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国中学

2024-05-13

今日美国中学(通用10篇)

今日美国中学 篇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一{1}班的叶奔放。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珍爱今日,把握明天”

每天,我们的生活几乎千篇一律上学,放学,回家。总在这三点之间徘徊,仿佛时间是无止境似的,可是你是否察觉到,时间已在不只不决中悄然去呢?

时间他轻手轻脚的,悄悄地挪移着,我们也在茫茫然的跟着旋转着,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闪烁的屏幕前溜走:玩电脑的时候,时间从敲击键盘的手中溜走,聊天的时候,时间从欢笑声中溜走……

时间是易逝的,并且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懂得珍惜啊!

亲爱的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要接受市广播操标兵学校的复评。广播操是我们学校的脸面,为了维护学校的形象,我们应当争口气,加把劲,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完成每一次训练。在这里,祝愿大家能够以优异的表现通过复评!

现在,半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的初

一、初二的同学们的期中考也迎来了,无论我们考得怎么样,只要我们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了,我们就无悔了。

成绩优异的同学,不能骄傲,大家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继续去努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伤心,只要你保持上进心,不断努力。我相信你们下一次一定行的!

初三的学长、学姐们,再过一个学期,你们就要面临人生的第一道难关———中考了。你们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学习。并且合理地安排时间去学习,加强体育锻炼!

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也要努力地学习,以中考为目标,打好基础,努力学习,为中考的冲剌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到了初三才“时抱佛脚”才后悔自己当时设多一份努力,没再认真一点。因为,到时候就太迟了,逝去的光阳再也回不来了,同学们,时间是宝贵的,希望大家都能珍惜今天,努力学习,只有珍惜今天的光阳,才能把握住明天灿烂的时光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今日美国中学 篇2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米哈伊尔·巴赫金(Bakhtin,1895-1975)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对话理论解释了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世界,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自身的范围。他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立性、自由性、未完成性和复调性等特点。对话——独语——对话的不同形态,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轨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思维对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由于社会经济和交际语境的不同,媒体语言常常呈现复杂性。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分析美国主流媒体《今日美国》中的硬新闻。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选取了《今日美国》中题为“Obama is 'ramping up his God talk'”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选取《今日美国》中得一则新闻来说明新闻语篇中的对话性。首先,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利用哪些语言资源使得新闻报道中的对话性得以实现?2.这些语言资源具体可以分为几大类?然后,我们通过区分新闻语篇中的文本语言和“其他声音”来分析作者的意图以及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英语新闻中的对话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例文中得选段:

Green points out,Obama didn't talk much about faith during his first two years in office and this has left 40% of Americans wondering just what,exactly,is his faithcommitment.Now he is ramping up this kind of language andusing it in the right kind of context.

根据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作者的言论主张一般利用形容词、副词和动词来表述,以表达自己的意图。以这种方式表述观点和态度的文本系统在评价理论中就叫做态度,其中心成分是情感系统。态度表现一种价值,说话人可以用它们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参加者和过程联系起来,进而做出判断。态度资源又可依语义进一步分为情感(affect)、判定(judgment)和鉴别(appreciation)。情感是人们表达感觉和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情感是说话人对某个现象采取的姿态的最明显的表现,并通过关系过程来实现其表达价值。这些语言资源用于表达事件或现象在情感上对说话人和参与者的影响。判定系统则是指对人类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一系列规范。

President Obama is“ramping up his 'God talk' for the reelection campaign,”says political scientist John Green,senior fellow at the Pew Forum for Religion & Public Life.

David Domke,professor of communications a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who tracks all religious references in candidates' speeches,said Obama's recent ways of raising God's name are big steps up from his routine“God Bless America”speech sign off.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引语的两个特征,一是有引号或者冒号来表明引用,而是有引导性的词语。比如:says political scientist John Green,Perry said。

间接引语:与直接引语不同的是间接引语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说话者的言论。因此,间接引语多多少少都含有作者对此言论的个人理解。

本文主要从报道的对话性方面来进行分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想说明新闻报道中得对话性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特点,也是新闻报道者为了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话语是我们生活的根本,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话语构成的。巴赫金提出语言只能活在人们的运用中。此外,话语不仅可以表述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可以依据不同的语境表达人们的真实想法。本文通过选取《今日美国》中的一则新闻来说明新闻语篇中的对话性。根据分析,我们得知,文本声音主要是通过文章的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义来呈现的,而“其他声音”是通过言语转述和情态这两大资源系统来表现的。

今日美国青少年 篇3

以下的统计资料可以证明:

●美国青少年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案件数量下降,从1994年到1998年降了19%,比成年人暴力犯罪案的降幅高3倍。1950年起不断攀升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从1994年起也开始下降。

●青少年吸毒情况从70年代末期的最高峰大幅减少,酗酒事件和吸烟比例都在下降。

●学生的辍学率降低,特别是在非洲裔美国学生群中。现在的高中生喜欢选修一些有挑战性的课程,许多女学生选修难度较大的数学等学科,使得性别鸿沟逐渐缩小。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SAT(学业能力性向测验)平均成绩也比20年前高。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少女的怀孕率仍相当惊人,但已显著下降,且目前有性行为的青少年在减少,堕胎率也在下降。

由于美国年轻人非常"革命",所以以往人们印象中的美国青少年仍是那些被社会唾弃的一群:阴沉鬼祟的独行侠、在地下室里发脾气的人、情绪失控的反抗者,热衷尝试性、毒品和摇滚乐的滋味。

