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2024-07-12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精选7篇)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篇1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成为最宝贵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IBM的研究表明,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进入21世纪以后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对社会各个层面将产生巨大影响。

大数据是支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大数据研究对智库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数据改变智库研究的数据意识。作为信息载体,大数据可以使智库研究者的“数据意识”有所转变,既重视直接数据,也重视关联数据和比较数据,既重视单一数据,也重视多元数据和互动数据,从而有效提高决策前定量分析的可靠性。

大数据技术为智库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支撑。大数据海量、非结构化的特点,决定了智库研究者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需要清洗工具、分析工具、存储设备等。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处理技术日新月异,增强了数据的收集、挖掘、清洗和分析能力,为智库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处理手段,使大数据分析成为智库研究的重要手段。

大数据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智库“资政启民”的效率。基于大数据瞬时、即时的特点,智库获知公众意见的渠道会更加便捷,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智库的决策咨询能力。

国家高端智库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这说明,我国智库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的能力、水平和影响力还不够。从研究成果的质量看,目前国内智库偏重对当前具体问题的临时性、应急性、短期性的研究,普遍缺乏前瞻性、储备性、战略性研究,真正能够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作用的思想性、创新性、系统性的成果不多,基于定性分析的判断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成果少。国家决策越来越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

国家高端智库的形成。智库在国家决策中的“资政建言”作用是逐步形成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表明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3月,总书记在访问德国时强调,中德两国要加强政府、政党、议会、智库交往,把智库合作提升到了国家外交层面,“智库外交”成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会上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表明,党和政府对智库发展有了新的要求,要建立一批为国家决策服务的高端智库。

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并明确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要为决策提供咨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要有效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公众,发挥国际交流作用。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2015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端智库的基本职责是服务国家决策,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咨政建言能力,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高端智库应在阐发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方面走在前列;要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应有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担当,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更好地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思想、中国价值。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国家高端智库的特点。《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端智库应是“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就是要坚持高端定位,有突出的专业特色,有较强的理论和政策创新能力,以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高端智库要为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必须具备5个特点:一是围绕政府决策,提出可操作的建议,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问题;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发挥“资政启民”作用,阐发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解读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社会预期;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智库研究合作,配合国家对外战略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在世界舞台上能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能在国家战略决策中,提出具有独创性、重要性的知识贡献、思想贡献;四是具有一支国际视野高水平的专家团队,能在国际智库思想交流中提供中国的思想和智慧;五是有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智库研究提供内部管理的制度保障。

提供精准依据

决策咨询研究需要大数据分析的信息化技术作支撑。《国家高端智库管理办法(试行)》对高端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具有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拥有专业资料室和网站;二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专业数据库、案例库和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保障。

智库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化的大数据服务。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大数据分析是专业高端智库开展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工具,是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和政策建议的信息基础。大数据时代,专业化分工使智库可以不必自己专门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库、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将需求外包给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公司和网络服务公司,而智库应将精力更多地专注于决策咨询服务上。

大数据研究为智库决策咨询提供精准依据。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智库提供全样本统计分析,这就为决策咨询提供了精确的基础信息,使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有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就是基于大数据研究分析调整的。2000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在未来20年呈加速发展之势。根据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自2015年至2053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87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由15.5%上升到34.8%,即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决定放开生育二孩政策。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篇2

炼油化工企业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不断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在设备管理方面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尤为明显。 建设智能工厂, 首先要解决海量实时数据采集和存储的问题, 然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的挖掘和分析, 给设备管理人员输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采用典型的流程型生产模式, 使工艺过程高度依赖设备的长期、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 也使设备维护对企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任何一台关键设备的故障停机都可能导致数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经济损失, 所以, 从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问题、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系统架构、应用结果等方面, 论述建设设备领域智能工厂的方式与目的, 具有重要意义。

1设备管理现状与分析

通通过过智智能能工工厂厂的的建建设设, , 有有助助于于企企业业及及时时发发现现设设备备隐隐患患、、准准确确进行故障诊断, 大大降低设备非计划停车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设备维护分为预防性维护、预知性维护和事后维护。流程型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于非关键类的设备可以采取事后维修的方式, 以降低维护成本;对于关键类的设备需采取预防性维护和预知性维护相结合的方式, 以保证设备能够长期与可靠运行。 对于预防性维护, 通常利用3~4年一次的生产装置大修机会对设备进行解体维修。在设备运行期间, 主要依靠每月的计划维护工作和基于状态的检修维护工作对设备进行预知性维护。

