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精选8篇)
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 篇1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研究
摘 要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五个过硬”——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素质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来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公安民警作为最重要的政法队伍,定是要努力做好。在同年的十一月,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广东深圳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部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民警的执法行为规范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全民媒体的时代,涉警舆情层出不穷,在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参与积极主动,反映出公众对公安执法的监督达到新的高度。因此,必须加强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除了这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公安机关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只有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同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才能让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更加有效,才能巩固公安工作赖以存续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公安民警 执法规范 困境 对策
第一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概述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公安机关是政府手下的暴力机关,主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民警作为公安机关的最重要的主成部分,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1.1 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的概念
执法,通俗一点讲就是法律执行,是一个实施法律、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行为。
规范,一般的释义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标准。
综合上述两个概念,执法规范化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一个实施法律、保证法律效力的行为,也就是其他人所说的——执法工作必须合乎法律并具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且内容公正,形式文明。
而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就是,人民警察在法律的框架内,在社会活动中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1.2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面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前,能尽自己所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时,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当事人双方能够心服口服,意识到执法者的正义;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提高执法的质量,增加执法的效率,提高公安民警办案的质量。
第二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现状
目前公安民警执法工作全国各地的水平都不一样,做得比较好的有浙江、北京、山东、上海这些地方,但是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还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标准度不够、执法行为不文明、不公正、不严格,人民群众反映还是比较激烈的。为了公安队伍的发展,在2016年5月20日出台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2.1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标准化建设
为了让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那就要有标准去指导。为此,从公安部到各地公安机关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09年公安部编制出版了《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并先后在2011年和2016年全面修订完善,按照执法流程建立起覆盖各个执法环节的标准体系,为公安民警执法提供了权威、详尽的操作指引。2.2 执法流程信息化建设
各地的公安机关现在基本上都是使用执法记录仪的,通过音像的记录方式,记录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保障人民群众和公安民警的权益。2.3 执法监督管理
执法监督现行的大多是公安内部监督,为了让公安民警更好的执法、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从法律、法规入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还建立了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加强案件审核工作等考核评议制度。
外部就是人民群众的手机,在这个全民媒体的时代,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大多会被群众看到,并用手上的手机拍摄并上传至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等公众平台,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民警只能谨言慎行、严格按照执法流程来执法办案。2.4 执法公开化建设
现在的公安局都开始建立网上公安局、微信公众号等,我得知的情况,基本上浙江的每一个公安局都有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每天都会在公众号上推文,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一些事情,并学习到一些预防诈骗等犯罪手法的技巧。像杭州公安还搞了一个警察叔叔的APP,方便群众在手机上就能办理网上预约、罚款缴纳、申请。
第三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与时俱进,逐渐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执法规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执法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1 规范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缺乏实效性
虽然想着去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行为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与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有些基层民警会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本领差,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缺乏应变措施,没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法治理念不足。在面对新的社会格局的时候,教育民警法治理念的教材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改革十分频繁,各种法律、法规层出不穷,无法契合当代民警的思想理念。还有就是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无法调动民警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民警学法的能力不足。不论是新民警还是老民警,大多数的民警无法深入学习法律。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在基层做事,事情繁重,一连加班一个多礼拜都是正常的事,休息的时间都不够,就更不会抽出时间去学习法律。其二是满足于眼前,感觉自己能够应付各种普遍的案件,没有心思去学习。从自身和环境来看,民警是没有很强的学法能力。3.2 执法监督缺乏前置性
执法的监督往往都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跟上的,具有后置性的的特点。在全民媒体的时代,网络舆论出现以后再去解决就比较晚和被动,一些事情被曝光之后,就会发现都是监管不严,力度不大造成的。3.3执法公开缺乏社会性
虽然现在执法公开化了,但是社会参与度不高,群众了解的人数也比较少,尚未建立起一个以社会公众参与需求为导向的执法公开制度。