《美国青少年的兴衰》一书的作者海恩说,美国社会对青少年的看法在大萧条时期产生重大转变。在那之前,青少年要工作,完全被视为大人。但在大萧条时期,他们没有工作可做,退而求其次去受教育,于是高中就学率膨胀,青少年原本被视为羽翼丰满的社会一分子,自此社会地位逐渐降低。海恩写道:"如今青少年是学生,而不是工作者,似乎比从前还年幼、稚弱。"许多专家说,与前辈相比较,当代青少年的不同在于他们耳闻目睹太多的负面文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自觉与家庭及学校紧密相连的学生,不容易受广告、电视、电影等文化媒介中的暴力、自杀、性和精神虐待的影响。

过去3年中,15岁的麦迪逊在非盈利的地区组织"新青年行动"的协助下,做了400多小时的社区义务工作。现在放学后,他仍到附近的公园里捡垃圾,清除不雅的涂鸦,或为无家可归者缝睡袋准备食物。他说:"这不是服务,这是寻找快乐。放了学无所事事,穷极无聊就会加入暴力帮派,最后可能会受伤、被捕,甚至被杀。参加义务服务工作,做点好事,却可以让我远离这些危险的诱惑。"现在,许多像麦迪逊一样的美国青少年,志愿当社会服务者,为周围的社区和人们做好事善事,这不仅是他们重塑美国青少年形象的行动,也使他们找到了内在的信心和毅力,远离暴力与堕落。他们的人生未必完美,但却从此有了某种意义,令大人们印象深刻。

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 篇4

精英王国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不少人认为美国的高中生很幸福,轻轻松松就能考上好大学。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我们把视野触及美国最好的中学时,才发现这些学生充满激情与泪水、坚定与迷茫、自由与束缚的青春画卷之上,同样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

当我们惊叹于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取得的令人羡慕的成就时,我们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对于这片探索之地,那些无形的教育秘密至少可以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拓宽视野,提供一个思路。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借我们看到的自省吾身,深入思考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斯蒂文森高中是美国顶尖的公立高中之一,每年大概有26000名学生报名参加该校的招生考试,其中只有大约800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仅有3%。

当下的利益还是永恒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 马蕾

斯蒂文森高中在校生每年产生的国家荣誉学者的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该校校友中除4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外,还有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艺术名家、政治精英、成功企业家、杰出作家以及体育明星等。虽然不能说他们的成功完全是由斯蒂文森造就的,但他们在斯蒂文森度过的岁月,无疑为他们以后的阳光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些聪颖的学生?这样一所学校究竟有什么奥秘?我对这本书的翻译正是从这种好奇和追问开始的。

何谓精英教育

精英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具有的含义不尽相同,就斯蒂文森高中所秉承的精英观来看,精英是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精英除具有优异的才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责任感、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民主意识等。这一精英教育的理念体现在斯蒂文森高中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方式、丰富的课程设置以及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等过程中。优秀,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一种习惯。在这里,一名普通学生的理想也会是“我想拯救世界”。

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这座大厦的基石。教师所担负的这种责任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动,这里有对17岁吸毒女生不离不弃的英语教师,有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勇于打破常规的副校长,有在地铁里还不忘跟学生交流人生意义的实习教师。这些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的信号是:你们是国家的主人,你们是这所学校的主人,你们是自己的主人!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是你们一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独立精神意味着勇于承担选择,选择、独立与责任连在一起。当一个人有自主权时,才会全力以赴地选择并规划人生。以斯蒂文森高中的一名普通学生凯蒂为例,她当初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选择了斯蒂文森,4年的高中生活进一步历练了她的果敢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力。毕业时,当同学们都锁定常春藤盟校时,她却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并赢得了父亲的支持与肯定。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必须经过选择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然而我们的教育是否为孩子提供了这样的历练机会呢?

自由思想是以独立精神为基础的,这种自由决不允许隐藏在权力的监控或监督之下,而是来源于人性自身的愿望。因此,我们才能够读到一个与毒瘾抗争的17岁才女信手写出的优美诗篇,尽管它们充斥着自虐、颓废和厌世,但她的名著赏析课老师却为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所折服,因为他深信:如果一个人缺乏创造性,成功之门永远不会向他打开。

传承民主意识也是斯蒂文森高中所承载的一种文化责任。在斯蒂文森,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平等参与者,大家通过校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事务,选举活动的场面堪称国家民主选举的缩影,围绕学校事务展开的多方讨论不亚于辩论赛场的激烈程度。

谁来培养精英

精英教育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学校、社区、教师、家长、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若没有学校给予学生优越的物质条件、充分的自由以及对学生享有这份自由的鼓励,恐怕这里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城堡”、探索之地和“避难所”,学生也不会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若没有社区的配合和支持,恐怕学生不会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从附近大学中选修到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像罗密欧这样的学生也不会与纽约大学的那位老教授共同揭开核聚变的奥秘,学生们在毕业典礼现场也不会聆听到著名的电视喜剧演员科南•奥布莱恩的精彩致词。若没有那些敬业且乐业的学校管理者和特立独行的教师,恐怕这里也不会成为10岁的天才学生米洛的容身之地,更不会有学生如此渴望知识、追求自由、不畏权威的精神气质。若没有那些渴望子女成龙成凤、笃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家长一直以来的热情参与,恐怕学生们也不会有如此大的驱动力,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不会如此顺利。当然,精英的养成同样离不开个人的艰苦努力以及与同伴的合作。

精英教育指向何方

精英教育究竟指向何方?借用该书结尾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胸怀未来。的确,教育不应该让人失去希望和梦想,精英教育一定是关涉未来的。然而,这里的未来究竟是多远的未来?是当下的利益,还是永恒的价值?教育者也好,准精英也罢,还有那些怀着精英情怀的家长,是否能从整体意义上真正理解精英教育的内涵与指向?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如此伟大而神秘,如果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没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离精英教育真正要达到的塑造灵魂、追求恒久性与终极性价值的目标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目标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当我们看到船上的罗盘,无论路有多远,我们的心都在不断地向往和期待,总有一天我们会抵达。

