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2024-11-06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通用11篇)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篇1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范文六篇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1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指导语: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导语:

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

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活动介绍: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品尝粽子,并讲述。

3、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4、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5、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四、请小宝宝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小(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名称,来历及习俗,知道端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能够自己动手做粽子,喜欢与同伴交流过端午的经历。

3、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重难点:

重点:

自己动手做粽子。

难点:

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认识端午》多媒体课件:超轻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样品。

经验准备:

幼儿有过端午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首儿歌,你们要仔细听,“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小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儿歌说的是哪个节日吗?

幼儿:端午节

二、基本部分

(一)介绍端午的来历和习俗。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幼儿:五月初五。

教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儿:不知道。

2、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4、教师小结:过端午节的时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绳,赛龙舟,采艾草。

(二)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师提问幼儿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让幼儿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种种类粽子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的形状的种类。

(三)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

1、教师: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粽子,接下来就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粽子吧,做完之后还要给自己的粽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做完粽子后,教师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粽子和给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

教师:老师在绘画区准备了很多的画纸和画笔,小朋友们去画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节吧!

活动延伸:

1、艺术领域:画龙舟。

2、语言领域:

讲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活动:

做五彩绳。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4

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端午节》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是儿歌,以浅显的语言表达了端午节的地方风俗习惯。本此次活动从引导幼儿回忆端午节习俗入手,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感知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引导幼儿大胆运用有节奏的朗诵,体验儿歌的韵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地方风俗习惯。

2、学习儿歌,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尝试仿编儿歌,体验创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物质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回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提问:端午节就要到了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小结:每个节日都有各自各的习俗与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代

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下来许多的节庆活动,像现在端午节举行的包粽子、插艾蒿、挂香囊、龙舟比赛等。

2、结合教学课件欣赏诗歌,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1)组织幼儿交流倾听儿歌后的感受。提问:儿歌里说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2)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相应的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3、结合课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1)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导幼儿理解,加深印象。提问:刚刚的儿歌里面,你听出哪些音比较像?

小结:小朋友听的很仔细,听到了阳(yang)和囊(nang)很相似,老师发现儿歌里还有一些你们没有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2)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念读儿歌,重点念准以下发音:阳(yang)、囊(nang)、妆(zhuang)、香(xiang)。

提问:为什么这些音听起来很像?

小结:原来人们为了让儿歌更好听,让最后一个音都听起来很相似,这便是运用了押韵的方法。

(3)引导幼儿朗诵儿歌,感受作品的节奏感。

提问:第1段儿歌前两句有几个字?最后一句话有几个字?第2段、第3段呢?这样朗诵起来有神们感觉?

小结:这首儿歌每一段第1、2句都是3个字,最后一句都是7个字。这样的儿歌朗诵起来既整齐又有有节奏感,给人美的享受。

4、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尝试仿编儿歌。

端午节还有哪些活动?我们一起把这些活动也编到儿歌里吧!鼓励幼儿用儿歌里的句式结构进行仿编活动,体验创作的快乐。

附儿歌

端午节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5

一、活动主题:

粽享欢乐、共度端午,互赠祝福

二、活动目的通过亲自动手包粽子,让我们能更真切得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更多具体的工艺,比如包粽子的方法和馅料的搭配等等,以轻松的方式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xx日

四、活动地点

幼儿园内

五、活动规则

团体赛评比规则:视情况而定,把孩子们分为若干人一组,在规定

是时间内看哪组包的粽子多。时间结束后,由裁判统一评比,评出前3名。(奖品由园长自行决定)

要求:质量好、外观美、遵守纪律、不浪费材料且场地保持干净

个人赛评比规则:

(1)各参赛组推荐出一名组员参加个人比赛;

(2)每人再包5个粽子,以时间短、粽子大小适中、均匀、四角不露馅(不漏米)、捆扎整齐、不松线评比出前10名。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宣传:家长和小朋友们报名参加包粽子比赛

购买材料: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

器具准备:盛装食材容器、汤匙(均由食堂提供);棉线、剪刀等。

(二)包粽子

(三)粽子分发

活动评比结束后,各队伍所包的粽子由组长按每人若干个发放并送上节日的祝福。

七、注意事项

1、不要随意放置器具或是材料,以至于现场凌乱。

2、注意个人和食材卫生,不应弄混弄乱。

3、各参赛人员按时到既定地点,应预先了解包粽子的有关方法。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6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

