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祈祷

2024-10-31

黄昏的祈祷(精选11篇)

黄昏的祈祷 篇1

一个周末乡下的黄昏,我们的邻居乌弗来敲门,他事先已经打过电话,说要到我们家来找一首歌曲。住在乡下跟住在汉堡不一样,邻居之间来往比较随便,事先并不需要打电话。他那么郑重其事专门来找一首歌,听起来有点奇怪。

他说,他的老父亲身体不好,打电话让他去一趟。他父亲是德国一家大报纸的创始人,很成功,也很富有,退休后在瑞士的一个古堡养老。当乌弗还是个热血青年的时候,跟父亲在政治见解上有很大的冲突。父子俩几乎见面就吵架,以致他们之间整整十八年没有来往。直到乌弗自己也做了父亲以后,他们父子才开始和解。他的老父亲在电话里说,记得他们断交十八年以后,当乌弗第一次去瑞士看望他的时候,他开车去机场接他。两人坐在车里有点尴尬,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话,就打开了车上的收音机。那时候,收音机正在播放美国黑人女歌手玛哈丽·杰克逊的一首歌《黄昏的祈祷》。他们就在她的歌声里,无言地顺着湖边慢慢地开。那时候正好是秋天的黄昏,那歌声和湖面上宁静闪烁的夕阳,让他一直难以忘记。他希望儿子这次去看他时,能在玛哈丽·杰克逊《黄昏的`祈祷》的歌声中,再开车送他去一趟当年的湖边,

资料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黑人歌手。我每年圣诞节都听她的歌。这个歌手实在是与众不同,她能把恬静安详的《平安夜》唱得深沉悲怆,荡气回肠。听她唱过以后,再听其他歌星唱歌,就都显得浅薄甜腻。但是,他父亲点的这首歌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据说这并不是她最有名的歌。所以我找到好几个她的光盘,却没有这首歌。网上倒是有,但都不能下载,要购买,最快也要三天以后才能送到。我们开始在录音带里找,也没有。最后我们终于在一大堆旧唱片里找到了这首歌。然后找到长久不用的留声机,再想办法把留声机连接到电脑上,最后刻到光盘上,一直忙到半夜三更。

乌弗带着光盘去了瑞士。他带着九十多岁的父亲,在黄昏的时候,在玛哈丽·杰克逊的歌声中再一次开车到那个湖边。他以为父亲会老泪纵横。可是,他父亲听得很平静,听完以后说,我这辈子有两件遗憾的事情:第一,在你们需要父亲的时候,我没有时间做你们的父亲;第二,在你们长大成人,不再需要父亲的时候,我偏要做你们的父亲。如果能有第二次人生,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一点。

那时候,夕阳如旧,歌声也如旧。只可惜,他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旧日的时光,重新再做一次父亲和儿子了。

黄昏的祈祷 篇2

宗教指的是“由教义和叙事提高对神圣的追求和鼓励道德的契约信仰团体”[1]。祈祷是宗教仪式的一种, 指的是信奉宗教的人向自己心中的神默告自己心中的愿望。通常祈祷是想让上帝帮助自己或别人实现一些在生活中做不到的事, 祈祷大多数都是好事, 表达个体内心的美好愿望。

积极心理成分指的是积极心理的构成成分。基础构成成分有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心理弹性 (韧性) , 幸福感是所有积极心理构成成分的核心。主要包括几种: (1) 主观幸福感, 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2) 社会认同感, 是指一个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对于其周围一些事件或者问题现象的一种共同认识和评价。[2] (3) 心理弹性, 是指一种人格特质或能力, 是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 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3] (4) 心境平和, 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 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感情。

信仰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法, 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宗教信仰以治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很早以前医学科学便认识到许多的生理疾病是由病人的思想状态引发或因为它而恶化的。而这些疾病经常能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治愈或减缓其症状———是通过改变病人的想法而不是开药治疗的方式。与此同时, 信徒对宗教或者宗教遗址的治愈力量持坚定的态度经常让病人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

祈祷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显示信徒个体的宗教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标志。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对个人的总体幸福感的评定和对影响幸福感的6个相关的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相关因子包括其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 (焦虑) 、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及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相对而言宗教徒的情绪相较更为稳定、心情更为舒畅、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其主观幸福感也就更高。这和宗教所提倡的无欲而刚的中心思想有非常大的关系, 在个人持续的祈祷中, 信徒将宗教教义融入了自己的思想, 已然心境更加平静了。与此同时, 我们发现宗教信徒有更多的指向自己心中的神的感激和爱。宗教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的一点便是社会援助, 宗教团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援助来源, 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当然, 这个也并不是宗教让人觉得幸福的唯一的因素。在我们漫长的生活实践当中, 人们发现, 宗教徒表示他们“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他们发现不管是自己的宗教经验还是祈祷都能加强幸福感, 而且还表示这些行为造成了一种对和自己心目中的神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真实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它和人们之间的现实亲密关系是相似的。宗教加强幸福感的方式不止以上两种, 还有第三种方式。埃里森的研究发现, 信徒有自己坚定的信念, 就是说“存在的确定性”和教堂的出席率, 个人金钱的投入多少无关, 和日常生活的满意感呈正相关, 对于年老的人和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来讲, 尤其如此。雅阁等人对教堂的宗教经验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幸福的两个因素与宗教情感呈适度的正性相关: (1) 超越世俗的因素, 比如“和神和平共处”、“与神保持沟通”这种的表征; (2) 现实社会真实存在的因素, 借助比如“成为家庭组成的一部分”、“和他人保持团结”类似的表征。然而, 在宗教情绪的因素中, 还有一个因素是“神秘因素”, 例如“自我意识丧失”和“永恒”的特点, 这一点与我们的幸福测度呈现负相关。关于幸福的哪些方面是最有可能受宗教的影响的问题, 张伯伦发现, 影响最为强烈的是获得一种非凡的意义和目的感。

