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现代诗歌

2024-05-29

七夕节的现代诗歌(精选10篇)

七夕节的现代诗歌 篇1

七夕已至,爱染秋意

我用爱做笔

用情做笺

默写心中的情话绵绵

这个七夕,我想与你

情入爱河,醉日绵绵

携手入诗,情话七夕

我想与你

相约鹊桥

一起执爱兰舟

舞墨渡星河

我想与你

一起入诗

醉染心笺,墨绣笺缘

我想与你

游弋在情垄里

叆叇心扉,醉意阑珊

我想与你

温纸入画

缱绻在水墨兰亭里

落笔封笺,熏香千年

你是我的诗篇

读你千遍不厌倦

你是我的春天

十里春风不及你

你是我的夏天

丝丝细雨

抵不过你情意绵绵

你是我的秋天

枫叶片片寄深情

让我醉染爱笺

你是我的冬天

雪舞飞扬爱蹁跹

倾世之恋醉满天

你是我的四季

墨我四季如春

润我春暖花开

你是我的世界

是我的最爱

七夕节的现代诗歌 篇2

关键词:郧西,七夕文化,天河经济,文化底蕴

2012年6月22-30日期间, 在十堰市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十堰市民对郧西七夕文化节的参与度、郧西七夕文化节对市民的影响力;还走访了十堰市旅游局、文化局, 了解十堰市及湖北省对郧西“七夕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与郧西几个居委会接洽, 进社区走访居民, 询问其是否会给居民带来切实的益, 倾听居民心声;通过对郧西七夕民俗博物馆、郧西书画艺术展活动的实地考察, 掌握当地七夕文化、民风民俗习惯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1 郧西地区“七夕”文化底蕴

1.1 七夕在中国, 天河在郧西

七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而天河无疑是七夕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王母娘娘拆散鸳鸯, 划道天河将其隔开, 只允许七月七日见一面。天河是郧西境内第三大河, 查遍全国河流没有一个叫天河的。近年来, 有关“七夕文化”发源地之说层出不穷, 陕西西安说、山西和顺说、山东沂源说等等, 无论哪里是七夕文化的发源地, 都希望这样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传承, 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郧西的天河七夕文化。天河发源于陕西, 全长69公里, 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 西边是美女河、仙河, 正好与天象对称。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等景点却都与星象图相反, 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 希望牛郎织女重聚的愿望。在郧西天河口很早以前就流传着牛郎的嫂子威逼牛郎放牛, 给九条牛要回十条牛的故事, 天河坪流传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变成石公公和石婆婆, 以及天河沿岸的娘娘山传说、美女传说、牛郎山织女山传说、天桥 (鹊桥) 传说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

1.2 思想有多远, 就能走多远

郧西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 是国家级贫困县, 同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 本来基础就差, 发展滞后的工、农业又面临限制开发、水土保持等因素的制约, 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郧西始终在探索, 2009年, 郧西立足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 尤其是七夕文化元素在郧西极为富集, 响亮的喊出“七夕在中国, 天河在郧西”的口号, 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行“七夕文化”建设, 是振兴郧西县经济最佳选择。解放思想, 创新理念是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力量源泉, 对于拥有传统务实观念的郧西人是一个考验, 特别是老一辈儿人习惯了通过勤勤恳恳的劳动获得回报, 要想发展就得转变观念, 转换发展模式, 以七夕文化为契机, 让郧西走的更远!

1.3 化无为有, 借梯上高楼

郧西是国家级贫困县,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大手笔的开发, 规模越来越大的“七夕文化节”, 众多明星、主持的加盟不禁引人争议, 是否是面子工程而并非给普通百姓带来福利, 我想只有百姓心里最清楚, 无须解释。资金到底从何而来呢?一方面是政府大力扶持:在景区景点前期开发建设上, 对事关旅游产业发展的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郧西坚持政府领导, 以财政投资为主, 并且设立旅游奖励基金, 对景区、农家乐、旅行社等给予相应奖励。另一方面坚持创新的招商, 招商引资作为旅游产业主要的推动力, 开创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 随着近几年郧西知名度的提升, 大量的外地客商和外出成功人士到郧西来投资, 三年来, 郧西共引进30亿元资金进军旅游, 极大搅活了郧西旅游产业的“一池春水”。

2 郧西地区“七夕”文化底蕴辐射力

2.1 情注民生, 做群众之所盼

漫步郧西街头, 步步皆景, 处处养眼, 不夜郧西, 星光灿烂, 城市美了,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七夕文化旅游节为节点, 连续两年开展城市建设, 七夕因城建而更加美丽, 郧西因七夕而更加美好。旅游县城建设中, 把七夕文化元素融入到路、桥、园、景之中, 先后建成了天河广场、七夕广场、七夕文化园、天河民俗博物馆、世界最长的铜牛塑像、世界最高的织女雕像、世界最大的人造月亮和银河星月景观等。

2.2 群众乐了, 文化生活丰富

夜晚的郧西格外美, 远处大家在广场上休闲漫步、跳舞健身、做做运动、还有老年艺术团的老爷爷们在唱着民歌, 现在的郧西夜晚繁华热闹, 让人不由得感慨:“今日郧西人, 自觉护绿、爱护公物、休闲漫步、强身健体的多了;今日之郧西, 已营造出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前景、终身有成就的良好环境”。

2.3 外商投资, 就业岗位增加

随着七夕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 与之配套的婚庆、酒店等服务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以“吃、住、行、游、购、娱”为要素的旅游产业链条, 在郧西已经形成。新型工业加速聚集, 知名度的提升, 人气的聚集, 让郧西成为客商竞相投资的热土。香港服装工业园、汽配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初具雏形, 就业岗位与日俱增, 为下岗百姓解决了就业问题。旅游业首先带动餐饮业、住宿业等的发展, 在产业链条带动下, 随后各个领域将会得到发展。

