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洁我爱我家

2024-07-10

姜玉洁我爱我家(通用3篇)

姜玉洁我爱我家 篇1

我 爱

我家

姜玉洁

我爱我家,我家是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家里有温柔贤惠的妈妈,有高大魁梧的爸爸,有调皮可爱的妹妹,还有小家碧玉,冰雪聪明的我。

我爱爸爸,爸爸每天在家做家务,别看这做家务简单,可是爸爸的功劳也不小呢!记得有一天,以前在三林的一个邻居来我们家里做客,正好,爸爸刚刚扫好地,家里干干净净的,邻居来了一看,情不自禁的喊道:呀!你们家里怎么那么干净呢?而且又没有请保姆,到底是谁打扫的那么干净的呀?我们一家子都向着爸爸看,邻居明白了,就夸爸爸真勤快,难得的好男人呢!这时,爸爸的脸比西红柿还红呢!

我爱妈妈,妈妈每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还要每天辅导我写作业,非常辛苦,有时候我写作业写到几点妈妈就等我等到几点,还要很早起来叫我起床,妈妈的功劳也不小,特别是学习方面,有一次,我在学校里,数学老师正在批改作业,批改完了,老师说:今天回家作业只有一个人全对,就是姜玉洁。我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想:要不是妈妈我肯定不能全对的。

我爱妹妹,她虽然很调皮,但是也有可爱的一面,比如,她总是讲冷笑话给我们听,我们每次都被他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而且,每次我叫她帮我做事,她总是不推辞的帮我做好,所以她就是我的得力小助手。

这就是我们四口之家,我爱我家,更爱我的家人。

姜玉洁我爱我家 篇2

每年在母亲节这一天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姜晓波都要借助一件礼物一席饭局,将埋藏了整年的感激和爱倾泻而出。在没有母亲的母亲节里。姜晓波和兄妹们请年迈的父亲齐聚一堂。宴席上,孩子们举杯共祝,一起分享彼此的亲情故事。大家手捧酒杯,唱起《世上只有爸爸好》时泪流满面……催人泪下的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2月14日,情人节,对于这一天,姜晓波自然没有什么礼物的奢望,更没有爱的期待,照样重复着每天的工作。

2009年的情人节,劳累了整天姜晓波拖着疲惫的身驱准备开车回家时,意想不到的景象映入眼帘,副驾驶座上放了一束漂亮的康乃馨!她断定是儿子送的。一问果真如此儿子说要给她来个意外的惊喜。原来,儿子在给女朋友买花时就想起应该让妈妈也享受同样的待遇。刹那间,姜晓波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忘却了所有疲劳。

每逢母亲节姜晓波都会在心里默默想念自己的母亲。家里有关母亲的老照片,被她用手指反复抚摸。母亲的形象在她脑海里反复温习,生怕失去了原来的真实。如果天堂有手机,姜晓波巴不得给母亲发条短信问好,世界到处是电波讯号,您不经意收到的一缕,娘,那是我,是我托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在母亲节送给您的祝福。

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祸福。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家家户户都吃不饱,妈妈为了让5个孩子能填饱肚子在离家很远的河对岸开了一片荒地,就是这条河把刚满36岁母亲的生命夺走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姜晓波的母亲一大早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家,把家里面能装东西的袋子几乎都带走了因为这可以多装一些食物。“爸爸怕她冷,让她穿上了家里惟一的一件新秋衣,那是爸爸工作出色单位奖励的,平时他俩都舍不得穿。晚上全家人都在等母亲回来吃饭,但等来的是噩耗船翻了——9个人有6人遇难,其中就有我的母亲。”

母亲的身影依旧留在姜晓波的脑海中。姜晓波说,只有在梦里,才可以重新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小时侯我很自卑,不爱小,也很少说话,有的是流不完的眼泪,因为我经常想母亲,尤其遇到困难时会更加想念。”一次,姜晓波因肺炎住进了医院。病房共有6个小患者,其余5个都有家人陪护,只有姜晓波要自己照顾自己——爸爸白天要上班,晚上还得回去给她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做饭。一天凌晨,姜晓波不小心从病床上掉到了地下动静很大把全病房的人都惊醒了。她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屋子里的人都跑过来问她摔坏了没有,还找来了医生给她检查。无论大家问什么她都不作声,就是一个劲地哭那一刻她真的希望妈妈能在身边。

