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服务暑假实践

2024-09-22

支教服务暑假实践(精选6篇)

支教服务暑假实践 篇1

暑期赴宁夏西吉进行爱心支教活动

前言:

“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不曾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不曾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就是这句感动了无数颗心的话也感动了我,于是我踏上了宁夏西吉支教的道路。

主要活动:

进行教学、家访、单独辅导活动,后期进行爱心捐赠,并且针对上甘沟初小进行调研与帮扶

支教过程:

1.西吉初印象

经过两天左右的奔波,我终于到了西吉县城,见到了要一起并肩战斗的队友。下车伊始,我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回民头上的白帽子、圆顶的清真寺、悠扬的礼拜吟唱声…… 眼前的一切,让人倍感新鲜。在宾馆暂时安顿下来后,我们便到街上走走。天空稀罕地飘着毛毛雨丝,似乎在欢迎这们这群远方来的客人。听说,西吉遭遇了五十年来罕见的旱情,雨水难得一见啊!“我们给西吉带来了好运!”队友们笑着说。谈谈说说,走走停停,一会儿后,自己县城在我们心里有了一个轮廓。说实话,同心县城最多只能用“西吉一条街”这一词来形容,它甚至比不上太原一些发达的乡镇繁华。除了从新建的广场到菜市场这一段稍显热闹后,其它真的看不出县城模样。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闯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低矮的平房。街两旁的店铺基本上以经营衣食为主,城市中霓虹闪烁的娱乐休闲场所,在这里几乎遁形了。路上来往的小车并不多,其中大多数是的士,更常见的是摩托车、自行车,还有一些三轮车。县城已然算不上热闹,听来支教过的队友介绍,乡下更不能相比了,一些乡镇几乎没有所谓的 “街道”,只是人口相对集中一些而已。眼前的一切,让初始产生的新鲜感逐渐减淡,我们带着几缕忐忑走回下榻的宾馆。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对西吉有了更深的认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海拔高度 1260-2625米,县城在地海拔1344米。因为严重缺

水而贫困,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被联合国定为全球22个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首。“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人是这样形容西吉的。

2.带着责任去上课

我的主要是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两个班,近七十个学生。因为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会教几年级的学生,所以准备了各个年级的课程。在和校长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还有想我们主要加强一下他们的语数外主课。所以我之前准备的大多数就等于无用功了,还有,之前我们几个人是没有数学老师的,讨论之后又加了数学课。虽然从太原到西吉连着赶了2天的路非常的累,但到的那天晚上还是熬夜重新备课,因为明天第一节课就是我的数学课。因为是主课,所以我天天都有课,每天四节。每个志愿者对着自己忙碌的课程没有一个有着怨言,我们苦并快乐着。

难忘第一次站在讲台时的激动和孩子们羞涩好奇的眼睛,当我用流利的英语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羡慕,渴望以及困惑的眼神。在我用中文解释时,我教他们简单的英语自我介绍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很害羞,在台上说话都低着头,双手抓着自己的裤缝,显得很紧张。在我的启导和鼓励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中,他们慢慢的放开了,他们真的很聪明。课上给他们每个人取了英文名字,一下课就有很多孩子跑到讲台上围着问我他们英文名的意思,看到这些天真可爱的他们,我的心酸了。此时,一种责任感从我的内心中涌出。在大课间的时候,我们一改过去做操的方式,教他们跳兔子舞,既好玩又健身,然后是做游戏,大家玩的很开心,笑声回荡整个校园。中午休息的时候,有个学生硬是给我嘴里塞了一块冰棒,就跑掉了,在那一刹那,我上课的口渴,累都荡然无存,孩子们用他们简单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我的感激,用他们的淳朴打动了我们的每一个人,感染了我们没一个人。

