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教学片断

2024-05-27

多音字教学片断(精选12篇)

多音字教学片断 篇1

多音字“曲”,你怎么这么难读懂

——以《小鱼的梦》为例谈多音字教学

我组的三轮试教中,都重视了多音字“曲”的学习,在学习曲的两个读音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可没想到这个我们预设中很简单的小练习却屡屡成了教学中的过不去的坎儿。

【分析问题】: “曲qū”,为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 1 学情把握不准 第一次教学片段

师:那你仔细的看看,其中老师挑出了这个词,催眠曲。在前面咱们还学习了小山村对吗,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注意红色字的读音,一起来读读。

生: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师:说说你发现什么了?、生:我发现“曲”是多音字。

师:恩,你发现它多音了。那在第一句话里,咱们用的是哪个音呢?找个同学来拼一拼。

生:qǔ

师:你能读完整的吗?你来读这第一句,完整的。生:风儿唱起催眠曲。

师:第二句话读的是哪个音,你能再拼拼吗? 生:qū

师:好。那咱们看看,曲读三声的时候我们用在跟音乐有关的地方,对不对。曲读一声的时候表示弯弯曲曲,不直,对不对?

师:用qǔ这个音能组什么词? 生:歌曲、乐曲

师:用qū这个音能组什么词? 生:弯弯曲曲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学生们对歌曲、乐曲这样的词接触很多,常听常说,读音不会错。可是生活中很少说弯曲,曲线等词。那么这两个音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既然要让孩子区分多音字的音和义,那就要在“qū”这个音上多下功夫。而第一次试教老师由催眠曲一词引入多音字,让学生读读第一句话,再读读第二句话,就开始让学生分辨qū和qǔ这两个读音,显得很仓促。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二次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生:1风儿唱起催眠曲(qǔ),波浪又把摇篮推。2新修的山间公路弯弯曲曲(qū)。

师:字音不同,字义的区别更大。投影上有三个解释①跟“直”相对。②能唱的文辞。③不公正,不合理。你能给这两句话中的“曲”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吗?

生选择字义

师:读读这些词:曲线,戏曲,歌曲,曲折 生:曲(qǔ)折

第二次施教教师让学生去选择与不同字音相对应的字义。学生对这几个解释还处于一知半解呢,教师就让学生据义定音,真是难为了一年级的孩子了。教学时应该一环紧扣一环,体现学习的梯度,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真正领悟多音字音与义之间的联系。教师理解不到位

不同读音不同意义的很多词挂连在一个字上。如果找不到意义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有混沌难辨的感觉。多音字常出现的误读情况也很复杂,有的字某一读音容易整体误读作另一读音,如:到处,处理,上声常被整体误读作去声。有的字可能存在着口语同书面语脱节的现象,例如尽有两个音,jìn,jǐn。jǐn是口语中常用单音节词,但人们似乎是知其音义,不知其字,在说jǐn这个音时与这个字对不上号。当看到书面语时又不知这个字原来还有jǐn这个音。于是尽(jǐn)管、尽(jǐn)快、尽(jǐn)量、尽(jǐn)早等词经常被读作jìn。本课中的“曲”字也属于这种情况。qū弯曲,曲线。qǔ歌曲,乐曲。“qū”这个音经常被误读为上声。

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正式展示:

师:“曲”字是一个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读qǔ,催眠曲的曲。你能用qǔ来组个词吗

生:乐曲,曲子,歌曲

师:刚才同学们组的词语中你发现什么时候读qǔ 生:表示音乐的时候。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再来读读这些词。生:歌曲,乐曲

师:那么什么时候读qū呢,教师用手势画曲线来提示学生。生:表示不直的时候读qū 师:谁能用qū来组词 生:弯曲,曲线

师:出示词语,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生:曲线,曲直

师:在课文中读催眠曲,我们把这个词送回课文中再读读。【归纳与梳理】

现代汉语多音字来源很多,如:词义引申引发的多音字,汉字简化引发的多音字,文白异读引发的多音字,古代假借通用文字造成的多音字,古今音变造成的多音字等等。因此,多音字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减少学生误读误用。要在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在运用中得到感悟。联系词性区别读音

有的多音字不同读音代表不同词性,如:好:形容词hǎo,优点多的;动词hào喜爱。

2用意义区别读音

字总是与词相联系的,一个字造出来的词有一大片,词义可能全不一样,但是字只有一个,把某一个字的某一读音里的意义搞清楚了,就能了解一批词语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使字音字义脱离语境、脱离词语的运用。从词入手的积累是必需的,但要使自己的积累有规律可循就得抓住字这个纲,把大量词语归拢到字上,当然这个归拢的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学生自己还难于独立完成。如:快乐与音乐。再如:歌曲,弯曲。

3根据应用情况不同区别读音

有些多音字的各音项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差别不大,我们很难从意义上把各个读音区分开,但它们或者使用情况不同或者运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两点把它们区分开。如:削xiāo用于单纯词,削苹果,削铅笔,刀削面,xuē用于合成词,削弱,削减,剥削。

