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2025-01-21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共6篇)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篇1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内容提要:

当今我国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变化剧烈,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与矛盾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大背景下,实行人性化执法是必须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执法活动的新期待。对缓解、遏制和消除社会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阶段,我们公安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把握和使用不尽如人意,人性化执法的理念还没有普遍深入到公安民警的执法思想中。在实际执法活动中具有人性化不突显的问题。而在对人性化执法的运用上,不少公安民警走入了一定的误区:一是把人性化当成人性化执法,二是错解人性化执法,导致软弱执法。这些误区严重地损害了法律尊严,侵害公民利益。要解决这些人性化执法的运用问题,很好地继承人性化执法的优越性,必须通过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人性化 执法 公安民警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持续发生很大变化。群众的思想日益被不断变迁向前发展的社会解放出来。然而,伴随着先进的思想被解放的还有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新问题。为适应时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首次在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公安民警应发出积极响应,“人性化执法的”的提出并运用是必然的。在执法中加以人文关怀彰显出执法为民的宗旨,对缓和社会矛盾,改善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公安民警在日常执法中要加以重视。现结合当前形势公安实践,谈一下关于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浅知拙见。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义

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当事人的社会权益,人道的、理性的、文明的从事各项执法活动。简单的来说,就是法律允许,群众接受,充满人情味,注重社会效益的执法。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执法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人性化执法包含了“热情服务”于“严格执法”两层含义,“人性化”与“执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依托,互相映衬,深化与完善了一般性执法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文明的执法体现民警高效热情的服务并为民警营造一个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

有一些公安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的提出其实就是给群众作个姿态,让外界觉得公安队伍看起来还是有点“人气儿”的,换来点好名声,是所谓的面子工程,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他们在日常执法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化”是虚伪的,肤浅的,应付了事型的,嘴上嚷嚷着“人性化”,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就连人民群众都会认为我们公安民警的人性只是嘴上说说,根本没放在心里去,落实到行动上去。这就会导致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不信任,是与我们坚持的“人性化”所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的。因此,让公安民警认识到人性化执法的意义是必要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意义在于:

(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

中国变化翻天覆地,各种利益相互摩擦、碰撞,矛盾就会接踵而至,并且产生的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这些矛盾都是会造成社会**的根源,破坏和谐稳定,进而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我们公安民警作为社会安定和谐的维护者,化解社会产生的矛盾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执法过程中运用“人性化”,对处理的矛盾采用疏通,安抚而不是强堵,打压,会有效避免在执法过程中与被执法对象发生激烈摩擦,产生新的矛盾或激化原来的矛盾。便如一剂疗效良好的辅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唤醒道德良知,促进社会进步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性化,以充满人情味的实际行动尊重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执法透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往往会感动执法对象,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使他们态度软化,愿意积极配合公安民警执法。事实上,许多违法犯罪的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用人性化的方法对待他们,往往会在执法过程中有所突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让人放心,文明的执法方式,是得民心的。它可以凝聚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进步。

(三)响应群众心声,改善队伍、政府、国家形象

人性化执法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无疑与现在群众衷心所希望的,所要求的一拍即合。从而赢得群众对公安队伍的好感,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获得公安队伍整体形象的提升。同时,公安行业是一个国家、政府面对社会的“窗口”行业,公安民警更是群众眼里的国家、政府“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是国家政策,政府授意。所以,我们执法人性化从深层次上可以让群众感受到国家、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对民意的顺应,这对国家、政府的形象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民警虽然心里装有“人性化”,执法操作中想表达出人性化,但往往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表面上看起来执法很有人情味,让被执法对象心里满意了,顺气儿了。但事实上呢?是以损害法律尊严,违背法律准则,损害公民利益为代价的“任性执法”。说到底,还是我们公安民警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的。作为一名以国家法律为后盾的公民权益维护者,如果连这块坚实的后盾都抛弃了,以自身情感在左右执法,那怎能谈得上公正、有效地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公安民警应该极力避免、纠正这些误区。目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一下两点误区:

(一)把人性化执法看成人情化执法 人性化与人情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确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本质和目的。人性化执法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石的执法,公正、文明的执行法律的规定是其最终目的,而人性化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手段。如同脱轨的火车就到达不了目的地一样,人性化的前提是保证公正、文明执法,它所有的动作都不能脱离这个范畴。而人情化执法是一种无约束、无所顾忌、无原则的人情交往。它以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情代法,以情代罚,是种情与法的交易。如同脱缰的野马,纯粹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到达的目的地。不少公安民警就是没有认识和把握好人性化与人情化执法的界限和尺度,以致坠入了人情化执法的“魔圈”。给了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通过友情、亲情、利情、恩情、爱情甚至色情等各种情,诱惑、利用我们公安民警最终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情感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法律纵然的目的。