2、准备端午节的资料、风俗

3、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4、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活动前环创区角创设:

1、科学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美工角:摆放制作荷包、五彩线、和制作粽子的材料

3、游戏区:赛龙舟的图片,屈原的图片等

3、阅读角: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三、活动过程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学习端午节的儿歌,《快乐的端午节》儿歌五首。

(1)

五月五,是端阳;龙船双双闹长江;

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

(2)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3)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俗传千古。

(4)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

(5)

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

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

4、动手操作:各班开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编制五彩线等活动.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篇2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 篇3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教案;《刷牙歌》

在幼儿音乐课教学中,教案设计有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小袋鼠蒙氏教育音乐教材中《刷牙歌》为例设计教案,基于教学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幼儿音乐教学有所帮助。

一、教学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活动”。“刷牙歌”一课,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在音乐学习的同时,体验自由表达、创造快乐。《刷牙歌》作为一首幼儿歌曲,节奏轻快,歌词朗朗上口且富有童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幼儿在简单的儿歌学习中,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还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教学目标】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编排舞蹈动作,创编刷牙节奏,享受快乐,同时让幼儿具有清洁卫生,爱干净的基本认知,体验牙齿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倾听《刷牙歌》,创编刷牙节奏,创编象声词,并能与《刷牙歌》间奏连贯表演;学习《刷牙歌》,表现刷牙美感。

【教学准备】幼儿:具备正确的刷牙习惯,牙齿保护的基本常识;

教师:认真备课;

教具:光盘、多媒体、课件、图片、牙刷实物。

三、教学活动

1.倾听歌曲,学唱歌曲,了解《刷牙歌》内容

教师先出示课件,演示懒洋洋牙疼的表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家看懒洋洋怎么了?”幼儿答出牙疼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课件演示,选择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吸引幼儿眼球,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

播放《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张开小嘴巴

刷左边,刷右边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齿没蛀牙

张张口,笑一笑

我的牙齿刷得白花花

在儿歌播放的同时,给幼儿播放歌词内容视频和图片,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熟悉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大家歌词里唱了什么内容呀?”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歌曲,看着视频,借助视频熟悉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一目了然地学习歌曲,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幼儿非常熟悉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反复给幼儿播放歌曲,一句一句地教给幼儿歌唱,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学习完整演唱。

2.探索尝试,自编动作,表演刷牙歌律动

让幼儿合唱《刷牙歌》,熟悉歌曲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合着节拍做刷牙动作。在幼儿学习正确刷牙动作后,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在刷牙的时候,除了歌曲中刷左边,刷右边,上下里外都刷刷的动作,还有什么刷牙动作,大家知道吗?谁能做出动作,我们一起学一学。”

同时,教师结合歌曲间奏处,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情境,创编刷牙象声词,如表示快乐的节奏和“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象声词,“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漱口的水声。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应集中反馈,让幼儿完整歌唱,注意间奏处的节奏、象声词。

【设计意图】结合《刷牙歌》旋律,引导幼儿创编刷牙动作,创编刷牙象声词,跟随刷牙歌节奏表演律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提升幼儿创编的动作,丰富歌曲舞蹈美,将创编的动作连贯成完整的律动舞蹈。

3.拓展学习,完整跳舞,体验律动快乐与美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刷牙歌》,做刷牙动作,跟随节拍发出象声词,做律动,探讨舞蹈队形,完整连贯地跳舞,注意跳舞时,刷牙的表情、动作,感受刷牙美,享受快乐情感,一起跳,体验歌曲快乐与跳舞美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总结归纳与拓展应用阶段,在幼儿学习歌曲和创编舞蹈的基础上,获得正确刷牙的基本认知,通过音乐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反思

