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思想汇报

2024-10-12

钱学森思想汇报(通用8篇)

钱学森思想汇报 篇1

在我们国家,住房标准也是一个人享受什么待遇的重要标志。钱老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搬进航天大院以后就再没挪过窝。我之所以用“窝”来形容,是因为那实在是一座太旧的公寓单元房,墙上还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留下的裂纹和加固筋。他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后,组织上曾不止一次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我们工作人员也希望钱老的住宿条件得到改善。若有一栋小楼和一个小院,他可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有利于身体健康。当我劝他同意建房时,钱老总是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到后来我劝他说:“钱老,现在都90年代了,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和您同船回国的许多人都评上院士,住进了新盖的院士楼,您说的那是老黄历了”。钱老摇摇头说:“你别再提这个问题了。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感觉很好,你们别折腾我,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不好,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吗?”从此,我理解了他老人家的思想境界,再也不向他提房子问题了。但是,一些去过钱老家的人都感到,他住的房子实在太旧了,房间也小,有人甚至为钱老鸣不平,说“大科学家住小房子,太不合理了”。但钱老本人却心境平静,把一些世俗之人追求的金钱、荣誉、地位看得比一池清水还淡。

这,就是一位人民科学家的思想风范!

伟人,巨人,强人,爱国党人„„一切称呼依然敌不过老人二字,钱老终究挥袖而去,给后人留下不少沉痛,然而却已无遗憾。钱老医生奉献给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正是钱老人生阶段的缩影。

步出国门勿忘根,这是我学习钱老精神后最大的感触之一。现代社会,不少人崇洋媚外,老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导致飘洋海外的学子越来越低龄化。在这我真想反问一句,难道不留洋的学子就不能成才吗?纵使我们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尽完善,那也是需要我们13亿人携手合作,努力令其尽善尽美的。

英美的绿卡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现在国家越加富强也争相逃离,那当年钱老对美国一切优越的放弃,是何等的革命情怀啊!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爱国似乎一种冲动,是一种热情,是一波汹涌的海浪,面对五年这近乎两千个日夜,啥都退却了,但钱老却在美国似乎

中坚持着。他再次给我们抛出这样一个命题,五年的坚持值得吗?对于我们现在处于历史回顾者的位置来说,我们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当时的钱老呢?他对于国内的形势有太多的未知,对于未来的路途又太多的不确定,他不能肯定地说,回国后必定能获得重用。他所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他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奉献给祖国。钱老一直记住,他是中国人,他的根无论过去多少个岁月,也无法使之抽离于神州大地之外。我真切希望,所有留学海外的中国人也能清楚记住这一点。

入党不随便,随便不入党,这是我另一大感触。还记得高中时期,目光就只盯着高考二字,对于共产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五字尚未理解透彻,便已成为预备党员之一,对此我深感惭愧。记得钱老说过,他一生激动过三次,而其中一次就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员。的确,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带领我国人民干了不少大事,钱老为此激动,我更是为能与钱老同为党员而感到无比地骄傲与自豪。现在很多人都在问,入党有什么好处,对此,我是彻底无语。带有功利性地入党,即使党在形式上接纳了你,精神上也容不下你。再有一些人认为,大学入党那么麻烦,有需要的话工作时再弄就简单多了,此言论再次让我无语。入党时随随便便的事吗?这不仅是对你优秀的一种肯定,从你宣誓的那一刻起,你也就承诺了,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虽然我们不可能如钱老般伟大,但也绝不能马虎对待。我承认当初的入党确实来得有点随便,但也请党组织相信,从预备党员走向正式党员的这一年里,我定以正确,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

钱老的一生充满波折,也满载着爱国情谊。钱老的精神不应仅风靡于这片刻,而是应像史册上的巨人们一样,让后世的子子孙孙深切领会。作为党员的我们更是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纵使是微薄之力,但汇聚起来也是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钱学森同志具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对科学执着追求,青年时代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回国后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懈奋斗。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他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学科专业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力倡导培养科技帅才和将才,较早提出了尽快提高我军指挥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议。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钱学森同志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他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

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他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学术作风民主,善于团结同志,在我国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

钱学森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但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也更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必须讲究科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其发展道路有着重大影响。我们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发展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带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历史唯物论、辨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和教训的精辟总结。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无刻不在求发展,但也有过不科学的求发展的教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在制定计划时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实施。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不是阶段性的,它已经指导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还将继续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指导奔小康的全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重大。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应该学习理解并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形成广泛共识,确定正确的工作方法。对待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到实践、贯彻到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指导实践。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认为我应该努力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处。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使自己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够明显的问题。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第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同学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物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和事业上。

总之,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切实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敬爱的党组织:

学校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学习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体会也颇深,以下是我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范文168欢迎您,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一名学生干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生力军,是一种责任,我们有义务也有这份激情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切实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模范意识。

一、在思想上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报纸、刊物、上网等形式,学习党内知识和当前国家时事、大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团章的章程、团的十六大精神和领导讲话,并在行动中认真去践行。

二、在学习上,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文化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掌握扎实的本领,真正做一个有用的知识分子,努力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三、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培养创新精神,积极为同学服务,增强责任感和主动精神,真正做到在实践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

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提高了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钱学森思想汇报 篇2

