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花圃第1课时(通用7篇)
参观花圃第1课时 篇1
第5课《花圃》教案
株洲六中
李争峥
课 型 : 设计 · 应用
课 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并选择合适的形进行置换。2. 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重点:能力运用夸张的方法进行形的置换,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形的简化与夸张表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说出你喜欢的花,花的象征意义。学生:„ „ 二.新课教授
1. 欣赏花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花的特点。①.花的形状 ②.色彩
2. 比较分析:自然花形与图案花形,概括花的骨式。3. 什么是图案
4. 生活中的图案应用 ①.瓷砖
②.布上图案 5. 形的置换 ①.相似形的置换 看图案《鱼儿与水》
(通过形的置换,能够使原本我们熟悉的花朵,得到一种意外的效果。)②.不相似形的置换
③.活动一:尝试将一种花置换成另外一种物体。6. 图案分析、比较
问;你知道这几张图形都呈现怎样的分布状? 7. 多样的骨式 ①.几种骨式
②.什么是骨式:图案基本的构成形式
8. 作品欣赏 三.学生练习四.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加强设计意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能力运用夸张的方法进行形的置换,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难点:如何理解形的简化与夸张表现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预习、交流)对学生提出四个问题:
1、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在我们深圳的爱国路上都会有一项重要的活动,你知道是什么吗?
2、花市上有很多漂亮的花,你能说出几种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同学们说了几十种花卉的种类,可是我们的地球那么大,花卉的种类我们恐怕一天也说不完,老师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些花卉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呢?
(进行课件第一张幻灯片的播放,配有音乐或解说)
3、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进行一个小型的心理测试:花与性格的关系)
4、你能说说看花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这一提问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让学生指出本课主题(我们看了很多的图片也谈了很多的话题那么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呢?)——花卉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花卉的照片,现在大家再欣赏一部分图片,欣赏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图片(播放第二张幻灯片,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图案中的花卉形象,配音乐)
1、你知道这一类的作品在艺术的范畴中我们称之为什么吗?——图案(“图”图样、图形、图稿;“案”方案、专案;狭义:装饰性纹样;广义:实用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2、请思考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有什么不同之处?(写实与概括、具象与抽象)
3、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的差别很大,如果老师给你一幅花卉的照片你如何实现由真实的照片到抽象图案的转变呢?
(学生的回答中会不时的出现特征、夸张、变形、想象、比喻等词语,老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将变化的规律引导出来)
4、分析讲解变化规律:
首先将变化的五条基本规律列出来(第三张幻灯片)
A、简化归纳 B、添加组合 C、夸张变形 D、分解构成 E、象征寓意
然后出示各种进行了不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该图片属于何种变化,为什么?(第四张幻灯片)
根据学生的分析识别,老师抓住其感兴趣或难以解决的某一项规律予以扩展。在此我将夸张变形作为本课的重点:(第五张幻灯片)
a、抽象夸张:将花儿本身的几何形式加以强化,使原来的方圆曲直更加规则化、几何化、装饰化
b、局部夸张: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舍弃其他不重要的细节,突出表现其某一主要特征,使整个画面达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的效果。
c、形体夸张:突出夸大其外形特征、省略局部或细节,使其更加趋向于流线、严整、壮丽、秀美,使形象特征更加强烈鲜明。
d、动态夸张:落花流水、花开花落、春风杨柳、秋风落叶、雨打芭蕉、雪中红梅、蒲公英的飘落等的动态描写,恰当的夸张其动态特征,就能够表现出独特的情调和意境。
5、花卉变化的表现方法
花卉图案有很多种表现方法,你能够说出几种?本课主要学习黑白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范画体会点线面在黑白装饰画中的运用(第六张幻灯片)
现在我们了解的花卉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仔细体会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黑白;点、线、面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三、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黑白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点线面三元素,按照图案的变化规律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每位同学发给8×8CM的小纸片),并将设计好完成的作业贴到黑板边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
作业要求:A、符合花卉变化的某一项规律
B、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C、黑白或单色图稿
(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不停的巡视之外,还应适时的将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问题进行集体讲解,以及学生中比较好的创意进行及时的展示和表扬,这样既有利于激励创意独特的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鞭策。对于巡视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予以回答或让其他同学为其出谋划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调动所有同学的智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花圃的底版造型采用花瓣形或圆形,这样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还可以留有不规则的边角,鼓励、动员学生来进行边角的设计,学生就会产生新奇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当学生的小图片画完、贴完之后,将完成的花圃摆到讲台前请学生上台进行评价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喜欢?它运用了老师今天讲过的哪一种方法?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
(播放第一张幻灯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条简笔画的鱼的造型,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很自然的回答是一条鱼,然后老师以其鱼尾为圆心在旁边再加一条鱼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丰富许多,有的直接说有两条鱼,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说是画有两条鱼的扇子等等。依次类推的问下去直至拼出一个圆。到最后一个图形的组合时,就会有人想到花的形象上,由此自然导入本课主题——变花瓣 拼花圃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品,而有一些它和花瓣的形状又十分相似,动脑筋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和花瓣相似的物体有什么?(播放第二张幻灯片)
(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予以回答,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展示与花瓣相似的物体简笔画,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
2、相似的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可是有些物体看起来并不相似,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手机,它和花卉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请看投影屏(播放第三张幻灯片)
用手机来代替花瓣的形象有怎样的寓意呢?——现代社会语言交流之花,现代通讯工具开拓了人们语言交流的空间。
请同学们仔细动脑思考:你能不能将生活中与花的形象并不相似的物体赋予新的含义,来代替花瓣,对花的形象进行全新的塑造呢?(数字、字母、动物、植物、日常用品、食品)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设计构思加以简单的描述)
3、基本形确定了我们要把它组合成由N个基本形组合起来的新图形,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每一个基本形一致呢?(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对折、折叠、复印、画好一个其他照描、印等不同方法,老师应该对这些想法进行肯定,如果有人提出镂印的方法的话,可以顺水推舟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人提到的话,可以说其他方法大家都很熟悉,今天老师着重讲解镂印的方法)
4、镂印的制作步骤:(进行现场演示)