3“郧西七夕”对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统筹全县发展, 先富带后富

在全县“旅游立县”政策下, 以“七夕文化”为契机, 郧西大多数景区开发、城镇建设都进展的不错, 但也不排除有一些边、穷地区, 旅游资源挖掘不够, 经济发展不尽人意,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城关镇为中心, 上津、河夹等镇为纽带, 乡村为基础, 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让农民有权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发展。发挥边缘农村地区在旅游中的独到优势, 越穷的地方越要发展, 把农村当景区建设, 将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融入旅游之中, 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产业形态的发展, 将农村生态文化与旅游业相互融合, 中心地区带动周边地段, 以七夕文化为纽带, 先富带后富, 最后实现全县旅游业大发展、大建设、大和谐。

3.2 体恤民情, 发展深入群众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只有做到群众富了, 才能说明郧西真正的发展了。政府要牢牢树立发展为民、执政为民的观念;一切为了群众, 这就需要政府体察民情, 解群众之难, 察百姓之苦;不搞面子工程, 为百姓干实事、谋福利。

参考文献

[1]李敏.立足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J].新农村, 2011, (17) .[1]李敏.立足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J].新农村, 2011, (17) .

[2]郧西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R].[2]郧西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R].

[3]中共郧西县委.推进旅游立县, 争创旅游强县[R].[3]中共郧西县委.推进旅游立县, 争创旅游强县[R].

七夕节的由来 篇3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poor cowherd, Niulang, whose parents had died long before. He had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s elder brother and his sister-in-law. Unfortunately, they were very mean and often treated Niulang badly. They would not give him enough food to eat, and made him work so hard that he hardly had time to sleep. Finally, they kicked him off their home. All he had in the world were the clothes on his back and an old ox.

Niulang built a small thatched cottage on the side of a mountain. He cut and dug and sweat until he had made a vegetable garden out of the rocky soil. He was often tired and hungry, but always found time to take good care of his old ox. One day, the old ox suddenly began to speak to him. It said that it used to be Taurus, the Golden-Ox Star, in the sky and had been banished by the Lord of Heaven to this world as punishment for its violation of heaven rule by spreading grain seeds to this world. The old ox told Niulang that the goddesses of Heaven would take a bath in a sacred pond not far from his cottage a few days later. Among them was a beautiful, virtuous and industrious girl whose name is Zhinu, the Girl Weaver. Zhinu was a granddaughter of the Queen of the Heaven Kingdom. If the Cowherd took the advantage of their bath in the pond to take away her clothes, she would stay and become his wife.

When the day came, Niulang hid in the tall reeds by the pond and waited for the young goddesses. They soon came, just as the ox said they would. They took off their silk robes and jumped into the clear water. Niulang crept out of his hiding place, picked up Zhinu’s clothes and ran away. Her companions were so frightened that they jumped out, dressed as quickly as they could and flew away, leaving the Girl Weaver behind. Niulang returned and gave back her clothes. He had adored her from the first sight he saw her. They looked into each other’s eyes. The Girl Weaver told the poor Cowherd that she would be his wife.

After their marriage, the Cowherd ploughed and the Girl Weaver wove and they loved each other. The Girl Weaver became famous far and near for her dexterity in raising silkworms, reeling and weaving exquisite silks and satins. Three years later, Zhinu gave birth to twins, a boy and a girl. They named the boy “Brother Gold” and the girl “Sister Jade”. The couples were overjoyed with the additions to their family and believed that they would remain a devoted couple to the end of their lives.

One day, the ox was dying. Before it closed its eyes for the last time, it told the young couple to skin it and keep its hide after its death. It also told them that its hide would enable a man to fly even to Heaven. After the old ox died, the young couple reluctantly skinned it and stored it with meticulous care.

Meanwhile, the King and Queen of Heaven found out that their granddaughter had gone to the world of Man and taken a husband. They flew into a temper. They ordered a god to bring the Girl Weaver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

Niulang came back from the field one day to find his two children sitting on the ground and crying. He found the seat at the loom empty. The two children told him that an old lady had just taken their mother away. Niulang remembered what the old ox had told him, he carried his two children in two baskets on a pole and put on the magic hide. Immediately, he got as light as a cloud and flew up into the sky. He had almost caught up with the Queen and his wife when the Queen heard the crying of his children. Looking back, she pulled off a gold clasp from her hair and drew a line behind her. A raging torrent immediately appeared in the sky. This is the so-called River of Heaven. The Cowherd and his children could not get past this wide and swollen river. Heartbroken, he and his children could only look and weep bitterly. Moved by their mournful crying, the King of Heaven decided to allow the separated couple to meet on a bridge of magpies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each year.

The poor couple each became a star, the Cowherd, Altair and the Girl Weaver, Vega. The wide river that kept them apart is known as the Milky Way.

This sad love story ha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very few magpies are seen on the Double-Seventh Day. This is because they all fly to the Milky Way to form a bridge for the meeting of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And the next day the magpies’ heads are bald because the Cowherd and the Girl Weaver walked and stood too long on the heads of their loyal feathered friends.

