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2024-08-11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共14篇)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1

积极开展“一争、二改、三确保”劳动竞赛

目前,对外协作部紧紧围绕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本着今年部门提出的“关爱、规范、振士气,抓质量、控成本”的理念,结合“创先争优”员工月度情况公示栏,组织部门员工继续深入开展“一争二改三确保”劳动竞赛。进一步发挥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努力奋斗。

竞赛期间,部门加强了上下协作配合。

一、制定了“员工工作内容及相关职责”看板并上墙。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任务,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二、制定了对外协作部深入开展“一争二改三确保”劳动竞赛实施办法,内容包括“安全与出勤、工作任务、质量、成本与费用控制、协作与改进以及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评价“等考核指标,并严格进行考核,建立起了劳动竞赛的长效机制。

三、把关爱员工,凝聚人心,改进创新,共谋发展摆到了重要位置,启动了员工”关爱工程,设立了”关爱大使”,建立完善了“职工小家”。

四、认真帮助员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至素质提升、行为工作改进的空间。每个人建立改进工作情况表,并进行目标量化,拟定自我提升计划。

五、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要求师傅与徒弟间一对一的签订师徒协议,使“传帮带”工作落到实处。

利用班前会、宣传栏等平台,定期公布劳动竞赛进展情况,评选先进个人;并着重发掘典型,培养先进典型、树立标兵榜样。激励员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你追我赶,形成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使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有效地促进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对外协作部

2012年6月15日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2

一、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重点, 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及施工效率的重要保证。基于此, 物探公司在创建活动中确立了“互利双赢理念”, 即坚持不懈地宣传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是搞劳资对立, 而是要通过创建活动取得各方共赢的效果;坚持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格局, 充分认识到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依靠党政工的合力, 争取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 共同推进, 争取取得更大的实效。公司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任组长, 副组长由公司副总师、人事劳资科科长和公司群众工作部部长担任。成员由群众工作部、人事劳资科、安全监督科、经营管理科、党委办公室、经理办公室的同志组成, 负责协调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将创建活动的各项任务纳入到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促使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履行职责, 真正形成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针对物探公司勘探施工中劳动用工和临时用工数量较多的情况, 公司把创建活动的重点放在一线小队, 着力解决劳资关系中出现责权不明、管理薄弱的问题, 从根源上堵塞漏洞, 更好地融合劳资关系, 促进生产顺利进行。同时, 要求各基层小队要把创建活动列为日常重要工作内容, 主要领导亲自抓, 责任到人, 落实到位, 确保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坚持依法、规范建立劳动关系, 为创建活动提供制度保证。

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要创建和谐企业, 必须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 只有从制度建设入手, 确保作为劳动关系弱势一方的职工的各种权利, 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好企业的内部关系, 创建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几年来, 随着物探公司闯市场的需要, 劳动用工和临时用工数量增加较快, 针对该情况, 公司领导主动探索, 靠前思维、超前行动, 通过“民主化”管理和“契约化”管理两条途径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到了制度健全、管理到位。一是充分发挥公司工会民主管理工作的载体作用, 通过不断完善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制度和工作程序, 实现企业管理的“民主化”, 维护了广大员工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以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为出发点, 不断加强劳动用工制度建设, 实现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契约化”。三是加强和完善临时用工的管理。四是着重加强了国际市场用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走出了适应外部市场发展的临时用工的新路子。随着物探公司国外市场的不断发展, 队伍由2002年的两个队发展到2006年的8个队, 经济总量也由2002年的1.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6亿元, 临时用工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形成了“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机制, 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目标。通过加强交流沟通、加强培训、加强管理等措施, 强化了国外用工管理制度, 建立了一套适应海外市场运作的劳资关系模式, 《临时用工协议书》的制定与履行更加国际化、制度化、人本化, 既尊重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 又培养了许多成熟的熟练工人, 促进了公司海外市场的良好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在创建过程中, 公司把劳动者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 在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培训与提升、健康与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实现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人本化”。首先, 在职工普遍关心的薪酬待遇方面, 我们参照施工地的工资标准制定了油区平原、外围平原、草原戈壁、沙漠腹地等员工工资标准, 并按照岗位不同标准适当拉开工资待遇, 解决了工作岗位不同、工作环境不同造成的薪酬分配上的差异问题, 减少了矛盾的发生。其次, 加强劳动保护工作, 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关心来体现集体的温暖, 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公司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第三, 落实了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 最大限度地落实和维护了员工的基本权益。第四, 从改善基层职工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条件入手, 加大对“两堂一舍一室”建设资金投入。第五, 尊重和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凝聚力。通过组织活动和球类比赛增加了员工间的相互了解、拉进了职工与企业距离, 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促进了和谐企业的建设。

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创建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纽带作用, 逐步建立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非一己之功, 亦非一时之功, 开展好创建活动工会组织责无旁贷。物探公司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坚持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由工会牵头, 人事劳资、纪检监察、安全监督等科室参与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监督检查, 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在职代会上进行通报。

对于违规操作、使用危险爆炸物品、违反操作规程、违章指挥、违反消防、交通安全规定的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 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罚。维护了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 保护了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切实抓好厂务公开工作,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

公司规定:队伍出工前, 工期、工资、劳保用品必须给职工交代清楚;施工过程中, 材料采购、成本支出、伙食管理等都向职工代表通报情况, 征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随时改进工作;施工结束后, 奖惩兑现情况及时在队部公开栏进行公布, 由工会监督实施。

3. 建立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使职工真正感受“职工之家”的温暖。

工会设立了意见箱, 开设了网络建议箱, 坚持每季度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 适时调整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员, 使职工意见有处提, 问题有人管, 困难有人帮, 心声有人听。