3.学生篇

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那股认真听讲和一丝不苟记笔记的精神,让我感动。想想自己上课的表现,感到自叹不如和无比的惭愧。从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对待学习的很多不足。我们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比他们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而我们呢,整天都在在干什么。当我们早晨还沉寂在睡梦中时,他们这群山里孩子起来在给家里煮饭,赶山路,过河来上学,路途远的甚至有走四十多分钟;当我们在大学课堂上课睡觉时,而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一丝不苟的做着笔记,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我们下课放学后我们在各自享乐时,这群孩子们在放牛,忙农活,洗衣,做家务,忙完所有的事情后到了深夜,他们挑灯夜读,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虽然家境贫困,但是他们的乐观,始终挂在脸上的那无邪的微笑深深打动这我。——这就是孩子的渴望与可爱

很多学生的父母来县城打工,他们也就被带来了。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无法提供住宿,所以他们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一间小小的平房屋子,里面挤满了人,极其简陋的床、棉被,看着都觉得冷。屋中放着一个火炉子,要靠烧煤炭取暖。烧煤炭时,煤气和一些可吸入性的固体小颗粒便无处不有地在房间里飘荡,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这些学生通常每周回家一次,从家里带一些干粮来吃。干粮叫做馍馍,就是面粉饼子,干涩得很,我们吃得并不习惯。有些离家较远的学生,就较少回家,通常是家里大人隔一段时间送一些干粮来。跟自己父母住在一起的,有时还能换换口味,吃上面食或黄米饭;独自在县城求学的,食物就基本上以馍馍为主了,偶尔花一元钱买一份校门口卖的快餐(一个食品装里装着些米饭,上面是掺着辣子的凉拌的萝卜或者白菜),就算是改善了。县城虽然通了自来水,但那是在单位、宾馆或一些比较大的小区才有,很多人家依然得使用“地窖水”。我有用自来来烧过开水,水开后,锅底有白色颗粒状物体沉淀着,喝到嘴里,淡得很。自来水尚且如此,地窖水就更不用提了。——这就是孩子们的坚强与知足

4.家访的日子

每天下午上完课,在学生的带领下,踏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我们开始了家访之旅。因为这样一次特殊的经历,让我们对孩子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得到升华。家长们很热情,虽只是坐短短的几分钟,但家家都给我们泡茶水,加很多的糖进去,端家里烙的大饼,摘院子的果子给我们吃。尽管家里并不富裕,平时自个都不怎么吃,有的家里的杯子都是一个一个拼凑的,这让我觉得到特别的感动和温暖。在一个少数名族的奶奶说“你们是我们最珍贵的客人,这么远来帮助我们,关心孩子,谢谢你们!”李妍妍的爸爸告诉我们,李妍妍回家告诉他说听我们讲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种种的种种,不仅仅是激动和感动,更多的是惭愧。在这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大山里,我们从外面来的几名学生受到他们如此的信任与期待,而我们留给这的到底是什么?我迷茫……知识在这里是受到尊重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老师来享有这份尊重。这里需要更多的老师,更多的知识。

5.捐助调研篇

在大山面前,我们所有的捐赠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孩子们,帮助那些比我们更坚强的孩子们,帮助那些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故事的孩子们。看着家长的憨厚的笑声,我们除了内疚不能做其他的了。“我们不要这些东西,你们带娃出去吧,外面有书读„„”,这是一个家长亲口对我们说的,看着他眼角的泪花,我们也早已忍不住内心的感动与敬佩。此刻,眼泪不是懦弱的标志。

上甘沟初小只有一个教室,只有一个老师,破落的教室,破落的设备,有的只是渴望的眼神。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们只能轮流去上课,只能在外面带着渴望的眼神等待老师的召唤进屋。而二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能翻四五座大山去镇上上学了,面对那些陡峭的山路,我们怀疑自己能否顺利地走上一遍,事实证明,我们高估自己的脚力了。一想到孩子们每天得走那些路,一想到下雨下雪大雾天的那些路况,我们每个人心里都难受的不是滋味。

