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先进人物事迹(共10篇)
学校先进人物事迹 篇1
陈陆(1984年2月-7月22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江都,出生于安徽合肥,大学本科学历,12月参加消防工作,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天,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带领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年仅36岁的陈陆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1月,被追授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1月7日,被追授“安徽省防汛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月17日,陈陆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3
【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学校先进人物事迹 篇2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 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 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领导当地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 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 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 任政治委员, 在磐石创建了以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 杨靖宇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 任总指挥。同年1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北, 有力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1939年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 他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 (今靖宇县) 一带1940年2月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 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顽强战斗至弹尽粮绝, 壮烈牺牲, 时年35岁。杨靖宇牺牲后, 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 发现他的胃里竟是枯草、树皮和棉絮, 没有一粒粮食。
赵尚志 (1908-1942) , 男, 汉族, 辽宁省朝阳县人, 中共党员。
赵尚志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党派遣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蒋介石制造反苏反共的中山舰事件后, 1926年5月, 赵尚志毅然退出黄埔军校, 按照党的指示, 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 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经党组织营救出狱的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领导创建了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 任队长。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 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 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 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 远征松嫩平原, 爬冰卧雪, 风餐露宿, 作战百余次, 打破了敌人一次次重兵讨伐和清剿。1942年2月12日, 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 他宁死不屈, 壮烈牺牲。
学校先进人物事迹 篇3
会前,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陈俊卿会见了报告团成员,希望他们把自身工作经历融入宣讲,用事迹感化人,用真情打动人,推动全省教育战线掀起“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高潮。
报告会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南昌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江风益教授,讲述了他带领科研团队,瞄准发光材料发展前沿,十九年如一日,研发“硅衬底LED项目”,并荣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唯一一等奖的科研经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日新,讲述他们坚守传统医学宝库,传承和创新中医,首创热敏灸新疗法,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艰辛历程。 新余市铁路小学副校长,“全国平安使者”获得者易彬彬讲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下山桥小学已故离休教师蒋国珍37年爱心助学、资助2万多名学生的先进事迹。“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杨乐文讲述了自己团结带领师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将“袖珍学校”打造成为区域性教育名校的奋斗经历。“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高安市大城镇中心小学教师陈腊英,结合她近十年来身患重病却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在乡村教育战线的经历,诠释了“生活之美、工作之美”的真正含义。全国第三届康复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南昌市育智学校特教教师刘丽萍,讲述了她15年来始终坚守特殊教育岗位默默奉献,与孩子们一起追逐心中梦想的感人经历。
报告团成员的先进事迹,内容真实感人、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人间大爱,让现场聆听的广大党员、师生深受感动、备感鼓舞。
先进人物事迹 篇4
李晨,制造车间机加工工位管理员。从刚入职时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到转眼已过而立之年的业务骨干,他用9年的时间打磨自身的品格与技能,在娴熟的工作流程中用敬业书写出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热爱工作,待人诚恳,严于律己,甘于奉献,曾多次收到班组、车间乃至公司的表彰嘉奖,然而他总是谦虚谨慎地说自己做的还不够,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他就是这样一个勤勤恳恳,却从不计得失的有为青年。
1.锤炼思想,提高境界。从一开始工作,李晨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做事先做人,只有立言、立身、立信才能立事。从此他那张不满一平米的办公桌上堆满各种书籍,只要有空闲就拿出来翻一翻,因为他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知行合一、内外兼修。
2.刻苦钻研,强化素质。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员工,熟练的业务和精湛的技能是工作的必备条件。为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守在生产前线,熟悉机加工操作流程,规范每一张表单的填写。每有他不明白的地方,总是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和工人师傅请教。有人问他,你自己都是“老师傅”了,怎么还能低下头请教二十来岁的操作工呢?这时,他那圆圆的脸蛋上总是会泛起小酒窝式的标志性笑容,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南京话对你说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吗!”。
3.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由于机加工工位很多任务要等到夜间才能开干,为了保证生产进度,晚上加班加点变得常态化,周末放弃休息也是时有的事。对于加班,他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总是能默默地处理好家中事务,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的战斗中来。今年3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李晨在亲朋好友的鉴证下举办一场简单的婚礼,可令同事没有想到的是下周一早上8点他准时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原来,近期车间生产繁忙,在取得爱人的理解后他毅然决定放弃休婚假的机会,他说组织事大,个人小事往后挪一挪。
公司先进人物事迹 篇5
记十五冶七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刘志保
“怎么样,小伙子,工作压力大吗?”、“怎么样,小伙子,钢筋下料都基本会了吗?”、“怎么样,小伙子,感觉还好吗?”、“怎么样,小伙子„„”一听到这些话语,大家不用抬头,就知道是他来了。他既是我们大家的领导,也是我们大家的知心朋友。我们喜欢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也喜欢和他交流谈心„„他总是和我们青年人打成一片,给我们一些工作上的建议和帮助。同时,作为长辈,也给我们青年人一些思想问题上的指点,点开了我们的困惑„„那么,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的好书记,他就是我们的“宝书记”。
刘志保同志——“宝书记”,是2012年相继在内蒙古、安徽两个项目部任项目党支部书记的人。
“宝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那么,他的好在哪儿呢?
