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

2024-07-14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2篇)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高二历史组教研工作总结

根据本期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高二历史组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新的课堂模式,现将具体情况向学校汇报如下:

一、继续抓好教研组风气建设

继续加强个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求他们写详案和教学后记,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对青年教师注重思想的沟通交流,对他们的教学行为提出严格规范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研组内的合作氛围,教学成果一起分享,有困难相互帮助,形成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

二、继续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落实

1、按要求进行集体备课,每位老师都能做到认真备课、听课、上课;作业批改和听课数都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次数。听课后全组老师畅所欲言,评出课的特色风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使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今后要长期坚持这一做法,让历史组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在备课和授课中注意知识体系的建立及问题的设计和处理,注重习题的选编并保证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要求每位教师在每课教案后必须及时书写教学反思,并列为教研活动的一项发言内容。

4、根据教学实际制作课件,提前上传到本组公共邮箱,资源共享。

三、积极进行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1、严格考勤制度,确保教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2、分配学案编制任务,在规定时间完成并上传至公共邮箱;审核人把关,然后复印,集体备课时,共同研讨、定稿。

3、每周末教研会:回顾上周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以后工作。

四、不足与改进:

反思前段的工作,大家一致认为还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集体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2、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到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多,学案的质量、使用有待改进。

为把教研组的工作做得更好,今后我们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继续在实践中完善学案的编制,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2013.05.9.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化,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材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场景的描述,教师在描述的时候要感情充沛,学生听后会深受感动,更容易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邓世昌的敬佩。

二、历史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历史知识”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考查的知识点可以包括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爱国壮举、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等内容,例如,出题列举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及注明领先大概多长时间,让学生答此类题目时能直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种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学习中产生强大的动力。

2.开展“历史知识专题讲座”,结合我国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例如,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教师可以准备与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勿忘国耻;营造这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利用乡土“历史文物”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物,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县有西梁山烈士陵园,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去烈士陵园参观、考察,之后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工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53

创造了贞观之治盛世景象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曾经这样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文明发展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映照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通过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反思后,人才能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我国从教育诞生一开始,对于历史的教学就一直存在,并随着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发展成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高中阶段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从商周时期到中国近代时期系统性的描述了中外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进程,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面广泛。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从历史总获得经验总结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

历史是一门让人了解过去的学科。在我看来,这门学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们通过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开设历史这门学科不仅能够达到传播历史与文化的目的,更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在身心发展最为快速地时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朝代不断更替,掌权的民族不断变化都无法改变汉族文化发展大方向始终如一的特点,汉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民族文明。文化的状态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基本态势,文化的统一,促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发展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因此,历史发展进程中朝代地更替虽然不可避免的引发内部的战争,但一旦面临外部侵略,各族人民依旧会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从历史进程中发现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独特之处所在,从而唤醒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的自豪感。

(二)树立危机意识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辉煌时期也经历过屈辱时期。在辉煌时期四海来朝,中国的技术与文化是其他国家争相学习的对象,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的发明与传播。屈辱时期中国是其他国家侵略肆意凌辱的对象,尤其是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侮辱,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这些不仅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以言说的苦难。不论是繁荣还是苦难都会真实的记录在历史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兴衰荣辱。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巩固,影响力也逐渐提高。这就导致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对中国进行影响和限制,以期拖慢并压制中国的发展脚步。因此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虽然前途光明,但是道路依旧坎坷。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不断灌输学生的危机意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发展意识,从而让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与信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二、知识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最大学习难关就是高考。因此从学校教育的实际意义上来看,理论知识教学依旧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最主要的环节。在我看来,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要想做好知识教学教师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历史是一门典型的主观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总结所谓的做题规律,高考中所涉及的题目也大部分属于主观发挥性题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性相对于数、理、化这一类客观性为主的学科来说要小的多。并且历史教材中百分之九十都属于文字类的描述,因此学生自学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重点知识地定位出现偏差,在问题总结方面角度过于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重难点知识进行及时的点拨和补充,从而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保证知识学习的完整性。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文学性较重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历史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重点内容熟练背诵,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地记忆能力。在我看来,机械性记忆相对于理解记忆来说在人的脑海中停留的时间相对短暂,因此依靠死记硬背所记住的知识容易在短时间内遗忘,对于历史这一类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点的学科来说,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要将机械记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理解记忆,例如通过典故引用、问题启发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

