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共8篇)
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 篇1
精准扶贫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学校组织安排的精准扶贫专题学习会和自学,我对精准扶贫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也对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亟需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对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精准扶贫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挑战与新要求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可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
在省教育厅公布的2017年工作要点中,抓好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内容。全省将加强各级学生资助机构建设,完善精准识别、精准资助机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和教育脱贫帮扶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实行“一条龙”帮扶,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还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高职院校与贫困县职教中心举办“3+2”高职教育;推广陕西省旅游学校与贫困县职教中心联合招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探索职教扶贫新路子。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于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有其独特的作为,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我校作为我县唯一的职业教育中心,在发展技能教育的同时,担负着全县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是教育脱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那么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的作用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群众“精神脱贫”。在宣传中,尤其要宣传好职业教育脱贫的优势,讲好职业教育脱贫的故事。通过宣传“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提升生活品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人工作,全家致富”等理念,在群众中树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同时,以身边的真人真事,讲好职业教育脱贫故事,帮助贫困人群其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其次,我们应该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形式,使受培训人员获得就业创业知识,掌握一技能之能,从而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家庭脱贫致富。再次,我们还应高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中职资助政策,保证家庭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学不因贫困辍学,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自立并使家庭脱贫的目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要意识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不可或缺性,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立足岗位,发挥好自己作为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践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 篇2
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
实现共同富裕、为民谋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不懈奋斗的目标。建国以来,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2. 5 亿人口( 中国标准) 的脱贫。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 一) 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
建国后,国家贯彻生产自救方针,采取发放救济款资助生产和 “以工代赈”等措施,对改变农村面貌,保障贫困户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二) 个案型的扶贫阶段
1978 年以后,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依靠国家、集体力量和群众互助等形式,采取干部分工负责、富裕户扶助贫困户、逐户落实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潜能,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
( 三) 社区型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阶段
1983 年起, 在政府的领导下, 各有关部门、机关、群众团体积极配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 四) 扶贫开发走上正常轨道阶段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 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 个国家级贫困县。到1988 年将牧区县、 “三西” 项目县加进来,增加到328 个国家级贫困县。第二次调整是在1994 年,国家启动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经过重新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 个。第三次调整是在2001 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年) 》出台,纲要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不变,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第四次调整是2011年11 月19 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为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 2010 年不变价) 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 元的标准提高了92% ,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 28 亿人。扶贫对象从592 个县扩大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到2013 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8249 万人。
( 五) 确保到2020 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阶段
2015 年11 月27 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五个一批” 工程,其中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与林业扶贫密切相关。2015 年11 月29 日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决定》 提出总体目标是: 到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有脱贫任务的22 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浩大声势。
二、林业扶贫基本情况
我国的扶贫机制包括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帮扶及自我造血相结合,林业扶贫是部门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林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1. 实施林业扶贫是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山区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9% ,全国60% 的贫困人口、11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592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496 个县,都集中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既是生态最重要或最恶劣的地区,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是山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发展林业可以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拓展生存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扩大生产空间,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必然选择。
2. 实施林业扶贫是改善贫困地区民生,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比较其他行业,林业更适宜在山区发展。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是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广西河池市罗城县的一个油茶种植基地,由当地能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租用农民土地发展油茶,基地规模为8000 多亩,涉及260 多家贫困户,农民将土地按30% 入股,收益期按股分红,并参与油茶经营和林下种植养殖,每年仅人均劳务收入就达2. 6—3 万元。因此,发展特色林业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3. 实施林业扶贫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多属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等重点生态区位,涉及我国东北森林区、西北风沙区、西部高原区,长江、黄河、珠江源头。脆弱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土的生态安全。加大其生态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
4. 实施林业扶贫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扶贫区贫困群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涉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大局的必然选择。
( 二) 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土地、资源、物种等优势和潜力大,林业在扶贫中作用独特。
1. 劳务精准到人到户。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造林补贴、防护林等建设任务和护林员等
岗位,可直接精准安排到贫困户,增加其劳务收入或工资收入。贫困户参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每亩补助200—500 元。
2. 产业精准到人到户。林业产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技术要求和市场门槛都不高,非常适合贫困群众一家一户经营。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盛果期每亩产值可在3000 元以上,种植1 亩可实现1 人脱贫,受益期长达几十年。
3. 资产精准到人到户。我国集体林地和林木资源丰富,集体林改后,农民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林地、林木获得更多收益。
4. 科技服务精准到人到户。林业在基层设有2. 5 万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可以将林业实用技术直接推广到林农生产一线。
5. 金融服务精准到人到户。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都出台了直接面向贫困户的林业低息贷款产品,贫困户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质押等形式申请贷款,中央财政还可以进行贴息。
( 三) 林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
1. 农村改革间接带动阶段。1978 年,我国开始在西北、华北的北部、东北的西部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通过工程带动了林业产业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水平;1979 年末,原林业部提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正确处理农林牧的相互关系,纠正重采轻造和单一经营做法,把整个林业经济搞活,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198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切实把责任和报酬、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开放木材市场等富民政策。
2.启动实施扶贫阶段。1986年以后,伴随着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活动,原林业部作为首批10个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单位之一,承担了黔贵九万大山地区6个地(市、州)19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
3. 国家扶贫战略推进阶段。1994 年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颁布实施,明确了林业部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以及各种林副产品,协同有关部门,形成以林果种植为主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快植被建设、防沙治沙,降低森林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原林业部编制了 《黔贵九万大山地区林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辟以预算内资金、贴息贷款为主的扶贫资金渠道。
