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想(共12篇)
影片《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想 篇1
《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
星期四下午,学校组织了一次看电影的活动。电影的题目是《念书的孩子》,让我颇有体会。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留守儿童路开的生活。他在故乡和爷爷相依为命,还收养了一只名叫“小胆儿”的小狗。不想世事难料,路开的爷爷因为一次事故去世了,爸爸妈妈要接他去城里生活,却不得不和宠物狗分离的一个悲伤故事。
看完之后,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何滋味。我觉得路开是多么可怜啊!他,属于许许多多留守儿童无奈的缩影!和他相比,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们吃穿不愁,还有父母陪在身边;可路开呢?家境并不富裕,连冬天使用一个煤气炉都要犹豫再三,舍不得花那在我们眼中不算什么的两百块钱。
还有结尾路开和小胆儿分别的情景品质,让我难以忘怀,小胆儿的忠贞,路开的美好心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念书的孩子》,用意是希望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让我们努力学习,发奋读书,不要让下一代坐在窗前苦苦等待!路开热爱读书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刘晓峰
公众号:德星小记者
影片《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想 篇2
童话, 一个美丽的世界, 它源于幻想却基于现实, 描摹大胆新奇而又饶有童趣, 孩子们在童话营造的世界里流连徜徉, 呼吸芬芳, 悄然成长。对孩子而言, 童话就是天使悦耳的声音, 是心灵芬芳的花园。童话里的世界和孩子内心的世界是相通的, 所以童话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那么自然, 那么纯粹。孩子们愿意沉浸在童话里, 他们的心灵在童话里得到了自由的舒展, 生命得到了甘露的润泽。可以说, 孩子的世界是离不开童话的。
所以, 阅读童话, 教学童话, 永远是孩子和老师必经的一条花园香径。但是对于童话教学, 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却一直让我困惑不已。首先, 从教学内容看, 童话的语言、内容通俗易懂, 学生自己都能读明白, 似乎不用教; 其次, 从教学意图来看, 童话主要是润泽孩子的心灵,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并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过于简单; 最后, 从教学方法上看, 童话故事的教学无非就是扮演角色, 演演对话, 品悟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体会人物的情感, 整个教学流程趋于模式化。基于以上几点, 感觉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狭隘的空间, 看似明确童话教学, 事实上已泥足深陷, 无法跃至新的境界。
对于童话教学的新的认识, 缘于一次名师带徒的活动。在选课时, 我选择了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择课文时, 我只是单纯地想到, 童话教学大同小异, 容易教, 而且学生也感兴趣, 不愁冷场。但是, 在实际的备课中, 却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照以往一样教学, 缺乏新意; 力求创新, 却又毫无头绪, 心烦气躁。所以, 又只能退回原地, 静心地再读金波的童话, 一遍, 两遍, 三遍……同时, 在师傅戴老师和刘老师的帮助下, 我有了欣喜的发现———这不只是一篇童话, 更像是一首诗。突然间, 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窗, 顿时敞亮起来, 原来童话也可以像诗一样教。
一、童话阅读需要审美体验
金波,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 他的散文和童话都有明显的诗的特质。诗歌已经成为金波的生命诉求和思维方式。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更像是一首纯美、清澈的长篇诗歌。
基于这一点, 我把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品味诗性的语言, 激发情感体验, 理解和体会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实现学生童话阅读的审美体验”上, 并辅以朗读训练与指导。
【片段一】导入
读自己的影子
金波
小时候, 不识字,
总喜欢坐在那里,
读自己的影子,
像读一本童话的故事。
总是读一头黑熊,
或是几只很黑的小兔子,
坐卧在我的脚下,
和我有说不完的话。
直到太阳落山,
影子消失,
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我知道, 明天
影子还会来,
还会有新的故事……
我选取的这首诗歌, 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非常贴切。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 总是有着许多天真可爱、幼稚新奇的想法, 总能找到许多看似简单, 却玩得不亦乐乎的游戏, 这样的生活就是童话的生活。一首诗歌, 就将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之中。课堂上, 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时期, 有没有玩过类似的游戏? 这个话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给了孩子们一个诗意的开头, 逐渐地带领他们走进了诗意的童话之中。
【片段二】走近盲孩子
老师问:盲孩子在没有影子陪伴之前, 他的生活、世界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开篇部分 ( 第1 -7自然段) , 并将这一部分改写成一首小诗的形式。为了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盲孩子的这种境遇, 另外补充了英国著名诗人柯莱西柏的一首短诗《盲孩》: “你们说的‘光’/是什么东西/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你们能够‘看’/是什么福气/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 作为一个盲孩的不幸与悲惨, 痛苦与伤心。这种以诗解诗, 也是读诗、品诗的不二法门。
开篇诗化的语言, 还有另外一个独到之处, 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所忽略的地方。
