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读后感

2024-10-25

《火星救援》读后感(通用14篇)

《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科幻小说――《火星救援》。

看到这个书名,你是不是立刻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同名电影?没错,这部豆瓣评分9。0的电影就是按照原著小说改编的。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其中笑料百出,那么,这本由一名技术宅、理工男安迪・威尔写的小说是不是同样乐观幽默,扣人心弦?还是像《三体》那样用词严谨、思维缜密呢?实话告诉你,电影中90%的笑料都源自原著!

接下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故事讲得精彩,技术上高度准确的《火星救援》吧!

书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马克・沃特尼与他同伴们在火星执行任务时,突遇沙暴,风力超出了飞行器承受极限,所以他们被迫放弃任务返回地球。但是在沙暴中马克被吹走了,马克的生态检测仪也吹毁了。伙伴们竭尽全力也没有没有找到他,只好先返回了。庆幸的是,被血液堵住宇航服裂缝的马克并没有死,他醒来了,并利用自己的平生所学,改造了的漫游车,修好了一辆早已弃用的探测器――探路者号,他还在火星上建造了一个小农场,自给自足,最终他与地球取得联系并顺利回归。

看了这本书我被马克强大的知识储备深深震撼!鲁滨逊厉害了吧?但他只是漂流到了荒岛,而马克是漂流到了火星!所以两位英雄的看家本领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知识储备专业,马克能修好机器,获取信号;因为知识储备丰富,马克能种出土豆,获得食物;因为知识储备全面,马克能实现自救,回归地球……

是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现在的中华大地也在进行着一场大救援――武汉救援!而这次大救援中,有一个人是大家心中神。

《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2

这就是人类的意义。向死而生,在苦难中欢笑。

当初曾为罗宾逊前辈的溢美之辞而惭愧,深知人类远远没有如此高尚———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亦是一盘散沙猜忌争斗,自恃坐拥食物链顶端的霸主却又不得不向亘古的自然低头,创生希望制造奇迹也会毁灭成就砸碎梦想。人类或许本就如此复杂,一面阴暗卑贱一面光明高尚;人类或许也可归于简单,世界怀抱中的芸芸众生而已。

无数次目睹过为成全大众而毁灭个体的悲剧,无数次怒斥过为所谓安全大局而放弃涉险者的政客论调,无数次悲叹过在绝望无助抑或迷茫渴望中葬身的孤独行者———但至少此刻马克没有重蹈覆辙,回归前的片刻几十亿人的心与他共同悬于一线,素昧平生出身各异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挥舞着美利坚的星条旗帜,目光紧锁荧屏。

“我至少可以像钢铁侠一样随意飞翔了。”马克在做出抉择前和紧张的队友插科打诨,露出平淡的微笑。在他戳破宇航服冲出舱顶的那一秒,自己自认识钢铁侠以来第一次反复祷念着斯塔克的名字。

———至少这一次我们人类的希望与努力历久弥坚,没有任何一个懦夫发傻。

火星狂暴的烈风卷裹沙石劈头盖脸地袭来,四下黑如冥界,飞船倾斜目不视物;火星车拖着一串机械在荒漠中独自前行,放眼望去如在沙漠中潜行的一只渺小甲虫。自然———甚至宇宙星河面前人类终究如此渺小,如此易于摧毁。但我们人类这卑微的生物却又能视死如归,宁可自毁也绝不屈服。

排泄物与火星红土中艰难培育的土豆幼苗,巨型计算机运算检验的完美弹弓效应,太阳神雪中送炭的鼎力相助,各方人员的紧张工作大胆突破左右逢源———五百多个太阳日的艰险努力只为了最后的一场永载史册的星辰之舞,飘荡舱外的梅丽莎把安全绳展至极限,马克戳破宇航服向队友跌撞飞去,谨慎的角度调节犹如控制步点,为平衡而挥舞的手臂好似舞者舒展的肢体,在真空中相逢交错追逐最终相握融汇为一体。交缠的橘红安全绳烈火般围绕两人飘然舞动,亿万心脏为之颤抖狂喜,星河为之璀璨。

这就是人类的真谛所在,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人类因自私犹疑鄙弱而卑微,却又因奉献果敢不屈而伟大。这就是人类,向生而死,同时向死而生;这就是人类,靠着万物之死而过活的万兽之王和永恒探索以谋求生机的沧海一粟。

《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3

秘鲁的研究人员正在首都利马尝试模拟火星上的环境,并试图在其中种植土豆。NASA将与利马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合作,共同开展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实验。他们计划种植的65种土豆都经过了精挑细选,能够在火星那样的极端环境中生长。此举将帮助我们实现在火星上修建大棚、种植植物的梦想。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是一家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致力于减少贫困,保障粮食供应。目前该机构共注册了4500个土豆品种,入选的65种就是从中选出来的。而在这65种土豆中,有40种都是安第斯山脉的原产品种,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生态圈,能够经受突发的气候变化,并能在岩石遍布、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其他的25种则是经过改良后的品种,能够在干旱、含盐量高的土地中存活。这些土豆均对病毒免疫。

这些通过了测试的土豆品种还必须满足一个最终标准—它们在火星上不仅要长得好,还得有出色的产量。“我们差不多百分之百确定,选出来的土豆有很多都能通过测试。”一名在NASA工作的秘鲁天文生物学家说道。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项实验找出适合在贫瘠环境中生长的土豆品种,从而帮助解决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营养不良问题。“我们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妥善应对沙漠化、全球变暖和土壤盐碱化等问题。”CIP的一名科学家说。

