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精选4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篇1
5.4 眼睛与眼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2、了解近视眼以及远视眼的矫正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具有眼保健意识;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三、教学准备:
CIA、导学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四、教学方法: 自学—互动—检测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二)出示自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通过本节的学习,具有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自学指导:
1、眼睛的构造——好象一架照相机。
主要构造: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光会聚在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再通过它上的________传输给大脑。
2、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呢? ________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看近处物体,它________使晶状体变_______;看远处物体时,它________,使晶状体变________。
正常的眼睛调
3、眼睛看不清物体的原因:来自物体的光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不在视网膜上。(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矫正方法。
①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晶状体太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或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过长,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________。矫正方法:眼前放一个,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②产生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__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___或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过________,使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________。矫正方法:眼前放一个,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③如图:近视眼及矫正,远视眼及矫正
4、如何预防近视?
(1);
(2);(3)
(四)、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教村P66—67
(五)、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疑难点
(六)、学生自学展示:
学生回答自学指导问题,师进行归纳点拔。
(七)、教师释疑
(八)、小结: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掌握?
(九)当堂检测:
见学案(1—6题)
六、板书设计:
3.4 眼睛和眼镜
一、构造: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光屏)
二、近视眼:图3.4-3示
1、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
三、远视眼:
1、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2、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
四、预防近视眼:
1.保护视力,“三要四不要” 2.注意营养,饮食要合理搭配。3.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篇2
知识点一 升华和凝华
1.某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为缓解旱情,相关部门采用了在空中喷洒干冰的方法人工增雨。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时变成雨滴的过程分别属于(B)A.凝固 熔化
B.凝华 熔化 C.凝华 液化
D.凝固 液化
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属于升华的是(D)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 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3.我国西南等许多地区曾发生几十年少有的旱情,为缓解旱情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变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变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变为雨点降落到地上。下面哪个物态变化名称没有出现在上述过程中(B)A.熔化 B.凝固 C.升华 D.凝华
4.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了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因为(B)A.汽化 B.升华 C.蒸发 D.熔化
5.(2015贵州黔西南州中考)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6.(2015山东东营中考)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C)A.凝固现象且吸热
B.凝固现象且放热 C.凝华现象且放热
D.凝华现象且吸热
7.(2015山东潍坊中考)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B)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知识点二 水循环
8.(2015四川达州中考)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汽化(或“蒸发”)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液化 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 到0 ℃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内侧(填“内侧”或“外侧”)。
9.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C)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10.(2015江苏苏州中考)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A)
11.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考点 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
12.某些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C)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直接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1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热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B.在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珠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14.(2016广东广州中考)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 ℃)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C)A.杯中液态氮放热
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5.(2016辽宁盘锦中考)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B)A.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 B.树上的雾凇——凝华 C.草叶上的露珠——熔化
D.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
16.(2016山东潍坊中考)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A.冬天冰冻的衣服在室外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为水蒸气
C.夏天看到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冰棒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D.深秋的早晨草叶上会出现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固而形成的 17.(2016广西北海中考)下列现象发生了凝华的是 A.杯子里的开水“冒白烟” B.泼水成冰凌
C.冬天的早晨树枝上出现雾凇 D.利用干冰生成了烟雾
18.(2015湖北宜昌中考)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吸热升华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 形成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希望学习《生物入侵者》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走进作者: 梅涛(1962-),江西南城人,中国当代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资助。
研究领域为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特种机器人、微机电系统。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已发表论文近百篇,获专利六项。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知识链接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归咎()(2)五色斑斓()()(3)失衡()(4)监控()(5)劫掠()(6)藩篱()
2、解释词语。
(1)无动于衷:(2)在劫难逃:(3)束手无策:(4)五色斑斓:(5)啸聚山林:(6)归咎:
3、选词填空。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 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 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
四、初读课文,整体阅读:
1、理清文章的结构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3、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4、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5、、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
6、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生物学家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十分重视,这给你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七、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板书设计
生
1、①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物
2、②-④摆出现象: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入
3、⑤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侵
4、⑥-⑦揭示态度: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不同态度。者
5、⑧采取措施: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既让学生学习了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巩固了其它文体的知识,做到了知识的延伸与迁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进取精神可嘉,整堂教学教师只是起到点拨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提高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馈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物种(zhǒng)耗资(hào)栖息(qī)归咎(jiù)B漏网(lù)斑斓(lán)宠物(cǒng)藩篱(fān)C失衡(hãng)劫掠(lâ)监控(jiàn)酝酿(niàng)D厄运(ã)调节(tiáo)棕树(cōng)霍乱(huò)
2、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不能束手无策。
B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哪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生物入侵者”,人们仍将无动于衷。
C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遏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D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会啸聚山林,不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3、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⑵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侵入者”,前者()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A疯狂 无节制地 疯狂 B急剧 疯狂 专门 C无节制地 急剧 疯狂 D急剧 专门 疯狂
4、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内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类,(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巢,——(吞食、捕杀、捕食、偷袭)鸟蛋。
5、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6、给下列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专家们把这种原来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中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敢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具减。
B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蓝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
C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因此失衡是暂时的。
D省领导希望教职员工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再接再励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为祖国培养人才。
8、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A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B人们岂能无动于衷? C人们不能无动于衷。D难道人们能无动于衷吗?
1、A(B项“漏”应读“lòu”,“宠”应读“chǒng”;C项“掠”应读“luâ”,“监”应读“jiàn”;D项“厄”应读“â”,“棕”应读“zōng”;故选A项。)
2、C(原因是:A项中造成经济损失巨大与“束手无策”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人不会因为经济损失大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所以前后文意不连贯,可改为“无动于衷”;B项前半句是说“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后半句却说人们“仍无动于衷”,“无动于衷”的意思是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不为之动心,显然前后内容矛盾,应改为“束手无策”;D项“啸聚山林”的意思是互相招呼着聚合起来,盘踞山林,危害一方。而句中的意思却成了“聚集在山林,不会跑到人类居住地为害”,这显然犯了偷梁换柱的错误,因此用得不恰当。故选c项。
3、B(提示:结合原文或根据语境来判断)。
4、捕食,偷袭,吞食。
5、原来生活在别的地方,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6、专家们把这种原来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7、C(A项“敢”应为“赶”,“具”应为“俱”;B项“蓝”应为“斓”;D项“励”应为“厉”,故选C)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眼睛与眼镜”系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内容。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材处理上,突破现有教材对有关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平铺直叙,力图“体现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结构上,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建构课堂程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新课,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分析问题,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和“近视和远视成因”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解决问题,即通过“近视和远视矫正”的探究和“眼健康保健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眼保健知识,学会正确用眼和护眼,体现物理教学的人本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4)通过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渗透物理学无处不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
1、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2、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蜡烛、火柴、水、自制水透镜、眼球模型、注射器、凸透镜、凹透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潘多拉盒子,里面有非常6+1副魔具,戴上它,你就近视了,谁来试试?(教师向学生分发魔具,并让学生戴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九寨沟的风景视频。
师:好,非常6+1的同学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甲(戴上魔具的学生):没看清。
生乙(戴上魔具的学生):看得很模糊。
生丙(没戴魔具的学生):九寨沟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想也去看一看!
师:非常遗憾!这么美的景色,近视的同学却看不清。那么近视了,为什么看不清物体了呢?关于近视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呢?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生戊:近视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生己:我想知道怎样预防近视?
生庚:近视能矫正吗?
教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视有关的知识──“眼睛和眼镜”。
点评:用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体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话题。
二、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
师:了解眼睛首先要了解眼球的结构(如图1,老师放课件,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眼球
师: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物体的,而普通照相机是通过调节底片与镜头的距离来使物体成清晰的像,由此,你对照相机的改进有什么大胆的设想呢?
生:老师,是否可以制成一种可以改变镜头凸起程度的照相机。
师:非常棒!就是能自动变焦的照相机,是吗?天才的发明家!