一、钱学森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钱学森爱国思想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学者们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进行了考察、论述。笔者试图将钱学森爱国思想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 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

在一代代学子中, 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者虽不乏其人, 但是学习的目的和动因却各式各样。而钱学森为报效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目的性是很明确和很突出的,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 加上他的天资, 使他终成一代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爱国思想首先是他的学习方面。钱学森从小品学兼优, 他的老师曾毫不吝啬地为他写下“学业上、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出类拔萃的”评语[1]。在考大学时钱学森是以机械学院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的。钱学森回忆到:我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二部 (理工科) 毕业后, 于1929年夏考入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记得当录取名单在上海《申报》公布时, 我在机械工程学院的名次是第三;第一名是钱钟韩, 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第二名是俞调梅, 现在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不过他们二位后来都转入其他学院, 只有我留在机械工程学院, 并于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工程门 (注:指专门化) [2]。然而, 钱学森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书斋生活, 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在留学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一学年, 他尽可能地搜集了全世界关于航空学方面的资料, 每天花在读文献的时间可超过10小时。另有件趣事发生在一年的圣诞节。那天, 别人都出去庆祝, 有一个犹太学生清早去教室复习功课, 他以为教室里只有他一个, 于是将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但一会隔壁墙上传来“咚、咚、咚”的敲击声, 他才知道原来还有更用功的学生, 后来知道是中国学生钱学森。这种努力学习, 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使得钱学森的知识逐渐广博,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诸多领域崭露头角。在钱学森勤奋的背后, 是家人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 正是这些期待支撑着钱学森一直努力下去、奋斗到底!正如他所言:我是中国人, 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 我的祖国需要我, 因此, 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3]。

(二) 历尽艰险, 回到祖国

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中写到: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对于钱学森这位大科学家艰难的回国路程, 有些人也许会认为钱学森的回国只是由于美国政府的迫害, 其实跟美国政府的行为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到:事情本来可以不这样的。钱学森本可以等待事情平息, 先从事一些不涉及国家机密的研究工作, 忍到麦卡锡主义逐渐消失于历史的记忆中。如果在这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个微小的环节没有衔接上, 钱学森的故事以及世界历史可能被改写[1]。同时, 钱学森也面临种种的诱惑:钱学森比谁都清楚, 回国不只是意味着要放弃一个在备受支持的环境下与一流人才共同解决最前沿问题的机会, 一旦他返回中国, 他在科学领域继续有所突破的日子就结束了[1]。但是, 钱学森为了使祖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毅然放弃了一切, 只身回到祖国。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留学人员学习。

(三) 倾其一生, 奉献祖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做一阵子好事也不难, 难的就是做一辈子好事。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 为国家奉献一阵子不难, 难的就是奉献一辈子。而钱学森的一生是忘我奉献的一生, 尤其是在其回国之后。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焕然一新, 但是新的几乎是一张白纸。1954年6月毛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 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4]就是在这样的工业基础上,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回国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 使我国的国防工业有了迅迅猛的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凝聚着钱学森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汗水, 但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一切成就归于党, 归于集体[5]。《党章》明确指出: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克己奉公, 多做贡献[6]。笔者认为, 像钱老这样的大科学家对祖国做出的贡献是难以用物质衡量的, 钱老享受一点也是应该的或者说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钱老却不认同。几十年如一日, 他居住的房子仍是20世纪50年代盖的公寓房。在晚年, 由于钱老听力的原因, 保健医生为他买了进口助听器, 当他听说几千元时就不戴了, 还用原来的旧的。钱永刚说:父亲一生都非常节俭, 生怕浪费国家的钱。而他用自己的钱却“毫不含糊”。1962年, 钱老将所其著的《物理学讲义》和《星级航空概论》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国家。1978年, 又将为他父亲钱均夫落实政策补助的3 000多元作为党费全部捐给国家。1994年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获100万港元, 2001年荣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获100万港元, 这两笔奖金的支票钱老还没拿到手就让秘书代他写委托书全部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 他不仅为国家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智慧, 而且为国家捐献着属于自己的财富。

二、钱学森爱国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往往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既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有人类先进文化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研究和学习钱老的爱国思想, 而且要探寻钱学森爱国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历史性的启示, 寻找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任何人都会生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在这些社会环境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 人在不断成长, 影响着社会环境, 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钱学森也不例外。钱学森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几个月。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随后,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古老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大批仁人志士、爱国者前仆后继为祖国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由于钱学森的父亲身居要职, 使得钱学森从小就可以接触上层社会和古都的千年风韵。同时, 钱学森所处的环境跌宕起伏、风云变幻, 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自觉不自觉地萌发了爱国的思想和情感。