4. 认真落实干部联系点制度。

公司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具体困难, 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特别对在外施工地震队始终保持24小时通讯联系, 经常交流相关信息, 确保队伍稳定, 施工正常。2005年至2006年冬季, 2143队在马场、桥口进行大三维施工期间, 天寒地冻, 雇工达2000多人工农关系复杂, 衣食住行哪方面出现问题后果都不堪设想。公司领导高度重视, 多次组织相关科室召开现场办公会,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明确提出了劳动争议事件要做到汇报不过夜, 处理不过三 (天) , 解决不留患的要求。同时, 建立了机关科室排班巡查制度, 建立了事故预警和处置机制, 有力地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5. 持续开展送“温暖”活动, 把组织和领导的关爱从干部的手中送到员工的心中。

一是每逢元旦、春节传统节日, 公司领导都要带领机关科室有关人员深入施工一线看望慰问小队职工, 送去食品、慰问金和浓浓的情谊;二是国外地震施工人员中建立了生日信息卡, 及时把“长寿面”、“生日蛋糕”送到员工面前, 使人倍感亲切;三是建立外创市场员工家庭帮扶档案, 开展定期上门服务, 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四是在传统农历佳节, 通过传真、网络等渠道, 为在外施工的员工送上祝福和问候, 叮嘱他们保重身体, 注意安全。

通过和谐劳动关系的创建, 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生产经营的稳定发展。2006年, 公司共运作地震施工项目16个, 完成二维地震工作量9452.54公里, 三维地震工作量795.95平方公里, 共计实现产值6.5996亿元, 创造了发展史上第二个经济总量高峰年。职工收入也实现了持续同步增长, 使广大职工在共建和谐中同享发展成果, 真正实现了“互利双赢”。

摘要:文章以中原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为例, 阐述了企业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对企业自身持续有效发展重要作用, 从提高思想认识和强化组织领导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做好创建活动对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作用。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3

普陀职教中心是一所典型的地方职校,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下文简称“旅管”)专业多年。为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正积极营造“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的学习氛围,组织和开展旅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旅管专业学生学习现状

从整体上来说,职教中心的旅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受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普高热的继续升温,职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很多学生选择上职校,是出于无可奈何,带着失败的阴影。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紧迫性。通过资料调查,造成学生缺乏兴趣的教学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烦琐,不易于职校学生接受。

职校学生也怀有学习愿望,应该说他们也要求进步,渴望成功,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从初中的义务教育模式直接进入到职业教育模式, 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此外,某些旅管专业理论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

2.学生课堂主动性不够,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尽管已经推行教育改革,但旅管专业教学理念仍多以讲授法为主,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上,教师更多地关注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想法不太注意,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较为被动。

3.旅管专业教学手段有待改善。

旅管专业教学手段单一,现代教学仪器设备功能在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发挥不大。在实践课堂上,现代教学设备对旅管专业的辅助功能太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使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边操作边讲解,但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其二是教师以“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方式先讲解后操作,学生往往受限于课本固定模式,缺少思考,不会创新。

4.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甚少。

在旅管专业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缺少与实际的联系”,有不少学生反映学了没用,所以学习劲头不足。职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又感受不到理论学习的实际用处,学习兴趣缺乏。

二、技能竞赛给职教带来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校旅管专业学生培养的技能主要应用于浙江省各旅游单位、高星级酒店,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生技能竞赛作为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今后一定大有可为。学校通过组织旅管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逐步增强了学生对旅管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当然,指导学生取得优秀成绩,也可作为中等职校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外,组织和开展技能竞赛,正好融入了职校教育提倡“课内外联动,校内外联动、学期内外联动”的理念,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量的具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合格人才。

1.技能竞赛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技能竞赛充分发挥了其在发展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重要影响作用。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在指导竞赛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工作性质、目标,并能将实践和整个旅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还能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创新观念,激发他们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成果。

近两年,为配合市首届学生技能运动会,职教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多次举办学生技能节。活动涉及旅游、餐饮操作、酒店管理、经贸、计算机、电工、广告设计等6大专业,设立十几个比赛项目,共600余人参加。经过激烈比赛,涌现出一大批技能精湛的优秀学生,共有269人次获奖,技能节的举行有力地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发了他们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技能竞赛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巩固专业兴趣。

技能训练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作用明显,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明显提高。实践表明,将技能竞赛融入到旅管专业教学中,不仅极大地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实践环节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而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技能,巩固了对专业的兴趣。

3.技能竞赛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我校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社会感知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让有关单位的专家、领导认识并肯定了学生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类竞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星级饭店接待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的参赛表现得到了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了参与企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其中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班已指定为浙江海中洲旅业集团定向培养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已与高星级酒店、欧尚、全市各大旅行社等单位建立联系,部分学生即可定向就业。

4.技能竞赛鼓舞了师生的参赛热情。

技能竞赛是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现在职校教育重在出成果,技能竞赛取得的优秀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成果,也是老师的成果,学校教育的成果,因此,大大鼓舞了学校及师生的组织热情、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

现在,我校越来越多的旅管专业学生希望能参与技能竞赛,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多的专业教师也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到指导竞赛的队伍中,全校师生的参赛热情越来越高,学习氛围也越来越好。本校旅管专业现已被评为省示范专业,普陀职教中心也已被评为省实训基地、省旅游付理事长学校。技能竞赛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更激发了旅管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

应对劳动积极性问题的对策 篇4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1、“大锅饭”、“等靠要”等懒性思想依然存在依赖心理和平均主义思想在部分职工中扎根太深,因此不愿意学习新知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例如:公司的电站存在不同程度的冗员,而新建的水厂急需人员,但许多职工就是不愿去水厂工作。

2、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由于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职工队伍中未能形成一种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的氛围,部分职工每天就是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

3、怨天尤人,工作缺乏积极性

有的职工在企业改革进程中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度关注个人的利益与得失。例如:在原电力公司“厂网分离”改制过程中,许多职工对自己与供电公司职工工资收入出现的落差,产生失落感;还有社会上的一些收入差别悬殊现象,如政府机关与企业之间,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之间,干部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也使职工产生不公平感。由于心态失衡,致使工作缺乏积极性。

二、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措施与方法

不少国有企业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搞好搞活企业,积极正视当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认真探索新时期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实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国企的经验,逐步在实践中形成适合公司实际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