A、描稿 构图饱满,要考虑问样点线结构的连接关系
B、镂刻 正稿、反稿;刻线要流畅光滑
C、漏印 固定镂稿,刷色“浓、纯、鲜、匀”
三、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今天请同学们再做一回花匠,运用生活中你喜欢的、或有意义的、有情趣的形象,通过老师今天讲到的创意活动设计出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图形,并予以命名,然后将自己画好的设计稿拼贴到黑板上老师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把它组合成一个大花圃。
(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不停的巡视,并多与学生交谈,询问其创作意图、构思,多启发学生锻炼其对自己设计构思的评述能力)
四、课堂小结: 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幅画进行评价。
你喜欢________同学的画,因为:
立意健康 骨式准确 瓣形一致 构图饱满 色彩鲜明 制作精细
教学后记:
参观花圃第1课时 篇2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 即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及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实现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 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理论依据】
《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外语阅读理解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字理解、深层含义理解、评判或创造性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角度出发, 深入挖掘教材, 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 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推理判断和评判信息的阅读能力。
Wixson and Peters (1984) 曾比较清楚地揭示了阅读的实质, 即说明阅读是读者已有的知识与所读的文字信息、阅读语境之间的互动 (Read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reader’s existing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by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reading situation.)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体验使学生不断地与文本之间产生互动,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和生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话题是Relationships, 属于课标话题8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单元的四课分别围绕着与父母、朋友、宠物及周围人相处展开, 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还能帮助他们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体现出语言教学对学生全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 通过宠物疗法话题, 来增强学生学会倾听和倾诉的意识。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所阅读的文章是一篇以实验为依托的说明文, 文中介绍了宠物帮助患儿改善病情的实验以及为何宠物能够帮助这些患儿的原因。动物辅助疗法 (Animal Assisted Therapy) 这项研究虽然看似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 但在现实生活中, 孩子对宠物话题很熟悉, 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所以容易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与文本形成积极的互动。文章篇幅适中, 主线突出, 适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训练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和感悟等。本文有关宠物帮助患儿改善病情部分既是本课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获取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相关信息, 并以建构逻辑关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宠物特征和改善患儿病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 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宠物疗法的力量,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发表看法。文章最后一句wonder at the power of pets在文中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将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理解。此外, 本文的标题Better than Doctors?比较特殊, 我将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评价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本课的输出活动是以The Power of Pets为题进行演讲, 学生将运用本课所学语言, 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完成任务。在本课结束时, 引导学生关注宠物特征在宠物疗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此来提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倾诉和倾听的意识, 有利于他们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此外, 我设计了扩展阅读的课后作业, 进一步细化学生对话题的理解, 增加对话题表达的语言支持量, 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本课书第二课时是一节听力课, 听力材料是一个有关宠物话题的街头采访。因此, 可以看出来本课书的两课时是同一话题下不同技能的训练, 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
【学生情况】
一、基本情况
授课对象是市示范中学直升班学生, 英语基础好, 思维活跃, 乐于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 对知识的渴求强烈。但是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大, 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且不善于沟通交流。所以有必要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和倾听, 与周围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已有话题和知识方面
(一) 话题:学生在宠物相关话题方面有生活经验, 容易产生共鸣, 但对于宠物帮助患儿改善病情的话题, 不甚了解, 基于此, 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二) 知识:because和so引导的句型是本课的语法, 但是学生理解其意义, 所以对阅读不会造成障碍。第二课时将作为重点学习其用法。本课生词共16个, 通过课前调查问卷 (见附录1) 了解到学生已会12个。此前的词汇学习中, 一直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构词法及常识猜词的策略, 但本文中出现的部分词汇, 如treatment, criticize, take notes, wonder at等还需要通过教师利用图片, 释义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扫清阅读障碍。
三、能力方面
学生获取篇章表层信息没有障碍, 但真正感受宠物疗法的神奇力量, 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方面, 以及深层理解文章主题和进行批判性思维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理解本文深层信息, 并迁移到实际生活交往当中可能是一个难点,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建构逻辑关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宠物特征和改善患儿病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 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宠物疗法的力量,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发表看法。输出活动设计了以“The Power of Pets”为题的演讲活动,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互动, 使文章信息处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最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会倾诉和倾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达到情感和意识的升华。
【教学方式】
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教学手段】
Textbook, PPT, Worksheet, Video, Blackboard
【技术准备】
Computer
1.充分关注学生, 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日常交流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在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并与文本产生互动。
