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报告

2024-05-23

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报告(精选12篇)

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报告 篇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已经逐渐从一种奢侈品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通讯工具,手机的消费群越来越广,校园也正在成为手机消费的巨大城市,中学生中的“手机一族”也越来越多,我们对校园手机问题作了以下调查:

一、校园使用手机的现象及调查分析。

在能不能用手机这个问题上,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成年人手机已经普及了,孩子们用手机是一种趋势,孩子有了手机,就相当于家长放出去的风筝,给孩子身上绑了一根线,可以控制孩子的行踪,如果给孩子买张电话卡,给家长打电话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孩子手里,有时孩子回家晚了,家长不放心,又无法取得联系,只能干着急。而孩子多数贪玩,玩起来就忘了给家长打电话,因此,有些家长宁肯自己生活上节俭一些,也要给孩子花这个钱,而在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娱乐玩耍的,都普通存在上课期间发短消息的情况,手机在学校真实的使用状况可见一斑。

二、校园使用手机的危害分析。

第一、它滋长了学生间盲目追求时尚的虚荣心理,造成学生间的攀比。

第二、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往往会被各种不良手机信息所迷惑。

第三、加重家长经济负担,第四、手机用多了,会产生手机依赖症,具体表现在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正常学习。

第五、中学生玩手机还会中毒;

第六、产生不安全因素。

第七、可能会诱使学生犯罪。

三、应对校园手机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校园禁机令。

我认为,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学校德育的老问题,学校一纸禁令虽然只能在表面上解决问题,但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更好的处理办法前,还是十分需要这一纸禁令的,毕竟学校老师面对的还是一群没有多少自制度力的学生。

2、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如果要彻底解决手机问题,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不然,科技越发展,科技数码产品应越多越新颖。

总之,这是一个十分棘手而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要学会自律,学校要加强引导,而家长们也要极力配合,我想只要三方合力,手机不再成为学校大害,也不会影响课堂学习状况,而是成为学生辅助学习方便生活的好工具。

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报告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手机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之一。同时, 伴随手机消费群体的扩大和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及完善化, 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即“手机控”现象, 它特指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必须不时查看和使用手机。对上班族而言, 多体现为在上下班途中、吃饭及睡觉前的空隙时间玩手机;对大学生而言, 则多体现为随时随地, 甚至是在课堂上玩手机。

根据调查, 高职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达96. 2% 。由于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 在控制力上更弱, 因此, 在如此高的手机拥有率下, 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在高职学生当中更加普遍和严重, 而放任这种现象的加剧将会使高职学生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但是, 手机的普及与日常使用显然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 除非学校制度禁止手机进入课堂, 否则课堂玩手机现象无法避免。因此, 有必要对高职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探讨其表现形式和原因, 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有效管控这种现象。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实地调查的对象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高职三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 份, 收回问卷295 份, 剔除不合格问卷6 份, 得到有效问卷289 份。此289 个样本涵盖该校7个二级学院的20 个专业, 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2. 1 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 高职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高达96. 19% ( 如图1 所示) 。在如此高的手机拥有率下, 高职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比例也很高, 达到82. 01% ( 如图2 所示) , 只有不到18% 的学生在课堂上不玩手机。而在玩手机的学生中, 只有29% 的学生一堂课大概玩20 分钟以内, 17. 32%的学生玩手机超过大半堂课, 11. 69% 的学生则玩一整堂课, 还有41. 99% 的学生则不确定玩的时间 ( 如图3 所示) 。上述调查数据说明,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而且玩的时间还不短。显然, 这个调查结果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并需要找到有效的管控措施来解决问题。否则, 不仅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跟进课程, 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教师的课堂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 2 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具体情况

( 1) 玩些什么?

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都玩些什么呢? 根据调查, 排在前4 的项目有: 上微信 ( 25. 26% ) 、聊QQ上空间 ( 23. 38% ) 、刷微博 ( 12. 8% ) 、玩游戏、看小说 ( 10. 92% ) 。一般教师都认为学生上课玩手机就是看视频、看小说或者玩游戏, 实际上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上课时更喜欢用手机登录一些社交网站或者平台进行聊天讨论以及社会交往。

( 2) 什么课玩?

高职学生一般上什么课更容易玩手机呢? 根据调查, 47. 6% 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容易玩手机, 22. 71% 的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上容易玩手机, 20. 96% 的学生在选修课上容易玩手机; 只有8. 73% 的学生会选择在专业课上玩手机。这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知道专业课程对其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一般不会选择在专业课程上玩手机。显然, 高职学生对非专业课程的重视度不高, 因此, 非专业课程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课堂玩手机的问题并需要找出有效的管控措施。

( 3) 为什么玩?

高职学生为什么上课要玩手机呢? 根据调查, 排在前4 的原因是: 课程内容不吸引人 ( 24. 56% ) , 老师讲课不吸引人 ( 21. 4% ) , 上课累了, 想放松一下 ( 19. 12% ) 和不能适应没有手机的感觉 ( 18. 07% ) 。这个调查结果说明, 大部分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是因为授课课程不吸引人的原因, 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则是因为自身被手机控制了, 因此即便上课也不能离开手机或需要借助手机来放松。

( 4) 不玩会怎么样?