(二)把人性化执法变成了软弱执法

吉林省德惠市交警大队镇内中队民警曲佳松和王兴盛在4月25日的执法过程中被一名拿不出行车运营证的女司机杨某当街扇了40个耳光,造成轻微脑震荡。事后他们对记者说:“因为打人者是女人,我们不能还手,也不能躲开。如果躲开,人们就会看到一名女人在追着打警察,会因此产生误会。”近年来,像这种袭警案件屡有发生,与一些公安民警执行所谓的“人性化执法”不无关系。这些民警曲解了人性化执法的涵义,将其软弱化,在执法过程中盲目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原则,一味的忍让,以为是在人性化执法,是尊重群众的表现。殊不知尊重了群众却践踏了自己,助长了一些违法分子的气焰,“惯坏”了执法对象。久而久之,群众就会认为公安“软了”,“怕事了”。这样不仅有损公安队伍的形象,更减弱了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执法的信服度。大大损害公安民警的尊严,严重会危及公安民警个人在执法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试问一个国家的警察连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人民群众的?换句话说,软弱执法客观上等于纵容了违法乱纪行为,大大有害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是人性化执法的初衷,反而离此大相径庭。

四、解决人性化执法运用问题的途径

要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对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人性化执法观念

让公安民警实现在执法过程中人性化的准确、有效运用的首要前提是使心中存有人性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公安民警心中有人性化,还要让全体社会公民心中了解人性化。要加大对关于“人性化执法”的宣传教育,让民警掌握,让广大群众了解其内涵、意义,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人性化执法不是“人情化”执法,不是“软弱”执法,不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更不是“面子工程”。只有全民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提高了,群众和公安民警才能在执法过程中产生良性互动,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其生长的土壤。

(二)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

人性化执法是一种进步的,文明的的新兴执法模式。要运用好它,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而要改变落后的执法方式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安民警对于执法工作的认识,抛弃所谓的“以恶制恶”的执法观念,要全力推进公安民警从以前执法时的管理控制型向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全面提高公安民警的素质。公安民警的内在得到了提升,在自觉摒弃落后执法方式的同时接触起人性化执法就能熟悉得更快,掌握得更好,运用得更妙。否则,即使披上“人性化”的华丽“外衣”,也只能落的个“穿上龙袍不像太子”的悲剧。

(三)完善法律制度

人性化执法虽然是执法方式方法的大势所趋,但让它得到很好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因此需要一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但是仅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致使了公安民警在实践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盲点。同时,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系统地为人性化立法。这些都是当前人性化执法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的。所以,应该在今后的行政立法中广泛听取各个领域和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听民声,察民意,将真正保护人权和体现人道的精神融入到法律、发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这样有利于人性化执法的规范化,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效率,更好地保障了执法对象及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完备的机构设置

人性化执法的运用、实施除了要有法律制度保障,还需要配套的机构设置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首先,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研究部门,加强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成果科学地指导人性化执法的实践工作。其次,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监督部门,随时随地有效地监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让民警在无形的压力下养成自觉在执法中强调人性化的习惯,并防止民警走入人性化执法的误区,和以“人性化”为借口做出损害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的事。再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警民沟通渠道,及时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心声,促进警民交流,拉近警民之间的感情。另外,需要建立维护公安民警权益的法律服务中心,着重解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权益受损问题,更好地保护民警自身,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使民警更有底气地去执法,更放得开去执法。

总的来说,人性化执法是“刚柔相济”的结合体。“刚”体现在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柔”则反映出了司法的各个环节、细节所体现出的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透漏出了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的道德感召力。人性化执法作为与时俱进的执法理念和方法,是人性的充分觉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本身就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公安民警掌握这种执法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间会困难重重阻力颇多,有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这就需要我们公安民警长时间的努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还有行动上的。我们的有关部门要快速运转起来,以实际行动帮助公安民警完成从旧执法模式到人性化执法模式的过渡。一方面加大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一方面更多地从实质性的内容和细节入手,努力改变执法条件、手段、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水平,逐渐把“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执法环节当中去。同时,加大对社会各界的普法教育,公安工作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支持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主动配合公安民警的执法工作。有关部门重视了,社会各界理解了,支持了,配合了,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生存和快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2007(3).[2]海波.〈“人性化执法”并非“软弱执法” 〉.《法治与社会》(锐视版)2006(7).[3]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3).[4]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5]梁尚学.<坚持人性化执法,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公安研究》2005(12).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篇2

一、我国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一) 不法分子恶意诽谤侮辱民警的行为增多

这些年, 遭受诬告、陷害的民警逐年增多。有的是因投诉人受到不甘受处分而加以报复;有的是投诉人妄想通过投诉来报复, 故意捏造事实或加以浮夸;有的人是故意给民警“泼脏水而妄图逃避刑罚”。这些不实投诉不但严重干扰了公安部门的正常执法活动, 还给办案民警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二) 不法分子使用殴打, 谩骂, 威胁等手段阻碍民警办案

