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2024-09-30

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共11篇)

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篇1

先进事迹,介绍一个人或集体事迹的文字材料。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涌现出先进工作者、英雄模范人物。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模板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模板大全【一】

为认真贯彻重要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及教体局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校积极开展了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兰辉同志学习的热潮。

兰辉,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2013年5月23日,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时不幸坠崖,因公殉职,年仅48岁。兰辉同志牺牲后,先后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省委追授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9月22 日,习对兰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兰辉同志学习。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川人,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兰辉同志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坚守抗震救灾最前沿,顾不上寻找遇难的三位亲人,一次又一次组织抢通生命线。灾后重建,他勇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最繁重、最艰难的工作任务,实现北川三年无重大安全事故。他奉行群众的事就是大事,坚持生活圈就是群众圈。尽管自己家境不宽裕,却先后资助了近两百名生活困难群众,他对工作充满激情,随时保持箭在弦上的工作状态,宁可透支身体,也不欠账工作。在副县长岗位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平均每天行程两百多公里。他淡薄名利、清政廉洁,从不违背原则打招呼,从不给亲人办一件私事,一直没有为当临时工的妻子和兄弟安排正式工作。兰辉同志一生,始终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心为民,时刻不忘群众安居冷暖。他用最质朴的务实精神、最顽强的拼搏精神、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刻画了好干部的“时代肖象”,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仆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兰辉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兰辉同志身体伤痛不止,工作却从未间断,甚至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承受巨大的伤痛,超负荷地为党和人民事业耗尽了最后一分钟、令每一个人为之动容。他用最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地震中痛失亲人和重病父亲,投入抗震一线,安全检查,用他最无私的奉献承载了群众的期盼,温暖了民心。

学习他事业心强。一想到动手术就得耽误一个多月时间,一拖再拖,直到4月26日才在绵阳八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后两个星期就悄悄离开医院投入工作,把党的事业当生命。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要恪尽职守、心无旁骛地把全部心思倾注于本职工作,把一切才智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学习他作风朴实。兰辉同志深入一线检查安全,没有大排场、没有专人照顾,一切从简、艰苦朴素。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兰辉同志朴实的作风,在工作中要自觉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工作。

好干部兰辉的一生,是忠贞报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践行了人民公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核心价值观。他走了,却留下了奉献的“火种”,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兰辉同志是在我省“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重大先进典型,是我们身边的一名优秀领导干部,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党员干部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兰辉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兰辉的事迹,平凡又伟大。一生心系群众和党的事业,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要像兰辉同志那样,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群众之所需,认真履行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把学校整体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江油教育事业的再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模板大全【二】

几天来,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观兰辉同志的先进事迹》

受到很大的震撼,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涤荡,5月23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因工不慎坠湖身亡,年仅48岁的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他的身影也永远镌刻在了座座羌山之间。兰辉同志用短暂却壮丽的一生向我们塑造了一名对党忠诚、勤勉为公的好党员,一位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好领导,一个不为私利、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通过学习兰辉同志的先进事迹,我在教学工作中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做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

兰辉同志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力行,作为党员,他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点。兰辉同志用他的行动给全体党员教师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的党增添了一份光彩,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上了一课。教育应是以德为先。教师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一个处处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表率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学习。

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做学生增长知识引路人

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知识方面,教师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准确。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岗位练兵活动,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书写成案例对每节课及时进行反思,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评课,汲取每一位教师的精华,不断完善自己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

三、用“心”来关注学生

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无论失败或成功,都需要教师的安抚和鼓励,学生最希望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呵护学生、体谅学生、关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施以学生爱心,辅以耐心,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后进生感受到课堂的温暖,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兰辉同志不幸逝世了,但是兰辉的细想品质之光芒是不可磨灭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加强自身修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无愧于我们的空虚时代。

精选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模板大全【三】

以前总以为老师和医生是最受人尊重敬仰的,一个是教书育人,一个是救死扶伤,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看了听了兰辉同志的事迹后,我崇拜的对象又增加了一位——人民公仆,也是那么伟大,那么受人敬重。