对于“如果上课不玩手机, 你会怎么样”的提问, 64. 35% 的学生表示会感觉不好, 只有35. 65% 的学生表示没有关系, 并会将心思转移到课堂上。而感觉不好的学生中有高达72. 3% 的学生表示即便不玩手机, 他们也不愿意跟进课堂, 而会选择干别的事。这说明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课堂上已经被手机控制住了, 并且自身的上课习惯也不是很好。因此, 即便不能让其在课堂上玩手机, 教师授课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

2. 3 教师对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态度

对于高职学生课堂上玩手机, 教师是什么态度呢? 调查显示 ( 如图4 显示) , 一半以上的教师 ( 占51. 79% ) 态度比较温和, 只会警告或劝告学生不要玩手机; 有10. 27% 教师则会采取“没收手机”的严厉措施; 但也有37. 95% 的教师不会采取任何措施, 即无视这种现象的发生。这说明教师对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容忍度并不算高, 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度, 大部分教师不会选择采取过于严厉的措施来进行管控。

2. 4 学生对教师管控课堂玩手机的态度

针对教师警告或劝告学生上课不要玩手机的温和措施, 调查显示 ( 如图5 所示) , 有约一半的学生 ( 占48. 86% ) 会听从, 并重新跟进课堂;40. 64% 的学生会表面听从一会儿, 之后仍然继续玩; 还有10. 5% 的学生根本不听从, 仍然我行我素。这说明教师采用较为温和的管控措施对高职学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作用不是很大, 因为仍有约一半的学生最终不会完全遵从管控。

2. 5 学生能接受的课堂玩手机的管控方式

假如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堂效果, 必须对课堂玩手机现象进行管控的话, 那么学生更愿意接受哪些方式呢? 调查数据如图6、图7 所示, 表明学生更喜欢温和一些的方式, 如警告或者开展教育进行劝告、在课堂上创造利用手机的机会、将玩手机与考试成绩挂钩或者处罚玩手机等, 而不太喜欢没收手机或者不让带手机进课堂等严厉的管控措施。由此我们发现, 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采取某些抑制学生玩手机需求的管控措施, 或者采取某些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 可能会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课堂玩手机的问题。

3 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及研究, 我们认为, 高职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 1) 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 比例高且时间长; ( 2) 高职学生在非专业课上更容易玩手机, 专业课上玩手机的人少一些; ( 3) 高职学生玩手机的内容更多集中在社交方面, 而非娱乐方面。调查也揭示出高职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授课课程方面, 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授课教师等不吸引人; 二是自身方面, 学生自己被手机控制住了, 从而感觉上课也不能离开手机。

针对上述表现形式和原因以及调查所揭示的学生对管控措施的态度及希望, 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出发, 提出以下三个有针对性地解决高职学生课堂玩手机问题的管控措施。

3. 1 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使学生尽量远离手机

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 高职学生由于自身过于依赖手机的原因, 不能自主地远离手机, 因此, 他们其实是希望教师和学校能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来管控他们, 以帮助他们远离课堂玩手机, 从而更好地跟进课堂。具体来说, 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 包括利用手机社交平台推送相关信息) , 随时随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上课玩手机的危害, 例如, 对身体不健康、使学习成绩落后、将来没有就业的基础等, 以帮助学生尽量远离手机;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加大教育力度, 对经常玩手机的同学随时随地采取劝诫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上课玩手机是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 不利于其完成大学学业, 从而帮助学生尽量远离手机。

3. 2 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

现在高职学生的时代特征就是手机的高度依赖性,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偏好, 主动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创新, 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 推动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使得课堂教学与手机时代同步发展。

具体来说, 教师应该重视开发基于手机载体的课程教学平台, 将手机功能引入课堂, 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手机APP软件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非常具有可行性, 再配合上微信、QQ、微博等高职学生喜欢的社交软件, 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利用手机参与课堂学习了。举例而言, 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出一款手机APP———蓝墨云班课。在安装了这个APP后, 教师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上, 都可以轻松管理学生, 发送通知和进行调查、分享资源和经验、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和答疑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互动活动及教学评价活动, 学生的手机变成了学习的工具, 大大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也吸引学生即便不离开手机, 也能重新聚焦到课堂上。

3. 3学生应该增强自控能力, 多角度融入大学生活

校园“手机控”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调查显示近六成学生有手机

手机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的沟通工具,越来越智能化的手机也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本次调查的我校六年级300名学生中,96.5%的家庭为学生配备了电脑,58.5%的学生有手机,近七成的学生接触过iPad之类的平板电脑,八成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

二、美好的初衷:方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90%的家长为孩子配备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孩子,尤其是工作繁忙、家离学校较远的家庭。不但可以随时联系孩子,还可以及时地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等信息。

60%的家长为孩子配备手机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开通网络的手机,可以随时“百度”到自己想查的资料,希望手机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

三、校园“手机控”现象的思考

1.小学生本能的好奇心理造成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步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变化特别激烈,“长大”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并逐渐地开始否定家长,否定家长的观点,否定家长的做法,希望能够独立。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转而喜欢和同龄人交流,他们还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手机、网络恰恰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尤其是不擅长面对面交流的孩子。网络给了他们需要的空间,让他们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

2.小学生缺乏自制力造成的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是有限的,日复一日枯燥的学习让他们产生了厌倦心理,而丰富奇特的网络世界会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试想,学习和一款多功能手机哪个更能吸引学生?显然是后者,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甚至工作人士都对手机的各种功能产生各种依赖,对于小学生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如果有一个手机在他身上放着,他也许会上课的时候拿出来偷偷看看自己的菜有没有被人偷,也许会在本该休息的时间拿出手机偷偷玩游戏,也许会在课间选择不出去活动而是选择一起讨论大家手机上添了什么新歌。

3.畸形的攀比心理造成的

很多学生要求家长配备手机是出于方便学习和联系的理由,但实际更多的还是因为攀比心理在作怪。看到别的同学有了自己没有好像就落后了,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也有这样的攀比心理,觉得别人的父母能给予孩子的自己也能。这样的攀比心理实际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4.学习受挫自信不足造成的

对于一部分学习能力不如同学的孩子,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经常受到家长的责怪,长此以往造成自信缺失、交往受挫,而手机和网络这让他和这些挫败隔绝开来。

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把“控”手机的青少年称为“活在气泡里的世代”。他认为,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这一层气泡隔绝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让人变得更加孤独,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懒散、消沉。

五、孩子“手机控”应当予以“控制”

无可否认,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体、一种载体、一个虚拟世界。不管用什么方式上网,互联网是属于全人类的,同样也是属于少年儿童的。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有使用媒介的权利,有闲暇和休息的权利。上网是儿童青少年的权利,老师、家长,甚至全社会要做的是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而不是拒绝甚至放弃。

1.让孩子充分认识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己认可的行为,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产生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对于沉迷手机的孩子,需要让他认识到“控”的危害。家长和学校要通过身边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平和的沟通交流,努力让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可危言耸听,否则会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造成反效果。

