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2024-09-24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精选10篇)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1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第四节内容《眼睛和眼镜》。

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层层递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教师积极开发自制教具,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将PVC管两端蒙上橡皮膜,并在PVC管上开两个小孔分别通以橡皮管,其中一个橡皮管上接有注射器,另一个小孔方便通气。用注射器向蒙有橡皮膜的PVC管中注入水,这样就制成了水透镜。

自制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的注水和抽水来改变其表面的厚薄程度,可以非常形象的模拟眼球中晶状体的薄厚变化,对研究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起到了很好的模拟作用。

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利用前面已经学过的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的照相机导入新课。将七年级生物中已经学过的人眼与照相机作类比的方式,正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中已经学过人眼结构及作用,所以教师在这一知识点处理上没有做更多的赘述,简单利落的与照相机对比。这样学生接受新知会水道渠成,也为下面的探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3.创造性挖掘和使用教材

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的探究实验。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利用讲授的方式揭示人眼视物、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但教师能够利用自制的可调焦的水透镜较好的模拟了眼球中的晶状体。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过程。这三个实验中“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较好的利用了“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知识来解释,所以两个实验相辅相成。“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又是“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的延续。所以三个实验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层层递进。

创造性的开发学生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交流合作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

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后本节并未结束,教师又一次提出“只有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才能较好的矫正视力”较好的过渡到眼镜度数的了解。体现了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理念,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健康用眼保护视力。这些活动教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健康教育,注重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学生要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从而可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教单一

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的,但本节课中仅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评价,较单一。

2.板书未贯穿整个课堂

本节课中只在最后做了总结性的板书,虽形式新颖但整个授课过程的板书略显苍白。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教案 篇2

第1课时 汽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蒸发和沸腾通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 .

2、知道蒸发现象,体验蒸发过程要吸热.

3、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

4、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 能力目标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2、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酒精、棉球、温度计、烧杯、试管、纸锅、课件、投影片、秒表、火柴、铁架台、石棉网、三芯酒精灯若干个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设计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 学习难点: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交流回忆]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 的变化.(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酒精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问: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由液态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板书)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学生讨论,抢答举例: 地上积水变少,晒麦子,湿衣服变干,等等.)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 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学生观察:纸燃烧了起来.用纸锅 烧水,纸锅中水烧开,纸没有燃烧.过一会儿水变少了.)

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 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学生理解识记.)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板书)

一、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同学们思考:在晒粮食时,要使粮食干的快些,怎么办?(学生抢答:在太阳晒下、推开晒、在通风处粮食会干的快些.)

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粮食干的快呢?(学生讨论回答:在太阳晒下粮食中 的水温度高;推开晒时水的表面积大;在通风处粮食上面空气流动快些,加快蒸 发,所以粮食干快些)

同学生们看这是半试管酒精要想使它蒸发快些,我们采用哪些措施?(学生抢答: 加热、吹风、摊开等等.)

谁能总结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要减慢液体蒸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交流总结:液体的 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蒸发的特点 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水能蒸发,蒸发的比较慢,这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 都能发生,并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蒸发吸热

小实验: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觉?(学生体验:手背感到冷.)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观察:温度计示数降低.原因是:蒸发吸热.)大家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社会.

放映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学生观看课件:“火洲”里的坎儿井)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坎儿井用到了哪些知识?(思考回答)

二、沸腾

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能用纸锅烧开水了吗?(学生讨论回答,互相补充:给纸锅 加热,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达不到纸的着火温度,所以水能沸腾,而纸不 燃烧.)

1、条件

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水沸腾时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不沸腾说明了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2、沸点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我们把液体沸腾时温度称做沸点.请同学们阅读几种液 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达 到沸点,继续吸热.)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 有哪些相同之处呢?教师可适时点拨,让学生概括.(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吸热. 不同点: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

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3、蒸发是缓慢汽化,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汽在生产上有没有应用呢?请同学们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学,并思考回答.)[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

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__了,并在这个过程中__

(填“吸热”和“放热”).

3、水沸腾时将炉火拿开,水的沸腾现象__.要使水继续沸腾,需要__.

4、夏天扇扇子时,空气的温度下降了吗?人为什么感到凉快?有同学说煮饭时,多沸腾一些时间可以提高水的温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层作业] 1、课堂作业:《课课练》 第1、2题.

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的形状及作用.

