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

2024-09-26

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通用15篇)

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 篇1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中秋节。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

早晨,我还在睡梦中,一声叫喊把我吵醒了,我搂搂眼睛一看原来是老爸。老爸神神秘秘的对我说:“快点起来,今天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我起床洗梳好就被老爸急匆匆地来上车,走了。

一路上,我一直在纳闷,今天老爸怎么啦,弄得这么神秘?“到了!”老爸轻轻地拍了我一下,拉着我走进大厅,一进大厅就看到“玉兔”,哦,我想起来了,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吃了一点服务员姐姐拿来的小点心当早点。这是出现了几位“天使”姐姐,她们头上戴着可爱的兔耳朵,身上穿着洁白无瑕的连衣裙,背上还有一对美丽的翅膀。我一眼也看中了那个可爱的兔耳朵,就征求爸爸的同意问姐姐们要了一个兔耳朵,我开心极了,把它戴在头上,问爸爸好不好看,老爸说我像个可爱的兔宝宝,我心里美丝丝的。

我突然看见那边有一位老爷爷在写书法,便和爸爸走了过去,爸爸让老爷爷教我,但爷爷让我先写给他看,说我写得还不错,但差劲力有点不足,他告诉我该怎么写,使我对写毛笔字有了信心。他还帮我和爸爸设计了与众不同的签名。

接着爸爸拉我去做月饼了。几位师傅讲解了做月饼的过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做花式月饼要磨具的,我以前一直以为是师傅手粘出来的。我和爸爸拿或好的面粉装在磨具里加好不同口味的月饼心,再把月饼放进烤箱里,过了一会儿,新鲜可口的月饼就出炉了。我和爸爸做了好多月饼还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到我做的月饼都说好吃,还带回家。

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训练,点线结合,有序化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热心钻研的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提出指导写作的多种见解。在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 尤其是作文训练往往陷入无序状态。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作文训练教学思路, 实施效果较为理想。

聂恰耶瓦说:“作文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 通过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技能;另一方面, 可使学生掌握观察、想象、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智力技能。”此言是点线教学的依据。

点, 指分散在平时的点滴训练, 或点滴灵感的积累, 或点滴好词佳句的积累, 或点滴篇章结构的感悟; 线, 是作文训练有计划地按照考场作文要求及规律分步进行大作文训练。点线结合作文训练就是把片断练习和大作文的整体训练结合起来, 把基础训练和应试能力提高结合起来。

一、“点”的训练

第一“点”:课内点, 即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 仿写有特点的结构 (句式、构思……) 、语言 (用词、描写、修辞……) 等, 进行提纲或片断仿写。

如《孔乙己》一课, 既可以学习它用成人的眼光站在小孩子的角度观察生活的视角写作, 又可以学习它“白描”进行对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

再如《紫藤萝瀑布》一课, 可以训练仿写它的写景角度、层次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内点的训练, 每一课都可以进行, 因为课本都是编者精选的文章, 无论在内容、结构, 还是语言、写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仿写时根据学生情况, 选取最易操作的点, 在作业本上练习。

第二“点”:课外积累点, 即课外名句、名段、名篇的积累及仿写, 是分散到平时的零散的片断练习。

鲁迅谈写作时曾经说:“从前文学家教人笔法章法, 练字练句, 也大致着眼在语言的完美上。他们对自己的和他人的口头语言虽不措意, 可是所讲文字之理实在就是语言之理。从前有些人看不起这种讲究, 以为这是支离破碎的工夫;他们有个不二法门, 就是熟读名文, 读着读着, 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朴素了些, 然而他们的路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 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 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 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就可以养成习惯, 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零散的记和写实在是写作的必备基础。

由于初三学生课业紧张, 积累的训练可以见缝插针, 利用课前或课后5分钟背诵教师指定的内容, 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集、《汪国真诗集》或《论语》等国学经典及分类型的名人名言。教师最好自己天天在小黑板抄录, 以示重视, 且有学生专门负责, 小组提问, 六天一轮, 星期天复习巩固记忆。如此, 学生的语言积累基本功逐步提高, 记忆力也会逐步加强。积累的同时, 一星期可以选取有触动的点, 写三篇仿文, 灵感到来时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

第三“点”:课内外结合, 是规划有序的小作文训练 (就一个小主题写一段话或写几段话) 及主题日记写作。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有这样一段话“在复杂的情况之中, 我们逐渐看清了一点:对于语言表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几乎完全忽视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对于语言表达, 特别是书面的, 也就是写的训练, 是跳跃式的, 跨越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段落。一般写的教学只注意两头, 一头是词句, 一头是成篇的文章。实际上在语言表达中, 段落是极关重要的。无论是说或是写, 一串连贯的句子构成一段话, 是一篇讲话或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几乎可以断言, 能够写好一段, 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 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 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由此可见, 小作文的训练是大作文的必经之路。

对于小作文训练, 在教学中, 我规划了十四个主题:

(景物描写) 借景抒情中景物、记叙中景物烘托; (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声音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事件写作) 一件事、多件事;简单的说明、简单的议论。

每一个主题中, 先教给学生方法或要求, 然后当堂练习。如:“景物描写”的教学。

先以歌曲《送别》导入, 引出借景抒情文章的特点、写景文章的特点:用恰当的角度观察、用优美的语言抒写、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用出色的细节添彩、用深邃的思想指引。

