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2024-09-17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共8篇)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篇1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小结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今天我们 1

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三、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六、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教学反思: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篇2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学模块, 忽视或不够重视“名著导读”模块。有的学校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 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 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 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 把高中阶段必读的十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 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 就可轻松应对考试, 导致了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 读了名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或是由于老旧思想和功利思想, 认为名著多为大部头著作, “导”的过程很费时间, 效果又不显著, 只做粗略处理, 一点一说, 学生读一遍了事;或是即使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但仍然导不得法, 以讲代读, 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稍好一些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 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 教师自己没有读过作品, 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读, 或是干脆把这一环节略去不提, 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 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方面, 因“快餐文化”的裹挟, 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学生阅读变得功利性极强, 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 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 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 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 “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他们只看缩写本, 只看“名著简介”, 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这些都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

面对如此种种, 怎样利用语文这块阵地, 改变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让学生的阅读回归经典, 提高文化品位, 积累人文素养, 使他们能在困境中自拔, 得意时淡定, 我对名著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毫无疑问, 高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 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 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 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提高求知欲,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 对学生讲明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

其次, 大胆地尝试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来为名著阅读“造势”。我在教学中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播放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 课前讨论网络中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紧扣了学生心理, 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

最后, 举办有关名著阅读的一系列活动。比如成立班级图书馆, 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 设立专人负责, 肩负保管和登记借阅情况;举办“我爱名著”读书推介会, 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 作简短发言, 言明推荐的理由, 学生则在笔记本上写上推荐篇目的名字, 所有推荐的篇目都上交, 装订成册, 一本学生推荐而产生的“经典书目”就诞生了;还有举办“我爱名著”读书征文比赛, 优秀作品推荐到杂志和报纸上表;还有举行“读名著讲故事”比赛等,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挖掘诱点,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这些活动, 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验他们阅读的效果。

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 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 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 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否则“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只能流于形式, 浮光掠影。

我认为对名著的阅读, 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 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略读为先, 精读为后。但略读不是为图热闹而阅读, 为完成任务而阅读, 一定不能贪多, 分量不宜太重, 否则很容易流于走过场, 生吞活剥。应告诉学生要运用从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 不必拘泥于高考考什么, 灵活性大些, 功利性小些, 故我跟学生说读名著无需像读教材那样, 没必要正襟危坐, 也不需要整块时间, 只是以略读的方法浏览, 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再对文章从部分到整体, 由整体到部分, 反复研读, 了解重要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 最后通过对语言的品味, 构思的揣摩, 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从而获得知识, 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阅读的形式不仅于此, 我们还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名著中精彩的段落, 做简单的读书笔记, 复述文章梗概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 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会, 谈谈阅读体会, 交流阅读心得等等。总之, 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 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让名著阅读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篇文章读完了, 总会有所感悟, 有所体会, 若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 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写读书笔记, 摘录名著中精彩的段落或语句, 写自己独特的感悟, 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 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 都是自主阅读名著的好形式。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江西有一道高考语言综合表达题的特点对名著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可以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 既可以展示名著阅读效果, 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论语》中的一些片段改成一篇小的记叙文, 给《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来个新的结局, 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 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 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关系重大, 它将直接培养学生将名著阅读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 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 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 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 引导高中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显得很重要。名著导读教学模块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书籍, 穿梭古今, 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 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 而且也可以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那么, 重视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势在必行, 也亟期有更多的杏林同仁引起重视, 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让名著导读教学有一个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到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当今时代, 是一个“速度”时代, 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 多的是匆匆的脚步, 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 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 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 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 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 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设计这一模块,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接触人类精神高端, 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