2.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教学活动围绕两条主线, 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条主线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 来培养学生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条主线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从基于文本的口头表达到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的真实表达。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功能, 同时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备课过程中, 还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的生成, 并利用学生可能的生成转化成教学资源, 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 灵活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1.充分关注学生, 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日常交流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在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并与文本产生互动。
2.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教学活动围绕两条主线, 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条主线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 来培养学生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条主线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从基于文本的口头表达到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的真实表达。
《细胞增殖》第1课时 篇3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建立在已经学习第一节《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该节内容,同时,为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中减数分裂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总分达47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由其自学;其次,生物这门学科是高二初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积累少;第三,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加之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而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仅限于第1课时(内容:细胞增殖方式、意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贯穿本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坐标图,把抽象、微观的有丝分裂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大多数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数目是如何增殖的呢?引入细胞增殖、板书课题(通过简洁地提问,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1、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
提问: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哪几种?增殖有何意义?
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勾划出相关内容。给2分钟时间,抽同学回答并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用以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引出。
1)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是不是所有在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哪儿?止点在哪儿?(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然后阅读插图2-19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结合起止点,知道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从弧线的长短上得出时间的长短,并用表2-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来反证。追问:各阶段有何特点?对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而言,它们是否一样?我们先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引出: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①分裂间期
利用挂图指出间期图例,观察结构,提问是不是间期就是“间歇期”?讲述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回忆染色质的主要成分,说明实质是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并未分开仍由一个着丝点连在一起,画图 :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人为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前、中、后、末。
前期:比较挂图上间期与前期的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归纳两出现两消失,中期:与前期比较,后期:与中期比较,末期:与后期比较。
依次进行,指导学生重点在于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老师用一、二句精炼的话归纳,并在黑板上画出特点(让学生把不易看见的变化与看得见的图结合起来,抓住特点,便于记忆,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对照挂图来描述变化过程,学生复述(通过重复强化学生记忆过程)。
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有何规律?用坐标图来反映,老师建立一个坐标图,引导学生据过程一起分析,得出染色体变化曲线。练习,由学生自己按照上述思路绘DNA变化曲线,抽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绘制,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绘,最后点评。(用坐标图更能直观反映出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并知道变化规律的由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小结
指出重难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有:
前:两出现,两消失
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极上
后:着丝点分裂,拉向两极
《参观花圃》教学评价设计 篇4
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2、试着列式、计算。
3、学生板演,说明思路
4、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道题做的对不对?引出验算。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
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5、练习:
89÷22 161÷37
6、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70÷31 381÷54 272÷28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8×()
3 61×()
1 67×()
4(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先来口算下面几道题:
30×8 60×6 7×90
34÷2 25÷6 120÷60
师:笔算
120÷20 154÷20
(说一说笔算思路)
师:我们在做除法题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1、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2、有余数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如果把整十数的除数改成普通的两位数,还会算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板书:参观苗圃)
师:出示(例1):室内培育22种花,共154盆,每种花的盆数相同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师:读题。生:(生读题)。
师: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生答)。师:怎样列式?生:(154÷22)。
师:估算每种花大约有多少盆?生:(估算)。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在下面试着列竖式计算。师:指名板演,说明思路。
生1:把22看作20,然后想一想154里面有几个20,因为150里面有7个20,所以商7试一试。
生2:54里面有2个22,还多10,再和100相加是110,110里面有5个22,5+2=7,所以商是7。师:他们说的对吗?生:对。但是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题,看看你是不是真掌握了。出示(408÷51 368÷92)生:(生板演)。
师:出示例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生:(生独立完成)。
生:120÷18=6(个)……12(盆)把18看成20,120里面有6个20,所以用6试商。师: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道题做的对不对?
