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2024-12-11

高处作业事故案例分析(精选11篇)

高处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1

一起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一起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陈国华,王怀新

(杭州市特种设备检测院,浙江 杭州 310003)[摘要] 分析了杭州某工地发生的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的原因,阐述了高处作业吊篮

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处作业吊篮;坠落;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69 [文献标识码] B Analysis on falling accidents of suspended powered platforms for work at heights CHEN Guo-hua, WANG Huai-xin(Hangzhou Special Equipments Inspection & Testing Institute, Zhejiang Hangzhou,310003)高处作业吊篮(以下简称吊篮)具有施工

号不同,吊篮不同的规格,如ZLP500(额定载重量为500千克)、ZLP630、ZLP800等几种。

此次发生坠落事故的吊篮,其型号为

高度大、架设方便、施工成本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的外墙施工和装修、高处广告牌的安装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使用量日益增加,吊篮在使用过程的因维护保养不正确而造成吊篮高空坠落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杭州某工地发生的一起吊篮在上升过程中突发坠落造成1死4伤的安全事故,并阐述了吊篮在使用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的一些建议。ZLP800。根据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要求,该吊篮的额定载重量为800kg,升降速度为8-10m/min,钢比绳直径为特制钢丝绳Φ8.6mm,倾斜锁绳角度3°~8°,配重重量1000kg。2 事故现场查勘

在第一事故现场获知,吊篮是在上升到 1 吊篮概况

吊篮是一种通过架设在建筑物上部的 六至七楼高处坠落的。在事发后发现,此时吊篮的悬吊平台已平放在地上,没有特别严重变形(图1);左侧的提升机架体已从提升架上部的第一个螺栓孔处裂开并悬挂在半空中(图2);右侧提升机未发现破坏现象,但在安全锁进口的左侧有被钢丝绳磨损现象(图3);楼顶两支架伸出长度及配重安装正常,没有因悬挂平台坠落而发生移动或倾翻;主绳、锁绳及生命绳没有破断现象。

悬挂机构,用钢丝绳子沿建筑物立面悬挂的,依靠电机驱动作上下移动平台的一种悬挂式载人高空作业设备。由于其作业优势,在当今建筑施工中被普遍认可。一般作业吊篮主要由悬挂机构、悬吊平台、提升机、安全锁、工作钢丝绳绳、安全钢丝绳和电气箱及电控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为便于运输和搬运,产品出厂以及运输时按部件或组、零件进行分解,至现场后拼装成整机。根据型

图1 坠落的悬吊平台

图2悬挂在半空中的左侧提升机及提升架体

图3 右侧安全锁磨损情况 3 技术分析 3.1 现场鉴定

根据现场确认可以排除以下几种情况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1)超载

由于当时作业时吊篮上共有5名工人和一块幕墙玻璃(120kg),而吊篮的额定载荷有800kg(型号ZLP800),根据计算,吊篮未超载。

(2)与固定物干涉 初步分析,施工现场为玻璃幕墙(图2),吊篮出事故的位置均已安装上玻璃,所以在吊篮上升过程中不可能是因为固定物(如脚手架钢管伸出)与悬吊平台干涉造成坠落事故。(3)疲劳破坏 从破坏结构件的断口分析,方管四周无

旧疤痕、裂纹等;再说该吊篮的生产日期为2006年,产生疲劳破坏的概率非常小,所以应该排除了疲劳破坏的可能; 3.2安全锁检测

对事故吊篮的两只安全锁,委托上海市

建设机械检测中心检测。检测结果为合格,符合GB19155-2003要求。3.3材料化学成份检测及结构分析

对事故吊篮左侧提升机安装架的材料

进行化学成份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材料符合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中Q235B的化学成分要求。

在化学成分符合Q235B的前提下,对安装架的结构尺寸进行检测。据厂家技术负责人介绍,该安装架的空心方管规格为40×60×3mm。对破坏的安装架进行测量后发现,空心方管的实际壁厚与理论设计有些出入。实际测量壁厚仅为2.20mm,负偏差达到0.8mm。根据GB/T6728-2002《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1]规定,厚度负偏差上限为10%及0.3mm,空心方管在壁厚方面不符合要求。

空心方管在螺栓开孔处受力时存在应力集中。在事故现场发现,侧面提升架的方管立柱,在螺栓开孔处的一侧(与悬吊平台连接侧)未采用加强板加强(图4),有应力集中,存在设计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安装架首先在螺栓开孔处撕裂的原因。

图4 破坏的安装架 3.4提升机检验

从左侧安装架破坏情况和右侧安全锁锁口处的伤痕分析(图3所示),可以确认吊篮在上升过程中出现了左、右两端存在高低差现象。又根据右侧安全锁锁口处的伤痕分析,悬吊平台的右侧低于左侧时会发生安全锁锁口左边受磨损。于是初步判定左侧提升机上升速度低于左侧提升机速度。因此,对右侧提升机进行拆机,检查是否有异常。通过解剖右侧提升机发现,导致吊篮坠落的直接原因是蜗杆蜗轮的动力没能有效地得到传递。从图5可以看出,减速箱内几乎没有润滑油,蜗轮与蜗杆因没有足够的润滑油而产生磨擦,最终导致蜗轮的齿完全磨光。

图5 蜗轮蜗杆磨损情况 3.5 吊篮坠落过程推断

(1)此次坠落事故的发生,直接原因

是在日常维护保养中缺少对提升机的维护保养,导致右侧提升机因故障而下滑;

(2)右侧下滑,右侧安全锁起作用,此时吊篮处于上升状态,左侧提升机继续上升;

(3)左侧提升机继续上升,悬吊平台

左右两侧高低加大,对左侧提升机安装架的受力最不利,特别是螺栓开孔处,存在应力集中,所以最先在这位置破坏;(4)左侧提升机和安装架上部分与悬

吊平台分离(如图2),此时悬吊平台左侧也开始下降;

(5)当左侧下降到一定位置时,右侧

安全锁因角度不断减小,安全锁被自动打开。此时,左右两侧同时下降,最终悬吊平台落地(如图1)。4 事故分析结论

经过对现场勘查、检测,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导致此次吊篮坠落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吊篮维修保养不到位。对提升机应作定期检查,定期更换减速箱润滑油。如果能及早发现减速箱少润滑油或有漏油现象,也不会出现蜗轮齿磨光。

