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作文

2024-10-06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作文(共13篇)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作文 篇1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状物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状物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一天我在整理柜子,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布满灰尘的`小包包,我好奇的打开来一看,里面有许多张小票。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说:“这是粮票和煤饼票“。在奶奶的小时候因为连一顿饭都吃不饱,于是国家开始进行“计划经济”来保证全国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那段时期买商品不仅需要钱,还必须要用各种商品票。老一辈人走了一段时间很长的“票证时代”。

据奶奶讲述,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煤饼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含概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票证还分当地能使用的票证和全国范围内能使用的全国票证。

粮食证:市镇居民粮食证由当地粮食局颁发,居民用粮需要向国家指定粮店使用粮票购买,并在粮食证上登记购买粮食的数量。

粮票:国家施行粮食定量供应政策,规定干重体力活的劳动人民能多分配几斤粮票,干轻体力活的劳动人民就少分配几斤粮票,这样导致小孩子多的家庭粮食就不够吃了。乘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在各种车船内用餐,也要有专门粮票才可以用餐。

煤票:煤票需要根据人口定量发放。每年天气凉了,人们就要带旧证、户口本、粮本办理下买煤证,居民买煤时要煤饼票到指定的商店排队买煤。

国家改革放开后全国陆续取消各种票证,粮票和煤饼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了,并成为了“老物件”。这些票证是中华民族的“创业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从物资匮乏的贫困时期过度到改革开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发展史”,它贯穿了奶奶那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之中。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在祖国前进的时代发展道路上作出最大的贡献。

一张老戏单背后的故事 篇2

这场堂会做寿的主人名陈秉鉴,字静涵,清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初四生于小康人家,祖籍绍兴,后北上天津。机缘巧合,1902年陈秉鉴结识了在袁世凯手下任职的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实业家周学熙(1866-1947)。陈被委派总局下设的“考工厂”(商品展览馆)任“司事”,为“县丞”级(副县级)中层管理人员,筹办京师工艺局期间曾被派往日本考察,并写有长篇考察报告(1907年,在《直隶工艺志初编》中全文刊载)。不久调升“实习工场”任管理员,即场长。

筹办京师工艺局和首善工厂

1907年春,清廷农工商部议定,为贯彻“振兴实业”新政,须扩充京师工艺局,为选配得力的办事人员,派左侍郎耆寿民、参议袁云台(即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亲往天津直隶工艺总局选人,经周学熙推荐和耆、袁二人实地考察,决定调陈秉鉴入京襄助筹办,陈于1908年到职,任“坐办”(类似秘书长)。陈秉鉴以在天津工艺总局考工厂、实习工场已有的五年管理经验,转赴京都也可谓“老马识途”,工作得心应手。在位于崇文门外下斜街、花市一带设织、绣、染、木、皮、籘、纸、料、铁、画漆、图画、井工共计12科,虽大多为手工工艺,但在那一时代也算出现了“机械争鸣气象新”的图景。已调升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携同高官重臣鹿传霖、张之洞等曾到京师工艺局参观,赞赏有嘉。

清王朝为旗人贫民谋生计,1908年,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呈奏筹办“首善工艺厂”。陈秉鉴受命出任“提调”负责实施。于是他“策马驰行”往来于京城内外,最终选定京西圆明园一带废弃之地,设工艺厂七处,东、西城各一处,共九厂。仍以织、绣、染、料、木、图画、胰皂等科,招收工徒入厂习艺,两年为期,考核合格,即毕业出厂谋生。唯常年入厂仅一两千人,对于解决众多的旗人贫民生计问题,仍是杯水车薪。

出任民国财政部印刷局总办

辛亥改元,民国成立,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的大总统。而面临的却是外债累累,国库空虚的局面。为此,袁世凯急需一名懂业务、更要靠得住的财政总长主持工作。于是,袁把目光投向老部下周学熙。周于民初的1912年8月至1913年9月,1915年3月至1916年4月,曾两度出任财政总长。“一朝天子一朝臣”,财政部所属的印刷局总办也随之更换,陈秉鉴追随周学熙多年,正是不二人选,曾两度被任命为财政部印刷局总办。

财政部印刷局位于南城白纸坊,现名北京印钞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的大清度支部印刷局,设备先进,颇具规模,1915年员工已多达1800人,是当年不多见的大型官办企业。

1912年,陈第一次出任总办。根据此前在工艺局多年的管理经验,他调整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业绩在《中华印刷通史》中有记载。不久,随周学熙离职而去职。1915年周学熙二度出任财政总长,陈也于同年再次出任印刷局局长,史料称“此人懂生产经营”,在局内实行“上下班摘挂名牌,走转盘”的制度,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管理”的措施。但是由于改变了前任允诺的“加资”、“奖励”规定,激怒工人,引发生了一场由财印局工人自发的、“震动京师”的工潮。陈秉鉴充当了镇压工潮的角色,反动当局出动千余名士兵、警察,最终,局方迫于压力,明令补发花红,兑现加薪,陈秉鉴也因此在当年6月被免职。

