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教学设计

2024-10-23

《江姐》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江姐》的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江姐》一文选自小说《红岩》,截取的是江姐临刑前的一个片段。课文通过描写江姐在临刑前做的几件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面对死亡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读来动人心魄。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学时要紧扣这些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词,导入新课,了解江姐

1师激情朗诵《红梅赞》一词,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畅谈,感受红梅傲雪的精神。)

2出示《红梅傲雪图》和《红梅赞》一词,生有表情地朗诵。

3讲述梅花的品质。继而引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是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江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板:江姐)

4出示关于江姐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抓住资料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谈感受,了解江姐。

5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江姐的一个片段,看这个片段又能带给你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走进文本,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起因

1轻声细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

2读后交流:

(1)出示文中生词和一些较难读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老师口头解释渣滓洞、阴丹士林布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浏览全文,看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江姐临刑前发生的事情)

3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1段)。

4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对江姐来说,这次转移意味着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让学生明白江姐转移的实质)

5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一段开头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6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与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三抓好事件,品读细节,感悟江姐的品质

1用心默读2?5自然段,思考: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2读后交流。(师相机板书:塞好提纲梳妆打扮)

3再次细细咀嚼这几段文字,哪些细节最让你心动,就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重点交流江姐梳妆打扮的细节(出示),师做好朗读指导)

4过渡:就在江姐梳妆打扮的同时,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于是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下文就是江姐与同室难友深情话别的场景。(板:深情话别)

(1)出示715段(11、12、13、14段用省略号代替)在音乐的伴奏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表情、语气),练读完毕,再在全班展示读。问难友扮演者:作为江姐同室的难友,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问江姐:能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老师提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第8段中的接过和递还)这一接一还,接还的仅仅是一个布包吗?(交流感受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

5引导学生找出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并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第12、13自然段鼓励战友的细节(出示),通过朗读交流,感受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激励战友)

6江姐又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走进最后一段。(出示,指生读)(1)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江姐和这些革命志士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谈感受)(2)伴着《红梅赞》歌老师作激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再读资料,升华感情

1看板书总结全文,感受江姐的品质。

2出示关于江姐的第二段文字资料(写给亲友的信),让学生明白:无数的革命后代会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3让课文留下思考(作业):

(1)想对包括江姐在内的革命先辈们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2)课外阅读《红岩》这部小说。

板书设计

塞好提纲

梳妆打扮

从容不迫

江姐

深情话别

视死如归

激励战友

《江姐》的教学设计 篇2

中国民族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歌剧领域中也是一部值得骄傲的力作。它是由严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中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事业而英勇就义的历史故事改编, 由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整部歌剧以江姐为主线, 以小说中震撼心灵的角色为基础, 成功地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巾帼英雄形象, 赞扬了革命烈士们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加深了人民对革命烈士的崇敬, 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民族歌剧《江姐》的音乐特征

在音乐创作中, 根据剧情发生的地点——渣滓洞, 作曲家们以四川民歌为音乐素材, 广泛采用川剧、婺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戏曲, 将这些戏曲音乐元素与歌剧形式如重唱、合唱有机地结合, 使剧中女主角江姐的形象建立在中国民歌和戏曲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 赋予了歌剧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

1. 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的艺术性有很好的结合

歌剧是一门集音乐、文学、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 其中音乐的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它给予了人物生命, 给予了人物情绪, 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歌剧《江姐》中的音乐是独具特色的,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 它的戏剧性与音乐达到了巧妙的结合, 例如在她听闻丈夫遇害的路途中, 心情万分沮丧悲痛, 但她深知自己的革命任务, 又不得为儿女情长耽误大事, 此时她的心情是很纠结的, 这时她的唱段给了她充分的表达机会, 《革命到底志如钢》让她挥发出了自己的情绪, 唱出心中的悲愤。又如在江姐在狱中牺牲前的场景, 怀着对革命的坚守和对正义的维护, 江姐视死如归的坚定态度在此时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发挥, 此时《五洲人民齐欢笑》的音乐唱段又巧妙地给这里的剧情添加了激情和听觉效果。

2. 音乐语言细腻丰富, 对人物的塑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部优秀的歌剧, 固然离不开它的语言, 在歌剧中, 语言则是通过唱词来抒发的, 通过唱词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这个特征在江姐的唱段里体现的很明显, 比如《红梅赞》和《前途风光无限好》都是揭示人物真实情感的代表作。在唱词中还借鉴了一些古诗句, 例如江姐唱道“春蚕到死丝不断, 留赠他人御风寒”, 这不仅体现了江姐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也体现了歌剧语言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歌曲《绣红旗》是整个歌剧最感人的唱段, 在江姐赴刑场前惊闻新中国诞生, 江姐和战友们悲喜交加, 把对党的热爱唱进这一针一线里, “千分爱, 万分情”, 甚是凄美。歌曲《红梅赞》中,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等词句都极富诗意和寓意, 赞颂了江姐“红梅”的高贵品质。

