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2024-09-24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共9篇)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1

Jīn()钱

()天

()不住

()有味

()骨

()持

衣()

颜()

()发抖

堵()

青()

吝()

Jiāo

摔()

()给

()虑

()外

()傲

青()

()条

香()

()书

()嫩

()花

()龙

暗()

清()

()阳

潮()

()望

呼()

()水

()戏

平()

()少

熟()

王()凤

怜()()盖

分()

()日

()灭

晨()

()牛

()牲

()

沥沥

沙()

寂()

()梢

沉()

()生

()莉

()坊

淹()

()汁

唾()

含情()

一()

天()

财()

欺()

()女

重()

()出

()近

奔()

()盖

()部

吩()

Fáng

()碍

()屋

预()

作()

脂()

分()

()开

()花

黄()

狐()

()明

()笆

玻()

()地

Liáng

栋()

测()

()好

()食

冰()

高()

Huì

聪()

()议

花()

()集

智()

()图

()暗

直言不()

旨()

()论

翻()

战()

记()

技()

友()

利()

奇()()力

容()

羽()

百()

飘()

意()

神采()

络()不绝

()郁

()国

完()归赵

手()

()绿

遮()

钱()

()业

()须

()嘴

躲()

墙()

()下

作()

()护

击()Jǔ

规()

()动

()嚼

()丧

Gān

()橘

()甜

()净

()胆

竹()

旗()

()尬

Lán

()球

()天

()花

()杆

()路

五彩斑()

波()壮阔

贪()

()褛

()祀

()北

()忆

()念

()算

()节

()然

()续

()术

药()

()信

国()

痕()

妒()

成()

()绝

()大

()情

电()

()离

根()

()集

()怕

火()

()体

面面()到

Màn

()行

()子

()山遍野

()妙

()延

Yuán

成()

公()

团()

()助

()因

()旦

水()

()故

姓()()猴

名()

残()

Chãng()相()功()实

()墙

()饭

()现

()黄

继()()度()客

()清()罚

Zhí

()女

笔()

()物

()业

繁()

()日

()行

()树

Wǎn()尔一笑

()回

()会

瓷()

()转

()如

()惜

Xiá

洁白无()

目不()接

晚()

()客

()谷

()窄

()想

()子

Jiàn

弓()

()接

实()

推()循序()进 宝()

()设

关()

()康

()多识广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是第五组课文的延伸。第五组课文通过对蔺相如、诸葛亮、武松、孙悟空的描写, 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个性品质的写作方法。第六组为综合性学习。学习第七组课文, 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学习在习作中运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是个教学的例子。学习这个例子是手段, 目的是要通过这个例子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语文水平, 获取语文能力, 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这些理念如何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习作来反映。所以新教材把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一块编排。当教师明白了这一编排意图后, 习作教学就会以课文提供的信息为“蓝本”, 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来梳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思路, 完成该项训练。

二、回顾已学课文

第七组共编入三篇课文。第一篇是一组人物描写, 是精读课文。编者选取了三部作品的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出自小说《小兵张嘎》。张嘎是个儿童英雄, 很受孩子们喜爱, 选入这一片段, 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调动儿童生活经验, 深入内化, 爱上课文。另外两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分别选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相对前一个片段来说, 后两个片段的内容离现实生活远了些。三个片段在人物描写上各有侧重。《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侧重于动作描写。第二自然段里有“跳起来”、“退后两步”、“一闪身”、“叉着腰”等动作描写。第三自然段里的“眼疾手快”、“一叉一搂”、“虎势儿一站”、“蹦来蹦去”、“塌着腰”、“鼓鼓着眼珠子”、“走马灯似转了三四圈”、“三抓两挠”、“揪在一起”……更是生动细腻地把摔跤写活了, 把场景写热闹了, 让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若是把这些词语抽掉, 这个片段就平淡得没了看头。《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严监生至死也不忘减少灯盏里的两茎灯草, 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面孔。《“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最突出的是外貌描写。对“凤辣子”这个人物, 作者从穿的写到戴的;从眼睛写到身体;从“粉面含春威不露”写到“丹唇未启笑先闻”……本组第二篇和第三篇均为略读课文, 其中《刷子李》在选材上和《临死前的严监生》很相似, 仍然是以细节描写取胜, 《金钱的魅力》在刻画人物时, 以语言描写见长。第一篇 (3个片段) 似是这组课文的“总述”, 后两篇则是对总述的诠释。

