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2024-05-29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共8篇)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篇1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关山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简介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翻译/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⑴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⑵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⑸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赏析/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地辽阔地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地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地。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地是明月从天山升起地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地云海则是有地。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地云月苍茫地景象,与雄浑磅礴地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地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地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地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地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地明月与玉门关地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地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地,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地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地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地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及赏析 篇2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李白《东鲁见狄博通》译文及赏析 篇3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东鲁见狄博通

李白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写作背景】

此诗是天宝五载(746)李白在鲁郡瑕丘(今兖州)所作。

天宝中叶,自玄宗天宝元年(742)到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的七十九年里,是唐朝从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这段时期,唐朝国事益非:内则屡兴大狱,屠戮驱逐忠良;外则穷兵黩武,内政不修,滥事征伐。李白以孤臣孽子之身心流落江湖,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勉强维持生活。所以李白的忧愤情愫极为深切,时常有抨击时政的诗作。

【译文】

去年我们相别,有人传话说您游江东去了。

又说您挂帆东海,直渡沧溟,一路上平安无事,风平浪静。

【注释】

东鲁:鲁郡之别称,唐属河南道,即今山东兖州市。如鲁国、鲁中等。

狄博通:户部郎中光济之孙,李白的好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梁国公狄仁杰的.孙子。

江东:长江流至芜湖,呈南北走向,江以东为辽东,即今安徽、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

挂席:挂风帆。

沧海:此指东海。

却来:返回之意。

“谓言”:这两句意为:本说渡海,而今返回,当是无长风之故。

【赏析】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运用铺叙手法,讲述诗人与久别重逢的友人狄博通的亲切慰问,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别我向何处”、“传道游江东”为李问狄答,增加了诗人与朋友间的相思离别之苦。诗词新颖别致、平淡无奇,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客套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紧扣上文,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狄博通的关爱之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狄博通的深切怀念和重逢的喜悦之情。“度沧海”能表达李白凌云之志,“长风”,则形容在大浪袭来时的情景,飘逸洒脱,无拘无束,豪情万丈。诗人运用“长风破浪”的意象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这恰恰是突显出诗人所追求的人生气质。比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与久别重逢友人狄博通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信口成章,借用“挂席”、“度”、“沧海”、“长风”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生动诙谐地描写了友人狄博通“挂席度沧海”、“游江东”的形象,亦似是喻已,侧面衬托出诗人不满足于“孤臣孽子”的现状,向往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冲天豪情,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想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篇4

李白之死辨误

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ji),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阅读练习:

1、解释:①俯 ②修 ③亦 ④赋 ⑤卒 ⑥盖

2、翻译:①因醉泛舟于江 ②公疾亟 ③俾为序

3、“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的“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②真的;③尚;④恐怕。

4、理解: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

参考答案

1.①弯下身子②编③也④写⑤死⑥大概

2。①因为喝醉了酒乘船在长江里行驶②李白的病很危急③让我给它作序

3。①

4。杜甫。

译文:

社会上多说李白在当涂采石,在长江上行船因为喝醉了酒,见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俯身去捞取,于是淹死在水中,所以采石有捉月台。我考察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说:“李阳冰在涂州做地方官时,太白病重,有很多卷草稿,还没有修订,在床上交给我,让我作序。”还有李华作《太白墓志》也说:“太白写《临终歌》而死。”才知道社会上流传的那些话,很不值得相信。大概和说杜甫由于喝了白酒、吃了牛肉块,(饱胀)而死,是一样的(无稽)。

注释:

1、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

2、俯:俯身

3、遂:于是

4、予:作者洪迈自称

5、按:查阅

6、试弦歌:做地方官

7、于:在

8、修:编

9、俾:使、让

10、卒:死

11、盖:大概

12、赋:吟诵,写

13、杜子美:杜甫

14、授:给

15、良:很;实在

16、亟(ji):急切

道理

俗传良不足信

唐诗李白的关山月 篇5

关山月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参考注释:

①天山:甘肃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②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③下:出兵。

④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⑤胡:指吐蕃。

⑥由来:从来。

⑦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⑧苦颜:愁苦的容颜。

⑨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⑩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关山月》赏析:

李白诗中的山月意象 篇6

摘要:李白诗中很喜欢描写月亮,尤其是对山月情有独钟。在李白一生的游历中,作者最留恋的还是故乡山景中的那一轮明月。在诗人远离故乡颠沛流离之时,伴随诗人的还是那一轮山月,山月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山月代表着蜀人精神,山月能疏解诗人内心的郁结。

关键词:山月特点情感

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在李白众多的写月诗中,写的最多还是山月。李白对人杰地灵的故乡感情深厚,他一生都在流浪,但对故乡的思念热情不减。峨眉山月照耀着沧海,照耀着秦川,照耀着黄鹤楼,照耀着长安陌,照耀着吴越――总之,峨眉山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一、李白笔下山月的描写特点

1、或随或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

有了山月的陪伴,作者再也不觉得孤独。也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似乎月亮也可以净化诗人的灵魂。

2、或圆或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在空中半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月亮的倒影,清幽而静谧,韵味醇厚。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3、或近或远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赠秋浦柳少府》

夜晚引来山月,伴着月亮的清晖纵酒醉酣。山月离人很近,似乎伸手即可触及到。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边畅饮边欣赏月色下的庐山美景。站在月下观月景,近。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个“望”字道出山月离诗人很遥远。

二、李白山月意象的情感寄托

1、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此诗中的月乃是秋月,此时的月并非圆月而是“半轮”。诗人即将远行,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诗中,即使这半轮月对作者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近