6.离别篇

美好的时光总是飞快的,就这样,一个月的支教时光就过去了。当那最后一天的到来时,黑板上大家写的满满的:“老师,再见!”“老师,我会想你们的!”“老师,一路顺风!”“十年后,我会去找你们的!”“你们一定要来看我们”。我一进教室,就被这些真挚的话语感动了。面对孩子一个一个的问题,我不敢回答,也不愿回答:“老师,你明年还会来吗?”“老师,你会不会想我们啊?”„„面对孩子们红肿的眼睛,我也忍不住要哭。我告诉他们,别哭,给老师一个最美的回忆„„ 孩子,记着: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

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这些日子在我心中

永远都不会抹去

我不能答应你

我是否会再回来

我不回头

不回头的走下去

后记

支教活动结束至今,那一张张的笑脸还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看着手机短信里,孩子们发的老师我想你了的信息,听到他们说每次路过学校门口就会想起我们时,我却什么也做不了。老师也想你们,也难忘上课时你们抓住的那只麻雀;难忘你们出脑筋急转弯考我;难忘你们早上来的早早的喊我段哥,开门;难忘你们上课时挣着说,老师,我,我会;难忘你们围着我说老师我们做游戏吧;难忘我的那群学生朱鹏,袁心语,王宁娟,任喜伟,张浩,邵慧严,王霞……他们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天真,我们已经慢慢的适应这里,喜欢这里。我们无悔自己在这里的付出。这里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笑声,30天的支教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支教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爱的传递。通过支教,我们留下的是很有限,可是这其中的孤独与坚忍,平淡与深刻,失落与欢喜,感动与震撼,将成为我永远珍贵的回忆,而在其中收获的认真、勤恳、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则是我一生受用无穷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让我更加成熟,更有能力去应对以后将遇到的一切困难险阻。我将带着这些回忆与财富踏上新的征途,并且努力让每一段生命都如此充实而有意义。

孩子们,谢谢你们陪我走过的这个难忘的夏天……

孩子们,再见了……

希望你们过得坚强,精彩……

支教服务暑假实践 篇2

一、吉林省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

经过走访和调查, 笔者发现吉林省农村音乐基础教育现状仍属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多数中小学校都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 大约1/3的学校虽然开设音乐课, 但是没有专业音乐教师上课, 一半以上的学校正常开设了音乐课, 但是教学内容单一, 几乎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 虽然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简陋、音乐课枯燥乏味, 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有超过3/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上音乐课, 希望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 愿意学习歌唱、乐理知识和表演活动。

二、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赴梨树县支教调研行动

在为基础教育服务、尊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下和“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指导下,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始终坚持以“音乐服务社会”为目标, 结合自身学科特点, 在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指导下, 组织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发挥专业所长, 走进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体系, 开展了支援梨树县基础音乐教育行动。具体内容如下。

1. 支教。

通过给农村孩子上音乐课的形式, 启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 改善落后的音乐教学现状。支教小组从活动开展以来, 累计对支援合作单位东河镇中小学和蔡家镇中小学等四个学校800余名学生进行了80余节次、320余课时的音乐综合授课, 解决了当地没有音乐课和音乐教师的难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行动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 对吉林省梨树县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依托支教的立项活动, 音乐学院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课堂实录等研究方式, 收集了大量有效数据, 学院师生先后申请《关于音乐舞蹈研究生服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行动研究》、《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和《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中学音乐校本教材开发个案研究》等多个项目课题和理论成果, 力求为吉林省基础音乐教育的整改和发展贡献力量。

3. 培训。

通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讲座, 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落后问题。经过长期周密的策划商讨, 党支部组织全体人员于12月4日赴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了“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支援梨树县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培训活动”。活动中, 学院的院长尹爱青教授和姜宝君老师分别作了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和《课程改革后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的精彩讲学。两名研究生党员代表也以交流讲座的形式分别作了报告。本次培训活动得到了梨树县教育部门领导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度赞许, 搭建了音乐学院支援梨树县农村音乐教育的平台,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页新闻和校报编辑部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和好评。