[亲身经历]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

美国学生的忙碌让我惊叹

北京八中 慕悦

我初中就读于北京八中,初三毕业时,我有幸得到一年赴美学习交流的机会,切身体会到了中美高中教育的巨大差异。

首先,美国的高中教育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极其重视参与交流和实际应用。我参加过一次名叫“总统课堂”的活动,几百名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一周的时间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探讨许多世界重大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在美国,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而中国这样的由高中生参与的活动非常少,即便是有,也很难形成规模,因为放弃一周的学校功课,对很多中国高中生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得不在教室里循规蹈矩地听老师讲课。

其次,美国的高中教育极具选择性和自主性,丰富的供给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美国的高中生都很忙,只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认识一名高中生,她所参与的活动之多、任务之重,连我都感到惊讶。她选了6门文化课程,始终保持着全A的好成绩,她还担任学校秋季话剧的主演,参加了学校的网球队,学习过钢琴、击剑、足球、水彩画,另外参加了一个叫YLI的培养学生领导力的活动项目。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她自己提出要做的,因为她觉得有用。相比美国高中生,中国高中生忙碌的重点则是紧紧围绕着学校里的功课,我们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极其有限,因为面前不断晃动着“高考指挥棒”。美国高中生的忙是自己选择的,做的都是自己认为对成长有帮助并且又愿意去做的事,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自己觉得是一种享受。中国学生的忙,经常是外在强加的、自己感到无可奈何,忙得不情愿,是一种痛苦。

再其次,美国的高中教育注重发掘潜能、培养特质、张扬个性。我刚到美国不久,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homecoming week(与橄榄球有关的一个传统活动)。根据惯例,一周里每天都会有一个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主题在穿着打扮上自由发挥,越独特越好。学生们会将最不和谐、最疯狂的衣服穿到学校来。在中国,高中生大都穿着统一定做的校服,连男女生之间都没有区别。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也能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学生享受学习、爱上学习,发扬个性,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忙碌变得更有意义。

我体会到的自由与实用

美国根斯维尔高中 万珺

我现在就读于美国中南部密苏里州的一个叫根斯维尔的学校,这里总共不到600人。我们教室里有削铅笔刀、饮水机、纸巾和各种学习用品,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时站起来使用。喝水、吃东西,嚼口香糖都是允许的,只要不发出太大的声响就行。遇上同学过生日,如果老师同意的话,大家会带上各种食物在那堂课上开派对。

根斯维尔的课程安排和中国学校完全不一样。每天的课程都是一样的,以1/4学期为一个周期,要是不喜欢某些课程可以向老师申请换课。每天7节,要求理科一节,文科一节,剩下的课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修,主课只要在毕业前全都通过就可以。这样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有创业课、市场课、个人经济课、家庭课等,教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我在上课的时候,学会了怎样最快地打字,怎样写论文,怎样用商用计算机,还学会了怎么制作陶器,学到了一些不可能在国内学校接触到的知识。

我们每周都有考试,考试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个学习指导,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看,考试是非常简单的。要是你没准备好或是考得太差,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他会让你再考一次。美国老师不像中国的老师喜欢出难题,老师以鼓励为主,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说明老师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平时认真记笔记并且仔细听讲的同学来说,考试是非常简单的事,要想得100分是很容易的。

我的学校虽然很小,但有很多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我在一个与未来的美国商业领导有关的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卖东西来增加学校经费等,就算我们不卖东西,也会分组作活动计划。我们每年都会有一次大的比赛,我在今年的计划中负责世界商业,在地区性校际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教师观点]

现行教育体制内缺失的正是最贴近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我们对于中国式精英教育的讨论是个必须延后的命题

再沉重的翅膀也要学会飞翔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一中 张颖立

“我就是要把你们培养成做题机器!”一位中学化学老师神情激昂地说。

“你们就是要做题、学语法,至于口语、会话能力等先放到一边去!”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这样掷地有声的一句。

当我在学生随笔中看到这样的话语时,不禁怀疑:这些话确实是来自一所开始实施新课改的示范性高中吗?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做题机器”可以称之为精英吗?

新课改实施已有多年,虽然新课改提倡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但高考这把宝剑始终高悬,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短时期内仍难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也难以改变,人们所谓的精英,往往还是指学习阶段的“应试机器”和择业时期的“就业机器”。

不是吗?就像我们惯于把跨入高等学府看作学生“成人”的标志一样,许多人眼中的精英,往往指穿越重重题海、考入重点大学的人——如果他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那他就是精英,就是天之骄子!谁会介意他进入名校后发展如何,会不会成为“啃老族”,会不会沦为“就业机器”?我们再看看美国的斯蒂文森等学校,它们并不以考入更高一级的学校为最终评定标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专长,以一系列较为人性化的措施鼓励学生沿着自己选定的人生方向努力前行。虽然斯蒂文森的学生也在巨大的压力与竞争中痛苦不已,虽然他们高中4年苦学的近期目标也是踏入优秀高校的大门,但他们更多的是在这样的奋斗过程中,对自己的梦想、兴趣和特长有所体认,可以尽可能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与支持,更不必说他们的校内音乐剧演出、名目众多的社团活动了。他们也是苦读而有所成的学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沦为机器。正因如此,他们才可以被叫做精英。

今年“两会”期间,又有许多关于教育公平的议案和言论出现:取消重点小学,取消高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关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争论依旧喧嚣。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几乎所有这种争论总难免再次展开对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层面的猛烈批判。可是,当这一轮批判的硝烟散尽之后,留下的会是平地而起的高楼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现行教育体制内缺失的正是最贴近教育本质的“人”的教育,所以,我们对于中国式精英教育的讨论是个必须延后的命题。

必须承认,新课改的宗旨是要努力塑造“全人”,它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是包含并突出品德修养层面的。最能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它的魅力的,在于它的新评价体系,它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将真正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充分感知学习的乐趣,明确自己的定位。但是,只要高考犹在,新课标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依然是包在应试教育下的怪胎,所谓新的评价体系依然是看上去很美的一纸空文,学生依然是“做题机器”,老师依然是“教书机器”。最令人为难的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难以均衡的教育资源分布,高考在现阶段还不能取消。所以,本文开头的两句话听起来很刺耳,与新课程标准很不和谐,但“越改越„应试‟”确实是实施新课改之后我们必须面对的尴尬局面。如此局面,教师应当如何面对?

