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诗歌(共9篇)
浮生诗歌 篇1
浮生诗歌
望一笔晴天,微叹。估算我心奔驰多远?
看灯影历练,平息心波的皴皱,摇曳幻丽的流转。
区区夙愿何妨孤负,不过是虚设的.怅惘。
偷得一刻清睡足饴,人海茫茫,何必思想。
山色,波容,梵音尽消融,待地老天荒。你我赤条条来去,管他再去何方。
惟有不舍,贪看日西斜,写照你我情长。
依然可辨、氤氲我心,只要淡远轻微渺茫。
萧萧瑟瑟的寄望,在心底回响;密密匝匝的绮恨,在心窝的流波里迂回激荡。
性灵萦绕、内心中可咏可诵。伶俜冷峭、伴我画中点墨。料峭春寒、温馨心愫的微凉。
俯拾眠梦歌痕,减轻朔风尖冷,抚慰索雪残冬飘零。
平常风景情致,简单感情隽永,写照你我:清旷原野,微薄残影。
其变不能一瞬,变不能无尽。理性推导出意绪的流走,但见思辨绵密的弥足。
心头凄怀踯躅,但见明月朦胧婉媚。呜咽都嫌远,何能论悲嘶。愈念平伯,低吟浅唱。
回眼看春光,仪态万方。却走不出我斜斜婉转的心底游廊。
《浮生六记》教案 篇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3MzkzMzY=.html 越剧《闺房记乐》(浮生六记)
一、沈复
1.生平
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
1784年,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开办酒铺。1808年(嘉庆十三年),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沈复的性格爽直,豪放自适,又不贪慕宦官的生活,因此从不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妻子陈芸,是舅舅陈心余的女儿,她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是生长于旧社会里的新时代女性。
两人伉俪情深,彼此心灵交流、心气相通,可说是「神仙眷侣」。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2.作品:《浮生六记》
二、《浮生六记》
1.《浮生六记》的面世及版本
《浮生六记》是一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自传体笔记小说,作者沈复,号三白,苏州人。作者生前该书没有出版,仅以抄本在坊间流传。直到光绪丁丑年(1877),手稿才被人在冷摊上购得,六记已缺其二,是残本。同年,存稿排版付印,始得以广为传播。
版本: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49年为尊闻阁版作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2.解题
《浮生六记》是沈复在清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他夫妻间的情爱生活。第二是「闲情记趣」,写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第三是「坎坷记愁」,写他家庭的变故。第四是「浪游记快」,记叙他到各地漫游的乐趣。第五是「中山记历」,记叙他游历琉球的见闻。第六是「养生记道」,谈他养生方面的心得。3.赏析
吴门沈梅逸名复,与其夫人陈芸娘伉俪情笃,诗酒倡和。迨芸娘没后,落魄无寥,备尝甘苦,就平生所历之事作《浮生六记》,曰《静好记》、《闲情记》、《坎坷记》、《浪游记》、《海国记》、《养生记》也。梅逸尝随齐鲲、费锡章两册使入琉球,足迹几遍天下,亦奇士也。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的性情之作。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爱情、家庭变故、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调。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中以较多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他们虽然身当“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陈芸失翁姑之欢,两次被逐,加上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其理想幻灭,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儿子送去当学徒,女儿送人作童养媳。一对美满伴侣,终至悲剧结局。作者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各有重笔渲染,显得凄恻动人。陈芸临终她也绝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丈夫吐露了心中的话:“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浮生六记》可说是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的一部佳作。
初读《闺房记乐》,着实惊叹三白笔触之缠绵,写尽了芸娘的灵秀可人。自古以来,才子笔下佳人众多,形形色色,但芸娘之“可爱”,独有风情。她的温婉贤淑、兰心惠质自不必多说,那一份才情韵致最是难得。
《闺房记乐》一节中,沈复描绘芸娘的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闺房记乐》开头讲了一个吃粥的小故事: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算是表亲,这种婚姻关系在古代甚为常见。在她还没过门的时候,有一回沈复到舅家去,三更半夜的时候忽然肚子饿了,陈芸“暗牵余袖”,到她房里,则“藏有暖粥并小菜”。正当他吃着,忽然被陈芸的堂兄玉衡撞见,“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虽然事情的结果是年少的沈复因被嘲,负气而回,但我们读到这样的小故事,心下也不禁为之一动。毫无修饰,没有任何艳丽词藻的一个小故事,反而更可以动人。
《闺房记乐》中记述他们夫妇谈诗论文时,沈复写到:“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读到此时,谁能不会心一笑呢?恰似朝云那一句“先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出,东坡不禁捧腹畅怀!