2.对孩子使用手机给予科学的引导

作为学校,不能硬性禁止,况且禁止也没有适用的法规。学校应该从理解学生、体谅家长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手机、合理文明地使用手机。

比如,规定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不该使用,或者可以考虑,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能否暂时帮助管理手机,学生放学后再归还。虽然这样麻烦一点,但学校管理手机对学生却是有利的,尤其是可以避免上课时玩游戏等。

作为家长,更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告诉孩子购买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有利学习方便联系,而不是影响学习导致成瘾,让孩子了解手机辐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发育和成长,告诉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影响视力等等。要适当规定孩子什么时候使用手机,使用哪些功能,限制手机流量等等,不能因为过分疼爱而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3.培养其他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人往往越是空虚枯燥的时候,对一种事物的依赖性就越大。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运动等。家长要舍得抽出时间,利用周末带孩子走到户外去,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让孩子充分地感受亲情,接触世界。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互动的团体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慢慢地,孩子自然会对手机的依赖有所降低。

4.利用同伴的力量分散注意力

家长要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不要认为孩子和朋友交往会影响学习而限制孩子交友,应当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信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时,手机就不那么重要了。

家长还可以请孩子和朋友相互监督、提醒,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可以联合好友的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

学校和家长要对校园“手机控”现象能够有清醒的认识,理性地对待,正确地引导;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努力让网络真正成为孩子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的好帮手。

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入校园 篇4

如果说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那么我说:“不应该”。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而使用手机便或多或少的有些伤害。

论 学习

中学是人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我们应当集中精力的去努力学习,适当的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而手机,这个时代潮流所缔造出的产品正在进入每个中学生的手中,听听音乐、玩玩游戏、看看小说,这便是手机在中学生手中产生的效应。不能说,这样不好,但对于中学生,这样一个看破制力不强的群体,它一定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

论 健 康

中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十大危害 篇5

1、频繁用机,损身又害心。手机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实现其功能的。手机传送的电波,或多或少地要被人体吸收,从而可能改变人体组织。科学家对手机的辐射千忧万虑,明确指出,频繁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人的记忆力丧失,睡眠紊乱,心理烦躁,头痛等。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 育期,很多身体机能还不健全,手机辐射危害学生发育,影响身体健康,造成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的明显下降,听觉受损,免疫功能失调。

2、考试作弊,冲击考风学风。在学业成绩检测时,有的学生通过手机舞弊,弄虚作假,欺骗家长,欺骗老师。造成课上精力分散,学习不用功,课堂受到干扰,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作为学生,学习必然不认真努力,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还以短信的方式捉弄老师和同学,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黄色泛滥,不利成人成才。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短信,手机黄、赌、毒,毒害青少年。黄色信息、黄色网站等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讲,怀有十分强的好奇之心,危害极大,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个别学生就是因为受不健康的内容的影响,情绪波动很大,注意力不集中,学业 成绩直线下降。有的学生违纪违法,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4、破坏校纪,影响教与学。学生使用手机晚上躲在被窝里收发短信,看小说,玩游戏,深夜不睡,手机成为娱乐品,干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学生的手机一般来讲都是随身携带。在教室里,一部分学生的手机关着,大多数是开着静音或振动,有的学生一节课连续收到五、六条短信,不能安心听课。也有个别忘了关的,课上手机响起来,扰乱教学秩序,影响自己听课效率,蔑视教师劳动。老师厌恶,爱学习的同学极其反感。

5、亲情疏远,教育虚无飘渺。目前,家长纷纷给学生配备手机,对他们进行摇控管理。手机像根“绳”,其目的是想栓着学生的心。家长的一片好心,学生并不理解。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依靠手机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减少了对学生直接地面对面地教育机会,减少了家长与老师直接地交流与沟通。家庭教育实际上由实变虚,由直接到间 接,由亲近到疏远。家庭教育不到位,出现了漏洞。个别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任意撒谎,学生养成了极坏的品格。对学生教育浮于表面,虚无飘渺。

6、乱交朋友,情感纠纷不断。手机是学生交往、联系的重要工

具。校内,学生之间有事无事打手机,相隔一步之遥也打手机。为了减少老师的监控,同学的猜疑,与异性同学交往,都是通过手机。学生配备手机后,交际范围迅速扩大。有些学生不仅在校内交往频繁,而且与社会上很多人也有关联。有时校外的朋友一声呼唤,学生便谎 称有病请假。有的学生之间交往不规范、不注意,往往引起一些是非。特别是男生敢为红颜而冲冠一怒,一呼百应,大打出手,不计后果,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制造一些事端。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障碍。

7、配带手机,学生安全无保障。一些学生在回家路上玩手机,不注意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有的学生在路上玩手机,给一些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见机起意,专门针对学生,学生往往被骗、被打、被抢。寄宿生的手机有时放在寝室内,稍不注意,就可能被他人拿走。不管怎样,配带手机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正常 的学习、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纠集同学和社会闲散人员打架,严重违法违纪。

8、手机消费,加重家庭负担。中学生配带手机十分普遍,玩手

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打电话、发短信那是经常的事。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学生,为了给同学、朋友打电话、发生短信,节衣缩食。条件好的学生手机费用极其高昂,少的每月一两百元,多的高达数百元。某校有一女生在校寄宿,家长给她配手机不到一个星期,连续五天晚上 11点以后和一位男生电话聊天,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至使整个寝

室里的同学十分反感与恼火。中学生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消费,也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许多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思潮通过手机蜂拥而

入,手机黄、赌、毒,也增加学生家长心理负担。

9、炫耀攀比,助长享乐思想。课余时间比手机好坏,助长学生的攀比之风,出现享乐思想。在中学生中,配带手机已司空见惯。有手机的学生到处炫耀,相互攀比,看谁的手机档次高。有的家长给学生配备的手机非常高档,高达数千元,使老师都望尘莫及。没有手机的学生羡慕有手机的学生,总是找出若干理由,要求家长为之配备 手机。条件较差的家长因此十分为难,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心中既矛盾又痛苦,认为社会很不公平。把心里的不快和怨恨向社会发泄,于是,这些学生便产生了怨恨和报复心理,轻则厌学、违纪,重则违法犯罪。