4多读多念,提高字音使用频率,建立音义的联系

反复地念读字词这一方法对学习一些特殊的多音字会非常有效。姓氏、人名、地名、国名、历史人名、音译词、化学元素用字等多音字的音项和这些多音字的其它音项意义上一般不会有联系,我们也无法从词性、应用角度区别它们,只能反复诵读加强音义之间的联系机械记忆。

多音字教学片断 篇2

一、在循序渐进中学习多音字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接受知识。教学多音字不能把一个字的几种读音同时教给学生, 以免混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多音字的呈现有一定规律:先出现第一种读音, 而且多数是较常用的读音, 这种读音在以后的课文中反复呈现后, 才会出现第二种读音。教师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把先出现的音及相关的词巩固好, 在遇到第二种读音时才教学第二种读音。把前两个读音巩固好后, 再教学第三个读音, 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

二、在收集整理中发现易错多音字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随着识字量的积累, 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多音字。很多学生会出现多音字读音混用的情况, 这就要求师生对多音字进行收集整理, 加以辨析。教师要把多音字的收集整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做。每位学生都要有一本知识整理本, 其中一项就是多音字的整理。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 有很多多音字读音混用的情况, 如“着 (zháo) 急”误读成“着zhāo急”, “差 (chà) 不多”误读成“差 (chā) 不多”, “单薄 (bó) ”误读成“单薄 (báo) ”等。这些多音字读音极其相近, 声母和韵母基本相同, 只是声调不同, 再受到方言方音的影响, 学生容易读错。对这些多音字进行收集和整理后, 要加以辨析, 让学生能正确读准。

三、在探寻规律中辨析多音字

多音字数量多, 辨别起来颇为棘手, 但多音字的读音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扩词、对比观察, 寻找多音字的规律, 辨析多音字。

1.根据字义判定读音。

“音随义定”, 绝大多数多音字的各种读音, 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字义, 在具体的词汇中只能使用一种意义, 这类多音字就是“多音多义字”。分辨这类多音字的最好办法, 就是掌握音义对应关系, 从而据义定音。弄清楚读音与意义对应的规律, 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意义, 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如“强”字有三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该字读“qiáng”时, 作“健壮、有力、力量大”等解释, 跟弱相反, 可组成“强壮、富强、强大”等词语;读“qiǎng”时, 有“迫使、勉强”的意思, 如“强迫、强人所难”等词语;读“jiàng”时, 解释为“态度强 (qiáng) 硬、固执、不服劝导”, 如“倔强”等词。根据字义辨识多音字使学生对多音字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加深了记忆, 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 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根据词性判定读音。

汉字有的表示事物名称, 有的表示行为活动, 有的表示性质状态,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即词性。有些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 其词性与读音是一一对应的, 词性不同, 读音便不同, 形成了“音随词转”。对于这种多音字, 教师可以借助词性来确定读音。如“长”, 当它解释为“生、生长、增加”时, 也就是作动词用时, 读作“zhǎng”, 而解释为“距离大”时, 即作形容词用, 则读作“cháng”。根据词性, 学生就不难辨析“长锈、长见识、成长”中动词“长”和“长远、长久”中形容词“长”的读音了。当然, 小学阶段教师不必将名词、形容词等语法名称强行灌输给学生, 但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树立起词性的概念,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辨析多音字, 还能为今后学习语法知识打下基础。

3.根据语体判定读音。

有些多音字意义相同, 但读音不同, 这叫“同义多音字”。同义多音字是多音字教学的难点, 学生比较容易出错,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文”“白”语言的不了解。“文”指书面语, “白”指口语。现代汉语中, 有许多字都是“文白”两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区别“书面语”和“口语”, 从而帮助学生辨别同义多音字。如教学“血”时,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血”在一些成语或医学用语中读“xuè”, 也就是书面语;而在口语中读“xiě”, 一般是单独一个字使用。这样, 学生在判断“血债 (书面语言) 、呕心沥血 (成语) 、血压 (医学语言) ”和“手上流了一点血 (口语中的单音节词) 、猪血 (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 ”时就比较容易区别了。

4.特殊多音字记少不记多。

有些多音字几种读音的词汇量差异很大, 有的读音义项多, 相应的词汇量就大;有的义项少, 一般相应的词汇量也小。对于这类多音字,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舍众取寡, 记住词汇量较小的读音, 以减轻记忆负担。如“埋”字,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这样的读音规律:读“mán”时, 只有一个词组“埋怨”, 而其他词组都读成“mái”。如此记住了一个“埋怨”, 就相当于记住了所有有关“埋”的词语的读音。学生一旦抓住了最关键、最特殊的读音的应用, 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多音字全部的应用范围。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很难掌握, 学生必须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坚持训练, 才能记住特殊字音。如“阿 (ē) 胶”“绷 (běng) 脸”“禅 (shàn) 让”“提 (dī) 防”“道观 (guàn) ”等, 这些词语中的加音字就是多音字, 难读难记, 但它们在这些词语中的读音是固定的, 只要强化记忆, 经常做正音练习, 就能记住这些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四、在趣味语言中记忆多音字

