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购买权协议

2024-06-01

优先购买权协议(共10篇)

优先购买权协议 篇1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_________市房地产法规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本协议。

一、销售模式说明

本项目商业类产品施行分期销售。

本协议不表明甲乙双方对_________商业类产品进行认购或者进行类似性质的活动,而仅是甲、乙双方约定,待_________商业类产品正式发售后,乙方有按优先权顺序依次享有优先挑选、认购、购买产品的权利。

二、标的物

1.产品:_________商业产品

2.物业地址:_________。

三、优先权确认

姓名/公司名称: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_________

公司注册号/法人代码:_________

地址/法定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

乙方有意购买本协议第二条第一款所指明的物业产品类型,本协议确认的优先权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居住类产品正式发售后,乙方按优先权顺序依次享有优先挑选、认购、购买本种类产品的权利。

四、优先权保证金

1.为了确保在项目正式开盘销售时,乙方能够按照所拥有的优先权享有相应的优先挑选及购买产品的权利,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乙方愿意以每套产品_________元金额向甲方支付优先权保证金。乙方意向购买的产品数量为_________套,乙方向甲方支付人民币_________元整。

2.甲、乙双方正式签订《_________市商品房预售合同》,本协议优先权保证金自动充抵部分乙方所购产品首期款。首期款不足部分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_________市商品房预售合同》,乙方需另行补齐。

五、优先权终止及失效

1.甲方在正式签订《_________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前三个工作日电话或书面通知乙方选房,并办理相关购房手续。

2.乙方与甲方正式签订《_________市商品房预售合同》之前,乙方有权放弃优先权。

3.在甲方正式通知乙方选房后的三个工作日内,若乙方尚未与甲方正式签署《_________市商品房预售合同》,则视为乙方自愿放弃本协议约定的优先权。

4.自甲方接到乙方书面告知其自愿放弃优先权之日起,甲方开始为乙方办理免息退还优先权保证认金的手续,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乙方按本协议支付的优先权保证认金无息退还给乙方。同时,本协议自动终止。

六、其他

本协议共三页,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代理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优先购买权协议 篇2

(一) 优先购买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优先购买权, 法国、德国、瑞士称为优先购买权, 台湾地区的立法则称为优先承买权、优先承受权等, 是指特定人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而享有的于出卖人出卖标的物于第三人时, 得以同等的条件优先于他人而购买的权利。

以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为例 (出租人、承租人、第三人) , 依目前的通说认为优先购买权就是在出租人意欲出卖房屋与第三人时, 在与第三人协商好的同等条件下, 将其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在此情况下有优先购买权。

(二) 优先购买权疏漏及其完善

对于目前的优先购买权的解读不能说是种错误, 但是确实存在着不足, 这种仅仅单一的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优先购买的某一方面, 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情况。对于优先购买权定义本身并不怀疑, 至于其定义在理论解释与实践的运用上却有很多疏漏。我们说, 理论是来自实践, 我们对于理论定义的解释应该也是以实践中的存在为前提的, 而不是一味的以莫须有的理论去改变实践。

还是以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为例, 这里其实应分情形处理, 并不是上面表现的那样笼统。第一种情形是出租人意欲出卖房屋但是还没有第三方买家, 这时他可能有两种做法, 可能去寻找第三方买家也可能去找优先购买权人商量出卖事项, 对于寻找第三方买家的情况, 只有其寻找到并出卖时才会产生优先购买权的问题, 对于找优先购买权人商量, 在出卖人说出心理价位并且优先购买权人同意的情况的并无问题, 但当其不同意, 并且出租人继续寻找到了下个买家并以此条件出卖给了买家, 此时难道说优先购买权人没有享受到优先的权利吗?很显然他是享有了优先的权利, 只是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我们就觉得没有享有, 以为出租人侵害了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当然在出租人继续寻找买家并以比刚刚给优先购买权人的条件更为优越的情况下, 必须再通知承租人, 这样才没有侵害其权利。也就是说在出租人在先与出租人协商出卖不成时, 再寻找其他买家所提出的条件不能比给出租人的更为优越, 若更为优越了必须再通知承租人。第二种情形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 出租人将房屋出卖与第三人, 必须将其同等条件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对于这里提到的第一种情形, 在理论解释中并没有提及, 对于国外也没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近年来有不少外国学者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优先要约权, 即需要财产所有人让权利人出价购买财产, 如果权利人拒绝以该出价购买, 财产所有者可以向第三方处分该财产, 其价格高于权利人出的价格[1]。对于优先要约权是否属于优先购买权, 学者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认为优先要约权应属于优先购买权, 就从目前理论与实践来看, 没有必要把优先要约权单独分割出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优先要约权与优先购买权在实践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硬是将其分割开往往不利于实践中全面整体的把握, 同时还要考虑什么情况下赋予优先购买权什么情况下赋予优先要约权, 就是要把优先要约权与优先购买权做一个彻底的区分, 事实上并无必要。将优先要约权统归于现行的优先购买权之下弥补了实践中的漏洞。

