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据库教案

2024-08-29

网络数据库教案(共10篇)

网络数据库教案 篇1

2.4网络数据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利用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网络信息的获取分常规信息获取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获取。我们先复习常规网络文件信息的获取,再学习和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的获取。

二、复习

集体复习一下怎样利用google搜索引擎和flashget下载工具来通过网络完成我们需要的文件。

三、新课堂知识点讲解

1、什么是网络数据库

2、网络数据库:数据和资源共享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即成为在今天广泛应用的网络数据库(也叫WEB数据库)。它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前台程序,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系统。

2、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以检索义务教育法为例http://

重点突出:明确目标——提炼关键字——输入执行——评价调整 这个过程

3、体验多样的网络数据库(演示)a、教育资源库:

中国基础教育网

http:// c、在线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http:// e、数字城市

数字北京:http://

4、网络数据库的评价

从我们目前的实际出发,一般我们建议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内容准确无误

2、范围广深适度

3、来源权威可信

4、更新及时规律

5、检索方便高效

6、系统稳定可靠

四、课堂小结

从知识点、课堂秩序、学生反应进行小结 实践:

1.参考书P34页的网站,查找学习资料,如:三角函数的内容;

2.利用在线图书馆,查找某本书的情况,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开本,页数,定价,内容简介等保存。

3.利用数字城市网站,查找从苏州火车站到苏州乐园的公交路线。

教学反思:一些网路数据库如数字城市网站()打开后,查找地名或公交换乘,行车线路速度比较慢。导致部分同学未完成实践任务,下次要注意网速问题,尽量在容易打开的网站上查找信息,节约时间。

网络数据库教案 篇2

Java网络编程的目的就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网络协议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而广泛的应用之一就是连接到网络数据库上,从而获取网络资源。

网络上的计算机要互相通信,必须遵循一定的协议。Java网络编程支持现在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TCP/IP协议和UDP协议,但使用方法上是不同的。

1.1 使用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保证可靠传输的协议,通过TCP协议传输,得到的是一个顺序的无差错的数据流。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成对地建立两个socket连接,以便在TCP协议的基础上进行通信,当一个socket(通常都是server socket)等待建立连接时,另一个socket可以要求进行连接,一旦这两个socket连接起来,它们就可以进行双向数据传输,双方都可以进行发送或接收操作。

1.2 使用UDP协议

UDP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不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由Java技术中的Datagram Socket和Datagram Packet类支持。Datagram Socket对应TCP/IP协议下的Socket概念,但不需要创建两个socket,不可使用输入输出流。Datagram Packet数据包,是UDP协议下进行传输数据的单位,数据存放在字节数组中,其中包括了目标地址和端口以及传送的信息(所以不用建立点对点的连接)。

由于TCP/IP协议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如何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Socket连接是关键的步骤,下面我们介绍目前比较常用的Java程序中建立Socket的几种方法。

2 基于TCP/IP协议的Socket连接方法

Java中Socket连接的建立是通过Socket类实现的,通过重载的构造函数可以直接连接服务器,也可以建立未连接的Socket对象,并通过connect方法来连接服务器。此外,还支持自动或手动方式选择本机的IP地址。

2.1 通过构造函数直接连接服务器

(1)自动选择IP。

这种方式是最常用的。使用的构造函数有如下两种:

在使用时只需要提供一个字符串类型的IP地址或域名以及一个整型的端口号即可,可能会抛出两个异常:Unknown Host Exception(提供的host并不存在或不合法)和IOException(其它的错误)。

这个构造函数只是将字符串形式的host改为Inet Address对象类型了,从而支持使用Socket类多次连接同一个IP或域名,效率比较高。在这个构造函数中只会发生IOException异常,Unknown Host Exception异常由Inet Address类抛出。

(2)手动绑定IP。

当本机有多块网卡或者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时,在连接服务器时也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指定需要使用哪个IP。这时可以使用Socket类的另外两个构造函数来处理。

这两个构造函数的参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两个参数分别表示要连接的服务器的IP和端口号。第二部分为后两个参数,其中inetaddress1表示要使用的本地IP,而local Port则表示要绑定的本地端口号,在一般情况下将local Port设为0。

2.2 通过connect方法连接服务器

可以先建立未连接的Socket对象,再通过类的connect方法来连接服务器,还可以通过类的bind方法来绑定本地IP。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以上方法建立Socket连接。

假设有两台计算机:PC1和PC2。PC1绑定有两个IP:192.168.1.100和200.200.200.1。PC2绑定有一个IP:200.200.200.4。PC1和PC2的子网掩码都是255.255.255.0。而PC1的默认网关为:192.168.28.254。下面的代码需要在PC1上运行。

3 综述

Java网络编程可以支持多种协议,而在TCP/IP协议下建立Socket连接也有多种方法,其中IP地址和网关的设置都会影响连接的建立,还需要在应用时由编程者保证代码执行后连接的建立,才能执行之后的收发双方I/O通道的建立及通信过程。

参考文献

网络数据库教案 篇3

关键词 网络数据库 部队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WWW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厂家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使得连接更加简洁、迅速和方便。WWW与数据库连接技术已成为基于WEB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

数据库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数据的访问,但是在网络问世之前,许多数据库系统提供的访问方式,或者是字符方式的查询界面,或者是编程实现的图形界面,这样的系统需要客户端安装客户端软件,同时开发的程序不能跨平台运行,如果软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那么软件的移植和更新将是一项很大的工作。Internet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上述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法。传统的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c/s,client/server)变成了简便易用的两层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Browse/server)。网络服务器的出现使数据库和网络查询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式动态HTML页面的实现,需要以大量的数据系统为基础,为了对数据资源进行存取,自然会引用数据库系统,现在数据库系统和WWW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由于武警部队工作的特殊性,其对保密性和高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日常业务的处理到日常管理的需要,都迫切需要建立高效、省时、实用的基于Web的管理系统,以达到了革新原有的手工式管理形式,提高了办事效率的目的。以web的形式建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成为网络建设中一个新的攻坚方向。