4. 巩固扶贫开发成果阶段。2001 年国家出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林业围绕着 “以经济开发为主,为贫困地区办实事”的扶贫开发方针,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积极开展了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重点的林区道路、给水、希望小学、林业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良种苗培育和名优经济林产业建设。
5. 新一轮扶贫攻坚阶段。2011 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国家林业局党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林业扶贫工作,并下发了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林业扶贫攻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尽快提高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扶持林下经济发展,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大力培育油茶、核桃、茶叶、优质果品、八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以桉、杉、松、竹为主的用材林,培植以纸浆、人造板用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及其林下种养业。推进基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通过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高广大贫困群众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增加贫困人群的收入,为当地农民依靠林业建设增收脱贫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与水利部共同牵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系工作。
6. 打赢脱贫攻坚战阶段。2015 年12 月底国家林业局在福建召开了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开发脱贫现场会。张建龙局长传达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部署 “十三五”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2016 年4 月与水利部在贵州安顺召开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会。
三、林业扶贫所做的工作
长期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林业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各级林业部门以集体林区、山区、沙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抓,贫困群体与贫困地区同抓,政策扶持与智力扶持同抓,探索形成了具有林业特色的扶贫模式和经验。
( 一) 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为核心,破除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体制障碍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18 亿亩耕地的潜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和温饱问题。而我国农村土地的另一巨头——28 亿亩集体林地,长期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制约了集体林区的发展。200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启了 “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7. 05 亿亩,发放林权证1. 01 亿本,发证面积26. 41 亿亩。全国共建立县级以上林权服务机构1600 多个,林业合作组织15万个。农民通过林地转包、出租、互换、合作等方式,增加了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林果、林菌、林药、林畜等林下经济,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辽宁省本溪县,从事干坚果经济林、林下中药材、山野菜等生产经营的农户有3 万户,超过全县农村户数的二分之一,全县农民人均涉林年收入超过7000 元,其中超过10 万元的2000 多户,百万元以上的70 多户,山上林业资产储藏价值超亿元的2 户。
( 二) 以发展木本油料为主攻方向,为山区量身发展脱贫产业
2007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9 年11 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 2020 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2014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2015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了油茶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 年12 月,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据不完全统计, “十二五”期间用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中央投资达到200 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纷纷出台奖补政策,有的省份的木本油料大县最多每亩可享受补助1000 元以上。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西省赣州市签署协议,拿出60 亿元贴息贷款支持油茶产业发展,针对贫困户的贷款期最长可达30 年,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最长8 年宽限期,执行不高于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主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1. 5 亿亩,比2008 年的7000 多万亩增加了8000 多万亩,木本油料总产量达到477 万吨,比2008 年的181 万吨增加296 万吨。全国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1362家,专业合作社2057 个,带动林农200 多万人。云南省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 万亩,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390 元,该州永平县的岩北村,50% 以上的国土面积种植核桃,2015年产核桃600 多吨,人均核桃种植收入8600多元。
( 三) 以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主要措施,把农民身边的生态资源变现为脱贫致富的生态资本
2011 年中央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后,国家林业局部署各省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林业扶贫攻坚工作。编制了 《全国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及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在贫困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贫困地区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湿地得到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山更清、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成为人们旅游和休闲的重要目的地。各级林业部门充分利用森林、湿地、沙漠、物种的景观、资源和功能等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和从事景区服务,在解决就业的同时增加了收入。2015 年全国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 5 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超过8000 亿元。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成为了绿色财富。
( 四) 以对滇桂黔石漠化等贫困地区指导和帮扶为突破,探索林业片区扶贫新路径
配合水利部,牵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工作,分别在北京、贵州、广西、云南组织召开了4 次片区联系( 推进) 会议。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片区中央林业投资190 亿元,派出两批32 名挂职干部赴滇桂黔扶贫挂职。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举办林业扶贫专项技术培训班18 期,培训基层林业职工和农民1500 多人。同时,为贯彻习总书记考察河北省阜平县、甘肃临夏州东乡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阜平核桃产业、东乡县生态治理项目的扶持力度。
( 五) 以帮助定点扶贫地区脱贫为己任,扎实做好部门对口扶贫工作
1986 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一直承担着黔桂九万大山地区6 个地( 市、州) 19 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30 年来,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定点扶贫攻坚规划,多次召开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局领导坚持每年赴定点县考察调研,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部署定点扶贫工作。制定了 《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规划( 2011—2020 年)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定点县中央林业投资近40 亿元,比2001—2010年10 年投资21. 35 亿元增加了18. 55 亿元。结合定点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木本油料、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竹藤、花卉等一大批特色林业产业项目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积极帮扶定点县所在省区争取金融支持,促成广西自治区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280 亿元的开发性贷款,打造林业扶贫开发攻坚的示范样板。积极派遣扶贫工作队赴基层指导,累计派遣司局级、处级干部200 多名到九万大山地区挂职工作。坚持每年举办多层次的林业扶贫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县级林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农户。2011 年、2014 年,国家林业局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经过30 年的不懈帮扶,到2014 年底,19 个对口县林业产值由2000 年的10 亿元增加到242亿元,GDP由115 亿元增加到72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7 元增加到6113 元,森林覆盖率由59% 增加到69% 。
四、林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尽管林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深山远林,面临着贫困程度深、生态承载力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和挑战,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林业扶贫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低水平的 “普惠”补助与向贫困户倾斜要求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国家对林业财政投入总数少、广而散、标准低,特别是针对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农民群体、贫困户,实行的是 “小水漫灌式”补助,倾斜力度不够。
( 二) 一家一户 “小作坊”经营与规模经营要求不相适应
对于林业来讲,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才能有更大的效益,才能更适应市场要求。集体林改后,目前更多的是一家一户 “小作坊” 经营,规模经营主体发育缓慢,林地的潜力、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三) 林业见效时间长与脱贫紧迫性要求不相适应
与农业相比,林业经营周期长,很多林业特色产业要5—8 年才能进入收获期。而中央要求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林业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多策并举,以 “短”养 “长”,将长期收益短期化。
( 四) 林业资产抵押难、贷款难与贫困人口发展急需贷款不相适应
农民经营山林发展林业面临筹措资金难、防火防虫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目前,农民经营权落实没有完全到位,林木的处置权、收益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公益林流转政策不明确,商品林处置权受限,导致经营者不能自主经营。尽管林权抵押贷款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但是实践中仍遇到了一些门槛。以木本油料为例,油茶、核桃从种植到进入结果期有5—7 年的时间,由于这期间没有收益,又缺乏有效的补助政策,很多农民只能望而却步。
( 五) 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现状不相适应
现实条件下,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难免要上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项目,同时征占用林地、湿地等资源需求大。而贫困地区多属于生态脆弱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 “禁区”,也是生态容易失守的 “突破区”。如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至少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五、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打赢林业脱贫攻坚战,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当前,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要真抓实干,确保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国家林业局和各级林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指示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做好新时期林业扶贫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林业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 一) 抓好林业精准扶贫