日前,学校部分师生在影剧院听取了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兰辉副县长带病下乡调研,在唐家山堰塞湖溺水身亡。兰辉同志一心为民、务实奉献、朴实清廉,是党的好干部,北川的好儿子,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学子们根据兰辉同志的事迹,写下心得体会。兰辉副县长的先进事迹,为“中国梦”北川篇章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兰辉同志为榜样,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做好本分的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说好普通话,争做文明人;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扶老人过马路……为北川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争光添彩。

兰辉是党员干部永远学习的榜样。学习他用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是。兰辉同志只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只能算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5.12”特大地震中,兰辉同志在痛失亲人之后仍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之中就被称为“北川干部的楷模”。

多年来,他不辜负党的培养,无愧于群众的信任,时时刻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为民解困,展现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执政为民的不懈追求,点点滴滴折射出美丽的光芒。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人性光辉,成为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时代的楷模。

他的一言一行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和榜样,用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为谱写“中国梦”北川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兰辉用忠诚奉献诠释永远的光辉。兰辉精神贵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好”字值千金、“简”字看作风、“扛”字显情怀永远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兰辉精神重在无私奉献。兰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情系百姓,深入基层,心系百姓,始终牢记服务群众的宗旨,牢记工作岗位的职责,带病坚守,无怨无悔,在工作上有用不完的闯劲和拼劲,这股劲是源于对人民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感情,用行动践行党员职责。

兰辉用生命在诠释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责任,体现共产党员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最后殉职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上,最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羌山父老乡亲。

英雄事迹感人肺腑 榜样力量催人奋进。兰辉是继孔繁森、焦裕禄、菊美多吉这样优秀的又一位人民的好干部。兰辉同志走了,但兰辉精神不会消失,他永远是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永远是党员干部一面不倒的光辉旗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文化基础,学好专业技能,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青春梦而努力奋斗。目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书写“中国梦”伟大篇章而行动着,他们如一滴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力量虽小,却能带动着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行动起来。当中国13亿人民群众汇聚起来,我们的“中国梦”是那么的强大无比,亮丽无边。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一定牢记党恩,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学精专业技术,练好专业技能,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力量,争取给党、社会、父母、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精选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模板大全【四】

为认真贯彻重要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及教体局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校积极开展了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兰辉同志学习的热潮。

兰辉,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2013年5月23日,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时不幸坠崖,因公殉职,年仅48岁。兰辉同志牺牲后,先后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省委追授为“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优秀党员领导干部”。9月22 日,习对兰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兰辉同志学习。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川人,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兰辉同志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坚守抗震救灾最前沿,顾不上寻找遇难的三位亲人,一次又一次组织抢通生命线。灾后重建,他勇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最繁重、最艰难的工作任务,实现北川三年无重大安全事故。他奉行群众的事就是大事,坚持生活圈就是群众圈。尽管自己家境不宽裕,却先后资助了近两百名生活困难群众,他对工作充满激情,随时保持箭在弦上的工作状态,宁可透支身体,也不欠账工作。在副县长岗位上,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平均每天行程两百多公里。他淡薄名利、清政廉洁,从不违背原则打招呼,从不给亲人办一件私事,一直没有为当临时工的妻子和兄弟安排正式工作。兰辉同志一生,始终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心为民,时刻不忘群众安居冷暖。他用最质朴的务实精神、最顽强的拼搏精神、最无私的奉献精神刻画了好干部的“时代肖象”,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仆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兰辉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兰辉同志身体伤痛不止,工作却从未间断,甚至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承受巨大的伤痛,超负荷地为党和人民事业耗尽了最后一分钟、令每一个人为之动容。他用最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地震中痛失亲人和重病父亲,投入抗震一线,安全检查,用他最无私的奉献承载了群众的期盼,温暖了民心。