(2)事故吊篮平台出现结构断裂,说明厂家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即使在安全锁、提升机都不起作用的情况,单侧钢丝绳也应能拉起整个吊篮平台而不至于悬吊平台撕裂。

(3)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如要求作业人员离开地面时必须扣上安全带,也不会导致作业人员坠落死亡的事故(事故发生时吊篮上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是扣在吊篮栏杆上而不是扣在生命绳上)。5 建议

(1)为确保吊篮安全施工,必须建立由吊篮操作人员和专职人员相结合的常规检查和保养维护制度,确保吊篮的正常完好状态。并严格按照保养维护制度逐条检查,有问题马上整改,并做好检查记录。

(2)生产厂家应对吊篮的结构进一步分析,改进其中的不足之处。吊篮不属于国家特种设备,却是高空危险作业设备。厂家应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不能有因为质量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3)加强对吊篮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当吊篮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工回地面,不允许带“病”工作。

高处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2

1 事故概况

发生事故工地位于济南市市区, 为二次装修改造工程。事故发生时, 该工程正在进行建筑物外墙南向和北向两个立面的装饰施工。事故高处作业吊篮型号ZLP630, 查阅厂家出厂说明书, 该吊篮额定载重量630kg, 升降速度9~11m/min, 悬挂机构前梁伸出长度1.1~1.7m, 钢丝绳4×31SW+NF-8.3, 安全锁为摆臂式防倾安全锁, 锁绳角度3~8°。事故现场该吊篮状态为:悬吊平台倾覆、一个悬挂机构脱落、另一个悬挂机构倾斜并有杆件变形。现场未见有钢丝绳断裂, 悬吊平台两吊点处未见结构破裂 (图1) 。

2 事故勘查

1) 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管理相关规定, 该事故吊篮相关资料不齐全: (1) 出租吊篮时, 出租单位应当与使用单位签订租赁合同, 而现场提供资料中未见租赁合同; (2) 吊篮安装、拆卸前, 产权单位应当制定安装、拆卸专项方案, 而现场未见该专项方案。

2) 脱落悬挂机构与后支架连接部位非可靠连接, 后梁与后支架间无连接件。后插杆外径70mm×70mm方管插入后梁外径80mm×80mm方管内, 并与后梁连接, 现场未发现连接螺栓。

3) 悬挂机构整体安装与使用说明书不一致。该吊篮两个悬挂机构架设存在较大隐患。从现场散落机构及楼顶其他吊篮的安装状态推断, 左侧悬挂机构无前支架, 垫方木架设在女儿墙上, 右侧悬挂机构前端采用前支架, 后梁无张紧绳吊耳, 即张紧绳直接从后支架对拉。通过地面拖行痕迹, 测量两后支架之间的安装距离为5.20m。与悬吊平台两吊点间距相差0.8m。图2为说明书中关于悬挂装置安装的图示。

4) 吊篮安全锁无标定标识。

5) 钢丝绳端部固定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U型卡正反交错布置, 个别U型螺栓扣在钢丝绳的主绳上, 绳夹间距大于6~7倍绳径, 绳尾端无捆扎。

6) 现场机构尺寸测量。悬挂机构前伸出1.5m, 前后支架间距4.11m, 前梁离地1.36m;后支架方管外径80mm×80mm, 后支架高度1.14m;后插杆长方管外径70mm×70mm;短方管外径90mm×90mm, 内径84mm×84mm。建筑物女儿墙高度0.82m;钢丝绳直径8.3mm。

3 事故分析及鉴定结论

经过现场勘查、测量、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 认为导致该吊篮倾覆、人员伤亡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不符合JGJ 160-2008《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及使用说明书的要求。JGJ 160-2008第6.11.1.2条要求:悬挂机构的梁连接应可靠, 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事故吊篮未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有关安装的规定进行安装, 后支架外径80mm×80mm方管插入后插杆外径90mm×90mm、内径84mm×84mm方管内, 方管间内、外径尺寸差4mm。方管之间间隙大, 方管间无连接, 后梁可上下移动。事故吊篮后梁与后支架间现场未见连接, 在悬吊平台向上提升过程中, 后梁向上移动, 脱出后支架, 造成悬挂机构脱落, 悬吊平台倾覆, 另一个悬挂机构倾斜变形, 酿成事故。

2) 操作人员未按济南市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作业。吊篮上的操作人员应当配备独立于悬吊平台的安全绳及安全带或其它安全装置, 必须使用自锁器将安全带连接到生命安全绳或其他安全装置上, 严禁超载或带故障使用, 而现场未见与安全绳连接的自锁装置, 导致在吊篮倾覆事故发生时, 操作人员从悬吊平台甩出, 造成伤亡。

4 建议

1) 吊篮安装、拆卸前, 应制定安装、拆卸专项方案指导现场安装、拆卸吊篮。产权单位应委派持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依据专项方案进行安装、拆卸。使用单位不得私自安装、移位和拆除。

2) 安装注意事项:前后支架、横梁等结构件的连接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 必须采用标准螺栓紧固。前支架的上立柱和下立柱必须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拉紧加强时, 吊耳装置必须在横梁的中后部向后拉, 严禁从后支座直接对拉。张紧绳必须在方管横梁上方居中。悬挂机构两点间距与悬吊平台两吊点间距相等, 误差≤5cm。

3) 吊篮安全锁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或规范的规定送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或生产厂家校验, 合格后方可使用, 检验有效期限不大于1年。

高处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事故树;高处坠落;危险源

一、工程概况

众所周知,企业的生命线是安全生产,因为发生安全事故之后不但会给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又会让一个家庭陷入不幸和悲痛之中,企业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不仅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在“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这几个建筑业常发生的事故中,发生率和危险性最大的就是高处坠落事故了。因此,在建筑业中降低伤亡事故的关键就是减少或者说避免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天津现代城(二期)A地块B区项目是集酒店公寓、办公和商业于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主要是由办公区、酒店公寓区以及商业区组成。总建筑面积253746平方米,钢结构总用量为2.37万吨。办公塔楼高339米,地上62层,地下室5层,结构形式为钢框架+核心筒;酒店公寓高209米,地上49层,地下室5层,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均为50年。