The Double-Seventh Day in China is considered by many as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七夕节指的是农历七月的第七个夜晚,这个节日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节日。这个晚上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夜晚,同时也是姑娘们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的好机会。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尽管七夕节不如其它中国传统节日那般流行,但是在中国,男女老少都对节日背后的故事相当熟悉。

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放牛娃名叫牛郎,他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嫂度日。然而,哥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他们逼牛郎干苦工,不让他吃饱睡好,最后又把他赶出了家门。牛郎除了身上的衣服和一头老水牛外,一无所有。

牛郎在山边搭了间茅草屋,并辛勤开垦,在岩石地上挖出了一片菜园。他常常饥肠辘辘,劳累不堪,但总是把老水牛照顾得很好。一天,牛突然说话了,它告诉牛郎说自己前身是天上的金牛星,由于违反了天条把粮食种子撒到了人间,玉帝将它贬到人间以示惩罚。老牛说,过几天,天上的仙女会下凡到离茅草屋不远的圣池里洗澡,其中有一个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的姑娘,名叫织女。织女是天宫中王母娘娘的孙女。如果牛郎能趁仙女洗澡的时候把织女的衣服拿走,她就会留下来当他的妻子。

到了那天,牛郎藏在高大的芦苇丛里等着。老水牛果然说对了,仙女们很快就到了,她们脱掉丝袍跳进清澈的水里。牛郎偷偷地爬出来,拿起织女的衣服跑开了。其他仙女们吓着了,赶快上岸,穿起衣服飞走了,把织女一个人留了下来。牛郎跑回来,把衣服还给了织女,他对织女一见钟情。两人相对而视,织女对牛郎说愿意做他的妻子。

两人结婚后,牛郎耕田种地,织女纺线织衣,恩恩爱爱。织女因为心灵手巧,养蚕纺纱,编锦织缎,样样精通,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三年后,织女生了对龙凤胎,男孩儿叫“金哥”,女孩儿叫“玉妹”。小两口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一天,牛快死了,临死前对小两口说,将它的皮剥下来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老水牛死后,夫妻俩心疼地剥下牛皮,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这时候,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听说孙女到了人间,还结婚生子,非常生气,遂下令天神尽快把织女捉回来。

一日,牛郎从地里回来看见孩子们坐在地上哭,匆忙到织布机前看,没人。孩子说,有个老太太把妈妈抓走了。牛郎记起了老牛对他说的话,他把孩子放到两个箩筐里,披上牛皮,挑起箩筐。突然,他轻如浮云,飞向天空。眼看快追上王母娘娘和他的妻子了,王母娘娘听到了小孩的哭声,她朝后一望,从头上取下金簪,在身后划了一道,天空中立刻出现一条奔腾的河,这条河就叫天河。天河太宽,河水湍急,牛郎飞不过去,只能看着织女飞走,父子三人哭得撕心裂肺,玉帝见此情景,大为感动,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这对可怜的夫妻变成了星星,牛郎变成了牵牛星,织女成了织女星,把他们分开的河就是银河。

这个悲伤动人的故事一代代相传。据说,七月初七那天,喜鹊很少,因为他们都要飞到银河上为牛郎织女搭起相会的桥。由于牛郎和织女在上面站的时间太长了,次日,这些忠实的喜鹊头都变秃了。

七夕节的诗歌英文 篇4

In February, what shall I do?

I‘ll make some valentines for you.

The first will have a cupid‘s face;

The second will be trimmed with lace.

The third will have some roses pink;

The fourth will have a verse in ink.

从七夕传说看中日婚姻观 篇5

1.登场人物的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七夕传说中, 登场人物同时都为神与人类, 即织女 (日语称为织姬) 精于纺织, 牛郎 (日语称为彦星) 勤于放牛。日本七夕传说中, 天帝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人间的彦星, 从中可以看出, 神与人类是可以平等地交往并结合的。而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 当西王母得知织女和牛郎结婚的消息后大怒, 强行带走了织女, 从中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社会有着严明的身份等级制度。

2.故事情节上的比较

日本的七夕传说, 讲的是由于织女每日辛勤劳作, 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 特将织女许配给了住在天河西岸的彦星。但是, 两人结合后不再用心劳作, 从而激怒了天帝, 将两人拆散了。从这个情节上看, 古时在日本人的婚姻生活中, 父母掌握着决定权, 而非自由恋爱。此外, 日本人在婚姻生活中, 比较重视劳动和勤勉。

而在中国的传说中, 牛郎和织女是互生情意、自由恋爱。由于神与人的婚姻破坏了当时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 所以是不被允许的, 这也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制度和民俗民风的体现。

3.结局的比较

从中日两国七夕传说的结局来看, 都是天帝看着两人可怜, 动了恻隐之心而准许他俩一年相聚一次。从这一点上看, 两国的传说都在尽量避开悲惨的结局, 期待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另外, 最终两个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以相见, 也蕴含了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美好愿望的深层寓意。

二、中日两国婚姻观解析

1.七夕传说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的婚姻观

中国的七夕传说, 表现出了较强的含有社会等级观念的婚姻观。说明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 自古以来, 婚姻生活中都很重视男女双方门第的般配情况, 换而言之, 天帝的女儿许配给家境贫寒的放牛青年是不被允许的。历史上,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等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在古代中国, 婚姻是深受门第等级观念的影响的。

2.七夕传说中所体现出的日本人的婚姻观

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并未体现出过多的社会等级观念。传说中, 天帝是自愿将织姬许配给彦星的, 之所以后来将两人拆散, 是因为自从两人结婚后, 彦星就不再勤于放牛, 而织姬也不再用心纺织所导致的。从这一点来看, 日本自古以来等级观念就不是很强, 古代日本人的婚姻观是比起门第的般配更注重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身为平民的正田美智子皇太子妃与万众瞩目的明仁皇太子的结合, 就是日本人这种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三、传说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如今, 当代中国人的婚姻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而中国七夕传说中传统婚姻观所体现出的夫妻彼此忠诚、互敬互爱则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有着许多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借鉴和继承的地方。

