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

2024-09-22

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通用6篇)

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 篇1

2008年重点调研课题

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研究

中共新乡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2008年12月

一、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工作的现状………………………(1)

(一)工作开展不够平衡……………………………(2)

(二)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2)

(三)群团组织缺乏活力……………………………(3)

二、青年农民入党难的原因………………………………(3)

(一)主观因素………………………………………(3)

(二)客观因素………………………………………(4)

三、解决青年农民入党难的对策…………………………(6)

(一)增强工作责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思

想认识问题……………………………………(6)

(二)加强教育培养,着力解决青年农民入党

积极性不高问题………………………………(7)

(三)拓展发展途径,着力解决青年农民入党

渠道不畅问题…………………………………(8)

(四)整合组织资源,着力解决后备不足问题……(8)

(五)坚持源头抓起,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家族

化倾向问题……………………………………(9)

(六)完善规范制度,着力解决操作过程规范

化程度不高问题………………………………(9)

(七)建立关爱机制,着力解决老党员、困难

党员处境问题…………………………………(10)

(八)健全考评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

社会影响力不强问题…………………………(11)

探索做好发展青年农民入党的途径,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解决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工作普遍存在的不够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入手,客观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要切实把握好增强工作责任,加强教育培养,拓展发展途径,整合组织资源,坚持源头抓起,完善规范制度,建立关爱机制,健全考评机制等关键环节,把更多青年农民中的优秀分 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研究

中共新乡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新形势下,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探索做好发展青年农民入党的途径,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结合新乡县发展党员工作实际情况,我们对青年农民入党难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十分重视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工作,坚持把吸收农村优秀青年入党作为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纳入考核“五好”村党支部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农村干部年度考核目标,常抓不懈,做到“三个倾斜”,即向青年农民、企业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倾斜,优化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实行发展党员组织部门预审制、基层组织公示制,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到目前,全县共有党员15999人,其中农民8143人,占总数的51%,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1062人,占

13%。大专以上646人,占8%,高中及中专2854人,占35%,初中及以下4643人,占57%。2008年发展党员522人,其中农民229人,占总数的43.9%。发展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121人,占52.8%,大专以上28人,占12.9%,中专22人,占9.6%高中114人,占50%,初中以下68人,占28.4%。目前,全县村“两委”35岁以下党员干部629人,占总数的62%。总的来看,经过培养的农民青年大部分都成了农村工作的骨干分子。在调查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与党的十七大精神相比,与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跨世纪的农村接班人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工作开展不够平衡。虽然全县每年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农民入党,但从各村发展情况看,很不平衡。凡是经济条件好的,党支部凝聚力较强的村,青年农民入党工作抓得比较好,每年都有一批积极上进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象七里营镇刘庄,小冀镇京华、中街、新乡经济开发区张青等村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做的比较好。经济发展相对慢的,支部较弱的村,发展工作抓得就不够好。弱村与强村在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上有较大差距。

(二)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的年龄老化问题尤为突出。有的老 — — 2

党员连生活自理都困难,更谈不上参加组织活动、发挥作用了。个别村甚至出现了找不到年轻党员来参加培训和接替村支部、村委会工作的现象。

(三)群团组织缺乏活力。作为党的后备军的共青团组织在有的村有名无实。有的村根本就没有团支部;即使有团支部,团支部也没有组织活动的能力,而有的团支部,对本村青年农民团员的实际数量摸不清,这样的团支部根本不可能组织青年开展正常的活动,引导青年积极上进,实施“推优入党”工作。

从存在的这些现象看,如果不重视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党的后备力量不足,势必要影响农村党的基层建设,成为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青年农民入党难的原因

青年农民入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来分析。

(一)主观因素

1、追求个人利益,理想信念发生偏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部分青年农民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繁荣,对共产党实现最终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够,共产主义信念淡薄,政治热情下降,拜金主义严重,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入党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存在“入党不如入厂”、“只要有钱,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

现”的错误认识。

2、片面看待负面影响,对党失去信心。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党政领导、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事件披露的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农村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支部书记,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漠视先锋带头作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做事说话还不如群众公正,无论抓经济工作,还是抓党建工作,思路不清、方法简单,青年农民对党组织产生信任危机,不愿加入这一先进组织。

3、对部分老党员困难现状认识不足,入党积极性不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凝结着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辛勤汗水,一部分老龄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致伤、致残、致病。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这一批老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拮据,少数党员甚至无依无靠。青年农民,特别是老基层干部的子女对加入党组织大多不感兴趣。