二、事故树分析

2.1事故树分析法定义

在分析高处坠落危险因素和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过程中,我发现故障树分析是在诸多安全评价方法里面较为全面的一种,对于高空作业这种高危行业,我们就应该采取这种方法来分析高空坠落的危险因素。评价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事故树分析法(FTA),此分析法主要从所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顶事件即故障开始,通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然后用规定的逻辑门和事件符号描述系统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的原因画出故障树,直到找到故障树的底事件即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为止,根据故障树来确定引发系统故障原因的各种组合形式。FTA不仅能识别评价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还能进行定量计算、定性分析。由此可见,FTA不仅具有简明、形象的特点,还能体现以系统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准确和预测性。FTA目前主要被应用于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评价事故风险,已经用于洲际导弹、核电站等复杂系统和其他各类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分析,以及各种生产的安全管理可靠性分析和伤亡事故分析。FTA已作为一种先进的分析评价安全和预测事故的科学方法而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2.2事故树分析的步骤

1、熟悉系统:根据所了解的系统状态、参数以及工艺过程,和作业、环境情况等绘出相应的工艺流程图和布置图。2、调查事故:收集同类系统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3、确定顶上事件:顶上事件即为要分析的对象事件,也就是对所调查的事故进行损失大小和发生概率的分析,从中找出的后果严重并且较易发生的事故作为顶上事件。4、确定目标值:根据统计分析经验教训和事故案例,求出事故发生的概率作为要控制的事故目标值,计算出事故的损失率,然后采取措施使其能达到可以接受的安全指标。5、调查原因事件:全盘分析、调查与事故相关的原因事件和各种因素。6、画出事故树:事故树从顶上事件开始,逐级分析直接原因事件,再按其逻辑关系,用逻辑门将上下层联系起来。7、定性分析:用布尔代数简化事故树结构,求出最小割(经)集以此来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8、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根据所有原因事件的发生概率,求出顶上事件即事故的发生概率。9、进行比较:如求出的概率与统计所得的概率不符,则返回第5步骤查找,是否是原因事件有误或者有所遗漏,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或者基本原因事件的概率是否合适。在分析时只要遵守上述9个步骤,具体的问题可以灵活运用。

2.3绘制及分析事故树

通过对北京、天津项目以及天津现代城项目的总体施工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高处坠落事故主要表现形式有各类高处作业、洞口、临边作业等。最终结合天津现代城项目现有实际情况,绘制出高处坠落事故的事故树。

2.4高处坠落事故树计算

1、最小割集最小割集就是能够引起顶上时间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他可以表示系统的危险性,每个最小割集都是顶上时间发生的一种渠道。最小割集数目越多越危险。根据上述事故树,列出结构函数表达式:T=M1*M2=M3*M4*M2=(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 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可知,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共有7×6×7=294个,说明项目高处坠落事故产生的潜在因素(或组合)共有294个。

2、结构重要度分析:结构重要度分析是从事故树结构上入手分析底事件的重要程度。结构重要度分析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精确求出结构重要度系数;另一种是用最小割集或用最小径集排出结构重要度顺序,这里我们采用最小割集分析判断结构重要度的原则及近似判别式:IΦ(i)=ΣKi(1/2)n-1,X∈K式中IΦ(i)———基本事件xi的重要系数近似判别值;Ki———包含xi的(所有)割集;n———基本事件xi所在割集中基本事件个数分析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后,排列顺序为:IΦ(8)=IΦ(9)=IΦ(10)=IΦ(11)=IΦ(12)=IΦ(13)>IΦ(1)>IΦ(2)=IΦ(3=IΦ(4)=IΦ(5)=IΦ(6)=IΦ(7)=IΦ(14)=IΦ(15)= IΦ(16)=IΦ(17)=IΦ(18)=IΦ(19)=IΦ(20)。

通过基本事件重要度计算结果可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对高处坠落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

分析事故树得到如下结论:1)人员从高处坠落主要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类。事故的预防可以从这两方面来采取措施。2)从最小割集看,最小割集有294个,说明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容易发生。3)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事件共20个,其中13个与人有关。所以在预防高处坠落事故中,人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万万不可马虎。4)从物的角度来考虑,应加强防护设施的完善程度,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三、总结

自从建国以来,建筑行业也发展了几十年了,建筑安全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伤亡事故依旧很严重。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安全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如何进行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通过对天津现代城施工现场的安全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对系统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安全评价工作的基础。本文采用的事故树分析法,直观地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固有的或潜在的因素,以便于分析和调查发生的事故。同时还能为安全设计、制定预防事故措施等提供依据。通过事故树的分析,我们发现建筑施工中高处坠落是个极易发生危险的环节,应加强防护措施的保护,并且提高人的预知能力及自我防护。

3吊篮高处坠落事故案例 篇4

某建筑安装公司承包了某市某街3号楼(6层)建筑工程项目,并将该工程项目转包给某建筑施工队。该建筑施工队在主体施工过程中不执行《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有关安全施工之规定,未设斜道,工人爬架杆、乘提升吊篮进行作业。某年4月12日,施工队队长王某发现提升吊篮的钢丝绳有点毛,但未及时采取措施,继续安排工人施工。15日,工人向副队长徐某反映钢丝绳“毛得厉害”,徐某检查发现有约30 cm长的毛头,便指派钟某更换钢丝绳。而钟某为了追求进度,轻信钢丝绳不可能马上断,决定先把7名工人送上楼施工,再换钢丝绳。当吊篮接近4层时,钢丝绳突然断裂,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1.简述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型。建筑施工行业伤亡事故类型主要有以下5类:

(1)高处坠落;(2)物体打击;(3)触电事故;(4)机械伤害;(5)坍塌。2.如何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安全措施有:(1)脚手架搭设符合标准;

(2)临边作业时设置防护栏杆,架设安全网,装设安全门;(3)施工现场的洞口设置围栏或盖板,架网防护;(4)高处作业人员定期体检;