为了远离那个令人伤心的地方,子女们决定举家搬迁可是父亲执意要带上他们的母亲一起走。“单位领导在他的恳求下,请示了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同意用火车托运棺材,最好,我们完整的一家坐火车从黑龙江搬到了长春”。从此父亲带着5个没妈的孩子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那段日子真的很苦,尤其是老爸那罪遭的就甭提了。每天中午带的饭永远是高粱米,把饭盒里面都染成了红色,而我们孩子吃的总是都比他好。他从不让我们受一点点儿委屈,把省下来的钱给我们买衣服,说出去不能让人看出是没妈的孩子……”姜晓波说,多年来爸爸扮演了双重角色,既当爹又当妈,默默无私地奉献,他吃的苦是常人无法想像的。

母亲节上齐唱《世上只有爸爸好》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父亲的额头上新添了几道皱纹,头上又长出了几缕白发。这道道皱纹缕缕白发像一根根针刺痛着孩子们的心。父亲如此关爱我们我们如何回报父亲呢?常言道:好儿女不如半路夫妻。不能让父亲再孤单,要给父亲找一个说话拉呱的人,给他饭后能倒上一杯热水的人。于是,子女们开始给父亲给老伴。

然而,父亲说什么也不答应,“父亲明白你们的好意,你们都成人了再考虑吧。”姜晓波心里知道,父亲是担心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或一大家的幸福。这一刻,姜晓波读懂了“什么是父爱如山”。

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大家再次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去做父亲的工作“要为父亲找个心心相印的老伴,安度晚年。这次,父亲没有反对,他“尝试找过老伴儿,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在他的心里只有妈妈一个人的位置虽然人已逝去多年,但那个妻子的位置是谁也无法取替的。我懂事以后父亲和我聊过母亲,他说和别的女人在一起脑子里依然想的是故去的妻子,会有负罪感所以他不会再找老伴儿”。

母亲在世时,自己年龄还小,不能享受自己的孝心,这成为姜晓波一生最遗憾的事情。为此,成人后的每个母亲节,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一来为母亲认认真真地补上这一课,二来以此来感激父亲带来的母爱般的温馨。“世上只有爸爸好,有爸的孩子像块宝,投入爸爸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经改编的《世上只有爸爸好》唱出别样的母爱。老爸爸听后乐得合不拢嘴。是的兄弟姐妹这些年来一直徜徉在父爱这片幸福的海洋里。”唱毕,姜晓波对满头白发的老爸爸说:“爸爸,在我心里,你是最棒的!有您在我们身边,我们感到很幸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束红色康乃罄,一套经典老歌一根精美的拐杖……都是女儿曾给父亲在母亲节的礼物。在父亲看来,孩子们的平安就是给长辈的最好礼物。当姜晓波将蛋糕上的寿桃送到了老人嘴里,老人幸福地笑了:“你们吃今天你们来的人都得吃,跟我块高兴,一起过节。”父亲笑得很开心,一家人在在这样一个温馨的日子里其乐融融……

雖然7岁时就没了母亲,但姜晓波天生爱唱歌。父亲见女儿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可是家里拮据,没有能力培养她,也没能力请老师教,就让女儿从半导体收音机里模唱。姜晓波回忆说:开始唱得特难听,招来了很多路过的人观看我三哥总说像踩着脖子了,但我自己觉得唱得好听,那时脸皮特厚只要让我唱歌不给我饭吃都行。“好在父亲十分支持自己的爱好, 一次次给女儿打气。姜晓波坚持收听跟着唱一遍一遍地学,不长时间发声有了起色也学会了不少新歌。每每想起那时冒着傻气儿的样子,姜晓波不禁笑出了声儿。