3. 中国戏曲对歌剧的影响和交融。

这部歌剧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头到尾都采用了川剧高腔的帮腔、打背躬、以及合唱、齐唱、伴唱、独唱等等演唱形式, 还有伴奏方面采取了“包”、“托”、“垫”、“衬”和打击乐的伴奏形式, 这一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和大胆地借鉴, 在歌剧史上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借鉴价值的。其中的曲式结构也吸收了戏曲的音乐结构, 灵活的运用了板式的变化特征, 让剧情紧张有序, 有快有慢, 波澜起伏, 动人心弦, 充满了节奏感。在这部歌剧中还出现了很多伴唱, 这便是吸收了川剧高腔中的帮腔形式, 但又不是完全一样, 所以可以看得出、作曲家们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上也是耗费了很大的心血的。

4. 音乐风格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歌剧《江姐》中江姐有着多重的身份, 首先, 她是一位革命者, 同时她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温柔的妻子, 所以她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 他对革命的执着, 对家人的爱护同时穿插, 温柔善良和勇敢机智都在她的唱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心灵的微妙变化也在音乐中有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和体现。咏叹调是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最佳手段, 它常常用于歌剧的高潮和戏剧冲突的片段, 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在歌剧《江姐》中, 《红梅赞》、《我为共产党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都是传唱至今的咏叹调, 这一系列的唱腔把江姐的内心情绪和心理变化过程细腻的刻画出来, 从送别到被捕再到英勇就义, 所有的情感都寓于唱腔之中, 随着剧情的变化发展, 音乐的进程也不断推进。

三、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

这部歌剧的旋律感很强, 作曲家们借鉴外国歌剧有主题曲的形式, 大胆尝试写主题歌, 着重主题旋律的发展, 把“红梅”喻为江姐, 贯穿整部歌剧。该歌剧有二十多个唱段, 其中《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都非常著名, 流传至今, 给中国的红色音乐也留下了不可忽视的财富。

1.《红梅赞》

歌曲《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 在主题思想和音乐风格上都是全剧的集中体现, 这一主题音乐不仅出现在江姐出场前的伴奏中, 也同样在后面的几首歌曲中也频繁出现, 这段唱段中的前半部分有两处非常明显的跳跃, 再加高音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为江姐坚贞不屈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强的辅助作用。后半部分采用了四度音程, 旋律线转为柔和, 用这样的音乐感来体现江姐对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 这里便是《红梅赞》中我们非常熟悉的那段旋律, 紧接着前面的主题音乐, 导入了江姐唱腔的慢板部分, 娓娓道来, 深刻表现了江姐坚定的信念和对共产党的无限深情。

2.《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这首歌曲是江姐即将受刑前的唱段, 一句“啊”意味深长地贯穿了音乐的主题, 在情感上为接下来的诉说做了恰当的铺垫, 此曲是全剧的一个高潮点, 也是塑造江姐坚毅形象的关键, 音乐旋律柔美, 富有民族风格, 歌曲表现了江姐为了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理想, 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崇高精神, 这里运用了戏曲板式的变化与速度的对比等艺术手法, 把江姐的伟大精神层层深入的揭示开来, 让歌剧更具立体感, 韵味浓郁、独具特色, 精美绝伦。

3.《春蚕到死丝不断》

采用了慢板演唱, 感情内在而深沉, 声音的共鸣感和情感衔接的恰到好处, 打动观众, 在江姐的人生里, 她有着崇高的信仰, 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无限真情, 这段唱段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树立了一个女性的坚韧和温婉, 字字到来, 首尾相连, 气息与声腔非常连贯, 把“丝不断”的感觉展现的淋漓尽致。

4.《五洲人民齐欢笑》

这首咏叹调是江姐在赴刑场之前与狱中战友告别时演唱的, 所以心情很惆怅, 但是又集中体现了江姐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和视死如归的坚韧不屈。这段唱段中, 江姐的主题再次出现, 拖腔部分是主题的一次变化再现, 与主题相比, 节奏时值增加一倍, 描写江姐从容淡定, 不畏强暴, 向战友们诉说自己虽死犹荣的高尚情操。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孩子、对革命接班人的殷切希望, 语重心长, 感情深厚, 戏剧效果非常明显。