生:可以验算。师:该如何验算呢?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除数×商=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师:看书质疑。生:(生看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1题、生:(生独立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2题。
生:(填在书上)。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学会了如何试商。生2:知道了如何对除法进行验算。
参观花圃第1课时 篇5
1.知识与技能。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 逐步提高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 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 提高科学素养, 端正科学研究的态度和形成勇于探索精神, 拓展知识视野;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 能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能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解释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方法
1.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
2.教师多媒体展示与学生板书、提问等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用具
“生长素的发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提出课题。
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生物体随时都在进行着复杂的生命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又能对外界刺激变化做出非常精确的反应:向日葵的幼茎随着太阳转动, 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 秋天的树叶随风飘落。这些都依靠生物体自身的调节作用。那么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是什么?
教师活动1:展示向光性图片引课。
学生活动1:指出向光现象的特点, 思考: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从而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
教师活动2:许多人可能对植物向光性的现象熟视无睹, 但正是对向光性的研究, 引导人们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 发现了第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
简介 (多媒体) 在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从1880年至1934年, 前后经过五十四年的研究, 最终发现了生长素。我们不仅要理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实验过程和逻辑思维特点, 更要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P46-47
今天我们不局限于课本, 以实验设计的形式, 一起来探究一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知识点一:生长素五大发现实验
(一) 达尔文实验
实验1: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2:切去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既不生长, 又不弯曲。
实验3: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4: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活动3:设问:
(1) 1组和2组对照能得到什么“推测”?胚芽鞘的向光生长和尖端有关。
(2) 1组和3组对照能得到什么“推测”?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
(3) 3组和4组对照能得到什么“推测”?更充分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课堂活动1:
如何确定以上“推测”的正确性?我们通过科学实验进行论证。
回顾必修1——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确定实验题目→分析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对照实验, 控制单一变量) →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尤其是“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提示:通过达尔文4组实验现象设置合适的探究题目, 注意自变量的选择。
学生活动3:设计“实验报告” (由学生补充完成。)
植物向光性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过程: (强调变量的设置)
四、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论:
教师活动4:提出3个探究实验题目, 由学生分组完成。
☆探究实验一
题目: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变量:有无单侧光的照射
实验材料:完整胚芽鞘 (其余略)
预期结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略)
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能对单侧光刺激做出反应。
提出问题:胚芽鞘能对光刺激做出反应, 向光弯曲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
如何证明?——探究实验二
☆探究实验二
题目:探究与胚芽鞘向光弯曲有关的部位。
变量:有无胚芽鞘尖端
实验材料:胚芽鞘、刀片 (其余略)
预期结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略)
结论: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与尖端有关。
提出问题: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对植物的哪一部位起作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是尖端还是尖端下方?
如何证明?——探究实验三
☆探究实验三
题目: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
变量:锡箔片罩盖部位分别为胚芽鞘尖端或胚芽鞘尖端下方
实验材料:完整胚芽鞘、锡箔帽 (其余略)
预期结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略)
结论:胚芽鞘的生长与弯曲与尖端有关, 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学生活动4:和老师一起尝试设计实验, 初步体会变量的确定及实验过程的分析。
(教师点评上述实验中用了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通常只能有一个变量, 如果实验结果不同, 就说明是由这一变量引起的, 这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5:提问:尖端感光, 尖端下方弯曲生长,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鞘尖端下方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达尔文之后, 科学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学生活动5:自学教材, 理解分析。
(二) 詹森实验
结论:该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而且能透过琼脂传递到下部。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方。
思路分析:
借助达尔文实验思路 (尖端及尖端下方) 将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下方”用琼脂隔开。考查尖端与尖端下方物质运输的联系。
(三) 拜尔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面一段分布不均造成的。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方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思路分析:
无单侧光刺激下, 尖端放在切面一侧造成生长素在尖端下方分布不均, 也出现弯曲生长现象。
说明:尖端放置在切面一侧相当于单侧光刺激。
总结:尖端通过产生的某种物质影响下部生长。
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 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另一种“物质”中, 从而使该“物质”具有与尖端同样的效应。——温特实验
(四) 温特实验
教师活动6: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提问:如果实验就这样完成, 你是否有质疑?
