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2024-07-11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精选4篇)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篇1

苏霍姆林斯基对词语教学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儿童最初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 词是儿童进一步获得知识的重要的因素。”“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 欢蹦乱跳, 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因此, 在阅读教学的广阔天地中, 字词教学承担着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从它开始, 并由它坚实地举起句、段、篇的教学。可以这样说, 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 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会是空中楼阁。

一、理解有方, 扫清阅读障碍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初读课文时, 理解是从词语开始的。大部分中高年级语文老师, 习惯于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把词典或《课课通》的解释抄写在书上, 认为让孩子背诵就能应付考试了。其实, 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带领孩子多方法多渠道地去理解词语, 引导孩子学会运用方法自我理解词语。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事半功倍的。下面以《草原》一文为例, 说说在第一课时中我的词语教学。

(1) “会心”, 让我轻轻告诉你。《草原》中有“会心”一词, 当一个孩子提出这个不理解的词语时, 全班面面相觑。这时, 我让他们读句子, 学生们还是一头雾水;让他们查字典, 字典上的解释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学生还是不甚了了。于是我告诉他们“会心就是理解别人的心意”。有时, 我们往往会遇到字典上越解释孩子越模糊的词语, 本来只有一个新词语, 字典里的解释却连续出现了几个“陌生”的词语, 于是越解释越模糊。对于这一类词, 不如以平白易懂的语言直接告诉他们。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疑难处的点拨与讲解, 有的教师, 片面理解语文教学只能让学生进行自立探究学习, 连该传授讲解的地方也不敢说了。其实, 在教学中, 当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浑然不知时, 最好用的方法就是“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2) “襟飘带舞”, 模糊意会。读“襟飘带舞”一词, 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群马飞驰, 衣襟和带子飞舞的画面, 他们能够通过画面模糊意会到该词语的意思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可以“言传”的, 但也有许多词语只能“意会”, 基本上知道其意思, 能运用就可以了, 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 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 不断理解的过程, 并由模糊趋向清晰。像《草原》中的“襟飘带舞”“天涯碧草”等, 就可以允许孩子们模糊意会。

(3) “羞涩”, 换个词。阅读时, 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 启迪新的知识, 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羞涩”一词, 教学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羞涩”换成“害羞”, 然后通过比较, 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 知道“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通过这种换词练习,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4) “渲染”“勾勒”直接展现。使用实物、插图、幻灯、音响、实验、简笔画等媒体, 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 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学生读着句子, 对“勾勒”一词, 一时还摸不着边际。它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 一是绘画时用线条画出轮廓, 二是用简单的文字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学生在犹疑中模糊猜度着, 可“渲染”一词也出现在这句中, 就更没有能力正确理解了。这时, 我利用教室墙上布置的学生国画作品来处理。对“迂回”一词, 我做个一个弯弯曲曲的动作, 学生立即就明白其意思了。比如“蓬蓬勃勃”一词 (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孩子找到的现成解释是“形容繁荣、旺盛”, 对“繁荣”“旺盛”这两个词, 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不鲜活的, 也许读过, 背过就忘记了。这时, 我们不如呈现一棵枝干粗壮、枝叶稠密的樟树, 让学生进行描述, 也就不难理解“蓬蓬勃勃”所蕴涵的生机了。

(5) “一碧千里”, 用心体验场景。新课程要让孩子的亲身经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资源, 在解词中要努力唤起孩子的体验, 他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理解词语, 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更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认知。如“一碧千里”这个词, 我深情地说:平地是绿的, 小丘也是绿的, 走了一百五十里, 是绿色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绿色草原。这样巧妙地创设情景, 引导体验, 遵循儿童的特点, 使学生知道“一碧千里”, 就是到处都是绿色, 为理解草原的大、草原的可爱作了铺垫。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 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 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 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 才能积累词语, 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 丰富情感;才能扫清阅读教学障碍。

