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诗歌欣赏:你

2024-10-03

优美诗歌欣赏:你(共15篇)

优美诗歌欣赏:你 篇1

优美诗歌欣赏:你

你翩跹于一幕流年,

遮住我的双眼,

我不曾看见,

你行走在乌镇的巷街,

飞入风中的帕子,

绣了一株青莲。

你纷飞了一场春雪,

苍白了我的怀念,

我不曾梦见,

你徘徊在断桥的愁怨,

葬入雪中的相思,

碎了一生缠绵。

你盈缺了一弯妖月,

凄美了我的离别,

我不曾遇见,

你遗忘在香山的.红叶,

飘入夜空的承诺,

候了一世痴念。

你带走的,

是我全部的回忆,

是我可望不可即的梦,

你留下的,

不仅是遥远的眷恋,

还有你,

倘佯在我梦里的时间。

优美诗歌欣赏:你 篇2

有人说,男人和女人最重要的是相爱。而我说,相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互相欣赏。曾经与朋友讨论过奉献的问题,她问我:会不会有一天,你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完整整地奉献给一个男人。我很想反问她一句:为什么不去问一问黄河长江,哪一天她会将自己完完整整地奉献给大海。永远没有枯竭的思想,也永远没有枯竭的情感,只在于,你能不能接纳,会不会欣赏。许多男人对我说,最讨厌女人啰啰唆唆,我想,那只是他们无法欣赏那一份蕴蓄在倾诉中的情感而已。有人说忍受不了女孩的浮浅,也有人说忍受不了女人的冰冷。其实,许多时候,是他自己欣赏不了。

雪山也冰冷,可她有别具一格晶莹的美;小溪也浮浅,可那潺潺中自有清秀。欣赏你周围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寸泥土,每一缕阳光,每一霏细雨,更何况,每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女人。

只要你能欣赏那一抹背对着高朋满座时的冷落和寂寞,我将把那一扇孤独的窗儿敲开,共享那一空星与月的交溶。

只要你能欣赏那成功时的平淡和失败中的微笑,是非成败便成一江流水,载起你的双桨,我的小船,你的奋斗,我的理解。

只要你能欣赏这世界一半的另一半,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拥抱一个完整的世界。

优美诗歌欣赏:你 篇3

布莱希特是德国,也是世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他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及理论文章。他的“叙事戏剧”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戏剧走向现代化。

布莱希特对于中国人而言,太熟悉了。至少是他的戏剧及戏剧理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翻译介绍到了中国。他的戏剧理论对于中国话剧创作和演出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剧本《四川好人》在1985年竟同时出版了两个译本。后来,这个剧本经过四川戏剧天才魏明伦创造性地改写为电影文学剧本之后,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然而,布莱希特的诗歌在中国虽然也在1987年出过译本,却被他的戏剧影响力遮盖了。对于他的诗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楚克迈耶评论道:“我相信,布莱希特留下的作品,应该属于‘世界级’的水平,不是指那些说教的东西,而是他个人的音调,那些他的后继者无法企及的风格和方式。我佩服他的戏剧创作,特别是诗歌,并相信它在德国文学中是不可替代的形象,同时也是年青人的伙伴。”(注2)另一位他同时代的文学家福伊希特万格说:“德国有许多语言大师。而语言创造者在这二十世纪就只有一位,这就是布莱希特。布莱希特的影响在于,今天人们能够用这种德语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想,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他开始写诗的时候还是不可能的。”(注3)

从慕尼黑到柏林

1898 年2月10日,布莱希特出生在德国南部奥格斯堡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1917 年,他到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和自然科学。其实,对于这些专业布莱希特毫不在意,他的兴趣一开始就集中在文学上面。1922年,在慕尼黑上演他的具有左翼倾向的剧本《黑夜鼓声》。由于剧本受到巴伐利亚保守势力的攻击,加之布莱希特也不满南德的沉闷气氛,1924年他移居柏林。这是他流亡生活的开始。这种流亡,开始只是自愿的对于自由环境的选择。在柏林,他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班,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据他后来回忆,这种研究和学习他耗时十年,花了四万马克。

有人说,布莱希特对于东方的现代戏剧理论和实践具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是共产主义者,而且得过斯大林奖章。其实,尽管布莱希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希望打破社会等级制度,达到理想的平等。而且,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实践的。从他的戏剧和诗歌里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主题。然而,严格说来,布莱希特虽然同情共产主义的革命,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加入德国共产党。而且,他也对于苏式社会主义制度不以为然。

严格说来,布莱希特是个诗人,才华横溢,他的戏剧本身是用诗歌的语言创作的,而且,他也写了不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诗。布莱希特的诗歌集 《家庭祈祷书》 (Hauspostille 1927),分为五部分:忏悔游行,祈祷练习,编年史,桃花心木赞美诗,麻木死者的短暂时日及可怜的布莱希特后记。兰波的叙事歌谣,威德金特(注4)的讽刺市民传统的街头说唱,维约和吉普林富有时代批评及鼓动意义的舞蹈歌曲,哥德的讽刺摹仿诗歌及教堂歌曲在这部诗集里都可以看到其影子。

1928年,布莱希特创作了《三分钱歌剧》。开始了叙事剧创作,并首次使用了戏剧间离方式,使观众和剧情之间产生距离,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出戏堪称布莱希特的样板戏:它将古典和现代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其中交织着音乐,对白,微妙的比喻,具有鲜明的主题,戏剧冲突和张力,重大的历史事件,敏锐的知识和通俗性。这个剧本他在1934年改编为小说,在荷兰出版。

“老鼠们登上了快沉的船”

1933年2月28日,国会纵火案次日,布莱希特携家眷离开德国,经布拉格到维也纳,最后到丹麦。在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多数是以反法西斯为主题。流亡期间,他和众多的流亡知识分子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本雅明(W. Benjamin)及艾斯勒尔(H. Eisler)等 联系密切。