目前在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制定月度维护计划的依据主要是设备管理人员的经验, 现场设备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故障现象, 以及公司规定的强制性保养项目。由于人为经验的局限性, 且缺乏继承性, 而导致维护计划不能完全满足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 过修和失修情况并存。例如, 要求对往复式压缩机4000~5000 h进行一次解体中修, 多数情况下核心部件 (包括活塞、活塞杆、活塞环、导向环、十字头等) 均处于良好状态, 而属于过修;对一些特殊工况下的设备, 如在高温、高盐环境下的设备, 按照通用的检修规程进行检修, 存在个别部件在检修周期内频繁损坏的情况, 此情况则属于失修。前者导致维修成本的增加, 甚至在维修过程中又会发生新的故障;后者会导致设备非计划停车, 甚至诱发安全事故。如何利用设备运行状态和工艺数据, 并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维护计划, 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 当设备出现运行异常情况时, 如何通过状态数据分析判断出故障征兆, 为提前安排检修争取更长的时间, 能够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和物资准备等。既为减少非计划停车时间, 也可使企业避免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

面对燕山石化提出的问题, 极晨智道信息技术 (北京) 有限公司提出应用大数据技术结合振动分析技术为企业建设智能工厂设备预知维修系统的解决方案。由燕山石化、极晨智道、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上海星环等单位组建联合项目组, 历经1年半的技术开发和现场实施服务, 系统成功上线并达到预期效果。

2数据采集

目前, 石化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各类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石化生产装置中。传感器所监测的数据是工艺和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 对工厂的工艺优化和预知维修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工厂智能化,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实现工厂设备层次的数据采集, 而数据采集又是实施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基础。

智能工厂设备预知维修系统从现场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中获取设备的轴承振动、温度、压力、流量等数据, 对于还没有建设实时数据库的企业也可以直接采集DCS/PLC/ SCADA的数据。大型机组主要是在线采集轴瓦位移的时域波形和温度数据, 数据采集周期为3~5 s;机泵以在线或离线方式采集振动速度或加速度数据和温度数据, 在线监测方式的数据采集周期为1 h, 离线监测方式的数据采集周期为1~7 d;系统从实时数据库系统中获取设备所对应的工艺参数, 包括压力、温度、流量、液位、介质组分等, 数据采集周期为1~5 s。依据该数据采集策略和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总量, 预计数据规模可以达到50 TB/a。利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无法处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 所以在该项目中引入了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获取、转换和实时计算。

3系统架构与功能

智能工厂设备预知维修系统构建了基于规则的故障诊断、 基于案例的故障诊断、设备状态劣化趋势预测、部件剩余寿命预测等多方面功能的应用。

3.1核心功能与技术

3.1.1基于规则的故障诊断利用了经典诊断分析技术和专家系统理论, 通过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故障征兆提取, 再依据诊断规则, 自动输出设备将要或已经发生的故障情况以及处理措施。 3.1.2基于案例的故障诊断功能在系统中构建了案例模型, 并且从企业历史故障记录中提炼总结了若干故障案例作为源案例保存在大数据平台中, 设备当前运行状态作为目标案例实时与源案例进行相似度计算, 当相似度达到预设值时, 系统会给出与设备当前状态相似的历史故障案例及相似度。

3.1.3劣化趋势预测功能应用大数据平台中提供的若干算法, 包括聚类、分类、回归、神经网络、灰度模型等, 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系统自动给出设备所处的状态类别和参数达到报警的时间。

3.1.4劣化趋势预测功能还引入了自适应报警的概念, 通过自适应报警算法模型进行计算, 系统能够针对每台设备的每个监测点给出符合当前工况的报警阈值, 这种自适应报警阈值一定是在符合相关企业和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作用;部件剩余寿命预测功能利用设备启停和历史部件更换信息以及设备故障诊断和预测结果, 系统通过计算得到部件的剩余寿命并对小于预设值的部件进行报警提醒。

3.2系统架构及作用

智能工厂设备预知维修系统应用5台服务器组成的集群部署大数据平台, 包括内存计算、HBSE (分布式列式数据库) 和流处理 (处理实时数据) 模块, 所有应用功能都基于大数据平台进行设计和开发。