1、通过谈(形势挑战)、学(理论政策)、揭(矛盾问题)、找(原因症结)、议(对策措施)、定(思路方向)、抓(贯彻落实)等形式,结合公司企业文化主题活动,不断振奋职工团队精神。

2、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职工,将对职工实施岗位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落实。

3、积极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如建立厂务公开制度、召开厂情通报会、组织编辑企业简报、黑板报展评、文明单位创建等。一方面努力摒弃过去那种对职工进行简单灌输式的“你听我讲”、“我讲你服”的单向通道反馈方式。利用各种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做到双向沟通、民主协商、恳谈对话、平等待人、以诚感人,对职工不正确的思想情绪行为,不是简单地采取罚、压、训的方法,而是做到正确地进行疏导,循循善诱,讲道理,启发引导尊重职工,爱护理解关心职工,团结带动凝聚职工,搭准脉搏,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做到“沉”下去,深入职工班组,了解和关心群众的“热点”、“难点”、“疑点”,从广大职工的思想实际出发,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努力做到既教育职工爱戴自己的企业,又积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不断激发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具有发自内心追求的劳动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

(二)、建立健全良好的激励机制

开展以人为本、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公司的激励机制将是不断增强公司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环节,必然会对管理起着重要的导向示范作用。

1、对全体职工实施动态管理,依据“岗动薪变、薪随岗变、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将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贡献大小紧密结为一体;

2、在调研基础上,对公司职工岗位进行动态测定,科学划分档次,合理拉大差距,既达到精干、高效的目的,又增强了在岗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例如可以向万安溪水电厂学习班值长的竞争上岗制度,在公司内努力形成一个“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催人奋进的环境氛围;

3、致力于公平竞争,积极倡导“能者上、庸者下”的观念,树立企业内部的正气,使公司职工队伍建设呈现一个“有苗头就争、有盼头就上、有奔头就干”的勃勃生机和良好趋势;

4、同时着重强调精神激励为主,利用多种形式途径突出宣

传表彰在各项工作和生产中表现突出的排头兵、带头羊,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三)、领导以行为示范影响带动职工

公司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的表率行为和示范作用特别重要。公司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廉政建设、加强公司效能监察力度,推行厂务公开制度,才能够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为公司企业文化改革提供可靠的政治组织保证。

太兴积极开展小春备耕 篇5

8月31日上午,太兴乡召开了小春备耕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乡党委书记余XX同志主持,全体乡干部,乡直各单位负责人及村三支干部,大学生村官参加了会议。会上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瞿XX同志作小春备耕工作内容强调:

一、抓好思想动员,强化认识统一。太兴乡于8月初就积极召开小春备耕工作会议,结合乡情,通过乡广播把种好种足小春的意义和措施充分宣传到农户,为小春生产打下基础。

二、抓好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围绕确保粮食面积、粮食产量回升、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太兴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主任召开了小春生产工作会议和小春生产技术培训会,确保小春生产技术到位。

三、抓好农资储备,确保春耕顺利。全乡根据小春生产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抓好任务安排,积极发展产量高、用途广的农作物。

积极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工作 篇6

今年以来,把加强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一项具体内容,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加大投入,建章立制,使文明新村建设工作呈现出新的亮点。

加强领导。把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展示对外形象的窗口,加强领导,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方面,县委8名常委分包到6个重点试点村,分工负责,具体研究建设任务,指导组织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各帮建单位一把手亲自抓,指定专人具体抓,坚持经常深入所帮建试点村,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指导完成帮建任务。

强化责任。为了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组织了50个县直重点帮扶单位,分包到6个重点试点村集中帮扶。两办下发了《中共委办公室、淅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明新村建设重点试点村主要任务>的通知》,明确了重点帮建单位的任务。同时,各帮建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指导。农业局从技术指导、资金协调等方面负责搞好沼气池及“改厕、改厨、改圈”等建设工作;林业局从村庄绿化设计规划、植树技术指导、选调供应林苗等方面负责搞好绿化美化工

作;交通、公路等部门结合村村通,搞好村庄道路建设;土地、建设等部门指导搞好村庄规划,并在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管理收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相互协作,形成合力。

加大投入。为了把6个重点试点村建设成高品位的文明新村,各帮扶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一方面,有项目职能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文明新村建设,使扶贫、移民、以工带赈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向试点村倾斜。目前,已争取资金20余万元。另一方面,各帮扶单位不讲条件理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积极筹措帮扶资金。在50个重点帮扶单位中,绝大部分已筹措到1万元以上,5月下旬将全部完成筹措资金。对于筹措到资金实行统一管理,集中使用。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7

近期随着“三夏”生产活动季的到来,睢县人社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深入到对口帮扶乡镇城关镇的田间地头,配合镇政府督查禁止秸秆焚烧,认真做好“三夏”帮扶工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全局上下首先认真学习秸秆焚烧给环境,交通以及安全生产带来的危害及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等知识。通过学习,该局提高了对禁止秸秆焚烧重要性思想认识,增强了胜利完成帮扶工作的信心。二是认真做好组织。该局抽调数十名精兵强将成立下乡帮扶队,并由一名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带队深入到帮扶一线,同时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统一行动听指挥,加强与帮扶乡镇的沟通配合,力争做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三是重视群众宣传。通过悬挂标语,宣传车等方式在各个村落之间进行巡回宣传,向群众讲解宣传政策,并注重发动群众监督劝阻身边的秸秆焚烧行为,以期做到“全员参与,落实到人”,确保“三秋”帮扶工作顺利推进。

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篇8

一、教师修养是立教之本

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修养和道德,才有可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常说“课上三分钟,课下十年功”,“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透彻的理解教材,而且要灵活自如的运用。作为教师,要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确实,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和依托,这样才能克服以往教学中的惯性和弊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将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必须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校本教研对教师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帮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成长,学会丰富自己;也使教师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教学工作,不断学习是老师的必修课。努力学习,锐意创新,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投入教学,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

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培养,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知道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用最简单、最精练的语言来阐述数学知识,让学生听懂,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够自己思考去解决。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

教师互相听课、交流、讨论、学习、反思,开诚布公的把自己观点说出来与大家探讨达成共识,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教师来说,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观的核心是学生观。要把学生当人。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教师必须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既然学生是人,就有差异,十个指头有长短,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这样,就有可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享受人间最美好的感情。要把孩子当孩子。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是美丽的错误,是教师年轻时也犯过的错误。要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人,是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的功能是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服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也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一生的幸福负责。这样一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滋润剂。二是树立崇高的职业观,以教为荣。如何看待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它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因而应该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职业。社会发展使得教师成为越来越令人羡慕的职业。许多研究表明,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这个“本”就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习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缓释,自我放松,自我成长,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三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发现快乐的眼睛。教师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工作,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四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理枷锁,才能让心灵重见天日!