布莱希特逃离德国的经过,正如他的戏剧创作,富有传奇色彩。

1933年开始,德国保守及纳粹势力膨胀,布莱希特知道,自己离开德国在所难免。在一月,他拍摄了自己的空空如也的书桌,在照片上写道:“业已装箱”。同时,他请奥地利文学家克劳斯在维也纳给他安排一场诗歌朗诵。2月22日,克劳斯告知他,他将安排于3月16日在维也纳举行“诗歌的戏剧”讲演,同时,奥地利国王勒阿尔将接见他。为了安全,布莱希特让保姆将两岁的女儿巴巴拉送到奥格斯堡祖父家里。让儿子斯提凡住到朋友豪普特曼家。这样,逃亡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这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布莱希特因骨折必须住院做手术,出走日期因此推后。二月底出院,他惊悉国会被纳粹分子纵火并嫁祸于共产党,一场大逮捕开始了。布莱希特和妻子荷乐娜不敢回家,在出版商苏尔坎的帮助下,住到城郊,于2月28日到火车站,坐火车去巴黎。边境已经被封锁,在出境检查时,布莱希特出示到维也纳讲演的邀请书,以此为借口,得以蒙混过关。在布拉格机场,布莱希特接到了儿子斯提凡。在布拉格住了三日,就去维也纳。克劳斯在维也纳迎接这些难民时,说了句后来成为名言的话:

“老鼠们登上了快沉的船。”指奥地利本身也将成为第三帝国的属地。自然,诗歌朗诵会没有开成,那只是个离开德国的借口。

从那时开始,流亡途中,布莱希特就不断为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来源操心。在维也纳,他和另一位德国流亡诗人,共产党人贝西尔商量创办“火星”杂志,是为流亡文化人提供思想喉舌,同时也希望对大家增加一个经济来源。

3月中旬,布莱希特独自坐火车去苏黎士,去确定避难之地。而布莱希特的妻子则在维也纳认识了一位英国贵格会教会的女教徒,她到奥格斯堡将布莱希特的女儿走私过边境,送到父母身边。而他们的行李,则由布莱希特的父亲和豪普特曼交给可靠的人,稍后,通过不同渠道运送给他们。至于流亡地方一开始就难以确定。布莱希特考虑到瑞士的鲁嘎纳湖或者巴黎。然而,荷乐娜不愿意去这两个地方。于是,她在维也纳和丹麦的女作家她的小学同学米夏里斯联系好,去丹麦的斯文特堡附近的小岛图洛居住,在那里米夏里斯家有一座度假屋。五月中,她带着孩子,没有在当时布莱希特所在的巴黎停留,就去了丹麦,给布莱希特造成既成事实。于是,布莱希特也于6月20日到达图洛。

nlc202309090628

不久,在德国,希特勒政权禁止了共产党,许多作家都被列入黑名单,布莱希特的著作也被列入图书馆“清除污染”之例,被付之一炬。布莱希特得考虑长期流亡了。

1933年8月,在布莱希特的父亲资助下,加上荷乐娜所得遗产,他们花了7000个丹麦克朗在丹麦的斯文德堡附近买了一幢渔人的房子,加以装修。不久,他们的藏书也运到了,其中包括社会民主党的全套“新时代”杂志,那是布莱希特了解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宝库。

那时,布莱希特的书房设在马厩里,对于这间书房,一个丹麦记者描述道:

“很大的染色的松木办公桌占据了书房的一边,墙上挂着中国的京剧脸谱和荷乐娜的巨幅照片。在低矮的天花板下的横梁上,用小钉钉着用黑色纸板剪就的列宁的名言‘真理是具体的’。”

对于自己的流亡居所,布莱希特在诗歌“流亡地”里写道:

“木浆压在屋顶,使阵风 / 不会吹走干草层。/ 在院里打下木桩,/ 给孩子竖一个秋千。/ 邮件每周来两次 / 这里信件将受到欢迎。/ 海峡上来往着渡船。/ 房子开了四道门可以逃往安全。”

布莱希特称这里是“丹麦的西伯尼亚”。

那时,这里由于便宜的房租,成了德国流亡者的聚居地。布莱希特的家也成了流亡者活动中心。常常来访的有流亡巴黎的作家本雅明、作曲家艾斯勒尔、艺术家格罗斯茨等,另外,克尔西1936年也在这里写作《马克思传》。

根据丹麦官方规定,布莱希特和来自德国的其他流亡者一样,不能进行政治活动,居留只能每三个月延期一次。

1936年7月,布莱希特主编的杂志《词语》在莫斯科出版,成为德国流亡文化人反法西斯的重要刊物。同时,他还先后在布拉格、巴黎等地出版的报刊,比如《新世界舞台》,《工人画报》,《我们的时代报》,《巴塞尔民族报》,《德国中央报》上发表作品,鼓动宣传反对法西斯统治。

在流亡的途中,中国画“老子出关”常常挂在他的工作室。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生活艺术、京剧实践对于布莱希特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老子出关表现了几千年前在中国,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流亡。同时,布莱希特还带着“墨子”的德译本,他对于墨子的平等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本中国诗歌英文译本也是他流亡书库的常用书。布莱希特以中国哲学家及诗人的思想为训,以忍耐、理解、宽容、无为的态度渡过自己十五年的流亡生活。以下是他不断变换的流亡地。

1935年6月8日,布莱希特一家被希特勒政权剥夺德国国籍。六月,在巴黎参加第一届国际作家保护文化大会。1937年10月,剧本《卡拉尔大娘的枪》在巴黎首演,布莱希特的妻子荷乐娜主演。

1939年5月,因为德国军队侵占丹麦,继续流亡瑞典。那里,女演员维福斯特兰特在斯德哥尔摩附近给他们找了座别墅,住了一年。

1940年4月,布莱希特流亡芬兰。芬兰的女诗人沃里育基帮助他,在她的房子里住了四个月。其间,他与沃里育基共同创作了“潘提拉先生和他的仆人马提”。剧中弥漫着对于芬兰乡村风景的美好记忆。那时,布莱希特回忆流亡途中对于德国消息的了解途径:

“消息越来越少了。开始还有德文报纸,来自奥地利,捷克,瑞士,萨尔兰德。后来,一个接着一个没有了。还可以收听电台,可是,不久维也纳沉默了,接着,布拉格也沉默了。”

1940年7月,布莱希特辗转到了莫斯科,在那里逗留了两个星期。那时,布莱希特的女友纳赫尔正在被莫斯科当局逮捕受审,布莱希特也无法给予帮助。事实上,布莱希特的许多苏联朋友都受到审查,监禁。这时,布莱希特感到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是另外一回事。而他的朋友本雅明则干脆称苏联政权为“无产阶级的独裁”。这样,布莱希特本来想留在那里避难的想法也被残酷的现实灭杀。毕竟,他还不像老朋友贝西尔那样是共产党员,能够认同中央的决定。骨子里布莱希特还是个自由主义者。

逃离了猛虎,喂养了跳蚤

1940年8月,布莱希特一家乘西伯尼亚快车,经莫斯科,到海参威。从那里乘船流亡美国加里福尼亚,住在好莱坞城区圣莫尼卡。这里,布莱希特一家住在一座加了一层楼的牧场屋,带一个长满茂盛南方植物的园子。邻居有托马斯·曼兄弟。然而,布莱希特常常对于自己在好莱坞的居住感到抱歉,说:“我没有钱也没有选择在那里居住”,或者“我们居住在一个没有尊严的城市”等等。那时,他必须写电影剧本挣钱,可是,经过与多人合作,却接二连三地失败。

在这里,布莱希特和卓别林开始来往。并发展成朋友。卓别林的富有个性的演出技巧对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甚至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了卓别林的思想。他们常常在一起,自然,卓别林是演员,而布莱希特是观众。后来,布莱希特认为,当今演坛“只有两个导演,……”除了自己,另一个是卓别林。

布莱希特和托马斯·曼、亨利希·曼、维尔费尔以及别的德国流亡者,每周聚会一次,读书、讨论、时事述评。

1943年,布莱希特与托马斯·曼在建立“自由德国委员会”的宣言上发生思想分歧。这年,他还在纽约会见众多流亡知识分子,参加“民主德国促进委员会”。

流亡岁月,是布莱希特的重要创作时期,其间他创作了戏剧《四川好人》(1942),《高加索灰阑记》(1945),《伽里略传》等。

1947年,《伽里略传》在贝佛莱山小剧场首场演出,观众反应冷淡。后来,在纽约演出,才获得巨大成功。这年10月30日,布莱希特在即将回国之前,受到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在华盛顿的公开传讯会上,听众甚多。布莱希特以他诙谐而笨拙的英语回答委员会的询问。问他为何支持革命,答曰为了反抗希特勒。问他为何写作,答曰为了劳动人民、社会民主和天主教等等。问他是否要参加共产党,答曰,那不关我的事。然而,他又说,是的,他研究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今天写作知识界的戏剧,是离不开这种思想研究的。他幽默的回答常常使座上听众开怀大笑。这样,美国当局没有理由阻止他离开美国。11月1日,布莱希特坐飞机离开美国,经巴黎去瑞士。当时,只有瑞士愿意接受他。他的书籍和手稿委托朋友给他保存,而重要的作品,他用微缩胶卷存贮随身带走。当布莱希特飞在大西洋天空上,其《伽里略传》正在纽约演出。他给纽约留下了一段铭文:

nlc202309090628

“逃离了猛虎,/ 喂养了跳蚤/ 我被中产阶级/ 吃掉。”

在苏黎士湖畔,布莱希特租了一座小屋居住。顿时,新朋老友络绎不绝:福里希、维森本、杜仑马特等等。

1949年,在苏黎士上演《大胆妈妈和孩子们》,妻子主演。

归来柏林

由于遭到美国当局的嫉恨,布莱希特甚至不被西德占领盟军接受入境。他只有通过朋友搞到一本捷克护照,辗转由布拉格,回到东柏林。当记者们云集柏林车站等候他的驾到时,布莱希特却已在前一个站就下车了,独自经过废墟般的城市回到家里。他回来了,在希特勒的迫害下幸存,经受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和时间的考验。后来,他在诗歌“感觉”里写道:

“当我归来时,/ 头发还不曾白/ 为此而欣喜。/身后是高山的负重/ 前方是平坦的崎岖。”

后来,他与妻子创建了著名的柏林剧团。

1949年,布莱希特获得奥地利国籍。早在1943年,他写了诗歌“归来”,表现了对故乡的无限感情。直到1949年9月,他才又回到故乡奥格斯堡,却没有受到预期的欢迎。直到他去世后很久,奥格斯堡才承认他是该城一个伟大的儿子,并将他的故居修缮对外开放。

1951年,布莱希特在东德出版《100首诗歌》(1918-1950),多选用《斯文德堡诗集》里的诗篇,内容多具有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思想。其中收有流亡诗歌15首。就艺术价值而言,这部集子不能代表布莱希特。

1953年,布莱希特在第五届东西德笔会中心大会上被选为主席。

事实上,布莱希特在东柏林的最后日子,对于读者而言几乎是个谜。因为,他的大量诗歌、散文、戏剧纲要、笔记、日记及工作日志都还没有公开。

1955年,在巴黎世界戏剧节上,布莱希特的《勇气妈妈》名列中国京剧之后,获得二等奖。当年,他写信给德国艺术研究所,推荐学习荷马,维尔吉尔和卢克里茨。

1956年5月布莱希特患流感,8月14日心肌梗塞去世。三日后,安葬在朵罗特柏林市公墓。他只生活了五十八岁,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无比的精神财富:近50个剧本,6000多首诗歌,7000多篇散文,3500篇关于戏剧、文学、电影、音乐、艺术、哲学、科学、文化社会的评论,另外还有2280 篇戏剧专论。