1. 通过安排生态护林员精准脱贫。从2016年起,在全国832 个重点贫困县中选择身体健康、遵纪守法、责任心强、家庭人口在3 人( 含) 以上、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的20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通过购买劳务,争取带动80 万人脱贫。国家林业局已经制定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办法》,近期将会同财政部、扶贫办下发通知,布置各省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情况编制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并监督、指导选聘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林业部门牵头的协调小组,组织乡镇政府开展选聘工作,选聘结果在乡镇公示。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实施后的建档管理、培训、组织护林。
2. 通过退耕还林精准脱贫。2016 年,国家林业局将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拟把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80% 安排到贫困县,增量任务优先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由林业部门按程序会同土地部门落实退耕地块,和贫困户签订任务合同。验收确定已还林后,由县财政将第一年800 元/亩补助直接打入贫困户一卡通,第二年、第四年验收合格后再分别打入300 元、400 元。乡镇林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指导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特色经济林,使贫困人口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3. 通过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精准脱贫。据统计, “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油茶1500 万亩、核桃4000 万亩, “十三五” 期间将逐步进入挂果期和盛果期,油茶和核桃种植户的收益将逐年增加,收益期可达80 年以上。未来5 年要通过建立精准特色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收益: 第一种方式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 第二种方式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 第三种方式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暂定贫困户受益期为30 年。
( 二) 发挥林业优势巩固脱贫成果
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助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
1. 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安排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等林业各项资金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未来5 年,贫困地区的林业投资规模和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 以上,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林业工程建设,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同时,在确定造林绿化的林种树种时,要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尊重林农的意见,为今后增加林业收入打好基础。
2. 搞好异地扶贫搬迁迁出地的生态修复,安排搬迁人口就地参加劳动。
3. 进一步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推广、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人口兴办 “森林人家”、从事土特产销售和运输提供便利服务。扩大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
( 三)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
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 篇3
据资料记载,我国目前还有贫困人口7 000万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们正站在第13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赣南原中央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教育基础条件差。据调查,有30%的人口上学困难,21%的人口看病难,医疗设备简陋。
教育扶贫是中央扶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中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将在教育经费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给予贫困家庭特殊关爱。
在扶贫工作中,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让贫困家庭在思想上先脱贫,从精神上先富进来,从“富脑袋”到“富口袋”,帮助贫困家庭树立摆脱贫困的勇气和信心,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平等地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学习倦怠概述
1969年,Bradley在研究中提出“倦怠”(Burnout)一词。1974年,Freuberger用“倦怠”一词来描述长期的职业压力引起的身体、情绪、精神等负面体验,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开始,关于倦怠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对职业倦怠理论研究颇有影响的学者Maslach(1981)认为,由于工作压力无法缓解,出现了情感上的衰竭,导致身心疲乏、疏远的消极态度、负面的自我评价,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等综合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倦怠”一词开始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20世纪80年代,Pines和Meier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而产生的精力衰竭,对学习活动丧失兴趣,失去热情并逐渐疏远、冷淡的态度。由此引发了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热潮。
我国对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较晚,其中连榕和杨丽娴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被引用得最多。连榕和杨丽娴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学习压力和学习兴趣的缺乏而导致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学习倦怠主要表现为个体身上的消极情绪,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减退,进而导致学习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出现退缩和回避行为,例如,早退、逃课、休学、退学等行为,这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个体成就感降低。
三、基于精准扶贫视角对贫困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贫困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一是情绪低落,心情沮丧。学习倦怠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力不强,学习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感到疲劳,形成挫折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是行为退缩,消极回避。学生由于情绪低落、缺乏学习兴趣,所以经常不认真听课,上课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看电影。通宵娱乐导致上课无精打采,对其他活动逐渐丧失兴趣,不愿参加班级活动,兴趣范围缩小,不愿运动,只喜欢抱着手机静静待着,人际交往圈子变小,这些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三是自我成就感低。情绪的低落、行为的退缩,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这将影响到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认为自己无法掌控一切,对自己的评价降低、否定自己,这将越发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
2.贫困医学生学习倦怠原因“铁三角因素”分析
贫困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可以概括为“铁三角因素”:个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者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相互影响,相互依靠,相互渗透。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必将影响其他因素,最终影响学习倦怠的状态。所以,贫困医学生学习倦怠状态的形成是个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个体因素。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讲,内部原因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贫困医学生学习倦怠的根本原因是个体因素。
第一,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扎实,考试成绩不理想,缺乏学习的信心,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第二,人格特征影响。贫困医学生受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大多情绪不稳定,喜忧无常,比较内向,沉默寡言,比较自卑,在学校成绩不是很理想,感到自己对学习和未来无能为力,而这些特征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环境产生抵触情绪。第三,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能有效反映学习倦怠情况,自我效能感水平高,外显自尊低,学习倦怠水平也低;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学习倦怠水平就高。第四,应对方式是指对应激状态下的行为模式,一般采用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学习倦怠水平就偏低。贫困医学生性格内向、自卑,对外界多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极易引起高水平的学习倦怠状态。
二是客体因素。这里所指的客体是相对个体本身而言的,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和学业压力。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在校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父母、教师、朋友和同学。研究表明,及时的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学习倦怠水平。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医学课程的紧凑、医学行业的严谨、就业压力的增加等客观压力导致贫困医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医学生承担着社会、父母、教师等的殷切期望,这些期望容易转化成学生的主观压力,尤其是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太好,更容易出现思想包袱,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宏观的大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指学风的影响。随着大学生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大学的大门放开了,考入大学已经不是件难事,所以学校的生源变多了,生源素质相对就降低了。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有不少学生上课玩手机、逃课、谈恋爱、兼职打工。有些大学生加入学生会的动机不纯,是为了赚取人脉资源,获得“权力”。相比较而言,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尤其在大学一、二年级更明显。这与现在的大学“宽进宽出”有关系,扩招让学生觉得进入大学不是件难事,同时“宽出”又使学生觉得毕业不用担心,迟早会毕业,学校肯定会发文凭,所以学习没有了压力。贫困医学生由于性格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没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封闭自己,在这种享乐主义的校园环境下,更无心读书,放弃了刻苦学习的信念,产生了学习倦怠。
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样化,信息网络发达。大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迷失,缺乏自控力,在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比物质享受,不比精神提升,一切向钱看,道德诚信缺失,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和同学交往中,常被同学误会,易受到歧视或忽视,因此情绪长期低落,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热情消失,产生了厌学情绪。
课 题:本文是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6434)阶段性成果。
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 篇4
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确保全区扶贫攻坚战决战决胜,自治区体育局党组印发《关于开展体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将通过以下举措推进体育扶贫领域治理工作:
一、深化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促进扶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强化“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梳理贫困户脱贫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配合打好定点帮扶贫困村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强化脱贫工作绩效,严格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脱贫成效考核要求,督促扶贫工作队深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脱贫村“四不摘”责任,对存在返贫风险和致贫风险的人口动态监测,对返贫户、致贫户开展“大排查”。强化脱贫政策稳定性,找准符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重点配合指导有篮球场等体育场地及设施配建条件和建设需求的贫困村做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持续开展“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项目、资金清单,加大对扶贫项目立项、核准、实施、验收以及资金申报、审核、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公开力度。
二、深化“三不”一体推进,促进扶贫领域腐败治理效能提升。加强对体育扶贫项目和体育扶贫资金的监管,严厉打击插手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工程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自治区级专项补助市县资金500万元以上项目等项目工程的行为和向体育扶贫专项资金伸黑手的行为。把体育系统查处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和自治区纪委通报曝光的典型案例作为以案促改的标靶,精准聚焦案件暴露出的思想教育、权力监督、体制机制问题,找准廉洁风险点,举一反三,查缺补漏,健全机制,扎紧制度笼子,从制度机制上根治“病灶”。
三、深化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促进扶贫干部担当作为。进一步规范填表报数、考核评估、督查巡察、精简文件会议、改进调查研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坚决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准施治贯彻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数字脱贫、“指标式”脱贫等虚假脱贫问题。规范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发现问题实施问责的工作程序,加强容错免责及澄清正名,切实减轻基层干部、扶贫一线同志的思想负担。进一步加大体育扶贫宣传力度,提炼推广体育扶贫的经验,挖掘树立体育扶贫工作典型,营造人人争先的脱贫攻坚良好氛围。
四、深化巡视整改,促进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统筹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扶贫成效考核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整改工作,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对照整改方案的任务分工及工作要求一项一项地核,一条一条地对,持之以恒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位,确保一个问题都不放过、全面整改不留死角。
下一步,自治区体育局将结合中央、自治区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从体育扶贫项目、业务工作集中、资金密集的部门中选择3-4个单位,对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最明显、助推脱贫攻坚最有利的相关项目和资金,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和治理,促进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如期完成自治区体育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二)
4月27日,2020年全国网络扶贫工作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推动网络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作出应有贡献。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庄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浙江省网信办主要负责同志发言。中央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主持会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网络扶贫行动部门协调小组部分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中央网信办相关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网络扶贫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会。
会议指出,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网络扶贫工作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网络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新的挑战,剩余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网络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推进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迎难而上、决战决胜的意志和勇气,把抓好网络扶贫作为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咬定目标、坚持标准、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为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网络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任务,锚定目标、精准施策,认真抓好《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务求取得实效。一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要摸清挂牌督战县、村网络扶贫工作情况,找准薄弱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动员更多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助力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二是聚焦难点,优先帮扶特殊贫困群体。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各类特殊贫困群体认定的准确性,扎实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留守人员信息服务,鼓励打造适合妇女特点的电商品牌,为残疾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消除少数民族群众使用网络的语言障碍。三是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影响。积极发挥网络扶贫的独特优势,强化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扎实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四是加强联动,深化网络扶贫东西部协作。重点围绕劳务协作、消费扶贫、产业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东西部网络扶贫工作力度。搭建就业信息对接平台,有序组织西部地区贫困劳动力赴东部地区转移就业。采用电商平台、网络展销会等方式,加大西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推广力度。五是巩固提升,推动网络扶贫工程优化升级。进一步深化网络覆盖工程,拓展农村电商工程,提升网络扶智工程,优化信息服务工程,扎实推进网络公益工程,把网络短板补得更扎实一些,把信息基础打得更牢靠一些,进一步发挥网络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牵引性作用。六是接续推进,抓好网络扶贫行动与数字乡村战略无缝衔接。要保持网络扶贫的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强化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持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会议要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实网络扶贫工作,确保今年网络扶贫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一要强化政治引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各级网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网络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履职尽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要突出落实求效,坚决打赢网络扶贫收官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确保收官之年的网络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要加强宣传引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要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优势,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感人事迹,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氛围。
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三)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就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重大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目前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脱贫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给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唯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迎难而上、攻城拔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兑现我们党的郑重承诺。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敢于攻坚克难,坚决完成既定任务。关于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已经作出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严格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精准帮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必须如期兑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现在,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合力攻坚、顽强作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两年来,我们为此坚守初心,始终将习总书记的话语牢记心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状态,投入到基层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
低矮的黄泥屋,拥挤而昏暗的住处,屋里凌乱的陈设,脸上消沉的神情……把日历往前翻几年,这些令人心酸的画面正是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写照。然而自从脱贫攻坚战的口号喊起来,冲锋号吹起来,扶贫一线工作者们行动起来,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杰村中心小学,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党员同志康卫民,他不止一次地工作到深夜,核对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人的信息,整理扶贫资料,熟记他们的信息。几乎每天都会深入村子的他,最爱走进贫困户的家庭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践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他得知六年级有一位学生的弟弟得了白血病,他当即带着学校的专职干部钟齐翔主任,与杰村村的第一书记钟海明主任一起到他的家里走访,了解他家的困难,提供实际的政策帮助。
正是有着这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逐梦者,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持续发力。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里,在这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变革里,拆迁新建,厕所革命,养殖、种植基地……每一条方针政策都赢得了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的惠农政策越来越令人欣喜,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脱贫攻坚战的前线,加入复兴中国梦的队伍中。这些惠农政策每一条每一点都实实在在地落在了贫困户的心坎上,如今的他们走路带风、言语带笑,一扫以往消沉颓废的模样。有了这些带头逐梦人,农村正展现出一副新时代的风貌,这些精气神振奋了更多的贫困户,一齐撸起袖子,加油争当新时代的脱贫逐梦人!
在最关键的一年里,我们高举党的旗帜,牢记身上的使命,挑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向着美好的中国梦迈出坚定的一步。“现在的政策这么好了,家里都住上了大房子,不愁吃穿,我们家还能省出点钱去搞搞其他的事业,这些我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啊!”听着贫困户张桂香阿婆的话,我深感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脱贫攻坚工作做到现在,身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的逐梦人,我认为:
其一,心得“扎”得下。只有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困。
