度,比其他任何事情更能决定成功与否。”态度决定一切,就像书中所说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灰心失望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态度会帮你克服障碍,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留给别人的印象,你的微笑会改变他人的生活。你可以这样看待问题: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是为我而发生的,这些事情为了我成长而不是受煎熬”。要采取好的态度,我们就得管好自己,也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言行举止。坚持下去,别再找借口,成功会向我们招手。
六、回顾与再增值。书上说:“当你自我负责,确定了生活的目标,不再找借口的时候,你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当你的不再憎恨和生气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建立自己的事业上时,你的自我感觉会更好。”,当我们做好每一个过程的时候,我们要回顾,要总结,总结经验,总结教训,感悟当中的种种;然后,把这些种种与大家分享,实现共同增值,一同成长,同时我们
要感恩,感恩生活、工作、人们与事情。这样会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篇5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会让我受益终生。
《柳林风声》讲述了癞蛤蟆靠祖传家产过生活,挥霍浪费,追求新奇玩意儿,结果上当受骗。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把家夺回来。
读完这个故事,我既为癞蛤蟆的行为感到可笑,也觉得它很可怜,傻得可怜。它不应该仗着自己祖传家产有很多钱,就大肆浪费。钱是很多,可是,能养一辈子吗?不能!所以,除了要靠祖传的,还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赚钱,等钱用完了,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就不活了?因为没钱了嘛,这点有没有想过呢?等自己将来去世了,这些钱又有什么用呢?
癞蛤蟆的可笑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可见。有许多人仗着自己家很有钱,就浪费、乱花,可是有没有想过,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毕竟,钱不能养我们一辈子,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能看到喜爱的东西就要去买,尽管我们年少无知,也应该明白这一道理吧。
癞蛤蟆的行为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给我们警示了以后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不能仗着钱很多,就乱花,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该花钱的时候再花,钱要花在合适的地方,而不是想花就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篇6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意识到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是多么的重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当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时,咸丰皇帝不是与百姓们奋起抗战,而是仓皇地逃往承德,把繁华的京城和无辜的百姓,统统丢给了英法两国强盗,让强盗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这种行为,让我十分的震惊,作为一代君王,在危难之时,他竟然能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抛弃他全部的子民,这是多么惨无人道的事情呀!
作为一国之君,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与人民同吃苦、共患难的精神,而咸丰皇帝则恰恰相反,有的只是自私自利,一点儿都不为他人着想。他不把自己的子民平等的看待,而把他们当成了奴仆,当成了工具,能抛的时候就抛,有用的时候就拉过来,一点儿都不认为他们是同胞是亲人,是自己的伙伴!这篇文章不但让我了解到了咸丰皇帝的可耻行为,还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以强欺弱的风气,更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强大是没有用的,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不让整个国家落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别的强大的国家欺负!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篇7
蒲怡菲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活着》是于1992年秋在上海诞生的,这本与我年龄几乎一般大的书,真正被我所知是在2004年3月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后。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发商们也马不停蹄地加印《活着》,就这样这本书进入了我的视线内。但事实上这部书早在2004年前就被前人学者们奉为经典,经典有经典的好处,它历久弥新,但经典也有经典的坏处,它让人望而却步。于是真正将《活着》这本书和电影看完却是在近几日,而它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诉说欲望。
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影。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看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但好在张艺谋没有让我太失望。电影,它土它乡村它深刻,但它不沉闷也不晦涩,尤其是里面本应该以务农为生的主人公唱起了皮影戏,那曲调那韵味,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也望尘莫及的。然而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形之下,电影还是略显苍白,也空洞了不少。尤其是电影的结尾,福贵、家珍、二喜带着馒头向往美好的生活远远没有小说里只剩福贵与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来的更震撼人心。但好在前者还有希望,而后者只剩回忆。
余华很聪明也很残忍,同样是写人物,他不写大人物波荡起伏的一生,专写小人物默默忍受生活的艰辛。字里行间平实无华,娓娓道来,没有义愤填膺、没有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生活的缩影,真实、残酷,一次次给活着的人希望,再一次次骤然掐灭这丝希望,让人们一个个在活着中死去。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正如书中的福贵嘴里常常念的“这都是命”。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书里给人印象最深、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徐福贵,他从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从痛苦到麻木,从麻木到欣慰。他饱经风霜,于是云淡风轻,可还有什么比一个深陷痛苦的人,为了超脱这种痛苦,拼命节制、强颜欢笑、举重若轻,更让人不忍呢?