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

开展劳动竞赛 篇9

5月15日组织工程车项目理论培训;5月25日,总厂机动科组织了总厂级叉车工的实践操作考试;5月26日,组织了总厂级CAD的上机操作考试;6月8日,组织总厂级电焊工理论考试;6月15日,组织总厂级电焊工实践操作考试……

截止6月17日,炼钢总厂机动科已完成了叉车工、CAD、电焊工三个总厂级竞赛项目,后续还将按计划完成机修工、冶金吊(非冶金吊)、工程车等项目的竞赛内容。

待各个竞赛项目全部结束后,对选拔出优秀的员工,总厂机动科还将组织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再培训,争取做到更上一层楼。

总厂机动科在组织总厂级劳动竞赛时,从前期的人员选拔、考前培训、竞赛方案、竞赛现场组织、评分组织、成绩公示、奖金激励等各个环节认真论证,从而确保整个竞赛活动公平、公正开展。(炼钢总厂 董志龙)

2

炼铁总厂举行行车工技能比武

6月15日,炼铁总厂举行了行车工技能比武。

通过前期分厂选拔、报名 ,共有18优秀位选手入围参加。此次比赛难度比以往更大,对参赛选手的技能及心理要求更严格。参赛选手需操作行车吊运装满水的铁桶从A点起吊,经过B点、C点后按照S型路线要求穿越12根标杆,最终将水桶吊运至A点。整个过程要求选手吊运水桶时水不能溢出,吊运至A、B、C三点时水桶需落入圆心正中且下降过程中只能停顿一次,走S型路线时不得触碰标杆,整个比赛过程需在6分钟内完成,否则按照比赛规定扣除相应分数。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动力车间的杨孟娣以娴熟的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斩获本次技能比武第一名。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10

“四德工程”主题教育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全市机关党的工作会议部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道德素质,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在全局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的“四德工程”主题教育。并结合本局工作实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为重点,加强道德修养,整体推进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基本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道德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提升文明程度,激发干部职工履职担责、勇于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内容

(一)深化干部职工道德建设。突出“四心”教育,建设“四德工程”。坚持突出“爱心”,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坚持突出“诚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持突出“孝心”,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坚持突出“责任心”,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开展“爱岗敬业、1 关爱学生、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师生、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行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二)积极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40则》纳入道德教育内容,在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组织各部门单位积极开展争创“文明科室”、“文明单位”“文明职工”活动,将建设活动引向深入。

(三)组织开展“四讲四做”主题活动。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增强“四德”工程的实效性。“四讲四做”活动要求:讲社会公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讲职业道德,做一个有诚心的人;讲家庭美德,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讲个人品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四)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加强干部职工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的发现、培养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评选活动。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全体干部职工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形成学习、崇尚道德模范的良好风气。

三、工作重点

(一)认真组织集中学习活动

召开动员大会,对“四德工程”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采取集中辅导培训、党支部分组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四德工程”建设的有关文件和教育辅导材料。学习中要深入挖掘“四德工程”建设的内涵,准确把握教育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对“四德工程”建设 2 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要写一篇心得体会,摘抄10句“四德”教育的格言警句。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宣传教育活动。1.在网站开辟《“四德工程”建设》专栏,深入宣传“四德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求,宣传各单位和个人的经验做法,大力营造“四德工程”建设的舆论氛围。

2、张贴“四德工程”建设宣传标语、格言警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醒干部职工高标准要求自己。

3、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征文活动,每个干部职工都要参与,评出优秀文章,进行交流。

4、举办“四德工程”建设报告会,请先模人物作报告,为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以“爱”为主题的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

(1)组织开展救助困难弱势群体活动。组织开展“爱心一日捐”活动,动员干部职工关心关注弱势群体,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爱心捐助活动。

(2)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志愿者爱心”活动。进行生活帮助和情感关怀,从义务家教、义务心理辅导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展示教育的良好风尚。

(3)开展文明出行活动。全体干部职工、驾乘人员要树立“礼 3 让出行”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做到不酒后驾车,不违章停车,不出现交通肇事行为,降低安全事故。

(4)开展保洁活动。定期组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清扫垃圾,争当卫生科室、卫生家庭、卫生小区。引导干部职工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让自家宠物随地便溺。

(5)开展“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等建设活动,组织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文明科室、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从小处做起,从细微处做起,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夯实文明创建根基。

(6)积极参加植树等绿化美化活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节约能源,争做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模范,每年做一件美化绿化环境的好事或对绿化美化环境有意义的事。

2、以“诚”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服务标兵”争创活动,教育干部职工忠诚职业,牢固树立岗位担当意识,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体现岗位价值。

(2)开展“履职担责,勇于创新,营造和谐”活动,进一步优化内部工作环境,增进团结,营造和谐,激发大家工作的热情,提高全体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开展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活动。推广文明用语、规范用语。结合工作岗位实际,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工作人员的文明程度,塑造服务窗口整体形象。

3、以“孝”为主题的家庭美德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敬老实践活动。结合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活动,营造浓厚的敬老氛围。自觉做到每年带父母检查一次身体,定期帮父母清扫居所,定期给父母报平安,定期陪父母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等。

