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2024-07-13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篇1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胡艳辉

一、教学内容:动植物怎样过冬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气候环境季节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一年中气候怎样变。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2.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引导语:“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3.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a.猜测这些动植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b.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c.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d.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4.观察九月校园里面生物。

选择校园里面熟悉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用表格记录六种自己感兴趣的生物生长情况(记录九月的,以后每月跟踪观察)。拓展阅读: 冬眠的动物 地球上可控制自己体温的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可因环境温度改变而调节体温的动物,称为变温性动物,这些变温动物在冬天寒冷时,体温随着下降,而活动也跟着停止,此时体内对能量的消耗也随着减少,如此在不吃食物的状态下也能维持生命。“冬眠”的种类分为3种,第一种为蛇及蛙等两栖爬虫类的冬眠,其体温与周围环境配合,如环境温度下降则体温跟着下降而进入冬眠状态,己无法进行调节。第二种为松鼠等动物其体温于平时保持恒温性,在进行冬眠时,可将自己体温下降到接近环境周围之温度,但为了避免体液在0℃以下结冻,其体温维持在5℃之间。第三种为熊类,熊在冬眠时其体温只下降几度℃,但能长时间不进食而呈睡眠状态,在严紧的分类下应该是近于睡眠和冬眠之间。冬眠的哺乳类动物与我们身体构造上一定有什么不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器官和组织没有差异性,只不过是冬眠的哺乳动物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尔蒙系统调节器官的代谢状态,如果能找到这种控制的遗传因子,将来人类或其他动物进行冬眠也不无可能性。在我们台湾因为天气温暖,所以动物的冬眠时间应该很短暂,尤其是动物园内属于可冬眠性的动物在保温及避寒的设施下于冬天还是能活动自如的。冬眠的哺乳动物啮齿目栗鼠、欧洲睡鼠、金仓鼠翼手目蝙蝠食虫目刺猬还有青。九月,大榕树叶子有点黄,还有少数掉落的现象,“他”向我们传递着秋的气息!花圃里的月季花开的好艳丽啊,万绿丛中一点红!旁边的狗牙花洁白清香,犹如秋的使者。让我们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十月再来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吧。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胡艳辉

教学内容:吃虫植物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听故事、欣赏教学光盘,感知吃虫植物的形体特点和吃虫过程,并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2、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吃虫植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大自然中的动物、昆虫和植物最多了,你知道哪些虫子喜欢吃植物?

2.吃植物的虫子很多,但有些植物能把虫子吃掉,你相信吗? 3.你知道有哪些植物呢?

二、解决问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了解吃虫植物的形态特征。2.交流:能说说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子吗? 3.总结吃虫植物的特征。4.播放教学课件,观察吃虫过程。

5.讲讲吃虫植物的作用。吃虫植物吃的一般都是害虫,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人类的朋友。6.拿出吃虫植物教具,让学生直观的观察、触摸。7.讲关于吃虫植物的故事

三、教学小结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篇2

一、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趣味情境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直观生动、贴近学生且易于理解, 这是科学教学中知识点导入的首选。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平滑过渡知识点, 而且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惯性时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 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 车突然刹车, 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性?”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性, 是惯性。”学生听完这样的故事, 笑完之后就会觉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讲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 我就讲一小笑话, 一人去医院看望他住院的朋友, 见面后说:“你怎么被人打成这样?”谁知他的朋友说:“你不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他打我就等于我打他。”他的朋友愕然。同学们哄堂大笑, 在笑声中我又进一步强调,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对的, 但他的朋友却忽略了脸和手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我又顺势讲了鸡蛋碰石头的例子, 使同学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是很有趣的。

二、运用科技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

在讲《光的折射》中透镜的应用时, 为加深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理解, 我事先准备了一块冰, 上课时先设“埋伏”:“大家不要小看这普通的冰块, 关键时刻它可以挽救人的生命!”接着我采用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支南极探险队, 在探险过程中不慎丢失火种, 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 把阳光聚焦, 点燃了引火物, 重新得到了火种, 挽救了这支探险队全体队员的生命。接着告诉大家:“我们在学完这节课后, 就会明白这种生火的道理, 大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这样的生火工具。”学生们马上集中精神, 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解, 这样一来, 课堂效果立竿见影, 课后一连三四天, 学生们不仅认真研习课本内容, 探讨透镜的聚光、成像条件与原理, 而且自己动手用冰块打磨、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凸透镜并进行了班级比赛:看谁制作的凸透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作业纸烧焦。一个小小的事例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样的效果是简单的实验室演示所无法达到的。

三、精彩科幻故事, 增强学生好奇

在故事的取材上, 笔者还大胆使用了神话传说和科幻故事。实践证明, 只要这样的内容跟教材相关知识点密切相关, 完全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 而且这样做往往更符合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探究新事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我在描述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时, 为加深学生对“相对静止”的理解, 借用了电影《生死时速》的故事情节:歹徒在一辆公共汽车里安装了炸弹, 车子的时速一旦超过每小时50英里就不能再减速, 否则便会引起爆炸, 里面的乘客能脱身吗?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教材内容, 并设计解救车上乘客的方案。谁知寥寥数语, 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展示学生成果,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能每堂课都由教师来讲故事, 时间一长, 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学生都活泼好动, 思维活跃, 可以由学生先预习, 自己来编写小故事,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了这个想法以后, 在《观测太空》这堂课中, 就用了这种方法。有个学生在故事中写到:仙后戴着M形的王冠, 拿着大小两只取名为大熊、小熊的勺子, 满世界捕捉十字架形的天鹅。全班都捧腹大笑, 但其实他写得很形象, 更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可是, 事后我又觉得绝大多数学生的劳动成果没有办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明显看到有些同学的脸上有些失落。于是我在班级中留了一块空间, 取名为《我们的科学故事世界》。让学生分成四小组, 把写的故事贴在墙上, 然后每组评一个最优秀的, 上课的时候师生一起来分享。