4、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认识不到位,缺乏入党动力。有些青年农民错误地认为入党就是“尽义务”,就是自己给自己套枷锁,不愿入党。为推动一项工作,往往免不了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少数青年农民把带头致富、执行计划生育、推广科学技术、出义务工等方面“凡事都要带头”视为负担和枷锁,因而不愿入党受约束。

(二)客观因素

— — 4

1、少数村党支部在思想上忽视对青年农民的培养。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个别党支部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对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理解不足,不能正确地处理培养青年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或不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村干部一谈到经济工作夸口其谈,一谈到党建工作哑口无言,忽视了发展青年党员这一根本性工作,忽视了对党的宗旨、纲领、方针政策的宣传,没有为青年农民营造良好成长氛围。

2、部分村党支部对青年农民的入党标准存在模糊认识。这些村党支部对党员标准认定上产生偏差。有的农村党组织把青年农民是否在村里工作作为入党条件,把在村外企业工作或个体经营的农民排除在外,致使思想上要求进步,积极靠进党组织的优秀青年没有及时入党。特别是一些思想品质较好、党性较强的支部书记,思想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对青年农民的一些做法,想法很难接受,观念上发生冲突,对青年不放心,总觉得他们不成熟。本来条件比较好青年农民,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现在青年人都不是入党干工作的料”。

3、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不愿发展青年农民入党。极个别农村党组织负责人“官本位”和“宗派”思想严重,怕发展青年农民入党会对自己的支部书记的位臵构成威胁,惟恐自己的“官位”不牢,对不是同姓同族同派的青年入党,根本

不予考虑,使一些优秀青年农民入党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4、农村流动青年入党培养机制未有效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年大多流入城市务工,流动性强,如何在务工人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青年入党形成制约。

5、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和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青年农民入党以后大多数都要有奉献在基层的准备,当前村“两委”干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忙碌,补贴不如外出打一个月工的收入,除个别优秀的村“两委”主干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无从谈起,导致青年农民对加入党组织“退避三舍”。

三、解决青年农民入党难的对策

做好发展青年农民入党工作,是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的有力措施。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把更多青年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一)增强工作责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思想认识问题。要把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列入乡镇两级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中加以考核,进一步规范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要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做好发展青年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 — — 6

迫感。一是克服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中的畏难情绪;二是转变发展工作是“软指标”,可以“慢慢来”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尤其是要把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作为当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三是纠正“坐等上门、自然成熟”的思想,主动出击,加强培养,千方百计引导青年进步,关心青年积极分子成长;四是转变“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观念,正确掌握发展青年农民党员的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前进的眼光看待青年农民,真正把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青年吸收进党组织。五是具体明确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发展一名党员,新发展的党员要以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主体,逐步提高青年农民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比例,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

(二)加强教育培养,着力解决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问题。要善于用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加深青年农民对党组织的了解和热爱,端正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要把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青年作为发展重点,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要依托成人中专、党校等培训机构及远程教育等培训手段,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要加强对青年农民党员的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性质、宗旨和党员的权利、义务,宣传

农村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荣誉感,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拓宽发展途径,着力解决青年农民入党渠道不畅问题。要主动适应农村青年就业和活动方式的变化,在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发展党员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发展党员的新渠道。对于长期不培养发展党员的农村党组织,要加强教育整顿;对于优秀青年农民,可以确定为农村后备干部,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由成人中专、农广校党组织培养发展为党员;对于外出务工青年,可通过外出务工地党组织培养发展为党员,确保外出优秀青年农民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断线;对于行业协会中的优秀青年农民,可通过行业协会党组织培养发展为党员。

(四)整合组织资源,着力解决后备不足问题。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提高企业对“以企带村、以工哺农”战略思想的认识,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与附近村建立联合党组织,把村里在企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培养发展成为党员,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要加强团组织建设,配齐村团支部书记,教育引导村级党支部支持团支部开展活动,在财力、物力上要给予帮助和协调。村团支部要加强对青年团员的引导,组织青年农民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积极 — — 8