学生活动6:讨论本实验目的:验证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物质引起的, 而不是由琼脂块本身引起的, 完善实验。
课堂活动2:
实验步骤:
1.取10个新鲜的胚芽鞘平均分为A、B两组, 切去尖端;准备两块大小相同的琼脂块M、N;
2.将切去的尖端置于琼脂块M上, N不做处理, 一段时间后, 把M、N各均分为5块, M放在A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N放在B组的一侧;
3.将两组胚芽鞘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 一段时间后, 观察两组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
预期结果:A组:朝向琼脂块对侧弯曲生长, B组:既不生长又不弯曲。
教师点评:本实验设计有两个关键:
(1) 如何验证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实验处理应将尖端与下部分离;能否找到一种吸附该物质的基质, 该基质应该有相应的特点, 即吸附物质并向下运输。
(2) 强调生物实验的对照性原则。
结论:胚芽鞘顶端确实可以产生某种向下运输的并能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物质。
思路分析:
设置对照实验, 对比尖端产生的“某物质”在不均匀分布条件下对生长是否有影响。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 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五) 郭葛实验
教师活动7: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1934年, 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 经过鉴定知道它叫吲哚乙酸。
直到1942年, 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并确认它就是IAA。生长素的发现, 是从研究植物向光性开始的, 通过几代科学家经过50多年的研究完成的。
学生活动7:总结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关键点
向光性
——→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尖端感受光刺激
——→尖端产生某种物质
——→分离鉴定这种物质
知识点二: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教师活动8:展示多媒体, 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8:归纳: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单侧光照射后,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 造成向光弯曲。
课堂拓展:胚芽鞘向光性的另一种可能解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向日葵、萝卜等做向光性研究的时候, 对向光侧和背光侧的IAA浓度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结果发现两侧的IAA浓度基本相等。这样就无法用生长素的机理来解释向光性了, 另一种可能原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 生长抑制物 (可能是黄质醛) 在向光一侧积累, 导致向光侧生长受到抑制而背光侧生长正常, 引起向光性。
根据本节所学有关知识, 设计一个造型独特的盆景方案。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 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短期完成, 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在传统的教学中, 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默默地听,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低下,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 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以下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 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提供部分实验材料, 并着重介绍第1次接触到的材料及用具, 使学生理解材料及用具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由学生对比分析做出选择或由学生思考提出替代性实验材料 (如有的学生提出用盖玻片代替云母片) 。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广阔性和独立性;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2.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的过程中, 实验的分析假设有可能是正确的, 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假设是否正确应该用实验来证明而不能凭空臆测, 从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思考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 设计了10多个实验, 从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意识。
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6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本节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联系紧密,既是学习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从微观上解释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无丝分裂、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经过阅读便能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部分内容有一点难度,教师稍微指点一下学生,学生也能掌握。而有丝分裂的过程比较抽象且很复杂,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上。而当年科学家在研究有丝分裂过程的时候,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接着将这些图像进行分类和排序,最后才了解细胞分裂的真实过程。故可以提供一系列有丝分裂过程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手进行分类和排序,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在分类和排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染色体、细胞核等的变化,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主动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排序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此时再进行细胞周期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没有提供染色体的计数依据以及DNA和染色体等的数量关系,故在教学中应提供,便于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DNA等的变化曲线。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需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将各个时期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各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地写出各个时期的全部特点,这跟学生的分类思维有关。此外,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待提高。数学建模一般是先收集数据,接着处理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作图。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这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能力,课堂上应创造机会给学生交流和表达。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各时期图形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各时期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制作各时期染色体、DNA等变化曲线。
(三)情感目标
体验有丝分裂过程的奇妙,养成质疑、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设计理念(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核心知识高效教学理论,过程决定结果(哲学)。
七、教法(学法)
教师: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对比观察法)
八、教学设计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师打印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见附件1)并剪下来用信封包好,上面写着: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图,讨论:1、将下列的图形分类 2、按时间先后排序。待上课时候用。
(二)导入
(上课前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分发给学生,2人一份)
投影:科学家的来信。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科学家,正在研究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难题:这些图像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现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寄给你们,诚邀你们一起探讨。请你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要有自己的分类依据,分好类之后再将这些图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我们静候你们的回信,谢谢!