沈复破例直接描写洞房花烛夜的真情实景,敢于直笔,又恰到好处:“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莫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文字率真自然,作者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坎坷记愁》记述了作者夫妇因一些家庭琐事触怒于亲人,“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所讥”,不容于以礼法自居的大家庭,无法再继续一起生活,投靠妻子闺中好友处寄居的一段经历。寄居两年,儿女不见,生活拮据,稍待好转,妻却因病撒手人寰。我看到沈复之妻芸不让沈复寻医为其诊治时所言,有着一种人生莫名的悲伤。芸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休到„„”人生悲剧莫过于至亲之人先我而去,沈复痛肠欲裂,惨然大恸,失魂落魄,仿如东坡悼妻,写出“铺设宛然,而音容已杳„„所遗旧服,香泽犹存,不觉心伤泪涌,柔肠寸断”的思念之语。尤其害怕自己因思念痛哭,泪眼模糊,见不到芸的亡魂那段,写的细致入微,让读者一起伤心,最后他自称情痴,让人几欲滴泪,实为感人至深之爱情故事。
每每读来,情难自已,赞之慕之敬之叹之伤之悲之,万感交叠,但恨相阻数百载,难往一见。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4.思想内容:真
《浮生六记》是他的自传体作品。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影梅庵忆语》全文分四卷:第一卷记叙了作者与董小宛从相识到相爱到终成眷属的全过程;第二卷写他们在爱情生活中那些如诗如画的生活片断;第三卷写甲申之变后他们流离失所经历的种种艰险困苦;第四卷写谶言、预兆与梦幻,用一种宿命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姻缘。作者的文笔能巨能细,富于变化,巨到能呼唤时代风云奔赴笔下,细到能使诸如焚香品茶之类的琐事纤毫毕现;色彩上既有青山秀水、花前月下的妩媚和温馨,又有尸横遍野、刀光剑影的惨烈与冷峻;手法上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摹写,又有对奇异梦境的铺排点染;由于作者采取了“忆”的形式,在叙事上十分灵活,并将叙事、抒情、描写和意境的创造融为一体。《忆语》在形式上的腾挪变化,给人一种“转侧看花花不定”的艺术美感。
“五四”时期,新青年们以反传统相号召,高扬个性解放旗帜,批判旧家庭制度,将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伦理斥之为“吃人的礼教”,掀起了家庭革命浪潮。一时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成为新青年一代的流行口号,宣传这些新观念的各种新书新报、西书译文涌现如潮,直至二三十年代,一直盛行不衰。就在青年们纷纷抛却昔日经籍、争读西学新书的大潮中,却有几本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自传体笔记旧文,也被屡屡翻印,流行一时。在这类旧籍中刊印版次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是一篇乾嘉之际一个苏州无名文人写下的仅3万余字的自传小文,写成后手稿零落,几被湮没,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标点首次以单行本印行后,据笔者初步统计,直至40年代至少已印行了50余版次,不少出版社在短时间内一印再印,甚至一家出版社在不到10年间就印行8次之多,可见该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及流传之广。30年代中颇有时名的“洋派文人”林语堂又把该书译为英文,并在自己谈论家庭的文章中多次引用。30年代末社会学家潘光旦在关于性学的译著中也引注此书以为例证。他们三位都是成长于“五四”时期,受新式教育,活跃于当时文坛,积极投身于新文化建设的新一代文化人,但他们对此书的解读,却因各自所持的文化视角和家庭观念而迥然不同。
俞平伯(1900-1990):新文学青年的启蒙主义解读——“个性解放” 林语堂(1895-1976):边缘文化人的西方视角解读——“闲适生活” 潘光旦(1899-1967):社会学家的优生学方法解读——“个人主义家庭观” 5.人物形象: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
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知书识礼,精于翰墨,“具男子之襟怀才识”,与沈复谈诗论文,识见独到。她聪慧、善良,勤谨、谦和。她落落大方,拔钗沽酒,接待客人。她理解洒脱脱俗、具有叛逆性格的丈夫。她爱李白的潇洒落拓。她真情浪漫,曾女扮男装,与丈夫一起游庙看灯,还幻想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这是一个既具传统妇女美德、又具真性情的可爱的平民女子的形象。
陈芸为沈复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