3.2.1数据层。

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接口和数据存储。数据层提供多种类型的数据接口和工具, 例如, JDBC/OPC/SQOOP/KAFKA等, 这些数据接口和工具保证了实时的传感器数据可以高效传输至预知维修系统。数据存储主要包括小型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No Sql数据库, 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3.2.2通用服务及工具层。

主要功能包括日志服务, 模型服务, 算法服务, 图形工具, 内存分析引擎, 权限管理, 监控范围, 表单工具和流处理引擎。

3.2.3业务层。

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管理, 趋势预测分析, 故障诊断, 部件寿命周期管理, 检修维护计划。所有业务逻辑、模型、流程等都在该层次实现。

3.2.4展示层。

主要功能包括用户首页, 图形展示, 表单展示。该层次是人机接口, 用户通过该层次查看系统的各类输出结果, 并可以进行相关的业务流程处理。

4取得效果

利用大数据技术, 系统实现了对数据的实时分析与计算, 使设备故障诊断和趋势预测等功能的延迟时间可控制在5 s之内, 完全满足了设备管理人员对分析结果实时性的要求;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分析, 颠覆了传统中人们的经验思维方式, 使看似很多无关的数据, 却对设备故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例如, 设备运行效率过低时故障发生的概率增大, 这就要求做好工艺参数控制;利用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的检修维护计划, 保证了设备维护更具有针对性, 减少了过修和失修现象;大数据分析最有价值之处在于能够在设备出现隐患时就可发现潜在故障, 大大减少了非计划停车, 从经济和安全方面都给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

2012年12月26日, 某催化裂化装置烟机发电机组开机时, 发现发电机轴振动超标 (设计报警值为80 μm) , 最大值高达86 μm, 技术人员利用智能工厂预知维修系统进行自动诊断分析, 认为机组存在动静碰摩的情况, 于是系统给出3点建议。

4.1检查轴系平衡、对中状况是否良好。

4.2检查轴系的稳定性是否良好。

4.3检查和调整动静间隙。

技术人员对上述诊断结论和处理建议进行了分析讨论, 最终确认符合实际情况并按照实施。检查中发现发电机轴瓦间隙偏小, 轴系对中存在偏差。于是对发电机轴系重新找正, 复测发电机转子与定子之间气隙, 将发电机定子垫高2 mm;同时将发电机轴瓦间隙调整在允许范围内。2012年12月31日再次开机, 机组升速后, 烟机轴最高振动值为49 μm, 在允许范围内, 机组投入正常运行。

5总结与展望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篇3

大数据是支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大数据研究对智库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数据改变智库研究的数据意识。作为信息载体,大数据可以使智库研究者的“数据意识”有所转变,既重视直接数据,也重视关联数据和比较数据,既重视单一数据,也重视多元数据和互动数据,从而有效提高决策前定量分析的可靠性。

大数据技术为智库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支撑。大数据海量、非结构化的特点,决定了智库研究者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需要清洗工具、分析工具、存储设备等。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处理技术日新月异,增强了数据的收集、挖掘、清洗和分析能力,为智库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处理手段,使大数据分析成为智库研究的重要手段。

大数据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智库“资政启民”的效率。基于大数据瞬时、即时的特点,智库获知公众意见的渠道会更加便捷,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智库的决策咨询能力。

国家高端智库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决策失误率约为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这说明,我国智库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的能力、水平和影响力还不够。从研究成果的质量看,目前国内智库偏重对当前具体问题的临时性、应急性、短期性的研究,普遍缺乏前瞻性、储备性、战略性研究,真正能够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作用的思想性、创新性、系统性的成果不多,基于定性分析的判断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成果少。国家决策越来越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

国家高端智库的形成。智库在国家决策中的“资政建言”作用是逐步形成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表明智库建设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德国时强调,中德两国要加强政府、政党、议会、智库交往,把智库合作提升到了国家外交层面,“智库外交”成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表明,党和政府对智库发展有了新的要求,要建立一批为国家决策服务的高端智库。