二、积累有道, 奠定阅读基础

理解词语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然而自觉地、有意识、有方法地积累更能丰富学生词库, 为孩子们奠定自我阅读的基础。下文以《卢沟桥烽火》为例, 谈谈我的词语积累方法。

(1) 万籁俱寂和震耳欲聋———根据意义积累词语。在理解“万籁俱寂”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学过的表示静的成语, “无声无息”“鸦雀无声”“悄然无声”“悄无声息”这些词语都是存在学生记忆库中的, 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万马齐喑、万籁无声、鸦雀无声等词语。“震耳欲聋”表示声音大, 与“万籁俱寂”正相反, 我们同样可以在学生把握词语意思的基础上, 积累表示声音大的成语:响彻云霄、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声振林木、震天动地、声如洪钟、锣鼓喧天、欢声雷动、鼻息如雷。这两组词语放在一起积累, 本身就很好玩, 我们可以通过唤醒与添加充盈学生的词库, 丰富积累, 达到词语教学的目标。

(2) 气势汹汹与如火如荼——根据词语的表面形式积累。气势汹汹是ABCC式的, 如火如荼是ABAC式的, 我们可以借助集体智慧引导学生按照词语的表面形式积累。不过事实证明, 这样的积累对学生而言效率不高, 应试是需要的。要想这样的积累高效, 需要不断长期的反复。

这样根据表面形式集合积累, 还可以稍微深入。一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积累, 如: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昏地暗等;二是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 如: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只要我们有心, 会找到良好的积累方法的, 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夯实的基础。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篇2

一、 说 “情景引入”图

北师大版一年级课本每节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图文并茂, 新授内容往往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故事引出的. 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也爱看图讲故事,但是针对一幅图,如何合理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培养学生从图例内容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口头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能力,每节新授内容结束后,我就布置学生把图例中发现的数学信息再讲给家长听,家长听后根据效果在图例旁边作出星级评定并写上鼓励性的评语. 在家长的 积极配合下,我班的这份家庭作业成效显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一见情景图就很自然地去思考蕴含在其中的数学问题,原来会看图但不太会表达的同学有时竟然说得清清楚楚,原来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变得敢回答问题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这份家庭作业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又一次锻炼.

二、说课堂趣事

一年级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而一年级的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怎么想就怎么说,一些说法往往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上“过生日”一课时,我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和自己分蛋糕,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有一名同学是这样说的,尽管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但是我还是要把大的分给爸爸,因为爸爸的肚子大,装得多,小的分给妈妈,因为妈妈正在减肥,不大不小的留给自己,因为我爱吃蛋糕. 像这样实话实说的事在一年级的课堂上会经常发生,所以我建议学生把数学课上发生的自己认为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并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讲给家长听,因为有趣事,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因为说的是数学课上的趣事,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巩固了当天的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课堂所学

一年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多,但是毕竟孩子的年龄小,个体差异大,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一节课下来本来要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加上我校长期以来一直是大班额(六十多人)教学,课堂上兼顾每一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为了督促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我要求学生回家把今天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说,我就给他们规定了这样的格式:今天数学课上我学习了; 我学的最棒的是知识我还不太懂,需要妈妈再讲一下.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另一方面,有些学习内容除了课堂上掌握外,还必须在课外强化训练,才能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例如,在第五单元“位置”的学习中 ,孩子们对上下左右的相对性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就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用“什么在什么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句式说说家中物品的摆放;回家和家长做站位游戏,一边站一边说. 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通过“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通过“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好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孩子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四、说“所见所闻”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是大多数数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会写的字较少,“写数学日记”可能很困难,于是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布置说的数学日记. 例如,开学一个月后,我想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有了些认识,我让学生回家给家长说说自己对数学课的看法;又如,在学习了“分类”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玩具,把它们进行分类,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因为要把说的记录下来,家长和孩子群策群力,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磁带,让孩子把日记“写”在磁带里;有的家长则是和孩子共同完成,孩子会写的字孩子写,孩子不会写的字家长写;也有的是孩子说,家长记录. 这样的数学日记,除了我布置的内容之外,有的学生还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也记了下来,例如有超市购物的新发现、市场买菜的所见所闻,等等. 一年级下来,学生大概能完成6~10篇数学日记,家长从这份作业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了与孩子共同学习的乐趣.