当前看来, 不法分子对警察谩骂殴打现象普遍有增多趋势, 各地发生非法妨碍民警执法的事件层出不穷。有的当事人违章违法后被民警查纠而不服从处理, 无理取闹, 出言不逊, 扰乱执法人员正常工作秩序;有的当事人为了发泄消极情绪, 故意抗拒、妨碍民警执行公务, 给执法人员难堪;有的当事人甚至纠集集体抗拒执法, 甚至扣留执法人员。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亵渎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 也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 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

近年来警察执法时遭受的暴力事件日趋严重, 暴力袭击已经成了警察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据公安部网站通报, 2003年全国共有6552名民警因公殉职、受伤, 其中476人殉职, 63人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6076人负伤。“天天有牺牲, 时刻在流血”已是广大民警的危险境遇。

第一件是贵州的“瓮安事件”。2008年, 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突然降临贵州瓮安县这个安静的城市。此次事件给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带来严重的灾难, 办公场所被毁, 办公设施被破坏, 还有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等, 一度给瓮安县各行政部门的日常事务处理造成很大麻烦。甚至还使得150多位民警的身心受到伤害。

第二件事就是上海的“袭警案”。2007年, 被告人杨佳因骑一辆无牌照的自行车而被芷江西路派出所的巡逻民警盘查。杨佳向其上级投诉并索赔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一万元未果, 闸北分局随后派人进行疏导劝解。杨佳却伺机对闸北公安分局的民警进行报复。2008年6月26日, 杨佳购买单刃刀、催泪喷射器、防毒面具、手套等犯罪工具。经预谋, 杨佳在同年7月1日携带尖刀闯入派出所, 连续对正在工作的民警进行人身攻击, 致使六人死亡, 四人受伤。

二、现行法律法规对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不足的原因

(一) 法律不完善

专门为公安民警颁发的《警察法》对于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第一, 《警察法》中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化。《警察法》原则性地提出了“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受法律保护”。但是对于很多具体细节方面却省略了。如《警察法》第三十五条简单列举了四项侵犯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 但是却没有界定具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警、扰警、袭警行为。第二, 缺乏操作性。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由于《警察法》过于简单化、教条化, 这样就造成可操作性偏低。第三, 落伍于时代。

(二) 执法有漏洞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执法理念和方式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不少民警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对事态预估不足, 警惕心不高, 对潜在的不法侵害时敏感性不强, 规避风险能力不高。而在侵害行为发生时, 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降低侵害行为带来的伤害, 再加上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存在较大思想顾虑, 不能及时果断地采取强制手段, 处于被动地位。

三、完善我国人民警察执法过程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完善立法

政府职能部门应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对侵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者严惩不怠, 保障民警执法权威。

法律制订者应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保持其与时俱进, 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大对民警执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并深度具体化某些法规的内容, 增强其操作性。另外应尽可能地法律化、规范化警察的角色定位、编制体制、警务保障以及执法手段、程序等, 确保民警依法执行公务。

(二) 强化执法保护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才能确保警察执法权益不受侵害。公安机关应注重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讲座并引入警务人员思想道德课程, 强化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完善执法部门的装备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在办案经费、装备等方面给予保障, 确实维护好民警的执法权益。对群体性暴力袭警, 公安部门应快速反应、集中警力, 制服暴徒, 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保障警察权益。需要组建一个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专门的警察权益保护机构。此外, 地方公安机关要挑选一些精通法律的同志专司本地区的警察权益保护工作, 对侵权事件及时介入, 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严肃处理。

四、结语

保护人民警察权益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光明大道, 给为人民辛勤执法工作的民警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公安工作形势任务和执法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公安民警执法办案的难度越来越大, 谩骂殴打民警、暴力袭警、诬告陷害民警的恶劣现象逐渐增多。这主要是法律保护不足的后果, 要想公安民警执法时权益得到保护, 法律是最根本也是最后的措施。

关键词:公安,执法权益,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聂方红.当前地方政府在处理涉政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 2009 (4) .

[2]余凌云.公安机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S].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修部.高级警官培训讲堂录 (第三辑) [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篇3

关键词: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对策;生态安全职能

森林公安队伍也是一支准军事化队伍,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排在第一位的高风险行业。近年来虽然蒙自辖区未发生过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案件,但随着林权改革工作地深入推进,在执法过程中也时有发生群众阻挠或软抗拒执法的不良现象。为此,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任重道远。下面我就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从上到下都成立了维权委员会,说句实实在在的话,仅仅是从上到下以文件落实文件一纸空文的维权机构而矣,真正能发挥多大作用就不言而语了。通过走访机构编制部门及其它渠道了解,目前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市)局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维权现状是政工部门都没有成立,更不别提有专门维权机构和专业维权民警了。当前,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面临以下“三个”不协调,即:一是群众信任错位的不协调。不少媒体为抢看点、找卖点,在宣传报道时,过分“勾勒”民警不足,故意扩大负面报道,甚至捏造虚假新闻,严格误导群众,损害人民警察形象,引发了当今社会群众不信任警察的“信任危机”;二是警力与任务不协调。由于警力严重不足,而当前林区社会治安形式又日趋严峻复杂,森林公安民警为保一方林区平安,不得不超负荷连轴转。不少民警家庭因工作顾及不了家人而破离,有近九成民警因工作压力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等,不少民警因过度劳累身体被摧垮、甚至英年早逝。三是工作与待遇不协调。警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警察的工资与工作量不成正比,警察一天收入远不如擦鞋工人一天收入成为见怪不怪的事。