1.当代中国人婚姻观之我见

(1) 陋习的束缚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从封建制度彻底解放出来, 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 由来已久的陋习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许多年轻女性希望自己能和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结婚, 渴望从此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一些男青年也希望自己能和有家庭背景的女性结婚。父母们也期望子女将来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所以, 当子女和所谓的“穷孩子”交往或结婚时, 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也正是基于父母的原因, 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和自己心爱的人痛苦地分手, 从而导致了一些年轻人渐渐地对婚姻失去了信心, 很轻率地就恋爱和分手, 不再相信爱情。

(2) 当代人婚姻的不稳定性

当今社会, “婚姻冷淡”“婚姻危机”的说法在我们的周围会经常出现, 人们不禁感慨婚姻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往往很小的一件事情就会引发离婚。对此, 不少人提倡为婚姻“保鲜”, 但如果过度提倡婚姻保鲜, 反而会增加已经产生的危机感, 对婚姻的维持未必是件好事。与其过多地提及“保鲜”, 不如宣扬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向当代人强调家庭的责任感、情感方面的关怀以及道德上的约束。夫妻双方如果对婚姻抱有正确的态度, 婚姻生活必然会幸福。同时在诸如七夕这种传统而又浪漫的节日里, 若是能更加体恤对方的辛苦, 必然会增加婚姻生活的幸福感。

2.七夕传说的现实意义

(1) 帮助人们从“门第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七夕传说告诉人们, 感情并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牛郎只是一个放牛的穷人, 但织女并没有嫌弃他。尽管当时两人身处深受“门第观念”束缚的封建社会, 但两人通过努力走到了一起, 并感动了上天, 最终得以一年相聚一次。虽然一年只能见一次面, 但这在古代封建社会已实属不易了。现如今, 我们有幸生活在自由恋爱的时代, 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 但有时, “门第观念”仍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受到七夕神化传说中主人公精神的激励, 从“门第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 激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爱情

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 主人公由于荒废了劳作而被拆散, 告诫着年轻人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去获得和维持爱情。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的爱情, 才是真正的爱情。

综上, 本文通过介绍中日七夕传说的不同, 分析出了中日婚姻观的不同。中国的七夕传说体现出的是含有强烈社会等级观的婚姻观;而日本的传说中体现出的则是比起门第是否般配, 更加注重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婚姻观。同时, 希望借七夕传说中所体现出的积极婚姻观, 能激励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美好的爱情。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仅体现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信仰, 亦体现了他们各自价值观取向等文化内涵。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而我国的七夕节日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传播到了日本, 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并渐渐成为了日本五大节日之一。但是, 关于七夕的传说, 中日两国却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传说的对比, 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两国的民俗文化, 同时通过与古代传统婚姻的比较, 指出当代中国人婚姻观中所存在的认识误区, 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日,七夕传说,婚姻观,劳动

参考文献

[1]周秀梅.中外节日礼仪大全.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

[2]汤礼春.中日七夕文化之异同.华夏经纬网, 2009.

[3]韩养民, 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4]陈勤建.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5]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黄山书社, 1996, 12.

[6]中村新太郎著.张柏霞译.日中两千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

七夕节:何时成了“情人节”? 篇6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悄然来临。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国民理当主动张罗、积极吆喝,不管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还是步入金婚、银婚甚至钻石婚的老年一代,都希望借此佳节对自己心中的“他”或“她”,聊表爱意,一诉衷肠;作为商家,不管是门店还是电商,网上网下都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想趁这股七夕节热潮,磨拳霍霍大肆营销。如此,七夕节的浪漫味淡了,文化味没了,商业味却越发的浓厚了……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描写古代七夕盛况的诗句。

七夕节的渊源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东》中有描述:“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但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纯粹地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没有任何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西周时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在汉代,人们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有了穿针乞巧的做法。

然而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并不存在才子送鲜花给佳人的做法,男女间也不存在任何的暧昧。但古代的七夕节却过得十分的隆重和热闹。

七夕节最初叫“女儿节”,主要是纪念女子在这一天“乞巧”。《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宋元时期前,乞巧并不仅存于七夕,八九月也可乞巧;宋元之后,七夕才成为乞巧节,并有了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 ——乞巧市。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这是说郝隆蔑视晒书的习俗,同时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七夕晒书晒衣服的习俗,但到了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陵罗绸缎时,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此可见七夕也盛行晒书晒衣。

儿童会在七夕当天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主要是纪念老牛为了让牛郎织女见面而献出牛皮的牺牲精神。

此外,七夕节还有“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习俗,但唯一沾不上边的便是男女互通情意的“情人节”,有也仅限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七夕节诗歌 篇7

文:沐之

七夕的雨

下了整整一个夏季

撑一把油纸伞

在北国的雨巷中流离

伞中的你呀

是否还形影相只

脚下的鞋

早巳沾满了泞泥

我在雨中漫步

不需要遮挡的伞

一缕薄念

任雨水清洗我的思绪

是雨水还是泪水

模糊了我的双眼

斜穿帘幕的燕子

打湿了翅膀衔来了於泥

是要筑一个来世的爱巢吗

等到下一个轮回时的雨季

一对新生的乳燕前来栖息

这是否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如瀑的大雨啊

扑灭了烽火台的硝烟

让金戈铁马

永远迷失在我们的梦里

在这个盛夏的七夕

是谁留下的太平盛世

欢声笑语的期盼

七夕的雨久久不愿停息

拂去雾霾

洗净灰蒙蒙的天际

只等雨过天晴

揽下漫天的沙砾

便有了一树的花红

便有了一地的葱笼

便有了我们隔空对望

丈量着你与我之间心的距离

七夕雨一直在下

文:东方

牵线搭桥

鹰的姻缘岂不

也攥在它的手中

惹恼了喜鹊

鹰的鹊桥

就少了一跨

谁愿

孑然一生

或同床异梦

下在七夕前后的秋雨

格外令人

感伤

造人这项宏伟的规划中

鹊桥是典型的

豆腐渣工程

然而喜鹊的巢

都是

橄榄枝

今年的七月

只有一个话题

该搭个什么样的鹊桥

让有情人竟夕缠绵

七夕原来的爱情

文/褚向平(河北)