如今,一听到那些当年从电台上学来的老歌,她就立刻想起儿时学唱的岁月。那砖头般笨重的半导体陪伴了姜晓波很多年,成了她温馨的精神家园,也承载了她很多美好回忆,很长时间里她都舍不得扔掉。看到它,总觉得那么亲切,她总是轻轻拭去落在上面的灰尘,童年时代的生活就像幅老照片时而清晰

时而模糊地浮现在她的眼前。

姜晓波的童年比起一般孩子要沉重的多,但是成为一名歌唱家的梦想却从未改变。身为铁路工人的父亲找不到音乐老师教她,姜晓波索性独自跑到吉林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元柏萱,尚德义夫妇家里。元柏董老师怕她是个坏孩子不敢让她进屋姜晓波好说歹说才让两位老师收下了她。“起初学声乐的孩子一般都得找老师学整天和火车头打交道的爸爸哪认识文艺界的艺术家啊,于是爸爸发动全家及亲朋好友给我找老师,最后大哥费了九牛二虎劲儿在他下乡插队的地方找到了一位长春市评剧院的老师为我介绍了小提琴老师”。渐渐地姜晓波爱上了小提琴的演奏。旋律几乎是从小提琴里喷出来的,她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想跟着跳动,全身心投入其中。

姜晓波聪颖好学在声乐方面进步很快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文艺队的骨干,成为有名的“校园百灵”。姜晓波记得上小学时,“学校宣传队演出是父亲帮我化的妆,一到学校就引起了轰动,连音乐老师都不相信是我爸爸化的。害的后来学校一有演出,几乎所有学生都往我家跑,我爸简直就成了我们宣传队的业余化妆师。大家都好奇我爸为哈会化妆,我便自豪地告诉他们,我爸年轻时是齐齐哈尔铁路局宣传队的成员,写过的剧本曾在铁道部文艺汇演中得过一等奖,而且他是主演。后来妈妈去世后,他一心照料5个子女,就告别了舞台”。姜晓波说老爸心非常细,有时要胜过妈妈。“长这么大,父亲没打骂过我一次都是说服教育……”

“我永远感谢我的老爸,他不但给与我生命哺育我成长,还教会了我该如何做人。父亲的言传身教在姜晓波的心灵里发酵,因此有了理想,从而树立了奋斗目标——做一位人民艺术家。”

无言的歌唱响在歌唱家心底

乘着歌声的翅膀,姜晓波走过了辉煌。1998年,姜晓波到吉林省通榆县参加抗洪演出时,不幸踝骨骨折,她拖着病腿在抗洪前线唱了四天。因为治疗不及时,回到长春一检查,她得了创伤性骨关节炎踝骨习惯性脱臼。从此,她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

舞台不能上了,但不能成废人,姜晓波联想到自己求师的艰难经历,她决定把自己的技艺传给更多人,姜晓波没有停止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走上了讲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我要把所有的艺术实践精神传下去”,其实,早在多年前她就走上了边演出边教学的路。多年的教学实践,使姜晓波的艺术人生更加充实。

凡是姜晓波教过的学生都会有一种感觉只要她一来到学生们中间,就会释放一种亲和力,因此学生一般都叫她为“妈妈”,习惯喊姜晓波“妈妈”的学生很多,这是一种师生之间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姜晓波用一点滴情感培养起来的。尤其对于后进生,姜晓波总是充满爱心用不懈的恒心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姜晓波说心里高兴,但不敢当啊,毕竟没有养育之恩,“大家既然管我叫老妈我就得尽老妈的义务,多给演员们一些关怀,人和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彼此相识就是缘分”。

1989年,姜晓波第一次正式过生日,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当时有10人左右。后来每年的生日,学生们都会主动張罗为她庆祝,年复一年,姜晓波送走了批又一批的学生。“第一个生日在我那不足40米的小家里过的简单做了几个菜,买了一个小蛋糕热热闹闹既简单又温馨。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日宴会由家里改到了饭店,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忙了一年,这天我很幸福,因为这是‘姜家班’人最全的一天,学生们能来的都来了。学生们再三问我幸福吗?那还用说吗?一大帮孩子围着我,老妈老妈地叫,歌声笑声此起彼伏的,把我的脸都笑酸了。”