三、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1. 有效发挥高师学生的支教力量。

学生是高等学府的主要群体, 并且高师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所以有计划地安排高师音乐院系的学生, 定期参加指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活动, 不仅能够缓解农村中小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的问题, 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提升将来服务社会的就业技能。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支教活动中, 学生们把键盘、声乐、舞蹈、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基础和音乐欣赏等各专业领域充分结合,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研究生, 可以在活动中将科研项目结合进来, 不但可以通过支教实践活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还能通过研究项目解决一部分费用。另外, 将这种艺术实践与学生的课程学分和现实表现联系起来, 也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双效作用。

2. 广泛开展高师教师培训活动。

调查显示, 大多农村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和责任感, 完全不能把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充分结合。因此, 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 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以吉林省为例,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专科毕业, 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教学理念都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 把这些老师集中起来通过讲学、报告等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大家可以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 增进了解和提高水平。另外, 高师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精品课或者示范课,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实践, 以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将部分高师音乐院系专业教师挂职挂岗在农村中小学校, 也可以在县镇担任兼职音乐教员, 为加快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以促进农村基础音乐文化的建设。

3. 充分利用高师学生组织资源。

学生社团、学生会、党支部等学生组织是高师校园中各项活动的中坚力量, 学生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高师的学生组织应在服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师学生组织具有组织力强、凝聚人心等特点,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募捐或筹款等活动形式, 呼吁关注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在农村音乐教学技能大赛等有意义的活动中挖掘支援农村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带动农村孩子举行音乐文化活动, 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可以在支援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中得以具体体现。

通过系列的调查研究与支教调研实践活动,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加快平民教育的发展进程的必要性。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农村中小学生离不开音乐教育。那么, 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音乐教育, 缩小城乡教育差异, 普及全民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高师音乐教育资源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事实上, 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是高师和地方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莉.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服务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 2009, (23) .

[2]谢红.王晶.当前农村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1) .

暑假实践之农村支教 篇3

——农村教育之我见

摘要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了解,我校发下通知,让08级学生在2010年暑假自主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而我选择到化州市林尘镇坦塘小学进行为期十五天的支教,支教的项目是作为数学老师给四十多个小学生讲课,期间收获颇多。这次支教让我真实的体验了一回当老师的感受,整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同样针对自己发现的农村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呼吁社会给予关注。

关键词 实践

一、实践经过

我是8月1号去的。到8月15号结束,期间讲了40多节课,讲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教数学算是不难,但没有教学经验,第一次登上台,难免有些紧张,但看到学生们机灵的双眼,踊跃的回答问题,很快和他们融为一体,紧张感很快消失,看着学生们天真浪漫的双眼,我深感老师的责任重大,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当今天自己讲课讲到汗流顺着脸颊一直流到脖子,流到后背,试了汗衫,我才明白老师是多么的辛苦,脚站的酸了,手写的累了,嗓子喊得哑了,但还是不顾一切讲到下课为止,课间留在教室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还有另一可爱之面,之后的日子,讲课慢慢地入正轨,再没有登上讲台的拘谨,也敢于放开讲了,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认识了不少学生,建立了比较真诚的友谊。

最后一节课,开总结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学生天真的脸庞,及在校科任老师满意的笑容,我感觉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因为我得到了别人的认 1

可,没有什么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更高兴的,我坚信这一点,我也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做得更好。

二、实践经验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见到他们都要微笑说声:“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的真诚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地一声问候,但他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被关心,以便同事之间交流教学经验。

(二)要善于沟通

每个人都要认识一些人,认识别人都需要自己主动了解别人,沟通事宜中重要的方法。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共同的人。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热情和信心。热情让我们地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信心又让我们充满热情,耐心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

(四)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在紧急的时候脚忙手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只有不急不乱,有条有理的做下去才能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情,任何工作都一样。

三、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交流、对某些家庭进行家访、询问当地村民,让我发现了农村中存在的许多不公平现象,其中主要是在教育、毕业择校、以及家庭三方面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一)教育问题