筹办京师自来水公司

京师自来水公司是清末慈禧太后召见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商议确定兴办的,袁世凯推荐他的老部下周学熙主持筹办。自1908年兴工,仅两年便建成通水。设有孙河、东直门两水厂,铺设内外城大、小钢管370余里,各街市售水龙头420余个。这一有利民生的好事,却遭遇坎坷,先是内城旗人视为“洋水”,疑畏不敢饮;又有山东水夫把持、刁难,售水不畅。且公司成立不久,清廷覆亡,民国初建,国内多难,公用事业无人保护,欠交水费及盗用水者日多,水价又不能常改,故公司频现窘境。自1918年,陈秉鉴应老领导周学熙之召,入自来水公司,先后任董事、经理、协理(副总经理),经历军阀混战,政府南迁,勉强维持运转,始终没有达到公司创建时“可获巨利”的预期(计划第三年可得余利23.5万元,即本金19%利润率)。1936年7月,陈于任职期内因病逝世。

盐业银行监察人

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于1914年在天津筹设盐业银行,岳乾斋(荣堃)自大清银行经友人介绍参加筹划,后派往北京筹组总管理处,1918年,吴鼎昌任总经理。岳氏出任北京分行经理。1928年,银行总处迁天津,1935年再迁上海。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存款总额在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以1936年为例,曾高居第五位。因此,银行获利丰厚,一度股票官红利竟至一分五六(15%-16%)者数年。

据“盐业银行简史”载“历届董事会成员及监察人”名单:1922年张镇芳任董事长期间,张伯驹、瑞裕如为监察人,陈静涵、周作民并列为“候补监察人”。1930年董事会、监察人不再见陈氏名。而1936年又见陈静涵为监察人,但已不再是“候补”。

据知,陈与盐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岳乾斋系“亲家”关系,陈氏之女陈淑陶嫁给岳氏之子岳效鹏(1946年盐业银行监察人)。陈女体弱多病,旧时有结婚“冲喜”之说,但婚后没几年即病逝,亦未生育。不过两家来往不断,关系密切。1925年盐业银行岳乾斋承办“清宫大借款”,发了大财。缘于1924年,清宫入不敷出,遂以宫中金器(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追回的重达万余两的十六个金钟)、珠宝等大批国宝向盐业银行抵押,先后借得银元129万元。清室无力偿还,致使这批国宝大多流失,为银行自肥。陈静涵于此期间曾获汽车一辆。不过汽车是银行所赠还是岳氏个人所赠,已无从考证。在那一年代,汽车属稀罕之物,非一般家庭能够拥有。

陈秉鉴本有三子一女,1936年7月逝世时,其中二子一女均早丧,仅一子仍在,老境堪悲。遗下各房分家之事,全由岳氏主持,可见两家关系之密切。

陈秉鉴自1902年以来,一直追随周学熙“振兴实业”,长达近30年。1936年陈逝世,周学熙《自叙年谱》记载:“是年(1936年)友人陈静涵(秉鉴)卒。曾于工艺局中任实习工场管理员。后佐余办自来水公司任经理,现仍为协理。又于余在财政部时任印刷局长。撰联挽之曰:“溯卅载贤劳,成绩克登货殖传。论生平契合,知音应痛伯牙琴”。表明30年来,二人不仅是上级与下属的关系,已成为友人、知己。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 篇3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于古人们而言,蓑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必需品。跨过千年时光的浅流,我仿佛看见小孩子穿着蓑衣奔驰过田野,溅起点点泥渍;农人们穿着蓑衣,坐在田埂上,嘴里叼着一根烟,云淡风轻;一对男女并肩走在阡陌边,穿着蓑衣,在朦胧的雨季,情意绵长。雨把一条街下空了,街边瞎子的胡琴也停了,连忙穿上蓑衣,摸索着前方的路,渐行渐远。

那时候,手艺人还很受欢迎,每每出去游街串巷,总能卖出不少件蓑衣,邻里邻外的也就因此而熟识了。

但,不知几时起,蓑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鲜少被人们所提及。

后来,它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却是在城市的一隅,在那灯红酒绿里,成为了人们的消遣。有人再次穿起它,却只是出于好奇、娱乐,或是一种新的“时尚”。

也有人缅怀过去,提出将它放在博物馆里,也许这一想法会被实现,毕竟它曾经有着赫赫功绩,但没人能预知那一刻将会在何时到来?也许是明天,也许在那遥遥无期的未来……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 篇4

曾经儿时回乡,奶奶老屋子的角落里,摆着个老式的缝纫机:红木般的桌子上,摆着生锈褪色的缝纫机,桌子下是那锈铜踏板。奶奶总是坐在它跟前,缝着什么,那古铜锈铁的踏板便跟着叫着吱呀刺耳的声音。让人厌烦。