5.《绣红旗》

这首歌曲具有优美柔和的旋律, 饱含深情, 极具创作特点, 它吸收了四川等地的民间音乐素材, 让歌曲的旋律感更加上口, 独具韵味, “热泪随着针走, 含着热泪绣红旗”, 十分感人, 特定的情节、特定的环境赋予了人物复杂的情感, 充分表现了江姐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在它的专业性和流传度上, 更体现在剧中的角色塑造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否能打动人心, 歌剧《江姐》成功地做到了这点, 到现在还是频繁地出现在艺术舞台上, 从来没有被人遗忘, 并且不断改进,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充分证明了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部抒情的革命赞歌, 在饱满的情感上还加入了紧张的戏剧冲突, 把江姐的崇高形象竖立在人们的心中。“江姐”虽然离开了我们, 但是她崇高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深深的打动着我们, 正如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一样, 对人民生活的音乐审美和文化品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发展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 我国艺术家们把中国具有民族型特色的歌剧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为民族歌剧在歌剧史上博得了一席之地, 本文从《江姐》的音乐特征、音乐主题等不同角度出发来诠释歌剧《江姐》中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 从音乐的角度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 通过对《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绣红旗》等经典红色歌曲来分析, 体现出了音乐刻画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这些歌曲更是通过一些演唱技法和表现方法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性格特点以及音乐的含义深刻的表现出来, 对于歌剧《江姐》来说, 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 更是一部具有革命价值的作品, 所以说它在刻画“江姐”这个音乐形象上是非常成功的, 值得后人借鉴, 是一部传达爱国精神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田亚茹.《中国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

[2]孙允文.《音乐在歌剧与戏曲中的功能与表现特征之比较研究》

[3]《歌剧江姐选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1 (P1) .

江姐惟一亲弟弟的坎坷人生 篇3

江正榜身体不好,成绩也差,初中没有上完就不想读书了。1939年夏天,姐姐正在寻找中共党组织时,江正榜却找到一份工作,进了隶属国民党军统的中央无线电总台。刚开始,江正榜在姐姐的影响下倾向革命,居然订了一份《新华日报》。有一天,他因为讲了几句八路军的好话而被抓了起来,幸亏有他人全力担保才幸免于难,仍留在无线电总台。但后来,弟弟的发展并非江姐所能预料到的。他慢慢地不听姐姐的劝说,而且盡量躲避着她。1949年,江正榜被国民党青年军裹挟到了台湾。他憎恨国民党的腐败,又特别思念姐姐,居然在全国解放前夕冒险潜回了重庆。然而,他再也看不到姐姐了——她已被杀害了。江正榜刚回重庆时,只得投奔三舅李义铭,在他开办的义林医院作助理。李义铭忐忑不安地叮嘱他不要惹事,然而,后来江正榜曾以“揭发”三舅李义铭表达向政府靠拢的“积极性”。他长期在国民党军队服务的“污点”哪能一笔勾销?运动一来,他便先后被打成“反革命”和“右派”……

解放初的几年,江正榜改名江正之,过了几年安定日子。在医院里,他和一位姓徐的护士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当他被打成“反革命”和“右派”,被送农场劳动改造后,妻子与他离了婚。1979年,他终于平反。被前妻带走、已长大成人的儿子找上门来认他这个父亲,一起到公园、风景点游玩。他试图与前妻复婚,却没能如愿。1981年12月,当他再婚以后,儿子自然不再来“打扰”他了。

从记事起,江姐之子彭云并没忘记江正之这个亲舅舅。早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上学时,他曾趁“大串联”回到重庆,冒风险与找到下落的江正之第一次相认。1988年,彭云在美国学成归国后回四川探亲,在四川大学任党委副书记的同父异母哥哥彭炳忠等人,又替他找到了舅舅的下落,彭云平生第二次去看望了江正之。1989年12月,江正之病逝。摘自《春秋》

《江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篇4

佚名

一、复习导入:{课前板书痛失丈夫这算不得什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外柔内刚的江姐在痛失丈夫的情况下,向党组织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算不得什么”,并要求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继续对敌斗争,江姐真的是铁石心肠吗?为什么?

是呀,江姐是位英雄,她也是一名普通的妻子,有着我们一样的情感,可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她要强忍住多少悲痛呀,“这算不得什么”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隐藏着多少英雄悲伤的故事。

二、学习第二件事

江姐入狱后,她又有哪些坚强的表现呢?快速默读课文的二三部分,找出一句与板书相似的话。

指名答,板书这算不了什么这指什么?板书毒刑拷打

这真的又算不了什么吗?请同学们轻声地读7―18小节,遇到你感到特别揪心、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做上记号,用心地多读几次,想办法把它读好。

交流反馈,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请你读读,谈体会。

估计

1、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江姐会怎样地回答呢?请你修改提示语,选择一种,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2、竹签子一根一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地钉在同志们的心里。

3、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4、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指导朗读,把你的情感融进这些句子,你感到自己心痛了,就能读好了。