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并明确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要为决策提供咨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要有效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公众,发挥国际交流作用。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2015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端智库的基本职责是服务国家决策,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咨政建言能力,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高端智库应在阐发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方面走在前列;要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应有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担当,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更好地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思想、中国价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国家高端智库的特点。《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端智库应是“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就是要坚持高端定位,有突出的专业特色,有较强的理论和政策创新能力,以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高端智库要为决策提供智力服务,必须具备5个特点:一是围绕政府决策,提出可操作的建议,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问题;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发挥“资政启民”作用,阐发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解读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社会预期;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智库研究合作,配合国家对外战略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在世界舞台上能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能在国家战略决策中,提出具有独创性、重要性的知识贡献、思想贡献;四是具有一支国际视野高水平的专家团队,能在国际智库思想交流中提供中国的思想和智慧;五是有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智库研究提供内部管理的制度保障。

提供精准依据

决策咨询研究需要大数据分析的信息化技术作支撑。《国家高端智库管理办法(试行)》对高端智库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具有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拥有专业资料室和网站;二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专业数据库、案例库和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保障。

智库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化的大数据服务。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库、大数据分析是专业高端智库开展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工具,是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和政策建议的信息基础。大数据时代,专业化分工使智库可以不必自己专门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库、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将需求外包给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公司和网络服务公司,而智库应将精力更多地专注于决策咨询服务上。

大数据研究为智库决策咨询提供精准依据。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智库提供全样本统计分析,这就为决策咨询提供了精确的基础信息,使智库的决策咨询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有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就是基于大数据研究分析调整的。2000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在未来20年呈加速发展之势。根据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自2015年至2053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87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由15.5%上升到34.8%,即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决定放开生育二孩政策。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篇4

到目前为止,医疗行业还是采取通用型(one-size-fits-all)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看护人员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收集到的数据点来评估治疗会怎么样呢?这就是精准医学,一种基于数据、算法和精准分子工具的新型医疗形式。

例如,在精准医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目前正在训练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要和他们的病人进行不同的对话,以便于对他们的而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背景情况有所了解。精准医学将人们对医疗的关注点从识别症状到了解并治疗疾病机制。另外,精准医学还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有所侧重。那些了解科技和医学目标的人能够为解读和联系这些数据点提供平台,在精准医学的价值链当中创造价值。精准医学的概念不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提出的,但是却因为去年初奥巴马在在美国国会作国情咨文报告时提出精准医学一词,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在去年成立了19人的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并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

精准医疗是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降低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詹启敏院士表示,目前的医疗技术很多都已经达到了“天花板”,临床治疗方案的效果已经达到极限。比如,同样的肿瘤类型和同样的疾病分期病人,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情况下,只有不到50%的病人产生理想疗效,50%~70%的病人效果不明显或者没有疗效。治疗过程中有很大的被动和盲目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精准医学中的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1.2%,到2018年预计将会突破1.1万亿的市场规模。

詹启敏院士表示,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样本库、多组学分析平台及大数据三大平台的支撑。“谁拥有生物样本资源谁就掌握了医学科技的主动权,谁就能占据医学竞争的制高点。”而多组学分析平台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包括测序技术、芯片技术以及培养培养组学、大数据、医学复合型人才团队等。第三,大数据平台本身包括数据的搜集、储存、分析、利用、共享和安全。这些数据包括了社区数据、队列数据、临床数据、组学数据还有结构生物学、药物分子信息等等,大数据在药物研发里面可以帮助确立新靶点、新结构,研发新药物,帮助制订新的诊疗方案以及确定在诊疗过程当中新的标准、新的规范

和指南。

大数据时代教学建设论文 篇5

1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1.1数据规模较大

数据的量的累积规模大是大数据存在的物质属性。比较传统的数据,大数据的量的标准明显大大提高,从TB转为PB和ZB。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集的规模也不断地增长。导致数据的量比以前大和多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获得信息非常方便,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也就是说,当你获得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你的每次浏览和点击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1.2数据种类很多

数据的种类是数据的外在形式,是指它的表现样态。原来数据的表示形态和种类有限,数据的维度也相对较低,数据类型简单,大多采用表格的形式和文本进行呈现。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只是对于数值本身进行处理,没有对数据之间的关联和架构进行分,因此也就不能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好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能获得到事物几倍的诸多信息,因此对于同一事物的数据就越多。数据甄选和过滤技术的出现,数据就成了事物意义的描述,数据量就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

