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2024-08-25

今日中国(精选12篇)

今日中国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修船坞的建设速度加快, 取得了巨大业绩, 使中国的修船坞保有量也登上了世界新台阶。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随着我国航运、造船工业形势的好转, 为满足国内外船舶修理的需要, 船坞的建设亦同步快速发展。

2007年建成投产的主要船坞有, 友联船厂 (蛇口) 有限公司30万吨及40万吨修船坞各1座、舟山中远船务30万吨及8万吨修船坞各1座、鑫亚船舶修造20万吨修船坞1座、金海湾修造船公司40万吨、15万吨及8万吨修船坞各1座、广州中远船务15万吨浮船坞1座, 共9座, 新增坞容量206万吨。

至2008年底, 中国5万吨级以上的修船坞保有量达到59座, 838.5万吨, 另外续建的修船坞13座, 238万吨。其中, 至2008年底, 15万吨级以上修船坞25座, 其中30万吨级以上修船坞11座, 主要分布在大连、秦皇岛、青岛、上海、舟山、深圳、广州等重要的城市, 最大修船坞为友联船厂 (蛇口) 有限公司40万吨级干船坞, 可承修ULCC超大型油轮[详见表1、2、3]。

单位:万吨/座

单位:座

(至2008年底前完工投产)

单位:万吨/座

(至2008年底前完工投产)

我国修船坞的建设呈现如下特点:

1.修船坞吨位档次已拉开, 档次匹配, 对各种吨位的船舶均可以修理。

2.预计2008年底, 我国坞容量系数达7.5%左右,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由于我国修船具有极强竞争力, 大中型修船厂主要以承修外轮为主, 我国修船仍具有较大潜在市场。

3.目前, 修船坞的建设在均衡地发展。主要在天津、大连、威海、福建等地续建修船坞。但在规划布局上应注意填补空白点, 如广西、海南等地修船坞的建设应加速建设。

4.修船坞的建设, 要考虑海洋石油工程装备修理的需要。根据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等改装修理的要求, 增建修船坞, 还要考虑海洋工程主要辅助船以及大型挖泥船等工程的修理建设修船坞。

如今的中国修船业的建设和发展, 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面临着国内、国际两大修船市场的大好机遇, 修船发展势头会越来越好。

船舶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修船具有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劳动密集型的优势的竞争力, 在世界范围内, 这种竞争优势至少可以保持20~30年的时间。换句话说, 未来30年船舶工业是中国人的天下, 中国已成为世界修船中心, 我们还要成为世界修船强国。

今日中国 篇2

喜看今日之中国

九龙镇西刘小学六年级 马蓉儿

指导教师姜敏艳

2013年2月26日

中华魂读书征文活动

喜看今日之中国

九龙镇西刘小学六年级 马蓉儿指导教师姜敏艳

近年来,祖国的突飞猛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卓越成就,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最完美的中国,中国的进步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

农村的医疗机构,设施越来越完善;没有劳动能力,经济来源的老人和家庭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出现这些,标志着中国在不断进步,一点点地壮大起来。虽然只是一件件小事不也是汇成中国进步的因素之一吗?

今天的中国和以往的中国相比,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贫穷笼罩着中国的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现在,中国富强起来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挺立在中国土地上;整洁,美观,大方是人们的评价;各处的名胜古迹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现在的中国人才济济,一个个新颖、美观的作品在他们手中呈现出来。

现在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各城市的绿化都非常好,给人以美感,空气清新,使人心情舒畅。

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兴趣小组,中老年人也有适合自己的活动,比如去公园跑跑步,锻炼身体,或者散散步,聊聊天,让自己的一天更加充实。

即使在我们农村,你也一样会感到心旷神怡,笔直的水泥路旁种

者高大的树木,大片大片的田地长势喜人,亲自感受一下摘果子的乐趣或者找一个幽静,周围环境优美的草地野炊一下一样会使你心情愉快。

中国近几年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使中国一下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而且每次都是以完美的结局而告终,中国还注意对外交往与合作,积极地学习西方各国先进技术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使中国变得更加无懈可击。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我们互助互爱,共同努力,携手共进,目标只有一个:使中国更加美丽,更加强大,我们每个人都见证着中国的努力与进步,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确跨出了一大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今日中国大学之精神 篇3

这个细节让我思考了很久。

之前她给我的第一堂课,是她考虑下给我们消息。这个我理解,选择是双向的。但第二堂课,因为办公室门口的一堆垃圾而被遗弃,则加深了我对双向选择的理解。显然,我以往对此词的了解甚为肤浅。

在我故有的“双向”之中,有一种“权利”的傲慢,虽然不是政府的公权力,是一种基于给别人提供一种职业存在的“金融权利”,而这可笑的权利又是极其微不足道的。由于这种潜在思维铺成了底色,说是“双向”,实质仍然是将对方置于被选择的境地。但对方的回复彻底粉碎了这种逻辑的成立基础。

因为她于此时使用的权利,源自一颗自由之心。而不是我等所固有的所有源自自私之心的权利。人人均有权利之心,但来源决定了个体的尊严质地。与此相比,我所具有的尊严实在渺小且荒唐。

这与以往的年轻人对职业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我把这种可贵的变化,归结于今日中国大学精神的民国延续和新继承。民国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的国势休戚相关。但当时的学者和年轻人并不因此而无原则为国体辩护。恰恰相反,他们更遵从于客观“真理”之心。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所谓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与崇尚个性与自然的儿童教育主张,均立基于他对民主政体的向往。而胡适虽然幼承程朱理学,然而其对自由主义的体悟、实践与推崇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丁、卯虽颗粒之微,却乃拓展良田殿宇之伟功。”他们的学问之中,冀望之深,不在国家一时之得安,而是谋划一权利可获制约的良好政体。后世教育学界,发声虽然不一,谁人心内又不是如此深知?

在交大校史纪念馆的照片墙上,那些百年来依然璀璨如群星般的名字,和自信坦荡的容色,令观者动容、深思。而在学校会议室的走廊上,近二十年来的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信息则令人欣喜。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一个诗人,我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深感惭愧,那些影响人类思想进程的杰出人物原来曾经到达过我所生活工作的城市,而我却一无所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大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 D. Osheroff)、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马丁·约翰·埃文斯爵士(Sir Martin John Evans)、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 Erwin Neher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等等。

在为西安交大之教育理念与世界同步的实践,由衷赞叹、感慨的同时,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发现他们并非在此偶然经过,都有在学校进行专科讲座或通识演讲。也就是说,这些世界范围内的杰出的人物在这座伟大的城市留下了珍贵的痕迹。但在学校提供的资料上,我又无法获得他们的讲座或演讲的印刷资料。

知识的空缺区域令人不安。但我想到前几日被今日中国年轻人无情拒绝的情景,还是想冒险问下交大的学生,他们是否读过相关的整理资料。

很庆幸,在校区内问了三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给我上课。

“需要整理吗?”

他的回答不是“是”与“否”,而是绕开了我的问题,“你有没有读过我们学校编辑出版的《诺尔奖获得者交大演讲集》一书?”

在我看来,这部书当然需要整理。而且非常迫切。我们需要了解星辰为什么持续闪耀在夜空。让这些洞见、卓识深入血液,方不辜中国近代以来那些教育学家们的至真期望。

虽然他回答问题的方式也许是略有冒犯的,不礼貌的,但他言语的态度是缘于自我,一种知识的自信、自尊。自由的个体之心在今日中国校园是如此普遍。真是令人欣喜。令人期待。

我毫不介意他的拒绝。

鲁迅话今日之中国社会与文坛 篇4

放眼当今社会, 鲁迅所批评的现象、所指责的国民性问题仍深刻地存在着。尽管鲁迅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希望他的文章会随他消失或者后人不再读他的文章, 那样便说明他所指责的问题都不存在了。他曾说过:“……但我所怕的, 倒是我的杂文还好像在说着现在或甚而至于明年”, “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 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 报告着不大吉利事, 我的言中, 是大家会有不幸的。”然而现在中国的情况是, 鲁迅先生曾批评的诸多问题较先生在世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个年代, 有那么多青年爱看鲁迅的文章, 而现在却少有人读鲁迅, 甚至不让孩子读鲁迅, 只因人云亦云的认为鲁迅太刻薄, 太会骂人。鲁迅确实有刻薄敏感的一面, 然他更是一个性情中人, 一个充满温情的人, 只需读读《两地书》便可知, 信件中不曾有明显的情话, 但只说思想评时事记日常琐事, 已让读者感动。若说这种待遇只是鲁迅所爱之人许广平独有, 则过于肤浅。鲁迅对朋友对学生甚至对陌生人都是充满温情的, 八道湾的房子留出空地便于孩子们玩耍, 替学生找工作甚至自己出工资, 帮青年校稿到深夜甚至吐血, 为着一个募捐的小女孩眼神而捐款以及《朝花夕拾》里的各个回忆故事……若不是温情之人, 哪会想这么多做这么多呢?