宗教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社会现象。原始社会伊始, 宗教仪式便是群体来共同举行的, 而且人们还发现, 他们容易在群体中被诱发出积极的情感。正如吕大吉的四要素说:“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仪式, 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 是综合这种仪式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4], 与此同时, 宗教大多是族群认同的共同要素, 信徒内心将自己视为宗教群体中的一份子来定位自己, 在信徒的内心中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信奉某一种宗教的宗教群体, 这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心灵的归属, 也是一种个体的内心的社会认同感。在连续性的宗教祈祷的参与中, 信教徒会在宗教团体中得到温暖、关注和认同。在这一点上, 年老者和残疾人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对大多数人来说, 到了60岁以后, 很多人已然是退休了, 离开了以前的工作岗位, 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参加更多的宗教团体活动, 又因为同一活动中大多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朋友, 这又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宗教活动。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也确实是存在着很多的老人是因为晚年活动的缺乏, 便选择参加宗教团体活动, 甚至在晚年皈依宗教。事实上就算是对一般的老年人来言, 宗教的助益效果也是极好的———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的同时, 感受到较少的压抑感和较少的孤独的感觉, 同时自杀率也会降低很多。究其内在的原因, 参与共享式的宗教仪式并且接受来自教会团体的社会隐性的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以外, 那些生病或丧失亲人的老人们经常使用祈祷减缓自己生理或心理的痛苦, 这对很多老人非常的有效。宗教对个人的幸福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 他还突显在对于死亡的恐惧上面。当前人们已经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测量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这其中包括直接提出问题和诸如表达死亡的词语时人的真实生理反应等对这种“无意识”的相关测量。通过对36个研究的元分析发现, 有宗教信仰的人更不惧怕死亡。这或许是同宗教的来世信念有关系。

米列夫斯基和莱维特以694名从非洲和欧洲两地区的移民家庭的6-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测试内外向宗教虔诚对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 宗教的虔诚度向量表评分者高的人, 心理适应性测量得分也越高。当前主要从认知、情绪和意志以及行为四个层面上分析祈祷对于人的心理弹性的相关影响。认知层面:个体在宗教的祈祷过程中是能够更多地探索自己的内心, 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的。我们知道, 在宗教祈祷的过程中, 人内心大多是平静且虔诚的, 信徒在祈祷的过程中可以集中自己的精神思考周围的人、周围发生的事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步步感知自己的内心, 实现外界与内心的对接, 找到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的平衡点。情绪层面上, 宗教大多提倡无欲而刚的处世哲学, 在这种教义和主要思想的熏陶下, 人更多的追求的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非着眼于当前的得失与富贵。从情绪的不同维度探讨宗教体验的实验结果表明, 基督徒更多的表现出正性情绪体验, 而非基督徒更多的是负性情绪体验。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看, 祈祷类似于冥想, 可以使人变得平和, 能有效较低人们对正、负情绪的反应[5]。意志层面上, 宗教祈祷对于人的意志磨炼也同样让人不可忽视, 例如我国西藏地区有大量的佛教信徒, 他们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 经常内心虔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叩拜着心目中的神, 完成自己困难重重的朝拜。身体是受累的, 内心却是平静而满足的。而真正的当他们回归自己原本的生活的时候, 曾经那些勇敢克服磨难的精神和一步步刻入骨髓的坚持又可以使他们的现实生活更加美好。行为层面上, 宗教大多提倡的是因果轮回和种善因得善果, 倡导信徒做善事, 这促使了更多的人主动捐钱给慈善机构, 更多的信徒自愿做一些义务性的工作, 这种行为有助于创造一种低水平的犯罪率和个人的中高层次的利他主义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 许多人“祈祷经验”———一种在变化中形式的印发行为的感情, 以获得更为深入的宗教真理的洞察, 得到祈祷的回应, 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并有着深厚的和平与幸福感, 即有意义和目标的感觉, 以及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宗教的满足感。

祈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验体验, 是“个体超越时空的直觉, 从更大的、更客观的角度来看生活的能力, 这种超验的角度使人能看到自然状态各种努力的基本一致性”。在精神超验量表 (STS) 的实验研究中, 一些神学研究专家糅合了佛教、贵格会 (基督教教派) 、印度教、路德教会和犹太教以及天主教信仰的传统模式, 确立了他们共同的信条来作为研究的精神因素。STS证明了整体因子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祈祷满足”, 指的是个人超越现实感到满足感和快乐感, 如“通过祈祷和冥想, 个体感觉获得了内心的力量和平静的;二是, “普遍性”, 指的是个体相信生命是一体的, 如“我觉得我们在更高水平上有共同的联系;三是, “连通性”, 指的是不同年代和不同民族的人也是人类族群的一个部分。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 存在过或正在存在的个体, 我们都是人类族群的一个部分。比如, “我和我的后代在一起”。一些研究表明, 许多受试者表示到了西藏以后, 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内心更为纯净安宁。

借助患者的宗教信仰进行生理心理疾病的治疗历史悠久, 对应不同的情况其治疗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许多宗教信仰的治疗方法均已记录在案。《旧约》中早就有相关记载, 叙利亚将军乃缦就曾根据先知丽莎的指引, 在约旦河里洗七次澡成功治愈了自己的麻风病。不仅如此, 上帝创造了许多治愈的奇迹。他对一位身患麻风病的人进行治疗并对他说:“站起来, 去吧, 你的信仰已经医治你, 你已经痊愈了。”使徒也有使用信仰疗法进行治疗的记录。他们认为“虔诚的祈祷能拯救病人”。其中, 在罗马的天主教会中, 信徒对教会的信仰使很多人被治愈了。据报道, 很多人通过在魁北克的圣安娜德博普雷村和法国的卢尔德的祈祷而治愈了自己。与此同时, 不同宗教的一些领导人可以通过人们对他的个人信仰而使患者被治愈, 以此也赢得了更多的认可。亚力山大·约翰便是一名著名的信仰治疗者, 早在1896年便在伊利诺伊州的锡安建立了基督教的教会, 将信仰疗法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使信仰疗法的治疗手段变得更加丰富与有效。

参考文献

[1]高椿雷.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佐斌, 秦向荣.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68-76.

[3]韩英.中医药院校非医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其学业压力与学校适应的影响, 新教育时代, 2015-10-2

[4]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 2005.