10、分散注意力,学业成绩直线下降。调查发现,配有手机的学

生,大多数在上课有玩手机的习惯。上课学生之间相互发短信,有很多学生上课经常收到短信。短信内容带有挑逗性,有的是黄色的,学生看后心里难以平静,情绪波动很大。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学习。手机成为中学生男女生交往过密的帮凶,严重影响学业。

麻江县杏山中学禁止学生在校园内携带和使用

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的规定

针对学生使用手机和MP3等电子产品的种种不良影响和弊端,经研究决定,学校对学生在校携带和使用手机、mp3等电子产品,作出以下规定:

⑴禁止学生在校园内携带和使用手机。如有发现,学校将对手机

予以扣留,初犯的由学生本人通知家长到校处理,家长向学校签订承诺书,并领回手机。学校同时给予学生警告的纪律处分。扣班级量化分(每人次0.5分)。若第二次再发现该生携带手机和MP3等,学校将暂扣至学期末,学生本人或家长方可领取。学校给予该生严重警告处分,扣班级量化分(每人次1分)。

⑵禁止学生在校园内除宿舍以外的其它场所携带和使用随身听。如有发现,学校将对随身听予以扣留,由学生本人通知家长到校处理。

⑶禁止学生传阅各种“巴掌书”、色情暴力小说等不健康书籍。

如有发现,学校将予以没收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⑷要求同学们正确使用“电子词典”。不许利用“电子词典”玩

游戏、看网络小说等,如有发现将按违纪处分。

⑸禁止玩各类游戏机,如有发现,学校将予以扣留并对学生进行

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将给予纪律处分。

⑹暂扣的手机、MP3等与学习无关的用品,由学生处造册登记

和保管。并于每月向全校学生通报。

⑺对于屡犯者手机将被代管至初三毕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

纠缠手机、mp3等电子产品被收问题。待学生毕业时方可通知其家长领取。

班主任对带手机、mp3同学谈话记录:

班主任签名:年月日

承诺书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本着共同教

育子女成长成才的宗旨,本人承诺遵守学校关于禁止中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mp3等电子产品的规定,不再让子女携带和使用手机、mp3 等电子产品上学。

班级:学生签名:年月日

家长签名:年月 日 年级组处理意见:

年级组长签名:年月 日 政教处意见:

校园浪费现象调查报告 篇6

我校是一所民族寄宿制小学,学生在校就餐,食堂每天准备大量食材供学生使用,学校还专门为学生准备营养餐,力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在学生营养餐方面我们着重开展工作,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需要大量营养供给,因此在学生营养餐方面我们着重开展工作,由于小学生大的水果吃不上,所以学校食堂将各种水果切成小块,合理搭配,满足小学生对各种水果的需求。

二、加强营养改善计划管理

学校从实际出发,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供餐模式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蛋奶计划为辅,供餐内容包括完整的营养早餐、营养午餐,提供蛋、奶、肉、蔬菜等加餐或课间餐。食品原料采购本地化,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妥善解决学校食堂副食品、蔬菜供应问题。

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在保证质量,营养健康的条件下做到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使广大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三、努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各班积极开展以“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为主题的班会,就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讨论,树立节约意识。根据学校所开展的工作,我们还陆续开展了国旗下讲话,强调粮食的重要性,要求树立节约观念、还特意召开班会、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竞赛,评出最反映本次自查活动的作品、悬挂横幅以及张贴节约用水、用电、粮食等等方面的内容,在餐厅张贴“光盘行动”,提醒同学们不要浪费食物,弘扬传统美德,厉行节俭。

四、充分认识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意义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做法,取得了较大成效。尤其是国家政府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规定出台后,我校坚决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切实落实国家政府的响应,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校园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每看到有些同学将只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到餐桌上,将吃了几口的饭菜就倒掉,为了不让食堂里泔水桶装满剩饭,为了节约粮食,我校决定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自查活动,加强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加强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让节约的观念深入每个师生心中。

五、认真落实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各项措施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自查活动,学校各部门实行各种方案。政教处加大对学生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就餐文明,并把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纳入班级考核、班主任考核,并加强对浪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校按照工作要求,建立责任制,明确到人,切实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严格要求各相关人员要如实反映情况,认真自查、核实、统计、上报。要对各项经费支出压缩、降低、削减有具体目标,且要在校务公开栏定期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在就餐浪费方面,把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纳入班级考核、班主任考核,校有关领导和专项工作负责人,要认真摸底、认真自查,并如实报送县教育局。为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责任。学校成立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

六、建立健全食堂节约用餐制度

学校实行专人监督,可以为督察科人员编制监督就餐排班表,每班三人,实行早、中、晚三班制,分别为:早班6点——6点30分、中班11点30分——12点、晚班18点——18点30分,进行排班来监督管理食堂就餐的秩序,提醒同学们节俭用餐对打饭期间的浪费行为等不文明现象进行有效监督并进行管理。

七、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长效机制

领导干部要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倡议中要求学校食堂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养成勤俭节约的文明好习惯,校领导要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立健全食堂节约用餐制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传播正能量,学校开展评优活动,从一日三餐做起,制止餐饮浪费,对于学校食堂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为节约粮食贡献力量。在学校餐厅张贴“节约用餐、文明消费”、“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等标语,。

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篇7

“校园欺凌,不是指你和我因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解释,“所以校园欺凌不只是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有些非肢体的欺凌对孩子的伤害也很大。”

隐秘的、帮派化的成人社会的映射 多位专家表示,媒体所曝光的欺凌事件,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隐秘进行的,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进入公众视野。

“隐秘性是校园欺凌的一个突出特点。”童小军分析说,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

校园欺凌还呈现出校园帮派现象。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广州海珠区“青年地带”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初一新生中,有4.9%的同学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有同学仗着黑社会的势力欺压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针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的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里“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现象的占51.3%,“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36.3%,有“勒索钱财现象”的占22.5%。