夏天过去了

还没有到秋高气爽

可我们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长亭外 古道边

我们彼此确认着容颜

你风情与风景同在

我已两鬓飞霜

你继续岸然的生活

我继续用锄头和诗歌

捣碎我们多年的怅惘

一场无法觉醒的梦

仍在做 你说 要一起做到

最后一个下雨天

做到地老天荒

面对段段伤往 你又说

寻片干净的天空

任雨落 任雪落 任叶落

连同高悬的古老爱情 和

似是而非的今生

再次试着组成美妙交响

将有关的枫林忆

葡萄架下密语 七夕来后

届时 一并登场

七夕

文/霍忠义(内蒙古·乌海)

一缕淡淡秋风

敲击深切的相思

几滴缠绵秋雨

滴落多少红尘的眷恋

一天连着一天的等待

一夜接着一夜的的挂念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

就是为了这个夜晚的相见

织机上忙碌

忙着织出五彩祥云的锦缎

天天隔河遥望

眺望耕牛食草的河边

此岸的心急如焚

彼岸的望眼欲穿

无法了却的切切情意

不可说透的旅途伤感

桂花开了

开出浓郁的馨香

鹊桥通了

通达宽阔的河湾

执手之时柔情若水

相拥一刻思泪如泉

情依依年年依旧

苦守这仙凡情缘

一丝丝人间的想往

一件件俗世的传言

一串串仙界的记忆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风摇岸边娑罗树

摇醒银河的传说

为何这鹊桥上的分别

要一步三回头的去向两端

枫林一片殷红

河水一片深蓝

刚刚搭就的乌鹊长桥

已经被恋人的情思梦断

织女吟唱断肠歌谣

歌演寒水

牛郎横笛离别衷曲

曲奏秋山

紫薇花开了又谢了

连理枝疏影翩跹

不知道

该如何去平复心中的波澜

七夕

文/张有亮(江西)

一年的相望

只为了一次短暂的相守

今晚

注定是彼此的不眠之夜

为了当初的约定

选择无悔的守候

七夕

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坚若磐石的爱

演绎了上千年

一不小心

跌落人间

成凡夫俗子的借口

被亵渎地累累伤痕

又是一年七夕节

文/那片树叶

又到了,夜晚

仰望银河的时候了

牛郎织女

两颗星星那么亮

是因为

每年七夕

都有忒多的眼泪浇灌

喜剧,悲剧

又有谁真正懂得?

鹧鸪天次韵和梅子七夕感怀词

文/忻瑶康

七夕江天尽热风。

修园绿筱影筛浓。

千年牛女非无欲,万载仙凡亦取衷。

云漫漫,月胧胧。

春来秋往此宵同。

玉簪何力银河阻,鹊助多情渡太空。

五律七夕

文/雨载鹰

天水倾云汉,千年大爱歌。

牛郎耕黑土,织女握银梭。

世俗人无改,真情苦上磨。

兰桥呼鹊架,此夜梦如何?

七律七夕

文/雨载鹰

欣临双七梦圆时,鹊架虹桥赴约期。

天上逢今牛女悦,云端几度雁鸿悲。

由来乞巧穿针线,谁为偷听守夜篱。

我愿姻缘能美满,鸾俦一世永相随。

七绝七夕吟

文/叶紫

鹊桥小醉凭栏坐,面色桃红对酒歌。

脚下蹒跚追月去,谁知已不见银河。

鹊桥仙庚子七夕

文/叶紫

繁星浩邈,金蝉柔媚,七夕年年依旧。牛郎织女会仙桥,却多少、知音邂逅。

红尘漫漫,情思切切,谁把痴心辜负。临窗遥望恨难休,问胧月、何时无僽。

声声慢。七夕

(词林正韵、李清照体)

文/黄昌才(湖南长沙)

天桥隐隐。织女牛郎,相逢却是泪喷。本系情浓,夫妻硬遭离恨。银河作伥浪激,母后威,划痕为镇。两岸苦,鹊桥横,岁岁鸟儿施悯。

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 篇8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

(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清代涌现出的大批闺秀诗人以及当时发达的图书出版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地考察女儿们因为这一特殊的女儿节触动而生发的言说,与前代七夕诗文多出于男性文人之手不同,至少从生理角度看,这是属于女性的声音。

清道光年间黄秩模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

(下文简称《柳絮集》)

,该总集收录闺秀近两千人,诗八千余首,其中选录了58题与七夕有关的诗歌。七夕诗能被选家辑入总集,说明至少在选家看来这是闺秀写得较好的作品。此外更多的七夕诗词则散见于清代闺秀别集以及诗话中。不过,在这些知见的清代闺秀七夕诗词中,仅就构思立意来看,有不少并未跳出窠臼。