首先,“宝书记”是一位工作很勤劳的书记。多少个朦胧的清晨,他始终坚持最早出现在办公区;多少次早晚现场巡视,他从未缺席。一次次检查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情况,一声声提醒外联队伍负责人及工种带班人注意安全。他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勤勤恳恳,默默地奉献着,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次,“宝书记”是一个对工作非常积极,认真负责,充满热情的书记。项目党建、团建工作在他的细心安排下,开展得仅仅有条。例如:他积极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对公司下发的各种文件进行学习,积极开展党员监督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在他的领导和指引下,“两岗一队”项目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取得了良好的进程。同样,“宝书记”也积极热情地组织了很多活动。诸如:他多次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去工地进行义务劳动。国家法定节假日,他邀请外联队代表到项目部就餐。他同样组织了各类文艺活动,像:“‘七一’红歌会”、“建司60周年演讲”“书法摄影”、“建设者之歌”等等有特色的活动。他有力地传播了企业的文化,丰富了员工的生活。此外,“宝书记”还经常组织青年人座谈,和青年员工谈心,帮助他们解开困惑。他时刻关心着青年员工,成为他们最知心的大朋友。这无形有利于增加了干群之间的亲和力,加强了企业集团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项目部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再次,“宝书记”是一个为集体利益无私奉献的书记。今年3月份,“宝书记”被调往安徽霍邱项目部,当时是他一个人先来到这个项目部的。沟通总包、联系业主的事就落到他一个人身上了。那个时候,项目大临还没有建成,住的地方离业主总包单位有几十公里,施工现场场地也没有完成平整。为了确保后续管理人员有一个吃饭、住宿、办公的场所,他四处奔走,上报总部,寻求当地村民帮忙,在厂区外的小村庄租到了几间小房。基本上解决了前期管理人员的吃饭、住宿、办公的问题。他积极与业主协调,尽快把建项目大临的场地给我们回填平整出来,为项目大临顺利进行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在他的无私奉献地努力之下,项目大临四月底顺利开展。6月18日全体管理人员入住项目部开始办公。一切都进行地很顺利,这一切都发挥着“宝书记”无私奉献的力量!当然,在工作上,“宝书记”总是很无私,为集体着想,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得失上,他也从来不计较,以集体为先,以群体为先。每次,不论是办公用品还是配备设备,都是先满足工程、经营几大系统部门。当有人提议说先把领导的设施配备齐全时,他总是说道:“先给兄弟你们吧,你们是项目部的主力。你们还需要什么的,告诉我,我马上解决!”。多么无私的人啊!多么无私的书记啊!您是我们的“宝书记”!
众所周知,“宝书记”的好,不仅仅表现在工作方面,还表现在工作后,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员工真诚的帮助。
每次项目上有员工家属来探亲,“宝书记”得知消息后,忙前忙后地给探亲家属安排住宿的地方,并安排食堂加餐,为探亲家属接风。“宝书记”把员工家属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和他们闲话家常。同时,也会很细心很耐心地给员工家属介绍企业和工地的一些情况,并握着家属的手说:“你们放心,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企业不仅要把他们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员工,更要把他们培养成才。”探亲家属满脸笑容,一个劲的鞠躬:“谢谢!谢谢!谢谢领导!„„”
有这样一个好书记,我们工作无后顾之忧,一定竭尽群里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您,我们的“宝书记”!
