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姐糖果

2024-11-16

马大姐糖果(精选3篇)

马大姐糖果 篇1

马大姐糖果:设分销网络实施多品牌战略

北京康贝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京源马大姐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至今已走过了十四年的风雨历程,公司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至今已成为中国糖果、巧克力行业最大的专业厂商之一,成为北方糖果最杰出的代表。

公司的核心品牌“马大姐”,2003年被中国中轻质量保障中心授予“中国知名品牌”的荣誉称号。旗下拥有“甜蜜时光”“塞芙利”“小贝尔”“一品之果”等众多品牌,形成包括酥糖、硬糖、巧克力、奶糖、软糖、果冻等几大产品体系60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销量达万多吨。同时公司已成功推出了“糯香果”“小丸煎饼”“萨其玛”等多种休闲食品,产品不仅畅销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为满足市场需求、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与中国食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不断的有新技术、新原料应用于糖果食品,不但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糖果的产品线,力求带给消费者全新的味觉享受。

在与北京京源马大姐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深深感受着马大姐的那种自然的亲和力以及对产品、企业文化的向往精神——这是马大姐在新的创业方向上的选择,也是其前进的不竭动力。这种动力在我们看来可概括为“源”、“缘”、“圆”三个字,这也是我们在为其策划时提炼的企业文化内涵。

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背景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创业者痛定思痛,卷土重来,欲图东山再起;二是在民营企业“分化、改组”浪潮中,掌舵人审时度势,不甘沉寂,力求突破自我。

北京京源马大姐食品有限公司二次创业的背景,应该属于后者。

马大姐的故事:“源”自“缘”来

20世纪80年代初,马桂敏在海淀糖果厂找了一份工作,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推销员,她勤勤恳恳,一干就是10年,到1991年她开始“单挑”时,对糖果从生产到销售一套已全部了然于胸。

靠凑齐的8万元钱,购买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如此小作坊、家庭式小打小闹了五六年。期间,马桂敏几乎每逢糖果会必去参加,几年下来,不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视野更加开阔了。1997年她到沿海一带考察,随后又到欧洲参观学习,当地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深深地震撼了马桂敏的心灵,用她的话说,回到厂里,真想把原来的设备全部砸烂重来。她强烈地感受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默默无闻地做下去了,市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马桂敏的糖果史由此翻开了二次创业的新篇章。

马大姐公司的人员是在中食协的培训会上与“今天”策划人结识的。马大姐公司当时正准备从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拓展,公司总经理马桂敏是个爽快人,单刀直入——希望“今天”策划给“参谋参谋”,整合规划一部全国市场的运作方案。

因此,“今天”与马大姐的合作主要就是为其二次创业提供市场营销方面的整合方案——这也是一种缘分吧,有幸在马大姐二次创业之始,能为其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说起“马大姐”这个被作为京源食品品牌名称的由来,颇有点戏剧化的色彩。因为马桂敏为人一向随和爽快,业界无论是同行还是经销商、供应商,都习惯于亲切地称她为“马大姐”。一次在长沙开会,国内糖果业头领汇聚一堂,马大姐的京源食品公司无意间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几家企业的老总都半开玩笑地对马桂敏说:你的产品叫“京源”还不如叫“马大姐”亲切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马桂敏回来一琢磨,觉得用“马大姐”这几个字命名自己的产品的确不错,最起码,自己的销售人员出去说起“马大姐”,当时在业内比“京源”的知名度还要高。

而实际上这颇符合品牌命名的原则,即文字讲求简炼,易于拼读、辩认、记忆,读起来琅琅上口等。随后,马桂敏请专业设计公司为自己新的品牌设计了蕴义丰富的标识,打出了“马大姐(Sister Ma)”的新品牌。

从国内其他品牌名称方面看,无论是大白兔、喔喔,还是金丝猴,都是以动物作为品牌,这种品牌给人以缺乏时代感的印象。阿尔卑斯、上好佳等则明显给人以现代品牌的感觉,时代气息明显。“马大姐”虽然也谈不上有时代气息,但“马大姐”三个字既透出一种对消费者的亲和力,而且与公司的中档市场定位相吻合。而“Sister Ma”则洋味十足,可迎合另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并可成为“马大姐”开拓海外市场的有效标识。