同学们,俗话说十指连心呀,这是多么残忍的酷刑啊,敌人为了获取机密,对牢房里的同志进行非人的折磨,让我们登陆重庆渣滓洞的网页,看看刑讯室的情景,

{登陆网页浏览,师作简单介绍}同学们,我们看到的是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钎子等等。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50多年,黑不溜秋、锈迹斑斑。可看上去是多么恶毒和张狂。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戴着这样的手铐被推进这个屋里,几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特务不停地变换着刑具,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据说,一个多月来,江姐在狱中经受了七次酷刑,每次都被折磨地昏过去,可是她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硬是挺过来了。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感受肯定不同,齐读这几句话。

还有哪些句子你很有感受?请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句子: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咬紧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你有过疼痛的体验吗?把自己的体验融进去读,指导朗读,体会江姐的坚强。

三、学习第三部分深受鼓舞

同学们,江姐忍受各种毒刑折磨,宁死不屈,坚守党的秘密。这种高尚的革命气节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与她一起共患难的同志们都关心江姐的身体,都为江姐的.英雄行为感到骄傲,许多慰问信和诗从各个牢房秘密的传到女牢房里,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封,{出示信的内容}

自由读信的内容,选取几句话,想办法把它读好,想办法打动所有同学的心。

重点指导:当我们每餐咽下霉米饭的时候,当我们被半夜的敲梆声----------

这是难友们对江姐说的话,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少年,你能模仿着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指名说,是呀,我们可以忘记很多人很多事,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共和国的英雄,把这份深切的怀念,诚挚的情感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指名读,配乐齐读。(红梅赞)

四、写诗颂英雄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画家你要作什么?你是歌唱家呢?可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一名教师,你们有什么建议?

我想写一首诗,来赞美英雄,这首诗我已经完成了开头,就是板书,痛失丈夫算不得什么严刑拷问算不了什么请你们小组合作,帮老师完成这首诗。

小组活动,交流。

五、总结在共和国的解放战争中,象江姐这样的烈士不计其数,让我们登陆中华魂的网站,(打开网站)去认识更多的英雄吧------

自选作业

1、摘记课文中感人的句段,做一篇读书笔记。

2、准备一个英烈故事,在班队上交流

江姐的读后感 篇5

主人公——江竹筠,作为革命时期普通的一名女共产党员。革命时期被叛徒出买,被捕入狱。落入敌人魔掌后,敌人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非人折磨,想要从他口中知道党的秘密,可她宁死不屈,屏着她坚强意志,禁受住了考验。最终,坚定地走上了刑吃场。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心里很感动,革命者以生命为代价,克服种种困难,才换来中国的成立。而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还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的话,长大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浅谈中国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 篇6

【摘要】﹕中国歌剧是在汲取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从而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剧《江姐》把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推向了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本文通过四个部分阐述了歌剧《江姐》中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表现手法以及对现今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主题、艺术特征、民族化、戏曲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华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叩开了中国歌剧的创作大门。中华民族歌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羸弱到丰腴、从低靡到繁荣,一步步向世人走来,它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萌芽,40年代延安的第一个高潮,50年代的平稳发展,6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中华民族歌剧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从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取材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走的是参照借鉴中国戏曲的形式、风格和结构的歌剧创作道路,首开中华民族歌剧的先河,“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统治地位,歌剧艺术遂成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一翼而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歌剧艺术工作者感到歌剧创作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大量借鉴现代作曲技法和西洋歌剧形式创作的、并投入大量制作成本上演的一些歌剧,在中国却失去了广大的基层观众,人们不再像喜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那样喜爱它了,中国歌剧失去了很多市场,新时期民族歌剧面临着困境,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民族歌剧的这种现状,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二、《江姐》的主题音乐结构

《江姐》这部歌剧是根据著名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1964年首演。以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刻画了一些性格各异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了一些特务、叛徒的丑恶嘴脸。《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40多年来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一直在歌坛传唱不衰,耐人寻味。《红梅赞》的这一音乐主题,不单是出现在人物江姐出场前的伴奏中,也同样出现在人物江姐的唱腔之中。《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更是富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成功唱段。这段唱腔的前奏(实际上是江姐的主题),贯穿在伴奏声部和旋律声部。前半部分有两处铿锵有力的大跳,加上高音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刻画了一个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后半部分的旋律中去掉了四度跳进,多采用级进关系的音程,使得人物性格由硬朗转为柔美,从而体现了剧中人物江姐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无尽的爱和深情。这一旋律恰恰是《红梅赞》中令人记忆深刻的旋律,紧接前述主题,导入江姐唱腔的慢板部分,唱“春蚕到死„„”娓娓地道出心中对党、对战友的无限深情和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整部作品中,主题从头至尾在器乐曲与声乐曲中贯穿,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艺术记忆。