老师追问:开篇这段文字的句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学生是非常聪明的, 他们最后关注到这7个“他”。
PPT呈现: 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 没有光亮, 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
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 听他们说笑嬉戏。
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
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
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
的确,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更多的是关注到了文章的内容, 但是有时候, 从形式去入手, 也不失为一种走进文本的途径。形式与内容, 两者本就不可分割。在这里, 作者刻意地连用7个“他”, 就是要强化盲孩子的孤寂之心, 一遍遍地冲击读者的心灵, “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 他的遭遇能引起我们的同情。从学生的朗读中, 我也深深地感受到, 他们的心也被打动了。但这还不够。
【片段三】盲孩子的“蜕变”
老师问:在影子与萤火虫的帮助下, 在经历暴风雨之后, 盲孩子最终怎样了?
引导学生阅读童话的结尾部分 ( 第79 - 86段) , 盲孩子的最终变化是清晰的, 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 但我需要的还是让学生去关注这些诗化的语言形式。
PPT呈现: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
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 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 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 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 他的影子慢慢褪去了黑色, 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
金波在结尾, 再次连用8个“他”, 一方面突出了盲孩子在蜕变之后的那种欣喜与激动, 另一方面也与开篇形成了照应。这种强烈的呼应, 更是把童话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达到这个效果, 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配乐朗读, 开篇的7个“他”, 为盲孩子“过去的他”, 我来读。结尾的8个“他”, 为盲孩子“现在的他”, 学生齐读。通过这样强烈的对比, 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达到了高潮, 真切地明白了盲孩子今天的蜕变是因为心中有爱, 心中有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 我以诗为线串联起整个教学, 不仅让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遨游, 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的童心、诗意的人生。其实, 每一则童话, 就是一首美妙的诗!
金波自己曾这样说, 我们可以不写诗, 但应当有诗的兴趣。诗的兴趣可以让我们敏锐地感受生活, 细致地体验感情, 拥有高尚的审美趣味, 以及提高想象、联想等能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这样论述过: “一个人不喜欢诗, 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 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 较纯粹, 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 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 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 就是故事。……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 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儿童文学给小读者的也绝不只是“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 还应当留下感动他们、让他们思考的诗的气质。
二、童话教学需要关爱童心
学生对童话情有独钟, 他们一旦展开想像的翅膀, 就如同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在童话世界里, 任何事物都可以张嘴说话, 平凡的东西可以具有奇特的能力, 人死能复生……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心理。面对这些童话, 学生往往将童话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只要教师启发得当, 学生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而且童话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特别适合孩子阅读。要不要告诉孩子童话的真假倒是次要的, 引导他们去发现童话世界的真善美, 揭露童话世界的假恶丑, 把人性中最“闪亮”的部分温柔地藏在心灵的一角, 滋养心根, 活跃思维, 保持想象力才是重中之重。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的萤火虫、星星、花朵、太阳、月亮……对于童年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美丽的精灵对于童心的浸染, 带给孩子心灵的愉悦, 又可以拿什么来衡量? 金波用诗意的语言引领我们上路, 抵达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让我们发现童年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 对于一切真善美事物本真的热爱。
又如金波的另一则童话《开开的门》, 开开拥有一个神奇的“萤火虫水晶球”, 而“萤火虫水晶球”带领着他一次一次跨过那扇“门”, 每一次打开门, 都是新的发现, 新的成长。想来每个孩子, 包括大人, 都想有这样一个具有魔法的宝物吧。其实, “萤火虫水晶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只要我们的心里有梦想, 有诗意, 有热情, 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这篇课文中的“萤火虫、太阳、月亮”又何尝不是呢!