(5)高处作业人员正确穿戴工作服和工作鞋;

(6)6级以上强风或大雨、雪、雾天不得从事高处作业;(7)无法架设防护设施时,采用安全带; 3.简述钢丝绳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钢丝绳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有:(1)使用检验合格的钢丝绳,保证其机械性能和规格符合设计要求。(2)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必要时使用前要做受力计算,不得使用报废钢丝绳。(3)坚持每个作业班次对钢丝绳的检查并形成制度。

(4)使用中避免两钢丝绳的交叉、叠压受力,防止打结、扭曲、过度弯曲和划磨。

(5)应注意减少钢丝绳弯折次数,尽量避免反向弯折。

(6)不在不洁净的地方拖拉,防止外界因素对钢丝绳的损伤、腐蚀.使钢丝绳性能降低。

吊篮高处坠落事故 篇5

一、事故简介

2003年6月20日,河南省信阳市某电信综合楼施工现场发生一起吊篮高处坠落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50万元。

二、事故发生经过

信阳市某电信综合楼项目工程于2000年2月22日开工建设。发包方为信阳市某电信局,总承包方为江苏南通另一建筑公司(一级资质),该公司(一级资质)作为南通另一建筑公司的联营单位,参加了工程施工。监理单位为洛阳某建筑监理公司。

该综合楼的主体结构于2001年10月29日封顶,工程基本竣工时间为2002年12月30日。2003年南通另一建筑公司的施工人员相继撤离现场,2003年3月5日,信阳某电信局与南通某建筑公司另行签订了12万元的零星收尾工程的《工程施工协议》,该建筑公司留少量人员作工程收尾工作。

2003年6月20日上午6时30分许,该建筑公司装潢组丁某等3人在综合楼外檐更换一块中空玻璃时,因电动升降吊篮屋面挑梁配重压力不够,失去平衡,导致吊篮下滑倾斜,造成丁某等3人在约距地面60m的高度从吊篮中滑出,坠落地面,当场死亡。

三、事故原因分析 1.技术方面

电动吊篮屋面挑梁配重不足,导致挑梁倾覆,吊篮下滑坠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按规定要求,该吊篮(型号为ZLD63L/63。经查产品符合有关要求)正常使用时屋面挑梁配重应为900kg(25kg×36块)。事故发生后经检查发现,吊篮屋面桃梁配重实际只有100kg(25kg×4块),因此不能平衡吊篮的倾覆力矩。2.管理方面

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按照《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要求,每天使用前必须按日常检查要求逐项进行检查,并进行运行试验,确认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后方可使用。吊篮中的作业人员应佩带安全带。而丁某等人私自接通吊篮的电源,在使用吊篮前,未对吊篮进行日常检查,又未按规定要求佩带安全帽和系安全带,因此在吊篮发生下滑倾料时,导致3人从吊篮滑出坠落。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组织协调不力,事故隐患不能及时整改,监管人员严重失职。6月16日下午,瓦工组长张某在未征得工地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发生事故的吊篮的32块配重借给上海某装潢公司使用,事后张某向项目部临时负责人、安全员葛某作了报告,并通知电工将该吊篮的电源切断;但是葛某在得知此情况后未采取防范措施,导致事故发生。安全管理有章不循,有令不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安全措施不落实。按照该公司规定,施工工地配电箱应加锁,由专人负责管理,用电由电工负责接线,停用设备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而实际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安全教育培训不够,职工安全意识淡漠。材料。第三是对现场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缺少监督检查,丁某等作业人员使用吊篮过程中的一系列违章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该单位对此次事故应负直接管理责任。

四、事故的预防对策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规范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特种设备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设施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从事特种作业。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的安全规范、规程和规章制度,严肃查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五、专家点评

预防高处坠落事故施工方案 篇6

1.本方案适用于脚手架上作业、各类登高作业及洞口临边作业等可能发生高处坠落的施工作业。

2.一般规定:

2.1 所有高处作业人员应先体检合格,接受高处作业安全知识的教育;特种高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上岗前应由专业工长进行安全技术签字交底;作业人员应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具。

2.2 高处作业前,由各栋号负责人组织安全员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需要临时拆除和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栋号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方可实施。

2.3 将各类安全警示牌标志悬挂于施工现场相应部位,夜间设红灯警示。

3.专项技术措施:

3.1 物料提升机应编制安装拆卸方案,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安装后应经省(市)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合格签字认可,方可使用。提升机应有完好的停层装置、联络信号和楼层标记。上料口应装设有连锁装置的安全门,同时采用断流保护装置或安全停靠装置,走道板应满铺并固定牢靠,两侧边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用密目安全网封闭,提升机严禁乘人。

3.2 外脚架编制了“外脚手架拆装方案”,其内容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外脚手架重点注意的问题是:作业层脚手架的脚手板应铺设严密,下部应用安全平网兜底。脚手外侧应用密目安全网做全封闭,不得留有空隙。作业层脚手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大于15㎝时应做全封闭,防止物料坠落。作业人员上下应有专用安全通道,不得攀爬架体。

3.3 模板工程施工已编制了“模板安装拆除施工方案”,其内容有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技术交底。模板工程施工安全应注意的问题是:

(1)作业人员要有可靠的立足点;

(2)作业面用有安全防护设施;

(3)施工荷载应均匀堆量,不得超过设计计算要求。

3.4 临边和“四口”(楼梯口、电梯井口、通道口、预留洞口)均应按规定设置防护栏杆和防护盖板,并在防护栏杆上涂刷标志颜色(黄、黑相间)。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均应由定型化、工具化的防护设施,电梯井口应设高度不小于1.2米的固定门栅,1.5平方米以内的预留洞口、坑井用固定盖板防护,1.5平方米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或下放安全网,护栏高1米,设3道水平杆,电梯井道内竖向每隔10米设置一道平网。

3.5 外架体下方施工通道应搭设防护棚,棚宽大于通道,棚顶满铺防护架板。

高处作业事故案例分析 篇7

1 提升机常见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提升机常见结构及特点

电动爬升式提升机主要由电动机、齿轮传动机构、卷绳机构、压绳机构组成。卷绳机构、压绳机构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电动爬升式提升机按钢丝绳在减速机内缠绕方式分“α”型绕法和“S”型绕法两种(见图1、图2)。“α”型绕法提升机的特点是钢丝绳在提升机内穿过时,只向一个方向弯曲,承受脉动载荷,不易疲劳损坏,但钢丝绳在绳轮上的包角较小,摩擦提升力较小。