三白在书中言道,人生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芸娘堪称是这“四取”皆备的完美女子。自《浮生六记》一出,文坛大家激赏之语颇多,且各有精妙。首先就是为其撰跋的王韬,慨叹“美妇得才人,虽死贤于不死”,赞其伉俪一往情深、缠绵哀感之情爱传奇;最经典的还当属将其译成英语美文的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更引发出“你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毯把你的脚腿盖上”“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的翩翩遐思,甚至羡慕起三白来:“我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它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三白,三白,魂无恙否?”陈寅恪在论及元稹诗时亦有赞曰:“我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较近矣。”此间似乎别有襟怀。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6.艺术特色
沈复行文,笔墨轻灵,笔致细腻,简洁生动,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俞平伯先生有如下的评论:“即如这书(《浮生六记》),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象;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儿做着,一半儿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三、讨论:梦中的爱情
浮生作文400字 篇3
看云卷云散,见花开花落。品四季天赠,尝人间百味。
几度欢喜几度愁,
几番烟雨几番忧。
这年这月,我已慢慢长大,这年这月父母已迅速地衰老老。
这年这月我很少回家,这年这月有人在等我回家。那时的奶奶是生活,现在的奶奶却是一张黑白照…
这年这月,我身边的人啊,我们做了同一个梦,我们同时入梦,我们同时梦醒。我们拉着同一根橡皮筋,我拉不来你只好我先放手。后来我忘却了你的样子,只记得有过你,一个善良的你。开始了做下一开始,这个梦里不再有你,而我还是我。
这年这月,我喝酒了,在酒里人也会成长,在酒里人更会幻想,在酒里朦胧看到书里描述的姑娘。在酒里能尝出挚友的真诚,能闻出伪友的欺诈。
这年这月我抽烟了,烟雾里我知道了无奈和忧伤。再看不到昨天的金秋,看不到童年时的村庄,还有那宝石蓝的天空与清澈透底的河淌。
这年这月,我走过很多路,走过好长的路,看过清晨的阳光,看过曾经的那轮月亮;见过城市午夜中的疯狂,见过人生路中的苍茫。路有平坦,路有坎坷,路有郁郁葱葱,路有贫瘠荒凉。
这年这月,我一个看天,一个人看水,一个人奔跑,一个人踌躇。多了焦虑和彷徨,少了陶醉与徜徉。
这年这月,我风雨兼程、风朴尘尘;
这年这月,我不断追求不折不挠;
浮生作文400字 篇4
养在铁桶里的一条鲫鱼死掉了,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停止了呼吸。或许生命的陨落早已被我视为寻常,更何况是一条任人宰割的鱼,当它的世界默然静止,那时我在干什么呢?睡觉,上网,抑或是聊些无关紧要的话。我的心跳正常着,也没有漏跳一拍,眼皮没有跳动,目光不会混浊,它毫无征兆地死亡。与我的生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只是见到它的尸体,我仍会怀念起它尚存一丝气息的样子。而此刻它的目光吊滞着,眼睛睁得大大的,或许是最后一秒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又或许是对死亡的惊惶与恐惧,它的嘴巴也张开着,它轻靠在桶壁上,身体保持倾斜姿态,早已不再灵动活泼。
它只是一条鱼。
我想起一棵白色的松树,站在寒冬里,与雪交融相错,静静地听风刮过万物,刮过它。它会有怎样的心情,悲伤或欢喜?我无法了解。
我或许应该感到庆幸。我可以毫无分寸地伤害它,将它的树皮刮破,让它的叶子夭折,使它的躯干感受疼痛,将它的生命置于垂死边缘。而它除非可以移动,颤抖着压倒我,鞭打我或是将雪抖下来淹没我,否则它拿我毫无办法。但这亦是我的悲哀,因为这棵善良了一辈子的树,即使在寒冬里受尽了万般折磨,也不会想要伤害我这个比它优越了一辈子的人。
它只是一棵树。
浮生作文600字 篇5
犹记得几日之前,那大片大片的花缀满了枝头,正像是一篇绮丽的梦境,香气氤氲在空气中,使人流连忘返。
而如今,只余枝头上的绿叶,和铺了满地的残红。似在思念曾经的灼灼芳华。
此时,我方知,浮生未歇。
――题记
进入四月以后,天气开始变得温暖,隐隐带了些春日的干燥。
我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伏在桌前奋笔疾书,少了些时间去完成从楼上向下看院中景色的习惯。
我还记得,周五回家时,楼下的花开得正好。偶尔吹拂过的风仅仅是带下了几片花瓣,落在地上,正是凄美的模样。
与那时,花尚未落。
我脑海中竟浮现了一抹奇怪的想法:如若那花全部落下,纷飞如雨,岂不是美不胜收?