此外,深刻记得:有一次项目员工蔡永强的爱人生病住院了,病急。当时,“宝书记”立刻安排项目部的车子把病人送到医院。临走前还把身上仅有的两千元交到蔡永强的手上,并嘱咐说:“先住院,如果钱不够,赶紧打电话,我给你送过去。”接过“宝书记”手中的钱,蔡永强的眼睛湿润了,“谢谢领导!”。随后车子消失在路头„„安排好工作后,第二天一早,“宝书记”就赶到医院,找主治医生询问病情,并向蔡永强的爱人嘘寒问暖,叮嘱说:“安心养病,其他事情不用担心。”这样一个像亲人般的领导,这样一个关心帮助员工的书记,他就是我们的“宝书记”。
一个对工作勤劳奉献的书记,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书记,一个对工作热情执著的书记,一个公而忘私的书记,一个关心帮助员工的书记,一个为集体、为他人奉献的书记,他就是我们的好书记,他就是我们的“宝书记”。
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无私敬业,以他的实际行动在施工现场基层岗位上激情地、默默地奉献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关心企业的发展,关心员工的生活,是一个可爱可敬的好领导,好书记。
先进人物事迹 篇6
当你与周遭同事发生矛盾,互不让步,是否还记得第一次说出“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时的亲切友好?
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不否认,当前社会存在着物欲横流和飞扬浮躁的现象,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时常会使我们懊恼,让我们沮丧。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许多茶米油盐的奔波,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
坚守初心,不一定会让我们物质富裕、地位提高,但是它可以带给我们充盈的.内心世界,会让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走得坦然,这何尝不是一笔宝贵财富?
95岁的张富清老同志说“我的战友都去世了,我现在还活着,和他们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又有什么理由向国家和组织提要求呢?”多么朴实的话语,无论身处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张富清同志始终坚持初心,保持崇高信 仰、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革命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勇当“突击队员”;祖国建设时期,他毅然选择最艰苦地区,一去就是一辈子。这些选择中屹立着铁一般的信念:“我是党培养的干部,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这是怎样的觉悟,这是怎样的境界?
当前,我们建行提出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给建行带来的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加,更是给我们每一名建行员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的发展平台。如何顺应三大战略的发展需求?是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建行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学习张富清精神,怀揣着“只要我认真工作,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就是在助人为乐”的初心,带着对家国情怀的特别理解,带着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支持,会让我们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过程中更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坚定决心与信心。
学校先进人物事迹 篇7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素材解读: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保守秘密,父亲临终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为了祖国的明天,黄旭华告别新婚的妻子,来到实验基地;为了祖国的梦想,黄旭华30年才和母亲见上一面。他忘我工作,不知疲惫,不计报酬,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从零起步的他们终于研制出了第一艘核潜艇。但是,成功后的他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坚守在岗位上,亲自下潜300米进行试验,这份执著的精神让我们的科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适用话题:事业,梦想,执著,坚守,奉献,科技,发展,爱国等。
二
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颁奖词:崇仁厚德——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素材解读:一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捐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到处宣传,而是默默地坚持着,坚守着。而这一坚持,就是17年。这17年,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新衣,却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尚且需要帮助的老人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在为老人的做法动容的同时,却也有一丝愧疚在心中。刘盛兰老人能做到,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如果我们都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是多么和谐美好呀!