“S”型绕法提升机(见图3)的特点是钢丝绳先通过绳轮2,然后返折通过绳轮1,再经压绳器完成穿过提升机的过程,钢丝绳向两个方向弯曲,承受交变疲劳载荷。相对“α”型绕法,提升机钢丝绳易疲劳损坏,但钢丝绳在绳轮上的包角较大,摩擦提升力较大,适合于大提升力机型。

1-压绳器;2-拉簧;3-绳轮1;4-钢丝绳;5-绳轮2;6-壳体

1.2 工作原理

电动爬升式提升机按钢丝绳在减速机内夹持方式分轴向和径向夹绳两种(见图4、图5)。

不论是“α”型绕法还是“S”型绕法,电动爬升式提升机都可以采用轴向或径向夹绳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使钢丝绳牢靠地贴在绳轮上运动,满足对提升力的要求,使提升机实现稳定的升降动作。

1-绳轮;2-压盘;3-钢丝绳

1-压绳轮;2-绳轮;3-钢丝绳

图4所示是一种典型的轴向夹绳机构。压盘通过带有碟型弹簧的螺栓和绳轮相联,并随绳轮一起旋转。压盘与绳轮在进绳口与出绳口的间隙不同,可使钢丝绳由进绳口顺利入至绳槽内,并随两盘旋转至缝隙较小的夹绳区域,再继续旋转,钢丝绳由出绳口部位导出。周而复始,在旋转两盘的夹持力作用下,提升机就沿着钢丝绳不断向上爬升,实现向上提升重物的目的。轴向夹绳方式具有夹持力柔和、摩擦力大、钢丝绳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制造成本较高,维修复杂。

图3、图5所示是一种典型的径向夹绳机构。压轮器有两个压绳轮,由拉簧或压簧提供压绳力,使钢丝绳与绳轮“V”型槽两侧面紧密接触,从而产生所需的摩擦力以满足提升力要求,使提升机沿着钢丝绳不断向上爬升,实现向上提升重物的目的。径向夹绳方式对钢丝绳质量要求较高,与轴向夹绳机构相比,钢丝绳易磨损。

因径向夹绳方式的提升机绳轮绳槽为“V”型,结构比较简单,整机的制造成本较低,目前被许多吊篮生产厂家采用。

2 钢丝绳张力分析

关于轴向夹绳机构钢丝绳张力的分析已有很多[1,2],下面仅对径向夹绳机构的钢丝绳所受张力进行分析。

2.1 提升机提升力与摩擦系数、包角的关系

图6为径向夹绳机构的钢丝绳所受张力的示意图。推导前提:假设钢丝绳是不能伸长的绝对挠性体,与绳轮两侧面的摩擦力为刚性体之间的摩擦,钢丝绳在绳轮上的总包角为α,绳轮“V”型槽张角为θ,钢丝绳受到压绳器的法向压力为P,摩擦系数为µ0,当量摩擦系数µ=µ0/sin(θ/2)。

根据钢丝绳在“V”型槽内的受力分析(图6),在钢丝绳上取一微段dl,所对应的圆心角为dα;微段左侧受到拉力为F、右侧受到拉力为F+d F;d N为微段受到的法向压力,列出水平和垂直方向各力的平衡方程

由式(1)、式(2)可得

对式(3)等号两边分别在F2到F1和0到α范围内积分,可得

式(4)中的F1、F2为钢丝绳受力区间的边界值,分别代表吊篮单边载重量(对应于单个提升机提升力)和出绳处钢丝绳所受到的摩擦力总和。

2.2 钢丝绳所受法向压力与拉簧拉力

设压绳轮处拉簧拉力T通过压绳机构施加给钢丝绳的法向压力为P,压绳器两个压轮中心与绳轮中心形成的夹角为β,压绳器有效力臂为L1、L2,由图6所示压绳结构可知,压绳机构施加给钢丝绳的合成压力T′与拉簧拉力T存在以下关系

合成压力T′与钢丝绳所受法向压力P存在以下关系

由式(5)、式(6)可求得

2.3 钢丝绳所受法向压力与提升机提升力

在图6所示压绳结构中,钢丝绳在与绳轮分离处受到压绳轮施加的法向压力P以及绳轮“V”型槽两侧面对钢丝绳的法向压力N,则压绳轮与钢丝绳接触点的摩擦力为µ0p[1+1/sin(θ/2),设提升机允许的最大静力试验载荷及平台一半自重的总和为W(即单个提升机的提升力)。将F1=W、F2=µ0p[1+1/sin(θ/2),代入式(4)整理得

式(8)说明提升机提升力的大小W与压绳轮对钢丝绳施加的法向压力P成正比,在整体结构确定的前提下,要提高提升机提升力、避免产生“滑绳”故障,就要使压绳轮对钢丝绳施加的法向压力P足够大,但法向压力P过大,会加大钢丝绳磨损,发生钢丝绳“散股”故障。

2.4 拉簧工作拉力与提升机提升力

由式(7)、式(8)可得出拉簧的工作拉力T与提升机的提升力W的关系

式(9)为制定合理的弹簧工作拉(压)力提供了理论根据。

3“S”型卷绳机构的选用

由式(8)可以看出:钢丝绳所受到的法向压力P与提升机的提升力成正比,与钢丝绳在绳轮上的包角α成反比,即:钢丝绳所受法向压力越大,提升机提升力越大,不易发生“滑绳”故障,但钢丝绳磨损越大,容易造成钢丝绳“散股”,降低钢丝绳的使用寿命。要想降低钢丝绳所受到的法向压力,同时还要保证提升机的提升力,就要设法增大钢丝绳在绳轮上的包角。