笔者从先生的文论中, 摘录些许他曾深刻指责却在今日中国愈演愈烈的问题。尽管先生曾说“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 是‘摘句’。它往往是从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 径摘取者一吹嘘或附会, 说说怎样超然物外, 与尘浊无干, 读者没有见过全体, 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然本文所摘乃鲁迅先生浩瀚思想之万一, 只此便可见先生思想于当代仍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一、鲁迅话今日中国之社会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 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 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 同他们的父亲一样, 或者还不如。……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 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 ——他们大抵有了孩子, 尊为爹爹了, ——便可以推测他的儿子孙子, 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随感录二十五》)

中国中流的家庭, 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 是任其跋扈, 一点也不管, 骂人固可, 打人亦无不可, 在门内或门前的暴主, 是霸王, 但到外面, 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 立刻毫无能力。其二, 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 甚而至于打扑, 使他畏葸退缩, 仿佛一个奴才, 一个傀儡, 然而其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 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待到放他到外面来, 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 他决不会飞鸣, 也不会跳跃。 (《上海的儿童》)

——本世纪初, “80后”作为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第一代人, 被“60后”“70后”大肆讨伐, 被“誉为”“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随后“90后”的成长“解救”了“80后”, 因为所以指责的矛头转向了“90后”, “90后”成了比“80后”更为不堪的一代。可是, 是“80后”“90后”品性的养成, 有多少在其自身?中国的家庭教育, 一直很是一个问题, 尤其是计划生育以来, 一般家庭从父母到爷爷奶奶再到外公外婆全围着一个孩子转, 太多的“照顾”让孩子骄横无理目中无人, 直到长大仍改不了其种种缺点。此外, 自从“我爸是李刚”“李天一轮奸案”等事件发生后, “拼爹”成了一个新词, 由此引发“拼爹游戏”“拼爹时代”。有人调侃“70后的存款, 80后90后有老爸”、“有个好脑子, 不如有个好老子”……这些现象的出现, 真的都怪孩子们吗?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 不平和愤怒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 但必须改造了自己, 再改造社会, 改造世界;万不可但是不平。至于愤怒, 却几乎全无用处。 (《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

在中国, 尤其是在都市里, 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 或翻车摔伤的人, 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 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

——中国现在让人愤怒不平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每一超常态却也渐渐见怪不怪的事件发生, 都会引起网民强烈的愤慨和指责,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还是照旧。如两年前的“小悦悦事件”, 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 7分钟内, 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漠然而去,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引发网友广泛热议。网友强烈指责路人的冷漠, 可是有多少网友反思:如果你是路人, 你会怎样做?愤怒归愤怒, 却无济于事!难怪有人感叹:“路人总是冷漠, 网民总是义愤填膺, 是路人从不上网, 还是网民从不出门?”然也不能单说路人的冷漠, 实在是骗子太多, 人们怕惹祸上身。现在各种老人碰瓷事件, 让国人不再敢扶摔倒的老人, 不再敢送老人去医院, 尊老敬老已让某些为老不尊的人给破坏掉了。这年头谁还敢做好事?

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 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 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悲了。……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 (世间误以为灵便) , 煎炸之偷工减料, 办事之敷衍一时, 不要“好看”, 不想“持久”, 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 (《忽然想到》)

——今之中国此风愈演愈烈, “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 各种大桥坍塌, 新建大楼倾倒, “美其名曰”:“楼脆脆”、“桥脆脆”……笔者稍录一二, 以管中窥豹, 重庆綦江彩虹桥建成3年后整体坍塌, 40人死于非命;石家庄建成仅两年的正定子龙大桥护栏被风吹倒;云南新三公路, 通车的第二天就出现坍塌……这些工程是完工后出现的问题, 有些工程有开工仪式却没有竣工仪式, 如湖南沱江大桥竣工前倒塌, 连桥墩都碎成一块一块;主体工程刚完工的广东石岗嘴大桥坍塌, 连装修都来不及;江苏省徐州市济众桥改建工程, 在剪彩的头一天坍塌, 连多等一天都不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而这些工程每一个背后都有一个“天价”数字, 巨大的经济支出却得不到“好看”“持久”的工程, 我们的工程是怎么了?

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 旁连姊妹, 下连子孙, 普及同性, 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 (《论他妈的》)

——有人说, 骂人也能成一门艺术, 语言的艺术。国骂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 各种国骂层出不穷, 如“我去年买了个表”“SB”等等, 除花样倍出外, 更有多种新旧转换, 如“他妈的”变成了“TMD”, “变态”变成了“BT”等等, 而如今“TMD”也与时俱进成了“草泥马”。网上流传“骂人三境界”:大师级骂人, 骂你是王八蛋, 还能证明你就是王八蛋;痞子级骂人;骂你是王八蛋, 结果证明自己就是王八蛋;无德级骂人, 骂你是王八蛋, 因为我自己就是王八蛋。还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没有明说骂他, 但是却骂了他”“明明是夸奖他, 回头想想其实是骂他”两种境界。笔者在此无意传播骂人文化, 只就鲁迅的话反观当今社会。

二、鲁迅话今日中国之文坛及出版界

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 先将自己的精神解剖裁判一回, 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 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现在的文艺批评家, 别说解剖自己了, 写作批评文字时, 甚至能未读其书而洋洋洒洒发一通大论。很多批评家对着很不怎么样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能大颂褒扬之词。而且现在文学界的评奖也充满着各种交易, 大奖都是有职有权之人所得。“茅盾文学奖”甚至被冠上了“主席文学奖”之名,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票前10名作品的作者中, 省一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占了8位。而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凭其白话诗成为第五届鲁迅文学诗歌奖得主, 更让人质疑这些奖项是否专为官员设置。试看车延高诗《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 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 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 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有人模仿车延高写诗的诀窍:“写诗, 其实, 很容易。把字, 断开, 就好了。”如果鲁迅地下有知, 他该作何反应?

一个名词归化中国, 不久就弄成一团糟。伟人, 先前是算好称呼的, 现在则受之者已等于被骂;学者和教授, 前两三年还是干净的名称;自爱者闻文学家之称而逃, 今年已经开始了第一步。但是, 世界上真的没有实在的伟人, 实在的学者和教授, 实在的文学家吗?并不然, 只有中国是例外。 (《一思而行》)

——“同志”“小姐”连“农民”“校长”等词都被曲解异化了。建国以来, 陌生人彼此相互称呼“同志”, 相互熟悉的同事也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 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与糟粕的涌入, homoerotism这一指同性恋的英文单词, 被译称了“同志”。很多人将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都称作“同志”, 后经查证, 发现此称呼乃源于互联网。“小姐”本是一种对年轻女姓的称谓, 可现在被运用到了那些从事色情产业的年轻女性身上, 最终导致了“小姐”一词遭受众人的鄙视及弃用。而“农民”曾经是淳朴厚实的代言词, 但是,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此词成了骂人的用语。骂一个人土气, 称之为“农民”;骂一个人邋遢, 称之“农民”;骂一个人不通时务, 称之“农民”;甚至骂一个人老实也称之为“农民”。“农民”一词完完全全成了一句骂人的用语。今年诸多校长猥亵女学生的事件发生后, “校长”也变了, 叫人“校长”, 尊敬不再, 贬义居多。

出版界的现状, 期刊多而专书少, 使有心人发愁, 小品多而大作少, 又使有心人发愁。人而有心, 真要“日坐愁城”了。 (《零食》)

麻醉性的作品, 是将与麻醉者与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 (《小品文的危机》)