五、追踪社会热点, 创设时尚情境

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 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 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 还是新能源开发, 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科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 “科学与新材料”, “科学与新能源”, “科学与生活”, “科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 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篇3

一、 故事入题

科学知识的学习实质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利用科学故事能够构建学习情境,架设起连接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意识,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教师在讲“磁铁”时就可利用中国古代的“宫门捉刺客”的故事巧设问题情境。

师:秦始皇阴险狡诈,杀人无数,每天晚上睡觉时都担心有刺客来刺杀他,所以他让人修了一个宫殿,并做了特殊的宫门,每当刺客来行刺的时候,一到宫门,兵器就会自动被宫门缴获,这就是“宫门捉刺客”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宫门可以捉住刺客?

生:我猜,宫门内肯定装着什么机关?

师:到底装着什么机关,你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吗?

……

教师巧妙地利用古代故事设置悬念,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本课学习的主题“磁铁的性质”。

二、 故事激趣

科学小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铺陈渲染,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能使学生精神焕发,求知欲冲动,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述“超生游击队”的故事,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疑问,女主人公一连生了3个女孩,第4胎一定会是男孩吗?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讲述爱因斯坦的逸事:美国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结婚了,她的梦想能成真吗?再如讲“浮力”时,教师可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这样做可以改变课堂上枯燥烦闷的气氛,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到生动具体,兴趣盎然,并且课后印象深刻。

三、 故事启智

科学小故事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帮助他们改进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爱迪生做实验,需要测一个灯泡的体积,他让身边的一位助手去做,这位助手左量右量反复计算,总是得不到灯泡的准确体积。正急得满头大汗时,爱迪生拿过灯泡放进盛水的量杯中,一下子就准确测出灯泡的体积。这是一个用巧办法解决问题的实例,它告诉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墨守成规,不能拘执于传统的方法,要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教师通过讲述科学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伦琴之所以发现X射线,是他抓住偶然机遇并追根问底的结果;哈雷之所以能预测彗星归来,是他在占有丰富事实基础上善于分析归纳的结果;牛顿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善于继承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提出狭义相对论,是他不受传统理论束缚勇于创新的结果……这些故事以及教师的分析引导,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四、 故事励志

在科学发展中,贯穿着科学家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勇于探索的事迹。教师汲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情节,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如布鲁诺为坚持地心说被宗教势力烧死,苏联飞船因一个小数点而坠毁,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一个小裂缝而机毁人亡。用这些故事教育学生,科学道路不是坦途,要坚持真理,相信事实,不盲从于答案,不屈服于权威。从小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还有,华罗庚在杂货店里顽强自学,阿基米德吃饭洗澡时还在思考问题,法布尔如痴如迷地观察昆虫,伽里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落体实验,居里夫妇在破旧木棚里提炼镭,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科学考察等等。激励学生珍惜学习时间,振奋他们追求真理、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特别是讲述我国古今科学故事,如指南车的传说,蔡伦造纸的故事,张衡制造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徐霞客不畏艰险考察祖国的山水,詹天佑修筑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等,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起他们报效祖国建设四化的决心和抱负。

五、 故事育情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授课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家的轶事、考古发现、动植物趣谈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文采飞扬的语言讲述教学内容背后的故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故事情节联系起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我国珍稀的动植物”时,笔者首先讲了白鳍豚——“奇奇”的故事。二十年前,奇奇是一头受伤的小白鳍豚,被人救起后,寄养在武汉“白鳍豚康复中心”,奇奇成年后,工作人员想给它找个伴侣,结果寻了近二十年,也没有找到。几年前奇奇孤独地死去了。现在没有人在白鳍豚的栖息地再看见它们已有三年多了。如果有五年再看不见它们的踪迹的话,按国际惯例就可以宣布这一物种灭绝。让我们好好看看白鳍豚的照片吧,也许我们再也见不到活着的白鳍豚了。有的同学眼睛湿润了。这一情景的设置唤起同学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保护我们的家园”时,笔者给学生讲述发生在2002年的一个故事:科学考察队的专家在丛林深处救起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金丝猴,这只金丝猴太小了,只有用人奶才能救活它。许多年轻的母亲每天轮流给小金丝猴提供新鲜的乳汁。年轻妈妈们的爱心感动了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拯救小金丝猴的行动之中。也许,给小金丝猴喂奶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这份爱心却难能可贵,值得大加褒扬,因为对整个大自然界的爱也就是对人类自己的爱!

科学小故事不仅能使科学课堂具有趣味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观察和应用能力。科学小故事作为一种教学引导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只要我们用得巧、用得妙,就一定能为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篇4

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这对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风的形成》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徐玮江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徐玮江冒烟了。”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不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我看了一会儿,说:“徐玮江,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风变了颜色,你是如何做的?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徐玮江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同他的做法。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根蜡烛,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把蜡油滴在蚊香上。就这样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起了浓浓的黑烟!”随着实验的进行,当蜡油滴在了蚊香上,就真的出现了黑烟,“你们看,就是这样其中一部分黑烟沿着演示器向右,再向上冒出,这就是所谓的风的形成了;可是还有一部分直接向上冒出了。”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风的形成!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解一下风的形成原因呢?”“因为演示器里蜡烛的点燃,让周围的空气变热,上升;而蚊香的左侧放了一块湿毛巾,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了,蚊香的烟就沿着实验器补充过来了。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及时补充,就形成了风。”“你说的真好!看来你真的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了。可是,对于刚才出现的黑烟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别的同学知道吗?”“不知道„„”“那好,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查阅资料,寻找一下这个实验起黑烟的原因。”第二天,我一到学校,徐玮江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黑烟就是因为碳没有完全燃烧!”“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以后要更努力呀!”„„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倾听故事,能听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了解苹果种子长成苹果树的过程,并通过身体动作加深对“生长”的体验。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老师拿出一只苹果,切开请幼儿观察里面有些什么。(有果肉,果核、种子或果实)。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把果核部分切出,把种子给幼儿,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种子,再把果肉给幼儿品尝。问幼儿苹果好不好吃,老师接下来要说一个和苹果种子有关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苹果种子的故事》。