除了直接咏叹七夕牛女之间的欢情与离恨,较为别致的是构思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其一,针对七夕牛女相会这一传说,将天上与人间进行对比:牛女虽然一年一会,但这是定期的、延续的,因此充满期待与希望;而人间除了相见永无期的死别,还有一去经年、杳无信息的生离,令人绝望。例如,归懋仪《绣余续草》卷四《七夕次闺友韵》其一云“毕竟佳期天上准,人间良会易蹉跎”,孙采芙《丛笔轩遗稿》卷二《七夕忆外》其二云“侬家聚散常无定,不及双星会有期”,《柳絮集》卷四一沈淑兰《七夕》云“莫道一年只一度,已看天上胜人间”,《闺秀诗话》卷二载周亮工所娶王氏《七夕》云“一夕缠绵亿万年,犹胜人间白头死”,梁兰漪《畹香楼诗稿》卷一《七夕伤逝》云“一年一度巧相过,犹胜常离永别多。……当年绣户看牛女,此日空庭响薜萝”,佟佳氏《虚窗雅课初集》有《七夕》云“天上生离欢有日,人间死别会无由”,甘立媃《咏雪楼稿》卷三《七夕月下》其一云“知否世间多死别,年年今夕待如何”。

然而,类似的句子,前代已有不少。例如,唐代李商隐《七夕》有“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宋代沈遘《七夕》有“暂有生离无死别,一年一度尽何妨”,明代闺秀黄淑德《七夕》则有“时人莫讶经年隔,犹胜人间长别多”。

其二,针对牛女聚少离多,宣称只要两情不变,分离并不可怕,没有必要日日双飞双宿。例如,《柳絮集》卷一二文先谧《七夕》其一云“郎心如皦日,女意如银河。恩爱两不改,莫怨别离多”,其二则云“郎在河之东,女在河之西。耕织两不辍,羞学燕双栖”,诗中立意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宋代秦观《鹊桥仙》中著名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其二中的“羞”字却多少透着些女性受规训之后的腐气。

其三,针对七夕乞巧节俗,或调侃织女忙于和牛郎欢会,顾不上送巧;或怀疑织女尚不能自脱困境,定是无巧可送;或是反思巧不如拙,因此不必乞巧。第一类如《柳絮集》卷四九石峨《七夕》云“天孙欲叙终年别,那管人间乞巧儿”,徐映玉《南楼吟稿》中《七夕》云“一宵要话经年别,那得工夫送巧来”,钱孟钿《浣青诗草》中《鹊桥仙·七夕》云“盈盈隔岁一相逢,更那得、工夫赐巧”。第二类如《闺秀诗话》卷九载镇江王氏女《七夕》诗云“小仙果有无穷巧,一岁如何一见郎”,葛蕙生云“人间莫道天孙巧,银汉因缘无计通”,及周天娟云“阿侬总怪天孙拙,桥断犹须倩鹊填”。第三类如陈蕴莲《信芳阁诗草》卷一《乞巧》云“从今不乞天孙巧,乞得多时别恨多”,杨蕴辉《吟香室诗草》卷上《七夕》云“不须更乞天孙巧,巧似天孙恨更多”。

但类似调侃前代也有,例如唐代罗隐《七夕》云“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宋代朱淑真《七夕》云“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元代赵孟《七夕诗》云“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

(《古今图书集成》中载此诗作者为元代赵雍)

。而宋代沈遘《七夕有感》所说“匹妇投梭婿挽牛,思量乃是拙之尤。谋身未解离耕织,送巧争能应祷求”,以及陈师道《菩萨蛮·七夕》所说“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也开了怀疑织女是否有巧可送的先河。

其四,联类而及,借用其他神话元素加以烘染衬托。例如,《柳絮集》卷七吴绡《七夕》云“惟有月娥应最妒,半轮风露不胜秋”。

相似的构思,前人如宋代钱惟演《戊申年七夕五首》其二有“姮娥可是多猜忌,不驻琼轮放夜长”,宋代张耒《七夕歌》有“我言织女君勿叹,天地无穷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其五,干脆对神话传说及相关节俗予以解构。《柳絮集》卷九柴静仪《七夕》写道:“嘉会传今夕,瑶空事渺茫。钟情非帝女,好色岂仙郎。乌鹊秋无影,银河夜有光。穿针思乞巧,痴绝是吴娘。”该诗也被胡孝思辑入《本朝名媛诗钞》卷三,并加评语称赞该诗“七夕套语,扫除殆尽”。《柳絮集》卷一六乔若兰《七夕》也写道:“一庭虚白晚凉时,乞巧心情未免痴。天上何曾有男女,空教千古说相思。”此外,《柳絮集》卷一八杨李《邗江七夕》云“只知人世沉情海,不信天孙恋爱河”,曾懿《古欢室诗词集》卷三《七夕》其一云“星精何必待秋期,此事茫茫大可疑”,以及季兰韵《楚畹阁集》卷一〇《七夕即事联句十六韵》所云“星辰作合谈原妄,天帝贪财事可嘲”等,均对传说表示了质疑。

nlc202309090108

对牛女七夕相会大煞风景的怀疑,我们至少从杜甫《牵牛织女》中也能读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任何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在文学上的创造性,即所谓“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这种创辟有时候表现为新的文学题材、表现形式的开拓,面对“人少题诗在上头”的空白,先行者尽可以纵横驰骋,以“第一人”的身份为后人铭记。但竞争更激烈也更刺激的是针对同一题材,在表达主旨或表现形式上独辟蹊径,力压群芳。因此,随着七夕成为文学的传统题材,后来者若不想被淹没在众多同题之作中,就必须推陈出新

(张宏生《牛女故事与文学翻案》,《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如上所述,清代闺秀七夕诗词不仅与前代诗作在构思立意上多有相似之处,而且相互之间也多有雷同。但是,若考虑到众多相似的咏叹是出自女性之手,或不免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之感,这些诗歌因此具有艺术之外的认识价值。