在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一句意味深长的“啊”,仅仅用了一个字,用下行级进的音程将一个革命者人性的一面表露无遗,在情感上为接下来诉说内心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做出了铺垫,在情绪上为诉说内心愿望时的平静提供了缓和的余地,在结构上也为转板做出了衔接。因此说是主题音乐在唱腔中意味深长的一次贯穿。多处使用润腔,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他们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唱腔)时,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强、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大量采用了川剧的唱腔,由于川剧高腔, 是最具戏剧性的声腔形式, 其中的“一字腔”, 特别长于细致地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一字腔”节奏的强弱处理,旋律的扩展收缩, 是表现人物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 而节奏强弱处理, 旋律扩展收缩, 又完全体现于强与弱、高与低、快与慢、断与连、颤与直等对比的演唱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 是唱词语气的夸张与音乐化, 也是对人物情感的渲染升华,也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此外该段吸收了京剧、越剧、川剧、婺剧、洋琴、四川清音等民族戏曲、曲艺的音乐语汇。

《春蚕到死丝不断》这一段采用慢板演唱, 每一个字都要认真地去拼读,声音的共鸣缩小, 用弱声唱, 感情内在而深沉, 因为在江姐她的人生里, 只有最崇高的信仰了, 对革命信念动用了真情, 对祖国同志动用了真情, 一个牺牲了自己个人幸福和生命的女人, 还具有女性独有的温婉的气质, 所以在演唱这段时给人的感觉是欲哭无泪, 坚忍地情绪在其中,采用过腔接字的气息与声腔的连贯, 字与字的连接首尾相连,把每一个字的字尾送到下一个字开始的字头上去, 润腔润字, 精打细磨, 这样她唱出了“丝不断”般的主人翁的一片丹心。

在《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唱腔,江姐的主题出现,拖腔部分是主题的一次变化再现。一方面,旋律中围绕mi的上行进行描写了江姐即将赴刑场时对明天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另一方面,拖腔部分的后两小节下行叹息式的音乐,表明江姐为自己不能生活在幸福的明天而感到惋惜。作为拖腔部分表现出江姐作为共产党人的自豪和荣耀,与主题相比,节奏时值增加一倍,描写出江姐的从容不迫,也像在对战友们诉说自己为革命能够贡献自己的青春,感到虽死犹荣,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里是主题的原始再现,描写江姐表达出对党和人民无怨无悔的一腔激情之后,对自己孩子的一片难舍之情。

《红梅赞》为七声徵调式,歌曲中多处使用八度、七度的跳进音程,使得旋律开阔而有气势。歌曲的素材主要借鉴四川“扬琴”和江南“滩簧”的音调,还广泛地吸取了川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语言加以创作,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乡土气息,又使得曲调朴实优美,深情而又乐观,充分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绣红旗》具有婉转柔和的曲调,又饱含情意创作特点,它的创作吸收和运用了江南、四川等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这一特征使歌曲的旋律更加适合歌剧的韵味。表现江姐和狱友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特殊感情”。“热泪随着针线走,含着热泪绣红旗”的特定事件和微妙复杂的感情,表达江姐和战友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发展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之上,我国音乐家、艺术家们把中国歌剧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长期屹立在舞台上,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歌剧《江姐》由阎肃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本文主要从歌剧《江姐》的历史背景、性格特征、音乐表现等不同视角来诠释歌剧《江姐》的魅力,从而作曲家赋予“江姐”的人物气质以及创作意图,通过对《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绣红旗》等经典唱段演唱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分析,将人物深层次的内心、性格以及音乐的深层

含义充分表现出来,为今后演唱及分析理解作品方面起到很好的理论铺垫作用。对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新歌剧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塑造革命的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歌剧《江姐》在这方面的创作成就显著,它在舞台上为江姐这个人物塑造了色泽鲜明的艺术形象。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一个很好的文艺武器。

三、通过歌剧《江姐》反应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歌剧要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不能认为歌剧是西方艺术,应向其全方位靠拢,越“洋”越能与世界接轨。它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例如早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团出国演出,所到之处无不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压群芳的演艺折服观众,让西方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改革开放后,豫剧等地方戏曲走向世界舞台,以其浓郁的地方戏曲特色受到热烈欢迎。因此,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准标志的歌剧,更应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完整的艺术体系、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歌剧艺术中绽放独特魅力的艺术之花。

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生活的载体,他们身边涌现了无数令人激动的人物和故事,他们需求反映其现实生活、符合其审美的文化。歌剧《江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充分运用了现实生活题材,把发生在普通民众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做为创作素材,感受和体验了他们的辛酸和疾苦,创作出符合其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歌剧作品。因此,民族歌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让老百姓接受、喜欢、爱看。