首先,从网络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武警内部广域网已全部开通,各总队、各直属部队之间可以相互访问,而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管理的范畴已不单单是日常业务或是单纯的维护更新网站网页以及保持各个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从用户申请入网到计算机客户端的维修维护,从交换机的数据设置到各数据点的线路维护,从基于二级网的数据上传下载到基于三级网的查哨查勤都属于此一范畴,网络数据库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我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何使网络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为部队的网络建设服务,成为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从提高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程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时间的角度出发,迫切地需要建立起高效、省时、实用的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的特点是数据可以安全的共享,结合部队网络发展的现状和硬件设备环境,从高效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首选基于Web的Asp技术进行编程以及采用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其次,网络数据库的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随着工作任务的加大增多,种类繁多的各种资料和器材统计显得更加繁复,各种用纸张记录的申请表、统计表、登记册等的数量与日俱增,在保管、查阅各方面造成了很多不便,对安全保密工作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网络与数据库的完美结合,将人力从日常繁杂、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办公效率,从而使得“无纸办公”成为现实。利用数据库存储信息、数据,以web的形式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规范化管理。

最后,从院校建设的角度出发,网络数据库在校园网的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大量的学生机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庞大的网络体系使得网络数据库的开发显得迫在眉睫。Web数据库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网络应用的面貌,网络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等等相关业务的延伸都离不开网络数据库。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作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络课程即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实施的,有计划的达成某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经验传递活动。从静态的视角来看,它是可供网络学习的内容凭借;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它还包括传递这一内容的实施过程与互动活动。我们目前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其技术成就胜过了其思想成就,或者说作为新教学技术手段和旧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就课程而言,只是简单地将学校教科书照搬到网上,就课程实施(教学)而言,很多时候也只是将课堂上面对面的灌输变成了利用计算机介质的灌输。而网络的介入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内在含义是:当网络将无数计算机相连所产生的合力再植人每台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的力量就会变得无穷大。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运用,首先将革命式地实现交互式教学,这是传统教学在等量时间内无法与之抗衡的。其次,他有利于武警院校之间的教学交流,而数以万计的军校学院将是直接与最终的受益者。

网络数据库讲稿(复制) 篇4

4/20/2013

一、复制的基本概念

SQL Server复制是在数据库之间对数据和数据库对象进行复制和分发并且对于数据的修改进行同步,以确保其一致性的一组技术。使用复制可以将数据分发到不同位置,通过局域网、Internet分发给多个远程服务器站点;还可将多个用户和站点的数据进行合并。

二、复制模型

复制技术采用发布(出版)——订阅模型分发数据。

SQL Server复制模型由下列对象组成:发布服务器,分发服务器,订阅服务器,发布,项目,订阅。还有几个负责在发布服务器和订阅服务器之间复制和移动数据的复制进程:快照代理程序,分发代理程序,日志读取器代理程序,队列读取器代理程序,合并代理程序。1.服务器角色

参与复制的服务器根据任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角色: ①发布服务器:数据源所在的服务器。

②分发服务器:将出版物从发布服务器移动到订阅服务器。③订阅服务器 2.项目

3.发布(出版物)4.订阅 5.复制的类型 ①快照复制 ②事务复制 ③合并复制 6.复制代理程序

①快照代理程序:与所有复制类型一起使用。

②分发代理程序:与快照复制和事务复制一起使用。③合并代理程序:与合并复制一起使用。

④日志读取器代理程序:与事务复制一起使用。

⑤队列读取器代理程序:与快照复制或事务复制一起使用。

三、服务器的连接方式

1.发布服务器与分发服务器为同一物理服务器 2.发布服务器与分发服务器为不同物理服务器 3.发布者与再次发布者连接方式

4.多发布服务器单订阅服务器连接方式

四、配置复制

复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配置发布和分发,生成和应用初始快照,修改复制数据,同步和传播数据。

复制过程中各代理程序的调度由SQL Server Agent服务管理,应配置SQL Server Agent服务能够在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并且在意外停止时能够自动重新启动,由于复制操作跨越多个服务器传输数据,所以SQL Server Agent服务的启动帐号应使用域用户帐号。1.配置分发服务器

网络数据库讲稿

4/20/2013 分发服务器是快照复制和事务复制的首要组件。在企业管理器中运行向导,右击【复制】,单击【配置发布、订阅服务器和分发】启动【配置发布和分发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配置完成后,系统在分发服务器上创建distribution系统数据库、复制文件夹、复制监视器。

2.配置发布服务器和创建出版物

出版物是准备发布的表、表中数据的子集或其它数据库对象的集合。出版物是订阅的单元。

在企业管理器中运行向导,右击【复制】,单击【新建/发布】启动【创建发布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在“指定项目”步骤,单击“项目默认值”或“对象”右端的省略号按钮,可设置快照属性。

可循环创建多个发布。

可查阅和修改已建发布的属性。

3.订阅

订阅是对发布到指定订阅服务器的数据或数据库对象的请求。一个订阅服务器可以向不同发布请求多个订阅。

订阅可在发布服务器上创建(强制订阅)或在订阅服务器上创建(请求订阅)。(1)强制订阅

在企业管理器中:工具/向导,展开【复制】,启动【创建强制订阅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2)请求订阅 在企业管理器中:工具/向导,展开【复制】,启动【创建请求订阅向导】,然后按提示进行。

数据管理教案教案 篇5

教学内容: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打印

教学目标:掌握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的概念及操作,熟悉工作表的打印操作 教学重点:Excel 2000的数据管理 教学难点:Excel 2000的数据透视表 教学时间:2个课时

一、使用数据清单 1.数据清单

Excel 2003把工作表中的数据当作一个类似于数据库的数据清单来处理。数据清单中的列标就相当于数据库中的字段,而数据清单中的行就相当于数据库中的记录。2.数据清单的特点

① 每张工作表中最好只有一个数据清单,若同一张工作表中还有其它数据,则至少要有一个空行或空列使它们与数据清单分隔开。

② 数据清单的第一行是列标题,而且其字体格式与其它数据不同。

③ 数据清单中没有空行或空列。

④ 同一列中所有单元格的格式相同。

⑤ 单元格内数据的开头和结尾不能有空格。3.建立数据清单

数据清单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工作表上输入数据记录作为数据清单;另一种是使用记录单来创建数据清单。4.使用记录单管理数据清单(1)添加记录