例如,就第一类构思立意而言,一般来说,男女离别之后,男性进入广阔的社会,会被更多事情分神,也拥有更多方式移情;而女性则困守闺中,除去操持家务,内闱中可以用来转移注意力的手段其实有限。因此,天上牛女的相会,带给独守空闺的女性的刺激理应会强于漂泊在外的男性。《柳絮集》卷二三王氏《七夕》所言“彼自有情逢此日,独怜无伴懒登楼”,说尽了闺秀内心的歆羡与自怜。这些因为牛女相会触发的对人间离别的感叹,饱含着闺秀的切身之感,与一些男性诗人主要是为了翻案出新恐怕是有很大不同的。另外,如果我们考虑到清代闺秀中有很大比例是寡妇,则反复申述的生离胜于死别,恰恰是因为其时女性生存现实的悲苦,七夕佳期成了她们不愿面对却又总是如期而至的一个残酷提醒。

如果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我们还会发现,清代闺秀七夕诗词在表面相袭的背后仍有翻新的努力以及女性特有的关注。

例如,同样是天上人间的对比,有的清代闺秀别出手眼。归懋仪《绣余续草》卷二《七夕和韵》其二云:“银河怅望两相怜,只隔形骸不隔缘。对面恍同千里远,人间却又羡天仙。”在这位著名的随园女弟子看来,牛女之间虽然隔着银河,但心灵是相通的,而人世间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厮守却咫尺千里!相较之下,天仙之间的情缘真是令人羡慕。“对面恍同千里远”,道得此语,归懋仪或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吧。另外,也有闺秀试图反弹琵琶。《柳絮集》卷四三戴珊《七夕》云“莫羡天仙好,离情一样多”,李星池《澹香阁诗钞》附刻刘德仪《小幽篁馆》,中有《七夕》云 “解识天孙欢会少,人间莫恨别离多”。这类诗句,看似豁达,其实多是女性面对聚少离多的现实进行无奈的自我宽解。

又如,在不必乞巧这一问题上,前人如宋代杨朴《七夕诗》说“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以及宋代刘迎《七夕和韵应教》说“不须更乞蛛丝巧,久矣人间百巧穷”,大多是暗讽人世间巧诈百出,进而主张抱拙守志。而清代闺秀尤为关注的是,即使巧如织女,一样深受离别之苦,甚至是越巧则承受的离恨越多。另外,在传统七夕节俗中,女性穿针乞巧所祈求的主要是手巧,因为擅长女红能为女性在未来的婚姻、家庭中赢得更好的评价。但在清代闺秀的七夕诗里,所乞的“巧”由“手巧”被置换成“聪明”,她们感叹的是女性的聪明才华并不会带来幸福婚姻。例如,《柳絮集》卷三七许权《七夕词》写道:“我疑天孙知巧转近拙,东西隔断难飞跃。……不须乞巧向天孙,若赐巧来愁欲绝。君不见,东家力田妇,耕馌常相随,旦暮共苦乐,白首不分离。又不见,西邻有才女,夫婿上玉堂,终年不相见,怅望悲河梁。玉露无声夜清悄,盘中盼断蛛丝绕。不知巧思落谁家,只恐巧多人易老。寄语人间痴女儿,宁为其拙毋为巧。”而归懋仪《绣余续草》卷四《七夕次闺友韵》其二云“天孙已被聪明误,肯向人间送巧来”,以及《南湘室诗草》中姚倩《七夕》所说“频年悔乞天孙巧,为了聪明反惹愁”,则大有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我被聪明误一生”之意,寓无限感慨。不过,类似清代闺秀对女性拥有才华的反思,并不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回归与认同,而是以愤激之语表达对才女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背后是对“彩凤随鸦”现实的深深失望。

再如,《闺秀诗话》卷九载市贾胡姓妾本扬州绅女,自伤不偶,作《咏七夕》诗云:“百岁同心仅百天,也如人世恶因缘。上方可惜无精卫,尽把银河两岸填。”诗人想落天外,希望天上有填海的精卫将银河填平,使有情人永不相隔。绾合另一神话传说却又如此天衣无缝,真可谓奇思妙想,而其胸中块垒也从字里行间喷薄欲出。

此外,像姚淑《海棠居诗集》中《七夕》所言:“徘徊云汉间,终古织机杼。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织女,实则借怜人来自叹,诉说的是绝大部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劳不已的辛酸,而“终古”二字,则隐隐指向数千年女性不变的命运。无尽感喟,尽在言外。而《柳絮集》卷五朱雪英《七夕闻纺绩虫声》说因为听见“虫吟如纺绩,繁响入高楼”而觉得“有意催刀尺,无心约女牛”,所塑造的闺人形象也是一个勤于纺绩、忙于家务的劳动妇女,充满现实理性精神。

除了上述翻新出奇,有些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还有意避开了人们熟知的牛女情事及乞巧节俗,转而抒写对亲人或闺中密友、文友的思念之情。这可视为对七夕诗词题材内容的进一步开拓。

通常,闺秀们因牛女相会,念及在外的丈夫,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想念,例如,席佩兰《长真阁集》卷一有《七夕寄外书》,其一云“焚香羞对双星拜,自觉帘前抱影孤”,而《柳絮集》卷三所收徐昭华《七夕忆外》及徐秀芳《七夕怀夫子作》等均属此类。不过,如前所述,由于七夕是女儿节,节日里家庭女性成员在一起举行各种传统节俗活动,而闺秀才女在寻常节俗活动之外,还可以彼此唱和联句,正如薛绍徽《黛韵楼诗集》卷三《张家园七夕会》所说“回忆少年期粉席,曝书楼上斗清吟”,而前引归懋仪诗,题目为“七夕次闺友韵”,可见即是闺中唱和之作。往昔节俗活动中热闹的家庭气氛以及文友间逞才斗思带来的心灵愉悦,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对亲人、对朋友思念的种子。例如,《柳絮集》卷二五王继藻《七夕》其一云“大家乞巧望牵牛,独我思亲动别愁”,其二复云“今夜思亲隔湘水,白云回首渺星河”,而卷八吴芸华《七夕怀蔡紫琼妹》则云“忆昔逢佳节,同穿月下针。……良辰犹似旧,雁字惜分襟”。

