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2024-10-13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什么(精选7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篇1

中考数学到底考些什么?中考题会以亲切、温和的面孔出现,它源于课本,源于你与老师互连互动的思维本真,让你似曾相识。它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适中,编排合理,注重基础,综合题难而不偏,压轴题高而可攀。

一、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纲本意识强。今年中考题将一如既往地采用基本题型微量的几何作图题,分值的分配大致是:代数占65%,几何点35%,其中填空选择题占70分上下,初三内容为考查的重难点,试题的覆盖率约占全卷的55%。日后,发给初三毕业班同学人手一册的《考纲说明》将有更详尽的标注,试题一般都是由易到难地编排。无论哪种题型(大题)的中后期总要设计一两道尾巴高翘的“断梁”,下一大题又将重新从易到难,尤其是卷末的综合压轴题,激流险滩之中将呈现一派雄浑格调,是制卷者匠心独具的“戏眼”。所以整个试卷若是一条路,会有五虎挡道,若是一域水,会波澜起伏。但无论是对知识或能力的考查,都会较多地选择课本题,或根据课本题改编,紧扣教材,呈现考试的公平性。

二、考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数学素养。

1、考查一般数学方法。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如代入法、消元法、换元法、构造法、等量代替法等等,这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在今年的中考题的设计中,都会作重点考虑。

2、考查思维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由一般到特殊的演泽思维,相近事物之间的类比思维,以及观察、判断、试验、猜想等思维方法。这常常是课堂上师生交锋的“界面”,今年的中考命题,人为此做些改革尝试。

3、考查数学思想。重点考查四种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及化归思想。由于函数是高中教学内容的.核心,从初高中衔接角度考虑,会将函数作为重点内容考查,而且函数思想脉络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内容,因此历来是各省中考题中“兵家必争之地”。

4、考查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课本是“确定性教学”的学习内容,经由他人整理修正的知识体系,它严密,和谐,简约,完整,无懈可击,但这很可能受它的严格规范,同学们习惯了用纯粹、严格的程式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显得美中不足了。为了平衡优次数学便采用数学本身的“盈不足术”去弥补,于是中考卷就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为体现数学素养,试卷会重视实际生活,社会知识和其它学科的背景,提出一些应用命题,从而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篇2

“教什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教什么”没有解决好, 方法越好越糟糕, “南辕北辙”即是例证。那么阅读教学教什么呢?

概言之,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地说, 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阅读, 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终身阅读, 还有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陶冶情操。培养阅读能力是根本, 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因课文、因课时、因年级而异, 陶冶情操自在其中、水乳交融。前四项着重反映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后一项主要反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二者是统一的整体。

1. 培养阅读能力。

毫无疑问, 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看,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做出解释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做出评价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想象拓展的能力以及阅读速度。如《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阅读目标都要求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 或提出疑问、把握内容、抓住要点、了解梗概、搜集信息、做出判断;教学建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评价建议提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1) 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搜集信息”能力) , 就是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提取信息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也是最经常用到的能力, 你只要在阅读, 就是在提取信息, 有时是有意识的, 有时是无意识的。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是其他阅读能力的基础, 如做出评价, 总是对相关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或以相关信息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重要途径, 新增“略读”和“浏览”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从第一册教材就安排了相应的训练题, 如:

读读连连: (《雪地里的小画家》)

兔子笑什么?他想让狮子明白什么? (《狮子和兔子》)

这些都是提取明显的、单一的信息, 学生一读书就明白。随着年级的升高, 提取信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并且还要求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等等, 如: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 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我们找出来, 体会体会, 再抄下来。 (《生命生命》)

默读课文。想一想, 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北京的春节》)

这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处, 提取之后, 还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整合。还有些信息不仅分散在文章各处, 而且有些还比较隐蔽, 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跨越百年的美丽》)

(2) 做出解释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感受、理解”能力) , 是能将阅读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或原有经验建立联系, 建构意义, 如, 对文本信息进行阐明、解释, 说明其含义、原因, 举例说明, 比较异同, 是解决“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做出解释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点, 通常说“读懂”“把书读厚”。做出解释的能力在各册教材各精读课文都安排了相应训练, 举三个例子:

淤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首先是精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要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借助工具书, 理解 (或“了解”或“推测”) 生字新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其次是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含义深刻的词句、新颖生动的词句等的理解 (或“体会”或“感受”或“领悟”) , 如:

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 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严寒, 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燕子专列》)

读句子, 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只要你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那么, 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比如, 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找出来体会体会。 (《跨越百年的美丽》)

于解释事件的原因, 如:

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呢?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小鹿的玫瑰花》)

读了课文,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如, 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 (《寓言两则》)

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桂花雨》)