① 单击数据清单中任意一个单元格。

②执行“数据” →“记录单”命令,打开如图5.29所示的对话框,其中列出的是第一条记录。

③ 单击“新建”按钮,各字段内容均为空白。

输入新增记录各字段的内容,每输入完一个字段可按Tab键跳到下一个字段文本框中。一条记录输完之后,单击“新建”按钮输入下一条记录或者单击“关闭”按钮结束操作。

(2)查询记录

使用记录单对话框可以查询记录,具体操作如下:

①单击图5.29中的“条件”按钮,对话框中各字段的内容变成空白,然后输入查找条件。例如,要查找总成绩在90分以上的记录,则在“总成绩”文本框中输入:>=90,如图5.30所示。

②单击“下一条”按钮,向下查找匹配的记录,或单击“上一条”按钮,向上查找匹配的记录,如图5.31所示查找到一条满足条件的记录。

③查找完毕,单击“关闭”按钮。(3)删除记录

先找到要删除的记录,再单击记录单对话框中的“删除”按钮,在弹出的提示框中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删除选定的记录。

在记录单中输入查找条件

使用记录单查找到满足条件的记录

二、数据排序

1.使用工具栏按钮进行简单排序

如果要对一列数据进行排序,可以使用排序工具按钮来对数据进行排序。在常用工具栏中提供了“升序”按钮和“降序”按钮。操作时只需单击数据清单中要排序的字段的字段名所在的单元格,然后单击“升序”或“降序”按钮,则此列数据就会重新排列。2.使用菜单命令进行复杂排序

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排序按钮,只能对一个字段进行排序,如果需要同时对多个字段进行排序,或要对数据清单的部分数据区域进行排序,就只能使用菜单命令,即“数据”菜单中的“排序”命令来完成。“排序”对话框如图5.32所示。

数据筛选

筛选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符合某种条件的数据。在Excel中,可以使用“自动筛选”或“高级筛选”将符合条件的记录显示在工作表中,而将其他不满足条件的记录隐藏起来。

1.自动筛选

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这时,数据清单中每个字段名的右侧会出现一个下三角按钮,单击这个三角按钮,打开下拉列表框,从中选择用于设置筛选条件的选项,如图5.33所示。

(1)自定义自动筛选

用户可以使用下拉列表框中的“自定义”选项对数据清单进行更加复杂的筛选。例如,要查找总成绩在75~90分之间的记录,可以按图5.34所示定义各项。(2)关闭自动筛选

如果要取消数据清单中某一字段的筛选,单击该字段名右侧的下三角按钮,再选择“全部”选项即可。

如果要取消数据清单中所有字段的筛选,执行“数据”→“筛选”→“全部显示”命令。

如果要退出自动筛选状态,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此时,字段名右侧的下三角按钮也一起消失。

图5.34 “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

2.高级筛选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筛选条件,利用自动筛选无法完成,这时就要利用高级筛选。高级筛选可以设定比较复杂的筛选条件,并且能够将满足条件的记录复制到另一个工作表或当前工作表的空白区域。

在使用高级筛选之前,必须先设定一个条件区域,该区域应在工作表中与数据清单相分隔的空白单元格区域上。条件区域至少为两行,第一行为字段命令行,以下各行为相应的条件值。

选定数据清单,执行“数据”→“筛选”→“高级筛选”命令,打开如图5.35所示的“高级筛选”对话框。

使用高级筛选,用户可以定义一个条件,也可以定义多个条件。当定义复合条件时,在条件区域的同一行输入条件,系统将按“与”条件处理;在不同行输入条件,则按“或”条件处理。例如,图5.36所示是查找总成绩大于等于70分并且姓“王”的记录,其中在条件区域的同一行输入两个条件。图5.37所示是查找总成绩大于等于70分或者姓“王”的记录,两个条件是在不同行中输入的。

图5.35 “高级筛选”对话框

图5.36 设置“与”条件的结果

四、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是指将经过排序后的数据按排序关键字段进行分类后,再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1.创建分类汇总

在进行分类汇总之前,首先要对数据清单按汇总类型进行排序,使同类型的记录集中在一起。对“性别”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实例如图5.38和图5.39所示。2.删除分类汇总

如果要取消分类汇总的显示结果,恢复到数据清单的初始状态,可以单击数据清单中的任意单元格,然后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命令,在弹出的“分类汇总”对话框中,单击“全部删除”按钮即可。3.分级显示

从图5.39中可以看出,对数据清单进行分类汇总后,在行号的左侧出现了分级显示符号,见表5.2。

图5.38 “分类汇总”对话框

图5.39 分类汇总实例

五、数据透视表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它可以把源数据的行和列进行互换后汇总并显示汇总结果。特别是用于分析,组织复杂的数据。建立数据透视表(图)的目的 数据透视表能帮助用户分析、组织数据。利用它可以很快地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类汇兑。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不是所有工作表都有建立数据透视表(图)的必要。

记录数量众多、以流水帐形式记录、结构复杂的工作表,为了,将其中的一些内在规律显现出来,可将工作表重新组合并添加算法。即,建立数据透视表(图)。

例如,有一张工作表,是一个大公司员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部门、工作时间、政治面貌、学历、技术职称、任职时间、毕业院校、毕业时间等)信息一览表,不但,字段(列)多,且记录(行)数众多。为此,需要建立数据透视表,以便将一些内在规律显现出来。

2.创建数据透视表

创建数据透视表,可以按下述操作步骤进行:

① 在数据清单中单击任意一个单元格,然后执行“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命令,打开如图5.40所示的对话框。

图5.40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1”对话框

② 在此对话框中指定待分析数据的数据源和所创建的报表类型。例如,选择“Microsoft Office Excel数据列表或数据库”单选项,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如图5.41所示的对话框。