名著导读轻视不得 篇3

(一)关于“名著导读”的生存现状

现状之一:对“名著导读”视而不见,被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认为这是学生自觉自主的事情。这种做法有悖课改精神,同时有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石教授认为,提高民族素质、修养,还是需要阅读名著原作。如果文学名著对现今青少年成为陌生的文化,那将是整个文化素养的萎缩。这句话说得很中肯。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就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是远远不够的,认为“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甚至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狠话:“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现状之二:对“名著导读”粗浅的理解转化为“读‘名著导读”,认为这是学生学习掌握名著的一条终南捷径。多年前,《中华读书报》刊登了关于“读‘名著导读”争论的系列文章。就特定的阅读群体——中学生而言,我比较赞赏《名著导读导什么》一文的观点:“名著导读,是学习的捷径还是偷奸取巧?人都是这样,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得到的就不会采用复杂的方法,通过容易之道能够达到目标的就不会去走艰难之途。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伸手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那他何必还要爬到树上去呢?读名著导读,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因为他可以在一分钟内掌握一部世界名著。我却以为这是一种偷奸取巧,因为你在一分钟就掌握了别人在几百分钟几千分钟甚至几万分钟才掌握了的世界名著,那么你所掌握的内容也只能是别人所掌握的几百、几千、几万分之一。由此观之,读名著导读是学习的捷径亦或是偷奸取巧不就不言自明了吗?实质上这是一种‘偷奸取巧的做法。”实践证明,只“读‘名著导读”的做法或是能应付考试,但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于学生良好的心性养成是有害的,不值得提倡!

现状之三:将“名著导读”划分为“考试区”和“非考试区”两大类,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记得两年前参加我市南山区教育局组织的课改经验交流会上某中学的老师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认为中考在考“名著导读”时只考教材当中的选段,或者指定考试范围的篇章。这种建议,理由冠冕堂皇,虽然最终未被采纳,但它却反映了一些教师仍然被应试教育的枷锁所束缚。现在仍然有些老师为了应试,做学生名著阅读的“保姆”,替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归纳中心大意、分析中心人物、赏析经典细节、评价艺术特色……,然后利用课堂苦口婆心地灌输给学生。

现状之四:对“名著导读”中“名著”二字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我们没有必要把孩子禁锢在所谓经得起时空考验的作品上,只要大部分学生喜欢读的作品就应该归纳到“名著”。何谓“名著”?它的标志是什么?M·J阿德勒,美国学者认为有六条衡量的标准: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2.“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它们所论述的是关于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题材。3.“名著”,永不过时。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6.“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此作为标准衡量,谁也不敢否定现在孩子们热衷读的作品中没有名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中的绝大部分不可能成为名著。孩子们的认识水平和辨别优劣的能力是比较低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把孩子们往已被公认的“名著”的路上引,而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三流、四流的“名著”上呢?

(二)充分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

培根早就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关于读书尤其是读名著的作用,古今中外,名人圣贤,甚至是乡村野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语文新课程总目标也明确要求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惟一途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名著导读”的作用。

在思想上,广大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改精神,高度重视“名著导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能忽略的关键环节,和语文教材中其他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同时,“名著导读”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竭甘泉。所以,学校、家长做好课标推荐名著的购置,使每位学生手中拥有这些名著,这是充分发挥“名著导读”作用的物质保障。

在策略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册提供的“名著导读”,这里既有对名著的内容简介,又有精彩纷呈的选段,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点评”以及“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如果开好这个口子,在不动声色中就将学生领入名著原作的知识海洋和精神殿堂。这里教师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在时间安排上,每学期选择一本名著作为课内阅读读本,集中用两周课上的时间把它读完,其它的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安排学生课后阅读。教师应穿插读法指导,以利学生掌握精读、泛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法。

在成果呈现上,既可通过办专题板报、举办“读名著、讲故事”、“我与名著的心灵对话”等形式灵活多变的沙龙活动,也可以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进“学生成长档案袋”。

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扩大阅读量,以便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

没有名著陪伴的学生,收获的将只能是精神的匮乏和灵魂的贫瘠。让我们一同踏上洋溢着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芒的名著之旅,在这里,我们将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律动,我们将听到美妙的铃声!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篇4

<伊索寓言》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 伊索寓言》 是一部寓言故事集。伊索,生于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伊索是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还善于用寓言讽刺权贵,因“衷读神明”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 伊索寓言》。

寓言,就是寓理于言,即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一种文学体裁。寓言的篇幅一般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 伊索寓言》 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说:“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读《 伊索寓言》 不仅能使人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还能增长智慧。《 伊索寓言》 以极为讽刺、幽默的方式,告诉人们许多充满韵味的人生处世哲理,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 伊索寓言》 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文字简朴,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最突出的是广泛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它赋予各种各样的动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语言,让它们在故事中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交谈,这样大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

《 伊索寓言》 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非常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在(堆夫和蛇》 中,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与后来对蛇的憎恶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 .品味生动的故事。2 .感悟深刻的寓意。3 .学习寓言的创作。教学重点: .品味生动的故事。2 .感悟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 学习寓言创作。教学准备:

浏览《 伊索寓言》。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芝麻开门

一、活动要求

L 经典回放:概括一则你最喜欢的《 伊索寓言》 故事内容。2 .智慧点击: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二、学生活动

(杨业同、王俊杰、黎永恒、邓媛方、李丹妮、欧阳紫莹、黄淑敏)1 .《 狐狸与葡萄》 :写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故事。

智慧点击:讽刺了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们,他们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自的,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狐狸和山羊》 :掉在井里的狐狸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的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

智慧点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狐狸”,警告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乌龟与老鹰》 :乌龟学飞翔,结果却摔死了。

智慧点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故事也告诫我们不要好高鹜远,否则会摔得很惨。.《 蚊子和狮子》 :微不足道的蚊子战胜了百兽之王,而它沉醉于胜利时却撞上蛛网。

智慧点击:强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农夫和蛇》 :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蛇却咬死了农夫。

智慧点击:有些人邪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告诫人们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对待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乌龟和兔子》 :一只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因为骄傲,输给了乌龟。智慧点击: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狼和小羊》 :一只小羊和狼斗争,最后小羊被狼吃了。智慧点击:敌人的话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掩盖其险恶的用心。.《 狐狸和狮子》 :一只狐狸看到一只狮子被关在笼子里,就狠狠地骂它。智慧点击:势利小人常常在英雄失利的时候讥笑他们,来证明自己的高明。9 .《 狐狸和樵夫》 :狐狸为躲避猎人们的追赶来到樵夫这里,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猎人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他嘴里说不知道,却做手势告诉他们狐狸躲藏的地方。智慧点击:有些人嘴里说要做好事,而行为上却作恶多端。要想获得他人的,首要的是言行一致 《马与马夫》:马夫偷偷地把喂马的大麦卖掉了,却每天给马擦洗,用梳子械理马毛。

智慧点击: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总喜欢用花言巧语和小恩小惠去贿赂别人,却把别人最必需的东西夺走了。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关心别人不要只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来。

〔 设计意图:分享有趣的故事,个性化解读寓意,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二:写作密码

一、活动要求,评析你最喜欢的一个寓言形象,揭示写作密码。2 .品味你最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探究《 伊索寓言》 的特点。

二、教师指导 一只很酷的蚊子。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则寓言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败在小人物手下的人。

评析:这只寓言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蚊子,与狮子挑战前吹着喇叭冲过去,将它的自信勇敢表现得活灵活现;胜利后,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将它的得意忘形展现得栩栩如生。蚊子精彩的表演,妙趣横生;戏剧化的结局,发人深省。写作密码:寓言的主角大多是拟人化的,演员的表演要生动,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描写等写作手法来表现。2 .狐狸和葡萄。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孤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成熟的葡萄,馋涎欲滴。它很想摘葡萄,可是够不到,无可奈何,只好走开,嘴里自言自语地说道:“葡萄是酸的!“ 有些人同样如此,他们无法获得成功是因为自己无能,但却总是怪罪于客观因素。

品味:食肉的狐狸从不吃葡萄,但伊索说它因为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若选爱吃葡萄的动物,如猴、松鼠是否更合理一些?

写作密码:寓意才是寓言的灵魂。作者设置的是要吃而没法吃到的矛盾情景,讽刺的是生活中某些人物性格上的弱点。寓言以表述教训、哲理为目的,它只要求在幻想事物与现实事物之间找到一种联系,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三、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评析寓言丰富多彩的形象,品味寓言故事,感受寓言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表现力,体会《 伊索寓言》 的特点。)教学活动三:小试牛刀

一、活动要求 1 .创编一则寓言。.题目自拟,字数在200 字左右。

二、写作指导 .物色演员。故事中的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非生物,还可以是神仙、魔鬼、怪物,甚至可以是虚构人物。.设计情节。情节就是这些角色在什么情境下相遇,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最后的结果如何。3 .点示寓意。

(l)讽刺:借此喻彼,借古讽今,借物讽人,嘲讽社会,抨击时弊。(2)训诫:寓言是文字化的漫画,是漫画了的生活,让读者在笑声中得到深刻的教训。

(3)启示:寓言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的人生启迪。(杨业同、王俊杰、黎永恒· 邓媛方、李丹妮、欧阳紫莹、黄淑敏)