二、优先购买权的性质

在对优先购买权全新认识后, 我们会发现若以之前的方式去认定定优先购买权的性质是不可行的。因为现在的优先购买权还含有优先要约权的内容。显然为了显示其是一个整体也可以以分阶段的方式来分析, 这种优先购买权具有阶段性[2]的说法, 之前夏志泽教授也提及过, 只是并不是对优先购买权作出新的阐释的基础上论述的, 还是立足于通说所认识的优先购买权, 虽然文章中也能隐约看到优先要约权的影子但是并没有明朗的提出来, 并且夏文章中优先购买权的阶段性质所分的三阶段所论述的并不完整, 这种阶段不是都会发生的, 事实上这种更倾向于分情况。要具体搞清楚优先购买权在每一阶段的性质必须知道优先购买权何时产生, 在理论界存在两种认识, 一是自基础法律关系成立时产生;二是自出卖人打算出卖标的物时产生。关于此两种说法, 第二种应该更具合理性, 若属于第一种情形那么优先购买权在此种情况下的性质应是什么?在优先购买权成立后出卖人尚未表示出卖标的物前的这一阶段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时优先购买权是一种期待权。“期待权说”认为, 标的物所有权人未将标的物出卖, 则优先购买权人的权利尚未现实化, 只处于期待状态, 因而优先购买权是一种期待权。王泽鉴先生关于对于期待权给出了两点判断标准:一是, 此种地位是否已受法律保护;二是, 此种地位是否有赋予权利性质之必要。[3]对于此两点愚钝的认为并不能确切的说明何种权利属于期待权。申卫星教授关于期待权的构成提出了三点判断标准:一是, 对于未来取得某种权利的期待;二是, 已经具备了取得权利的部分要件 (是指权利主体已确定, 并且所期待的特定利益的内容或范围已经确定) ;三是, 期待权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地位。[4]对于以上申教授提出的三点构成我觉得在判断何种权利为期待权上更明晰, 尤其是第二点构成要件上比较具体, 越是具体实践操作上会更容易。我们就以申教授的视角来分析优先购买权是不是期待权, 优先购买权人, 由于出租人出卖标的物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权利人取得标的物没有任何保障。所以说优先购买权在此阶段的性质是期待权是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撑的。连期待权都不是更谈不上不上实质的权利了, 因而此情况下优先购买权并没成立。从以上的推论, 我们很自然就得出优先购买权性质实际上存在两个阶段:一是出租人意欲出卖房屋, 未有第三人参与时;二是, 出租人与第三人达成了买卖协议后。

(一) 优先购买权第一阶段的性质

在出租人意欲出卖房屋, 但是还未有第三人参与时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 一是承租人主动要求购买, 二是出租人主动向承租人发出要约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优先要约权) , 对于承租人主动要求购买的情况下, 还是出租人向承租人发出要约的情况, 对于出租人并没有实质的约束力, 双方都有可能经历协商阶段, 此时承租人享有的也就是订约请求权。

(二) 优先购买权第二阶段的性质

出租人可能直接寻找第三方买家与其达成买卖协议而无视优先购买权人, 此种情况学术界对于优先购买权性质是否为形成权争议最大。我国有学者认为优先购买权只需要权利人一方之意思, 无须出卖人之承若, 何来契约?契约为法律行为之一种, 因当事人互相意思一致而成立。此种互相意思表示一致的两个意思, 其在前者称为要约, 其在后者称为承诺。就逻辑而言, 要约在何处?承诺在何处?既无要约, 又无承诺, 契约又在何处?出卖人作为当事人, 其契约自由又在何处?同时我们知道形成权具有不可侵害性的特点, 但是在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 当优先购买权人主张权利时, 出卖人可能会不履行其相应的责任, 这种情况下又应该作何解释呢?对于此点理论界也有人提出了, 形成权行使并不是形成契约关系, 而是形成了责任也不会影响买卖关系[5], 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何为买卖关系, 买卖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契约何来买卖关系, 这样一分析, 我们就不难看出此种理论的缺陷。

形成权, 指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与他人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其主要功能在于权利人得依其单方之意思表示, 使已成立的法律关系的效力发生、变更或消灭。[6]从形成权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分析即在于判断权利主体是否能仅凭自己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相关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优先购买权与形成权都有基础法律关系, 但是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并不能使既存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例如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既存的法律关系为租赁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也是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基础法律关系, 但是租赁关系是因租赁合同而产生的与优先购买权并无关系。优先购买权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可能存在两种法律后果, 一为符合法定的同等条件的要求, 与出租人订立了买卖合同;二是没有与出租人订立买卖合同。在前一种情况下, 从客观后果来看, 由于承租人通过买卖合同获得了出租标的, 所有人与承租人混同, 自然不存在租赁关系之说, 所以原来作为基础法律关系的租赁关系自然归于消灭。但是这种基础法律关系的消灭, 实质上并不是优先购买权人行使权利的结果, 优先购买权人行使权利的后果是使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订立买卖合同, 只有在买卖合同得到履行的情况下, 承租人方能得到出租标的物所有权, 进而产生承租人与所有人身份混同的法律后果, 致使基础法律关系消灭。所以, 基础法律关系的消灭是买卖合同履行的直接结果, 而不是优先购买权行使的直接结果。在后一种情况下, 承租人根本就不可能与出租人就标的订立买卖合同, 其也无法得到标的物的所有权, 故不可能产生基础法律关系消灭的法律后果。这样一来若优先购买权是形成权, 那么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对于当事人之间既存的法律关系的影响就只剩下变更一种, 根据前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行使优先购买权也不可能直接变更当事人之间原存在的法律关系, 最多也就是在法律关系之外再创设一种新的法律关系, 但是这种创设与形成权并不必然存在联系。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优先购买权的性质属于形成权却有不妥, 优先购买权对于权利人而言, 是一种购买上优先的权利, 但对于出卖人而言, 只要不侵害优先购买权人在购买上的优先即可, 出卖人并不当然具有将标的出卖的义务, 自然也不具有必须承诺的义务。[7]有学者提出了优先购买权是请求权的主张。反对者提出, 请求权说显然弱化了优先购买权的效力, 不足以保证优先购买权人获得出卖标的物的所有权。仅仅赋予优先购买权请求效力, 在义务人不去履行权利人请求的内容时, 权利人的权利肯定会受到侵害的, 这样又得转而实行权利侵害的救济, 在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后既使救济也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使得优先购买权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但是若其为附强制缔约的请求权, 就可以很好的保障优先购买权人的权利, 并且可以克服以上所提到的不足。最高院关于优先购买权的性质也定为附强制缔约的请求权。综上对于优先购买权的在此阶段性质规定为附强制缔约的请求权具有合理依据。

三、结语

为了更好的使优先购买权能够在实践中落实, 在正确理解优先购买权的情形下, 赋予优先购买权新的理解, 即优先购买权存在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也做出新的理解, 优先购买权的阶段性更利于协调优先购买权人与出卖人之间的关系, 使得优先购买权在实践中更容易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塞尔卡汗.优先购买权的经济分析[EB/OL].http://papers.ssrn.com/paper, 1999.