图5.41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2”对话框

③ 在此对话框的“选定区域”文本框中指定数据源的区域,再单击“下一步”按钮,打开如图5.42所示的对话框。

④ 在此对话框中选择数据透视表的显示位置,然后单击“完成”按钮。这时,出现数据透视表的设置版式,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包含字段名的“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任务窗格和“数据透视表”工具栏,如图5.43所示。数据透视表由4个区域构成,分别是页字段区域、行字段区域、列字段区域和数据项区域。“数据透视表字段列表”任务窗格中提供了源数据清单所包含的字段名按钮,可以根据需要单击字段名按钮,并将其拖放到相应的区域中,这样就可以创建数据透视表。图5.42 “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向导-3步骤之3”对话框

图5.43 数据透视表的设置版式

2.删除数据透视表

如果要删除数据透视表,单击透视表中的任意一个单元格,在“数据透视表”工具栏上单击“数据透视表”按钮,则弹出“数据透视表”下拉菜单,在菜单中选择“选定”命令下的“整张表格”命令,最后执行“编辑”→“清除”→“全部”命令,即可删除数据透视表。

六、打印工作表

工作表和图表设计好之后,可以将其打印出来。Excel提供了页面设置、打印预览等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使打印出的工作表更准确、美观。

(一)打印设置 1.设置打印区域

如果要打印工作表中的部分数据区域而不是整个工作表,则可以先设定该区域为打印区域,这样,单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打印”按钮,就可以只打印出该数据区域的内容。2.页面设置

页面设置一般包括设置页边距、页眉和页脚、打印方向及纸张的大小和方向等。

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出现“页面设置”对话框,如图5.50所示。

图5.50 “页面设置”对话框中的“页面”选项卡

(二)打印预览

Excel提供的“打印预览”功能,能够查看实际的打印效果。在预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页面设置不合适,可以进行调整,直到满意后再进行打印。

执行“文件”→“打印预览”命令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打印预览”按钮,出现“打印预览”窗口。在此窗口的上方有一排按钮:下一页、上一页、缩放、打印、设置、页边距、分页预览和关闭,有了这些按钮用户操作起来就非常的方便。

(三)、打印

在对工作表进行页面设置并且预览了设置效果之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开始打印了。

执行“文件”→“打印”命令,出现“打印内容”对话框,如图5.51所示。在设置完毕之后,打开打印机的电源,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开始打印。

图5.51 “打印内容”对话框

第一章 VF数据库基础教案 篇6

一、什么叫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媒体上的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如:数字、字母、文字、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数据,还有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而最多、最常用的是文字数据。注:数据包括:描述事物特性的内容和存储在媒体上的数据形式。

二、什么叫数据处理?

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三、数据处理的目的(其中核心问题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发展阶段及特点:经历了五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和程序不具有独立性,无法进行长期保存,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冗余大。

2、文件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后期,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

3、数据库系统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特点:数据和程序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实现了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注:但并不是完全避免数据冗余)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5、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20世纪80年代引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的程序设计技术模型 特点: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习惯方法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对象进行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抽象和表达,同时又以各种严格高效的行为规范和机制实施客观事物的有效模拟和处理。注: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一、数据库系统:

1、数据库(DB):是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数据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被多个和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

2、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是指系统开发人员利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对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进行管理。

4、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注:visual Foxpro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DBS包括DB和DBMS。

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注: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

2、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即称为关系数据模型)

3、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一、数据模型:

1、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实际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事件如:学生、课本属于实际事物;订货、比赛是比较抽象的;

2、实体的属性:描述实体的特性称为属性;如学生实体用(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若干属性的描述。

3、实体集和实体型: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而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同类的实体的结合称为实体集。

所以在VF中“表”用来存放同一类实体,即实体集。注:表中包括若干字段,字段就是实体的属性。

字段值的集合组成表中的一条记录,代表一个具体的实体,即每个纪录表示一个实体。

一、实体间联系及联系的种类:

1、一对一:指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只与相关表中的一条记录相关联。

2、一对多:指主表中的每一条记录与相关表中的多条记录相关联。

3、多对多:表现为一个表中的多个记录在相关表中同样有多个记录与其匹配

二、数据模型:

1、层次数据: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及其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层次模型;像倒挂的树,用树型结构表示;

2、网状模型:用网状结构表示;

3、关系模型:(非格式模型)用二维表表示)

三、关系数据库:一个关系是由一个二维表来定义的,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也就是说关系数据库是由若干表格组成的,在表格中:每行代表着每个记录,而每列则代表着该表存在的不同属性。

1、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通常将一个没有重复行、重复列的二维表看成一个关系,每个关系都有一个关系名。关系文件扩展名为.dbf,称为“表”

2、元组: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就是一个元组,元组对应存储文件中的一个具体记录,一个元组对应表中的一个记录。

3、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都有一个属性名,在VF中属性表示为字段名,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宽度等在创建表的结构时就规定了。

在VF中一个属性对表中的一个字段,属性名对应字段名,属性值对应于各条记录的字段值。

4、域名:字段的取值范围:指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

5、关键字:属性或属性的组合能惟一标识各个元组(实体)

6、外部关键字:在本表中不是的关键字,而在另外一个表中是关键字,本表的这个字段(属性)称为外部关键字。

四、关系的特点:

1、关系必须规范,表中不能在含表;

2、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记录)存在;

3、关系中不允许有相同的属性名(字段名)存在;

4、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

5、关系中属性的次序元关紧要; 注:实际关系模型:

一个具体的关系模型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

一、关系运算: 传统的关系运算:并、差、交;

1、并:两个相同结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如: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学生关系R1、R2,分别存放两个班的学生,把第二个班的学生记录追加到第一个班的学生记录后面就是这两个关系的并集。

2、差:设有两个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R差S是结果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即差运算的结果是从R中去掉S中也有的元组。

3、交: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既运算的结果是R和S的共同元组。1 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联接;

1、选择:从关系中找出满足条件元组的操作,是针对行的运算。如;forwherewhile等是选择运算。选择条件以逻辑表达式给出,使得逻辑表达式的值为真的元组被选取,即从水平方向抽取记录形成新的关系,其关系模式不变如:从学生表中找出某同学的的考试成绩;