主要表现为教育不公,即:不同社会群体在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上的不公平,同一社会群体的个体在发挥其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公平,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农民子女所占比例下降,贫困生比例上升。就无锡而言,在高等教育方面,既享受不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入学率,也享受不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低入学标准。同时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更为突出,贫困农民和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严重。

(二)毕业择校问题

主要表现为择校“潜规则”现象。名义上,就近入学、不用考试,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入学的资格与权利,可实际上择校成风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面对庞大的升学需求,好学校始终有限,尽管政策规定是一视同仁,但真正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总是少数,于是谁家本事大,能钻政策的空子,谁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一路走好。而那些所谓没本事的家长,就只有羡慕与叹气的份了。

毋庸置疑,择校“潜规则”破坏了社会公平,因为任何学校,无论重点与非重点,只要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投资开办的,都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机会应该平等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少部分人通过非公开手段占有了原本属于全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对多数人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

(三)家庭问题

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不公所造成的农村家庭负担重问题。相对而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情况逐步改善,而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展缓慢,很不理想,政府提供的相应保障非常有限。可以说,农村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看病难”、“因病返贫”问题相当突出。对于穷人来说,面包就是天堂,而这样的人是不完整的,当然贫穷分为物质贫穷和精神贫穷。在我认为贫穷实质是精神贫穷,因为当一个人的思想被贫穷束缚之后,物质贫穷也会随之而来。一个家庭如果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家里孩子上学就会出现问题,特别

是对于思想比较落后的家庭来说。

正是因为这样种种的不公平,某些家长因为教育弊端、择校“潜规则”影响、家庭因素而剥削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四、实践心得

这次支教实践,让我颇有体会。有被孩子纯真感动的,也有被炎炎烈日照烧的,更有一种付出后的喜悦感,更重要的是,使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有重要的位置,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但有一些客观的现实使得教育观念发生变化,农村尤为明显造成人才的流失,随着经济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倒80%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孩子在未来几年的重要支出。对农村的教育支持不能仅限于财力上的帮助,还应试教育观念的转变的支持只是不是孩子们重要的唯一东西,做人道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样的重要我们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人才、教育“烙在我的心上,在教学的十几天里,这个烙印加深了,学校并不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能将就用得课桌,与偏远的孩子相比,已令孩子们满意了,这里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形容,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感动了。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科学家,对外面的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会不会来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来回到自己的家乡,“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脑海中回荡。要学的只是我们一年也教不完,所以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光明大道,所以我在最后的两天里注重孩子们的思想教育而非知识教育。

五、结束语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 篇4

大二的暑假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回顾一下,我觉得我还是做了一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的,我在暑假做了类似于支教的活动。具体情况是这样:我和孙骁同学在暑假搞了个类似于支教的性质的补课班,感觉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主要负责教室管理以及主讲英语课程。

为什么说它是个类似于支教的性质的补课班,因为我们是自己招生,自己找教室,然后只收取少量的`管理与教室费用,所以我们这个补课班与以往的补课班不同,我们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这个补课班就相当于支教。

为什么我们做这个支教呢。当然,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号召;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对教学(主要是教英语)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自己对英语学习研究多年,可以说有点心得吧。于是我就希望我与家乡的学生们来分享,同时我又想做的与别人不同,就想自己开班来讲课。还好,最后我和我的高中同学孙骁一起办了起来。

我简单说明一下教学情况,我主讲英语我就说明一下英语教学情况。由于我们招的学生人数不多(只有十来个人),所以我感觉上课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先总的讲了下英语学习的方法论问题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大多数中学生没有好好学习英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还有一个太不注重发发音了,没有培养语感的习惯。因为我从高中就开始学习李阳疯狂英语,所以我一直很推崇他的方法,所以这次我上课时尽量向同学灌输这样的思想。下面说明一下补课班的情况。

下面是补课班的一些情况。

补课班的情况说明:

负责人:李晓虎孙骁

试讲时间:20xx年7月18日上午

课程内容:初二数学,物理;初中英语(中考英语);

英语主讲:李晓虎

数学,物理主讲:孙骁

课程时间:20xx年7月19日到20xx年8月7日共20天

英语课程内容说明:

1.语法的基本内容:词性知识(名,动,形容,副词等),时态,不定式,动名词,从句,虚拟语气等等

2.中考英语题;英语小短文十篇

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 篇5

这一次社会实践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出团前的一些紧张是免不了的。因为性格的原因以及团队的需要,实践团团长并没有将我安排在老师队伍中,而是作为后勤,负责实践团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这令我既松了一口的同时,也有一点淡淡的失落。

这次的实践地是北张镇示范小学,据了解,这是一所刚刚成立了4年的学校。学校有着优秀的办学理念以及良好的教学素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实践地。

出团前,团长十分严肃地进行了出团前的谈话,进行了任务的分配,这样严肃的环境让我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因为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活动,我对于这样的氛围有些不适应,这与我的想象有一些差别。

来到学校后,学校的环境让我有些吃惊。虽然我同样也是农村学校出身,觉得应该能够比较容易适应这样的环境。但是实际的情况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许这是由于原来我是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地方,才会简单的以为环境不会差吧。

不过既然已经来了,就没什么好抱怨的,赶紧将心思投入到工作之中去。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除了在接送孩子来去,并没有和孩子们有很多接触,但是每天都有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这次实践相当有意义。这次实践中,我基本都在宿舍与微信公众平台打交道,每天将我们上课的内容以及一些有趣的故事放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每次选择照片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学习,心中很有成就感。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眼就跟孩子们分开了。在这短短的几天中,我们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依依不舍之情随之而来,甚至出现了泪水的痕迹。虽然我们离开了实践地,我的工作却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微信公众号与我一起回忆这段美好的记忆。

在本次实践当中,我很好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支持者的快乐。教育是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文化的传播,一个地区很难从困苦中走出,所以国家才会重视教育事业。大学生支教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虽然不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但这能让我们这些大学生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同时,这样不断地传播使一个个体成为群体的项目,就会让支教变得更加有意义,为教育事业做出真正的贡献。另一方面,本次实践也令我了解到了教育设施的重要性,环境虽然不是成才的关键,但是一些基本的条件还是应该满足的。这次的实践地在设施方面较为完备,但是卫生环境并不是相当良好,这会对孩子的健康有所影响。相信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会有更差,真心希望国家在这方面更加重视。

支教服务暑假实践 篇6

一追求教育公平与外来工子弟就学的现实困境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包含了入学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1]教育公平存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三个方面。起点公平是平等享有学习的机会,而过程公平则是学生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教育系统受到公正的对待,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同质的学习资源和同样的教育关怀,教育者不以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当前政府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推进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配置,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更高一层次的诉求。然而,政府推进教育均衡针对的是区域内的均衡,与城乡、校际公平问题不同的是,外来工子弟的教育公平是由于我国户籍政策“外地户口”身份所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其举办主体及教育对象都与我们通常所关注和研究的学校存在差别,也容易为人所忽视,我们称其为外来工子弟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从而带来了地区间适龄儿童数量的失衡。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总量超出了该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外来工子弟学校也就应运而生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市常熟市为例,有外来工人口约100万,适龄儿童5万名。如此庞大的外来工子女,地方公共教育资源很难接纳,而且外来工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常熟市公办教育资源只能吸纳约3.5万名儿童,还有1.5万名儿童需要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外来工子弟学校分担了地方公共教育资源的压力,缓解了地方入学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但也带来了教育公平的困境。由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营性质以及外来工子女的户籍原因,地方政府在对待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政策安排上很难做到与地方公办教育资源均衡,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还难以与公办学校比肩。我国的教育实践已经从重视入学机会平等过度到关注教育过程的平等,即重视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质量。民工子弟学校也需要关注其教育质量,不仅实现民工子弟“有学上”,还要关注他们“上什么样的学”,使民工子弟享有教育过程的公平。在资源的配置上,外来工子弟学校除了办学设施上的差距外,更主要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常熟市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0,远低于苏州市的1:23的要求,还有14.8%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不管从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也是义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社会追求教育公平的受惠者,需要人们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对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实际关切。

