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共9篇)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1
一说到黄河。我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黄河汹涌澎拜的画面。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壶口瀑布视频,保卫黄河的歌曲
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同学们到过黄河没有?(没有)好,咱们先来看看黄河,好吗?(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这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来到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初读课文,感知歌词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饱含什么样的感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自由诵读)
1诗歌分为几部分?
生: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
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
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那么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应该是赞美之情激昂,雄健,热情悲壮 自豪 深沉 赞讼 豪迈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这种感情基调呢?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一节练读,看你所选的这一节该怎样去读?(练读)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用心,但是情感节奏把握不到位。
师:那么我们来听一段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朗诵的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听读)
4:听完诵读后说说他为什么会读得那么好呢?
读得这么好还源于作者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我们要想读得更好些,需要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句的内涵,受到诗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让我们一 起赏读课文,品读歌词
二.赏读课文,品味歌词
师:下面我们以朗诵词为例一起来揣摩读诗的方法,拿出你的笔把关键的词句画一下
师:哦,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加朗诵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头也会经常发现这样的形式,对吧?这样,老师来把朗诵词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边思考,看一看朗诵词在作品当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范读)
(一)品读朗诵词
1:这段朗诵词摆在歌词之前你们认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好,请你说说。
领起下文,领起下文的,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齐读)
2诵读诗歌应该注意什么?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时要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重音和朗读节奏,读好关键词,把握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在朗读时做到传情达意。
(2)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把握时代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对黄河的颂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二)品歌词
运用这种读诗的方法做一个训练:下面我们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这组读望黄河,这组颂黄河的第一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这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用声音传递情感,边读边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应该怎样去读?并作有感情诵读。
1品读
2赏析
3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读诗歌,升华主题
1美读
现在我们一起带着你对文章的理解,对诗歌饱满的激情,以及对诗歌中关键语的把握。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可以分角色,可以配乐,可表演,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给大家。(练读),自己组合,如果要分角色可以采用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小组中选择同伴合作,试着练一下,等会请同学们表演
师:选择一组来读,你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的?(展示读)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有合作经验,这样来全班合作读,下面我们来配音朗读,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特别要要读好关键词。让我们一起投入感情,放声朗读吧!老师读第一段(齐读)
老师读第一段
一个同学读英雄气魄那段
女同学读第一节啊
男同学读第二节啊祖
剩下后面的一起读
要求:读出关键词的语气,读出情感,师:在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黄河滚滚东流的气势,感受到了黄河永往直前的气魄,也感受到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老师想问一下作者在这里只是想赞美黄河吗?
2主旨:
作者想借黄河赞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课堂延伸 知识反馈
1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
2下面我播放《保卫黄河》的VCD,我们边听边看文字,找出要重读的关键词,听后我们一起来朗读。(播放《保卫黄河》的音乐,同时展示文字幻灯片)
让学生找重读关键词,并说说重读的理由,鼓励试着读一下,然后师生齐读,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歌词的学习。
六.课堂小节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进黄河。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黄河颂的歌曲,在歌声中,再次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设计2:(知识导入)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设计3:(对比导入)
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首次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学生明确: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目标导学二:再次朗读,研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目标导学三:赏析文本,读后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思考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
“色彩、气势、形态、力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3.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颂”“摇篮”“屏障”“精神”。
4.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目标导学四:配乐朗读,体味诗情
1.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开全文阅读
2.师配乐朗读朗诵词作示范,各小组自由练习。
3.各小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4.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目标导学五:巩固总结,拓展延伸
1.巩固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学法指导]
朗读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学提示]
朗读时,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教学提示]
通过深入理解诗歌,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望---------------颂---------------学
雄浑壮阔 摇篮 伟大坚强
屏障
精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借助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
2.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
不足之处: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
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领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范文三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通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涵;
5、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平原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检查预习:
找出下列读音或字形错误的字:
山巅diǎn 哺pǔ育 澎pén湃 狂澜lán 赞zhàn歌 发源yuán
屏嶂zhàng 浊zú流 滋zī长 气魄pò 劈pì成 宛wǎn转
2、解释加粗字:
狂澜:大波浪;山巅:大山顶;哺育:喂养;滋长:生长。
3、导入新课。
一、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二、欣赏音乐
下面请欣赏《黄河船夫曲》,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达到了彼岸。这象征我们伟大的名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三、欣赏《黄河颂》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自主、合作、探究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
“颂”。
2、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3、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4、朗读“序曲”和“尾声”,品味诗文内涵。
5、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绘黄河:两部分颂黄河。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7、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象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你千万条铁的臂膀
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五、拓展
请大家给歌词写朗颂词: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们珍惜短暂而宝贵的学习生活,热爱生活,关注黄河,热爱我们的祖国。
七、课后活动
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自学部分
自学要求和内容:
1自己查阅,了解作者光未然和《黄河大合唱》的有关知识,识记主要信息(5分钟)
2朗诵诗歌,注意节奏,感情和气势并查出生字词。(20分钟)
自学检测(15分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
⑵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发源:
(3)(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
4《黄河颂》选自组诗()。该组诗由()作词,()谱曲。
二、课堂延伸
拓展延伸(10分钟)
1诗歌分为和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文中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其中最主要的字是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4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能力提升(20分钟)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三、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3、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六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本文以“坐看黄河”为题;文章中又写“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4