(2)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积极组织廉政教育报告会,通过讲座、专题片等形式开展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倡树清廉家风,以家庭廉洁促进家庭和谐,实现廉政文化向家庭的积极渗透。

(3)开展“靠道德传家、赢邻里赞誉”实践活动。邻里之间有困难互帮互助,邻里之间出现问题要相互及时沟通、正确处理,每年至少做两次有益于邻里团结的事。

4、以“仁”为主题的个人品德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强素质、树形象”活动,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通过读书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2)开展“懂礼知仪明荣辱”活动。邀请专家教授来进行“四德”建设专题培训,组织学习礼仪知识、举办礼仪讲座等,使干部职工都知礼节、重礼仪、懂礼貌、明荣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定期开展“说句心里话”活动。以“讲协作、聚合力、5 促发展”为重点,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处理好同事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加强内部团结,凝聚发展合力。

(4)组织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在开展活动中陶冶职工情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干部职工的个人品德。

四、方法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2012年2月)

通过学习文件、领导讲话等,教育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四德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干部职工人人知晓,积极参与,形成浓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1月)

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有关制度规定,定期深入到各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并将进展情况在本部门通报,纳入年终考评。

(三)总结阶段(2012年12月)

对“四德工程”建设活动进行交流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宣传典型事迹,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科室进行表彰。

(四)建立长效机制阶段(2013年——2014年)

继续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四德”典型事迹,制定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四德工程”建设一步一步走向深入。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活动,切实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成立“四德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单位要围绕工作重点,完善措施,抓好落实。

(二)要突出典型引路。要善于发现并培养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并做好对先进典型的表彰和宣传工作,让每名干部职工都能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在全形成争当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沂水县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篇11

一、发展工业,拉动转移

一是工业招商促就业。沂水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和企业落地方面,沂水县通过解决一个瓶颈、打造一个特色、完善一个机制入手,园区迅速发展壮大。解决一个瓶颈,就是保障工业新增用地指标,通过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把土地复垦作为招商的重要一环,积极进行土地整理、旧村改造,新增基本农田,以此“置换”工业用地指标,新增工业用地年年在3000亩以上;打造一个特色,就是抓住化工转调的机遇,争取省批准在沂水设立化工专业园区,吸引青岛、东营、淄博等地的多家化工企业落户沂水;完善一个机制,就是完善税收分成机制,对落户开发区企业实现的税收,由招商乡镇分成70%,把原来县里一个积极性变成县和乡镇多个积极性。

二是做大企业促就业。借助全县原有的食品、矿产、机械三大特色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支柱企业和骨干企业。目前,全县三大特色产业已发展到1010家企业,培育中国名牌7个,山东名牌42个,鲁洲集团、青援集团进入全国食品百强企业,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4万人。

三是小微企业促就业。激励发展个体企业、个体户,鼓励村庄利用闲置场所发展民营企业,形成“食品、制鞋、油顶”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小微工业企业1108家,个体工业5773户,就地转移劳动力5万余人。

二、扩大三产,带动就业

一是抓旅游。做好国家旅游标准试点县工作(沂水是全国第2批20个试点县之一),树立“好客山东·沂水情长”品牌,依托地下溶洞、崮顶春秋古墓、沂河明珠(全省第三大水库),以沂蒙风情景区、天上王城景区为核心,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目前,全县已建成开放景区28处,其中4A级6处、3A级9处,全县从事旅游餐饮服务业的农村劳动力4.6万人。

二是抓商贸流通。引导企业把物流从工业中分离出来,全县成立5家综合物流园和5家物流中心,把物流作为主导产业和提升竞争力的综合配套产业进行培植。全县从事商贸信息、交通运输、维修服务的人员5万多人,其中转移农村劳动力4.2万人。

三是抓城镇化。以乡镇驻地建设、社区建设(村庄整合)为重点,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吸纳农民就近经营和吸纳劳务。2010年以来,通过旧村改造,新建社区65个,改造农村住房2.2万户。目前,各类建筑队伍2800支,吸纳农村劳动力3.2万人。

三、巩固农业,自主创业

一是搞特色种植、养殖。通过示范,能人、村干部带动,发展一批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大棚种植村(户),形成了葡萄、蓝莓、草莓、百合、大樱桃、桃、苹果、蘑菇、花卉、药材种植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和种植业的发展。

二是搞农业旅游。鼓励农户依靠现代农业,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把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变成游客喜爱的观光旅游景区。开发千亩大樱桃观光采摘园、万亩桃花观光园、沂蒙茶叶文化园和沂蒙山酒业文化生态园等专业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三是搞合作经营。引导农民成立各种农业合作组织1130个,包括农村资金互助会、果品合作社、蔬菜合作社、茶叶合作社、生猪协会等,提高合作化水平,更好地开拓市场和组织生产,增加农民从业渠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12

10月份以来, 湖北省罗田县对今年上半年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的26个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涉及金额5.732亿元。到目前为止, 共完成了18个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到民生工程、群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罗田县国土资源整治、小型水库整治险加固工程、公租房河东宜居山庄、廉租房幸福家园项目、社会救助和低保五保社会效益项目、匡河镇低产田改造项目、新农合基金和社会补助效益等项目12个;对罗田县卫生局等5个单位开展了一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还对平湖乡政府开展了一级政府的绩效评价, 共计完成绩效评价预算金额4.35亿元, 还对部份项目开展了整改再评价和财政、中介机构组织评价。剩余8个项目预计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 确保绩效评价金额占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的30%以上。

栖霞站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 篇13

近日,栖霞收费站号召全站职工大会。要求全站职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把节能增效落实到具体工作、生活中。节能措施涉及节电、节水、节约使用办公用品等多个方面,将有效减少栖霞站的整体营运成本。

为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节能减排的文件要求,按照栖霞收费站的实际情况,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栖霞站首先采取的施如是: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并张贴节能减排标语,大造节能声势,上下联动形成一种人人节能的氛围。