“鸿爪回头细细看”, 回顾是为了运用, 是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这个例子提供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因此, 相关知识点教师不必一一告诉学生, 可让学生重读课文, 调动印象积累, 思考学习收获, 也可以通过提问,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申补充, 还可以请学生翻看听课笔记, 熟悉课文中涉及的描写方法, 为习作做好“临战”前的准备。

三、习作指导

1. 明确要求。

当上一步骤完成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习作要求”了, “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本次习作要注意把人物写得特点鲜明;二是要把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物描写方法运用到习作中来;三是习作写成后, 同学之间要互评互改。教师可举出具体例子来引导。如, 写老师, 你要突出老师的哪一方面, 在这方面有哪些典型事例。假设是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学习有困难, 老师耐心辅导, 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细处着手,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怕学生课间奔跑撞上书桌的棱角, 老师用废旧报纸做成角套将桌子棱角给套上;老师把自己阅读过的、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书籍、报纸捐赠给班上, 供同学们阅读;带上糖果去慰问生病的学生……在这些材料中进行比较取舍, 选择印象最深的, 最能感动自己的来写。这只是一个例子, 不要求都写老师。

2. 先说后写。

通过示范引导, 把学生思想激活,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酝酿构思。构思好后, 请学生练习说, 即口头习作, 进入口语交际, 老师同学做听众, 边听边参与进去, 既接受, 也分享。如某同学写得好, 语言描写方面值得自己借鉴, 另一同学材料选取典型, 人物特点鲜明, 值得自己学习, 又一名同学善于外貌描写, 还有的同学加入人物对话, 可以仿照……让学生充分地说说, 这样能在习作涉及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交流, 受到启发, 易于动笔。

口头习作完成后, 动笔习作紧跟上来。要把口头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还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 需要多种语文能力的运用。口头表达在逻辑上存在松散欠严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习作中出现就不允许了。所以在谋篇、布局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严密组织, 准确表达, 把一些学过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运用进去, 随时提示检查。

3. 自改互改。

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题整理 篇3

一、填空。1、4/5米是把()米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4份;也可以看做把4米分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份。2、8/11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假分数。

3、分数单位是1/7的最小真分数比最小假分数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是1/12的最小带分数是()。

4、一本故事书,15天读完,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8天读这本书的()。

5、把5千克西瓜平均分给8个人吃,平均每人吃了这个西瓜的(),平均每人吃()千克西瓜。

6、小学生做一次眼保健操大约需5分钟,每天要做两次,每天做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占1小时的()。

7、在a/5中,a是不为0的自然数,当a是()是,它是真分数,当a是()时,它是假分数,当a是()时,它可以化成整数?当a是()时,化成的带分数最小。

8、“小明看完一本故事书用了2/3小时。”这里把()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份,()占这样的()份。

9、把3千克糖果平均分装在5个瓶子里,每个瓶子装了()千克糖果,每个瓶子装了这些糖果的()。

10、从甲地到乙地快车要行3小时,慢车要行5小时,快车每小时行全程的(),慢车2小时行全程的()。

11、修一条公路,已经修的长度是未修的5倍,已经修了全长的(),还剩全长的()没有修。

12、“一根水管长9/10米”,这里把()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了()份,()有这样的()。9/10的分数单位是(),它有()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增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是最小的合数。

13、有12个玩具,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玩具是玩具总数的(),每个小朋友分得的玩具是玩具总数的()。

14、把3米长的木料分均截成5段,其中2段占总长的(),每段长()米。

15、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6,把它化成假分数的分子是30。这个带分数可能是()。

16、把3吨煤平均分成8份,每份的质量用分数表示是()吨,用小数表示是()吨,用整数表示是()千克。

17、把2千克水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千克,每份是2千克的(),是1千克的()。

18、分母是9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最小带分数是()。

19、把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占盐水的()。20、把3米长的绳子对折两次,每一段是()米。

21、把12/18的分母缩小到原来的1/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减去()。

22、把2/3的分子扩大5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23、分数2/5的分子增加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24、一个最简真分数,它的分子与分母的积是30,它可能是()。25、3/4和7/8相比,()的分数值较大,()的分数单位较大。

26、把3/8的分子加上3,分母应加上(),分数的大小不变。

27、在分子是12的最简真分数中,最大的是();在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中,最大的是();所有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28、把4米长的木料锯成4次,每段是这根木料的(),每段长()米。

29、一个分数加上它的一个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它的一个分数单位等于5/6,这个分数是()。

30、在6/X中,当X()时,它是真分数;当X()时,它是假分数;当X()时,它没有意义;当X()时,它可以化成整数。

31、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差为66,约分后可以化成13/7,原分数是()。

32、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15,这样的分数有()个。

33、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四次,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