《刷牙歌》音乐课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歌曲节奏鲜明,歌词朗朗上口。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计“懒洋洋牙疼”“听歌曲”“创编律动”“完整跳舞”四个亮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高昂兴趣,积极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刷牙歌音乐课的教学相对开放,幼儿能够通过理解歌词内容,结合生活刷牙情境还原,结合自身理解表现律动。教师应顺势而导,紧抓幼儿思路,注意幼儿表现,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刷牙律动,规范幼儿刷牙动作节奏,给幼儿自由的表现机会,让音乐课活起来。从音乐课教学实践看,整节课幼儿都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互动较多,增强了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感。

参考文献:

吴巧云.激发幼儿音乐活动兴趣点滴谈[J].考试周刊,2016(73):187.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教案 篇4

1、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并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2、以鸭蛋为造型对象进行装饰表现的技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利用鸭蛋为表现对象,学习在鸭蛋上作画的技巧。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与习俗的资料、准备绘画工具,鸡蛋。

2、教师:准备相关信息资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导入。

二、导入:

师:同学们,再过不久,端午节就要到了。你家以前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能给大家说说吗?

生答:(吃粽子,在门口挂艾草,吃鸭蛋等等)我们、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在每年的这一天庆祝传统节日。

三、交流资料,认识端午:

1、介绍端午节

播放FLASH《端午节的由来》

师:端午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以各种活动来庆祝节日,谁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生答师补充

师: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楚国被秦国打败后,屈原悲愤投江了,这天正是五月初五,爱他的人们怕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就包了很多粽子投到江里去喂饱鱼虾,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以吃粽子的方式来怀恋他呢!

2、端午节的风俗:

师问:据你所知,中国民间还有哪些端午风俗?

生答: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吃咸蛋。

①谁来说说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欣赏各种龙舟比赛的图片,介绍龙舟比赛活动总结民族精神(课件欣赏)

师:原来人们划上龙舟是为了去打捞屈原的尸体,渐渐地就变成了现在端午节上的民间活动啦,看龙舟就是把船做成了巨龙的模样……它也体现了咱们民族的精神就是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看还把老外也吸引来啦!

②介绍粽子的来历和种类?(课件欣赏)

师:古时候,粽子叫角黍,它的原料主要包括尖角和黍料,味道比较单一,现在的粽子种类可丰富拉,有枣泥、豆沙、咸肉……味道有甜有咸可好吃啦!老师的粽子还没煮好,让我们先来一饱眼福吧!

③欣赏香包图片,介绍挂香包习俗

师:香包的外观都很小巧别致,一般还要配上五彩丝线,挂在身上非常漂亮!香包里装着药材,据说可以去疫祈福,所以大人们都会在端午节这天为孩子们系上一个漂亮的香包!赠送香包,借节日表达祝福。

④挂艾草饮雄黄(课件欣赏挂艾草饮雄黄)

师:端午节正好是在天气变暖的五月,很多害虫病菌都跑出来了,所以人们会采取很多预防措施。什么措施呢?

生答师补充

师:比如人们会在房上挂艾草或菖蒲,据说这些药草能驱逐蚊虫,预防病菌。听说雄黄有去百毒的功效,所以人们会在节日这天喝些雄黄酒或把雄黄涂抹在额头或肚子上以消毒驱邪。

⑤画彩蛋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江苏地区过端午节的习俗――挂彩蛋

师:咱们江苏一带也有很多端午节的风俗呢,咱们江苏地区到端午节还要以挂彩蛋的形式来庆祝节日呢!

2、出示鸭蛋资料,引出彩蛋

师:不要小看我们的鸭蛋,它们不仅仅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还能变成好看的装饰品呢!(欣赏一组彩蛋装饰)今天我们也来画一个彩蛋来庆祝端午节吧。

3、欣赏彩蛋的图片

师:我们先来想想可以在鸭蛋上画哪些东西,老师已经总结了几块,可以是点线面的装饰,可以是小动物,可以是水果自然,也可以是植物等等。

(1)画出重要的点

(2)添加细节线条

(3)涂上漂亮颜色

4、让学生思考自己想画的内容并互相讨论(四人一组设计鸭蛋外衣)

四、学生画彩蛋,(播放有节日气息的背景音乐)师巡回辅导并提示在鸭蛋上作画的注意事项:

(1)将鸭蛋固定在透明胶带的圈内以便操作。

(2)涂过颜色的地方要小心避让,否则容易将颜色蹭掉。

五、展示评价

1、欣赏学生的作品,老师做简单评述

2、传授学生一些简单包装的方法,使彩蛋更具生活情趣

六、艺术彩蛋欣赏

1、介绍中国彩蛋制作作品。(课件欣赏)

2、西方复活节彩蛋的介绍

师:除了我们有彩蛋艺术,西方也有一个和彩蛋有关的节日,就是复活节,这个是为了庆祝基督诞生的节日,(课件欣赏)

拓展总结

1、讲述一则韩国将粽子作为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遗产保护的消息。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优选参考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唱唱、跳跳、讲讲、尝尝等活动,进一步体验教师、幼儿、家长共同过端午节的快乐。

2、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3、参与节日游戏。

活动准备:

1、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碟片、歌曲磁带、表演材料等。

2、邀请幼儿家长参加活动。

3、各种端午美食(粽子、绿豆糕、鸭蛋等)。

活动建议:

1、开展家长、幼儿互动式智力竞赛,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指导语:端午节是哪一天?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2、幼儿节目表演。

3、家长、幼儿的亲子游戏(如:包粽子比赛等)。

4、端午节美食自助餐活动。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优选参考模板【二】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3、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教师: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在全班面前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故事?

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请两名幼儿讲述,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传说。

教师小结: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秦国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

幼儿分组交流。

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配香囊等。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书上有许多活动,请你找出端午节里人们的活动。

幼儿认读,并完成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优选参考模板【三】

活动目标:

1、尝试模仿划龙舟动作,两两合作协调向前快跑。

2、积极参加竞赛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皮筋龙舟”若干。

活动过程:

1、模仿赛龙舟的动作(划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戏:《划龙舟》。

(1)讨论两两合作划龙舟的方法。

★指导语:两人一组怎样能把龙舟划得又快又好?

(2)自由结伴尝试合作划龙舟。

(3)划龙舟比赛(分组接力比赛)。

3、听音乐做全身放松动作。

教学反思:

本次的活动内容“赛龙舟”选材教好。首先考虑到了幼儿的兴趣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同时,“赛龙舟”活动具有民族特点,与亚运会也有相关性。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优选参考模板【四】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3、乐于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4、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活动准备:

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各种粽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让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请幼儿说一说。

3、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的由来:端午为什么要划龙舟呢?老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4、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插艾草的原因:你们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5、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结束活动。

表扬上课认真的幼儿。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优选参考模板【五】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5、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篇6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丰富内涵,而现在的孩子可能会过圣诞节、万圣节等,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马上到端午节了,幼儿园如何策划端午节活动方案呢?老师们就为孩子们说说、看看、做做“端午节”,使孩子们更加熟知、贴近这样的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的解说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主持致词: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

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我们幼儿园小朋友们邀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传统佳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欢迎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幼儿园端午节环境布置: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老师们在环境创设上、可以在不同区域投放不同内容。

比如在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在活动教室或礼堂门口插着一把艾草,礼堂的中央摆放着一排桌子,桌子上依次摆放着箬叶、糯米、鲜肉和蛋黄。并安排老师包粽子给幼儿和家长参观。

在门口、窗台悬挂驱蚊香包,在初夏来临之际驱赶蚊虫,保护小朋友不受蚊虫困扰,同时美化环境,引导幼儿自己也做一个。

活动一:话说端午节

重点领域:(语言领域、社会性领域)活动要求: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活动准备: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讲述端午节来历的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

【附: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爱护百姓,帮助楚王治理国家,使楚国变得很强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奸臣们看见楚王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兴,经常凑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们拼命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动员楚王相信最强大的敌国——秦国的话,放弃跟其他小国家做朋友。

屈原坚决反对楚王相信敌人的话,一再劝说楚王不要与周围的国家绝交。楚王非常生气,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坚持与周围的国家断绝了朋友关系。秦国见楚王中了计,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国。楚国被打败了,楚王也被秦国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国。

屈原虽然被免除了官职,但他非常关心自己的国家,他担心楚国的命运,常常整夜睡不着。在听到楚国被打败、楚王死在秦国的消息后,他非常伤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来到了汨罗江边,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屈原死的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老百姓们听说后,争着划船,到处去捞屈原,赛船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还用竹叶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2、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活动延伸: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活动二:绘画“端午节”