一只香璋

一天,一只香獐被猎狗追赶的四处逃窜。它玩儿命地摆动鬼脸似的屁股,希望能迷惑猎狗。但猎狗很有经验,并不中计,香獐只好拼命逃跑„„ 香獐体力终究比不过训练有素的猎狗,当它被猎狗摁在爪下时,筋疲力尽地说道:“你为什么死也不放过我呢?”猎狗气喘吁吁地回答道:“谁让你有值钱的麝香呢!” 有时候,拥有财富,是福气,也是祸患。

两株树苗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两株小树苗。一天,生物学家把小树苗A 带进了实验室。

小树苗A 在温度恒定的大棚里吸取着化肥,肆意生长着。而另外一株树苗B,则接受着狂风暴雨的洗礼,万分艰难地吸收着微不足道的养分。夏天,当小树苗A 汲取着那永不缺少的水时,小树苗B 却在与干旱做斗争。冬天,当小树苗A 享受着暖气时,小树苗B 却在天寒地冻中活动着寒冷的身躯。

两年后,两株小树苗都长大了一些,小树苗B 饱经风霜,看似更小一些。因为经费问题,小树苗A 被重新栽回了森林中。

当小树苗A 再一次见到老朋友时,不屑一顾地说:“你这几年白浪费光阴了!跟没长一个样!”小树苗B 微笑,不语。

晚上,小树苗A 打着哆嗦,说:“这鬼地方怎么这么冷,冻死我了!”第二天早晨,小树苗A 永久地睡着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优越的环境是温柔的杀手。

两只老鼠

一只年轻的老鼠正在觅食,偶遇了一只年长的老鼠,年轻的老鼠停下手中的活跟年长的老鼠聊天。刚开始,他们都有一些拘束,聊着聊着便打破了尴尬。年轻的老鼠开始吹嘘自己的强壮、胆量及智慧,年长的老鼠则在一旁倾听。正当他天南海北吹得天旋地转之际,一只猫突然向这里扑来,年长的老鼠撒腿就跑。而年轻的老鼠依然沉浸在自己所编织的美梦中,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人迟早会被残酷的现实扳倒。

优秀的鸟儿

一只被人类养大的鸟儿放生后,回到了森林。他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同类,情不自禁地欢歌悦舞起来。很快,所有的鸟儿都被他吸引了过来。

“哟,他唱得多好听啊!我从未听过这样美妙的旋律!”一只围观的鸟儿夸赞道。“看呐,他的舞姿多么的优雅,像天空中旋转的星星!”不知是谁又高声夸赞着。

那只鸟儿看了大伙儿一眼,猛地往上空一冲,华丽地张开翅膀,在空中垂直地旋转了360 “,而后又头朝下,后空翻了几圈,最后稳当当地停落在一根小树枝上。鸟儿们惊叹不已,他们从没见识过这样优秀的鸟儿。

“嘿,我很优秀,不是吗?”那只鸟儿跳到大家面前高傲地说,“我可是世界鸟儿才艺大赛中的优胜者!我的主人会帮我把羽毛染成五颜六色„ „ ” “快逃啊,蛇来了!”鸟群中突然传来呼喊声,大家张开短而有力的翅膀,奋力逃离。那只“优秀”的鸟儿,因为美丽的翅膀卡在了树枝间,所以被蛇迅速地捕获了。

拥有实实在在的本领,才是生存的本质。

新款机器人

天才发明家瑞恩最近在研究最新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将完全按照人的轨迹模式行动。“好,芯片终于装上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吧!”瑞恩小心翼翼地按下开关,所有人屏住了呼吸,期待着奇迹发生。开始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机器人按照设计的程序表演。突然,机器人在运行走路这项程序时,轰然倒下,发出“吱吱”的声音。瑞恩大惊失色,尖叫着:“不可能啊,我明明将程序设计好了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瑞恩拆了机器人检查,终于找到了原因,结果令人震惊一机器人没有设置摔跤程序。

人要学会摔跤,才能学会走路。

最后一只狐狸

森林里,狐狸一家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从未走出过世代生存的家园,所以并不了解,这是最后一片森林,而他们是最后3 只狐狸„ „ 因为狐狸越来越稀少,所以狐毛大衣成了高贵的象征。只要能猎到一张完整的狐狸皮,就足够100 代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狐狸一家平静快乐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这片仅存的森林很快就被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猎人如洪水般涌人森林„ „

刚起床的小狐狸发现身边的爸爸妈妈不见踪影,可自己却毫发无伤。他寻着零星的血迹,走进了一家名牌服装店,橱窗里正挂着刚刚做好的狐皮大衣。小狐狸闻着爸爸妈妈的味道,被一张大网抓走了。