那次,我顽皮地跑出去疯,玩得一身破破烂烂的回来。奶奶看见了,笑着拿走了我破烂的衣服,坐在了缝纫机的跟前,开始缝纫。黄昏温柔地照射在那锈铜的缝纫机上,仿佛镀上一层金,坠落的太阳懒懒地沉下,散着如灯笼般柔亮的红光。晚风拂起,吹起了奶奶银灰的发丝。我趴在跟前,看着奶奶。奶奶轻踩着踏板,踏板如同儿时熟睡的摇篮,轻缓温柔地摇着,轻轻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仿佛是母亲唱歌般温馨的摇篮曲。叫声似乎没那么讨厌了。

缝纫机随着踏声,一针针穿进衣布里,犹如那俏皮的啄木鸟,哒哒哒地啄着,拼接起那破碎的衣服。奶奶缝纫着,轻柔的余晖映在她脸庞上,柔软而温馨。

我歪着头望着缝纫机,问:‘奶奶什么时候教我用这个呀?’奶奶笑着,如十里春风,道:‘等你长大后。’那缝纫机拉着细细丝线,编制了儿时的梦。那个黄昏,奶奶慈祥的身影,会唱歌缝纫的机器,留在了记忆里。

那次过后回城,我再也没见过那古铜老旧的缝纫机,没学会那轻踩踏板就能缝衣服的缝纫机,也再没见过奶奶。慈祥如沐浴清风的笑容虽没有包裹我的心,可那记忆却不会忘却。

黄昏,起风了。

家里的老物件作文 篇5

我便问奶奶:“奶奶,这是什么东西,是一把钓鱼竿吗?”奶奶笑着说:“这可不是钓鱼竿,而是一杆秤。它是由秤锤、秤钩、提绳,秤杆以及镶嵌入内不易脱落的秤花组成。”我又问:“那么,这个秤又有什么用呢?”奶奶说:“这杆秤的用途就是能精准得测量出物体的重量,如果有了它,人们会减少很多矛盾,用它秤物品买卖,买的人安心,卖的人也安心。如果没有秤,那么人们买卖东西只能预测大约,这样买的人怕多花钱,而卖的人怕少收钱,那谁还敢出门买卖呢?”

我也认为秤杆上的秤花,虽然不起眼,但却非常有用。也许这只是一个个小点点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诚信的象征。那些仔细沉着的人,就是重视诚信,从复查重量到完全信任,使人们互相信任。

老物件,新时尚 篇6

尤纳斯的家对于参观者来说充满了惊奇。进门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口咖啡色手提箱改造成的陈列柜,皮面斑驳留着沧桑的印记,里面的不规则分层格里摆放着明信片、笔记本等小玩意儿;一只锯成半截的饮水桶变身成一个透明的信件箱,带着锁,透出萌态;宽敞的客厅里摆了许多木工活计,书架上列队似的排着各种饼干盒加工而来的灯饰和挂钟,明星美女、花鸟鱼虫、福禄寿喜的图案字样诉说着鲜明的80年代情怀;iPod插在饼干箱上,音乐就从一口红色皮箱扬声器中传送出来;吃饭的餐桌上方,三只水壶洒下悠悠的灯光……

“你的手太巧了!”面对这样的夸赞,36岁的尤纳斯谦谦而笑。对于“设计师”、“艺术家”之类的名号,他并不以为意,也不想给自己做狭隘的定位,乐在其中的只是在工作间的车床上摆弄木头,或者用墙上一排排工具“雕琢”出新的创作。

在此之前,尤纳斯的身份是个假肢修复与矫形师,在瑞士、朝鲜有过工作经历。6年前,他被公司派到中国工作,设计创作小物件一直是他的兴趣爱好,却从未想过以此为生,直到2009年,尤纳斯告别了矫形师的职业,开始正式专注于家具设计和旧物改造——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细想却是相通的,之前他为人提供“再生”的工具,现在他给物创造“再生”的机会——深谙木料、金属、塑料、皮革等各种材质的尤纳斯,在手工家具创作方面,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转型源于为自己的家搞装修。当时,尤纳斯和中国妻子妮娜选中了位于军工路五维创意园的一个层高6米的厂房,便租下来并动手把它改建成了工作起居两用房,楼上是卧室,楼下除了厨卫等必要的生活空间,就是两人各自的工作室。

“这里租金比较便宜,又方便我和妻子进行创作,所以我们一眼相中了。”尤纳斯说,“我平时喜欢逛上海的旧货市场、拆迁工地,搜集了各种回收材料和人家不要的老家具,就动手自己搞装修,而且很便宜。”当被问及一般都去哪里“淘宝”时,尤纳斯故作神秘地说:“那可不能告诉你,这是我的秘密,不然大家都知道了我就淘不到好东西了。”