1.3数据处理数据极快

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数据处理效率快。早期社会,传统的技术和工具,数据处理缓慢而且抵消,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大数据时代,各种新兴技术的运用,数据快速增长,必然要求数据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并且数据处于不断的流动中,数据具有较短的时效性。没有及时处理的数据可能很快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大数据的处理要求瞬间处理,形成结果,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需要进行零误差处理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2高职院校网络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学院,因此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时候,应该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侧重于以专业资源建设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为中心,资源共享为目的,充分保证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和归档。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一方面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中以学生为主中心;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应该考虑到现代教学的要求,发挥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向导作用。网络平台应该能够使得教师和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社区有小的组织和教学相关的应用,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和学习计划的同时,还能够消除学习上的孤独和无趣,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广大师生进行知识分享。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优质的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最重要的建设部分,也是最具核心的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是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重点和难点,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而建设,并且结果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平时积累和丰富,最大限度地收集教学资源,使得优质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实施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收集、使用和保存的同步,将资源库的建设贯穿在网络课程建设和学习的整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上传的教学资源实现自动收集。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还要加强对学习过程数据的跟踪。目前多数网络课程对于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支持并不是很理想,还不能够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足够的数据,不具备产生有效的学习后期服务功能。在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时候,应该考虑到利用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进行跟踪记录,并结合找到的工作情况进行匹配,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自我评估,自我提高的依据,也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方向。

3结束语

大数据助力智库建设 篇6

李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 指明了今后我国智库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心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新的更大发展。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对社科院的殷切希望,也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新型智库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回答或提供多样化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地方社科院作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理应成为为各级党委、政府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智力咨询和理论支撑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记者:地方社科院在建设新型智库上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呢?

李涛:近年来,地方社科院在传统体制机制下,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发显著。首先,基础研究力量不足、学科建设不足。在面对其他单位的竞争压力下,地方社科院由于缺少基础研究力量,缺少研究经费和科研人员,已经落后于经费与科研资源都雄厚的高校等社科研究机构。其次,地方社科院科研创新活力有待增强。地方社科院学科设置小而杂、研究内容与现实脱节、研究手段与研究方法落后,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给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目前各类社科研究单位都在积极寻求面向政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定位,许多高校等科研机构由于自身基础研究优势,已经大步走向市场。然而地方社科院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在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扩宽发展渠道,更好地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地方社科院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迫切需要。

记者:李书记,请您谈谈新型智库的内涵。

李涛:纵观西方国家高水平智库机构,无论在中长期战略设计,还是突发事件的对策反应,或是培育国民的理念等方面,智库都作为主要参与者处于其谋划工作前沿。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建设相当成熟,已经成为该国、该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们总体上有这几个特点和优势:一是依托政府又独立于政府,这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三是具有规范的行业管理措施和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具有高效的市场营销能力而达到智库舆论影响力的最大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智库不同于西方党派政治及民间研究机构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也不是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新型智库要以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的,通过研究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组织机制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新型智库要拥有中国和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其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突出创新性研究;新型智库的研究成果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时效性,成果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服务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地方社会科学院是专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国家对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定位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地方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路应该是:在当前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当地改革开放和现实发展需要,具有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具有突出的区域特色和较高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新型智库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用什么来服务的问 题,根本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建设新型智库,实现地方社科院更加有为有位的问题。

记者:地方社科院如何强化新型智库建设呢?

李涛: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型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社科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社科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明确社科院意识形态属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和各项工作。第三,转变观念,树立深入生活、融入社会、进入市场的研究思维和价值取向。地方社科院要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型。第四,要把科研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对策研究上来,这是实现地方社科院向新型智库转型成功的根本保证。实施新型智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现有科研组织方式、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转化和传播方式、人才培养使用方式、思想理论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等进行创新、改革。总体来看,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建设新型智库。

第一,强化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必须有理论支持,不同领域的问题研究应当基于这一领域长期的理论积淀与研究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出好的智库成果,智库建设也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院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传统学科转型,培育创新型学科。加强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符合地方科研发展要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建设,包括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优势学科。对地方社科院来讲,学科建设就是要实现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的新型智库理念,大力推进应用性学科建设。这绝不是说基础性学科不重要,相反,基础理论研究是新型智库建设的理论基础,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持;同理,应用对策研究的增强,会使基础理论研究更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如何有效地促进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融合,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传统科学转型, 发挥特长,形成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二,强化平台建设。新型智库的平台建设主要是通过对现有研究平台、成果推广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等一系列地方社科院原有平台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科研创新,实现科研体制向多功能、开放式转移,科研成果向服务型和精品型转变。按照建设新型智库的基本思路,要形成创新氛围,推动科研转型,要对以下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建设。