策划:缘的力量

策划项目小组在为马大姐的策划案中深谙“源缘之道”,上演的同样是一出“缘”的好戏。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分析,我国糖果市场2001年的总销售额大约在60亿~70亿元之间,应该说这也算得上是一块大蛋糕了,但这块蛋糕仅仅被箭牌、爱芬、不凡帝、徐福记、吉百利等国内外十大糖果业巨头就切掉了一半,剩下一半由一万多家全国各式各样的糖果生产企业瓜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无疑,中国入世后,面对外资品牌的进一步入侵,国内糖果业将出现大幅度整合趋势,大量小作坊式中小糖果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只有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经营方向、走出有自我特色的一小部分企业,才可望在未来的糖果市场求得一席之地,进而谋取更大的发展。

从目前国内糖果行业现状来看,大致呈“三足鼎立”之势:一是外商投资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国有企业。三类不同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直接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适应力以及企业本身的活力,进而决定企业的发展速度。现实情况是,这三方面的力量极不均衡,其中民营企业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而民营企业要想改变目前糖果行业现有格局,根本的出路在于企业内部变革,否则,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甚至一些企业要从现有格局中被淘汰出局。

根据主客观条件,策划者认为马大姐的二次创业,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设备的逐步更新,由作坊式向流水线过渡;二是产品包装的重新设计,由单一的散装改为袋装;三是营销方式的革新,由以前销售人员格式化的推销走向营销整合,关键一点是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这是在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马大姐主观求变的动力相结合下,马大姐公司主动采取的全局性调整,将是马大姐公司创业史上的一次“合力革命”。

经过讨论,根据马大姐公司目前的产品市场辐射范围、知名度指标、公司的人财物力状况,以及市场购买力水平和潜在消费力等数据参数,决定先选定湖南、安徽、江苏三省作为马大姐公司向华东、华南直至全国市场进军的首攻区域。

结合由市场得到的实际数据,制定出了湘皖苏三省市场操作方案;之后,从运作全国市场角度出发,又分别从企业文化传播、厂商合作基本模式和终端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准标准的市场操作方案——从矛盾与发展角度而言,拿僵死的方案来指导随时变化着的市场实际情况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在制定方案时都注意体现在原则上的灵活性。(鉴于为客户保密的原则,有些内容尚不能公开。)

以下是马大姐策划案中,可以适当公开的材料:

一、马大姐企业文化的内涵归核为“源、缘、圆”三个字,其含义分别为:

源 ——企业的渊源,“马大姐”北京酥对历史的传承。

——企业的价值来源,建立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使企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利润来源,企业以消费者为导向,不断开发生产优质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己任。

缘 ——与员工的缘,培养员工的忠诚,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命运的感召力。

——与合作伙伴的缘,建立长期互利合作。

——与公众媒体社会的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与周边利益团体的缘,为企业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圆 ——树立平和、宽容的企业形象,不挑起恶性竞争,创建共赢的商业环境,避免行业内的打击。

——在不张不扬中取得圆满成功:

圆是最佳自保体

圆的运动阻力最小

圆的速度最快

圆是成熟的 圆是成功的

二、广告宣传以张扬“马大姐”品牌个性为中心,注重统一性、整合性、持久性。

广告语:

——美味进万家,美名传天下(口号)

——香甜满口,出自北京“马大姐”的手(情景)

——马大姐糖果,挡不助的诱惑

——香甜满口,北京才有

瞧一瞧,看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实在好!

