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五中全会热词翻译(共5篇)
18届五中全会热词翻译 篇1
十八界三中全会热词
“产权多元化”:ownership diversification
SOE,国企State-owned enterprises
央企:central SOES
混合所有制:diversified ownership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群众路线:mass line
形式主义formalism、官僚主义bureaucratism、享乐主义hedonism、奢靡之风extravagance 全面深化改革(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投融资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irculation system)行政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财税制度改革(reform of fiscal revenue and tax distribution system)
金融体制改革(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农业工作改革(agricultural reform)
民生领域改革(reform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外贸体制改革(reform of foreign trade system)
城镇化改革(urbanization reform)
产业政策改革(reform of industry policies)
服务业改革(reform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简政放权(government streamlining)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for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户口制度改革(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全能型政府Government omnipotence
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
决策者(decision-maker)、投资者(investor)、招商者(franchiser)、管理者(regulator)、监督者(supervisor)
产能过剩(overcapacity)、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债务风险(debt crisis)、市场缺乏活力(market malfunctions)
增长模式(government-led growth model)
经济结构转型(economic restructuring)
改革路线图(reform roadmap)。
“三位一体改革”(trinity reform)
完善市场体系(improving the market system)、转变政府职能(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创新企业体制(creating new business structures)
管理体制(administrative system)、基础产业(basic industries)、土地制度(land system)、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财税体系(fiscal revenue and tax distribution system)、国资管理(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激励创新(promotion of innovation)、涉外经济(foreign economy)。
18届五中全会热词翻译 篇2
这一年的10月9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指出了我国“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
决策者们为何再次将改革的主题聚焦在农村?这里有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大发展;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
深化农村改革应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成为决策者们苦苦思索的难题。为此,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农村,来到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关心体恤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改革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2007年4月,温家宝前往江西考察。在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他和乡亲们拉起家常。“生产中还有什么困难吗?”温家宝向村民们询问。这时,一位养鸭专业户向温家宝反映,农民面临贷款难、贷款额度小等问题。温家宝听后表示,农村小额信贷在农民发展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正在扩大规模,国家会考虑出台相关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果然,向农村注入更多的金融血液,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一大亮点。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我国为农民提供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民“贷款难”普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此,《决定》提出两个实招,一是在政策支持上实行倾斜,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在放宽准入方面,在加强监管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前提下,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温家宝担任国务院总理这10年间,始终情牵农民群体,时刻关注农村发展,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曾为农民工追讨包工头拖欠的工资,促成农民工合唱团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对农村留守儿童倾注大量关爱……2012年10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人民大会堂向温家宝颁发了“农民”奖章。这一奖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促进粮食生产、消除贫困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各国领导人。温家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印证了“农民”总理的博大情怀。
陈锡文,学术观点影响农村政策
陈锡文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有“中国农村政策的发言人”之称。他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他参与起草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部分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的中央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针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2005年,陈锡文发表了题为《要从五个方面着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的文章,提出要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强调要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方面着手,突破农村发展的瓶颈。这些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都有所体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强调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提出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这也是陈锡文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转为商业用地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18亿亩耕地是必须保障的底线,陈锡文则是这一主张的坚定支持者。他以小麦为例做出解释,一旦中国敞开了进口的大门,势必会导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这无疑会助长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粮食安全问题绝对不能依靠国际市场去解决,它关系着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陈锡文一再强调,必须要保证粮食需求基本自给。
这一观点同样被高层决策者们所采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决定》部署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任务,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外界流传各种针对《决定》的解读版本。陈锡文曾多次就其中部分误解做出解释。例如,会上关于土地问题有这样的表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会后许多媒体热炒“允许土地流转”。陈锡文表示,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里就已经提到允许土地流转,2003年3月1日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里有一节12个条款讲的就是土地流转。而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中,亮点是要赋予农民更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长久不变”这4个字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是送给广大农民的一颗长效“定心丸”。
十七届三中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一步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局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物简介:
陈锡文,1950年出生,江苏丹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90年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4年被抽调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18届五中全会热词翻译 篇3
观察五中全会,“改革”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决定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全景图,一些影响全局和长远的改革任务,将集中在这五年完成或取得突破。
从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人们不难发现,除了继续强调“科学发展观”这样长期强调的治国方略外,还提到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必须秉承“五个坚持”(具体见下文)。这传递出的是一个强烈信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在未来五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各领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协调和统一的推进。
“我们的发展不能再继续付出环境、资源和人力成本被压低的代价,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看来,国家在考虑,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如何让另一部分人也能参与其中,分享发展的成果,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专家们认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尽快启动新的改革,这与过去30余年的不少领域以单项突破为特征的改革相比,是一个更加全面的综合改革。“这将是一揽子的综合改革措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近来频繁触及深层次的改革话题,让人们对未来五年中国协调各领域改革充满期待——早在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就明确表示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而总理温家宝亦在近期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
毫无疑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但由于其所涉及的改革内容面广量大,如何协调好包括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在内的各领域改革,也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和发展速度。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我们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实际上就是指转型发展不仅要重视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更要重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整。在GDP总量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使普通城乡居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片“加快”声中,“民生”正在由社会政策进入经济政策的主要议程,各领域改革也正被纳入大盘统一协调推进。“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陆伟说,面对各方不同利益,中国将进一步协调各领域关系,努力实现新的改革全面突破。
(业内人士还认为,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的改革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以推进。如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建立竞争性市场格局;改革分配政策,扭转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改革资源要素的价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等。此外,文化产业能否作为支柱产业得到重视和长足发展,也值得期待。)
十七届五中全会今闭幕 中国将更注重经济质量提高----中新网10月18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今日落下帷幕。以研究制定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此次会议,将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备受各界瞩目。
于本月15日召开此次会议,其被关注度,远远超出了这四天会期。上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除了继续强调“科学发展观”这样长期强调的治国方略外,还提到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必须秉承“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此次政治局会议传递出的信息,引发媒体高度关注。分析指出,这传递出的是一个强烈信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在未来五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各领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协调和统一的推进。
新华社分析说,尽管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相关权威公报目前还没有披露,但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五年间,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同时推动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社会改革等方面的多项政策措施“破茧”,从而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
中新社的报道,关注了民众对五中全会的期待。该社记者走访北京市民后报道称,民众对此次会议为制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议、厘定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坐标寄予厚望,同时也期盼今后五年中自身生活变得更加富足美好。通过互联网上的有关讨论可以看出,普通民众寄望“十二五”规划在收入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而外媒普遍关注到“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援引观察家的分析指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6日在北京举办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开幕词时,提到“包容性增长”概念。这和胡锦涛近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意指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说,“包容性增长”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这有可能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涵之一。
香港《明报》的文章把“十二五规划”描述为“中国所酝酿的第三次华丽转身”。文章说,这将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将是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中国内地的第三次历史性大转型,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
对此,新华社的文章则指出,“改革”这个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并在三十多年以来始终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仍然将成为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理念。距离中国政府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剩下十年的时间。下一个五年也将成为完成一些触及“深水区”、具有全局性和长远影响的改革任务的关键时期。
中国释放政治体制改革信号回应民众焦点关切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6 发表评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政治体制改革”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有涉及,但相关表述基本以“积极稳妥推进”和促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协调发展为主。
分析人士和与会代表委员们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释放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信号。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注意到报告中关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部分,近90%的文字都在阐述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缩小政府工作与人民期望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对过去一年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仅仅表述为“取得新进展”。
他说:“这是很有分寸的判断,表明了领导层头脑冷静,对于当前的复杂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显现出了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西方发达国家不能在危机中灵敏地做出反应,进而导致错过了时机,很多国家的经济至今仍在下滑。
“中国领导层并没有满足现行管理体制的优势,而是充分意识到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从解决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王伟说。