(三)回归历史真相

历史一直是影视剧拍摄所依仗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近年来古装影视剧大为流行,但注重艺术效果和商业价值的电视电影作品,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增加故事的观赏性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地改编,这就导致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历史失实现象。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是错误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拨乱反正式的教学方法,将反映历史剧片段与真正的历史事实进行对比式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印象。

九年级历史组教学研讨周总结 篇4

经过两个阶段考试,九年级历史6位老师所带班级的成绩在逐步拉大。对于这种情形,引起了学校领导和相关处室的关注和重视,考试后召开了总结会,年级组和学校领导提出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在九年级历史学科组研讨会上,大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只有一条,即课堂教学效益低,学生思维能力欠缺,最终造成了这种不理想的结局。优化九年级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善教学,已成为我们第三阶段历史教研的迫切性课题。众所周知,九年级在复习阶段的教学课型主要有三种:复习课、讲评课和练习课。而复习课在九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类课型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研究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九年级历史教学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尤其是提高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关注教学细节的意识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点是“精讲精练”或“精讲多练”的讲练结合)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活动过程

为了使研讨课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我们首先制订了计划,做好了安排,明确了主题,提出了要求;其次,扎实抓好活动过程管理。一是每节研讨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全部参加了课前的集体备课、听课、课后的探讨活动,同学科其它年级的教师全部参加了听课活动。二是研讨时先由做课教师简要说课(说教材的处理、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说教学程序的设计、说关键性教学细节的设计和生成性教学细节的捕捉及处理。说研究的价值)。其次由听课教师评课研讨,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三是每个作课教师都认真写出了详细的课后反思,每个教师都认真写出了心得体会。

二、主要活动成效

1、三位教师都做到了 “讲”与“练”实现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程序上,本模式主要采用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将教学内容,按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分为若干小单元,这些小单元构成一个连续渐进、层次各异的“知识链”。通过“讲”与“练”的交替进行,使问题逐个突破,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但“讲”与“练” 并没有严格的顺序要求,可先“讲”后“练”,也可先“练”后“讲”。

2、课后研讨、撰写心得体会及课后反思时大部分老师都从课题研究这个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作课教师能紧扣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能抓住重点,找出突破难点的切入点,并能兼顾到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如张重载老师的授课,在把握教材主体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恰当取舍,在梳理中使学生思路清晰,重点把握较好。

4、是在教学方式的选取上,能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勤于动手,教者能根据教学目标,文本性质、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闫克义老师的历史课,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5、是在处理教师讲授和学生感悟的关系上,能恰当把握好讲授的时机和尺度。三节研讨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在知识传授上准确踏实、循序渐进,易于被学生接受,每位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授课时有意突出重点,并找准难点的切入点,并难免把知识的难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渐次拉开,把知识系统地、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顾及大多数学生,使更多地学生从中获取不同层面的知识。

6、课堂提问艺术着有成效,三位教师在提问时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态度和蔼、亲切,语言有鼓励性。

7、是课堂上教学目标扎实,快速推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这节课要学点什么,采取什么形式、措施,多长时间完成它,教师都

成竹在胸,因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教学环节紧凑,张驰有度,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如张重载老师的课堂,整个课堂环节紧凑,学生对知识表现出极强的兴趣,从反馈的结果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8、注重材料的积累、收集、知识的拓宽、延深,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把知识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让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空间。

9、课型丰富、导入丰富、内容丰富、气氛特别活跃,这都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式。

10、授课语言自然流畅。有的老师语言的经典幽默,体现了超凡脱俗,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的声情并茂亲切又富有激情,都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1、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注重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

12、大都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放开嘴巴大胆地说放开思维大胆地想,放开手脚大胆的做。