点评:通过“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一方面让学生分组实验,收集证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借鉴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从而对照相机的改进作出大胆的设想(仿生学原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探究与实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师:我们有些同学患有近视,还有的爷爷奶奶患有远视,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近视眼和远视眼看物体时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嗯,观察很仔细!是这样的吗?同学们。
生:是!
师:大家想过没有,近视和远视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甲:近视眼可能是长时间用眼,眼睛疲劳而形成的。
生乙:近视眼可能是不注意用眼卫生,譬如用脏手擦眼。
师:还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前面的实验结论想想?
生丙(短暂沉默后):实验已经证明,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晶状体变凸;看清远处物体时变得扁平,我想,近视和远视是不是还可能与晶状体凸起程度发生了变化有关。
师:说得非常好!长时间用眼、不良用眼习惯、以及不注意用眼卫生等都会导致眼球的晶状体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近视和远视都是由于晶状体发生了变化。那么,近视可能是晶状体变得怎么样了呢?
师(引导学生):上面我们已经得到,晶状体变凸,只能看清近处物体,而近视眼也只能看清近处物体,那么近视眼,可能是晶状体变得怎么样呢?
生丁(短暂沉默后):近视眼可能是晶状体变凸。
师(追问):为什么?
生丁:因为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
师:很好!那远视呢?
五、保护眼睛,远离近视
师:近视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方便呢?
生甲:近视了,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生乙:近视了戴上眼镜,睡觉、起床都很麻烦。
生丙:近视了,上体育课打篮球很不方便。
生丁:戴上眼镜,下雨天骑车经常看不清路。
„„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动漫来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动漫“青少年用眼卫生与防护”(片段):
视频文字部分内容:(小朋友)哇!多可爱的大眼睛呀!(老爷爷)眼睛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小朋友)嗯?怎么戴上一副大眼镜了?(老爷爷)据调查,我国已经有4亿人患有近视,我国近视发病率已经名列世界第二,而且近视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这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不然近视的危害比想象的严重多了。(小朋友)我不戴眼镜看不清老师的板书;我连看书上的字都模糊;我,我一直眼睛疼,还头昏,什么也看不清;哎,这么简单的算术题都出错了,爸爸妈妈总是怪我不用功,其实都是近视惹的祸;哎,我的眼睛疼,心口也疼,太难受了!(老爷爷)这对兄弟,哥哥18岁,弟弟才6岁,他俩原来都有一副明亮的大眼睛。(小朋友)噢,我也趴着看书,我和妈妈都喜欢躺着看书。(老爷爷)6到18岁养成这个坏习惯,最容易得近视眼了。他们患了近视,麻烦可多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眼睛应该和心灵同步爱护成长。我们的孩子有空就钻进电脑里当小网虫,还有的孩子痴迷过度,干脆变成电脑游戏迷。可是你们知道?长时间用眼就会造成视疲劳,眼睛好比一部精密的仪器,当物体距离眼睛太近,引起眼睛睫状肌痉挛,调节功能下降,焦点不落在视网膜上,看东西模糊不清,就产生近视性改变了。(小朋友)哦,这下我明白了,现在我们已经戴上了眼镜,以后该怎么办呢?戴眼镜太不方便了!哎,我真想马上拿掉这副大眼镜。(老爷爷)孩子们别伤心,现在你们大多数患的都是假性近视,通过治疗,视力是可以恢复的。(小朋友)真的,太好了!
师:我们在青少年时期所患的近视,多半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可以矫正的,要矫正假性近视,首先必须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们通过平常的观察发现我们班哪些同学有会导致近视的不良习惯呢?大家互相帮助指出来。
生甲:我同桌每天趴着看书。
生乙:我班很多同学喜欢在太阳光强烈的地方看书。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点评: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了解用眼护眼知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程理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09-11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学案例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08-10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1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01-05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07-24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苏教版12-20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教案(沪科版)12-16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09-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总结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