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复习

2024-09-29

幼儿园班级管理复习(精选8篇)

幼儿园班级管理复习 篇1

让每一朵花都开得灿烂

-------怎样做好六年级复习期间班级管理之我见

一认识做好复习期间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六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尤其是进入总复习以后,没有了上新课的新奇,有的只是对旧知识的再认、重复和巩固。有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行动自由散漫,上课心不在焉。因此,做好复习期间的班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得不好,学生厌学情绪滋生,一个影响一大片,教师费了不少力,学生学习整体进步不明显,甚至常规管理、学习风气也大不如从前。做好了,每个学生在复习期间学生积极主动,班级整体水平提升较大,师生教与学就会是一件虽辛苦却也愉快的事了。

二做好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

1、教育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复习态度端正与否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①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什么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照榜样找到差距,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解决复不复习都一样的思想,我认为,要形成一个积极且有强大推动力的态度,最根本的办法是要积极而明确地理解自己所投身的事情的意义。凡是消极、被动、马马虎虎、不认真、依赖性强、怕苦怕累,认为不学习将来长大也能做大事、赚大钱的学习态度都是错误的学习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凡是积极主动、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都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②每天课前三分钟展示学生搜集的名人名言,或是由老师筛选励志故事鼓励、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端正态度,见诸行动,形成良好的班级合力。

2、营造优良的班级氛围,切切实实地关心学生

我以为,一位好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关心她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呼声。时常给学生一种母爱,营造一种极其轻松和民主的氛围。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尤其是住校生。作为班主任,必须切切实实地关心学生,尽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面对住校生,我常常告诉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你会遇到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别闷在心里,把我当做你的妈妈,我们一起来面对好吗?

在班级生活中,我常常会计划着利用课间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问问他的家庭情况,和他们说说笑……这种单独对话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要轮得到。有那么一段时间,有的孩子暗中观察,早早的就准备着我找他了。有一回,我刚走到一个小男生面前,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就说:“老师,他们说您今天和我说话,我还不信呢…..”我呵呵一笑:“谁这么鬼呢?”周围的孩子也都窃窃的笑,此时,我们师生的距离仿佛一下子变得更近了。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班级管理工作就好做多了,我也能从中感受到做教师的快乐。

3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多种措施教育帮助后进生,让正气进入班级。

用“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种思想去导向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有的学生因成绩差,经常受到批评,他的信心常受挫,便认为自己确实很笨,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如果当有老师不及时引导,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暴自弃,这样要培养他们与班级荣辱与共的集体思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成绩好的同学常受老师的表扬,思想很容易引导,各种观念易灌输;而成绩较差的同学思想包袱重,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甚至对集体有了本能的排斥、抗拒。针对这一点,抓好班级的工作基点在于如何维护每个同学的自尊,如何调动每个同学的内在积极因素。其实学生都有强烈的荣誉感,都渴望被承认,有时他们更在乎同学中建立的威信和得到的信任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拿起表扬的武器,大张旗鼓的表扬后进生哪怕是极小的进步,且随时发现随时表扬;

(2)给后进生更多的爱;

(3)注意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教育契机,每一点希望的火花);

(4)给让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在复习期间,简单的问题,就让他们回答,给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试题太难,我就私下里先给他开小灶,或是让他先看看题,然后很神秘的告诉他,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为了考好点,她会很努力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这样再考试的时候,她自然就有了感受成功的机会,学习的尽头也会越来越足。我有时甚至故意将要测试的试卷放在办公桌上,然后若无其事的叫几个后进生到办公室谈心,这样的“小手段”也是关注后进生提升的一个办法。,不过,这样的办法也只限于用来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兴趣用。

(5)允许后进生的错误反复,给他们反思的机会和时间。这学期我班就有几个后进生很难管。真的“大错不犯,小错天天犯”,但我对他们的错误反复有心理准备,并愿意陪着他们去改正,给他们机会。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必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并分类整理,为因材施教作准备。我主要是通过以下这几条途径进行观察的:一是在课堂上观察。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我在课堂上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反映,以此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二是在活动中观察。孩子在活动中,内心世界会显示的淋淋尽致。我就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使观察在一种自然状态中进行,获得真实而生动的材料。三、利用午间、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增进彼此的了解。

心病还得心药治。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是值得班主任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对那些个人特长不明显的同学,我们要打着灯笼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角色,形成家校合力

有的学生,仅仅靠家长或是老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期间,更需要双方及时沟通,积极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家长这一特殊的教育力量,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另外,在复习期间,我认为班队活动更应该开展起来,这样有利于调节学生的身心,使他们感到复习的不枯燥,学习的不乏味,也更有利于我们的班级管理。

总而言之,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严中有爱”、“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能达到科学地管理班级,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毕业复习期间的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反思(六年级下册)]

幼儿园班级管理复习 篇2

1. 教师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充分赢得家长的信任,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才能完成班务工作。

教师与家长沟通,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技巧,对幼儿的不足,用先扬后抑的方式提出,家长更容易接受。教师用亲切真诚的态度与家长沟通,才能够让家长放心。教师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天幼儿来园和离园时都在班,真心关心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让家长感觉教师的真心,方便家长,安抚家长。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教师要耐心解答,尽力做好,让家长相信把幼儿放在自己班是十分放心的。

2. 教师要明确让幼儿做事的要求。

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把活动要求说明在前,让幼儿在明确活动方法和活动要求的前提下再去开展活动。针对幼儿之间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应结合幼儿的特点制订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管理方法,明确活动和学习要求。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情况给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在比较固定的座位上就座、不随意走动、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和听讲,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开展区域活动时、玩桌面玩具或自选游戏时,要求幼儿轻拿轻放物品,保持相对的安静、不打扰别人。还有进餐、午睡及户外活动等都应有相应的要求,每项活动开展前,教师一定要跟幼儿讲清楚要求。这样,幼儿才能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