在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坦陈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在部署今年的工作中,他提出了五项措施: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要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认为,这“五个要”的提出,使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化,是符合实际的措施,直接针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信访、安全生产、产品安全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他说:“只有将改革的目标瞄准到人民群众生活的焦点关切,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得到保证,政府和人民密切交融的联系才不会阻断。”
与西方政治制度不同,中国探索的民主政治道路坚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思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传递出扩大和保证人民民主的信号。温家宝说,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本次人大会上,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将被审议,如果获得通过,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将得以落实。
回到驻地,很多代表委员津津乐道的一个讯息就是总理在发言中提出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强调今后要“特别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
这份有待全国人大代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今后要创新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报告个人经济和财产,包括收入、住房、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重大事项的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于沛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篇幅有限,但对一些难点问题的明确表态将使模糊认识得到澄清,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输入了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认为,中国公民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今后会继续增强,在“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的承诺下,更多新型民主监督形式将会在中华大地出现。(记者程云杰 刘宝森 徐宜军)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包容性增长‛成亮点
中国网 时间: 2010-10-15 发表评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今天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并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后的文件稿。本报记者上午采访了几位专家,他们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将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都将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平正义体现核心价值
‚公平正义深刻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所应具备的重要内涵和特征‛,今天上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竹立家说,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调解社会各阶层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要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实现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获得合法的利益,最终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
公平正义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竹立家表示,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精神,也就是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神。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维护社会公正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公务员必须首先具有‚公共精神‛。
调节个税缩小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认为,缩小贫富差距要多管齐下,根本上还在于制度保障,不宜翻旧账走回头路,应该着重在未来制度建设上,从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出发,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遏制腐败和垄断等不合理的现象造成的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共同治理‛
对于‚十二五‛期间应注重补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领域,最终完成‘社会结构’的转型。‛
扩内需重在引导居民消费
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邹正方认为,目前我国扩大内需战略还不够,实施力度不足,有些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如何真正扩大内需?邹正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应该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其次是扩大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消费。第三,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引导消费。第四,应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民营企业正常发展,减少政府投资,降低对外需的依赖,适当减少加工贸易产业所占比重。
词条: 包容性增长 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了‚包容性增长‛这个词。这是一个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3 发表评论>> 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始终是中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任务。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面对‚十二五‛的到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需要对包括‚十一五‛在内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做出分析和判断,探讨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民网邀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教授们,就‚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相关热点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民市场化的出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工业化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等专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在我国‚十一五‛与‚十二五‛相交之际,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以肯定,世界经济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其间,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更具不确定性。
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1、必须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陷入中长期低速经济增长、甚至经济停滞的困境,保持足以稳定和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适度的快速增长,不再不惜代价地追求与以往类似的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在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改革30年来所获得的经济、体制成就,尽快转向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化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业已抑制了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之后,明确地确立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立足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方针。
2、必须实现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转变的内涵和意义。在外需减弱,国家投资不可能长期托盘的情况下,只有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优势,利用众多人口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和结构转换所带来的极其巨大的增长空间(据测算,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每提高3-5个百分点,即可使万余亿元的商品进入消费),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比其他国家更长的快速增长时期。其中,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最为紧迫和重要。必须积极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侧重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必须积极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稳定扩大住房等大宗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必须完善相关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城乡消费服务体系的建设。