在喧嚣的都市里,能有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对于些人来说,就是一种放松。与亲人拉拉家常,同样是一种放松。与老父亲一起聊天,在姜晓波心目中就好似找到了一个可以栖息的温暖巢穴,很开怀,少了生活的压力。阳光灿烂的午后父亲在阳台上晒着太阳,翻看着报纸,女儿哼着柔缓的歌曲,家中顽皮的小猫眯着双眼静静地趴在父亲的双腿上……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阳光无语的宁静,烙印在八小时之外,多么轻松,多么惬意。

冰清玉洁的夏日公主西瓜 篇3

西瓜西瓜,顾名思义,应该是从外国流入的,可能从西域传入。相传其最早出现于五千年前古埃及尼罗河一带,曾有考古学家在法老图坦卡门的陵墓内,发现大量西瓜籽,估计当年可能是放了不少西瓜给法老陪葬,以给法老的木乃伊在另一世界消暑用。

据史载,西瓜传入中国约在南北朝时,当时称为“寒瓜”。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到13世纪西瓜才传入欧洲,所以中国人比欧洲人早几百年吃到西瓜(寒瓜)。直到公元1615年,西瓜作为watermelon(多水的甜瓜)才正式出现在英文字典里。

上海从前多吃平湖西瓜,是椭圆形的,不过这多是本地培育的;广东西瓜(又称解放瓜)相对吃得少。西瓜最可口是沙瓤的,真是蜜甜。

上苍体恤平民,盛夏时节西瓜公主是防暑解热的上佳之品,却是十分便宜。我记忆中西瓜上市最集中之时,只有一毛钱左右一斤(当时大学生工资为58元),几乎家家户户都吃得起。一般是半担一买,有如北方人冬季买大白菜样,放在屋里阴凉处,绿油油圆滚滚的一片看着也令人开心。这时节又正逢我们放暑假,因此,西瓜的沁甜多汁与我快乐的假期生活总是连接在一起。那时冰箱不普及,我们就把西瓜放在浴缸里用自来水浸着。当然,用井水浸着是最理想的,但上海不是很容易找到井的。就是用冷水浸着,咬上去也是凉沁沁的。酷暑当头,上海人家但凡经济还可以的,必一天开两次西瓜,一次是暑假中我们午睡过后,通常会挑一只小一点的西瓜;晚饭后开西瓜要隆重多了,因为这时爸爸妈妈都下班了,一家围桌晚餐,是一天最开心最温馨的时刻。一声“开西瓜啦”,满载着快乐和满足,其意义远在吃西瓜之外,更是一种共享天伦之喜悦。

为了避免剖西瓜时汁水四溢,我和哥哥总是分吃剖开的半只西瓜。为免“吃亏”,一开始,我们就会在西瓜上划一条“三八线”,不断提醒对方不要超越“国境线”,但凡遇到甜的西瓜,就会越往下挖越不知不觉越界;吃到不甜的西瓜,就十分谦让,慷慨地将大半江山拱手让给对方。人说同饮一江水,我与哥哥可以说是同吃半只西瓜长大的,那真叫手足之情呀!

有一段时间,我和哥哥分吃的半只西瓜是没有“圆心”的。这话怎么讲?就是西瓜最中心也是最甜的部分是给挖走的。其实,不止我和哥哥,包括我父母都是一样。为什么?因为那时我90高龄的太外公尚健在。每逢剖西瓜,外婆总要先拿只碗,将西瓜中心那最甜的部分挖下来放入碗中,再切成小块插上牙签,才给太外公享用。说起来我和哥哥从小就习惯吃没有圆心的西瓜,丝毫不感委屈不快,因为全家包括父母外公外婆都是一样吃没有圆心的西瓜。因为太外公没有牙年纪大了,应该将最甜的西瓜让给他。所以讲,家庭教育总是通过最细微的生活细节来感悟孩子,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现今在大多数家庭,这最甜的西瓜圆心,恐怕都属于家中的“小太阳”了!