福贵父亲的死是福贵逼的。嗜赌成性的福贵将家里全部的田地都输给了龙二,连祖屋也没剩下。但当福贵父亲说“赌债也是债,是债就要还”,然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感动了。一个父亲为不争气的儿子,宁愿倾家荡产也求他浪子回头。福贵终于懂了,但父亲还是走了。
福贵放下了少爷身份后,学会了下地干活,家珍也在生完有庆后回到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无论如何,这个家是全了。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了,福贵在去给母亲请医生看病的途中被拉去当壮丁。也是在这途中,余华借着老全的口第一次说出“活着”这个词--“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带着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活着”两个字就这样深深地扎在了福贵的脑海中,从那以后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你想就能活着。于是他会对得了软骨病认为自己连累了一家人的家珍说:“按理说我是早就该死了,打仗时死了那么多人,偏偏我没死,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舍得扔下我们?”会对遭到批都后想要自杀的春生说:“那你更该好好活着,你想想,你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来容易吗?”即便春生间接害死了他的儿子。“活着”,早已成了福贵的信仰。
在那之后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却也早已走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家还是完整的。之后的日子,福贵干活勤勤恳恳,他坚信“一只小鸡长大了会变成鹅,额长大了会变成羊,羊长大了会变成牛,牛长大了……日子也就好了。”但有庆的死却为徐家的“诅咒”正式拉开的序幕……
在小说中有庆是为县长女人输血活生生被抽死的,电影里则改成了县长开车撞到了墙,墙塌后砸死了有庆。我不能说这种改法不好,毕竟很多故事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多事情是只可意会不能明说。就像我读到有庆死后,福贵除了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知道县长是春生后就不再追究时,我却出离愤怒了,因为无法理解,无法理解医院怎么会忍心将一个孩子的血抽干,无法理解一位父亲怎么会原谅杀害儿子的凶手。其实人总是这样,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愚昧还未开化的时代,无法感同身受那些事情,也便无法得知福贵当时的想法,但我知道是痛的,而且会很痛、很痛,这个伤口不会痊愈,活着一天就被折磨一天,但是还是要活着……
家珍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余华笔下希望的象征了。她先是得了软骨病,被医生告知准备后事后却奇迹般地康复了。这是个奇迹,但谁说生活中不能有奇迹呢?家珍的康复给这个已经濒临破碎的家再次带来了希望,毕竟福贵、家珍、凤霞,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凤霞的死我认为电影里比小说里诠释的更好,短短十几分钟的片段,不仅将文革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让凤霞的死更显得在情理之中。至于小说后来二喜、家珍和苦根的相继死去,在电影里则全部删去。这样的处理方法或许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也或许是电影的意义在于正面教导观众,所以要留下希望,但不得不说这确实大大弱化了这本书给人心灵的冲击力。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矛盾之中。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着明显硬伤的,徐家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连女婿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情节不是不可以,但在作者的笔下我却总有一种牵强的感觉,这种为了“死”而“死”的设置,不但很难让我难过,而且有时会觉得好笑。小说中凤霞难产,福贵和二喜都决定保大人不要孩子,后来医生又说大小平安,接着凤霞就突然大出血;二喜的死是工伤,没人知道出了什么情况,万二喜就被水泥夹扁了;至于苦根则是吃豆子活活撑死的……其实就情节来讲,我觉得这样的情节很好,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博得同情或是引起共鸣,而且很容易上升高度说:“事实永远都会比最恐怖的小说更恐怖,比最科幻的作品更科幻。”但就作者的描写而言,我却真真不敢恭维,看他的文字,你会觉得死亡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叫“凤霞”、“二喜”和“苦根”的代号。死了也就死了。我一直想如果作者能将这些人物写得再丰满点、真实点,他们的死因写得再深刻点,或许会给读者的冲击性更强。但偏偏是这种貌似无味的描写却让我感到另一种感动和恐惧。而这种感动和恐惧全部都是来自一个人--徐福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是在讲完苦根的死后,福贵说的话。那句“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很难形容的一种感受,那种本该是声嘶力竭、痛彻心扉的感觉硬是变得踏实而又有那么一点幸福的味道。但这笑中带泪的幸福却更能揪住我的心,记得有人说过:如果知道必败,不如败得漂亮。