然后分别解说, 先举例子, 再总结方法。

例如:“用恰当的角度观察”———

名家名作:青色的微光在东方弥漫开来, 银线像一个巨大的染坊, 晨雾像挂在空中的千条待染的白纱, 缓缓地摆动着, 开始染上淡青, 接着又染上了橙黄, 一眨眼, 橙黄又变成了浅浅的玫瑰红, 再一眨眼, 又缀上了无数细碎的金片, 太阳君临湖上, 变幻着奇异的色彩, 雾帐迅速被风收卷到远远的天边去了。雪白的天鹅端庄地在水面上滑过, 一群长嘴小翠鸟在水波上扇动着透明的翅膀, 它们吱吱叫着寻找被浪尖抛出水面的小鱼……

———白桦《晨雾》

同龄人佳作:溪水淙淙地流着, 哗哗地唱着, 咚咚地跳着, 一刻也不愿停留。途中有拦路的石头, 她一点儿不怕, 一下子跳上去, 击起千万朵银花, 如飞花溅玉般散落。草地上, 野花儿上, 野果儿上, 全都沾上了晶莹剔透的珍珠。阳光稀稀疏疏地落下来, “珍珠”更显得耀眼。

———《溪水让我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运用了“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及修辞使描写生动形象。

接着, “我来试一试”环节, 学生试写片断描写:窗外的白杨

要求:

A.至少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中的两种。B.200字左右。

最后, 进行下一项学习。

对于主题日记, 是与小作文训练同步的。每一个小主题, 对应时期为相应的主题日记。讲完写景技巧后, 一个星期的写景观察日记, 学生提高的很快。

总之, 通过三“点”结合的点滴训练、不懈努力, 以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滴穿写作的大石。

二、“线”的训练

余华在谈论写作时写到:“当你丰富的情感在一种训练有素的叙述技巧帮助下表达出来时, 你会发现比你本身所拥有的感情更加集中、更加强烈, 也更加感人, 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它, 也就是为自己的情感建造一条高速公路, 两边都有栏杆, 把不必要的东西拦在外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世间事莫不如此, 作文训练当然是有规律可言的。每周一次的作文课, 我总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性知识。分为以下八章:第一章:审题与拟题、第二章:立意与炼意、第三章:运思与选材、第四章:布局与谋篇、第五章:开头与结尾、第六章:语言与表达、第七章:卷面呈现、第八章:亮点设计 (细节、情感)

对于这些章节, 精心备课, 精作课件, 精选练习, 精批细改。做到每堂课必有收获。

如:“审题与拟题”———

先讲整体审题:

然后就常见的四种考题形式进行基础训练;如: 命题作文的审题, 先讲方法, 紧接训练:

(一) 抓题眼、关键词, 明确重点

文有“文眼”, 诗有“诗眼”, 当然题目也有“题眼”。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中揭示意义, 体现中心, 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 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 文题是一个词或两个词。

第一种:文题是一个词, 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生日》、《告别》、《变》。此类题目是命题者有意藏头去尾, 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审题难度。

技法指导:此类较宽泛性的标题, 审题时可用“填补标题法”即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 题旨就会显露出来, 从而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譬如题目《风景》, 如果用填补标题法审视, 在原题目前面加上“大自然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 使题目相应成为《大自然的风景》、《小院的风景》、《学校的风景》, 题目意思更明白了, 文章就容易把握得多了。

运用填补标题法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补充的条件一般指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越具体越好。以便补充题目后, 能从小处着眼, 可以以小见大来写;否则, 就适得其反了。如前面说的《风景》但若补充成《祖国的风景》, 题目仍很宽泛, 写时就不好把握了。

②补充的位置可在原题目之前或之后, 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 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切不可改变题目。

③如果命题者没有附加要求 (从现在中考趋势来看, 淡化要求、鼓励创新) , 补充时可以使原题以写人为主, 也可以使原题以写事为主, 如《生日》可以填补成《“小不点”的生日》或《生日宴会上的突变》。

④千万注意!虽然添加新因素, 但中心词还是题目。

练一练:

试一试, 用“填补标题法”在下列题目前、后添加新因素, 化大为小。

第二种:文题是两个词的, 要理清关系, 明确限制。

(2) 文题是一个短语。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文题是偏正短语的, 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或状语, 往往就是“题眼”。如《课余生活》

“第二种:文题的中心词是并列短语的, 虽然修饰词是题眼, 有限定的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并列短语的并列作用, 切不可厚此薄彼, 从而造成审题失误。

第三种:以动词为核心词的, 文题是动宾短语的, “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3) 文题是一个复杂的句子。

如:《我不只是一个角色》、《多想告诉你》、《总想为你唱首歌》

技法指导:如果文题是一个较复杂的句子, 寻找题眼时往往要全面考虑, 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

另外, 要关注文题中的副词、数词。

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实很简单》、《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今天真好》等。

(二) 品“提示”

同学们在考试时, 千万不要放过命题要求, 尤其是粗体字排印的文字, 这是命题者对学生的重要提示, 这些提示性的话, 或启发考生打开思路, 或指出题目的意义, 或限定选材的范围。因此, 碰到这类题目, 首先就要仔细研读、揣摩这些提示语。

(三) 挖题蕴

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 还应借助联想, 找其字面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 把握题目的引申意义或象征意义。

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初升的太阳》, 我们根据它的引申意、比喻意、象征意、类比意等方面构思确定新的写作意象, 作文才会有新意。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我们将彩霞撒给黎明……”“初升的太阳”其象征意义———有奉献的精神。

(四) 审要求, 明限制

文题后都有一个“注意” (有时是写作“要求”) , 对写作做一些限制, 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 这些内容自然不能忽视。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 规定范围的, 我们自然也不能忽视。

初三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浅析 篇3

近几年来,笔者对初三作文教学进行了盘点和梳理,发现有几大误区值得注意。

第一个误区,对作文教学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作文用不着复习。

第二个误区,奉行“多写笔下生花”的原则,一味地让学生多写,占用学生复习其他功课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第三个误区,作文教学没有序列性,不讲连续性。