在西瓜上市高峰时,父母单位的工会都会相帮一起促销西瓜以助瓜农一臂之力,也令职工可相对经济地享用降暑佳品。记得那时常接到爸妈打来电话:“西瓜来了,快点帮忙拎……”我和哥哥就会喜滋滋地搜集家中所有的网线袋小菜篮,去弄堂口等着。爸或妈这时总会破例叫辆三轮车,载着那么七八只西瓜回来了,我们就七手八脚相帮拎着抱着,将西瓜迎到家里,爸会逐一叩着只只西瓜,按生熟程度排列好,眼看一批将吃完了,马上又会补充一批,一天都不会断档。现在想来,皆因当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炎炎夏日,助一家老小安然度夏消暑的,最经济最健康的,就是西瓜了。

掌灯时分合家围坐吃西瓜,台子下一盘蚊香,烟线袅袅,这样的情景已深深嵌入我记忆中。那时桌上一定放两只脸盆,一只装西瓜皮,一只吐瓜籽。瓜籽洗净晒干,外婆会在炒瓜子时撒入五香粉、糖水,是我们在阳台上乘凉时最好的小食。

西瓜皮也不会丢掉。我们当时的保姆阿梅是广东人,她会将西瓜皮刮走青色外层切去残余瓜瓤,加入瘦肉煲汤,十分清口。有时将瓜皮切成条加入蒜蓉、糖、盐和麻油等腌渍一下,用以佐粥或蛋炒饭,清爽醒胃,是盛暑极好的凉菜。现在想想,西瓜这位夏日公主,真如戴安娜王妃样是位平民公主,无私又亲切。

立秋一过,西瓜也开始落市了,我们的快乐暑假,也开始近尾声了!人是很自私的,天一凉快,就不大会思念西瓜了。有时不到立秋,刮了几天台风,气温稍一下降,吃西瓜的欲望也会低一点。

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月,曾经在大暑天上海水果店堆得铺天盖地的西瓜一下子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果店里虽然也有西瓜懒洋洋冷清清地躺着,那得有医生证明发高烧的病人才可以享用。一般居民定期凭张副食品购买卡以人口多少配给供应,如家中人少只有二三人的,只能买到一只比拳头大一点的半生不熟的西瓜!有时好容易轮到配给日抱回一只西瓜,切开却是生的淡而无味,那份失望和沮丧,用“欲哭无泪”一点也不过分。好在那年月已一去不复返了!

现今家庭小型化,不比从前一家六口七口的,开一只大西瓜还吃不爽,且又怕血糖高,一只大西瓜,一顿吃不了。台湾的“黑牡丹”西瓜开始引入上海,小小一只西瓜比拳头大一点,不需兴师动众凑足人数才开。“黑牡丹”西瓜皮近黑色,汁丰瓤甜籽少。还有种黄瓤西瓜,清甜之中还多了份蜜糖之香,是日本种。约在千禧年始,日本善通寺市出现了第一只正方形西瓜。此方形西瓜不是靠基因改造,而是利用天然方式但在温室悉心种植,等西瓜生长到适当大小时,再以方形玻璃模套上。听似简单,但成功率极低,方形西瓜不仅不易保存容易溃烂,还会抢走土地中的营养令田园里其他西瓜养分不足,故而成本高,十分昂贵。据说推出方形西瓜的原意是为了方便运输及冰箱冷藏,但发展下来却成为限量版的奢侈品。今年香港的葫芦形西瓜每只售6880元港币,是“原装”从日本空运来的!通常这种花色西瓜不会买来自己享用,多数用来送礼,反正有市场,就有捧场客。

笔者或许已属老土落伍,只觉得花如此大财力精力给西瓜拗造型,有如给宠物狗穿衣着裙一样,不仅多此一举,而且有违天道,任意挑战大自然和嘲弄大自然,不足取。

西瓜今日也难逃“分子料理”的命运。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有一道Carpaccio,按字面理解为意大利生肉薄片。但见两片血淋淋的十分新鲜的生肉片,像吊在晒衣架上一样吊在特制的金属架上,仔细一看,上面还有果仁、黑胡椒粉,入口爽而清甜,原来这是西瓜!

上一篇:下雨文案下一篇:武职改办〔2014〕24号-2014职称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