身为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了解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诸多弊病,也发出过愤怒的声音,面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距离,我更愿意用美国演讲家雷斯•伯朗的名言来平息心中不时涌起的疑惑与不平:“向月亮射击,即使不能瞄到月亮,也会射到某一颗星星。”

我决不相信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为了折腾、戕害幼小的生命,更不认为学生、教师、家长把责任往教育制度上一推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内心一直把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当成雷斯•伯朗口中的月亮,不管它有多遥远,只要向着它努力的脚步不停止,就有可能踏上梦想的另一高处。事实上,现阶段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让教育多一些人性,把教学双方都看成人,在这个层面上谈论中学的精英教育好像才可以顺理成章。以我的亲身实践来说,我一周的课时数比新课改规定的多几节,我就在教授学生必修内容之余添加适当的欣赏和拓展内容,尽可能带这些普遍重理轻文的学生亲近母语、亲近文学。我贯彻这样一种观念:最能实施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随笔绝对要重视起来,让学生在用文字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字的奇妙。另外,语文课外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无论是诗歌朗诵,还是话剧表演,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文学和自信的双重收获。就像我的学生在随笔中写的那样:“突然觉得,平常我并不喜欢的诗歌在轻轻流淌的音乐声中从同学口中吟出之后,变得很美很美,我甚至能够听到每一个字背后作者的心跳声:怦怦,怦怦……”

在我心中,说下面这段话的人或许算得上是精英:“我将以沉静的心努力做到文理兼修。我曾经听语文老师读过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写的诗,看过著名画家吴冠中表现现代物理学概念的抽象画,令我惊讶的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以这样的方式完美地交会!我希望可以尝试用我的笔、我的二胡来表现这种交会的美。在我向往的本、硕、博学业的计划中,还包括对文理兼修的向往,我希望这种尝试会让我的大学生活,除了有年轻人的热血与活力,更多一些属于自己的荡气回肠,希望我的二胡,会像爱因斯坦的小提琴一样,奏出自己人生乃至科学史上的动人乐章!”这段话出自我的一位学生去年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个人陈述,3年的师生缘让我知道这些话出自内心而非矫饰。后来他如愿考入北大,与我告别时,我的叮嘱只有8个字:“麦克斯韦、文理兼修。”他懂得,并且我知道他会这样去努力,而这也正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从学生身上看到的。我希望看到他们沿着自己的喜好,真正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奏出属于自己的完美乐章,无论这些乐章的音符是否与精英有关。

美国中学生散文作文 篇5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个典型的小万事通。我的眼镜又厚又圆遮住了半个脸,使我看起来像个书呆子。细细的发丝从我那乱七八糟的头发里“直棱棱”地跑出来,衣服看起来也不怎么干净整齐,这正好是我的一些同学认为我应当有的形象,因为我总是知道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似乎一点儿都不应该奇怪:为什么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会得了这么一个外号,叫“会走路的百科全书”。

我真的不是什么“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也根本就不想成为一本书。事情变得这样就是因为在我的那个年纪,只有很少的孩子会真的去读一本被叫做《儿童百科全书》的书,会喜欢看电视里的科教节目。其实,如果你在班里是惟一的喜欢读一本两寸半厚的书的孩子――当然,那里面一多半都是图画――你看起来就会是很聪明的了。

第一次有人这样叫我的时候,是在二年级。我的老师,哈门太太,一个中年妇女,有些好奇地问我们:“你们谁知道,一群狮子怎么称呼?”大多数说英语的人,应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就像是在问“如果你把蒸馏醋倒在炭上会发生什么”一样。

当然了,很多同学耸耸肩,小声嘟囔着,“我不……”,而其他的同学则悄悄地询问着答案。我很骄傲地站起来,大声地说:“A PRIDE”。一下子,全班的同学们都盯着我。

哈门太太点点头,好像刚刚想起了这个词。然后她问:“你怎么知道?”

我很有些奇怪,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回答说:“我读了百科全书。”我觉得所有八岁的孩子都应当读过这本叫做《青少年世界》的百科全书。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有一个同学,一下子叫道:“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其他的同学们一起点头,小声地表示同意。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不知道同学们是在笑话我,还是在称赞我。

后来,我把自己的这个新外号告诉了爸爸。他似乎很高兴。他的高兴应当使我觉得这个外号很了不起。确实如此。被人说聪明,总是比被人说傻瓜要好吧。感谢上帝,没有人说我傻,至少当着我的面,没有人说。被人称聪明是很受尊敬的吧,尽管这里面也常常带有“书呆子”的.意思。

但是送我这个新外号,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相信我知道准确的信息。一年以后,我们班学习有关沙漠的知识,其中一个内容是把所有在沙漠里生活的动物写出来。我很努力地回忆那些我最喜欢的电视科教节目里的动物。

现在是与大家分享的时候了。

我把一个我认为所有人都不可能知道的动物名字说了出来:“MEERKAT”。立即,所有的人低声议论起来,“这MEERKAT是个什么东西?”甚至连哈门太太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我现在认为,动物问题不是她的强项。

她和全班同学花去了整个后半节课的时间,翻遍了班里的所有关于沙漠的图书,寻找“MEERKAT”。看来如果我不给出更多的信息,这堂课就没法结束了。于是我说:“你知道,TIMON,在电影《狮子王》里的那个,就是一个MEERKAT。”可当我看到哈门太太的反应以后,我真的希望,我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

“噢,这是个虚拟的名称呀!”全班同学都合上了他们手中的书,感觉受到了欺骗。我听到了几声“哼!”和“什么呀?”沙娜,我最好的朋友,摇着头说:“欣欣让我们花了全部的时间,去找一个虚拟的名字。”就好像我是一个大傻瓜。但是我知道,真有那么一种动物叫做“MEERKAT”,这并不是一个虚拟的名字。我走进排在教室门口的队伍里。

在等候其他同学排队的时候,我转过头对班里另一个沙娜,也是我的朋友说:“MEERKAT不是虚拟的名字,我在KRATT的动物世界里看到过。”

沙娜奇怪地看着我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哈门太太?”