女教师的祈祷 篇3

——编者

诲人不倦的主啊,请原谅我从事教育;原谅我僭用教师的称号,因为这称号你在人间用过。

请赐给我爱,让我把它全部倾注在我的学校;连炽热的美一刻也不能夺去我对学校的情意。

导师,让我的热情经久不衰,让我的绝望成为过眼云烟。矫枉过正这种不纯的愿望仍然扰乱我的心灵,受到伤害时,我仍会产生卑劣的不满心情,这一切请你从我身上清除。别让我为了学生懵懂或者前学后忘而伤心痛苦。

让我比做母亲的更为慈爱,像母亲一般爱护那些不是我亲生的小孩。

把笼罩在你身边的赤脚孩子头上的光辉带给我的平民学校。

尽管我是个穷苦的女人,无依无靠,但让我坚强起来,让我蔑视一切不纯的权力,蔑视除了你的意志以外的对我生活的一切压力。

朋友,陪伴我!支持我!有许多时候,除了你以外,谁都不在我身边。我的教诲越是纯洁,我的真理越是炽烈,世俗的人越不跟我在一起;你最了解孤苦无告的人,那时候,请你把我紧搂在你胸前。我从你眼里看到甜美的赞许,我就心满意足,别无他求。

给我质朴,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繁琐平淡。

让我每天昂起头来到学校,把心灵的创伤忘掉。让我工作时抛开个人物质的追求和庸俗的苦恼。

让我的手在惩罚时变得轻纤,在爱抚时更加温柔。别申斥我,因为我爱之深才责之严!

让我的砖土学校有崇高的精神。让我热情的火焰温暖它寒酸的门廊和简陋的教室。让我的心意和善良的愿望使它比富有的学校更为富丽堂皇。

最后,请你从委拉斯开兹的画布上抬起苍白的面庞,提醒我,在世上教学和热爱就是两肋带着朗其诺斯的矛伤,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雷怡 译)

(注:委拉斯开兹,1599-1660,西班牙画家。朗其诺斯是画中的一个罗马士兵,他用长茅狠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祈祷的作文 篇4

我喜欢每一个中午。太阳公公的手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发丝,光合作用让我获得充足的能量,大地母亲把丰富的养料输送给我。我的使劲地长啊,说不定哪天就能和白云拥抱了呢!调皮的小松鼠在我身上跳来跳去,像给我挠痒痒,又像给我按摩,可舒服啦!画眉、黄鹂、灰喜鹊,这些小家伙,不是叽叽喳喳地唱个没完没了,就是扑棱棱地追个不停,闹腾着哩!不过,少了这些小不点儿,这么大的林子也不会这样生机勃勃了呀!对了,还有勤劳的蚯蚓,忙活了半天也不肯休息,还在勤勤恳恳地帮我松土呢。

我喜欢每一个黄昏。太阳公公变成了一个大画家。它打翻调色盘,把森林染得姹紫嫣红。我的头发变了,仿佛有无数个小精灵在上面跳跃,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我脚下的花儿变了,五彩斑斓的彩衣,换了一件又一件,仿佛正在T台上走秀;我身边的小溪变了,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可不仅仅是这些颜色,还有蓝中带粉,绿中闪金……好多说也说不出来的颜色呢。

我喜欢每一个深夜。小松鼠、画眉、黄鹂、灰喜鹊都香甜入梦了,静谧的森林里,轻轻飘荡着舒缓悠扬的小夜曲,那一定是森林小乐队的演奏,小提琴演奏家蟋蟀、吉他手蝈蝈,还有鼓手青蛙……它们的音乐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诗歌朗诵父亲的祈祷 篇5

我必须足够坚强

在脆弱的时候

能够自助并能助人

我必须足够勇敢

在害怕的时候

能够自持并能持人

作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人

能坐而言

又能起而行

潜心认识这个浩瀚的世界

也了解自己就是知识的基石

我不会要求走在安适的道路

逃避面对困难的挑战、磨练

我学习在风暴中站起来

我学习为失败者加把劲

我心地纯洁

目光远大

有能力展望未来

但不会忘记过去

在领导别人之前

我必须先学会自治

我有充分的幽默感

虽然内心经常保持严肃

但不拒人千里之外

我懂得尊敬

时刻记住

真正的伟大是纯洁

真正的智慧是兼容

真正的力量是谦和

祈祷成功的句子精选 篇6

2.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4.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6.为了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7.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8.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9.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1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11.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1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13.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14.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15.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6.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17.太阳虽有黑点,却在奋力燃烧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18.努力就是光,成功就是影。没有光哪儿来影?

19.岸边的奇花异草,是拘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浅析《黄昏的男孩》的死亡体验 篇7

一、孙福的悲剧根源分析

曾经在很多年前, 孙福也是妻儿绕膝安然地享受着完全属于他的天伦之乐。在一个夏天的中午, 他的儿子沉入不远处的池塘了……在后来的一个冬天里, 孙福的妻子离开了他, 追随剃头匠去了……就这样, 孙福独自一人, 他过去的生活凝聚在那张泛黄的黑白照片, 贴在墙上……【1】作家在导演这出悲剧时没有安排观众, 也没有安排旁白, 采用一种转述事件的方式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为什么作家要这样“精心”转述?作家想要告诉读者什么?或者说作家想要揭示什么?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E·M福斯特说过:“人的生命从一种他已经忘却的经验开始, 又以一种他虽亲自参与却无法理解的经验终结, 即生和死……对这两种诡异的经验, 他又会说些什么, 或者引导我们感受些什么?”【2】那么, 在短篇《黄昏的男孩》中, 作家给读者呈现的是:孙福灵魂死亡导致的心灵扭曲显示出人类动物兽性残忍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普遍的麻木导致了“男孩”身体死亡的必然, 小说在灵魂死亡与肉体死亡的双重奏中体现了作家对人性的反思。

福斯特说:“小说家看待自己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他看待小说的方式势必也会变, 结果必然产生一种全新的揭示人性的体系。……当我反观自己拥有的那点支离破碎的知识, 并窥视自己的内心时, 我看到人类心灵的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历史、规模宏大、浩浩荡荡地一路向前, 却又单调乏味;另一种是旁逸斜出, 却又怯怯羞羞……”【3】也就是说, 小说的产生本是个创造性过程, 面对现实, 改变现实, 成为小说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余华在《黄昏的男孩》中摒弃充满“激情”的血腥死亡描述, 转而换成了一种淡然的转述意味, 这种作家“看待小说人物的方式发生改变的方式”是值得深思的。

在简短的小说构架里, 作家在梦与现实的纠缠中分不清太多的真伪, 当现实与噩梦换位时, 作家采用“洞若观火”的方式或许更能链接作家和读者的心。孙福儿子的意外死亡将他的“家”在“偶然”的状态下解散了;在丧子的悲痛和周而复始死寂般的生活状态下, 妻子悄然离去成了“必然”的结局。妻离子丧使“家”的概念消失于无形, 作为他精神支柱的种种因素整个被抽空了, 精神世界坍塌了。他每天只有二两黄酒为伴以麻醉他的内心。每天守着那个水果摊为的就是那二两黄酒, 面对来往匆忙的人流和车流, 他的内心麻木了。为那二两黄酒每天都得在那儿守着那个水果摊, 也许是他领略了都市的冷漠与无情, 而自己变得冷漠了。他的灵魂似乎被那穿梭的车轮碾碎了, 进入了死亡状态, 变成了形同于行尸走肉, 恢复那人类动物兽性的一面。