例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加强预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常常会陷入机械呆板和过于模式化的窘境,怎样让第一课时教学既扎实有效,又呈现精彩呢?

笔者最近研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和特级教师潘文彬的《走在语文路上》,受到了一些启示。现从中摘录四则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片段,让我们在特级教师的教学中寻找开启我们心智、转变我们思维的钥匙。

一、目标单纯,层层推进

案例:《第一次抱母亲》: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随后,于老师指导读词“翻山越岭” “愧疚”,并理解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

师: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教师发现举手的人少)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 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评: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 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会想于老师哪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们应该互相学习, 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评:一节课40分钟,由30分钟安排的都是读书。学生读了四遍,听老师示范朗读一遍。文章比较长,一遍读下来,需要5分钟。 师生读了五遍书,目标单纯,效果明显,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于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读书时的表情,了解到学生初读课文达到的不同的层次,就像更羸听到大雁的鸣叫就知道大雁的身体状况一样。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展开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一节课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和指引,在这样温馨的、值得信赖的课堂情境和心理环境中学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扎实有效。]

二、加强预习,整体感知

案例:《翠鸟》: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翠鸟》。通过预习,谁知道,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翠鸟”,“翠”是什么意思?

生:上学期在“归类识字”中,学过“翠鸟”,书上还有画,带彩的,它身上的羽毛是绿色的。翠,就是绿色的。

师:从图中,你看出了,翠就是绿颜色的,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橄榄色就是绿色,所以“,翠”就是绿的意思。

师:现在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先练习一遍,然后我来检查。(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三人读完全文,随时指出读错的字和读得不连贯的地方, 并领读。)

师: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吧?看谁的记性好,能把这道填空题做出来。

【评:读完课文后,随即出示填空练习题。这填空练习题,实际上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练习,学生在自主预习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练习题,设计很巧妙。】

三、开门见山,提高效率

案例:《稻秧脱险记》: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评:有的老师开场白喜欢用好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套近乎”,看起来师生的关系是拉近了,可是,时间也流逝了。于老师没有绕什么弯子,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切实具体地提出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这是走向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这组目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突出了“双基”训练的要求;又点明了需要认知的问题;既确立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又点明了操作程序与方法。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目标中的第一、二项展开教学, 学生学得很扎实。】

四、引导质疑,唤醒期待

案例:《鸟的天堂》:特级教师潘文彬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

师:当“鸟的天堂”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

生:“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

生:“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人们通常把苏州、杭州称为“人间的天堂”。那么,课文是把什么称为“鸟的天堂”的?为什么要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呢?

生: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

师: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里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其实,课题就如同一个人的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我们应该学会由文题想开去,先根据文题给自己提几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的读,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评:“学贵有疑。”教者熟谙此理。教学伊始,教者就引导学生课题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思维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者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外,学生质疑问难,有些问题已经由课题扩展到了课外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课外探究的浓厚兴趣。教者那言简意赅的小结可以说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篇4

一、“爱”字当头, 以心换心

记得开学不久的一次午休时间, 我班的陆 × × 同学, 生性胆小, 身体不舒服却没敢告诉我, 结果呕吐在讲台边。当学生向我报告时, 一种班主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心想: 我一定要负责好每一个孩子。我不怕脏地把地上的秽物清理干净, 并扶着他到办公室给他倒了杯热水, 然后及时通知他的妈妈来接他回家, 当家长知道情况后, 连声向我道谢。从家长的感激中, 我深深知道: 我用自己一片真诚的爱心, 已换得了家长对自己的信任,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是放心的。