1.“顺口溜”熟记多音字。

多音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字音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可以指导学生精心编写出多音字的顺口溜, 这样能够“串珠成串”, 提高效率。如有位学生把学过的多音字串成一串, 编了一首“多音字大串联”顺口溜:“多音字, 不难记。大 (dà) 山大 (dài) 王, 行 (xíng) 车内行 (háng) 。埋 (mán) 怨埋 (mái) 没, 恶 (è) 人可恶 (wǜ) 。几 (jǐ) 个茶几 (jī) , 还 (hái) 不还 (huán) 钱。字音字义, 记在心里。”这样的顺口溜虽然略显稚嫩, 但极易被学生接受, 提高了识记效率。

2.“儿歌串词”巧记多音字。

歌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极易被他们接受。词串简短量大, 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教学中, 可以把多音字编成歌、词串的形式, 帮助学生记忆。如“和”的读音较多, 学生不容易掌握。为帮助学生记忆, 教师可以将所有读音编在一首歌里:“小林和 (hé) 大林, 都是好小伙儿;趁着天暖和 (huo) , 忙和 (huó) 泥抹墙;从不和 (huò) 稀泥, 也不乱附和 (hè) ;更不爱麻将, 从不喊‘和 (hú) 了’。”在儿歌里记忆多音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连词成句”巧记多音字。

单字组成词, 词的最终目的是连成句子表达意思, 词语容易忘, 但有趣的句子容易记。如“单”字:单 (shàn) 老师说, 单 (chán) 于只会骑马, 不会骑单 (dān) 车。“折”字:这两批货物都打折 (zhé) 出售, 严重折 (shé) 本, 他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 (zhē) 腾了。诙谐的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

五、在阅读练习中巩固多音字

认识和掌握多音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写作, 阅读是对学生音义的最好实践检验。教师可以将几个读音或某一读音放入一段话中, 让学生独立阅读。如“一行人参加了今天的登山活动, 个个背着背包, 哼着小曲, 排着参差不齐的队伍, 从学校操场向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大步冲奔而去, 他们的脸上和裸露的臂膀都痛快淋漓地流着大汗, 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啊!看着就让人有一种冲动, 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段话里有很多多音字, 如:行、背、参、差、场等, 有的字出现一个读音, 有的字出现了两个读音, 这样的阅读练习既可以检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还可以培养学生以环境确定字义、读准字音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浅议小学多音字教学 篇3

多音字教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由于汉字具有多音多意的特点,再加上小学生理解能力偏低,上述因素导致小学多音字教学成为一个难点。本文基于这一认识,将小学阶段所需学习的多音字做一个整理和归纳,期望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小学生必须掌握的2500个常用汉字,笔者通过梳理这些汉字从中析出多音字428个。为便于分析,笔者根据汉字读音将这些汉字进一步分类,其中具有两项读音的汉字360个;具有三项及以上读音的汉字68个。据此发现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多音字以两项读音的汉字为主,这是多音字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该类汉字需要有所侧重。

就多音字的音节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节形式相同仅声调不同的汉字;一种是音节形式不同的汉字。此处所说的音节形式,指的就是音节中的声韵结构。

在428个多音字中,音节形式相同汉字206个,其中包括具有两项读音的汉字189个和具有三项及以上读音的汉字17个。如“奔”①bēn②bèn;“哄”①hōng②hòng③hǒng,这两个汉字读音构成多音的唯一区别是声调不同。

按照音节形式不同的标准,共找到多音字222个,其中包括具有两项读音的汉字171个,具有三项及以上读音的汉字51个。如“埋”①mái②mán;“薄”①bò②báo③bó等字。

二、浅议多音字的教学方法

(一)识记典型例词教学法

具有相同音节形式的多音字,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声调的变化上,若学生对声调变化的灵敏度不够,这类多音字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要想高效地教授这类多音字,可以采取“识记典型例词”教学法,所谓“识记典型例词”是指为多音字的常用义项选取典型词语,并指导学生记忆这些例词达到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及义项,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胖”①pàng,意义是(人体)脂肪多,肉多(跟“瘦”相对)。这一意义在使用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如“胖大海”“胖头鱼”等词。②pán,是一种书面语,指安泰舒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记忆“心广体胖”,快速地识记“胖”的两种读音及义项。

(二)识记特殊义项教学法

对于音节形式不同的多音字,可从特殊的义项着手进行教学。在多音字的义项中,存在一部分姓氏用字以及地名、人名用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对这些义项作过多解释,只需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姓氏、地名或人名用字,再简单补充一些富有趣味的内容,如这一姓氏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这一人物的奇闻异事等。这个过程不再是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而是以识字为切入点和载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教学。这种教学法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创设交流语境教学法