第四个误区,重写作,轻评改。

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区呢?笔者结合作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七条做法对改变这些误区或许有些借鉴意义。

1.要将书写和积累落实到整个初三作文教学中

《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中提出到“书写规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对出书的要求有“字体工整、字体较工整、字迹清楚、字迹潦草”等不同评分等级。可统一印发练字纸,对书写有问题的学生做具体规定并督促检查。平日的大小考试中,在作文分数一栏,单列书写分数5分。

关于积累,统一为学生制作了《读读写写》本,专门用来积累各种材料。积累时间不定,课内、课外;积累方式多种多样,可摘可抄、可剪可贴、可评可感,但每周要有量的限制,教师每周收齐查阅。

2.把学生的阅读进行到底

生活和读书是写作的两大源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生活内容越来越单调,写作的生活资源几乎濒临枯竭。这种情况下,再不搞好阅读,抓住阅读这根稻草,学生作文就真的没有出路了。要选择适合初三学生学习实际的阅读方式。一种是剪贴式。学校调派了一位语文教师到图书阅览室,办起了一份学校的剪报。一种是小快餐式。每周由语文组的两位教师负责搜集整理一张八开大小的3~4篇文章的小报,作为学生的自助小快餐,食用消化掉。

3.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目的性、序列性

首先进行审题的训练。让学生根据感性的材料,思考得出审题的方式方法。

其次,分文体进行训练。抛弃陈旧的东西不用,用当年的中考优秀范文做鲜活的训练材料,效果很不错。

第三,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训练。每一次作文训练,都下大力气整理积累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想火花和语言珠玑。

第四,问题点专项训练。所谓问题点,是指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这一训练可以穿插在上述的各项训练尤其是文体训练中。

4.把“读写结合”落实到实处

这里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课文及其相关材料与写作的结合。这一活动不能太多,要选准可以作为专题阅读和写作的课文材料,每学期1~2次。

第一步:阅读。拿出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第二步:请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文本的文章,并做交流。

第三步:教师印发有关资料,学生阅读。

第四步: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五步:交流评改、赏析优秀文章,并在校报刊登。

5.重视并搞好评改这一作文教学环节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其次,面评。它适合于那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一次面评,可以评他的一篇文章,也可以评他的最近的几篇文章,等他觉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后,还要为他单独布置一个作文作业进行验证和落实。第三,速评。前边两种评改方式是从评改的对象上说的,而这种所谓的速评,是从学生作文写完之后反馈的速度上说的。反馈速度快,趁热打铁,学生反映不错。

6.教师要勇于写下水文

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教师要勇于写下水文章,这样,才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才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作文指导的空乏无味就会大大减少,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整体素质。这些好处往往都能意识到,但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些难度了,因为人都有惰性,这就要进行硬性规定。平度一中对语文教师有10个“一”的要求,其中就有“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下水文章”这样一个要求。

7.举行作文专题讲座

学校10个“一”的要求中有“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开办一个专题讲座”的规定。初三语文组的9位教师积极响应,有几位讲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等内容,有几位讲应考技巧,针对性很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场场座无虚席,有些同学没座了,就站在边上听,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效果非常好。[e]

初三我家的中秋节作文 篇4

一早,奶奶就兴高采烈地起了床,上街买菜,为晚饭做准备。

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夜幕悄悄地织上夜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时,风爷爷与雨伯伯一起来为这个中秋节增添气氛,弹起了交响曲,曲声在空中回荡,吓得月亮姐姐躲在云里不敢出来了。

今年的中秋节虽然没有月亮,可我们还是跟以往一样,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奶奶烧了许多可口的佳肴,我看着桌子上的大鱼大肉,口水都快流光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碗和筷子,开动了。

吃饭时,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尤其是奶奶,她笑得比以前更加欢快了,我不禁感到奇怪:奶奶今天怎么这么会这么高兴呢?我心中打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便好奇地问:“奶奶,你怎么今天这么爱笑呢?”

“我嘛……你先猜猜。” 奶奶故意卖关子。

“嗯,是因为今天有这么多人陪你吃饭吗?”我想了想说。

“只答对了一半。”奶奶神秘地说。

“那,那……奶奶你就告诉我嘛!”我开始撒娇了。

“好,我来告诉你。“奶奶清清嗓子,“今天是我的生日,而且还有这么多人陪着我,所以我高兴呀!”

“真的吗?你的生日真特殊!我祝您生日快乐!”

奶奶摸着我的头笑了,脸上绽放出阳光般的笑容,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不过,我也很羞愧,我连奶奶的生日也不记得,真该批评批评了。明年中秋我一定要给奶奶送一份生日礼物。

中秋初三作文 篇5

亲爱的爷爷,你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三年前的这一刻,你和我们一起坐在月亮下,吃着月饼赏月。想起我们的回忆。小时候拉着你的袖子买糖葫芦。现在每次看到冰糖葫芦,总会想起你,想起你买冰糖葫芦喂我的感觉,想起我生病时你给我买的吃的,哪怕是冒着大雨,冒着夜风强风。这一切都让我觉得好温暖,可为什么此刻我的心里又那么难过?三年,为什么这么快?就像从一楼走到三楼。只需要三年。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刚从幼儿园回家学画画,老师说明天交作业。回到家,我坐在客厅里。四面墙不知道画什么,脑子一片空白。突然,爷爷走出来,用手抚摸着我的小脑袋,对我说:“怎么了,小孙女,看你发呆真可爱。”我困惑地回答:“我不会画画。”他和蔼地说:“没有画不出来的。一位雕塑家说:‘这个世界不缺美,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必须记住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 .最后画了一个“家的角落”,不美但细节美。这时我才想到

我以画这幅画为荣,但以有这样一个爷爷为荣。

中秋赏月作文初三 篇6

我每年都在这个晚上去看月亮,但今年月亮没有出来接我们,而是害羞地躲在云层里不肯出来。我向月亮吐露心声:月亮姐姐,你怎么还不出来?你想看我们在窗台边等你吗?如果你在睡觉,我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展现你最迷人的一面来迎接我们。

如果因为没有伴侣而不出来,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中秋。哦,别忘了带上你的亲戚——明星,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玩捉迷藏,吃月饼和水果,还可以合影留念。但是月亮好像没听见我的心,不肯出来。失望之余只好从网上找了几张月亮的图片,闭上眼睛进入联想.