盂举例说明, 如:

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再举例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童年的发现》)

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 整体把握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能力) , 即分析概括能力。如, 抓住要点、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加小标题等。如果说做出解释主要是培养形象思维、“把书读厚”, 那么整体把握主要是培养抽象思维、“把书读薄”。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中年级是一个转折点, 因此,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 (3-4年级) 才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能力目标, 教材在中、高年级也编排了不少相应训练, 如:

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 是怎样发现的。 (《童年的发现》)

根据课文内容, 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寅 () 寅 () 寅 () 。 (《钓鱼的启示》)

默读课文, 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将相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属于“做出评价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

(4) 做出评价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评价”能力) , 即做出价值判断, 如, 根据一定的标准 (价值观) , 判断其好坏、优劣、高下、美丑、是非, 并说明理由。做出评价是更高一级能力, 往往包含了前面的各项能力在内, 比如:“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桥》) 首先要提取信息, 即“从哪些地方”;然后对信息进行解释, 即“感受到”什么;再进行整理、提炼, 即整体把握;最后对人物进行价值判断“是个怎样的人”。或反之, 先判断, 再提取并整理信息支持自己的判断。比如:“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 再具体地说说理由。” (《童年的发现》)

做出评价的能力特别需要独立思考, 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 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做出评价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即使有也不强迫学生接受;做出评价力戒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编者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教材中, 并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培养, 如:

我想对林园园说…… (《蓝树叶》)

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你由此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钓鱼的启示》)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晏子使楚》)

(5) 想象拓展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想象”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 也就没有文学作品。阅读如果没有想象, 只是一个个生硬的文字符号, 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形象、丰富的体验和审美享受。想象拓展的含义有二:一是作品描写的形象 (事物) 需要想象, 才能生动地呈现 (即再造想象) ;二是作品留下的“空白”需要想象, 才能丰富 (即创造想象) 。“小学生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期’”, 小学课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 想象丰富、瑰丽, 是培育想象力最好的土壤, 因此,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领略作者想象之奇妙、之富丽, 更要展开联想、培养创造想象。阅读教学, 鼓励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写下来, 不仅是阅读的事, 还是习作的事 (或者说是“启发习作”) , 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各年级的教材, 尤其是低年级教材, 编者都不失时机地在课后练习中编排这方面的练习, 如:

朗读课文, 想一想, 动物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 (《小熊住山洞》)

兰兰长大以后, 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 (《胖乎乎的小手》)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 会想些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作者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再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体会。 (《草虫的村落》)

小练笔:结合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穷人》)

(6) 质疑探究的能力 (课程标准称“探究性阅读”) 。就是提出问题、提出疑难、提出困惑, 而后尽其所能地解决, 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或请教他人、或实验验证, 甚至于留存心间伴随成长。同想象力一样, 质疑探究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本特质, 课程标准给予高度重视。如, 在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二学段)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段)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精读评价中考查学生对“内容探究”的能力。相应地, 教材编者也编排了不少练习, 如:

读了课文,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如, 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寓言两则》)

默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梅花魂》)

(7) 阅读速度。这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起关键作用, 尤其是现在, “知识爆炸”、“信息爆炸”, 其意义不言而喻。课程标准不仅提出质的要求, 还有量的规定。如, 新增“略读” (第二学段) 和“浏览” (第三学段) , 并明确“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三学段) 。令人遗憾的是, 阅读速度的培养并未引起重视。

固然, 种种阅读能力 (当然可能还有第八种、第九种) 的培养, 并不是平均使力、面面俱到, 而是因课而异、有所侧重。

2. 启发习作。

阅读教学所依据的课文, 文质兼美, 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资源, 因此, 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 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 得意得言。所谓“得言”, 就是受到作者表情达意的启发, 并运用于习作实践。通俗地说, 就是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 读写互动共进。启发习作,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累语言素材;二是领悟表达方法 (我称之为“隐性”读写结合) ;三是模仿或拓展写作 (我称之为“显性”读写结合) 。现一一举例阐述。

(1) 隐性读写结合, 即探寻、领会“怎么写”。如, 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精妙、揣摩表达顺序、探讨文章结构, 从中汲取表达的营养, 运用于习作。此种训练, 编者也编排了不少, 如:

找出课文中插叙的部分, 体会它们的作用。 (《献你一束花》)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 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 与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北京的春节》)

通过揣摩、探讨, 领会作者是“怎么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有意识地在习作中运用, 必将敏锐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2) 显性读写结合, 即模仿习作 (当然也包括口头作文) , 教材通常以“小练笔”出现。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教材中的“小练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分割, 如:

小练笔:我想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生命生命》)

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 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 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 (《走遍天下书为侣》)