“青年地带”助理社工主任郭欣欣分析说,帮派的存在,为青少年欺凌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帮派成员被欺负,帮派会团结一致,为其“报仇”;帮派成员欺负别人时,其他成员也会尾随。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環境的直接反映。

“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童小军说。

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无论是校园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多少都有些显性特征。欺负者通常在同龄人中身材较强壮,也更成熟,而受欺凌者则相对弱小,比同龄人略显幼稚。最容易成为受欺凌者的,是班级里“被拒绝的学生”,他们通常课间时也一个人待着,明显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或内心有些自卑。

毕业于四川省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化名)说,他曾长期欺凌一个男生,就是因为其身材矮胖,同学们都叫他“小胖墩”。刘博常在午休时把“小胖墩”拉到楼梯拐角,先是骂,接着打,一般持续5至10分钟。此外,他们也会故意扔他的书包,往他课桌上洒水。最终,“小胖墩”转学离开了这所学校。

不过刘博告诉说,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 假 的人。”但他对“假”并没有明确定义,仅仅是“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另一个曾参与过口头欺凌行为的女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上小学时,班里一位女生学习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喜欢,但在同学间人缘很差,大家认为她很“假”。于是班里多数女生结成一派,对其孤立。“我们故意不带她玩,比如大家一起聊天时,她一过来我们就不说了,或者她经过的时候故意说些不好听的嘲讽的话。”

但也有专家认为,欺凌者虽然多有攻击和伤害的习惯,但不是一无是处,往往具有一定社会技能,在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组织力。他们缺少的是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有的还缺少同理心。

在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之间,是旁观者。这个群体庞大而不受注意,却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郭欣欣在广州海珠区的校园工作中发现,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旁观者本身也可能转变成受欺凌者。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中国欠缺一整套儿童保护系统 “所有事件显示,我们对家庭和校园里一些常见问题太缺乏意识了。”童小军说,“曝出来一件事,大家便只关心这一个问题,所有的看法都是支离破碎的。事实上,校园欺凌、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问题,都是整个儿童保护系统的一部分,中国目前还没有从制度层面形成一个儿童保护体系。”

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 篇8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统计 学号:20153953 姓名:赵冠智

一.调查目的:了解校园内不文明行为 二.调查时间:2016-11-26 三.调查地点:北方民族大学

四.调查对象: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及校园现象

五.调查方式:观察法,通过几天的校园内不同地点的观察

关于大学生不文明调查报告

前文

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文明习惯,这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倡导优雅言行,建设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提高文明素质。正当我们社会实行八荣八耻大好风气下,然而,在校园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

缺少公德意识。遵守公德,尊重他人,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品德在很多小事上都能体现,也正是在小事上,反映出一些同学公德意识的缺乏。

六.调查结果:经几天观察调研,发现校园存在以下几种不文明现象:

(一).乱丢乱扔。

有的同学乱丢瓜皮、果壳、纸屑、食品包装物、饮料瓶(或袋、罐、杯),甚至把塑料饭盒、食品包装物放在绿化带上。

难道他们就看不到与自己近在咫尺的垃圾桶,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令人深恶痛绝。一阵风吹来,各种垃圾漫天飞舞,令人心情很不畅快。

假如人人都这样,我们的校园将不再美丽,我们的心灵也不再美丽!

(二).随地吐痰洗手间用完不冲。

随地吐痰,历来就是一种很低级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同学痰来就张口吐,不管是什么地方,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是不文明的,更有甚者,有些同学故意从楼上向楼下吐,痰在空中自由下落,一个人走过,正好接个正着。

且不说随地吐痰,给人带来的不良情绪,它更多的害处是容易传播疾病,不仅损害他人的健康,也损害自己的健康

这些行为对行为人来说是最方便的习惯,但却是伤害他人健康的陋习,因为它往往为病毒的滋生和蔓延提供土壤,最终还是会损害自己的健康。随着非典的肆虐到禽流感的爆发,我们欣喜的看到大家的社会公德意识在不断提高,生活中的陋习在慢慢减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行为还是属于在校园中相当常见的现象,要克服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 用完洗手间后不冲洗的恶劣行为,是造成厕所异味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天气炎热时蚊虫孳生,对公共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翻越院墙、栅栏。

一些同学翻越院墙、栅栏进出校园,这不仅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非常危险。一旦摔下来,轻者伤筋折骨,重者有生命危险。

且不论他翻越院墙、栅栏的目的是什么,就这种行为而言,不应该是中学生所为,但他们并不考虑后果,最终有可能酿成苦果,悔恨终生。

(四).男女亲密不分场合。

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交往过于亲密,甚至旁若无人的有一些暧昧的行为。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说:“没有羞耻之心,简直就不是人!”早恋,这不仅仅是不文明,更是自我生活目标的丧失。

其实,爱情是美好的,恋爱中的人是幸福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我们用诗去赞美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真正的爱情就是要用你的一切来爱护对方,关心对方,责任心是最重要的。求学中的我们只是一名学生,一个消费者,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过早地承担本本不属于我们年轻的肩膀所能够扛起的重量。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心,我们的目的是求取知识,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实现更好更大的生活目标而积蓄能量,因此,我们不能把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虚度。

(五).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及他人。

自习时在教室聊天,影响他人学习,在会场、自习教室和图书馆内手机不设为振动,手机铃声扰乱他人。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有些同学不停地打着篮球踢着足球,整个校园都震动了。可是有的同学就是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在相关人员的干预下,他们不敢到操场玩球,就在其它地方玩球。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需要***静的环境。殊不知,球一拍,一踢,响声之大,足以震动整个校园,震动每个平静人的心。

我们要有责任意识,我们要讲文明,因为在群体中生活,人不可能是过着纯粹的个体生活,我们不能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一时痛快而以影响他人的休息和学习为代价,这样做,是不道德的!教室和会场,图书馆等地方属于公共场所,在这些场所保持安静不仅是不成文的规定,更是一架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天平。这种行为是素质底下的表现,是我们应该摒弃的行为。

(六).食堂浪费粮食。

缺少节约意识。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在勤俭节约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的今天,在我们校园,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餐厅里被扔掉的饭菜,寝室卫生间里长明不熄的电灯,长转不停的电扇,都说明了节约意识的缺乏。一些同学的电脑为了下载电影甚至睡觉时也不关机,连续开机达三四天之久,造成电费激增。这些情况也受到了大家的极大关注,从“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排名第七就可以看出。希望大家可以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食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沉迷于网络,寝室氛围不和谐(打牌,唱歌,影响他人)

一些学生沉迷与不健康网站和网络游戏,上了瘾,着了魔,进入痴迷状态。他们神情恍惚,夜不归宿。读书无心,成绩直降。个别学生甚至荒废学业,危害社会。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感觉整个世界变小了。但是网络世界毕竟是虚幻的,有一些无聊的人在网络上面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不健康的东西,我们都需要有区别的对待,要有充分的是非观念。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期,我们切不可沉迷于网络,让家长忧虑,让学校惶恐,让社会震惊!