[2]夏志泽.先买权新论[J].当代法学, 2007, 21 (2) .

[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85.

[4]申卫星.期待权研究导论[J].清华法学, 2003.3.

[5]史浩明, 张鹏.优先购买权制度的法律技术分析[J].法学, 2008 (9) .

[6]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66.

优先购买权也有未优先时 篇3

2003年10月,A公司、王某、刘某签订了关于共同开设B公司的《合作协议》,约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B公司,其中A公司出资150万元,出资比例为75%,股份比例为63%;王某和刘某均出资25万元,出资比例均为12.5%,股份比例分别为24.5%和12.5%。合作期限为10年,在此期间,未经董事会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撤资、撤股,转让股份必须经董事会通过,原股东有优先受让权;合作期间,任何一方不得自行投资或从事与B公司业务相同或相竞争的业务活动,如有违反本规定者,应视为本人主动放弃在合作企业的投资股东权利,其股份由其他股东按其比例进行分配。

2004年2月25日,A公司、王某、刘某签订B公司章程,约定:B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其中A公司出资37.5万元,出资比例为75%,王某和刘某均出资6.25万元,出资比例均为12.5%;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2月28日,B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4月2日,B公司召开董事会,决议:同意王某和刘某自愿出让股份。8月8日,王某与刘某在未通知A公司的情况下召开B公司股东会,会议决议:王某、刘某向第三人夏某转让股份。同日,王某、刘某与夏某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王某与刘某将其合计持有的B公司25%的股权转让给夏某,转让价款为50万元。9月25日,王某、刘某又召开B公司股东会,会议决议:同意王某、刘某将所持B公司的股权转让给夏某;同意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相应职务作相应改变。2004年12月17日,B公司召开全体股东会,股东会决议载明:王某、刘某将各自所持股权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夏某,价格为50万元。

A公司认为股东向第三人转让股东权利应该是清楚、完整,并且该股东在事实和法律上不存在任何瑕疵;王某、刘某因严重违反合作协议,已经丧失其应有的股东权利,所以A公司不同意王某、刘某转让股权,因此也不存在《公司法》规定的内部股东优先购买的权利。

法院判决

法院审理认为:2004年4月2日,B公司召开董事会,决议同意王某、刘某可自愿对外转让出资,这说明全体股东已知晓王某、刘某要向股东之外的人转让出资一事;2004年8月8日和2004年9月25日召开的股东会,因A公司没有参加,也没有发表关于同意王某、刘某转让出资以及A公司是否参加竞买的意见,导致两次股东会在程序方面有瑕疵,但该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夏某与王某、刘某之间的《股权转让协议》归于无效,如果事后A公司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则将会补正这些程序瑕疵;2004年12月17日,B公司全体股东召开股东会,对王某、刘某转让出资一事进行决议,其中两位股东同意该出资转让事宜,A公司虽然提出不同意的意见,但其并没有购买王某、刘某的出资,本院视A公司也同意王某、刘某转让出资,该次股东会议完成了对外转让出资的合法程序;2004年12月17日的股东会决议明确了王某、刘某转让出资的数量和价格,使A公司有条件行使优先购买权,由于A公司不愿意购买该股份,应认定其实际上放弃了优先购买权。因此法院确认《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驳回原告A公司诉讼请求。

法理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王某、刘某是否有权向夏某转让股权,A公司的优先购买权能否对抗第三人的权利。笔者认为其实质是如何平衡受让人夏某与A公司的利益冲突,对此应结合《公司法》与《合同法》来分析。

1、股东在违反股东之间的约定对外转让股权时,其所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实际上是如何在受让人和公司其他股东之间平衡利益的问题。由于我国《公司法》对此没有作出规定,因此,只能适用《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来解决。由于债权不具有追及效力,股东不能以其内部约定对抗对第三人(受让人),因此,如果《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则受让人的利益就应优先获得保护,其他股东只能依据其内部约定寻求救济。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该条规定中,只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这一项涉及了如何平衡合同当事人与第三人的利益问题。依该规定,只有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情况下,才能宣布合同无效,从而优先保护第三人利益,否则合同当事人的权益将优先获得保护。就本案而言,只有A公司能够证明夏某与王某、刘某恶意串通,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帮助王某、刘某逃避A公司与王某、刘某之间约定的竞业禁止义务时,该《股权转让协议》才应归于无效。否则,夏某有权依据《股权转让协议》获得王某、刘某转让的出资。