1.创新型研究平台。进一步扩展智库发展空间,建立开放式研究模式。逐步建设一批现有研究所不能较好覆盖,但有创新性、长期需求性、新兴交叉学科特色明显的重大问题创新平台。创新平台采用新的人员组合和运行模式。打破原有以各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形成跨所、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例如,可与其他单位(包括政府单位、其他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创建基于共同研究基础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借助合作单位的优势,分享研究资源,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发挥功效。创新型研究平台要脱离过去偏重纯理论研究的模式,脱离书斋式的研究。应用对策研究要深入实际,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要与国际接轨,从过去擅长的传统定性研究向实证研究、定量研究过渡。应用对策研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社会统计学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建成一批能够长期围绕研究主题,对经济运行状况、社会动态、舆论、政策等研究元素进行定时定量监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分析结果,能够紧跟国际国内该学科、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变化的新型创新实验室。

2.信息情报平台。在当前社会形势多变、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项改革措施加速推进的时代,信息工作被赋予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地方社科院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工作在新形势、新时期条件下的新规律和新要求。要树立信息情报工作也是科研生产力的观念。新型智库信息情报平台建设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调研乃至决策提供快捷、全面、详实的信息资料。要充分组织和协调地方社会科学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建设,促进社会科学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二是要收集、编辑和报送社科院专家学者开展研究、预判和分析后得出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三是要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重点领域信息、对周边国家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快速反应及分析。这些信息的收集为当前社会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也配合了当地宣传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信息情报平台建设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信息工作队伍体系。要健全工作机制,促进信息情报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高水平的工作平台,提高信息工作快速反应能力。

3.成果转化平台。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其影响力,而影响力则直接取决于对其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过去地方社科院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普遍不够,甚至有的科研人员不屑于通过媒体向社会推广自己的成果,认为“没有学术价值”。科研成果转换难是新型智库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许多有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现实脱节;二是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慢,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在第一时间被推广应用,久而久之失去了创新性和实效性。因此,创新和完善成果转化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扩宽成果转化渠道,要建立健全单位与领导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把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等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定期及时向领导和领导机构呈送,让相关成果能够迅速、直接进入决策群视野;其次要提高成果转化应用率,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途径。应该建立健全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研讨座谈会、论坛、讲座、媒体刊登、新闻采访等形式,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社科院的科研成果,扩大成果影响力,使之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4.学术交流和调查研究平台。通过整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及社会各方力量,搭建支持地方社科研究机构走出去的机制和平台。通过走出去开展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单向研究的方式, 有利于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更加主动地同外界和世界交流。一是要与境内外其他智库、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可以组合国内外研究资源,合作攻关;二是要建立开放性的研究模式,通过学术研讨等活动加强互动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建立合作研究团队等;三是要巩固和扩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交往,鼓励科研人员出国进行访问研究,定期聘请国外专家前来进行交流讲学。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定期交流合作,建立访问研究员制度和资料交换及共享制度等。

第三,强化能力建设。

1.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团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建设需要、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一是要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主持项目研究等方式尽快提升人才队伍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二是要加强智力引进,创造条件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要不断提高青年科研骨干的学术素质、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青年管理骨干的综合素质、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年科研、管理骨干迅速成长。

2.要强化科研管理和科研激励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加快新型智库建设,促进科研转型,推动学术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合理的科研管理和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保障。在认真总结以往科研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和完善科研管理政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如完善竞争性立项机制。通过创新课题立项组织机制,挑选最合适的研究团队,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水平。建立竞争性立项机制,让不同的研究团队通过答辩等竞争方式获得项目立项,如完善横向课题管理机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横向合作课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要研究符合横向课题发展的管理制度,精心组织科研团队,整合院内外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创新科研激励机制。要加大对精品成果的奖励力度,特别要加大对进入决策成果的奖励力度,对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获得相关领导批示进入党委政府决策的成果要予以重奖,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请您谈谈贵院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为有位,全面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李涛:1.改革创新是我院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新型智库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明确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向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之路进军的号角。结合云南实际,中共云南省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这些都为我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院围绕“强所兴院、跨越发展”的目标,按照“建机制、促开放、强素质、抓管理、重民生”的发展思路,以省院合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中央的《决定》和省委的《意见》出台后,我院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成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研创新改革、科研服务改革、行政后勤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5个专项小组,负责全面推进我院各项深化改革工作。我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是社科院生存发展的要求,是更好地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要求,也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巩固成果的要求。我们要勇于担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坚决摈弃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打破传统体制和机制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改革创新,以向新型智库转型为目标,进一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严格制度,扫清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健全和规范制度保障,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培养科研创新人才,不断增强科研生产力,提高学术创新力,确保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实施重点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中心工作,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使社科院最终能够实现从以传统科研模式组织学术成果生产的科研机构向特色鲜明、定位明确、优势突出,为省委、省政府乃至国家层面提供具有有深厚学理支撑的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高质量成果的新型智库转型。