(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那么家庭环境的作用更大。家庭环境是人才造就的第一环境, 尤其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讲, 特定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结构、道德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所形成的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 必然会使生活其中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无法抗拒的, 是在长期的不经意间完成的。钱学森的爱国思想在受家庭环境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家训的影响, 另一个是父母的影响。在杭州钱家是大家, 历史上的钱镠曾是五代十国中的吴越王。钱镠一直亲民、爱民。他礼贤下士, 广罗人才;奖励垦荒, 发展农桑, 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奠定了基础。为了使百姓少遭受战乱之苦、流离之苦, 他“纳土归宋”成就了千古美名。据考证, 钱学森的父亲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世孙。他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 对子孙要求极严, 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8]在其家训国家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执法如山, 守身如玉。爱民如子, 去蠹如仇。严以驭役, 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 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 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 利在万世者更谋之。”[9]钱学森爱国思想的深层次原因与其父母是分不开的。钱学森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8]钱均夫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 (浙江大学前身) , 后留学日本, 品学兼优。钱均夫是个爱国学者和教育家, 看钱学森对书籍感兴趣, 便对他说:“长大了要好好读书, 不光读这些我们先人留下的书, 还要读外国的书, 不光学习国学, 还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把中国建设得富强起来。”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她知书达礼、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心地善良, 同时具有极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和刺绣技能。钱学森惊人的数理逻辑天赋得益于母亲的遗传。章兰娟配合丈夫“兴教救国”的抱负, 给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讲述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故事……这些都深深的烙在钱学森心里, 潜移默化地铸就了他那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心。

(三)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是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托, 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乎每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而钱学森所上的学校几乎都是一流的学校:在北京上过蒙养院 (幼儿园)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校 (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堂附属小学校 (今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和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以及交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这些不仅是当时, 即使是现在也是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校、一流的老师培育了一流的人才。这些老师在不同程度上陶然着钱学森的爱国之心。钱学森曾回忆道:他的中学国文老师董鲁安, 经常在课堂针砭时弊, 表示厌恶北洋军阀政府[9]。学校老师们对钱学森的影响颇深, 后来他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 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中国, 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存在方式, 这就酝酿了中国独特的“家国同构”现象, 形成了宗法社会。“家即是国, 国即是家”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国人。钱学森从小生活在一个优越、富足但又充满书香气味的家庭, 在父母的熏陶之下, 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国即是家的痕迹。父母给他讲《水浒》的故事, 带他参观岳飞庙, 教他中国古代经典书籍, 这样爱国的思想慢慢地浸染着钱学森。钱学森曾说过:“这里谈的是青年人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的国家具有举世瞩目的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继承”。[10]

三、钱学森爱国思想的当代启示

钱学森爱国思想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研究钱学森的爱国思想, 探寻钱学森爱国思想的博大精深及成因, 弘扬钱学森崇高的爱国情感、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的高贵品质也许是我们的重点。

(一) 学习钱学森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的一生漫长而短暂, 保尔柯察金曾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而钱学森的一生是孜孜不倦求索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美国的20年是钱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超越自己导师冯卡门的20年。从1955年回国到80年代退休是他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拳拳奉献的几十年。80年代钱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本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安度晚年的时光。但这一切对于钱老来讲不是结束, 恰恰相反是钱老学术、人生的第三个辉煌时期。钱老开始深入钻研自己的学术领域, 并始终关注国家的发展。沙草产业理论、山水城市、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闪烁着钱老天才般的见解。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后, 钱老亲笔写了贺词:“热烈祝贺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致敬!”在生命的最后, 钱老仍关注的是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并引发了一场教育界的革命。钱老家里最多的家具是书柜, 有将近50个。他亲自剪过的629袋剪报 (总共24 500份) 、阅读过的15 000多册期刊以及他3 300多份端庄秀丽的书信[8]等, 早已告诉了我们成为大师的秘诀。只有拥有了这份执着、这份坚持、这份生生不息的精神, 才能拥有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 才能为祖国更好的做贡献奠定基础。

(二) 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

回望钱学森的一生, 我们不难发现, 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联系的是那么的密切: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将自己的一生融于国家的建设需要之中。不论读大学还是出国留学, 钱学森的事业发展总是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结合。1881年, 以西方零配件组成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问世, 而从开平煤矿到附近的大运河的一段7英尺长的铁轨是当时中国仅有的铁路[1]。人们似乎看到的是铁路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武器, 人们认识到控制铁路, 也就控制了中国。这时铁路工程师的需求逐渐上涨。为了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师, 满足祖国的需要, 钱学森毅然填报了当时机械工程系最好的交通大学。在一·二八事件中, 钱学森清晰地看到靠铁路是不行的, 中国的空军力量几乎不堪一击, 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大大刺伤了正在上海读书的钱学森, 他认为航空专业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通过“庚款留学”, 在美国一待就是20年。据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回忆:钱老一直认为搞“两弹”这种工程项目是组织上的任务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那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他真正的兴趣是在学术领域, 是在思想创新。当然“两弹”也有创新, 但原理是早已经解决了的。但由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钱老毅然选择了“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 使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研制成功提前了20年。

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够从事自己所爱的专业是件幸福的事, 但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所爱的专业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并为祖国做出贡献则是件伟大的事情。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 得到了导师钱永刚教授和卢黎歌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谨此鸣谢。

摘要:钱学森是科学的巨匠, 更是爱国者的楷模, 他的爱国思想博大精深, 曾影响着许多莘莘学子回国效力。钱学森爱国思想主要内容有: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历尽艰险, 回到祖国;倾其一生, 奉献祖国。其成因既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也有学校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钱学森爱国思想告诉我们:不但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而且要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的优秀品质, 这对增强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有裨益。

关键词:钱学森,爱国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M].鲁伊,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叶永烈.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祁淑英, 魏根发.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M].保定: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5]钱学森.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N].光明日报, 2001-5-10 (A01) .