秘鲁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其中La Joya Pampas地区的土壤与火星土壤非常相似。科学家们向利马的CIP实验室运送了100千克这样的土壤,同时模拟出复杂的火星大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并将其暴露在强度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之下。“再过一到两年,我们就能得到比较确定的结果了。”瓦尔迪维亚说道。他还补充说,要想在火星上开展一项无人任务,至少还得等上五年时间。

作为一种可能在太空中种植的作物,土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粮食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人类就有了种植土豆的记录。当时,美洲土著艾马拉印第安人在今天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地区种植了土豆。

如果科学家们挑选出的土豆品种无法适应沙漠土壤,他们将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同时让土豆暴露在辐射之下。“如果这也不管用的话,”瓦尔迪维亚说道,“我们会实行一种CIP使用的新方法,名叫气培法。”该技术可以用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培养植物,需要将植物的根系放置在球状或管状容器中,并向其中喷洒养分,此外还需要一个清除毒素的系统。

接下来几年里,NASA计划在秘鲁的沙漠中建立一座火星研究中心。他们将在这里完美地复制火星的地形和大气条件,用于研究太空种植技术,从而帮助人类在火星或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开展载人航天任务。

在此次研究之前,荷兰瓦赫尼根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开展了一项实验,成功地在模拟火星和月球条件的土壤中种出了庄稼,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他们在三个不同的培养容器中种植了10种作物。三个容器中分别放入了由NASA提供的火星模拟土壤和月球模拟土壤,以及用作对照实验的地球土壤。据NASA称,火星土壤中其实含有植物在火星上存活所需的营养物质。

最后的实验结果显示,火星土壤种出的作物与地球土壤种出的没什么不同。“这令我们感到非常吃惊。”研究人员韦格·瓦梅林克(Wieger Wamelink)说道,“实验说明,如果处理方法和浇水方式正确的话,这些火星模拟土壤将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月球模拟土壤中成活的作物比另外两种都要少,只有后者的一半。不过除了菠菜之外,其他作物的成活率都还不错。”

他们在容器内种植了西红柿、豌豆、黑麦、芝麻菜、萝卜和水芹。实验的目标是,为在火星和月球上种植粮食打下基础,好为第一批定居外星球的人提供食物。这已经是该团队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第二次实验了。研究人员表示,在第一次实验中,他们使用的容器过小,浇水方式也不对,大多数种在月球土壤中的植物都死了。不过在第二次实验时,这些植物都存活了下来。

研究人员事后没有吃掉这些植物。“土壤中含有铅、砷、汞等重金属,还含有很多铁。”瓦梅林克说道,“这些成分可能会被植物吸收,并进入植物的果实中,使果实含有毒素。”

该研究团队希望能开展第三次实验,专门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他们已经发起了一项众筹活动,希望能在今年4月开始种植新一批的作物。在这一次实验中,他们还准备加入豆类。他们的目标是募集到2.5万欧元(约合18.3万人民币),而到目前为止,他们的众筹网站已经募集了7991欧元(约合5.8万人民币)。

“NASA、伊隆·马斯克和‘火星一号’计划等团队均希望在接下来10到15年间实现火星登陆。”他们在众筹页面上这样写道:“而在接下来5年之内,人类可能会重返月球。如果我们成功抵达,将在那儿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们肯定需要进食,因此还有什么方法比在当地种植食物更合乎逻辑呢?”

如果该研究团队种出的粮食被证明是安全的、可以食用的话,出资者们将受邀出席一次“火星盛宴”,享用他们种出的食物。

(本文转自新浪科技)

《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一次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中,宇航员马克在风暴中与队友失联,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死了,但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得到了救援。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了生命的可贵、珍惜还有强大的力量,因为在逆境中,顽强的活下去的人,是因为他们有: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再来的信念。只有在生死的边缘,生命的力量才会展露无遗,才会爆发出非同寻常的力量,这力量是一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我们勇敢的和死神做斗争。

从马克种植马铃薯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学的越多,越能在关键时刻用上,越能发挥出真正的用途。假如马克什么也不会,那么及时有坚定的信念,身体也未必支撑的了。

等待在生活中是极不明智的,可是如果在自己也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等待也是一种方法,也许等待也能换来生的希望,马克就是经过八百多天的等待,才换来了希望。

《火星救援》观后感 篇5

这部影片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沃特尼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储备粮不足,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没有深奥的科学知识,没有华丽的技术特效,带给我的,只有心灵的震撼以及无尽的思考。

沃特尼独自在火星上,即使不能联系上NASA,但他并没有气馁,凭着自己的知识和毅力,紧握着那一丝求生的希望。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乐观,永不言败以及对生存的渴望。

当他的队友得知他们能够接到沃特尼的时候,他们几乎是没有犹豫,冒着生命危险以及NASA的反对去营救沃特尼,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团结。

沃特尼在火星上利用火星上的土壤,通过燃烧氢气来获取水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电源来取暖,依靠人工重力的技术使宇航员在太空中像在地球上一样正常活动。通过这些,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也许有人对于沃特尼的“万能”表示怀疑,但是,我毫不怀疑,因为我有亲身体会。在今年夏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国太空夏令营,我跟的是一个美国组。在我所在的美国组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开始,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的障碍使我一曾失落。但是不久我就调整好,跟他们进行训练。我们需要完成的课程除了太空方面,飞船的知识及操作要求以外,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课程,例如:生物(太空中生长的植物),物理(飞船的构造以及原理),化学(燃料的成分以及燃烧的原理),医学(在升空或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疾病以及应对措施),潜水,水上求生,素质训练(爬高台,绳索)等等。教官们特别注重人人参与,以及要求我们自己动手从而训练我们的动手能力,我从中也收获到了不少东西。在所有活动中,我们都被要求团队合作,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此可见,对于一个宇航员来说,“博学”自然是必须的了。