2. 转型发展是实现改革创新的主要举措。我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要实现转型发展,实现从传统的社科研究机构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发展。要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创新的思想宝库,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殿堂,为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学理支撑的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的决策智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四个定位,坚持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创新力并重,以“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工程,不断转变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 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做好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结合我院实际,要进一步推进发展转型和转型升级,逐步实现研究方向由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转型,研究重点由学术研究型为主向决策影响型为主转型,发展定位由建设战术型研究的学术库向建设战略型研究的思想库转型。

3.有为有位是实现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成果。有位必须有为,有为才会有位,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成果就是要通过不懈努力和奋发有为来最终实现坚实牢靠的踏实有位。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充分调动科研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每个岗位上的每一位职工都能有所作为,各展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既创造改革的成绩又能共享改革的成果,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工作和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通过改革创新,在科研、人才、行政、后勤服务、财务、图书、信息网络、国际合作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应“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为有位”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具有培养人才、激励成果、公平竞争、奖惩分明功能的科研管理服务和量化考核体系。着力改革、开放、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尽快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战线主力军、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结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实际工作,我们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项根本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上来,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抓住大事,找准重点,坚持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研生产力与学术创新力并重,以“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有为有位”为方向,以“强所兴院、跨越发展”为目标,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积极推进和深化我院的各项改革,明确改革主线、把握改革方向,认清发展形势,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转型,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化科研、人事、行政、后勤、党建等各项改革,充分发挥我院特色和优势,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新型“云南智库”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云南“三个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构建新型智库是贯彻党中央有关精神,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需要,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新时期转型发展的需要。通过与您的谈话使我们加深了对构建新型智库重大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大数据助力城市决策 篇7

中国城市经济大数据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发展和应用好城市经济各类大数据,是以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有利于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培育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按照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原则,优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平台,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集成城市大数据资源,构建发展决策、问题诊断、产品研发等支持系统,拓展城市民生监测评估、城市管理危机预警等应用。

大数据“摘果子”至少5-8年

单志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批复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同月,国务院成立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任召集人;4月13日,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促进大数据发展2016年工作要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等4份文件。我国正在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模型来推动大数据发展。

进入“十三五”,我们面对的将是开放的平台、开放的数据、开放的应用和开放的系统。数字经济正在瓦解,传统经济正在下滑,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以数据流通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正在逆势上涨,成为重要驱动力,而且具有颠覆意义。按照麦肯锡的研究,信息经济可以为我们带来5—8倍的经济回报。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们的目光和脚步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但是很多地方领导的行动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甚至是小农时代,这是很多地方行为错乱、出不来效果的主要原因。对信息时代特征认识不到位,是制约我国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障碍。

对于大数据而言,也存在着中国化的理解和价值释放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的大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数据发展还处在起步期和探索期,我们要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来看大数据,只要是可以利用的、融合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形成新业态,是我们迫切需要推动的。

很多专家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技术要在5-10年之后才能真正成型,相关研究表明,大数据对经济的影响会在2-3年之后比较显著,这意味着要摘大数据的“果子”至少需要5-8年。但是,很多地方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求今年必须看到结果,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下一步,我们应重点解决发展中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包括技术上的壁垒,大数据互联、开放、共享的问题。而这个真正有效的路径就是,按照国际公认的信息系统规则,起步小,阔步快。

大数据指导城市规划

肖金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

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什么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才是智慧城市,要通过大数据来指导城市规划。