3. 教师还要关注个别不遵守常规的幼儿,善于与其交流,了解其心理。

就算是再小的幼儿也有思想,教师要时时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自信和自己动脑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力等。有的规矩,幼儿可能还不能理解或一下子不能完全接受,那么教师不要强求,要善于动脑筋采取其他方式和方法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的内心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强求他们去做,所以对其的常规教育不能采用一致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各个击破,深入其内心,了解幼儿心里在想什么,想办法让幼儿理解教师正在做的事情,只有幼儿自己愿意并乐于与教师配合,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才能真正抓好幼儿的教育。

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93-01

幼儿教学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因而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幼儿常规教学的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幼儿园班级管理具有很强的策略性,需要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将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运用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使各项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成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要做到“五心”,团结一致,注重和谐

教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核心,对整个班级的行动具有极强的表率作用,其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管理成效。每天面对着天真无邪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有“五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诚心。教师只有具备“五心”,做到为人师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幼儿快乐地成长。与此同时,因为幼儿的年龄限制,其生活经验、是非意识以及纪律观念都相对较差一些,需要教师对幼儿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呵护。此外,幼儿教师团队中,女性教师占绝大多数,彼此之间应当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以营造和谐的工作局面。

二、班级日常管理要有针对性和规律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幼儿的教育引导,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的规则,逐渐引导幼儿形成自我约束意识。班级日常管理规则的制订与实施要立足于幼儿实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活动规律来考虑。例如,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三个教学层次的教学可以分别进行这样的管理活动:执行幼儿园小班的规则时教师可以用语言辅助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模仿活动,一般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游戏来引导幼儿执行;而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因为自我约束能力稍强一些,直接采用语言的调控和引导即可完成。诸如,在引导幼儿坐到指定位置时可以说“请小朋友们快坐好”,然后师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互动。

三、班级管理规划要与幼儿成长计划有机结合

管理规划和成长计划都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与成长引导,有了它便有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在幼儿班级管理活动中应当根据具体发展现状制订相应的班级管理规划与成长计划。班级规划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规划制订本班某个时期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发展步骤与发展路径所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思考、选择、策划与部署的活动过程。只有有了整体的管理规划,幼儿的管理活动才能朝着具体的实施方向有序发展。在管理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幼儿不同阶段、不同成长特性等客观因素进行及时调整,实现班级管理的长远发展。

四、要建立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幼儿成长是维系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重要联系,家庭则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伙伴,二者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支持与信任都是实现幼儿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还要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增进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家长的参与意识,积极地与家长交流幼儿的成长状况和日常表现,同时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为家长、教师、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园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幼儿园班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不仅需要管理者的素质提升,管理规划的制订与落实,管理策略的制订与寻找,更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措施。因而,幼儿班级管理也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业务提升,从而查漏补缺、相互提高,同时也能确保相关管理策略实践能够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实践,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策略性,需要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将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以实现管理质量的提升。在幼儿班级管理过程中,富有成效的管理策略也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幼儿教育发展大方向的指引下,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观念创新和策略思考,方能实现幼儿教育管理的快速发展。在幼儿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管理活动中,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呵护幼儿,并且采取各种契合于幼儿成长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班级管理复习 篇4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和整体的了解与认识。

虽然,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都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基本和最实际的工作,同学们也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与思考来了解和掌握。但如果能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就有意识的进行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就有可能缩短将来工作中的磨合期与不适应的状态。

一、课程目标

(一)了解中学教师工作的性质

1、教师的角色冲突

A、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B、教育中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 C、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2、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 A、客观方面的调适 B、主观方面的调适

(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班主任既有直接、具体的培养人的任务,又肩负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知识创新的使命。

(三)明确自身素质的差距与努力的方向

二、课程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职条件

2、班主任的职责与日常主要工作

3、思想品德教育

4、经常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

5、组织培养班集体

6、班会和主题班会

7、个别教育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8、学生家长工作

9、青春期教育

1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参考书目: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朱永新 袁振国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发展论》

罗树华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师职业道德》陈文博

韩绍祥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新华出版社出版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班主任工作漫谈:献给青年班主任》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出版 《班主任学》

谭保斌 编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学班主任》

周晓静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

《教育艺术》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教书育人》 《全球教育展望》

《中小学教师培训》

《班主任》

《班主任之友》

《人民教育》

第一讲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职条件

一、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

(一)班级授课制简史

班级定义: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它一般是由年龄相近,学业程度大体相同,有共同的学习任务的40至50名学生组成。

“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四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十倍。”

“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剌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50页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概括而言,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班主任定义:是指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1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在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中,又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责学生管理。“五·四”运动后,又易名为“训育主任”或“训导主任”。这是我国班主任教师的雏型。到了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教师负责一个学级的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因此,级任教师与班主任已是名异实同了。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为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班主任制”正式确立。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班主任“在教导主任、副主任的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学校党委,应当配备党员去领导级和班的工作”。

1963年和1978年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也都指出:“学校应当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2006年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确定了:“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二)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引路作用

(三)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四)班主任在协调各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上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五)班主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从事者

三、班主任的任职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讲

班主任的职责和日常主要工作

一、对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几种不同认识和表现

1、“保姆型”的班主任

2、“唯智型”的班主任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3、“威严惩处型”的班主任

4、“放任型”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5、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日常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抓住根本,落到实处