2、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东对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必须经公司二分之一以上的股东同意并由公司股东会决议通过。因此,本案中的《股权转让协议》只有在获得B公司股东会批准的前提下才是合法有效的。由于夏某处于第三人的地位,其无法也没有义务去查明B公司股东会决议的真实、有效性,因此B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作出了同意该次转让的决议后,《股权转让协议》即可生效,夏某有权依据该协议获得王某和刘某所转让的出资。但是,有权取得股份与实际成为股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并不等同于夏某已成为B公司股东。在王某和刘某履行《股权转让协议》,办理完毕股权转让手续之前,夏某有权请求王某和刘某履行《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但还不能以B公司股东身份行使权利。笔者认为,夏某此种请求权并不能优于A公司依据《合作协议》要求将王某和刘某的股份归为己有的权利,此时同样存在夏某与A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易言之,在《股权转让协议》实际履行完毕,夏某取得股东资格之前,如果A公司请求法院推翻了B公司股东会决议的效力,那么《股权转让协议》将因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如果A公司依据《合作协议》率先将王某和刘某的股份归为己有,那么《股权转让协议》将无法履行。此时,夏某只能请求王某和刘某承担违约责任。与此相反,如果《股权转让协议》已经履行完毕,夏某实际取得了B公司股东的资格,则A公司无权依据《合作协议》对夏某受让的股份主张权利。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定夏某或A公司已实际取得该部分股份呢?笔者认为,应以工商登记为准。首先,工商登记资料是公开性资料,第三人可以通过查询来防范风险,确认工商登记的权威性有助于保障交易安全,节约交易成本;其次,工商登记资料具有中立性,争议双方均无法擅自篡改,有利于法院的认定,节约司法成本。就本案而言,在判决做出之前,夏某与A公司都没有完成股权转让手续,但都享有对王某和刘某所持股份的请求权,但是由于A公司并未依据《合作协议》起诉王某和刘某,主张对该部分股权的权利,因此,法官在审判本案时并无义务考量A公司的请求权,而只需要判断夏某本身的请求权是否成立。由于A公司并没有提出有力依据来推翻夏某的请求权,因此法院支持夏某请求权的判决是合法的,正确的。

如果A公司改变策略,在本案诉讼过程中依据《合作协议》另行起诉,在合并审理的情况下,法官就需要判断:在两个债权请求权发生冲突时,应该支持哪一个请求权?由于债权不具有对抗效力,因此,虽然夏某的请求权是建立在支付对价的基础上,而A公司获得请求权并没有支付对价,夏某的请求权仍然不具有优先效力,此时,只能基于公平原则,将争议部分的股权判由夏某和A公司平等分享,夏某和A公司可以各自追究王某和刘某的违约责任。

综上,有限责任公司的私人公司性质对股东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股东有互相约定较法律更为严格的义务,以保证股东能够专心经营所投资的事业;另一方面,在股东退出公司时应遵守较为严格的程序规定,以保障其他股东的投资安全,两者互相配合,保障着投资者的投资安全和投资收益。因此,法院在裁判有限责任公司纠纷案件时有必要从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性出发,遵守投资者的自由约定,恪守法律的程序和实体规定,以保障投资安全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稳定。在股东违反股东之间的约定,擅自转让股权时,其他股东依据内部约定享有的权利同样应该得到法律的承认,但这种权利并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反之亦然。

相关链接:

优先购买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具有法定性、权利行使的不确定性、同等条件认可、顺位优先性、不可转让性等特点,其目的是保护优先购买权人获得某种财产的特殊利益。我国法律规定了具体的优先购买权,还没有优先购买权一般规定,需要进一步的法律完善。

股东放弃股份优先购买权声明 篇4

鉴于:(弃权股东)为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的合法股东之一,并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持有目标公司百分之(%)的股份。公司(股权出让方)为目标公司的另一股东。依据公司章程规定合法持有目标公司 百分之(%)股份。年月日,依法召开目标公司股东会,股东同决并形成决议,(股权出让方)向公司(股权受让方)转让其持有目标公司百分之(%)的股份。公司(弃权股东)在此声明:

1、本公司无条件放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目标公司章程》对出让股份所享有的优先购买权。

2、本公司放弃股权 优先购买权的决定是无条件的和不会撤销的,并承诺在目标公司股权转让的过程中不反悔。

3、本公司同决就出让相关事宜对,《目标公司章程》进行相应修改。

公司(弃权股东)(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

优先购买权协议 篇5

资产拍卖中如何保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朱志强

一、优先购买权及其行使前提

(一)优先购买权的概念

优先购买权是指特定人依据法律规定或约定而享有的在出卖人出卖某项特定财产时,得以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他人购买的权利。我国民商法律体系中优先购买权的类型主要有:(1)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2)财产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4)法律特别赋予的优先购买权。比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转让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金融不良债权时,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赋予相关地方政府或者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部门或者持有国有企业债务人国有资本的集团公司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对不良债权行使优先购买权。此外,根据《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26条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由此可见,我国民商法规定的法定优先购买权,既涉及到房屋等物权转让,也涉及到股权和特定债权的转让。在出卖人出卖某项特定财产时,法定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并不区分具体的交易方式,即无论是当事人双方自主交易转让(如协议转让)或公开转让(如拍卖,包括司法强制拍卖转让、招标转让、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转让等),优先购买权制度均得以适用。本文仅讨论在拍卖程序下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问题。

(二)优先购买权行使的前提

法律规定优先购买权行使的前提是“同等条件”,即在同等条件下才能享有优先购买权。所谓“同等条件”并不仅仅意味着“同等价格”,至少还应包括相同的付款条件或方式、相同的付款期限等其他条件。在拍卖程序下,优先购买权人欲行使优先购买权,应当遵守相应的拍卖规则,包括但不限于按照拍卖规则的要求进行竞买登记、交纳竞拍保证金、在拍卖日到达拍卖现场等。从实质上看,优先购买权是法律基于一定的原因而对第三人受让权利的一种限制,但这种限制应合理地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法律需要考虑第三人与优先购买权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因此,法律规定的“同等条件”可以理解为“相同条件”,即优先购买权人行使权利的前提是应遵守第三人应遵守的全部交易条件。

二、拍卖程序下优先购买权的具体行使

(一)履行通知优先购买权人的义务

对于优先购买权人的通知期限,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并不相同。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我国《公司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笔者认为,该通知期限仅适用于法院强制执行程序中当事人协商转让或变卖程序,并不适用于股权拍卖转让的情形。在拍卖程序下,只需在拍卖日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其他股东即可,其“合理期限”应为其他股东有足够的决策、竞拍报名时间为衡量标准。对出租房屋的出卖或转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8条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我国《合同法》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3条规定:“出租人委托拍卖人拍卖租赁房屋,应当在拍卖5日前通知承租人。承租人未参加拍卖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承租人放弃优先购买权。”对于上述冲突,笔者认为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原则确定,即在拍卖程序下,承租人的通知期限为拍卖日的五日前。