因此, 童话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基石, 童话中隐喻着人性的真、善、美, 隐含着深刻的哲理。童话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童话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形象, 就如一颗颗生命的种子一样植入儿童的心田。也许暂时我们看不见这些种子开花结果, 但是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下, 它就会萌发, 开出生命之花, 结出智慧之果, 经常阅读童话, 孩子们就会受到童话的润泽, 诗意人生, 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 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面对社会, 面对世界。
最后, 以金波的一首诗结尾吧:
“在你和我之间,
有一座看不见的桥,
心与心连在一起,
就像星星互相照耀。
在你和我之间,
有一阵温暖的风,
心与心互相感应,
最笨的孩子去念书 篇3
工作后,有一次,与母亲闲聊到有关读书的事情,我问及母亲:“为什么当初不选大哥与小弟去念书,而选择我呢?”母亲悠闲的表情一下变得凝重起来,她长叹了一口气道:“过了这么多年,谈起这话。做父母的真感觉对不住你哥你弟。说实话,我背后不知流过多少泪,你大哥和你小弟的成绩比你好,可是为什么没选他们呢?兄弟三个中,你大哥身体素质好,长得结实,我与你爸寻思着就是不念书,长大后也能谋个体力活,养活自己,况且他又是老大,理应退让。而你小弟呢,年龄最小最聪明,成绩也最好,學什么都快,理应是他念。可为什么选择你呢?父母最担心的就是你,你人小、瘦弱、不爱说话,读书也是一味地死学,学什么都慢,吃力。教你的老师也曾说过,你的思维能力差,反应迟钝,好在自觉性好一些。我与你爸想了又想,你小弟不念书的话,以他的聪明劲长大跟人家学徒,也会学个好手艺,但假如你不念书的话,你能做什么?你的前途我们最担心。最后,我与你爸商量决定还是选择你去读书,虽然你笨了点,但肯付出,相信一定会读出书来。
“现在,你哥给人家做装卸工,你弟也有焊工的手艺,他们都可以自食其力了,只是他们当初没念上书,怪父母没用呀。”说到这时,母亲眼里泛起泪花。原来,让最笨的我去念书包含了父母太多的苦心,我又何曾认真地想过?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篇4
每天晚上,开开和爷爷一起睡觉,爷爷总会让开开念今天学的功课,虽然总会不时地冒出几个错别字,但爷爷好像没听到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开开吐字清晰、口齿伶俐。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如此短暂。爷爷因为病情加重而逝世,丢下了哭的伤心得开开。开开大声地叫着爷爷,使劲地摇晃他,但爷爷始终没有动,而不说一句话。此时看着无助的开开,我忽然想到了自己,敬爱的爷爷终究也会离开我远去,需要我自己一人承担一切。而对着和开开一样的打击,我又会如何去做呢?
爸爸迫不得已只能把开开转到城里,上车的时候,开开高兴地要把“小胆儿”带上车时,爸爸说:“开开,听话,等到了城里爸爸给你买一只比“小胆儿”更好的够,咱们不要它了,好吗”汽车开动了,小胆儿一直在后面追着汽车跑,刚开始还只差一点距离,慢慢地,小胆儿被远远甩到了后面。汽车仍然向前奔驰,开开伤心地大哭起来,可是即使把小胆儿带到火车站,它也是不能上火车的。开开想要去城里念书,就必须舍弃掉“小胆儿”,虽然,他也很爱“小胆儿”,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好朋友。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篇5
《念书的孩子》是一部典型的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电影,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一只流浪狗“小胆儿”给了他的生活无尽的快乐,他常常等远方的妈妈爸爸打电话,这可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吧!
开开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每天在学校借书,晚上回家给爷爷念书,他在学校做完作业是为了腾出时间给爷爷念书,他认真读书只为了在将来座椅个有出息的人,能够不用远离自己的家人,再次感受孤独。
看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篇6
炊烟萦绕着烟囱,宁静而偏远的小乡村随着阳光的扬洒从黑夜的宁静中苏醒过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其中有一小一大两个孤单的身影,小的是个九岁的男孩,名字叫开开;年长的略显佝偻的是开开的爷爷。他们相依为命地生活在这里,陪伴他们的还有一只叫小胆儿的小狗。爷爷有肺心病,拖垮了家里的经济,为了吃药,连有线电视费也不交了。开开放学没事干,爷爷怕开开空虚,就哄着开开念课文。今天的课念念,昨天的课巩固巩固,明天的课预习预习。爷爷并不在意开开念得对与错,只要能让开开有事干就行。开开每次念书的时候,小胆儿就很捧场,坐在爷爷的鞋子上认真地听。
一天早上,小胆儿突然叫起来,要开开去爷爷屋,开开跑过去,发现叫不醒爷爷,爷爷煤气中毒了。开开打了120将爷爷送到医院。所幸抢救及时,爷爷醒了.