在他们团聚的那一刹那,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被感动的原因也许是我感受到他们的那份激动和喜悦吧。

火星救援观后感600字 篇6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六名美国宇航员在火星上执行勘探任务时突然遭遇到沙尘暴,一名叫马克的宇航员受伤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另外5名队友以为他已经死了就直接返航了。马克被独自留在了火星,面对着食物短缺、饮水不足等问题,他克服困难,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利用自身的知识,在火星上成功种植了土豆,合成了水,顽强的活了下来,并利用卫星和地球取得了联系。为了成功拯救马克,地球上的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而他的5名队友更是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返航营救他。正是大家的团结一致,才使马克获得营救。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非常佩服马克。首先,我敬佩他的永不放弃的精神。独自在火星上的500多天里,马克没有等死,没有放弃,为生存下去,他制定了周密的自救措施,利用火星上一切有限的资源,解决了生存所需的物品,为等待救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计划执行中,居住舱突然爆炸,使所有种植的土豆全部死亡,但他并不气馁。一面节约食物,一面积极和地球联系,为最后成功被救创作了机会。其次,他的乐观积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火星漫长的等待救援中,马克每天都积极记录当天的工作日志,自己给自己讲一些有趣的话作为鼓励。有时寂寞的时候,便会拿出同事留下的光盘听歌,自娱自乐。这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度过孤独寂寞的500多天,等来了最后的救援。

《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7

【关键词】福柯;大众传播;权力论述;媒体自律性

【作者单位】刘晔,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没停止过。无论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还是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火星公主》,科幻小说一直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热门题材。与其他科幻小说的压抑和黑暗相比,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则是一部难得轻松的科幻小说。这个故事事实上就是一个火星版的《罗宾逊漂流记》,讲述了在一次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经历了一场恶劣的风暴后,与其他机组成员失联,所有人都认为他在这次任务中丧生。然而,马克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发现自己孤单地置身于异星球。面对贫乏的生命补给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马克必须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顽强精神存活下来,并找寻向地球发出“他还活着”求救信号的方法。而地球方面,也正在全力营救他。虽然有了雷·布雷德伯里的《火星纪事》珠玉在前,但安迪·威尔的《火星救援》还是成了大热门。这是一本完全由读者口碑造就的年度科幻,从个人网页连载到亚马逊kindle自出版,再到《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火星救援》通过一名落难的宇航员孤身在火星上求生的故事,用精确的物理、化学和植物学数据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的火星生存指南。有的读者认为,该书传达的主题是工程师般的计算、推演、实践,以及科学和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激发出的集体精神。但是如果从福柯的大众传播学的视角对这部科幻小说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又是一次披着严谨的“逗逼”科幻小说外衣下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主旋律的成功输出。

一、权力论述及其所控制的意识形态的传播

如今,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已有所不同,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是以物质力量为后盾而进行的赤裸裸的宣传与鼓动,或者是直接的意识形态攻击,可以说其形式简单,表现明显。与传统方式相比,如今国际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方式则更加复杂与隐蔽,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文化产品的输出、培养“代理人”等隐蔽的方式进行。小说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紧密结合特定社会文化条件,采取渗透各种社会文化事件的方式,以曲折、反思和象征性的手段,尽可能掩盖其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和内容,让其在与其他事件和事物相结合的过程中,悄悄地发挥宰制性威力[1]。美国正是借助文化载体传播主流价值观最为成功的国家,其真正的武器是它的流行文化。美国没有专门的主旋律作品,但在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会创作一些特别能契合国家意志、超越个体人性、赤裸裸地表现制度和社会优越性的文艺作品,科幻小说《火星救援》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相对于《拯救大兵瑞恩》的人文性,《火星救援》的意识形态意味更浓。《火星救援》采取了三线叙述的结构安排:火星上的马克,赫尔墨斯上的船员,地球上的NASA。小说从单一视点的火星开始,而后随着马克被“遗弃”分化出马克和赫尔墨斯船员两个视点,再引出观测到火星行动失败的NASA视点,三线叙事交织并行,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戏剧张力。随着马克与赫尔墨斯船员在火星外轨道会合,三点汇成两点,随着赫尔墨斯号返回地球,两点汇成一点。小说非常出彩的科学逻辑掩盖不了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指出的,统治阶级总是将其只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加以抽象化,让它具有“普遍代表社会利益”的外貌[2]。

首先,马克的乐观幽默和“全球人民翘首以待”的俗套桥段以及廉价的大团圆结局出色地蒙蔽了小说的意识形态性质。书中的马克具有双重身份,植物学家只是另外一个身份的迷惑性外衣。马克曾说:“在一块土地上种出自己的农作物,是完成殖民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完成对火星的‘殖民’了。”“我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6亿年来从没有人走过的土地。” “从法律角度讲我就是个海盗,马克·沃特,太空海盗。”这些台词是小说的感性外表,人们会认为这是马克的自嘲;但从小说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力量来看,小说将美国的太空霸主梦以及超级大国的狂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克为NASA及美国政府代言,道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太空殖民开拓及霸主意图。