未在法律规定期限内通知优先购买权人,其法律后果在上述相关法律规定也不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8条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或者存在其他侵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情形,承租人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原则,未在法律规定期限内通知优先购买权人的,并不会导致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但承租人可以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如何保障优先购买权人权利的行使

在拍卖程序中,优先购买权人因享有在一切交易条件确定后决定是否行使优先权的权利,可坐享其他竞买人博弈结果的权利,并非必须参与举牌竞价,关键是在竞买人最高报价出现后,拍卖人如何保障优先购买权人权利的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16条规定:“拍卖过程中,有最高应价时,优先购买权人可以表示以该最高价买受,如无更高应价,则拍归优先购买权人;如有更高应价,而优先购买权人不作表示的,则拍归该应价最高的竞买人。”依该规定,拍卖过程中,在出现最高应价时,若优先购买权人不作表示的,应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即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的主动权在优先购买权人,拍卖人无需主动征询优先购买权人的受让意愿。为保障优先购买权人权利的行使,防止拍卖成交后可能出现的纠纷,在拍卖实践中,笔者建议在存在优先购买权人的拍卖场合,当最高竞价出现,经拍卖师三次叫价后仍无更高出价者应价拍卖师落锤确定成交前,拍卖师应直接当场征询优先购买权人是否买受。若优先购买权人表示不愿意买受或拒绝表示,则拍卖师落锤确定成交,买卖合同在上述最高出价竞买人与委托人之间成立并生效。若优先购买权人表示愿意买受,则所有竞买人可继续应价,直至确定不变的最高竞价后,由拍卖师按照上述规则确定最终买受人。

三、拍卖中优先购买权冲突的解决

浅析房屋买卖的优先购买权 篇6

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 但在出售时, 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 有优先购买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优先购买权是指共有人分出并出卖自己分得的房屋或者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时, 其他共有人或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具有的优先购买的权利。

二、房屋优先购买权在现阶段的法律适用

1、按份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

《民法通则》第七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各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转让。但在出售时, 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 有优先购买的权利”。这是一种以物权为基础而设定的优先购买权, 是以所有权的份额即权利这一无体物作为买卖的标的物。

2、共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十二条规定一方面规定原有的共有财产已经分割, 说明了共有财产因分割后已转化为各个共有人独立财产。另一方面却又规定, 如果出卖的财产与原共有人分得的财产属于一个整体或配套使用, 则前后矛盾, 值得商榷。

3、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是指出租人将出租房屋出卖时, 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 依法享有优先于其他人购买房屋的权利。《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条也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 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尽管《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提前通知的期限, 只限定为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 但审判实践一般仍以三个月作为提前通知的合理期限。至此, 《合同法》在债权关系基础上确定了优先购买权的制度。

三、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分析评价

1、购买权是建立在限制所有权人的处分权的行使, 损害所有权人的利益基础之上的。

转让出卖共同共有财产只不过是改变共有财产的主体而已。这种情况法律上已经予以解决。如合伙关系, 在合伙经营中增加合伙人 (这里的增加就是改变了原合伙人, 并非一定是合伙人数的增加) 。至于在家庭财产共有关系中, 某一共有人将其占有的、未曾分割的财产份额转让给其他人显然是无效的转让行为。因为家庭财产共有关系的形成是基于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收养关系而形成的。是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其他人不可能因取得该项权利而成为家庭成员, 更不能以取得这一权利而要求分家析产或对家庭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优先购买权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阻碍了财产资源的流转效用。

市场的主体是人, 因此市场更注重于人的意志, 为人的意志的发挥提供各种舞台和机会并制约着人们违反市场经济规则的活动。

3、优先购买权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不可预期的积极作用。

优先购买权是一种期待权, 是将来可能取得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形成权, 在一定条件形成后, 才能行使的权力。因此这种权利的行使是不能确定的。

4、从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保证诉讼价值考虑, 亦应对房屋优先购买权制度予以修改。

在审判实践中, 出租人规避法律侵犯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及承租人阻挠出租人行使所有权的现象交替出现, 原共有人与出卖人之间就双方的房屋是否属于同一整体结构的问题亦争论不休, 使得优先购买权制度并不象立法者预期的那样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不仅最终权利无法实现, 还增加了纠纷和诉累。

四、先购买权纠纷的处理程序及立法建议

(一) 优先购买权纠纷的处理程序

1、买卖关系尚未成立的, 优先购买权人因主张权利与出卖人发生纠纷提起诉讼, 优先购买权人是享有权利的一方, 出卖人是负有义务的一方, 根据优先购买权人的性质和特征, 买受人虽与本案有一定的关系, 但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同他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其将不作为案件当事人参加诉讼, 法院也不宜依职权追加其为当事人。如果案情需要由买受人出庭才能查清事实真相, 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2、买卖关系已经成立的, 优先购买权人主张权利提起诉讼, 应将出卖人列为被告, 将买受人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这是因为案件的处理结果同买受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如果优先购买权人胜诉, 买受人应将因买卖关系无效而返还标的物;如果出卖人胜诉, 买受人可合法受让和占有标的物。因此, 买受人应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3、出卖人与买受人因买卖关系发生纠纷引起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 优先购买权人主张优先购买权的, 优先购买权人应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资格参加诉讼。

(二) 关于优先购买权的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 设立法定优先购买权所付出的代价太大, 且实践证明法定优先购买权与现时社会经济生活、人的思想观念不相适应, 并未产生我们所期望的积极效果, 应予以修改。笔者试着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一百一十八条之规定, 提出一点理论设想:

1、严格规定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

优先购买权应在一定期限内行使, 此乃不言自明之理。为确定优先购买权人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 法律应明确规定出卖人于出卖标的条件等情况通知优先购买权人, 优先购买权人则应在收到通知的一定期限内行使优先购买权, 逾此期限未作表示的, 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因此, 建议将上述法律条文改为:“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 应提前通知承租人, 承租人在收到通知15天内可以明确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 逾期不得主张。”

2、增加优先购买权的救济方式

“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房屋买卖无效”的规定, 明确指出承租人唯一的救济方式是请求法院宣告房屋买卖无效。一旦获得法院支持, 一方面, 造成善意买受人的时间、金钱、精力的浪费, 也与我国民法中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制度相矛盾;另一方面, 侵权人出租人并设有遭受经济上的不利责任, 受害方承租人也没有得到利益上的补偿, 唯一受损失的是善意买受人, 这显然与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相违背。因此, 建议增加受害人请求赔偿损失的诉请, 丰富受害人的救济方式,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惩罚侵权人。

3、允许书面的形式约定优先购买权

优先的购买权作为一种附条件的法定民事权利, 立法的初衷是保护民事法律关系中弱势一方的权益, 体现公平原则。但民事法律不应该是僵化的、呆板的, 只要不违反公共秩序, 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就应该允许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自由设立, 处分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孙庆明、胡留元、孙季平著:《中国民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三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蔡福华著:《民事优先权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年版。

[4]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王利明著:《民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篇7

我国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

虽然《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房屋租赁解释》)都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没有明确界定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不同的法官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审判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需要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加以明确,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统一。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主体范围

作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主体的承租人当然享有该权利,但是次承租人是否属于承租人的范畴享受优先购买权呢?

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由法律规定的,它的承租人主体范围是否应该包括次承租人,法律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合法转租的情况下,出租人对于承租人与次承租人之间的转租行为是认可的,如果出租人在处分租赁房屋时,不考虑次承租人的利益就会给次承租人在使用租赁房屋上的权利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次承租人是租赁房屋的实际占有人,如果次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话,在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时,次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就能简化法律关系,变使用关系为所用关系,节省了双方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程序、提高了交易效率。鉴于次承租人才是房屋的实际占有使用人,赋予其优先购买权就能尽到物尽其用。

出租人的通知时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8条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当提前3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该条文对于出租人通知承租人的时间虽有规定,但一旦出租人不履行通知义务,该如何处理,法律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同等条件涵义不清

《合同法》第230条与《房屋租赁解释》第22条均规定,在同等条件下承租人可以行使优先购买权。但是对于“同等条件”的规定并未具体化,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何谓“同等条件”。

有学者认为,所有人出卖房屋时主要考虑的就是房屋的卖价,而至于交款的方式、时间等条件都可以归结到卖价上,是卖价的履行问题。因为房屋的卖价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货币的多少能够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出租人比较承租人与第三人所提条件的优劣,也便于承租人考虑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双方不会因为购买条件的优劣而产生分歧。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

房屋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会对出租人和第三人之间的买卖关系产生阻碍作用,一旦承租人行使其权利,则出租人无法向第三人履行房屋买卖合同。然而,承租人行使其权利的期限法律法规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只在《房屋租赁解释》中第24条规定,在出租人履行了通知义务以后,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15天)。如果出租人在出卖租赁房屋的时候,没有通知承租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限又该如何计算,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笔者认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形成权,因此,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应受到除斥期间的限制。

完善我国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的建议

明确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

法学博士王泽鉴先生也认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关于优先购买权的性质。因此,明确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是继续研究该制度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应当定性为形成权。

明确承租人的范围

次承租人应当包含在承租人的范围之内。因为无论是承租人还是次承租人,他们相对于出租人而言都是承接出租房屋的相对人。法律既然要对承租人的利益进行保护,必然也要对次承租人的利益进行保护。再者,次承租人是租赁房屋的直接占有人,与租赁房屋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法律应当赋予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在制定法律时可以规定次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优于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或者直接规定在转租的情况下,承租人仅限于实际占有房屋的次承租人,次承租人享有优先购买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次承租人的法律地位,也减少了出租人的负担。

明确出租人的通知时间,并明确出租人不履行通知义务时的责任

法律应当明确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的时间。出租人希望出卖租赁房屋的话,可以直接询问承租人是否购买该房屋。或者出租人综合考虑市场价格及房屋状况后,可与第三人商讨房屋价格等具体买卖条件之后,双方暂未形成正式的合同之时,由具有权威性的中介机构出具一份评估报告,评估该房屋的买卖价格等条件,然后去通知承租人询问其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因为此时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是具有可参考性的,承租人可以参照该评估报告,来考虑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这样才能够保护承租人的利益。

明确同等条件的内容

法律应当明确“同等条件”包括同等价格及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等。将同等条件理解为同等价格,便于衡量。同时把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等作为考虑相同价格情况下的重要比较因素。因此,将“同等条件”理解为同等价款和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等与价款密切相关的条件可以更明确的比较出购买方所提供条件的优劣。

明确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

目前法律对房屋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没有太多具体规定,仅有出租人通知承租人的情况下,承租人15天内作出是否购买的表示。

在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的情况下,15天应当看作是一个除斥期间。而出租人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当加以具体规定。例如,出租人没有履行通知义务的,承租人应当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内容之日起1年内行使优先购买权。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期限,自出租人和第三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之日起,不得超过2年。

明确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受到损害的救济

《房屋租赁解释》第21条规定了出租人没有通知承租人,或者出租人的其他行为导致承租人无法取得房屋所有权时,承租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出租人向其承担损害赔偿。但是赔多少、怎么赔,没有具体规定。