一、活动要求: 根据幼儿自己已有的经验,想象并表现端午节的快乐。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丰富有关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三、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粽子、蛋网、艾草、龙舟等物品,结合屈原等故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端午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发挥想象力。作品评析及展览。引导幼儿相互评价作品,交流过节的感受。活动三:端午节赛歌会

请各班的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中班: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大班: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活动四:巧手妈妈大比拼—亲子活动 第一组:与妈妈一起包粽子。第二组:与妈妈一起做香囊

方法:给每位小选手分发一块色彩鲜艳的丝布、一根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细带子、一张小纸条、一支笔、一些香药、一付针线,若无香药也可以绿豆或花生代替。每位小选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和许愿的话,缝于香囊内。要求针脚工整,外形美观。香囊制作完毕后,可以自带,也可以送给他人。

新意之处: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本方法的新意之处在于让小孩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内放入祝福或许愿的小纸条,既满足了小孩喜欢动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药铺索要或买五味中药药面,装在小布袋里缝严。戴在小孩或老年妇女身上,驱邪避瘟。

第三组:与妈妈一起编蛋网。

最后,幼儿相互赠送礼物,并向同伴说一句祝福的话。活动结束

在此,仅代表幼儿园的全体教师祝各位家长及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亲子活动结束,各班组织幼儿与家长到班级分享美味的粽子。

端午节与中国菖蒲文化 篇7

其重要而常见的几种:一谓悬蒲剑。称之蒲剑,盖因蒲叶形状似剑故名。梁朝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称菖蒲“叶如剑刀”。既为剑刀,其避邪的意象功能便不言而喻。这是菖蒲在端午节很简单的一种用法。老百姓只需将蒲叶往门厅、床头一挂,或加以小的整饰,利剑便成。锋刃之下,邪虫恶豸自是不敢轻易进屋,古人的心理便有了象征吉瑞的抚慰。某些地区,人们甚至在朱符上写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斩魔入地府。(《民国开阳县志》)此可见当地人民对蒲剑的信赖。《燕京岁时记》上说“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清嘉录》曰“截蒲为剑,……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些都是蒲剑于端午广泛流行的写照。

二谓佩蒲人。蒲人者,顾名思义,乃以菖蒲制成人状之谓也。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带之辟邪”可见,在古人心目中,蒲人和蒲剑一样,都是可以驱恶避邪的吉祥之物。所不同的只是,蒲人的制作工序更为繁复,且蒲剑多用来悬挂,而蒲人多作佩物、簪物。

三谓饮蒲酒。《荆楚岁时记》上说,端午节用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可以“辟瘟气”。凡草皆是药。菖蒲酒作为一种药酒,饮之去毒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不像蒲剑、蒲人,本质上不过是人们内心美好愿望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表达罢了。李时珍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这便是对菖蒲酒的一种药学上的肯定。端午饮菖蒲酒自唐宋以来就蔚然成风。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诗云:“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明人曰:“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见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都反映出端午饮蒲酒的时兴。菖蒲酒的制法及用法各朝各地不尽相同:或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黄,或外敷,或“浑洒床帐间”(《帝京岁时纪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道家将之演绎得尤为有趣。《道藏经·菖蒲传》云:

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其法,采紧小似鱼鳞者一斤,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刮去皮切,暴干捣筛,以糯米粥和匀,更入熟蜜拔和丸如梧子大,稀葛袋盛,置风处令干。每旦酒饮,任下三十丸。……一月消食,二月痰除,至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

可以看到,这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菖蒲酒了——菖蒲制成蒲丸,摇身一变,竟成了绝妙的佐酒之物;也可以看到,在道家的眼里,菖蒲俨然天赐的神草,被他们奉为得以长生不死、得道升仙的仙丹了。这则文字,很是有趣。