[6]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8]叶永烈.走近钱学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9]钱氏家训[J/OL].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a/20100731/000135.htm.

钱学森工程哲学思想研究 篇3

关键词:钱学森;控制论;工程哲学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51-03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交通运输工程恐怕功不可没,交通的便利对全球化的进程作用巨大。工程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程度的复杂化,需要进行学科研究,特别是需要从哲学层面把握工程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钱学森是工程哲学的先驱和开创者,研究钱学森的工程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控制论》——钱学森工程思想的萌芽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工程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伴随而来的对工程活动的哲学思考也从未停止。学界普遍认为,工程哲学学科是21世纪的产物。以21世纪初我国学者李伯聪的《工程哲学引论》和美国学者布希瑞利的《工程哲学》为代表的一批著作是工程哲学兴起的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工程哲学的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确都有了更加明确、独立、具体的发展,可以说,工程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本文通过对钱学森先生一生在工程领域的成就和贡献的研究,提出“钱学森是工程哲学的先驱”这一新观点。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在研究了通讯和控制系统的特点后,综合了通讯和控制领域的经验和理论,创立了“控制论”学科。1954年,时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教员的钱学森在美国出版《工程控制论》一书,该书从技术科学的维度对各种工程技术系统的自动控制理论作了全面研究。这是钱学森学术生涯中的一次创举。钱学森是世界上最早把维纳的“Cybernetics”明确为“机械和电机系统的控制和导航科学”的学者之一,并把经典控制等“工程实践”升华为“工程科学”,《工程控制论》成为现代控制科学真正的奠基之作。如果说维纳的《控制论》是哲学,是认识论和方法论,那么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是这种思想和方法论在工程领域的具体实践,钱学森第一次把哲学思想和工程控制联系在一起,钱学森也由此推开工程哲学领域的大门。

二、钱学森的系统现代工程观

在我国,工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由钱学森提出来的。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并创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丘亮辉先生说:“钱学森是第一个提出工程控制论的,他1954年回国的时候带了《系统工程》这本著作。当时要出版,但是出版社说工程不是一个学科,不是个独立学科不能出《系统工程》这本书,并且苏联当时也没有这个提法。无奈之下钱学森就将这本书的书名改成《系统科学》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中国人对工程看得最透最早的,要追溯到钱学森,他写了第一本《系统工程》。”另外,钱学森于1948年在美国发表了《工程和工程科学》一文,对工程科学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这篇文章曾和钱学森一起回到中国,并改为《技术科学》。这篇文章的部分手稿至今仍保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内。

2013年3月29日,北京大学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俞梦孙院士做了《人类健康工程应该是以建设物联网为本》的主题报告。会议主持人陶祖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总结俞梦孙院士讲话时提到:“工程科学是钱学森先生回国之前写这个《工程控制论》的时候提出来的,但非常遗憾的是钱学森先生的这个思想,在中国长期被淹没了,而在美洲、欧洲,工程科学却是普遍开花的。钱先生回来把《工程控制论》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他序言里面有一段东西是关于工程科学的,他的学生找他,说中国科学系统里没有工程科学的分支,但是苏联有技术科学,是不是可以把它翻译成技术科学?钱先生很大量说中国没有,那就这样翻吧。工程科学就在钱先生祖国被淹没了半个多世纪。”可见,工程学科的概念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并未被当时中国学界接受。钱学森对工程科学的贡献远不止如此。钱学森于70年代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概念则更加明确了工程技术学科在科技体系中的地位。他在1977年12月刊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现代科学技术》一文,将物理和数学称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是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以及各种分支学科。而工程技术学科如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又是建立这些学科基础上的,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他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结为“三个层次”,我国著名的工程哲学学者李伯聪先生提出的科技“三元论”与其不谋而合,只是钱学森提出的时间更早。

由此可以看出,是钱学森第一次明确了工程哲学中工程观问题,可以说钱学森为工程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本人也成为工程哲学的先驱。

三、系统工程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钱学森归国后最初的20年里,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领导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事业上。在率领我国国防工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他也在不断完善工程哲学理论,形成他独有的一般性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思想。中国的“两弹一星”系统工程是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对“两弹一星”工程的提炼总结成为钱学森工程哲学思想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才走向辉煌。而在新中国教育学、人体科学、社会学等方面,钱学森的系统思想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钱学森的提议下,中国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50年代成立,第一个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室在60年代初成立,这两个“第一”为运筹学和控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80年代又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可以说钱学森每走一步,对我国系统工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系统工程的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钱学森开创了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并担当旗手。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也是以钱学森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从自然科学发展中汲取系统思想,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系统思想,甚至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系统,并在实践中运用系统思想,钱学森就是这样推动着系统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发展,并把系统科学推进到新的阶段。无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认识规划,还是在为新中国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事业上,钱学森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钱学森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广总体设计部(Department of Integerative System Design)概念和思想,而这一思想正是从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总体设计部演化过来的,后者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林坚认为:钱学森的“总体设计”战略思想,对我们思考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应着眼未来和全局,进行总体设计和全面规划,注重战略性、长远性、系统性,制定长远战略、中期目标、近期规划,根据实践和发展实际求进行具体的调整。