——席慕容曾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说明书的价值与珍贵。今天的中国图书出版界, 才真正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市场化的大潮使中国图书业成为最功利也最无序的行业。书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 出书的门槛与标准越来越低, 图书作为一种代表文字、照片、思想和文明最终成果的出版形态, 正在日渐丧失读者的尊重与耐心。中国文化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娱乐消遣性文字, 勾心斗角的宫廷戏, 惊悚悬疑的盗墓小说, 篡改历史的穿越小说, 满是颓废之风的青春文学等等, 这些文字和小说已是中国文化市场的主流, 传统纯文学在市场化的书市里毫无地位, 甚至中国古典名著都少有人问津。因此带来的现状是, 我们身在书海, 又乏好书可读。而且这还很容易影响尚无区别择取能力的青少年, 使得他们的青春渐渐淹没在这些毫无价值的文字里。

中国历来的文坛上, 常见的是诬陷, 造谣, 恐吓, 辱骂, 翻一翻大部的历史, 就往往可以遇见这样的文章, 直到现在, 还在应用, 而且更加厉害。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当今文坛丑事不断, 甚而愈演愈烈, 却不曾有反思。从裸奔出书到卖身出书, 从韩白之争到下半身“诗人”论战;从口水大战到作协成员大打出手, 这些玷污文坛的是屡屡发生, 文坛早已成了“丑坛”, 文学已远离了神圣。

由以上所引及所论, 很明显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精神的深远性, 先生所指责的社会问题在今日仍存在, 国民性问题仍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身上。笔者深感中国仅有一鲁迅, 中国幸而有鲁迅!鲁迅, 无法复制。然而笔者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假如, 鲁迅活在当下——21世纪的中国, 会如何呢?就像当年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到建国后会怎样?”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今日中国 篇5

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杨振 黎璇)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上校20日在北京发布消息说,中国空军派出一支航空兵分队和3架苏-30飞机,20日离境赴俄罗斯参加“航空飞镖-2014”飞行员国际竞赛。此举有利于加强中俄两国空军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务实合作,中俄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由俄罗斯空军举办的“航空飞镖-2014”飞行员国际竞赛,设有空中领航技能、空中目视侦查、单机或双机特技飞行驾驶技术、对地攻击实战应用等项目。“中国空军将借助国际竞赛这一多边平台,加强同各参赛国飞行人员的经验交流。”申进科说。

他并称,中国空军成立65年来,以“开放、自信、合作”的形象赢得广泛认同。近年来,中国空军与外国空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联演联训和军事交流活动,学习借鉴了外军有益经验,提升了部队实战化训练水平,为推进训练创新、深化训练改革提供了借鉴。

今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篇6

显然,依此目标来检视今日中国的经济现状和民生福祉,尚有诸多经济问题亟待攻克。以摆在决策层面前的迫切问题来看,尽管中央完全有能力控制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亦可让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但从既往中国通胀治理以及高房价治理的成败得失来看,仍有许多值得检讨之处。例如,让普通民众极为关注的房地产价格虚高以及房地产秩序混乱问题,这些年来,之所以措施不断但成效不佳,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各级各地政府和房地产利益集团无法有效切割。谁都知道,在这个财富喧嚣、快钱意识泛滥的时代,财富繁殖能力超强的房地产极易成为政府和各类资本追逐的对象。房地产业早已深度嵌入到中国经济的绝大多数毛细血管中,成为不少地方首屈一指的支柱产业。这既是经济繁荣的动感符号,又是经济畸形的最大表征,也是极易引爆系统性风险的火山口。如今,在投机盛行的国内房地产行业,市场秩序已被严重破坏,部分既得利益者在攫取巨额财富后利用政府对房地产泡沫可能破灭的顾忌直接或间接地绑架政府决策,使得中央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高房价问题只是经济领域突出矛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今日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财富基数下一步如何继续做大,而是既有经济增长模式在战略转型中能否转身退台,以及如何打造一个将存量和增量财富实现合理分配的“转换器”,进而生成广受尊敬的发展模式。

当然,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有些经济学家所说的中国由于资源和环境以及制度和技术改进的约束,如果不进行痛苦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势头将戛然而止。认为这是有责任感的学者热望政府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呐喊。其实,无论是“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失败无法最终达到完全工业化的警告,都昭示处于发展十字路口的中国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放眼世界,曾经前景美好的新兴经济体,也只有韩国和新加坡等极个别国家迈入了工业化国家之列。事实上,今天的主要工业和经济强国俱乐部,唱绝对主角的依然是欧美和日本。

对中国来说,西方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中国的发展势头。例如,在国际舆论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7.75%和2.5%,通货膨胀率分别为4%与1.5%,而人民币将以每年3%的速度升值。因此,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越美国。不过,即便如此,承载人口重负的中国也远远谈不上在人均财富拥有量方面超越美国。美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而且是全球几乎唯一的“财富管理中心”。目前的经济问题主要是过去优越感太强烈的美国精英阶层和华尔街投行自私的产物,预计美国经济会在三年左右得到修复。美国仍然具备领导下一轮经济与产业革命的基础性条件。中国就不一样了,且不说我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金融力量工具和左右世界的机制化霸权,中国迄今尚在工业化道路上行走,经济能否在未来十年成功转型,谁也暂时无法给出清晰的答案。从操作层面来说,在执行战略转型过程中能否打造一个将存量和增量财富实现合理分配的“转换器”,目前尚是未知数。这个“转换器”,某种意义一说,就是聚焦收入分配改革和社保体系改革等复杂命题的制度设计与执行框架。

今日中国 篇7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世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变革者和大同世界完美图景的描画者,他是古今中外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大同书》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情怀和所描述的人间乐土至今仍激励鼓舞着我们。溯古思今,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是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的某种继承、深化和创新。对康有为大同思想的研究,为我们现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一、公平思想的继承

“天赋人权、独立平等”思想在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1]康有为强调平等乃天赋人权,“人人皆为天子”。他指出:人者,天之所生也,有是身体,即有其权利。从事组织管理的行政人员只是人民公仆,官即民也,本无大小之分。这些行政人员由民推举,为民办事。康有为认为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就是去“九界”,而去“九界”达到平等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通过去级界平民族,废除政治等级的不平等;去种界同人类,消灭种族差别;去形界保独立,实现男女平等;去家界为天民,达到经济上的平等。虽然康有为的公平思想在当时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但他企图通过消灭种族差异以达到大同世界,这本身就是对人人平等原则的背离。尽管康有为的公平思想有缺陷,但他天才般的美妙设想一直激励着后人为扫除世间的不平,追求真正的至公至平世界而不懈地奋斗着。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我们继承了康有为公平思想的合理内核。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之一。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只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现阶段的公平正义应该从两处着手:一是形成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二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有序的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创新

康有为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私有制不仅会带来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而且会造成社会的动荡,所以他主张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举天下之田地皆为公有”。[2]275建立在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各产业部门,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电器化和自动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仅三四时或一二时而已足,自此外皆游乐读书之时矣”。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社会生产数额同需求数量基本持平,工农业生产都排除了盲目竞争,而是在政府计划性组织下运行。

康有为的《大同书》曾深深吸引着学生时代的毛泽东。1919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教育月刊》上发表《学生之工作》,倡议在岳麓山设立“新村”,“新村”的设计深受《大同书》影响。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蓄积在毛泽东心中多年在大同情结开始绽放。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尽管人民公社与康有为描绘的大同世界不尽相同,但大同世界的精髓——建立高度的公有制以及实行计划经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人民公社成为实现毛泽东大同理想的具体方案和手段。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中国具体的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切认识。我国现今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的判断。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又一次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是我党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而得出的结论。如果说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对未来的设想,那么,我国现行经济制度就是依据现实,脚踏实地地为实现这一美好设想的务实创新。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深化

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康有为在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之后推陈出新,将古代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近代科学之上,并作了全新的诠释:“人人皆当知天,然后能为天人,人人皆当知地为天上一星,然后知吾为天上人”。[3]马洪林指出,“康有为的这段精辟论述……“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的统一体,社会与自然构成统一的物质世界……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应当认识自然,并可以按照自然规律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康有为“天人合一”思想,应该说,它还停留在初步认识的阶段。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今天的我们比百年前的康有为要深刻得多。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将会不断深化。

四、对社会矛盾认识的不同

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是一个废除了财产私有制的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人人平等,已不存在矛盾的极乐世界。

与之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却承认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矛盾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的非对抗性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旧的不和谐因素被消除,新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出现,社会就是在消除、克服不和谐因素中获得发展的。

五、理想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应该打破传统的宗族保障体系,确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理想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完备,“每月医生到各人家诊视一次,治之于未病之先……所有药费医费皆公家所出”。[2]265病残者,可入“养病院”、“医疾院”,政府为老年人建有“养老院”,“公设此院,务极宽敞;起居饮食,务极精良”,“凡年六十以上者,许入此院养之”。[2]269由社会负责养老送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按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康有为以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对未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憧憬,虽是一种憧憬,但其中一些具体的措施对于当今我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其丰富而深隧的思想内容,在我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今天,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穷苦多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世界”不可同日而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给人们以希望和鼓励;而今天我们倡导“和谐社会”,却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康有为等前人“大同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是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今天的升华,是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275.