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秀青年,做好“推优入党”工作,组织壮大党的后备力量,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五)坚持源头抓起,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家族化倾向问题。要探索实行“回避+监督”,规范支部书记等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农村党员发展“家族化”。实行亲属回避,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主职干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实行亲属回避。回避对象为村主职干部的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如有亲属要求入党,村主职干部必须主动向组织说明并进行回避,不得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影响发展党员过程。实行乡镇党委监督,村主职干部在任期间,确需发展其亲属入党的,乡镇党委要实行必要的工作干预。包括考察、报告备案和审批三个方面。村主职干部亲属被确定为培养对象前,需报乡镇党委审查,由乡镇党委考察认定其是否具备培养条件。乡镇党委在审批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时,要严格把关,执行标准,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凡是村主职干部亲属入党的,一律实行全程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不认可的,予以“一票否决”。

(六)完善规范制度,着力解决操作过程规范化程度不高问题。要完善配套制度,加快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规范化进程。一是实行民主推荐制度,建立和完善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三个层面定期推荐、村党支部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员和群众的参与面,增加

公开透明程度。二是试行逐级提醒制度,提高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的规范性。在平时督查的基础上,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现象,逐级提醒,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那些工作抓得不紧、软弱无力的,实行警告制度,必要时可采取组织措施。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工作的严肃性。要逐级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发展党员标准、原则、程序等规定的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同时组织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搞好分类指导,对工作不力、措施不硬、成效不大的党组织,要予以通报,限期整改。

(七)建立关爱机制,着力解决老党员、困难党员处境问题。要大力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对老党员、困难党员建立电子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思想上,结对子帮扶,解除这些党员的思想困惑和消极情绪,让困难党员从内心感受到党的温暖;生活上,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等方式建立党内帮扶基金,解决困难党员的生活急需。要建立优秀老党员定期体检制度、老党员生活补贴发放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发展上,要积极为困难党员提供致富信息,传授实用技术帮助协调贷款,支持和鼓励农村困难党员勤劳致富,从根本上转变困难老党员处境,让青年农民感受到党员不是一味的尽义务,讲奉献,还能够享有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

— — 10

(八)健全考评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社会影响力不强问题。要采取动态考评的办法,综合各类考核指标,每年评选一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村党支部”,对先进的乡党支部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对连续两年排名最后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要根据村“两委”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和党员分层量化考核结果,确定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考核格次,并与村干部补贴和党员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制定更加贴合农村实际和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的具体实施办法,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提供保障。要及时总结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利用互联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村干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 篇2

一、农民看病难的具体表现

经调查,农民普遍反映的看病难因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看病贵,这是农民群众看病难的最主要因素。二是及时了解病情难。三是在乡镇医院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存在诊断难问题。四是到大医院找名医难。五是到大医院看病过程难。

二、造成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1.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农民看病需求。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学历层次、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等较城里大医院偏低,使得卫生院、村卫生室只能看一些常见病,有的乡镇医院的医生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都做不了,误诊现象时有发生。而多数村卫生室由于无先进的医疗设备,一般只有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三大件”看家,主要靠打针卖药维持生计,并且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低, 无法对症下药,一个感冒, 很多医生搞不清楚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的, 所以一开药就是一大堆,不仅增加了农民看病的费用,而且导致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不能在基层解决。

2. 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就医需求,群众就医涌向大医院。

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农村卫生院及社区医疗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群众看病不分病种涌向大医院,额外加大了诸如交通等看病费用支出,造成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

3. 医疗服务效率不高、不到位,群众就医不方便。

医院管理没有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流程仍需进一步简化。患者到医院就诊,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和等待服务,从而导致对整体服务的不满。

4. 药价虚高,农民看病支出仍然偏高。

虽然我市新农合报销比例比较高,但农民仍普遍反映医院的药价虚高以及存在医生开“大处方”问题,以及在门诊就医的各项检查偏多,支出加大。

5. 看病心情环境不理想,群众“求医”心理负担重。

一些医院医务人员生人熟人不同,态度冷暖差异。病人“求医”不仅有生理病痛,还有心理压力,对医院、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还要想着找熟人、托关系,请客、送“红包”,颇费周折。

6. 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不高。

因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不能定期进行体检,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了解,造成“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钱医治”的状况。一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多数农民为了生活和工作日夜忙碌,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健康状况,以至于身心受到疾病的侵袭。二是医院的体检费用对于农民来说偏高,因此造成很多农民从来没有进行全面的体检,而现在大医院每年开展的下乡义诊活动,覆盖率比较低,体检的项目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体检需求,因此农民很难在早期发现身体潜在的疾病, 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对策