二、男孩“身体”死亡的人性反思

饥饿下的“男孩”眼睛是黑亮的、手黑乎乎的、衣服很脏、指甲又黑又长, 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有点大, 在孙福的水果摊前徘徊了很久很久终于对孙福说两次“我饿了”, 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 孙福像是驱赶苍蝇一样对男孩挥了挥手说:“走开。”……就在孙福的眼睛从拥挤的刚下车的人群中回转过来时, 看见“男孩”刚好拿了他的一个苹果往前跑了……孙福在“抓小偷, 抓住前面的小偷……”的叫喊声中追赶着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觉得自己跑不动、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的“男孩”。就在孙福快赶上“男孩”的那一刻, 男孩将手中的苹果举到了嘴边, 使劲地咬了一口……。【4】就是这一口苹果将这男孩送上了西去的路。孙福抓住了“男孩”, 好好的“教育”了他一顿……然后有几个人看见他向西走去, 他们认识他就是下午被孙福抓住的那个“小偷”, 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 现在将去何处, 但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中间的那个手指已经反过来了, 和手背黏在一起, 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 然后消失在黄昏的黑暗里……【5】

当某件历史的事件在某段历史的时间发生了, 人们把它只作为一个即兴的话题说说也就慢慢被忘却了, 可是当它被付诸于语词成为永恒的记忆时, 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事件本身了。他承载了书写者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同时也在读者的视域中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是小说所要达到的“书”与“读”之间的审美体验。

如果说孙福的悲剧是偶然的“天灾”开始的, 那么男孩的悲剧却是孙福和类似于孙福及“小镇”社会的冷漠给他的。作为“男孩”的概念感觉上他还只是个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的象征, 但是他“黑亮的眼睛”并未唤起最起码的同情, 暂时不用去追问男孩“为什么”会沦落成这样, 更该对那个“小镇”的冷漠提出质疑。孙福或许也是在那种冷漠中捱过他那难熬的日子, 使他变得麻木与冷酷, 在对“男孩”的“教育”上他只是使用他拥有的那么一点点权利 (权力) 罢了, 他曾拥有的爱消失了以后, 他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恨了, 变得行尸走肉。当他对男孩的“教育”时也许是将心中蕴藏的那种“恨”发泄出来罢了。人都有动物兽性的一面, 人类因为有更多的情感而有别于动物。余华在告别“文革”式的残暴叙述以后转向了经济时代的隐形利刃描绘。他还是那样关注死亡, 关注生命, 但现在更多的是关注作为我们社会生命力支撑的社会底层被扭曲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余华著:黄昏的男孩, 余华精选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 第34页。

[2][英]E.M福斯特著, 冯涛译:小说面面观, 人名文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41页。

[3][英]E.M福斯特著, 冯涛译:小说面面观, 人名文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154页。

[4]沈从文著:水云, 沈从文全集第12卷, 北岳出版社2002年, 第109页。

[5]余华著:黄昏的男孩, 余华精选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 第39页。

祈祷心灵的安静 篇8

心灵的安静,是人类至高的境界。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寻得一方安静的乐土,除了自然的山水,就是人的内心。常常,我在扪心自问:你找到了自己心灵里的那一方净土了么?除了禅佛,除了基督,剩下的恐怕就是哲学了。阅读哲学,是一次次净化自己心灵的过程。除去心灵的污垢,那颗心就会安静下来。

普罗提诺的《什么是生命物,什么是人》里提到通过哲学将灵魂和躯体分离。可见对他来说,哲学就是一种安顿身心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形态。

好多年来,我在西方哲人的叙述里度过自己生命的分分秒秒。当我走近普罗提诺这位西方最后一个古代哲学家时,岁月已经为我的面容刻写下无数的皱褶,发际间有了许多的白发。几天不洗发,一根根白发就凌乱地在头顶伸长,弯曲,孤零零地显示。网页上,普罗提诺的图像很模糊,久远的时光让他的形象变得捉摸不透,眼神亦如雕刻一般。可是他的思想,却是这样清晰。他如是说:人的生命归宿在于人自己。

普罗提诺生活的时代,是有史以来最悲惨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大多数人低下了头,把命运交给了神,只有少数人在黑暗中点燃人性的火种,普罗提诺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物质,对于灵魂,他的表述是这样的:物质是由灵魂创造出来的,物质并没有独立的实在性。每个灵魂都有其自己的时刻;时刻一到灵魂就下降并进入到适合于自己的肉体之内。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物质和灵魂(也可以说是精神)的关系,那是哲学家的事情。我所关注的,只是人的灵魂的存在。这并非说我可以脱离物质成为一个纯碎灵魂的人。不食人间烟火,我还远远修炼不到那样的境界。普罗提诺所关注的,是人类个体生命中属于自己的灵魂。每个灵魂的显现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时刻。谁能剥夺了人独立思考的时刻?你可以锁住他的手脚,在牢狱里限制他身体的自由,却无法限制他的思想。这就是灵魂的伟大。

普罗提诺出生在埃及,基本是在希腊的文化传统中接受教育。他曾经参与皇帝戈尔迪的东方远征,后来在戈尔迪被罗马军队暗杀以后,他就放弃了远征而最终定居在罗马。罗马这个伟大而古典的城市就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在这里他修订和发展着柏拉图哲学,创造着“新柏拉图主义”,撰写出了许多作品,都由他的弟子波尔菲里收集和编撰在《九章集》中。