第四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和培训,强化民警的法治思维,加强领导干部遵法守法和依法决策的意识。结合实战加强执法能力的培训,提高民警的对于侦查破案、警械使用等能力。深化改革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加深等级考试内容,从外部迫使民警夯实自身的执法理论功底。4.2 完善执法制度
从执法制度方面入手,约束执法民警的行为方式,让民警执法时遵守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细化执法标准和指引,就像公安部编制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一样为公安民警提供健全、完备、可操作的执法指引。现在的改革正朝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前进,就要完善这个执法制度,这可以让民警坚持全面客观及时收集证据,进一步排除非法证据,弥补证据的瑕疵。4.3 完善执法监督管理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大对受案立案的监督的力度,法制部门和检察机关加强对案件的审核。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控告和举报,积极反馈并解决问题。
4.4完善执法信息化建设
完善改进执法办案的信息系统,从受案到移交起诉,实施全程网上办案。优化健全执法现场录音录像制度,给民警配备质量优良的执法记录仪。打造“阳光警务”,优化执法信息查询服务,建立生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文书网上公开制度等。加强对民警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强化民警对于网络信息的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刚,《人民警察意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毛羽,《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河北师范大学,2014 【4】夏厦,《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扬州大学,2015 【5】赵鹏远,《公安民警治安行政执法中的不作为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2015 【6】潘杰宏,《增城市公安局巧政执法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南交通大学,2014
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 篇2
一、我国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一) 不法分子恶意诽谤侮辱民警的行为增多
这些年, 遭受诬告、陷害的民警逐年增多。有的是因投诉人受到不甘受处分而加以报复;有的是投诉人妄想通过投诉来报复, 故意捏造事实或加以浮夸;有的人是故意给民警“泼脏水而妄图逃避刑罚”。这些不实投诉不但严重干扰了公安部门的正常执法活动, 还给办案民警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二) 不法分子使用殴打, 谩骂, 威胁等手段阻碍民警办案
当前看来, 不法分子对警察谩骂殴打现象普遍有增多趋势, 各地发生非法妨碍民警执法的事件层出不穷。有的当事人违章违法后被民警查纠而不服从处理, 无理取闹, 出言不逊, 扰乱执法人员正常工作秩序;有的当事人为了发泄消极情绪, 故意抗拒、妨碍民警执行公务, 给执法人员难堪;有的当事人甚至纠集集体抗拒执法, 甚至扣留执法人员。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亵渎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 也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 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
近年来警察执法时遭受的暴力事件日趋严重, 暴力袭击已经成了警察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据公安部网站通报, 2003年全国共有6552名民警因公殉职、受伤, 其中476人殉职, 63人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6076人负伤。“天天有牺牲, 时刻在流血”已是广大民警的危险境遇。
第一件是贵州的“瓮安事件”。2008年, 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突然降临贵州瓮安县这个安静的城市。此次事件给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带来严重的灾难, 办公场所被毁, 办公设施被破坏, 还有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等, 一度给瓮安县各行政部门的日常事务处理造成很大麻烦。甚至还使得150多位民警的身心受到伤害。
第二件事就是上海的“袭警案”。2007年, 被告人杨佳因骑一辆无牌照的自行车而被芷江西路派出所的巡逻民警盘查。杨佳向其上级投诉并索赔精神损失费人民币一万元未果, 闸北分局随后派人进行疏导劝解。杨佳却伺机对闸北公安分局的民警进行报复。2008年6月26日, 杨佳购买单刃刀、催泪喷射器、防毒面具、手套等犯罪工具。经预谋, 杨佳在同年7月1日携带尖刀闯入派出所, 连续对正在工作的民警进行人身攻击, 致使六人死亡, 四人受伤。
二、现行法律法规对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不足的原因
(一) 法律不完善
专门为公安民警颁发的《警察法》对于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第一, 《警察法》中相关规定过于简单化和教条化。《警察法》原则性地提出了“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受法律保护”。但是对于很多具体细节方面却省略了。如《警察法》第三十五条简单列举了四项侵犯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 但是却没有界定具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警、扰警、袭警行为。第二, 缺乏操作性。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由于《警察法》过于简单化、教条化, 这样就造成可操作性偏低。第三, 落伍于时代。
(二) 执法有漏洞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执法理念和方式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不少民警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对事态预估不足, 警惕心不高, 对潜在的不法侵害时敏感性不强, 规避风险能力不高。而在侵害行为发生时, 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降低侵害行为带来的伤害, 再加上规章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存在较大思想顾虑, 不能及时果断地采取强制手段, 处于被动地位。
三、完善我国人民警察执法过程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完善立法
政府职能部门应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对侵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者严惩不怠, 保障民警执法权威。
法律制订者应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保持其与时俱进, 从法律和制度上加大对民警执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并深度具体化某些法规的内容, 增强其操作性。另外应尽可能地法律化、规范化警察的角色定位、编制体制、警务保障以及执法手段、程序等, 确保民警依法执行公务。
(二) 强化执法保护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才能确保警察执法权益不受侵害。公安机关应注重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讲座并引入警务人员思想道德课程, 强化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完善执法部门的装备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在办案经费、装备等方面给予保障, 确实维护好民警的执法权益。对群体性暴力袭警, 公安部门应快速反应、集中警力, 制服暴徒, 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保障警察权益。需要组建一个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专门的警察权益保护机构。此外, 地方公安机关要挑选一些精通法律的同志专司本地区的警察权益保护工作, 对侵权事件及时介入, 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严肃处理。
四、结语
保护人民警察权益需要社会各界长期不懈的努力。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信有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合理的光明大道, 给为人民辛勤执法工作的民警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近年来, 随着公安工作形势任务和执法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公安民警执法办案的难度越来越大, 谩骂殴打民警、暴力袭警、诬告陷害民警的恶劣现象逐渐增多。这主要是法律保护不足的后果, 要想公安民警执法时权益得到保护, 法律是最根本也是最后的措施。
关键词:公安,执法权益,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聂方红.当前地方政府在处理涉政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 2009 (4) .