我瞥了老师一眼。作为一个孩子,我认为老师总是很高大,很有权威,不是一个可以争论的人。“娜,我不想制造麻烦。”

那一整天,我都很生气,没有一个人相信我,除了沙娜。如果非要为他们找点理由的话,我惟一的错误是,MEERKAT没有生活在沙漠,而是在非洲萨瓦那。

从那天以后,我知道了,当一个“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是很难的。当然,你获得了同学们的尊敬,但是你必须得做到,总是能够第一个回答问题,而且最好是确切的答案。因为大家会去证实你的答案,如果答案错误的话,他们会让你长记性的。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叫我“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了。因为情况出现了两点变化:

首先,我称之为“启蒙”的阶段在三年级的时候开始了。所有与我同样年龄的同学们都开始接触那些教育性的书籍和电视节目。他们开始知道我所知道的所有事情。我不知道这样的启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当它结束的时候,我已经不是那个最聪明的人了。我仍然是一个学得很快的人,但不再是聪明人了。

而且,在三年级以后,我们家把所有的东西打包,搬到了我妈妈新工作的地区,新泽西州。当四年级开始的时候,我是一个没有“面孔”,没有“名字”的新学生。我没有头衔。他们不知道在老学校,我曾经被人称作“会走路的百科全书”。

当没有了头衔,所有的人都知道的与我一样多、甚至比我还多的时候,“会走路的百科全书”就不再适合我了,从此,这个外号再也没有被使用过。

很快,我已经到了八年级。

我与几个好朋友一起走向饭厅,其中的一个人,转过头来对我说:“嗨,你这个笨蛋的聪明数学家伙。”其实,她并不是真的那样想,只不过我的同学们有时会那样叫我而已。

你知道,在我们学校设立了不同的数学班。有普通班和快班,他们学ALGEBRA I。然后是特殊才能班,学习更高级的课程,介于ALGEBRA I和ALGEBRA II之间。最后,从400多个学生里选出9个孩子,学习ALGEBRA II。我就是这九个学生之一。

我的朋友们对我的反应大多数正如刚才她叫我的那样。我想,她们弄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这等事:让我去学ALGEBRA II而让她们仍然苦苦地纠缠着ALGEBRA I?

当我第一次听到朋友叫我“笨蛋的聪明数学家伙”时,就像当初听到“会走路的百科全书”一样。我不知道她是因为我上了ALGEBRA II而恨我,还是只不过跟我开个玩笑。我觉得可能是后者,因为她对所有的事情都爱开玩笑。

因为只有我的朋友才这样对我,所以我相信,她们不是想伤害我。当她们这样叫我的时候,我也没有觉得受伤害。也许是自我感觉良好,我觉得她们这样说不过是一种赞赏,并不真的认为我是一个天才。所以,当我的朋友们斜着眼睛看我,说“笨蛋的聪明数学家伙”时,我就对她们一笑,认为那是一种夸奖。我觉得她们并不会因为我上了数学高班而恨我。其实她们并不经常谈起这事,即使谈到了,我也从来没觉得有嫉妒成分在里头。

不过,如果是一个捣乱分子对我说这个,我一定会对着他的肚子狠狠地踢上一脚。对于那些总是把最好的事情变得糟糕的人来说,这样说等于是在羞辱我。

当我想着这事儿的时候,觉得它其实还很有意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外号,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给同样的外号以不同的意思。我的朋友们使用它的时候,她们是在说:“做得棒!我真不相信,你上了最高的数学班。”但是当捣蛋分子使用它的时候,他或她是在说:“你这个笨蛋数学家伙!”他是在嫉妒我上了数学最高班,所以,他就应当挨上狠狠的一脚。

目前为止,“笨蛋的聪明数学家伙”这个外号仍然戴在我的头上,因为我还没有被踢出数学最高班。但是谁知道呢,也许另一次“启蒙”又会发生。其他人会得到更好的成绩,而我的成绩会下降。或者,在高中里有一大堆学生都上数学高班,那时候,既然很多学生都在最高的数学班里,再叫那个外号就没什么意义了。

不管你怎样做,都不可能在生活里没有一两个外号的,虽然有些外号并不那么让你高兴。我猜我得到的那些外号,是因为其他人认为我与他们不同。当你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会得到一个外号了。

其实,与大多数人不同,也并不见得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外号可以是一种荣誉,让你知道人们崇拜你,因为你与他们不同,不过那仅仅是有些时候。

人时常呆在同一个地方是会发霉的,思想会停止不前的,生命也会变的无意义。美国中学生散文作文800字

美国中学生的暑假生活 篇6

从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各种夏令营就已经到处张贴宣传材料,准备招兵买马。这些夏令营规模不同,目的各异,收费情况也各有特色。

因为美国的网络相当发达,几乎什么信息都可以从网上查到,不管城乡,多数人也都非常习惯去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所以夏令营也就把它们自己的信息尽量包装起来放到网上。就匹兹堡这个地方来说,夏令营大概可分为三大类:学习型的、娱乐型的和体育型的。体育型的好理解,学习和娱乐有时候界限就不是很清楚了,寓教于乐才是真谛嘛。