人类的贪婪,能毁灭这个世界。

雪花与梅花

寒冬来了,皑皑白雪连绵不断地在空中尽情舞蹈,有的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有的跳着热情奔放的探戈,还有的在上演空中芭蕾„ „ 梅花也盛放了,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 „ 雪花们骄傲地说道:“我们是冬天的标志,我们可以给人类带来欢笑,我们是最棒的!谁都无法超越我们!" 梅花沉默地伫立在一旁,听着雪花们的冷嘲热讽。

春天来了,雪花慢慢融化了。梅花虽已凋落,淡淡的幽香却留在了绿意盎然的枝头。

狂妄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珍贵的品质才是未来的希望。(设计意图:目的明确、指导细腻的读写迁移式名著导读,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八下名著导读(答案) 篇5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神秘岛》、《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阿龙纳斯的仆人叫,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的一部书叫,“鱼叉手之王”指的是。

(康塞尔)(《海底的秘密》),(尼德•兰)

3.潜艇的主人是。

尼摩船长,4.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做的。(大叶藻)(贝壳类的足丝)(鲸的触须)(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

5.鹦鹉螺号的船长精通()种语言。A.4种B.5种C.6种

A(法、德、英、拉丁)

6.鹦鹉螺号船长为船员选择珊瑚地为墓地,是因为()。

A.珊瑚很漂亮B.珊瑚虫可以封锁墓地C.珊瑚石比较坚硬

B

7.鹦鹉螺号最后的结局是()

A.被海军战舰击沉了B.被卷入漩涡不见了

C.突然消失了D.顺利返航

B

8.鹦鹉螺号是用()击退了土人的进攻

A.枪炮B.大火C.电力D.高压水枪

C

9.《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的,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获1915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10.1796年开始,贝多芬得了一种永远治不好的病是失聪,他极度伤心,1802年开始,他写了封信给他的弟弟,世称。

《海利根遗嘱》

11.“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谁的外貌描写?

A.托尔斯泰B 米开朗琪罗C 贝多芬

B

判断题

1.使米开朗其罗25岁一举成名的作品是《哀悼基督》(《耶稣死像》),这件作品用3年雕成,表现了他爱国主义精神。

2.米开朗琪罗一生中惟一的一张别人的画像是卡瓦列里,是他使米开朗琪罗决定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穹窿的木雕模型。

3.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被称为近代的《伊里亚特》的作品是《安娜·卡列尼娜》。错

4.《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自得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罗曼·罗兰的《约

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5.罗曼·罗兰之所以要写《名人传》,是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

名著导读《家》 篇6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

二、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三、人物形象

1、许倩如:一个大胆,有个性新女生,出生富家,父亲是个宽容的人,小时母亲去世,时常与有思想青年一起,携助办《黎明时报》,发表进步言论,带头剪去长头发,并鼓励女生剪头发。后来到外地追求新生活。

2、钱梅芬: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她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期待着与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姻缘,而家长的一时任性,就使她的美好愿望成了一场梦!她只有尊从家长的意愿另嫁他人,但她与觉新青梅竹马,旧情难忘,因此终日愁苦,以致重病缠身,精神的、肉体的折腾伴随着她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是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礼教夺去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

3、瑞珏:这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但当她知道觉新和梅的关系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爱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在她临产时却为了避免“血光之灾”被赶到城外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下婚姻的牺牲品。她是那么爱觉新,可连在临终前看上觉新一眼的权利都没有,可见封建礼教之吃人!

4、鸣凤:鸣凤本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对现实毫无反抗意识。她和觉慧少爷相爱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次次冲击着这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在鸣凤面临着要成为冯乐山的小妾的危机时,她开始要反抗,当她意识到觉慧已经不能给她真正的爱情时,鸣凤便毅然选择用死亡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5、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

同堂的大家庭,于是,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6、觉慧: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7、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随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8、觉民:起初是稳健温和的人。他虽然逃过婚,但却只是单纯地为争取自己生活的权利和幸福。他的长辈们的不义行为,使他认清了“在两代人中间妥协简直是不可能的”他才决心完全走上反对旧家庭的叛逆的道路。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

四、故事情节

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① 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

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 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 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2、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3、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4、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5、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悲痛的故事。

答: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因为陈姨太的要求,觉新被拒之门外,不能和瑞珏见最后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6、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