布莱希特的诗歌成就

布莱希特的流亡诗歌多半是政治讽刺诗歌,这里选译了部分表现他生活思想的诗作。

《斯文德堡诗集》中大部分是布莱希特流亡丹麦期间创作的诗歌,于1939年在布拉格印刷时,被纳粹销毁。后来,辗转到哥本哈根出版。多数诗歌写于1936和1937年。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德国战争教科书”,第二部分是歌谣专集。第三部分是“编年史”,第四部分是鼓励人民与法西斯斗争的诗歌,第五部分是“德国讽刺诗”。第六部分是生活诗。诗集共收集诗歌140多首,是布莱希特流亡诗歌的主体。

1938年9月10日,布莱希特将自己的新作《斯文德堡诗集》与二十年代出版的诗集《家庭祈祷书》比较,写道:“毫无疑问,我的第一部诗歌作品《家庭祈祷书》烙上了资产阶级颓废的印记。其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差异的风格是崩溃时期的表现,多样的主题反映了漫无目的的时代。富有力度的语言无拘无束。等等等等。同后来的《斯文德堡诗集》一样,既有进步又有落后倾向。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这是令人失望的贫乏。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有部分,太缺乏有机整体,显得更冷淡,更充满思想(在讽刺的感觉上)?而我的同志,我希望却不会简单地认同。他们会认为《家庭祈祷书》比《斯文德堡诗集》更颓废。然而,我认为重要的是可以觉察到的进步,而这是有价值的。资本主义迫使我们去斗争,它把我们的环境变为荒漠……”

第一部分是组诗“德国战争教科书”,包括“上司”,“上司说”,“当上司说战争与和平的时候”等22首诗歌。主要是讽刺希特勒政权,揭穿其残酷性质,鼓动人民抵抗战争。

第二部分主要是叙事诗、儿童歌谣。其中有简单的诗歌,如德国歌谣,有童诗,如“李子树”,有叙事谣曲,比如“犹太妓女玛丽亚”。玛丽亚是犹太人的女朋友。她和犹太人在一起,按照希特勒德国纽伦堡法律,她犯法了,被处以死刑。诗歌以古代叙事舞曲手法,暗示了希特勒统治如同中世纪的黑暗。对于“李子树”,1939年,本雅明评论道:

“在诗人眼里,乡村风景和别的一切,都不如这片李子叶:

“人家不相信这棵李子树,/ 因为它从来没有结过李子 / 可是它确实是棵李子树 / 这从叶子可以看出。

“即使是更好的诗人,今天也不可能捕捉到更多了。”(注5)

第三部分是“编年史”,其中包括人们常常引用的诗歌“一个阅读的工人问道”,表现了劳动创造历史的主题。其它诗歌描写了工人阶级,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斯(Empedokles),老子,但丁,佛教,列宁,意大利共产党,安德森( S·Anderson)小说里的美国工人阶级,莫斯科地铁,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等等。其中,布莱希特在“访问流放诗人”诗中,旁征博引,写了包括但丁,莎士比亚,杜甫,白居易等九位古今国内外的诗人。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诙谐,知识的广博。诗里写道,流放的诗人们充满乐观,对后来加入其行列的布莱希特寄予希望。然而,当有人谈到不仅他们的身体被毁灭,而且他们的著作也受到烧毁时,就再也笑不起来了。对于他们而言,身体的消亡并不足惜,而精神的毁灭才是最痛苦的事。

在第四部分的诗歌多是表现时事的。其中有一首叫做“儿子诞生的时候”,是中国古代诗人苏东坡关于儿子的诗的译写,诗人叫他的儿子不要学习,要蠢笨,才能做官,以讽刺希特勒政权。(注6)这部分还收集了纪念列宁和高尔基的诗歌。

第五部分是“德国讽刺诗”,其中包括“焚书”,“公仆列车”,“对领袖的爱”等等,讽刺希特勒政权的腐败残酷。在“公仆列车”里,诗人描写纳粹党中央的干部利用人民的血汗钱来为自己修造豪华奢侈的专车的事件。

nlc202309090628

第六部分是流亡写真。布莱希特在“流亡组诗”的题词中写道:

“你啊你,坐在船头 / 看见底下的裂缝 / 却不愿意转移视线 / 因为那不是死者的眼。”

这里,布莱希特用了近似于“同舟共济”的成语,提醒别的流亡者,不要忘记自己的国家,即使在外国,也是在德意志这条船上,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裂缝,是希特勒纳粹政权造成的,须要和这个政权作斗争。布莱希特不赞成托马斯·曼的观点,后者从德国民族性去找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根源。1938年,布莱希特对本雅明说:

“德国是臭狗屎民族。说希特勒和德国没有关系,这也不是真实的。于我而言,德国的东西也都很糟糕。最不能容忍的是德国人那种目光短浅的独立意识。”

布莱希特在“理由足够的驱逐”里写道:“我是一个富人的儿子。”而最后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与“下层人们为伍。”这表明了诗人的立场。

在别的流亡诗人那里,思念故乡是流亡途中的主旋律,就连共产党员诗人贝西尔也不例外。而布莱希特的流亡诗歌却几乎没有专题抒发这种流亡游子情感的作品。究其原因,布莱希特真正具有国际主义思想,他的斗争目标是解放全人类,而不是自己。从他的诗歌里表现出来,就有:

从“樱桃小偷”里表现出社会平等,人文关怀思想。作为樱桃树的主人,他没有去赶走那坐在樱桃树上理所当然地摘取别人樱桃的人。而是也觉得那吹口哨摘樱桃的年青人不无不妥,自己也心平气和地回到床上继续睡觉。

同样,在诗歌“浇园”里,也表现了将这种思想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浇灌花园。花园里有美丽的花草,也有丑陋的杂草和不起眼的东西。但是,诗人却一视同仁,都给予它们清凉的水。全诗如下:

哦,浇园,让绿色生气勃勃!