其次,小说出彩的科学逻辑让科学成为叙事的动力和阅读的乐趣,而读者则把自己的精神和注意力倾注于拯救主人公回家的主题中。这种蒙蔽使人们对小说背后的意识形态力量浑然不觉。也就是说,正当人们津津乐道马克在火星上如何利用科学知识种出土豆的时候,小说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即美国的主旋律和意识形态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们的内心世界。整部小说都是在谈人定胜天和科学拯救人类。小说里全球联手大营救以及结尾众人弹冠相庆天下四海一家的场景磨钝了小说意识形态的锋芒,使它披上了“客观”“中立”和“超脱”的外衣,似乎它可以“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对各个社会阶级均表现了“不偏不倚”的立场[2]。

再次,作者安迪·威尔在小说最后选择了中国来营救马克。选择中国显然比选择那些或敌或友者,更具典型意义,何况中方是做出牺牲来帮助他们的,这就更显出他们的行为是多么深入人心,得道多助,具有普世情怀。安迪·威尔实际上是利用了中国元素来成全美国的本土主旋律。安迪·威尔扯起全人类共同行为和情感的大旗,来包裹美国的本土意志和精神。这跟所谓的“维护世界和平”是一个道理。小说中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显然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世界中,因为现实要比小说骨感得多。现实中NASA受制于美国国会的辖制,根本不可能跟中国展开航天合作,遑论使用我们的助推器以及搭载他们的航天员?安迪·威尔纯粹站在科学的角度构想了中美联手展开的《火星救援》,而帝国主义政客们绝不会促其实现。

小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马克一个人在做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安迪·威尔给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硬科幻范本,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有的只是基本的科学原理,以及人类求生的本能。有读者吐槽,与其把书名翻译成《火星救援》,倒不如改成《火星生存》或者《火星生存手册》。一个人如何在火星存活,成了小说的最大看点。大量带有科普倾向的航空术语,让人们有回到物理课堂的错觉。安迪·威尔试图让科学参与叙事,赋予枯燥的实验和方程式以戏剧性,但这些手段并不能增强精神感染力。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一本好的小说,如同一道精密推算的数学题,很周密,却没有以情动人。其实在这类“独自求生”的科幻小说中,“孤独”与“生死观”才是永恒的主题。小说对主人公探索未知、挣扎求生、创造奇迹的深刻思索描写匮乏。以常识来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没法健康活泼地撑过只有土豆陪伴的18个月而不失常。若是小说能够在科学性细节与角色的内心活动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而不是急于传达意识形态统治者的权力话语,那么其完成度将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nlc202309081102

二、媒体自律性丧失

媒体的相互归并及垄断化,表明掌握和控制媒体系统符合少数大型财团的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要求[1]。在全球性的大型媒体机构系统越来越为少数大型财团所占有和控制的情况下,媒体原有的自律就更少得可怜。至于媒体自身的自律以及媒体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利益和专业规格,都成为从属于上述垄断者和操纵者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牺牲品[2]。媒体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渗透着其生产者和推销者所拥护的那些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威力,是意识形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中介[2]。小说所展示的意识形态通常正是国际关系的体现,国际关系常常在小说中有真实的反映。

《火星救援》除了展示美国先进的航空技术,使其震慑竞争对手,宣示美国太空霸主的地位坚不可摧,还充分展示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使其他国家的读者对本国制度产生怀疑。这也是美国对他国演变战略的核心内容。虽然安迪·威尔写这本书的时候更多是研究训练有素的宇航员、科学家、植物学家到底能不能在火星上生存,但是整部小说怎么看都是一部NASA的宣传册。《火星救援》的使命是给美国的宇航局做一次性价比极高的广告,因此它只能被设计成一个类似《火星生存手册》的科普教育片架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读者,让他们燃起探索太空的渴望,激发他们对美国太空探索梦的热情与追逐。小说巧妙地营造了一个淡化国家、远离政治说教的大众娱乐氛围,主动避开与意识形态直接相关的敏感领域,引起人们的认同,进而接受小说所承载的深层信息。

马克留下“遗言”说,自己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并且做得很好。为这样一份伟大、超越自己生命、美丽的事业献身是值得的。这给了观众极大的一个心理暗示,鼓动大众投身政府的太空殖民开拓。在《火星救援》中,全世界都在为马克祈祷,连现实生活中“中国威胁论”的主体中国都不计前嫌直接参与救援行动。美国的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在书中被进一步放大。小说表面上虽然讲了个人英雄主义,对马克求生的描写几乎遮蔽了人性所有的弱点,但在更深层次上,小说并非强调个体的机智勇敢,而是在彰显美国的集体主义精神,重在表现这个国家和集体怎么忘我地去救一个个体。小说里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存在于个体意识中,更具象化到国家的直接主导上,只不过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稍作曲笔——NASA让阿瑞斯3号飞船的飞行员回来,他们不听,反而去救人了。但这一切其实是在国家机器的掌控和规划之内,只不过是规避了相应的责任风险,同时兼顾了美国文化体系里主流的个人英雄主义。很显然,这是一场由美国领导的“人道主义救援”,美国在世界中角色的定位直接由之前在相对具象方面的领导地位上升到了在道德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领域,并同样占据制高点。从这个意义讲,这部科幻小说的“政治野心”更大。从这点来看,《火星救援》已经不是传统功能主义者所宣称的“不偏不倚”地单纯传递信息和文化的“客观中立”信道了[3]。