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却可以败得光荣。席慕容曾在《时光九篇》中说:“故事一旦开始,再怎么曲折,也只是在逐步走进结束的方向,我当然明白,所以美丽的呈现只是为了消失,所有令人颤抖与焚烧的相见,只是为了分别……”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必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生。徐福贵的一生,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亲眼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从一开始的痛哭流涕,到之后的奋力挣扎,最后只剩一句喟叹“这都是命”。阿甘说:“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今何在问:“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福贵最后认命了,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怨天尤人。我猛然惊醒,想知道作者的叙述方式是否是在复述福贵的话语?那些不够饱满的人物,那些乏味的描写,究竟是出自作者,还是出自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口中?如果是后者,那需要多少绝望,才能看淡一切;又需要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同情、怜悯、感动这些最表层的情绪开始浮动,但却终究没有压制住我内心里由徐福贵带给我的深深恐惧。
有人说:人生的游戏规则就像划拳喝酒,划输的人,反而可以畅饮美酒。曾几何时我也向往着丰富的生活阅历,想把一辈子活出好几辈子,觉得跌倒了就跌倒了,受伤了就受伤了,觉得挫折是成熟的过程,渴望经历一些大风大浪,然后正式进入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高人状态。其实说白了,真正吸引我的是“宠辱不惊”四个字,觉得这才是高人一等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事情,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真的像池莉说得那样:“阅读让一个人活好几个一辈子”,慢慢地我开始恐惧挫折。闾丘薇露曾说:很多人曾羡慕我丰富的生活经历,说我好像一个人活了好几个人一样,但事实上,那些羡慕我的人只看到了我今天的成就、地位,却没看到我一路上的辛酸与泪水,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得到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不确定我是否还会选择同样的路。咪蒙也曾就文学方面提过伤痛与幸福给人生活带来的不同表现,“很多时候,伤痛就是文学的春药。如果你文章写不到顶好,不一定是才气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你太幸福。文坛即武林,幸福的人因为平和,少了锋芒和机关,携带的常常是钝刀。而不幸的人因为激愤,充满尖锐的痛感,往往怀抱利器。正如龙应台说的,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大智若愚、云淡风轻的人往往是经历过巨大生活变革的人,他们都曾悲伤过、挣扎过、怨恨过,但终归他们看透了,或者说是认命了。而《活着》带给我的恐惧正是徐福贵的认命,他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宠辱不惊,我越是同情他,也越怕自己有一天跟他一样。
他说:“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了”,我却要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我们都会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失去。
我很害怕看深刻的文字,因为越是深刻的文字你越会去深刻思索,而越是深刻思索,你身上留下的锐气就会越少。就像刘瑜说的:“她小小年纪,怎可以放任自己的清醒。”我愿意糊涂一点,任性一点。年轻,什么都没有,可是有勇气。我愿意天真的活着,认为什么都可以把握在手,那些幸福,天长地久。所以我说:不要像福贵一样活着,那种悲伤、那种痛苦、那种被生活洗礼后留下的举重若轻、强颜欢笑,统统不要。
我们会怎样地老去呢
我渴望知道又不愿相信
那无法预见的命运
如果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无法重复
我至爱的 我们又如何能优雅地谢幕
“这无法尽兴的一生啊!”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 篇8
记得在幼稚园时老师就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上帝在每个人降生时,给了相等的智慧,但是有的放在他的前胸,有的放在他背后。放在胸前的人低头就看到自己是多么的聪明,其实放在背后的人只要摸索一个阶段后会发现自己一样的聪明。谁也不用沾沾自喜,谁也不用自叹不如。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只是看你有没有自信了,如果你充满自信,你就会发光,你就是胜者;相反,如果你太低估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你就会从一块金子黯然退色,直至一块锈铁,甚至一粒沙子。相信自己吧,成功并不取决于对手如何强大,而在你是否有信心。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进步或成绩,你要做的是每天成功一点儿,每天都能超过昨天的自己,再回首,你或许已遥遥领先了。
要记住:最长的路是自己的脚,最高的山是自己!你或许不是“最好”,但你可以“更好”!