[2]余凌云.公安机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S].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进修部.高级警官培训讲堂录 (第三辑) [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 篇3
关键词: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对策;生态安全职能
森林公安队伍也是一支准军事化队伍,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排在第一位的高风险行业。近年来虽然蒙自辖区未发生过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案件,但随着林权改革工作地深入推进,在执法过程中也时有发生群众阻挠或软抗拒执法的不良现象。为此,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任重道远。下面我就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从上到下都成立了维权委员会,说句实实在在的话,仅仅是从上到下以文件落实文件一纸空文的维权机构而矣,真正能发挥多大作用就不言而语了。通过走访机构编制部门及其它渠道了解,目前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市)局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维权现状是政工部门都没有成立,更不别提有专门维权机构和专业维权民警了。当前,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面临以下“三个”不协调,即:一是群众信任错位的不协调。不少媒体为抢看点、找卖点,在宣传报道时,过分“勾勒”民警不足,故意扩大负面报道,甚至捏造虚假新闻,严格误导群众,损害人民警察形象,引发了当今社会群众不信任警察的“信任危机”;二是警力与任务不协调。由于警力严重不足,而当前林区社会治安形式又日趋严峻复杂,森林公安民警为保一方林区平安,不得不超负荷连轴转。不少民警家庭因工作顾及不了家人而破离,有近九成民警因工作压力患上了焦虑症、抑郁症等,不少民警因过度劳累身体被摧垮、甚至英年早逝。三是工作与待遇不协调。警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警察的工资与工作量不成正比,警察一天收入远不如擦鞋工人一天收入成为见怪不怪的事。
二、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几点对策和工作建议
(1)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大解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构设立、人员编制增加、专业民警引进及开展一线执法维权工作推进力度。同时加大向政法委请示汇报,形成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森林公安等政法成员联动维权机构和长效机制,使森林公安民警维权工作有机构抓,有人管。
(2)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通过公、检、法及人大多方汇报协调努力对执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及其制裁措施早日做出明确具体规定,对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3)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强一线民警“三懂四会”教育培训,即: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
(4)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加强民警心理疏导提高心理素质。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定时地请一些专家型心理师,开通心理咨询执线,对森林公安民警进行以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绪控制、放松访谈、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不断增强民警社会心理能力。
(5)建议从上到下筑牢民警执法办案群众基础。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森林公安民警从上到下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应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执法办案主业上,改变以往坐等群众报案反映问题为主动深入群众当中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真正进村入户特别是深入到有困难的群众家中,真正弄清困难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进一步加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帮助困难群众办点好事、做点实事、解点难事,用真挚情感和实际行动赢得群众对森林公安工作理解支持,真正搭建和筑牢森林公安执法办案的群众基础。
(6)建议从上到下森林公安机关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公众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理解度,减少森林公安民警执法阻力,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警民关系,为开展民警执法权益维护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7)建议各级森森公安机关要加大投入为执法一线执法森林公安民警配备对讲机、执法记录仪、防弹防刺背心、防割手套、防弹头盔等必要的单警装备和武器,以便固定现场证据,为依法打击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有力保障。
(8)建议各级森森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各级党委政府请示汇报,极力推动落实从优待警一系列关爱民警制度,落实公安民警生活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规定,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安民警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这场战争,建议要像战火中的士兵那样有效地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一样。只有民警自身执法权益得到有效地维护,民警才能有效地维护好职责赋予执法权益。一方面就是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横向积极构建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森林公安等政法成员联动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维权工作大格局,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森林公安民警也才能更好地履行保护生态安全职能;另一方面就是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从上到下纵向积极构建森林警察职业从各级立法保护、从警人员机构配置、所需武器装备配备和职业待遇对等保障等方面适当优先地保障格局,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森林公安民警才能更好地履行保护生态安全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松柏.关于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的思考[J].绿色天府,2015(6):36-38.
[2]陈积敏,赵志刚.森林公安执法的基本范畴和逻辑结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6):35-37.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论文 篇4
摘要: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的非人性化带来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理解还存在误区,“放弃严格执法”、“软弱执法”和“人情化执法”等等一些问题,淡化了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观念。国家每年都制定出大量的法律规定和执法行为准则,这些法规制定出来就需要人为地去实施。而在公安民警们在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何为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非强制暴力等手段办理案件,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和公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的程序,在充分尊重执法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实现执法公正的一项专门活动。关键词:人性化;公安管理;执法 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基本理论内涵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所谓公安民警的人性化执法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是一种把“人”作为执法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给予其人文关怀,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执法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部门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人性化执法首先是一种执法管理模式,人性化执法是党和政府对所有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人性化执法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促使其自觉配合解决执法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正确推进人性化执法工作,对人性化执法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特征
和谐执法具有文明执法、人性执法的内涵。它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特征:一是合法性;和谐执法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决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和立法精神。二是合情合理性;和谐执法应该是法、理、情的有机结合,让行政相对人在领略法律的威严和神圣的同时,享受和谐执法带来的“温情”与“体恤”。三是保护性;它注重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和社会、家庭、个人和谐关系的保护,体现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四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在执法活动中知民情、察民意、体民忧,是人性化执法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价值
1.人性化执法有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推行人性化执法的最终目的可以增强广大群众对法制文明和守法意识,对执法行为能自觉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实施和监督创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人性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广大群众都知法、守法,法制社会才有坚实基础。其次,人性化执法也是执法的自身需要。法制社会的保障是正确地执法。这是人性化执法的出发点和最基本要求。2.人性化执法依法办事,“法”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将个体的力量约束到一个集体当中去,并为这个集体服务,以产生更大的能量而提高效率。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本性的东西是相通的,通过情感因素营造—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运用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来激发其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执法效率。共同构建一种认同感,使得执法工作顺利开展。目前人性化执法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 依法执法与保障执法对象权益的问题