34、一张长方形纸片,长60厘米,宽20厘米。用这张纸剪下一个尽可能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35、把五张扑克牌反着排成一排(从左往右依次排),先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5张交换位置,最后将第4张移到左面第一张,翻开看,从左往右依次是8、5、3、9、10。这5张牌从左往右原来放的顺序是()。

36、在直径为16厘米的半圆内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7、用一张长方形纸,最大可以剪成一个半径7厘米半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少是()平方厘米,剪去半圆后,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8、如果圆的半径扩大a倍,那么它的直径扩大()倍,周长扩大()倍,面积则扩大()倍。

39、小强家住6楼,现在小强已经爬到3楼,他已经爬了总高度的()。40、小华坐在班上的位置,无论从哪个方向用数对表示都是(4,4),这个班共有()人

4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80,最大公因数是30。其中一个数是60,另一个数是()。

42、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最小公倍数是60,其中一个数是5,另两个数是()和()。

43、小明在教室的位置是(6,4),小红在小明的正前面,小红的位置可能是(,)。

44、A=257,B=2235,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45、两个一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72,这两个数分别是()和()。

46、A和B是自然数,AB=0.1,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47、a=23m,b=35m(m是自然数且m0),如果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21,则m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48、甲=22ab,乙=2ab3,甲、乙、a、b都是大于1的自然数,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49、a=b+1,a、b为非0自然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50、4a=b(a、b均不为零),a、b的最大公因数是()。

51、一块山地有6/7公顷,其中2/7栽桃树,3/7栽梨树,其余的栽苹果树,苹果树占这块地的()。

52、一种有益菌种,每天可增长一倍,第8天达到80万个。当它们达到20万个时是第()天。

53、一堂40分钟体育课,做准备活动用了1/10,老师示范用了1/3小时,其余时间自由活动,自由活动()小时。

54、一个分数加上它的一个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它的一个分数单位等于5/6,这个分数是()。

55、小明问王叔叔多大了,王叔叔说:“把我的年龄加上9,除以4,再减去8,最后等于最小的质数。”王叔叔今年()岁。

56、一筐苹果不到100个,3个3个拿,最后剩2个;4个4个拿,最后剩3个;5个5个拿,最后剩4个。这筐苹果有()个。

57、把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形纸片分成若干等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58、圆的半径由6厘米增加到9厘米,圆的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59、一个闹钟的时针长5厘米,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时针针尖共走过()厘米。60、五个连续自然数,中间一个是a,最小的一个是(),这五个数的和是()。

二、解决问题。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行完全程需要15小时,乙车行完全程需要10小时,两车行了4小时后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行完?

2、一块长方形地,长5/8千米,比宽长1/2千米,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千米?

3、修建一条路,甲单独做要15天,乙单独做要10天,两个人一起共同做5天,各完成这条路的几分之几?

4、把一根20厘米长的纸条逐段剪4次,要求剪的每小段一样长,那么每小段长多少厘米?每小段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5、王大妈用15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鸡舍(可借用一面墙),这个鸡舍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为计算方便,如果用到л,л取值为3)

6、一块地有3/4公顷,已经耕了其中的1/4,还剩几分之几没有耕?

7、100千克黄豆可榨油34千克,平均每千克黄豆榨油多少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黄豆?

8、一辆汽车行驶180千米需汽油12升?行1千米需要多少升汽油?

9、一个公园共植树40棵,其中有3棵死亡,成活棵树占总棵树的几分之几?死亡棵树占成活棵树的几分之几?

10、把一根木棒锯成3段需要7分钟,平均锯一次需要多少分钟?

11、把一个分数约分,用2约了两次,用3约了一次,最后得5/6。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12、五(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4人。体育课上,老师要把男、女生分别分小组活动,但每组的人数都要相等,每组最多有多少人?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小组?

13、一张圆形桌子能座10个人,小玲生日聚会那天,想跟好朋友菲菲一起坐,共有多少

种不同的坐法。

14、把一张长3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正方形要尽可能大。剪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可以剪成这样的正方形多少个?

15、某汽车站A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辆,B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辆,两路车早上5:00同时从车站发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又同时发车?两路车第三次同时发车是几时几分?

16、一条72米长的长廊,原来从一端起,每隔9米栽一棵树,现在要从一端起每隔6米栽一棵树,为节省成本,有些位置是不需要重栽的,不需要重栽的树有多少棵?

17、把47块糖和39个果冻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糖剩2块,果冻剩4个,这组最多有几位同学?

18、在一块长12米、宽8米的长方形花坛的各边上以最大且相等的距离栽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

19、7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05,其中最大的一个奇数是多少?