位于匹兹堡市中心波因特帕克大学就专门有类似这样的夏令营,名叫“城市之夏”,主要面向初中和高中学生。时间为两个星期左右,收费大概在200美元上下——据说算是比较贵的。在活动的设计上,这个项目主要想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一般是上午去野外溜一溜,骑骑马什么的,下午则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习一些制作小电影、木工设计、数学与木工、戏剧表演等等。在木工设计的课堂里,老师基本上不太限制这些小孩,初中生们都戴上防护眼镜,拿起专业工具,有模有样地自己设计自己制作,遇到什么问题,老师就去辅导一下。经过几天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木制品。

“城市之夏”有一个叫“创造戏剧”课堂,今年招了21个学生,这当然已经很不少了,更为有意思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和社区,以前彼此互不相识,但在一个星期之内,这些十二三岁的小家伙很快混熟,并且讨论、创作、编排和表演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看这些孩子排演得有板有眼,很难想象他们在三四天前才第一次见面。他们的教练卡塔迪尔则说,小孩子非常有创造天赋,在训练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这些创造性,告诉他们不要担心自己的主意不好,也不要担心记不住台词,更不要担心把角色演得过火———演得自然最好!卡塔迪尔说:“我们当然不是百老汇,但21个孩子能在一个星期里编排这么个有意思的戏剧,每个人都有角色可演,每个人都感到很自在,实在很神奇啊!”

不仅局限在美国国内,有些中学生还涉足国际夏令营。这当然比较昂贵,但也能更好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匹兹堡郊区的黎巴嫩山镇的高三学生卡琳·麦琪就是这样一个远足者。麦琪在平时就比较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当她注意到远在非洲的赞比亚有些孩子因为买不起校服而辍学之后,就发起了一个捐献活动。因为她妈妈就是从事网络拍卖的,所以麦琪就号召大家把不用的旧东西拿到网上拍卖,然后捐款给赞比亚小学生做校服。这活动一推出,匹兹堡邮报也登了消息,所以效果很是不错。麦琪很快就募集到1600美元邮寄到瑞士一个机构,然后再汇到赞比亚。而这个暑假,麦琪就先去瑞士,然后飞到赞比亚,去看看自己的工作成果是否真的给当地小孩子带来了什么大的变化,顺便和其他一些欧美的中学生在赞比亚住上两个星期,体验当地的生活。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参加昂贵的夏令营或去世界旅游。不参加的理由大概是因为不方便而不是没有钱,因为在美国有很多政府资助的夏令营,穷人的孩子可以申请参加这样的夏令营。当然,虽然没有暑假作业,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玩得这么开心,毕竟这是个竞争的世界。美国社会一直就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气氛,据一个五十来岁的同事说,他爸爸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说,德国人多么多么聪明,德国小孩如何勤奋,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那以后就会落后于德国了;等到他念书的时候,老师则跟他们说,俄罗斯人是多么聪明,苏联小孩是多么勤奋,甚至还有一本书叫《伊万知道而约翰所不知道的事情》(伊万是常见的俄罗斯名字,而约翰则是常见的美国人的名字);后来的小孩也被教育,日本人是多么聪明,日本人是多么勤奋;当然现在开始说中国人是多么聪明,中国人是多么勤奋———事实上美国人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科技优势。但在美国中学和大学里,东亚学生给美国学生带来的压力的确越来越大,这也波及到一些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美国也有一些大学和社会组织专门在暑假开设面对中小学生科学和人文教学的夏令营,而且据说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参加。

美国留学私立中学学费的介绍 篇7

对于纽约私立学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顶级私立中小学校提供的课堂座位比想要入学的学生要少得多,这就造成已经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继续节节攀升,有一些甚至超过了哈佛大学的学费。

学费将超4万美元

纽约41家制私立学校向美国全国独立学校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过去间,私立学校一年级学费的中位数上涨了48%,从全国范围来看,私立学校学费增长了35%,与此同时,常春藤学校的学费则增长了24%。

今年,哥伦比亚语法和预科学校(12年级的学费是3.834万美元)以及贺瑞斯・曼恩学校(高年级收费为3.7275万美元)的学费均高于哈佛大学(3.6305万美元)的学费。在一到两年内,每一所独立学校的`收费都将超过 4万美元。其中一所顶尖私立学校董事会成员如此表示。根据联合会提供的数据,现在,12年级收费的中位数为3.697万美元,而在至,该数字则为2.1万美元。

家长对学校期望高

高昂的学费意味着学校提供的设施与教育也是一流的。雷曼曼哈顿预科学校体育馆的地板每天要清洁两次;圣三一学校有三个剧院、六间艺术室、两个网球场、一个游泳池以及一个跳水池;波利预科学校筹集了200万美元准备在今年开设一个学习中心,中心将配备6名全职人员,针对各种科目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指导。

波利预科学校校长大卫说:家长对私立学校的期望越来越高,而要达到这样的期望,当然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校方还强调,虽然学费不菲,但学生所交的学费只占到学校开支所需的80%,其余费用还需要筹款。

顶尖学校录取率低

虽然学费高昂,但许多学校并不愁没有学生,一些私立学校的录取率还惊人地低。以圣三一学校为例,如果学生与该学校之前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只有2.4%的机会就读该校幼儿园。

该学校幼儿园上一学期共有62个招生名额,其中33个被目前就读于该学校学生的兄弟姐妹所占,11个留给校友子女,1个留给该校教职员工子女,仅留下17个名额给那些与学校没有关系的儿童,而当时共有756名学童申请就读该校幼儿园,因此每个儿童平均只有2.4%的机会被该校录取。

不过,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进入圣三一学校意味着全美最优秀的教育正在等着他们。,这所学校36%的毕业生进入常春藤名校,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在该校就读。