执法部门每天都可能会处理案情,执法机关面对教养、拘留、罚款都已司空见惯。但对于当事人和他的家庭来说,一辈子可能就这么一回。而对于依据的法条、执法的程序他们未必都清楚,不清楚就很有可能产生不理解、不相信,难沟通。多说几句话、多几个问题,对执法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对当事人却是非常之重要,并很有可能将今后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执法中要履行好告知程序,现场解疑释惑,使被处罚人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消除他们心头的疑惑,保护被执法者对象的正当权益。目前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在人性化执法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主观抽象的认识,弱化法律的认识和人性化与人情化的认识。
1.主观抽象的认识。部分民警办案素质不高,执法随意性大,证据意识淡薄又执法质量低下。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思想时,既不是如同一些人认为似乎是很抽象、玄而又玄的东西,也不是一讲到以人为本,局限在做好人好事、给孤残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捐款、捐物等方面狭隘的范围内。其实,在生活当中这一思想也是非常具体的,而且时时刻刻都在每个人的身边,关键是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扑捉并把握能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细小事情、环节,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具体管理工作中去。
2.弱化法律的认识。有些民警在办案中不会全面收集证据、科学固定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有的民警头脑中没有执法质量这根弦,存在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在证据不到位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嫌疑人采取强制办法,对法律禁止的执法行为,屡禁不止。人性化执法不是弱化法律,也不是说严格执法就不要热情服务,或者说热情服务就不敢严格执法了,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要通过规范、文明执法去体现热情服务,同时热情服务又为严格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者之间是互相依托、辩证统一的,并非相互对立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人性化执法,偏重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就不是真正的人性化执法。
3.人性化与人情化的认识。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来执行的,它不是标准化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产品,只求整齐划一,甚至千篇一律。但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人情化执法和自由化执法,而是制度化执法再一次的升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人性化是说在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而不是无原则的自由化的宽松管理或不管理。人性化管理不是丢弃管理原则,这个自由是有度的而不是无规矩的自由,而是注意对人的尊重。比如:在执法过程中,警察的态度一横,他就很容易下不来台,嫌疑人就不会主动配合工作。特别是双方当事人都在气头上的时候,如果警察不注意语气及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甚至使双方当事人都把火气撒在警察身上。假使还有沾亲带故徇私情,这样不但会失去人性,也失去人性中必须把握的尺度,也就使人性化执法向人情化执法转化。只有充分运用好法律的弹性和限度,通过合理、合法的技巧,将教育、疏导、保护等人性化关怀融入其中,才能取得最佳的执法效果。
(三)我国一些公安民警实践中非人性执法及其根源
1.几年前四川某地发生的一起事件。一个叫李桂芳的女性,在外面偷东西并吸毒,被警方逮住。李桂芳哀求警方通知亲属照顾女儿李思怡,但警方并未采取措施。被收容期间,李桂芳乞求警察放她出去,把锁在家中的三岁女孩李思怡放到亲戚家中再到派出所报到,被警察们拒绝。最后这个叫做李思怡的女孩,活活饿死。四川某地警察人性的缺失,这就是反人性。2.强制性手段的滥用。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中不文明、滥施暴力的现象在各地均有所闻,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执法人员与相对人之间尖锐冲突,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行政法规确有必要的强制性,甚至允许执法过程中采取某些强制手段。而强制手段展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确有震慑违法、安抚民意的作用。但由于特权思想,少数执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甚至把群众作为专政的对象,故在执法过程中,强制手段的实施则被驶入以法律和国家名义滥用公权的误区。
3.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上主要存在的野蛮执法,个别执法人员把执法和管理活动作为谋取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力“寻租”,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甚至“权色交易’,虽有又重打击,确又轻保护,忽视民权、民意、民情、民心,忽视对公民权益尤其是私权利的充分保护。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权利的保护,权利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法治和依法行政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对权利的保护体现在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生存条件之上。重打击,轻保护,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等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权利的漠视。非人性化执法的根源就在于把执法当做专政工具、当做惩罚工具,不尊重人性。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为人民服务”,正确的在认识上相信、尊重群众、理解、关心群众;在工作中联系、团结群众、引导、依靠群众,真正倾听群众呼声,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群众的力量与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准则。要做到切实保障人性化的行政执法,就是要把公安民警执法从非人性向人性进行转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执法应正确认识人的本性 首先,人类欲望是人体各种器官渴望得到满足而通过相应的生理到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而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人性化执法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人到了特殊的时期会有双重性格。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着双重性格中的哪一面表现更突出一些,当只有两方面的表现处于较平衡状态时候,人类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执法中,通过自己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宽严相济、刚柔并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缩小人类永恒的本性与工作环境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毫无疑问,在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少的,尤其是现在追求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巴特勒关于人性的三个层次结构的理论主要是指感觉、嗜欲、情欲和情爱等,欲望是人性中的最低层次;自爱和仁爱构成了人性的第二个层次;反省或良心是人性的最高层次。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文关怀应该蕴涵在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警察的执法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也应该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执法的反省,同时,同情心、理解信任对于产生高度合作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可能制造出来,只能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人性化的执法的环境中才会自发产生出来,而不是一谓追求的效率。而人性化执法则是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从而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还须牢记,靠所谓的监督和压迫是得不到良好的执法效果的。公安民警执法的正确角色定位
公安民警执法应坚持保护和服务的执法理念,应将自己当作一名社会的服务者。我国香港警方坚持“服务为本, 精益求精”的执法理念,并将“服务为本, 精益求精”执法观念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为一个“抱负”、七个“目标”、八项“价值观”。一个抱负:使香港继续成为世界最安全及稳定的社会之一。七个目标:维护法纪;维持治安;防止及侦破罪案;保障市民生命财产;与市民大众及其它机构维持紧密合作联系;凡事悉力以赴,力求做得最好;维持市民对警队的信心。八项价值观:正直及诚实的品格;尊重市民及警队成员的个人权利;以公正、无私和体谅的态度去处事和对人;承担责任及接受问责;专业精神;致力提供优质服务达至精益求精;尽量配合环境的转变;对内对外均维持有效的沟通。香港警方的执法角色定位值得借鉴。
(三)加强执法监督,人性化执法应制度化
不受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是不计其数,执法民警的执法活动必须接受监督。我国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中国对警察执法设置了五种制约机制:第一种;在警察机关内部的设立督察机构;第二种;刑事侦查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第三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会)有权对警察执法活动进行质询;第四种;新闻媒体经常对警察机关的阴暗面进行曝光,进行舆论监督;第五种;当事人对警察的行政执法行为不服时,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实践证明: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监督,才能抵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它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促进警察队伍的廉政、勤政建设,本身也是对警察的一种爱护。避免将人性化执法泛化成“人情化”或偏离法制还应当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人性化执法基本原则应当是“合法性”原则。法律的尊严必要得到维护,人文的关怀不能滥用。假如超越了人性化的执法的范畴,法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惩罚作用,影响其对犯罪的威慑力。法就是法,它有严格的范围、界限,超越了其界限,法就会被滥用,或被弱化法的威严、法的效力将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那么,社会秩序将被破坏。因此,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度”,非常重要。要避免以人性化作为借口,将执法的“人性化”泛化成“人情化”,避免将人性化执法当作是一场“政治走秀”,一句天天挂着嘴边的口号,流于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同时,如果偏离了合法性的原则,则有可能导致人性化执法偏离法制的轨道。须知,法律对于行政执法本身有严格的程序要求,维系着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也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人性化执法而忽略法律的强制性。同时,还要不断改革警务体制,不断探索警务运行的新方法、新思路,使人性化执法走上积极的一面,相对固定的模式,从而促使执法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时刻呈现出高标准。