有一天,小胆儿又突然叫起来,还咬着开开的裤脚往爷爷屋里拽。开开连忙跑过去,却发现爷爷躺在床上没有了呼吸。开开的父母回来安葬了爷爷,要带开开进城。开开不想走,说班里的吴美芳进城半年都没有找到学校,前几天又回来了。开开要念书,不想进城。
开开的爸爸在城里打工,住的是工棚。妈妈在城里当保姆,住的`是雇主家。开开要是进城还真没地方住。城里上学的条件太不成熟,但在农村还可以。开开跟爷爷学会了做饭,蒸馒头擀面条都会,吃饭穿衣不是问题。最让开开爸妈担心的是,万一晚上开开有个病啥的,连个知道的人都没有。于是开开爸去找开开的老师。王老师说,白天开开自己吃饭,晚上可以睡在老师家,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没有了爷爷,开开做饭心不在焉,总是把饭烧糊,上课也总是迟到。后来开开干脆不做饭了,和小胆儿一起啃馒头就咸菜喝凉水。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终于开开要进城了。进城的头天晚上,开开把书包腾空,把小胆儿装进去试了试,正好能装下。开开对小胆儿说,我就要带你进城了你开心吗?第二天早上,父子俩带着小胆儿到了村口汽车站。要上车的时候,爸爸却突然说小胆儿不带了,到城里爸爸再给买个更好的。开开不同意。爸爸说火车上不卖狗票,带着狗人家不让上火车。开开仍然不同意,爸爸生气了,说开开不听话,把开开的手掰开把狗绳扔掉,硬是抱着开开上了车。车开了,开开一边反抗着爸爸,一边哭喊着让小胆儿快跑,说我在前面等着你。小胆儿拼命地跑起来追赶着汽车,但越追离汽车越远。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着两个群体: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一直以来,我们都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我们那风华正茂的一代,在现实的无奈逼迫下,把最需要关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滞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万万个开开和他的爷爷。
在这部电影中,小狗小胆儿是不可忽视的主角之一。它给一老一小的生活平添了几丝生机与活力,也处处表现出对开开的依赖和友谊。最后开开坐车离开,小胆儿飞奔在马路中间的情景真的是让人心碎。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600字 篇7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中国农村三十年来向城镇化方向挺进的过程中,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即留守儿童,已达六千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抚慰和关爱,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的不仅仅《念书的孩子》这部反映农民工留守孩子情节的电影,呼吁全社会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
在电影中,由于开开的爷爷有肺心病,不得已开开的爸爸妈妈,丢下年仅9岁的开开进城打工去了,为了不使开开寂寞,爷爷就哄着开开念课文。爷孙俩相依为命。后来开开的爸爸要给家里点个炉子,爷爷推辞说不用了,再冷的天没有炉子,不一样熬过去了。可开开爸爸非要装,爷爷就同意了。第二天,开开捡的流浪狗小胆儿,叫着拽着开开的裤腿去爷爷屋,开开跑过去,发现煤气阀门没关,爷爷煤气中毒了。开开急忙打了120,所幸抢救及时,爷爷才醒了过来。有一天,小胆儿又拽着开开的裤腿,开开连忙跑过去,发现爷爷呼吸已经停止。开开的父母回来葬了爷爷,要带开开进城。开开不去,说他们班的吴美芳进城半年都没找到学校。于是开开的爸爸只得花钱找了一些人,解决了这个麻烦事。走的时候,开开的爸爸说小胆儿不带了,进城给他买个更好的。开开不同意,于是爸爸把开开的手掰开把狗绳扔掉,硬是抱着开开上了车。车开了,开开一边反抗着爸爸,一边哭喊着让小胆儿快跑,说我在前面等着你。小胆儿拼命地跑起来追赶着汽车,但越追离汽车越远。
看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孤独。由此,我希望所有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多顾虑孩子的感受,这些自己孤单,无依无靠,夜晚睡觉都想着父母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啊!看了这部影片,我受益匪浅,我佩服开开的坚强和勇敢,和他相比我自愧不如,我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做一个坚强的“念书的孩子”。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600字 篇8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叫开开,他是一个正念小学的孩子,和爷爷住在一起。她的父母都去外面打工了。他的爷爷说,他经常在梦里叫自己的爸爸妈妈,他有一只很可爱的小狗,叫小胆儿,他每天都是爷爷和小胆儿陪他上学,生活。