科学家
2015-1-19
短短的一封信,道出了科学家的谦虚和求实的科学态度。那我们不能让科学家们等得太久,现在就开始行动,同桌2人一组,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分类好之后再进行排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求实和谦虚的科学精神)
(三)指导学生探究
投影:细胞部分结构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核仁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纺锤丝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根据有无染色体进行分类等等,便于请学生上讲台展示和学生的交流。
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分,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可以根据细胞核的有无、纺锤丝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等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解答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教学意图:为分类图像和排序做好铺垫;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便于进行分类和理解各个结构的变化,进而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
(四)展示探究成果
组织:请4个不同分类的组把自己的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分别提问: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要适当加表扬(比如,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非常佩服你),对于分得不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你们赞同不赞同这组同学的分法,为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如果都没有学生回答得出来,最后教师才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提及纺锤丝、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核膜核仁、细胞板、赤道板等。对于学生说得不清楚的概念、过程等,教师要加以纠正、补充和说明。学生一边展示,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类、排序,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慢慢形成正确的分类和排列顺序。
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分类和排序。可见科学探究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冷静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地质疑和推理。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各时期特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有丝分裂的模拟动画过程,比较一下我们的分类是否和动画过程相符合。
播放:有丝分裂模拟动画。
设疑: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间期主要特点为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指导:请观察、对比间期和前期两个图,间期哪些结构消失了?哪些结构出现了?由此可以总结间期的特点是什么?
指导:请用观察对比法,总结中期的特点、总结后期的特点、总结末期的特点。
小结: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我们用观察对比法,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用观察对比法,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高等植物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它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和原来的那个细胞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是一样的,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我们在学习各个时期图像特点的时候,用的是观察比较法,细心观察各个结构发生哪些变化,我们会得到很多信息。可见留心图形细处,处处皆学问。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间期:合成DNA、蛋白质分裂期M前期染色质→染色体核膜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末期:反前]
参观花圃第1课时 篇7
在新课程实施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通过图示引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塊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此外,学生通过有关酶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实践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本节内容在高中课标中要求: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但对学生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对照实验规范、变量分析能力和生物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是本节关键。这些都是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资源分析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和插图,突破“酶降低活化能”的难点;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深化和扩展知识,呈现动态变化、实验过程、数据、表格、问题等,帮助学生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实验内容、科学发现史进行预习,并收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㈡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具
八、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探究法、问题导学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九、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多酶片、嫩肉粉、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并请同学谈谈自己生活中接触过的酶还有哪些,谈谈对酶的了解。
早在1783年,科学家就进行了有关酶的研究,多媒体展示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实验。
提出问题:1、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2、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3、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4、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得出结论
(二)细胞代谢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同学们都学过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呢?生物体的活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始终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我们就把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酶在细胞代谢中起什么作用?其作用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三)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故意在操作步骤中设置几处错误(如3号和4号管中滴的FeCl3和肝脏研磨液不等量,共用一个吸管等),请同学们找错。
讨论问题:
1、2号管现象与1号管不同,说明了什么?2、3号和4号管并未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什么?3、4号比3号气泡更多,说明什么?体现了酶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9相关内容,填写课件展示的表格内容:教师归纳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对照组、实验组的概念,并介绍对照实验的三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对照原则。提出问题:如实验改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则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为什么?思考:本实验有没有严格遵循三大原则,有没有不严谨之处,怎么改?教师总结本实验注意点:
(四)酶降低活化能
通过刚才的实验中3号和4号管现象的比较,我们已经知道了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为什么呢?
【参观花圃第1课时】推荐阅读:
花圃宣传提示语05-19
学校花圃的标语09-02
花圃美术教案11-10
花圃作文400字11-21
秋天校园的花圃作文11-29
游花圃小学生作文05-31
二厂1#厂房参观解说词16.1.110-04
参观工厂 伊利参观工厂之旅10-20
参观作文:参观滨海看守所07-25
参观幼儿园心得体会——保育员参观学习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