【参考文献】:

王保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思考》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孙允文.《音乐在歌剧与戏曲中的功能与表现特征之比较研究》

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

《江姐》的教学设计 篇7

《光明日报》2011年5月30日12版, 刊登了邓遂夫先生《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一文 (邓先生的“博客”也发表了这篇文章, 行文略有出入) , 多年来一直吃不准的红岩英雄江姐江竹筠的“筠”字读法, 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邓先生旁征博引, 剖析入微, 读后很受启发。同时, 也发现邓先生的某些论证存有可商之处, 今特将疑点提出, 与作者、读者分享, 献芹之讥, 在所不惜。

在该文中, 邓先生认为江竹筠之“筠”应读为“jūn”, 而一些影视作品如《烈火红岩》等却错误地把“筠”字读为“yún”。作者是从三个层面来澄清这个错误的:一、江姐的学名“江竹君”, 一直到她入狱都没改变。二、江姐入狱后改名江竹筠, 从江姐的家乡自贡乃至整个四川的方音来说, “筠”字都读“jūn”。三、从文献上看, 至少在先秦时代至唐代的古人中原本就是把“筠”读成“jūn”的。

作者说江姐的学名“江竹君”, 一直到入狱都没改变, 这应该是可信的;作者又说江姐入狱后改名“江竹筠”, 从江姐的家乡自贡乃至整个四川的方音来说, “筠”字都读“jūn”, 这也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笔者未能进行实地调查) 。不过, 作者从人名 (主要是名人) 、地名的读音写法不宜改变来论证江竹筠之“筠”应读“jūn”, 说服力不强。陕西“盩厔县”现在改写成“周至县”, 写起来更为方便;山东“费县”之“费”, 按传统读成“bì”, 现在改读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fèi”, 人们也渐渐习惯了。作者举陈寅恪之“恪”应读“确”, 好像也和现在人们提供的一些材料不符。现在好多讨论此字读音的文章, 认为把“恪”读成“kè”, 比读成“què”更符合陈寅恪本人的认可, 也更符合语音规范化。作者认为“恪”字和“确”字的反切几乎一样, 并说在古代“角”、“各”二字亦同音。这种表述也欠准确。恪, 苦各切;苦角切, 是“確”字 (确, 胡觉切) , 恪, 上古溪母铎部, 中古溪母铎韵, 开口一等;確, 上古溪母药部, 中古溪母觉韵, 开口二等。可见, 无论是上古还是中古, “恪”与“確”声母均相同, 而韵母则均不相同。“各”与“角”在古代也不同音。各, 上古见母铎部, 中古见母铎韵, 开口一等;角, 上古见母屋部, 中古见母觉韵, 开口二等。

至于作者说, 从文献上看, 至少在先秦至唐代的古人中原本就是这么读的 (把“筠”读成“jūn”) , 则更缺少有力的证据, 并且有许多模糊、不切实际的认识。1.在古代的字书、韵书、韵图和古注中, 我们找不到“筠”读“见母”的证据。《经典释文》卷十四, 《〈礼记·聘义〉释文》:“尹, 依注音筍, 又作筠, 于贫反。”也就是说, 在《经典释文》中, “筠”字就有读为“喻母三等即云母, 真韵”的依据。《广韵》只有“为赟切” (后来的《五音集韵》也是如此) , 《集韵》、《韵会》只有“于伦切, 并音荺”的注音 (后来的《古今韵会举要》只有“于伦切”一音) ;大徐本《说文解字·竹部》新附“筠”字下注“王分切”, 《宋本玉篇·竹部》和《类篇·竹部》“筠”字下只是注“有旻切”, 《洪武正韵》“筠”字下只是注“于分切”, 《韵略易通》“筠”字“真文韵”一声 (零声母) , 《韵略汇通》“筠”字“真寻韵”一声 (零声母) 。《中原音韵·真文韵》“筠”字只与“雲芸云纭耘匀员 (伍员) ”在同音字组。《中州音韵》、《中州乐府音韵类编》、《词林韵释》、《韵学骊珠》等“筠”字读法也大都如此。一直到张自烈的《正字通》也只有“于汾切, 音云”的注音。从最早的韵图《韵镜》、《七音略》, 到后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直到都明清等韵图, “筠”字都只有与“匀”字同音的一读, 而没有与“均”同音的见母一读。 (《韵镜》“筠”字排在与“匀”字声韵相同的地位, 只是“筠”排在三等地位, “匀”字排在四等地位。当然, “匀”字是假四等真三等, 与“筠”字同音。在见母真韵的位置上没有“筠”字。不过, 从《广韵》的反切看, “筠”、“匀”还有开合不同:筠, 开口真韵;匀, 合口谆韵。) 所以, 成书于1716年的《康熙字典》, 虽然罗列众音, 所列之音也未超出上述种种。甚至成书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在“筠”下列有两个义项, 一是竹之青皮, 一是地名筠连。但注音只有“于伦切, 音涢;于分切, 音云。”即使是地名也没有读“jūn”的音。成书于1936年的《辞海》虽然详细地介绍了“筠州”、“筠连”地名的置废沿革, 但也只有“于伦切, 音荺”注音。成书于1915年的《辞源》, 手头无书, 注音情况不详, 而修订版《辞源》 (1981年12月版) 于“筠”下列出只标注“yún”, 县名“筠连”却未标注“jūn”。上述反切上字“于”、“为”、“王”、“有”, 都属于喻母三等字即云母, 根据语音演变规律, “筠”字后来演变为“yún”。修订版《辞海·语词分册》 (1979年版) 于“筠”下列出“yún” (竹子的青皮) 和“jūn” (筠连, 县名, 在近四川南部, 邻接云南省。) 在此之前是否有工具书标注过此音, 手头工具书有限, 不得而知。