适用话题:朴实,帮助,普通,坚持,坚守,感动,反思,社会,和谐等。
三
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
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颁奖词:心比金坚——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素材解读:一个馒头换来了陈俊贵的生命,更换来了陈俊贵对生命的承诺。为了班长的嘱托,他到处打听班长父母的消息,当无功而返时,他选择了为战友守墓;当终于打听到消息后,而老人已经去世。内心的愧疚之情让他无法释怀,这更坚定了他为战友守墓的决心。于是,他将守墓变成了自己的工作,每天默默地打扫着墓地,和战友说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他用这种方式来缅怀战友,感恩战友。这份守护也让天山动容。
适用话题:生命,承诺,选择,坚守,感恩,守护,坚持,感人等。
四
带领村民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颁奖词:一秉至公——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素材解读:一个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一个女人,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重任。她在自己致富后并没有忘记百姓,而是带领大家一起走致富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她付出了太多,不仅从自己家里往外拿钱,还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但是,她无怨无悔。当她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时,她会心地笑了。她用自己一人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大家的幸福,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是必须的。
适用话题:行动,肩膀,改变,付出,努力,幸福,爱等。
五
“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颁奖词:梦想天开——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素材解读:为了改变吃油难的问题,他们决定搞科研尝试;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不断钻研,进行实践;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卖掉家里的车子,甚至四处借钱,但痴心不改。35年过去了,前后两代人用自己的坚持诠释了“梦想”。一个个新品种的出现,加大了他们的自信;对他们而言,新品种得到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褒扬;他们的梦想,终将绽放美丽的花朵。
适用话题:改变,梦想,目标,坚持,成功,自信等。
六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
“护梦人”——格桑德吉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现在的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格桑花开——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素材解读:一个位于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教师,用自己的坚持为孩子们传递着梦想,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护梦人”。艰苦的环境没有改变她的意志,更没有打倒她的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她没有逃避,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将孩子安全送到父母身边。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门巴族的孩子们,而自己的孩子则很难见上一面。“最美乡村教师”就是对她最好的赞美。她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榜样。
适用话题:坚持,梦想,乐观,改变,命运,爱,赞美,榜样等。
七
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
百岁仁医——胡佩兰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的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颁奖词:秋兰为佩——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素材解读:她生活简朴却捐建了“希望书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人们的思想,给人们以希望;她坚持看完病人才下班,对患者有耐心,开药不超100元,这些都能体现出医者仁心。正是因为她的仁心,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处理好医患关系,从而赢得世人的尊重。今天老人已经98岁了,她还坚持每周出诊6天,而且风雨无阻,这份毅力值得钦佩。在国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值得弘扬。
适用话题:简朴、希望,坚持,耐心,仁爱,摆正位置,尊重,毅力,中国梦,精神等。
八
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 耗时3年
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颁奖词:寸草春晖——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素材解读:她是一个病人,但她却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每天绣十字绣17小时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她却坚持了下来。她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这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里,融入了母亲对生命的渴望,对孩子的爱与未来的希望。姚厚芝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感动不已。
适用话题:坚强,坚持,成功,生命,渴望,母爱,希望,感动等。
九
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颁奖词:克明俊德——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面前。
素材解读:28年前,一次见义勇为的行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开始了长期卧病在床的生活,且无法自理,这让他的家庭陷入困境。28年后,武汉市终于为他颁发了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人生能有几个28年呀,但是,方俊明却从没有为自己当年的行动感到后悔。他是勇敢的,也是善良的;他用自己的善良为这个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适用话题:勇敢,改变,命运,困境,善良,亮色,考验,良知,价值等。
十
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
守护情——龚全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县头几年,她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待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她在那里一待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赞扬。