(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民警执法法律素质 对公安民警行为要有约束力的法律、纪律等规范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培训,通过不同手段措施,开展不同学习内容及理论知识,不断地去提高民警自身涵养、修养。努力提高公安民警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加强培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打破特权思想,树立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培养服务意识。执法和管理工作关怀就是要将人的解放、尊严、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将民主、公平、宽容、诚信作为执法和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应特别注重提高执法者思想品德,加强其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公平、公正的思想和理念。否则,人性化真正就会成为“人情化”,打着人性化的旗号,把执法作为实现个人私利,作为礼物随意“赠送”的情况将在所难免,同时为腐败的滋生又提供了条件。那么这样的话就违背了法律的用途了。结语:
法律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威,法的确是刚性的,但这样并不影响执法“刚柔相济”的效果,同样可以灵活多样化,而不是冰冷的,缺乏人情味的法律,当然,在同样“刚柔相济”的同时体现出了出人性、人权和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度”。在此并不去违反法律,从而可以更好的体现出道义和感召力,社会在不断进步,公民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对于执法者而言,也要适应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改善工作方法。有些执法民警,在执法的过程中要么就是一副僵化的模式、一种不近“人情”的态度,要么就是自己找借口放弃法律的原则和威严,一味迎合世俗的观念,采取消极的方法对待法律,从而导致法律威信的丧失,致使政府权威的下降,造成无政府的假象。那法律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用处,“人性化执法”是社会新形势下对执法工作的要求,是法治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要求。同时,“人性化”执法,应当是执法的深化与完善,是执法态度、服务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执法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当人文关怀的阳光真正照耀到每一位公民,各种社会冷漠、歧视才可能逐渐乃至全面消除,公民的各种权利才可能得到最为全面的保护、尊重和实现,社会的每位成员才可能更有尊严和价值地生活着!
参考文献:
[1] 张秀丽.对于“人性化执法”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
[2]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 符传伟.试论我国刑事执法工作的人性化[J].新西部,2007。
[4] 黎慈.沟通:实现人性化执法的有效保障[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5]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伍玉功.论人性化执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6。
[7] 刘文.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8]洛克.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 伍玉功.和谐社会与警察人性化执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梁尚学.坚持人性化执法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公正[J].公安研究,2005。[11]许秀华.执法人性化刍议[J].行政与法,2005。
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 篇5
人性化执法,是指在执法过程中,以人为本,将保障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人误认为是“人情化”执法,有的人认为是“软弱化”执法,还有的人认为是“不平等”执法等等,上述问题是由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的认识偏差引起的,为了完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措施,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作评判的标准,加强监督检查,把人性化执法贯彻到每个环节。
一、公安民警实现人性化执法的必然性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我们要实现人性化执法 “人权是依法治国的精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占据人心。以人为本,是法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当代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执法的需要,是以尊重人权和人道为基本要求,要求每一个人被尊重,包括公民个体和违法人员,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存在价值都能够受到尊重,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尊重,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我国是一个正在逐步迈入法制化的国家,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这样的思路使得人性化执法更符合现代法制社会保障人权的基本现状,也符合国际
社会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要实施人性化执法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是我们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要实施人性化执法。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所面临的现状是每个人都渴望受到人性化的待遇,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来看,坚持人性化执法是现阶段我国发展的方向和根本。这样的性质迫使公安民警要具有人性化执法的意识,实施人性化执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民警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增强其对人性化执法的深刻理解,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人性化执法带来的社会效益。
(三)人性化执法可以改善公安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
人性化执法是从人的情感、基本需求、发展前景等方面考虑的,把人的需求放在了中心位臵,为的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改善警民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性化”意味着一种理解和疏导,通过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让警察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考虑,为他们提供应有的便利,做到人性化执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始终是和谐社会忠实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是人民忠实的公仆和卫士。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了,就是对公安机关工
作的最大支持,也就是拉近了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得到切实的改变,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人性化执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也因此带来矛盾纠纷屡发不止,而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大量充斥。比如:贫富悬殊、下岗失业、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困难、暴力袭警等等。在各种社会诱因大背景的影响之下,一些地区群体性事件频繁多发。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大局。对地区群体性事件密切关注,要区别不同人群、原因以及情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解决矛盾纠纷,这样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强调人性化执法,就是不仅要使法律有力度,还要有温度,有人情味,这样才能处理好、平衡好各方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二、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执法是法制社会执法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如果割裂两者的有机统一,就会偏离人性化的初衷,并且可能对国家和人民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目前在我国人性化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人性化执法误认为是“人情化”执法
由于社会情况的复杂多样和千变万化,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人情关系还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导致了一些人以人性化执法的名义,行使人情化执法。人性化执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的产物,不是对亲朋好友的“人情化”执法,就能够使他们逃避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降低法律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予法律处罚,使人性化执法的力度和尊严贬值。人性化执法是在法律规定内进行的一切活动,要求我们要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是实行人性化执法的前提,也是人性化执法的保障,而且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伦理道德。如果在执法过程中不以法律道德为依据,不受理性的约束,就会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背离了人性化执法的初衷,使腐败之风蔓延,威胁到人性化执法。
2、将人性化执法误认为是“软弱化”执法
公安民警在执法中,不应以维护执法对象的权益为借口,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和强度,弱化法律的刚性和强制力;更不应该在受到执法对象非法侵害时,放弃正当防卫的权利,向执法对象做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让执法对象认为是软弱化的象征,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的非法侵害执法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执法方式,这是对人性化执法的一种误解,我们强调的人性化执法,不是让执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一味地迁就忍让、妥协和让步,更不是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放纵和宽容,而是法律在保护执法者执法方面的欠缺所引起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已授权必须为。”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降低法律规定的罚力度,更不意味着该执法时不执法,这样只会纵容违法者,肆无忌惮的挑战法律的权威性,照此下去,法律的尊严又在何处?