其次要全体站管明确责任,加大检查力度,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各班组在节能减排工作落实情况的监查,不断增强全体职工节约能源的责任心。

随后栖霞站还以本次节能减排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实际开展“节能减排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查找节能减排漏洞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积极开展劳动竞赛 篇14

(一)集体合同由少到多,覆盖面不断扩大。十年来,各级工会把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作重点,许多地方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集体合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将其纳入地方发展和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全总和各省、区、市总工会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集体合同工作指导意见,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指导和服务,有力地推动了集体合同工作的发展。各地根据劳动关系实际,努力创新集体合同建制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天津市政公路工程一公司签订进城务工人员集体合同,解决集体合同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问题;大连市在改制企业推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财产保全集体合同》和《改制企业财产抵押合同》,解决改制过程中保全职工的债权问题;江苏昆山市在建筑施工企业签订《工资支付担保集体合同》,解决了建筑施工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顽症”。山西、河北、广东、江苏等省市和县区开展了“集体协商月”、中山等市确定“集体合同月”制度,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云南红河州工会采取“联户协商、逐户签约”的方式,解决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共同条款与企业标准的衔接问题;青岛、杭州、石家庄等市工会加强集体合同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集体合同全程监控,实行动态管理。青岛市还对拒不签订集体合同和不履行集体合同的企业建立“不良信誉档案”,促使106家企业很快签订了集体合同。到2004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4.7万份,覆盖企业135.9万个,覆盖职工9808.7万人。

(二)工资集体协商稳步发展,并已成为集体合同的核心内容。各级工会抓住贯彻《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的契机,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全总和地方各级工会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进行推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的业务水平和协商技巧,为工资集体协商奠定了良好基础。珠海市最早颁布了《珠海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规定其行政区域内的企业要通过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珠海松下马达公司1995年因工资问题引发劳资纠纷,此后就一直坚持工资谈判制度。每年工会的头等大事就是工资谈判,还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使职工工资在企业效益增长的情况下,每年都有所增长,稳定了劳动关系,企业效益连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江苏省将集体合同工作作为依法治省,富民强省,建设稳定江苏的重要措施。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工资协商工作列入目标管理。镇江市总工会把提高职工收入作为全会“第一要事”来抓,通过市委市政府发文,对工资协商提出具体要求。无锡市滨湖区把工资协商作为“富民亮点”工程的主要措施,制定了推进工资协商三年工作目标。淮安、苏州突破计税工资标准的限制,规定只有经过集体协商的工资才能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其当年工资基数和新增效益工资实发数,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这些措施保证了工资协商的实效。为了加强工会工资协商工作,上海于2002年9月成立了工资协商顾问团,现在全市的8个区、1个产业和43个街道、乡镇、经济开发区相继建立了工资协商顾问团及指导站,指导参与基层工会进行工资协商。普陀区的专家顾问团定期会商和评估全区的集体合同工作,并在全区建立了局、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工资协商指导小组。还强化上级工会的代表职能,直接参与和指导企业进行平等协商,解决基层企业协商谈判中地位、力量和信息不对等,工会干部“不能谈”、“不会谈”、“不敢谈”的问题。江苏镇江市总工会在建立市、县两级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的同时,又聘请10名市人大代表、10名市政协委员担任全市工资协商督察员,深入基层企业进行专项调研,视察和指导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目前,各省(市)都进行了工资协商试点,到2004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企业已达33.9万个,覆盖职工3554.8万人。9个省(市)建立了工资协商专业指导员队伍,推动了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逐步推开,为小企业协调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武器。各级工会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特别是在小企业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和经济开发区,通过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提高建制率,扩大覆盖面,促进了集体合同工作的发展。浙江温岭市总工会在全市羊毛衫行业依托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开展工资协商,签订行业工资协议,确定行业工资(工价)标准,改善了行业内用工无序竞争的状态,优化了企业外部环境,稳定了劳动关系,实现了劳资双赢,提高了企业持续竞争力。深圳市总工会1998年在布吉镇坂田村签订第一份村级区域性集体合同,又于2002年在全市建筑装修行业签订了行业集体合同,目前全市已普遍推行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珠三角地区的6个地级市已基本实现了村村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上海市在876个街道、乡镇、经济开发区通过区域性集体合同,覆盖了4.3万多家企业和50.6万名职工。江苏、河北等省积极推行在一个综合性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基础上,分别就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以及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等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问题,签订专项集体合同的作法,增强了集体合同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据2003年统计数据分析,全国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总数虽然只占到全国集体合同建制总数的20%,但所覆盖的企业却是全国集体合同建制总数的55%;所覆盖的职工却占到全国集体合同覆盖职工总数的36%。到2004年底,全国共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共14.3万份,覆盖企业85.6万个,覆盖职工4289.3万人。

(四)集体合同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加快,其权威性不断增强。全总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积极推动和参与制定集体合同法规,《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陆续发布。全国已有17个省人大颁布了集体合同地方性法规,有的省还以政府令形式颁布了集体合同规定。全国和各省、市总工会积极参与配合人大和政府的执法检查活动,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实施情况作为《劳动法》、《工会法》执法检查和劳动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有的还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这些都对进一步增强集体合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郑州铁路局从1995年以来签订了三期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由开始时的38条58款发展到现在的55条99款,不断细化完善,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劳动标准方面的具体条款。该局还编制了《集体合同工作规范》,将集体合同的内容、形式、程序、组织领导和责任制度纳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纳入生产经营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日常管理制度之中,推动了集体合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大连佳能公司从1991年起建立了劳资协议会组织,通过

“劳资协商恳谈会”、“劳资协议会”制度,实现劳资自治。目前已签订九轮集体合同,达成各类协议34项。现在每当政府的劳动保障政策有变化,或公司做出相关决策前,都要进行劳资协商。通过集体合同规范了劳动用工,不仅职工受益,也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障。据天津市总工会的调查,有72%的职工认为,通过集体合同,职工在劳动标准和涉及切身利益问题上有了发言权,有78.50%的职工认为通过集体合同,工资待遇得到了保障。据对上海、河北、福建、广西、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等八省市5907名职工调查,有56.1%的职工认为集体合同很有作用,职工对集体合同满意率在80%以上的占64%。据江苏和广东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认为集体合同有作用或很有作用的占94.87%和84.95%。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集体合同是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小宪法”,既规范了企业管理,又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