颁奖词:松筠之节——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素材解读:从将军夫人到农民,她没有思想情绪,而是毅然和丈夫去了农村。在这里,她和丈夫一起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努力着;在这里,开始了她第二次人生追求;在这里,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这里,她的人生梦想绽放出骄人的花朵。她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她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适用话题:态度,努力,坚持,追求,人生,梦想,奉献,回报,付出,尊敬等。
十一
特别奖:2003—2013载人航天英雄群体
壮志苍穹
浩瀚星空中,他们让中国闪耀出最灿烂的光芒。广袤银河里,华夏儿女的飞天愿望不再是幻想。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那一个个肃穆的军礼,是对祖国最庄严的承诺!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素材解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英雄的团队用自己的努力付出换来了祖国蓝天的精彩纷呈,用团队的智慧让航天器一次次进入太空。他们的成功让国人感受到国家科技的进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他们的辉煌,一定可以让我们的中国梦更快、更好地实现。
国企先进人物事迹 篇8
初到船厂的洪刚立志吃透电焊这碗饭,虚心拜老前辈为师,边学边干,每天下班后,就到培训工厂借钥匙,练习焊接技术,往往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即便熬红了眼睛、蹲麻了双腿,依然坚持不懈。为了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他利用午休翻阅大量的教材和资料,好几次都因为太投入而错过了午餐时间,洪刚还积极参加公司各项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急难重问题,还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技能本领,成为农民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电焊技师,凭借着优秀的技能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现,公司全面投产后,洪刚担任了电焊班长。从普通电焊工到班组长这一转变,给洪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他今后的道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洪刚在担任班组长期间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班组管理创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积极履行“实现班组效率提升10%,达到14米/小时”的承诺,推进实施派工单管理,探索工作量与员工能力的日对照分析制度,建立日评估、日反馈、日改进机制,在部门班组中率先试行“实物量考核”及“员工记分卡”管理,通过“绩效挂钩、奖惩分明”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班组人均焊接生产效率成立初由8米/小时提高至14米/小时,班组焊接产量从的每月33248米,提升至每月53446米,在行业中位居领先水平。焊件拍片检验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国防邮电工会以洪刚的名字命名其班组为“洪刚班组”。洪刚先后为部门培养出高级工15名、中级工123名,其中12人获得了公司级以上的荣誉,全面加强了部门的队伍建设。围绕公司“降成本、强管理、促发展,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的总体要求,洪刚积极投身部门“同舟共济迎挑战,降本增效促发展”主题活动,同时他积极推进班务公开工作,日常工作中考勤、物量、月末考评等信息,通过班组管理园地全部进行公开,依靠大家共同监督来保障员工的利益。
,洪刚同志凭借出色的业绩、扎实的作风、良好的群众基础,被公司提拔为加工部部长助理,实现了从一名班组长到公司中层管理者的转变。作为一名生产部门的管理者,他全面抓好各项管理工作,在生产管理方面,加强计划的柔性管理,分别推进了切割、部件的三日滚动计划等小日程计划管理,同时通过每日的生产平衡会,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使每个环节的生产能够在计划的指导下运行,确保了生产的准时性。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平衡,千方百计确保生产物量的完成,同时也保证了海工产品与常规产品双双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针对海工产品的特点,积极与海工项目、海工设计、物资配套、品质保证等部门进行沟通,确保了海工产品的顺利建造。在部门产品质量控制上,洪刚通过进一步加强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推进部件的LINE-QC内部焊前、焊后检验制度,特别是在实名制现场会后积极建立员工质量信息档案,并通过自编软件实现信息化手段,使每道工序、每个工种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使每月的质量纠错培训和每日的现场巡检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全员的质量素养,通过质量管理的快速响应机制,部门赢得了OCEAN BULK、NAVIG8、U-MING等船东的信任,海工产品的内、外检一次合格率更是达到了100%。
先进人物事迹报告材料 篇9
——记**单位技术专家***
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眼里,每天都是工作日,周六周日到单位工作早就习以为常,经常忙碌到夜晚也是家常便饭。他就是**单位的技术专家——***教授。
1982年毕业于包头师专的***,回到了老家巴彦淖尔市,在市中学当了一名老师。4年后,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再次踏上求学之路,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回到了包头,在**单位开始了他20多年的科研之路。***同志一直从事稀土贮氢材料及其高能环保型电池的研发工作,20多年如一日,他始终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课题,主持完成了多项自治区、包头市、**单位和**单位的研究课题。
***的勤勉在**单位是出了名的,用他的徒弟王利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工作狂,科研几乎就是他的全部”。王利清晰地记得,2012年8月份的某一天,他在实验室制作一个合金样品时,遇到了困难,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的失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正当他犹豫是不是明天再做时,师傅***走了进来问:“做的怎么样了?还能继续吗?”“能!”年轻人的拼劲试图要证明给师傅看,于是,试验一直持续到半夜,***也跟到了最后。也正是那次经历,让王利对于“科研人员”这个职
“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人员”,**单位“模范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荣获**高新区“青年科技创新创效奖”、“科研贡献奖”。