借鉴其他地区一些成熟的经验与做法,我认为我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以解决这些难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1.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各项制度。

经过调研发现农民对新农合的要求主要有五项。一是好处看得见。老百姓最讲实际,也最怕上当,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他们希望合作医疗补偿的标准高一点,报销的范围再扩大一点。二是入院及报销手续要进一步透明。农民群众普遍反映,参加合作医疗看病、报销和兑现时程序不明白,应进一步加大对就医服务流程的告知及宣传力度,不要让群众因不明白就医流程而来回跑,他们希望合作医疗要搞阳光工程,政策要让老百姓明白。三是药品价格要低廉。通过调查发现,许多群众认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得到了一定实惠,但总感觉定点医院的药品与药店的药品比较,仍有一定的降价空间。四是服务要转变。一些农民对定点医院服务提出了要求,希望医院给参合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对于行走不便或大病患者,医院可派医生出诊或派车接诊等便利服务。

2. 提高镇、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让患病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医治,是解决农民看病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多方筹资力度,整合各方力量,继续加强镇村两级(特别是村一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先进设备,进一步改善医疗硬环境,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加快农村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现有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村医)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农村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卫生人才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力度。充分发挥大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大医院中优秀的医生定期到基层来指导和带动乡村医生,提高镇、村卫生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3. 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分流病人。

目前由于农民普遍缺少医疗常识而造成盲目崇拜大医院的现象较为常见。然而由于大医院的医生一般都是对较为复杂的病症有深度的研究,而镇、村医院的医生由于常年诊治一些普通疾病,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在普通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面,也并不逊色于大医院的医生。因此建议建立合理的患者转诊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就医方向,逐步建立“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4. 提高农民体检的覆盖率,强化农民的保健意识。

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融资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1.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12-03

收稿日期:2013-09-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重点课题(编号:2011B559);平顶山学院青年科研基金(编号:2012-QNKY-05)。

作者简介:张跃超(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E-mail:Ljie6866@163.com。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了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对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据全国工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1季度,实际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3.06万户,比2012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 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原本分散经营、进行小农生产的千千万万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为农民的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扩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范围,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基础较为薄弱[1],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矛盾愈发凸显。为突破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难题,2009年中央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同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扶持力度。然而,制度设计独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發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缺少可抵质押财产,融资困难、资金短缺仍然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2]。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特征

1.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资金需求量快速增长

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3年5月底,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 960家,同比增长39.3%;成员总数达36.7万个,同比增长32.1%,仅2013年5月份,全省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 789家,同比增长223.2%,新增数量达到近2年最高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

我国绝大多数合作社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合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比分析,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成立时间短且发展水平不高。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合作社都认为资金问题是阻碍合作社发展的首要问题。资金积累有限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影响了合作社更新技术和扩大经营规模的投入,使合作社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4]。

1.2注册资本有限,内部融资能力不足

在我国,主要是靠农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股农民基本上是低收入人群,因此组建时经济实力比较弱,具有入股资金少、资本积累少、二次投入少、抵押担保物少的特点。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出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有20 541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96%;100万元至500万元的有11 494 家,占比为33.4%;500万元以上的有2 429家,占比仅为7%。专业合作社只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以从内部提取公积金的形式增强实力,但是由于现实中合作社存在人员偏少、规模偏小等原因,造成合作社合作盈利能力低下,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从内部提取公积金来积累资金的能力。以2012年我们对河南省40家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为例,调查中有67.1%的合作社处于无盈利或亏损状态,而有盈利的合作社中,有近一半的合作社盈利额在10万元以下,盈利较高(50万元以上)的仅占总数的38%。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效益不容乐观,单纯依靠提取公积金不能满足合作社资金需求[5]。

1.3缺乏金融支持,外源融资困难

在内部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合作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不得不依赖于向金融机构贷款,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担保、缺少有效抵押资产、经营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十分谨慎。以河南省农业大县郸城县为例,截至2012年7月末,该县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2家,这些专业合作社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仅为 2 340万元,占全县同期金融机构贷款的0.43%[6]。据调查,2011年全年郸城县有1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只有46户获得涉农金融机构的授信,授信额为800万元,申请贷款获准率为27.38%;46户共申请贷款2 600万元,授信满足率仅为30.77%,91.7%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存在信贷融资困难的问题。