跳出故事本身,《火星救援》就是一篇巨大的寓言,是一个关于美国如何拯救人类太空探索的隐喻。小说的主要人物设计“过于美国中心化”的硬伤终将被诟病。因为在未来,无论是NASA还是其他机构,都不可能只依靠某一国家之力维持太空探索的长久运行,国际合作是唯一的正途。当书中描写马克坐在荒凉的、红色的火星土地上,看着远处的太阳缓缓落下时,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小说获得巨大成功的喧嚣,恰恰反证了这种独霸的孤独,其实也就是美国称霸太空注定要承担的孤独。一个人玩的游戏终究不会长久,同样只有一个国家单干的太空探索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此外,小说缺乏人文思考,情感营造方面走过场,使得《火星救援》无法像《地心引力》那样,可以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或许是安迪·威尔创作下一部作品时应该权衡的问题。

[1]周远全. 福柯的风格 [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高宣扬. 福柯的生存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法]米歇尔·福柯. 汪民安主编. 福柯读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火星救援初中观后感作文 篇8

开场寥寥数分钟,我们的马特大叔就被“狗带”,然后被遗弃在了火星。当同伴坐在舒适的飞船上开心的回家时,马特大叔却在火星上绝望得快哭了!

全片的节奏就是开头很紧张,结尾很紧张,而中间部分张弛有度,不会让你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都不敢动。

正如影片最后马特给一群小盆友上课时说的那句话一样:“你问我有没有想过死亡?我当然想过。但在那样的情况下,你最应该做的就是专注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然后下一个。”这是一个关于自救的故事,当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毫无生机的火星。

当金球奖把《火星救援》归类到“音乐喜剧类”的时候,我的反应是“Are you k-------idding me ?”。但看完后我秒懂了金球奖评委们的想法。

显然,导演从未想过按着原著来拍。一众演员间颇具逗比的对话,马特一人的表演更是逗比风不断。两个逗比片段令我颇具印象深刻,一个是马特人工造水爆炸那段,一段是天体动力学家演示救援方案那段。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是有好处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来解释很多航天知识,又不会让观众跟不上故事的进度。

至于“音乐”嘛……那首high到爆的迪斯科音乐应该是第一首响彻在火星大地的歌曲吧!

应该说全片基本成了马特的独角戏,大部分镜头前的马特活生生将一个长期独自生活在外太空的人的状态表现出来。最开始孤独的等待、接下来找到种土豆方法的喜悦、连上地球信号时心态的活跃、种植物全部死亡后愤怒不甘、前往升空器一路上的凄凉、升空返回前的激动等等。马特精彩的表演让你的情绪同样跟着他走,这成了全片最大、最吸引的地方。

而故事的选景同样是本片一大亮点,为了尽可能还原火星那种荒凉,选择在了约旦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还有就是,土豆这下成了全宇宙最潮流、最风靡的食物了!

最后来对比一下《火星救援》、《地心引力》以及《星际穿越》三片吧!作为这三年最热门的太空硬科幻题材电影,显然三片走的不同风格的路线。

《火星救援》显然传递给观众更多正能量,所以在风格上偏向逗比风,而对于原著“人吃人”的部分显然没有表现出来。还有长期独居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太空涉及的问题也没有太过严谨的设定。《地心引力》在风格上要偏向女性化的感性,所以全片对于很多航天航空的关键知识并未做过多深入解释。我倍加推崇诺兰大神的《星际穿越》无疑是将深奥的航天航空知识真实深刻的展示给观众,并且将一些人性的东西蕴含其中。当然很多人由于无法理解看起来也是倍加费劲。

《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9

宇宙确实自带一个神秘的“滤镜”,也确实没你想象中的那么友善,荒凉广袤的暗红色土地作为基调,深夜中毫无遮拦的完美星幕,美!却也到处藏着危险。

这里是火星。

一个人被丢弃在了外星球,简直属于处在逆境中的巅峰,而男主反倒觉得他此时此刻统治了这颗星球,因为他在火星上种植出了一片土豆地。

人生不如意有很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自己着手去解决,身处逆境还能平静的怀有一颗乐观坚定的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不容易,说明他早将乐观作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乐观到底是一种什么存在。是在遇到问题时能不失分寸冷静下来,是能淡定地先着手解决那些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是分析出上百种方案的灵感,是相信山穷水尽、绝处逢生,是你身处逆境中最需要的坚定,亦是在沉重打击下最难建立的信念。影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存在。

将压强调整好,获得氧气,处理好伤口,填充完肚子后开始分析现状,即便是不愿意接受现实,却也不甘心这么坐以待毙,最终选择靠自己所具备的丰富学识来救活自己。这说明智慧与学术是乐观这幅皮囊下的血液,否则也只是盲目乐观,期待着奇迹出现,永远优先寄希望于别人身上。别惰于学习,你每新接触的一个领域都可能成为你日后构成解决问题的新元素。男主角就是这样因为乐观的态度,精湛而广博的学识给了他大胆尝试的勇气。

细数这部片中男主到底运用了多少学识,其实将那些宏观上的列举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存有许多你说不出来的学术。然而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将这些学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他有的绝不仅仅只是数理化的知识,他个人是带了人文素养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目前社会上最需要的“T”型人才,博而精,水平方向的广,竖直方向的深,人文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血液是动态的,学术自然也不是死板的,科学其实更多的是要实验,动手能力其实就是活的体现。