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出租人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承租人的实际损失和期待利益损失,以及因不能直接成为租赁房屋的所有人而支付的额外费用,如另行寻租、搬家等额外费用。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和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对租房的需求不断地扩大。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调整此类法律关系的一种重要权利。我国现行法律对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中的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性质认定、行使条件、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所遇到问题的解决等规定比较模糊,缺少可操作性,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难以实现其立法目的,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编辑:刘娟娟)

优先购买权协议 篇8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如何在产权交易市场行使优先购买权? 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如果有标的公司其他股东需在同等条件下行使优先购买权,交易机构应为标的公司其他股东在场内行使权利提供相应服务及制度保障。

标的公司其他股东在场内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可以通过多次报价、一次报价等方式实现优先购买权。采用多次报价方式的,可以在网络竞价系统中设置“行权价”,即 由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在前次报价的基础上,以不加价的方式进行报价,表明行使优先购买权,当标的公司原股东是最终报价人的,转让标的由标的公司原股东获得;采用一次报价方式的,可以由意向受让方进行一次报价后,由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股东表达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表示愿意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转让标的由标的公司原股东获得;挂牌结束后只征得一个意向受让方的,可以参照一次报价方式,由该意向受让方一次报价后再询问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原股东是否行使权利,标的公司原股东表示愿意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即由其受让转让标的。产权交易机构也可以建议采用其他合理的方式实现标的公司原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场内行使,具体实施方式由交易机构与转让方、不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标的公司股东协商一致后确立。场内行使优先购买权在充分保障优先购买权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有助于转让方和受让方尽快达成交易,也有助于优先购买权人权利的尽快实现,并使产权转让行为始终处于第三方平台的监管下,保障交易的合法合规和交易安全。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优先权 篇9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指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就被拆除房屋的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达成的协议,他是约定拆迁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依法成立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但实践中仍因当事人违反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而出现纠纷。主要有两大类纠纷:

一类是因货币补偿引起的。但因为货币补偿方式具有一次性了断的特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较为明确,此类纠纷完全可以按照《合同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另一类是由产权调换方式进行补偿安置引起的。因产权调换方式引起的纠纷涉及到被拆迁人的生活居住权利问题,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等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发生。这类纠纷主要表现为补偿安置的房屋面积、地点、质量等不符合协议的约定或超过渡期限、逾期安置等等,但最为严重的还是拆迁人将补偿安置房屋另行出售给他人,造成协议无法履行。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约定的产权产权调换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双方只对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面积、质量、朝向等作出约定,而并没有将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特定化,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拆迁人将条件符合的补偿安置房屋交付给被拆迁人,即不为违约。

另一种方式是双方不仅对面积作出约定,而且对补偿安置的房屋位置、特定用途也作出明确约定。那么拆迁人必须将约定的房屋交付给被被拆迁人,否则即为违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但如果开发商将补偿安置房屋另行出售给第三人,而只对被拆迁人仅仅承担违约责任,显然不能够补偿被拆迁人的损失,也不能阻止拆迁人继续恶意一房数卖的行为。

故为阻止拆迁人肆意违约,擅自将拆迁安置房屋另行出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此类纠纷作出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按照所有权调换形式订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明确约定拆迁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对被拆迁人予以补偿安置,如果拆迁人将该补偿安置用房另行出卖给第三人,被拆迁人请求优先取得补偿安置房屋的,应予支持。

被拆迁人请求解除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按照本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处理。”

优先购买权协议 篇10

关键词:股东优先购买权;侵犯;救济

中图分类号:D99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51-02

目前我国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被侵犯后维权的问题,在法律上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公司股权转让中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从理论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司法救济这一方面来切实保护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内涵

股东优先购买权又称先买权,该权利是基于股东股权转让这一行为而形成的股东权利。根据我国《公司法》第72条可知股东优先购买权不仅是赋予其他股东优先购买对外转让的股权的权利,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所以应当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设置相当的条件。

根据《公司法》第72条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前提条件是:第一,股东向公司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第二,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转让或视为同意转让于第三人,包括两种情形:(1)过半数股东同意转让。(2)视为同意转让。这是指其他股东之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且又不愿意购买或无力购买该股权的情形。股权转让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主体应为除转让股权人外的所有股东。

二、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理基础

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股东享有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其他股东欲转让或者根据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强制执行程序中转让的股权的权利,该权利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法定权利。然而有限责任公司以自由、有限责任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法律规定限制有限责任公司出让股权股东的出让权是否符合法学理论?笔者做如下探讨。

(一)保持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人合性”。更确切地说,这种“人合性”表现为公司股东彼此间的信赖,公司成立、运行的纽带不仅仅在于各股东资本的集合,而是在于彼此间的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以及共同创业的理想和信心,而这种感情来自于以往各股东的交往和互相了解。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才能使各个股东容易形成合意,在相关问题上更易达成谅解和妥协,从而使各股东保持团结、提高公司的决议以及管理效率。

由此可见,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转让股东的转让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不存在信任基础的新股东的加入,避免了公司股东间的观点、信心、信仰以及理想不合,更避免了因此导致的公司正常管理难以进行、重大问题难以决议的公司僵局。并且,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仅限制了出让股东对购买方的自由选择权,并没有对出让股东的实际利益造成损害。

(二)維持公司相对稳定的状态

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第72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享有对其他股东拟出让的股权享有优先购买权,该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首先尊重各股东的意思,由各股东协商决定,对于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公司法规定按照转让时各股东的出资比例确定。据此可见,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规定尊重了各股东关于行使优先购买权自主选择,保证了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在股东间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规定了按比例行使权利,保持了各股东在行使其股东权益时的相对份额,维持了公司原有的格局,保证了公司的稳定状态和平稳运行。