(五)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普遍建立,为集体合同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实践性探索工作,是在1983年中国正式恢复在国际劳工组织活动开始的。以此为开端,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作为中国的政府、工人和雇主的代表组成三方代表团参与国际劳工组织和亚太地区一系列劳工活动。1990年9月7日,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第144号公约,即《三方协商促进履行国际劳工标准公约》,表明我国正式承诺遵循国际通行的三方性原则来协商处理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1995年随着《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三方之间的协作配合工作更加密切。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于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开展了建立三方协调机制的探索。1996年,海南省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2001年8月,国家一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正式建立。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了省一级三方协调机制。市(地)三方协调机制的建制率达94.11%,其中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云南12个省、直辖市的市(地)三方协调机制建制率实现100%。县(市辖区、县级市)级三方协调机制建制率达53.53%,其中河北、河南两省的县(市辖区、县级市)级三方协调机制建制率实现100%。2002年8月2日,全国建设系统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行业最高层面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6684个,三方协调机制网络格局初步形成。各级三方会议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自主协调的劳动关系调整原则,把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集体合同的国家和地方性法规以及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意见,加强了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完善了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企业效益稳步增长、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三方协调机制将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协商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源头参与和机制建设,为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目前,集体合同工作发展势头很好。从趋势上看,集体合同建制从过去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改制企业发展;从注重建制数量,向注重完善机制、提高质量、增强实效的方向发展;从工会一家主抓,向劳动关系三方协调配合,合力推进的方向发展;集体合同内容由比较宽泛的面面俱到,向突出工资等重要的劳动条件或劳动标准方面发展;集体合同形式由企业综合性合同,向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等多样化合同方向发展。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使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共决机制初步形成,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使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不论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工作,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的实践证明: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使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了基本载体和手段。实施集体合同促进了企业劳动标准的落实,职工工资得到保障,随意加班加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休息休假制度得到保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金交纳率有所提高,劳动条件和职工福利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和改善了企业管理,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促进了企业发展。集体合同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都有较强的约束力,有效地克服了企业行政行为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用工、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工资发放以及社会保险制度,增进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企业管理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促进了工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集体合同制度使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得到充分体现,树立了工会依法维护的形象,促进了工会干部加强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在推进集体合同工作的实践中,各级工会不断破解难题,探索规律,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积累本文来源于和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会履行基本职责、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把提高思想认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坚持不懈地推动集体合同工作深入发展。二是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各方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因企制宜,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着力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注重集体合同工作的实际效果。四是坚持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和参与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平等协商等各项制度,把集体合同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促进集体合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五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努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思想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这些经验是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从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今后集体合同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提高主动性,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

十年多来,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当前集体合同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对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集体合同的作用,甚至认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会影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有的企业经营者对集体合同有抵触情绪,认为集体合同会束缚自己,带来麻烦。有的职工只关注劳动合同,对集体合同不太关心,认为工资是厂长、经营者说了算,满足于“干活拿钱”,自我维权意识差。部分工会领导对集体合同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认识,将集体合同视为阶段性工作,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发展。二是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建制难。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力度加大,原国有企业已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成果流失严重,许多改制企业的集体合同的重签和续签率都不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已经改制了,好容易才摆脱国有企业那些条条框框,为什么还要照搬国有企业那一套,因此把签订集体合同看成是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不愿重签和续签集体合同。部分改制企业的职工对集体合同的认识也有误差,把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仅仅理解为涨工资、增福利的具体承诺,而忽视这些具体劳动标准背后的劳动关系机制的深刻变化,对集体合同协调劳动关系、整体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上级工会再三强调企业改制要与签订集体合同同步运行,搞好衔接,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签订集体合同往往要比改制晚一拍。特别是改制为民营企业的,平等协商、续签、重签集体合同的难度都很大。面对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的局面,集体合同工作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建制率普遍偏低,据调查,不少省市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合同建制率只占应建企业的30%左右。三是有些集体合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有些地区和企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过程,不讲实效。集体合同文本照搬照抄法规条文,缺乏具体的细化和量化标准,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难以有效实施和进行监督,发生争议也难以裁决。有的地方存在集体合同雷同化的倾向,缺乏企业特点,甚至无视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和应有的权利,使集体合同成为“摆设”。有的企业集体协商图形式,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没有约束力,使职工对集体合同不感兴趣,难以实现有效监督,直接影响集体合同作用的发挥。四是对集体合同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集体合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不到位,部分职工对集体合同的性质、内容还不够了解,因此对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积极性和关注程度不高。由于宣传不到位,也使社会各方面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未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有关各方支持配合的氛围,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五是相关立法滞后,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不完备。具体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如聘请本单位以外人士担任协商代表,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等法律法规不明确。有关法律相互衔接不够紧密。如《工会法》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方提出平等协商要求,另一方不得无故拒绝。《劳动法》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而《企业法》、《公司法》规定企业分配方案和办法由企业或董事会和股东会决定。法规本身刚性不足,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劳动法》中对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有关规定缺乏强制性;对职工协商代表的保护、违约责任等未作出规定,缺乏制约性。加之执法不严,致使有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无故拒不进行协商签约,拒不履行合同,却又不受法律的追究,严重影响了集体合同的严肃性和其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劳动关系的稳定就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随着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后,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集体合同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妥善调处劳动关系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工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形势的发展和职工的需要对集体合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体合同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推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基层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加强机制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保证,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推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实现创新和发展,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预计到2008年,全国60%以上的职工将受益于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会更加健全和完善,法制建设将取得新的进展,合同的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合同履约率普遍提高,集体合同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实现这样的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集体合同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已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形成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这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劳动关系双方通过自主协商,寻求最佳利益均衡点,实现互利共赢,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机制;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是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于工会组织而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着力点,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这就要求必须从完善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和劳动关系矛盾的机制入手,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等,使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必须加快建立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协调劳动关系长效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制度改革,使历史遗留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劳动关系和各种社会利益矛盾突出,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还相当严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屡见不鲜,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必须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范有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全会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中更好地发挥这项制度的作用。