[2]李似珍.评注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290.

[3]姜义华.大同梦幻——康有为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64.

今日吉化 篇8

32|2014年12月提起“吉化经验”, 很多人耳熟能详。实际上,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 才是吉化经验的精髓所在。时光荏苒, 跨入新世纪后, 吉林石化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扬着既有经验, 并不断为这些经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脚踏实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经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吉化人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持之以恒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培育了“四种精神”和以“四种精神”武装起来的优秀团队, 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成为吉化履行国企使命、长子责任的可靠保证。他们把基础管理优势提炼为: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方针指导下, 吉化的一代代管理者团队, 带领广大员工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 形成了以严细实快作风为保证的基础管理特色, 成为吉化的管理精髓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011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视察吉化时, 称赞吉化是全国工业战线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继往开来, 吉化人将牢记国企使命, 建设百年吉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 始终作为国家财富的创造者, 始终作为中国石油“奉献能源, 创造和谐”的骨干企业, 始终作为全体员工实现全面发展的幸福家园, 努力创造更多宝贵经验, 让吉化这面旗帜始终迎风飘扬。

今日头条的版权战役 篇9

这场媒体“围剿”,确实是过去十多年媒体版权“战争”的继续,但绝不只是新旧媒体之争。任何媒体都可能被侵权,也可能在不自知或放任地侵犯他人版权。在传播越发自由的新媒体时代,更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深对生产者创造力的尊重。

版权战役后的合作共赢

今日头条自2012年8月上线以来,一直被外界称为“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其未经授权即展开大规模“搬运”的行为,受到不少媒体的谴责。2014年6月4日,今日头条对外宣布获得第三轮1亿美元融资的当天,《广州日报》把其告上法庭,称其涉嫌侵权;6月5日,《新京报》发布了一篇社论,直指今日头条是“剽窃者”,涉嫌版权侵权。一时间,大量媒体跟进报道。6月24日,搜狐公司以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1100万元。而“今日头条”则抛出搜狐曾对其收购未遂及主动要求合作的证据予以回应。

尽管“今日头条”一再强调自己的机器人推荐机制,但始终无法回避曾经通过爬虫抓取未经授权的媒体网站信息,并且存在私自转码行为的事实。

6月6日,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我们承认确实有未经告知抓取纸媒网站内容的情况,但用户在我们客户端上总点击量的七成都是直接跳转到原始网站。这块我没有看到法律风险。另外一些点击量跳转到的是我们优化和转码之后的页面,但我们保留了原始网站的品牌。这块是有争议的。”

事实上,今日头条创办之初,张一鸣压根没有觉得版权问题会给公司带来危机,但版权还是成了今日头条躲不开的问题。

6月的“围剿”过后,今日头条很快做了反思和致歉,并积极与大量的媒体网站沟通,告知今日头条的抓取行为,对有要求必须跳转到原始网站的媒体,停止转码行为。据今日头条透露,其目前已和包括新浪网、凤凰网、上海SMG、参考消息、北京卫视、央视财经、光明网、新华网、环球网、财新网、浙江在线、虎嗅等在内的数千家各类媒体与今日头条达成合作协议或入驻今日头条媒体平台,基本上已经完成对国内主流报业集团的版权覆盖,并且不断在扩大合作的范围。

今日头条表示,会尊重内容生产者的选择,包括以传统的版权购买形式与之合作,并且已经展开接触。据记者了解,今日头条与新京报之间的合作就采取了版权合作的形式。同时,今日头条也已断开无合作意向的媒体链接。如今,今日头条已为合作媒体提供工具以供经营内容页广告,或者参与今日头条广告联盟的收益分成。

其实,抓取无论纸媒还是新媒官网内容的并非今日头条一家,不少搜索推荐软件都在这样做,而且同样存在对原网站进行转码的行为。枪打出头鸟,今日头条虽不是躺枪,但确实背了行业的黑锅。不过,接下来的合作共赢也可谓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如今人民网、虎嗅网、环球网、钛媒体等合作媒体都已经尝到了今日头条巨大导流的甜头。其实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纸媒,都希望在尊重版权的前提下,探索合作的路径。

今日头条版权战役背后的法律问题

游云庭: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

今日头条的版权战役似乎已经以互利共赢的方式握手言和,但这个行业的版权纠葛并不会以今日头条的规矩为范本或守则,要知道并非所有与今日头条有相同机制的新媒体都有今日头条的能力、魄力和财力。投机取巧、打擦边球、忽视或无视原创者的版权问题在这个行业仍然接连上演着,即便今日头条也不能保证不再犯错。因此,以今日头条为例,总结这场版权战役背后的法律问题依然必要。

1、今日头条有没有权利抓取新闻网站的内容?

作为一个新闻推荐类应用,今日头条必须先通过计算机爬虫程序在各个新闻网站页面抓取相应的内容,然后才能分析并向用户推荐新闻,那么,其有没有权利抓取新闻网站的内容?根据现在互联网通行的规则,只要被抓取的网站不反对其抓取,即为有权。

如果新闻网站反对被爬虫程序抓取的,可以在专供爬虫程序读取的文件内设置白名单或者黑名单,禁止部分爬虫抓取信息或者只允许某些爬虫抓取信息。如果爬虫程序耍流氓,被禁止了还照抓不误,网站可以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定起诉通过爬虫程序抓取信息者。

2、今日头条对网站内容优化转码有没有法律依据?

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和微博、微信账号访问今日头条推荐的新闻时,今日头条会对被访问的其他网站网页进行优化转码,这里的优化转码实际含义应该是:今日头条对其抓取的网页进行技术处理以方便移动设备用户阅读。

转码是新生事物,法律依据可以套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有权自动存储从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向服务对象提供。但适用此条法律规定了三个前提:一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改变自动存储的作品;二是不影响提供作品的原网络服务提供者掌握服务对象获取作品的情况;三是在原网络服务提供者修改、删除或者屏蔽作品时,根据技术安排自动予以修改、删除或者屏蔽。

3、今日头条对网站内容优化有没有正当性?

参照前面第一、二两个前提,今日头条做法的争议点就显现出来了:首先,今日头条的优化去除了网页上的广告损害了被其抓取数据的新闻网站的收入,这算不算“影响提供作品的原网络服务提供者掌握服务对象获取作品”?其次是今日头条上的新闻网页显示的是今日头条网站链接而不是原来新闻网站的链接,容易误导用户,算不算“改变自动存储的作品”?