在漆黑的夜空中,一轮圆盘状的月亮挂在天空,把它的光芒洒向地球。这时,一片薄云遮住了月亮的表面,仿佛披上了银白色的薄纱,但月光仍然透过这薄纱撒在整个小区的每个角落,小区突然变得明亮如金雨。

我抬头看看天空,啊!月亮旁边有几颗小星星。这些淘气的小精灵在和月亮姐姐玩捉迷藏!而且还时不时朝我眨眼,很有意思。

光有月亮和星星是不够的。你看,两三片薄薄的乌云来了。他们像仙女一样,戴着灰色的面纱,乘着风慢慢来到月亮的身边,围着月亮跳舞,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丽优雅。

漆黑的夜晚就像是用黑色蜡笔画出来的画,而美丽的月亮、可爱的星星、乌云就像是装饰品,让这幅丑陋的画格外醒目迷人。夜空既是画家,又是魔术师。说它是画家是因为它画了世界上最美的画,说它是魔术师是因为它让最美的场景停在了这一刻。

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 篇7

一、摘抄式读写

摘抄式读写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做的读写结合, 不需要多, 每单元摘录两三次就可以, 内容可以是教材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自己阅读的内容, 但一定要是自己真的阅读过文章后摘录。因此两周用一堂课开展一次读书会, 做一次阅读分享, 将大家摘录的内容一起分享, 并要讲出摘录理由。这样不仅将一个人的积累变成大家的积累, 也锻炼了学生的感悟表达能力。

二、批注式读写

批注式读写是在摘抄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进行。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疑问、语言赏析、表现技巧、感悟等方面进行批注, 为了便于检查督促学生认真, 每篇文章可以规定学生做五处批注。为了照顾基础较弱的同学, 可以让他们批注词语及简单的感想, 要为他们树立信心, 培养其对语文的积极心态。有一定基础之后, 可以让学生将这种批注式的读写运用到平常自己的阅读中。当学生能将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作为日常读书的方法时,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取得长足进步, 学生的写作指导也将进入另一种境界。

三、仿写式读写

摘抄和批注是阅读, 是积累, 是感悟, 真正要提高写作水平, 还是要回到学生的动笔写作上。但因为乡镇初中学生基础并不好, 有了积累也未必知道如何下笔。因此给他们写作范本就显得尤其重要。外貌是认识一个人的直观印象, 因此写好外貌描写是必要的。鲁迅先生笔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少年与中年变化明显的闰土。他们之所以让人难以忘记, 主要在于先生用笔如神, 抓住了他们的核心特征, 让人一读难忘。

如写少年闰土:“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从外貌和动作中我们就可见到一个活泼可爱、勇敢、倍受家人疼爱的小小少年。

而写到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这里抓住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对比来展现其境遇、性格的改变, 表现其悲剧命运。

这一外貌的对比也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点。如要表现长辈的辛劳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因此, 这里我们的训练题就可以设置为:“请描写你记忆中一个亲近的朋友、家人外貌的变化, 200字左右。”

四、续写式读写

经过仿写这一阶段, 学生写作有了一定的提高, 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之上, 进行创意性的写作了。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比较隐晦,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此, 针对这个结尾, 设置这样一道作文题:

假如他们在回来的船上碰到一个长得很像于勒的人, 菲利浦夫妇一家人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那时的场景, 并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 写成一篇500字的小短文。

五、巩固训练

如果学生能够认真训练并掌握运用好以上技巧, 便可以让他们的写作改头换面。但语段仿写只是片断性的写作, 训练的是内容的充实, 是局部, 真正要写就一篇好文章, 最后还要让学生练习整篇文章的写作。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三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 每周一篇作文练习, 逐渐将学过的写作技巧综合运用到作文中去。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批改, 有针对性地对于仿写过的技巧进行评论, 改完后再让学生修改, 一文多写, 直到掌握目标技巧为止。然后再拿这些作文让学生互评互改, 这样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更进一步地掌握写作方法。

当然在写作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结尾也要点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注意详略突出, 让中心更明确, 这里就可以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场面描写的技巧去充实文本。当然, 更要强调:作文要说真话, 抒真情, 不要发空洞的议论, 立意不要太高, 如写“中国梦”, 普通学生难以从国家的角度去把握题材, 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亲身经历的事, 注意紧扣主题来写即可。

读写结合是互惠互利的, 既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 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教师转变观念, 读写教学并驾齐驱,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 频繁的写作似乎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为学生对提笔写作的本能畏惧, 会让他们产生排斥情绪。而他们之所以害怕, 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不够, 难以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发现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美, 找到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初三作文“三步走”训练初探 篇8

第一步:统一写作

统一,就是教师对学生写作进行地点、时间、命题甚至体裁等要求的统一规定。自由,则与之完全相反,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写作,写“放胆文”。