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 (《草虫的村落》)

也有部分练习没有以“小练笔”出现, 如: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再联系实际, 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兴趣的, 可以简单写一写。 (《北京的春节》)

这些都是编者编排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以及课堂生成, 挖掘、开发“小练笔”, 充实“小练笔” (包括做读书笔记) , 使之更丰富、更有针对性。

3. 积累语言、特别是经典语言。

学习语言要靠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要靠丰富的语言积累。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 而朗读 (包括诵读) 、背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 大多精读课文课后练习第一题都是有关朗读、背诵的, 特别是古诗词 (文) 教学, 首要任务是朗读 (诵读) 、背诵。此外, 还有丰富多彩的词汇、句式练习, 低年级尤其多, 如:

读读说说:看谁说得多: (《借生日》)

放放心放松____

班上班班长____

正正在正常____

快快乐飞快____

我会读: (《小鹿的玫瑰花》)

渐渐地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静静地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惋惜地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 一朵花都没看着。”

我会写: (《数星星的孩子》)

满天的 () 像 () 撒在碧玉盘里。

那七颗星, 连起来像 () , 叫 () 。

北斗七星 () 绕着 () 慢慢地 ()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课文中一些新鲜的、特殊的遣词造句、段落结构, 应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甚至摘抄, 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1) 新鲜的、特殊的遣词造句。如:

淤几场春雨之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乡下人家》)

于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雨》)

盂母亲说完, 立刻又坐了下去, 立刻又弯曲了背, 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 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慈母情深》)

榆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水》)

虞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北京的春节》)

例淤中, 一个“探”字就把许多鲜嫩的笋写活了, 而且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把笋当做孩子。例于中, 一个“浸”字把桂花香写透了。例盂中, 连用四个“立刻”, 例榆中, 连用三个“滑过”, 为什么不变化?而例虞中, 老舍用四个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 突出“变化”, 用词精准。这些语言现象, 应当引导学生细细琢磨、比较、品味, 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

(2) 新鲜的、特殊的段落结构。从叙述顺序来说, 绝大多数文章是顺叙, 少数是倒叙,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修鞋姑娘》;还有插叙, 如《凡卡》《献你一束花》。教学这些课文, 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倒叙、插叙, 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试着在习作中运用。从课文体裁来说, 绝大多数文章是记叙文、说明文, 少数是诗歌 (古诗、现代诗) 、议论文。这些文体中, 特别要注意记叙文中的夹叙夹议,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说明文中的拟人式 (童话式) , 如《纸奶奶的生日》;还有议论文, 如《为人民服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小说, 如《桥》。教学这些课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它们的特点,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编者也编排了训练, 如:

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鲸》)

这是把一般说明文改为“拟人式”说明文的练习。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是尝试写“议论文”的训练。从文章结构来说, 各式各样, 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围绕一句话来写,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点题, 各自然段又采取总分 (或总分总) 结构, 是习作起始阶段模仿的典范;《桥》的“欧亨利式”结尾;《山中访友》令人浮想联翩的结尾;《冬阳·童年·骆驼队》点明写作意图 (序言) 的结尾。从文章的标题来说, 不少文章的标题别出心裁, 是点睛之笔, 如, 《冬阳·童年·骆驼队》《生命生命》等, 新鲜独特、引人入胜;《桥》《梅花魂》等, 蕴含丰富、意在言外;《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只有一个地球》等, 掷地有声, 引人深思。这些则是启发学生为习作拟题的好“例子”。

这些新鲜的、特殊的语言材料, 今天积累一点明天积累一点、这篇课文积累一点下篇课文积累一点, 学生的语言材料库就不断地充实起来、丰富起来, 良好的语感便在积累、实践的过程中诞生, 语文素养也在积累、实践的过程中提升。

4. 识字与写字。

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单独作为一个方面提出目标, 突出“识字与写字”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 我们必须领会并落实到位, 尤其是“写字”以及写“毛笔字”是语文教学的“软肋”。