赏的了。诗人的情绪因惜别而神伤。在看这夜色中,高峻的峨眉山顶衔着天际的明月,月光又投射到水中,随江而流,一展千里。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山水。那空中半挂着的半

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

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醇厚。

诗人似乎要将这峨眉山月所象征的蜀人气骨深刻的留存在记忆中带往异

乡。惜别神伤中又蕴含着一种悲壮。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2、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

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构成一种凄清冷寂的色调,为遗迹荒凉做了很好的烘托。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仍然羡慕富贵,不甘于想伯夷、叔齐那样的寂寞消极。

但目前没有到手的希望,他就拼命的喝酒、赌博。在诗人求仕不成后,明显的便流露出了失意之情,诗中出现明暗色调交替糅合。诗人狂妄中的痛苦跃然

纸上。

3、蕴含着作者磊落峻洁的人格、旷达胸怀寂寞的内心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上月还照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人对于峨眉山月拥有很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是故乡,在李白的心中

这山月还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诗中峨眉山月的清光是如此广大,似乎凌驾并俯瞰着这帝都。这光明的广大的傲兀的山月为什么独独照耀着这送别的两人呢?李白是想以此诗委婉的劝诫应诏帝庭的蜀僧:做人做事要像有一种如山之清峻月之清明的磊落峻洁的人格。

此时的诗人虽然蒙冤,但这颗清明的赤字之心仍然高远,诗人满身的傲骨任谁也折不断。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此时的李白沉醉于美景之中,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诗中尽显诗人天真之风貌,洒脱不羁。李白步月而归,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九日》

此诗是李白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诗人与饮酒雅兴中流露出寂寞之感。

4、体现作者关心国事和人民命运的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

李白站在征人的角度,看到的月亮不是落下去的而是升起来的。征人东望,两地相思。李白这样写不仅情思遥深,而且开宕苍莽:天山渺绵,云海苍茫,在这天之边、云之头,明月升起,将清辉播撒——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这里月光撒播得如此开阔,带有如此苍茫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白诗文选》 李白著 阮唐明 阮文娜选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102、、《李白诗选评》 赵昌平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3、《李白传》李长之著 东方出版社 2010、114、《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范雅编著 武汉出版社 2011、125、《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唐)李白、(唐)杜甫、(唐)白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篇7

豪士面前,气岸凛然,什么时候风流肯落他人之后。

当时夫子清晨红颜,我也当少年之时,在章华台走马挥金鞭。

在麒麟殿献纳文章,听歌看舞淹留在豪华﹑珍贵的玳瑁宴席。

原以为咱们就这样长久过下去了,那知道草动风尘起,那安禄山小子反了。

函谷关忽报胡马杀来,皇上身边的人一个个得以提拔,如同秦宫向阳的桃李开得格外绚丽。

李白关山月赏析及译文 篇8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梦魂长,塞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①简析前两句中的“长”、“少”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②词的下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①“长”突出了作者远涉关山、思念家中亲人的孤单寂寞之情;“少”用给人传书信的大雁少表达了不见亲人书信的无奈之情。(4分,每点2分)

②词的下片用语平淡自然,用简约的文辞真实而亲切地抒写真情,于平淡中见韵味。表达了作者思归情切,思亲怀远的真挚感情。(3分,语言特点2分,情感1分)

【译文】

遥远的关山让我魂牵梦绕,苦盼亲人音信却总也盼不到。可怜我两鬓乌黑的细发,被苦苦相思熬得银白苍老。

我靠在碧纱窗下入梦,在梦中悄悄对心上人说:别离真是最难最苦,不像团聚相逢美好。

【赏析】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词咏别情、写相思,立意很新。词上阕写飘泊游子对离别的整体感受,丈夫戍边塞外,思妇日思夜想,两鬓渐白。下阕写想象,亲切自然,遐想丈夫归来,相依诉衷肠。全词语句朴直,通俗而不失其雅,结尾处那种纯粹由想象发出的喜悦却令人断肠。

本篇写相思怀远,以淡语道白表现游子在外乡对家人苦苦思念的愁情和渴望回归团聚的痴情。

上片直言游子背井离乡的相思之情。开始两句写词人长途跋涉到关山,感到非常寂寞,对家里的亲人魂牵梦绕,无奈路途太远,想回也回不去。这时,他不禁埋怨关山太长了。词人用关山的长,暗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深。紧接着,词人说见不到亲人写来的书信,于是又埋怨那些送信的鸿雁使者太少,没有及时把亲人给他的信捎给他,使他得到些许的安慰。从表面上看起来,他的埋怨未免有些不讲道理,却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因而真切感人。“两鬓”二句描写词人闲来无事时照镜子,看到自己两鬓青丝,认为自己正是风华正茂的.好年纪。像现在这样远离家乡,成天沉浸在思乡之情中未免太浪费时间了,要知道青春一逝就再也无法挽回了,于是不禁连连感叹:难道还要继续过着这样的生活,让自己的满头青丝为相思而变得霜白吗?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词人故意夸张,却达到了意外的艺术效果,既有新意又颇感人。

下片借助梦境,抒发渴望归家的痴情。词人思乡心切,但回到家乡明显是不可能的事。那该怎么排遣这满心的思乡之情呢?恐怕只有在梦中才能和亲人相见了。恍然间,他就进入了梦境,竟然真的从碧纱窗里看见了朝思暮想的爱人。他高兴极了,急忙向爱人倾诉满腔的相思之情。他说:“离别是世间最难最苦的事了,不像相逢团聚那样美好啊。”这是词人的肺腑之言,乃是真情流露,因而尤其令人感动。这里词人没有用大量抒情的语句,而是喃喃低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比之大发感慨更为真挚动人。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江苏省响水中学教师帮扶结对协议书2012031下一篇:野心家高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