(二)抓好学习,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三)协助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学生良好的坚持锻炼和讲卫生的生活习惯

(四)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1、班主任要搞好组织发动工作

2、课外活动要使学生乐于参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生动活泼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注意教育学生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五)抓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第三讲

思想品德教育

一、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中学德育大纲》列出的学校实施德育任务的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

其他各学科教学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劳动与社会实践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

校外教育

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校园环境建设

家庭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社会

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而各个途径均应以《大纲》为指导,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各个途径功能的充分发挥,又都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班级。以上的途径或是需要班主任的配合,或是需要班主任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说明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途径。此为其一。

二是以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看: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所要求的工作职责中第一项就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在班主任的诸多职责中,首要职责就是要履行好德育职责。班主任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协调好多种德育力量共同做好工作,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三是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经常性。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接近本班学生的时间和机会比其他任课教师要多得多。班主任每天都要处理从班集体到学生个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务。班主任在处理和解决各种事务和问题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抓住时机或对班集体、或对小组、或对班干部、或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班主任这种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在他们的整个品德教育中,处于十分显著的地位,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个特点是针对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联系本班级的特点,针对班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的或个别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由于针对性强,因此,它的作用大,效果也更好。第三个特点是示范性。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他的一举一动,常常为学生所仿效。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由于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比一般教师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要多得多,其示范性也大得多。这种示范性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遵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道德行为方式的范例,逐步形成文明、道德的行为习惯,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意义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奠基工程

2、从学校的角度看,搞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搞好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是与理论教育相配套的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3、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是一项养成教育的奠基工程

(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趣味性原则

(四)《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

1、大力宣传、形成舆论

2、认真疏导、教给方法

3、努力抓好训练与养成(1)说理教育法(2)专项训练法(3)渗透教育法(4)制约训练法(5)榜样示范法(6)环境陶冶法(7)自我教育法

三、班主任要正确理解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式,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主任怎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理解的相容效应

2、以爱换爱的动情效应

3、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

4、虚工实做的导行效应

5、自我教育的内驱效应

6、多渠道多营养的综合效应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五、班级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陶冶法

3、榜样示范法

4、实际锻炼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第四讲

组织培养班集体

一、学生群体与班集体

(一)学生群体

所谓群体是指有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按其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的群体,它是有一定手续、有严格规范和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学生的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集合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群体。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集合体。A、组合的情感性

B、某种兴趣和需要的共同性

C、结构的简单性

D、活动范围、方式的广泛性

E、影响的两重性

(二)班集体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

1、具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

3、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4、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1、群体是集体的组织基础

任何班集体都是正式群体,但正式群体不一定是集体。集体是教育培养的结果。班集体里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它并非都与集体不相容。

2、集体是正式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

集体是由群体发展而来,依其发展水平不同,可以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本位群体、集体。

(四)班集体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强大力量

当班级尚未形成集体时,它的重要方面是作为教育客体,接受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努力向班集体方向发展。当班级形成集体后,它的主要方面就成为教育的主体,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2、班集体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有力组织形式 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者。

3、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确立班级共同目标

目标是指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或某项工作所预期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标准、状态。

1、班级目标的要求

方向性

鼓舞性

可行性

2、建立班级目标体系

①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结合一致 ②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的结合一致

外在目标是指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但是尚未成为班级成员的内心要求,尚未为其实现而作出积极努力的班级目标。内化目标是指既明确提出又已成为班级成员的内心要求,且成员正在为其实现而付出积极努力的班级目标。③班级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结合一致 作业合格 按时交作业 作业书写工整 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改错 作业达到优良水平

(二)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

1、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①慎重选拔学生干部 ②认真培养学生干部 ③大胆使用学生干部 ④定期轮换学生干部

2、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积极分子可以是各方面表现好能起带头作用者,也可以是只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能在开展某项活动中起领头作用的人。

(三)组织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班集体核心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班级目标一经提出,班主任和班级领导核心就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要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1、坚持学生自主

2、要重视实践指导

3、热心参与活动

4、争取多方协作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四)形成正确舆论

舆论是反映多数人的意愿、态度和倾向,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意见和言论。舆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是集体中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对集体中的矛盾、冲突、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评论与裁决。同时,正确的舆论作为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推动集体在克服各种消极现象中向前发展。

1、结合形势任务、规章制度教育,进行舆论导向

2、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表扬批评,树立正确舆论

3、充分利用舆论阵地,扩大舆论影响

4、教育学生处理好集体舆论和自我思想斗争的关系

第五讲

经常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

一、了解、研究学生的意义

(一)是班主任拟订计划和实施计划的前提

只有全面地了解、理解学生,从学生的特点、特长、优势出发,逐渐形成班级的核心力量,才能带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了解、理解、研究学生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

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越多,对学生越了解和理解,则和学生的关系就越密切,学生也就越肯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班主任也就越能达到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也就为搞好工作创造了越为有利的条件。

(三)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班主任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可以对于自己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获得生动的反馈,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可促使班主任进一步修改计划,纠正不妥的方方面面。

二、了解、研究学生的涵义

(一)了解、研究学生的全面性

对象应是全班学生;应包括学生情况的各个方面;应了解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

(二)了解、研究学生的经常性

包括了解、研究的连贯性;持续性;计划性。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及时性

及时发现并抓住出现的一些苗头、征兆,可以创造或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了解、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班级整体情况

1、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级学生的发展情况

3、班级集体发展的状况

(二)学生个人的情况

1、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2、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3、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资料卡

4、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

四、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

(一)资料分析法

这是通过对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方法。

1、对待资料应有发展的眼光

2、对待资料应有全面的观点

(二)观察分析法

这是凭借感官感知学生及与学生有关的人和事,搜集学生有关信息材料,并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1、在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