1978年,钱学森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在该文中,他对系统工程进行了诠释,即“组织管理的系统的规划”。认为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一般系统工程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为解决十分复杂或复杂巨系统问题,钱学森又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具体运用是通过研讨厅实现的。此研讨厅是由专家、高性能的计算机与信息情报系统构成,以发挥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计算机运行速度快、处理数据精确、存储量巨大的优势,进而形成人机结合的整体优势、综合优势与智能优势。这又是工程科学方法论上的创新与发展。

四、社会工程论

19世纪,社会学家孔德提出将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但是由于他过分强调物理方法对人类的作用,最终没有成功,但这一思想还是给社会工程学者带来很大启发。20世纪,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认为社会工程法学是社会工程学的一种,但重点强调社会结构的构建。1989年,钱学森在我国明确提出“社会工程”这一科学方法并运用于实践。钱学森认为,社会工程的任务是设计出一个好、快、省的全国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用于指导国家建设。

使钱学森的社会工程理论达到巅峰的是“大成智慧”的提出,可以说“大成智慧”是钱学森系统思想的最高概括。1992年11月13日,在与王寿云、于景元、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涂元季等人谈话中,钱学森第一次提出“大成智慧学”这个概念。钱学森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谈及“大成智慧”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时说道:“我是搞工程技术走向科学论的,科学技术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而我思考问题,一方面在理论上要站得住,另一方面在工程上还要有可操作性。23年来,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我们已经从工程系统走向社会系统,进而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和处理这种系统的方法论,即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并在工程上逐步实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将来我们要从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发展到大成智慧工程,要集信息和知识之大成,以此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钱学森认为:“信息革命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把人脑记忆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从前有个词,叫‘皓首穷经,就是说要读一辈子的书,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不必了,都在计算机中存着,只要你学会操作办法,去查就是了。怎么查?那就用我们过去说的科学技术体系,按这个体系去找。这一套东西有两个方面的启发:一是自古就有培养‘神童的说法,但在怎么培养的问题上,各说各的,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这套东西,在培养‘神童问题上就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路线,这就是我说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产的社会变化问题。从前人类的社会生产,体力劳动是主要的,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少,就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信息革命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体力劳动会逐渐减少,而脑力劳动会逐渐增加,所占比重会超过体力劳动。即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要有脑力劳动。所以,人类的劳动将重点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够提供这样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大成智慧工程常常用于解决无法拆解分析的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大成智慧在解决系统问题时的方法也会显的“很系统”。首先要网罗很多的知识与信息,包括专家的个人见解,专家组的集体意见,信息库中的有关原则原理等。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人机结合”的方法。钱学森认为:“将来我们要从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发展到大成智慧工程,要集信息和知识之大成,以此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将系统思想升华成为一种哲学智慧,是对他工程科学思想的最高概括。钱学森把他的系统工程思想运用到整个现代化建设中,从而建立起了他的社会系统工程理论,将工程思维模式拓展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领域,开创了我国工程哲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钱学森.Engineering Cybernetics[M].美国McGraw-Hill,1954.

〔2〕Norbert?Wiener.Cybernetics[M] .Vieweg teubner Verlag,1984-1-1.

〔3〕王宏波.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苗东升.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5〕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9-27.

〔6〕黄顺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M].科学出版社,2011.

〔7〕黄顺基.从工程管理到社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2.

〔8〕许志国.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M].中信出版社,2011.

〔10〕姜璐.钱学森论系统科学(讲话篇)[M].科学出版社,2011.

〔11〕卢明森.钱学森论大成智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2〕钱学森.Collected Works of Hsue-Shen Tsien[M].上海交大出版社,2011.

〔13〕书目编组.钱学森书信选[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思想汇报 看电影《钱学森》篇 篇4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看了一部讲述建国初期我国科学家回国报效祖国的励志影片,在影片《钱学森》中,我看到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一生,通过这部影片,也使我对爱国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了我国在建国初期时祖国人民对于建设祖国、繁荣祖国的所付出努力与汗水,更使我深深懂得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深刻内涵。

钱学森在98岁高龄时,仍然教育我们: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就是钱学森老先生一生的追去,这位伟大的中国导弹之父,对待工作是严谨的,对待生活更是充满了激情。我们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他在美国被监视拘留的时候,曾经的心灰意冷,在孩子的人欢笑,和音乐的洗涤中使他重新振作了起来,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这就是信念的伟大之处,也告诉了我们,人活着,一定要有所追求,坚定信仰,不懈努力。在影片中,使我最难忘的是,他在面对自己的教授的劝说是说的那段话,他说:在我的祖国,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他在东方二号顺利升空的时候,又想到了自己与教授的那段对话,那是他的眼睛里满是欣喜,他终于可以骄傲的说,这就是我种的苹果。爱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愫,但像钱学森这样在国外优厚的条件的诱惑下任然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报效祖国,并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的人并不是那么的多。

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么多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研究科技事业,十年如一日,无论强风的吞噬,还是漫天的风沙,他们都永远坚守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国的科学家,军人,人民依靠着自己的双手和心中的那片爱国的热情,以及对科学的那份赤忱,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研究制造导弹、原子弹、卫星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武装力量,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生前曾经说过,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伟大的国家。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名服务。如果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而今天,我们同样作为中华儿女,生活在如此幸福繁荣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工作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积极向上,勤奋努力。