2.作者在该文中认为:“筠”读“yún”问题出在唐代以后的宋代, 给“筠”字增加一个“王分切”, 是《说文解字》大徐本整理者徐铉的纰漏, 而稍后的《广韵》就干脆改成了“为赟切” (竹皮之美质也) 。作者言外之意, “筠”字唐以前都是读“jūn”的, 唐以后宋代开始才读“yún” (前面也大致是这样表述的) , 也与上述所列事实不符。首先, 给《说文解字》加注的反切不是徐铉、徐锴兄弟自创的。大徐本《说文》注音主要是依据唐孙愐《唐韵》的反切, 小徐本《说文解字系传》注音依据的是南唐朱翱的反切。至于《广韵》的反切, 也是前有所承的, 在语音系统上和《唐韵》、《切韵》是一致的 (当然, 个别字的读法有不一致的地方) 。如上所举, “筠”读“yún”的来源, 《经典释文》就有了, 《经典释文》和《韵镜》都早于徐铉为《说文解字》加注反切之时。

3.从语音史的角度看, 无论如何, 从先秦至唐代的古人中, 原本都不会把“筠”读成“jūn”。作者依据《说文解字》认为, “筠”字从“均”得音, 他的发音略同于“均”。现代汉语普通话“均”字读“jūn”, 从“均”字得音的“筠”字自然也该读“jūn”。从造字字形看, “筠”字从“均”得音, 有读“均”的可能 (当然, “均”又是从“匀”得音的) , 但从《经典释文》一直到《中华大字典》, “筠”字都没有读“见母”的证据。即使能找到“筠”字有读“见母”的证据, 也不能说“筠”字至少自先秦至唐代的古人中本来就是读作“jūn”的, 因为见母[k]分化成[k]、[諬]即分化成“g”、“j”是很晚的事, 据说是成书于乾隆八年的《圆音正考》 (1743) 才正式记录这一语音变化。把“筠”字读作“jun”, 是见母分化后, 即“均”读“jun”后, 而某些人犯了“秀才识字念半边”的错误所致 (当然, 也可能是在见母分化之前就有人犯了“秀才识字念半边”的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 《说文解字》本身并没有提供“筠”字读“jūn”的证据。《说文解字·土部》:“均, 平遍也, 从土从匀, 匀亦声。”《说文解字·勹部》:“匀, 少也, 从勹二。”徐铉依据《唐韵》, 在《说文》“匀”字下加了个“羊伦切” (《广韵》也是如此) , 后来匀字读“yún”, 和这个反切有关系。也就是说, “筠”字从“均”得音, “均”字从“匀”得音。均是平遍匀称的意思, 段玉裁作“六书音韵表”, 就写成《六书音均表》。徐铉依据《唐韵》, 在《说文》“均”字下加了个“居匀切” (《广韵》也是如此) , 这是“均”字读“jūn”的历史依据。至于说自汉代就存在的古城“筠连”的“筠”和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筠”, 都读“jūn”, 只是臆必之词, 因为那时见母真韵读“jūn”的音还没有产生呢!