13、是在学情把握上,首先能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用独特的思维和探索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从某一侧面,某一点上实现对文本的知识的超越,能够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在某一问题的认知上,实现对教师的超越,以及对自我学习现状的越越,能够在对某知识的探究中,广思畅想,由此及彼,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它知识,其次是能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听课中,做课教师关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在发现问题的过程引领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作课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能够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养成,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抓住学习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有效地思索探究,拓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阔空间,并能把学习任务转化为一种自身学习渴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品格,把自学-乐学-会学上升为一种学习性,一种学习品格,一种学习境界。

14、在研讨总结会上,各位教师就本组教学的实际问题,各抒己见,智者见智,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提出了本组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三、值得反思的一些问题

1、教师的激情不足。学生非常期盼你多给她一些笑容一些鼓励,哪怕是一句话会让她终身难忘。

2、有的还在走昔日陈路,讲得较多,练习缺乏针对性,如此下去,聪明的学生也会变成傻子。

3、机械照搬的现象较严重,没有自己的独创精神和风格。

4、个别课也有些作秀的影子,因为同学对老师全新的课型感到惊讶、木讷,回答问题好象是背下来的固定答案。

5、课堂上有些讨论性的问题才刚刚展开就急于匆匆收场,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来得急思考,未免有些流于形势。

6、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成绩极其必要,但对知识的正确客观的评价也同样重要,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中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没有指导,这样容易使全班同学迷惑不解。

7、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举手发言的多,热热闹闹一堂课,而忽视了学生一节课的真正收获是多还是少。

8、“有效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夯实,但不代表拘泥于教材,所以恰当扩大知识面还是十分必要的。

9、虽然“以学生活动为主、讲练结合”的意识正逐步加强并在课堂中逐步运用,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不习惯大胆放手,尽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不足,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放不开,生怕学生不懂,讲的意识时刻在蠢蠢欲动。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宜章湘南红军学校 黄利民 2020年上期

光阴似箭,不平凡的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7--12)班的历史教学回首本学期的工作,有得失,也有收获。在教学工作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勤恳、敬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提前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完美。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我的工作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的监督不严,课堂上没能及时的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实到位,没能做到逐一过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6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日本731》《东京大审判》《重庆大轰炸》《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影片,真正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此外,在本学年,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和旁听了许多讲座,也认真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了素质教育,团结同事,钻研业务,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德育工作方面

“德”,道家认为是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道德,品行;尤指好的品行。在高中的德育工作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作为刚进入第一战线不久的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中,狠抓学风成了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拿学生学习来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可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从进入高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外界的诱惑,在学习上总表现得不那么投入,学习上存在着一股懒散的风气。因为懒散,作业怕上交而抄袭,甚至于有的学生也不抄了,而直接把习题的答案撕下来后贴在题的空白处,这样就严重影响其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了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了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也善意地批评了抄作业的行为。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了一些有利于学习的竞赛活动。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对后进生工作方面。解决了他们的新结,让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了兴趣。如:用历史故事借古喻今,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天天埋怨等,我于是帮助他们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让其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压力催生动力”,并告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让其懂得读,思,问,练是取得好成绩最便捷的形式。

德育工作不足:面对个性超强的女生,在处理其违纪方面没有一个全面,周到的方法。这是以后努力学习的地方。

三,教学方面:

本学期担任了高一(14)(15)两个平行班的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综合这学年来,在历史方面有如下一些感想: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 篇7

一、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担负着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的任务, 是时代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与时俱进, 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此, 2011年12月28日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修订后课程标准应坚持遵循的原则;坚持德育为先, 各学科有机渗透;坚持推进素质教育,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 注重知识结合;坚持与时俱进, 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坚持减轻负担, 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尤其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进一步加强德育。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强调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 长期以来, 历史课程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历史,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 往往被看成小学科, 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学科, 不被学校的领导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所重视。所以历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甚至有些地区、有些学校, 历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大打折扣, 教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 对历史课程给予了应有的地位和课时的保证, 把它作为初中阶段一门基础性的课程纳入了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中, 给予了必要的学时, 历史课程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在新课改中已经体现, 并必将全面而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