2、投影:从关系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是针对列的运算,如:fieldsselect等是连接运算。是从列的角度进行的运算,相当于对列进行垂直分解。如:从学生表中查询学员的所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的操作。

3、连接:将两个关系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是针对横向运算,生成的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其联接过程是通过联接条件来控制的,联接条件中将出现两个表中的公共属性名,或得具有相同语义、可比的属性,联接是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如:joinon等是连接运算。如:设有职工和工资两个表,要查询基本工资高于800元的职工姓名,性别,职称、基本工资、实发工资、奖金。

注:选择、投影运算对象是一个关系,而连接运算对象是多个关系。这三种关系运算的最终结果是关系(二维表)

自然连接:是指去掉重复属一的等值连接。

其义意为:在联接运算中,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称为等值联接,自然联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联接,自然联接是最常用的联接运算。1 程序设计的步骤: 设计原则:

1、关系数据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原则。

2、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3、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或基本数据元素。

4、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联系。

二、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2、确定需要的表;

3、确定所需字段;

4、确定关系;

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研究 篇7

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结合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用于处理各类信息的系统。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了数据传输及处理的结果和效果。网络数据库是一个开放式的信息存储和处理平台, 不管是局域网或是广域网, 其都会因来自自然或人为等方面的威胁而产生安全问题。针对网络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相关业内人士不断深入研究, 制定了一整套的网络数据库存安全机制, 以期提高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 保证信息传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充分发挥网络数据库应有的作用。

2 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概述

2.1 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的概念

网络数据库是基于后台数据库, 结合前台程序的访问控制功能, 利用浏览器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等功能的信息集合。在网络的基础上, 数据库最大的特征便是可实现大量数据信息的共享, 同时使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 以控制数据冗余度及访问量[1]。网络数据安全机制即指对网络数据库所做的安全系统, 以保证网络数据库的安全及系统流畅运行。

2.2 网络数据库的模式

网络数据库的模式主要有两种:B/S模式和C/S模式。C/S模式主要包括客户端应用程序 (Client) 、服务器管理程序 (Server) 及网络 (Network) 三层结构。客户端应用程序主要用于实现数据在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 其主要负责事务的处理及显示逻辑;服务器管理程序主要用于管理资源, 当多个用户同时请求使用同一资源时, 对资源实现最优化管理。网络是用于连接客户端应用程序与服务器管理程序的, 起中间桥梁作用, 协同完成数据查询、数据处理、数据管理等任务, 以满足用户需求。结合WWW技术, 将客户/服务器模式进一步演化后便得到B/S模式。B/S模式主要包括Web服务器、浏览器及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通过浏览器的交互功能连接系统与用户, 用户输入信息之后交由Web服务器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 供用户使用。若用户有数据存储需求, 则Web服务器还需结合数据库服务实施数据存储操作。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对不同Web服务器发出各种数据处理请求进行协调以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

2.3 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机制模型

B/S与C/S存在很多共同点, 如都为网络模式, 都涉及到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等。为使整个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更加清晰, 通过分析B/S及C/S模式的共同点及特点之后, 可得到一个完整的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模型, 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每一层结构都对应着一套独立的安全机制, 且每一层结构都有对别层结构产生制约的机制, 这使得每一层结构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又可对别层的机制产生制约作用, 层与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此外, 分层式的安全机制模式使得系统的安全结构非常清晰, 在实际应用当中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工程, 以提高系统任务处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 网络数据库各层的安全机制

3.1 网络系统的安全机制

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的最主要机制是网络系统安全机制。网络系统安全是网络数据库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外部入侵的首要攻击对象就是网络系统。网络入侵的主要目的是破坏网络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完整性、机密性及任何可信任的网络活动, 现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威胁有身份窃取、数据窃取、错误路由、数据流分析等[2]。防止网络系统被侵入的安全技术有很多, 其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及协作式入侵监测技术等。

防火墙技术是为保护网络安全而使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防范技术。防火墙是网络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用于对可信任网络及不可信任网络之间的访问通道进行监督和控制, 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构建一道保护屏障, 以拦截外部网的非法访问, 同时防止内部信息泄露, 但是其无法拦截自内部网产生的非法操作。

入侵检测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安全技术, 入侵检测综合使用了各类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包括统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推理、规则方法、密码学等, 其主要用于对网络系统是否存在被滥用或被入侵的征兆进行监督和控制。检测入侵思想于1987年由Derothy Denning提出,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 入侵检测技术不断完善, 并被列为对攻击进行监督和识别的标准解决方案, 现入侵检测已成为网络安全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作式入侵监测技术有效弥补了单独使用入侵监测系统的不足, 协作式入侵监测技术是一个具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入侵监测体系, 参与协作的各入侵监测组件之间有着很好的互动性, 其会自动交换入侵信息, 通过信息的交换可有效监测网络入侵行为, 且这种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网络安全环境当中。

3.2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

服务器操作系统为网络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平台, 也为网络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现使用较多的服务器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NT、Unix, 其安全级别通常为C1、C2。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管理策略及数据安全等。安全策略主要用于对本地计算机的安全设置进行配置, 包括账户安全、密码安全、IP地址安全、审核安全、加密数据安全及用户权限安全等方面, 具体来说就是用户的账户、口令、访问权限、审计等。

安全管理策略主要是指网络管理员为维护网络系统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安全管理方法和策略。网络环境和操作系统的不同, 网络管理员会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方法和策略。但总体而言, 安全管理策略的目的主要还是保护服务器的安全并做好各类用户权限的分配工作。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数据安全具体体现在数据备份、数据加密、数据传输安全及数据存储安全等方面。用于保护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安全的技术有很多, 如Kerberos认证、TLS、VPN (PPTP、L2TP) 、SSL、IPSec等。