20、暑假期间,小刚和小明都去参加乒乓球训练。小刚每隔6天去一次,小明每隔4天去一次。7月31日两人同时参加了乒乓球训练后,几月几日再次相遇?

21、一个长方形纸片28厘米,宽22厘米,在纸的四边留2厘米的空白,然后把中间的长方形分成若干个相同的正方形,问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

22、一个分数的分母比分子多24,约分后是4/7,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23、甲、乙、丙三人做同一种零件,甲4小时做3个,乙5小时做4个,丙6小时做5个。谁的工作效率最高?

24、11/61的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新分数化简后得2/7,这个数是多少?

25、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是72,约分后得最简分数是2/7,原分数是多少?

26、小红、小兰、小华各看一本180页的故事书。现在,小红还剩1/6没看,小兰还剩1/5没看,小华看了2/9。三人中谁看的页数多?

27、一个直径6米的圆形水池,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2米的鹅卵石鹅路,这条卵石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8、公园里有一个半圆形的花圃,半径8米,园林工人要给这个花圃围一圈篱笆,他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篱笆?

29、如右图,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0、用一根6米长的绳子绕一棵大树两周后,还剩下0.976米。大树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一瓶果汁,第一次喝了所有果汁的一半少50毫升,第二次喝了剩下果汁的一半多25毫升,这时瓶中还剩125毫升。这瓶果汁原有多少毫升?

32、哥哥和弟弟共有50元钱,哥哥用去6元后,两人钱数同样多。哥哥原有多少元?

33、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100,如果分子加上19,分母加上31,约分后是2/3。原来的分数是多少?

34、用10克糖加水做成100克糖水,糖是水的几分之几?

35、把36支铅笔和40本练习本平均奖给几个三好学生,结果铅笔多出一支,练习本还缺2本。得到奖励的三好学生有多少人?

36、用两根长12.56厘米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哪个面积大?大多少?

37、秋季运动会200米短跑决赛马上鸣枪,玲玲奇怪的发现8名选手的起跑线不一样,已知最内圈的弯道半径是31.7米,每道赛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为了公平,相邻的两套跑道上起跑线应相差多少米?

38、袋子中有若干小球,小明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一个小球,这样共操作了2次后,袋子里还有3个小球。原来袋子里有多少个小球?

39、如右图,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已知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阴影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4

2。小军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3

121、十一岁左右的儿童每顿饭需要的蛋白质约30克,是碳水化合物的。十一岁左右的儿童每顿饭420、小军的体重是40千克,是他爸爸的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约多少克?

22、在一次检测的3600户居民家中,空气污染指标超标的占检测总数的户空气污染指标超标?

23、六年级同学收集180个易拉罐,其中的个?

24、小红体重42千克,小云体重40千克,小新的体重相当于小红和小云体重总和的多少千克?

25、六年级三个班学生帮助图书室修补图书。一班修补了54本,二班修补的本数是一班的修补的是二班的7。在这次检测中有多少1012是一班收集的,是二班收集的。两个班各收集多少351。小新体重25,三班64。三班修补图书多少本? 3326、一桶水,用去它的,用去了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4327、有一块4公顷的果园,苹果树占果园面积的,苹果树占地多少公顷? 4328、小丽比小兰多12张彩色画片,这个数目正好相当于小兰画片张数的。小兰有多少张彩色画10

片? 小丽有多少张?

3。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330、小刚家买来一袋面粉,吃了15千克,正好是这袋面粉的。这袋面粉还剩多少千克? 4

1431、光明小学美术组有30人,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航模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航模组有3529、六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多少人?

34,鸭的只数是鸡的,饲养场养了多少只鸡? 45

1133、我国现已建立90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占,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是50

43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有多少个? 22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5

1.童年是一去不复返的,它好比沙滩上的七彩贝壳。随着连绵起伏潮汐,那些耀眼的贝壳变得暗淡了。然而,有些贝壳却在沙滩上闪着光芒,它蕴藏着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永远不会消失。

2.童年的回忆像风筝一样,不管飞得多高多远,线都是牵着的,它的一端始终在这你手上这一头。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童年是欢乐的,是金色的。而我的童年却是像彩虹般多姿多彩的。3.每当提起童年,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天蓝色的水彩画,那里一年四季都有湛蓝的天空,云朵簿纱一样飘在上面。老树的枝丫被我们折了又长,长了又折,童年也渐渐离我们远去。