3、将人性化执法误认为是“不平等”执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制的一条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公安民警在执法中不得区别对待,无论民族、性别、文化程度等都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尽可能排除社会舆论、情感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公安民警在执法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应该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按照情况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人性化执法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 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之所以存在问题,与立法不完善,不具体,法律与法规之间的混乱,对其限定性的规范太少不无关系。我国是一个正在逐步实现法制社会的国家,立法领域的人性化显得尤为重要,才能做到执法领域的人性化。亚里士多德说,法律的第一重要意义就是良法的普遍服从。只有制定出良好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才可能被
人们普遍的接受和认可。所以,任何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使健全的法律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从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2、公安民警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偏差
虽然大多数民警都在积极的实行“人性化执法”,但有不少民警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人性化执法”的精髓。有的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会削弱警察队伍执法权威和对违法人员的威慑力,不利于严格执法;有的民警把人性化执法认为是随意执法,不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而有的民警把人性化执法当成是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迁就、忍让,降低法律的处罚力度;有的民警认为人性化执法会成为正常执法的“绊脚石”,在受到人民群众的非法侵害时连自身的合法权益都保护不了。这些做法和认识都是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偏差,无疑会把人性化执法引入误区。
3、人民群众对人性化执法的认识偏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安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执法,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人性化”执法,不在由公安机关说了算,而是要看老百姓是否满意。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到各类暴力执法的事件,然而和民间暴力执法的事件不同的是,这类事件虽然是极个别的,但是往往负面影响较大,并且事后民警也没有及时消除影响,从而导致了人民群众对人性化执法的错误认识,使人
性化执法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趋势。
三、完善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措施
(一)完善公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项制约和监督机制
由于一些法律条文的不规范,没能跟上法治社会的发展步伐,缺少对人的基本权利、需要和利益的尊重,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一种个人行为,缺乏制度规范和约束。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执法,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是很健全,存在着明显的非人道的倾向,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缺陷。为此,我国加大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经过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公安工作有法可依,把各项公安工作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要规范各项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各项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受到监督和制约,可以有效的防止法律法规的滥用,实现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监督效力。
(二)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着力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
警察人性化执法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它包括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守法的自觉程度、执法的认同程度等等。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就是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法律权,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去遵守法律,从而实现对执法的完全认同和理解。
同时,要逐步提高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就公安机关而言,就是要全面深化“四化”整体思路,统筹运用信息科技,就是要提高公安民警的战斗力。特别是在“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活动中,要把人性化执法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让这一理念全面普及,从而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公安执法过程中,使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
(三)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防微杜渐,注意发现和解决好每一个微弱和细小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就是体现在人民警察的人性化执法过程中,把人性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围绕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确保群众对民警执法的行为满意,能够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使民警能够发自内心的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办,真正的做到服务于人民群众。
(四)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人情化”执法
在人性化执法过程中,要严惩借人性化执法之名行使各类腐败行为的现象。强化监督检查,千方百计把基础工作搞
扎实,千方百计加大监督查处力度,使执法监督既能起到查处违法行为的作用,又能够起到警戒、预防的作用。由内而外的监督,保证人性化执法能够落到实处,把不规范执法拒之门外,使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形象更加鲜明的树立起来,通过强化公安机关的纠错力度,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不断地改进执法条件和水平,把人性化执法贯彻到执法的每个环节,将“人情化”执法拒之门外。
交通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6
一、当前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执法活动中与过去相比执法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执法不作为。虽然涉及关系复杂,但可以明确责任,却由于民警有畏难情绪,而出现推诿、不处理,导致信访、投诉案件仍有发生。第二,执法不公。关系案、重违轻处的人情案时有发生,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罚过失当,有的加重处罚,有的处理畸轻,甚至不处理。
2、执法办案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程序不规范。程序前后倒置现象较多,法律文书使用不正确,应当使用的未使用,不应使用的反而使用。第二,笔录制作粗糙。少数民警连最基本的笔录制作要领不掌握。第三,由于路面执法的特殊性,存在执法随意性较为突出。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有执法民警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不落实等客观方面的因素。结合当前执法实际,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造成以上执法问题的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执法的意识不强。交通民警的法律素质既是政治素质,又是业务素质,是公安民警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执法活动的优劣,办案效率的高低。极少数基层民警的严格执法观念淡薄,程序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未把严格执法工作摆在重要的日程上,有时仍然靠经验、靠领导意志办案,而不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二)收集、固定证据的意识不强。办案质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打击违法行为、保护人民的基础和前提。自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考评以来,各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基层执法单位在执法过程中受利益驱动,执法权力商品化,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押不规范的行为仍有发生;有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乱用、滥用强制措施等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放纵违法行为;有的对人民群众的报案求助推诿、拖拉,不作为;还有的不尊重公民和违法人的合法权益,执法态度简单粗暴。