在多音字中存在一部分语气词和轻声词,针对这些语气词可以采用创设交流语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多音字的具体使用要求,自主为汉字创设交流使用的相应语境,学生既可以掌握每个义项的意义,也可以熟悉其现实应用语境。如“啊”这个语气词①ā表惊讶或赞叹②á表追问③ǎ表惊疑④à表应诺,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创设出每一个音节所适用的语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实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轻声词教学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实际使用语境即可。让学生自己创设对话情景并进行实践练习,这是对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补充。

(四)辨别词性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那些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如“王”“雨”“衣”等字。以“王”为例,该字读音①wáng,意为君主,最高统治者;首领,头目;②wàng,古代称君主有天下,如王天下。针对这类多音字,教师可以从词性展开教学,当读音为wáng时,在使用过程中以名词性为主;当读音为wàng时,通常用作动词。结合这类多音字教学,为学生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定能为日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音字因其义项与读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很难为其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多音字的教学方法。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之间也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彼此之间存在交叉,有的多音字既适用于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另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多音字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以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断反思 篇4

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预习,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以后,才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由后台走向前台,教师才能变讲为导。在教学语文百花园五的第一题“读读说说”时,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给下面的一组字分成两类:翠、随、钟、从、岁、谁、吹、宋、最

其中书上提示可以按声母来分,然后启发学生用别的方法,来分类。

在教学前,我布置让学生预习,首先给这些字加上拼音,然后把分法写在本子上。课堂上检查时,发现学生预习效果不太好,只有一半学生会按声母分类,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除了按声母分外,还会用其他的方法分类。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会做。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而是先请了一个预习充分的学生给大家做了一个提示:

按声母分为:平舌音和翘舌音。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具体的分法,进行分类。这下学生们整体做得很好。接着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这时经过提前预习的学生就知道,还可以根据韵母来分,有的同学补充道,还可以根据结构来分。我就让学生自主完成另外两种分法,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最后,班级交流时,同学们都很踊跃,我请了一名3号和4号学生给大家讲解。这两名学生讲得也很清楚。

这让我想起去年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预习,结果课堂上提问,学生们不会做,只能由我为学生讲做法。这样学生通过被动接受的知识,肯定没有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

我觉得这次在教学这道题时,我真的做到了变讲为导。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道亮光,有了前进的方向。

教学片断设计 篇5

2、视频呈现美国NBA球员比赛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3、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中国、英国、美国、印度。教师将情景设计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四个国家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村。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出一个学生做各国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刘翔,英国-可比、美国-菲尔普斯、印度-帕拉马尼克。教师做为奥运会特邀记者,对这些运动员进行采访,要用到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I am from……

课外活动设计:

上网或其他途径搜集东西方文化知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课前准备:把学生按国家分为四组,搜集有关于中、英、美,印四国的信息,包括国旗、首都、服装、建筑、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课堂上要分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增加了课前准备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够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以免在课堂上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增强自信心。)

二、视频播放“one world, one dream”的歌曲,画面上呈现历届奥运会运动员夺冠的情景。播放完毕后问学生视频中的运动员在肤色上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让坐不住的孩子迅速的安静下来,让喜欢音乐的孩子随乐而动,让内向的孩子微笑起来。问题的设置可以调动对英语不感冒的孩子的兴趣。)

二、出示世界地图,将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国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中国用红色、英国用黑色、美国用绿色、印度用黄色。T: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 Which one is China? Which one is Britain? Which one is America? Which one is India?(设计意图:用图片的形式,并标注不同的颜色,学生们看起来很醒目。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也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第一个问题多数孩子都能回答,面向全体。剩下的三个问题交给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善于表现的孩子。)

三、把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是中国、英国、美国、印度。教师将情景设计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这四个国家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村。小组内讨论自己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承接课前准备活动,小组内有的孩子

1、利用图片,引发好奇,尤其对活泼好动的孩子。

.Hellow,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pictures.,图片中不显示文字,让他们猜测:(1)Picture 1.T: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 Ss:They are playing games.2、让基础较好,善于表现的孩子回答上述问题。对孩子们的接近正确的回答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它们有成就感、高兴起来。(估计这一措施可吸引三分之二的学生)

3.跟随录音朗读,对难读的单词教让学生听录音,观察带文字的图片,教师解释图片,尤其讲清楚下列单词和短语:garden , children, shout,老师帮助,确保读音正确。

这一步骤,旨在使全体学生能理解教材内容,重点是帮助学困生。4.逐图朗读背诵图片

在完全理解教材,能基本朗读教材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一步骤,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会积极参与,且困难不很大,会受到较好效果。5 让几个学生叙述图片。让学生分组练习叙述图片

这个措施不仅优秀的学生,即使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因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已基本排除。6.Ask the question:

T:Mr Black’s garden is beautiful again.Why? S:Boys dnd girls come back again.S:They are all happy.S:孩子们带来了春天,花儿才开放。

T:大家说得都有道理。In fact ,The children are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s.事实上,孩子们是最美的花朵。

孩子们在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尤其善于思考的学生,他们会隐约感到,大家共同快乐才是最大的欢乐。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

《掌声》教学片断 篇6

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次演讲课上的情景吗?那阵阵掌声对于腿有残疾的小英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它帮助小英走出了困境,从此,她不再忧郁。让我们齐声读读最后一段文字,相信你对掌声会增添一份新的认识和感受。

生:(略)

师: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同学们,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请你认认真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一段文字最令你感动,就请你在这个段落的前面画上一个“△”,然后想想原因。

„„

生: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最令我感动。小英是个残疾的孩子,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取笑她,反而自发地鼓了两次掌。我觉得同学们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使我非常感动。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自然段中,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心头一热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饱含感情地朗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说得好,读得也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也认为这段文字使你最感动的?请你也来说说。

生:读了这段话,我也很感动。同学们的掌声是热烈、持久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给小英送去了鼓励,送去了信心,使小英的演讲获得了成功,要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师:(赞叹地)你体会得真深刻。那么,这段文字当中哪一句话使你怦然心动呢?请你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师:(出示幻灯,如下)请大家小声读读这几句话,留意加点的词语,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同情、关心。小英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让平时默默坐在教室一角的她走上讲台去当众演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我觉得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安慰和鼓励。因为小英低下了头,眼圈儿也红了,这说明她既紧张又害怕。在这个时候,她最需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安慰和鼓励。

生:我认为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期望和支持。小英是个忧郁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她心里肯定非常难受、痛苦,同学们应该给她支持,给她信心,给她力量,希望她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小英,抬起头,挺起胸,我们支持你,我们对你有信心。

生:小英,不要哭,现在你已经站了起来,迈出步子,走上讲台吧!我们给你加油!生:小英,我们理解你,但我们更希望你能战胜自己,打败心魔,勇敢地走上讲台!„„

师: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这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它打破了沉寂,给小英以莫大的鼓舞,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听到这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同学们非但没有嘲笑我,反而为我鼓掌打气,我要感谢同学们真心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们热情的鼓励。

生:是同学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使我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现在,他们又把掌声献给我,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我一定要再接再厉,争取演讲成功。

„„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生: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哩!

生: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大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

生: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做鞠躬状)

„„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师:同学们,此时,你一定对掌声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样的吧?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阅后建议:

《七律·长征》教学片断赏析 篇7

师:同学们, 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 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 铁索会“寒”?

师:对呀, 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暖”呢?在金沙江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文字材料: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 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在渡口, 红军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人探子坐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 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 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 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 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不用一枪一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十多万敌人的包围圈。) 看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战斗故事, 你有何感受?

生:红军战士真机智。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太聪明了, 毛泽东指挥真如神!

生:太让人兴奋了, 红军不用一枪一弹就渡过金沙江。

师:同学们, 这就是“暖”, 这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 请把刚才的心情融入这句诗中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

师:那为什么“寒”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大渡河和泸定桥。 (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了大渡河与泸定桥后有何感想?

生:大渡河水流得这么急, 让人感到非常可怕。

生:泸定桥只有铁索, 让人感到心惊胆寒。

师:面对让人心惊、让人胆寒的天险, 这里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和文字材料:当红军赶到泸定桥桥头时,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 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 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二连的X位英雄, 身挂冲锋枪, 背插马刀, 腰缠十来颗手榴弹, 冒着枪林弹雨, 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战斗异常惨烈, 最后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 占领了泸定城。) 同学们, 你看了《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战士们真是太勇敢了。

生:战斗太激烈了, 22位英雄都牺牲了。

生: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惊心动魄, 场面好悲壮啊!

师:同学们, 这就是“寒”, 那么惊险悲壮, 请带着刚才的感受和对英雄的缅怀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生读) 。

师:面对痛快淋漓的“巧渡金沙江”, 红军战士的心情怎样?

我们情不自禁地赞颂道——— (学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师:面对水“寒”、桥“寒”、敌更“寒”的“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战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禁不住感叹道——— (学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请把5、6两句对比着读一读, 读出“暖”和“寒”, 读出红军战士的心情, 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练读后, 女生和男生对读这两句诗)

师:无论是巧渡金沙江的勇敢机智还是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都源自于红军战士心中那不灭的信念——— (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评析]:

一、反复朗读, 品味词句

第一遍让学生自读这两句诗, 是让学生对这两句诗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读出了要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艰难, 也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把书读在口中”;在阅读了补充资料和谈感受后, 第二次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诗, 学生带着喜悦的表情读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带着惊讶的表情读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把书读到脸上”;在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进红军战士的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当时的心情, 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言语情境中, 第三次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诗时已完全把红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 这是“把书读到心中”。