二实习支教:一举多赢的实践举措

外来工子弟学校物质资源的不足尚可以克服,只要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师资的不足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由于各种环境及工资待遇等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很难聘请到高水平的教师,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地方高校安排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支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地方政府、高校、外来工子弟学校及大学生而言,都能够从中受益。

第一,政府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举措。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外来工子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教育不公平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有意无意背离了“应得”原则,损害了“相称”关系,使得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3]在面对外来工子弟学校问题上,政府作为首要责任者应承担起责任,不要因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民办性质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也不要因为外来工不在自己管辖范围而置之不理,外来工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外来工子女应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保障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外来工子女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地方政府除了把好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入口关,对于一些纯粹以营利为目的、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取缔外;还要积极改善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状况,从软件上促进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实习支教是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二,地方高校承担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地方高校开展实习支教既可以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展现大学精神,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感悟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教育的专业情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常熟理工学院将实习基地建在外来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开创性的尝试,也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的新领域。

第三,为外来工子弟学校质量提升注入活力。外来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而且流动性大,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缓解了这一问题。实习支教为外来工子弟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这些准教师将在教师岗位上进行全岗实习,既可以带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可以置换出部分教师进行脱岗培训,地方高校为这些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第四,为学生的发展能力提供舞台。过去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习生无法进行实战,观摩的多而实际教学的少,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实习支教是在高校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与对基础教育的支教培训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多方共赢的制度设计, 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组织实施, 能够有效强化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 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是创新师范生培养的有效途径。[4]接触外来工子弟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责任感,培养师范生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在培养未来教师对社会公正的信奉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公平仅是其中的一步。如果这样的认识只能让他们焦急伤心无望的话,这对他们未来的学生是没有好处的。教师还必须把自身看成是处在促进社会公正斗争中的参与者,有能力和权利批评社会和教育实践,并带来社会和教育的变革。”[5]

三双导师制:提升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质量的关键

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虽然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但也要注意到,实习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实习质量的好坏关注到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近期人们对教师职前培养质量的关注,主要是关于职前培养的实践性知识的缺失。因此,外来工子弟学校实习支教实践,我们既要关注到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也要关注到教师教育质量本身。否则,以牺牲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缓解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如何兼顾实习支教的质量,笔者认为,主要是加强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指导。这也是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数量和质量上存在问题,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解决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是问题的关键。实习支教指导教师队伍构建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高校合作,为实习支教学生提供双导师制。

第一,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基础教育师资。地方政府是促进地方教育公平的直接责任者,政府与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关系,不仅仅是管理的关系,还应该承担起扶持的义务。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虽然投资主体的不同,但外来工子弟学校同样也在承担着义务教育的任务,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做贡献。政府对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扶持,不是单纯指帮助其改善物质环境,提高师资质量才是帮助其发展的关键。外来工子弟学校,虽然就地理位置上讲,有些也是身处现代化的城市,但却缺乏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实习支教中,地方高校解决了外来工子弟学校师资数量问题,而质量还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优秀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生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习支教生的教学指导,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为这些指导教师提供财政和制度保障。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名师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开设示范课,供实习支教生学习观摩。

第二,地方高校为实习支教生配置课程教学法指导老师。现在的实习支教队伍往往是一种混编式的安排,即不同学科实习支教生组成一支支教队伍,这样支教生的管理及教学指导就需要高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老师担任。虽然支教是地方高校借助实习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高校不能因为支教生承担了社会义务而放弃了自己的培养责任,支教生日常的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还需要高校承担。课程教学法教师已经为师范生开设了理论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育理论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也需要课程教学法的教学解答学生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情意。因此,课程教学法教师可以承担学生管理评价及教学指导的任务,组建多学科课程教学法教师队伍也能够加强校地联系,更好地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73.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16.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12.

[4]乔荣生, 程浩.实习支教的实践性培养思想溯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上一篇:新闻媒体的策划书下一篇:退运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