马大姐糖果 篇2

邻里说, 她是一位热心人, 见不得谁家有困难;

家人说, 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孝顺、懂事的媳妇, 老老少少都喜欢她。

多年来, 无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还是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中, 她都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和称赞。她用真诚和朴实实践着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情注矿山。她就是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安全协管员马贵花。

“矿工的安全就是我的牵挂”

“安全与幸福相联, ‘三违’与血泪相伴。矿工就像我的兄弟, 他们的安全就是我的牵挂!”马贵花经常这样说。她自1998年任埠村煤矿西区后勤一队安全协管员以来, 利用自己是一名洗衣工和职工天天打交道的便利, 用一份真诚和关爱, 为矿山安全生产构筑了一道温情的“安全防护网”。

一天下午, 马贵花下班回家, 有个人堵在矿门口非要把一包花生送给她。

“我是前几天酒后要上班的职工⋯⋯”听了那名职工的解释, 马贵花恍然大悟。

前不久, 一名喝了酒的职工来拿衣服, 说要下井, 她立即制止。“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赶快拿衣服来⋯⋯”那名职工满嘴酒气, 出口伤人。面对职工的谩骂, 马贵花忍着泪, 花了半个多小时劝说住他不让下井。

这名职工醒酒后十分后悔, 更充满对马贵花的感激。他从家里带来一包花生要送给马贵花:“要不是你劝说, 我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家里人这段时间整天数落我, 我真心想向你道歉。这是自家刚出土的花生你别嫌弃⋯⋯”这名职工真诚地认错, 马贵花从心里高兴。她没有收下那包花生, 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你对别人好, 人家会记得。可咱也不图什么回报, 看到兄弟们都平平安安的, 我就特别高兴。”

在洗衣房, 马贵花认真地为矿工兄弟整理衣物

马贵花在洗衣房工作, 兼任安全协管员, 大家伙看她像电视剧《闲人马大姐》的主人翁马大姐的为人处事风格, 就亲切地喊她“马大姐”。

一天, 一名40岁左右的职工来拿工作服。马贵花闻到他身上有酒气, 就劝他不要下井。这名职工气冲冲地说:“你是谁啊, 我的事不用你管, 废话少说, 赶快拿衣服。”马贵花考虑这名职工可能遇到了不顺心的事, 就心平气和地进行劝导。这名职工慢慢道出了心里话。原来, 他姓郭, 8年前媳妇跟他离了婚, 并留下一个儿子。他心里不痛快, 整天借酒消愁, 无心干工作。70多岁的老母亲为他的婚事操碎了心。马贵花对他说, 你只要好好上班, 我一定给你找个称心如意的对象。

从此, 她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留意周围同事、家人的婚姻状况。了解到区队职工小高有一个妹妹也离婚了, 马贵花就跟小高说起想撮合两人的想法, 并找机会让两人见了面, 结果俩人都比较满意, 不久便结了婚。

小郭的母亲得知此事后, 大老远从老家赶来感谢马贵花。老人握着她的手, 眼含热泪, 激动地说:“闺女, 多亏了你, 你为我老婆子了却了一大桩心事, 我死也闭眼了。”

多年来, 究竟制止了多少酒后要下井的职工, 马贵花已记不清了。她只是坚守着自己的信条——职工就像自家的亲人, 来不得半点闪失和大意, 酒后坚决不能下井。

“帮助别人就是我的快乐”

马贵花家住在埠村煤矿西区家属院, 一家三口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 礼貌和气待人。她有个闲不住、爱管闲事的“毛病”, 平常看到谁家楼顶太阳能热水器接水忘了关, 流下水来;谁家晒得被子下雨天忘了收;谁家有困难, 都要去管一管、帮一帮。用她自己的话说, 帮助别人“上瘾了”。

职工张青红是马贵花包挂的一名安全薄弱职工。一天夜班, 在他到洗衣房拿衣服下井时, 满脸愁容和疲惫, 多年的协管经验告诉马贵花, 在小张身上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她的追问下, 小张道出了实情。“我老婆到房子上晒东西, 不小心从梯子上跌下来, 伤了腰, 在家卧床不能动弹。我晚上上班, 白天还要照顾她打点滴, 没休息好!”