此外,还有菖蒲果子、菖蒲浴、菖蒲祭,等等。

作避邪除毒之用的菖蒲,与端午紧紧联系起来,深有其因,并不偶然。首先,古人谓菖蒲于农历五月间成熟,是以又把五月称为“蒲月”,五月用菖蒲正当时。其次,古时,农历五月是民间意义上的恶月,五月五这一天更被认为是“阴气萌作”(《后汉书》)、恶气难止的日子。又《说文解字》曰:“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其中“牾”是“不顺”的意思,可见端午不祥。在当代,某些农村地区还流行着“五月五生子,男孩克父,女孩克母”的说法,这一天的“游百病”等习俗也由此而来。既是恶月、恶日,一心祈求吉祥的纯良百姓少不得便要用“正”来压“邪”。一物降一物,菖蒲本身真实存在的药性以及人们不断赋予它的美好意象,使民众相信,这种草不一般,它是可以抵御得住恶月里的邪毒之物的。

对于菖蒲药性的记载,古文献中比比皆是。东汉《神农本草经》较早对其进行了阐发,称其“主风寒湿痹,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温肠胃,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按今天的说法,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基生,长约40厘米一70厘米,六七月间开淡黄绿色的小花。菖蒲主要以根茎入药,气芳香,味苦微辛,主要成分是一些挥发油,有镇静、促进消化液分泌等功效。它的水浸液对皮肤表面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还有人把菖蒲捣烂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以此看来,菖蒲的“避邪杀毒”并不完全徒有虚名。古人在岁时节俗上,也表现着他们的智慧。

菖蒲成为古代社会一种流行的物质文化符号,自然离不开、也少不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渲染寄意。与其他许多流行的文化符号一样,有时我们已难以分清到底是文化要素本身的日渐风行引起文人更多的关注,从而带来相关文艺作品繁荣的景观;还是不断涌现的文艺作品促进了文化要素的炙手可热。文化要素与文艺作品,这两者剪不断、理还乱;或许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历史深处一路相互提携着走来,保持互利共生的状态。

菖蒲之咏,照有关说法,在楚辞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离骚草木疏》考证说,《离骚》里出现率很高的“荪”,即是指菖蒲。假设这种说法正确的话,那些如“荪桡兮兰旌”“荪壁兮紫坛”的句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赋予了菖蒲崇高不屈的品质,使人自然联想到《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他同样崇高的人格。端午的菖蒲之俗和民间流传的端午节源于祭祀屈原的说法,两者之间或有联系也未可知。

到宋代,另一位人诗人苏轼,在千年之后秉承了屈原借菖蒲以寄意的手法,对菖蒲更是赞赏有加。苏轼在他的《石菖蒲赞》的序言中,说菖蒲“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并且能够“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这可谓是对菖蒲有史以来所有文字记录中最热烈而直接的赞美。清水养蒲,独忍寒苦,对菖蒲赞美的背后,也透着大诗人怀才不遇的微微失意以及安贫乐道的坚韧有节。将植物人格化并以自况,是中国文人沿袭几千年而不衰的癖好——陶渊明之于菊,周敦颐之于莲,都是此种情形的典型代表,比周敦颐稍晚的苏轼自然没能逃过。

然咏及菖蒲,多数还是那些只借物应景的文字,像先前提及的“樽俎泛菖蒲”一类,点到辄止,并不展开。菖蒲二字,义气十足,意韵横生,本身便是一道不俗的风景;兼有前人吟咏,赋予其品格,更能提示节令,展现风俗。因此,以之入诗词文章,也屡见不鲜。宋人朱松有一首《重五》的小诗,颇有情致:

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

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

山深人寂寂,气润雨濛濛。

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试想,重五时节,病卧他乡,这是何等的百无聊赖,何等的孤寂难熬;而新笋自发,榴花自红,无异于说“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何等的凄清。惟一能陪伴左右的,便只有这同样孤寂的菖蒲了。

今人也有以菖蒲入诗的。席慕容就作过一首《菖蒲花》,里边写道:“此刻菖蒲花还正随意绽放/这里那里到处丛生不已/悍然向周遭的世界/展示她的激情。”在她笔下,菖蒲花代表着肆意与自信,这与古人的菖蒲寄意便离得更远了。不过,整篇诗里所透出的忧郁是厚重的,是压抑而深沉的:“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这些文字能让人的心随之一颤。诗当然是好诗。