其二,要懂得利用微信平台、各种视频APP等新媒体方式让他们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贫困户的“志”先扶起来。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让贫困户们在面对困难生活时,能够鼓足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扬起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志气,坚守自力更生、不甘落后的骨气,用勤劳致富、奋发向上的豪气冲刺最后的脱贫目标!
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五)
习近平总书记6日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攻坚克难,狠抓政策落实。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绝不能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和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心理,这就好比一名考试不及格的差生刚刚取得了60分的成绩,如果稍一松懈就有可能回到起点。不仅仅局限于脱贫,要的是能稳定脱贫,能持续增收致富,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潮流,立足本职、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继续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创新业务水平,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加大扶贫力度。发展产业是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贫困群众就难以脱贫致富,即使脱贫了也有可能走回头路。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继续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监测,保持政策稳定。开展“两摸底”工作,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严格考核,加强督促指导。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管理,科学引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成色,结合巩固提升期工作特点,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开展督查巡查,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相关文章:
1.2020学习扶贫论述摘编心得体会范文5篇
2.2020驻村脱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
3.2020关于脱贫攻坚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
4.2020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5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精准扶贫的车轮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启了十三五新一轮精准扶贫大计。
美丽娄星更是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沿。4月12日,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下发《娄底市娄星区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解难惠民促发展 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的活动方案》,力求通过在全区开展百个单位驻村、千名干部包户、万名贫困户脱贫的百千万活动来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
扶贫是一项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根据区委目标要求,要想在2016年实现娄星区12000多人脱离贫困,贫困群众必须在弱鸟先飞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励下,开启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通过授人以渔的智慧、技术、信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输血先输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强国之本,更是拜托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结好教育帮扶对子,有的放矢。二是开阔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增强支付本领,构建可持续内在动力。三是进驻专业团队,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
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兴新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同把自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中单担当起来,才能为当地的发展、当地人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敢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用武之处。
造血当从心。心,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只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才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
娄星区作为扶贫攻坚的先驱,干部群众必须上下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全区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区民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总书记深刻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我们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思想新要求,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扶贫攻坚中,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和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解决精准扶贫大多数和平均数问题
在扶贫攻坚中,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脱贫奔康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们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创新实践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快速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效解决了大多数群众致富和平均水平提高的问题。
抢抓机遇,积极推动广安区划调整,把广安区区划调整为广安区、前锋区,全市由5个区市县增加到6个,形成了6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邓小平讲开发区大有希望,我们又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建立特色园区上,建立了成渝经济区示范的川渝合作示范区,新设立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和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探索建立了适合园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在培育多点多极经济增长点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中,各区市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相应创建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有效地应对了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
通过精准识别,目前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25.07万人、城市贫困人口3.23万人。其中:因病致贫18.3万人,因缺劳动力致贫3.5万人,因残致贫3 万人,因缺技术资金致贫1万人,因子女入学暂时致贫0.6万人,因自然灾害致贫0.5万人,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0.14万人;因其他原因致贫1.26万人。我们为这些贫困人口分别建立电子信息档案,逐一落实个性化扶贫措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
精准制定扶贫规划。坚持以精准规划引领精准扶贫,将贫困村的规划纳入整个农业现代化区域建设之中,成立专家组指导贫困村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等重点,推动贫困村规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合,让贫困村快速达到现代化水平。注重文化传承,保持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精准确定脱贫目标。按照三年完成,两年巩固的要求,以贫困村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的脱贫计划,确保到2020年,82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全市 25.06万农村贫困人口、3.23万城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目标。
精准拟定扶贫政策。把帮扶到户成效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准,确保不脱贫不收兵。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就业培训、搞好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针对因病致贫特殊群体,积极组织救助帮扶,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以社会救助政策兜底,让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开展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活动,全市 6.65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干部职工,与8.64万户农村贫困户、2.07万户城镇贫困户逐户开展了结亲结对。干部职工一户一户建立台账,深入分析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贫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梳理、迅速找准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一系列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投向贫困村,着力打通贫困村与省道县道等区域主干道的最后一公里,让外面物资进得去,里面产品出得来,畅通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在贫困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和美好家园建设。在农村,采取新建、改造、保护等方式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学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在城镇,整合征地拆迁安置房、城区危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城市黄金地段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修建优于普通商品房的美好家园,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停车场等各种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型的高档社区,受益群众得到的房屋从每平方米1000多元增值到每平方米 5000元,收益成倍增长。
扎实推进产业直接增收富民。在城镇,以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为发展平台,培育出489户规上工业企业、461户限上商贸企业,有效带动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创造出130万个就业岗位,保证城乡贫困群众拥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在农村,建成32.5万亩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发展183万亩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让贫困群众就近到基地打工或学习技术,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运用互联网+,引进阿里巴巴建设特色农产品馆,将农产品推向全国消费市场,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提高干部群众增收致富本领。积极用好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平台,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村(社区)后备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的学习培训,切实增强村社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依托各区市县职业技术学校,把科技扶贫团、科技副乡长选派到贫困地方工作,着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巩固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先让精神富起来。整合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就业的扶持政策,每年投入1.2亿元,对全市7万余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积极开展生态扶贫。全域开展洁净水行动,与中信集团合作,通过PPP模式实施洁净水项目,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地埋式处理与地上湿地花园相结合的治污设施,保持了广安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本色。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2014年广安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村、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此刻,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5年时间了,而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扶贫工作任务艰巨。