上述问题从法规的字面上看,双方都可以推导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争议应该很大。但跳出法条抽象的规定,看双方的业务类型,也许会更清楚一些。

平面媒体采写原创内容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传统上会通过订阅费用、广告等方式回收,这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但如果用户养成了通过今日头条的应用程序、微博、微信看传统媒体的新闻的习惯,平面媒体的商业模式就很难维持:因为可以方便的在今日头条的产品上查看新闻全文,原创内容媒体的订阅者和网站访问都会减少,订阅收费和广告收入都会减少,其收入来源会被掏空。

反观今日头条,其并不采写新闻,也不像门户网站那样从传统媒体购买内容版权,但依靠其技术优势抓取新闻、推荐新闻,利用移动端优化转码屏蔽新闻网站广告获得用户关注,同时,自己也通过各种广告获得收入。虽然今日头条通过技术分析推荐新闻和通过转码优化移动端阅读体验也是技术进步,但就他们的商业模式而言,是建立在寄生并损害原创内容媒体之上的,显然自利性大于共赢性。

去年9月15日上午,就《版权保护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通过国家版权局官方微博做客微访谈,接受网友的提问。对于“今日头条”侵权案的调查情况,阎晓宏表示,6月,国家版权局已对“今日头条”展开立案调查,认定其确实存在构成侵犯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之后,该公司积极整改,迅速删除了所有侵权作品,并主动全面与媒体洽谈使用作品的版权采购事宜。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处罚是手段,规范才是目的。对新兴网络服务企业,我们要在规范其经营行为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其健康有序发展。”

知名媒体人范卫锋认为:今日头条版权战役根本就没有打起来

对今日头条这场版权战役,各方观点云集。如果从传统媒体的角度出发,这称为维权的“第二次战争”的话,传统媒体无疑是“被侵略”的一方。在传统媒体深受新媒体冲击,急需调整和颠覆自身的当下,传统媒体组织和人在这场战役中的态度值得分析和总结。

1、媒体的颟顸,十年来几乎没有改善。此役中,财新网一如既往地高举旗帜,广州日报、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积极战斗,糗事百科创始人王坚、孕峰创始人程苓峰等奋勇出击。但是,大多数传统、新、自媒体人选择了坐壁上观,隔岸观火,甚至嘲笑、讽刺。

2、和今日头条的严阵以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场维权的“第二次战争”,即使在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机构内部,也没有什么动静,最多只是饭局上的谈资而已。目前传媒机构中,负责版权维护、转载授权工作的人员,一般不会超过1人,地位往往边缘化,和单位一把手之间,隔着四、五个层级。即使这位热血青年想要参战,这份报告想经过层层审核、重重会议、级级领导,再到达决策层办公桌上、经过讨论、斟酌、酝酿后,拍板、付诸行动,时间往往以月计算(很可能早已搁浅)。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今日头条完成产品迭代、战术调整了。

3、处事风格上,传统媒体机构仍然习惯于酒席上握手言欢。对于新媒体、互联网行业把诉讼、骂战作为家常便饭、今天打架明天合作的生态环境,仍然没有适应,仗打不起来,和这也有关系。

4、其实,和十几年前的“第一次战争”相比,如今传媒业格局有一个有利变化:传媒集团的航母化和旗下媒体的细分化同时发生。因此,如果国内的几大文字传媒集团,如新华社体系、人民日报体系、上海文广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等10来家集团,集体要求今日头条对旗下所有媒体的内容下架,根据法律,今日头条应该照办。那么,今日头条将失去国内原创媒体的80%以上优质内容,再加上各新闻门户的援军,今日头条将面临颇为棘手的局面。可惜,这种场景没有出现。

5、还有一点,和钱有关。很多人误以为媒体在见钱眼开,其实恰恰相反,媒体们不想参战,很多是因为看不上这点小钱。如果只看短期经济利益,对于营收规模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传媒机构来说,收这点版权费毫无意义。如果谈长期战略价值,很遗憾,很多传媒在战略上仍然举棋不定,对于参战的战略价值,难以决断。

今日移动通信卫星发展 篇10

1.1 卫星总体概述

最早问世的移动通信卫星是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至今已发展了四代。第一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采用全球波束, 容量较小;第二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开始采用区域波束, 并通过频率复用技术增加容量;第三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能形成上百个点波束, 载荷采用数字化, 可实现用户间的直接通信以及灵活分配卫星的功率、带宽和波束;第四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采用辅助地面组件 (ATC) 等技术为用户提供天地融合的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 提供4G服务。

目前, 在轨提供业务的主要是第三代、第四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其中, 第三代卫星的主要技术特征是采用多波束形成技术、大型通信卫星平台技术、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 其典型卫星是国际移动卫星-4 (Inmarsat-4) 、阿联酋的“瑟拉亚” (Thuraya) 卫星和印尼的“格鲁达” (Gaurda) 卫星;第四代卫星的主要技术特征是采用地基波束成形技术 (GBBF) 、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辅助地面组件技术等, 其典型卫星是美国地网星-1 (Terre Star-1) 、天地通-1 (Sky Terra-1) 和中圆轨道-G1 (ICO-G1, 又叫DBSD G1) 卫星。

第三代、第四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之所以都采用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 是为了增强卫星性能, 缩小用户终端的尺寸, 其中第四代卫星的天线更大。未来, 卫星通信终端与地面通信终端的兼容性还将进一步提高, 从而能大大增加卫星通信业务进军地面无线通信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代采用的辅助地面组件技术是一种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的辅助地面基站, 能够解决卫星信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以及室内覆盖性不佳的问题。卫星和大量辅助地面基站组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实现大区域无缝覆盖, 终端可以自动地在辅助地面基站和卫星之间进行无缝切换, 即在有地面网络覆盖的地区使用地面网络, 在没有地面网络覆盖的地区使用卫星网络, 从而大大降了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也吸引了地面移动运营商的关注。该技术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地面通信设施覆盖不到的极限环境下, 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第三代典型卫星

现在, 可用于国际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的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只有国际移动通信卫星, 现有大约10颗卫星在轨工作, 其中包括第二代移动通信卫星——国际移动卫星-3、第三代移动通信卫星——国际移动卫星-4。2013年发射的首颗国际移动卫星-5主要用于宽带多媒体通信, 它属于第四代还是第五代目前尚无定论。

“国际移动卫星”是由国际移动卫星公司运营的全球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它通过有限的带宽频率资源, 使用需分多址方式为全世界提供了将近15万只通信终端的服务业务。它可提供传统的移动话音业务、低速率数据业务、高速互联网接入, 以及全球海上遇险与安业务全服务。2005年~2008年期间发射的4颗国际移动卫星-4由欧洲阿斯特留姆公司研制, 是目前国际卫星移动通信的“主力军, 比国际移动卫星-3容量大20倍, 可提供全球宽带局域网 (BGAN) 业务, 并支持手持机通话业务。每颗国际移动卫星-4上装有1个直径9m的展开式大型天线, 可产生228个点波束、19个区域波束、1个L频段全球波束和1个C频道全球波束, 数据传输速率最高为432kb/s。其信道总数超过600个, 每个信道带宽为200kHz。由于该卫星采用星上处理技术在波束间进行信道重分配, 所以可通过组合产生宽带信道, 更好地与功率和带宽资源相匹配。国际移动卫星-4综合了高低端多种业务模式, 采用高效的频率复用技术, 在有限L频段的带宽资源情况下, 实现了容量和多样化的双佳选择。它所采用的新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卫星资源、提高有效功率, 使得用户终端小型化、综合一体化以及通信高质量和系统高可用度得到有效保证。

链接:国际移动卫星-5由美国波音卫星系统公司研制, 将总共发射4颗, 用于提供全球首个高速移动宽带服务, 以及高质量的视频、语音和数据服务。它与现有L频段移动通信卫星不同, 采用Ka频段点波束设计, 每颗卫星携带72台转发器, 能够形成89个固定点波束和6个可转向波束, 满足高密集地区市场应用需要, 响应全球热点事件。通过国际移动卫星-5, 用户能够享受5/50 Mb/s的数据下载速度, 实现全球无缝宽带漫游。海事/陆地终端的口径能够达到60cm/1m, 航空终端的口径能够达到30cm&60cm的量级。

美国为印尼和阿联酋研制并发射的“格鲁达”和“瑟拉亚”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可为个人手机提供区域移动通信服务, 它们都装有直径12m多的大型高功率天线, 可形成上百个点波束, 使其EIR P大大提高。

印尼的“格鲁达”由美国洛马公司研制, 于2000年2月12日发射, 是世界首颗支持手持机移动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装有两副直径12m的收发大型伞状天线, 利用L频段与用户终端进行通信;采用星基波束成形技术, 形成收发各140个点波束, 可实现20倍的频率复用, 能容纳200万个用户, 具有1万路同时通话的容量, 可为地面移动用户以及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的固定用户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和寻呼等移动通信业务, 地面用的手机由爱立信公司制造。

20 0 0年10月20日, 美国波音公司为阿联酋研制的瑟拉亚-1卫星升空, 它是世界上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区域个人移动通信卫星。2003年和2008年又陆续发射了瑟拉亚-2, 3。“瑟拉亚”卫星使用了增强的有源相控阵天线与数字信号处理器相结合的多波束形成技术, 可以改变波束指向, 实现波束变形, 进行信道组合与切换, 从而能够根据地面通信容量变化灵活地控制波束的方向和功率, 提高覆盖范围和频率的利用率。其收发共用天线的直径为12.25m。整星具有13, 750路同时通话的容量。地面使用的多模式手机可兼容卫星、GSM和GPS业务。