在宿舍打牌、唱歌或看碟时过分喧哗,影响他人正常休息,这种缺乏自制力,漠视他人权利,极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也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寝室不注重个人生活习惯,乱用电器,东西不整理乱丢乱放。

(八).不遵守秩序,上课玩手机,不认真听讲。

缺少规则意识。有一些同学,不尊重秩序,不尊重规则。最明显的就是打饭及在超市购物时插队,在餐厅排队买饭,很少有同学自觉的排成一队,都是拥到窗口争先恐后。仅仅为了替自己节约一点时间,就可以践踏规则,对后面同学极度不尊重。

上课没规矩,没有学生的准则,放任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丝毫不顾及他人心理感受。上课频繁接听手机或发短信,上课说话,吃东西,不遵守课堂秩序,这是对老师极大不尊重、对课堂纪律规则的极度藐视的行为。不管是真的有急事,还是无聊的时候解闷开心,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将心比心,尊重师长是一种礼貌也是尊重自己。

(九).打架斗殴,语言粗俗,破坏公物,课桌文化

我们有些学生,不知轻重,为了自己不值钱的面子,为了逞一时之能,失去理智,以各种借口邀集一些狐朋狗友大动干戈。

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在所难免,是很正常的事情,通过正常途径,是很容易化解的。

我们年轻,也正因为我们年轻,有些学生以此为接口,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因为打架斗殴不仅不文明,而且违法,甚至会触犯刑法。因为我们的冲动,给我们自己带来伤害的同时,往往给我们的家庭也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七.调查体会:

我们是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争做文明人,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精心营造优雅的校园环境,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校方可以尝试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现在班内有班组织、团组织、党组织;校内也有各类社团。如果社团能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总结报告 篇9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公民道德修养建设的重要阵地,但在这被称为净土的校园里,却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现象。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浮躁的心理状态。不文明行为,不是因为大家不知道那样做是不文明的,而是那些人发现这样做了之后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接受,而去做的。比如践踏草坪,草坪坏了,对他来说,可能的代价有环境美观(说环境破坏还不够)和众人的谴责,前一条的代价很小很小;而后一条,在当今社会里,约束力也越来越小。这些不文明行为是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近些年来,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人们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的认同受到冲击,同时有没有新的公认的道德体系出现为大众接受,法律对于这些行为又是鞭长莫及,所以才会屡禁不止。

一、食堂不文明现象

食堂是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吃饭本是一件很令人心情愉悦的事,可是在食堂中总是可以看到一些事让人不快。

很多同学放学后兴冲冲地冲到食堂后看到食堂的座位基本上是空的,就很庆幸。可是走近一看,板凳上不是放着书包便是书本,最让人无奈的是有人放一包纸巾占座。于是只能端着饭在食堂走来走去,有时甚至连饭冷了都找不到一个坐的地方。在这期间有许多位置一直空着没人坐,这与周围端着饭碗看着座位干瞪眼的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在食堂出口处的收碗处可以看到,经常有同学将还有大半碗没吃的饭倒入桶中,看着确实很让人觉得可惜。我不禁想问小学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难道白学了吗?

二、图书馆不文明现象

在印象中属于宁静的代名词的图书馆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现象。

许多同学不能正确的使用代书板,以致看过的书无法归还原位,给其他同学找束带来不便,甚至有同学将自己喜欢看却无法借阅的书藏在隐蔽处,防止他人借阅。在书架上随便抽一本书,经常可以看到书上有写写画画的痕迹,甚至在有图片的书页上“开天窗”,严重损坏了书籍。

除此之外,在图书馆过道上有同学嬉戏打闹,有时对其他同学的劝告不以为然。在中午时,经常有同学在一楼大厅提供的沙发上睡觉,一个人占了三个人的位置。特别指出的是在图书馆自习室里,一些情侣行为过密,你侬我侬,沉浸在自己的二人世界里,完全不顾他人感受。

三、教室不文明现象

大学生其实还是学生,那么在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教室,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许多不文明现象。相信同学们最最深恶痛绝的是占座现象。有时候下午第一节课是高数,有些同学甚至不睡午觉提前40分钟去教室,可是来到教室一看发现前排的座位基本上都占满了只有很郁闷的坐在最后。等到上课时一问前排的人才知道,他们有些人上午下课后没有去食堂而是直接来到教室占座。在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很多同学都低着头在下面玩手机,更甚者直接无视老师接打电话。还有一点,有许多同学把用过的纸巾不带走,而是塞到抽屉里。

四、其他不文明现象

除了上述几个同学们常去的地方外,寝室大概就是同学们待得最多的地方了,同样在寝室也有一些不文明现象。

在午休期间,有同学在宿舍里大声喧哗,打电话,影响他人休息。再者,对于学校提供的免费水电,有人不爱惜。经常上课去了,宿舍的灯还是开着,在洗衣服时,也有同学将衣服泡在盆中,人却不在场,任由水哗哗的流着。同时,在男生宿舍,天热时很多男生上身不穿衣服,如果平时没人来宿舍还好,一旦有女性家长来了就会很尴尬。对改变不文明现象的建议 :

一、校园呼唤文明行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

二、相应的宣传与造势工作尚需加强,让了解与自已相关的事情细致些。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想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这种思想,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不可否认,我院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高的,能够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家反对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虽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从行动上去杜绝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持听之任之的态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应加强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大家没有用行动来反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尽力阻止它们的发生,在客观上默认了它们的现实性,滋长了各种歪风邪气。文明监督成为现实的要求和呼唤,因此我校文明监督部应运而生,同时也显示出文明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

校园,应该存在一丝文明的火种。校园文明,事关我们自己切身利益,影响长远。有了好的校风,优良的校园环境,对我们身边的发展、学习都有立杆见影之效。更重要的是它反映我们交院师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射。这是形象问题,又是由其内在本质决定的,没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努力!