浇灌那干涸的树木!多多益善。而且

别忘记那灌木,还有那

不结果的,那疲乏的

吝啬鬼!不要忽略我

花丛间的杂草,它

也渴了。还要浇灌

那新鲜或者焦黄的草坪;还有,

你要让裸露的地面清凉。

是的,浇园的主要目的是让“绿色生气勃勃”,浇灌果树和花苗。但是,不结果的“吝啬鬼”呢?“花丛间的杂草”呢?它们也渴了,因为它们没用,有的甚至有害于花园,就不管了吗,任其干涸而死吗?不是,诗人也要浇灌它们。这里,诗人的思想似乎更多的是博爱,是对小人物的关怀和爱护。真正的博爱,而不是资本主义那样口头上博爱,而实际上却另行一套。在布莱希特看来,美国的资本主义就是这样。所以,布莱希特对于美国,特别是好莱坞,显然没有好感,这在他的短诗“好莱坞”里有所描写:

“每个清晨,为了挣面包,/ 我走到市场,那里可以买卖谎言。/ 我充满希望/ 也排入小贩中间。”

在早期的版本里,布莱希特写的是“我开车到市场”,后来,为了更好表现其无产者特色,就把开车改为走路了。

他憎恨资本主义,然而,为了躲避法西斯的迫害,也只有借美国一块地来避难了。而且,还得加入贩卖谎言的行列,以挣钱买家人的面包。这是布莱希特诗歌独特的荒谬。

这种思想,还表现在他的“好莱坞哀歌”里:

“海上立着油塔。山谷里/ 淘金者的肢体漂得苍白。他们的儿子/ 建造了好莱坞梦的工厂。/ 四座城市/ 充满了电影/ 胶片的油味。/ / 此城以天使为名/ 人们处处遇见天使。/ 她们散发着油味,戴着金色子宫帽/眼睛划着蓝线/ 每天早晨在她们飘浮的床榻上喂养作者。”

同时,布莱希特还写道:“好莱坞城教育了我,/一个城市可以是天堂,/ 也可以是地狱:对于无产者 /天堂即地狱。”

在写于1940年的“回答”诗中,诗人和儿子的对话,则表现了诗人的幽默和沉痛的心情。儿子问是否要学习数学、法语(在早期的版本里是英语)、历史时,诗人回答、不用了!因为,比起战争流亡中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空洞的知识毫无用处。然而,诗人最后还是说,是的,要学习这些知识。这又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乌云过后是太阳,黑暗早迟会过去,知识始终有用。

在布莱希特的流亡诗歌里有不少表现生活哲理的,比如:

“渊谷深深,儿子 / 山径裂缝难渡 / 可是我们不能选择,儿子 / 我们的道路。”(“高加索灰阑”)这既是主人公的处境,也是诗人自己的困境。

布莱希特在1938年到1939年间创作的《伽里略传》里写道:

“深谷炎热,高处寒冷。/ 街头哄闹,宫殿安静。”

文字通俗而耐嚼,道理浅显而令人玩味。

在布莱希特后来出版的《100首诗》里的“流亡诗”专章题词道:

“在黑暗的日子里/ 也可以歌唱吗?/ 也可以歌唱,/ 在黑暗的日子里。”

诗由歌来,境界又高于歌之上。诗是思想,歌则是自娱。而在布莱希特那里,诗和歌却是平等并用的。布莱希特的诗歌常常是用来唱的,琅琅上口。在这里,黑暗的日子唱歌就具有双重意义:在黑暗的日子,为了克服悲伤,乐观向上,就需要歌声自娱。此其一也。同时,在黑暗的时代,也需要思考,寻找光明,给人智慧和勇气,这就是鼓舞。正如他在小诗“中国茶树根狮雕”里写道:

“恶人害怕你的利爪/ 好人喜欢你的优美”

布莱希特的诗歌正是这样,对于希特勒政权及其它违背人性,唯利是图的行为如狮子的利爪那样正气凛然,锋芒毕露;而对于善良百姓,则是优美,抚慰和欢乐。这也正是布莱希特流亡诗歌的意义所在。

(2002年11月25日于德国哥平根,2016年1月12日于中国成都改定)

注释:

注1:兰尼基,德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

注2:楚克迈耶 1956年8月17日 “致苏尔坎”。

注3:福伊希特万格:1957 “纪念布莱希特”。

注4:威德金特 Wedekind, Frank, (1864-1918)德国诗人,讽刺戏剧作家。剥下传统的市民道德伪装加以抨击。主要作品有《春天的觉醒》(1891),《地精灵》(1895)。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德国戏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注5:本雅明“布莱希特赏析”。

注6:当年,苏东坡被谪居黄州,充团练副使。是个虚职,而且不能随意离开该地,相当于流放。写诗自嘲:

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优美诗歌欣赏:你 篇4

刚刚开始你是那一片雾霾,总觉得在那片空间里有我想看见的东西,我努力的向前进,走着走着我迷失了方向。

于是在那个模模糊糊的水层里出现了你,我以为我是遇上了给我引路的天使,我满怀希望信誓旦旦的跟着你的步伐一直向前走,我开始幻想雾的尽头是什么?是一片安逸的桃花源住着一群与世无争的桃源人,还是在那繁华的都市一群群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不管是什么我都对前方充满着向往和期待。

结果是我想岔了,面临我的是一片片沼泽,充满着腐朽和污浊。我在想我是不是跟错了方向,于是我趴下来认真分析你的脚印,在那片错综复杂的泥水地面上我还能看得见哪个是你的步伐吗?顿时我迷茫了,我想了又想是雾霾的浑浊让我在这片土地上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还是你的步伐我从来就没有跟上过或者说你带我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我没有思考清楚,不是思考不清楚,是着实我想看清楚你,不愿意醒悟。

看着越陷越深以至于半个身子都埋进了沼泽,但我还是觉得我拉住了你的衣角,那如同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我不愿意放开你。使劲拨开那片雾,只为了看清你的样子结果越陷越深到不能自拔,难道我就要这样静静的等死吗?

我不愿意了,努力挣扎,想挣扎出这片沼泽,我用尽全身力气结果只让我越陷越深。

优美诗歌欣赏:春 篇5

晨初时便在窗外的大街叫卖

喊着时事的热点

在人车交错的街道穿梭

可时光一老,那些叫卖的孩童

再也不见了影踪

他们转世成了满山的斑鸠

将一山的风色向世人销售

不用在意入不敷出的窘况

上天会给予它们自然的回报

他们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把每一个春天都歌颂得那么美好

轻折一枚鲜艳的山花

赠予心爱的美人

让她知道你的`心有多真

你对她的爱到底多真诚!