普罗提诺思想的本体,是神圣的三位一体,即太一、精神和灵魂。何为太一?按照柏拉图的观点,普罗提诺称呼为“善”,是无法被形容的。语言仅只能指向它,甚至很多用来称呼它的名字都不是真名。它无法用语言说明,是现实世界神秘的来源。普罗提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类比。精神像是太阳光,它将太一照亮,通过它太一凝视自己。精神就是现实事物的原型(柏拉图理念)的来源和基础。在精神中,思维和思维的对象以及知觉者和被知觉的事物之间是统一的。现实的下一层级是灵魂,它是理性或杂乱的思想。这里存在着一种更高级的向内的灵魂,以及一种低级的向外的灵魂。普罗提诺称灵魂低级的部分为自然。正是灵魂中自然的部分产生出了现实的物质世界。而在人类的身上同时存在着灵魂的两部分。是更加关注与肉体有关的灵魂的低级层次,还是向内去沉思精神的更高级的存在,取决于人们自己的选择。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虚无缥缈,简单说就是:与肉体相连的灵魂是低级的层次,与精神相连的灵魂是高级的层次。不错,灵魂是潜藏于人的肉体之中的。按照唯物论的观点,先有肉体,后有灵魂。肉体是灵魂的附着物。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捐门槛,就是要为他的肉体寻找一个归宿之地。她坚信,只要让丈夫的肉体有了寄托的场所,其灵魂就会回归。祥林嫂自然是凡人,并不懂得寻找与自己的丈夫精神相连的灵魂。

祥林嫂死去的丈夫精神在何处?我知道么?在中学时学习这篇课文时,讲这篇课文的是孙承学老师。他是一个高度残疾者,走路一瘸一拐,但他却用自己充满激情的普通话启示我们: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活在祥林嫂的肉体之中。祥林嫂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去为丈夫捐门槛了。

孙老师是否知道普罗提诺?这是一个永恒的谜。因为孙老师过早就去世了。他残疾的身体无法支撑起更为漫长的人生,仅仅四十岁,他就死于心肌梗塞。我们死后还记得今生吗?普罗提诺沉思着说: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十分合逻辑的,但并不是大多数近代神学家们所要说的。记忆只关系到我们在时间之中的生命,但我们最美好的、最真实的生命却是在永恒之中。是的,孙承学老师永存于我记忆里的,永远是那个弯腰走路的、最真实的、最鲜活的生命体。

祥林嫂,你不要捐门槛了吧!朦胧中,我的耳畔传来普罗提诺的声音——相隔着遥远的时光隧道,他的语音虽然苍老,但却如此清晰。伫立在生命的地平线上,他延伸着他的思考:随着灵魂之趋于永恒的生命,它便将记忆得愈来愈少;朋友、儿女、妻子都会逐渐地被遗忘;最后,对于这个世界的事物我们终将一无所知,而只是观照着理智的领域。个人的记忆将不存在,个人在静观式的所见之中是不会察觉到自己的。灵魂将与no-us合二为一,而并不是其自身的毁灭:nous与个人的灵魂同时是二而一的。

是的,生活仍将继续,亡人会渐渐被淡忘。理智,将统领我们的一切。我们活着的人,依然要将灵魂与肉体合为一体。

为灵魂祈祷吧。普罗提诺垂下高贵的头颅,为我做了一个双手合十的动作。

漫长的冬天已经过去,迎接我的是春光明媚,是花草绽放。在这样的季节,讨论灵魂与肉体的问题显然不合时宜。去踏青,去春游,去晒太阳。我的祖母在春天里总是不会闲着,在田野里拔猪草,采摘野菜,抚摸着一朵野花,她会半天身子不动,仿佛灵魂沉浸在其中。祖母当然是一个乡下的女人,不会懂得哲学,但这并不影响她的思考。那一刻她也许在想着:春天如此美好,但这野花终究会凋谢,我何不在它青春盎然的时刻,享受她的芳香呢?

祈祷灵魂的安静。祖母的那一刻,表述的就是这样的意象。普罗提诺自然不认识我的祖母,但他知道同我的祖母一样的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普通的人:男人和女人,高贵的或者低贱的。无论是谁,只要灵魂还生活在纯粹的本质世界之中,它就不曾与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之中的其他灵魂分离开来;但是只要它一旦与一个身体结合在一片,它就有了要管理较自己为低的事物的任务,而且由于有了这一任务它便与其他的灵魂分离开来,其他的灵魂也各有其他的身体。除了少数人在少数的时刻而外,灵魂总是束缚于身体的。

nlc202309040521

我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安静的生活,但这太难了。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嘈杂,太多的琐事困扰着我的身子,压迫着我的神经。逃离生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我的肉体还存在,它就会向我索要物质的东西。唯一的办法是:减少物欲,躲避嘈杂,只留下生命所需的基本保障。然后,拓展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空间,向书本、向文字、向大自然索取自己的所需。其实,按照普罗提诺的说法,安逸的生活也就在那里,每一个生存对于任何另一个生存都是通明透亮的,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光明是通过光明而进行的。他们每一个的自身之中都包含着一切,并且同时又在另外的每一个之中都见到了一切,所以处处都有一切,一切是一切而每一个又是一切,这种光荣是无限的。他们每一个都是伟大的;微小的也是伟大的;太阳是一切的星,而每一座星又都是一切的星与太阳。每一种里面都以某种存在方式为主导,然而每一种又都彼此反照着一切。

太阳反照我的内心。这就是我多年来生活的基本规律。阳光进入我的心灵,灿烂,而且包容了一切。阳光下的一切,透明,灿亮,黑暗和烦恼,苦痛和龌龊,一切都被它化为乌有。

普罗提诺既是一个终结又是一个开端——就希腊人而言是一个终结,就基督教世界而言则是一个开端。对于被几百年的失望所困扰、被绝望所折磨的古代世界,普罗提诺的学说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却不是令人鼓舞的。但对于粗鄙的、有着过剩的精力而需要加以约束和指导但不是加以刺激的野蛮人的世界来说,则凡是普罗提诺教导中能够引人深入的东西都是有益的,因为这时候应该加以制止的坏东西已经不是萎靡而是粗暴了。把他的哲学中可以保存的东西流传下来的这项工作,是由罗马末期的基督教哲学家们来完成的。

从3世纪开始,新柏拉图主义一直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主导哲学,直到公元6世纪,当时的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关闭异教的学园为止。但即使在此后,它仍然不绝如缕,直到642年伊斯兰教入侵亚历山大里亚,普罗提诺在罗马开课授徒。他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在他的著作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通过基督教神学家们的宣传,普罗提诺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并对长期内欧洲的宗教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支配作用。因此,他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就取决于此。

我感兴趣的是,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老子竟一脉相承。老子骑青牛出关时,被关令尹喜所阻,被迫留下五千言以过关。这本短短五千言的著作,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行,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而其中所涵括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艺术影响深远。而老子的“道”在概念指定上,与普罗提诺的“太一”极其相似。老子认为“道”是指形而上的道,《老子》一书开头第一句话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老子在对宇宙万有,生命本源的定义上,有和普罗提诺一样的态度———不可言说。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恰恰相反,它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是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一种状态。在老子看来,“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万物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因此老子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同样,在普罗提诺看来,“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它分有了来自神的理性”。