3.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

基于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数据库系统通常是以文件形式来管理网络的, 因此,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了网络数据库的管理, 入侵者可从网络操作系统着手, 利用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来窃取网络数据库文件, 或是对数据库文件内容进行篡改或伪造[3]。一般网络数据库用户很难发现这类网络安全隐患, 因为此类安全隐患的分析和解决通常会被归为B2级数据安全技术措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则主要是为了解决这类安全隐患而设立的。在解决这类安全隐患的过程当中, 系统会先寻找安全隐患的入侵途径, 若前两个层次的安全机制已被突破,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则会发挥其作用保护数据库的数据安全。这就要求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拥有一套完整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机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视图、审计跟踪、存储权限、触发器、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视图机制主要用于隐藏用户的私密数据, 防止数据外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数据库的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存储权限是指不同的用户针对其隐私数据拥有一定的公开及隐藏权限, 此外还有操作权限;数据加密主要是用于保护数据在被使用或是进行传递的过程当中不被修改或窃取, 从而达到保护数据完整性和统一性的目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是指在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时, 其能将数据库系统还原至故障前状态;审计跟踪简单来说就是给数据库做一本日志, 数据的修改、删除、更新等都可通过审计跟踪进行查询, 使数据的各种活动状态都有证可循。

3.4 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安全机制

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安全机制是整个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当中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安全机制。相比于其他层次的数据库, 客户端数据库具很强的独立性, 其可在不受外界干扰与支配的前提下发挥数据库安全机制的作用, 并且其还可随时进行更改。客户端应用程序可控制用户登录的合法性、身份验证等, 其还可直接设置和管理自身数据库的数据。加强控制和管理客户端应用程序可有效保障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安全。此外, 客户端应用程序具很强的灵活性, 其可自行更改数据库数据, 同时可使用多种技术对客户端安全进行灵活管理, 同时结合在COM+组件基础上开发的用户身份鉴定技术可使客户端安全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4]。

4 利用DBMS安全机制防范网络攻击

4.1 认证与授权

认证是对请求服务的人或应用程序进行验证的过程;授权是指将已通过身份认证的人或应用程序映射至已授予许可的数据库用户的过程, 此过程限制了用户行为需在数据库允许内发生。认证主要是解决身份问题;而授权主要是解决行为问题。认证和授权技术主要有用户标志与鉴别、存储控制等。

4.2 备份与恢复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 通过数据备份及恢复, 网络管理员可迅速恢复数据库的原有状态, 保证数据的完整和统一。数据库备份方法主要有静态备份、动态备份及逻辑备份等;数据库恢复方法主要有磁盘镜像、数据库备份文件、数据库在线日志等。

4.3 审计

利用审计可将用户数据库的所有活动记录下来并存放至审计日志当中, 如此一来, 数据库系统就可根据审计跟踪来查询数据库的现有状况及各数据的活动状况等, 从而将从事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及内容等找出来, 这样一方面方便网络管理员追查非法存取数据的相关责任,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网络管理员及时发现系统安全漏洞及弱点, 并及时修正, 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 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5 结语

网络数据库安全问题是一个具强综合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在设计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每一个结构层的安全机制, 而且还要注意层与层之间的紧密联系, 做到层层设防且保证设防不矛盾。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数据库的安全问题也会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 而且伴随入侵者入侵手段及技术的不断提高, 相关的安全技术也应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对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和处理, 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逐渐进入现代化信息时代。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 人们的工作及生活都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 也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不断进行网络安全攻击, 使网络数据库安全受到威胁, 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受到影响, 为此就需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以保证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文章简单概述了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的基本概念、网络数据库的模式及其安全机制模型, 分析了网络数据库各层的安全机制, 并讨论了利用DBMS安全机制来防范网络攻击问题, 旨在为提高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存,安全机制,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孙宏志, 任丽妍.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5 (06) :58.

[2]嵇可可.认证技术下网络数据库安全机制研究应用分析[J].硅谷, 2012 (16) :106-107.

[3]张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机制问题初探[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4 (06) :99-100.

浅谈高职《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 篇8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评价

《网络数据库》是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体现出从静态网页技术到动态网页技术的一个质的改变。作为程序开发型网页设计课程,本课程需要有一定静态网页设计基础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

一、《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期前期以三周时间(周课时4,下同)讲授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知识,重点为:HTML基本结构、列表、表格、超级链接、表单。学期中期以四周时间讲授JavaScript脚本语言,重点为:脚本嵌入方式、程序流程控制、函数、对象、事件驱动。学期后期则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微软动态网页开发技术ASP,时间为六周,重点为:脚本嵌入方式、程序流程控制、函数、对象、事件驱动。二是讲授WEB数据库访问技术,时间为四周,重点为: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本使用、SQL语言基础、ODBC技术、ADO技术。

笔者将ASP运行环境的调试(IIS)放到了整个学期的第一次课来完成,并严格要求学生浏览网页时必须通过WEB服务器来查看,从而很大程度地避免了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页面元素无效引用的问题。

二、《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1.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激发兴趣

在讲授第一部分HTML内容时,笔者首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在Internet上浏览一些事先准备或搜索好的网页,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多浏览观摩优秀的网页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审美观念,然后提出任务: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网站的主题,设计一个个人网站。接下来笔者打开精心在网上搜到的一个静态网站——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网,以此为例,分析其首页并开始分解任务到各个小任务:

(1)网站的构建,知识点:IIS的使用;

(2)网页的创建,知识点:Edit Plus工具 软件的使用、HTML基本标记的使用;

(3)网页的布局,知识点:HTML表格标记的使用;

(4)网页的内容,知识点:HTML各种元素嵌入标记的使用,如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5)网页的美化,知识点:HTML文本设置标记、段落标记、列表标记、文字卷动标记的使用;

(6)网页的链接,知识点:HTML超级链接标记的使用。

各个小任务还可以继续分解,比如网页的链接,再继续可分解为网页的外部链接和网页的内部链接。在整个任务的下达和实现过程中,如何顺利、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2.分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摸清所教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在进行任务分解时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

比如,在给学生介绍ASP内置对象Application和Session的使用时,设计了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分别利用这两个对象完成数据的存储与读取;第二个任务是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编写一个简单的计数器;第三个任务是结合Session、Application对象和文件访问组件编写一个完整的计数器;第四个任务是通过ASP的配置文件完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站流量计数器。第一、二个任务是基本任务,第三、四个则是扩展任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授知识,活跃气氛,在实例分析时,遵循“展示——设疑——思考——提示——解答”的教学思想,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相同,他们相互之间显得更易于交流和沟通,所以,笔者还注意提倡生生互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基本任务一般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而扩展任务则可以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索。