2、中间部分

(1)老师拿出玩具小鸟一只,完整讲述故事:“小鸟吃苹果的时候,一粒种子掉在了地上。”老师的另一只手一松,让手里拿着的种子掉到折叠好的苹果树下。”“小鸟拍拍翅膀飞走了,泥土象又轻又软的被子盖住了种子。春天的时候,种子发芽了,伸出两只嫩嫩的小手,想要更多的拥抱。”老师伸出手模仿种子发芽,手慢慢伸出。“太阳说:“我来抱抱你吧。”老师拿出手工太阳粘在天空中,“雨水说:‘我来抱抱你吧’。”

老师拿出画的小雨点粘在天空中。“抱一抱,再抱一抱,小芽就长高了。”老师把折垒好的苹果树的图画慢慢展开。“一天,小芽正在晒太阳,听见一只小鸟在叫它:‘喂,苹果树!’它奇怪地问:‘你是在叫我吗?’是的,它已经长成了一棵苹果树。”苹果树的图画这时候完全展开,是一棵长着红苹果的大大的苹果树。

(2)老师问:“刚才老师讲的是什么种子的故事呀?”让幼儿回答。(《苹果种子的故事》)。

(3)老师拿出玩具小鸟,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的对话部分,例如,师:“小鸟吃……的时候。”引导

幼儿说“苹果”。师:“一粒……掉在地上。”引导幼儿说“种子”。师:“泥土象又轻又暖的被子盖住了它。春天的时候,种子发芽了,伸出两只嫩嫩的……,想要更多的拥抱。太阳说……,雨水说……,抱一抱,小芽就长高了。一天,小芽正在晒太阳,听见一只小鸟在叫他:“苹果树”他奇怪地问:‘你是在叫我吗?’是的,小芽越长越高,已经长成了一棵苹果树。”当幼儿回答正确的时候,老师及时以点头或微笑鼓励,并且用表情暗示更多的幼儿回答问题。

(4)老师和幼儿共同把故事复述一遍以后,老师夸奖刚才大家回答得真好,现在还有没有哪个小朋友记得刚才讲的故事是什么种子的故事呀?(.教案来自:教.案网)加深故事名字的印象。

然后问幼儿苹果种子能够长成大大的苹果树,中间有哪些人的拥抱呀?点着太阳和雨点的图片,提示幼儿回答有阳光和水的拥抱。老师总结,有了阳光和水的拥抱,苹果种子才能长成的苹果树呢。

(5)请幼儿在课室内寻找苹果,然后一个一个轮流把苹果贴到苹果树上,贴以好后,对着苹果树说声:“我来抱抱你吧。”然后拥抱苹果树。练习句型“我来抱抱你吧。”

(6)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粒苹果种子,随着老师讲述的故事做出各种相应的动作。开始时,幼儿蹲在地上,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先伸出嫩嫩的小手,再慢慢向上生长,越长越高,最后站得直直的,双手打开向上伸长,长成了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体验苹果种子长成苹果树的过程。

3、结束部分

老师说不仅苹果种子成长需要阳光和水,我们人类生存也同样需要阳光和水,现在让我们喝水去吧。自然结束。

故事:

小鸟吃苹果的时候,一粒种子掉在了地上。小鸟拍拍翅膀飞走了,泥土像又轻又软的被子盖住了种子。春天的时候,种子发芽了,伸出两只嫩嫩的小手,似乎想要更多的拥抱。太阳说:“我来抱抱你吧。”雨水说:“我来抱抱你吧”抱一抱,再抱一抱,小芽就长高了。一天,小芽正在晒太阳,听见一只小鸟在叫它:“喂,苹果树!”它奇怪地问:“你是在叫我吗?”是的,它已经长成了一棵苹果树。

科学道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需要水需要泥土里的养分还有空气。

教学反思:

《苹果种子的故事》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孩子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小班幼儿处于形象思维,我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幼儿操作这一环节,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及表达能力。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

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苹果种子长成苹果树的过程”具体化。

科学小故事 篇6

水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的生活真是一刻都离不开水。但是作为饮用水的只能是淡水,海水由于很咸是无法饮用的。那么,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海水之所以是咸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含有各种盐分,其中大部分是氯ǜ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钙等。其实,在海洋刚形成的时候,海水和江河湖水一样,都是淡的,后来,雨水不断冲刷岩石和土壤,并把岩石和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冲入江河,而江河的水流到大海,使海洋中的盐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海中水分不断蒸发,而盐分几乎不会蒸发,这就使盐的浓度越来越大,于是,海水就慢慢变咸了。

2、鸡为什么飞不高【科学故事】

鸡的祖先是鸟,小朋友们都知道鸟是会飞的,可鸡为什么飞不高呢?