菖蒲可以辟邪,可以入药,可以入文章,它还可以指示物候、预告农时。农谚说“人不知春草知春”,菖蒲便是这样一种感觉敏锐的植物。《吕氏春秋·任地》篇云:“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物候学》一书中,曾引这条记录来说明野生植物与农作物之间物候期的相关性;又认为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晓并掌握了以物候报农时的一些方法。唐朝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诗》中写道“柳眉低带泣,蒲剑锐初抽”,可见柳叶初展时,菖蒲也已经开始破土挺生了。菖蒲始生确实是能够报得早春的一种物候现象。

杂谈一通菖蒲之后,有两种感慨,最是强烈。

一是今天能认得菖蒲的人恐怕寥寥无几。钟敬文先生曾作过一篇《多识草木》的文章,先生在文中感慨道:“我们和自然,实在太生疏了!”诚如钟先生所说,我们于很多自然界的事物,均是“见物不知名”,或是“知名不识物”。今人对自然的关注,较之古人是人人不如了。我们对初春的新绿鲜有所视,对婉转的鸟鸣鲜有所闻。我们大都不盲不聋,是健康的人;然而这些对人自然的感官,却正不知不觉一天天衰退下去。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以及古人对自然界物事的那种如数家珍的熟稔,都足以使我们感到羞赧难当。只是这种羞赧的情愫,却也是在一天天地渐趋于亡了吧。

二是我们正在遗失一些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古时的端午之俗,除了今日犹可见到的食粽子(古称“角黍”)、赛龙舟、游百病之外,还有悬艾蒲、系彩丝、斗百草、饮雄黄酒、百草浴等等,可谓名目繁多,多姿多彩。而这些名目想必今人也不曾人人皆知,更何况身体力行。于是乎,日本人在端午节吃柏叶饼、饮菖蒲酒,韩国人拿着端午祭申遗,往往把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疑惑者有之,愤怒者有之,叫骂者有之,当然更有反思的;只不过这种反思能否真正挽得住一些既成事实继续向前的脚步,尚存疑问。农业文明在被工业文明取代的同时,许多原本我们可以亲近熟识的东西便走远了。这其间包括物质,也包括文化。

特别地,在城乡传统民俗一起走向简约化、单一化时,城市的步伐迈得比乡村迅疾多了。都市人群在光电化气愈演愈烈的轮番轰炸下,遗失某些东西,似乎也有一些无奈的必然。大城市里,站在一点向任意一个方向走,一天也未必见得着一块真正的土地;仅就菖蒲而言,何处又有它一棵小草的容身之处。其实,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地理空间的分野,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城乡差异古今皆有;但是,几乎又没有哪一个朝代,这种差异能和现在一样,表现得如此显著。20世纪末,都市民俗作为一个新兴的地理性文化概念,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是喜是忧,还须留待人们去评说。

幼儿园端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能对端午节的习俗理解图画的含义;能朗读儿歌,感受儿歌朗朗上口的特点;能理解“挂”、“缠”、“系”等词语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完整的故事;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挂香蒲、划龙舟等。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教师说一个挂于粽子的谜语,请幼儿猜猜谜底。示范:“四个角、四个面、六条棱;外面穿着一件绿大衣,中间系着一条白腰带;摸上去软绵绵,掂一掂沉甸甸。”(向幼儿展示彩线纸粽子)这个粽子是老师用彩线和纸做的,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粽子?你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前几天,我们一直在听一首儿歌《端午节》,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吧。(播放儿歌的VCD,只播放声音,不播放画面。)儿歌中说过端午节的时候要做什么呢?我们一起看看大书。

阅读图画:

封面:封面上有谁?背着的背篓里有什么?她手里拿着什么?她会用这些叶子做什么?她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们看看书名叫做《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时哪天吗?对,封面上写着呢,端午节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

第一页:桌面上有什么?是用来做什么的?桌面的左边是谁?表情如何?心理怎么想的?(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同幼儿讨论桌面上是什么,用来做什么。)

第二页:小女孩在做什么,表情如何?妈妈在做什么?这页对应的儿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请幼儿指出香蒲和粽子。)

第三页:妈妈和小女孩在做什么?这页图画对应的是儿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请幼儿在画面上指出五色彩线。)

第四页:这幅画对应的是儿歌中的哪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文字,将文字读给幼儿听。)小女孩腰间挂的是什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一学她的表情和动作。我们为什么要挂香包呢?