6日上午,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何为精准扶贫?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前不久在陕西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强调,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实现精准扶贫的四个明确,需要有全局意识,需要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强力推进。当前,一些贫困地区仍旧没有摆脱等靠要的意识,一些领导干部也没有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重心。只有扭转这些问题,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扶贫才能事半而功倍。
实现精准扶贫的四个明确,需要加强扶贫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就是既要加大投入,又要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又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还要有前瞻性,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针对性,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采取特殊帮扶政策。
实现精准扶贫的四个明确,需要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需要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得到真实惠。这对各级扶贫主管部门政策取向和具体措施也提出更高要求。一段时期,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白宫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这说明相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亟待整改。
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 篇6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山东省济南市张夏街道整合资源,抓重点、补短板,全力实施财政性资金帮扶、行业及社会帮扶、光伏+金融帮扶、危房改造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孝善扶贫、公益扶贫、人居环境提升“九大专项行动”。同时,积极实施产业扶贫、助残脱贫、文化扶贫、保险扶贫等多种精准扶贫举措,实现了全街道建档立卡系统贫困户479户979人,每户至少享受三项以上的帮扶措施。
张夏街道在全区率先建立贫困人口财政性资金信息平台,共涉及民政、教育等14个部门19项财政资金580余万元,1900余人次受益;筹得工青妇及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爱心人士帮扶资金物资3万余元;在全区率先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符合条件的35户贫困户每年可稳定收入1000多元;完成124户贫困户危房改造;32名学生的雨露计划助学补助申报;为70户贫困户完成医疗保险报销费13.7万元,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健康查体,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十种慢性病免费送药上门,配送免费药箱;对街道符合条件的266位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共84.69万元孝善养老金,覆盖率名列全区前列;落实190人公益岗,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投入49.7万元,对202户进行人居环境提升,整修粉刷房屋、配置必要家具。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张夏街道采取“N+扶贫”模式,结合15个贫困村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入适合的产业扶贫项目,让“精准扶贫”变“精准脱贫”。西野老村由于受位置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但村内旅游资源丰富,所处的黄金峪,有“万亩杏园”之称,每年3月底,漫山遍野开满杏花,吸引了大量自驾游、骑行游、旅游团体到此游览观光,非常适合发展农副产品旅游销售。因此街道办事处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合作社运作模式、小米加工销售,为山东省佳怡物流加工制作小米、核桃礼盒8万余元,村集体增收8000元。并积极联系济南市好邦食品有限公司出资8万元,帮助村居成立农业合作社,购买小米加工设备、整修厂房,帮助村居销售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持续增加村民收入。小刘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张夏街道积极争取水利资金35.21万元实施了自来水户户通工程,使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争取区财政局资金17.52万元实施公益项目管护工程;争取区交通局3万余元对进村路和两处护堰坍塌段进行了整治垒砌,排除了安全隐患;积极协调启源农业有限公司出资8000元,对村内主街道两侧平方的墙体进行喷涂美化,干净整洁,美观大方,村居面貌焕然一新。除此之外,小刘村的皂荚种植项目,王庄村的鸡舍出租项目,车箱峪村的香椿芽项目等30个产业扶贫项目都为各个贫困村增加了集体收入,业已实现产业项目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覆盖,确保了村集体和个人的持续增收。
金融精准扶贫的云南实践 篇7
然而, 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 云南还有着这样一组数据:到2015年年底, 云南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71万人, 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级贫困县88个, 居全国第一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贫穷是云南的另一张名片。脱贫攻坚已成为云南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对于贫困农户而言, 要脱贫致富, 最大的掣肘是资金。要“拔穷根”, 金融支持不可或缺。云南省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做大扶贫开发投入蛋糕, 在“精准”上下工夫, 在“造血”上谋长远, 确保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旅游引路美丽“开门”
汽车在红河州的山间公路盘旋了两个多小时,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记者的车停在了一片开阔地带。迎面正是传说中的哈尼族蘑菇房。一幢幢形如蘑菇、茅草盖顶的土黄色房屋依坡而建, 高低错落, 几株翠竹、三三两两盛开的桃花点缀其间, 平添了几分别致。蘑菇房一侧的梯田层层延伸到谷底, 初春时节灌满水的梯田, 此时在夕阳的照耀下, 泛滥着碎金烂银的光华, 宛如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彩带。这样一幅灵动的中国山水画, 让人仿佛置身梦境。
“这就是我们元阳的‘哈尼小镇’, 县农村信用联社大力支持的项目。”人行红河中支工会主任张树林的介绍把记者拉回到现实。
据介绍, 1300年前, 哈尼族就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开垦出百万亩梯田种植稻谷。直到1995年, 美景才被前来观赏的法国人传播出去, 元阳哈尼梯田最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成为中外摄影家的天堂。
梯田、蘑菇房、棕林、竹园、茶园、寨门, 既是哈尼族山寨的基本景观, 又是尚待开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元阳县在拥有如此美景的同时, 又是聚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个特征于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为了把旅游资源优势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 “哈尼小镇”应运而生。
“哈尼小镇”作为2013年州级“美丽家园”示范样板村之一, 是全面展示哈尼族文化、梯田农耕文化的美丽乡村旅游项目。
“截至2015年末, 我们累计发放‘哈尼小镇’购房贷款16户, 发放金额885万元, 现有余额763.6万元,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贷款资金需求。”元阳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刘敏说。2014年项目开工以来, 元阳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加大对“哈尼小镇”项目的贷款资金支持, 促进了“哈尼小镇”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哈尼小镇”建成后, 将极大破解哈尼梯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不足的瓶颈, 促进哈尼梯田旅游开发。
“哈尼小镇”只是“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结合政府“美丽家园”建设, 2013年, 人行昆明中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美丽家园”贷款。元阳县倮马点村的白文兴是这个贷款的众多受益人之一。记者见到他时, 他正忙着装修房子。50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 过去在村里做民族传统首饰加工。去年4月, 他从信用社贷了5万元“美丽家园”贷款, 在公路旁盖起了一幢3层半高的蘑菇房, 房子还在内部装修阶段, 一层就已经以每月8000元的价格租了出去。“楼上我打算开旅馆, 欢迎你们下次来我这儿住。”白文兴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对信用社的信任, “今后有困难的时候我还会找信用社。”
“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 云南省金融机构持续跟进。以红河州为例, 截至2015年年底, 金融机构发放支持“美丽家园”建设信贷资金余额达45亿元。在金融信贷创新的帮助下, 全州完成做特民居拆除重建17610户、改造提升5412户;做美村庄13个。目前, 具有苗族特色的“滴水苗城”正在建设中, 特色鲜明的蒙自“尼苏小镇”、彝族文化聚集的弥勒“可邑小镇”已初具规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正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扶贫的大趋势。
产业引领龙头带动
走进红河州建水县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颗颗石榴盆景映入眼帘, 记者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偌大的园林公园。盆景里的石榴树从几十年到上千年树龄, 默默地述说着石榴的历史, 火红红的嫩芽已经冒了出来, 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公司董事长李跃标带着大家观看石榴庄园、参观标准化养殖场、体验休闲旅游设施, 一路上李跃标滔滔不绝, 从种养配套发展到果畜循环发展, 从果蔬立体发展到餐桌上的安全, 处处感觉到他对农业的热爱。记者被他的这份热情感染, 忘记了连续奔波的疲劳, 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他的“发家史”。
“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就说到我和信用社的渊源了。”李跃标回忆, “那时家里穷, 我16岁就辍学了。1988年8月, 我从信用社贷了1万元, 到河口县去拉花生、芝麻等农产品回来贩卖, 第一年就赚了3.6万元。”从这以后李跃标走上了经商的道路。随着信用社的贷款逐步增加, 他的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 成为周边有名的致富能手。
“一个人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算富。”抱着这样的理念, 从2007年开始, 李跃标重返家乡, 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向农业, 成立了和源农业开发公司 (以下简称“和源农业”) 。
如何实现兴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和李跃标打了20多年交道的金融机构, 选中了和源农业这个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的助推下, 七八年的时间, 和源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加盟等方式聚集起6个县市、70余个村寨、4万多名农民的近10万亩土地, 打造了集中连片的高原特色蔬果基地, 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经营规模。
“过去我所在的李伍村是周边最贫困的, 现在是最富有的。公司吸纳了村里三分之二的人工作, 过去在昆明打工的村民如今都回来了。我们每天用工2000多人, 都是附近的农民。”李跃标介绍说。
在和源农业的带动下, 周边十里八村都摆脱了贫困。建水县信用社主任王建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地岔科镇狗街村是一个有80多户人家的山村, 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下, 村子破旧, 村民们每天要到几里外拉水喝。李跃标投资38万元打了3口水井, 为村里铺成水泥路, 流转千亩土地兴建石榴基地。几年过去, 狗街村千亩石榴挂果、村寨旧貌变新颜, 大多数人家盖起新房, 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榴村”、“别墅村”。
“现在不仅村里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了, 村里的水还卖到了外边。农民富裕了, 治安都好了。以前一些村民不务正业, 经常打架斗殴, 人们只要提到这里就害怕。现在村民安居乐业, 一派祥和。”李跃标笑着说。
2014年的国家扶贫日, 李跃标作为致富带头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表彰。
和源农业作为本土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2015年末在辖区银行业的贷款余额达1.25亿元。信贷资金的发放, 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2015年是和源农业大发展的一年, 公司总销售额达17.55亿元, 实现利润9996万元, 公司整体经济效益比2014年上升40%;荣登“2015年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榜单, 并被定为云南省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
“我们计划在3年内, 打造红河高原特色农业电商生态圈, 直接或间接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未来5年通过不断加强对加盟农户的管理, 吸纳加盟合作社20家、农户8万户。”对公司的前景, 李跃标充满了信心。
要实现这一切, 离不开金融的助推。“今年该公司向我们信用社申请了两亿元的打包贷款, 用于七八月的水果收购贮存, 我们下一步准备支持公司对周边苗寨的整村开发项目。”王建军说。