第二, 通过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 经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自觉地学习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并且把它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观念或者教学的指导思想, 同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变革的前提下,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如何, 是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所说的教学方式, 既指教师教的方式, 又指学生学的方式。教学方式一个最主要的体现, 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科学确认。新课程标准修订后, 教师的教不光是教知识, 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注学生通过学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 有哪些进步和提升。从教学方式上说, 教师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 课堂比过去更加活跃, 充满了生气,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昂。

第四,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传统观念中, 课程资源中的教材, 一般指的是课本, 从教学观的角度来说, 又是以教科书为中心, 围绕着教科书来教学。新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观认为, 教材实际上包括教科书和其他方面的教学材料。例如史料、历史著述、历史图像材料、历史的音频材料、历史的实物材料, 还有历史的实地材料、历史古籍、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很多学校积极地开发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 诸如乡土历史资源、网络资源、视频图像等等, 甚至包括学生资源。把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的材料, 转化为教学的内容, 这就使历史教学内容在类型和形式上, 在来源渠道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有利于教师的教,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第五, 新课标要求建立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逐步建立, 它的功能和作用, 使评价更具科学性, 更能促进学生学习, 促进教学的改进, 提升整个教学的水平。同时评价本身的反馈、调整、刺激、促进的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教师学习指导.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3]万正中.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师的要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 (1) .

[4]张坤.浅谈新课标指导下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 2013 (1) .

[5]常国强, 刘敏.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11) .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备课 上课 作业批改

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是否能有效的进行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标志。

一、如何有效的开展备课活动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而与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要求相对应的正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集体性。因此,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集体备课是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的本质要求。在备课形式上,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相对孤立的教育个体,而是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的集合体。在备课内容上,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特别在我们的备课活动中要关注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备课活动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教室要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和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备课活动中必须注重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除了教材书本外,我们可以结合地方课程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另外,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备课活动中必须注重人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和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同学生的“沟通”和“合作”,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师应关注教学中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关注这些因素的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这些教学中的事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教师还要关注教学活动是否有同学生的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作业批改

课堂教学后,教师总会留下一些课后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而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每过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些练习测验。这些课后作业和单元练习试卷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有必要对作业和试卷所呈现的问题进行批改和反思。学生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这些错误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让学生继续犯这样的错误?一般来说,通过作业批改,我们可以总结出学生的错误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记忆不准确从而导致判断的错误,审题不准确造成理解错误,基本概念不理解引起错误。如果是记忆不准确造成的,在以后的辅导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果是审题不准确造成的,则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解题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审查题目中的时间、概念、关键词以及题目的分值。如果是基本概念的问题,教师就应该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概念的分析。有些概念属于常用词,还有的一些知识属于历史常识,如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这些是我们教学中易遗忘的角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我们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弥补。

参考文献

[1]叶奕.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文本分析和实践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朱煜.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光阴似流水,转眼间,就临近期末了。这期间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能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例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把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落实在工作、学习、社会中。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刻苦。积极地参加了学

校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并加强法

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发》的学习,做到依法执教;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关心集体,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学生。

二、教学方面:

本学期担任高一5个班的教学工作。针对学生刚从初中转入高中的实际

情况,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

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

变。

1、备课方面: 本学期以来,我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教学方面。其中,备课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一堂课,没

有备好课是不行的。备课时我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教师用书、课程标准,虚

心向同教研组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

好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观看教学录像,集中别人的优点

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时常和同组有经验的老教师研究教学环节。复习的时

候,我把一些典型的练习题用电脑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一起做,有效地调动

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我发现,如果一堂课我准备的充分了,有把握了,上

起课来也就自信多了,学生反应的也比较积极。相反,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我不能及时备课,或者有些教学环节处理的不到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很

不理想。所以,今后我将严格要求自己提前两个星期备课,并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有机结合起来。

2、听课方面:开展听课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学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本学