4.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5.童年像一支歌,旋律悠扬而精彩,令人陶醉;童年如一首诗,韵律优美而饱含韵味;童年似一幅画,画面美丽而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6.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嬉闹的海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甜的泉水。说起童年,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7.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时光。我的童年发生过许多事,这些事情像一颗颗珍珠埋在心田,有些珍珠显然有些陈旧,发不出光芒了。有些已经被遗忘,但其中有几颗是我忘不掉的。看,它们正散发着光芒......8.童年,是一个七彩斑斓的梦,插着一双可爱的翅膀飞过整个蓝天;又像是一个生活的调料包,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说起童年,每个人都有许多滑稽、有趣的事情,我也不例外。9.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我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短笛,奏出了我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朵朵洁白的花瓣就仿佛是一件件回忆。结尾:

1.巷子在夕阳下慢慢地暗淡下去,昏黄的灯光亮了起来,晚上开始侵入了我的领地,我的眼睛重重在合上了,疲惫在梦里延伸,我开始了我童年那些淡淡的梦。

2.童年里的点点往事,都化作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我小心 翼翼的将它珍藏在我那小小的宝盒里。那些珍珠,有的绚丽 多彩,有的黯淡无光,它们成为了我难以割舍的记忆。

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天真烂漫的,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些在一起的朋友,如今散布天涯了,那些开心玩耍的日子渐行渐远……我们长大了,只能仰望星空,怀念童年。

4.转眼间,我长大了。回想起童年的趣事,总觉得鼻子酸酸的,我还剩多少个童年? 如今,那两个字以离我越来越远。

5.童年,是欢乐的海洋。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我捡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贝壳,把它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如获珍宝。6.童年,就在绿叶与黄叶的交替中慢慢隐藏了起来,直到有一天我们走在大树下,抬头看那院子的天空被树叶染得一片翠绿,才发觉我们的童年,已经不再了。

7.童年就如一首歌,每一个音符都有声有色,歌唱完了还可以听。童年过去了还可以回忆,都会感到开心,让人不厌倦:天真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啊!8.我从老家搬到了我现在居住的城市,许多的故事 只不过像屋角曾经流淌过的河水,转一个弯,然后将故事带入蒙胧,直到有一天我再度想起,只是流淌过的溪水,已经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9.夜晚醒来的时候,我看着窗外如水的月光,多美啊。想到童年就那样沉沉地睡着,辜负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却在我们的记忆都烙下了单纯的印记,并作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永远地保存了起来。

10.我想到了那淌轻轻的溪水,曾经从这个地方缓缓趟过,没有山间小涧的欢快,有的只是像我的回忆一样淡淡的平和,转过屋角,用熟悉的乡音带来了一溪的童话。

11.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12.哦,多么令人留恋的童年!它像一串糖葫芦,让人们品尝着糖葫芦的甜蜜。现在,我长大了,却还不时回想起往事。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6

关键词:新授课,练习课,家庭作业,车轮直径

望课堂内外, 小组忙忙;大组小组, 讨论声声。您瞧: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 小组成员忽多忽少;您听:三句讲一题, 五句指迷津, 小组声音忽有忽无。在这样的课堂中, 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中成就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能力。在各项活动中, 我班孩子都能“巧”然应对, 展现出他们独有的自信, 洋溢出幸福的笑脸。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源于教师的“懒”。

一懒:在新授课中要适时适课而“懒”

学生能自学的新课, 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 教师不重复讲。经过四年级一年的培养与训练, 各小组已经养成了很好的合作习惯, 所以, 在五年级的很多课中, 我都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比如:刚学完“圆的认识”这节课时, 由于刚认识圆规,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一展它的神威, 也想认识一下“圆”这位新朋友。刚宣布完学习内容, 学生已翻开课本看了起来———圈画重要知识点, 找出疑问之处。我在教室里巡视, 观察各小组的反应, 只听第二小组组长说:“你们看完了吗?”她先选的4 号种子选手李×, 让她说出自己圈画的重点。李×说:“我知道圆也是平面图形, 但它是由曲线围成, 没有顶点。我还知道怎么画圆, 将圆规两脚分开, 针尖固定, 另一只脚转圈, 边说边画。”孙×同学快速补充说道:“你们看我画的圆, 针尖的地方叫圆心, 用字母‘O’来表示, 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 把书上的知识点快速地复述了一遍。

二懒:在练习课、试卷讲评课中要适时适题而“懒”