美国布利吉中学的留学优势是什么 篇8

学校优势

布利吉中学独特的课程设计和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更能培养出男孩子们坚定的性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提供大学预科课程,以其严谨和富于经验的教学给学校带来了100%大学的升学率;

占地880公顷的硕大校园给孩子们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丰富多才的校园生活在这里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课程设置

英语(文学,写作,世界文学史,美国文学史等),外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数学(代数,几何,微积分,离散数学等),美术(室内艺术,音乐鉴赏,高级合唱团等),科学(综合科学,生物,化学,天文学,山区生态,物理等),世界史,现代欧洲史,美国史等

优势专业

体育 社会学 美术 数学

毕业生去向

美国中学物理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篇9

王晶莹上海教育研究2007年8期

2000 年的全美科学和数学教育调查研究是为了给科学教师和研究者提供最新的信息,了解教师的背景、经验、课程、教学、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①。美国总共有5728 名科学和数学教师参加了这次调查,有效调查率为74%。

这次全美调查的样本是从幼儿园到 12 年级的科学和数学教师,包括 50 个州和哥伦比亚地区。这些教师在调查中提供了他们以前学过的科学课程、教育背景、教科书的使用、教育技术、科学和数学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关于中学物理教学的调查报告主要包括: 美国物理教学队伍的特点、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物理教学的目标和课堂活动等方面。下文着重介绍了上述部分的调查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和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物理教学队伍的特点

表 1 是物理教师性别、年龄、工作经验和学历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美国 60%的中学物理教师是男性,半数以上是硕士学历,从年龄上看,有三分之一的物理教师将在 10年后退休。

从整体上看,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在性别、年龄、工作经验方面的人数比例较合理,整体的师资水平较高。其中男性教师的比例较大,年龄大于40岁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多,与我国中学物理教师的师资构成存在很大差异,最显著的特点是美国中学物理课程的男性教师明显多于其他科学教师,科学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

二、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为止,研讨会是美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最普遍的形式,62%的中学物理教师在近三年内至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表2)。49%的物理教师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43%的物理教师经常与本地教师小组见面,讨论科学教学。38%的物理教师在近三年内参加过州或全美科学教师会议,29%的教师参加了大学的科学课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发展的前提,美国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为: 组织科学教学研讨会、观察其他教师课堂、与本地教师小组研究讨论科学教学、参加州或全美科学教师会议,大多数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策略的运用、加深学科问题的理解以及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科学教师专业进修的标准②,认为“作为这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层面上的教师专业进修在做法上需要作出重大改变”。标准中说明了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生的过程,应把教师的专业进修视作提高与人的才智有关的专业水准的机会,要同教师在学校环境中的工作恰当结合。美国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要求教师通过探究的各种角度和方法来学习基本的科学内容;对科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对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得有所了解,还要求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科学教学;培养教师们的认识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而且专业进修计划必须是前后衔接、首尾相贯、浑然一体的。

三、物理教学

1.教学目标

表3为美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到78%的物理课程强调学习基本的科学概念,65%的教学目标注重学习科学过程和探究技能,少于半数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习科学事实的。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科学过程和科学探究,但是科学教育标准中强调的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要低于40%,包括:学习如何有效地交流科学、学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学习科学在工商业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评价科学现象的争论、学习科学史和科学本质。表3中的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按照其性质可以分成两组,科学本质目标占66%,科学内容目标占83%: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全美科学教师联合会(NSTA)特别强调科学教育要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本质观,在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学习科学过程、科学探究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与我国相比,他们更加强调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美国科学教师教育负责人、著名科学教育研究者莱德曼③(NormanG. Lederman)曾提出科学教育应该让学生理解那些达成共识、没有争议的科学本质特性。我国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也倡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科学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科学本质观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加强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及其应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科学教师必须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内化为合理的科学观,因此,我们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十分必要。

2.课堂活动

表4 说明了科学课的不同活动所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可以看出讲授和讨论、做中学和实验在美国科学课堂所占时间较多。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美国中学物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讲授和讨论、学生的问题解决、以及实验活动。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时间要多于其他单独的活动,比如做实验、非实验的小组活动、学生个人的工作。根据 2000 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做中学”在美国中学物理课堂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讲授和讨论,其他科学课堂也十分重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全美科学教师联合会(NSTA)在 2003 年重新修订的《科学教师教育标准》 旧版为 1998 年)中明确说明了中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探究方式,避免单一的“假设-推理”方式,归纳学习等也可以是探究学习的方式④,可见目前美国中学科学课堂在重视以往做中学的同时,正在逐步倡导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实际上,科学家在研究和实验中也不总是使用“假设-推理”的方式,单独运用这种方式会给中学生带来对科学探究的误解,因为探究不仅包括手探究(hands on),还包括脑探究(minds on),中学科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还包括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技能,培养学

四、小结

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学队伍的构成专业发展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目标和课堂活动等方面。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科学制,并认为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思考和体验以及阅历的结晶。然而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其主张只在少数有追求的学校得到实践,效果也不明显。时至今日,社会各方面条件已经达到,所以小学校中有陆续采用者,然而褒贬不一。

五、借鉴及建议

既然是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那必然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要加以权衡: 值得保留处就保留; 需改进就改进; 需删除就删除。既称之为“新课程”,那必然对课程中的时间安排必定有新的要求。当然将课时从45分钟改为35分钟或40分钟,也是一种“新”。问题在于这些“新”是否体现了最初的设想,只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由此反观,所谓“改革”只是将课程表的科目及活动随时代作了一些调整,换了一些新名词。那改革“设想”不是成了“空想”了么!