二、创设情境, 对比体验

学生在读中发现了一“暖”一“寒”的疑问后, 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到这一“暖”一“寒”, 是这首诗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 适时地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在补充“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时重点突出红军战士的聪明机智,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渡过金沙江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在补充“飞夺泸定桥”时穿插补充大渡河、泸定桥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图片, 让学生在故事中入情入境, 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在令人心惊胆寒的天险处, 红军战士却有着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暖”一“寒”, 一“喜”一“壮”, 互相对比, 互相衬托, 在故事情境中感受,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从而使这一“暖”一“寒”, 走进学生的心间。

三、层层推进, 突出中心

多音字教学片断 篇8

片段一:设疑激趣

师:(举起一个盒子)我们先来做一个摸球游戏,看看谁的运气好。游戏规则: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一个放回,摸到黄球算黄老师赢,摸到白球算同学们赢,一共摸10次。(开始学生很兴奋,随着每次摸出黄球次数的增加,慢慢的有人窃窃私语,有的同学开始一边喊一边举手)

生:老师,我怀疑您作弊,您那盒子里可能黄球多一些,白球可能很少,要不然,为什么每次摸出的都是黄球呢?

(其他的学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就是,有可能……)

生:老师,打开盒子,让我们看一看。

(教师慢慢地打开盒子,展示给学生看。顿时,教室“开了锅”)

生:果不出我所料,里面根本就没有白球。

生:老师,这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盒子里根本没有白球,也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性。

教师根据讨论归纳:只有公平的游戏才好玩。随即提出,怎样的游戏才是公平的、合理的呢?

评析:引导新课中,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去教学教材例题,而是改变常规教法,以一则不公平的游戏激发矛盾,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本课的研究方向。既复习、联系了旧知中的可能性,又引出了公平性的讨论。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也以开始思考如何让此游戏达到双方公平。

片段二:引导探究,实验验证

师:怎样在盒子里放球,就能使游戏公平呢?

生:黄球放多少个,白球就放多少个。

生:黄球和白球的个数同样多。

师:为什么黄球和白球的个数相同,游戏就公平了?

生:这样您和我们获胜的可能性的大小就相同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往盒子中放球,我们来个一球定输赢。

(学生往盒子中放球,并摸球。)

活动结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要使游戏公平,游戏规则中,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的大小必须相同。

评析:数学课堂要注重实践和操作,在实际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这里让学生亲身经历,初次感受到游戏的公平性,因为是学生自己真真切切地亲手接触,亲身参与,让学生对游戏公平,可能性的大小必须相同就有了真实体验,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在逐步的抽象、概括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

片段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转盘游戏。

指导学生制作转盘,并制订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师:拿出课前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圆形纸片,一面平均分成了12份,一面是空白,请大家利用其中一面,设计一个2人以上玩的游戏转盘,并确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比一比,看谁的设计最公平、最新颖。(学生设计、制作、展示,交流各自的设计及游戏规则)

2.拓展应用。

师:生活中在购物时,商家卖东西用“四舍五入”法对顾客公平吗?

生交流得出:不公平。因为“四舍”有1、2、3、4四种可能性,而“五入”有5、6、7、8、9五种可能性,可能性大小不同。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四舍五入”法对顾客确实是不公平的。据调查,一家中型超市,由于“四舍五入”分币,一天可多收入三百多元,一个月就是九千多元,一年就是十万八千多元。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希望大家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在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后,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进行了挖掘,让学生自己画图、设计规则,充分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思考,之后又拓展到生活中的问题,又经历了由抽象回归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真正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的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延伸。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集灵小学

《松鼠》教学片断赏析 篇9

“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也能上出精彩的课,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在硬件设备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农村小学,大部分老师都靠着“四个一”走进课堂,凭着这“四个一”上出精彩的课。就拿我校蔡家爱教师今天的课来说吧。

《松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这篇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育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并积累词汇。

文本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者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对这段话,蔡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抓住松鼠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生:围绕第一句“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生:抓住松鼠行动很机灵。

师: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它的机灵表现在哪里?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读评结合,体会松鼠的机灵可爱。(跳来跳去、连蹦带跳、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

师:请同学们读出松鼠的机灵可爱。(个人读,齐读)还有没有其它词也能说明它机灵?

生:“我觉得‘触动’这词最能表现松鼠的机灵、敏捷,它们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只要有一点动静,它们都知道,如果它们不机灵,这种‘触动树干它能听到吗?’作者为什么不用摇晃呢?我想‘触动’比‘摇晃’来得更好,更能体现松鼠的机灵敏捷。所以我认为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师:“太精彩了!”(课堂响起了一片掌声)

(评析:正所谓老师的点拨,要点在点子上、点在关键处。在本教学片断中抓住重点词语是理解自然段的关键。)

师(指着板书:活动--机灵(只要……就、举小例子):“小作者又是如何把它写具体的呢?”

(有个男生大声说):像数学公式一样。

师(很惊讶!)怎么会说像数学公式呢?