若时光许你一段纯真

便在一只风筝的翅膀画下她的笑颜

在洁白的天空上高飞

在蔚蓝色的大海中泅游

就让我住进你的心

就任你晕染我一世的柔情

化作一山的姹紫嫣红

在你的眼中栩栩如生

捻一抔柔软的泥土

培育生命的芬芳

追寻你不是在梦境,

只有你欣赏我 篇6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在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最后,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你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他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位置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蝶园优美诗歌欣赏 篇7

风吟柳絮起悲歌,纤云露华不似昨,音入蝶园弦声起,人生梦话水流过。

柳絮池塘淡淡风,轻香素月过帘栊,琴语箫音溪边去,黛山笼眉雾朦朦。

桃女从不慕神仙,爱听流水抚管弦,冬日迎雪飘飘下,夏日荡舟摇翠莲。

风吹逆水起寒烟,沿溪踏波寻源泉,何处一个桃花子,云作青山水作弦。

夜风欲度香腮雪,美人侧卧混不觉,才子拢弦弹明月,花间蝶舞不尽年。

柳腰红带系,锦书云雁寄,冰眸秋水起,黛眉郞眼迷。

湘妃何事怨琴瑟,波上寒烟青山惑,大舜南来雁不过,今生此恨来生莫。

好梅分七瓣,两朵笑靥灿,神随箫笛舞,香随美人转。

朦胧冷月照孤舟,孤舟行处小妆楼,哪家女儿抬眼望?烟锁秋水一江愁。

莫道知音万难寻,一弦还有一弦音,凤凰常栖梧桐树,涟漪水荡碧云亭。

树上桃花三两枝,五六粉蝶珊来迟,佳人紫袖随风舞,才子弹琴笑吟诗。

我取桃韵入管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常恐明月云飘去,蝶舞东西乱花间。

风吟柳絮悲歌起,水荡行舟情人离,梦如人生蝶舞泪,悔叫此心起涟漪。

柔指轻敲送清心,九天玄月此处明,风花雪月时时在,莺鸥鹂鹭处处情。

清茶一盏豆灯点,紫竹一根风花连,茶里好为诗书旅,竹里自有日月天。

画屏阁暖烛影红,眸凝淡月眼朦胧;沉香缭绕情难尽,素诗一笺寄归鸿。

醉花要醉桃花边,流水不尽紫蝶翩;春来春去箫声暖,秋去秋来月儿圆。

桃枝寻桂影,蝶心化云烟;云烟散还聚,此恨亦绵绵。箫断不成调,酒残不成眠,客心随流水,何日是归年?

杨柳风殘月不殘,美酒一壶洒云烟,紫玉杯中饮殘月,负手吟诗此溪边。

昨日刘郞游何处,粉蝶不归桃花路,紫箫空吟柳边雨,红云乱点斜阳暮。

红楼轻倚人醉,平生寂寞谁知,怨箫一曲寄平湖,还起乱水鸥鹭。

莫摇清碎影,影乱碎我心,随花常零落,追雁独悲鸣。

楼兰一曲怅古今,红楼一阙晃月明,我今此处賖一醉,随蝶翩舞半点心。

蝶园深深深几许,伊人伊语常随水流去,最可叹,花落飘零,梦靥桃花,芙蓉水里独怜影。蝶园深深深三许,一分蝶舞,一分桃红,更一分月下弦弹紫烟聚。剪剪风,剪翠流芳诗;伊人伊语,吟出云楼兰。红楼来此倚醉,正可赏缤纷落英如雨。

白玉子踏慕凌虚长风袖卷紫金提擎天一杯吞海日唤魂两曲紫蝶迷

飞燕剪剪风,桃花乱雨红,清梦依兰醉,云露滴暮钟。

小袖轻风拂香过,紫径情迷蝶心惑,絮飘柳堤丝抽起,人生万事不如昨。

现代经典优美诗歌欣赏:《笨蛋》 篇8

电车喘着粗气

在叫卖中睁开睡眼

烤肠炸串在黑油里滚翻

狼烟顺着鲜红的国旗飘散

快点快点

催促叫喊浑然一片

绿白条的校服上滴嗒着油点

热风裹着粗气射进了校园

滚出去,笨蛋

红眼怒吼冲破了天

黑亮的眸子里泪光点点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笨蛋

踹死你,笨蛋

黑巴掌下去红了脸

汹涌的咸涩盈满双眼

对不起,爸爸,我不是笨蛋

不背书包

你不是笨蛋,谁是笨蛋

热衷烤肠炸串考试零蛋

你不是笨蛋,谁是笨蛋

书包哭了

肚子里堆满了油烟

书本偷跑着数零钱

只要你能欣赏 篇9

而我说,相爱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互相欣赏。曾经与朋友讨论过奉献的问题,她问我:“会不会有一天,你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完整整地奉献给一个男人?”我很想反问她一句:“为什么不去问一问黄河和长江,哪一天它们会将自己完完整整地奉献给大海。”永远没有枯竭的思想,也永远没有枯竭的情感,只在于你能不能接纳,会不会欣赏。

许多男人对我说:“最讨厌女人啰啰嗦嗦。”我想,那只是他们无法欣赏那一份蕴蓄在倾诉中的情感而已。有人说:“忍受不了女孩的浮浅,忍受不了女人的冰冷。”其实,许多时候,是他自己欣賞不了。

雪山也冰冷,可它有别具一格晶莹的美;小溪也浮浅,可那潺潺中自有清秀。欣赏你周围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寸泥土、每一缕阳光、每一场细雨,更何况,每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女人。

只要你能欣赏那一抹背对着高朋满座时的冷落和寂寞,我将把那一扇孤独的窗儿敲开,与你共享那星光与月光的交融。

只要你能欣赏那成功时的平淡和失败中的微笑,是非成败便成一江流水,就会载起你的小船、你的奋斗和你的理解。

只要你能欣赏这世界的另一半,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拥抱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世界的树叶有千万片,这世界的女人有千万种,不一定都要相守,不一定都要相爱,只要你能欣赏。