学生刚进入初三时,笔者总是先进行统一作文,历时一个多月,大约要写四五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室内、课堂上(一般两课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也有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文体也注意多种多样。通过统一作文(应该说排除了抄袭或过多模仿的可能),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比较客观地掌握全班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全面地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自由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应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应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应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指导、有系统的自主写作训练,正是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1.提供题目、材料,给学生以写作帮助

历年的中考试题,各地的模拟试题,报纸上、电视里、日常生活中可以入文的典型的人和事,都可以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建立题目库、题材库,供平时训练时查阅、参考,避免出现不知写什么的情形。

2.限定时间,杜绝拖拉、不写现象

这里时间的限定,主要指两种情形:一是指学生自由写作的成文时间。每篇文章从动笔到写成(不含自改、互改)要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每个学生一定要高度自觉,决不能养成拖拉习惯。二是指每篇作文的间隔时间。这因人而异,基础好的约一周一篇,中等的约八九天一篇,基础差的也不超过十天。当然也有基础不太好的,但其他学科不错,为确保其全面发展,确保不误升学,也一周一篇。鼓励多写,学生随写随交,老师随收随阅、随阅随发。批阅日期是检查督促的主要依据。

3.分数从优,鼓励学生乐于写作

让学生能看到自己写作水平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渐渐提高他们的作文分数。渐渐提高是指总体而言,并不是说每一篇作文的分数都要比前一篇作文高。作为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希望得到肯定,希望得到提高的心理,打分上不要苛刻。学生学习“成绩”(专指分数、等第),一方面是他自己努力取得的,另一方面也是老师给予的。不是吗?题目的难易是由老师出的,主观题(特别是作文)的好差是由老师定的。必须知道,学生的分数有时会由老师所给“分数”生出。更何况,就写作而言,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水平也应该得到提高。

第三步:再次统一写作

这种放手、自主训练,大约五六个月的时间。当然,期中、期末等大规模测试仍是收拢的统一命题作文,偶尔几次为了了解情况也进行统一命题作文。在临近中考前两个月继续进行统一写作训练。虽然这期间的训练方式与一开始相同,但目的、作用、效果却不一样。第一阶段是为了了解情况,让学生暴露问题,如果说这是“望、闻、问、切”的检查,那么第二阶段五六个月的自主训练就是对症下药的理疗——老师要有一般、有个别的指导、评讲,大多是三言两语,有时也可能是穿插在平时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中。最后几个月的统一写作则是对第二阶段疗效的检测。另外,后期的统一收拢训练也是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一是对时间限定的适应。促使极个别的平时难能及时完成者,迅速适应。二是对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及各种形式、各种文体的“适应”。三是对适度紧张的心理“适应”。平时自主写作比较放松,无多大紧迫感,统一写作让学生稍微紧张紧张,以适应中考的需要。

在对作文训练实行“统一—自由—再统一”的“三步走”模式的同时,笔者还让学生进行作文审定题目、确立主题、选定材料、安排结构提纲的练习,这种练习同样实行“统一—自由—再统一”的“三步走”模式。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界泰斗、现行苏教版教材的主编洪宗礼先生曾说,如果把听、说、读、写比作四笺灯,那么“想”就是开关,只有“想”开了,听、说、读、写才能大放光彩。他强调“想”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写作中的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质量,笔者让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练习。

给学生一个题目:命题、半命题,一则材料,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下列思考,并书面写出。第一,审题:可写成什么体裁,什么写作重点,什么范围,有什么时间、对象、程度、性质的限制;半命题可填写哪些内容;所给材料写了什么内容,可提炼什么观点;话题可从哪些方面思考,可拟哪些题目,拟题后又如何再审题。第二,立意: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哪些中心不宜表现;议论文可确立什么论点、分论点。第三,选材:文章根据不同的中心可以选哪些材料,选材要注意新颖,有时代感,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第四,提纲:拟定文章的结构,确定如何安排材料,谋篇布局。这种审题、立意的训练刚开始稍稍滞后于作文训练,正常训练以后,就每一个具体练习而言,又放在作文写作之前。

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等项目的练习——半成品制作和作文写作——成品制作,并坚持先统一、后自由、再统一的“三步走”原则,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做法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其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从原来的怕写、厌写到愿写、想写,从原来的没有什么可写到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其次,写作数量大大增加,原来每两周一篇,有可能还是抄的,现在几乎每周一篇;再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原来拿到题目,不思考或稍加思考就写,现在反复思考,进行认真审题,心中有谱后再写; 最后,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参加校级、镇级乃至市级的作文竞赛,频频有人获奖,这便是最好的明证,中考语文较为骄人的成绩应该说也是很好的注脚。

中秋节初三作文 篇9

月亮,你可知道千百年来,文人雅客都爱着你,用不完的情意寄托在你身上,思念和思念为你陶醉,你不禁唤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古往今来,你一直是无数文人墨客常咏唱的精品,是人间游子的寄托,是归乡人思绪情感的深情寄托。寂寞时有“举杯邀明月”,伤心时有“举手呼月”,想念时有“抬头望月” ”。不知不觉中,月笙承载了太多的名声,含蓄、柔和、自由。

李白称月亮为“白玉盘”,苏轼称月亮为“蝉卷”。月光仿佛冻结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情绪。的确,自古在花前月下吟月的人很多:李煜的《独行西楼,月如钩》吟唱了亡帝心中的孤寂;苏轼的“明月几时来,酒问天”,表达了情敌与亲情;张九龄的《明月生海,天下在此时》,表达了游子归乡的渴望;朱棣的“月上杨柳,黄昏相逢”,将深情的祝福托付给世间的亲人……无数诗句涌上心头。我盯着月亮。这一刻,她是那么的凄美,那么的凄美,傲然的看着世间的悲欢离合。月光依旧如水,地上铺着一层银屏,窗棂镀着一层白金,魔幻与美在脑中并存。透过深邃的夜空,仿佛看到了广寒宫的冷气,嫦娥的冰玉,桂树的伤痕,还有苏东坡深情的凝视,还有周游王的月光。安静的月光。接下来,我用泪水拍打最悲伤的旋律,(最绝望的挽歌……无论是深情缠绵的叙述,还是古怪的问题,你都值得我细细品味和慢慢思考。