不要以为“最好”是奢求……
读《用心做教育》有感 篇9
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飞美国》的作者别出心裁的把教师分为四类:以谋生为目的,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我想张老师的教育就已经达到了以爱为根本的这种境界吧!
张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
从张老师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她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不会开出令人满意的花朵,如果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
读《做最好的党员》有感 篇10
——读《做最好的党员》一书有感
读罢《做最好的党员》一书,我的感触颇多。如何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做一名好党员,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启示,它就像工作中的一座灯塔,在迷茫之中,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书中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平实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讲述了想做一名好党员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说、如何学”为我们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开展“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书中提到“一个党员就像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时刻树立在群众的眼中,更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在为群众做表率指方向。千万面优秀的旗帜树立在社会中,“豪气、大气、正气”信念也将蔚然成风。如何做好这面“旗帜”,成为了摆在每个党员面前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读过《做最好的党员》这本书后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做最好的党员,就要特别能负责。
不论何时,责任感都是党员最应具备的品质。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从对自己负责,对本职工作负责开始。作为首都燃气事业的一名工作者,我们的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和错误,都可能造成百姓用气的安全隐患,只有严格按照工作规程,“尽本分”的做好本职工作名
才能给用户带来便捷的服务。书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只有做好了自己的负责人,才能进一步做班组、部门乃至单位的负责人。想要做最好的党员,就应该从坚持“负责精神”开始。
做最好的党员,就要特别能贡献。
书中为我们介绍的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优秀共产党员王争艳以及普通司机赵旭的先进事迹发人深省,也不禁让我联想起我身边的优秀党员—张丽。她是原三分公司营业收费所的党委书记,同事们都亲切的称呼她“张所”。我初进公司张所就是我的师傅,那时她即将退休,发挥余热在档案室帮忙。一位快退休的领导能放下架子在档案室帮忙使我敬佩不已。在工作室,发现张所走路有些一瘸一拐的,讯问后才得知,她的左脚受伤了。我问道:“您的脚受伤了,应该好好回家养伤,怎么还坚持工作?”张所笑着说:“没什么大事,平时主要是坐着工作,不怎么受影响,档案室这边的工作比较急,先以工作为重,我的伤退休了慢慢养。”顿时我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的敲了一下。原来总是觉得优秀的党员都是出现在电影中书中的人物,今天我却亲眼见证了一名优秀来党员的行动。她不顾自身的困难,全心全意的工作精神令我震撼,她也会永远成为我心中的光辉榜样。工作不分贵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用自身的行动感染他人,这就是一个优秀党员的表率!