但毕竟那只是一个想法,一个当时我认为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的景象。
谁知不过两天,周日我得了闲暇,站在楼上向下看去时,却发现那枝头空荡一片,只余了绿的纯粹的叶,不见那些耀眼得灼人双眼的花。
风很大,吹得楼下的树歪了身形。
隐隐在几簇绿叶之后还能见到那被风撕扯的可怜的几片花瓣,凌乱的在枝头凑成一朵花型,不禁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几日前我还信誓旦旦的觉得那花似乎落下的一刻才是最美,但今日我忽觉等那芳华消失殆尽,只余残骨时,才是分外的哀婉悲凉,没来由的让人觉得寒冷。似是风吹乱了梦境,将梦境撕扯成凌乱残破的几块,最后席卷而去,在空中化为齑粉,不复存在。
定神再去看,风依旧带着不羁狂奔着,刚刚还看到的几抹嫣红,隐藏在了簇簇碧绿之中,似是不愿意再露面一样。
芳华如梦,浮生未歇。
花开的快,待到荼糜过后,花谢,一地残红如一场没有结局的梦境,一闪即逝。
时间亦是如此,或许在人尚思时间犹多时,带着梦境,在身边匆匆而去,若奔腾的江水流入海中,不再回还。
于此时,或许才能恍然明白,浮生未歇,只是人却停住了脚步,迷惘了自己的双眼。
《浮生未歇》随笔 篇6
一年,四个季度,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八千七百零六个小时,五十二万五千六半分钟,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秒。一年,何其长,何其短。
xxx年起头的时候还在感慨这一年一年走得快,来得更快,转眼一年湮没在岁月长河。北风吹近,冬日步入沉重的时间。而恰恰是这个时候,又一个十二月的故事,在满街穿成胖子的人群里,渐渐消失长度。
对于我这么一个懒人来说,冬天无疑是最难熬的。南方的湿冷总让人招架不住。譬如经常在键盘上消磨时间,敲着敲着就发现手指冻僵了。于是在诸多漫漫冬日里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白日梦。在新一年将近的时候不由开始回想归纳我这一年。大概仍旧是奔波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偶尔出去与同学聚会最后也都很自觉地向着一群人中的学霸问各种问题。
貌似又是平淡的一年。
但再仔细想想,这一年里,还是有些不同。我又想起我的梦。很久很久之前的一个梦。做一个漫漫行途中执笔写诗的.旅人。
曾经非常崇拜的一个姑娘,写文章很厉害。最开始知道她就是因为她的文字。因为她恰巧是我小学语文老师的上一届学生,所以在小学生涯最后那段时间,她们班级的毕业纪念册落到我手中。翻了很多页,看过很多遍,这位姑娘的文章在当时我已经觉得需要深读。在某个静谧的午后,我躲在阳光下再一次看她某一篇文章时,突然有一个梦,在细碎的光斑与端庄的墨字身后,一点一点,生根发芽。
现在回想起来,我为了这一个梦,才走过短短两三年。但是我总认为是这个梦一直引导我成长。然后在今年冬天的某个午后,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行步,我见到那个姑娘。这时候她已经靠优异成绩考进高中,成为学校的骄傲。她剪短了头发。一时间我有点恍惚。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看到我,我只知道她当时笑着,跟朋友一起走着,擦过我肩头。那时的阳光依然很美好。
xxxx年,距离上次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已经过去了三年。我还记得今年对于明年的承诺,譬如在8月17日去长白山,5月26日望湘江。或许大多的承诺对于现在的我还不足以成功。
但是你怎么知道,以后我不会成功呢。
就像我仍然幸运坚守的梦。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年,某一日,我能够真正背上旅途的行囊,带上一支沧桑的笔。在阳光依旧明媚的时候,对着梦,回报以歌。浮生未歇,我还有仍需要奋斗而此刻却未完成的梦。