二、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几点对策和工作建议

(1)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大解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构设立、人员编制增加、专业民警引进及开展一线执法维权工作推进力度。同时加大向政法委请示汇报,形成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森林公安等政法成员联动维权机构和长效机制,使森林公安民警维权工作有机构抓,有人管。

(2)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通过公、检、法及人大多方汇报协调努力对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及其制裁措施早日做出明确具体规定,对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3)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强一线民警“三懂四会”教育培训,即: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

(4)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强民警心理疏导提高心理素质。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定时地请一些专家型心理师,开通心理咨询执线,对森林公安民警进行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绪控制、放松访谈、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社会心理能力。

(5)建议从上到下筑牢民警执法办案群众基础。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森林公安民警从上到下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应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执法办案主业上,改变以往坐等群众报案反映问题为主动深入群众当中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真正进村入户特别是深入到有困难的群众家中,真正弄清困难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进一步加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帮助困难群众办点好事、做点实事、解点难事,用真挚情感和实际行动赢得群众对森林公安工作理解支持,真正搭建和筑牢森林公安执法办案的群众基础。

(6)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公众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理解度,减少森林公安民警执法阻力,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警民关系,为开展民警执法权益维护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7)建议各级森森公安机关要加大投入为执法一线执法森林公安民警配备对讲机、执法记录仪、防弹防刺背心、防割手套、防弹头盔等必要的单警装备和武器,以便固定现场证据,为依法打击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保障。

(8)建议各级森森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各级党委政府请示汇报,极力推动落实从优待警一系列关爱民警制度,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规定,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战争,建议要像战火中的士兵那样有效地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一样。只有民警自身执法权益得到有效地维护,民警才能有效地维护好职责赋予执法权益。一方面就是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横向积极构建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森林公安等政法成员联动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维权工作大格局,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森林公安民警也才能更好地履行保护生态安全职能;另一方面就是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从上到下纵向积极构建森林警察职业从各级立法保护、从警人员机构配置、所需武器装备配备和职业待遇对等保障等方面适当优先地保障格局,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森林公安民警才能更好地履行保护生态安全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松柏.关于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的思考[J].绿色天府,2015(6):36-38.

[2]陈积敏,赵志刚.森林公安执法的基本范畴和逻辑结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6):35-37.

论公安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 篇4

摘要:

近年来,人性话执法的概念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也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信念。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人权和人道已基本原则做出的,理性的,公正的,文明的执法活动。可是当今社会中依然存在一些非人性化执法的现象。与当前我国所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符。作为一名交通巡警,我觉得我们与人性化执法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本文就什么是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公安交通巡警在人性化执法的实施等方面做出了以下浅谈。

关键词:人性化执法;公安交通巡警;

我们要做好交通巡警的执法工作,不仅需要攻克艰难险阻,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对社会各个群体以及普通群众的关怀。随着“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概念的提出,人性化执法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成为了学界和政界高频率使用和讨论的命题,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对缓解、遏制和消解社会冲突与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部分公安交通巡警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误区,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强化交通巡警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施。

一、如何理解人性化执法的概念

(1)人性化的含义

人性化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美观的同时能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方便消费者,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诉求,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心里需求。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基于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本质属性。人性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心里特征等原因有着不同的表意和演变。在当今社会中,很多方面都存在人性化的概念,我们只有正确的理解人性化的含义,才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

(2)对人性化执法的深刻理解

有学者认为,所谓人性化执法就是实现执法的人性,就是执法者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之下,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人权和人道已基本原则做出的,理性的,公正的,文明的执法活动。多少年来,在大家的心目中,法律就是强制性的,原则性的条款,对于法律的执行似乎也不具有弹性。而法律是维系我们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法律的执行更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人性化执法就是给法律的执行一定的弹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按照感性的“人情”来处理问题,人情化执法,不以合法为前提,是为人情所累,有的甚至无视法律,严重损害药监执法者的形象,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前提是合法,是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和程序执法,是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的最佳统一为目的。人性化执法绝不等于同情、法外施恩,而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寻求“公平”。在“合法”的前提下争取 “合理”。法律本身就是理性的产物,而法律的人性化只是对人权的尊重。

人性化执法要求交通巡警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当事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执法态度、方式和手段的体现人性化,为执法实践活动增添了人道主义色彩,使公民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能保持其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是公安交通巡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人性化执法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公安交通巡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二、当今社会的公安交通巡警执法现状