时间不等人,懦弱一点就要被饿死了。

男主人公不走寻常路,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点子不断冒出,却也存在了漏洞。当他第一次用燃烧氢气的方法造水时,因没考虑自己呼吸的氧气再次让自己面临了生命危险。所以,细节上的失误不容小觑,在关键时刻,他是致命的。创新是乐观滋养出的精华,而胆大心细是创新的职业精神。

不停地计算、思考、失败、重来,什么支撑着你,那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信念就是乐观的主心脏。他失败过吗?当然!好不容易精心培育出的能救活自己的小生命,一次气压问题全没了,绝望吗?也曾!收拾完心情后,再思考,再重来。

正如男主回归地球在校演讲说的那一段话一样:“那是太空,他不会迁就你的,当一切变得越来越糟,你只能坚强的面对,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下一个问题,等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你也就能回家了。”这是现实,他不会照顾你,只有你自己知道想要什么,生活态度首先要是正的、积极的,而乐观象征着积极,如此一来没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

《火星救援》读后感 篇10

有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关键词:公选课;人文素养;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G641

2015年度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在好莱坞保持数周票房冠军,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也得到一致好评。片中马特·达蒙独自在火星上演了一出生存戏,在长期低于零下50℃的地方解决水、氧气、取暖、和地球间的通讯等问题,打造“火星生存百科全书”。让广大网友们不禁感慨“学好生信数理化,走遍火星都不怕”。同时,也让很多不明就里的网友质疑:这种百科全书一样的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此人只在美国有?

一、当前高校学生的现状

近些年的大学扩招,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即失业,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们的期望值与对自身认识的差距过大,导致他們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放下身段踏实工作[1]。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也要因此迅速做出调整和适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设材,不仅做到毕业生的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贴近度高的水平,还要培养出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

二、通识教育的借鉴

(一) 通识课程设置的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求学者生存的本领不够强,就不负责任地单纯教授学生生存的本领就足够了,而且更应该是教会学生生存和如何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做些调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除了让学生在学校里有学习生存本领的课程,同时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课程”---通识课程。而剧中的美国宇航员马特·达蒙就是通识教育下成功的典型,因为通识课就是传递人文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这也许便是大学里除了教授学生技术之外的第二个职能—教会做人,传递人文精神。

(二)通识课程即选修课程的设置

1.学生需求为导向

现在是网络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广个人微信公众号或者部门公众号,发起公选课网络投票,广泛征集师生们意见和建议。还可以经常推送些选修课知识,任课教师关于课程内容的介绍,这样一来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进行充分的选择,不至于出现选非所好,学非所爱的情况,自然就会降低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

2.以教学资源为基础

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打破传统的固化思维,在授课过程前精心准备课堂的饕餮大餐,增加选修课程的深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课上多做引导,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安排学生以模拟小项目,研究报告或实验设计的方式来在潜移默化中让其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而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将来的毕业工作自觉积累基本的人文素养和技能,补足专业知识短板[6]。

3. 灵活确定评估与考核方式

为了使选修课教得实在,学得扎实,切合实际的考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根据课程性质和授课内容由任课老师来灵活确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与考核方式,但人文类的选修课可以适当考虑与时俱进的网络投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借助自媒体网络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个性,拓展学生的活动和社交范围。

4.对于学生的倡议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刷了半天微博,浏览了几个小时的鸡汤文,关注了几个公众号,就开始感慨“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还过不好一生”,事实上你真的系统了明白了一套知识体系吗?只有对一个事物有了充分的了解,成为“小专家”了,这个时候,听大道理对我们的决策的影响力就会减弱了,那么理所当然“博古通今”的自己对于外来信息就有了自动过滤的功能。因此,学校应该顺应时代形式,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充分利用“世界读书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或者在公众号上经常推送正能量的倡议,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此,有了扎实的人文素养的理论基础,再加上公选课的集中强化和系统疏导,学生自然就会在耳濡目染中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三、结论

通常来说,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强调构件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7]。而现阶段新常态下,对于发挥维他命作用的选修课设置如果科学合理,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又能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方向,适应职业转向,而对于我们这类理工科院校,适当增设人文类选修课是必修课的科学拓展和重要补充,离开学校的毕业生,自然也就附加了升职加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权.民办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现状调查分析[ J].中国史研究所,2014(5):140-142.

[2]关注通识教育(二):清华怎么给“状元”上课,人民网. http://edu.people.com.cn/n/2014/1115/c367001-26031562.html. 2014-11-15.

[3]张秀琴.高等学校选修课设置和教学的现状[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748-750.

[4]刘子全.选修课的设置完善和到课率研究[ J].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2):42-44.

[5]吴春雷,马林梅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局, 2015.

[6]窦燕.高职院校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 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24-26.

火星救援想象作文 篇11

忽然从总部来了个电话: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拿上氧气瓶,驾着宇宙飞船,用最快的速度行驶到了火星上。忽然,我听见从背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来是火星人。他们长着大大的脑袋,脑袋上长着一只小小的眼睛,鼻子上长着一条小缝,头后面也长了一只眼睛,手上只有一根手指头,短短的腿,跳跃着行走。

火星人看见了我,连忙开枪把我麻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红外线监狱里,外面有火星人守卫,手里拿着红外线枪。忽然,从门外走来一个外星人,它对我说了几句话,可我一句也听不懂,我用地球话对他们说:“我是来访问的,没有恶意。”火星人听了也用疑惑的表情看着我。他们走了,我心想,完了,完了,我会永远呆在这里吗?