十大校园不文明现象调查 篇10

调查背景

高雅圣洁的象牙塔上不允许有一点的瑕疵,为了把我们武汉科技大学打造成有文明有魅力的校园,促进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校园文明建设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正好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次活动的平台。我便展开了这次小小的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

调查表总量数:9张

调查范围:大一:5人

大二:4人

1、你认为我校目前的文明程度如何?

认为较好:1人

认为一般:5人

认为较差:2人

认为很差:1人

2、调查中十大校园不文明现象排榜

 辱骂他人,出口成脏,且毫无愧疚心理(8人)

 随意破坏文化宣传栏、水龙头、灭火器材,砸玻璃,践踏墙壁、门窗。(6人)

 午间或晚间熄灯后不按时休息还大声嚷嚷,打扰别人。(5人)随意黏贴宣传单(5人)语气傲慢,自以为是。(5人)观看和传播反动,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书刊和音像制品(5人)疯狂占座,更有甚者提前到教室强占,不顾他人上课(5人)宿舍楼上同学直接往楼下扔垃圾或倒脏水(5人)男女朋友交往过密,在公共场合做大尺度行为(4人)故意在课桌上涂鸦,留个性签名(4人)

3、你觉得主要原因有哪些?

 大学生年龄偏轻,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追求个性(5人)

 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团体意识薄弱。(5人)

 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易做出过激的行为(4人)大学生人际关系概念淡薄,生活能力差(4人)

4、你觉得实施性较强的措施有哪些?

 以院为单位进行多次思想教育,并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5人)

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了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在进行调查的几天里,我以飞“发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情,的确发现了很多从前没意识到或已经习以为常的不适合发生在校园里的行为。校园文明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排除调查数量太少带来的错误性,调查结果也能反映一定的校园文明问题。除了调查表中获得的不文明现象,我还发现了另外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 吃完饭后,桌子上留有剩饭残渣,凳子没有放回原处,给后面的同学的进餐造成不便 进行社会公德和正确爱情主题教育(4人)实行奖励政策,对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嘉奖(4人)

 自行车乱放

 垃圾在垃圾桶旁乱堆。

 践踏草坪

综合所有不文明现象,分析原因如下:

 个别同学自我意识太强,缺乏替别人着想的能力,团体意识淡薄。如熄灯后

不睡觉;语气傲慢。

 公共资源有限,同学们不能合理的使用公共设施。如占座;垃圾乱堆。

 部分同学自我要求太低,过于放纵自己的个性

 盲目从众,没有明确的自我判断标准。

解决建议:

1.从整体上来说,不文明现象要从基层上抓起,学校可以下达班会内容要求,强调校园内普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规范一下文明的行为,让同学们知道怎

样做才是正确的。也可以适当举行“文明礼仪”的讲座。个班增强宣传力度,在班上多强调几次。班级日常生活中应多搞几次与校园文明有关的活动。

2.对问题的建议

 占座。各班严格把握下课时间,不准早退。

 践踏草坪。同学们对标语麻木了,要增强同学们保护草坪的意识;在草

坪上搞活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同学们爱护草坪的意识,所以要规划出专

门的活动区域;及时维护草坪。

自行车乱放。把那些没有人认领的车子清理掉;重新整修一下车棚。

学院负责人适当抓学院文明建设,出台相关规定来规范行为。 

3.不文明现象需要领导的一点重视,自上而下,有些不文明行为只要意识到是很容易改正的。从榜样到学者,从老师到学生,文明现象一定会得到整改。

调查感想

还记得一句喊过千年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许有些不文明现象已经被我们忽视,但是正是这些不文明现象导致了以后社会上的违法犯罪。它反映了一种心理,必须通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获得本质上的提升。

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不能怪某一个人,它的存在是因为得到了环境的允许,它是一滴水,折射出校园文明的大问题,也是社会文明普遍存在的问题。打造文明社会要从学校抓起,虽然这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大学校要做的也不仅仅使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中学生手机调查报告 篇11

从以前的“水壶”到现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但是,价格却成反比,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买机好时期,所以不少学生赶上了这好时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学生手机调查。

调查目标

(1)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现状

(2)研究怎样解决手机一族问题

调查方法

(1)采访调查

(2)问卷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活动计划:

阶段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活 1 研究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

动 2 拟写问卷 问卷调查打印好

计 3 社会调查 走上社会,调查访问

划 4 分组讨论 问卷分析 总结 书写调查报告

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报告《中学生手机调查报告》。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在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52%,女性所占比例是48%。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其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学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下面是我们对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分析:

1、手机的品牌、价格、档次及考虑因素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三星,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 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中学生所购手机价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间,约占总数的76%,高于3000元和低于2000元共占20.30%,1000元以下的低档手机则无人问津。调查还发现决定中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手机的质量,其次是价格和外观。

2、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忽如一夜春风来——校园里的手机消费情况调查显示,选用充值卡在大学生中仍占大多数,这样可以保证每月的话费保持在本人可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在每月50元至120元之间。短信费所占月通话费比例在逐步提高,60%左右的同学每月短信费都超过了话费总额的30%,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每月的短信费占话费总额的60%以上。短信息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通信的重要手段。

中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 篇12

中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

(数科院06数本3班詹立金2006224306)