在练习课中, 采用多种形式, 让练习课首先具有趣味性, 其次是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练、自查与自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例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选用闯关练习法, 看哪一小组先闯过所有关, 到达胜利的彼岸, 摘得一颗智慧星, 要求小组成员无掉队。教师根据小组长的汇报和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做出机智讲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再也不会走神了, 真是事半功倍。试卷讲评课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教师在上面讲得是抑扬顿挫、口若悬河;而孩子们却是无精打采、昏昏沉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是, 老师“懒”一些, 把课堂交给孩子, 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具体做法是:先小组内自纠, 纠正因马虎而错的马虎题目;再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向本小组成员请教;本小组都错的题目, 可通过跨组学习来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查自纠能力, 又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讲解能力, 还使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得到了发展。例如,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单元测试”, 发下试卷后, 先进行试卷总评, 表扬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学, 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各小组按上述方法订正完成后, 进行汇报, 提出试卷中的疑问之处。一堂试卷讲评课, 看不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演讲”的身影, 下课后却收上来一张张用红笔圈画的试卷。

三懒:在家庭作业的批阅中要“懒”出成效

努力让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产生兴趣, 这是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作业的乐趣所在。每次的家庭作业布置, 一定要做到题精而量少, 便于组长批阅、讲解、汇报。

例如: (6月16日家庭作业)

1.只列式不计算。

(1) 在一个长4 厘米, 宽3 厘米的长方形里, 画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 一个圆形花圃, 它的直径是12 米, 用一半的地方种一串红, 种一串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一根铁丝, 正好可以做成一个边长是157 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做成一个圆,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4) 一张圆桌的半径是40 厘米, 在它的周围加上一圈铁丝, 至少需要铁丝多少米?

2.小明骑自行车通过一座长816.4 米的大桥。已知车轮直径约是0.65 米, 车轮平均每分钟转80 圈, 求小明通过这座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

五个小组长互对答案批阅后, 再给自己的组员批阅, 对本小组的书写和正误情况做简单的汇报 (带着作业纸) 。第3 小组徐×× (冠军组、优秀组长双重头衔, 对工作认真负责, 原来我班的学困生——李××, 经常不认真完成作业, 成绩可想而知, 在她的管理和影响下, 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 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说:“老师, 今天的课外作业, 做得有点不好, 特别是计算错误率高, 张××错的最多, 你看这几题……”我听了各组长的汇报, 并看了他们的批改情况,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教案做了及时的调整, 把两道错误率高的题目加进了下次练习和重点讲解的行列。这样重点突出了, 难点更容易突破。老师“懒”了, 学生“勤”了, 学生能力有了, 教学效果增强了, 何乐而不为。

老师让一步, 就可能让出学生讲题的精彩瞬间;老师退一步, 就可能退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老师慢一步, 就可能慢出学生自我探索的沃土。

参考文献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同音字练习 篇7

1.走( )屋里,大伙都笑了。

2.( )来,小红的学习有很大( )步。

3.王力走( )了学校.

4.我家离公园很( ).

B、像 象

大( )的腿( )四根粗壮的柱子。

C、座 坐

1.我走进教室,找到自己的( )位( )下来。 2.上课了,同学们( )得很端正。

3.整个会场( )无虚席。

D、代 带

1.敌人要王二小( )路。

2.王红同学( )表我们班发言。

E、块 快

1.假山下有( )石头.

2.火车开得很( ).

F、第 弟

1.我有一个表( )。

2.他( )一个跑到终点。

G、课 刻

1.小狮子( )苦练功。

2.我上( )是很认真。

H、买 卖

1.妈妈给我( )了一件新衣服。

2.小狐狸把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 )。

I、长长 常常

1.王二小( )帮助八路军放哨。

2.大象有一个( )的鼻子。

3.小军( )帮助王爷爷取牛奶。

4.飞机拉出了一条( )的白带子。

J、芽 牙 呀

1.他的( )齿真白。

2.春天,小草发( )了。

3.这朵花多好看( )!

K、语 羽 雨

1.窗外下着小( )。

2.我最喜欢上( )文课。

3.天鹅有洁白的( )毛。

L、羊 洋 阳

1.太( )像一个红球。

2.江水河水流进海( )里。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8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1)。P112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会解简单方程,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76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能说说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吗?

首先我们来复习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方程)

二、复习方程有关知识

1、完成第1题。

生口答:哪些不是方程,哪些是?为什么? 师:要判断是不是方程?关键有什么?

2、完成第2题。

师:我们在解方程时,是根据什么解的?(等式的性质)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汇报交流,集体评价。

3、完成第3题。

师:你知道这卷薄膜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

“正好铺满”说明这块长方形秧田的面积就是多少?

表示长方形面积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呢?(长×宽=长方形面积)根据这个关系怎样列方程解答呢? 解:设展开后长为X米。1.5x=30 x=30÷1.5

x=20

4、完成第4题。(1)理解每小题的题意。(2)说出数量关系。(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师:我们还学习了有关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谁来说说你掌握了哪些内容? 6和10的公因数还有哪些?公倍数还有哪些?你是怎么找到的?