(1)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的领导及民警对执法认识还不到位,对下属单位及民警的工作业绩评价依据是以 “经济”指标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好坏主要的考量是上路执勤罚了多少款,抓了多少违规车辆,完成了多少“任务”,把日常的公安交通执法工作单一理解为处罚,没有注重社会效果和社会评价,导致了交警执法偏向。

(2)对人性化法认识不够。

一提起人性化执法,一些人就认为是搞法制的事和我无关,办案单位领导对人性化执法的工作思想上存在抵触。于期是对执法质量考评工作认识不到位,对执法质量、执法考核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执法考核就是在挑刺,当事人都没有意见。执法的基础工作不扎实,执法质量没有实质提高。个别单位领导对执法工作不闻不问,有的基层办案民警对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更是漠不关心,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执法问题充耳不闻。

(3)执法主体不符。

目前,在交警部门,非执法主体执法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是未授衔的干部、职工办理行政案件、进行路面执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进行路面执法时,存在交通协管员单独执法或取证的现象。尤其在查纠车辆乱停乱放等非现场执法过程中,交通协管员单独取证、录入的民警日常的执法行为监督得不到落实,现象屡见不鲜。一些交通协管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单独进行调查取证,制作询问笔录,甚至进行事故认定和组织调解。

(4)民警执法程序不规范。

首行对人性化执法热情不高、执法态度冷淡、执法语言不文明、对群众欠缺耐心,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思想认识停在较低层次上:以管人者自居,对别人的辩解听不进。其次道路执勤执法、事故处理不按程序规定办理,该收集的证据不收集或者证据收集质量不高,不该扣的证件乱扣、违法行为定性不准,该处罚的不处罚,办案程序不遵守等等,依然奉行“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观点,案件质量低。

(5)执法环境复杂,制约着规范执法。

道路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落后,对交警执法成见颇深,交警的执法工作得不到一些群众和驾驶员的配合和支持。认为交警上路就是找麻烦、罚款,造成对公安交警查纠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的严格执法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现同交警执法的冲突。于其是在事故处理中,一个重伤案件,伤者在最需药费时却得不到,保险公司不肯提前支付,肇事者也不愿垫付,伤者经济因难,交警又无权指定一方付钱,车辆必需在法定时间内放行,肇事驾驶员不能拘留,法院没有交警事故认定不肯财产保全,这种情况下,交警只能以稳定为重,非法扣留车辆或驾驶员。

三、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

(1)人性化执法是实现法律“以人为本”的保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

要保证,体现在法律实践上就是一切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都要重视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以人的需要和权利为出发点和目的,反对非人性化的待遇。在人性化执法中,首先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和重视每个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是在行政过程中奉行非歧视待遇,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行政相对人,设身处地为行政相对人着想,无论相对人作出违法行为还是合法行为,均不能否定和质疑其人之为人的根本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法治精神和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行政执法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在执法过程中,不断听取人们的意见和呼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听民声,察民意,制定出真正能保护人权,体现人道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人性化执法,不仅可以改变行政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民主、对话的渠道,建立和谐、协商和合作的关系,也能使各种行政行为通过人性化的执行后都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避免冲突事件的发生。人性化执法要求一切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权,体现人道。人权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人权就意味着失去做人的资格。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这就使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已不把人作为客体和手段,而是将人作为主体和目的。人性化执法就是将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转化为实践,使法律的秩序价值和人性价值在实践中得到统一。人权是基于人的需要,人的利益而产生的。人权作为执法权运作的设置边界,保证执法的公正、文明,防止执法权异化而导致恶果。如果执法人员的执法超出人权的范围,那么执法不仅不能保证公民人权的实现,而且还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使公权力不是成为保障私权力的武器,而成为侵犯私权利的工具,这就必然会造成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发生。因此以人权为原则的人性化执法必然成为了法律体现“以人为本”的保证。(2)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

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现代的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四个部分。其中,执法为民是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具有彻底的人民性,体现在显示生活中,就是要求我们人性化执法,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法律的本质是一种刚性的规范,条理清楚,逻辑缜密,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严肃。但是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增进社会公正。换言之,法律不但有惩戒违法者的作用,更有服务社会、教化人群的功能,包括教育感化违法者。现代的法治理念就是要把人权和法治的权威性有机的结合,在执法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是,所以说人性化执法是现代社会法治理念的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对人民法院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司法能力,坚持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司法保障。

社会文明离不开政治文明,而法制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性化执法作为执法方式的优化和执法质量的提高,谋求的是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大化,是社会主义法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特别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性化执法也必然随之被提到法制文明建设的进程上来。它把刚性的惩戒处罚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感化结合起来,在执法细节上体现了对具体人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尊重与关注,营造了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充满人文关怀的大环境,是一种高度文明的现代执法方式,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维护,但是在执法过程中,时常遇到个别行政相对人由于缺乏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意识,而蛮横无礼、不配合检查,少数群众不明事理还跟着起哄阻挠,这就给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埋下了隐患,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如何改善这样的执法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食品监管部门多从自身上找原因,想办法,从转变行政执法理念入手,推行人性化执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四、对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的实施构想