再有, 作者举出钱锺书的“锺”字不能写成“钟”, 也非通达之论。实际上, 专门为钱锺书的“锺”字造一个怪字“锺”, 也不是可取的做法, 翻了一下1998年修订版的《新华字典》和2005年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都没给这个奇怪的简化字留有位置。如果因为钱锺书是名人, 就为他造一个特殊的简化字, 那么叶剑英元帅的“叶”字, 肖劲光大将的“肖”字, 更应该保留繁体的写法, 因为“叶”与“葉”, “肖”与“萧”, 古代都有, 意思不同, 读音也不同, 在他们家乡, 现在声音还可能有别。实际上, 除了他们的个人签名外, 各种简体字印刷物都将他们的姓改成“叶”与“肖”了。这样做是对的, 否则, 因为是名人, 就造一个特殊的简化字;因为是高官, 就保留特殊写法、读法, 将会给语言规范化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 从书法美学的角度看, “钱锺书”也不如“钱钟书”看起来更具有匀称美。

参考文献

陆德明《经典释文》, 中华书局, 1983

陈彭年《宋本广韵》,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

百变金曼不变《江姐》 篇8

虽说,人生中的选择很难完全由自己去定夺,或是机缘,或是巧合,抑或是命运,但机缘巧合中,必定有一个决定人生的定数。金曼自己也未曾料想,她的人生会被定格在《江姐》上。

金曼从小就非常清醒地知道,如何借助先天的优势去打造积极的人生。天资聪颖的她,愣是自己用歌声敲开了通往音乐天堂的大门。她的音乐天赋,没有一点儿来自家族遗传基因。“我们的家族里没有一个人是搞音乐的。”

这位生长在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林区的鲜族姑娘,打小就喜爱歌唱。凭借着开朗、阳光的个性,和喜爱用歌喉抒发情感和自我的本能,那个小时候在“平顶山”的小舞台唱歌的小姑娘,一直唱到了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和空政歌舞团的大舞台;那个在家乡为姥姥姥爷唱《白毛女》的小丫头,从唱革命歌曲,唱到了《金梭与银梭》、《祝你一路顺风》,唱红了歌剧《江姐》。

那一次,是《江姐》选择了金曼。1984年,空政歌舞团排演现代歌剧《江姐》,28岁的金曼被选为女主角。金曼不负众望,将一个崭新的江姐带给了观众。成功的《江姐》,让金曼品尝到了成功果实——1992年第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1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

然而,已经拥有鲜花和荣誉,正处事业上升期的金曼,突然作出了人生中的另外一个选择——下海经商。从此,这个“江姐”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这一消失就是10年。

金曼选择《江姐》

金曼坦言,决定告别舞台和下海经商,就是缘于不满足于当时的自我现状:“我当时觉得:如果那就是到顶了,就一点儿没意思了。我想寻找另外一种经历来锻炼和体验人生。”就这样,金曼义无反顾地玩起了房地产。

“我了解自己的天性。从小我就喜好挑战自我、体验百变的人生。我也不是所谓深谋远虑和从长计议的那种人。我只知道自己想到什么,马上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当时选择经商,也受到来自家庭、亲友们的劝阻。他们特别不理解我为什么不选择摆在面前的荣誉和成就,而非要去尝试一个未知领域。空政的领导也极力劝说我留在团里。”金曼说:“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领域和经历。收获最多的,是我通过商海,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当然,经商也让我积攒了财富。”

尽管拼打商海10年,告别舞台后的金曼仍然对歌唱事业久久不能释怀。那个挥之不去的“江姐”灵魂,总是如影随形地召唤着她。1999年底,金曼决定自主投资80万元,策划和组织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80万元的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我看好这个项目。歌剧《江姐》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这个戏本身就是品牌。加之我们当时挑选国内最好的交响乐团(国交和北交)和演员班底(男高音戴玉强、配音演员李杨等),我就相信能一炮打响。”

金曼精心挑选作曲家鲍元恺为歌剧《江姐》操刀“整容”:在精选歌剧《江姐》重要唱段的基础上,音乐部分通过庞大的交响音乐和合唱来衔接剧中的戏剧发展,一个全新的《江姐》在2000年亮相并举行全国巡演。2002年,这个用中国精英团队打造的别样《江姐》,两度登上人民大会堂,受到业界的高度赞誉。

10年再续《江姐》

10年再战舞台,金曼的江姐风姿仍然不减当年,这让业界格外惊喜。作曲家唐建平感慨:“一个歌剧演员能够如此献身歌剧事业,真是难能可贵。她不仅仅是投身于舞台上,而是将所有的精力、资金都投注在歌剧的创作、演出、运作,甚至教学上。”很多音乐家,都认为金曼的个性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江姐的影子。

金曼坦言,每一次饰演《江姐》,都能给予她精神层面的升华。斩不断的江姐情缘,让金曼深感自己的人生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江姐》中:“每次登台饰演江姐,我都分不清自己是金曼还是江姐。因为,在舞台上,我意识不到金曼的存在。《江姐》已经成为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看来,让《江姐》永恒是江姐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和历史。江姐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把自己的有生年华向歌剧奉献。”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期中试题下一篇:党员集中学习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