目前, 识字与写字没有单独的教材, 主要是分散编排在阅读 (课文) 教学中, 换言之,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分内事”、必须完成的任务、必须实现的目标。尤其是低年级,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或者说基本任务就是识字与写字, 要抓实把牢, 否则就贻误时机、动摇基础, 所谓“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结合汉字的特点在具体语言环境 (阅读) 中识字, 本身就是识字的基本原则, 符合识字规律。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区别“会认字”和“会写字”的不同要求, 多认少写, 尽快突破阅读障碍, 进行大量阅读实践。课程标准明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1耀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1耀2年级要多认少写”。在编排上, 教材已经将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区别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会认的字”放在课文后的双线格内, “会写的字”放在课文后的方格内。在教学要求上, “会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能读准字音, 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能“认”出来 (读准字音) 即可。“会写的字”则要求“四会”:会读、会“意” (理解意思) 、会用 (在口头语或书面语中运用) 、会写。在具体操作上, 一般地说, 在初读课文时把“会认的字”读正确, 并巩固“会写的字”的读音, 以便正确、流利地朗读;在精读课文时,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生活积累或借助工具书, 或“了解”或“理解”或“推想”要求“会写的字”的意思 (恰当意义) ,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口头组词、造句等;在巩固环节, 练习写字, 根据教学实际将部分“会写的字”书面组词、造句。当然, 会读、会“意”、会用、会写不是截然分开的, 也不是字字都如此。怎么处理更科学、更有效, 靠的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智慧, 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适用者贵。

二是根据汉字特点, 科学识字。汉字的理据和系统性, 对识字教学乃至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理据”, 主要表现在汉字的造字法, 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看字形而知其义, (形声字) 还知其音, 如, 日、月 (象形) , 本、末 (指事) , 休、信 (会意) , 桥、骄 (形声) ;所谓“系统性”, 主要是形声字, 一个声旁 (或形旁) 带出一串汉字, 并且字的音和义包含于字形中, 如, 青、晴、睛、蜻、菁。学生只要入了门, 基本上就能“无师自通”了。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 不仅要联系上下文, 还要突出汉字的特点。

三是体现年级特点, 重点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尽快实现自能识字。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1耀2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理解这个“重点”, 进而落实这个“重点”?这里“重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 1耀2年级的教学主要任务、重点任务是识字写字, 要完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耀1800个, 其中800耀1000个会写”;第二层意思是, 重点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习查字典, 学习独立识字”。如此, 到了中、高年级, 识字写字不再是“教学重点”的时候, 学生照样能识字写字。这样, 各年段、各年级教学识字写字的时间、方法、形式、要求等必然不同。

四是加强写字的指导和训练, 人人都写一手规范、美观的硬笔字;人人都提笔练习毛笔字。虽然课程标准把识字与写字合并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 但是丝毫不能抹杀“写字”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传承文化、审美和修养身心的价值。写字指导和练习是阅读教学分内的事。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责无旁贷, 小学生写好汉字义不容辞。

5. 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就是“人文性”了, 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严格地说, “人文性”不是“教”的, 而是熏陶感染的、潜移默化的, 是“随‘文’潜入‘心’, 润‘儿’细无声”的。有时候, 教“人文性”反而庸俗、狭隘、甚至于拙劣, 一如狂风暴雨不能“润物”。人文性应如春雨, 当其时、细无声。

小学语文教材多是文选型的, 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 只要学生自己能阅读, 即使没有老师, 也同样会受到熏陶感染、受到启发教化的。如, 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谁能不产生同情之感 (当然, 可能通过教师的“教”还能产生“敬佩之情”———敬佩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对人间真情的向往) , 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能不产生发奋之念, 阅读《钓鱼的启示》谁能不深深地思考, 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谁能不怦然心动, 阅读唐诗宋词谁能不神往……这些可能都不是老师教的, 而是自然而然因文而生、因人而发的。

如果“人文性”要教, 应该是启发、点拨、拓宽、提升, 而非讲授、教导、窄化、庸俗化。教师的教更多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 点拨学生联系相关资料, 拓宽学生的思路 (激发出更多的“个人见解”) , 提升学生的境界。如, 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只产生“同情之感”时, 教师挖掘“小女孩”更可贵的一面———坚强———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放弃对生活、对美好、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二、阅读考试“考什么”

阅读考试“考什么”?毫无疑问, 考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另四大任务———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和陶冶情操, 有的在习作中考查, 有的在识字写字中考查, 有的在日常生活中考查。)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要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材料;二是要精心设题, 确保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1. 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的情境材料不仅关系到试题的编写, 还关系到人文性承载。如果一份试卷能够反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话, 那么, 阅读的情境材料是最合适的载体, 它在陶冶情操、引发思考、培养审美等方面潜移默化。因此, 选择情境材料必须下一番工夫, 确保阅读情境材料符合七个基本要求:淤适合学生阅读;于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的;盂文质兼美;榆没有性别、民族、种族、地域、文化等歧视;虞篇幅适中 (根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目标, 第三学段一个情境材料在1000字左右比较合适) ;愚有代表性 (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阅读目标提示, 第一学段以故事、童话为主, 第二学段为一篇叙事性文章、一篇说明性文章, 第三学段再增加一篇诗歌) ;舆有设题点 (情境材料再好, 没有设题点也不行, 必要时可以对情境材料进行改写。改写的原则是:第一, 名家名篇、诗歌不能改写;第二, 不能改变原意。试卷中的阅读情境材料必须注明作者、出处, 如果有改动, 需注明“有改动”字样) 。例子见《吃袜子的蚂蚁》, 第盂自然段的省略号省去原文的一些内容。