这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人,我仔细一看,是失踪已久的牛博士,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原来一年前牛博士探险到火星,发现了火星人,还和火星人成为了朋友,并学会了火星人的语言。我请牛博士向火星人转达我来火星的目的,牛博士和火星人交谈了几句话后,就对我说:“你自由了,他们同意和人类永远建立友好关系。”

火星救援想象作文 篇12

我乘坐“超光速飞船”来到了火星。飞船稳稳地降落,我从驾驶舱跳下来。“咦?奇怪,我在哪?这里是火星吗?”奇怪,我踩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石块儿,而是比棉花糖还软的,像泥巴一样的东西。“嘿!你大概是地球人吧?你踩痛我了!”我一惊,猛地弹起来。

话音刚落,我的眼前就一点一点地凸起一个土堆,又一点一点变成一个人形。“别怕嘛!我们火星生物——也就是尼尼莫莫——可友好了哦!”火星生物?尼尼莫莫?这不就是任务的要求吗!我兴奋起来,赶紧拿出小本子记下。尼尼莫莫见我只顾记,又不高兴地说:“真没礼貌,踩痛人家了,也不道个歉。”没想到火星人也那么斤斤计较,我小心翼翼地说:“对不起啊,我想说在这儿有没有其他的尼尼莫莫?”“有啊,”尼尼莫莫说,“大家都出来吧!”刹那间,只见无数“土堆”腾空而起,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房屋、动物。“你——好——地——球——人——”

一番交谈之后,我知道了尼尼莫莫有三种形态:融化形态(就像一团泥巴)、固体形态(类似岩石),还可以是人形。当我问起尼尼莫莫的历史的时候,它们说:“从火星诞生之初,我们就存在于火星,我们也是火星的一份子哦,对了,火星上好像也来过不少地球人呢,不过我们当时是以固体形态现身的,他们没发现我们。”

好客的火星尼尼莫莫还热情招待了我,我还吃了一顿“火星大餐”。火星大餐很独特,菜肴是一种细长的食物,味道又酸又甜。不经意间我看了一下表,啊,快到时间了!

要返航了,真舍不得。向尼尼莫莫们再见,地球我来喽!望着越来越远的火星,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火星救援想象作文 篇13

这一天,我开着以二氧化碳为燃料无排放物的“节能车”来到办公室,查阅火星资料,为“光年2号”登陆火星做准备。突然,背后的警笛响了起来,我扭头一瞧,火星监测卫星传来的数据让我大吃一惊:“旅行者1号”被不明吸引力吸入了火星大气层!我立刻和科考队员临时乘上“光年2号”来到火星“旅行者1号”坠落的区域。

火星真不愧是太阳系中的“红色星球”!火星表面布满了有氧化铁构成的深红色沙砾,远处屹立着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却也有长达几千米凹陷的沟壑。抬头仰望,连大气层都充满了红色气体。我们开着火星车,带着火星地图、雷达与生命迹象仪等必需品寻找“旅行者1号”。

等我们行至奥林匹斯山附近,火星车忽然不受控制,各项数据全部归零,停止了行进。大家只好弃车,穿上宇航服步行搜索。一名队员惊慌地叫了起来:“沙尘暴!”只见那挂狂风裹挟着无数的沙砾席卷而来,我赶紧取出纳米防尘服让大家套上,总算没让尘暴刮坏设备。到达奥林匹斯山脚下时,雷达侦测到一个诡异的电波,生命迹象仪也发现了生命体征,位置就在奥林匹斯山内部!我们环绕一周才发现在山腰3米处有一个洞口,一座长梯伸入洞中。我们顺梯进洞,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座巨大的工厂出现在眼前,各种机器运转着,末尾的平台还摆着几盆绿植。忽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在耳畔响起,扭头望去,几个身高三四米,脖子奇长,长着四只触手的“独眼大章鱼”迈着大步向我们走来,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些火星人竟然开口说话了:“地球人,这里是火星研究基地,欢迎来到这里!”我们大吃一惊,又很快冷静下来:“我们的飞船是到你们这儿了吗?”火星人迟疑了一下,答道:“是我们了解到,你们‘旅行者1号’上带有金星唱片,有许多地球资料,我们想把火星改造成地球的样子,就发出了干扰波,把它拦了下来。”

噢,原来如此,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远远望去,几年前登上火星看到的那个带着灰色面纱的地球已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她已是真正的蓝色星球。海洋碧蓝一片,长城像地球的眉毛,弯弯的,地球像在微笑,她仿佛和我一样望见了不就的将来,火星变得和地球一样繁华,我们移民火星,将“地球村“扩大为“宇宙村”……

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篇14

篇一: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罗佳舒

今天,我读了一本令人感动的书——《遇见火星女孩》。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外号叫“小撒旦”的女生,有着假小子的外表和性格。

她自小和邻居女孩玛莎感情深厚,而玛莎有着奇特的身世。他在某个星星唱歌的夜晚,降临在养母的门口美丽乖巧而善解人意的玛莎,不仅得到小撒旦的喜欢和依恋,而且深受养母和哥哥大郭的宠爱。可惜玛莎在一个流星雨之夜忽然消失,从此杳无音信。

就在玛莎离去一年后,小撒旦的班里忽然转学来了一个新同学,她自称为“火星女孩”.火星女孩在很多地方与玛莎非常相似,是不寻常还是巧合?这引起了小撒旦和大郭的注意。“火星女孩”最终也离大家而去,只留下同学们对她的无限怀念······