浮生若梦散文 篇7
如血的残阳渐渐淹没在天边,夜晚像一道编排好的剧本又将准时拉开序幕。十月的最后一个夜晚,离仲夏的喧嚣已越行越远,却又越行越近。明天,日历将翻开崭新的一月。
秋分过后,昼夜寒暑相替,此消彼长。十一月的天,北风渐起,百草凋零,千里一片孤寂萧索。北雁南飞,千夫竞望,长安万户捣衣声。突然想起,那个追风的少年在千年前的踯躅叹息。长亭已日暮,天涯路在前,且解鞍系马易水边,凑一阕阳光曲,饮一杯别离酒,咽下那些如梦的岁月。此去经年,颠沛流离的人生不知又有多少人世沧桑,或许人鬼殊途,或许永无再见,各安天命吧!草色烟光斜阳,为君击铗而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守四方……”。
昔时人已去,今日水犹寒!
历史的车轮辗过一个又一个春秋,时代的黄沙埋葬一代又一代忠骨。骠骑将军霍去病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却是天嫉英才,英年早逝;岳武穆冲冠一怒,横扫中原,却是奸人当道,功毁一旦。帝与诸侯的铁蹄,踏破多少英雄悲壮的史诗,英雄的梦,最终都化作一地凄凉的荒冢,听凭岁月惆怅。
是谁,导演了这一幕幕重复上演的历史?是宿命,抑或是轮回。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英雄的人生,在史诗中演绎夏与秋的.诀别,如流星在浩渺的夜空闪烁出一道耀眼的光。只是那些平凡的生命,如草芥般苟活于世,开不出绚烂的花,谢不出秋叶的美。他们像一群弱小的蚂蚁,每天低着头为自己或为别人忙忙碌碌,却不知或许某天就会有一只脚丫或是一个小手指无情的夺走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依旧坚强的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为什么而活?或许为了心中英雄的梦想,或许为了黑暗中那双渴望的眼睛,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正如我们永远无法预知生死一般。但是我们,总太过好奇,太过急于探索,蓦然回首,人生的大段光阴已在探索中走过,而我们却什么也未曾得到。
人生呵,屈指一算,不过数十光阴,能拥有什么,能留住什么。纵有天下在手,死后只占七尺之地,人生代代无穷已,生命不过只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轮回。看重的,看轻的,尊贵的,卑微的,百年后不过殊途同归,一堆白骨而已。正如这十月的太阳就这么无端的在西边落下,然,明年今日,它却要这么无端的升起在东方。
我要的,是那十一月的太阳,温热的照着我有些冰冷的身躯。然,我却得不到,那十一月太阳,它终究还是会像十月的它一般,缓缓的溜走。即使我努力讴歌生命的阳光,但我知道,我的生命终有一天也会如那西沉的太阳渐渐被黑暗吞噬,不同的是它重新升起的时候我将不再醒来。那些英雄的梦,那些云烟繁华,那些苦痛与欢乐,在那一刻都会烟消云散。
人生有无数的起点,然,终点只有一个。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或迟或早,你总会到达。害怕或是逃避在它面前毫无作用,爱恋或是憎恶在它面前视若无睹。
乱了浮生 篇8
寒,是我的梦魇。他的出现像一根刺,狠狠的刺进了我的心脏!我是个让人联想到糜烂的人,从前是,此刻是,将来也是。只有然懂我,因此,当我喝得烂醉回到我们租住的小房子时,然会悄无声息的照顾我,安静的听我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候,我会想我这样的人就应有怎样的生活?然,是个安静、天真的女孩,和我不一样,有舒服的工作,过正常的生活,但是她总说,第一次看见我就知道我们会成为好朋友,她说我的眼睛里有她渴望纯粹。而我同样在她的眼睛里看见了我向往的纯洁!