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7、简述觉慧反抗的一个故事。

答:冯乐山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其他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觉民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8、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请简述一个故事来说明他幼稚的一面

答:作为高家少爷的觉慧,与丫鬟真心相爱,但又经常出于矛盾之中,下不了决心。高老太爷

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向觉慧哀诉,他没有听完哀诉就把鸣凤遣走了。鸣凤被逼无奈投水自尽,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9、简述《家》中梅的爱情悲剧。

答: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10、请用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①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贪婪地汲取知识,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之后,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他都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

② 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要求,送瑞珏到城外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不能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1、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12、《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试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13、巴金的《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也深刻地层现了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请你概述一个情节,表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参加学生运动,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的觉慧,一回到家就被叫到祖父的面前,他惊恐不安地等待假寐的祖父训斥。当祖父睁眼后,却又奇怪地挥手让他出去,可正当他走时,又被叫回,严厉地责备他上街散传单,又痛骂学生太嚣张,太胡闹,不读书只闹事,不如不进洋学堂。觉慧忍气开口想分辩,又遭怒斥,并让叫来觉新,让哥哥好好管住觉慧。

14、《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答:“他”指的是觉新。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还想到德国(外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由于他的祖父想抱重孙,他父亲便给他定了一门亲事,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所爱的表妹,而且年内就要结婚,婚姻和升学的希望都成了泡影。

15、高老太爷希望有一个重孙子,想早日给高觉新提亲。“他(觉新)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高觉新的亲事最终是怎么决定的?请简要叙述。

来说媒的人很多,觉新的父亲和继母商量、选择后,只剩两家,而这两家请来的媒人情面同样大,他父亲就用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名字分别写在两方红纸上,在祖宗的神主面前祷告后,拈起一个,亲事就这样决定了。

16、简述“瑞珏之死”的主要情节。

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育。觉新流着泪容许了晚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消费。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苦楚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初一面。

17、《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答: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呜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18、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答: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

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鸣凤: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五、内容升华

1、简述《家》的艺术特色

(1)热烈浓郁的抒情气氛。作者热情地礼赞美丽的青春,猛烈地抨击封建势力的罪恶,把自己感情的潮水,用洗炼流畅的语言痛快淋漓地倾泻出来,使人感到作者的感情与作品中极表同情的人物的感情已经同化了。这种主观感情的人物化,具有诗一样的情绪,抒情意味浓烈而隽永。(2)善于挖掘人物心灵的丰富内涵,展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鸣凤投湖前的内心独白。(3)情节结构庞大严密、跌宕有致。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全书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4)语言精练生动,流利畅达,总带着一股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总之,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形成单纯、热烈、畅快、明朗的艺术特色。

2、《家》是如何表现反封建的主题的

(1)小说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二是以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觉醒、反抗和他们光明的前途。(2)小说通过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综合,显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新生力量必然崛起的历史趋势,从而完成了对反封建主题思想的表现。

3、简述《家》的主题思想

《家》描写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风、瑞珏三个女性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4、爱情故事是《家》中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写了哪几对青年的爱情? 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

5、谈谈《家》的思想成就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著。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

1、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

2、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

3、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6、为什么说《家》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7、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8、比较鸣凤和四凤的形象。

鸣凤和四凤相比,生活的12时期较为提前,但他们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进步作家笔下的下层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形象。从思想上看,四凤比较成熟,她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和周萍的阶级差别,感情为第一位;从感情上看,鸣凤较为理智,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情感的不被允许和不可能性,因此她在爱觉慧和不愿拖累的矛盾痛苦中头湖自尽。两位女性同是受侮辱的悲剧形象,同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9、分析觉新的复杂性格极其成因。

A、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性格上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就两重性格而言,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10、《家》中高老太爷最后的死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之后产生的错觉:“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地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见他的孙儿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从这一段中你看出导致他死亡 的原因是什么?