多波束形成技术可以优化形成波束, 改善天线的EIRP和G/T值, 实现部分的在轨波束重构, 并可支持星上单跳业务。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多馈源信号的加权求和操作形成多个波束, 这些权值称作波束成形系数。波束成形系数可以根据预先的计算进行预置, 也可以根据系统需求进行在轨波束重构。

1.3 第四代典型卫星

2008年4月14日发射的美国中圆轨道-G1是首颗使用DVB-SH标准的移动视频广播卫星, 天线直径15.8m。它首次使用了地基波束成形技术, 可以形成250个发送及250个接收的S频段波束。其用户链路采用与地面移动3G系统相近的频率, 以有利于与地面系统的互联互通, 也有效地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该卫星主要面向汽车等移动载体提供实时的移动视频、数据等业务, 同时也向手持终端 (如手机) 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

所谓地基波束成形技术是将数字波束成形技术与其他数字处理技术放到地面上进行工作的方式。使用地基波束成形技术的卫星, 星上的有效载荷仅需要天线及相关的射频网络, 所有的处理工作均交由地面信关站进行处理, 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形成数目不同、且各自独立的频段发射点波束和接收点波束, 满足用户实际需要, 灵活分配卫星容量及带宽, 节省星上资源, 增强卫星可靠性。

2009年发射的美国地网星-1是世界上首颗能用地面终端直接通信的卫星, 也是目前世界最重的通信卫星, 发射质量6, 910kg, 由美国劳拉公司研制。其上直径达18m的大型S频段天线可生成数百个波束。它采用了辅助地面组件技术, 可在卫星信号被建筑物所遮挡的地区提供覆盖;它利用频谱复用技术构建混和网络, 形成真正的“星地联合”, 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无缝隙的网络, 为北美地区的乡村、城市和其他偏远地区提供了2GHz的移动话音、数据通信、监视和信息等业务。由于采用S频段, 地网星-1避开了“GPS干扰问题”, 因而成为目前最成功运行的天地融合系统。2015年~2016年, 美国还将发射全球最重的卫星地网星-2, 整星重量超过6, 900kg。

2010年11月14日发射的天地通-1卫星天线口径达22m, 是目前直径最大的在轨通信卫星天线。该卫星利用辅助地面组件技术来实现天地融合的宽带移动通信服务, 还采用了高功率固态功率放大器等先进技术, 是目前美国最先进的L频段移动卫星。天地通-1与地面4G网络组成了天地融合的移动通信系统, 即在地面网络覆盖的地区使用地面蜂窝, 在地面覆盖不到的地区使用卫星。

2 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2.1 卫星总体概述

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 轨道高、路径长, 因而链路损耗大, 传输时延长, 不宜于个人移动通信;单星成本太高, 一旦发射失败损失惨重;静止轨道资源很紧张;这种卫星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 在两极有盲区。为此,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一批移动通信低轨道卫星陆续投入建造。

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星座、地球信关站、系统控制中心、网络控制中心和用户单元组成。其中的卫星都是小卫星, 一般运行在高50 0 k m~1, 50 0 k m的轨道, 故可以克服静止轨道卫星的种种不足, 如卫星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低、制造周期短、可批量生产;卫星之间互为备份、损失较小;地面终端设备简单, 造价低廉, 便于携带;由于轨道高度低, 所以可以消除使用静止卫星工作时存在的电话传输延迟等问题;能进行全球无缝隙个人移动通信。

之所以采用星座方式工作, 是由于低轨道卫星覆盖面积小, 为了实现全球覆盖, 连续通信, 所以要采用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方式运行。它是在若干轨道平面上布置多颗卫星, 使用各种通信链路将各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联结起来。整个星座形成一个大型平台, 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窝状服务小区, 服务区内用户至少被一颗卫星覆盖, 用户可以随时接入系统。

根据工作频段和服务内容的不同, 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又可分为小低轨 (Little LEO) 和大低轨 (Big LEO) 两种。前者由廉价小卫星组成, 工作频率在1GHz以下, 能提供低成本、低数据传输率 (10kb/s) 的Email和双向寻呼等窄带数据通信业务, 美国“轨道通信卫星” (Orbcomm) 属于此类。后者由24颗以上的小卫星组成星座, 工作频率在1GH z~2GH z, 能提供话音和中高速率的数传以及全球个人通信业务, 美国“铱” (Iridium) 卫星和“全球星” (Globalstar) 属于此类。它们均采用一箭多星方式发射。

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在历经了20世纪的“没落”之后现已“强势回归”, 美国三大低轨移动通信卫星星座目前正在更新换代。

2.2 小低轨卫星星座

“轨道通信”是目前全球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广域、分组交换、双向短数据低轨小卫星通信系统, 用于短数据通信, 具有投资少、周期短、兼备通信和定位能力、卫星重量轻 (43kg) 、用户终端小巧便携、星座运行时自动化程度高、自主功能强等优点。其用户终端与信关站之间的通信通过低轨道卫星星座来实现, 信关站连入拨号网络或专线网络, 与因特网和X.25等网络相连。

美国第一代“轨道通信”卫星由轨道科学公司研制。其主星座由4个轨道面组成, 每个轨道面上部署8颗卫星, 轨道高度825km, 轨道面之间的间隔为45°。1995年发射首颗卫星, 1998年组成星座开始正式提供商业服务。1995年~1999年共发射35颗卫星, 第一代卫星完成组网。

每颗“轨道通信”上装有7台用户上行链路接收机, 1台用户下行链路发射机, 2台信关站上行链路接收机, 1台信关站下行链路发射机, 1台时间同步信号发射机。卫星的3副四臂螺旋天线均安装在可伸展支杆上, 其中1副为VHF频段信关站天线, 另1副为VHF频段用户天线, 还有1副为UHF频段授时天线。

该卫星每小时可以处理7.7万条短信, 在美国可以满足330万终端设备的需要。除了短信外, 其定位功能主要由卫星上的GPS分系统来实现, 可以提供星上导航和时间同步功能。

美国还计划建立由18颗卫星组成的第二代“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其每颗卫星将配备一套增强的通信有效载荷, 用户数量比第一代最多可增至12倍, 数据传输率更快, 传输量更大。卫星拟配备自动识别系统 (AIS) 有效载荷, 接收与报告来自配备了自动识别系统的海上船只的信号, 它在海上船只的避碰、助航、搜寻、救助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代“轨道通信”卫星讲具有向后兼容特性, 第一代“轨道通信”用户的通信设备可与第二代卫星实现无缝链接。

2.3 大低轨卫星星座

“铱”星座的特点是具有星间链路和星上处理功能, 不需通过地球站中继便可灵活、高质量地进行个人全球移动通信, 但成本高。“全球星”星座没有星间链路和星上处理功能, 对地面设施依赖性大, 只能提供存储转发通信, 但容易实施、投资小是它的优势。它们都已经投入使用。

2.3.1“铱”卫星星座

美国洛马公司研制的第一代“铱”卫星于1997年5月5日首次发射, 1998年11月1日正式提供移动通信业务。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低轨道话音移动通信系统, 由66颗运行在6个极轨卫星组成, 每个轨道平面上分布11颗卫星和1颗备份星, 轨道倾角为86.4°, 轨道高度为780km, 。每颗卫星在与地面用户终端及信关站进行通信的同时, 每颗卫星有四条星间交叉连接链路, 与星座中的其他卫星进行相互间的通信, 形成一个网络。

每颗“铱”卫星发射质量690kg, 装有3副主任务相控阵天线, 每副天线可提供16个L/S频段通信波束。卫星还装有4副Ka频段星间链路天线, 其中两副用于轨道面内通信, 另外2副用于轨道面之间的通信;4副Ka频段星地通信天线, 用于卫星与地面信关站之间的通信。单星通信容量为1, 100条信道。“铱”卫星和用户单元间上下行链路使用L频段, 卫星间链路及其与信关站的上下行链路则使用Ka频段。

采用星际链路是“铱”卫星系统的一大特点, 它用于在相邻卫星之间提供可靠、高速的通信。所有卫星协调工作共同构成一个空中传输交换网络, 使得任一卫星覆盖区内的任何用户通过星际链路就可以与其他覆盖区内的任何用户进行通信, 而无需地面设备进行中继。即使用户处在一个附近没有信关站的波束中, 由于星际链路的存在, 用户终端仍能通过多条路径与系统中的信关站进行通信。这多条路径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和抗摧毁能力。