1.4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国政府都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各种支持。支持方式有制定减税、低税、免税政策或补贴政策,帮助合作社发展各项互助合作金融和保险事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其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合作社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在财政补贴方面,主要是支持重点或示范性合作社,并且资金大多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具体合作社的经营支持较少[7];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还没有在法律上做出支持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8]。

2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2.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缺陷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社员的民主管理权力,但是忽略了经营的持续性和经营的风险等因素。“一人一票”制虽然有利于保障农户的民主权力,但是造成出资不同的成员之间权责不对称,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另外,在合作社预期经营目标无法实现时,“人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容易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经济合作关系经常变动,使经营资金不稳定,干扰合作社正常经营活动[9]。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独立的农业生产者联合组建的“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和用户受益”的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农村互助经济组织,按照目前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价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具备合法借款人资格[10]。

2.2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低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产业,但普遍素质不高,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不太理想。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市场准入方面比一般企业的条件更宽松,过宽的市场准入条件导致部分合作社先天不足,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和制度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规范的章程和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有的尚未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组织管理能力较弱;盈利能力差: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自有资本少,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不足,对市场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盈利和积累功能较弱,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盈利和积累[11];抵押担保能力差:我国银行偏好以房地产或大型机器设备为抵押品,而处在发展初期的合作社,能够用于抵质押的资产较少,因此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信贷支持[12]。

2.3农业本身的产业弱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弱质产业,其弱质性根源在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影响大、农业经济效益差、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弹性小、扩大再生产难、农业技术革新缓慢等农业特性,而我国的农业生产更是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诸多因素导致我国的农业成为一个收益较低而风险较大的产业[13]。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与资金的逐利性、安全性相违背,有钱农户、风险投资者、金融机构都不愿将其资金大量投入[14]。

2.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能够真正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于盈利最大化的取向,不愿扎根农村和服务农民,而是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面向农村开展的金融服务越来越少。而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相对商业银行较薄弱,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大额、长期的资金需求。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完备[15],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性金融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家,其最基层机构仅设置到县城,没有能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而能够满足不同经济层次尤其是弱势群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受制于门槛高、管理难度大等原因,真正能够有效运营的很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达不到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的实力和条件。民间借贷成本过高、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发展缓慢、担保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都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获得贷款[16]。

2.5正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信贷供给不足

为了缓解合作社的融资困难,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货主体不清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规模、管理等方面差别很大,金融机构在操作中只能有选择地发放贷款。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额度小,经营成本高。再次,缺少针对合作社的金融产品,借款的主体还是农户。最后,金融机构与农民信息不对称,了解掌握合作社的信息成本高,对合作社贷后管理难。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合作社信贷供给不足[17]。

3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破解对策

3.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

增强合作社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是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根本措施。一是要改进合作社制度规划,实现产权融资创新。应重视投资者在合作社所有权分配中的地位,不再刻意限制资金的权利;提高社员入社标准,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公共产权被稀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积累进行量化;改进资本报酬有限原则;完善投票机制,优化惠顾返还的支配機制;修正传统合作社“退社自由”原则,为资金退出设置障碍,维护资金稳定;建立合作社股份的二级市场,那些不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和管理的社员,便可通过出售股权来赎回其部分股本[18]。二是要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要切实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现社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托“示范社”建设和“农超对接”等运行渠道,强化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培养专业基地,努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并用商业化理念组织合作社生产,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19]。

3.2建立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机制

引导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发展合作金融,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现有农村金融的不足,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资金互助社,需要银监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指导帮助,协助其制订规范的章程、制度和业务流程,培训其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总经理;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指导、服务和规范化认定工作;制订与资金互助社相适应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对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建立和落实成员民主控制的规则上,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指标;给予专业合作社组建的资金互助社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同时建立资金互助社启动资金,对新建立的资金互助社给予3年的免息资金,实现滚动使用。另外,商业银行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建立固定的伙伴关系,并以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授信,并将此作为商业银行进入该地区的应尽义务。在合作社联合会平台上开展资金互助,这样可以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规模不大,因为规模小了就不能保证生存;二是专业合作社成员资金需求具有相似的季节性问题;三是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缺乏[20]。