学习他事业心强。一想到动手术就得耽误一个多月时间,一拖再拖,直到4月26日才在绵阳八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后两个星期就悄悄离开医院投入工作,把党的事业当生命。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要恪尽职守、心无旁骛地把全部心思倾注于本职工作,把一切才智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学习他作风朴实。兰辉同志深入一线检查安全,没有大排场、没有专人照顾,一切从简、艰苦朴素。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兰辉同志朴实的作风,在工作中要自觉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工作。

好干部兰辉的一生,是忠贞报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践行了人民公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核心价值观。他走了,却留下了奉献的“火种”,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兰辉同志是在我省“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重大先进典型,是我们身边的一名优秀领导干部,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党员干部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兰辉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兰辉的事迹,平凡又伟大。一生心系群众和党的事业,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教师,要像兰辉同志那样,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群众之所需,认真履行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把学校整体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江油教育事业的再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选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模板大全【五】

在全党全国走群众路线深化的时期,全国一大批感人的人物事迹出此刻了人民的眼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人们尊敬爱戴,其中有一位人物,他叫兰辉。时任四川省北川县副县长,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职期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

兰辉于2013年4月26日做肛肠手术,2013年5月10日就自我偷偷地离开了医院,当时医生还不明白他为了工作偷跑出来了。但事实上,根据兰辉的病情,他需要每一天前往医院换药,由于他自我工作的原因,兰辉常常无法前往医院换药。就在出院的第十三日,他就带病去北川县所属的镇、乡和村检查工作了,在回到县城途中,车辆沿唐家山堰塞湖左岸行驶,由于路途颠簸,兰辉病情有所恶化,自我下车到湖边自我换药。

兰辉下车后20余分钟,一向没有回到车内,同行者十分担心他,便下车沿湖开始四处寻找,结果人们在岸边看到他的药与药包,但人已经不在现场。最后,他们在堰塞湖中发现了兰辉。兰辉换药的路段是碎石路,沿湖的临时便道,到过现场的人称,兰辉掉落的地方很陡,目测至少有30米。出事后见过兰辉遗体的人说,他摔得十分惨,头部胸部腰部腿部都受到严重伤害。

兰辉同志,能够说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履行了一名共产党人应尽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带重病,但仍然体察民情,心想民事,每一天不停滴奔波于各乡村之间,以前在汶川地震及后面的工作中,兰辉同志下基层,一一熟悉地震后当地的一些状况,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他为“车轮子县长。”此刻交通工具形式多样、快捷便利,但还有多少领导人能够踏踏实实的下基层去察民情,尤其是去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路段状况十分差的地区呢?路途颠簸就不用说了,主要是危险啊!难能有这么一位不怕苦、不怕累的领导。然而,命运多舛,造化弄人,偏偏就让这么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走了,天理何存呀

?总之我们许多人是不能理解这一事实的。能够这样说,如果没有兰辉那样尽职尽责,就没有这天悲惨的遭遇,但相反,如果没有他心中的信念,就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明镜正衣冠,光华照征途”兰辉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用其平凡奋进的一生,生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榜样,为我们竖立了一根学习的标杆、一面自省的明镜、一个追赶的坐标,是我们务必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透过兰辉同志感人事迹的学习,我们明白他是一个信念坚定、有崇高理想和敢于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曲山镇东溪沟村考察工作,与当地群众交流经验。震后他得知母亲、嫂子和妻弟3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万分悲伤,但兰辉因为工作都来不及寻找母亲的遗体,便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

抗震救灾工作千头万绪,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每一件都刻不容缓。兰辉既统筹***办公室各项工作,又做好全县面上的综合协调,一切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膀上,再加上亲人的离别,真是雪上加霜,但对于他来说,困难是纸老虎,他并不怕,一向勇往直前,靠着信念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前行、工作着。

共产党人就就应有一份坚强的信念,共产党人就就应有一颗爱民之心,共产党人就就应有一种敬业精神,在全国范围内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就应向兰辉同志学习,爱祖国,爱人民,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潮,共建完美家园。

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篇2

——编者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的有:

用生命托起战机, 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

在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 为气象观测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 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 多次到企业“卧底”打工的“民工”局长陈家顺;

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 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