教育现场中许多学校因袭陈规以及耍小聪明的做法,也使得改革的最初设想黯然失色。这也不能全怪学校,因为若是从管理便利的角度出发,表1的形式最为便利,然而对学生的发展未必有益,因其过于机械、刻板。而若真“以学生为本”,就应为其设计最合适的课时安排。那就得告别固定的课时,因为这种不论年级高低、学科性质均配以相同的课时,极不经济。而学校中用灵活的课时,就会给学校管理上就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学校生活也显得杂乱、无规律。怎样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考虑和解决的。同为教育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和日本,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诚然是很好的借鉴。法国的“课时三分制”,日本“午前5时间制”其实是“课时二分制”,也可从其课程表反观其改革的预先设想,这也证明了惟有落到实处的改革,才是真实的,才能对实践有切实的改进。

今日美国中学 篇10

2016年上半年,我应邀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做了半年访问学者。为了认识美国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面貌,在美方傅丹灵教授安排下,与佛大附中三位美国老师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两个月40多节课听下来,加上与美国同行的接触交流,我对他们的阅读教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判断。

1.他们语文课不用教材

在国内时曾听到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美国语文课不用教材,也有人说还是用的,实际情况怎样,我想一探究竟。在傅丹灵教授主持的第一次中美语文研究小组会上,我见到了美方的三位老师珍(Jen)、科迪(Cody)和凯特(Kate),安排落实了听课和研究的计划。美国老师没有办公室,研讨会是在科迪老师教室开的。吸引我目光的是教室中央的小桌,上面满是书,一摞一摞的,一共十种,熟悉的如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戈尔丁的《蝇王》、苏萨克的《偷书贼》等,不熟悉的有戴维斯的《梅尔的战争》、麦考密克的《永不坠落》等。傅老师的博士生小董告诉我:这10本书是最近科迪上“战争文学”这个主题时指定学生读的。不一定本本精读,但至少要选读其中若干章节。看我对这些书这么感兴趣,科迪很开心,走到靠墙柜子前拉开柜门,哇,里面全是书!这都是为学生准备的!都是学生语文课要读的书!“那么课本呢?”我问。“这就是课本啊!”他笑嘻嘻地回答。这就是他们的课本?我深受刺激和震撼!

一次,在凯特老师班上听课,看见她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厚厚的《文学》(Literature),傅老师说,这就是他们高二的语文课本,但他们不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喜欢自主选材来建设自己的课程。后来,在研究小组会议上,我曾问过美国老师:“是不是美国老师都不用课本,而是自选作品当作教材?”三位老师认真地商量了一会儿,慎重地告诉我:也并非都如此。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是用教材的,但是有追求的学校和优秀的老师一般都不用课本,而是自己选作品来教,带学生读书。

2.他们读真实的书、完整的书

我曾与几位美国老师讨论过:为什么不用课本而选用小说来进行语文教学?他们认为读小说是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对师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况且社会、历史等学科上已经让学生读了不少非虚构作品(nonfiction),这样语文课上就应该多读虚构作品(fiction),而小说是典型的虚构作品。科迪老师说:“我不赞成用教材,是因为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就应该让他们读‘真正的书’(real book)。”他开玩笑对我说:“你说哪一个成年人会去读课本?你到咖啡厅里能看到一个读课本的人吗?都是在读与课本不同的‘真正的书’。”他又补充说:“我的班级就像一个社会,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学生应该读‘完整的书’(entire book),才能更好地成长。”珍老师也认为:“小说是一种原生态的信息文本,不像语文课本,是经过加工和解释过的,而且课本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死板,束缚也大,缺少真正阅读的目的性……我要保护青少年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对社会上的事情有分辨力和批判性,有同情心和多元价值观。”

两位美国老师都提到“真实阅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这也解答了我心中原有的疑惑:为什么美国语文课堂在传统经典和现代作品之间,重视甚至偏爱现代作品,我想,就是因为这些作品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而且小说中多色调粗砺的社会生活画面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揭示,可以提供思考的张力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联系自己,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思维,发展其独立人格,这也是他们选择图书的基本原则之一。凯特老师解释她此前带领学生读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塞维尔《夜》的原因时就表示:“我觉得对犹太人大屠杀和阿富汗战争的理解,是学生成长中特别重要的两件事,是值得我们去理解的东西,因此我才会克服困难把这两本书引进我的教室。”

3.他们每学年读5—7本书

美国中小学一个学年分为四个“学季”(quarter),每个学季大约9周时间,他们一般一个学季至少要读一本书。珍给我看过她的学年教学计划,她每个学季根据教学主题安排学生集中精力研读一本书,常常会根据课时适当增加。比如她本学年度就带学生先后读了《铜日》《杀死一只知更鸟》《崩溃》《局外人》,以及自选阅读的一本小说。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当然知道她一年读5本小说会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也有不少疑问,比如,用多长时间读一本书?都是在课堂上读完的吗?学生能读得完吗?如果不喜欢或者没有读完怎么办?等等。我发邮件给三位美国同行,很快得到他们的回复。

科迪老师:“学生的阅读不一样。有的学生一晚上就能读一本,有的永远都读不完,我折中一下,一般3-4周读一本。这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所以我班上有的学生是课内读,有的学生要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才行。我选这些书首先是因为我们喜欢,也与流行文化的取向有联系,我还让学生选他们自己喜欢的书。一般没有多少学生完不成,就是完不成,至少他们也已经知道书中基本的意思(idea)。实在不行,我让他们听朗读版或者参加小组讨论。如果有人不喜欢又找不到自己喜欢读的,我就告诉他们:学会读书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成长就要学会接触一些不太感兴趣的东西。”

凯特老师:“这个学年我们班级读了7本书。一般在学校里课堂上读,有时也会带回家读。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也都写了读书笔记。学生不喜欢班级统一规定的书,我就多提供几本供他们选择,因为我也并不喜欢所有的书,当然不能指望学生都喜欢我选的书。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我就让他们去看参考书,或听朗读版,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上一篇:村志范文下一篇:颂清风正气,促勤政廉政演讲稿--清正廉洁 永葆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