期,我能够按要求听完7节课,除了听指导教师的课外,我还听了其他年段、其他学科老师的课。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有其出色的地方,不同的教学方法

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通过听课,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学中及时地纠正;

通过听课,我也学到了很多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应用。

3、帮扶方面:通过一次的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我对各个班级学生的历

史水平有了大致的了解。依据考试成绩以及个别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我制

定了帮扶计划并给予实施。我主要是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几次成绩均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给学生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

学海无崖,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养。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本学期已经结束了,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1、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除了学到知识,还要进行能力培养及情感的升华。

2、认真备课,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突破。主动听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成长。

3、认真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对课堂效率不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和沟通。

4、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德育目标,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掌握了一些 做人的道理。

三、存在的不足:

1、课堂的趣味性不足,授课过程过多地注重知识教学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足。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认真备学生,挖掘教材。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既教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历史组教学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教学衔接  解决途径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47

历史学科在历年的文科生高考当中都是必考科目,所以,每所高中都很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的升学考试当中,历史也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一样是必考科目。按理说,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可以为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高中历史老师都反映,虽然初中阶段经过了扎实的历史知识学习,但到了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为什么初中背的那么多历史知识到了高中就用不上了呢?本文从高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出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反思,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心理没有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中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努力学习的最终目标,所以他们在经过中考之后,整个身心都会彻底放松下来,丝毫没有继续学习的力气。经过两个月的假期,在进入高中时心理很难一下子调整过来,进入学习状态用的时间会比较长。而且,在高一阶段的学习当中,学习任务并不是很重,压力也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高三才是努力奋斗的时候,高一只需要轻轻松松地就可以了,这样的懈怠情绪使得很多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学习就困难重重。

(二)初高中的历史教材有所不同

1.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内容难度比较低,浅显易懂,而且大部分知识都是在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事件,这些知识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高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有太大的难度。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内容量大了很多,而且教材的深度也比初中要深入很多,不再单纯是记忆一些历史概念,而是要对历史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这种从初中到高中的难度的跨越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

2.从历史教材的编排来看,初中和高中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初中的历史教材是以每个年代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学生按照时间进行总结和梳理就可以基本把握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而经过新课程的新一轮变革,高中的历史教材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包含了学习模块和专题训练两种形式,教材内容更加多元化。原来初中教材的“一纲一本”变成了高中历史的“一标多本”,这就使得高一的学生一下子无法适应,即使初中阶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高中历史教材的学习也很难适应。

(三)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同

首先,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每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少,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对于教学内容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可以花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反复的强调和讲解;而高中的历史教材复杂,而且每个星期安排的课时又非常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加快进度,选择重难点知识来进行讲解和强调,而对于一些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消化这些大容量的历史知识,如果这些学生在课下不能认真复习所学知识,就会导致对高一历史学习的力不从心。再者,初中的历史想要取得好成绩,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因为相对而言,初中历史的题目通常都很简单直接,而高中历史的考查点和初中有很大的区别,高中考试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通常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而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在课下理解并掌握。学生从初中的被动接受、被动记忆转变为自己要主动探究,这样巨大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让学生难以适应。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高中历史是行不通的。

(四)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只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认真记忆教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就能够取得很好的历史成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不足。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内容的扩充,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观察和总结去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很多学生刚进入高中,还习惯于套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的老方法,在考试前希望老师能画出考试的重点范围好进行记忆和背诵,这种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记忆的方法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当中是不可取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不畅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

要上好高中历史课,《历史新课程标准》是最基本的指导依据,但是,部分老师为了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往往把备课的重点都放在了教材和学生身上,殊不知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就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目标设定,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会被教材牵着走,每个细小的知识点都要涉及,从而导致教师没有了教学的侧重点,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了解和整体把握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一历史教材特点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做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顺利过渡,教学设计要详略得当、连续性强,使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自然衔接,降低学生对进行新一阶段学习的紧张无措感。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历史的课前预习工作