原来,鸟的祖先是始祖鸟,始祖鸟既飞不高,也飞不远。因为当时的地面上都被一些大型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如恐龙、老虎、大象等霸占了,始祖鸟身材矮小,力气又弱,还跑不快,所以就经常饿肚子。

那时候,天上除了一些蚊虫会飞以外,就只有长翅膀会飞的极少数恐龙了,始祖鸟很羡慕他们,梦想着自己能飞到果树的高枝上吃个饱。于是,始祖鸟先开始练习跳跃,练习腿部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始祖鸟可以吃到矮树枝上的果子了。始祖鸟没有骄傲,而是加紧了训练。

一天天过去了,始祖鸟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了奇异的变化,先是小腿上多余的肉没了,跟着大腿也发达起来,整条腿重量减轻了,弹跳力越来越好。再就是上肢的手指不见了,代之以一大块蓬松的羽毛。羽毛可以伸展,伸展时像一把扇子,训练时热了还可以扇风呢。慢慢地始祖鸟发现,扇着扇着身体轻了许多,有种浮力在托着自己向上飘。始祖鸟便双脚用力一蹬,自己竟飞了起来。

始祖鸟高兴极了,它吃到了更高树上的果子。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始祖鸟终于吃到树尖上的果实了。

这时候,始祖鸟彻底变了,变得跟现在的鸟儿们差不多,他们天天自由地翱翔在蓝天白云间。

后来,有一种鸟儿被人类饲养了,变成了现在的鸡。那么,鸡为什么不会飞了呢?最初被饲养的时候,鸡很想飞,它向往大自然的广阔,更向往自由。人类用笼子罩住它,让它飞不出去,又用好吃的粮食喂饱它,让它吃的胖胖的。鸡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就丧失了飞行的本领,这就是鸡为什么飞不高的原因。

小朋友,你是想做始祖鸟呢,还是想做不会飞的鸡?

3、幼儿科学童话故事:是谁咬死了果树 一株果树枯死了。老园丁拔起来一看,发现果树根上有好几处被虫咬坏了。

他狠狠地说:“我一定要查出是谁咬的,一定要把他查出来!”

墙脚边有株杨树,杨树上有只知了。他听了老园丁的话,指着杨树叶上的螳螂说:“疑是他!疑是他!”

老园丁问知了:“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你看他,一天到晚举起两把锯子,在果树上跑来跑去。不是他是谁呢?”

老园丁正要责问螳螂,被蜻蜓看见了。

蜻蜓立刻飞下来,对老园丁说:

“螳螂的两把小锯子,是捉虫和防身的武器,不是用来锯果树的。那株果树被咬坏的是根,螳螂却从来不钻到地底下去。你查清楚了再说吧!”

知了听了,立刻改口说:“不是他!不是他!”

老园丁问知了:“你说不是螳螂,那么果树是谁咬坏的呢?”

知了低头一看,草上有一对蟋蟀。他就指着蟋蟀说:“或是他!或是他!”

老园丁问知了:“你怎么知道是蟋蟀?”

知了得意地说:“你看他嘴上生着两个大牙齿,又阔又锋利,像一把大剪刀。那株果树,一定是他咬死的。” 蜻蜓听知了又在说慌,连忙对老园丁说:“蟋蟀的两颗大牙齿,是掘土和防身的武器,他最喜欢吃草根,却不大咬树根。据我看来,知了小时候倒是长在土里的!”

知了一听着急起来,扑扑翅膀对老园丁说:“你看我身体这样胖,怎么会钻到土里去呢?我的嘴,是一根细长的管子,怎么会咬坏树根呢?我的翅膀亮晶晶的,像一件玻璃纱大衫,怎么舍得在肮脏的泥土里爬进爬出呢?蜻蜓在哄骗你,你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正在这时候,有只蝼蛄在地上爬过。知了立刻指着蝼蛄说:“原是他!原是他!”

老园丁举起锄头,打死了蝼蛄。

蜻蜓连忙飞过来,对老园丁说:“蝼蛄的确是个大坏蛋!死得应该。他的大腿像铲子一样,专会在地底下打洞;他有两个大钳,专咬玉米和棉花的幼苗。可是,我看咬坏树根的,不是蝼蛄而是能说会道的知了。”

知了听了这话,直叫冤枉,蜻蜓忍不住了,就说:

“知了,知了,你太不老实了!你不说,我来说。你从卵里一孵化出来,就钻到地底下去了,躲在树根旁边。那个时候,你只是一条瘦瘦的小虫,也没有穿上亮晶晶的玻璃纱大衫。你偷偷地吃着树根的液汁。一直吃了三四年,吃得身体胖胖的,你才爬到地面上来,挂在树枝上,脱去一件硬外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再说说你那张嘴,虽然只是一根细管子,可是厉害着哪,你把它插进树皮里去,靠它吸树干里的液汁过日子。就是你害死了果树,你还装什么好人呐!”

知了给蜻蜓说得一声不响。老园丁瞪着两眼,狠狠地对着知了说:“啊!咬坏果树的,原来就是你呀!”

他一把抓住知了,把这个坏蛋掐(qiā)死了。

4、啄木鸟的移动电

在一座森林里,住着好多好多动物朋友,啄木鸟先生就住在一棵高高的白杨树上。

每天清晨,啄木鸟先生总要飞到白杨树项上,看看天气情况,然后,坐在小圆桌边喝一杯露水。

“铃,铃铃!”电话铃响了,啄木鸟先生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要求治病的电话。

“我是啄木鸟,知道了,马上就来。”啄木鸟对着话筒说。啄木鸟飞到生病了的梧桐树跟前,仔细地瞧瞧,噢,看见蛀虫了,“啄啄啄”,啄木鸟医好了梧桐树的病。

啄木鸟刚回到家,电话铃又响了,他来不及喝口水,又匆匆地飞了。

一直到天黑,啄木鸟才喘了口气,不过,他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了。

吃了晚饭,啄木鸟对着电话左看右看,心里想:“这电话机要是能随身带多好。”

于是,啄木鸟剪断了电话线,然后,捧着电话机走到门边,想试打一下电话,可一点声音也没有,没办法,只好重新接上电话线。

想呀想,啄木鸟怎么也想不出改装电话的办法,他随手打开电视机,咦,电视机里的人手上拿着什么,他怎么边走边打电话? “电话上没电话线呀。”啄木鸟看得可仔细了,他真激动。