(三)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在乡镇、街道、社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类企业大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工会力量薄弱,工作基础差,有的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职工权益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侵犯职工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利益矛盾突出,劳动关系复杂,在这些地区或行业单个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难度很大,需要由上级工会直接承担基层工会暂时难以承担的职责,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解决非公有制小企业建制难的问题。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或行业内的劳动关系矛盾,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为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提高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建制率、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已经成为各地深化集体合同工作一大趋势。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关键在于培育和确立协商主体,明确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和运作方式,加强履约监督,提高集体合同的约束力。因此,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配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四)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和工资分配领域中的无序现象,要求必须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随着我国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工资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和收入分配无序现象比较突出。企业无故拖欠和随意克扣职工工资,不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现象,严重侵犯了职工的利益,至使一些职工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活陷入困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劳动关系稳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工资问题导致的劳动争议事件已占到50.95%。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必将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工资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更是职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而在目前,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工资分配领域中的无序现象,除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外,还要有一个在企业层面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反映自身利益要求的工资协商机制,从而在我国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调控指导”的工资分配体制。当前,推行工资协商制度的重点是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及其实行经营者年薪制的企业。开展工资协商工作,重在分配机制创新,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和调整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欠薪补偿制度,最终建立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开展工资协商工作要因地因企制宜,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思路稳步推进。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进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其他地区也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要在总结经验,扩大推行范围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充实内容,规范运作,提高工资协商水平,增强其实效性。上级工会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抓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专业指导员队伍,有的可派人参与或帮助基层企业工会进行工资协商。

(五)进一步提高集体合同的权威性约束力,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我国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建制率逐年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在集体合同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和企业协商主体不到位,协商过程不充分,协商程序不规范;有的履约监督不到位,责任追究不明确,缺少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和履约保障机制;有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集体合同缺乏权威性和法律严肃性;有的职工群众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还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质量,制约着集体合同工作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为了保证集体合同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增强集体合同的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巩固和发展建制工作成果,切实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集体合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当前,加强制度建设的重点,一是建立平等协商制度,企业凡是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都要通过工会与企业平等协商加以解决。要把平等协商贯穿于集体合同工作的全过程,签订集体合同前要协商,履行集体合同中遇到问题也要通过协商解决。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平等协商的形式、内容、程序和办法,形成制度,加以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二是建立履约责任制度,将履行集体合同与经济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还要建立奖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集体合同的履约兑现。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将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上级工会要将人大的执法检查、政府部门的劳动监察和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民主监督等手段,促进企业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对拒绝平等协商和不履行集体合同的企业责令改正,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四是建立职工参与和评价制度。

(六)夯实集体合同工作基础,要求必须切实提高职工群众对集体合同的关切度和参与度。职工群众是集体合同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和生命力之所在。要增强集体合同的吸引力,提高其有效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导、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平等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全过程,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和监督权,做到协商议题从职工群众中产生,协商情况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布,集体合同草案在职代会审议通过,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监督,集体合同工作成效由职工群众评价,使签订集体合同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内在要求。

(七)推动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发展,对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必须加强培训工作。我国开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以来,促进了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培育和锻炼了一支善于协调劳动关系,精通协商谈判,敢于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会干部队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部分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的能力素质远不适应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敢谈也不会谈的问题,成为影响平等协商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业务素质,增强维权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各级工会组织要坚持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面向基层,分类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体制。在培训方法上坚持灵活多样,将专业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专题研讨和办会办班相结合,专业授课与专题辅导、模拟角色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使培训工作见实效、出人才,为集体合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素质保证。

(八)集体合同制度的普及和深化,要求必须加快《集体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使我国的集体合同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对集体合同法制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但是,我国还缺少规范集体合同工作的主体法《集体合同法》,相关法规也不健全,有些程序性规定衔接得也不够好,导致集体合同工作中有的协商主体不明确(如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主体),执法主体不到位(政府职能部门),履约监督不落实(企业内部和社会监督),违约责任难追究(法律责任缺失),集体合同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这是我国集体合同签约难、履约难和监督难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集体合同立法,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依法建制,依法规范,把集体合同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动《集体合同法》的立法进程,促使其尽早出台。同时,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出台地方性集体合同条例或规定,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保障。各级工会还应发挥三方机制作用,加强宏观层面的立法参与和政策的制定,联合制定集体合同工作指导性意见,为开展集体合同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九)进一步拓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要求必须依托三方协调机制,加强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将更加清晰,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大量涉及企业与职工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溢出企业,凸现在社会层面,迫切需要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三方通过协商进行协调解决。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要求,我国已经确定了政府宏观调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自主协调的劳动关系调整原则,提出了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为主要调节方式,由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负责指导,政府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工作的目标。因此,进一步拓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必须依托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为此,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准确把握新趋势,努力适应新要求,不断促进三方协调机制建设,使其在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协商,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政策参与、协调立场、反映诉求、调解矛盾、沟通信息、指导服务、规范行为的作用,是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企业转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合资、独资、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有些问题只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很难协调,需要更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协调解决更广泛的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完善三方协调机制,更好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工会要维护转制企业职工的权益和利益,就必须与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等部门进行协调,从源头上参与政策制定;在实施中,涉及职工下岗、身分置换等问题,还要与财政等部门进行协调,区分不同职工群体,进行具体维护;在再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方面,与民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更是至关重要;至于私企、外企职工利益的维护,与私企、外企管理部门的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扩充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成员单位,吸纳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某些议题的协商过程中,请相关政府职能部本文来源于门参加,增强协商的实效性,逐渐形成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多边对话的格局将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原创相声—新年乱语下一篇:开展3d打印教学的必要性及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