(三)执法监督意识不强。党的“xx大”明确提出,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中,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有的基层执法部门的领导,不重视执法质量,监督意识不强,制度落实不力,对内部监督及人大、政协、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理解。对一些执法问题不敢纠正和追究,使一些制度和规章形同虚设。此外,内部监督机制不科学,没有形成一个自我制约的意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监督的作用,致使一些执法违法现象不能及时得以纠正。
(四)警力不足和经费保障不足也是制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费年年不足,大队只能依靠部分罚没款和逐年下调的事业性收费来维持正常工作运转;加上近年来,我县经济不断发展,道路通行条件大大改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纵深继续延伸,造成警力严重不足,为弥补不足就需要雇佣交通协管员参与交通管理。但是,新增加的协警人员,并不属于公安正式编制序列,他们的服装、装备、薪水等费用都由大队独立支付,这又继续加重了大队的经费负担。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综上,通过对执法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就目前执法工作实际状况看,要使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执法质量明显提高、执法水平稳步提升,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道路交通管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其执法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采取与时俱进的措施,把各项执法活动作为整个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民警在执法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分析,并依法作出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干警尤其是领导同志必须自觉带头学法、懂法、守法,高度重视各项执法工作,做到严格依法行政。
(二)强化“四个意识”,确保案件质量。一是强化程序意识。衡量执法行为和执法质量的标准,除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处罚适当外,还有一个就是程序合法。没有程序保障,就不会有真正公正。公正合理的程序不仅是实体正确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防止执法者滥用权力,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公安机关办理案件应实体和程序并重。二是强化证据意识。首先,办案民警必须增强证据意识,依照法定程序主动、及时、客观、公正、全面、细致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类证据。其次,要注意对证据的来源、真实性进行审查,使收集到的各种证据之间能够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三是强化法律意识。第一,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必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思想转变,把本单位的各项执法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凡是公安机关进行的执法活动,必须首先考虑行为的合法性。应当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依法决策、依法指挥、依法办事,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负责”,要真正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行动。第二,一线民警身为执法者,不能只凭老经验、***惯办事,必须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更新,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使每起案件都能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准确,处罚适当。必须明确一点,不能指望法律来迁就我们,而是我们的执法工作必须适应法律的要求。四是强化诉讼意识。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即每一次行政执法活动、每一起行政案件都有可能因当事人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法律依据出现问题,就很有可能败诉并赔偿有关当事人的经济损失。因此,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绝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得起质证。
(三)完善、落实执法责任制。实行执法责任制是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规范执法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立健全受案、立案、调查取证、审批、告知、听证、处罚、法律文书、档案管理等执法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制度,使执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确定各部门和各岗位民警的具体执法权限、执法责任,量化工作目标。三是严格进行考核,把执法责任制的考核与岗位目标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与领导的政绩、晋升挂钩,与民警的提拔、立功受奖挂钩,做到奖惩分明。自XX年以来我队开始实行的内部执法质量考评对提高各基层单位执法水平、规范各项执法活动、完善落实奖惩措施、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开展执法质量考评的实践说明,执法考评是发现和解决交警执法问题,提高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落实执法责任,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法制观念,全面提高队伍整体法律素质的有效载体。
(四)加大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内部执法监督检查,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防止发生错案,而且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民警,使各级领导从具体的案件审核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广大民警心中牢固树立起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对在执法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其次,各基层执法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作为执法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把执法监督当成大事来抓,定期对本单位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检查,找出执法中的薄弱环节,堵住管理上的漏洞。第三,全面推行警务公开制度,增加执法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严格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促进民警队伍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
(五)强化法制培训,提高民警执法素质。一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民警学习与公安执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真正做到熟悉、掌握、会用,保证民警的法律业务素质与其担负的执法任务相适应。二是组织民警针对易犯、易错、易忽视的问题,采取一案一评、以案析法等方式,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法律业务知识考试、阅卷比赛等活动,使民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三是实行民警岗位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对民警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发给上岗证上岗执法;民警执法质量的好坏,与民警的奖惩和提拔任用相挂钩,来促使民警自觉学习法律、业务,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科技强警,做好警务保障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执法的科技含量,加强警务保障工作已刻不容缓。争取各级政府从“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想方设法保障解决公安机关的业务经费,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提高民警的福利待遇,使公安机关跳出“自谋生路”的怪圈,切实纠正利益驱动违规执法的现象。同时,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确保公安工作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水平势在必行,要确立公安执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构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特点的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公安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 篇7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正规代建设,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正规化建设是管理行政的一项基本内容。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包含了队伍建设正规化和执法行为正规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党委同时提出的。几年来, 这“两个建设”在全国各地各级公安机关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理论支撑和在执法实践中不断完善。从社会主义法治的角度来说, 执法规范要求执法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执法规范化建设应当是执法规范这一目标的推进载体, 从广义上讲, 其应属于公安法制建设的范畴, 是公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讲,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结合公安信息建设和其他技术性的操作, 在法定的框架内对公安执法主体、权力、义务、程序、责任等方面进行制度上的设计, 并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要求予以明确和具体, 以实现执法规范为最终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 是公安工作关键环节中的关键, 是公安软实力中的硬指标, 是“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必须首先提高管理者自身的执法水平。