想要了解普罗提诺的身世的人往往会失望。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他的出生日期,因为他不想有人纪念或庆祝他的生日。对于哲人而言,关注生年远比关注生日重要。人们所知道的,是他二十八岁产生了学习哲学的冲动。为此他常常满心悲哀地逃课,因为老师所讲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有他的一些细节,譬如写文章从不仔细检查,因为视力很差;他并不看重字是否写得漂亮,也不注重音节、拼写,只是全身心地沉醉于思想之中;他早年能写很漂亮的毛笔字,晚年已无暇顾及写字;他讲话的时候,满脸都被理智之光照亮;他的外表原本就富有魅力,在讲话时更显得动人心魄。在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洞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公义的的生活,纯洁的道德,高尚的语气,尊严、端庄伴随着无畏、镇静、安宁的气质,以及照耀在这一切之上的神圣的理想之光。

祖母临终时的情景,我是目睹了的。我的少年的夜晚,是陪着祖母度过的。煤油灯的光影里,祖母在摇着纺车。吱呀吱呀的响声,宛若她心灵里的声音。油灯燃完了最后一滴油,祖母纺完了最后一根线,头靠在土墙上歇息,一直到我清晨醒来,她依然是那个样子。再后来,我才明白了,祖母再也不会醒来。油灯、土炕、土墙,成为安置祖母灵魂的物象。多少年之后,当我知道了普罗提诺,我才恍悟,祖母倚着土墙死去,其实是一种祈祷心灵安静的方式。

责任编辑 卢悦宁

祈祷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篇9

祈祷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í dǎo,意思是

1、指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

2、宗教仪式之一。出自《后汉书·栾巴传》:“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赀产以祈祷。”

引证1

1、向神祝告求福。《后汉书·栾巴传》:“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赀产以祈祷。”

南朝 梁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班固 之祀蒙山,祈祷之诚敬也。”

《明史·张居正传》:“亡何,居正病……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主公暗地祈祷,谋逃归于鲁国。”清 唐孙华《喜雨》诗:“祈祷通精诚,及时膏润足。”

引证2

2、宗教仪式之一。信仰宗教的人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含有赞美、感谢、告白、请求等意。各教都有。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五章:“那不分快慢的说话,是教堂里牧师祈祷时所用的,严肃极了,庄严极了。”

祈祷造句

1、他以祈祷来降伏了对手。

2、我听见有人在教堂里喃喃祈祷。

3、这小女孩匆匆说过祈祷词便跳上床。

4、垂死的老人举目望天,虔诚地祈祷。

5、然后有很多的赞美诗和祈祷。

6、我们都在为日本的受害者祈祷。

7、我们为你们祈祷,因为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8、昨天我为你祈祷了一整天。

9、所以,当我为自己的罪孽祈祷的时候权衡下呢?

10、我为你祈祷了,总管。

11、为你的安全祈祷。

12、这是为什么,在今天,我们与失去亲人的家庭一起祈祷的原因。

13、因此,在今天这个二月的早晨,让我们一起祈祷,而且也让我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一起工作。

14、我们的思念与祈祷与他们同在。

15、她天天向上帝祈祷,请他施恩,让她所有的儿子能和那预言要降临人间的救世主在一起。

16、在你的生活中运用祈祷治疗这种能力。

17、我们必须要爱我们的敌人,我们必须为伤害过我们的人祈祷。

18、希望大家为他们祈祷!

19、如果你有了麻烦,听一听孩子们的祈祷。

20、他们祈祷。

21、让我们祈祷我们有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

22、他在走廊上拦住了我,谢谢我那天帮他祈祷。

23、当你们为治愈良方而祈祷时,我们听到的是这句话。

24、我对他说,我会为他的儿子祈祷的。

25、我知道如果你为我祈祷的话,上帝会听到的。

以祈祷和平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然而,近来各家媒体报导了美英联军不顾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反对入侵伊拉克,使得伊拉克人民陷入苦难深渊的消息。电视上播放的伊拉克儿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震撼着人们的心。伊拉克的妇女和老人躺在医院里,倒在废墟下,孩子们被迫停学。那里的人们受到极大的伤害。当看到一个伊拉克男孩举着碗追着记者的车,嘴里喊着“water,water……”时,我的心在颤抖。这可恶的战争让和我们一样年龄的伊拉克孩子家园被毁,祖国受辱,亲人受害。他们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看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痛恨战争,向往和平。我们呼吁:停止战争,保护孩子。因为生命是希望,孩子是未来。战争摧毁了希望,摧毁了未来,给人们心中留下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报导中,那个头上手上缠满绷带的小艾哈迈德在巴格达医院里放声痛哭声,钻进我的心里,他那双充满泪水的大眼睛流露出他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惧与痛楚。他疼痛难忍;他害怕极了;他不明白这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眼前的这一切,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环境下的学习生活。

然而,nowar栓不住战机的翅膀,拉不回出膛的炮弹、坦克的车轮。炸弹的爆炸声,飞机的呼啸声,导弹头上的激光,惊碎了爱好和平人们的梦。

祈祷新能源的奇迹 篇11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1366技术公司(1366Technologies)取得的新进展,对外人而言是严格保密的,这家太阳能公司的名字来源于地球每平方米每年获得太阳能的瓦特数。除了机床以及各种测试和制造工具之外,广大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都被小隔间所占据,技术研发相关的工作都在不对外开放的区域完成。访问者所能看到的只是太阳能工厂中常用的硅晶薄片,这个薄片恰好是问题的关键,因为1366公司的发展就维系在降低常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这一点上。

在公司的会议室中有一副巨大的图表,显示了在过去的30年中,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成本在不断降低。这一略微崎岖不平的下行波线正不断逼近标注为“与当前电网等价”(当前电价)——即表示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与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相当——的水平线。1366公司相信他们在制造技术上的改良,将为太阳能产业铺平前进的道路。

这个目标野心勃勃:即便是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硅光伏电池,虽然成本近年来已经不断降低,但比起化石燃料仍然太贵。故此现在美国的太阳能只占全国电能产量的不足1%。1366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该公司的首席技术长官、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教授艾曼纽尔·萨克森(Emanuel Sachs)认为,尽管现有的太阳能技术与天然气可能尚有一搏,但和煤炭相比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想要取代煤炭,就需要将成本再降低一个级别。”萨克森说。在这样的时机下,1366公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研发了一种不需要从大块固体原料上切割硅薄片的加工方法,取代了此前代价不菲的加工步骤。“我们的技术是让光电媲美火电的唯一途径。”萨克森表示。