(摘自《亚太经济时报》)(责编 伊娃)

生活需要真实面对优美诗歌欣赏 篇10

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

不老的`生命一次次赶场

直到翻开发黄的最后一页

穷尽了该有的智商情商

仍未读透社会这所大学堂

万千红尘,亦幻亦真

走过路过,该庆幸我来过

哭过笑过,该珍惜我爱过

在纷纷扰扰的世间奔忙

不论逢场作戏,还是真情告白

生命永远离不开表演的舞台

现实总是说不完写不完的题材

人活着需要勇于去担当

很多时逃避不一定能躲过

许多事面对不一定就失望

不要想:上天为何如此不公

不必问:为什么我总是受伤

人生就是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几番挣扎,几番惧怕

只要心房成长得足够坚强

终究不过又是虚惊一场

好梦,只有自己去圆

才能深深体会个中滋味

难事,只有自己去扛

方可渐渐明白其间的分量

学会面对,生命才是真实的

学会担当,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不如让面对成为一种习惯

那样我们的生活里

就多了一缕阳光

等你优美散文 篇11

从没有见面的时候,我就开始等你。我们把火热的激情化作滚烫的文字。在一封封的书信里,你是我童话中的美人鱼;我是你童话中的王子......

相聚的时刻,像宝黛初会的日子,“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你说我早已闯进了你的芳心,我说你早就成了我的影子......

离别之后,我在寂寞里等你。等你在日落西山的黄昏后,等你在幽暗的乡间小路上,等你在一遍遍阅读的书信里,等你在一个个幻想的故事中......

有多少次,我在空旷的田野里呼唤你;有多少次,我在闪烁的星空里寻觅你;有多少次,我在忧伤的歌声里想起你;有多少次,我在唐诗宋词里回味你......每当我从梦见你的梦中醒来,总是那样深情难抑!

不见你的时刻,我把你写进诗歌里,“等你就是守候一个归期,分分秒秒计算着那个日子。等你就是给你一个臂弯,让漂泊的.心得到休憩。”

相见的时刻是多么的短暂,一转眼你又要去远行。你常想听我唱首歌,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唱那一首:“不说是否该走,不说是否该留,只请你别松开我的双手;不说一往情深,不说难舍难分,只希望此刻能多一些长久......也许我们将北西南东,你永远是我全部的所有;也许我们将天各一方,我永远都在为你等候......”

多少次的相聚又化作离别,多少次的离别又盼为重逢.......一次次分离又重逢,走不完的是这爱的旅程;一次次重逢又分离,宿命里我和你终生相依......

然而,穿过丛林之后,却并没有看见小溪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我们却没有迎来最后的光明......我只能看着你拖着满身的伤痕远走天涯.......就这样,你把背影给了地平线;就这样,我把忧伤给了海枯石烂……

旅游之美,你懂得欣赏吗 篇12

日本有个叫松尾芭蕉的诗人,写了一部游记《奥之细道》,记录了1689年他巡游日本奥州北陆的过程,日本人深受这部作品吸引,纷纷仿照他的行程进行旅游,“奥之细道”至今仍是人们热爱的路线。这条旅游路线本身拥有美景,又有文学色彩加持,更显魅力。

这个例子很有意义,“奥之细道”是客观存在然后被松尾芭蕉发现的,还是他自己建构的?其实,人人心中所有,人人足下所无,而他的建构令人信服。

爱美就一定知美吗?未必。风景都是建构出来的,不存在天经地义的风景,因此眼光很重要。我们总受到旁人耳濡目染,因此,阅读是一个方面,阅历也是一个方面,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误读。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常识的错误,在这方面常常会被导游误导。

比如,青海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不是就是青藏高原?其实它有三种不同的美。如果走青藏线,从拉萨到西宁,就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家畜、耕作方式、民居、民族等因素而言,相当于去了一趟西藏,又去了一趟新疆,还去了一趟甘肃和陕西。所以青海是一个需要用心品味的地方,人们之所以没有感觉到这种强烈的变化,对青海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过去我们一直把青海笼统地划在青藏高原的范围内。一提起青海,人们想到的就是青藏高原,其实这仅仅是青海几副面孔中的一种。

就大尺度的自然区域而言,整个中国可以分为三大区域,而青海是这三大自然区的缩影,这是其他省区所不具有的。地理学家将青海划分为三大自然区:青南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并提出这样的观点:青海是中国三大自然区交汇处,青海湖就是交汇点。这三个自然区恰恰形成了青海省的三个海拔平台:西宁是一个两千多米海拔的平台,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是农耕文化的代表;翻过日月山就是三千多米的平台,一派牧业区景象,牛羊成群,地势开阔;青藏高原是四千多米的第三个平台,自然景观以“大”为特征。所以青海有三条风格迥异的旅游精品线路,第一条是以三江源头为主的青海南线,可以看辽阔丰美的天然草原、亘古的雪山、原始森林;第二条线是以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为主的西线,可以看茫茫戈壁、盐湖;第三条是以门源、祁连风光为主的北线,能看到中国最美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还有万里油菜花海。

因此,要有一定的相关常识,才能读懂自然地理,才能知美。比如成语有“暗送秋波”、“秋水盈盈”、“望穿秋水”、“秋水伊人”,这是对于秋天的水波清澈的发现,也与中国的独特气候有关。因为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一到夏季,河流汹涌,主要靠雨水来补充,难免泥沙俱下,河水自然就浑;到了秋季,降水减少,河流不再汹涌,靠的是地下水或者冰川融水,其中自然泥沙含量减少,因此也就变得清澈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历史的误会,我们受此影响比常识错误还要大。写游记如果掉进了历史谬误陷阱,文章再动人,议论和感慨都会显得十分可笑。