我们眼中已经废弃无用的家具,在尤纳斯的眼中却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他把窗框、门板等刨整出新的样子来,加入钢材等元素,再打磨上光,一张敦实古朴的桌子就诞生了,木头上的纹理透出天然去雕饰的美;卧室里,五颜六色的饼干盒加上木板条,可以变出一墙不规则的书架;厨房区域,一张古色古香、四角雕花的中式桌子与不锈钢、煤气罐相结合,变成了别具特色的燃气灶,桌角还有轮子方便移动;而盥洗室里,镶嵌着青花瓷盆的盥洗台格外惹眼,它的原型是尤纳斯从老街淘来的一张破损的梳妆台,他把台面修补好,接上水管、按上红色阀门,便成了能通冷热水的洗脸池,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形成了强烈的风格对撞……就这样,回收来的材料在尤纳斯手中枯木逢春,成为了一件又一件充满新奇乐的实用品。

在创作过程中,尤纳斯享受着从无变有、从旧到新的乐趣,一次次挖掘着自己的潜力,并决定成为自由家具设计师。“升级再造(Upcycling)在欧洲很流行,我喜欢收集老物件,因为它们包含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一段历史;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就好像延续了它们的生命。”朋友来到尤纳斯家中,纷纷为他的创作所吸引,渐渐地,有人来跟尤纳斯订购手工作品,从300元一个的饼干盒钟到4万元一张的木头桌子都有销路。

有人欣赏固然让尤纳斯感到开心,但他倒也并不想扩大“生产”规模,对他来说,坚持自己的手工创作、慢慢炮制才是乐趣所在。他颇为喜欢的是自己的工作仓库,里面放满了专业工具和待加工的原材料,比较新的发明是触碰式电灯——在饼干盒上拧上一个灯泡,接通电源,用手轻触一下饼干盒铁皮,灯泡会亮;又碰一下,灯光变强;再碰一下,灯灭了。尤纳斯像个魔术师一样展示,得意地看着参观者脸上的表情。

老物件作文600字 篇7

“哈哈,找到了!找到了!”外婆终于在一个抽屉里取出了一个大铁盒。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有好多零散的黑色小夹子,破旧的笔记本和一小叠泛黄的票子。我好奇地拿起一张紫色的票端详起来,原来是一张泛黄的粮票。左边是存根,上面印着“伍千克”和“1992”,粮票右边正中间印有一个猴子头,猴子头的上方写着“浙江省定粮额票”,猴子头的下方有着黑色粗体的“杭州市区”字样。右上角还盖着“浙江省粮食局”的红章。它的背面还印有密密麻麻的“申”字。

我抬起头问外婆:“申酉戌亥,难道这是猴年的粮票吗?”“是啊,这可是有年头的粮票了。”外婆点点头说着。“可当时为什么要用粮票呢?不是可以用钱买的吗?”我不解地问道。外婆呆呆地看着粮票,眉头一皱,突然变得很严肃,回答道:“粮票刚有的.时候还是你太婆生活的年代,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物资匮乏,每户人家又都有好几口人,粮食的不足是当时大多数贫困老百姓家庭中的头等难题。生产队按劳动力算粮给票,只有凭粮票才能到粮管所买到面粉或大米,没有粮票连吃饭都成问题。当时的我们不光有粮票,还有鞋票、布票、油票,都很稀有呢!没有油票就买不了油,那就没法烧菜;没有布票就买不到布匹,恐怕连衣服都做不了;没有鞋票,大家就只能赤脚走路了。可见当时q粮食有多紧张,人们的生活有多不易啊!”“外婆,你们当时一定很有钱吧,你看你还有那么多没用完。”“才不是呢,”外公从厨房里走出来,笑着说:“傻孩子,那是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家庭的收入也就是工作的工资多了,到了90年代,粮票慢慢就不用了,所以才会有你看到的这些。”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650字 篇8

那台缝纫机是外婆给妈妈的出嫁嫁妆,每当看到它,妈妈便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从妈妈小时候开始,外婆就教她做很多事情,洗衣做饭都不在话下。妈妈每次说不想学,外婆就会对她说:“这是为你好,应该尽早独立。”

后来,外婆说要教妈妈做衣裳。外婆带妈妈来到缝纫机前,外婆先在缝纫机旁边讲着操作方式,妈妈坐在小凳子上,脚不停的上下踩着踏板,踏板发出清脆的响声。外婆一听这脆响,连忙阻止了妈妈:“再这样,里面的线都乱了。”妈妈停止了,外婆又把操作方式仔细讲了一遍。看外婆教的那么用心,妈妈也开始认真地听。

然后,妈妈开始操作,她将布料放在针头下,开始制作衣服。妈妈脚踩着踏板,一阵缝纫机“交响曲”响起。下半部分布料放歪了,妈妈将它摆正,不料,上面正在运行的针插进了妈妈的手指,卡在了肉里。妈妈一下子慌了,幸亏旁边还有外婆。外婆将针拔出来,又用镊子将线头挑了出来,血一下子崩出手指,外婆心疼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早知不让你学了。”妈妈的手虽然破了,但是外婆的话却让妈妈的心暖了许久。自此,妈妈开始认真的学习外婆教给她的所有生活知识和技术。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作文 篇9