2、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观察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观察

(三)调查法 这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个别谈话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大量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方法。

1、座谈会调查: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的学生(教师、家长)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借以取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2、个别谈话: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口头问答方式获得学生信息,交流思想的一种好方法。

五、了解班级学生的障碍

(一)班主任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1、情感效应偏差

2、定势效应偏差

3、晕轮效应偏差

4、首因效应偏差

5、从众效应偏差

6、权威效应偏差

7、参照效应偏差

8、求全效应偏差

应对措施:深刻认识工作的意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采取心理偏差的补救措施。

(二)被了解对象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1、畏惧效应偏差

2、应付效应偏差

3、迎合效应偏差

4、文饰效应偏差

应对措施:提高被了解对象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六、科学地研究学生

(一)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研究学生

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为此,就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研究男女身心的差异及其身心的需求,以及生理、心理和卫生教育等等。

人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属性的一面,具有社会性。人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现状。

2、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就学生来说,他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但当他接受教育时,是运用其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能动地接受,或只接受部分,或表示迷惑而不表态甚至根本不以为然。

(二)学生资料、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全面地分析,分清主流和支流

面对大量、庞杂的学生情况和信息,必须作全面准确的综合分析。以全面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作出量的和质的分析:分清主流与支流、优点与缺点;分清现象与本质、偶然与一贯。从量上看到基本面,从质上看到本质面。

2、以发展观点来分析、处理各种情况和信息

中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用老眼光看待他们,用静止、凝固的观点分析他们,就不可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分析。

3、以联系的观点分析处理信息,分清主观和客观

在具体分析处理学生信息时,必须把它和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联系起来。

第六讲

班会和主题班会

一、班会的意义、作用

意义: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学生的会议或班会活动。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用: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彰好人好事,促使集体的正确舆论的形成。

3、丰富和活跃学生的集体生活内容,促进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发展。

4、是管理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和巩固班集体的重要手段。

二、班会的种类和特点

1、班务会:是班级学生进行民主管理的例行班会。

作用:主要是经常及时地研究解决班级中的日常工作和问题,并通过它培养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的能力。

2、民主生活会:定期结合班级学生在学习、劳动、锻炼身体等活动中,表彰好人好事,指出或批评不良倾向,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办法。

作用:发扬民主,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

3、主题班会

三、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

(一)成功的主题班会的主要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针对性强,有吸引力。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

3、班级中参加活动的人员多,群众性强。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教育性,并能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等。

(二)举办主题班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主题班会的目的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和班级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全面而充分发展。

2、时代性原则:应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设计出其容易并乐于接受的主题班会,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针对性原则:主题的选材、班会的形式应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4、主体性原则:班主任必须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岗位、有职责,当家作主,动手动脑,有相对的自主权和发言权。

5、情境性原则:班主任应根据主题的内涵指导学生选择、设计、布置班会举行的环境,以环境突出主题、烘托主题、深化主题,力争以景育人。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贯彻运用时要注意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三)主题班会的要求

1、目的明确,主题鲜明

选好主题是主题班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主题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每个班级成员的发展与进步,又必须是班内大多数学生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能激发学生兴奋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富有哲理。题目的表述要明确、简洁、醒目、富有吸引力,并能成为班集体中某个阶段的行动口号。

2、联系实际,针对性强

主题班会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发展水平,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或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3、形式新颖,环境育人

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其选择标准有两条:一是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二是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去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长学生的才干。

4、全班动员,分工合作

主题班会的特点是具有集体性。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其要求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5、组织严密,逐项实施

应注意活动的设计、动员、准备、实施、总结的全过程的有序进展,环环相连。

6、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主题班会结束前,主持人一般会邀请班主任作小结。小结应中心突出,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指出不足,言简意赅,具有启发性和鼓舞性,给活动成员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主题班会的组织和指导

1、设计酝酿:应明确主题班会召开的意图与目的;并且设计和选择好的主题是召开主题班会的一个关键,要想尽办法使主题能结合班级实际,又符合年龄特征,题目要新颖巧妙,针对性强既便于发动同学,又尽可能使它具有鼓舞、激励和感召的教育作用。

2、充分准备:有了较好的设计方案后,还必须发动班级学生认真准备。包括:①主要是调动班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干部和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到与主题班会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②物质准备

主要是把主题班会所需的物品准备好。

3、主题班会的实施

① 班主任应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及时检查 ② 要讲究会场气氛

③主题班会通常都是由学生主持的,应选好人选 ④应对主题班会的全过程有详细考虑

⑤在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班主任要善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映

第七讲

个别教育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和问题而进行的教育。

(一)个别教育的意义

1、个别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大致相同,文化水平相近,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每个学生仍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个别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越的学习条件。

2、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二)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1、对“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本应该指的是班级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都好的学生。

班主任应关注对优秀生的引导和个别教育,要针对其个体的不同情况与特点,提出严格的要求,尤其应加强对其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

2、对 “中等生”的教育

中等生是指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

中等生的思想情绪不稳定,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呈矛盾斗争状态。当其情绪高涨,呈积极状态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上进;当其情绪低落,呈消极状态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防止他们消沉。同时要在各种班级活动中,给中等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3、对 “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两方面表现都较差,缺点、问题较多的学生。有人称这些为:“差生”或“双差生”。A、班主任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B、班主任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后进生 C、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 D、对后进生教育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二、偶发事件的处理