丈夫背着妻子, 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

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

备受思乡之苦, 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高秉涵;

坚持十四年, 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

此外, “感动中国”组委会还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和组委会颁奖词

罗阳——生命献给舰载机

罗阳, 男, 51岁, 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 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 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 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 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 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 难题难点, 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 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 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 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 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 加之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 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 罗阳坚持亲力亲为, 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 观看每次起降过程, 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 出现身体不适, 也没有中途下舰, 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 任务重, 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 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 中国人同样能干成, 而且还能干得更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 他不知疲倦, 劳心劳力, 没有一刻休息,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颁奖词】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你没有离开, 依然会, 带吴钩, 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 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在癌症晚期, 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 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 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 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 因病情突然恶化, 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 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 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 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 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 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 在众人的搀扶下, 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 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 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 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拼搏。

临终前, 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 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 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颁奖词】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大漠, 烽烟, 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

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 男, 48岁, 山东平度人, 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当年入伍, 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 直到现在。20多年来, 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 累计守礁97个月,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 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 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 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风湿病越来越重, 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 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 李文波还不断创新, 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 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 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 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 20多年来, 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 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 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 母亲病危, 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 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 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 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 就算下辈子坐轮椅, 也没什么后悔的!”

【颁奖词】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二十年坚守, 你站成了一块礁石, 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 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 在那里, 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 女, 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 (3) 班班主任。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 2006年, 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2012年5月8日, 放学时分, 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 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 撞向学生。危急时刻, 张丽莉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 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 肉都翻卷起来, 路面满是鲜血, 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 在送医院的途中, 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 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 张丽莉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 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现实, 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 很幸运, 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 你们就看不到我了, 我救了学生, 也保住了命, 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 “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 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 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颁奖词】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 孩子, 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 她失去了双腿, 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 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 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 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 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 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 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 为他们排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 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 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 养过猪, 干过装卸工, 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 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 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 他总是挺身而出, 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 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 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 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颁奖词】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为乡亲“卧底”, 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 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 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 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 为了谁。

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 38岁,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 妈妈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2007年, 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 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一天, 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 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 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 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 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 送到养老院, 被人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 他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了幼儿园。

为了能亲自照顾母亲, 他每天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 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路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 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 一两天倒可以, 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 一连五年, 风雨无阻背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 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 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 闹钟响起, 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 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 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 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 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 他教两个班语文, 教初一年级学生广播体操, 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颁奖词】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小时候, 这根布带就是母爱, 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 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 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 妈妈的记忆走远了, 但爱不会, 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 女, 43岁,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 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 “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 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 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 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 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钱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 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 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 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道, “住在偏远地方, 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多做一点, 让乡亲们少跑一点, 少花一点, 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 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 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 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 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 无论跋山涉水, 刮风下雨, 只要出诊, 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 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 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 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颁奖词】周月华、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她背起药箱, 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 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 两个人, 二十年。大山巍峨, 溪水蜿蜒, 月华皎洁, 爱正漫漫的升起。

何玥——捐献肝肾的最美女孩

何玥, 女, 12岁, 广西桂林人, 小学生。2012年4月, 何玥即将小学毕业, 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 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 病情突然复发, 二次入院, 经检查, 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 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在亲人眼里, 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4月, 做完手术第三天, 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 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 学校为她捐钱, 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 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 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 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 行不行?”她说, 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 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 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 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 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 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 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 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颁奖词】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正是花样年华, 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 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 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 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 你不曾离开, 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 把人间照亮。

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 台湾律师, 老兵。1936年出生。高秉涵的一生, 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 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 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 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 辗转抵达台湾之后, 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 做过小贩, 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 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 但是没能成功, 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天各一方?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 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 高秉涵退出军界, 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 离家31年后, 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 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 又经北京、广州、辽源, 历时三个多月, 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 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 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 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 帮助他们完成回归故乡怀抱的遗愿。

【颁奖词】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海峡浅浅, 明月弯弯。一封家书, 一张船票, 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 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 如今你回来了, 双手颤抖, 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 一坛又一坛, 都是满满的乡愁。