第二天,啄木鸟进城了,他到电话商店,挑了一只移动电话,还把铃声变成“啄啄啄”。

现在,啄木鸟医好一棵树的病,便在这棵树上休息,听到“啄啄啄”的电话铃,他问清方向,就再飞到另一棵树上。

森林里的树们,把啄木鸟的移动电话叫做“啄啄啄”电话,啄木鸟听了很开心。老树怪爷爷:啄木鸟真忙呀,这么多树等着他去医病,别的鸟就不行,啄不鸟为什么会治病呀? 红小树怪:是不是啄木鸟的嘴像老鼠的牙一样,需要不停地磨磨,顺便也吃些虫子。

黄小树怪:你真没劲,老是不把别人往好处上想,你自己也和树有关呀,你不知道啄木鸟啄虫是为了帮树治病吗? 绿小树怪:啄木鸟吃虫子是不是饿了呀? 老树怪爷爷:哈哈,这回是红小树怪答得一点不着边。啄木鸟喜欢吃树身上的虫子,如果发现树里有病害,他就用尖利的嘴啄出一个洞,将舌头伸进去,把虫子勾出来吃掉,1只啄木鸟每天能吃1000多条害虫和虫卵,他自己饱了口福,树的病也医好了。

5、蜜蜂眼镜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篇7

历史教学中,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塞尔维特的医学与神学双面人生的故事,激发他们更多地去了解科学家,崇尚科学,做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中说:“阐释一般规律是科学的方法,在人类生活的研究方面,科学学科是人类学”,科学家塞尔维特集医学和神学于一身的人生故事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一、挑战基督教“三位一体”理论

1511年塞尔维特出生于西班牙,1530年开始传播其唯一神论的主张。曾发表《论三位一体之谬误》、《关于三位一体的对话》及《论基督统治的合理性》,公开挑战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所谓“三位一体”,早在公元2世纪后半期和3世纪初期,拉丁教父特土良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神学概念。埃及神学家奥里根在《论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上帝不是人格化的耶和华,而是万物的永恒始基,是完满的“一”。这个“一”包含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者。圣父不断地生出圣子,圣子在基督耶稣身上取得肉身。但圣父之产生圣子,并不是把圣子分离出去,而是像太阳不断地发射光芒一样,圣子永恒地与圣父同在”。基督教认为:这不是一般大脑能理解的神学理论,人的理智不能测量“三位一体”,人的逻辑也不能解释这个教义,只能服从,不能提出疑问。

马丁•路德、加尔文从未挑战“三位一体”的基督教神学理论,神圣罗马帝国的律条和宗教法庭的判词,都写明否认“三位一体”的刑罚是死刑。塞尔维特明知反对“三位一体”教义的后果,但却偏要向这一禁区发起挑战,自然就激起了天主教和新教派的不满。

1531年塞尔维特的《论三位一体之谬误》出版后,加尔文教徒就开始了对他的追杀。他四处躲藏,1553年又秘密出版了《基督教补正》一书,再次否定“三位一体”学说,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比通过万物去了解上帝更伟大的事情了,而且神性也真实的被表现出来。我们需要明确的去了解上帝通过言语、思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两样只同时存在于耶稣。”在这一著作中,他还利用血液小循环理论批判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

二、否定盖伦的血液循环理论

塞尔维特是最早试图对血液如何产生、如何在人体内流动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他抛弃了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血液从右心室渗透到左心室的权威理论,科学地论述了肺循环:血液由心脏到肺,再由肺流回心脏的循环过程。因为他的著作被查禁,其肺循环理论未能得到广泛传播,但他将盖伦血液循环理论中的动脉系统与静脉系统统一起来,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盖伦的血液运动观点有三条,一是静脉系统的双向潮汐运动,二是动脉系统的单向吸收,三是静脉一部分通左右心室之间的微孔输入到动脉。尽管盖伦的理论是错的,也没有发现心肺之间的血液循环关系,但盖伦的医学和生理学理论被誉为欧洲医学界的“圣经”,被传授了上千年。

塞尔维特认为:从右心室流出来的血液经过肺动脉被排注到肺部;在肺部,由于吸入的空气使得静脉血变得更加稀薄,血液在这里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血液再从这里经过肺静脉流到左心室,然后通过动脉系统分散出去。

1553年,他在《基督教的复兴》中阐述了呼吸、精气和空气的关系:“我们为要能够理解血液为何就是生命所在,那首先就必须知道由吸入空气和非常精细的血液所组成和滋养的那活力灵气是怎样产生的。活力灵气起源于左心室,肺尤其促进其形成;它是一种热力所养成的精细的灵气,浅色,能够燃烧……。它是由吸入的空气和从右心室流向左心室的精细血液在肺中混合而形成的。这种流动不是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经过心脏的中隔,而是有一种专门的手段把精细血液从右心室驱入肺中的一条直通道。它的颜色变得更淡,并从肺动脉注入肺静脉。在这里它同吸入的空气相混合,其中的烟气通过呼吸清除掉。最后同空气完全混合,并在膨胀时被左心室吸入,这时它就真成为灵气了。”在他看来,身体中的生命精气是由稀薄的血液与吸入的空气相混合所产生,并形成于肺部。