第2课时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课前准备:两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热水、冰块 教学方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二、自学指导

(一)1、师述:你知道天上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我们来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书P.37的活动2.5

2、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 比谁观察得仔细,说的实验现象多而准确

想一想 烧杯中的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有的话主要来自于哪里,当水蒸气(上升/下降)在瓶口附近遇(冷/热)时,水蒸气变为

比一比 谁能叙述一下如何做“模拟雨的实验”并演示给大家看

3、生看书,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师巡视,然后指名回答

4、师述:“雨”就是这样形成的,水蒸气变为水(液),这种现象是液化,什么叫液化?为什么要遇冷,遇热却不能液化?指名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师述:所以液化需要放热,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在标准大气压把那些物质降到表格中的温度以下就可使其液化,而打火机里的在常温下是气态,为什么能以液态出现在打火机里呢?

下面我们来看

三、自学指导

(二)1、做一做 用我们手中的器材如何去做这个实验,看谁能做得好

看一看、想一想你观察到的现象

2、生先看书然后去自己动手做实验,师巡视,指名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师评讲:我们看到了液态的乙醚,我们有没有去降低温度,那么我们是采用什么办法

使其液化的,指明回答;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例子吗? 生积极地去想生活的其他的例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师评讲

四、当堂训练

1、汽化有、两种方式,液化有、两种方法。

2、戴眼镜的人从温度较低的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这是室内的 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放热 而附着在镜片上的。

3、居民使用的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 使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4、为什么对手吹气感到凉而哈气却感到暖和

5、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A、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B、夏天潮湿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

C、冬天室内玻璃壁上上附着水珠 D、湿衣服晾干了

6、夏天要下雨时,水缸外壁从水面往下部分“穿裙子”,这是怎么回事?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1)

什么是液化?液化需要什么条件?液化有什么特点?(2)

液化有哪两种方式?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概念。

2、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势能的初步概念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猜想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4

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动手探究操作,得出在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难以控制,并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充足,导致以往多次学生实验不太成功,那就为之后分析其科学规律设置了障碍,以致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无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生听得还是一知半解。见到如此,我备课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把学生探究改成了演示,但虽然使用演示温度计,课堂能够容易调控教学进程,但是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几桌能够看见温度变化,但是后面同学还是不能读出温度计示数。但更重要学生不能观察到物态变化,不能调动学生自由参与其中科学探索乐趣。

今后的改进意见:

1、对于如何上好这节课,最关健还是学生对实验完成效果,否则就无从谈起,但如何在40分钟不仅要求学生能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过程,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2、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3、观察数据后在书中表格图纸上绘制图线时,要控制好小组讨论的`气氛,使小组每位同学都参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共同掌握好知识的效果。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5

本节课重点是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不必在此细讲。主要使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同时在实验中对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水的沸腾现象学生几乎每天可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其进行过仔细观察,在实验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出结论。

本节课,我感觉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创设“怎样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列举的`例子贴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满堂吼”,从而掩饰了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6

[知识提要]

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升华;从气态变成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要特别注意:在许多情况下,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转化时,往往要经过液态这个“中间”过程,这些都不是升华和凝华。

[分级导练]

一.填空题

1.如图1-12所示,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底部微微加热,可以看到固态碘变成 ,这是 现象,停止加热后,可以在烧瓶壁上看到 态的碘,这是碘的 现象.所以存放碘的容器一定要加盖密封,是为了防止因碘的 而造成的损失。

2.灯泡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由于高温钨丝的 产生的钨蒸汽又在较低温度的灯泡内发生 的缘故.图1-12 3.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粹后的粉末,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烧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拢的人造“雪景”这是因为 .

4.在寒冷的冬夜里,窗户上结了一层冰花,冰花产生的原因是由_________变化而来,属于______现象.且冰花都在窗户的_________表面.在北方,冬天戴眼镜从外面到暖和的房间,镜片上会出现雾。这是 现象;用电烙铁把锡焊紧电子元件,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现象。

5.2001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本题每空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6.戴眼镜的人喝热开水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_______现象;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会出现一层“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

爱心 用心 专心7.冬天,早晨路边的草地上盖着一层霜,它是由(填物态形式)的水蒸汽直接变成 的小水晶,这个过程叫做 ,物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 热.二.选择题