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 56岁, 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 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 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 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 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 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 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 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 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 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 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 她一咬牙, 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 她怕路上颠坏了, 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 为了让孩子少受罪, 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 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 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 家里地方有限, 还债务累累, 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 她总是尽最大努力, 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 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 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 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 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 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 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 “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 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 我心里头欢喜, 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 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 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 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篇3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____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4

雷达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新体制雷达这项研究才揭开了面纱。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8月,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作为新体制雷达的杰出代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HFSWR)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的特性,可实现对数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超视距探测。具有“看得远、捕得快、跟得牢”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开始研发超视距雷达,与苏联和美国几乎同时。苏联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前已经建成首批可实际运行的雷达样机,但中国项目因技术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封锁等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45岁的刘永坦开始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10个月后,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刘永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而随着中国远距离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

伯乐的“梦之队”

在诸多的身份称谓里,刘永坦更喜欢“老师”这个身份,而他从教生涯也长达60年。在一直致力的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

黄诗燕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就将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方略,对于引领各地尽快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自党执政以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便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放在心上。只要有需要地地方,就有高高飘扬的党旗;只要有困难的事情,总有党员干部挥洒热血的身影。扶贫攻坚,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发展工程和民心工程,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持久战。广大扶贫干部作为引领地区摆脱贫困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始终坚定脱贫决心,将扶贫攻坚工作放在首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怕苦累、不畏辛劳,在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精准扶贫措施中发挥着充分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先锋作用。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便是万千用心用情扶贫干部中的一份子,11月29日,因多日劳累,他突然倒下,年仅56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终结在他用尽心血的扶贫岗位上。这期间,他走访了54个贫困村;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黄诗燕不放过每一次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机会;为了推动黄桃产业发展,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黄诗燕带头缩减公务开支……这一切的一切,都饱含着他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都倾注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

正是因为如黄诗燕这样尽心尽力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也相信,只要我我们坚定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那最后的胜利将永远的都是我们的,最美好的生活都将如期而至。

漳州110时代楷模事迹心得感悟 篇6

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福建省“漳州110”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福建省“漳州110”,全称为“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1990年引领全国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功能的有效整合,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信赖,被百姓亲切地誉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推动“110”成为人民警察队伍的标志性品牌。中宣部当时会同有关部门,将“漳州110”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引起广泛深刻影响。进入新时代,“漳州110”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忠诚警魂,深化警务机制改革,着力打造“漳州110”升级版,积极拓展建立网格治理“社区(乡村)110”,进一步提升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的整体效能,有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漳州110”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漳州110”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的优秀公安基层单位代表,是新时代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守护者,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践行者。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人民公安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政治品格,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改革强警、锐意创新的奋进精神,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广大公安民警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漳州110”为榜样,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保护神,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楷模潘东升同志事迹心得 篇7

“潘局长勤俭朴素的作风常让我们自愧不如。”与潘东升共事多年的民警郝炬,对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印象深刻。这个公文包是潘东升2008年参加晋监培训时学校配发的。从福建省公安厅到三明市公安局再到福州市公安局,这个包他用了13年。

公文包的表面已经破损,提手也脱皮了。妻子劝他换个新的,但他舍不得。同事实在看不过去,偷偷帮他换了一个新提手,事后他坚决结算了费用。潘东升回到家,高兴地对妻子说:“你看,跟新的一样,还能继续用。”

无论生活还是为人处事,潘东升最重要的准则是干净。“他常说,为人干净,就是做人的底气、干事的硬气、从警的正气。”福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潘臻颖说,潘东升经常教育民警要算好经济账、感情账、亲情账,叮嘱大家要对职业怀有敬畏之心。

今年3月26日,全市公安机关队伍教育整顿政治轮训班党课上,潘东升结合案例警示全市公安民警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他最痛恨徇私舞弊、跑官要官。”福州市公安局民警张云说,潘东升将高度自律、清正廉洁的为政品德纳入家风建设,谆谆教诲公安民警,遇到家人、亲戚有任何托情办事,一律回绝。