偶发事件是指班级工作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

(一)班主任对偶发事件应有的心理准备

在整个中学阶段,班级里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偶发事件,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二)班主任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好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的处理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品德、个性、健康的成长及班集体的建设。也是对班主任自身责任心、思想政治品质和心理品质、各种知识和业务能力、教育的机智和艺术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

2、要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

3、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第八讲

学生家长工作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历史背景:儒家学说中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我国历来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形成了强有力的家庭教育传统。这些传统在现实社会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家庭和家庭教育。

二、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上的不同类型:①模具制造型②温室培养型③极力压榨型④经济刺激型⑤原始放牧型⑥自家萝卜型⑦崇尚暴力型⑧百依百顺奴才型⑨理想型

三、做好学生家长工作的意义

(一)培养教育青少年,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的通力合作

学校作为国家的专门教育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年轻的一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大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就能给年轻一代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二)做好家长工作,发掘、发扬家长的各自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对于班级学生和班主任提出的支教要求,只要合理又有可能的话,学生家长中的大多数人是会乐意相助的。

四、如何做好学生家长工作

(一)了解学生家庭和家长情况

(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三)接待家长来访

1、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

2、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向家长说明。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四)开好家长会

1、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让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要求,向家长汇报班级集体发展的主要情况,要求家长配合班级开展的重要活动,与家长共同研究改进教育学生的办法和措施。

内容:报告学校教育情况;汇报班级学生学生情况;研究本班的教育问题;宣传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

2、家长会的种类:全班学生家长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会。

3、家长会的准备:根据家长会的目的和内容准备必要的材料;印通知单;邀请相关人员;布置教室。

4、开家长会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紧凑;说话应多从正面阐述;可采取活泼新颖的形式。

(五)家庭访问

1、家访的目的:普遍了解或部分了解或个别了解学生情况。

2、家访的准备:查阅有关家长,家庭的资料;确定家访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家访的时间和路线。

3、家访所要注意的事项:要从关怀、爱护、鼓励学生向上为出发点;要善于做好不同类型家长的工作;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家访记录卡”。

(六)通讯联系

第九讲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和过渡的时期。性的生理发育和性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青春期的年龄划分在世界各国尚无一致定论,一般定为10~20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目前人们对青春期教育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包括生理卫生、心理发展、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等全方位的综合教育。狭义是指:以青春期性教育为核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本课程中所提到的青春期教育,是指狭义的。

一、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一)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二)人体器官的发育和机能的完善

(三)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一般心理特点

1、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尖锐矛盾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交织

3、情感和理智发展的不平衡

(二)青春期性心理特点

1、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1)异性疏远期(2)异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

2、青春期的性心理表现(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的爱慕(3)梦幻

三、青春期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内容

一是青春期的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及其卫生知识指导 二是性道德观念和两性之间法制观念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教育

三是培养学生善于对外界性剌激和自身性冲动进行调节,增强自制力,学会自我保护

(二)任务

青春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掌握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知识和两性间的道德行为准则,提高性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人的尊严感、道德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能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做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社会公民。

四、青春期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诊断与调适

心理障碍诊断就是依据一定标准和特定的方式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或心理医生,通过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共同努力消除心理障碍的过程。

(一)神经衰弱

1、一般表现

身体疲劳无力,头疼头晕,多汗心悸,易冲动发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胆小,怕声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2、病因分析

学习负担过重;用脑时间过长;精神负担重。

3、调适方法

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制定合理作息制度;积极参加体育和各种活动。

(二)强迫症

1、一般表现

这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突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客观上没有人或事对患者施加压力,而他主观上却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或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存在。不得不去从事某种行为。

2、病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环境的诱因,使患者产生一种情感的冲动;同时也与性格有关。

3、调适方法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树立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自觉地采用“意想转移法”,培养坚强的自控力。

(三)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1、一般表现

情绪极度高涨或低沉,有时两种状态交替出现。情绪高涨时,异常兴奋,思维加速,言语动作增多,睡眠很少,精力充沛不知疲劳,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幸福感。情绪低落时,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具有消极的信念,忧伤失望,丧失信心,自我压抑。

2、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或与遗传有关,或与人体的代谢有关,或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中学生往往是由于心理创伤,躯体疾病或某些精神因素等引起的过度紧张而诱发。

3、调适方法

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针对青春期情感极不稳定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补偿气质类型的不足和缺陷。

(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1、一般表现

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各部分心理活动的分裂,是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分裂,并伴有性格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孤僻、迟钝、被动、思维古怪离奇。

2、病因分析

此症是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生物遗传、体内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病前特殊性格因素、精神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

3、调适方法

一方面要尊重、爱护、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民主、和睦、温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因为简单粗暴和姑息溺爱都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和任性依赖的不良性格;结合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身心的正常变化。

(五)应考综合症

1、一般表现

在考试前心情焦急,超出正常范围,睡眠困难,有头晕、心慌现象。平时显得烦躁不安,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于集中。考试中过度紧张,心慌意乱,呼吸加快,手指颤抖,伴有冷汗或燥热,背熟的内容无法回忆,会做的题目也解答不出,考试成绩低下。

2、病因分析

自尊心过强,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经常达不到预定目标;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过于严格,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和名次。

3、调适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面对失败,要及时给予帮助、安慰和鼓励,激发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劳逸结合,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第十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换言之,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及客观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以其整个心理活动中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那一部分加以衡量。心理健康学生所具备的特征:

1、智力发展正常,反应适度。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3、情绪稳定,性格开朗。

4、乐于交往,接纳他人。

5、认识现实,适应社会。

6、人格完整,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学院2007历史教育专业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

(一)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1、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2、保护学生的精神卫生