二、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在当今社会,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 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过度宠爱, 因而在情感下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我班的许 × × 同学, 他聪明, 脑子较灵活, 可是他在上课时喜欢插嘴, 无故嘻笑。在一次晨会课上, 我向全班同学提问: “人的身体可分为哪四部分?”有位同学回答: “人的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听完后, 他大声地插嘴说道: “不对, 人的身体可分为四肢、躯干、颈、头。”我一听心里就火了, 叫他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里来。我问他: “你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吗?”他摇了摇头。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 “那位同学是按一个人从上到下的部位来说, 而你呢, 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说, 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以后要多动脑筋, 而且想要回答问题就应该举手, 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像这类学生, 班主任老师要分析他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爱表现自己和积极动脑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错误行为, 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正确评估他的优点与缺点, 才能让他心悦诚服。

三、了解症结, 对症下药

我班的梁 × × 同学, 每天早上都会迟到, 而且每天身上都会有小玩具。经过家访了解到, 她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饭店, 其妈妈不无感慨地对我说: “忙啊! 真忙, 忙得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于是, 奶奶就成了负责孩子起居的主要人员, 而祖辈照顾孙辈都有一个“通病”, 那就是溺爱。得知此情况后, 我就跟其奶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告诉她要想孩子不迟到、不贪玩, 就得严格要求, 如不能给她零花钱, 等等。从小把习惯培养好了, 长大就会受益无穷。

四、严格要求, 防微杜渐

我班有46 名学生, 其中有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自觉性高, 学习成绩优秀。这些学生就是我们班里的尖子生, 他们思维敏捷并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无需老师过多提醒和督促, 他们都会好好学习。但是, 还需全面正确地评价尖子生。如我们班的倪 × × 同学, 她学习认真, 成绩优异。可是我发现: 她在上个学期期中考试后, 把别人100 分的试卷改成自己的名字拿回家; 上课时爱和旁边的同学讲话; 当别人做作业比她做得快时, 她会气急败坏地拿红笔划别人的本子; 对差生漠不关心, 不愿帮助差生。因此, 班主任老师要对这类学生严格要求, 防微杜渐, 引导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要促使他们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 班主任老师还要善于培养他们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引导他们处理好自己与集体、与同学的关系,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五、热忱关怀, 耐心帮助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阶段, 学习还不入门, 思维还不够开阔, 性格特点还有待完善。如我班的柴孙 × ×同学, 她很文静, 性格细腻, 写的字相当漂亮, 但她记忆力差, 思维较为缓慢。像这类学生, 班主任老师切不可一味地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你有没有脑子”, 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要知道, 一年级学生犹如学走路的儿童, 不能认为跌了一跤, 就学不会走路了, 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因而班主任老师要关怀和爱抚他们, 亲切地和他们交谈, 用慈祥的目光注视他们, 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要给他们以“优先”的照顾。相信只要班主任老师持之以恒, 充满爱心、诚心、信心和耐心, 这些学生一定会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不断进步、成长。

六、耐心细致, 妥善处理

一年级学生,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水平较低, 表现出稳定性差、独立性差, 往往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和意见。因此, 他们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向班主任报告。我把学生的报告分为三类: ( 1) 琐碎的小事; ( 2)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事; ( 3) 学生处理不了的大事。班主任每天既要教好自己的课, 又要负责好一日常规, 忙得不亦乐乎。那么,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小报告呢? 我的做法是: 对于琐碎的小事, 如: 肢体碰触、课桌没有排齐、地上有纸屑等, 可让班干部和其他学生去解决; 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事, 诸如: 打架、骂人、吃零食、不按时完成作业等, 要耐心教育, 必要时加以批评, 以正校规; 对于第三类事, 如: 课桌椅坏了, 学生突发性生病等, 就一定要抓紧时间及时处理。总之, 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耐心细致, 认真负责地处理好学生的“小报告”, 不能听之任之, 敷衍了事地说一声: “我知道了。”

上一篇:公路职工下一篇:后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