目前市场上径向压绳结构的提升机多采用“α”型卷绳机构和绳槽为“V”型的绳轮,齿轮传动为多级圆柱齿轮传动,所以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方便”的优点。在高处作业吊篮生产厂家日益增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这种结构的提升机被许多生产厂家所采用。但由于钢丝绳与绳轮接触需要很大的径向力才能产生所需的摩擦力以满足提升力要求,因此不适合大提升力机型。市场上“α”型绕法、径向压绳结构的ZLP630提升机,其部分产品发生“滑绳”和钢丝绳“散股”故障也说明,若要采用径向压绳结构,设计额定提升力超过500kg的提升机卷绳机构不宜采用“α”型绕法,而应采用“S”型绕法。而且,国内钢丝绳的生产技术已今非昔比,一些生产厂家生产的钢丝绳性能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钢丝绳承受交变疲劳载荷的能力大大增强,可以满足“S”型绕法对钢丝绳的工作要求。所以,钢丝绳生产制造技术的突破,也为在大提升力机型上采用“S”型绕法提供了物质保证。

根据图2所示,“S”型绕法的钢丝绳在两个绳轮上的包角约为2.88π(α=1.44π)是“α”型绕法的2倍,通过积分可得

因此,具有同等提升能力的提升机若采用“S”型绕法,计算出钢丝绳所受到的法向压力P、压簧的工作拉力将大幅降低,从而使压绳轮对钢丝绳产生过大法向压力而造成钢丝绳磨损和钢丝绳“散股”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在研制“S”型绕法的ZLP630、ZLP1000型提升机过程中,曾做过多次现场试验。试验中,将ZLP630型提升机拉簧的工作拉力调到8kg,提升1 300kg(含5m平台自重)的载荷,吊篮仍未出现滑绳现象;将ZLP1000型提升机拉簧的工作拉力调到15kg,提升1 800kg(含5m平台自重)的载荷,吊篮仍未出现滑绳现象。在对产品两年多的工业性考核中,也未发现钢丝绳严重磨损和钢丝绳“散股”现象,因此证明上述的推理是可靠的。

4 结论

1)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钢丝绳所受法向压力是影响径向压绳结构提升机发生滑绳和钢丝绳散股故障的重要因素。

2)开发大提升力提升机应采用“S”型绕法,可以采用径向压绳方式简化提升机结构,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龙,罗志强.高处作业吊篮提升机承载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4):70~73.

高处坠落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篇8

潜在的原因:隧道内地质复杂,局部加固失效;路基边坡受到长期雨水的浸蚀,引起边坡失稳等。

预防措施:

1、组织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岗前培训、专项施工安全培训,加强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做到工班经常性、项目队每周、项目部每半月、公司不定期。配备专职安全员,24小时轮流值班,发现隐患及时扑灭。

2、工地潜在事故危险评估

通过对施工全过程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物体打击事故发生几率较大,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较严重,列为项目工程的重大危险因素。

项目部针对以上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编制应急准备及响应预案,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保证能够迅速做出响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应急响应措施:

1.物体打击事故应急程序

施工区发生物体打击事故,最早发现事故的人迅速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通讯组立即召集所有成员赶赴出事现场,了解事故伤害程度;疏散现场闲杂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同时避免其他人员靠近现场;急救员立即通知现场应急小组组长,说明伤者受伤情况,并根据现场实际施行必要的医疗处理,在伤情允许情况下,抢救组负责组织人员搬运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方;由组长根据汇报,决定是否拨打120医疗急救电话,并说明伤员情况,行车路线;通讯组联系值班车到场,随时待命;根据事故情况报相应主管部门。

2.受伤人员的急救

当施工人员发生物体打击时,急救人员应尽快赶往出事地点,并呼叫周围人员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尽量当场施救。如果处在不宜施工的场所时必须将患者搬运到能够安全施救的地方,搬运时应尽量多找一些人来搬运,观察患者呼吸和脸色的变化,如果是脊柱骨折,不要弯曲、扭动患者的颈部和身体,不要接触患者的伤口,要使患者身体放松,尽量将患者放到担架或平板上进行搬运。

3.物体打击事故预防

①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工人安全操作技能。

②正确使用“三宝”。

③合理组织交叉作业,采取防护措施。

④拆除作业有监护措施,有施工方案,有交底。

⑤起重吊装作业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⑥对起重吊装工进行安全交底,落实“十不吊”措施。

⑦安全通道口、安全防护棚搭设双层防护,符合安全规范要求。

⑧加强安全检查,严禁向下抛掷,材料堆放控制高度,特别是临边作业。

⑨高处作业应进行交底,工具入袋,严禁抛物。

高处坠落事故成因与防范措施 篇9

一、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管理和职工安全意识等几个方面,其中涉及管理的占绝大多数,约为92%。需要指出的是,有许多事故是两个或多个原因交织在一起而酿成的,由此对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应从多方面入手,尤其应从加强管理及对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着手。

1.安全管理上的原因

(1)总包管理与用工制度不完善

随着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形势的发展,建筑施工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分离,实行总、分包制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现实中,总分包制还不尽成熟,往往变成“层层转包,包而不管”,致使安全责任无法落实。有的项目部在分包过程中,以最低的价格,把最危险、最累、最脏的工作分包给农民工或临时工,在分包过程中不审查对方的资质和承包能力,在施工过程中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管理,造成一些不应存在的事故发生。同时,施工单位或劳务单位不按规定擅自招收外来民工,用工制度混乱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2)不重视安全教育

目前施工队伍发展过快,建筑工地一线工人素质相对较差,文化程度较低。据调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且不少工人是初次涉及建筑施工,因此安全教育尤其重要。国家明文规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人员均应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特殊工种还必须持证上岗。但在事故调查中发现,没有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的占事故伤亡总人数的22.4%,有的仅受过口头安全教育,还有一些完全没有受过安全教育。一些工地经常性安全教育尚不能令人满意,近一半的工地只是进场时或有特殊情况时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这反映了工地经常性安全教育的严重不足。

由于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是建筑施工生产的骨干和施工最主要的操作者,加之绝大多数外包队伍中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导致了受害者年龄普遍偏小。可见,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对青年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同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青年工人技术水平,防止事故发生。

(3)安全交底不到位

安全交底是具体落实高处作业施工组织设计一项重要工作。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操作人员违章作业,这与未作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有直接关系。如某工程爬架坠落就是因为“擅自采用气割割除螺栓、未及时挂安全防倾覆倒链”造成的。