3、指导学生用脑卫生

4、加强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咨询对象提供帮助与指导,以消除学生的心理矛盾或缓和其心理冲突,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并预防、矫正心理问题的一种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地位和重心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辐射、渗透到各教育之中,制约着各教育的效果,而且是其他教育的基础;无论是思想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通过培养心理素质,可以推动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都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

(二)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幼儿园班级管理 篇5

随着管理理论的实践作用不断得到证实,管理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接受,幼儿园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下属概念,也成为近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的一个热点问题。幼儿园班级管理作为幼儿园管理的下位概念是由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率先提出的。幼儿园班级管理概念的提出也反映了对于研究型教师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加强幼儿园的班级管理能够达到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一直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

经过分析将目前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现状做如下归纳:

1、班级计划执行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班级管理就是管理班级物品和幼儿的纪律,按照幼儿园一日常规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组织好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

2、班级秩序方面在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班级管理比较有秩序,幼儿有比较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有一定的自律意识,能够遵守老师的要求,听从老师的话,比较有序的参与活动。

3、保教结合方面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重教轻保现象。

4、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方面吸收家长资源参与班级管理明显不够,班级中的规则仅限于在教室中使用。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教育者之间的教育行为、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等方法,使幼儿得到最佳发展的管理活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班级中幼儿的管理、班级财务的管理、班级物品的管理、班级活动的管理、班级活动时间的管理、班级活动空间的管理。班级管理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管理对象是幼儿。要做好班级管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不能把他们看成是被动接受管理对象,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想法。

在班级管理中购买和使用的物品和材料都是需要使用经费,在经费的报销方面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所以在班级的设施、设备、用品、材料的更新中会遇到经费不足但还能继续使用的东西教师会因为繁琐的手续而放弃购买新东西,可能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优秀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保障幼儿园教学高质量的基础。教学计划就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保育和教育任务,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安排幼儿舒适生活和有效学习,让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幼儿以及家长信息的难以把握造成了班级管理的又一困难。在班级中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同样每一位家长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做好班级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必须对幼儿家长以及幼儿的信息进行很好的把握,但是我们知道幼儿的发展虽然在阶段上是存在一致性的,但是在个体差异上却存在着差异性。另一方面在幼儿的家庭情况的了解也是一项工作十分庞大的任务,需要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时间对每一位家长进行了解,还不能影响到日常的常规进行与教学活动的质量。

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班级教师的素质与班级教师之间的关系与班级管理是紧密相关,不能分离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幼儿园教师的年龄特点决定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正处在青春期的尾段,性格上都存在着很强的独立性,同时又由于教师之间的年龄,利益关系等影响,没有能够直接影响幼儿园教师之间利益关系的因素。所以对于同班幼儿教师的管理是困难的。幼儿园教师还是以女教师为主考虑到女性的特点又增加了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难度,目前了解到幼儿园女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是,表面看上去关系很好,但在背地里会对对方进行言语攻击。第二种情况是班级内三位教师会非为两派进行“明争暗斗”不利于班级管理,更不利于幼儿园的管理与保教质量的提升,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原则与方法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指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应是面向全体幼儿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还包括保证班级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

3、参与性原则,是指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共同开展有益的活动。

4、高效性原则要求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地发展,使班级呈现更健康的面貌。

(二)幼儿班级常规管理的原则

1、班级常规制定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幼儿园班级常规简言之就是幼儿在班级中要遵守的规则。只有制定了规则幼儿潜意识里才会有自我约束的意识。各班常规的制定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

2、要利用环境的作用,环境创设教育是对幼儿的隐性教育,即隐性课程。新纲要明确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的组织与实施之一。环境对于幼儿的教育之重要。以操作活动与直接经验为发展心理基础的可塑性强的幼儿来说,受环境的影响更大。但也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要求的环境。像小班幼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生动活泼鲜明的环境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像娃娃家的创设,在与幼儿的角色扮演中,他们会找到家的感觉,愉悦的体验慢慢增多;中班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主要地位,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语言和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有所发展,好奇心强爱提问。我们通过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提出的问题。

(三)家园合作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家园有效互动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应从根本上提高家园互动的质量,加强家长的参与意识。向家长交流幼儿在园表现,在家表现,双方达成教育共识;鼓励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提出建议,解决问题;家长言谈举止做出表率家园形成合力,幼儿潜移默化举止动作优雅,良好品格逐渐建构。班级管理顺势提高。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人

幼儿园班级管理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教师、家长、幼儿。三者间能否和谐发展并形成凝聚力,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抓教师管理

1、教师要树立很强的责任心以及能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不能吃苦,很难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和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打造一个能吃苦、责任心强的班级团队。在一个集体中主班就是班级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带头人,是班组内其他成员的一面镜子。作为班主任,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班组成员共同开展好班级工作。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其他成员,使他们自觉成为一名有责任心、能吃苦的优秀教师,形成良好的班级工作作风。

2、班级工作分工明确细致,但又能团结协作虽说班组成员要团结协作,但也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确保自己的工作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3、互相尊重,班级工作有商有量班主任应尊重班级教师,认真听取班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班级工作有商有量。可以每周组织召开一到二次班会,交流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或困惑,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达成共识,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4、强调工作细节,确保幼儿安全担任班主任以来,笔者越来越发现“细节”一词对于工作的重大意义:教育教学中蕴涵细节,游戏活动少不了细节,孩子的生活管理离不开细节,班级的环境创设需要细节,细节对于教育具有着特殊的魅力。幼儿园的工作多而杂,在工作忙碌时细节问题常会被忽视。可是细节非常重要,一旦被忽视,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班级工作中的细节管理是我在抓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抓幼儿管理