3.亲历实践,体验成功,巩固总结

笔者在《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了“分析——模仿——拓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当精心设计、分解的小任务被完成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存在教师机指定的文件夹里,进行成果展示并评价,让学生亲历实践,体验成功。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知识导航员”的角色,而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容易形成教学知识点疏漏和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笔者注意加强了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总结,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网络数据库》课程学生评价探讨

对学生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评价学生的作品。对学习结果(作品)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则难以衡量,但也不能忽略,这两者必须相互结合,互有侧重。笔者在本课程的学生评价中,采用了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评价占总评的40%,期末评价占总评的60%,并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对《网络数据库》课程有了较深的了解,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婵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初探《大众科技》 2007年12期

2.梁锐玲 任务驱动法在《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教育信息技术》 2007年9期

3.吴(王月)致用、激趣、参与、互动、创新 《职教平台》 2008年2期

4.梁建军 分层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 2007年7期

网络数据库教案 篇9

网络数据库实现技术与安全分析

作者:陈 虎 向 晖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从数据库访问、SQL编程、多层分布式应用及WEB访问等方面介绍网络数据库的实现技术。在对网络数据库安全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在操作员安全账户认证、操作员授权管理、数据在网络上的安全传输等方面应采取的安全策略。

[关键词]网络数据库;安全分析;WEB访问;授权管理.

[中图分类]TP31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打印版 篇10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原点直达到终点;报文交换:整个报文线传输到相邻结点,全部贮存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分组转发: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储存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个人区域网//公用网、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路的体系结构

OSI/RM参考模型: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TCP/IP概念层次: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应用层运输层(网关、防火墙)网络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地址))数据链路层(交换机、网桥(物理地址))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

物理层 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即: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三种信道方式: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传输媒体:导向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非导向传输媒体(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红外线通信、激光通信)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时分复用(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光的频分复用)码分复用

xDSl技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载宽带业务。

虽然标准模拟电话信号的频带被限制在 300~3400 Hz 的范围内,但用户线本身实际可通过的信号频率仍然超过 1 MHz。

xDSL技术 把 0~4 kHz 低端频谱留给传统电话使用,而把原来没有被利用的高端频谱留给用户上网使用。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 数据链路层传送的是帧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方法 SOHEOT)、透明传输(接收方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开始和结束 字符填充法ESC)、差错控制(循环冗余检验 CRC 的检错技术)

PPP 协议用在同步传输时,采用零比特填充方法来实现透明传输。(在发送端,只要发现有 5 个连续 1,则立即填入一个 0。接收端对帧中的比特流进行扫描。每当发现 5 个连续1时,就把这 5 个连续 1 后的一个 0 删除)

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局域网网络拓扑(星形网 环形网 总线网 树形网)共享通讯媒体资源的技术(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波分复用 码分复用]动态媒体接入控制[随机接入 受控接入])

适配器(网卡)的作用:进行串行/并行转换 对数据进行缓存 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安装管理该适配器的设备驱动程序 实现以太网协议。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CSMA/CD:发前先侦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检测,冲突时退避。以太网是最常用的局域网

以太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简单、灵活性、与TCP/IP协议能够很好的协调工作,简单体现在可靠、低成本、易维护 MAC地:48位 供应商标识+供应商对网卡的唯一编号

适配器从网络上每收到一个MAC帧就首先用硬件检查MAC帧中的MAC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则收下,然后再进行其他的处理。否则就将此帧丢弃,不再进行其他的处理 中继器或网络延长器(物理层)

集线器(物理层)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大网络的传输距离 所有主机在同一冲突域 所有主机在同一广播域 ICMP差错报文(5种): 终点不可达、源点抑制、时间超过、参数问所有主机共享相同的带宽 题、改变路由(重定向)网桥(数据链路层)工作原理:学习源地址,丢弃本网端帧,转发异ICMP询问报文(2种):回送请求、时间戳 网端帧,广播未知帧。内部网关协议IGP: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交换机(数据链路层)基于源MAC进行学习,目标MAC进行转发 每这类路由选择协议使用得最多,如 RIP 和 OSPF 协议。个端口一个冲突域 所有主机在同一广播域 每个端口独享带宽 外部网关协议EGP:若源站和目的站处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中,当数据STP生成树协议作用是为了提供冗余链路,解决网络环路问题报传到一个自治系统的边界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协议将路由选择信逻辑上断开环路,防止广播风暴的产生当线路故障,阻塞接口被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BGP-4。激活,恢复通信,起备份线路的作用 内部网关协议 RIP: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 虚拟局域网 VLAN其实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而并不是距离向量算法: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 X)的一个 RIP 报文:一种新型局域网。(1)先修改此 RIP 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VLAN的作用广播控制,防止广播风暴、安全性(控制用户权限)、带都改为 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 1。(2)对修改后的 RIP 宽利用、便于网络管理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以下步骤: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高速以太网 100Mb/s(100BASE-TX使用 2 对 UTP 5 类线或屏蔽双由表中,则把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否则 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绞线 STP、100BASE-FX使用 2 对光纤、100BASE-T4使用 4 对 UTP 由器地址是同样的,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否则 3 类线或 5 类线)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否则,什吉比特以太网 1Gb/s(全双工和半双工)(1000BASE-SX短波长、么也不做。)]}(3)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1000BASE-LX长波长、1000BASE-CX铜线、1000BASE-T使用4对5类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路由器,即将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线UTP)表示不可达)。(4)返回。10吉比特以太网10Gb/s 帧格式完全相同 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内部网关协议 OSPF: 是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外部网关协议 BGP-4: 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协议。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网络层中虚拟专用网VPN的作用: 通过特殊的加密的通讯协议在连接在继系统:路由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Internet上的位于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条IP 地址:点分十进制记法;A类(1-126)[126个][ 16,777,214];专有的通讯线路 B类(128-191)[16,383个][ 65,534];C类(192-223)[2,097,151虚拟专用网的实现技术: IP隧道技术 个][254];D类(224-239); 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作用: 用于允许专用网络上的多台 PC共享单子网的划分:三级的 IP 地址 subnet-id;子网掩码:将IP地址的个、全局路由的 IPv4 地址 主机号进行子网划分,原理(将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得到网络号)之间提供逻辑通信)构成超网(无分类编址 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来代替运输层还要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128.14.32.0/20斜线后面的20是端口的定义以及作用:协议端口号是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网络前缀的位数,所以这个地址的主机号占12位)[ 全 0 和全 1 的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软件端口在协议栈层间的抽象的协主机号地址一般不使用。] 议端口;硬件端口路由器或交换机上的端口 前缀长度不超过23位的CIDR地址块都包含了多个C类地址。这些C传输控制协议 TCP:面向连接;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一条类地址构成超网。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提供全双工通信(发一个 CIDR 地址块可以表示很多地址,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路由送、接收缓存);面向字节流 聚合也称构成超网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无连接的;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支持一对