学习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心得体会 篇5

钱森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是我们学习的棒样,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我们只知道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但是对于他背后的事迹并不了解,通过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书籍我们可以从中更深一步的了解到他,其实我觉得他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但他只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为之奋斗,他做任何事都认真负责、坚持不懈。

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界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在于他能以高尚的来对待祖国和人民给他的荣誉和期望,他不居功自傲,他谦虚谨慎。这些高尚的情操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尽管他的那些深奥的科学研究我们学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和做事的态度,这些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是难能可贵的。钱学森他活了94岁,是我所知道的科学家中岁数最长的一位科学家,我们知道很多科学家都英雄气短,他们从事一项事业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不惜自己的生命,但钱老就有所不同他不仅为了自己的事业艰苦奋斗,并且毫无怨言的为人民和祖国默默的奉献,而且他也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他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他热爱生活。我们从他的各种书籍中可以知道,他不仅仅只学习物理学,他还学习其他学科,像生物学、音乐、艺术等学科,并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一生可见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年轻人以后必须学习的。

钱学森是我国沙产业理论构想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并且设立了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以资助贫困地区学子从事与沙产业相关的专业的学习,其中我们河西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我也很荣幸能成为这个班的成员之一。这次为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我们开展了学习钱老读书活动,并且参观了钱学森纪念馆,在那里展示了钱老的生平事迹,那些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两件展品令我很有感触,一件就是他的手稿和笔记,有人可能会说手稿有什么感触,可钱学森的手稿和笔记深深的感染了我。他的手稿很整洁,书写很认真,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可见他做事的认真程度和做事的态度,我想这对于他只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件是他的一本本书籍,有各种类型的书籍,让人震撼不已。总之钱老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努力勤奋的人,而且还是个热爱读书的人,孜孜不倦学习的人。看名人传记,游览名人故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名人的品质,学习名人的精神。我们不需要立像钱学森一样的目标。我们只需要学习他身上做事一丝不苟、勤奋努力的精神。

钱学森评论 篇6

钱学森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民族气节的忠贞坚守。钱学森当年面对的是一个贫困落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为祖国为民族争气争光争先,始终是他的执着追求和远大志向。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是集航空与火箭技术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世界级著名科学家,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长期以来蕴藏在心中的报国愿望更加强烈、归国决心更加坚定。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他坦陈急迫心情:“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面对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甚至拘役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他慨然表明心志:“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早日回国,他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断然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由导弹航空专业转向不带机密性质的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历尽五年的千难万险,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他慷慨陈词:“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钱学森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和已处巅峰的科学研究事业,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强烈使命。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回国后,面对帝国主义严密技术封锁和核讹诈的严峻形势,钱学森先后受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参加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面对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困难局面,钱学森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勇敢地担当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联合攻关,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和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各种冲击和干扰,钱学森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参与指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圆满成功。钱学森的一生,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人民福祉的倾心竭力。钱学森总是将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指向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未来。他常说:“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将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管理,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系统结构应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地理建设,三大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他研究提出了沙草产业的概念和理论,强调要把占我国国土面积五分之一的沙地用起来,把全国六十三亿亩草原重视起来,目标是“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好的多”,并且把自己一生获得的数百万元巨额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沙漠环境的治理。钱学森始终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爱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情怀。钱学森对真理孜孜以求,生动展现了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钱学森之所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最核心的是他有一颗求索之心,不甘于人后、不迷信权威、不落人窠臼,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奉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钱学森一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大师风范生动写照的一道亮丽风景。

始终以前瞻眼光引领创新。钱学森总是将探索的目光置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他倡导提出的我国导弹、卫星乃至航天的发展设想和方略,引领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在科学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地推进。他深刻洞察计算机技术可能对气动研究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创造性地提出把电子计算机与气动研究结合起来,直接促成了我国计算空气动力学的诞生。他基于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研究和准确把握,提出要搞中国特色的C3I,发展打信息化战争的装备。他十分关注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的科技领域,在他的呼吁和支持下,我国的遗传工程等新学科研究得以及时起步。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和创新意义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新概念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方法论,实现了还原论、整体论的辩证统一。钱学森敢为人先、敢做善成的胆识和勇气,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

始终以求实精神探索规律。钱学森一贯倡导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严格坚持“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航天事业的组织管理实践,倡导制定的型号研制程序八个阶段、建立型号总设计师系统与技术责任制、建立统一计划管理指挥系统等制度规定,成为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试验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作为火箭、导弹、卫星技术研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千百次地面和靶场发射试验中,他从不相信假设,从不放过疑点,只有获取可靠的试验结果、得出合乎科学技术原理的解释他才能放心。他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原则,已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研制、试验工作的行为规范。正是这种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使钱学森的科学探索成就斐然、贡献卓著,使国防科技事业在遵循规律中推进,在创新发展中跨越。