摘要:走进今天的高中校园,发现现在很多高中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利弊

一、引言

现代社会,手机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逐渐地,手机也在中学生当中出现,出于攀比心理或其它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在学校里使用手机。课堂上出现有人在发短信的现象,晚上很迟了却仍然还有人在打电话或者上网。很多学生白天都优美精神,神情疲惫不堪。于是学校制定了一些规定来组织学生带手机,但始终不奏效。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是为了正确认识中学生带手机这一件事,也为了使同学们意识到手机并不只有利,也有弊。希望同学们能从我们这一次的课题研究中懂得一些东西,更全面地看待这件事。

二、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和部分学生谈话,和老师、家长交流等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得到以下的情况:

目前手机使用风气

时下,校园颇为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有事给我打手机。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有的竟拥有两三部是手机,并越来越时尚。对此,我的立场很坚定,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理由有三个:

一、短信闲聊,贻误学业;

二、不良信息,污染心灵;

三、助长奢侈梁飞和盲目攀比之风。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短信闲聊。家长为什么给我们配手机?目的无非是便于我们与家里联系,但大多数学生却用它闲聊,特别是一些同学异想天开用于考试作弊。

其次,我在这向同学们疾呼:不良信息当防。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部分学生相互转发那些黄段子,一些露骨的句子,让人看了脸红,怎么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呢?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有的人经常在网上订阅类似“激情男女”等内容。精力迁移,使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最后,对于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学生,用手机绝对是一种高档消费,而且它又属于 1

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者搞其他活动时很容易丢失,再买新的又增加家长的负担,况且有的人好胜心理严重,看到别人有新手机,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平衡感,就想买更好的手机,长此以往,奢靡攀比之风愈加难绝。

学生用手机干什么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使用手机用于紧急联系用途的为5%,上网聊天21%,通话聊天48%(包括谈恋爱),玩游戏11%,下载图片铃声12%,拍数码照片3%。而另外一种调查则显示更离谱。40%的学生认为只要家庭条件的允许,不论需要与否,都应当配备手机;19%的学生认为,手机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求,证明自己的家庭实力,作为相互攀比的依据之一;21%的学生认为,持有手机是为了处学习外的其他娱乐消遣;只有10%的学生从实际联系的需要,考虑购买手机;另外10%的学生认为学生无须拥有手机。

这样看来,我觉得除非大家有一天能够严于律己,端正使用手机的态度,手机才可以进入校园。

中学生带手机不好

一同学说,要是我拥有一部手机,即使上课不敢玩,心里肯定也老想着上面那些有趣的东西,说不定趁老师不注意时,就会偷偷的拿出来玩。这样听课,成绩怎能上去?再说,要是上课忘了关机,在课堂上铃声响了,既影响老师上课,事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和一个学生谈话说,先是把爸爸淘汰给她的手机带到学校去炫耀、摆酷,后来就迷上了发短信,学习一落千丈。有一次在课堂上跟比她高一年你的男生发短信谈恋爱,被老师逮着个正着。老师把她的手机交给她爸爸,看看上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她爸爸真是后悔莫及。另外带着手机上学,恐怕也不安全,手机那么贵,万一丢了怎么办?

手机冲击波

我们的校园生活,毕竟是上课时间占绝大多数,而部分带手机的同学,在上课时间即使不关机,也无法接听或拨打手机,这就样手机在很大程度成了摆设:一旦下课,几步之遥的公共电话价钱便宜也完全能让个别有急事的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看来,手机的通讯功能的利用率就大大降低了。

那么吸引众多学生带手机的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手机的其他功能吧。彼此间有事没事发个短信,闲来换一条铃声,摆弄一下小游戏,或者买些饰品装饰一番,都是手机一族常做的事。这些本也无可厚非,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齐全,这手机不带还好,带到了学校就成了攀比的砝码。一时间,校园内手机竟成了流行趋势的风向标。这样,受害的就只有父母了,心甘情愿也好,被死缠烂磨不得已而为

之也好,但普通百姓家庭恐怕也没能力能隔三岔五更就更新手机的能力吧。

更可怕的是,手机往往会接到许多不良的信息,各种带色笑话、无聊谩骂充斥其中,至于用中奖等圈套行骗的更是比比皆是,防不胜防,心智尚不成熟的我们有把握不被诱惑,不为所动吗?

手机的使用会影响学习吗?

“手机的使用会影响学习”——这是过于片面的说法,学习的事情还是要看自己。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就归咎于客观原因,忽视了主观原因,况且现在的手机功能那么多,使用得当的话还是有助于学习的。

如果所有人的心态摆正,不讲收集看成一种奢侈品,就像手表、电子词典一样,又何来这一说法?

请家长注意了

学生群体的手机利用率很高,通过家中的电话,还要受到家人限制与盘问,甚至是偷听,而手机完全避免了这些,手机短信则更是使用便捷,价格低廉,在学生群体中相当风靡。

对中学生拥有并带手机上学,我们是持很慎重的意见的,青少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一部分学生又盲目追求时尚。而一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加以满足,有的同学上午丢了手机,下午又买了一台,这样的“经济实力”令人瞪目结舌,一些同学跟父母说带手机是为了方便通讯,乍一听很有道理,课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希望家长在为孩子买手机和付高额的话费之外,也来关心一下孩子们究竟用手机在做什么。

关键是教育孩子文明使用

一家长说:有些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上学,主要是害怕手机的副作用,比如影响上课、投入过多的时间交友等。家长对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律禁止,更何况这种副作用也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只要教育孩子文明使用手机,就可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文明使用手机,对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关机的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该让学生关机,家长最好准确掌握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使用者的文明素质。如果在大家静悄悄地听报告或看电影、听音乐时,也哇啦哇啦的用手机和别人聊天,这就是不文明的表现。三是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这是手机实用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

没了的发短信等。应该看到,不看对象,无节制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一点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改正的。

手机无过,教育为重

一教师说:近90%的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是为了炫耀自己,只有10%的学生是出于通讯的需要。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工具,本身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负面的影响,如影响学习,互相炫耀等,只是进一步暴露学生规则意识缺乏、公众意识淡薄,学校教育不到位等“老问题”,单纯地禁止只能从表面上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关键在学校,最根本还是要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

上一篇:中国石拱桥课文课件下一篇:2024财政学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