nlc202309090108

总体看来,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多为绝句小令,像《柳絮集》卷二一张

英《七夕吟》那样的长篇骚体诗极少,而且大多语言浅白如话。

其次,大部分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均不免“有句无篇”之憾。较为浑融的,如《柳絮集》卷三八赵同曜《七夕》写道:“拜罢双星后,穿针上画楼。一钩今夜月,万古此时秋。玉露闲阶湿,金风小院幽。更深人未卧,何处笛声愁?”虽然遣词仍有前人痕迹,但整首诗意境清幽,颇有风致。可惜像这样的七夕诗,在清代闺秀的创作中并不多见。

最后,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在构思立意上与前代及同时的诗人近似重复处多于创新处,甚至出现两个闺秀诗人所写诗句一字不差的情况。例如,《闺秀诗话》卷三载吴门张佚第五女凌仙《七夕》句云“人间一别成千古,莫怨仙家隔岁期”,与《柳絮集》卷一九张学象《七夕》中的诗句完全相同。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因为主观有意的抄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七夕这一题材经过历代的开掘,基本上已是题无剩蕴,后来者如果要写,就面临着陆机《文赋》中所说“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清代闺秀七夕诗词面临的窘境是整个清代诗歌在唐宋两大诗歌高峰之后所面临的窘境的一个典型个案与生动缩影。清代一些闺秀诗人在创作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譬如著名的闺秀诗人席佩兰在其《长真阁集》卷四中有《论诗绝句》,其三就感慨:“清思自觉出新裁,又被前人道过来。”类似的话语,清代男性文人则说过更多,布鲁姆所谓“影响的焦虑”,几乎成了这一代很多文人的共识,以下胪列二三:

李祖陶《国朝文录》辑有贺贻孙《水田居文录》,卷二《示儿一》自述甘苦云:“作诗乃极苦之境,极难之事……时年三十一矣,忽发愤为诗,殚竭心力,至忘寝食。每得一语,自矜创获,不知皆古人所已道者……”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鹤街诗稿序》自言:“阅历渐深,检点得意之作,大抵古人所已道。”纪昀不仅认为诗是如此,其他著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清代陈康祺在其《郎潜纪闻二笔》卷六“纪文达不轻著书之原因”条中说:“纪文达平生未尝著书,间为人作序记碑表之属,亦随即弃掷,未尝存稿。或以为言。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

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三《杂咏》其十六云:“偶得心造语,古人复我先。落笔辄自喜,博览翻爽然。著作积三箧,一朝俱弃捐。”

赵翼《瓯北集》卷四九《佳句》云:“古来佳句本无多,苦恨前人已说过。”

谢天枢《〈龙性堂诗话〉序》云:“诗至今日,几无可为之诗矣。吾所欲言,前人皆已言之;吾所矜为非我莫能言,昔之人固以为所已言而不足言。”

陈衍

《杂感十七首乙未年作》

其三云:“哦诗得好语,每为古人道。安知我前身,非即此诗老。”

当然,也有奋起抵抗的,例如延君寿《老生常谈》就说:“诗无新意,读之不能发人性灵。人每谓非不能作新语,生于古人后,已被其说尽了,更从何处说起。此皆隔靴搔痒,不肯深入,读书颟顸,以欺人自欺耳。果能得间而入,何患无新意?”问题是,如何方能得间,其实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清代闺秀的七夕诗创作,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了后人启示:若不深思,难有独辟蹊径的立意;而泛泛的人云亦云,也不可能令读者耳目一新,唯有结合自身特质,灌注特有关怀,能见出真性情的作品,才会是走出前代影响的新时代好作品。

关于七夕节诗歌朗诵稿 篇9

迫不及待的等候,还有忍不住的哭声

相会

一场恨不逢时的思念

不是爱情,就会有完美结局

两岸相对

除去眼泪还有什么?

此刻无须山盟海誓,锣鼓喧天

要的只是安静

静静的任流水穿过身体,

却听不见银河的声音

积云包围着整个天空

不知道是不是感天动地的前奏

搭桥的喜鹊停在水边,一线情丝

等待黑夜肆无忌惮地到来

没有比此时最爱夜的黑

风收紧口袋,秋雨把污__洗白

而我只有站在夜空下仰望

幻想银河之水倾泻而出

看得见郎情妾意的缠绵

七夕主题的诗歌 篇10

天空,悄悄涂上墨色

剧幕剥去

一钩弯月,轻轻

打开了七夕之夜

遥望银河,今还如昨

两颗明星对目闪烁

正在把一段

神话般的爱情故事传说

两个人的名字

故事里的撩人情节

用柔软的手指

松绑了我的思索

今夜不再沉默

眉眼一瞥

天上繁星无数颗

恭请王母一解

那颗是她,那颗是我

但愿

今夜,有些反常

天空的草有些放荒

银河的水太凉

牛郎织女的眼泪

有点太凄伤

我真的不敢想象

搁浅在星星上的爱情故事

能够在人间的长河里

慢慢流淌,永久的泛光

弹去神话故事的尘埃

刷新现实生活中的真爱

葡萄架下的话语

呢喃着谁与谁的情怀

亲爱,今夜

请允许我

再次向你表白

但愿你和我的故事

上一篇:垃圾分类国旗下的演讲稿下一篇:求爱的短信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