第五页:图画上有谁?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她们要去做什么?(把文字读给幼儿听)她们要去看什么呢?小姑娘手里拿的是什么?画面右上角是什么?

第六页:她们要去看什么呢?你能用儿歌中的话把这页的内容概括一下吗?你见过赛龙舟吗?

第二阶段教学:阅读与反思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如赛龙舟、戴五色彩线、挂香铺等;补充关于端午节的背景知识;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教学过程:

阅读文本和小书:教师为幼儿朗读几份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的端午节的背景知识,可以请幼儿补充自己知道的部分,也可以请幼儿提问不清楚的地方。

教师出示大树,和幼儿一起完整朗读儿歌一次;教师将小书发给幼儿,请幼儿自行阅读几分钟,然后和幼儿一起观察小书:书中有只动物每页都出现,它是谁,它在做什么?请你在每页上找出来;教师带领幼儿逐页翻看大书,讨论关于端午节的背景知识。

第一页:端午节在什么时间?我们说过是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它是在什么季节呢?

第二页: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挂香蒲?你知道还要带什么东西吗?

第三页:为什么要佩戴五色彩线(五色即青赤黄黑白)?为什么要挂香包?为什么端午节会赛龙舟?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2、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3、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4、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5、活动延伸: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本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龙舟、香袋等,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端午节,糖友需注意两件事 篇10

吃粽子粽子可以说是每个端午节都不可缺少的吃食, 传统的粽子大都是糯米的, 但是如今根据地域和人们各自不同的需要粽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豆沙粽、肉粽、辣粽、酸菜粽等等。但面对美味, 糖友们却“望而却步”, 因为糯米制作的口感粘糯的粽子还是比较容易升高血糖的。而肉粽比糯米粽子更加油腻, 辣粽比较辛辣不太适合糖友、酸菜粽倒是不错的选择, 糖友可以适量的品尝一下。

为了增加节日气氛, 会包粽子的糖友们可以自己在家动手制作粽子。用少量的糯米, 加入红豆或者绿豆制作粽子;也可以用生米、黑豆、一粒大枣来特制糙米粽子;吃粽子时可以搭配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有些地方吃粽子的时候习惯沾些糖, 糖友可以用木糖醇来代替糖等等。

另外, 在包粽子或者是买粽子的时候最好是选用那种用棉质绳子或者荷叶做成的细线来包的粽子, 因为用塑料胶带包粽子, 塑料胶带加热后有可能会释放有毒物质, 不利于身体健康!

雄黄酒端午节饮雄黄酒是很多地方至今保留下来的食俗, 相信很多糖友对《新白娘子传奇》中, 白素贞喝下雄黄酒之后变白蛇的经典一幕吧?而雄黄作为一种中药材, 可以做解毒剂和杀虫药, 而我们古人就认为雄黄是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便将雄黄磨粉撒在蚊虫滋生的地方, 将雄黄泡酒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自己能够辟邪, 远离疾病的侵害。

其实不然, 科学发展到今天, 经证明, 雄黄中的主要成分是砷, 而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也是砷, 在这层意义上讲, 喝雄黄酒等于是吃砒霜, 即使很少量的食用雄黄也能够对肝脏造成伤害。服用雄黄也是很容易使人中毒的, 症状较轻的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症状更严重的则会致人死亡。

由此可见, 我们不仅不能饮用雄黄酒, 更不能自制雄黄酒, 如果一定要自制些雄黄酒来增加节日气氛, 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着古时的方法泡制雄黄酒才可以。

另外, 端午佳节, 也可以用黄酒来替代雄黄酒。经国内专家研究, 适量的饮用黄酒能降低胆固醇、血脂、降低血压, 还能提高记忆力和身体的免疫力。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二)活动准备:

粽子、鸡蛋、艾蒿、荷包、五彩线、端午图片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共同品尝端午食品。

教学反思:

上一篇:天然气验收报告下一篇:开学第一课(安全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