面对诸多荣誉,他没有自满,只是以一句极其朴实的话作为回应,他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做一点贡献,得到大家对我的肯定,我很高兴,今后我还是要继续做好我的研究工作。”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坚持不懈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成为贮氢材料研究领域的拓荒者,他首次在非晶态镁镍基贮氢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过程中添加硼、硅等非金属元素,将传统的间歇式机械球磨工艺改进为连续球磨工艺,大大缩短了镁基贮氢合金非晶化转变的球磨时间,同时改善了材料的容量稳定性;首次运用缓蚀剂处理成型镁基储氢电极片,并通过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性质,提出缓蚀剂改善镁基储氢电极性能的机理;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他带领科研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型La-Fe-B系储氢合金,其动力学性能和低温放电性能明显优于传统LaNi5型合金。经过300多个组分的不断研制、试验,大电流放电及-40℃放电,容量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10~40%,特别适合于研制电动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及低成本镍氢电池;为了让科研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他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已有产品的升级改进,与稀奥科贮氢合金公司、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了稀土系贮氢材料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促进了产业技术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忙于科研的同时,他还坚持学习深造,并于2007年取
出的不同意见,他从不责备,而是积极的解答或者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深入理解。
在工作中他是“良师”,在生活中他是“益友”。他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个叫“春林”的学生,在毕业3年后,突然给他打去一个求助电话,“老师,单位集资买房,我的首付不够,您能不能……”这句话说了一半,春林有些不好意思开口了,正在北京考察项目的***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学生的难处,直接问“春林,你还缺多少?”。正是老师的慷慨解囊,解了春林的燃眉之急。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在春林心里却是久久难以释怀,她说,“我的老家在兴安盟,包头举目无亲,但只要有困难,我总会想到我的恩师,他除了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亲人。”
全省师德建设先进典型事迹简介 篇10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同志是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1935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永登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牢记宗旨,情系“三农”。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50多年,心无旁骛,育种报国。在兰州地区将当地春小麦改种冬小麦获得成功,实现了小麦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近五年向农民无偿提供原种3万多斤,多次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苦农民,自己却甘于清贫俭朴的生活,至今使用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
二、淡泊名利、矢志不渝。1959年他主动放弃留京机会自愿到陕西,开始在省农业厅工作。为了育种事业,主动放弃大城市省级机关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要求调到地处农村小镇的学校工作,50余年坚守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教学试验农场,从事小麦育种。1996年到退休年龄,多方奔走,直至给时任省长程安东写信,得以继续育种事业。此后,他不负厚望,成功培育了武农148、武农986两个小麦新品种且大面积推广,目前又有三个优良品系参加省区域试验。
三、求真创新,成果斐然。50年如一日,住在农场,从小麦播种到收获全程仔细观察,创造了“小投入高命中率”育种方法,被誉为“赵瑜育种法”。先后培育出武农132、武农99等五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36亿元。为了能让新品种尽快推广,他坚持不卖品种经营权,创造了独特的良种推广模式。
四、治学严谨、师德高尚。精研业务,言传身教,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也影响和一大批青年教师,使他们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
讲台四十七年 爱心培育桃李
呼秀珍是咸阳市渭城区道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65年走上讲台,47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她没有因病因事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有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有收过学生1分钱的补课费。
她是师德的表率。曾三次出席陕西省及全国师德论坛,她真实的事迹和真情的发言感动了许多人。从1999年至今13年,她应邀作师德报告456场次,听众约14万人。
她是育人的模范。连续27年当班主任,用不懈的努力转变了一个又一个差班,用辛劳和慈爱换来同学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她爱学生,一个不放弃。特别对那些家庭不健全和来自农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耐心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她的班级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班集体。
她是教书的专家,常年坚持的“一分钟演讲、”“新闻播报”、“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称之为“快乐的语文课”,教学效果好。
她是教科研的领头人,她参加过7次省市及全国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3项。她负责的教育部实验课题历时5年,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优秀成果一等奖。
她是爱的使者,资助了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同志,汶川地震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而她自己却过着平凡而节俭的日子。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培育了两个优秀的女儿、女婿,被咸阳人民称之为“雷锋家庭”。
1999年,中共咸阳市委、市政府及陕西省教育工委、省教委分别作出“关于开展向优秀教师呼秀珍同志学习的决定”。2012年,中共咸阳市委再一次作出《关于开展向呼秀珍和她的“雷锋家庭”学习的决定》。
专注教育事业 推进专业建设
卢庆林,男,49岁,中共党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级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28年来,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教学一线,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主编《电子线路CAD設计》、《电子产品工艺实训》等5本高职统编教材和3本校内实训教材。《模拟电子技术》教材荣获“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主编、副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和《电子技术实训》,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开发出“2个平台+7个模块+9条路径”的独具特色的“模块化学分制教学计划”并推广使用;探索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两头在外,四位一体”的新型课程开发模式和“任务引领,真实载体,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新型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开展以“七联动”为核心的多方面深层次校企合作,企业捐助资金和全套技术及设备建成了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最先进的“SXPI-OMRON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带领本部门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畅游生命长河 阐释学者精神