3.3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应该从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有选择地发展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有利于满足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一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规范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宽农村微型金融市场准入政策,创新对合作互助金融服务的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合作互助金融服务的配套服务;强化现有正规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扩大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联系,规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鼓励商业性金融按商业原则加强对农村商业可持续经营性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扩大涉农服务范围。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针对合理定价、信用履约和有效执行等形成订单农业的利益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集合债券;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风险控制,注重树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典型。三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信用基础建设,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加强农村保险机制建设步伐,有选择地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建立合作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3.4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当前合作社贷款难题的关键措施。一是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担保规范与监督:一方面,政府要对农村担保机构的设立与退出制度、市场准入资质、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财务与内控办法、鼓励扶持政策、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等方面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政府的相关部门要规范担保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行状况监督,保证担保资金规范和安全有效使用,提高担保机构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对涉农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组织的保费补助等机制;要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扶持。三是农村小额贷款担保要结合农村实际尽可能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渐完善农业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控制和防范等机制,鼓励建立地区再担保基金或再担保机构,强化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四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担保信用能力,政府要做好技术投资、资源整合、信息披露等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诚实守信的理念,提升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营造信用环境,使其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机制

国外农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有效保障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尽快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纳入保险法律体系,政府应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二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尽快组建专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三是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分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四是改进补贴资金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五是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扩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增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文献,董思杰.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 农村经济,2008(12):75-77.

[2]赵俊英.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78-1179,1183.

[3]赵凯.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J]. 农村经济,2011(5):75-78.

[4]孟召将.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及路径选择[J]. 学术交流,2011(10):127-130.

[5]余丽燕,郑少锋.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与寻求破解的探索——以福建省为例[J]. 农村经济,2011(3):52-56.

[6]史宝成,赵凯.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因素分析——基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03-407.

[7]李正华.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43,349.

[8]吴东立,刘钟钦.基于优序融资理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次序选择[J]. 农业经济,2011(8):67-68.

[9]梁紅卫.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农户融资困境[J]. 经济纵横,2009(5):76-78.

[10]张霞,周平. 破解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2013(9):1210-1213.

[11]徐志勇. 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实践维度——基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视角[J]. 江汉论坛,2012(11):10-14.

[12]曾冰心,江琪,张素伦,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瓶颈及发展策略分析——以当阳番鸭养殖合作社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2(21):20-21.

[13]赵建欣.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合作社快速发展的背景[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87-192.

[14]刘宏波,刘任. 我国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2012(10):117-119.

[15]叶松勤,廖飞梅. 政府支持合作社融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 理论界,2012(11):50-51.

[16]薛桂霞,孙炜琳.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13(4):76-80.

[17]高凌云,刘钟钦,姜文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结构与融资风险研究[J]. 农业经济,2012(6):89-91.

[18]赵俊英. 基于订单农业风险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173-178.

[19]刘俊,朱虹. 农民专业合作社民间融资制度的若干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113-116.

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几点思考 篇4

2、片面地看待党组织内部某些阴暗面,对党失去信心。电视报纸上曾多次报道某地某某党政领导、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周边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无职党员也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问题,如:打牌赌博、生活作风腐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等。有不少农村青年片面地认为现在一些党员还不如群众,因而不愿加入党组织。

3、片面看待部分农村老龄党员当前的困难现状,降低了入党热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凝结着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辛勤汗水,一部分老龄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致伤、致残、致病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一批老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经济拮据,少数党员甚至无依无靠。为此,农村青年特别是老基层干部的子女对加入党组织大多不感兴趣。

4、片面地认为党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缺乏入党动力。有些青年农民错误地认为入党就是“尽义务”,就是自己给自己套枷锁,不愿入党。为推动一项工作,往往免不了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少数农村青年把上缴税费、执行计划生育、推广科学技术、出义务工等方面“凡事都要带头”视为负担和枷锁,因而不愿入党受约束。

影响农村青年入党的客观因素。

1、部分党支部不重视农村青年的入党问题。表现在:①有的怕发展青年农民入党会对自己的支部书记的位置构成威胁。②年轻党员的大量网外出,部分支部错误地认为发展青年农民

入党是费力不讨好。③少数村支部负责人宗派思想严重,对不是同姓同族同派的青年入党,根本不予考虑。

2、对农村流动青年入党未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年大多流入城市务工,流动性强,如何在务工人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青年入党形成制约。

3、面临当前农村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的现状,农村青年对加入党的组织“退避三舍”。党的工作落脚点在农村,工作的主体是农村党员,也就是说,青年人入党以后大多数都要有奉献在基层的准备。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工作难、税费任务难收、计划生育工作难做、民事纠纷难调处等等,村干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外忙碌,弄得不好,两头受气,年终几百千把元的工资还是个赊帐,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兑现,就算及时兑现,有的还不如外出打一个月工的收入。