“铱”卫星系统与用户之间的通信采用蜂窝设计, 但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不同, “铱”卫星使用点波束, 每颗卫星的星上相控阵天线形成48个点波束, 点波束构成连续的六角形图形, 在地球表面形成L频段的48个蜂窝小区网, 在地球表面飞速移动。每个小区的直径为689km, 48个点波束组合起来, 可以构成直径为4, 700km的覆盖区, “铱”卫星用户可以看到一颗卫星的时间约为10min。因此, 在地面最小仰角为8.2°的条件下, “铱”卫星系统形成了全球的连续覆盖。

目前, 美国国防部是“铱”卫星系统最大的用户, “铱”卫星手机为海外作战的美军官兵广泛使用, 主要用于战斗员之间的通信和美军中央司令部物资运输监测。英国国防部等部门也先后成为该系统的用户。

第二代“铱”卫星——“铱星下一代” (Iridium_NEXT) 目前正由欧洲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研制, 计划于2015年~2017年之间发射。其主要特点是:无缝隙的替换现有星座, 以确保业务的连续性;保持“铱”卫星系统服务的全球覆盖、安全、可用和通信的低延迟特性;能在速度、带宽和灵活性方面提供新的增强能力, 最高数据下载速率可达30Mb/s。

2.3.2“全球星”星座

1998年2月14日, 美国首次发射了第一代“全球星”, 1999年11月22日完成由48颗第一代“全球星”组成的星座, 卫星分布在8个倾角为52°的圆形轨道平面上, 相同轨道平面内卫星间隔为60°, 轨道平面间隔45°, 轨道高度约为1 414km。该系统在赤道和纬度高于60°的区域覆盖率较低。

第一代“全球星”的馈电链路采用全球波束, 用户链路有16个点波束, 每颗卫星可提供2, 500条2.4kb/s的信道, 波束覆盖区直径约为5, 800km。从用户到卫星的返向链路采用L频段, 从卫星到用户的前向链路采用S频段, 卫星和信关站之间上下行通信链路采用C频段。每个信关站可以与4颗卫星通信。

“全球星”采用透明转发方式, 信号调制、解调等处理均在地面上进行, 主要实现卫星用户链路 (L/S频段) 和馈电链路 (C频段) 信号之间的联通、变频和放大等功能, S频段发射天线和L频段接收天线均采用有源相控阵天线。

该系统是一个星形结构的通信系统, 所有通信都需通过信关站的交换。它能提供话音、定位、传真和数据等商业业务, 也为美国军队提供移动通信业务。

第二代“全球星”已于2013年2月正式完成与第一代的更新换代, 可运行到2025年。第一代“全球星”的寿命仅有7.5年, 第二代的寿命则延长至15年, 发射重量也从第一代的550kg增加至第2代卫星的700kg。第二代“全球星”可提供更大的高峰需求呼叫容量, 能为文件传输和视频应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并可集成辅助地面组件地面应用、视频流和宽带数据业务提供更好的网络管理。其主要包括高速率数据业务、因特网接入业务、音频与视频广播业务、远程文件传输以及虚拟私人网络等。

3 几点启示和未来前景

由于建造和运行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星座成本高昂, 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尤其是“铱“卫星系统目前主要用于军事。为此, 发展低轨道移动通信卫星要慎重。而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具有星体比较固定、信道条件比较好的优点, 用3颗卫星就能覆盖除南北极以外的所有地区, 具有技术成熟简单、投资相对较小、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 所以发展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风险较小。其中“国际移动卫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例如, 准确地把握市场, 根据市场的需求准确定位;始终遵循技术与市场同步推进的“双引擎”机制, 规避技术风险;通过由分布在86个国家的260个合作伙伴组成的全球性业务网络提供服务。

移动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是大天线、大功率, 卫星的有效载荷发射功率一般都在10k W以上, 所以要发展大型通信卫星平台。另外, 还要突破和掌握大型可展开天线技术、多波束形成技术、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地基波束成形技术、辅助地面组件技术等, 通过创新性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模式来带动市场发展。

星地联合是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覆盖相邻地面蜂窝网之间的“缝隙”, 以及地面蜂窝网不能覆盖的区域。因此, 卫星通信系统必须与地面蜂窝通信系统紧密结合。专家通过分析、研究移动通信卫星发展后, 已提出了“天上一颗 (或一组) 卫星, 地上一张网络, 天地融合”的思路, 已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的辅助地面组件就是一项天地融合的专利技术, 可解决卫星信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以及室内覆盖性不佳的问题, 很好实现大区域无缝覆盖。未来卫星移动通信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就是实现室内外无缝覆盖, 终端可以自动地在辅助地面组件基站和卫星之间进行无缝切换。

辅助地面组件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卫星和辅助地面基站复用同一频段, 使用几乎相同的空中接口信号格式, 因此无需双模终端;二是终端的天线、体积和软硬件水平保持和现有的地面网终端相当, 即使终端正和卫星进行通信也无需专用外置天线;三是卫星并不限制空中接口信号形式, 地面的3G, 4G等移动通信空中接口可以通过卫星链路运行, 卫星不会在地面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很快失去作用。利用以上特点, 并结合高效的系统网络管理技术, 未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真正做到大容量、高数据率以及室内外无缝覆盖, 将在移动通信业务和灾害应急通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 固定与移动通信卫星业务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 海事和航空移动业务已成为未来发展热点。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利用卫星向乘客提供宽带网络接入的卫星航空和海事宽带业务正悄然兴起。固定天线尺寸的减小和移动终端数据率的提高, 固定与移动通信卫星业务领域间的差异正不断缩小, 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的全球高速移动宽带业务的推出, 使得用户下载速度能够达到50Mb/s, 卫讯公司下一代卫讯-2 (Via Sat-2) 卫星将瞄准海运和海空市场, 并与Jet Blue等一系列航空公司签署战略协议;2015年,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计划部署“史诗” (Epic) 系列Ku频段大容量卫星, 它将显示移动卫星宽带化、宽带卫星移动化的趋势。预计在未来10年, 卫星航空/海事宽带将成为卫星移动业务的重要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悦.国外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技术发展综述, 国际太空, 2013 (10) :26-31

[2]闵士权.未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国际太空, 2010 (10) :26-34

[3]陈杰.国外主要通信卫星技术计划及其进展.中国航天, 2007 (2) :38-43

[4]Kirk Pysher.Intelsat 19 failure investigations reveal initial ascent data.Spaceflight, 2012, 6

[5]Chandra Koduru, Bruce Tomei, Steve Sichi, Kevin Suh, Tuan Ha.Advanced Space Based Network using Ground Based Beam Former[C].29th AIA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Systems Conference (ICSSC-2011) 28 November-01 December 2011

今日中国 篇11

为了能多拥有几本何伟的签名书,中学生方梦(化名)已经是第二次开口向坐在她一旁的《方圆》记者借钱了,而在这两次借钱之前,两人互不相识,“但是为了何伟,我也只能厚着脸皮了。”方梦红着脸对记者说。

在这场主题为“异国的观察者和写作者”的活动现场,我们会很容易理解方梦的“狂热”。听说为了降低现场的室温,承接活动的地下剧场原本准备了不少电扇,但是后来为了能多腾出空间来站人,主办方索性关掉了电扇。距离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剧场的各个角落就早已被人填满。

所有人都在等待何伟先生的出场,他是来自美国的非虚构作家,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的原名、英文名叫Peter Hessler。

变化着的中国

上世纪90年代末,何伟作为志愿者来到中国,在重庆东部的涪陵从事支教活动,并在那里开始了他认识中国、书写中国的历程。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美国记者眼中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他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为了保持观察世界的视角,捕捉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何伟与妻子张彤禾(著有《打工女孩》一书)定居埃及已三年。他这次从埃及报道现场来到中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新作品集《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里面收录了他10年间在3个国家里记录下的24个故事。

听到主持人宣布“有请何伟”,方梦和所有人一样从座位上直起了腰伸长了脖子,她一边观望着,还不忘一边跟我感叹:“太激动了,你能相信吗?他甚至吃过老鼠!”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何伟,他穿着格子衬衣、军绿色休闲裤、登山鞋,肩上还背着个双肩包,风尘仆仆的样子。人们热烈欢呼他,他却没有报以回应式的微笑,脸上的表情让人说不清楚,不是严肃,多的是几分游离。