小塘中秋初三作文 篇10

中秋的夜晚,我独自去村边的小塘边赏月。

白天的喧闹远去了,小塘的中秋之夜是静谧的。月亮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那么浑圆,那么柔和。小塘中也有一个月儿,那莫不是天上的`月儿在照镜子?风儿轻轻一叩,敲碎了月,又聚了。水中的月儿随着波浪轻轻地晃动,像有顽童在戏耍,却又那么安祥。天上的月儿那么高,像远处飘来的渺茫的歌声,隐约而又捉摸不定。

月儿照着水。月光像温柔的网,密密的,长长的,从天上一直织到水面,又在水面一层层叠起来。伸出手去抚摸那网,却又触摸不到,只可以感觉那网是软绵绵的、湿漉漉的,那网泛着的气味是甜蜜蜜、凉丝丝的,一股清香直钻到心里。岸边的树和近岸的苇叶也轻舞着,像是给月光伴舞,又像是在这偌大的舞台上炫耀自己柔曼的舞姿。

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 篇11

在世界各个国家发了疯似的研制太空技术,一心想要登月时。殊不知,几千年前,中国有个大美女早就奔月去了。没错,这就是嫦娥。嫦娥姐姐是神话中的人物,她的故事最早见于出自汉代《淮南子 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说的是嫦娥姐姐本是后羿之妻。神话中为救苍生大地而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反正管你是不是神话,嫦娥姐姐的确是有据可查第一位登月的人,而且去了就没回来。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时候还说起嫦娥姐姐,至于找没找到,世人不得而知。对于中秋节的产生,民间传说每年八月十五,嫦娥姐姐可与夫君后羿天地相会,隔天地而团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和这段不完美的爱情,就有了中秋节,这是中秋节诞生的一个重要版本。

吴刚——酿制第一坛中秋美酒

吴刚是和嫦娥姐姐一起生活在月宫里的人,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龙颜大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月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虽然,坎不倒桂树,但此君也做了件大好事,据说,他曾被杭州城一名号称“酒仙娘子”的酿酒高手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就把桂树种子第一次带到了人间,从此人间在中秋时节有了飘香的桂花,也酿出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中秋节喝桂花酒的习俗,据说也是来源于此。

李白——月诗之魂

中秋时节,人们都会想起几句李白的诗。这是因为这个唐代大诗人的确是把月亮爱到家了。出去几乎人人都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诗中写月亮与中秋的佳作还有很多。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古朗月行》等等,李白的月诗题材广泛,情感丰富。说他是月诗的集大成者,一点不为过。是他让千年中秋节有了诗歌的风雅,不管是何年的中秋节,吟上几句李白的月诗,永远都会那么应景。

张九龄——天涯共此时

中秋诗词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几乎是华人共知的一句。制造这首诗的人,就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张九龄。这句诗正是出自他的《望月怀远》 全诗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寄托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成为千年以来,中国人每到中秋之时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写照。 张九龄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王建——秋思落谁家

唐代诗人王建写过一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这首诗将中国人的秋思刻画的入木三分。它向我们展现的千年之前的中秋之情,和千年之后的我们竟是一样的相同。王建是唐代以写乐府诗闻名的诗人,其诗反应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方面劳动者的悲惨生活,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所以他的诗歌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和民间生活的重要材料。

杜牧——风月制造者

晚唐诗人杜牧,史书上记载说他“性疏野放荡”,又担任过淮南节度使幕府,长期生活与当时著名的风月大城扬州。在扬州时他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有个叫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杜牧,身在风月之城,还经常制造风月。诸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杜牧想起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着实是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写这首诗写的大概就是中秋前后,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中秋节多了许多风月之气的浪漫。更让扬州城的月亮名气大增,今日的扬州有二十桥景区,便是最具风月气质的赏月胜地。

苏轼——无限相思寄水调歌头

苏轼同样是写中秋诗歌的高手,而他在熙宁九年(1076),于密州写下的一阕《水调歌头》早已经成为最著名的中秋宋词,几乎没有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这是一首华人世界几乎人人会唱会背的词。据说,在那年的中秋苏东坡在密州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想起在远方的弟弟苏辙,于是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这首词,现在经常被作为中秋节的代名词,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寄托中秋情怀的常用语。而我们的这位东坡先生,在杭州为官时,在西湖中间修了三座石塔,每到中秋月圆便在石塔中点灯,后来,又发现中秋时节,月光会穿过三座小石塔印于湖面。东坡先生的这一手笔,便是如今闻名中外的中秋月景——三潭映月。

柳永——秋之凄美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江湖词人,他一生屡试不第,常期混迹于青楼画舫之中。他的词因为生活化、世俗化,在北宋民间非常流行,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明星。只可惜,流行明星在那个时代注定上不了台面,所以,柳永一个大男人一生中竟写下无数缠绵郁郁,风情万种的诗词。《雨霖铃》是他在中秋节写下的一首催人心扉的凄美名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在凄美中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其实,据考证,这是北宋年间首都东京一个带雨的黄昏,与柳永分别的人叫做虫娘,是京师最著名的歌妓,也是柳永的恋人。只可惜,柳永注定不可能和虫娘厮守终生,这让这首千古名词多了无限的惆怅和凄美。时至今日,这首词扔被恋人们一次次念起,只因为那场千年之前的中秋送别实在太美,太过缠绵。那场爱情纵使无奈,却是那么的纯真!