当我又一次在酒吧喝醉时,然带着寒来了。寒有褐色的瞳,干净的面容,穿白色的棉衬衣,蓝色牛仔裤。然说,“沛,走吧,跟我回家”,我笑,放肆的笑。走出酒吧,天下起了雨,我仰起头看着纷乱的雨线,“然,你看,雨是橙色的”,然走过来,抱着我,安静的。我跌跌撞撞的冲进雨里,我用力的微笑,正因,没有人能够看到我的泪,没有人……
正因淋雨,那晚我发高烧,寒陪着然一向照顾我到天亮!当我醒来,然蜷缩在我身边,寒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我看着然安静的脸,突然发现自己有多浑浊!我在厨房做早饭,寒走过来问“要帮忙么”,我笑笑,没有说话。然醒来就一向问我好了么,摸我的额头,她的好,让我感觉愧疚,正因,我爱上了眼前的这个男生,然得男生。
寒带我去他公寓的时候,我们都是安静的,还是纯棉的白衬衣,让我感觉晕眩。当寒轻轻的关上门,我听到了自己心中寂寞的声音。当寒,轻轻的抚摸我的皮肤,在我的耳边说“你就像个女巫,让我无条件的走向你的黑暗”时,我用力的吻着他漂亮的嘴唇。那一晚我们不停的索要对方,一向,一向……凌晨三点,我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寒的公寓。回到然得身边,她还一向安静的睡着!
在那以后的两个月,我没有走出过小房子一步。直到,我决定离开的前一天,我去了熟悉的酒吧,熟悉的公园,熟悉的超市……第二天,我带着本来就不多的行李,在然还在梦中的时候,离开了这个城市,正因,我有了寒的孩子,那一晚是我的第一次……
我不知道然有没有找过我,寒还是不是记得我,我的流年,乱了我的浮生,我要一个人走……
浮生作文600字 篇9
曾在我每一首青涩的诗里,永远只有一个主角,是你。如今我把文章中的你改为她,像是说着别人的故事。有人说我再也不会写诗是因为诗歌已死,是否?是那一颗干干净净的心已经死了吧!从此,不是不再吟诗,不再怀想,是不可吟诗,不可怀想,不可忧郁,不可哭泣。
尘垢重得将夏天的记忆压死,我熟识的影子穿过草原,向着江河,一去不回。
多年以后,我送过诗的人们还剩多少?在玻璃背后,回忆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离别。我会在谁的回忆里睡去,做一个一生的尘梦?一生有多长,少年们并不急着计算,他们忙着相爱,相恨,邂逅和离别。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自己遗忘成沙滩上一个个脚印。就像自己烧的菜,无论如何都要吃下去并连声说味道不错。人们一错再错,只因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从你达达的马蹄惊扰了我夜阑的梦开始,一切注定是个错误,只是这个错误并不美丽。我们都下错巷子,找错酒家,喝得酩酊大醉,在模糊中开始错误的序曲。
有爱的时候,诗歌划过天空,你是最亮的那行字。不爱了,那行字和我有同样的孤独和悲戚。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流泪,也许只是因为回望那些远去的时日而有了莫名的酸楚。
喜欢一个人看书流泪,反复读已成过往的散剧,倾泻内心的大雨。在这样炎热的三伏天,我们不可能心如止水。也不必迈着鸽子的脚步跨过边防,只需在夜夜的月光中留下你清澈的背影。
因为不懂,所以悲悯。
我们沿同样的路抵达,又将沿着同样的来路救赎。我们渐渐远离,远离一个人的故乡,又将找到一群人的故乡,借着他乡的月光思念那块曾轻易抛弃的土地。走着走着,我们终于得以和一切隔离,却再也没有离家时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