一、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物理地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首部开销只有8个字节;面向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 报文的;没有拥塞控制;但在某些情况下 UDP 是一种最有效的工作分组转发算法:1)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IP地址D, 得出方式 目的网络地址为N;2)若网络N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把数据报直TCP通过确认重传机制完成可靠传输停止等待协议(无差错情况;出接交付目的主机D;否则间接交付,执行(3)<同一网络>;3)若路由现差错;确认丢失和确认迟到)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TCP流量控制:原因(如果发送方把数据发送得过快,接收方就可能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不同网络 但有特定路由>;来不及接收,这就造成数据的丢失);机制的思想(让发送方的发送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不同网络 > TCP拥塞控制:原因(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一资源的需求超过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变坏)机制的思想(防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就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划分子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1)从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不致过载)方法(拥塞避免慢开始快重传快恢复)提取目的 IP 地址 D。(2)先用本网络的子网掩码和 D 逐位相域名系统DNS:分级的、基于域的命名机制以及为了实行这个命名机“与”,看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若匹配,则将分组直接交付。制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域名系统的作用:完成域名地址和IP地址之间相互转换的程序 特定主机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因特网域名结构:„.三级域名.二级域名.顶级域名(4)。(4)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的子网掩码和 D 逐位相“与”,若域名服务器的分类:根域名服务器(最高层次的域名服务器);顶级其结果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将分组传送给该行指明域名服务器;权限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默认域名服务器)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域名服务器的查询方法:迭代查询和递归查询 由,则将分组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万维网:一个大规模的、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万维网的工作方式:浏览器就是在用户计算机上的万维网客户程序。地址解析协议 ARP:IP地址——物理地址万维网文档所驻留的计算机则运行服务器程序,因此这个计算机也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物理地址——IP地址 称为万维网服务器。一个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万维网解决所四个关键问题:1)怎样标志分别在整个因特网上的万长度,共 20 字节。维网文档------统一资源定位符URL,它的格式;2)用什么样的协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议来实现万维网上各种链接----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单击鼠标后

发生什么;3)怎样使用户能够很方便地找到所需信息等-----信息

检索系统搜索引擎的分类;4)文档格式的标准及其显示-----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FTP(文件传送协议)功能、特点、工作方式:FTP 提供交互式的访问,允许客户指明文件的类型与格式,并允许文件具有存取权限;适合于在异构网络中任意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 TFTP:很小且易于实现的文件传送协议;只支持文件传输而不支持交互TFTP优点是TFTP可用于UDP环境和TFTP代码所占的内存较小

远程终端协议 TELNET:一个简单的远程终端协议,也是因特网的正式标准

网络虚拟终端 NVT 作用:一种虚拟的终端设备,它被客户和服务器所采用,用来建立数据表示和解释的一致性 电子邮件的标准:发送邮件的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MIM;读取邮件的协议:POP3(邮件读取协议)和 IMAP(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对IP地址等信息进行集中管理,DHCP 提供了即插即用连网的机制

网管:对硬件、软件和人力的使用、综合与协调,以便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测试、配置、分析、评价和控制,这样就能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网络的一些需求

网络管理模型中的主要构件:管理者(管理站、管理程序)、网络管理员、被管对象、管理信息库 MIB、网络管理代理程序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五个管理功能域:(1)故障管理(对网络中被管对象故障的检测、定位和排除);(2)配置管理(用来定义、识别、初始化、监控网络中的被管对象,改变被管对象的操作特性,报告被管对象状态的变化);(3)计费管理(记录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并核收费用,同时也统计网络的利用率);(4)性能管理(在用最少网络资源和最小时延的前提下,网络能提供可靠、连续的通信能力);(5)安全管理(保证网络不被非法使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四种威胁:(截获 中断 篡改 伪造)

几种主要的恶意程序: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蠕虫 特洛伊木马 逻辑炸弹

防火墙的定义:一种特殊编程的路由器,安装在一个网点和网络的其余部分之间,目的是实时访问控制策略。分类:网络级防火墙、应用级防火墙

数据:描述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各类符号集合。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数据接收者来说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处理:对各种数据的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计算、检索、统计和传输的过程。通常也称为信息处理。数据处理分类:数据管理、数据加工和数据传播

发展历程: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独立,不保存,不共享,无数据管理软件,程序间数据大量重复);文件系统管理阶段(数据与程序有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具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系统,数据冗余度大,共享性差);数据库管理阶段(数据结构化,数据独立性高,数据共享度高,冗余度小,数据库管理系统集中管理所有数据)

数据库技术:用于解决大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存储和利用的相关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完整性:实体完整性(行)(确保每个实体的实例唯一和精确,即表中记录满足一定条件并且无重复记录。VFP利用主索引、记录有效性规则和插入删除更新触发器来确保);域完整性(列)(为列指定一组合法的数据值。VFP利用建表时的数据类型限制、输出格式和输入掩码及字段有效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联系)(控制相互关联表的数据一致性。VFP利用参照完整性编辑器来设置,主要有级联、限制和忽略三种操作)

VFP是桌面数据库(小型数据库)开发系统

上一篇:作文高兴的事下一篇:药品电子监管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