唐玄宗——月宫第一游客

在中国神话里,自从嫦娥姐姐和吴刚哥哥上了月宫,除了那只玉兔和金蟾,就没人去过。不过到了唐代开始流传一种说法,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那位唐玄宗——李隆基,去过月宫,而且收获不小。这也许就是月宫的第一位游客。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代蒋防《幻戏志》里,说的是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一同来到月宫游玩。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玄宗这叫《紫云曲》。玄宗默记曲调,回到凡世后就把仙乐传了下来,就是后来杨贵妃排练的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从月宫回来途中,一行人经过潞州城(今山西长治),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还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城市上空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这个故事一看就是神话瞎掰,但唐玄宗梦里神游却的确有可能,由此灵感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成了中国古典音乐最具成就的大曲,此曲几度失传又几度寻回,人们从中歌舞曲似乎确能感受到月宫的美妙与奢华,今天中国的许多地方,很多古乐班子(如纳西古乐),这首乐曲便是中秋必演曲目。

辛弃疾——“送月”词人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同样是一位颇爱写月亮颂中秋的词家。他最绝之处就是,第一次写到了“送月”。词缘起于一个中秋之夜,辛弃疾与朋友开怀畅饮,一位朋友突然说: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意思是“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你能不能写一篇。”于是这首送月名篇《木兰花慢·中秋饮酒》便诞生了。“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这首词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构思新颖的送月词。送月,怎么送法呢?本词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不同,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刹那间的月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他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表现了他的聪颖灵悟,也说明由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因此才具有这种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首词直接引发了一个天文问题,文学之外,竟还有了科普价值,这说明中国人研究月亮应该是很早就开始的事了。

张岱——懂中秋节的人

明代末年的大散文家张岱,或许可以看成时最懂得在中秋节怎么玩的人。1629年10月2日,是崇祯二年中秋翌日,张岱带着他庞大的家庭戏班,自杭州沿京杭运河,行经长江南岸北固山。此行他是前往山东兖州,为在鲁王府供职的父亲祝五十大寿。深夜时分,船过金山脚下,从船舷一侧望去,金山寺大殿的飞檐虽在山树掩映之下,却也翼然可见。此时月光愈加皎洁,照在露气凝重的水面上,江涛吞吐,气象更是万千。张岱心中忽地冒出一个孩子气的想法,他命令船改变方向,驶向金山寺。他决定去金山寺过这个中秋之夜,于是一行人趁着夜色,停舟系缆,施施然穿过龙王堂,进入大殿。上岸时,张岱特意关照随身小仆,把灯笼、道具、服饰全都搬了过来。刚到大殿不一会,锣,鼓,铙,钹,在大殿里次第响了起来,渐如疾风骤雨。幢幢的灯影中,那粉墨登台的人,皆拖了长长的影子,这情景真是诡异莫名。被鼓乐声惊醒的僧人们从寮房跑出来,他们循着声响的方向来到大殿,眼前的一幕不由让他们目瞪口呆:只见一群伶人正在庄严的佛像中间咿咿哦哦地唱着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的戏剧,观众只有一个30来岁的男人,没错,他就是张岱。他在别人的地盘上给自己来了一场中秋节的个人包场演出,只是可怜金山寺的那些和尚,直到戏演完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完全懵了。用今天的话说,这简直HIGT爆了!难怪他张岱在多年以后的《陶庵梦忆》中回忆起繁华靡丽年代里自己一手炮制的这场中秋“金山夜戏”,还是掩不住一脸得色:“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除了金山寺中秋夜戏,张岱还在名篇《虎丘中秋夜》中描述过苏州虎丘的中秋夜,那十丈红尘的喧嚣,他玩的甚是精彩。但既为艺术家,就算他最为陶醉之时,也还保有着一份自觉,也就是说,他看月,更看人。关于赏月,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另一段评语更绝:他把西湖边的赏月之人分成五类,也真是后人说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上看你了。你道是哪五类?

——“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伪风雅派;

——“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狎游派;

——“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装B派;

——“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心一看者”,短衫派;

未团圆的中秋节 篇12

她是我的好朋友小兮, 父母离异三年了, 已经第三个中秋未团圆了。

她对我说:“中秋前后, 父母都回来看我, 但一个住在外婆家, 一个住在奶奶家。而我要两个家来回跑。他们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明白我的难处吗?知道我的尴尬吗?”说着说着, 她开始抽泣起来, 声音也变得呜咽了。

我望着窗外的三只小鸟, 猜想它们是一家三口。它们欢悦地叫着, 是那般和谐、温馨。

世界很大, 离异的家庭有很多。父母亲离了婚, 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那些孩子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 有一个温馨的港湾, 一个美满的家庭, 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想到这儿, 我忽然想起我的阿姨离了婚后, 表姐学习一落千丈。如果他们不离婚, 结局会是如此吗?