与老物件儿打交道十几年,爱之愈深,乡愁愈浓,思之愈久,乡情愈重。余红梅、胡习周夫妻说,乡愁是最美的风景,他们不愿它散落四方、流落海外,他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住乡愁、留住民俗。2016年3月15日,记者走进这座园子,采访了它的主人,让我们来看看这对夫妻的情怀与乡愁。

从“破烂王”夫妻到身家百万的老板

今年38岁的余红梅是湖北新洲汪集人,她的童年很苦,妈妈早逝,留下姊妹5人,她是家中的老大,不得不辍学当保姆,那年她才14岁。当时主人家的女儿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她想:“我和她是一样的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扎下了根:一定要奋斗,努力过上和人家一样的生活!她坚持自学中学的课程,后来主人见她勤奋,把她介绍到一家建材公司管账。为了账目不出错,她练坏了几把算盘。18岁时,余红梅借钱开了一家煤店,认识了来店里帮工的小伙子胡习周。胡习周诚恳能干,帮了她许多忙,两个年轻人相爱了。父亲了解到胡习周是新洲凤凰村最穷的小伙子,强烈反对女儿嫁给他。余红梅说:“爸爸,他的条件是差一点,但他对我好,我相信我们能通过奋斗富起来。”

1998年,两人结婚了,婚后不久,父亲出了车祸,夫妻两人要照顾父亲,还要带着妹妹生活,欠下了1万多元外债。胡习周心酸地说:“那时真穷啊,红梅坐月子一两肉都没吃过!”望着风雨飘摇的家,夫妻俩苦苦思索挣钱的法子。一次,余红梅和外婆赶集,遇到一个收破烂的人,外婆随口说:“拾荒不要本,一年多少能赚几个钱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儿子出生3个月后,余红梅咬咬牙,戴上草帽,推着小车,和丈夫走上了拾荒之路。

身着破旧,每天走上百里不说,还要忍受乡邻鄙夷的目光,胡习周心疼极了,宁愿自己去,也不让妻子去了。余红梅不以为意:“管人家说什么。你看,一天赚的钱可以给儿子买两件衣服,还可以买点肉,家里欠的账也能慢慢还上。”那时每天回到家,无论多晚、多累,余红梅都要在灯下写写画画,胡习周凑近一看,纸上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妻子说:“拾荒也是一门技术活儿,你看,这些都是我们去过的地方,我标记上时间和地点。我算了下,一个小村落的垃圾生长周期是3个月左右,所以黄冈、罗田等地不要再去了,山大村稀,一天走不了两家。早春农民下苗的时候,会有尼龙袋,六七月收割的时候,会有编织袋……”听着妻子的拾荒经,胡习周佩服极了:“想不到捡垃圾还有这么深的门道,你真厉害啊!”果然,村里人渐渐发现余红梅捡垃圾收获总是最多的,都开始跟着她。余红梅就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拾荒队,到浠水、大悟等地拾荒,胡习周负责开车做饭,车子装满就回来,每人一次可以分100多元。靠拾荒,两人很快还清了欠债,还有了小小的积蓄。

一次,夫妻俩在山里收购了一些旧木桶,准备当柴烧,无意中被一个山东商人看见了,说:“这种木桶,你们有多少,我收多少。”余红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商机,她和丈夫商量:“捡垃圾虽然无本,但不是长远之计,咱们把积蓄拿出来专门收购木桶吧。”丈夫点头:“我到你家煤店帮工的时候,你就是我的老板,这一生,我都听你的。”

夫妻俩开始给山东客户供货,一干就是几年。每半个月,总有满满一车的旧木桶运向山东,这背后是余红梅和丈夫南来北往的匆忙。每天,他们不是在收货,就是在送货,除此之外,他们还没忘了思考。胡习周说:“客户收这么多木桶,一定很值钱。”余红梅便想尽办法跟着货车去结账,发现不起眼的木桶经过一番修饰,居然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德国……5元一个的木桶,成交价格能卖到几十美元。余红梅寻思自己也可以做。这时,他们手下的拾荒队伍差不多有60人,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干。

2010年,夫妻俩成立了一家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出口贸易权。他们雇佣上百名工人,把旧木桶修饰加工,行销北京、山东,还漂洋过海到美国、韩国、澳洲等地。难登大雅之堂的木桶摇身一变,成了外国人眼中的“宝贝”,被摆放在客厅里做时尚的家居用品。和人谈生意,夫妻俩既朴实又豪迈,在圈子中口碑很好。人脉变钱脉,几年后,“破烂王”夫妻成了身家百万的老板。