我们现在对“肺循环”是这样认为的:带有废物的血液经静脉流入心脏,进入右心房,右心房充满之后形成一种压力,于是产生一种收缩作用把血再送到右心室。右心室充满后再收缩,将血送入肺动脉,在肺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发生交换,将血液变成富含新鲜氧气的血液。再把这种新鲜血液送入左心房。左心房充满后,形成收缩送入左心室。左心室充满后再形成一次收缩,进入大动脉,送往全身。在这个心肺之间的血液循环中,心脏三尖瓣膜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保证血液按固定的方向流动,不造成回流。此外,血液在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是保证送入大动脉的血液保持干净的前提。可见,认识肺循环对于人体保健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限于当时条件,塞尔维特未能提出系统的循环的概念,“循环”一词并未被使用,但是,小循环是导向全身循环的关键性一步,因而后人常将肺循环称为“塞尔维特循环”。

三、与加尔文的冲突

塞尔维特的唯一神论与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存在尖锐冲突,他在宣传其“唯一神论”的过程中,与加尔文作之间矛盾激化。他不仅批判加尔文的新教学说,而且还对加尔文进行人身攻击。

加尔文出身于法国,1528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士,后又进入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1531年,开始研究神学,不久改信路德派新教。塞尔维特发表的《论三位一体之谬误》,始终坚持和传播自己的“唯一神论”思想,而该书的神学观点又严重冲击了加尔文教的基本教义,妨碍了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加尔文曾愤怒地说道:“塞尔维特对我说了许多胡言乱语。如果他来这里,我不会允许他活着离开。”

塞尔维特被教会当局逮捕,他一度从监狱逃脱。法国异端裁判所裁定他“异端罪”成立,判决火刑。由于塞尔维特已逃离,火刑时使用的是他的模拟像。逃狱以后,塞尔维特仍然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并继续同宗教进行斗争,他在日内瓦联合一些人士,继续与加尔文论战。塞尔维特后来被加尔文逮捕入狱。加尔文亲自审讯,并说他的著作是“异端邪说”,是“有煽动性的书”。

1553年10月24日,塞尔维特因否定“三位一体”等罪被判处火刑;10月27日,在日内瓦郊外被处以火刑。塞尔维特对血液循环的研究刚开始,却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而且他在被烧死之前还被用文火烤了两个小时。不但科学家自己献出了生命,而且科学也因此蒙难,血液循环的发现也被大大推迟了。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并进行挖掘和补充。可能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将肺循环的发现者塞尔维特的医学与神学双面人生的故事,用来教育和激励学生,让高中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崇尚科学,做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关键词:科学家,塞尔维特,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汤因比,[英]D·C·萨默维尔编.《历史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

科学的故事 篇8

几千年前,有个聪明的天才,利用倒下树木的树干,做了个粗糙的轮子。今天,世界上转动的所有轮子,无论大小,都是从那个粗糙的轮子发展而来。

古代部落的祖先,举起自己的手指,算着杀死了几个敌人。正是这样简单的算法,成就了今天复杂的算法。无论是遥远夜空中星星的大小,还是光的速度,我们都能清楚地表述。

原始社会的野蛮人,为了通知朋友或吓跑敌人,会在树皮上刻上记号,那时的记号是怎样的呢?现在的字母不就是那时的记号发展而来的吗?难道不正是有了那些记号,才有了现在不计其数的书本、报纸和刊物吗?

就这样,在人类艰苦的生存斗争中,诞生了我们称作科学的东西。若能收集所有的细节,填补所有的空白,我们就能追寻到科学发展的足迹,我们会看到半人半兽的生物。他们带着恐惧和迷茫,努力让自己成为人类。但是,那些细节丢失了,那些空白永远不可能填补,所有关于火、泥塑和弓箭起源的记忆永远消失了。

正因如此,科学的故事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却一直在发生着。无论是民族、王朝还是宗教,都经历着兴衰盛落,而建立在失败、无情和追求之上的科学却稳步前进。科学前进的脚步并不均匀,但在过去长达25个世纪的岁月里,从未停止过。

科学小故事 篇9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知识链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动滑轮被两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科学:灯的故事 篇10

第一稿:

大班:灯的故事(重点领域:科学)

主备:

执教: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与收集及讨论活动,了解灯的作用及发展史。2.尝试按类摆放、布置灯的图片展览。3.对科学家有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灯的图片及手电筒1只。2.教师制作课件《漂亮的灯具店》。3.幼儿用书:《灯的发展》。4.教学光盘:《灯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灯的种类。

1.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收集的灯的图片。

2.教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许多的图片,看看这些灯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盏灯?为什么?

3.教师:你还知道有哪些灯?(二)师幼共同布置灯的图片展览。

1.教师:这么多漂亮的灯都是从哪里买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灯具店里还有哪些灯?(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灯具店里的灯真漂亮,小朋友也带来了这么多有关灯的资料,怎样让大家都能观赏到我们带来的图片呢?(教师引导幼儿提出布置灯的图片展览)

3.教师:怎样布置展览才能让别人看出灯的种类呢?(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注意不重叠摆放等)(三)师幼共同布置灯的图片,教师先引导幼儿确定分类标准,再用简笔画制作分类的标记。师幼共同观看灯展,引导幼儿进行评选。选出最受欢迎的灯、最特别的灯、最可爱的灯等。(四)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1.教师(播放教学光盘),各种各样的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古时候人们是用什么照明的呢?灯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灯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看教学光盘《灯的故事》,了解灯的发展历程。

3.教师:最早人们是用什么照明的?(篝火)人们为了能在走路的时候也能照明,就发明了什

话题一:中国节

么?(火把)后来又发明了什么?(油脂灯、灯笼)接着又发明了什么?(煤油灯、马灯)最后伟大的爱迪生发明了什么?(电灯)4.教师小结:在生活中人们发明了这么多的照明工具,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还发明了电灯,让夜晚也变得一片光明。小朋友要想他们学习,从小爱科学、动脑筋、长大做个发明家。

活动延伸:

1.继续引导幼儿观看灯展,在制作区,请小朋友设计一种造型更漂亮、用处更大的电灯,装扮我们的生活。

2.继续引导幼儿收集各种灯以及有关灯的资料,丰富灯展。

第二稿:

大班:灯的故事(重点领域:科学)

主备:

执教: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与收集及讨论活动,了解灯的作用及发展史。(《指南》:引导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

2.尝试按类摆放、布置灯的图片展览。3.对科学家有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灯的图片及手电筒1只。2.教师制作课件《漂亮的灯具店》。3.幼儿用书:《灯的发展》。4.教学光盘:《灯的故事》。

活动过程:(一)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灯的种类。

1.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收集的灯的图片。

2.教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许多的图片,看看这些灯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盏灯?为什么?