一旦光电可在成本上与火电竞争,“世界将大为改变。”1366公司的CEO弗兰克·范·梅洛(Frank vall Mierlo)认为,“太阳能将成为能源供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各个角度来看,1366公司都代表了整个新兴能源产业的雄心壮志,这些新创公司往往声称“扭转战局”的技术将重新定义非化石燃料能源经济。在过去的10年中,风险资本纷纷投向清洁能源技术,其中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电池,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有很多都得益于自美国奥巴马总统就职后联邦政府对能源研究的支持。尽管这些公司所研究的技术不同,它们采用的商业策略是共通的:开发廉价的清洁能源,在不需要政府补助金的前提下和化石燃料竞争市场。在这一点上,资本运作进入了白热化程度,投资者们急于建立新的能源基础设施,取代化石燃料。

然而,根本的问题在于,大规模应用经济、清洁的新能源可能仍然任重而道远。尽管几乎无人质疑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价值,但要扩大其生产规模却困难重重而且代价昂贵,以至于很多政府专家都声称如果没有政府补助和其他鼓励机制,这些技术进展对现有能源组成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对可再生能源能够接近当前电价表示怀疑,认为新型电池很难保证电动汽车在价格和规格上与燃气动力汽车竞争。

对于可再生能源而言,接近当前电价取决于是否将储存电能的费用,以及对像太阳能和风能这样的间歇性能源所必须的备用能量系统的费用也计算进成本中去。按照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公法研究室主任大卫·维克托(David Victor)的说法,如果以“随时随地提供所需要的电能”来计算,可再生能源的电价还距离现有电价差得远。扩大新能源技术应用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真正重要的。”他补充道。用软件调控上万面镜子

几乎没有人比债券基金巨头比尔·格罗斯(Bm Gross)对技术改变世界的力量更充满信心的了,也几乎没有哪个企业家比他更了解将聪明的创意转化为商业技术有多难。在网络商业时代,他和他的公司Idealab作为创造和运作新型商业的孵化器,曾一手建立了多个最火的网络公司,却落得在网络神话破灭时苦苦挣扎的下场。

2007年,格罗斯借着清洁能源技术的热潮,建立了eSolar公司,发展太阳能发电事业。近年来,网络、社交计算和能源项目在Idealab位于加州帕萨迪纳市中心的办公室中共同发展。继承了网络商业时代的风格,办公室采用LOFT式的设计,不分隔的楼面空间里分布着各种小公司和雏形公司,其中有一些公司里甚至只有几张摆满了大型计算机显示器的桌子。而格罗斯的办公室则是一个玻璃围起来的小隔间,深藏在毛糙的金属、裸露的通风系统、活动式投射照明灯和颇有设计感的桌椅之中。

就像其他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公司的创始人一样,格罗斯关注的也是成本问题。根据屏幕上各种能源成本的比较图,他解说着eSolar公司开发的技术将如何帮助降低太阳辐射能的费用,获得与化石燃料竞争的机会。太阳辐射能设备通过大面积的镜子将太阳光聚焦在中央高塔上,在这里水被加热为蒸汽然后用于发电。使用这一技术的大型能源设备,其发电成本要低于太阳能电池板,但仍高于煤炭乃至风能。全世界都有一些这样的设施在运作,还有更多正在建设当中。

2006年,美国电力供应公司PG&E对一个300兆瓦太阳辐射能项目进行招标,建立了名为BrightSource的公司。格罗斯对此感到十分兴奋,立即与其员工开始投入工作。

格罗斯从软件人手解决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大型太阳能的设备造价超过10亿美元,原因之一就是必须精确地排列上万面特殊制造的镜子,才能正确地聚焦太阳光。但是,如果你只是将平面镜摆放在简单的金属支架上,然后用软件将它们逐一校准,使其处于相对太阳和中央塔的最佳位置上呢?要操纵达到一定规模的所有镜子需要巨大的运算能力,但这总比花钱请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辛辛苦苦地徒手调整镜子要便宜得多。按照格罗斯的说法,这一举措节省的成本是相当可观的——cSolar公司安装整个聚焦镜群的成本只有其他太阳辐射能电厂的一半。预计的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11美分,已经接近于使用化石燃料的造价。

但这个结果仍然不够理想,至少在美国是这样,因为天然气发电的成本只有每千瓦时6美分。在美国加州的兰开斯特莫哈维沙漠的边缘,eSolar公司建立了一个由2.4万面镜子组成的5兆瓦发电机组。但eSolar还没有在美国本土有公用规模的项目上使用他们的新技术,而是在世界其他电价比较高或者可再生能源补助比较多的地区进行发展:他们在印度建立了2.5兆瓦发电机组,在中国也签订了一个大项目。eSolar在美国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威胁着所有替代能源之梦的问题:成本。天然气的价格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这表明太阳能必须更便宜才有竞争力。为了在美国也赢得商机,格罗斯承认eSolar需要将发电成本控制在每千瓦时7.5美分以内。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技术上取得革新。太阳能的一个劣势是只能在白天的部分时间内发电,当太阳直射头顶时,光

伏电池板每天可有效发电5个半小时。太阳辐射能系统工作时间略久,因为到下午热水依然可以推动涡轮机,以eSolar公司的技术可做到在不储存电力的情况下每天发电7小时。格罗斯称,如果使用熔融的盐取代水作为热交换剂,从中央塔向蒸气发电机传输热能,可进一步延长太阳辐射能设施储存热的时间,达到每天发电16小时。这可能把发电成本降低到期望中的每千瓦时7.5美分。他估计明年eSolar公司将制造一个使用熔盐的商业化发电设施。

即使新能源技术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格罗斯似乎也不太担心。他坚信eSolar公司的技术前景无限,最终无须补助金也能与天然气相媲美。地球上可以利用太阳能的区域是很广大的,格罗斯高兴地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其上有一个巨大的用红色和深橙色标识的带状区域环绕于地球中央,代表高水平的太阳辐射。2050年前太阳能将承担发电总量的一半,而且其中至少一半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设施,格罗斯很自信。从成本出发“追求完美”