财富满了,心不能空

夫妻俩做木桶生意,也会接触其他老物件儿,比如木脚盆、陶罐子、夜壶等,他们经常顺手收回来。一次,一个收购商看中她家的一个笔筒,笔筒是他们花5元钱买的,余红梅大方地拱手相送,没想到,收购商以2万多元的价格转手了,原来笔筒是用名贵的黄花梨制成的。后来,他们又寻得一个做工精致的木鱼盆,花2000元收回,再以1万元卖出去。沾沾自喜没两天,就听到一个让他们倍受打击的消息,收购商以40万元的价格转手了。

这次失算让余红梅和丈夫一夜没睡,胡习周低声叹息:“唉,没专业知识,咱有眼不识金镶玉,永远要被糊弄。”余红梅说:“咱们去学习!我就不信认不清它们。”胡习周看着妻子,用力点点头。第二天一早,余红梅就去买古玩鉴赏的书籍,两人还报了一个学习班,向业界有名的教授请教。通过自己的努力,余红梅获得了省有关单位颁发的古玩鉴定估价师三级证书。如今,见到一个老物件儿,具体是哪个时期的、大概值多少钱,他们扫一眼,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了。现在,新收到一件旧物,两人会一起对它判断估价,谁胜出就是最值得嘚瑟的事了。每每总是余红梅赢得多,她的眼睛特别“毒”,胡习周打趣她:“老婆,你可以上鉴宝节目了。”

在收旧物过程中,余红梅和丈夫特别留意一些老旧房子。现在古建筑越来越少了,一座老宅价值几百万呢!此时,夫妻俩研究老物件已有多年,自己手下的木工、泥瓦匠都懂古代房屋建造技艺,他们准备开始做古宅生意。2012年,余红梅和丈夫成立了第二家公司,做古建。他们发动亲朋好友到全国各地搜罗古旧房子,连曾国藩女儿夫家的老宅子也位列其中。为此,余红梅夫妻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他们把每根柱子、每个构建编上号,然后运回自己的仓库。此外,他们还承接园林修复和古屋重建的项目。这几年,他们的古建公司陆续完成了甘肃兰州世界第一梨园奇园仿街、福建泰宁司马府第明清园、湖南望城区红色博物馆等十几个大型项目。出口生意和古建公司共为他们带来超千万元的收益。

余红梅夫妻的老房子越来越热,许多收购商不惜千里上门。每次成交,看着工人们把宅子一点点拆解,运上货车,余红梅总是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胡习周轻轻地问妻子:“红梅,咱赚的钱越来越多了,可我怎么觉得你不开心呢?”余红梅有些失落:“想到这些珍贵的东西被拆得七零八落不知流落何方,我心里不好受。” 胡习周轻叹一声,每座老宅都有一个独特的岁月故事,每次拆除都好像听到它们在无声地呜咽。和老房子打交道久了,他知道妻子对它们倾注了特殊的感情,她停留在这些老房子里的目光越来越久,越来越眷恋不舍。

2013年12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余红梅的一座老房子前潸然泪下。老人早年去了台湾,当他回到故乡,看到梦里的家乡全然改变,既欣慰又失落。他得知余红梅那里有老宅,特地找到她,看着这些老物件,老人握着她的手,老泪纵横,并和她约定明年再来。送走了老人,余红梅感慨:乡愁滋味,追忆无穷。故乡承载了多少岁月河流,又倾注了多少情感愿景啊!

2014年春天,一个收购商上门,准备花560万收购余红梅的这座老宅。他打开密码箱,一摞摞的现金出现在余红梅面前,这是订金,如果余红梅同意,他马上付余款。在诱人的价码面前,余红梅踌躇了,她的眼前浮现出那位台湾老人的背影,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他们的约定言犹在耳,房子却要被她卖掉了,它们整拆之后,将被运向何处?又会流落到哪里?老人回来看不到房子该是怎样的心情?犹豫半晌,余红梅最终拒绝了收购商。老房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它们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慢慢绝迹。此时,余红梅心底有个强烈的想法:她要为无数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做点事,留住这些旧屋。

散尽千金拼起乡愁碎片,让百年老宅焕发生机

“红梅,你今天怎么了?这是多好的一单生意!”对余红梅拒绝客户的做法,胡习周不太理解。“习周,咱以后不卖宅子了,好吗?咱做一个园子,把老物件都陈列起来。”胡习周愣住了,他明白,妻子有远见,有魄力,所以这些年他支持妻子的一切选择。但如今,他们好不容易拥有了两家公司,过上了人人羡慕的生活,妻子为什么要折腾呢?胡习周第一次反对妻子:“红梅,咱们都不是小孩儿了,你知道做一个园子投资多大吗?”余红梅轻轻地说:“你想过没有,再过许多年,我们老了,小时候的掀棚(一种农具)、石轱辘、水车、拴马桩……都看不到了,我们不会失落吗?”余红梅继续说:“习周,我做的每件事,都没有100%的把握,我们从一穷二白到现在,一直拼命赚钱,我现在只想按照内心的意愿来做事。一个人不能总是赚钱,还得有个梦。”胡习周仍然担忧:“红梅,你舍不得这些老物件,我能理解。但投资园子的事说来容易,你要考虑我们两个农民能做得来吗?”余红梅拉着丈夫来到他们的仓库,那里面堆满了数以万计的雕花木门、八仙桌、寿匾等,还有许多上世纪农村的农具。余红梅说:“它们堆在这里,只是待卖的商品,我想给它们找个家,让子孙看到老祖宗的智慧。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相信我们行!”丈夫轻叹一声,点了点头:“好吧,媳妇,我听你的。”