“咱干煤矿, 休息不好下井可是大隐患, 以后可要注意了!”马贵花担心地说。张青红答应着, 拿好衣服去了更衣房。当他换好衣服来到井口准备下井时, 就被班长叫住了, 说是队长不让他下井了, 安排他在地面装料。班长告诉他, 是协管员马贵花打电话告诉了队长关于你的情况, 队里才安排你在地面上干的。

第二天, 马贵花就买上礼品去了张青红家。张青红一家人租住在矿外一家民房里。进门一看, 家里堆着脏衣服, 家什乱放着, 他妻子躺在床上打着点滴。马贵花先作了自我介绍, 又跟亲姐妹似地安慰他的妻子养好身体。之后, 她对张青红说:“下了班你抓紧时间好好休息, 弟妹打针和照料我给顶着, 脏衣服我给捎回洗衣房洗, 中午吃饭我先给做着, 等过些天, 弟妹能下床了就好了。”就这样, 马贵花下了夜班, 就去张青红家照顾他的妻子。直到半个月后, 他的妻子能下地了, 马贵花才“撤”了出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 马大姐这样关心我, 我安全上一定不能辜负她!”张青红这样说。自此之后, 张青红工作扎实肯干, 也由薄弱职工变成班里的安全标兵。

马贵花的快乐, 来自她的善良和同情心。有一次, 矿组织协管员到家属区违章职工邵卫国家里走访, 当看到了他卧病在床的妻子和无人照看嗷嗷待哺的孩子, 家庭非常困难, 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临走时, 她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百元钱递到了邵卫国的手中, 教育和鼓励他今后一定要按章作业, 同时也要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干好本职工作, 不要再给家庭添麻烦。

据了解, 这些年来, 马贵花共帮教薄弱职工320余人次;嘱托职工安全近4 000人次;参加协管为安全活动上百次;资助和借助职工上万元;每年付出的时间达300个小时。

“为了你工作, 再苦再累我都撑得住”

马贵花今年43岁, 1994年与爱人结婚, 从此成为一名矿工的妻子。近20年来, 这位普通的马大姐, 把关心支持丈夫安全生产作为创造家庭幸福的纽带, 把当好“安全二道防线”当作体现人生价值的支点;近20年来,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执着支持着丈夫从一名普通的掘进工成为走上基层岗位的一名管理人员, 用自己的善良与真情为丈夫撑开了一片安全天, 筑起一个安全温馨的家。

2009年6月, 她的丈夫因工作需要, 到了千里之外的三秦大地——陕西亭南煤业工作。不久, 又转战大西南去了云南新吉克矿业, 之后又去了内蒙古茫茫大漠的巴彦高勒矿井工作, 开始了艰苦的矿井建设。在这期间, 马贵花也经历了人生中两段最难熬的岁月。

2010年, 马贵花的婆婆得了脑毛细血管堵塞, 住进了医院。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 她安慰丈夫说:“你不要担心, 我去照看老人家就行了。”在医院病房里, 老人动了手术端不了碗, 拿不起筷, 她就一口一口地喂。她每天按时给老人洗脸、洗脚, 照顾得无微不至。同病房的病友对老太太说:“你女儿真孝顺。”婆婆自豪地说:“她是俺媳妇。”这令病房的病友羡慕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仅隔一年, 马贵花的公公又得了脑出血, 成了植物人, 一住院就是一年零三个月, 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了。“这段时间是最难熬、最担心、最焦虑的日子, 公公一辈子挖煤, 到老了还受这份罪, 我们更应该好好伺候!”马贵花动情地说。

由于老人没了意识, 自己不能吃饭、翻身、大小便, 必须有人辅助才能办到。在外人眼里, 儿媳妇伺候公公拉尿不多见, 也很难为情。可马贵花不这样认为, 她说, 无论是公公婆婆, 还是自己的亲爹亲娘都一个样, 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老人住院期间, 经常便秘干结, 大便排不出来, 她就遵照医生的做法, 用手给老人掏, 一弄就是半个多小时, 直至达到排便要求为止。

马贵花有自己的工作, 但为了老人, 为了丈夫, 她每月都要打上几个连班, 攒下时间去伺候老人。几个月下来, 由于长期的熬夜、负重, 体重减了十几斤, 头发白了许多也掉了许多。就这样, 她也毫无怨言, “自己付出了努力, 让老人走的安心, 就不后悔。”