做最好的党员,要特别能战斗。
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格外能战斗。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员能冲锋陷阵、消灭敌人。在和平年代,党员就是“创先争优”的排头兵。不久之前的一件事,深深地触动着我。记得是“五月鲜花”歌咏比赛,同事们都精神饱满的在场下准备着将要表演的节目,而有一群人却躲在礼堂的角落里打盹。当时我有些气愤,怎么能这么忽视比赛呢?表演开始了,那些偷偷打盹的同事各个精神抖擞的站在舞台中央,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表演。经介绍才知道,这些同事昨天加班到凌晨五点,结束后直接赶到比赛现场,坚持参加合唱节的比赛。感动的同时不禁感叹:这就是我们优秀党员的战斗力!不论是多么艰难的任务,一样可以咬牙坚持完成,绝不退缩。这样的“战士”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工作中,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不畏辛劳勇敢向前,带头创佳绩。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11
新街中学
刘榛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 “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领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终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
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 ‘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读教育教育名著有感
新街中学 陆清慧
今天我将结合假期中对教育名著的学习,报着一种相互交流的思想,谈谈我读教育名著的一点体会。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陶行知教育文集》、《魏书生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悟。回想自己当初的评价是认为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现在想想,是自己的评价手段有问题: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宽容。在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个体差异。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才明白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平等,少一些专制。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品位、这样一种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不动摇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将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广博的知识,想象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大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总之,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所读的这些教育名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读教育名著,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用我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教师都献出一份爱,我们一定能奏响一曲教育的新乐章。而教育名著的引领──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新街中学 丁耀华
“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读了他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知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 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 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 一蔟缤纷。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 沐浴下茁壮成长。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 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 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 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 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 落后的学生。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
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 篇12
他拉哈中心学校辛丽丽
我在参加今年的暑期培训时,共发有六本书,其中,彭兴顺老师的《做卓越的教师》便是其中之一。畅游于该书的字里行间,犹如品味精美的精神盛宴,特作此文,与大家好书共享。
在《做卓越的教师》中,彭兴顺老师运用演讲学的原理,以鲜活的事例、深沉的思考,让生动流畅的文字诠释得淋漓尽致。行文舒展洒脱地叙述的八项专题,涵盖了教师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修组织、家庭教育、魅力师训等,细细捧读,更是受益匪浅。
“创魅力学校,做魅力教师”是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教师的理想目标。说追求卓越也好,谈魅力修炼也罢,都是讲述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历练过程。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坚忍不拔的奋斗历程。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功到自然成的收
获季节。那么,对于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师而言,要想独具魅力、走向卓越,我认为,也要经历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炼与锻造。
第一境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方为根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堂好课,是用‘心’上出来的”。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因你的魅力而喜欢你的课堂,因你的课堂而爱上你的风采。这就需要教师静心阅读文本、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平时,我们要虚心学习,借助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自身的勤奋,打造自己独特的魅力课堂。欣赏名师课堂、研究教学艺术、反思自身素质,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奋斗历程。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才能把学生紧紧吸引在自己周围,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抚育心灵。
第二境界:浓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状态。因为读书,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气、激活灵气。我们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境界。虽然,我们平时忙于上课、忙于学生,可能无大量的时间投身书海,但是只要挤,时间总会有的,利用
边角料的时间,角角落落、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读书的好时机。读读经典名著,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看看学术前沿,了解教育同行对前沿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翻翻文学作品,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沐浴智慧、遨游寰宇、充实自我。
第三境界:强烈的科研意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作为教师,不仅仅满足做一名教书匠,要把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让实践助力理论的提升,让理论检验实践的正确。目前,科研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我原来以为,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这些零碎而繁琐的平凡事件都是忙忙碌碌,谈何研究?其实,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作为课题,都值得研究。把教育教学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过程,则我们的工作就显得平凡而伟大,大有文章可做。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养成记录自己平时思想火花的习惯,与习作牵手,与思考为伴,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缕思绪、一个念头??都是我们记录的好材料,以随笔的形式整理与提升,大胆提炼自己的“一家之言”,成就自身发展。
追求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做魅力教师,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愿我们经过专业成长的三重历练,能逐步形成魅力、走向卓越、创建辉煌!篇二: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