2. 精心设题。

一是合理分配题型。一般地说, 阅读能力考查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二是准确表达题意。让学生明白此题要“考我什么”, “我怎样思考和做答”。下面以一份五年级阅读能力考查试题 (部分) 为例说明之。情境材料:

吃袜子的蚂蚁

作者:[美]爱玛瑞·东尼克

编译:彭嵩嵩

淤“哎哟!哎哟!”我尖叫起来, “鞋子里有什么东西在咬我!”正在操场泥地上等着跳绳的一年级同学和两个摇绳子的都跑过来, 围拢在我身边。老师贝尔小姐听见我的叫声, 好像风似的赶来。她开始弯腰仔细检查, 正在这时, 我又感到一阵新的刺痛。“快!把你的鞋脱掉!”贝尔小姐蹲下来要给我脱鞋。

于这时, 我突然想起了袜子上的那些洞。福利救济组织发的袜子穿不了多久就磨破了。那时候大萧条刚过去没多少年, 袜子上有破洞在我们家是常事。我绝不能让人看见我那双已经褪色的红袜子上的破洞。但鞋里的东西继续狠咬着我, 眼泪从我疼得扭曲的脸上落下来。

盂校长斯图尔特先生闻讯赶来。“有什么东西在咬她的脚, 但她就是不肯脱鞋。”贝尔小姐赶紧解释说。斯图尔特先生满脸疑云, 把我抱到他的办公桌上。“让我看一看。”他差一点就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了, 这时我已经看见了破洞……鞋子里的东西咬得更凶了, 我也抓得更紧了。

榆此时, 五年级老师沃柏小姐也走进办公室。贝尔老师对她解释说:“我怀疑她的鞋子里有蚂蚁, 但她却不让我们为她脱鞋。”沃柏小姐见状用手搂住我发抖的肩膀, 凝视着我那痛苦的、哭红的眼睛。“哦, 对了, ”她好像突然想起一件事似的说道, “我也曾经被那种蚂蚁咬过一次。你们知道吗?它们是吃袜子的蚂蚁。那次当我脱掉鞋子时, 那只蚂蚁差点把我的整个袜底都给吃掉了呢!”她冲我们点点头, 笑着说, “这一次也肯定是那种食袜蚁。让我来看一看。”她把我的脚后跟从鞋子里解脱出来, “不出所料, 食袜蚁已经吃掉了一部分袜子。”

虞沃柏小姐扒掉我的鞋袜, 把它们拿到灰色垃圾桶上摇晃。两只红色的火蚁掉了出来。一只落在外面的火蚁正要朝墙上爬去, 斯图尔特先生一伸脚把它拦住了。我浮肿的脚颤抖着, 肚子痛、头也痛。沃柏小姐用酒精棉球擦拭着我火辣辣的伤口。“我想现在快好了。”她说。这时上课铃响起, 斯图尔特先生和贝尔小姐匆匆赶去上课了。

愚我那红肿的伤口被抹上酒精后感觉凉凉的, 刚才的刺痛也烟消云散了。“你真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小女孩, 挨了蚂蚁那么多下咬。我想你暂时还不能穿上鞋袜。”沃柏小姐扶我从办公桌上下来, 蹲下身, 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说, “放学以后等着我, 我送你回家。”沃柏小姐就像和煦的春风, 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 (选自《环球时报》2009年8月25日, 有改动)

1.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前面已经说过, 提取信息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多以客观题出现, 如,

关于“食袜蚁”,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句是[]

A.“我”的脚和袜子都是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给咬的。

B.沃柏小姐曾经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咬过。

C.“我”和沃柏小姐都被一种叫“食袜蚁”的蚂蚁咬过。

D.“食袜蚁”其实是沃柏小姐创作的美丽谎言。

2.考查学生做出解释的能力, 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 如:

(1) 选择题:“我”不肯让贝尔小姐、斯图尔特先生脱鞋子的原因是[]

A.“我”袜子上的破洞。

B.“我”脚上的伤口。

C.“我”的同情心。

D.“我”的自尊心。

(2) 简答题:你认为第愚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沃柏小姐扶我从办公桌上下来, 蹲下身, 笑容可掬地望着我说”关键词是哪些?请用“驻”标注出来, 并说明理由。

例 (1) 是考查学生解释事件的原因;例 (2) 是考查学生抓住关键词, 推想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

3. 考查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如:

填空题:认真读短文, 想想文章的叙述顺序, 并填空。

简答题: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上两题一般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份试卷中。

4. 考查学生做出评价的能力, 如:

短文出现的人物有“我”、“跳绳”的同学、“贝尔小姐”、“斯图尔特先生”和“沃柏小姐”。你喜欢谁?为什么?