像和源农业这样的特色龙头企业在云南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 云南省金融机构通过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带动, 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金融机构在扶助龙头企业的同时, 也不忘走在后面的农民兄弟, 做到“龙头”、“龙尾”同时舞动。在元阳县记者见到了胜村农信社主任马开兴。马开兴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 在信用社已经工作了25个年头。胜村农信社一共4个员工, 他既是这里的主任又是信贷员。虽然他不善言辞, 但辖区11个村委会的396户人家, 家家户户的情况在他心里都有本账。到这里山高路远, 居民分散, 有很多自然村还没通车, 到最远的自然村要走6个小时。为了把资金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常常带上干粮上路, 走村串户, 为农民建档, 一走就是两三天。去年, 马开兴在走访中认识了农民孔令奇, 他刚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 马开兴为他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 靠着这5万元, 孔令奇买了25头猪, 不到一年时间, 卖猪收入就有7万多元, 这让他信心大增。今年孔令奇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再次申请贷款时, 正赶上信用社推出精准扶贫贷款, 利息不到过去的四分之一, 这让孔令奇的干劲儿更足了。在大山深处, 一个个像马开兴一样的金融人靠脚底板走出了扶贫之路。
截至2015年末, 云南省93个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5898.12亿元, 同比增长16.19%, 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24个百分点。贷款支持贫困农户、特色龙头企业、创业群体等的力度不断加大, 信贷资金对片区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政策引导发挥合力
“开渠引得泉水来。”对扶贫工作, 人行昆明中支行长杨小平有着独到的见解, “政策指导是打牢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基础。精准扶贫, 政策先行。”
2014年, 人行昆明中支金融扶贫工作紧锣密鼓, 按照相关要求, 先是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云南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 紧接着又与省财政厅、省民委联合出台了《云南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 推动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有效落实, 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商品生产和民族贸易企业发展。
通过调研, 人行昆明中支对《云南省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多次修改, 进一步优化扶贫贴息贷款流程。记者了解到, 人行昆明中支推动制定了《云南省扶贫贴息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实施方案》, 2014年以来共安排财政风险补偿金2.15亿元, 在43个县试点, 支持农信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
根据实际情况, 人行昆明中支会同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实施细则》和《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细则》, 支持贫困地区农户住房条件的改善。
杨小平说:“片区各级人民银行以货币政策宣传为基础, 出台信贷指导意见, 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把信贷资源投放到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领域, 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修复等四大攻坚战。”
在不断强化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 云南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
杨小平介绍, 截至2015年末, 93个贫困县共有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507个。片区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助农取款点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开发新格局。
在记者采访结束时, 从人行昆明中支传来消息, 由昆明中支牵头起草的《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已由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全省执行。
精准扶贫的砚山实践 篇8
砚山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在党中央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声中,砚山县咬定青山不放松,层层立下“军令状”,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县上下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的工作要求,第一时间深入到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攻坚拔寨、全力冲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大行动。
明确思路 实现精准扶贫效益最大化
阳春三月,壮乡苗岭,处处蜂舞花香,果实累累。记者走访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红土塘村小组、者腊乡批洒村和六诏村等地,亲身感受精准扶贫大行动下老百姓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春日午后的一抹阳光把一片暖热涂在了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红土塘村小组的山峁沟梁。红土塘村是云贵高原上石漠化严重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全村耕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收入单一。源于如此诸多因素,在贫困识别中,红土塘被列为贫困自然村。砚山全县精准扶贫战役打响,红土塘村成为攻坚拔寨的目标之一。记者走进了村民殷世德和谭天聪家。以前低矮破败的危房已经不见了踪影,显现在眼前的是即将竣工的二层小楼房,水泥浇灌的屋顶,屋墙用瓷砖罩面,门窗都是铝合金的。这是砚山县将到2017年,力争基本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安全美观”的目标的受益者,见到记者,殷世德、谭天聪十分高兴,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全家的照顾,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殷世德和谭天聪告诉记者,自从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各级领导部门就常到家里来详细倾听他们的愿望、生产计划和遇到的困难,探讨帮扶办法;与他们一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商量脱贫措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转变观念,依靠勤劳智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通过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发展传统产业、传统经营与培育新兴产业、创新经营相结合;产业发展与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相结合;短平快项目与中长期发展项目相结合;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与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相结合,今天,经过一场战役的洗礼,全村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2015年7月2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祖林率省政府调研组在中共文山州委书记纳杰等陪同下深入砚山县进行调研,并深入到维摩乡红土塘村向贫困户嘘寒问暖,与他们拉起家常,商量脱贫措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调研期间,张祖林还专门听取了砚山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张祖林要求,砚山县要把扶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让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要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复查核实和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切实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全县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要整合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扶贫攻坚合力。要团结和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确保砚山县顺利“摘帽”,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砚山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地区,同时是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原因,砚山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仍然是砚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薄弱的环节。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有3个贫困乡、31个贫困行政村、282个贫困行政村、13227户贫困户、52969人贫困人口。
不难看出,砚山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增收困难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在全国上下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中,中共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于“十二五”的“收官”之年立下2017年年底全县脱贫摘帽的“军令状”。
立下“军令状”,就要动真格,要用心、用情、用力。
“思路决定出路!”中共砚山县委书记李红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道,“砚山县将通过两年的时间实施精准脱贫,到2017年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为此,砚山县把“减贫摘帽”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了《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两年脱贫、五年小康、十年致富”的目标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2468”精准脱贫工作思路。“2”,就是通过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完成“脱贫摘帽”目标。“4”是抓实“四个依托”,即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特色产业,抓实到乡到村到户到人产业扶贫,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依托省级工业园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抓实精准贫困人口年轻劳动力就业脱贫;依托云南技师学院砚山分院校企合作平台,抓实精准贫困户均劳动力素质提升,实现技能扶贫;依托交通区位与文砚同城化发展优势,抓实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带动精准贫困村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6”是做到“六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8”是实施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增收致富、素质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安居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八大工程,为全县打好脱贫攻坚战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nlc202309090818
目标确定,关键在抓落实,砚山县8月31日召开全县工作动员会,全面启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如何启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呢?李红告诉记者,砚山县的做法是:认真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和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党建与扶贫“双推进”、驻村扶贫工作队培训。制定下发《砚山县2015-2020年处级领导定点挂钩扶贫攻坚联系点安排方案》和《砚山县2015-2020年县属和省州驻砚单位驻砚军警部队定点挂钩扶贫攻坚联系点安排方案》,采取“处级一帮三”“科级一帮二”“一般干部一帮一”和“医生、教师二帮一”的“321”挂帮形式,将3个省级帮扶部门、16个州级帮扶部门、县四套班子44名处级干部、25个省州驻砚单位、11个驻砚军警部队、58个县属部门、11个乡(镇)机关站所和全县教育、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共11972人挂帮到10552户贫困农户。截至目前,3个省级帮扶部门、11个州级帮扶部门、88个县级部门及省州驻砚单位、11个乡镇机关站所开展的遍访入户和两轮“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向全县11个乡(镇)及31个贫困行政村派出扶贫驻村工作队,向31个贫困行政村派驻第一书记。