3.教师:你还知道有哪些灯?(二)师幼共同布置灯的图片展览。

1.教师:这么多漂亮的灯都是从哪里买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灯具店里还有哪些灯?(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灯具店里的灯真漂亮,小朋友也带来了这么多有关灯的资料,怎样让大家都能观赏到

话题一:中国节

我们带来的图片呢?(教师引导幼儿提出布置灯的图片展览)

3.教师:怎样布置展览才能让别人看出灯的种类呢?(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注意不重叠摆放等)

(三)师幼共同布置灯的图片,教师先引导幼儿确定分类标准,再用简笔画制作分类的标记。(集体备课修改)《指南》中提出用实物或游戏能引起幼儿活动兴趣。结合活动,让幼儿猜谜语。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吸引幼儿。猜谜语:猜猜是什么?

师幼共同观看灯展,引导幼儿进行评选。选出最受欢迎的灯、最特别的灯、最可爱的灯等。

(四)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1.教师(播放教学光盘),各种各样的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可是古时候人们是用什么照明的呢?灯是谁发明的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灯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看教学光盘《灯的故事》,了解灯的发展历程。

3.教师:最早人们是用什么照明的?(篝火)人们为了能在走路的时候也能照明,就发明了什么?(火把)后来又发明了什么?(油脂灯、灯笼)接着又发明了什么?(煤油灯、马灯)最后伟大的爱迪生发明了什么?(电灯)4.教师小结:在生活中人们发明了这么多的照明工具,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还发明了电灯,让夜晚也变得一片光明。小朋友要想他们学习,从小爱科学、动脑筋、长大做个发明家。

活动延伸:

1.继续引导幼儿观看灯展,在制作区,请小朋友设计一种造型更漂亮、用处更大的电灯,装扮我们的生活。

用故事演绎科学的精彩 篇11

爱听故事是人的共性,因此,那些经典的故事才会广为流传。如何把深奥枯涩的科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是对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巨大挑战,也是让科学走向大众的重要一步。宾州州立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台湾“中研院”院士曾志朗在他所著的《我与科学共舞》《科学向脑看》两部作品中,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透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认知与神经科学。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两本书,是曾志朗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行为学、心理学等问题,将高端学术研究通俗化的一次有趣尝试,具有良好的阅读效果。

科学家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科学文化并不鲜见,像卡尔·萨根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就以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为世人熟知。戴森和温伯格则在取得顶尖科学成就的同时,以其高超的洞察力完成了对科学的文化思考。戴森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巨擘,身兼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生物学家数个头衔,热衷于以故事方式阐述科学,其探讨宇宙和人生的《宇宙波澜》《反叛的科学家》《一面多彩的镜子》等科普作品本本好看;温伯格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版过《最初三分钟》《仰望苍穹》等科普作品,其中《最初三分钟》被译成23种文字,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典范作品。

与这些杰出的科学大咖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曾志朗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年轻时在加州大学任教,后创设台湾第一个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曾长期活跃于心理学研究的第一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在台湾当局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文建会主委”等教育科研领域要职,以教育家的身份大力倡言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深厚的学术造诣,辅以对科学大众化的高度热情,使得他的作品填平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鸿沟,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

比如,在《科学向脑看》中,他从男生和女生认知组成差异的角度,说明女生并没有比男生更聪明,并提出我们应正视差异、接纳差异、欣赏差异;他以电影《上帝也疯狂》中的礼仪表达方式,说明人类社会中那些相同的认知所体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表达;他把决定人的老化的基因比喻为房子管理员,阐明了只要脑神经保持战斗力,人类确实可以延缓衰老的节奏……在书中,他从人类的基因发展、神经活动、人脑演化等科学观念出发,分析人的语言、文字、思考、智慧,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小故事来阐明科学的道理,给人以轻松愉快的享受。

《我与科学共舞》一书同样如此。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来自他和他的朋友们从科学的角度对身边事物和事件进行的精彩讨论。他与物理学家吴茂昆探讨“旋转女舞者”为什么会让观者产生忽左忽右的错觉,与专门研究3D动画的计算机专家探讨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那么神秘,还与一对年幼的小兄妹讨论他们为什么喜欢米老鼠却讨厌老鼠……总之,这部作品中的每一则小故事,都关涉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他从科学的视角出发,每每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赋予每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比如,看“旋转女舞者”的关键点在于她的脚,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则根源于她的嘴角,而“人化”的老鼠所产生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则被他引申到了人类演化的各项生理与环境的互动。他的这些文字,完全是从生活的场景出发,集好奇心、敏感度、想象力和理性于一体,透露出知识的趣味,富含了文化的底蕴。