看到马贵花这样辛苦、操劳, 他的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度想长期休假来照顾老人, 可马贵花始终没有答应。她对丈夫说, 你在单位管着一些事, 你歇了, 肯定给单位工作造成影响, 你还是上班吧。为了你的工作, 再苦再累我也撑得住。

马贵花就是这样, 多年来含辛茹苦、兢兢业业地支撑着一个家的全部艰辛, 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给一个平凡的矿工家庭营造了一片温馨幸福, 用挚爱与真情谱写了一曲“家有贤妻促工作”的赞歌。

东疏镇也有个“马大姐” 篇3

在后村提起孔凡英来,人人翘大拇指。村干部说:“不错,孔凡英同志觉悟高。”村民说:“凡英啊,好人咧!”要是你说去孔凡英家看看,会有人一路小跑,把你一直领到家门口。听说孔大姐在娘家村是个妇女干部,嫁到后村来就是一普通农民,可热心的习惯改不了了。

那天,孔大姐给人帮忙办红白喜事,村里的刘老太太碰见孔大姐,说办事儿的时候要是有丸子给她留俩。孔大姐知道老太太想吃丸子了,自己擦了俩吊瓜,炸了一锅丸子,让女儿说“做多了吃不了”,给老太太送去。刘老太太高兴了,时不时跑来。某日还拿来5毛钱托她买橘子,孔大姐也不说啥,自己添上钱,买了2斤橘子送去了。

村西的铁生家盖房子,家里不富裕,媳妇觉得压力太大,刚一打地基就跑回娘家去了。铁生去请了三趟愣是没请回来,最后一趟没回家,直接拐到孔凡英家去了。孔大姐问清楚老丈人哪个村的、叫什么名字,中午吃完饭,马上就动身了。走了几十里路,又挨家挨户问,才找到铁生丈人家。一推开门,铁生媳妇正在烧锅,孔凡英装作惊讶地问:“月兰,咋跑这儿烧锅了?”铁生媳妇站起来:“大婶子,你怎么来了?”孔凡英说:“铁生给我打电话了,说这屋你要不愿意盖就不盖了,别累着你,你本来腰就疼。”那媳妇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当即要跟着大婶子回家。其实,铁生是一个木讷的大老爷们儿,这种体贴的话哪说得出来,都是孔凡英自己圆话的。

这时大舅哥不乐意了,出来嘟囔,数落铁生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窝窝囊囊的。孔大姐不乐意听了:“怎么?你家姑爷换人了吗?不还是原来那个?他脾气这样,你才知道啊?当初你们不也看俺们铁生脾气好才把月兰嫁过来的吗?现在还掰扯个啥?”大舅哥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孔大姐领着铁生媳妇回家了。

人家有事要是不找孔大姐,孔大姐就自动登门。听说村东口的婆媳闹别扭,孔大姐就跑上门去了,去了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说媳妇:“馍馍再大大不过笼,婆婆再不好也是你婆婆。人家要没生她儿,你跟谁去啊?”这么一说,大家就都笑了。人一笑,再大的气儿也消了。等媳妇不在跟前,那也得说婆婆两句:“你这么大年纪,有吃有喝也就行了,管那么多干吗?年轻人的事儿你又不懂,管得过来吗?”你别说,虽然孔大姐爱熊人,但人家句句说到理上。“反正到现在,还没有不听我劝的哩。”孔大姐这样说。

孔大姐名声在村内,是因为她爱管闲事;而名声在外,则因为她修了一条路——韩家大街。这条道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堆满了垃圾和臭泥,还被村民们你占一块我占一块用来种菜。一到下雨天根本没法走,脚插到哪里都是泥,村民出不了门,先骂老天爷,后骂村支书。孔大姐终于忍不住了,修路的念头一出来,便跟雨后冒笋一样,压都压不住。孔大姐打电话给昆明的儿子,要3万块钱修路,儿子连个磕巴也没打——孔大姐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儿子那是出了名的孝顺,老娘莫说要3万块钱,就是要天上的月亮,那也立马拉梯子去够。儿子这样表态:“娘,咱修!你要几万我出几万,只要你别生气就行。”