(三)保护新加入股东的利益

从新加入的股东方面来考虑,若其他股东不享有优先购买权,那么出让股权的股东便可以将其股权转让给任何第三人,在其他股东反对的情况下加入公司的新股东,对公司行使管理权的阻力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对于投资人来讲,积极地参加到公司的管理中去是保护其投资的最佳途径,无法有效地参与公司的管理便增加了新股东的投资风险,那么新加入的股东的合法权益将难以保障。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有限责任公司的各股东多是基于互相间的信任、共同的创业理想而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新加入的股东在正常行使其股东权利的情况下,难免会与原有股东理念上的差距,因此而产生的公司管理僵局,不仅损害了原有股东的利益,也同样损害了新加入的股东的利益。

(四)保护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有限责任”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最显著特点之一,那么何谓有限责任呢?所谓有限责任是与无限责任相对而言的,是指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债务有限清偿,即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因此对于债权人而言,在与有限责任公司的交易活动中必须要面临该公司的破产风险。一旦有限责任公司破产,作为债权人的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将无法保证,进而导致的其他市场主体的危机以及整个市场秩序混乱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保持有限责任公司的稳定性,维持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常管理以及决议的正常通过至关重要,因而规定和保护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不可或缺的。

三、目前我国对股东优先购买权司法救济现状

在笔者所搜集到的案例中,目前我国司法界对于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救济方式一般是通过对侵犯优先购买权所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进行界定,从而达到救济目的。然而我国对于股东转让股权时,侵犯优先购买权所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司法处理以及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无效论;可撤销论;效力待定论。

第一种观点,无效论。该观点认为,优先购买权是《公司法》赋予其他股东的法定权利,侵害优先购买权就是侵害股东的法定权利,是直接违反《公司法》的行为,应当认为合同无效。股东优先购买权仅仅是法律的一种任意性规定,而非强制性规定。《合同法》第52条对无效合同的相关规定是指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使合同无效,仅因违反法律的任意性规定是无法推定合同无效的。因此,无效论的观点存在不妥之处。

第二种观点,可撤销论。该观点认为转让股东侵害优先购买权而与第三人订立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可撤销合同。但是,《合同法》的规定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才属于可撤销合同,如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因欺诈、因胁迫或乘人之危等。而转让股东与第三人所订立的合同,并非所有都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由此,转让股东而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即使侵害了优先购买权,但将其全部归为可撤销合同是不合理的。

最后一种观点,效力待定论。该论观点认为转让股东而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存在侵害优先购买权的情形,这样的合同屬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因为《公司法》所规定的优先购买权是一种程序性规定,转让股东在对外转让其所持有的股权前,如果公司章程没有其他规定,那么其必须履行《公司法》所规定的程序,将自己与第三人订立股权转让合同的事宜及真实交易条件告知其他股东。若未履行告知义务或是不当履行,那么转让股东无法享有股权的对外处分权。

四、对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司法救济的完善建议

在本文讨论的优先购买权的法律制度中,存在三方法律主体与二层法律关系。其中三方法律主体即股权转让股东、其他股东及受让第三人。两层法律关系指其他股东与转让人之间的优先购买关系、转让人与受让第三人之间的债权关系。由于债的独立性,简单的优先购买权享有股东的权利受到侵害并不影响转让人与受让第三人之间合同的效力。即使出现“一物二卖”的情况,两个债权债务关系也可并行存在。通常对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确认无效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优先购买权并不一定要通过对合同效力的认定才能得到司法救济。本部分将对前文所述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合同效力认定的法律空白处对其具体制度设计进行构想。

(一)虽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但未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的权利救济

对处于此情境下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无论是选择可撤销论还是效力待定论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但认定此合同有效又似乎对优先购买权人显失公平。但实际上对于此情形下的优先购买权的救济,不只有对合同效力认定这一途径。

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后,但未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股东可以直接起诉主张依照评估确定的价格或者受让方实际购买的同等条件购买股权。本条仅就优先购买权受到侵犯时,股东可以向法院主张其优先购买权进行了固定,并未讨论合同的效力,此时的合同自然履行不能。在这种救济方式下,当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受到侵犯时,股东可直接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支持其优先购买权,而无须就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进行确认,这样不仅弥补了合同效力认定法律规定之不足,也能有效避免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股东滥用其权利,恶意诉讼。

这种救济方式直接阻断了第三人与转让股东间的股权转让行为,致使股权转让合同之履行不能,此时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的当事人可根据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进行赔偿。此种救济方式由国家强制力保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且在司法实务中操作性更强,更节约诉讼成本,是股东实现优先购买权的途径更加清晰。

(二)已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且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权利的救济

当股权转让合同已履行完毕,且公司形成了新的稳定的股权结构,此时受让第三人已经事实上实现对公司股权所有权的转让,此时受让人已经着手于公司的治理,且经公司股东名册的变更,已产生公示的效力,法院应当尊重已形成的稳定的股权结构。即使并无法充分证实受让人为善意(可以充分证实受让人为恶意的情况外),法院此时撤销第三人的受让行为或判定其无效是不恰当的。这主要考虑到公司的人合性,以及将此股权转让恢复到原始状态成本较高,且从商事行为的效率性考虑也非恰当,此时维护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而赋予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股东以侵害赔偿请求权的救济方式更为适宜。因此,当公司业已形成新的稳定的股权结构时,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股东请求认定合同效力或邀请行使优先购买权是法院当驳回诉讼。这样可避免公司处于股权持续不稳定状态,对公司内部管理以及与外部的交易皆产生不利影响。但对股东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诉讼驳回,并不意味着股东权利受到侵害是无法得到赔偿,此时受侵害股东可以请求有过错的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旭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纠纷司法实务精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蒋学跃.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3]夏建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4]彭春莲.股东权利救济机制研究——以司法救济为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刘俊海.现代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曹兴权.股东优先购买权对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5).

[7]蒋大兴.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中被忽略的价格形成机制[J].法学,2012(6).

[8]李激汉.有限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司法争议问题探析[J].河北法学,2014(10).

上一篇:降水施工作业指导书下一篇:讲中国支付宝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