总课时____时间_______周次_____星期____审核:七年级语文集备组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品味字词(字体倾斜的造句子);词典中的词语每天三个。巅()________________澎湃_________________ 狂澜()________________屏障_______________ 哺()育________________九曲连环___________ 244打躬作揖245打家劫舍 打落水狗249大处落墨 大醇小疵 大刀阔斧250大动干戈 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大放厥词 大腹便便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感悟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2011学年下学期4复兴中学:母语伴我愉悦行 编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讨与练习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总课时____时间_______周次_____星期____审核:七年级语文集备组
六、展示学习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一课一得:标点符号: 省略号1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2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3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4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
有......完成......任务。”着重号1着重号的形式为“.”。2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例如: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八、经典推荐:《论语》颜渊、季路侍shì(1)。子曰:“盍hé(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qiú,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译
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二)【唐诗一首】作者: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yú闽mǐn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bàng中开。
薜荔bì lì摇青气,桄榔guāng láng翳yì碧苔tái。
桂香多露裛yì,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zhěn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欣赏】本篇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闽嶂”本指闽地的山岭,有时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是汉高祖时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越秀山上所建的台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所谓“望”,只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云”是隔宿之云。《庄子。逍遥游》写大鹏鸟,说它“翼若垂天之云”。这里见云而生鹏翼的联想,句意只是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第四句,古人以为,月亮的盈亏与蚌蛤的虚实相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5
黄河颂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澎湃(pài)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B.哺育(bǔ)
气魄(pò)
发扬滋长(zī)
C.浊流(zhuó)
宛转(wǎn)
一泄万丈(xiè)
D.屏嶂(zhàng)
豪迈(mài)
伟大艰强(jiā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掀起万丈狂澜(巨大的波浪)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即精神的城防)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雄壮、雄伟)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支流)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4.文学常识填空。
(1)
《黄河颂》选自组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谱曲。
(2)光未然,本名
。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家。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语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
6.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歌颂黄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黄河】
面对滔滔黄河,唐朝诗人李白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再写出两句完整(含上下句)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2)【画中黄河】
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8.“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9.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10.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我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
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1.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
12.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13.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写作练笔
15.《黄河颂》一诗运用比喻,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和“屏障”。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大海的景象。(不少于100字)
第二单元
黄河颂
1.B
解析:A项,“九曲连环”的“曲”应读qū,C项,“一泄万丈”的“泄”应写作“泻”,D项,“屏嶂”的“嶂”应写作“障”,“
伟大艰强”的“艰”应写作“坚”。
2.C
解析:气魄指气势。
3.D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4.(1)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
冼星海
(2)张光年
诗人
文学评论
5.B
解析:“望”字统领到“劈成南北两面”。
6.(1)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唐·李白《赠裴十四》
(2)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7.是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来写的。
8.“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9.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10.把黄河比喻成“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把黄河比喻成“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11.①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
②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12.①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③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13.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好处: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14.①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②壶口的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③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6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课时计划】
2课时
学法指导:
针对步骤三中的赏析语言
语言赏析技巧
1.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或从……角度进行描写,生动地写出了……。
2.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3.修辞句的赏析:
(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2)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3)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
(4)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5)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 滋长(zī)
障(zhànɡ)屏障
嶂(zhànɡ)重峦叠嶂 澜(lán)狂澜
斓(lán)斑斓
(2)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2.作者名片
光未然(1913-),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交谈》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指导朗读
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4)全班齐读,朗读交流。
【交流点拨】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读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点拨】“黄河滚滚……南北两面。”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交流点拨】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赞颂了黄河。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1.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交流点拨】“望”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交流点拨】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3)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交流点拨】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啊,朋友!”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呼告。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4.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何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拓展延伸
1.听音乐《黄河大合唱》,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
2.以“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为开头,结合诗句写一段话。
【交流点拨】示例: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近望
俯瞰
纵观
横看
颂黄河←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激励中华民族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文本,赏析语言。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 篇7
一、精彩回顾
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欣赏着“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澎湃的宏伟画面,耳畔是播音员激情昂扬的朗诵,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之中了。
在对时代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是对诗歌主体的学习。教师身先士卒领读了文前的朗诵词,同学们也受到感染,争先恐后地朗读了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其中既有个别读,又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地诵读中品味诗句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另外,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学唱《保卫黄河》,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爱国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代学者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间也有谚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都是先有大家后有小家之意。
爱国,一个看似遥远、简单、平凡的名词,今天却如此紧迫地成为了国人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不顾历史事实一意孤行的挑衅,以及国际上部分敌对势力对中国发展的肆意指责和百般刁难,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义愤填膺:中国人民不可欺!同样,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最应当被我们的下一代所接受。