记者了解到,砚山县在“挂包帮”“转走访”中坚持做到“五看、二听、三问”。五看,就是“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禽猪牛羊、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自我发展能力强不强”,通过进村入户看农户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穿衣吃饭,估算贫困程度;看农户的土地情况、生产条件和牲畜存栏,估算农业收入和支出;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估算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二听,就是听群众发发牢骚、倒倒苦水,听群众对政策的意见、对干部的看法、对工作的建议及今后的打算。三问,就是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对有疑虑的地方主动询问,对事关贫困地区发展的思路、产业布局等全面问实,对贫困群众脱贫最关心、关切的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为贫困村、贫困户理思路、找出路,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同时,按照管理精细化、扶贫精准化、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开发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在云南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户信息二维码动态管理。管理系统以互联网网站为平台,采取电脑版、手机版、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录入、查询、管理、帮扶、脱贫等信息,实行多渠道输入和实时动态管理,能够让所有使用者实时录入、动态查询、共享政策、发布信息、审核把关。通过这套系统,帮扶干部可以在帮扶过程中,运用智能手机直接进入系统网站实时录入帮扶信息,在农户家门前就可以轻松搞定录入工作。另外系统中记录了全县所有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每户都有一个唯一的二维码,而二维码扫描出的信息会跟随帮扶干部的信息更新而同步变化,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随时查看贫困户的基础资料和帮扶干部的帮扶动态,随时了解帮扶工作的情况。
为了实现率先脱贫目标,砚山县注重规划引领,认真编制了《砚山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全县精准扶贫预计投资总规模65.82亿元,其中:按现有政策可争取补助资金11.55亿元,需群众自筹21.98亿元,业主投入5.83亿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6.4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预计投入13.28亿元,其中:自然村进村主干道通达通畅1123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2.91万平方米,入户道路硬化5.19万平方米,投入9.26亿元;新建小水池58口,小水窖15530口,蓄水池97口,管道625.53公里,投入2.1亿元;中低产田地改造3.15万亩,投入0.72亿元;改造农村电网3批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15万套,便携式节能灶4万套,投入1.2亿元。预计投入5400万元实施164个村小组、10758户、48752人饮水安全项目;产业发展方面,为了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中共砚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各种扶贫带动模式,计划发展经济林木100万亩,其中,核桃种植50万亩,苹果、油茶、香脆李及其他经济林50万亩;计划种植辣椒55万亩,烤烟13万亩,玉米高产创建10万亩,蔬菜种植15万亩;2018年,计划养殖生猪40万头、牛20万头、羊8万只、家禽215万羽;能力素质提升方面,预计投入1.02亿元,开展创业型新型农民培训18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5.7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1.5万人次;社会保障方面,预计投入4.32亿元,用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等;异地搬迁及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全县共确定了63个安置点(插花安置21个,集中安置42个),涉及10个乡镇32个行政村,共需搬迁安置2575户111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13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01人。项目计划总投资69023.19万元,用于安居房建设3.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3亿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347万元,用于社会事业建设投资3435万元;为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问题,全县预计投入31.3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34944户;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预计投入2.99亿元,实施封山育林50万亩、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50万亩。抓住云南省环保厅将砚山列为农村环境整治整县推进试点县的机遇,大力开展垃圾清运处理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015年9月21日至22日,副省长张祖林率省扶贫办、林业厅、财政厅等部门负责人再次到扶贫攻坚挂钩联系县砚山,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调研。调研过程中,张祖林充分肯定砚山县近期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认为砚山县各级领导干部已从思想上严了起来,行动上实了起来,迅速掀起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新热潮,吹响了新一轮“挂包帮”“转走访”的“冲锋号”。
张祖林要求,砚山县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摸清底数,认真归纳总结定位,找准目标和路子,制定好有力措施,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认真优化调整和布局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市场供需对接,推进项目合作,做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各种短期和长期技能培训,特别是农村致富实用技术培训,让群众学会致富本领,更好的发挥当地人力资源作用,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做精做细产业发展规划,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富民产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辐射带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各级干部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尽快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早日实现全县2年脱贫、5年小康、10年致富目标。
nlc202309090818
产业带动 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原动力
六诏村安处村小组有个吉祥美丽的名字,可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来源单一,缺乏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没有支撑性产业等原因,使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子贫瘠如山,沉重如山。
没有增收产业,脱贫就是一句空话。
找到贫困原因后,该村结对帮扶部门砚山县科协迅速行动,精选产业覆盖全村,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持久脱贫。据介绍,如今,安处村种植香脆李初具规模。同时,还出资选送村民到保山市龙陵县黄氏蜂业学习专业的胡峰养殖技术。
记者走访到此时,贫瘠的土地上,种下的香脆李发出了新芽,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不断摇曳着醉人的身姿。安处村的壮族群众们忙碌着挖地基、运水泥、卸钢筋、铺设水泥路……俨然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为了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中共砚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各种扶贫带动模式。
2015年4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一行在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的陪同下,深入上海重点对口帮扶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走访农户、察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砚山县一家辣椒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带动近5万农户种植辣椒,为近500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负责人说,上海不仅投入帮扶资金,还积极帮助当地拓展海内外市场,分享技术改造和管理经验。韩正听了很高兴,他说,要努力做好产业帮扶这篇大文章,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上海的对口帮扶,一定要帮助更多贫困群众改善生活!”
这是上海市静安区对口帮扶砚山县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砚山县还结合精准脱贫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校企乡合作、部门企业村组合作等帮扶模式。记者了解到,以校企乡合作帮扶模式为例,该模式以文山学院挂钩帮扶砚山县者腊乡为契机,从产业帮扶入手,建设文山学院1万余名师生食品后勤保障基地。
“文山学院的师生有一万人,按照每个人一日三餐10元来考虑,一万人就有十万元的消费。”很多人都认为这么大一笔消费力如果能引入到贫困乡镇的话,将扶持到多少贫困户。这样的想法在文山学院党委书记熊荣元提出“院校+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的模式后,终于在砚山县者腊乡得到实现。
砚山县者腊乡共有7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85个村小组,有汉、壮、苗、彝四个民族。其中共有2个贫困行政村17个贫困自然村,贫困人口1746户6781人,是典型的贫困乡。者腊乡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各处帮扶部门都有不一样的帮扶办法,而文山学院对者腊的帮扶是从产业帮扶入手,在者腊乡建立文山学院一万余名师生的食品后勤保障基地、转型发展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就业基地。”
自挂钩者腊以来,文山学院倾注真情、用心帮扶,在细致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基础上,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精准扶贫有效方式。学院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和万人集中消费优势,决定在者腊乡批洒村夸溪建设学院后勤保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就业基地、转型发展基地。按照“以合作社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大户带动、社企联动、帮扶推动、利益驱动,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收脱贫”思路,引进云南中康食品有限公司,与乡党委政府一道,动员农户入社,引导成立种菜、养猪、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推进学院与农户、企业与农户有效对接,解决农户直接向高校食堂提供农产品安全难保证、企业直接对农户土地流转难、用工难等问题。通过学院、地方政府、公司、农户的共同努力,目前,文山学院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中康公司已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基地面积3200亩,涉及2个行政村小组679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主要种植菜心、芥蓝、白菜、九条葱等25个品种,预计年产值1900万元,蔬菜基地全部建成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预计年总收入800万元。截至记者到访基地时,第一批种植的蔬菜已开始采收并供应学院师生。同时,计划投资1600万元,流转土地1500亩作为牧场,建设规模为980头的肉牛养殖小区,目前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牧草已经种植,第一批300头牛即将进入养殖区。“通过基地建设,农户实现就地打工,解决了以往长期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者腊乡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
扶贫开发让小山村变了样,曾经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如今没有必要再出去了,“我们村自然环境非常好,等新房建好之后,我打算发展生态土鸡养殖,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这是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群众的心声。
记者了解到,“文山学院模式”不仅能做到企业带动群众,而群众也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来种植、养殖。整个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根据文山学院的需求来下单种植养殖,实现产销有机结合,促进农户增收。同时,通过企业和合作社就能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群众务农收入。与此同时,建立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真正发挥学校的优势和资源。共同推动三级联动机制的形成,逐步考虑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并引导他们积极加入到扶贫点的产业发展中去,鼓励大学生到挂钩点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老百姓的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到砚山调研时,对文山学院“以合作社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大户带动、校企联动、帮扶推动、利益驱动,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收脱贫”的工作思路和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文山学院把本校粮食和肉蛋禽蔬菜等副食供应基地建立在挂包点上的做法,认为一万名师生的消费,就是挂帮点一个持续稳定的市场,提出全省高校可学习文山学院的经验做法,把粮食和肉蛋禽蔬菜等副食供应基地建立在挂包点上,学校需要什么,就引导指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着力在挂包帮工作中提升帮扶对象的造血能力,尤其要强化以市场对接引导产业发展,拓展增收渠道,高效持久完成对口帮扶任务。
【精准扶贫的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07-02
精准扶贫十九心得体会06-27
语文教师精准扶贫帮扶心得体会08-17
精准扶贫的湖北样本10-25
2016精准扶贫的方案05-27
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标语05-24
旅游精准扶贫07-13
精准扶贫材料09-04
精准扶贫我与你同行--扶贫有感07-03
农村精准扶贫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