2、完成第五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师: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找到的?

3、完成第6题。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说说每组数的特点,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你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在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112页2-6题。板书: 数的世界(1)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二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数的世界(2)。P112-113页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约分、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第77课时。教学过程:

一、概念复习

师:本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约分与通分

师:能根据三分之二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小组中说说各知识点的内容。

二、应用练习

1、完成第7题。生在书上填空。

师:四分之三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完成第8题。

生在书上填空,指名回答。

怎样进行约分?根据什么约分?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完成第9题。

生分类,说想法,指名汇报。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怎样将假分数化带分数。

4、完成第10题。

师: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

生回答。重点指导:八分之五,七分之三,和0.5的比较方法。

5、完成第11题。

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师:36分怎样化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第12题。

师:知道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

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独立解答,交流反馈。

三、课堂总结

师:分数这个单元内容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时,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作业:117页第7、8、10、12。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三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3)。P113页第13~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能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试题,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第78课时。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板书课题:数的世界——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完成第13题。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第14题。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师:应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15题。

师:观察一下,每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吗?生独立完成计算。汇报交流。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第16题。

师: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从题中看出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2、完成第17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这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2)指导分析:

师: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陆地总面积)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3)学生完成解答。

三、课堂总结

四、作业:第13、14、15题。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四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图形王国。教科书第114页第18-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1、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第79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板书:图形王国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完成第18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19题。知一求三,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第20题。

师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40圈)首先要求什么?(车轮的周长)怎样列式解答呢?(3.14*45*40)注意什么?(单位的统一)学生完成解答。

4、完成第21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第22题。

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讨论结果:应该算出每个正方形中圆的面积或面积和哪个大。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 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6、完成第23题。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第19、20、21。板书设计:

图形王国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五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统计天地。教科书第115页第24-2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第80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统计的哪些知识?统计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板书:统计天地

二、复习统计的知识

1、完成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结果以及自己是怎样算的。

三、复习数对

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列,行)。

四、复习折线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5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分组收集数据,讲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作业:第24题。板书设计:

统计天地

课题:整理和复习

第六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应用广角。教科书第116页的第26-2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字和数字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应用广角

二、综合运用

1、完成第26题。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只能用物体。(2)学生在小组中尝试完成。(3)汇报交流操作情况。

2、(1)集体说出分母是8的简真分数有哪些?他们的和是多少?

(2)每人选两个整数,并写出用这个整数做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和。指名汇报,师适当板书。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3、完成第27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完成第28题。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三、自我评价

1、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意义。

2、自我评价。

3、说说中自的优点和不足。

五年级下册同音字整理 篇9

《打电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通过烙饼、烧水等简单事例,初步尝试了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了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本节课主要通过打电话这一生活常见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的一般能力,但由于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只是初步地体会,其逻辑思维能力尚未达到一定高度,要在生活中应用优化思想还有困难。因此,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情境转换成了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建立数学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理解、建构、应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共同寻找打电话最省时的方案。实践证明,“在情境中理解,在活动中建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化学习。

二、课堂写真:

片段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前游戏——悄悄话悄悄说:老师给一位同学说一句悄悄话,听到悄悄话的同学再继续将老师所说的悄悄话传给其他同学,直到全部传完为止。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欣赏一组图片,这些是我校学生表演的《鼓鸣伏龙娃》赴央视演出的拍摄花絮。同学们都知道,去年春节由我校27位小学生表演的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了央视少儿春晚,这次演出为我校及襄阳市赢得了荣誉,可你们知道吗?为了不负众望,他们常常加班加点地排练,很是辛苦。在一次假期的排练中,有三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未到校,此时,排练节目的谭老师很着急,你认为谭老师该用什么方式联系他们呢?

生: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

师:是呀,在信息、资讯发达的今天,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通知他们,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打电话”来展开研究。(板书:打电话)

1. 设计给3个人打电话的方式。如果谭老师用打电话的方式,每一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三位同学共需几分钟?

方案一:

生1:需要3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呢?

生共需3分钟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打法?(三位同学不一定全部都由老师通知,接到通知的同学也可以通知其他同学)。方案二:

方案二需要2分钟。

师:这样只需要2分钟,就能通知完3位同学。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生1:第一种方案,这样不会出错。

生2:第二种方案,最省时间。

[评析:传悄悄话的游戏,不但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还为探究新知做了铺垫。创设我校学生参加2009年少儿春晚的问题情境,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在现实的、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打电话”的实际意义,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爱校热情。]

片段二:设计给7个人打电话的方案

前不久,《鼓鸣伏龙娃》舞蹈队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将应邀参加“襄城区妇女代表大会”的会前演出,谭老师要尽快通知7个队员到校彩排。你能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吗?(师:假设每通知一人正好用1分钟)

(1)师:为了方便,我们用口代表老师,并把7个同学的名字设计成①~⑦个编号,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画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2)交流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谁来汇报一下?