(4)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

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是确保安全的重要环节,而从现状看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令人担忧。比如,在实际工程中临时、洞口的防护设施往往没有验收;在施工中防护设施被挪动后不再恢复;临时、洞口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因素。可见,即使有了安全规章制度或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仍不能高枕无忧,如没有及时严格的验收及经常性的复查,事故发生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事故伤亡人员中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不带安全带的仍占相当比例(11%),个别工地对高处作业人员没有发放安全带的情况也还存在。还有洞口及其他光线暗淡处的照明不足也易造成人员坠落事故。因此,在对多层建筑结构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护栏、安全网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严格要求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安全带作业。

(5)安全措施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有关部门早有文件明确规定,用于安全措施的费用应由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技术改造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而且,这部分安全措施费应在工程预算之中,建设方应支付给施工方,而施工方应该用于工程。但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业主通常要求施工方让利,而施工单位为赢得工程往往接受大幅度让利条件,结果造成工程微利,于是施工方便在非工程直接费的开支上动手削减,这第一刀往往就砍在安全措施的费用上。而在工程预算中安全措施费本来就很低,特别是1999年5月1日新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实施后,施工临时用电要用标准电箱;安全防护要使用全封闭密目安全网,而这些费用又没有在工程定额造价中增加。此外,由于工程“层层分包”的原因,每分包一层便抽去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使得最终实施施工的队伍工程资金十分紧张,无法正常投入安全措施费用,而分包单位往往包而不管,使得安全措施资金无法落实。

根据调查反映,不能很好落实安全措施费的原因,有63%的认为甲方要求让利过多,21%的是由于追求利润而减少安全措施资金投入,另有15.3%的是由于总包管理费收取过多或分包层次太多、层层收费。即使落实安全措施费,也只有58.5%能全部用于安全生产,32.1%的只是部分的用于安全生产,另有9.4%的情况很少或几乎没有用于安全生产。

2.安全技术上的原因

根据调查发现,高处坠落事故的技术原因主要有人货电梯、井架、模板、脚手架的设计与搭设、施工方案及材料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二、高处坠落事故的对策研究

1.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包括事故发生单位,一般都有安全管理机构,但较普遍存在“层次不全、人数不足、专职人员较少”的现象。为此,建议对不同施工资质等级的企业和不同规模的工地,明确相应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人数及专(兼)职的人员比例,以确保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和力量的充实。在安全管理班子内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做到预防高处坠落的专门化管理。

各级管理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和检查工作,制定详细的高处作业规章制度并及时落实。尤其要对高处坠落事故易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群及作业高度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明确总包和分包的安全生产职责

从调查结果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总包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而且由于总包一般与分包单位同时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而总包方往往把这一协议书的签订作为责任的推卸,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应该明确总包和分包单位对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及其相互关系,并制定具体的职责条款及其检查标准,使安全职责具有可操作性,使检查有量化指标。

总包的安全职责:

①对分包队伍的资质审查及对分包工人的技术与安全常识的考核。

②确保安全资金的落实,监督安全资金的使用。建议在今后的招投标中,应由投标方明确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总数。另外对安全资金的使用应有监督制度,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流失。

分包的安全职责:

①切实控制人员素质达到上岗要求,落实新到工地的带教人员,使工人尽快了解工地安全管理要求,适应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②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建议组织社会力量,开办建筑施工工人学校,相对集中的进行技术、安全教育。

3.严格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①加强对于高处作业的设施、材料的进场验收、周转使用的复验。

②对一些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环节而目前尚未明确的验收项目,如模板装拆、临边洞口防护栏等,应落实验收内容。

③加强防坠落设施使用过程中的检查,做到人员落实、责任明确。杜绝由于这些设施的挪动、变化而留下的事故隐患。

4.关于编制“防高处坠落安全技术与验收规范“的建议

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技术标准及验收规范为确保工程质量、防止工程质量事故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而与工程技术、质量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安全管理,尚未得到同等的重视。目前针对建筑高处作业的法规尚不完善,且其多是多年前编写的,近年建筑业的发展与变化尚未能反应在其中,因此针对发生频率较高的高处坠落事故,编制一项适合建筑业特点的防高处坠落安全技术规范更为必要。

5.关于建立“安全监理“制度的建议

目前,工程建设监理均以质量监理为主,也有个别的同时对进度与投资进行监理,对于安全监理都是附带的。如果能把安全监理与质量监理完全等同的对待,在工程监理中配备相应的人员,形成完善的安全监理制度、建立系统的资料档案,形成一个社会监督机制,可促使工地将安全工作做的更细致、更深入、更经常,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6.改善预防高处坠落的技术措施

①高处作业模板、脚手架的设计与加工

目前有关高处作业模板、脚手架的设计尚不够规范,而其又是高处施工中运用及其广泛的设备。建议规范设计,开发有关设备的计算机设计软件,建立必要的论证制度。

②用于高处作业的材料、机具及设施的验收与检查

由于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这方面形成的空白或原有的规定显得陈旧。应该明确涉及高处作业的各类材料、机具、设施的验收、检查的方法、制度及内容。还要对原有的规定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增补。

③几项具体意见

浅谈高处作业安全管理 篇10

危险化学品行业作为我国三大高危行业之一。我公司属于危险化学品企业, 在危险化学品行业中日常的维修和项目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开展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往往事故发生率高。然而高空作业在我们的施工中由于人的思想麻痹、管理不善等原因, 往往是最危险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危害因素。文章通过分析高处作业的危害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 并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对遏制高处作业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处作业概述

1.1 概念

国家标准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 (含2m) 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 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 在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高处作业的特点是种类繁多, 工作量大, 作业环境复杂多变, 空间占有量大, 面广, 劳动强度大, 多工种交叉施工, 危险因素多, 工期长,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高处作业安全事故特点:伤害程度大、死亡率高、所涉及的行业和作业领域众多。高处作业事故最多的是人的坠落和物体打击, 不仅对操作者本人, 尤其对他人、周围财物的危害很大, 一旦发生事故, 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1.2 高处作业的级别