余红梅夫妻要建民俗博览园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心太高,如果失败了只能再去捡破烂了,但更多的人觉得他们有勇气。余红梅骨子里的执着、内心的强悍、曾经的艰辛都让她比一般人更有韧劲,她要做的事,认准了,一定要做下去,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为了园子早日落成,余红梅和丈夫一起去了云南丽江。白天,他们游览民俗街、匠人街,晚上,她不顾劳顿,在灯下记载自己的想法。丈夫心疼的同时忍不住责备她:“你这是打着‘旅游的名义出来工作啊!没见过你这样的工作狂,快点睡。”余红梅每天都是在丈夫的催促中上床。后来,他们又到苏州等地去看园子,拍下海量照片,一根柱子、一条回廊、一扇花窗、一块浮雕都不放过,回去一张张反复翻看。

民俗园终于破土动工,但因为土地性质等问题,未获批准。前期已经投入了几百万,夫妻俩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市领导得知此事后,对夫妻俩“传承民俗文化,挖掘民间遗产”的做法大加赞赏,称余红梅是最有情怀的女企业家,最有魄力的女儒商,当即给他们划拨了兴建民俗园的土地。于是,一片青砖白墙的徽式建筑出现在凤凰寨,再现了千年人文古建筑的原生态风貌,原汁原味展现了明清古建筑的特色文化。

2016年,民俗园开园了,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踏进园子,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老宅子透出的沧桑感让人的心立刻静下来,雕镂的窗棂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旧式的家具期待着远方的游子,精美的阁楼里似隐藏着美丽的姑娘……在这里,时间的翅膀仿佛扑棱棱停住。

在民俗长廊展示区,旧式农具让一位中年游客惊喜连连:“快看,我小时候爸爸用过的木掀棚,起风的时候,扬谷子是最好的。”一位老伯见到了当年娶亲用的花轿,转身把老伴的手紧紧握在手心里。许多年前的岁月像是透过湿布擦拭过的毛玻璃,一切轮廓变得清晰可见。一位老先生对园子大加赞赏:“现在的民俗教育缺失,很多年轻人看不懂老房子,这个民俗园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有好处。”园子还迎来了外宾,他们操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让余红梅给他们讲解物件儿的来历,听得如痴如醉。

一天,一群学生来到民俗园,朝气蓬勃的面容像初升之旭日,在这些稚嫩的脸庞中,余红梅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她说:“儿子17岁了,在国外求学,如果不是这座园子,他很难知道父辈的艰辛。”让孩子们了解农耕文明,感受传统农业浓厚的底蕴,余红梅觉得很欣慰。她说:“劳动人民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犁耙、锄耧、蓑衣、宰滚……这些物件几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座园子抢救了它们,这比赚钱更有意义。”

博览园二期工程还在如火如荼进行着,计划建成1300亩的“一街六院五园”的格局。夫妻俩说:“以后还要请一些民间艺人,现场打糍粑、弹棉花、摊豆丝、做豆腐脑,再现民俗风情。”为此两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工地上的铲车、叉车、挖土机都是按工时收费,为了节省费用,胡习周把各种车辆驾驶都学会了,经常看到他刚从铲车上下来,又到叉车上忙活。他说:“累点没事儿,我越来越爱这个园子,等我老了,哪都不去,这里有我记忆中的一切。”一幢幢老屋,一缕缕乡愁,一次次回望,夫妻俩站在园子里,平静而满足。

写老物件作文600字 篇10

《语文课堂作业本》有篇文章,是写老藤椅的。我看了很感动。那张老藤椅已经很旧很旧了,但是书里的主人公舍不得把它扔掉,因为她们一家看到老藤椅,就想到以前家里的老人坐在椅子上给孩子们讲故事、唱歌谣,心里就会暖暖的,感到甜蜜。我合上作业本,看看家里有没有这样让人看了心里温暖又甜蜜的老物件。

我的家挺新的,新的沙发,新的桌子,还有发亮的地板。哪有老物件呀?妈妈朝书架点点头,我走到书架前。书架上也有好多书,整齐干净地排列着。不过,小孩子的眼睛是最亮的,我发现家里有套1953年出版的《鲁迅作品分析》,一共两本,是我找遍整个书架中最老的物件了。妈妈说是她小时候看过的,后来从外婆家带了过来。

我正想翻翻里面写的是什么,毛手毛脚地不小心把它们都掉到了地上。我发现了书背后印刷的书价:一本5400元、另一本6400元。真奇怪,前几天买的.260千字的《西游记》才花了32元钱,怎么这两本一共7万9千字的书这么贵?