1、培养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从孩子们的文明礼貌中可以看出。因此抓孩子们的礼貌教育是班级工作中的首要工作。

2、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良好的常规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

3、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有。可是责任心不是与生就有的,它需要从小培养,作为幼儿教师,这应该是我们的责任。

(三)抓家长管理

1、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家园关系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有时会听到有些家长对班级工作有些不满和意见,如何解决家长的批评和抱怨,也是主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作中,应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

2、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委员会有几点好处,一是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让我们的工作透明度更高;二是减轻我们的工作量,取得家长更多的支持。

3、组织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能增进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幼儿得到更多的锻炼,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做事风格,从而更好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四、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班级管理现状,目前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班级计划执行方面教师班级系统管理意识淡薄。所谓管理多是班级事物管理与班级生活秩序的管理,缺少系统规划。制定班级计划与班级实际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相脱节,教师缺乏主动管理的意识,缺乏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反思与改进。

2、班级秩序方面班级管理中以教师为中心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教师权威性表现过于显性,很多班级教师管理行为表现出随意化、随性化,缺乏规范。幼儿多处于被动地位,常常被动服从教师的指令,没有体现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3、班级规则方面部分教师认为班级管理就是维持秩序、纪律。没有意识到班级管理应当是师幼共同完成。班级规则多是由教师制定,往往是以有利于整顿班级纪律,有利于教师管理为出发点,班级管理过程中忽视班级主体——幼儿,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忽视幼儿个体差异,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不够,教育缺乏针对性。4.师幼互动方面。很多规则基本都出自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少有与幼儿共同参与讨论的规则,幼儿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服从教师的要求。

5、教师对班级管理的理论学习不足

6、在管理实践中不能正确运用班级管理理论

7、利用家长资源存在误区。

五、产生问题的原因

幼儿园班级管理 篇6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幼儿园班级管理》一书。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在面对繁琐而紧张的教育学活动时,要怎样做才能二者兼顾呢?看了这本书后就自己的观点谈几点思考:

一、幼儿园常规建立的必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正说明了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

二、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职责和地位

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每天都和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只要和幼儿打交道,最能打开局面的就是“情”,而班级的管理中,情更应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主线。对幼儿要做到:关爱、友爱、慈爱。

1、给幼儿多一点关爱、理解和体贴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幼儿与幼儿的关系、家长与家长的关系等。只有相互彼此的了解、尊重和信任,才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幼儿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班级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幼儿进行思想交流,多创设一些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幼儿倾吐心声,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对于不同个性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帮助,让幼儿时刻感觉到教师的关怀和爱。

2、做幼儿的好朋友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我认为在当今教育中,这种重要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在幼儿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是他(她)们的朋友之一,最重要的是老师作为幼儿的朋友,要尊重他(她)们,爱护他(她)们,这样良好的班级氛围就会慢慢地形成了。其次,教师要和幼儿平等待人,与幼儿谈心聊天,成为幼儿最忠实的听众。

3、给幼儿慈母般的爱

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把幼儿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温暖送到每个幼儿心头,从点滴的小事中逐渐让幼儿接受集体生活,让幼儿感到老师也有一颗慈母心,时刻在关心、帮助着他们,让爱充满整个班级,充满幼儿的心房,使幼儿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三、班级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1、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

我觉得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2、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内容、有计划的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

3、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地抓

幼儿的年龄比较的小,自控能力比较的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近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的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还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不怕反复的练习,并不断的改变形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四、班级常规建立的方法

1、利用榜样促进常规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

2、做个“勤”老师也能促常规

中班班的幼儿虽然已有了规则意识,但部分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的差,不能较好地遵守规则,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安全的隐患。为此,教师就要勤字当头了,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当发现幼儿不能按要求来完成时,可以反复地练习、讲解,直至幼儿能遵守相应的规则为止。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 篇7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工作, 需要促进各方参与者协调发展, 需要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但现有的幼儿园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幼儿园班级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现状

1.幼儿园班级管理缺乏创新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一群3~6岁、活泼好动的孩子, 他们蕴藏着无穷的动力, 无尽的奇思妙想。但是,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及管理中, 教师却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单纯地认为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 什么也不懂, 于是就强制要求他们执行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而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2.幼儿园班级管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际是同时并存的, 教师应将其联系起来分析、思考, 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乏实践, 就只能是空谈, 如果只有盲目实践, 缺少科学理论的依据、指导, 实践就犹如一艘失舵的船, 终将迷失方向。

3.幼儿园班级管理对教师的新要求

幼儿园班级管理首先应该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一改教师原有的刻板形象。由指挥者发号施令转变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给予幼儿机会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则只是在一旁引导、辅助幼儿, 为幼儿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一改过去“教、教、教”的模式, 关注幼儿主体意识的发展。

4.幼儿园班级管理要与家长密切配合

幼儿园班级管理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因此要真正做到有效地进行管理, 就应与家长密切配合。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而幼儿又是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在实际中, 应将二者合理地结合于班级的一日生活管理中。

2.整体性原则

班级管理是面向班级全体幼儿的、涉及班内的所有管理要素。

3.参与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要以管理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而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 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沟通, 平等地对待幼儿, 与幼儿共同享受生活。

4.高效性原则

要求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 要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得全面、丰富的发展, 使幼儿园班级管理呈现良好的、和谐面貌。

三、改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 在孩子的整个学习阶段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小班的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 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小班幼儿一般在3~4岁之间。每当新学期开始, 对于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新入园的幼儿来讲, 哭闹是最常见的现象。帮助其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开展试入园活动;入园前的家访;召开家长会及以“玩”促教;适当的鼓励和安抚……小班是幼儿在园生活的开始, 良好的班级管理将使教师、幼儿都得益。班级工作是方方面面的, 是由教育要求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所以教师更要做好幼儿园小班的班级管理工作。