中秋的初三优秀作文 篇13

饭罢,我们一家人去忠义街游玩。

今晚的忠义街热闹非凡,这里正举行“月伴瑞城,情暖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节目可真精彩啊!有趣的猜灯谜活动,汉服祭月活动,还有精彩绝伦的中秋晚会表演和激动人心的抽奖。

走进忠义街,就看到一排又一排红灯笼,酷似熟透的柿子林。这里人流如潮,人人笑容满面,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追逐嬉戏,还有的三三两两在解灯谜。

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我往前推。突然我被远处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吸引住了。黑压压的人群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往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舞台,台上有一群妙龄少女正穿着汉服,舞台的背景是一个巨大的月球和闪闪的星星,整个舞台熠熠生辉。伴着柔美的音乐,女子们清逸脱俗的身姿,犹如仙女在广寒宫聚会!舞台的旁边有一扇巨大的签名墙,上面有成百上千个签名,经过的路人都在上面签字。瞧,还有个子矮的小孩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签名。我也挤进人群签了大名。

最奇妙的算是魔术表演。魔术师手拿三个分开的铁环,瞬间就把三个铁环串在一起,我们还没缓过神来,三个铁环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分开了。台下的观众吃惊地尖叫起来,纷纷拿起手机拍视频。

中秋节美景初三作文 篇14

一到中秋,大家便都会想到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后羿射太阳的勇敢感动了王母娘娘,送他一盒仙丹,并叮嘱他:这药如果吃一个,可成仙;如果吃两个,可长生。回到家后,后羿将仙丹交给嫦娥保管,并将王母娘娘的话告诉了嫦娥,不料,此话被躲在门后的小人蓬蒙听见了,此人生性贪婪,一心想成仙仙佛。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家,蓬蒙拿剑逼嫦娥交出仙丹,百般无奈之下,嫦娥只得拿出仙丹,一口吞了下去,顿时觉得身子轻飘飘地飞上了天空……

晚风吹来,凉爽丝丝,深蓝的天幕上,繁星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衬托着月亮纯美的光芒,硕大的月亮像一粒大吊坠挂在千丝缕的黑线上,更给夜空增添了几分柔美。月光下的树影更是美丽,树上的花儿在清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扭动着腰枝,美极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初三年级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15

在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基础上不同阶段略有则重。学生进入初三后, 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 使其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我们实验二中初三年级组从开始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以来, 始终坚持集体备课, 并根据每一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及学生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真学习, 领会新大纲精神, 分析、研究、熟悉教材, 制定出各学年的教研课题。如:

初一:抓好书写能力的培养, 搞好语音入门教学。

初二:注重朗读训练 (集体朗读、个人朗读)

初三:认真抓好中心课文读、写能力的培养。

为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有效教学时间, 我们根据第三册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 每单元用4—5课时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以"单元"为单位, 集中拟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词汇、短语、语法、固定搭配及难句分析等。

将教材中故事性强的课文和生活语言较丰富的对话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也作为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语言材料。如:

LESSON 2 English Names

LESSON 6 The Relay Race

LESSON 10 In Class with Miss Zhao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

LESSON 22 The Lost Book

LESSON 18 A Traffic Accident

LESSON 26 Misforgetful

LESSON 30 The pan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学习内容。

1.每单元的第一课时用于集中识词, 句型操练, 为中心课文的教学作好准备。在中心课文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默读, 然后参照练习册的问答题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大意。并根据课文的深浅程度, 分别对好、中、差生进行提问。对部分回答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采取启发, 提示, 引导等方式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回答。对在回答中存在的语音, 语调、语法错误, 教师可等回答结束后, 再进行集体讲评和总结。

2.快速默读之后, 教师首先给学生做示范——进行复述, 用较慢的语速, 以便学生能抓住“Key words”or“keysentences”学着复述。第二次再上中心课文时同样也要求学生阅读三遍, 读完第一遍后, 要求回答文章前提出的问题;读完第二遍后, 要求回答练习册中的问题;读完第三遍后, 要求优等生当堂进行复述 (尽量脱书) , 然后教师口头删减和完善。这样也有利于中, 差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进行模仿练习。

对“复述”内容较好的练习要求以书面形式写出, 并张贴在本教室的墙上供全班参考。这样对中, 差生也增加了一定的学习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文缩写, 改写作业进行直接批改 (其它形式的作业要求进行全班性批改) , 并对普遍出现的错误进行全班性讲解。但对口头复述情况较好的, 尤其是没有语法、语音、语调及搭配等方面错误的学生, 对语言表达流利、逻辑性强, 回答符合课文内容的学生, 可免书面作业。

4.力求在45分钟里抓住有效的时间, 对好、中、差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充分依靠学生中20%—30%的骨干力量, 每人带动2—3名中、差生。协助教师完成和巩固当天的教学内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

(1) 课文朗读, 复述。

(2) 单词记忆, 拼写和巩固。

(3) 课文回答, 复述 (口头) 。

另外, 我们还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 经常召集学习骨干会, 以便教师 (尤其是科任教师) 能尽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的班级的任课教师将一些课外阅读短文或课文打印出来贴在班上, 有改错、缩写、改写等多种形式的练习, 鼓励大家参与。改写主要是根据短文内容, 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改写。

短文改错的训练是为了配合教科所单元检测题中改错题而设置的 (失分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 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加强了基础训练, 较好地做到了"温故之新"。

我们以上这些工作得到了各班班主任教师的大力帮助, 对那些经常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学生每人每周加1—2分, 同时也使那些操行评分扣得较多的学生有一次加分机会, 这样可吸引一些差生, 一种"不服气"心理激励着他们踊跃地参加到学习的行列之中。

一学期来, 我们已多次开展了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已慢慢开始适应。口头复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对课文的逻辑性、综合性理解正在逐渐提高, 阅读速度明显加快 (在五分钟之内能看完一篇250—300左右词汇的短文并能迅速完成回答) 。

在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我们在两个普通班100名学生抽样调查中, 重点对综合阅读题A、B、C三种题型进行统计, 阅读题总20分, 获12分以上的占87%, 其中:

A组——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获满分的 (5分) 占89%;

B组——阅读短文、选出符合短文大意的句子, 获满分的 (5分) 占90%;

C组——阅读短文、完型填空, 获满分 (10分) 的占75%。

上一篇:沉淀初中议论文下一篇:机构养老服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