比如长城。中国人对长城很崇拜,宣称“不到长城非好汉”,甚至有“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说法,当然这一点已经被证伪。大家一直认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但如果抛开旁人施加给我们的影响,仔细去看长城本身,回顾它的历史,就会发现长城在历史上并未真正做到这一点。历数秦以后的各朝各代,汉朝是靠“和亲”不是靠长城;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少数民族轻易地就越过了长城;唐朝强盛,少数民族千里来归,长城也没有起什么作用;而元、清,干脆就是长城外的民族越过长城统治了中原。

纵观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靠建筑隔阻而强盛的。也因此,李世民、顾炎武都批评过长城,唐朝诗人也普遍不太推崇长城。应该说,如今的中国有两条“长城”,一条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一条是中国人心中的“长城”。国歌里“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长城”是后者,它的意象才真正是雄伟的,而旅游者往往会把意象中的长城叠加在真实长城之上。

再比如京杭大运河。它在技术上是伟大的,沟通了东西向的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与它们发生了五次“十”字大交叉,通过一处处船闸调节水位高低,造成水往“高”处流。但是,从历史来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实是为了把最富庶的地区围起来,营造他心目中理想的领土,把比较贫瘠的土地拒绝在外,这同样是缺乏器量的规划。

第三个问题是审美的不同。从美学角度去看事物,一般来说,要垂直于地面的才是美的,与地面的接触尽可能少,甚至离开地面,一般被认为有圣洁感,圣洁是美的;而水平于地面的缺乏圣洁感。比如芭蕾舞,追求与地面的极小接触,显得轻灵。以人体雕塑为例,应该是“稍息”的体态比“立正”更美,因为显得更自然,古希腊雕塑多是“稍息”的,身体有许多侧面,而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雕塑大多是“立正”体态。

难道中国缺乏美吗?当然不是,我们有时对中国的美的了解是片面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黑龙江的爱辉(今黑河)和云南省腾冲之间划了一条线,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把我国分为西北和东南两大部分,胡先生发现我国人口分布和国土面积之间有一个很特别的规律:这条线的西北有着64%的国土面积,但只有4%的人口;而东南36%的国土上,却分布着96%的人口。假如把这段话中的“人口”一词换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会发现又一条规律诞生了,5批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西部的美,往往被忽视。

首先,古人较少欣赏极高的山,古代享有盛誉的五岳、黄山,都是中低山;其次,较少欣赏雪山与冰川之美。杜甫在成都住了几年,从没去看川西大雪山,只留下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岷山的主峰海拔5588米,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极高山雪宝顶,李白也曾经住在附近,但似乎也没有兴趣提起;两位大诗人歌咏过无数名山,但都是东部相对低的山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已经来到玉龙雪山脚下:“雪山一指竖天外,若隐若现,此在丽江境内也。”但他却停下了脚步。

再说湖。古代诗人们有一些写湖的名篇,但仔细琢磨,他们往往写的是湖上的月、湖边的秋、看湖的人。古人欣赏湖,往往是把湖当作一个舞台,看上面演的戏,对湖本身的美较少涉及。原因是古代诗人都生活在东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这里的湖,和西部的湖相比,透明度和色度都一般,只好以湖为背景抒情感怀。其实,古代中国人大多没去过西部也没有见过西部的湖,中国最美的湖在西部的高山和高原上。湖,真正的美应该在透明度和色度上。西部的湖,不需要任何背景,它本身就可以吸引人。

而山也如此,东南部大部分景区虽然游人如织,景色美则美矣,也能够愉悦人,但却并不能令人叫绝,因为它们大多比较单一。在自然地理学上,把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称为“垂直地带性”;把受垂直地带性控制的各自然要素,依海拔高度组合排列所形成的大致平行等高线的分带景观,称为“垂直自然带谱”。看山,要看它有几个带谱。贡嘎山是7个,峨眉山是3个。构成带谱的景观变化以气候和植物最为直观,带谱多,气候和植物才气象万千、琳琅满目,也才更美。

从这个角度讲,东南的山川其实不如西部,可惜,我们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也不懂得去欣赏。

(摘编自《南京日报》2012年4月19日)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

自己创作的优美现代诗歌欣赏 篇13

转眼己秋黄

落叶凋花空入泥

留得几许苦涩香

昨日不知愁滋味

今日己经秋天凉

人生苦短怅秋风

难忘金陵秋韵桂花香

烟雨蒙蒙中

佳人撑伞走身旁

挽着裤腿,穿着雨靴

一样的婉约,一样的悠悠情长

秋天的风吹拂眉间

秋天的雨缠绵心上

守着剩下的岁月

寻个晚秋,与你再相爱一场

时光渐老,思念却被拉长

时常欣赏天边的彩霞

却无奈这份美丽要被黑暗呑噬

华丽的背后都有落幕的沧桑

★ 高跟鞋现代诗歌欣赏

★ 梦里菜花优美散文

★ 你在我梦中,我在你怀里现代诗歌

★ 关于教师节的优美现代诗歌

★ 端午节经典优美现代诗歌6首

★ 优美散文欣赏

★ 我们眼含热泪现代诗歌欣赏

★ 优美诗歌欣赏:春

★ 优美双语美文欣赏

触动你心灵的优美句子 篇14

1、有个懂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他能读懂你,能走进你的心灵深处,能看懂你心里的一切。最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的在你身边,默默守护你,不让你受一点点的委屈。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

2、有些故事,不一定要讲给所有人听;有些悲伤,不一定谁都会懂;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受过了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伤痛,忍过了疼久了也成习惯了;有些藏在心底的话,不想说也就没必要说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呐喊;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表白。

3、有时候,一个建议你离开的人,可能是最爱你的。一个希望你放弃的人,可能是最关心你的。一个渴求不再联系的人,可能是最挂念你的。一个默默离开的人,可能是最舍不得你的。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矛盾而纠结里渡过。爱并不是一场在一起的游戏,爱恰恰是种挂念你而不得不离开的痛楚。

这个世界,只有你能欣赏我  篇15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聽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上一篇:校长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动员讲话下一篇:「城市规划师经验」考生处理考场发懵的自律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