多年后,小撒旦和大郭都从大学毕业。大郭成了一名航天员。二〇三〇年,中国航天员大郭登上了火星。在火星的奇异世界里,他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情景······

我相信有一天你会回来;守护的天使只是暂时离开;当那个人朝你走来;你抬头看天空的云彩;一定是天使美丽的安排。

篇二: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酷爱读一些课外读物,这不我又借了一些书其中最最吸引我的是《遇见火星女孩》。

它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外号叫“小撒旦”女生有着假小子的外表和性格。她自小就和邻居的小女孩玛莎感情深厚,而玛莎有着奇特的身份。她在某个星星团唱歌的夜晚,降临在养母家的门口。美丽乖巧又善解人意的玛莎,不仅得到了“小撒旦”的喜欢和依恋,还得到养母以及哥哥大郭的宠爱。可惜,玛莎在一个流星雨之夜突然消失了。

玛莎离去一年后,班里突然来了一个新同学她自称是火星女孩,长的和玛莎有几分相似,这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火星女孩最终离去只留下了同学们对她的思念,多年后,大郭成了一名航天员,登上了火星,他看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景象。

在新鲜美好的故事中,让我们明白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把快乐与温情传递到你的心灵深处。

篇三: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遇见火星女孩》这本书是“阳光姐姐”伍美珍的嘉年华作品,它主要讲了:火星女孩、“小撒旦”、大郭、和已经不在世,但又常提起的女孩玛莎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了乐趣的故事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孩,但却又喜欢火星,自称是“火星女孩”.这个女孩喜欢火星是因为她感觉火星听起来很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全感,她热爱星空,也热爱宇宙。

这本书很让我难忘,它把火星女孩描写的开朗、可爱,把大郭表现得幽默冷淡,也把里面的主人公“我”也就是小撒旦,绘成了一个有这假小子面容的小女孩。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火星女孩,她让“我” 变得开朗起来,也让大郭找到了另一个爱他的“玛莎”.在最后,虽然火星女孩有着无可救药的病,但她依然笑,依然在同学好朋友面前表现的很开心,因为她不想让同学们担心。最后虽然火星女孩走了,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了,但是,她的笑容和声音,永远都藏在每一个角落。

我感觉里面最有趣的地方是“我”和大郭的一段通话,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段,但却写出了我们我们的心声,想起来就会哈哈大笑。这本书很特别,短短几句话就能描绘出故事里人物的愿望和追求,同时也写了里面几个主人公的特点与爱好。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知识,我喜爱它。

篇四: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唐璇

火星女孩,到底是恐龙还是公主? 在这个星星唱歌的夜晚,火星女孩,揭开了一层纱罩······

主人公“小撒旦”是一个有着假小子外表的女生。她和有着奇特身份的玛莎自小感情深厚,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玛莎也是“大郭”的妹妹。

里面有一个地方让我感动:友谊啊,就像一阵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玛莎在一个流星雨之夜忽然消失,她去找她的父母了。读到这,我感觉心酸酸的。“小撒旦”他们也得知,玛莎是一个火星女孩。在玛莎悄然离开之后,“小撒旦”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她的代号叫“火星女孩”.难道她就是玛莎吗?我在这想。她和离开的玛莎离奇相似!这是巧合吗?这让“小撒旦”们回忆起了玛莎,那个可爱迷人的女孩,也注意起了这个“火星女孩”.最终“火星女孩”也离开了他们,跟玛莎一样,离开了。

大郭在2030年等上了火星,在火星的奇异世界里,它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

唉,如果是你的好朋友离开了,你会伤心吗?而且,还是两个。我很佩服“小撒旦”,她依然那么坚强。我也觉得,玛莎悄然离开,她难道不知道这会给“小撒旦”和那么疼爱她的哥哥造成多么大的心灵创伤吗?

啊,我也希望我有一天也能遇见一个火星女孩!她,也许就在我身边哦!

篇五: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徐一铷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遇见火星女孩》,它是伍美珍的作品,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下面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外号叫“小撒旦”的女生,有着假小子的外表和性格,虽然她父母不喜欢她,但是她自小和邻居家的女孩玛莎感情深厚,而玛莎有着奇特的身世。她在某个星星唱歌的夜晚,降临在养母的门口。美丽、乖巧又善解人意的玛莎,不仅得到了小撒旦的喜欢和依恋,而且深受养母及哥哥大郭的宠爱。可惜,玛莎在一个流星雨之夜忽然消失了,从此杳无音信。

玛莎离去一年之后,小撒旦的班里忽然来了一个新同学。她自称“火星女孩”.火星女孩在很多地方与玛莎非常相似。这引起小撒旦和大郭的注意。

火星女孩最终也离大家而去,只留下同学们对她的无限怀念和惆怅……

多年后,小撒旦和大郭都从大学毕业了。

大郭成了一名航天员,登上了火星。在火星的奇异世界里,他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当他第一次登上飞船向火星飞去时,他再一次听到了儿时星星唱的歌,同时他也看到从峡谷深处,走来一群美丽的女孩。她们的外表长得很相像,尤其是眼睛,全都是亮晶晶的,如同黑夜里的星星,泛着淡淡的橙色的温暖光泽……

“橙色魔女!”我惊叹起来。

我开始瞪大眼睛,在那群橙色魔女中间寻找着曾与我相遇的火星女孩,还有玛莎……

上一篇:2022年艺术学院公寓团总支工作总结下一篇: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党建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