5. 考查学生想象拓展的能力, 如:

短文第盂自然段写道“他差一点就把我的鞋子脱下来了, 这时我已经看见了破洞……”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想象“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 写几句话。

三、二者的关系

“教什么”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启发习作、积累语言、识字写字、陶冶情操;“考什么”自然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凭借情境材料这个“例子”考查学生阅读能力 (能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看得见的部分) 的达标程度。“教什么”与“考什么”是有机整体, 但不对等。它们的关系就像一座冰山, 所教 (所学) 是没于海面的底座, 所考是露出海面的一角。我们必须树立“教什么”远远大于、重于“考什么”的理念, 教什么就考什么, 不教不考, 而非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

中考化学实验考什么(二) 篇3

实验设计与评价是实验考查的最高层次,解答该类题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探究能力,还需要具备敏捷地接受、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述能力等。考查形式主要表现为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恰当的方案、评价方案的优劣。

对于此类问题,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原理要正确、条件要求低、装置要简单、操作上可行、安全性好、不对或少对环境产生污染、原料要易得、价格要低廉、药品消耗要少、要联系实际分析等。

例4现有2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一瓶是稀H2SO4,另一瓶是Na2SO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设计鉴别方案(最少四个方案)。要求简述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所用试剂根据情况自定)

分析:本题要求设计实验鉴别稀H2O4和Na2SO4,解题时只要抓住稀H2SO4和Na2SO4的性质,根据它们的不同性质便可设计出多种方法来鉴别:(1)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样品,分别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稀H2SO4,无变化的是Na2SO4。(2)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样品,分别加入少量锌,有气体生成的是稀H2SO4,无现象的是Na2SO4。(3)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样品,分别加入Na2CO3溶液,有气体产生的是稀H2SO4,无现象的是Na2SO4。(4)用两根玻璃棒,各蘸少量样品分别涂在PH试纸上,呈酸性的是稀H2SO4,无变化的是Na2SO4。等等。

五、考察将仪器连接与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的能力

初中化学中的组合实验一般以O2、H2和CO2三种气体的制取与发生实验或迁移应用其原理和性质的实验为主,将许多仪器有序组合成完整装置,再依据要求进行有关实验。制取比较纯净、干燥的其他气体的装置连接顺序一般为:制取→除杂质→干燥→验证→尾气处理等。制取气体时要根据所用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等来选择装置。固体加热,用制O2的装置;固体不加热,用制H2或CO2装置。难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不跟空气反应,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制取气体的操作顺序一般为:仪器连接→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进行实验→仪器拆洗等。除杂质与干燥的装置一般选用洗气瓶或干燥管,在洗气瓶中导管一般是长进短出,在干燥管中导管一般是大进小出。除杂质与干燥的装置连接顺序一般是先除杂质后干燥。

六、考查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

例5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铜、汞、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含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等。

分析:平时做实验时常常是使用现成的实验报告册,“照方抓药”。实验过程中只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往往忽视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因此,面对一道开放性实验设计题,虽难度不大,但要完成一份没有纰漏的实验报告,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规范的训练是很难做到的。本题答案如下: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验证铜、汞、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验用品:FeSO4溶液、Hg(NO3)2溶液、铜丝、试管、砂纸。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取1支试管,倒入2mlFeSO4溶液,将用砂纸打光的铜丝插入溶液中,片刻后取出,无明显现象。金属活动性Fe>Cu。

2.另取1支试管,倒入2mlHg(NO3)2溶液,把上述实验所用铜丝冲净擦干后放人溶液,片刻后取出。

实验现象及结论:铜丝上附着银白色物质,溶液由五色逐渐变为浅蓝色。金属活动性Cu>Hg,Cu+Hg(NO3)2=Hg+Cu(NO3)2。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Hg。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篇4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3.记叙的顺序。4.记叙中的描写。5.记叙中的议论。6.记叙中的抒情。7.记叙的详略。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例1.(20xx年天门)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于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迟不肯离去。

⑤“还有什么事吗?”史密斯小姐问。

⑥“谢谢您收下了我的礼物。”泰迪小声说,“那手镯是我妈妈用过的,您戴上它非常漂亮;香水也是我妈妈用过的,现在,您闻起来就像妈妈一样。”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⑦泰迪完全变了。

⑧几年后,离任的史密斯小姐收到了泰迪寄来的第一封短信:“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如果您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非常感谢。爱您的泰迪”。