(老师有点生气,认为他不认真听,随口说的。)师:“你能不能把你的‘数学公式’给大家说一说?”

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先总的说一下某个特点;第二步用上‘只要……就……’;最后举了一个事例。这样不就写具体。”

师:“能不能按照你刚才的想法说一段话?”

(评析:教师的“一张嘴”太重要了!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教师不是满怀信心地鼓励,而是不分清红皂白地泼凉水,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位学生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会不会被无情地浇灭呢?可见老师的“一张嘴”不但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要“能够点燃学生的希望和梦想”。)

生:“我们班的黄卓同学特别爱画画。只要一有空,就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没过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就像活的一样在纸上走来走去。记得冬天时,天气十分寒冷,老师叫我们都去活动活动,唯独她独个儿在教室里画画,手冻得通红。班上人称她‘画迷。’”

(班级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另一个小女生(林洁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举的例子还不够具体,如果能把当时老师和黄卓同学之间的语言,以及她聚精会神画画的动作、表情等进行描写,文章更具体。”

师:林洁同学真棒!你能不能帮他补充完整?

林洁同学:“我们班的黄卓同学特爱画画。只要一有空,就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个不停,没过一会儿,那些可爱的小鸡,小鸭就像活的一样在纸上走来走去。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天气十分寒冷,老师叫我们都去活动活动。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往操场跑去,唯独她一个人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画画,手冻得通红。老师走到她跟前,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林洁,你怎么不出去活动活动,热热身子呢?”林洁抬起头笑着对老师说:“我的画还没画完呢。”老师微笑着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画家!”从此,班上的同学都称她为“小画家”。

师:“谁能不能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一段话?”

生1:我们班的闽晨同学特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不管卫生角有多脏,多恶心,他都挽起袖子,伸手去清扫。记得有一次,……。

蔡老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思路……

接下来她让学生的拿出本子来动笔写写。就按刚才的方法来写。

我巡视一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

这真是我的意外惊喜,意外收获。这种“数学公式”真管用。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也说:“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只是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以及中心思想,还要从课文中学到写作方法。”本节课,蔡家爱教师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很好地实践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

我的精彩教学片断 篇10

兰霞

记得我在教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夏夜多美》这一课的时候,文中乖巧可爱的小蚂蚁让学生们颇感兴趣。本课讲的是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趣且让人感动深思的事情。于是,我抓住机会,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刚闭上眼睛的睡莲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原来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了池塘,上不了岸。当学生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若有所思地让学生们停了下来,问道:“你们想一想,小蚂蚁为什么会掉进池塘?它可能去干什么呢?”小组交流交流。话音刚落,只见聪明的小朋友们骨碌碌地转着眼睛,认真的思考起来,然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只见他们把胖乎乎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也变得更投入了,让他们起身回答,有的说,小蚂蚁它可能去朋友家玩,玩得太晚了,回家的时候没有灯光,看不见路,不小心就掉进池塘了;有的说,小蚂蚁想天气太热了,去池塘洗洗澡,没想到池塘水太深了,就掉了下去;有的说,小蚂蚁口渴了,想到池塘边喝水,一不留神掉进去了。针对他们的各种回答,我表扬他们思维敏捷,善于动脑筋。趁机说到:“小蚂蚁呀,可能是到朋友家去玩了,你们瞧,太晚回家多可怕呀!一不小心就发生意外了,多危险啊!而且,你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很着急的。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像小蚂蚁一样哟。还有可能是小蚂蚁觉得天气太热,想要到池塘洗澡,你们看,事故发生了吧,差点被淹死,多恐怖呀!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有的小朋友觉得天气热,想图一时舒服,可是没想到,竟然永远离开了我们,多么惨痛的教训,大家一定要牢记。所以,宝贝们,千万不要下塘下河洗澡,一不留神被淹死。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虚构的童话人物,小蚂蚁运气很好,遇到了睡莲。可是,小朋友们,你们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而且睡莲也拉不动你呀!话一说完,小朋友们笑了,点点头,好像听懂了什么。

课堂仍在继续进行,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接近小朋友们,有必要从童话中走出来,进入现实生活。当睡莲挽留小蚂蚁留宿在它家时,小蚂蚁果断拒绝了,摇摇头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我顺便说到,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放学了,有小朋友告诉你,他家有好多好吃的东西,有好多好玩的玩具,你跟我回家玩吧,玩了再回家。这个时候,你会答应他吗?小朋友们齐声回到:“不!”我接着问,为什么呀?他们一个个懂事地说到,不回家,爸爸妈妈会着急的。我欣慰地点点头,你们真是懂事的乖孩子。我想,这样的课堂比直接告诉小朋友们,放学了,不要跑到同学家玩,更有意义吧。

课堂接近尾声,小蜻蜓决定送小蚂蚁回家,可是天黑了,小蜻蜓看不见路了,无法飞翔,这个时候,会发光的萤火虫出现了,在他们的共同帮助下,小蚂蚁被安全地送回了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从小树立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啊,多美的夏夜!是的,不仅夏夜的风景美,小动物们善于帮助他人的品德更美。

《蘑菇该奖给谁》教学片断赏析 篇11

[关键词]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 个性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9

一、创设情境:突出词语教学的体验性

重点词语:“嘱咐”

师:兔妈妈要去森林里采蘑菇了,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嘱咐”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1: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师:“口”字旁表示跟什么有关呢?