有一天下午,他和小胆儿说:“小胆儿,你有没有想爸爸妈妈啊,你有没有梦里见过他们就在你的面前,可是你怎么追也追不上……”,说着说着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声音上也带上了一丝哭腔。有一次,他睡到了东面的房子,结果他的爷爷因煤气中毒而昏倒了,这使他十分自责。可他的爷爷没有怪他,他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还帮爷爷做饭,每天晚上他都会给爷爷念书,和爷爷一起了解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可是后来爷爷去世了,再也没有人陪他上学,再也没人听他念书了,他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要把他接到城里去读书,他也只能接受。
看了这个故事,我感触良多,开开只是一个上学的小孩,却可以帮爷爷烧饭,擀面,做菜,而现在已经上初三的我却只会煮方便面。他可以在晚上一个人出去,一个人睡觉,我却连出去买东西的勇气都没有,和他比起来,我简直差的太远了。他在看到爷爷昏迷后,能够果断的给“120”打电话,可是我,估计也就只会吓得哭了。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中学生作文 篇9
这部电影内容的讲述是:一个九岁的三年级小学生路开爸爸妈妈都到城里打工,家里就剩下他和爷爷俩人相依为命。还有“小胆儿”是一条小流浪狗,被开开收留了。因为爷爷的身体不好,所以为了吃药,电话费、电视费都没有交。爷爷怕开开无聊,就哄他念书,念念学过的课文。这下好了,开开知道了爷爷喜欢听书,他借来《三国演义》和《杨家将》每天晚上给爷爷读,爷爷非常的高兴!
但随着冬天越来冷,爷爷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开开看到爷爷做饭时咳嗽的站不住,就自己学会了做饭。就在一天清晨“小胆儿”进厨房拽着开开的裤腿儿好像要告诉他什么,开开也感觉到不对劲,赶紧跑进爷爷那屋,却发现爷爷已经没有了呼吸。爸爸妈妈回来以后安葬了爷爷,并且要带开开走,但开开不走,因为他舍不得老师和同学们,他要上学。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于是就找到了班主任王老师,并把开开托付给了王老师。没有了爷爷,孤零零的开开变得非常无趣,连饭也做不好了。就吃两口馒头,喝凉水。爸爸因为实在放心不下,又回来了。
第二天开开整理好东西牵着“小胆儿”跟着爸爸准备进城,但就在准备上大巴车的时候,爸爸让开开把“小胆儿”放下,说因为火车上不卖狗票,开开一听便急了,大哭着说不进城了,但还是被包上了车,“小胆儿”也拼命的狂奔追着汽车,但是随着汽车的车速越来越快,“小胆儿”的身影也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农村孩子的艰辛,不像我们城市的孩子生活优越。在乡村的孩子为了生存自己会做饭,会下地干活儿,开开看到爷爷做饭的时候咳嗽的站不住,就主动学做饭,以后每天都帮爷爷做饭。但我们呢,成天像个大仙儿一样,吃了睡,睡了吃,也很少帮大人们干过活,不知道心疼父母,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
乡村孩子知道自己父母挣钱很不容易,干什么都很节俭,连五毛钱的粥都不舍得喝,为爷爷的病不教电视费,为给爷爷解闷每晚给爷爷读书。真的是令我感动。但是看看现在的我们,电脑、手机、旅行,要什么有什么,买什么从来都不考虑节俭,花钱如流水,从来不珍惜。
乡村的孩子都非常勤奋好学,知道自己家里非常穷,所以要发奋图强,努力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从小就有好的教育环境,能上好的学校。所以我们要更加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农村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都能努力勤奋的学习,我们又何尝不能呢!我们更应该好好的勤奋学习,珍惜亲情。
这也算是我的一篇语文作业,老师要求看一本书,把内容故事情节讲给妈妈听。所以,故事内容写的详细。
影片《乘风破浪》观后感想 篇10
但是人生赢家就没有遗憾么?当然有。所以我觉得邓超饰演的阿浪身上一定带着韩寒自己很多的个人色彩,也许他也对上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充满好奇,或许他一直对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的隔阂耿耿于怀。而这里所谓的两代人并不特指韩寒跟他的父亲,而是几乎所有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父子、父女之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或者代沟。
那么你以为《乘风破浪》只是为了解决父子矛盾?那你太小瞧了韩寒。他向来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所以当你以为《乘风破浪》会延续《后会无期》那股文艺公路电影风格的时候,他却开场就以一场紧张刺激的赛车比赛告诉观众,这个可能是一部体育励志类电影哦。然而,当观众调整姿势准备以励志的心态看这部电影时,整体风格却再度全方位反转,原来赛车也不过是噱头,那些紧张刺激、荷尔蒙爆棚的外衣下包裹的是一颗跳动的温暖之心。