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子 3.在北国冰城—— 吉林市,冬天的早晨会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即“雾淞”,它在形成的过程中()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4.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保鲜,这是因为干冰()A.蒸发时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 B.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C.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D.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5.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经历了汽化和凝固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7.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冷凝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8.文娱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7

教授课形式一对一个辅导 育

教教育理念: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师沟通理念: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教学习理念:相互学习共享知识 案工作理念:快乐工作有效执行 简单机械杠杆 学法指导:(1)杠杆支点的辨识:杠杆转动时(瞬间)唯一不动的点;

(2)力臂的确定: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量取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力臂。(3)动力和阻力没有绝对的分别,具体分析时可以认为以使杠杆朝某个方向转动的力动力,反之则为阻力。(4)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前先调整杠杆平衡,注意记录数据,应用表格(P154)分析数据归纳关系得出结论。

(三)教学内容1.认识杠杆。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1)支点:杠杆转动时所绕的点(轴)。(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4.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距离(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天平5.我国古代的杠杆 杠杆的平衡

1、提问:什么是杠杆的平衡呢?

归纳结论: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作缓慢的匀速转动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

2、实验探究: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总之,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滑轮

1.定滑轮2.定滑轮的作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3.动滑轮4.动滑轮的作用: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5.滑轮组

6.滑轮组的作用: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几根,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7.滑轮、滑轮组的应用。

8.现代复杂机械的许多部件老师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成的,小的如手表,大到机械人、大型挖机等。机械功

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2.做功的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3.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W=Fs 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沿力方向移动的距离 4.功的单位:牛顿·米,专用名称: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1J的大小: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约为1J;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飞,做功约10J;„„ 功率

1.做功有快慢。2.如何描述变化现象的快慢? 3.功率: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4.公式: 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做功的时间 5.单位:

基本单位:焦耳/秒。专用名称:“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辅助单位:千瓦(kW)、兆瓦(MW)换算关系:1MW=1000kW,1kW=1000W 6.功率的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功率越大,做功越快;功率越小,做功越慢。7.常见物体功率的大小:(课本P135)

8.机器上都有一个小牌子,叫做铭牌。上面标明这台机器的工作性能和结构特征的一些数据,功率也是其中一项。机械能

1.能源危机与能源

2.能量,能:一个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3.能量与做功的关系:物体做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量为别的形式的能量就越多。

4.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J)。5.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其动能越大。

6.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8.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统称。

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就是它所具有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

11.实验探究:弹性势能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结论:形变程序越__________,弹性势能就越大。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8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

1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2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

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

教学方法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9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3、平衡力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5、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B、发生相对运动.(3)种类: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4)影响它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方向:与物体的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

(8)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三、经验之谈:

关于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往后仰、往前倾的现象我们要会解释。

针对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要画得出简单的示意图,画示意图时注意没有“下滑力”一说,当物体放在斜坡上我们会觉得它往下滑,所以有一个下滑力,其实这个下滑力是重力的分力,所以下滑力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力。其次是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垂直于斜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地面。

本文由

索罗学院

八年级物理眼球和眼镜 篇10

在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安排的内容是凸透镜的应用——显微镜和望远镜。本课主要讲清楚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和望远镜成像的原理。

按课本安排,讲完了显微镜的原理及构造,讲完了望远镜的原理及构造,再讲人看物体大小时的视角问题。我决定先从视角问题导入,并且设计一个老鹰抓小鸡的故事,小鸡看到老鹰越来越大。。。来说明人的视角除了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上课开始,我想说明视角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手里有45度角的直角三角板,我这里也有一个,那么哪个大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积极回答。然后我画图说明了眼睛为什么看物体可以分出大小——物体本身大的视角就大。然后我没有讲老鹰的故事,而是问了一个问题:“本身大的物体看起来就一定大么?”同学们七嘴八舌,“一定”、“不一定”、“月亮那么大,可是看起来却那么小”、“还有星星”、。。。最后同学们一致得出结论:视角的大小还和距离有关。结论已经顺利得出,可我的故事还没讲,只好不讲了。

显微镜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物体放大到可以看得见,它经过两次放大——先经物镜得到放大的实象,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象。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仔细引导他们分析物体和物镜的距离,实象和目镜的距离,并且用光路作图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彻底理解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兴趣高涨。

上一篇:男士礼仪训练下一篇:毕业英文自我评价及择业志愿