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是被动的学习,他们习惯了老师教什么自己学什么,老师考什么自己记什么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而高中阶段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能力,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课上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口述历史教学法 篇12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如今, 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填鸭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学不延伸到课外, 只是一种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课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考试时只是考书本上的知识。这一套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对于历史的知识掌握度差, 而且也非常容易忘记。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法, 使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停留在为了考试的层面上,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教科书, 不会去看教科书以外的有关历史的书籍, 导致掌握的历史知识非常有限, 而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想而知, 拿历史当作科目来学, 为了考试而学, 课堂上的气氛一定是紧张沉重的, 而这正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愉快而又活泼的。

二、口述历史教学法的特色

1.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以“学生主体, 体验过程, 生活经验, 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口述历史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法, 由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去搜集史料, 并且进行相关的整理与自己的思考, 让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 成为历史课程的主体, 体验调查过程的快乐, 把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堂外, 也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述历史法是一种新颖而有意义的教学法, 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 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好感, 好过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历史知识, 锻炼了能力。一方面, 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 也会使知识记得更牢。

3.知识与能力并重

口述历史法锻炼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 不仅是知识的掌握, 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提升。在口述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设置相关问题, 如何与长辈接触交流, 如何提问题, 如何记录问题, 如何整理记录的问题答案, 以及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评价采访的内容等, 这些都是知识与能力的并重。

三、口述历史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准备阶段

口述历史法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访谈技巧、小组合作、寻找访谈人物、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等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是口述历史法的关键一环, 调查阶段能否成功, 取决于这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 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好学生如何去做这些工作。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可以分别把各个小组内部负责相同事情的学生召集到一起, 给予专项培训。比如一个小组找出一名负责采访的同学, 而教师可以针对这几个采访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 这会比讲解给全班同学更有效果。

口述历史法寻找史料的阶段可以定位在这些人群与机构上:博物馆、古建筑中居住的老人、史学家、史学老教授等, 由于学生接触的人群有限, 加上一些地区史学资料的有限, 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被采访对象, 全班选择三到四个即可, 但是要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为准, 否则不计算在被采访对象之内。

访谈技巧适合讲给采访小记者, 而设置问题、联络被采访对象以及寻找人物则是小组内部讨论的重点问题, 这一部分先由教师进行统一指导, 再由小组讨论, 最后确定一个方案, 提交给教师, 教师通过后即可实施,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给予指正。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 在外出时, 可由教师带队, 但具体实施项目则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只是负责引导。

2.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其实就是具体实施, 按照计划原样实施就行, 可是实际中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采访时应该携带的工具和访谈时的礼貌问题, 都应该由教师指导。采访时应该由两至三名同学在场, 一个负责提问题, 另外的同学负责录音和拍照, 这样可以保证现场不出任何状况。如有必要, 教师也应该在现场配合学生的工作, 准备工具则包括笔、纸、录音笔、相机等;而访谈的礼貌问题则是关系到被访谈者对采访者的印象的问题, 也是会使被访谈者决定是否要将重要的内容告知采访者的重要问题。在访谈时, 采访者应该亲切、大方、保持微笑, 语气谦逊, 衣着合体, 拍照时不要开闪光灯, 室内灯光要亮, 以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思路。在采访结束时, 应该表达谢意, 并且询问被访谈者的常用联系方式, 以便在整理采访稿遇到问题时, 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答复。

3.整理阶段

整理阶段是学生整理被采访者口述历史史料的阶段, 可以由小组内部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来整理, 也可以由采访者来亲自整理, 因为采访者参与了采访的全过程, 对于被采访者说了些什么都有着一定的印象, 可能会节省一些力气与时间。整理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首先应将录音笔中的口述资料整理成文字, 并进行符合史实的调整, 然后检查错别字与遗漏的地方;其次要取好标题, 形成word文档, 打印出来再次进行修改, 并交给老师进行审阅, 以问答的形式呈现。标题要注意尽量要覆盖访谈所有的内容, 即对访谈内容进行高度概括, 做到精炼而有深度。

4.评估阶段

上一篇:学古诗,学古诗何逊,学古诗的意思,学古诗赏析下一篇:破案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