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本学期,我认真细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中我获取了丰厚的教育智慧,领悟了“真教育” 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是“人学”的真谛。这本好书犹如教育中的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更增强了我“好读书”的责任和“读好书”的兴味。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与幸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课堂是个大舞台,有的教师可以在舞台上纵论古今,挥洒自如,演出一幕幕精彩壮美的活剧;有的教师则期期艾艾,捉襟见肘,令孩子们失望。每每看到这样的反差,我的灵魂就会被孟子说的“人之患,在好为师”这句话所敲打着,因为,一旦 成为 老师,就要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化身,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除了准备一桶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每天向源头汲取活水,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哪呢?那便是书。教会学生读书,就学会生活的本领。为人师者,最紧要的是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在《做卓越的教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说得多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畅游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怎能不被教育家的激情与思想所打动?怎能不被他们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所吸引?他们的感情真挚而充沛,思想朴素而深刻,语言亲切而又不乏文学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向每一位学生,用深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所关注的是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世界。从陶行知著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在《做卓越的教师》中,彭兴顺老师运用演讲学的原理,以鲜活的事例、深沉的思考,让生动流畅的文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本书分六辑,其中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最吸引我,作者用轻松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作者说:“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作者教给我们的方法有: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我们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内涵。
作者在第四辑“做会上课的教师”——凸显七大理念中,反复的教导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习领域对儿童要个别对待。这就是中国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对一个学生来说,“打100分”是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打50分”就是了不起的标志。教师要善于明确每一个学生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教育者就要发现孩子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加以引导。
行文舒展洒脱地叙述的八项专题,涵盖了教师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修组织、家庭教育、魅力师训等,细细捧读,更是受益匪浅。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样清新的文字、一样精巧的构思,不同的人对文本的解读各有不同。我在读《做卓越的教师》时,更多的是揉入了对现实的思考和自我的修炼。
“创魅力学校,做魅力教师”是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教师的理想目标。说追求卓越也好,谈魅力修炼也罢,都是讲述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历练过程。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坚忍不拔的奋斗历程。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功到自然成的收获季节。那么,对于一
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师而言,要想独具魅力、走向卓越,我认为,也要经历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炼与锻造。
第一境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方为根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一堂好课,是用‘心’上出来的”。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因你的魅力而喜欢你的课堂,因你的课堂而爱上你的风采。这就需要教师静心阅读文本、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平时,我们要虚心学习,借助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自身的勤奋,打造自己独特的魅力课堂。欣赏名师课堂、研究教学艺术、反思自身素质,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奋斗历程。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才能把学生紧紧吸引在自己周围,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抚育心灵。
第二境界:浓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的源头,则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则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状态。因为读书,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气、激活灵气。我们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境界。虽然,我们平时忙于上课、忙于学生,可能无大量的时间投身书海,但是只要挤,时间总会有的,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角角落落、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读书的好时机。读读经典名著,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看看学术前沿,了解教育同行对前沿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翻翻文学作品,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沐浴智慧、遨游寰宇、充实自我。
第三境界:强烈的科研意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作为教师,不仅仅满足做一名教书匠,要把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让实践助力理论的提升,让理论检验实践的正确。目前,科研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教育精神,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同义词”。我原来以为,天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零碎而繁琐的平凡事件都是忙忙碌碌,谈何研究?其实,我们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作为课题,都值得研究。把教育教学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过程,则我们的工作就显得平凡而伟大,大有文章可做。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养成记录自己平时思想火花的习惯,与习作牵手,与思考为伴,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缕思绪、一个念头??都是我们记录的好材料,以随笔的形式整理与提升,大胆提炼自己的“一家之言”,成就自身发展。
追求卓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做魅力教师,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愿我们经过专业成长的三重历练,能逐步形成魅力、走向卓越、创建辉煌!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要使自己感到幸福,首先要做到的是:
一、心中有爱(爱学生、爱教育事业)
爱,能让我们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才会乐意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会觉得不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用心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所以,做到爱学生,爱自己的职业,你才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
二、正视压力
每一份工作都有压力,特别是我们的教育事业,有教学工作的压力,有学生安全的压力等。但无论如何,有任务就有压力,怎样对待工作任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迎接挑战还是逃避?我们要正确看待任务,欢心接受任务。对待任务态度不正,屈于权力的压力,憋着心去干,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令自己心情不愉快,并不会有真正的收获。态度正了,即使没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知道,自己尽力了,也无愧于心。
让我们抱着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做一名真正幸福的老师吧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阅读历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生活体验。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读书,使我的教育理论越来越丰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
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读书,可以使人饱览世间万种风情,细品百味人生,在体验审美愉悦的同时,情满意溢其乐不知返。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果戈理说,书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于时间汪洋中的灯塔。培根说,书籍是时代波涛中远航的思想之舟。从这些对书的美誉中,我们不难相信,读书确是医愚、解惑、乐志和忘情的绝好方式。
读《做卓越的教师》有感 【内容提要】:
教师幸福的真谛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不是金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
【关键字】:幸福教师、教师幸福 【正文】:
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这是我苦苦追寻的目标。
一个整日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教师,谈何幸福!