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千城一面。尤其是新城新区,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这是高科技带来的结果,因为高科技可以复制。第二,粗放分散。紧凑的城市才是低碳城市,我们现在都向美国学习,在美国打一瓶酱油都要开车,中国有那么富吗?美国有很多土地撂荒,我们能撂荒吗?我们的地是短缺的,不能浪费土地。第三,洋化奢华。有种说法,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的贫困人口,不能光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看里子,做到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的理念是什么?第一,工业区与居住区若即若离,工业区和居住区最好不要混杂在一起,但也不能离得太远,每天跑50公里去上班是不行的。第二,商贸区与居住区浑然一体,最好楼上居住,楼下经商,既方便工作,又方便生活。第三,居住区与文化旅游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欧洲的历史街区就利用得很充分,既可以居住又可以旅游。第四,居住区与生态区,我中有你。如果居住区一块绿地都没有,全是楼,这是宜居吗?我们可以向空中要空间,把地上的空间留下来。

我们的规划存在很多问题,规划时间很短,而且规划者对要规划的地方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也不经过论证,在验收评审时基本上都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也就是说写的文字很多,很通顺,很有逻辑性,但是不能细看,一细看问题太多。

规划体制也有问题。地方是规划主体,如果规划者不按地方领导的意思规划,就不给钱,但是地方的规划思路往往存在很多问题。规划按面子收费,即规划得越宏伟收费越高,城市规划是按面积收费的,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规划体系也存在缺失。城市规划的依据应该是区域规划,但是我们并没有全国性的空间规划,也没有区域性的空间规划,城市20年后人口是多少,规划面积有多大,都不清楚。比如,要规划一个5万人的城市,地方政府会给出50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目的是想让这里经济更繁荣,城市规模更大、更宏伟。但是规划者就不能这么想,城市规模要与区域人口、发达程度相一致,住建部的标准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我到一个县考察,全县60万人口,县城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也没有全部占满。

规划要有前瞻性,要通过大数据来预测未来城市的规模。举个例子,2004年北京在做城市总体规划时,设定的人口发展目标是2020年常住人口1800万,结果2010年常住人口就超过了1900万,这就需要充分的数据来支撑。规划要有全局性。城市的大小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区域、全国甚至世界性规划决定的。规划要有权威性,一旦制定出来,就不能随意更改。

不要光圈地,要落地

nlc202309081909

江青(国家统计局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

研究实验室主任)

数据研究对于统计部门来讲是本职工作,2011年我们开始对大数据进行延伸性研究,2012年启动了区域大数据和整个中国大数据产业的研究和跟进,厦门是中国大数据产业的第一个区域性尝试。

说到大数据,中国的大数据才刚刚开始,各地各种声音不断,各种各样的研究院、中心、交易所也都在不断涌现,包括企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建设。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务虚层面上的东西更多一些。如果务虚,我们可以考虑软实力的研究,考虑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作为智库,从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和公众外交的层面,做一些工作。如果落地务实的话,就要从大数据本身的节点,即采、存、用来研究,把大数据当作工具,不要光去圈地。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圈地,圈几十个城市,圈地不去落地是有问题的,一定要落地,做出品牌来。

最缺的是大数据分析机构

姜春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

副部长、高级经济师)

在数据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对大数据缺乏透彻的分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基本上每十年左右我国就会有一次人口普查,但是普查完之后,我们并没有对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分布、性别、收入水平进行很详细的分析,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大量资金整理数据,但是公布出来的数据价值是有限的。

近期,利用大数据做出的一个最大的决策就是二胎政策。在这之前,很多学者、专家都提出,如果不尽快放开二胎政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劳动力压力将比西方国家更大。直到2014年,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绿色模型数据,如果不尽快放开二胎政策,我国老龄化问题将给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中央才接受了意见。

收集数据并不难,渠道很多,但是最缺的是大数据分析机构。中央很多大的决策都需要智库来提供支撑。2015年,我们的一个课题是,了解长江经济带地区对某个纲要的反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积累。为我们提供数据支撑的机构主要有3家,一是上海社科院的一个机构,专门研究长江经济带下游发展;二是杭州城市学研究中心,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很多数据研究;三是重庆一家机构。如果没有这3家专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支撑,我们是不可能有理有据完成报告的。

由此可见,我们对大数据的需求非常大,对专业公司的依托性也很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型大数据服务公司涌现出来,为专业性研究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服务。

上一篇:限期接受询问调查通知书下一篇:借生日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