(1)加强交通巡警的人性化执法意识

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执法方式首先要求公安交通巡警从根本上改变对于执法的认识,我国的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的执法方式,这样很大的破坏了交通巡警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从加强交通巡警的人性化执法意识做起。首先,公安机关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对交通巡警素质的提高,加强交通巡警科学执法、正确执法的能力,使交通巡警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工作的神圣性。其次,政府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人性化执法的宣传讲解课程,定期的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并且公安交通巡警等执法人员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人性化执法的意见。

(2)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律

人性化执法需要建立全面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机构设置。首先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研究部门,加强人性化执法的理论研究,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有效的实践。其次要成立人性化执法的监督部门,对交通巡警的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坚决杜绝交通巡警以人性化执法为借口的软弱执法。再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警民沟通渠道,真正达到警民一家亲,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看法能够及时的反映给公安机关。

人性化执法需要法律保障。公安交通巡警的人性化执法是执法方式方法的大势所趋,但是仅仅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规定作为人性化执法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就会使公安民警在实践人性化执法过程中遭遇法律盲点。同时,人性化执法的有效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源头——人性化立法。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就要广泛的听取各个领域和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和建议,听民声,察民意,将真正保护人权和体现人道的精神融入到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去。这样就规范了人性化执法的过程,提高了公安交通巡警的执法效率,同时,也可以保护公安交通巡警及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将人性化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完善,就为交通巡警“人性化执法”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3)人民群众的配合人们关注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大都关注公安民警怎么做,而忽略了人性化执法向前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的配合。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知法、懂法,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敢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也能充分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才有其生长的土壤。另外,加大对人性化执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人性化执法不是“软弱执法”,不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是“人情化执法”。倡导人性化执法,使公安民警对执法对象的尊重,同时也需要执法对象对公安民警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对于交通巡警也是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交通巡警所面对的当事人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他们面对一些突发的交通意外时,有时会因为情绪上的问题,对与交通巡警的执法很不理解。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是比不可少的。

结束语:

当我们对人性化执法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后,我们会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为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要掌握好适度,体谅群众。我想这也是能够做到人性化执法的最好的前提,掌握适度,实际上也是《行政处罚法》对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四个关键必须掌握好即一是罚得对不对;二是罚得当不当;三是罚得是否承受得了;四是处罚尺度是否一致。作为交通民警如何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处罚权,除了熟练掌握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外,还要明确两点:一是执罚者与受罚者都是“人”,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违法行为大都没有主观故意,存心违法的毕竟是少数,这就要求执罚与被罚者之间的相互尊敬和理解。二是交通参与人的违法行为,多数都人民内部矛盾,通过说服教育可以调解处理矛盾。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合法、适度、量情的原则。努力把人性化执法时时刻刻的体现到我们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浅谈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法治办主站》2010年6月22日

晓来:《关注南京人性化执法》,《东方卫报》2003年9月11日

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3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篇5

一、执法为民思想内涵

我国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的人民警察机关,是政府职能部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特点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的专门机关。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公安民警在日常的执法活动中,都在行使一定的权力,行使的对象或产生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公安民警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仅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而且会容易破坏警民的感情,影响了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形象。

《人民警察法》指出:“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我国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法为民。何为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现实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公安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立警之本,公安工作的力量之源,公安队伍存在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这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必要讨论公安民警在执法实践中如何做到为民。

二、执法为民思想的简史

以民为本,是中国历代王朝重要的统治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和传承。上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政思想,君主治国以民为本。继孔子之后,在孟子等众多思想哲学家的不断补充延续下,民本思想得到了完善,成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到了唐朝,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最高潮,唐太宗时期,李世民采纳魏征治国的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从而取得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到了近代,革命先驱在开国求道中,更是将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其中尤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典例,他认为治国之本首要考虑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国家生存才有希望。

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开国到治国过程,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和国家的发展依靠人民,需要人民来拥护,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统一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体察民情、顺应民意,牢记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和用户人民群众,走人民群众路线。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和答应不答应作为思考问题、展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和国家尊重人民,顺应民意,知晓民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调动和激发,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证明,推行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民相悖的执政思想,损害百姓利益,是历史的逆流,终将被人民所抛弃。作为党和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数千年民本思想,让民本思想融汇到执法活动中。所以,执法为民应当成为公安民警的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公安民警执法为民现状

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推进,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逐步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得到强化,在日常执法活动过程中执法为民的思想无不闪耀着光芒。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涌