何伟似乎话很少,不太习惯被看做主角,现场气氛需要主持人和嘉宾刘瑜的带动。看得出来,人们十分喜欢看他一脸惶惑地用“含着枣核”一样的中文回答问题。尤其是碰到某些敏感的词汇,他词不达意的“接招”会产生意外的幽默效果。比如有人问他新书名字为何叫“奇石”,是否意在影射中国的一些怪现状,他回应说,“只是觉得‘奇石’的英文发音(Strange Stone)比较好听”。

读过何伟书的人都知道,他本人并非像现在这般驽钝。14年的中国生活,使得他也学会了一套“混”的本领。他在《奇石》中提到,“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时候你都需要有一点创造性口吃”。——这是他观察人的方式,他发现这种说话的样子似乎更有利于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他也早已学会如何给人递烟,陪人喝酒,在上次由GQ杂志主办的演讲活动现场,他讲究地穿上了西装、打上领带,换了一双锃亮的皮鞋。

在这种场合,何伟并不认为自己仅仅是个受访者的角色,就算是在活动现场,他也不忘拿起笔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记录着什么。遇到感兴趣的问题,他会反客为主,问记者喜欢他书的理由是什么;在了解到主持人曾在美国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就问对方看待美国的视角是否随着这段经历发生了改变。

比起接受采访,何伟似乎对处于变动之中的人们更感兴趣。这次的中国之行,他也时刻感受着中国的变化。

例如,2007年,何伟离开中国之前,那时还没有任何一个记者同他讨论过“非虚构写作”的问题,然而这次回来,几乎所有人都向他请教非虚构写作的问题。他认为如今的中国有很大的非虚构市场,同时也感叹道:“原来有这么多爱看书的年轻人。”

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何伟看到了越来越具有反思精神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反思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社会是怎样的、道路是怎样的、未来是怎样的。”何伟说,对比之前他在《江城》中曾提到过的中国人普遍的集体主义的思想,中国已发生了不能小觑的变化,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年轻人个人主义意识的觉醒,将对中国的前途会有很多影响。

“垃圾清洁工是我最好的老师”

“他穿得有趣吗?走路的姿势如何?你觉得他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他会出现在这个地方?”——何伟的这种形似社会学调查的写作手法,要得益于父亲从小对他的影响。

1969年,何伟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偏僻的小镇,他的父母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父亲是当地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母亲则是一名历史老师。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父亲就会带着他参加访谈活动,而这些访谈的地点往往非同寻常:监狱、精神病院、乡村诊所。

父亲总是对于他所约谈的那些人抱有极大的兴趣。在何伟的印象中,父亲跟谁都谈得来,尤其乐意与各种个性鲜明的怪人交谈。“如果有工人上门服务,等业务做完,父亲便早已对其生平经历了如指掌。”何伟说

童年时期,只要父亲和何伟在什么地方坐下来无事可做,他就会随机选中某个人,问何伟在这个人身上有没有观察到什么。这种对人物的长期关注以及等待故事自我展开的社会学研究方式,后来成为何伟描写中国的主要优势。

何伟尤其喜欢那些感觉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们,移民、迁徙者、探险者、逃离者之类的人物总是吸引着他,因此他坚持着异国的写作,最近三年,他一直住在埃及,因为他对埃及的政治变革十分感兴趣。

在埃及和在中国一样,他不喜欢采访那里的精英,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大都不太愿意跟很笨的外国人谈话,而农村来的人对他反而更有耐心。

媒体人陆晖也同意何伟的这种做法,“根本不找那些很难采访的人,而是随便在路边遇到几个人聊一下,然后来写。”陆晖说这是他最佩服何伟的地方。因为“他总是能够在非常平常的细节中找到象征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来把握整个中国”。

“为什么美国读者会喜欢从何伟的书中去关注中国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是因为这些细节包含丰富的象征性,能够感受到中国这个国家正在向何处去。”陆晖说。

但是作家刘瑜作为“知识精英”向何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底层的精神世界真的有那么奇妙,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吗?她认为,对于没有接受过另类信息的普通人来说,他们观念的狭隘是一种很朴素的东西,不应该表示特别的鄙夷;而对于一些用无知来维护自己利益的人,则不应抱以同情和理解。

对于刘瑜的疑问,何伟并未给出直接对应的回答。比起从理论上进行反复的论证,他更习惯讲一段故事。他说他最近一直会想到在埃及遇到的一名垃圾清理工,这名清洁工是一个不认字的文盲,但他却有极好的听力和极强的观察力,他能够根据捡来的垃圾分辨主人的职业和收入。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和何伟这个外国人交谈。听说何伟懂中文,那名清洁工还拿着一个写了几个汉字的药瓶来请教他,何伟告诉他,那是一瓶伟哥。“他是我最好的老师,他将成为我正在写的埃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何伟说。

就是在这个垃圾清洁工身上,何伟看到埃及普通人与上层社会的分离。“他没有政府提供的保障,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稳定的合同,靠从废品里回收的东西以及人们给的小费生活,当然小费也是不稳定的。他一辈子没有生活在系统里,和政府的联系微乎其微。”何伟说,与“即便是吃一顿可口的老鼠佳肴也会被政治搞得乱七八糟”的中国不同,在埃及,就算是在人口众多的区域,政府部门也很少,人们仍然信奉传统的部落社会,自己身上发生什么事情第一反应也不是找政府,而是问部落领导人。

对何伟而言,与其纠结于探讨关注小人物是否有价值或者意义,不如多花时间和打工者、工厂老板们在一起,去继续写他们的故事。他始终认为,底层才是今天中国社会的源动力。

更乐于记录他的客观感受

采访了中国那么多的工人、农民、生意人,写了那么多直面现实的书,何伟总也逃不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是否想过为所观察到的社会做一些事情?

何伟认为,界定他的视角到底是一个无关的观察者,还是一个同样身临其境的参与者,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在写到一些人物时,希望描写我们交流互动的方式,以及让我们具有痛感和分歧的那些事情。有时候,因为我是个外国人,中国人会以某些特定的方式与我交流,让读者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何伟坦言,他其实更看重观察与记录的一部分,即使身在其中,他也更乐于去记录他的客观感受,而非主观想法。例如他写过的他在菊儿胡同里居住的日子,那些他每天听到的,胡同里各种叫卖声里蕴含的乐感。他会下楼去买油盐酱醋,到了冬天甚至还会买回来一串大蒜。他甚至还学会从自由经营的废品回收者身上挣点钱用,他卖过一本画满圈划痕迹的手稿,挣回来一些钱。

至于他书写的那些人,从四川前往深圳打工的艾米丽,在浙江教书的威廉,在雅宝路做黑市货币交易的波拉特……他把他们自有的活法写得淋漓尽致。

一些读者尤其关心波拉特移民美国的计划到底成功了没有,何伟告诉他们,他最后一次见到波拉特是在3年前了,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在华盛顿,过得还可以,在美国一家汽车公司工作着,有收入、保险,只是没有结婚,有点孤单。

何伟说,在中国,他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他不需要提出什么意见,人们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以前写过一个工厂工作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她要找工作,就去跟工厂的老板谈。在遭到老板的拒绝后,姑娘坚持站在那里争取着,经过她20多分钟的软磨硬泡,老板竟真的答应了给她工作。待小姑娘走后,老板对何伟说,能看出来,这个小姑娘很有能力,能办事情。

今日头条改变移动端媒体格局 篇12

去年6月份, 手机资讯APP“今日头条”宣布已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 融资估值达5亿美元, 引发了整个传媒行业的震动。

首先燃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版权之战, 暴露中国网络版权缺乏管理和规范的现状。《广州日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多家纸媒以及搜狐、地方新闻网站等纷纷起诉“今日头条”的侵权行为, 索要赔偿。此后, 网络侵权盗版行为成为“剑网2014”专项行动的整治重点。

其次“今日头条”的出现, 让传统媒体人看到了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个性化推荐的魅力。成立于2012年3月, 至2014年年底, 今日头条已累积超过2亿用户, 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 牢牢占据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第二梯队, 彻底改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格局。

上一篇:图书馆问题探讨下一篇:船舶建造精度控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