3、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激励与引导自主创新,举全社会之力为向自主创新经济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持。必须确保我国能在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炭技术、绿色经济等为内容的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就创新的主体来说,关键要解决好自主创新的动力特别是激励机制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来调动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利益机制调动起其创新的积极性。其次,还应通过积极的科学的组织和引导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提升科技创新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要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推动联合创新;要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
4、必须实现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以降低发展的资源成本为核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将节约优先和效率为本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全方位地提升资源节约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大力强化资源节约的政策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和应用资源节约技术,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形成社会、区域和企业三个层次相统一的循环经济体系。必须将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点,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将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积极改善与调整现有的资源消费结构,积极保障资源供应的战略安全,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5、必须实现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为此,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不同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二五‛规划内容
最佳答案
建设一个中心,强化两个结合,完善五个体系.建设一个中心:
重点抓好劳动关系应急指挥控制中心建设,为劳资双方提供劳动关系调处‚一站式‛服务,真正形成劳动关系协调大工作格局。
强化两个结合:
强化促进就业与全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大项目建设及特色街经济发展开发挖掘岗位,满足全区经济发展的用工需求;
强化职工维权与推动企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工作力度,开展劳动保障普法宣传、培训等形式,提高企业规范运作的能力,使企业发展步入依法运行的良性发展轨道。
完善五个体系:
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2010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实现就业3.6万人,就业安臵率达70%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达80%以上;
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建设,力争扶持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2500人,带动就业7500人;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维权体系,实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按期结案率达到95%以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结案率达到95%以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体系,在街道和社区全面建立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使之在失业人员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和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劳动保障队伍建设体系,强化工作服务品牌建设,重点打造‚温情相助‛服务品牌,突出温情助民、温情服务,以无限的热情做好就业及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为全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
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四大议题成关注焦点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今起在京召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房价问题、农民工问题、政府转型等成为此次会议中网民关注的焦点,希望十二五规划内容真正体现在民生发展、富民政策、服务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实现老百姓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的民生愿景,切实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不掉队,中国GDP增长不以蓝天白云为代价。
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开幕 定调“十二五”规划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举行,主要议程之一是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定调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走向。专家认为,市场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等三大热点,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 民生议题将有望成焦点
a.关注焦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今年9月份,胡锦涛提到了“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在十二五中会如何体现?
专家解读:“包容性增长”其实是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前提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这种增长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第三,这个增长必须在利益协调中满足多数人利益。所以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就要转变现在以总量为目标的基本发展方式。包容性增长要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这就要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个“包容性增长”是希望调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尊重现实、维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渐进改善,所以才有“包容”一词,应该在国内收入分配调整、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协调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b.关注焦点:房价问题
迅速蹿升的房价对许多城市居民而言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9月29日,多个部委出台的“最严厉调控政策”,明确要求各地“立即”制定细则,已发细则的地区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不过,时至今日,多个地方尚未出台地方调控的细则。多位人士分析认为,地方的博弈源于GDP,这也是一些地方调控的细则迟迟不出台的主因。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层面已对抑制投机和控制房价提上日程的背景下,很有必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给“高房价”一个权威的定论,提纲挈领之后新政才能发挥威力。而这个时机正恰逢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高房价问题有望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时给出“一个说法”。c.关注焦点:农民工问题
对于农民工以及新近被关注的“穷二代”,十二五规划将如何保障他们的发展?
迟福林:我想,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一是基于目前的历史阶段,强调公平发展,如果连农民工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说不过去的;第二,现在农民工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80后农民工的比例现在占了一半以上;第三,农民工实际上已经融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最后,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在未来几年做出了相应规划,这也是一种局部突破。所以,从多方面看实现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应当作为十二五的约束性的目标。
梅新育:第一应该是在规范工资收入增长方面取得进展,让劳动者取得体面收入。二是保持土地制度基本框架稳定,避免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庭的终极保障遭到剥夺。同时为农民工群体平稳融入城市创造更多条件。d.关注焦点:政府转型
体制的改革,势必会涉及政府的“转型”。政府转型在十二五期间的难点在哪里?