现出了许多诸如不辞劳苦地给地震孤儿哺乳“警察妈妈”蒋晓娟这样心系人们的好警察。2008年初的雪灾,将回家过年的人滞留在旅途上,然而路上的公安交警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给路上的旅客送寒温暖,清扫淤雪,警车带路。让人民在寒冬里也能感到阵阵暖意。书写了一曲曲公安民警为人民的华丽篇章。

然而,从云南的“躲猫猫”事件,贵州的瓮安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广西来宾民警枪击店员事件到重庆文强腐败案····这些鲜活的事件背后反映着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尊重客观事实,执法随意,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现象。他们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法为民的思想抛之脑后。这些事件的堆积,加剧了警民关系的恶化,激发民众的愤怒。甚至出现了像上海杨佳袭警案,云南曲靖法警遭袭事件等等。

如何更好的让公安民警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成了当务之急的工作。

四、如何让公安民警更好的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想法

第一、实践执法为民思想,领导干部的作用是关键。

领导干部是一个队伍里面的领袖,起着带头模范的作用,其言行对队伍产生深远影响。领导干部是否依法决策、是否依法施政、是否依法管理决定了公安队伍是否是一个法制队伍。要执法为民思想切实得到落实,首先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执法为民思想得到深化。

第一,领导要带头端正思想。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与时俱进,摒弃不合适、模糊、错误思想。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彻底改变那种“只要业务,不顾民意”的工作作风。第二,领导要以身试则,从严要求自己。有丝毫有损人民百姓利益的事情绝不带头做,对自己有半点好处的不当行为要带头杜绝。领导干部带头做到了不偏不倚,上行下效,下属也会跟着做到;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第三,领导干部及时发现执法损民的行为。领导干部发现有公安民警在执法中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要及时提出,给予纠正,性质严重的,要公示批评处理。将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阶段。第四,领导干部要扎根基层,依据客观事实做决策。往往重大的决策由少数领导干部拍案。所以,领导干部要善于放下架子,多到基层走走看看,追究本源了解客观事实,防止出现教条化和经验主义,避免法律施行有失公正。

第二、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端正公安民警的执法思想为首要。

公安民警作为一线执法者,站在执法的最前沿,直接参与到各种执法活动中。法律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正义是否得到伸张,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就看执法者是否坚持为民的思想。然而,在现实执法办案中,仍存在公安民警没有端正执法为民思想的现象,始终认为执法者就是主人,人民群众就是仆人,总带着“主人翁”的思想去执法办案。出现了诸如基层公安民警有警不接、出警不及时,随意谩骂殴打犯罪嫌疑人,询问时刑讯逼供,办案时重口供轻事实证据,执法受贿等等不为民执法现象。

所以,端正公安民警的执法思想为首要。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曾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的利益必须放在首位。”社会主义的公安机关,是相信和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机关,走的是人民群众的工作路线。若执法不为民,必将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难以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执法者要把为人民群众而执法、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作为一切执法活动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因此,公安民警必须要克服传统的“人治”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剔除特权主义思想,树立新的法制观念和民本观念,不凌驾个人意志在法律之上。一切执法行为以法律为准绳,当法律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时,毫不动摇的捍卫法律尊严。做一个到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执法者。

第三、切实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为实践执法为民思想奠定基础。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公安民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严格要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为进一步实践好执法为民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坚守政治觉悟,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公安机关代表党和国家行使职权,不管发生什么了变化,始终记得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永不变。第二,知法、懂法,强化法制意识。作为执法者,如果不通晓法律,不懂运用法律,何谈执法为民。公安民警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多看法律书籍,多上网查阅法律资料,切实提高法制意识。第三,砖研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多思考,多提问,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搬到工作中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第四,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当今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变化瞬息万变,出现很多新的复杂情面。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公安民警难以胜任警务工作。要求公安民警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都有所涉猎。帮助人们群众排忧解难游刃有余。

第四、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保证执法为民思想得以实践好。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了对执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但是内部监督不落实,外部监督无法到位,使得执法监督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因而,要加大监督力度,使他律调控机制变成自律调控机制,在受到监督的氛围中逐步自觉形成执法为民的思想。

第一、部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制度,层层考核各个执法环节,将群众的困难是否得到解决、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审考核的标准。评出月度、季度、执法为民之星,给以奖励;不合格者,给以公开通报。2.整合执法监督力量,建立纪检监察、督察、法制、信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合力抓好执法监督工作,形成公安执法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严肃作风懒散,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二、外部监督机制。1.实行警务公开,实现阳光执法,以公开促进公正。尽量公开公安民警的执法过程、执法环节,消除人民对执法的异议。2.认真接受和审理人民群众的投诉和建议。3.欢迎新闻媒体到一线基层采访和报道,开展执法办案跟踪,将执法过程置于媒体监督之下。