始终以民主作风广纳群言。钱学森的为人和治学,具有现代民主文明、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色。作为科学界的泰斗,他从不以大家权威自居,一贯倡导民主作风,认为学术民主发扬好的单位,科学成果就多,科学成就就大。在研究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中,他同各方专家集思广益研究讨论、统一思想,提出发展原子能、导弹等六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生长点。在科学研究和试验中,他提倡不同学术思想进行交流和争论,对年轻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轻看小视、武断否定,而是热忱鼓励、积极支持;遇到内部意见不统一时,他鼓励大家“这不怕,也是事物之常规,从不统一到统一的唯一方法是开诚布公地讨论”;在共同探讨重大技术问题中,他总是诚恳地说,大家提的建议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在他的鼓励下,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平等争鸣,学术民主氛围非常浓厚。钱学森对民主作风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战线营造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科研学术环境,使一个个尖端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始终以严谨态度精益求精。钱学森经常对科技工作者说,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在学术研究上,他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不管这种推导在逻辑上有多么严密,而是一定要通过数值计算和与实验结果的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一旦发现有误,立即进行修正,甚至推倒重来,直到得到满意结果为止。在科研试验上,他模范实践“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带动形成了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实之又实的过硬作风。为了把失误尽一切可能消灭,钱学森在工地、试验场一呆就是一两个月,身边一直带着一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他就用红笔作个星号。“两弹结合”试验中,一名操作手发现弹体内部有一根五毫米长的小白毛,费尽周折、小心翼翼地把小白毛挑出来,消除了试验安全隐患。钱学森郑重地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钱学森严格、严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堪称国防科技战线的楷模。钱学森对名利超然处之,深刻诠释了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

德高才能望重,虚怀才能若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科学大家,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平常之心,把科学看得最重、把名利看得最轻,从不计较得失、惟一考虑事业。钱学森终生艰苦地工作,朴素地生活,充分展示了一位共产党人无私无我的崇高价值追求。

不求显耀,面对功名荣誉永葆淡泊之心。钱学森成就非凡、贡献卓著,但他从不追求头上的耀眼光环,只追求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誉。他不愿接受“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的称呼,总是说导弹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科学技术事业,一两个人是无法搞成功的,其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当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他说:“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以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当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他动情地说,我个人仅是沧海之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祖国。钱学森的非凡经历和大师风范为世人景仰,许多著名作家、记者要为他著书立传,他都婉言谢绝,“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任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是他一生坚持的处世原则。钱学森对个人功名荣誉看得很淡,但对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却看得比泰山还重。他这一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其中一次是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一次是中央组织部把他作为解放四十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时,“心情激动极了”。有功不傲功,有名不图名,是钱学森对精神气节的崇尚和坚守。

不计得失,面对权力地位永葆淡定之心。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是钱学森对待权力地位的一贯态度。就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后,被大量的行政事务所困,同时又有大量的技术问题等着解决和处理,他主动提出免去自己的院长职务,改任副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由五院副院长,到七机部副部长,再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专司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屡次向上级提出辞去各种职务,先后请求组织不提名其为十二大代表、十四大代表,提出不担任科协三大代表、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并恳请免去自己的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钱学森不在意自己的“地位”,在意的只有党的工作、国家的事业,总是以宽广的胸怀甘为人梯、提携后人。他常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他曾郑重提议,让年仅三十一岁的王永志担任第二代导弹的总设计师。钱学森这种为国家为民族无私无欲的人生境界,充分体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博大胸襟。

不慕奢华,面对物质待遇永葆淡然之心。淡看金钱,淡看待遇,是钱学森一生坚持的生活态度。早在1957年,他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访问苏联,每次作完报告离开会场上车时,在汽车的后座上总是放着一个装了一笔卢布的信封,回国后他把这些钱全部上交单位。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等书出版后所获不菲稿酬,全都捐出或交了党费。他平时勤俭节约,经常使用各种用过的纸张撰写讲话稿、报告提纲等。他的公文包是旅美期间参加国际会议时获赠的,一直用了四十多年,虽经多次缝补,两侧还是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破洞,但他仍不肯更换。组织上多次提议为他改善住房条件,曾想按标准给他盖一座小楼,钱学森一概婉拒:“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公寓单元房。钱学森对待物质待遇的超然态度和至高境界,为我们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提供了示范引领。

钱学森思想汇报 篇7

郑院士通过长期追随老师的亲眼目睹、亲力亲为、亲身感悟, 带领着青少年听众瞻仰了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分享了钱老的累累硕果。

郑院士把钱老的科研经历用讲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们进行了讲述, 让青少年们了解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素质。郑院士勉励青少年们要珍惜大好时光, 努力充实自己, 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要持之以恒的去钻研, 不畏艰难和失败, 最终必将有所收获。

一场生动的科普报告, 青少年们加深了对科学家了解、接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 科学思想的启迪, 对自身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都有所启发。

报告会结束后, 郑院士还与青少年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并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现场气氛热烈。

再读《钱学森》 篇8

“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科学无国界,但应该把它献给进步与光明的事业。

成长于山河破碎的痛苦岁月,目睹任人宰割的景象,因一·二八事变发奋改研专业,他自觉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前途;精读爱因思坦的《相对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开启了近乎痴人说梦的科学探索。为回祖国效力,在异国他乡从事顶尖的航空喷气研究,始终不入原始股,一直保留回国报效的机会。回国探亲时北大著名教授胡佛拿着国民政府北京大学工学院长和交通大学校长的委任状来征求意见,被他婉言谢绝。夫人蒋英同时接到上海音专和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的热忱邀请,她一样决心不为国民党政权打工。他听着一位挚友描述着“毛主席和红军跟老百姓一样住窑洞,穿着灰土布棉袄,粗茶淡饭纪律严明,不欺压百姓,大家一起劳动,一起收获,那样一块民主自由的地方”时,日夜仰慕着这方清明的圣地。当一家人回到久违的祖国,见证了那个人们彼此尊重、和谐井然的国度时,他想,作为炎黄子孙,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找到归属和奉献的根基,先后8次改行全力投身于人民中国的国防事业。