1 在提高执法标准上下功夫
标准化是规范化的前提, 没有明确的执法标准, 就不能保证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统一。因此, 尽快建立和完善执法标准化体系, 是加速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抓紧建立以执法岗位标准、执法业务标准、执法行为标准、执法裁量标准、执法保障标准为内容的执法标准体系, 通过明确每个执法岗位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为民警规范执法提供明确的指引。在此基础上, 建立完善科学、系统、高效、规范的执法管理体系, 明确岗位职责、执法标准、执法流程、岗位技能, 严格过程记载、质量监控、考核激励、责任追究, 使执法管理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闭合的链条, 实现对公安机关各项执法活动的即时性管理、过程性管理、系统性管理。
2 在加强执法监督上下功夫
执法监督是严格准确执法的保障。要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使错误的执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执法过错责任得到严格追究, 执法奖惩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在内部监督方面, 要建立“大法制”和执法“大监督”工作格局, 法制、信访、纪检、政工、督察等监督部门和各执法警种共同监督执法工作;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 加强执法监督系统建设, 建立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评的执法办案新机制, 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督。在外部监督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相互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向人大、政府报告工作和接受质询制度, 健全完善特邀监督员制度, 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要大力推行执法社会评议制度, 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汇报执法工作,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议;要大力推行“阳光执法”, 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情况外, 执法依据、程序、进度和结果都要公布于众。
3 在增强执法能力上下功夫
公安执法工作集政治性、法律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要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 全面建立推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和案件主办、协办制度;要建立执法资格年检制度, 实现执法资格动态管理, 把执法资格与民警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执法责任挂钩, 建立褒优贬庸、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促进民警自觉地提高法律素质;要加强对辅警力量的规范管理, 严禁保安员、治安员等行使公安执法权, 确保公安执法主体的合法性;要加大执法培训力度, 建立集中教育培训和日常岗位练兵相结合的培训机制;要推行“上挂下派”、“跟班学习”等体验式培训模式, 努力使各个执法岗位的民警都成为自觉学法、真正懂法、模范守法、正确用法的执法者。
4 在信息化高端应用上为执法工作的重要载体
信息化应用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三项建设”的龙头, 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当前, 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高端应用, 既要注重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快形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同时又要始终坚持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引领指导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提升信息化高端应用水平为主线, 以深化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 实现公安信息化建设新的跨越。
信息化高端应用的关键是对信息的高度共享。要紧紧抓住综合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利契机, 大力整合交通、民航、金融、工商、教育、民政、社会保障等社会信息资源, 建立涉恐、涉稳等重大情报信息会商制度。要按照满足实战的要求, 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 开发业务应用, 促进系统融合, 为高端应用打牢坚实的基础。要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 实行一体化管理, 全警参与, 专兼结合, 将“全警触网”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科学布建全警网上巡控勤务, 加强网上工作。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培育互联网社会自治组织, 开展网上诚信体系建设, 将传统警务服务项目向网上延伸, 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服务项目, 加强重大涉案涉警舆情管控, 开展网上集中攻坚和联合执法, 形成现实社会违法犯罪行为和虚拟社会网络信息有机结合、综合治理工作格局。
总之, 公安机关两项任务:刑事侦查与行政管理。大量工作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同时也包括了对机关自身的管理。公安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公安机关是代表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执行性大于创造性。
张勉之:重视公安民警的健康问题 篇8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的平均比率是万分之三十五,而中国仅为万分之十一左右。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致使广大公安民警尤其是一线公安民警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堪忧,但一线民警的心理疾患问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张勉之建议加强对民警的心理咨询工作,并尽快建立民警健康档案数据库。
张勉之认为身体上的疾患比较容易发现,但心理疾患问题却在很多民警身上潜伏着。接触的这些民警发现,许多民警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状态,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显然,无论从政府、单位还是个人角度,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显然,简单地提高公安民警工资福利待遇并不能解决这些难题。想强调的是,警察的健康查体不应该仅仅是‘单位的福利和关怀’,而应该上升成一种强制措施,应该成为其所在单位或地区日常工作中必须做的一部分。”
张勉之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民警身心健康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完善民警健康档案数据库,对民警健康状况及时追踪,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张勉之: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常委)
Q&A
《中华儿女》:您怎么看待青年人创新创业?
张勉之: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代热门话题。我认为,做事做学问离不開做人,只有人做好了,才可能谈其他。青年医生尤其如此。故教育应以此为核心。仅医德教育是不够的,要想造就医学人才,还应注重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使之乐观、客观、有责任感、谦虚、独立、是非分明、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病人看病喜欢找“主任”、“专家”,然而塔尖再高、再尖,也需要底石的支撑。青年医生就是底石。青年医生要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客观来讲,有许多工作是压在青年医生身上的,他不吃苦、不耐劳就完不成工作;从主观来讲,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吃苦耐劳地工作能让其在治愈病患的同时,增强技能,提高业务水平,这对青年医生来说也是进步的动力。
【公安部民警执法规范】推荐阅读: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01-21
全省履行交通管理公安派出所民警执法标兵07-30
浅析维护森林公安民警执法权益的几点思考08-23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11-07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11-25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之我谈12-10
规范公安执法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09-25
县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经验材料10-14
巨野县公安强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