第五、实践好执法为民思想,改善公安民警办公条件和待遇不可忽视。

当前,基层一线公安民警的办公环境普遍差,工资待遇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诱发和滋长了公安民警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的思想,让执法为民的思想搁置一边。所以,改善办公条件和待遇对公安民警实践好执法为民思想奠定了后勤保障基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重修或兴建办公楼,添置警务用车,添置空调电脑打印设备,改善伙食质量,提高工资待遇等等。民警的办公场所舒适了,办公方式便利了,后勤有保障了。解决了公安民警的后备之忧,公安民警的注意力才可能转移到了为民思想上来。

五、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是树立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需要。公安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司法行政部门和执法机关,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窗口,代表党和国家来履行职责,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接触,从而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在日常执法活动中,人民警察执法行为和精神面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形象的好坏,而党和国家的号召力和威信正是依靠包括人民警察在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务实为民的言行而得以形成和体现的,因此,公安民警执法为民,即爱民亲民、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其直接影响就是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是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而公安机关是在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公安机关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就必须要实践好执法为民思想。这要求公安民警在日常执法活动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坚定信念,始终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利,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三)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是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必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新世纪,国家发展处于转型期,能否继续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决定了能否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从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康与公安机关的执法有密切联系。公安民警实践好执法为民思想,不谋私权,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维护好人民的权益。这对保持社会的和谐和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论公安民警法律观念的培养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的确立,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提出,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全社会法律观念的逐渐增强,法治的基本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依法治国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一名人民警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支承担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服务人民群众等多种职能的公安队伍中,每一名民警的法律观念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着公安队伍的执法水平及社会形象。所以,民警法律观念的培养也就成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安民警首先要从认识上出发,充分认清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培养法律观念的重要意义。

第一,公安民警培养法律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古语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句话既说明了法令的重要,也反映出如果没有较强的法律观念就不能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要使整个社会运行的各个节点都尽可能地与有效可行的法律相契合,以至于每一个社会主体的活动都具备充分的依据并产生明确的权责,且保证基于此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所得的救济是公正合理有效的。公安机关承担着一定的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和刑事司法职能,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我们的民警来说,法律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执法工作的效果,并影响我们公安机关职能的行使。此外,有关的法律法规还是公安队伍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维护公安队伍稳定,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保持公安队伍战斗力等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因此,法律观念的培养也是依法建警,依法强警的必然要求。

第二,公安民警培养法律观念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实践,“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被广大的人民群众高度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追求实现的共同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法律范畴内的人权保障观念相统一,结合到公安工作中就是将“执法为民”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理念,使公安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具体到我们巡特警支队来说,执法为民就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安全感,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是否得到有效地防范与遏制,犯罪分子是否及时予以打击,突发事件是否能得以及时有效地处臵,人民群众对巡特警工作是否满意。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端正执法思想,自觉培养现代法律观念,才能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推动执法

观念创新和工作的创新。

第三,公安民警自觉培养法律观念,是实现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的必然要求。每一名民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为自己设定了不同的目标,投身到公安工作的时候也都抱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理想,我们都在不懈地努力完善自己。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约束我们手中执法权力的警戒线。但有些同志面对越来越严谨的执法工作,显现出不适应,甚至因为法律观念不强,乱用手中的权力,触犯法律自毁前程,不仅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化为泡影,更会为亲人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民警自觉培养法律观念,不仅是实现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的必然要求,还是个人家庭生活幸福的保障。

近年来,我们公安机关一直将培养民警的法律观念作为队伍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诸如:

1、法律观念不强,业务素质不高,不作为,乱作为,执法犯法现象时有发生;

2、人权保障观念不强,服务意识不强;

3、程序意识不强,证据意识淡薄,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工作中没有规范化的概念;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履行职能的效果,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为了进一步杜绝上述问题的产生,培养民警的法律观念,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民警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双管齐下。一方面,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民警头脑,使我们的队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法治讲座、案例点评等形式,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素质;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注重对执法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全面提高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战斗力

第二,加强民警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民警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纪律规范的认识。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规范公安民警行为的条款是比较齐全的。绝大多数民警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上面定下来要求民警遵守的。实际上,警察的行为规范是警察的公约,是自已的诺言。公安民警必须要理解行为规范是用来自我约束的,而不是别人用来约束自己的。如果说我们每位公安民警都能正确理解行为规范的本质,就能很好地自觉遵守。古语云:“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法规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加强民警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增强民警内心的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切实增强民警心中的道德观念,从道德层面来约束民警,增强民警守法遵规的自觉性。通过教育使民警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法律观念。

第三,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各个执法环节及业务规章制度的落实的监督制约,严格审核把关,防止发生滥用职权、超范围行使职权等现象,对侵犯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问题要坚决制止和纠正,对违法违纪问题要做到坚决查处,严肃处理。坚持对民警执法、守法、权力与责任的管理监督,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领导公开接访制度等,并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第四,要引导民警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并践行先进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都是党提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公安机关应引导民警领会这些先进理念的精髓,坚持用一系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公安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民警法律观念的培养、完善、进步的动态过程。

上一篇:塔城市第五小学简介下一篇:考研英语一与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