(1) 高处作业高度在2--5m时, 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 高处作业高度在5m以上至15m时, 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3) 高处作业高度在15m以上至30m时, 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4) 高处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 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1.3 高处作业的种类和特殊高处作业的类别

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

(1) 特殊高处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类别:1) 在阵风风力六级 ( 风速10.8m/s) 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称为强风高处作业;2)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称为异温高处作业;3) 降雪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称为雪天高处作业;4) 降雨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称为雨天高处作业;5) 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时进行的高处作业, 称为夜间高处作业;6) 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统称为带电高处作业;7) 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统称为悬空高处作业;8) 对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 进行抢救的高处作业, 称为抢救高处作业。

(2) 一般高处作业系指除特殊高处作业以外的高处作业。

2 高处作业事故案例

案例1:2015 年4 月3 日上午, 天气情况:阴雨天。某厂在装置大检修期间, 气割工张某、黄某、胡某3 人在当天接换热平台 (施工平台标高6 米) 钢板更换任务后, 在甲方征得甲方同意后开始对平台板进行切割作业, 由于切割后平台留有洞口未及时做防护措施, 加之甲方作业监护人由于上厕所方便离开现场方便, 并未做到及时提醒, 黄某在行走过程中, 由于雨天地滑, 滑倒后不慎失足从未施工完平台孔洞坠落, 撞击地面平台换热器后弹出坠落到地面。事后抢救无效死亡。

3 高处作业的原因分析及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事故多发, 归咎其原因, 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在上述的这起高处作业事故中, 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1) 雨天开展高处作业, 地面湿滑并未采取防滑措施; (2) 平台气割后未及时恢复新钢板, 并未在洞口处设置1.2 米高的围栏进行防护; (3) 乙方安全管理不善, 未认真对现场进行危害因素辨识,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 (4) 甲方未认真执行施工作业管理制度, 作业过程中离开现场, 未认真履行监护责任, 并在出现空洞的情况未及时制止施工。种种原因的同时出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高处作业主要的危害因素是:高处坠落、落物伤人、脚手架坍塌、施工人员素质低下、安全意识不足等等因素, 如何才能更好的避免高处作业事故的发生, 以下对高处作业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3.1 设计阶段消除风险, 尽可能避免高处作业

安全技术的基本原则是约束和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为从根本上解决防止在日常检维修作业中高处事故的发生, 必须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方案设计出日后便于维护保养设备设施的爬梯和安全作业平台。采取这些合理合适的设计手段避免高处作业的出现。如企业在装置区设置45 米高的烟囱时, 在设计阶段考虑了日后烟囱便于维修、防腐以及环保采样的作业平台, 为日后生产管理降低风险, 又节约维护成本。

3.2 高处作业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 并有效执行。

高处作业的有效管理必须有可靠的制度和充分执行作为前提条件, 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警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可采取试卷、讲座以及交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目的是达到提高安全意识。

3.3 执行切实可行的高处作业管理要求

(1) 高处作业坠落防护措施除了在设计阶段解决高处作业危害因素外, 可优先通过设置固定的楼梯、护栏进行高处作业防护;其次是使用工作平台, 开具作业高处作业许可证, 配备作业监护人进行全程监护, 由监护人和作业人员共同落实现场各项安全措施方可作业。

(2) 高处作业基本要求。高处作业在使用作业平台时, 应使用合格的脚手架等。脚手架搭设应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GJ130-2011) 进行搭设, 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 结束语

高处作业作为施工作业中是难以避免的, 我们只能尽可能通过设计来减少高处作业, 不能避免的高处作业只能通过安全管理和技术手段来控制风险。零事故, 零伤害我们作为一名安全工作人员永恒追求的目标, 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知识, 增强自身实力, 才有能力在安全工作中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S].

重庆江津某桥梁工程高处坠落事故 篇11

1、事故经过

重庆江津市某桥梁工程在拆除引桥支架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重庆江津大桥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进行南引桥下部板梁支架的拆除工作。1997年10月7日下午3时,该项目部领导安排部分作业人员去进行拆除作业。杨某(木工)被安排上支架拆除万能杆件,杨某在用割枪割断连接弦杆的钢筋后,就用左手往下推被割断的一根弦杆(弦杆长1.7m,质量为80kg),弦杆在下落的过程中,其上端的焊刺将杨某的左手套挂住(帆布手套),杨某被下坠的弦杆拉扯着从18m的高处坠落,头部着地,当即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 1)技术方面

(1)进行高处拆除作业前,没有编制支架拆除方案,也未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加之人员少,就安排从未进行过拆除作业的木工冒险爬上支架进行拆除工作,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作业人员杨某安全意识淡薄,对进行高处拆除作业的自我安全防护漠然置之,不系安全带就爬上支架,擅自用割枪割断连接钢筋后图省事用手往下推扔弦杆,被挂坠地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2)管理方面

(1)进行高处拆除作业,必须有人监护,但施工现场却无人进行检查和监护工作,对违章作业无人制止,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三违现象严重,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

(3)对作业人员未进行培训和教育,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盲目蛮干,管理失控。

3、事故的结论和教训 1)事故主要原因

本次事故主要原因是个人严重违章操作,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现场无人监护,冒险蛮干导致事故的发生:

2)事故性质

本次事故属于责任事故。该项目忙于赶工期、抢进度,忽视了安全管理,既没有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也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拆除技术交底和培训,对违章作业无人监督检查,现场管理失控。

3)主要责任

(1)项目负责人施工前不编制安全拆除方案,也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负有管理失误的责任。

(2)作业者杨某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冒险蛮干,应负直接责任。(3)现场管理人员不进行检查监督,对违章作业不及时纠正和制止,应负违章指挥责任。

4、事故的预防对策

1)施工前编制拆除方案,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建筑法》和《安全生产法》都有明确规定,对危险性大的、专业性强的作业都要预先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方案,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2)先培训后上岗

项目应对高处拆除作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后才能上岗。施工操作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讲清危险源及安全注

意事故。同时,在作业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一定要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一旦发现不安全行为,要立即制止和纠正。

5、专家点评

上一篇: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下一篇:2015安阳市直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备考资料之医学常识要点总结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