当比尔格罗斯想方设法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中省下一分八厘时,与其相隔数英里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则在尝试另一套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发明的新方法从本质上迥异于现有的太阳能技术,而是受到绿色植物将阳光转化为糖的启发,他们试图直接用太阳光制造液体燃料。如果这一“人工光合作用”取得成功,必将引发太阳能领域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储存能量。这一前景激励了这项工作的领导人、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教授奈特·刘易斯(Nate Lewis)。他在演示中特别强调了“没有程序缺陷,没有电线”这句话,他用兴奋难耐的语气强调:“我说的是没有电线。叶片中没有电线。进来的是太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产出的则是燃料。”

这一研究是加州理工学院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联合项目。只要美国国会批准,可在5年内从美国能源部得到1.22亿美元的资助。“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利用光电化学反应从阳光制造燃料是可行的。”刘易斯说。但实用的装置需要更加经济、有效、稳定。他表示,“现在的技术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三项中的任意两项,但我们的目标是一箭三雕。”现在的“拦路虎”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未能解决,比如研究人员需要找到一种经济有效的化学反应催化剂,来将水分子分解为氧和氢。

经过了100年的研究,“只得到了寥寥几种良好的水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刘易斯表示,我们可“等不起又一个100年”来找到更好的。利用在药物研发领域广泛应用的高通量实验方法和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每天可检测100万种复合物的催化活性。“我们每天评估、发现并定量的催化剂种类比之前历史记录上的总和还要多。”

与此同时,一个由系统设计师和软件专家组成的小组开始设计和建造原型设备。刘易斯介绍道:“他们的工作是从零开始建立原型机,我们期望在最初的两三年内成功。”但最初的原型机“基本上完全失败了”。尽管如此他们还在迈向通往实用系统的路上:“我们不知道它看起来应该是怎样的。水从哪里出来?阳光从哪里进去?但如果你不开始动手,那么永远都不可能成功。”

寻找经济清洁的新能源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人们常常将之与登月相提并论。但这两者之间至少有一个差异:那就是将人类送往太空的成功与否并不需要通过其成本来衡量。而刘易斯的新技术需要能够进人可靠的商业运营,否则无论它多么巧妙都是没有用。刘易斯说:“我们可不是打算登月的NASA,如果在成本上根本没有胜算,就不值得投入太多。”他补充道,鉴于石油价格的变动,你必须在成本控制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只是接近目标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简朴的世界

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很多经济学家和能源专家都提出,政府必须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标价。他们说碳成本——无论是作为税还是以“配额

贸易”体系的形式——是一种从经济上有效而且技术上公平的降低化石燃料使用的手段,它将抬高从这些化石燃料获取能源的成本,使清洁能源无需政府的特殊支持就能在市场上与其一较高下。2005年,欧盟也实行了“配额一贸易”体系。但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以及如今可能仍是能源革新领跑者的美国,却未实施这一举措。

这就为能源政策专家们就下一步该怎么走留下了辩论的余地,尤其是在2009年,美国联邦刺激内需法案中对清洁能源的补助金和其他优惠正在逐步减少的情况下。有人认为,这是发展比化石燃料更便宜的清洁能源的一个机遇,也是大规模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唯一途径。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这些期望能源“奇迹”发生的投资者之一。

然而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认为,通过政府补助金和其他鼓励措施尽快增加清洁能源技术的使用更为重要。盲目相信“这些令人惊奇的技术终将发生,并解决所有问题”是很危险的,华盛顿自由派智库美国发展中心的高级研究员约瑟夫-罗姆(Joseph Romm)这样认为。事实是,他以为,突破性进展“根本不会经常发生”。

实际上,大多数技术变得更好更廉价往往是在其商业化应用后,而非在实验室里。这表明我们既需要研究新能源技术,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来部署、使用和改进这些技术。几方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不开展实用就不可能知道问题会出在哪里。”罗姆说,“很多在实验室中的好创意到了市场上却行不通。正是这种在应用和研发之间的来回往复刺激了创新。”

近年来最成功的能源新创公司之一是A123公司,这是一家位于美国麻省沃特顿的电池公司。A123公司在2009年上市,其秘密武器在于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电极来制造比传统型更安全、使用更持久的锂电池。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检测到商业化生产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同时也得益于汽车生产商对发展电动汽车的强烈需求,以及从政府得到的用于资助其建设工厂的2.5亿美元的补助。

然而三年之前,即便是A123公司正在向产品商业化迈进的时候,公司的创建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材料科学家蒋业明(Yet-Mmg CMang)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技术突破。蒋业明最初在A123公司工作,稍后又与麻省理工学院及罗格斯大学的同事合作,目标是研发制造锂电池的更简便经济的新技术。他希望能在电池栅极中储存更多电力,并增加电池每次充电后所能支持汽车行驶的距离,计划是制造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电池。

2010年,A123公司派生出了24M公司,一家可能将这一技术商业化的新创公司。他们希望达到美国能源部关于开发成本在250美元/千瓦时的电动汽车电池的目标。由于现在的电池成本大约在500~600美元,一旦成功,他们将使电动汽车电池的成本减半。蒋业明认为这个技术将“造成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

就算蒋业明的新电池最终被证明不能实现,他的发明和24M公司的建立都表明了能源技术商业化的优势,以及创新性工作所天然具有的延续性。A123公司的电池有助于建立一个适合新技术进步发育的市场,同时也弄清楚了第一代技术的局限。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上述这些就都不可能实现。蒋业明提出,无论对研究新电池技术还是扩大生产现有产品,政府政策“绝对是很关键的”。

尽管一些替代能源技术最终可能达到当前电价的水平,但目前几乎没有一项技术能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继续改进其成本和效率。哪怕有补助(包括税收鼓励和现金支持),大部分新技术仍在缩短与化石燃料的成本差距之路上苦苦奋斗。正如加州理工学院的刘易斯所说的,仅仅接近化石燃料的成本还不够,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我们过于依赖能源“奇迹”,过分夸大技术突破的潜力,很可能会忘记对协调能源转换的政府政策的需求。“所有这些美好的能源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动汽车,都“依赖于巨额补助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卫-维克托表示,“没有人知道如果政府财政不支持,这些新技术会不会还存在。”

清洁能源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涉及到电能储存、降低能源再生成本,以及改善电池的功效和成本方方面面。1366和eSolal之类的公司正在应对这些挑战,但是仅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来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是不实际的。而且,这些技术进展的产生需要能保障其实际利用的合适的大背景,这就要求国际性的政策来支持新技术的研究、检测,建立和商业化发展。

上一篇:岳阳中考满分作文赏析:风雨中,请侧耳倾听下一篇:人教B版高一数学《空间几何体》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