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让我上网查下1953年用的是什么货币?于是我在网上找了资料,知道了1953年我们国家使用的是1948年由石家庄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最高面值5万,在当时解放区通用。到1955年我们国家才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的比例是1万比1。这样算,这两本书按现在价格应该是5角4分和6角4分。真便宜啊!但是妈妈又让我查了那个时候时候的物价,我查到那个时候9元钱一个月工资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那样算算,这两本书又是很贵的。

老物件初三优秀作文 篇11

这把老躺椅正面都被磨得很光滑,椅架子已经有点破损,如果是重重的大人坐上去,或者躺下去,这老古董可会不听话的“吱呀吱呀”的唱起歌,停也停不下来。

从我记事起,老躺椅是奶奶的专座。每当奶奶走累了就在它上面悠闲的躺着,夏天还会扇一扇自己织好的小蒲扇,当时我在一旁看着、看着就也想去躺一会儿享受一下。

小时候,上床睡觉是我的最爱。为什么睡觉才是我的最爱呢?因为奶奶总会在我上床准备睡觉时才给我讲故事,所以我迫不及待的上床,等奶奶安稳地坐在躺椅上时,我会央求奶奶讲点有趣的小故事。

奶奶的故事很精彩,让人百听不厌。我觉得这故事比故事书里的故事好听多了。尽管我很困了,可这么好听的、奇妙、有趣的故事怎么能不听,我努力不让自己睡着。一、因为我不可以听完所有故事;二、因为如果我睡着了,奶奶会不知道会一直讲,喉咙就不好了呀!

一天妈妈对我说:“乐乐!这把躺椅坐下去吱呀呀的都快散架了,你说要不要扔呀?”“不要。”我大喊道。妈妈吓了一大跳。“奶奶最喜欢这把躺椅了,不许扔!”我接着说道。可妈妈坚决要把躺椅扔掉,我就是不让,我俩你来我往,最后我说服了妈妈把躺椅留了下来。

老物件初三优秀作文 篇12

这个小物件是一个多拉A梦的造型。它是用塑料做的,蓝白相间的颜色,大小大约有我们的一只小手大。

多拉A梦长着一个胖乎乎的脑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在高兴的时候就眯成了一条缝,像弯弯的月牙。鼻子小小的红红的,就像一颗红红的豆子。多拉A梦有一个夸张的大嘴巴,只要一笑,嘴巴就笑到脸蛋上了。嘴巴边长着几根胡须,就像一根根坚硬的刺,不让别人伤害到自己。它的脖子上挂着一个用红丝带系着的小铃铛,小小的手缩在铃铛旁边,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

这时,老师让我们猜一猜这个多拉A梦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唧唧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闹钟,有的说是小镜子,还有的说是音乐盒。老师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老师把手指按在多拉A梦两边的按钮上,只听见“啪”的一声,多拉A梦的大脑袋掀开了,从里面蹦出来一个小电风扇。老师轻轻地按了一下小电风扇下面的按钮,小电风扇就开始“嗡嗡”地转了起来。孟老师拿着小电风扇从我们面前经过,一阵凉风扑面而来。如果在夏天我们有这么一个小风扇,就可以吹到凉爽的风了。

老物件优秀作文500字 篇13

家里的橱柜旁放着一个铁碗,里面放着一个木头做的小槌子,铁碗已经生锈了,底部已经被挤压得变形,小槌子也有些被虫子蛀掉的小黑点。那可能是家里最年代最久远的老物件了。

那是奶奶以前用来给爷爷做药包用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工作狂,每天没日没夜的工作,经常熬夜,因此患下了肝病,这疾病一直缠身,奶奶总是去药店或者自己去屋子前的田地里采些草药,把它们放在小铁碗里,用那个木头做的小槌子砸碎,包在一个小袋子里,给爷爷冲茶或者熬药。

后来爷爷和奶奶一起从湖南搬到广州来,爷爷吃的药也越来越多,但是病情却没有一点好转,可是奶奶还是每天抓些草药,把它们放进那个小铁碗里,用那个有些发黑的小木槌细细的把那些草药砸碎,奶奶那布满皱纹的.手很麻利,碗里飘出泥草的香气,那个铁碗因为长年的挤压,底部已经有些变形,奶奶把碗拿起来,把他们倒进预先做好的小包里,用绳子打好结,把它塞到爷爷的手里。那个小药包里装的不只是那细碎的草药,里面装载的是奶奶对爷爷满满的爱和许多年互相陪伴的时光。

我想:拿到药包的爷爷一定傻傻的笑着,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他每天去上班前,奶奶往他手里塞上一个小药包,还嘱咐着:“路上小心!别太晚回来,少熬夜啊!”

上一篇:亲子园管理经验下一篇:流动治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