一个转型的政府,需要在理念上有四大转变——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从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转变,国有资本从盈利型向公益型的转变。但是政府转型会遇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阻力。
难点在于以下几条,一是如何保证政府的强大行动能力,同时又防止其遭遇滥用。后一点媒体讲得很多,前一点很多媒体忽视了。另一个是要如何保持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能力,同时又避免被资本收买。就总体而言,政府应该有能力在必要时强力调整利益格局。相关新闻:
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 缩小贫富差距或成焦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今起在京召开,为期四天的会议将审议未来五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即十二五规划,以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事关民生的议题将有望成为焦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今召开 专家称将聚焦公平正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副主任陈斯喜说,加快社会法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审议社会救助法、住房保障法等保障公平正义的法律草案,是中国亟待解决的立法问题。
专家表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减缓社会矛盾,或将成为此次规划的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山鹰在接受《中国日报》的专访时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人民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
除社会公平这一议题外,此次五中全会还可能着力探讨如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
中央全会备受瞩目:中国政治的新景象
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走近中央全会”的新景象。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关迈向迎面走来的“十二五”时期开局及其后续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乃至同正在做和将要做的迎接建党九十周年及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些举世瞩目的大事联系起来。
改革导向:把提高国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基本目标
“十二五”改革要从经济总量导向转为国民收入导向。
当前各级政府都在研究并制定“十二五”规划。各方的共识是,由于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十二五”将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改革的关键时期。能否形成消费主导、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的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十二五”改革的实际进程。但是,从过去几年改革的实际进展看,要使改革在关键领域和重大环节取得突破,必须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当改革不能以惠及大部分社会成员、当发展不能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任何好的规划和好的改革都将缺乏社会基础。从这个现实出发,“十二五”迫切需要对改革的基本目标作出重大调整,要从经济总量导向的改革转为国民收入导向的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最大的凝聚力是中央鲜明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以经济总量为导向推进了全方位的改革。客观地看,这一改革导向极大提高了全民福祉。但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内部发展条件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导向形成的积弊日益突出。最突出的是导致居民收入与财富增长速度远低于投资与GDP增长速度,形成严重的内需不足。
以扩大供给为目标的制度安排与以扩大需求为目标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不同。既然内需不足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那么从“十二五”开始,就需要把改革的导向调整为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增强社会消费能力。
只有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改革,才能凝聚社会合力。这些年社会对改革的诸多不满甚至质疑,根源在于一些改革并没有惠及百姓。事实上,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提高国民实际收入的改革,仍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农村教育改革等。明确提出未来改革要以提高国民收入为导向,有助于形成社会合力,防止社会“碎片化”。
只有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改革,才能形成扩大内需的制度基础。收入分配领域中“两个比重”下降,既有市场因素,但更有以扩大供给为目标的制度因素。例如,尽管高于其在农村劳动的收益,但农民工工资水平长期偏低,既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也不利于扩大城市消费。明确提出“十二五”改革以提高国民收入为导向,有助于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促进发展方式转型。
只有确定了改革的国民收入导向,才能为其他一系列改革确定标杆。例如,第一,“十二五”中小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到底如何定位?从扩大供给来看,中小企业应当主要定位为生产者,是GDP和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从国民收入导向看,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供就业,切切实实地提高居民收入。第二,“十二五”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不能仅以提高国家财政能力为目标,要真正把财政作为保障民富的手段,变汲取型财政为藏富型财政,并由此调整中央地方财税关系。第三,行政体制改革,不仅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更要以促进国民收入为目标。能否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降低行政成本,减轻国民负担,就成为衡量“十二五”行政体制改革成功的准则。第四,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要加大收租分红的力度,更要重新配置在公益领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提高国民实际收入水平。第五,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明确可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应当成为“十二五”改革的重点。
可以预期的是,要从经济总量为导向的改革目标转向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改革目标,存在很大难度。最大的困难在于能否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正如30余年前如果不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中解放出来,就无法有效地推进经济建设一样,各级政府如果不能从“经济建设至上”的理念中解放出来,就无法实现改革导向的重大调整。
关于18届三中全会讨论发言 篇4
回顾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之门。历经磨难后,1978年的这一次平常的大会却做出了一个不平常的抉择:实行改革开放,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站在这一里程碑上,老一辈中央领导集体清醒的认识到,在全球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永远不会过时。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5年的改革历程,我们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阶段,我们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阶段,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的关键时期,面对民众拆解“硬骨头”的期盼,需要党中央直面“发展与转型”关、“政府与市场”关、“公平与正义”关三个“关口”考验,带领十几亿人民再续光荣和梦想。