最近几年来,曾志朗虽然已经较少从事前沿的学术研究,但年届古稀的他在科学文化的普及方面,的确日渐从心所欲、游刃有余。迄今为止,他所撰著的《月亮的幻觉》《跑马溜溜的秘密》《人人都是科学人》等科普作品,也都是以简短的篇幅、平淡的语言,从生活情景中的事物和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切入,提出独特的科学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意义。他风趣、机智、富含创意的笔锋,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科学的热情,令读者感同身受。在过去十多年中,他所推动的每一项工作都在努力传达:我们不但要有科学家,更要有科学文化;而他所撰著的每一部作品则都在充分表明:科学原来很人文,可以很动人,应该很美丽,必须很浪漫。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洋溢着人性的温暖,作为一名“讲故事”的高手,他在故事中糅合了自己的经历,并且坚信“正义和真理是存在的”。而在曾志朗所讲述的故事中,科学也同样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让人想要一探究竟。他以自己丰富的科研、生活、旅行经历为背景,将那些遇到的困惑,放在科学的显微镜下,以幽默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的同时也禁不住会心一笑。他坚持以故事来演绎科学,是为了“让所有的人,从生活的各个面向中,体验和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态度”,而他也相信,“科学是让人类走出黑暗的一条明径,也许是唯一的途径”。

我与科学共舞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科学向脑看

作者:曾志朗

出版社:浙江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科学故事教学设计 篇12

一、在欣赏中了解素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一说法。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就会响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也就谈不上学好素描了。刚刚迈入中职的学生,比起小学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情感世界十分丰富。要使学生对素描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通过眼睛欣赏,从而感受素描的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欣赏中外画家的作品,如徐悲鸿的《风景》、伦伯朗的《吊桥风景》、达芬奇的《自画像》等等名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接着老师在课堂上立即画一张人物速写,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老师的作品上,然后挂出历届学生的优秀素描作业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可以画出好作品,于是产生拿笔一试的冲动。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时候,老师认真讲解素描的有关知识,如为什么要学素描、素描的定义,素描的重要性等。通过欣赏课学生不仅了解了素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素描的欲望。

二、注重作画常规的教育

作画常规是学生学好素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习素描之前必须学习掌握的。作画常规关系到学生科学绘画方法的接受和绘画习惯的养成。作画常规包括两方面:一是工具方面,二是姿势方面。

1.工具方面。画好一幅素描作品,工具是先决条件,没有素描绘画工具的学生,就像没有枪弹的士兵。在小学,学生用HB的铅笔、直尺和普通的画纸画画。而素描对于工具的要求比较严格,铅笔要准备不同型号的,如HB、2B、4B……纸张用专业的素描纸,而且纸的规格有8开、4开……还有专门用来绘画的画板,画夹、画架,以及用来夹画纸的夹子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准备好。

2.姿势方面。只有正确的绘画姿势,才能更好地观察对象,描绘对象。素描绘画姿势包括作画姿势和握笔姿势。第一,作画姿势主要有坐姿和站姿。有的学生坐着绘画时趴在桌面,或跷起二郎腿。站着画时,离画板距离太近或太远,这都是错误的姿势。正确姿势是:首先,坐和站都要端正。其次,无论坐或站头都要与画板相隔一定的距离,便于学生及时检查出自己作品的缺点;最后,眼与画板保持在视平线上,这样画的物体才不会走形。第二,握笔姿势,手的握笔姿势以增加画笔的灵活性、运动范围和减少手对视线的遮挡为原则。笔杆应握于掌下,由拇指、食指和中指提笔,笔尖和手指应有一寸左右的距离。只有正确的姿势,学生才能学会素描,学好绘画。

三、传授科学的素描绘画步骤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科学的合理的素描绘画步骤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只有科学的素描绘画步骤,学生才能学得科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观察对象。认真地观察清楚所画的对象,是画素描的前提条件,素描基本的观察方式是整体观察。首先看对象的全貌,然后看主要部分,再看局部细节,并时刻注意大体。

2.构图。学生观察清楚对象后,引导学生怎样选择横构图和竖构图,使绘画对象摆在画面上更加和谐,融洽。构图的好坏,决定着画面的整体美这一关键因素。

3.起稿。确定如何构图后,开始起稿,用概括的线条勾出对象的大体特征,找准其“点、线、面”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对象的比例主要指对象本身的比例、不同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对象高与宽之比,对象与对象距离之比。除了比例还应注意对象的透视正确与否,透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对象的空间感,实际的对象与画到画面的对象会产生透视变化,如等大的对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形透视等。

4.铺明暗。铺明暗是画好素描的关键,也是对所画对象的具体化,明暗是否正确,决定了素描作业是否生动感人。铺明暗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从明暗交界线开始,由浅入深,使画面有黑白灰三个层次。用明暗能够更形象地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与质感。

5.深入刻画,整理画面。深入刻画能够使画面生动形象,深入刻画阶段要有耐心,主要刻画的是受光部和画面的主要对象。深入刻画之后,整理画面是必不可少的。整理主要从整体艺术效果出发,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和润笔,如加强对象的某些部分或减弱某些部分等等。从而使画出的效果更加完美。

以上步骤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和吸收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改正不良的绘画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画对象时先画好一个物体再画另一个物体,或画好某一个部分再画另一部分。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改正这些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四、素描绘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中职生刚接触素描,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素描绘画对象要从简单的一个物体到几个物体。由浅入深,学生学得轻松,绘画技能也会稳步提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绘画水平,科学地安排好素描绘画的内容,从临摹书本的作品到看实物写生,从基本形体(正方体、球体、柱体、锥体)到组合形体,从静物到人物等。这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

五、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我总结相结合

在素描教学中,每个学习阶段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我总结相结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上课时,教师先展示学生优、劣的素描作业进行比较和讲评,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析。经过一个学习阶段之后,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总结。如:在画正方体的结构素描时,老师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同时指出透视错误、构图不合理等共同存在的问题,再由学生对自己画的正方体进行分析,找出好与差的地方。针对把正方体画成长方体,或画得太大、太小的情况,教师及时要求学生改正。从教师讲评和学生自我总结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绘画方面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对素描作业好坏的判断力和绘画水平。

上一篇:医院设备科科员职责下一篇:I-5-3员工文明有礼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