从这一段中看出导致他死亡的两个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11、试简述《家》的思想内容。

答:《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呜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名著导读课的具体操作 篇7

1. 名著导读课的意义

名著的阅读是高中学生应有的课外阅读。众所周知,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 它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其文学乃至文化素养和完善其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处于无人指导的放任自流状态, 存在着许多误区, 如阅读效率底, 阅读品味不高等。名著导读课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其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 它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结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能够激起学生对这些经典名著的兴趣, 使他们醉心于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而不是整天沉迷于阅读垃圾, 那么名著导读课就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2. 教师备课的准备

要真正上好名著导读课, 教师对于这些经典必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决不能企图“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读过《红楼梦》的老师能导读好《红楼梦》。再如《论语》, 就现状而言, 许多中学教师除了课本上选过的那几则之外, 几乎都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 更别说对它有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必须补课, 比如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好好阅读一番。

3. 课型安排

名著导读的课型完全可以多样化, 常见的适合操作的有教师串讲型、主题讲座型、读书报告型、课题报告型、作业练习型等等。教师串讲型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课型。高一年级语文组曾经布置过学生阅读必修一所导读的名著, 要求作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 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未能真正贯彻实施, 我想, 如果条件允许, 让学生就其读书报告进行交流, 那将是非常有益的。主题讲座型本人曾经进行过尝试。我讲的是《万世师表——谈谈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我的目标并不在全面的介绍《论语》或孔子, 只想从一个角度来让同学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让人感到亲切的孔子, 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论语》的兴趣。从我的调查来看, 这次讲座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因为同学们当中有不少开始自己阅读《论语》的了。

4. 学法的指导

以《论语》为例, 它的全文只有两万字, 但因为是文言,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 困难还是不小, 这时候, 教师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指导学生阅读《论语》这样的古籍, 版本的推荐最为重要, 版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无疑是最好的版本。杨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的译注虽然也有不少未能解决的问题, 但从总体水平来看, 现今出版的《论语》著本还没有能跟他相媲美的。选好版本以后, 对于一般的同学, 我们可以建议他们精读其中的三四篇, 其余的泛读, 使他们对《论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一小部分对《论语》真正感兴趣的同学, 自然可以建议他们从头到尾精读一遍, 特别要提醒他们注意好好利用后面的《论语辞典》。提示学生阅读当中如有疑问可以及时向我们询问。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好这本书, 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之外, 文言阅读水平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对高考文言阅读也是绝对有好处的。

必修1~5“名著导读” 篇8

1. 下列关于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 ,自顾自地边走边唱歌 ,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

B. 觉慧没有参加高老太爷的大殓仪式,因为道士说他的生肖与大殓的时辰有冲突。他虽然没有反对,但心里不相信这些。(《家》)

C. 许攸向袁绍献计攻许昌,袁绍不听,致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计 ,烧毁袁绍积于乌巢的军粮辎重,大败袁绍。《三国演义》)

D. 伏盖太太的公寓住着七位客人:库蒂尔太太和少女泰伊番,老头波阿雷和中年男子伏脱冷,老处女米旭诺,高老头和年轻人拉斯蒂涅。(《高老头》)

2.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堂吉诃德第三次出行先是前往波索拜见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却被桑丘蒙蔽,并未见到这位姑娘。后来在林中与参孙学士假扮的白月骑士展开较量,参孙学士落败,堂吉诃德继续他的骑士之旅。(《堂吉诃德》)

B. 刘备为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而亲率军队讨吴,吕蒙“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三国演义》)

C. 突然他(加西莫多)轻轻拉她(爱斯梅拉达)的袖边。她转过身,他装出心平气和的样子,对她说:“您要我帮您去找他吗?”加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达爱法比,便把一切痛苦藏在心里,主动提出这个请求。加西莫多找到了卫队长,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法比虽然想见她,可是实在脱不开身,加西莫多只得无功而返。爱斯梅拉达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责怪他。(《巴黎圣母院》)

D. 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

3.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和故事情节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多部(篇)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大致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

B.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三兄弟的爱情或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所扼杀,或者屈服于包办婚姻而酿成悲剧,或者反抗家长的干涉争取自由结合,这种种不同遭遇,表现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生活道路。

C. 街亭乃汉中咽喉之地,如果街亭有失,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关键时刻,众人推荐参军马谡前往驻守,于是马谡立下军令状,率精兵去守街亭。

D. 《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抒情的特色:美就美得白璧无瑕,丑就丑得令人恐怖。小说也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是十六世纪英国杰出的戏剧家,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喜剧《威尼斯商人》、小说《悲惨世界》和《雪国》。

B. 《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宝玉鄙弃功名富贵,追求率性自然,公然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林黛玉与贾宝玉情趣相投,从不对宝玉说读书求功名的“混账话”,不像薛宝钗那样做封建社会标准的“名媛淑女”。

C.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义”可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足可统率《论语》全书。

D. 《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把中国几千年历史归之“吃人”二字,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对中国旧制度和腐朽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彻底否定。《呐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作。