教学完本文后二天,有新闻报道:中国拟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举必将更加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
《黄河颂》教学教案设计 篇8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感悟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扫清文章字词障碍,感悟文章主旨,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相关主题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文本
大家好!大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大家认真倾听!(播放《黄河大合唱》)欣赏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回答)就是啊,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颂就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初读文本
(一)、创作背景:
通过阅读书下注释或自行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本文作者( 光未然 ),现代( 著名诗人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创作过歌词《五月的鲜花》,还著有组诗(《黄河大合唱》) 。
2、创作背景:1938年,( 抗日 )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 光未然写下了组诗(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分( 八 )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二)、欣赏诗歌:
1、请大家小声初读这首诗,圈点勾画出对于你来说为生字的.词语,同座合作交流、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2、欣赏课文配乐朗诵,感受磅礴气势,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同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三、感情读诗,感悟主旨
(一)、朗读
1、学生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4、学生齐读。
(二)、比读课文
每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段课文,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以下各题合作交流完成)
1、解题。本文题目就是《黄河颂》,哪个词就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就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就是主体部分,主要就是“颂黄河”,但不就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就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标志,这就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5、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乐朗诵。
布置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篇9
冀教六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黄河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散文,介绍的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以及科学家对其来历的假想和这具化石被发掘的相关情况。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对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基本情况的介绍,突出了它的高大与完整。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叙述的是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假想和推测。其中,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两百万年前的地理环境,值得关注的是天气之热和河流的存在。正因如此,才会有第三自然段中黄河象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它们道河边喝水,才会发生后面的种种状况。 课文第四自然段篇幅相对较长,也是科学家想像部分的主题部分。主要的关注点有:老象到河边喝水→陷入河底淤泥中→老象被泥沙掩埋→经历两百万年的时间,地质发生变化→河流再次形成并冲刷老象安息的地方。 课文的最后一段叙述了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化石出土时的情景也印证了科学家的假想部分,其实,是科学家根据出土时的情景进行的合理假想。只不过是文章的描写顺序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罢了。 【教学建议】 一、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河象骨干化石的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对课文做常规性的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不懂的词语,尤其是了解文中涉及的专业用语,如“古生物”“骨架”“尾椎”“头骨”“下颚”“舌骨”“化石”,以及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的“假想”和“推想”等词语。 2、由于课文只配了一幅假想中的黄河象群到河边喝水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以丰富教材内容,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主要内容。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的形式汇报交流他们通过阅读了解到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出“特点”“来历假想”“发掘”等关键性的词语,然后朗读相应的课文段落作为详细的说明。 2、对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阅读,教师可以借助补充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在图上标注出“骨架”“尾椎”“头骨”“下颚”“舌骨”“脚趾骨”“末端趾骨”等部分的.名称,在适当的位置标注出文中提到的一些重要的数字,体会数字说明的写法,从而加深对化石“完整”和“高大”这两个特点的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他们利用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照片、图片,以小解说员或是小导游的形式进行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将阅读中了解的相关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谚语表达能力。在具体操作中要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进行模拟讲解,其他学生则以“游客”的身份倾听并互动交流,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起到评价和矫正的作用。 3、关于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假想部分的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自读来了解相关内容,然后突出该部分课文的“故事”因素,让学生来讲解、复述这个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要参照我们前面所做的教材分析,把握这部分内容的几个要点。 在进行该环节教学时,也应该突出“讲故事”的文化氛围,有讲坛,有讲述者,有听众,有互动交流,也鼓励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确保效果,也可以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讲故事。可以以推选“最佳导游”或是“最佳讲解员”的形式进行评价,也可以以“游客”向“讲解员”“咨询”的形式进行评价和完善。 三、交流讨论,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除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在表达方法上也应该让学生有所收益。 1、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留意第一自然段中表达的准确性,具体来说,在体会黄河象化石的“高大”与“完整”时注意数字说明的部分。关于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假想部分,除了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让他们边读边想像外,还要结合讲故事,要学生体会准备这部分内容的条理性。 2、关与这篇课文的表达顺序,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几大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应该是假想的故事发生在先,发掘在后,最后才是展出。这一点也要提请学生注意。 3、上述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既可以在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后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也可以将其渗透在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的各个环节中。 4、为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提升,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或是课后作业,那就是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解说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并能从中受益。 四、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黄河象》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桥西区育英小学 辛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像;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像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2.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像的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像;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像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像的欲望。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不懂的词语。 2.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 《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的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将易错的字、词积累在“纠错本”上。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化石”、“炙烤”、“尾椎”“下颌”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骨骼 假想 惊恐 挖掘 陈列 骨架 推想 惊奇 开掘 陈设 有气无力 一动不动 呆立不动 昂首阔步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 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黄河象》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两百万年前的动物世界,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预设1、(1自然段)“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大厅里……一头大象昂首阔步向前跑。” 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了解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 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预设2、(5自然段)“1973年……可推想出它死后没被移动过。” 从这些语言中你知道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小结: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读了中间部分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预设3、(2~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这句黄河象的来历……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黄河颂10-0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01-03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黄河颂》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课稿09-03
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09-25
《黄河颂》七年级说课稿08-03
《黄河颂》初一语文优秀教案08-11
初中语文文学黄河颂教案优秀12-16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教学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