孔大姐吃了个定心丸,马上成立了修路筹备小组,组长是她,组员是自家闺女。她让自己上高中的闺女拟了一份修路募捐倡议书,复印了100份,先从党员户开始,挨家挨户地上门说服村民捐款。一切都自愿,村民也有给10块的,也有给200块的,也有那么三十几户一分钱不给的,就这样筹集了不到3000块钱。再加上原来的3万块,孔大姐自己丈量路宽,自己联系沙场,自己找了施工队,真个儿开始修路了。

这时候风言风语也起来了,有人当面就讽刺孔大姐想出名,孔大姐老实不客气地顶回去:“隔壁村修路你还捐了一千块,那大红榜上都挂着你的名,这你自己天天走的路倒一分钱不出了,你还好意思说啊你。”那原来路上的小菜地要铲了,也有村民不乐意啊!为这,孔大姐也没少吵了架,后来嗓子失声了,基本是一边打吊瓶,一边修完路的。等350米的混凝土大道修起来,大家都不吱声了,因为甭管下多大的雨,保管没有积水;而且以前收了玉米都得拉家去,现在卸在家门口,晚上借着家里透出来的亮光就能扒玉米。至少从现在数三代人,只要有人走这条路,就会提起孔大姐的名字。

孔凡英这样一个热心肠的好人,婚姻却不太顺,儿子十岁的时候,丈夫就和她离婚了。这么多年,她自己把儿子和小女儿拉扯大。有意思的是,现在和她一起生活的老人家,却是前夫的母亲。原来,离婚没多久,老人和新媳妇处不习惯,就又回后村来了。老人回来的时候,实话实说,孔凡英心里还真没做什么思想斗争,别人家的老人自己都管,还能自己家的反倒不管?老人也没说啥, 孔凡英也没说啥,俩人就自然而然地又在一起过日子了。

孔大姐人热心,事儿也多,经常是媳妇们在她家拉呱,孔大姐接个电话,撂下一句“我有点急事得出去,你们走的时候给我关上门”,这当主人的就出门了,女人们继续添水喝茶拉呱,跟在自己家一样。乡里乡亲谁有个难事了,都来找孔大姐。她就像个信用机构,今儿个借借东家的钱帮帮西家,明儿个凑凑西家的钱救救东家。

儿子结婚那天,乡里乡亲都来捧场,孔凡英的酒席摆了二十大桌。按农村的习俗,要把来客的名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客厅的墙上。别人家的红纸都一小块块,孔凡英写了满满两大张红纸,贴在墙上红得耀眼,看在心里乐得开花。

采访后记:

我们在孔大姐家聊天的时候,有两个小插曲。我们正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邻居推门进来了,她刚从地里回来,是跑来帮孔大姐扒玉米的。孔大姐摆摆手,说:“不得空,有客人哩。”邻居“哦”了一声,说:“那你们拉呱,我先帮你扒着。”于是,我们在屋里聊天,邻居大姐在外面扒玉米。

快4点的时候,孔大姐的婆婆进来说“饭热在锅里了”。问了问同去的赵姐才知道,农村的饭点和我们不一样,一般早上10点吃一顿,下午3点吃一顿。我们这个点还在,其实是耽误孔大姐吃饭了。我们告辞出来,看见孔大姐的婆婆等不急,捧着个大白瓷碗来了,底下还用厚厚的毛巾垫着,一看就是刚出锅还很烫手。碗里是海米蛋花汤,绿绿的菜叶,黄黄的蛋花,看得人想流口水。婆婆要孔大姐先吃点垫垫——人都说从别人对你的态度就能看出你的为人,婆婆拿孔凡英当自己闺女疼,邻居给孔凡英帮忙啥也不计较,孔大姐为人到底怎样,就不用俺废话了。

上一篇: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下一篇: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资源备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