5. 下列对《论语》有关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A. 孔子认为对百姓不能施行暴政。

B. 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率先向善。

C. 孔子认为道德对人有感化作用。

D. 孔子认为执政者应当虚心纳谏。

6. 下列对《论语》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A. 孔子憎恶到处宣扬别人缺点的人

B. 孔子憎恶人品卑劣却妄想登上高位的人

C. 对话体现了君子好恶分明的原则

D. 对话表明君子并非无原则的好好先生

7. 下列有关名著人物、结构和情节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雷雨》中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又孤独冷酷,他既想竭力摆脱令人窒息的处境而又屈从于这种处境,所以作者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B. 《呐喊·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吃血者和流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C. 《家》中的觉慧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于是他不得不瞒着高家的所有人,只身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D. 《三国演义》中,南蛮政变后,诸葛亮为收服人心,“七擒七纵”孟获,由于他恩威并施,孟获最终归顺,为蜀汉出兵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E. 《哈姆雷特》中,国王克劳狄斯在偷听哈姆雷特母子对话后,感觉自己弑兄篡位的罪行已经败露,立即蓄谋置哈姆雷特于死地,以消除威胁。

8.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从父亲的魂灵那里得知父亲被害的真相后,本已极度悲痛的精神更加重了,为了防止叔叔的加害,他决定装疯。

B.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张飞上来夹攻,两人并战30回合仍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助战,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下去。(《三国演义》)

C. 弗罗洛得知弗比斯将要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就身穿黑衣,跟踪这对年轻人,直到他们幽会的小旅店。他先是藏在阁楼里,然后手握着一把匕首破门而入,杀死了弗比斯。(《巴黎圣母院》)

D. 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厮杀。当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时,刚好一阵风吹来,把他从风车上摔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爬起来。当天,他们在林子里度过了倒霉的一夜。(《堂吉诃德》)

E.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二、填空题

1.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小说描写了湘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2. 用鱼叉扎鲨鱼,可鱼叉却被鲨鱼带走了,他就用小刀,小刀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丢了他就用舵把,但鲨鱼最终还是吃光了那条大鱼。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 记叙的精彩故事。

3. 《论语》名句填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子曰:“ ,可以为师矣。”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5)子曰:“见贤思齐焉, 。”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 ,是以谓之‘文’也。”

(7)子曰:“ , , ,何有于我哉?”

(8)工欲善其事, 。

4. 《家》是巴金“ ”中的第一部。作品自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5. 《雷雨》中的人物丰满而复杂,有些人物既有可恨的一面,也有可怜的一面。曹禺就将 ,(人名)归于伪善却仍然还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一类人物,她最具“雷雨”一样的性格。

6. 《大卫·科波菲尔》是“ 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的 。小说中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狄更斯以他的父母为原型塑造的,密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用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称做“ 主义”。

7. 1827年,雨果发表《〈 〉》序,猛烈抨击了 的种种清规戒律,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序言。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8. 狄更斯23岁时凭借 赢得声名,其代表作是 ,这部小说包含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真实,其主线是 。

9.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 ”,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 高峰,它问世于清代 时期,现在的120回本包括曹雪芹的前80回和 的后40回续书。这本书不仅 ,也艺术上也叹为观止。

10. 朱光潜晚年时被称为“ ”,这是因为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 ,他的 写于1932年,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11. (书名)主人公的游侠冒险非常曲折滑稽,其实折射出16世纪末、17世纪初 ,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 倾向。

三、简答题

1.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都做尽各种各样的挣扎,希望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请举出三个这样的例子。

2.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如《祝福》中的柳妈等妇女,《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说说你对“帮闲”的理解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结合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4. 《红楼梦》第八回的相关人物被脂砚斋评为“晴有林风”,清代徐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曾说“晴雯,黛玉之影子也”,说明黛玉和晴雯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对其主要相似之处加以简要概括。

5. 请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爱情悲剧的相关情节。

四、文段选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一)

燕人畔。齐宣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1)按文意理解,文中的哪些人是“古之君子”,哪些人是“今之君子”?

“古之君子”: 。

“今之君子”: 。

(2)结合文段概括“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3)指出文段运用的一种主要论证方法,并做简要阐述。

(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仆倒,倒下。

(4)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用“正”字诠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 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 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狠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去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 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5)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上一篇:学生坚强的演讲稿下一篇:谈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