①学生上台用圆片贴出不同方案的流程图。

②几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1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7分钟。

生2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5分钟。

生3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4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4分钟。

生5介绍方案:这种打电话方案共用时3分钟。(3)找出最优化的方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怎样打电话用时较少呢?为何这种方案用时最少呢?其中的奥秘在哪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前几种方案中,都有人在闲着,只有最后一种方案,在接到通知后,每一分钟都没有人闲着,继续往下通知,直到全部通知完为止,这样用时才是最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做“不空闲通知法”。

[评析:将静态的图示改成动态的摆磁片,并由摆的先后顺序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案中打电话的过程,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再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时打”,方法从低层次到最优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

片段三:寻找规律

师: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

生1: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说明:黑①红②③绿④⑤⑥⑦)

生2:可以用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生3:还可以用字母代表不同时间通知的人。

师:老师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最优的方案,可以

(说明:黑(1)红(2)(3)绿(4)(5)(6)(7))

师:从这种表示方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1人,一共知道消息的包括老师在内共有2人。第2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2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人。第3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有4人,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1+1+2+4=8人。

师:第4分钟后,新接到消息的人数是几人?(8人)。一共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几人?(16人)。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人?(15人)。依此类推下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1:每增加一分钟,新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一分钟接到电话人数的2倍。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什么数?

生2:偶数。

师:偶数都与几有关?

生3:与数字2有关。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第一分钟2人,第二分钟4人,是几个2?第三分钟总人数是8人,是几个2相乘?由此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4:第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几个2相乘再减去1人,即减去老师。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1: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

生: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老师和学生)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你们认真比较,积极思考、善于归纳的这种学习态度很好!老师把今天学习到的知识编成了儿歌,下面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小结:同学们找到了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且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怎样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才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评析: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发现最优方案中所隐含的规律。对此,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一眼就能看出每分钟通知几个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还让他们清楚地从每分钟通知的人数变化中发现“每增加一分钟,后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的规律,并联系旧知,找到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数字的表象中发现规律,将这一规律汇编成儿歌使学生琅琅上口,牢记于心。]

三、分析与研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学习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前,笔者对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极少学生会用“逐个通知”方法,但没有学生能发现最优化方案中隐含的规律,这说明学生对于最优方案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不全面,怎样让学生体会并寻找最优方案,归纳推理出隐含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谈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1.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只有加强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才能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求。本节课,教师创设了“我校舞蹈《鼓鸣伏龙娃》参加央视少儿春晚”的问题情景,对文本资源进行再创造,将舞蹈队活动情景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小助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化繁为简,分析问题。

有效的课堂追求清晰、简约,只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入。教材提出:“怎样尽快通知15名队员?”显然,“15名队员”数据过大,学生通过画图研究很难快速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中将“15名队员”改为“3名同学”,使学生理解打电话的不同方案即:“逐个通知”与“同时通知”的方法,再将这一理解递进到“给7个同学打电话”的问题中来,便于学生画出打电话的方案,并能通过比较较快地找出最优化方案,这种化繁为简地合理使用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意图。

3. 探寻规律,建立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形式,更是数学学习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了数学模型,才能更好地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打电话最优化方案中的规律,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每一分钟通知几个人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投入到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中来,在学生想到用不同种方式表示最优化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再顺着学生思维,引出自己的设计(表格的雏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每增加一分钟,新通知的人数就是前一分钟的2倍,而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也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总人数的2倍,由此,通过对图形的归纳和整理,对数据的计算和比较,使学生明白了图形中所隐含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经过推理得出来的,那么,是不是在应用过程中都要这样画图或通过表格的形式推理解决问题呢?教师发现,知道消息的总人数都是偶数,而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了有关“偶数”的知识,即“是2的倍数都是偶数”,也就是说偶数都与2有关,能否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思考,“通知到的总人数与2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话音一落,学生便发现:有几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知道消息的学生人数是用几个2相乘的积减去1。建立了这样的数学模型,学生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才有可以模仿的对象,同时在解决已知总人数求需要几分钟的时候,也才能用到逐次用2约分的方法进行解决。最后再用一首儿歌对本节课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牢记并熟练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上一篇:2022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状下一篇:设备管理科月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