2.中班的管理

中班幼儿一般在4~5岁左右, 此时他们喜欢和朋友交往;规则意识萌动, 是非淡薄;自尊心很强;已有一定的责任感和攻击性。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 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 教师应侧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如,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 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劳动习惯……

3.大班的管理

5~6岁的幼儿情绪比较稳定, 能够和伙伴一起玩游戏, 并愿意帮助幼小的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过渡期, 即由独自玩耍向集体玩耍为主过渡, 活动重心由家庭向社会活动 (幼儿园) 过渡, 从尊重父母的权威向尊重幼儿教师的权威过渡。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活动与小、中班相比, 难度进一步增加, 时间也比以往长了一些。教师应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任务意识和交往能力;专注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班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年, 它不仅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责任, 而且也担负着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任务。

只有更好地提升幼儿园班级教学生活管理质量, 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不仅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也是广大幼儿教师的心愿。

摘要:幼儿园班级管理关系着幼儿的发展, 关系着整体教育活动的进行, 要促进幼儿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就必须更新幼儿园的班级教育管理观念, 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课程,教师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 篇8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

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园内与班级有关的各种事物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进行合理的组织调配,达到班级管理和教育管理目标,提高班组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活动。幼儿园班级管理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员:教师、家长、幼儿。三者间能否和谐发展并形成凝聚力,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营造温馨的学园氛围

幼儿园的氛围创建是影响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和保育人员的共同努力与配合。班级教师管理者要能够与家长、保育员进行良好的沟通,提出一些注意要点,三方做好协调工作。在幼儿园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能够给幼儿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这一点对于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园是幼儿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由于年龄太过幼小,对家长的依赖性比较严重,这就需要幼儿园在管理过程中给幼儿营造出像家庭一样的温馨的环境,这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例如幼儿园可以在开学之际及时召开班级会议,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如何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等问题,并在会后统一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关爱幼儿,与幼儿做朋友,获得幼儿的好感。

二、加强教师管理工作

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目标是幼儿,他们天真无邪,爱玩爱动,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责任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则很难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很難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加强教师管理工作,培养教师的吃苦精神,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因此需要以身作则,在工作过程中要能够树立表率作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凝聚全班集体的师生力量,共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此外,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进行明确分工、明确各教师的管理工作职责,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应该在开学之际将学期任务具体分配,各教师要在任务分配后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教学计划,班主任要在管理工作中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管理工作的按时完成。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其他教师的辅助工作。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不是靠班主任一个人的职责,班级教师成员应该在管理工作中加强配合,提供协助,齐心协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保育人员要帮助任课教师维持秩序,在幼儿吃饭时,要做好餐具、食物的发放工作,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秩序。

三、提高家长的班级管理参与度

1、明确家园结合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在儿童的生长过程当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特有重要的位置来,很多家长现在也已知道到,并且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重视看待家长协作这重要的论题。幼儿园工作的有序展开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以及于协作的。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当中,部分活动是可以寻求或征得家长的意见或者建议的,或者直接让家长参加到辅导工作中来。依据以上的状况而言,明确家园结合与班级管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家长协作展开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并且不断的协助家长转变教学观念、实际行动,进步家庭教育才能;要向家长宣扬儿童教学的方针、需求,以便于家长与学校协作,构成共同的教育力量,推进儿童身心健康不断展开。

2、家长协作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班级办理的展开.在实践工作当中,许多的家长都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情、是幼儿园老师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现如今,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都是养尊处优的地位,因而有些幼儿园工作的开展的并不容易。为了确保班级管理的顺利发展,并且获得最佳的效果,在每个学期初期召开了家长会的时候,在家长会上要向家长们介绍我们即将展开的一系列的工作、幼儿园开学来的一些具体的状况、家长要与学校结合需要完成的一些工作、提出家长协作的重要性等,

让家长知道,只有家长切实地参加进来,才能够推进儿童身心健康,才能够使我们的班级工作办理好。并且为了使家长们能够进一步的清晰协助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且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起来,我们还特地的规划出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会、家长敞开日和家庭友爱小组活动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要依据班级的状况以及于所要开展的具体活动的状况,在栏目当中提出家长合作的意图、需求、以及于儿童的表现,许多家长也对此非常的重视,更加的使这个节目充分的发挥了其最优的效果。家长间也要树立起经常性的双向性沟通,家长与学校两边要随时互通信息、沟通观点,这样咱们才能够全部了解到孩子的学习状况,然后在教学上到达一致,进步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不断对班级管理行为进行思考和矫正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特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幼儿教师,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认真分辨每个幼儿的长处,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启蒙阶段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设立一本“日记”,记录他们生活学习中的点滴变化,这样在幼儿出现问题是就能够很快地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同时,日记也是幼师职业生涯中积累经验的有效手段,通过研读日记,不断对自己的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哪些地方需要巩固加强,哪些地方需要转变方式方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矫正才能更好的管理班级。

五、结语

总之,儿童园班级办理是一项艰巨而且长远的工作,需求各方面的力量一起努力,需要更多的一线老师以及于幼儿园创办者在新《大纲》教学理念的辅导下,不断地探究幼儿园班级办理的新思路,推进儿童各方面工作的展开,让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敏.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路径探讨[J].时代教育.2015(20).

[2] 施美娟.学生成长视角下班级管理研究[J].成才之路.2015(25).

[3] 王馨婉.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艺术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5).

[4] 冯春梅.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8).

上一篇:初中毕业生求职简历表格下一篇: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