身在异域,为了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他第二次改变研究方向,由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研究改为毫无秘密可言的控制论,开创性的《工程控制论》,提示了科技和工业界前所未有的前景。这项划时代的科技成果,谁能想到这是他在身心遭受疯狂迫害的情况下研究出来的呢?他的导师冯.卡门教授看后两眼噙着泪花由衷感叹“你已经超过我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在忘我的探索中,他的学术能力深得导师信任,在因暴发抗战国民党政府停止对公派留学生资助的关键时刻,恩师慷慨解囊让他继续深造,得以进入世界科技名流,他坚信:“科学技术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就会迷失。我想为仍然困苦贫穷的中国人民服务,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当人们尊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时,他多次申明“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句肺腑之言。一身喜欢“同志”这个称呼,认为这是对人最大的信任和尊重。

人生不过百年,一个人生命舞台常青的图景在于,坚守忠诚与无畏才有动力,向往进步与光明才有价值,笃信诚实与正直人民才会拥戴。

“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开花”。

为了开创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回到祖国,他脱下西装,穿上咔叽布的中山装和军装,自愿放弃半辈子的富裕生活而从此清贫,从美国带回的公文包一用就是40年。初创力学研究所时,自己带头建立了资料文献库,每天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开设各种专题讨论班,与大家平等民主广泛讨论先进学术,倡导发扬民主学风;亲自执教授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耐心培养我国新一代专业人才,马不停蹄地一步一步打牢坚实的科研基础,直到走上正轨;他把复杂的尖端技术讲的让行政人员都感到通俗易懂,我国国火箭导弹事业在别开生面中从此快速启航。他立足我国的工业基础,在国防科技界的争论中提出“应优先发展导弹”的思路,被毛主席称为是“仙人指路”。

白手起家,历尽艰辛。他54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走后门、不吃请、不出国、不留名人薄,从不兼职,从不让写传记,从不爱出席应景之类的场面,规避庸俗,一头扎进科学研究学问,深入一线现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技术中勇担风险,让每一位专家都能畅所欲言、坚持民主集中制成为当年专家们十分怀念的成功法宝。立足我国当时非常薄弱的工业基础,靠《工程控制论》原理,用不那么可靠的元件,组成一个可靠的系统,发动机这样的精密部件竟然从工棚里研制,没有精密机床,就靠八级金工一点一点抠出来;深夜现场跟踪工人师傅研磨精密的陀螺部件,在深山基地和衣躺在两个板凳上夜休,在卫星发射现场身先士卒,最后一批撤离;试验失败时亲自带领故障分析小组,深入现场对实物进行系统严谨的分析测算,关键时刻认真听取一位毫不起眼的中尉的反向意见,使历经挫折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导弹一举发射成功,甚至在66岁时为了看落点,千里走戈壁。他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的格律,从此成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准绳,影响了几代航天人。他不停地告诫自己:“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为科研,宁愿由正职改任副职,从未考虑过待遇得失。

艰苦奋斗,孜孜不倦;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你的名字由名流大家成为一员普通劳动者,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紧紧联在一起,你成就的土壤、廉明的秉性一起昭示别人,历史也在丈量着你的得与失。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他爱什么,爱祖国,爱人民。深受《两论》启发,作为我国力学研究的奠基者,航天事业的先驱,他力主技术科学家要根据自然科学与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远见地选定超前课题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应当从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捕捉住主要矛盾,提炼出清晰的物理机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与观测或实验相对一致的结果,并可以据此得到工程上有用的预测;应当很好地掌握数学,熟悉工程技术中的方法和问题,能把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到自然科学规律的水平上来研究;在开发一种新的工程技术时,首先要对其可能性、可行性和克服困难的主要途徑作出判断,不停地开展跨领域综合分析,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还购买《雷锋辞典》等书籍,从行为科学的高度提炼精神文化建设。并把这种极为严谨的科学精神,研究运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协调发展,上升为系统科学,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大成智慧。上世纪80年代就预见到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预见生物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革命。面对当今现实,我们无法不佩服他当年超前的远见卓识。

作为一代科学巨擘,当年走进茫茫戈壁、大山深处,创业中边疆人民生活之艰辛,令他一生难忘。所以,他在研制国防重器中始终思考酝酿着怎样把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用“两弹一星”精神去发展沙产业,为此他把巨额稿费买成计算尺配给困难学生,把100万港元巨额奖励如数捐献国家作为沙产业基金,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富比以色列的西部天堂,甚至把父亲补发的工资作党费如数上缴组织。

“为了谁,依靠谁”。这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绝不是逢场作戏。走进《钱学森》,与这位科学大家的内心对话,不仅是在与他的科学精神作对白,还是在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对白,更是在阅读他那唯是唯实的人格品德与心灵境界。

人生只有一次,做不好无法重来。

上一篇:开业流程下一篇:有关暑假学习计划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