二、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我们党发展党员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但在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方面还是可心作些探讨的。

建议全日制中学设置党课,对青年学生进行党性教育,使之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在中学开设党课可以使青年农民在中学时期就对党组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奠定党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他们步入社会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具体作法是:党课每周可安排一课时的学习时间,学校明确专门的党

课辅导员,解疑答难,并可利用“五·四”“七·一”,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农村党支部这一阵地,正面教育农村青年,端正他们对党组织的认识。农村党支部特别是党支部负责人离农村青年距离很近,朝夕相处,有很多的交往和接触机会。利用这些机会,为其多讲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理,宣传党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从多方面多渠道为年轻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直至放手让他独挡一面地去完成工作任务,以此来启发、培养和加深他对党组织的认识。任何年轻人都有成才的机会,也有不成气候的可能,关键是组织上如何 培养和利用,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现代的农村青年。毛家坪村党支部成功地培养了一名年轻党员伍小清同志,其基本做法是由党支部发现这一正派的苗子后,派员与之接近、适当利用他办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利用村委换届的机会把他推向社会、让群众去评说,最终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认可,吸纳他为预备党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利用身边的典型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加深农村青年对党组织的了解和热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利用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教育农村青年端正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

发挥乡镇党校培养建党积极分子的主渠道作用,正确引导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乡镇党委应创办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乡镇党校,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开创示范基地,以培训镇村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任务,在不定期上党课进行党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开设大量的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建立学员档案,学员以农村青年为主体,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学会 1-2 门实用技术,通过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能达到及格水平,并颁发合格证书,农村青年有了实在的本领,也就能安心农村,愿意在农村发挥其特长。

xx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篇5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学校:淮阴工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学

生。我承诺:2011年暑假,我认真仔细的开展了

“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

《》,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1年月日

洪泽县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与思考

自2001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

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出台,三农问题就一直倍受国家领导和各界人

士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表后,中央

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

题。这次暑期,我走访了县农工部和我显得几个乡镇,对我县农民

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民的人均

收入由2009年的7309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8303元,同步增长了

13.6%。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

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

2)农民增收渠道少。我县农民的收入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以

及出外劳务收入。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

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产量增加了,但是品种结构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优质的农产

品比较少,市场卖价低,虽然增产但是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3861”型,农

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高中学历的很少,有一技之长的更少。

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从事二、三产

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力不强,思想

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

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据调查显示,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农民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而且农

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方面的支出,导致收支不平衡。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的附加值不

高。

当然,出现农民增收难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通过调查总结,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

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在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方面存在不

足,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时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把结构调整片面

理解为“减粮扩经”,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

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较差。现有的农村从

业人员中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习困难,先进的理念

接受不了,农业科技城国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给力。

6)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筹资困难。农业方面贷款审批困

难。

7)农村适用科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作用发挥差。

综上所述,在解决三农问题存在着困难,为解决难题,进一步促进

农民增收,我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

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特色的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

强、市场调活问题,所以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

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调整。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发

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

程度;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

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只有把农民培养

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是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要进一步发挥

好现有农科技人才、科普克即可写网络组织在三农第一线的作用;

坚定不移的在农村进行“普九”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素

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让返乡青年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狠抓农村适

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培训,重视对外农民

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的培训,努力打造“劳力品牌”。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

位。

5)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是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农村几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让广大农民放心发展,全力去挣钱。

青年农民入党难问题 篇6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題目:潘小元村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姓名: 系别: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陈玉江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1101班学生 潘坤。我承诺:2012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潘小元村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2年8月26日

潘小元村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所带来的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地迁移。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一、调查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流动大军涌入城市后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的对象

教师128名,学生1051人,下设5所村小,学生居住在红窑镇26个村。其中,农民工子女127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2%;农村留守儿童12名。最近,我们抽取了其中10%进行了一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三、调查的方法

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参加由校团委牵头。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四、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

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

五、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咎其因,则善其行”我们社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大调配中主要力量究竟应该为我们这群农民工子女做些什么呢?有一些建议还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

(一)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这样的户籍制度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二)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要制订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教育,行政,公安,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农民工流出地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

(三)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

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四)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因势利导,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从而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壁垒,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六.总结

上一篇:易制毒化学品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建筑表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