一个整天忙忙碌碌、无所思索的教师,谈何幸福!
一个为追求高分、不顾学生死活的教师,谈何幸福!
教师幸福的真谛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不是金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这是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的幸福,是人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挥、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一种生活的实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幸福。幸福是种感受和体验,也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境遇。
一、自己应先做一个内心和谐、健康的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宋词表达的人生三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式的明确方向,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执着追求,最后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珊处”的终有所获,其实也就是追求做一个幸福教师,追求幸福教育过程的三种境界。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教师必须用两袖清风,为自己留一份澄明洁净的心境,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信念打造自己生命的辉煌。一片爱心、两行热泪、三秋血汗、四季躬行;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一生清贫。也曾有历经心力交瘁的迷茫和失意,但有一个声音总是提醒着自己:你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勇敢地选择了艰辛。不与经商者比财富——你“财源茂盛达三江”,我“桃李缤纷满天下”;不与从政者比地位——居庙堂之高,“高处不胜寒”,的苦恼,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寒暑假);不与他人花天酒地,任凭“你黄洋街上炮声隆,我自然不动”,做自己该做的工作。我们要适时调整好心态,使心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平衡,这是我们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础,掌握了心理“平衡术”,就相当于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在专业知识上不断获得发展,在教学技能上不断取得进步,在道德层次上不断求得升华,使自己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不落伍,才是真正善待自己。
二、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教师的工作量最大,并且具有延展性。即使下了班,也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思考一些班上尚要解决的事情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90%以上的老师患有颈椎病、咽炎、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慢性胃病等职业病。此外,由于精神紧张而失眠,情绪上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对自己的孩子缺乏耐心等一些亚健康现象。因此,自己解放自己,释放压力,增强体质是当务之急。而坚持体育锻炼无疑是最佳途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数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情怀。读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所以,只有我们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的时候,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本属于我们教师自己的幸福。
三、善待学生——做一个慈母般的教师。
教师的生命是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中,我们由稚嫩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衰老。在我们的学生中的长者、贤者成为社会栋梁时,我们便会自然地从三尺讲台上悄然消失,成为人生夕照景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身为教师,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善待学生正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那么,怎样善待学生,如何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从而开启教育成功之门呢?
一位特级教师在《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书中说:“有人说,教师像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教师在燃烧,但不像蜡烛燃烧形骸,而是燃烧永不熄灭的生活激情;点亮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优化的也不只是学生的素质,还优化着自己的生命。”说得真好!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自己在本职工作中找到幸福、快乐,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母亲”。只有这样,才可能发自内心去干干好这一行,才可能真正地把握幸福,拥有幸福。
四、善待同仁——开辟一方适宜生存发展的乐土。
教师间公共的人际关系无外乎合作与竞争,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使之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备的能力。合作多于竞赛,就更能搞好教育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人合作取长补短,使自己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善待同仁可以多一些情谊,少一些纠纷;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竞争;多一些
赞赏,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漠。人与人相处多了,又是一种天然的竞争关系,矛盾在所难免。处理矛盾时,应该少些冲动,多些理智。思考问题时严谨些,尽量使自己的言论与要求合法、合理、合情,不要伤害对方;采取行动时要慎重些,力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读不要做井底之蛙有感】推荐阅读:
读井底之蛙有感500字07-10
读《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有感800字07-23
小学一年级读《井底之蛙》的读书笔记10-10
不要做工作中的驴05-16
井底之蛙12-02
《井底之蛙》后记05-11
初中作文:井底之蛙05-30
井底之蛙的故事10-16
请不要这样做初中优秀作文01-09
井底之蛙说课稿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