⑨史密斯小姐没有令泰迪失望。以后,每隔几年,史密斯小姐就会收到相似的短信。

⑩“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医学院,如您能参加我的入学典礼,我将不胜荣幸。爱您的泰迪。”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我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医生了,如您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将不胜感谢……”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下周二将是我结婚的日子,如您能光临,我将……”

“亲爱的史密斯小姐……”

当年,当史密斯小姐真诚地向周围同学喷洒那半瓶香水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了怎样的爱与尊重的种子。今天,这一张张报喜的短信都像一枚枚爱的果实,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到妈妈生重病后泰迪的神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是 、

。段中侧面描写妈妈去世后泰迪变化的句子是 。

2.第③自然段写史密斯小姐接受孩子们的圣诞礼物。试设想一下:当史密斯小姐一件件打开那些礼物时,泰迪会想些什么?

3.第⑥自然段写泰迪,用了描写和肖像神态描写的方法。段中语句“乱发下,泰迪昔日桀骜不驯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与第①段中“ ”形成前后照应,表现了泰迪的“变”。

4.用“闻起来像妈妈一样”作为文章的题目,好在哪里?

5.文章第⑧至⑩自然段用泰迪写给史密斯小姐的若干封短信来表明泰迪的进步与成功,印证第⑦自然段中的“变’。行文从第五封短信起省略了内容,请你发挥想象,试着补写第五封信。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第①段写泰迪的神态,用了“神思恍惚、心不在焉”两个四字短语,“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侧面表现了妈妈去世后泰迪的变化。解答第2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泰迪的生活遭遇来揣摩其心理活动,合乎情理即可。第3题可答“语言”:“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第4题“闻起来像妈妈一样”这个题目,好在将文中的关键语句化为题目,使中心事件鲜明突出;好文题本身饱含深情,能给人温馨的感觉;好在文题带有悬念,能吸引读者深入地进行阅读;好在文题形象生动,很好地体现了记叙类文体的特色……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5题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开放性题目,既要全面理解材料,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虽然没有固定的答案,答题时要扣住“不断进步与成功”,在表达上应该得体、简明、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

解答记叙阅读题时,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要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时,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述。

例2.换杭州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一般性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消息、通讯之类广义的记叙文。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辨读材料中的表达方式。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的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型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地答题。

【常见失误】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答题失误有:

1.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

2.不能分析文中的线索。

3.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文中的情节不能进行准确的概括。

4.不能概括文中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5.不能辨识新闻报道的结构。

6.文段内容概括有误。

7.不能品析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的含义。

8.对词、句、文段的表达作用把握不准。

9.对文章行文中的技巧,如对比、照应等不能进行判断。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难点:

1、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3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篇6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一、“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二、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理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篇7

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一般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以及主旨的概括。如果要求复述故事或概括主要内容,考生可以采取“结合标题——找六要素——叠加段意”的三步来答题;如果要求概括文章主旨,考生可以采取“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作用是”的思路来回答,例如: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故事、经历、事迹),(表现了、歌颂了、揭示了……思想、性格、精神),(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例问1: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的故事;一条是关于()的故事。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全文记叙了母刺猬与小刺猬的故事,同时讲述父与子的故事,而两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个共同点:亲情。因此表达了对亲情的赞美!

考点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记叙文是以人物的见闻和活动为主,因此要考查同学们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如外貌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心理),行为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等。第二种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概括和形象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文章中事例的分析来理解人物形象,如“通过该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也可以对人物进行扩展,说明该人物是社会中某类人群的代表,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如“这个人物形象代表着社会上(善良、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自私自利、逃避现实)等一类人。

如例问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人?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课文内容,小男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愿意跟父亲一起,愿意帮父亲干活,说明他关心父亲;二是看到刺猬母子分离的担心,说明他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三是看到刺猬不顾山路遥远崎岖,坚持回家照顾小刺猬时的感动,说明他重视亲情,有一颗感恩的心。

考点3: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要求同学们能够给文章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和归纳段意,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的总结。段落层次的划分方法一般有三种:即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找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照空间顺序划分(找出表示地点的关键词)和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划分(找出事件转折的关键词);而概括段落层次的方法也有三种:摘录法(将每一段中具有总领或总结作用的句子提取出来作为段意)、概述法(记叙了某人某时间地点做了某事;描写了某处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串联法(将段落中的几个事件串起来并表达成完整的句子)。至于文章总体的结构,记叙文一般是“开头——经过——结果”式,但也有“结果—回忆—总结”的倒叙式;甚至还有“开头——插叙——结果——补叙”这种较为复杂的结构。同学们除了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外,还要能分析重点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的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比如段或句在开头,则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埋下伏笔”的作用;在中间则有“推动发展、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尾则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作用。