直面“发展与转型”关,突破传统增长模式束缚,确保增速“换挡”期的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全面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改革“路线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科技创新,等等,皆宣示着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心。发展与转型,宛如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双翼”,只有找到二者间的“黄金平衡点”,在发展中壮大经济稳住就业,在转型中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突破限制,进一步完善土地、金融、财税、价格等机制机制,才能化解产能过剩之难,实现经济升级转型,推动深化改革发展。
直面“政府与市场”关,划清相互的边界,从根本上转变“万能政府”形象,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区的国情要求采取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彻底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转变政府职能是此次三中全会民众期盼拆解的六大“硬骨头”之一,是政治改革、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旺的根本。我们期盼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期盼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放开市场准入,打开长期存在的‘玻璃门’‘天花板’,将阻碍深化改革的一个个“硬骨头”咬碎、嚼烂。
直面“公平与正义”关,努力实现共享共富,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实现公平正义,是发展的活力源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跨过的关口”。一个积极向上、崇尚法治民主的社会,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的期盼。只有一视同仁,按章办事,遇事讲规则制度而不是讲关系或者潜规则,才能带来安全感和公信力,筑牢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在新时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扬帆起航,转变职能激发改革活力。自新一届中央政府履职以来,让我们看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以及振兴市场经济的信心。政府一系列举措,既是为了转变职能,更是为了激发改革活力,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探路。我们相信,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此次盛会之后,我们将扬起改革之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而奋斗。
通过对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深刻感觉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结合工作实际,精心学习好会议精神,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撰写学习体会,贯彻落实各项规定和会议精神。要把握四个重点,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1)增强主动性。认真研读全会公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精神的行动上来,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推动审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2)提高敏感性。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认真研判审计工作面临新情况,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有效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3)强化前瞻性。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转变科学审计理念,按照“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维护安全”的总体思路,创新措施,提升能力,通过审计监督着力解决深化改革和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问题,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4)突出针对性。坚持把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认真梳理,统筹兼顾,加大力度,攻坚克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教师学习18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5
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反腐的工作抓得是非常的紧,看作是工作的重点,对于群众教育路线的开展和落实,机关干部也在积极的响应中。此次的改革能不能将反腐“进行到底”,让权利在阳关下运行?民众对反腐的期待很高,如何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如何完善监督渠道让全民参与反腐治贪……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以文教化的思想,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不断延伸、积淀、传承,形成了中华文明优渥的资源宝藏,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应植根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文化的繁衍贵在传承。近代以来,“世界历史”潮流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侵入造成了中华民族自然历史的断层,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作为民族灵魂的文化传统时常处于休克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迅速增强,伴随着对外界的真切了解的增加,中国正逐渐恢复文化上的自信,恢复对本民族历史传统应有的尊敬。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个负面的信号带给执政党很大的考验,即“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在逐渐减弱,中国社会正在物质化、碎片化。”而这种信号正以一个个道德悲剧反馈于世,即“三聚氰胺、动车出轨、瘦肉精、地沟油、小悦悦”及社会群体事件的不断上演。这种状态下,如果不积极的寻求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长久以来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误入歧途。
有人说将文化再造与廉政建设联系到一起,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其实不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同样具有独特作用。在我国,廉政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曾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而欧阳修的《廉耻论》到郭允礼的《官箴》,后者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8届五中全会热词翻译】推荐阅读:
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07-30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09-27
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08-22
浅谈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09-04
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个人感悟字07-28
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6-07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简短08-26
十九届五中全会主题教育心得体会10-02
关于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老师学习心得08-09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