在潘东升的带领下,近年来,福州市公安局推出派出所教导员改任党支部书记和向基层派出所派驻纪检专干等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扎到基层最前沿。福州公安队伍面貌焕然一新。而这一切,人民群众感受最深。

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学习心得 篇8

有资本和能力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与待遇,无可厚非。但陈立群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去贫困山区支教,把自己的精力和学识奉献给苗山学生,且分文不取。不是说陈立群就不看重物质,何况他还有病在身,家里尚有九十高龄的老母牵挂。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履行自己作为一名校长、教师的责任。这种使命与担当,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奉献情怀。这种情怀,难能可贵。

不唯如此,他还把一个人的支教,变成一群人的勠力同心。遍及黔东南16个县市义务作报告开讲座,想方设法为台江民族中学培养干部教师队伍,带领教师足迹踏遍台江每个乡镇,在当地重启尊师重教、耕读传家民风。亦如陈立群自己所言:“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输血,是为了更好地造血。”

为了带领更多的中小学校长增强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贵州专门成立了“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陈立群说,人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如果能够通过支教和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为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培养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校长、教师队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扶贫。

“中国那么大,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那么多,总要有人站出来去做些工作。”这是陈立群退休后扶贫支教的初心。

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篇9

程官小学:杨增彪

“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教师刘芳的感人事迹虽已学完,但她简单的一句话,是她的一生,是她的心力路程。更是人生。

刘芳是贵阳市白云区三中的一名语文教师,1997年,她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007年,她彻底失明。但是,她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继续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赢得了父母、学生的高度赞扬。

热心助人,乐观生活。

面对将要永远面对黑暗这个事实,她曾伤心,曾无助,但是彷徨过后,是坚强!她有一颗独特的心,在长期经受磨难而依然充满活力,能够与磨难同行,甚至爱上磨难。不管生活如何残缺,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爱,从最痛苦的日子里都能找到乐趣。失明的刘芳乐于助人,常为身边的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事的孩子做手术,她第一个报名献血;有的老师请假,需要临时代课,她首先站出来;谁有烦心事,找刘芳聊一聊,就解开了心结。所以,大家都喜欢她。一个爱生活的人,必然会得到生活的爱。事实也是如此,刘芳老师赢得了学校老师学生们的爱。

用爱倾听,坚守岗位。

2007年8月,刘芳转型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为配合德育教育,刘芳把多年不用的广播站建立起来,亲自培养播音员,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培养了一群诗歌朗诵爱好者;她在乡村青少年宫和学校开设道德讲堂,把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讲给全校的学生听,身边人、身边事,触动每一个幼小的灵魂。刘芳老师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灵营造了一个纯净的倾听世界。给孩子们塑造了很好的榜样。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是有一两条沟壑,跨过它,你就是赢家,跨不过,你就是个失败者。刘芳老师的感人事迹给了我们这个浮躁世界一道清新剂,失明的她尚且活得如此认真、如此精彩。对于能看到这个美丽多彩世界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同样作为人民教师的我,需要向她学习的太多太多,但是我有信心,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无愧于我心,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心得 刘芳,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发扬她奉献的精神。用行动诠释“教师”的真谛,把教育工作当成毕生事业,并不断为之奋斗,力争成为一名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芳老师的先进事迹,感染、鞭策、激励着广大教师。我们要将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热爱本职工作,坚守踏实做好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要以生为教师为荣,不为教师抹黑,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加倍努力,坚持不懈,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当看到有人落水,王红旭放下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冲过去,冲在“救命人梯”的最外延的是他,离落水儿童最近的是他,两个孩子得救了,而他却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再也听不到3岁儿子的喊声了。

王红旭老师出身教育世家,一直以来秉承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家训师风。他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先锋模范。他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为我们教师队伍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王红旭老师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他为榜样,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在学生面前发挥好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社会积极奉献的栋梁之材。

时代楷模兰辉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上一篇:六年级舞动青春观后感下一篇:黄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