邓超跟彭于晏的电影质感是毋庸置疑的,两个人任何一个如今都是当之无愧的一线票房担当。关于两个人在电影里的关系,韩寒很早就说过,彭于晏演邓超的爸爸,很多观众以为是玩笑话,而我现在可以负责任的说,彭于晏确实演邓超的爸爸。而且这两个人在电影里的性格极具反差,彭于晏总是一副满不在乎吊儿郎当的样子,他重情重义却并无远见,而邓超饰演的阿浪却总是满腹心事忧心忡忡,可是两个人站在一起又莫名的气场特别合,也算是意外收获。
赵丽颖演电影不多,而且似乎总是很难遇到合适的角色,不过这次在《乘风破浪》里,我想说,这应该是赵丽颖从影以来最适合她的角色,温暖知性,一个爱自己的男人大过天的女人,一个一看就是大家闺秀但是最后的彩蛋却让人大跌眼镜的奇女子。一个演员遇到一个好角色当是人生一大幸事,显然赵丽颖这次很幸运。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我不能说董子健在《乘风破浪》里演的是谁,我只能说,这真的是个处处散发着韩寒式搞笑方式的梗。
说到笑点,之前好像有人在质疑《乘风破浪》放在春节上映是不是合适,看完电影,这样的疑虑完全打消了,这部电影尽管没有大红大绿的色彩冲击,但是论笑点之密集,这绝对是为春节档量身打造的合家欢电影。最关键是,这部电影不仅搞笑,笑完之后还让人深思,对爱情、亲情都会有全新的认识。相信我,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想带着父母再看一遍的。
《沂蒙老兵》影片观后感心得感想 篇11
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之志。作为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一心为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有了他35年的坚守与努力,使得穷沟变富,荒山变绿。党员干部当始终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瞄准目标干、盯着问题改,不达目的不罢休,摆脱贫困、拔掉穷根。
要有叩石垦壤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是李保国的名言。无论是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还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背后都是他克难攻坚的真实写照。扶贫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攻坚克难啃硬骨、一以贯之挖穷根,就是要学习李保国那样的执着与坚守。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 篇12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1《念书的孩子》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关于一个留守儿童路开的故事。
观看电影时,周围有许多同学都被感动地哭了,我也哭了四次:第一次是爷爷吃喜酒忘了开开,当路开找到爷爷并抱住他时,我哭了;第二次是爷爷煤气中毒,被医生救活,开开抱着爷爷哭了,我也哭了;第三次是爷爷离开了人世,开开悲痛不已,我留下了心酸的眼泪;第四次是爸爸把开开带到城里上学,把小胆儿留下了,可是小胆儿一直追着大巴车,我被小胆儿的人情味深深打动,就又哭了。
开开很爱学习,经常给爷爷念书,虽然他经常把字读错,但是他认真专心给爷爷读书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爷爷从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安慰。
回到家后,我把我和路开对比了一下,觉得我比路开生活幸福多了,热了冷了就开空调,饿了就有可口的饭菜吃,而且还有手机、点读机,同时又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旁,沉浸在父爱母爱之中……
所以,我今后决心好好向路开学习,珍惜我所处的优越条件,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不辜负社会、老师、家长对我的期待。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23月3日,我在学校看了《念书的孩子》这本书,由于在校没有观看完,我是在妈妈单位又补看的,看完后妈妈问我喜欢《念书的孩子》这本书?我说喜欢,妈妈问我:“那你看到了什么?”我沉默了一会儿,告诉妈妈:“开开的爸爸、妈妈因为要到外地工作,所以只有他和爷爷在家,由爷爷接送他上学,他还养了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叫小胆儿。我也非常喜欢小狗,妈妈,可不可以也让我养一只那么可爱的小狗?”妈妈说我们不行,因为住楼房不能养。妈妈又问我:“那你看了这部电影学到了什么?”我有些伤心的回答妈妈:“开开的爷爷后来死了,只剩下他自己在家了。可是他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妈妈说:“妈妈觉得你也很勇敢呀,你也能自己在家。”