如例问3:从全文看,本文结构上有何奇特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本题属于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父与子的出游,父对子的关爱;暗线是刺猬母与子离合,一明一暗交汇,突出了亲情的伟大。

考点4: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理解。对词语的理解一般会让同学们分析文中加点词的作用或效果,答题方法可以采取(1)用词巧妙之处:动词准确而传神;形容词生动而具体;成语俗语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关键词能贯穿全文,服务中心,等等。(2)词语的作用:一语双关、引申含义、比喻联想。而对于句子的理解也基本有两种考查方法,第一种是“说说你对文章中某句话的理解”,同学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换成自己的话来解释,但必须要紧扣文章中心和表达的情感;第二种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同学们可以将以下几点作为喜欢的理由来进行作答。(1)句子修辞的美: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比喻手法贴切易懂、反复手法增强气势、对偶手法使结构匀称等;(2)句子形式之美:长短句错落有致、抒情句抒发情感、反问疑问句设置悬念、倒装句新颖别致等。(3)句子哲理之美:点明中心、形象含蓄、言外之意、引起思考、富于哲理等。

如例问4: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满腹苦香”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烟味的苦与香,但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暗含着父亲失去妻子的痛苦,和看到儿子的欣慰,内心充满了苦与乐。

考点5:对写作手法的把握。这个部分主要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两个考点,第一是“某句话或某段话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同学们要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五种表达方式;第二是“某句话或某段话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类是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前面已经详细叙述,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一类是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有:交代地点、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推动情节、表现性格等;社会环境的作用有:交代故事背景、社会习俗、人物关系、推动人物命运、深化故事主题等)。表现手法主要有一个考点,即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同学们应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有:(1)象征:将特定含义寄托于某事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衬托(烘托):以次要人和事衬托主要的人和事,以突出主要人和事的思想、性格、情感;(3)对比:通过比较,突出对象特点,表现文章主题;(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对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5)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引起下文的内容;(6)前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合理、中心突出。

如例问5:文章题目“爱的旅程”含义丰富,请找出文中与它照应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同学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照应,其次要能提炼出这“一去一回”的旅程中两份“沉甸甸”的爱。一份是父与子的爱,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与“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一份是母与子的爱,如“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

考点6: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领悟与理解,一般会有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品味型,词语的品味需要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修辞,和揣摩含蓄意义;句子的品味则需要分析不同的句式:疑问句引起好奇,制造悬念;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排比句使气势磅礴,意义层层深入……第二类是感想与启迪型,要求同学们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这类题目的作答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拓展开来,联系自己或社会的实际情况来举例说明;也可以用巧妙的诠释法,即把作者的观点换成自己的语言再解释一遍。第三类是建议与献策型,如一篇文章所涉及到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这类题目的作答首先要看清楚问题,分析出题者的意图,切忌答非所问或胡乱编造;其次提出的观点要有创新,要实用,有可行性,切忌空想空谈,不切实际。比如一篇文章涉及到了未成年儿童的网瘾问题,请给出可行性办法或建议,同学们可以提“加强教育管理,培养儿童健康心理,与家长进行交流,控制上网的时间与内容”等建议,切勿提“武力强制控制,禁止儿童上网,经济或体力惩罚”等不合理的建议。

如例问6:文章最后说,“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儿子为什么流泪?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本题属于考点6的一道半开放命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答题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也许是儿子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母刺猬的行为触动了儿子的情感,使之备受感动;也许是儿子联想到虽然母亲去世,但现在有百般呵护的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幸福,所以才会双眼含泪……

如例问7:大刺猬翻山越岭、日夜兼程爬回家,“父亲”解释说:“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你认为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本题仍是属于考点6的全开放命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同样是言之成理即可,这是最好发挥个人写作水平的一类题目。如果认为合理,有很多种思路解答,比如说愿望型思路:也许父亲认为刺猬牵挂孩子就回来了,那么妻子会不会也牵挂孩子“回来”呢;还有情感型思路:父亲看到刺猬的行为,联想到人与动物都有伟大的母爱,所以非常能够理解刺猬。如果认为不合理,也是说得通的:比如理智型思路,刺猬的回来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父亲的说话太过拟人化,刺猬不一定会有人的思想;还有随意型思路:也许父亲说话的对象是儿子,认为他有童真,所以就随口说了儿子能理解的语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合理性。

例文:

爱的旅程晨义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

“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它们会饿死吧?”“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不饿,你呢?”“我也不饿。”“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跑了吗?找找。”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喂吧?”“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

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是!是它。”“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上一篇:重阳节作文400字下一篇:咏画屏风诗 九,咏画屏风诗 九庾信,咏画屏风诗 九的意思,咏画屏风诗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