舒德干,男,1946年2月出生于湖北鄂州市,汉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现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委员,日本蒲郡市《生命之海》科学馆名誉馆长。
舒德干教授长期从事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973”二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年轻教师基金项目以及德国洪堡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共十余项。在“寒武大爆发”、澄江化石库和动物门类起源研究以及高肌虫研究上都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就。曾获得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并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陕西省唯一)、“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舒德干教授是一位人民教师,具有强烈的爱国、爱省、爱校之情,为了陕西省和学校的发展,他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作出了杰出贡献;发现昆明鱼、海口鱼、古虫动物门、华夏鳗等重大成果,为我国、我省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在日常工作中,他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他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常抓不懈。为了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他从自己的奖金中捐资15万元在西北大学设立“德才”奖学金。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对学生的热心教育,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呕心沥血 谱写安康特教发展新篇章
徐兴堂,男,1958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康市阳光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百名中学校长。1996年任职以来,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贫困山区实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谱写了安康特教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在从事特殊教育的16年时间里,他十分注重学校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和教学技能提升。在全体师生中组织开展“三心(爱心、耐心、恒心)和三爱(爱岗歇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活动,培养教师献身特殊教育的高尚情操。通过组织开展赛教活动、教学观摩活动、选送骨干教师离职进修等方式,激励教职工钻研业务,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岗位合格率均达到100%,外出进修率达到80%以上。
在他的带领下,通过盘活校产、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教育项目扶持、争取社会援助和政府支持等途径,共筹集资金2100余万元,先后建成了教学楼、职教楼、康复楼、学生公寓楼、多功能厅等教学设施,添置了多媒体、康复语训等教学设备,为师生创设了一个“安全、健康、文明、快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先后有80名聋童能开口说活,25名聋童回归普通学校读书。聋生的美术作品有150幅美术作品在中、省、市参展获奖,有12幅作品被文化部选送到日本、西班牙、波兰等国参展并获奖。成立“安康残疾人职业教育中心”,建立職业教育实习基地7个,让学生学习美容美发、木工、油漆、缝纫、盲人按摩、烹任、办公自动化、豆芽生长技术,学校培养出的650名学生85%实现了就业。
身残志坚痴心教育 扎根库区守护希望
邓健,男,197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1996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在先天残疾、婚姻变故、女儿身患绝症等一系列的人生不幸面前,他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对教育事业心志弥坚。面对常年风沙、条件艰苦、待遇微薄的黄河库区,他战胜贫困、扎根库区、守护希望,在大荔库区群众中筑起了一座心碑。
邓健是大荔县三门峡库区移民后代,1岁多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落下了左腿残疾。1999年7月大学毕业的他,主动回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库区乡镇,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每天吃住在学校,整天趴在桌子上写教案,肯钻研,硬是把学生们眼中显得有些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他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每天至少要上6节课,拖着病腿上下楼10多趟。为了尽量不因自己行动不便而耽搁孩子们的时间,邓健学会了骑自行车,从此,一辆自行车成了这位残疾的初中教师节省时间的最好工具。邓健任班主任多年,经常家访,所带的班班风好、学风浓、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他连年被评为县校优秀班主任。
在生活道路上邓健是不幸的,先天残疾的他,先是婚姻破裂,接着是父亲离去,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7岁的女儿邓娆双腿突然出满血斑、流鼻血不止,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孩子看病的日子里,邓健在省城和学校之间来回穿梭,硬是没请一天假,没落下学生一节课。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赵渡中学的数学中考成绩连年在全县名列前茅,朝邑片第一,赢得了学校、学生及家长的高度评价。2008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优秀班主任、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渭南市“十大道德楷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
【学校先进人物事迹】推荐阅读:
学校工会先进个人事迹06-15
学校主要先进事迹07-07
学校支部先进事迹材料08-18
小学德育先进学校事迹材料11-20
中心学校校长先进事迹11-28
社区家长学校先进事迹08-28
乡村学校校长先进事迹材料10-08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学校优秀党员事迹10-25
2015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先进事迹材料08-08
河阴寄宿制学校先进事迹材料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