“我没有他勇敢,他自己在家能开灯、关灯,可是我自己在家不敢自己开灯、关灯,还有我不会做饭,可是路开却会,而且他还能帮爷爷做许多事情”。“妈妈,我觉得路开比我棒,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是呀,我从从书中体会到了以往所没有接触过的一些感受,妈妈希望我能因此而成长,同时也能变得更勇敢与坚强。书中最后是开开离开农村要到城里上学,因为车上不能带小动物,于是爸爸只好将小胆儿留下,可是开开舍不得小狗,一边哭喊着下车一边让小胆儿快跑追赶车辆。结束后,我对妈妈说,小胆一定能追上那辆车,和开开在一起了。也许妈妈不想让我太失望,只好说可能吧。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3这是原雅轩的一部电影。原雅轩并不着名,我也并不知道他。但是,我知道他的《念书的孩子》,这个非常感人的电影。
主人公名叫开开,是一个留守儿童。他与爷爷互相照顾,活得很快乐。开开捡来的流浪狗“小胆儿”,是非常通人性的,也是我们这些人买不来的。
开开家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机,连电视都没法看。放学后唯一的快乐,就是告诉爸爸“复习了,预习了”后听到爸爸的夸奖。
开开的爸爸给开开和爷爷买了煤气,使要跺脚取暖的家庭暖意四溢。可是溢的.太多,让爷爷煤气中毒。开开哭的死去活来,还是林医生把爷爷从阎王爷那里拽了回来。开开感动的泪水四射,给林医生磕头表谢。
但是,人免不了一死,爷爷最后还是走了……
开开开始一个人在家生活,自己起床,自己做饭,自己上学……陪伴他的只有“小胆儿”。我一边看,一边擤鼻涕。
爸爸还是不忍心,想把他接到城里去。开开当然愿意,但还是有点舍不得大家。
因为种种原因,“小胆儿”不能去。开开可不愿意了,相处几年的朋友,再也无法见面。离开了开开,“小胆儿”怎么生活?怎么躲避大黑的追赶?
但他爸爸还是把他拽上了车。车走了,“小胆儿”在后面追。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
是啊,留守儿童都那么认真的学,咱再偷懒,可就说不过去了。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4《念书的孩子》中,九岁的开开从小和爷爷生活在乡下,脱离父母关爱的他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用生活化的情结勾勒了开开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我能感受到开开内心的那种孤独和执着。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小梦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经历了惨剧后,小梦的父亲痛定思痛:孩子好了后,一定要带在身边。然而,正如有人所担忧的:进城后的小梦能在父母奔波忙碌中得到足够的关爱吗?面对高高的户籍壁垒,又如何从稀缺的社会公共服务中分享到自己应得的一份?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5800万留守儿童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一边是“流动”,一边是“留守”,许多时候,正是流动人群权利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种种困境。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能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既要着眼于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更应扩展至对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念书的孩子观影感作文
2.《念书的孩子》电影观后感
3.念书的孩子观后感作文
4.观电影念书的孩子有感
5.看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6.《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7.《念书的孩子》观后感作文
8.《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作文
【影片《念书的孩子》的观后感想】推荐阅读: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想与心得05-28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500字作文11-07
《念书的孩子》读后感09-23
影片夺冠观后心得感想06-10
长江七号影片观后心得感想10-05
影片忠诚与背叛的观后感08-27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观后有感07-05
大牌云集的影片《摆渡人》观后感07-21
人与自然影片的观后感09-23
看影片东方主战场的个人观后感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