生2:“口”字旁的字大都跟嘴巴有关。

师:现在你们就是兔妈妈,你们临走时会嘱咐两个孩子什么事情呢?

生3:我会嘱咐他们要好好练习跑步,不要偷懒,不要贪玩。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妈妈或爸爸有没有嘱咐过你们什么呢?

生4:放假了,妈妈嘱咐我在家少看电视。

师:快开学了,妈妈又会嘱咐你们什么呢?

生5:妈妈嘱咐我,要好好学习,上课不能走神,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师:过完年又大了一岁,妈妈会嘱咐你们什么?

生6:妈妈嘱咐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孝敬长辈,做懂事的好孩子。

评:教师在教学情境性比较强的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轻轻松松地理解课文。

二、角色扮演:突出词语教学的灵活性

重点词语:“得意、难为情、落在后面”

师:兔妈妈采蘑菇回来,要奖励大蘑菇给跑得最快的孩子。小黑兔,你跑得怎么样啊?

生(小黑兔):(竖起大拇指,昂着头,得意)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

师:难怪你这么得意!小白兔,你跑得怎么样啊?

生(小白兔):(害羞地低下了头,难为情)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了。

师:什么叫“落在后面”啊?我不要你们说,我要你们来表演,老师就是骏马,谁来做小白兔?(师生共同表演,“骏马”在前面跑,“小白兔”被“骏马”远远地甩在后面。)

师:像“小白兔”这样被“骏马”远远地甩在后面就叫“落在后面”。“小白兔”你落在后面,感觉怎么样啊?

生(小白兔):(低下头,声音低得听不见,羞红了脸)我觉得实在太难为情了。

评:语文老师要有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词语描绘的童话世界,借助角色扮演,用心感受词语表现的不同含义,这样词语教学才会一改呆板机械,充满灵性。

三、个性朗读:突出词语教学的独特性

重点词语:“所有的、都”

师:知道了比赛结果,兔妈妈还是问一句“你们都跟谁比赛啦”,小黑兔是怎么说的?

生1:“我跟乌龟赛跑,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

师: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能让我们体会出小黑兔当时的心情吗?

生2:“所有的”读得不好,应该读重一些。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小黑兔看到乌龟比不过它,它很高兴。

师:对啊!得了冠军,谁不高兴?不是一两只乌龟跑不过它,而是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它,所以“所有的”应该加重语气。还有吗?

生4:“都”也应该加重语气。

师:说得不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想想它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小黑兔的心情,大家能不能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这句话?(生表演朗读)

师:小黑兔的情况,兔妈妈已经了解了。(出示课件)那小白兔跟谁比赛?

生5:“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

师:读得不错,我体会出了小白兔难过的心情。谁再来读一读?(生再读小白兔的话)

师:你怎么低着头?声音为什么这么低啊?

生6:因为我得了倒数第一,很难为情。

师:你读得特别有感情。让我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重点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学生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释放内心的情感,个性在自由诵读中飞扬。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学生对词义的感悟、体验更加具体、深刻了。

词语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句、段、篇的教学都是在准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词语,让词语教学成为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呈现出灵活多样的风貌。

多音字教学片断 篇12

教学片断:

1.活动一:小小设计师

问题:装修房子, 房东要求地板用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木条来铺, 问可以选择几种形状的木条?

(1) 实践:用准备好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看看有几种摆法, 并求出所摆长方形的周长。

(2) 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长方形。

(3) 讨论:A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B这些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C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 汇报讨论结果: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周长不相等。因为都是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所以面积相等。周长的变化就大了,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比较接近时, 周长较小, 反之, 周长变大。

2.活动二:小小规划师

问题: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 可以围出几种形状不同的花坛?怎样围花坛的面积最大?

(1) 实践:用16根小木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1根小木棒的长当作1米) , 计算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 并填写下表。

(2) 讨论:A.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B.周长一定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

C.在什么情况下, 这个花坛的面积最大?

(3) 汇报讨论结果:周长相等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 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所以, 围出的花坛的形状是正方形时, 花坛的面积最大。

教学反思: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两项活动,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然后再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真正实现“用教材”

新课改强调, 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教教材”的传统思想, 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用教材”。这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课, 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集体交流, 最后总结出结论。

三、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 进而抽象概括出结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小小设计师”和“小小规划师”两项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和计算, 总结、概括出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四、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上一篇:恒隆管理制度下一篇:一二九运动85周年演讲稿优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